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頂菩提心論略記
關燈
小
中
大
佗日,王作調象戲以試和尚,和尚結佛眼印,住慈心定,誦真言門,其象颠仆,不能前進。
王甚歎怪,稱增?誠。
即知七葉之花,本無香氣;五陰之舍,豈有我人。
至于天寶六載,自師子國歸還,玄宗延入建壇,親授灌頂,即賜紫袈裟一副,絹二百匹。
至于十三載,有敕令往武威府節度使。
十五載三月,敕還京,住大興善寺。
洎至德中,肅宗皇帝密進不動尊八方神旗經等。
乾元中,延入内殿,建護摩,親授灌頂。
天恩彌笃,敬重常新。
尋令于智炬寺念誦,感本尊月輪懸虛空,大明晖岩谷。
及寶應臨朝,金輪馭曆,聖眷彌積,師事道尊,授特進試鴻胪卿,加大廣智之号。
或普賢流神光于紫殿,六宮作禮;或文殊呈瑞相于金閣,萬乘修崇;或翻密嚴國護之梵文,雲飛五色;或譯虛空庫藏之具偈,霧擁千僧。
和尚銜命向涉彼清涼,承恩而旋歸漢邑。
前後奉诏所譯經論,總八十三部一百二十卷,并已入目錄而流行。
至九年六月十一日,制加開府儀同三司,封肅國公,食邑千三戶,餘如故。
榮問優洽,寵光使繁,降北極之尊,為師宗之禮。
敕書盈箧,中使相望,前古已來,未有如之。
夫衆色摩尼,本無定彩,七珍百移,于我何為?隻唯真堯之大寶,是我所重矣。
電影粗駐幻化,誰人自知?去辰某月十五日,命弟子進表上辭,屬以後事。
削發湯沐,右脅累足,奄然而化,春秋七十,法夏五十。
天開哀悼九重,辍朝三日,贈絹三百匹,布二百端,錢三萬,米面共四百石,香油薪炭及諸齊七殊支給。
又贈錢二百二十五萬,建以靈塔。
又敕高品李憲城勾當,及功德使開府儀同三司李元琮監護。
即以七月六日,葬于鳳之南少陵原。
其日中書門下敕牒贈司空,贈谥大辨正廣智不空三藏。
池涸花萎,告終之相,同雙林之變色,均提河之逆流。
四部弟子,凡數萬人,痛大夜之還昏,悲慧炬永滅。
夫法體堅固,無?去來,應俗緣則現于人世,證道品則歸之涅槃。
奇哉!夫言奉诏譯者,明佛法國王之所仰,非餘人之所興。
故仁王般若,吾滅度後,正法欲滅,此經三寶,附諸國王,建立守護。
我四部弟子等,受持讀誦,解其義理,廣為衆生,宣說法要,令其修習,出離生死。
今此論者,則開元年中奉诏所譯,即入目錄流通,故雲奉诏譯也。
論雲:自大阿遮梨至不求餘果者,宣暢金剛薩埵之說。
所言大阿遮梨者,第二祖師也。
梵曰縛日羅薩怛縛摩诃薩怛縛,譯雲金剛薩埵大薩埵。
金剛頂經說是金剛薩埵親對法身如來海會受灌頂職位,則說自證三密門,以獻毗盧舍那如來及一切如來,使被加持,教敕毗盧舍那如來及一切如來,言汝将來于無量世界為最上乘者,令得現生世出世間悉地成就。
五秘密經雲:金剛薩埵者,是普賢菩薩,即一切如來菩提心,一切如來祖師。
是故一切如來敬禮金剛薩埵,故右擲五智金剛,左振般若鈴铎,驚長眠三有,受法樂十方。
遂則釋迦善逝掩化之後八百年中,灌頂龍猛傳授秘法,其後早度支那及與日本三密之教,師師相承,拔濟群生。
言有上根者,謂大乘真言根人也。
言有上智者,謂大菩薩智,非二乘外道智也。
言有大度量勇銳無惑者,重明上根上智之功用也。
言宜修佛乘當發如是心者,令勸發菩提心。
言我今志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明無上菩提之大果也。
言不求餘果者,謂聲聞緣覺之二乘也。
論自誓心決定故至修菩提行。
此有七誓心決定故者,明第一、行人發菩提心時,天魔宮殿破裂,身心不安也。
言十方諸佛皆悉證知者,明第二、十方諸佛随喜證誠也。
言常在人天受勝快樂,所生之所憶持不忘者,明第三、生生世世受持不忘也。
言若願成瑜伽中諸菩薩身者,亦名發菩提心。
何者為次?諸尊皆同大毗盧舍那佛身者,明第四、修本尊觀,亦名發菩提心也。
周遍之義,如月輪觀,故亦名發菩提心。
言諸菩薩者,三十七聖是也。
瑜伽中諸尊,由毗盧舍那佛互體,無二無别,故雲何者為次?諸尊皆同大毗盧舍那佛身也。
言如人貪名官者,發求名官心,修理名官行。
若貪财寶者,發求财寶心,作經榮财物行者,别明第五、以心求世間悉地。
言凡人欲為善之與惡,皆先标其心,而後成其志者,總明第六、以心作善悉事。
