金剛頂菩提心論略記
關燈
小
中
大
自性者,此問所觀之行相。
謂凡夫至五欲者,總明凡夫執相也。
言真言行,人誠可厭患者,别明執著名聞利益。
言誠可棄舍者,複别明恣行三毒五欲。
言又諸外道等,戀其身命,或助以藥物,得仙宮住壽者,謂外道世間悉地,名為人乘也。
言或後生天以為究竟者,謂愚夫出世悉地,名為天乘。
言真言行人,應觀彼等業力若盡,未離三界,煩惱尚存,宿殃未殄,惡念旋起,當彼之時,沉淪苦海,難可出離。
當知外道之法,亦同幻夢陽炎也者,明人天果報,外道愚夫之所示。
若修菩薩行者,不可願樂也。
言又二乘之人,聲聞觀四谛法,緣覺執十二因緣者,總明二乘所知之法。
言知四大五陰,畢竟磨滅,深起厭離,破衆生執,勤修本法,克證其果,趣本涅槃,已為究竟者,别明二乘能觀之心,所證之果。
言真言行者,當觀二乘之人,雖破人執,猶有法執,但淨意識,不知其他,久久成果位者,總明不定性二乘,未斷法執之由也。
言以灰身滅智趣其涅槃,如太虛空湛然常寂者,别明定性二乘,遂不證大菩提也。
言有定性者,難可發證,要待劫限等滿,方乃發生者,别明有定性之人,期乘量時,入邪定聚。
無上依經雲:佛告阿難:世間中有三品衆生:一者、着著有。
有複二:一、背涅槃道,無涅槃性,不求涅槃,願求生死;二者、于我法中,不生渴仰,诽謗大乘,乃至落闡提網,不能自出。
前是彰無性,後是有性,但名邪定聚。
前雲無性,即論雲:灰身滅智,趣其涅槃是也。
雲有性,即論雲:侍劫限等,滿方發生是也。
言若不定性者,無論劫限,遇緣便回心向大者,别明不定性之人。
言從化城起,以為起三界,謂宿信佛故,乃蒙諸佛菩薩加持力,而用方便,遂發大心者,複明不定性之人。
言乃從初十信下,遍曆諸位,經三無數劫難行苦行,然後得成佛者,總明依教門修行之人成佛之由也。
言既知聲聞、緣覺智慧狹劣,亦不可樂者,明二乘之行不可樂,無利佗之行故。
言又有衆生,發大乘心行菩薩行,于諸法門無不遍修,複經三阿僧祗劫,修六度萬行皆悉具足,然證佛果久遠而成。
斯由所習法教緻有次第者,明決定大乘者,行菩薩行得成佛道也。
言今真言行人如前觀了者,明真言者,先觀外道二乘境界,然修瑜伽三密門也。
言複發利益安樂無餘衆生界,一切衆生心,以大悲決定,永超外道二乘境界者,明真言行人,雖未證大覺位,由發利益安樂無盡生死,有惰心,永超外道二乘境界。
言複修瑜伽勝上法,能從凡入佛位者,亦超十地菩薩境界者,明若修真言三密門者,不經三僧祇,入大覺位。
言又深知一切法無自性,雲何無自性?前以相說,今以旨陳者,前以相說,謂有相觀也;今以旨陳,謂無相觀。
言夫迷途之法,從妄想生,乃至展轉成無量無邊煩惱,輪回六趣者,别明妄想生也。
言若覺悟已,妄想止除,種種法滅,故無自性者,明若觀諸法無自性時,妄想不生也。
複次,諸佛慈悲,從真起用,救攝衆生,應病與藥,施諸法門,随其煩惱對治,迷津遇筏,達于彼岸,法已應舍,無自性故者,明諸法實相,不可以言宣。
諸佛慈悲,于自性亦起有相之說。
達之者,則除煩惱病,永在菩提之命;迷之者,溺所知津,則不達涅槃之岸。
言如大毗盧遮那成佛經雲:諸法無相,為虛空相者,引證成前義。
問曰:雲何名為無相耶?答曰:虛空相名無相。
問曰:何故虛空名無相耶? 答曰:如世間虛空無執着,法性虛空又如是。
遠離一切執相,故名無相。
問曰:若言諸法無相者,誰尋求一切智?誰為菩提成正覺□?誰發起彼一切智智?答曰:自心即一切智,即是大覺真如,本性清淨故,乃至功德皆悉成就。
言作是觀已,名勝義菩提心。
當知一切法空已,悟法本無生,心體自如,不見身心,住于寂滅平等究竟真實智,令無退失者,明十地位行願,蕩三妄于無性,證十地于平等。
言妄心若起,知而勿随者,觀通達菩提心義。
妄霧忽晴,見大日于性空;執雲斯散,仰心月于本覺。
言妄若息時,心源空寂,萬德斯具,妙用無窮者,明修菩提心及佛身圓滿義。
心習礦于此悉盡,曼茶莊嚴是時忽開,五部沒?擎智印森羅,四種曼茶住法體骈填。
言所以十方諸佛以勝義行願為戒,但具此心者,能轉法輪。
自佗共利者,以例結成也。
言如華嚴經雲:悲先慧為主,方便共相應者,明具三智利自佗,謂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是也。
言信解清淨心,如來無量力,無礙智現前,自悟不由修,具足同如來者,明于勝義菩提心信解清淨也。
言發此最勝心,佛子始發生,如是妙寶心,則超凡夫位,入佛所行處,生在如來家,種族無瑕玷,與佛共平等,決成無上覺者,明真言行人若發無相行、願行起,越外道、二乘位,生在佛家,決定成無上菩提。
言才生如是心,即得入初地,心樂不可動,譬如大山王者,明真言行者若發菩提心,即入初地,得不退轉。
初地謂普賢初地,普賢初地即如來初地也。
言又準華嚴經雲從初地乃至十地,于地地中皆以大悲為主者,謂三僧祇中皆以大悲為先。
言如無量壽觀經雲佛心者,大慈悲是者,明諸佛如來常住慈悲,利益安樂無餘有情。
言又涅槃經雲南無純陀,身雖人身,心同佛心者,明南無初發心之人也。
言又雲憐愍世間大醫王,身及智慧俱寂靜,無我法中有真我,是故敬禮無上尊者,明敬禮發心已後之人。
言發心畢竟二無别,如是二心先心難,自未得度先度他,是故我禮初發心。
初發已為人天師,勝出聲聞及緣覺,如是發心過三界,是故得名最無上者。
明未成佛心,與已成佛心。
言如大毗盧舍那經雲:菩提為因,大悲為根,方便為究竟者。
謂薩般若心,堅固不動,離業受生,成就真性,生萬行功德,從此增長,故曰菩提心為因也。
此菩提心,為後二句因。
若望生死中所植善根,則名為果,以睹佛法前相故。
大悲為根,是能執持義,猶如物根,執持莖花,果便不傾拔也。
梵音謂悲為迦盧拏,迦是苦義,盧拏是剪除義。
慈如廣植嘉苗,悲如芸除草穢,故此中雲悲,即兼明大慈也。
随行者,以無住心所修萬行,即由大悲地界所執持故,大悲火界所溫育故,大悲水界所滋潤故,大悲風界所開發生故,大悲虛空不障礙故,爾時度門,任運開發。
方便為究竟者,謂萬行圓極,無可複增,應物之推,究盡能事,即醍醐妙果,三密之源也。
又釋雲:淨菩提心者,猶如真金,本性明潔,離諸過患。
大悲如習學士,巧以諸
謂凡夫至五欲者,總明凡夫執相也。
言真言行,人誠可厭患者,别明執著名聞利益。
言誠可棄舍者,複别明恣行三毒五欲。
言又諸外道等,戀其身命,或助以藥物,得仙宮住壽者,謂外道世間悉地,名為人乘也。
言或後生天以為究竟者,謂愚夫出世悉地,名為天乘。
言真言行人,應觀彼等業力若盡,未離三界,煩惱尚存,宿殃未殄,惡念旋起,當彼之時,沉淪苦海,難可出離。
當知外道之法,亦同幻夢陽炎也者,明人天果報,外道愚夫之所示。
若修菩薩行者,不可願樂也。
言又二乘之人,聲聞觀四谛法,緣覺執十二因緣者,總明二乘所知之法。
言知四大五陰,畢竟磨滅,深起厭離,破衆生執,勤修本法,克證其果,趣本涅槃,已為究竟者,别明二乘能觀之心,所證之果。
言真言行者,當觀二乘之人,雖破人執,猶有法執,但淨意識,不知其他,久久成果位者,總明不定性二乘,未斷法執之由也。
言以灰身滅智趣其涅槃,如太虛空湛然常寂者,别明定性二乘,遂不證大菩提也。
言有定性者,難可發證,要待劫限等滿,方乃發生者,别明有定性之人,期乘量時,入邪定聚。
無上依經雲:佛告阿難:世間中有三品衆生:一者、着著有。
有複二:一、背涅槃道,無涅槃性,不求涅槃,願求生死;二者、于我法中,不生渴仰,诽謗大乘,乃至落闡提網,不能自出。
前是彰無性,後是有性,但名邪定聚。
前雲無性,即論雲:灰身滅智,趣其涅槃是也。
雲有性,即論雲:侍劫限等,滿方發生是也。
言若不定性者,無論劫限,遇緣便回心向大者,别明不定性之人。
言從化城起,以為起三界,謂宿信佛故,乃蒙諸佛菩薩加持力,而用方便,遂發大心者,複明不定性之人。
言乃從初十信下,遍曆諸位,經三無數劫難行苦行,然後得成佛者,總明依教門修行之人成佛之由也。
言既知聲聞、緣覺智慧狹劣,亦不可樂者,明二乘之行不可樂,無利佗之行故。
言又有衆生,發大乘心行菩薩行,于諸法門無不遍修,複經三阿僧祗劫,修六度萬行皆悉具足,然證佛果久遠而成。
斯由所習法教緻有次第者,明決定大乘者,行菩薩行得成佛道也。
言今真言行人如前觀了者,明真言者,先觀外道二乘境界,然修瑜伽三密門也。