言所以求菩提者,發菩提心,修菩提行者,第七、□成,即明若欲求無上菩提者,□發普賢心,行普賢行。
論雲:既發如是心已,須知菩提心之行相者,勸知菩提之行相。
論雲:其行相者,三門分别者,總表将說菩提心行相也。
論雲:諸佛菩薩,昔在因地,發是心已,勝義行願,三摩地為戒,乃至成佛,無時暫忘。
惟真言法中,即身成佛故者,明諸佛菩薩因果位中,常發菩提心之行願,無有休息。
言惟真言法中,即身成佛故者,若依内證智境界修行者,不過三祗之道,現生成佛。
論雲:于諸教中,阙而不書者,明顯教大乘中,無說頓證菩提文矣。
論雲:一者、行願,二者、勝義,三者、三摩地者,此列數也。
于此有二:初總别名,後别釋之。
此總列也。
論雲自初行願者至者方便引進,此别釋也。
言為修習之人常憶如是心我當利益安樂無餘有情界者,行願者有二:一、大慈門,二、大悲門。
大慈門複二:一者、利,二者、安樂。
此總明大慈門。
論雲觀十方含識,猶如己身者,總明大慈門。
論雲所言利益者,為勸發一切有情,悉令安住無上菩提,終不以二乘之法而令得度者,别明大慈門中初之利益也。
論雲:真言行人,應知一切有情皆含如來藏性,堪任安住無上菩提,是故不以二乘之法而令得度者,明一切有情具備本覺真理。
論雲:故華嚴經雲:無一衆生而不具足真如智慧,但以妄想颠倒執着而不證得。
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前者,引證成前義。
論雲:所言安樂者,謂行人既知一切衆生畢竟成佛,故不敢輕慢者,别明大慈門中後安樂也。
論雲:又于大悲門中,尤宜極救,故随衆生願而給付之,乃至身命而不吝惜,令其安存,使令悅樂者,别明大悲門。
于此有二:初、施财物,後、與法寶。
初施複二:一、施十珍百味,二、施己身頭目。
此明初地相。
論雲既親近已,信任師言,因其相親,亦可教導者,後明法施也。
論雲:衆生愚朦,不可強度,真言行者,方便引進者,結成前義。
菩薩者,欲等衆生,先行财施,後與法财。
論雲:二、自勝義至為究竟,此明第二勝行相。
言觀一切法無自性者,此總标也。
言雲何無
王甚歎怪,稱增?誠。
即知七葉之花,本無香氣;五陰之舍,豈有我人。
至于天寶六載,自師子國歸還,玄宗延入建壇,親授灌頂,即賜紫袈裟一副,絹二百匹。
至于十三載,有敕令往武威府節度使。
十五載三月,敕還京,住大興善寺。
洎至德中,肅宗皇帝密進不動尊八方神旗經等。
乾元中,延入内殿,建護摩,親授灌頂。
天恩彌笃,敬重常新。
尋令于智炬寺念誦,感本尊月輪懸虛空,大明晖岩谷。
及寶應臨朝,金輪馭曆,聖眷彌積,師事道尊,授特進試鴻胪卿,加大廣智之号。
或普賢流神光于紫殿,六宮作禮;或文殊呈瑞相于金閣,萬乘修崇;或翻密嚴國護之梵文,雲飛五色;或譯虛空庫藏之具偈,霧擁千僧。
和尚銜命向涉彼清涼,承恩而旋歸漢邑。
前後奉诏所譯經論,總八十三部一百二十卷,并已入目錄而流行。
至九年六月十一日,制加開府儀同三司,封肅國公,食邑千三戶,餘如故。
榮問優洽,寵光使繁,降北極之尊,為師宗之禮。
敕書盈箧,中使相望,前古已來,未有如之。
夫衆色摩尼,本無定彩,七珍百移,于我何為?隻唯真堯之大寶,是我所重矣。
電影粗駐幻化,誰人自知?去辰某月十五日,命弟子進表上辭,屬以後事。
削發湯沐,右脅累足,奄然而化,春秋七十,法夏五十。
天開哀悼九重,辍朝三日,贈絹三百匹,布二百端,錢三萬,米面共四百石,香油薪炭及諸齊七殊支給。
又贈錢二百二十五萬,建以靈塔。
又敕高品李憲城勾當,及功德使開府儀同三司李元琮監護。
即以七月六日,葬于鳳之南少陵原。
其日中書門下敕牒贈司空,贈谥大辨正廣智不空三藏。
池涸花萎,告終之相,同雙林之變色,均提河之逆流。
四部弟子,凡數萬人,痛大夜之還昏,悲慧炬永滅。
夫法體堅固,無?去來,應俗緣則現于人世,證道品則歸之涅槃。
奇哉!夫言奉诏譯者,明佛法國王之所仰,非餘人之所興。
故仁王般若,吾滅度後,正法欲滅,此經三寶,附諸國王,建立守護。
我四部弟子等,受持讀誦,解其義理,廣為衆生,宣說法要,令其修習,出離生死。
今此論者,則開元年中奉诏所譯,即入目錄流通,故雲奉诏譯也。