言複發利益安樂無餘衆生界,一切衆生心,以大悲決定,永超外道二乘境界者,明真言行人,雖未證大覺位,由發利益安樂無盡生死,有惰心,永超外道二乘境界。
言複修瑜伽勝上法,能從凡入佛位者,亦超十地菩薩境界者,明若修真言三密門者,不經三僧祇,入大覺位。
言又深知一切法無自性,雲何無自性?前以相說,今以旨陳者,前以相說,謂有相觀也;今以旨陳,謂無相觀。
言夫迷途之法,從妄想生,乃至展轉成無量無邊煩惱,輪回六趣者,别明妄想生也。
言若覺悟已,妄想止除,種種法滅,故無自性者,明若觀諸法無自性時,妄想不生也。
複次,諸佛慈悲,從真起用,救攝衆生,應病與藥,施諸法門,随其煩惱對治,迷津遇筏,達于彼岸,法已應舍,無自性故者,明諸法實相,不可以言宣。
諸佛慈悲,于自性亦起有相之說。
達之者,則除煩惱病,永在菩提之命;迷之者,溺所知津,則不達涅槃之岸。
言如大毗盧遮那成佛經雲:諸法無相,為虛空相者,引證成前義。
問曰:雲何名為無相耶?答曰:虛空相名無相。
問曰:何故虛空名無相耶? 答曰:如世間虛空無執着,法性虛空又如是。
遠離一切執相,故名無相。
問曰:若言諸法無相者,誰尋求一切智?誰為菩提成正覺□?誰發起彼一切智智?答曰:自心即一切智,即是大覺真如,本性清淨故,乃至功德皆悉成就。
言作是觀已,名勝義菩提心。
當知一切法空已,悟法本無生,心體自如,不見身心,住于寂滅平等究竟真實智,令無退失者,明十地位行願,蕩三妄于無性,證十地于平等。
言妄心若起,知而勿随者,觀通達菩提心義。
妄霧忽晴,見大日于性空;執雲斯散,仰心月于本覺。
言妄若息時,心源空寂,萬德斯具,妙用無窮者,明修菩提心及佛身圓滿義。
心習礦于此悉盡,曼茶莊嚴是時忽開,五部沒?擎智印森羅,四種曼茶住法體骈填。
言所以十方諸佛以勝義行願為戒,但具此心者,能轉法輪。
自佗共利者,以例結成也。
言如華嚴經雲:悲先慧為主,方便共相應者,明具三智利自佗,謂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是也。
言信解清淨心,如來無量力,無礙智現前,自悟不由修,具足同如來者,明于勝義菩提心信解清淨也。
言發此最勝心,佛子始發生,如是妙寶心,則超凡夫位,入佛所行處,生在如來家,種族無瑕玷,與佛共平等,決成無上覺者,明真言行人若發無相行、願行起,越外道、二乘位,生在佛家,決定成無上菩提。
言才生如是心,即得入初地,心樂不可動,譬如大山王者,明真言行者若發菩提心,即入初地,得不退轉。
初地謂普賢初地,普賢初地即如來初地也。
言又準華嚴經雲從初地乃至十地,于地地中皆以大悲為主者,謂三僧祇中皆以大悲為先。
言如無量壽觀經雲佛心者,大慈悲是者,明諸佛如來常住慈悲,利益安樂無餘有情。
言又涅槃經雲南無純陀,身雖人身,心同佛心者,明南無初發心之人也。
言又雲憐愍世間大醫王,身及智慧俱寂靜,無我法中有真我,是故敬禮無上尊者,明敬禮發心已後之人。
言發心畢竟二無别,如是二心先心難,自未得度先度他,是故我禮初發心。
初發已為人天師,勝出聲聞及緣覺,如是發心過三界,是故得名最無上者。
明未成佛心,與已成佛心。
言如大毗盧舍那經雲:菩提為因,大悲為根,方便為究竟者。
謂薩般若心,堅固不動,離業受生,成就真性,生萬行功德,從此增長,故曰菩提心為因也。
此菩提心,為後二句因。
若望生死中所植善根,則名為果,以睹佛法前相故。
大悲為根,是能執持義,猶如物根,執持莖花,果便不傾拔也。
梵音謂悲為迦盧拏,迦是苦義,盧拏是剪除義。
慈如廣植嘉苗,悲如芸除草穢,故此中雲悲,即兼明大慈也。
随行者,以無住心所修萬行,即由大悲地界所執持故,大悲火界所溫育故,大悲水界所滋潤故,大悲風界所開發生故,大悲虛空不障礙故,爾時度門,任運開發。
方便為究竟者,謂萬行圓極,無可複增,應物之推,究盡能事,即醍醐妙果,三密之源也。
又釋雲:淨菩提心者,猶如真金,本性明潔,離諸過患。
大悲如習學士,巧以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