論雲:自大阿遮梨至不求餘果者,宣暢金剛薩埵之說。
所言大阿遮梨者,第二祖師也。
梵曰縛日羅薩怛縛摩诃薩怛縛,譯雲金剛薩埵大薩埵。
金剛頂經說是金剛薩埵親對法身如來海會受灌頂職位,則說自證三密門,以獻毗盧舍那如來及一切如來,使被加持,教敕毗盧舍那如來及一切如來,言汝将來于無量世界為最上乘者,令得現生世出世間悉地成就。
五秘密經雲:金剛薩埵者,是普賢菩薩,即一切如來菩提心,一切如來祖師。
是故一切如來敬禮金剛薩埵,故右擲五智金剛,左振般若鈴铎,驚長眠三有,受法樂十方。
遂則釋迦善逝掩化之後八百年中,灌頂龍猛傳授秘法,其後早度支那及與日本三密之教,師師相承,拔濟群生。
言有上根者,謂大乘真言根人也。
言有上智者,謂大菩薩智,非二乘外道智也。
言有大度量勇銳無惑者,重明上根上智之功用也。
言宜修佛乘當發如是心者,令勸發菩提心。
言我今志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明無上菩提之大果也。
言不求餘果者,謂聲聞緣覺之二乘也。
論自誓心決定故至修菩提行。
此有七誓心決定故者,明第一、行人發菩提心時,天魔宮殿破裂,身心不安也。
言十方諸佛皆悉證知者,明第二、十方諸佛随喜證誠也。
言常在人天受勝快樂,所生之所憶持不忘者,明第三、生生世世受持不忘也。
言若願成瑜伽中諸菩薩身者,亦名發菩提心。
何者為次?諸尊皆同大毗盧舍那佛身者,明第四、修本尊觀,亦名發菩提心也。
周遍之義,如月輪觀,故亦名發菩提心。
言諸菩薩者,三十七聖是也。
瑜伽中諸尊,由毗盧舍那佛互體,無二無别,故雲何者為次?諸尊皆同大毗盧舍那佛身也。
言如人貪名官者,發求名官心,修理名官行。
若貪财寶者,發求财寶心,作經榮财物行者,别明第五、以心求世間悉地。
言凡人欲為善之與惡,皆先标其心,而後成其志者,總明第六、以心作善悉事。
言所以求菩提者,發菩提心,修菩提行者,第七、□成,即明若欲求無上菩提者,□發普賢心,行普賢行。
論雲:既發如是心已,須知菩提心之行相者,勸知菩提之行相。
論雲:其行相者,三門分别者,總表将說菩提心行相也。
論雲:諸佛菩薩,昔在因地,發是心已,勝義行願,三摩地為戒,乃至成佛,無時暫忘。
惟真言法中,即身成佛故者,明諸佛菩薩因果位中,常發菩提心之行願,無有休息。
言惟真言法中,即身成佛故者,若依内證智境界修行者,不過三祗之道,現生成佛。
論雲:于諸教中,阙而不書者,明顯教大乘中,無說頓證菩提文矣。
論雲:一者、行願,二者、勝義,三者、三摩地者,此列數也。
于此有二:初總别名,後别釋之。
此總列也。
論雲自初行願者至者方便引進,此别釋也。
言為修習之人常憶如是心我當利益安樂無餘有情界者,行願者有二:一、大慈門,二、大悲門。
大慈門複二:一者、利,二者、安樂。
此總明大慈門。
論雲觀十方含識,猶如己身者,總明大慈門。
論雲所言利益者,為勸發一切有情,悉令安住無上菩提,終不以二乘之法而令得度者,别明大慈門中初之利益也。
論雲:真言行人,應知一切有情皆含如來藏性,堪任安住無上菩提,是故不以二乘之法而令得度者,明一切有情具備本覺真理。
論雲:故華嚴經雲:無一衆生而不具足真如智慧,但以妄想颠倒執着而不證得。
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前者,引證成前義。
論雲:所言安樂者,謂行人既知一切衆生畢竟成佛,故不敢輕慢者,别明大慈門中後安樂也。
論雲:又于大悲門中,尤宜極救,故随衆生願而給付之,乃至身命而不吝惜,令其安存,使令悅樂者,别明大悲門。
于此有二:初、施财物,後、與法寶。
初施複二:一、施十珍百味,二、施己身頭目。
此明初地相。
論雲既親近已,信任師言,因其相親,亦可教導者,後明法施也。
論雲:衆生愚朦,不可強度,真言行者,方便引進者,結成前義。
菩薩者,欲等衆生,先行财施,後與法财。
論雲:二、自勝義至為究竟,此明第二勝行相。
言觀一切法無自性者,此總标也。
言雲何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