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頂菩提心論略記
關燈
小
中
大
唐沙門遍滿撰。
論題雲:金剛頂瑜伽中,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論者言:金剛者,謂不壞義。
行人若住菩提心時,不為世間染法所破,故雲不壞。
頂,謂頭也,極也。
即明菩提心外,莫更越高也。
如人登山,下觀萬物,莫不明了菩提心頂。
亦下觀法界,圓照無礙,故名為頂。
言瑜伽者,謂相應義也。
即明三密相應義。
言三密者,謂即真言觀是也,即身口意也。
中,謂中道。
遠離二邊,契會中道,故雲中也。
秘釋雲:中,謂内也。
若心水澄住,菩提心月影現于中也。
發,謂顯也,得也。
下雲:于一切有情身中,本來有普賢大菩提心,□為貪瞋癡煩惱之所縛,故諸佛大悲,以善巧智,說此甚深瑜伽,令修行者,于内心中,觀日月輪雲雲。
又雲:由作此觀,照見本心,湛然清淨,猶如滿月,光遍虛空,無所分别,亦名無覺了,亦名淨法界雲雲。
蕩妄霧于慧風,見大日光;澄迷濁于定泉,顯得本覺雲。
顯得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印度之語也。
大唐謂雲阿、雲無、耨多羅雲。
上三雲正,藐雲等,亦三雲正。
菩提雲覺,即是無上正等正覺。
此有四覺:一、無上覺,是總也,即顯菩提清淨法界;二、正覺,簡外道,邪覺故;三、等覺,簡二乘,但了主空,偏覺故;四、又正覺,簡菩薩,菩薩因覺,未滿果位,非正覺故。
此顯菩薩道,即四智品。
下一覺字,實通上四。
由具下三,一切莫過。
過,超。
以喻真理所覺,名無上覺。
□□然諸經論,多說真理,名無上菩提體,以本根故。
今此雙取佛果智,俱名無上菩提。
于此有五淨法界,及四智法也。
無著般若論雲:無上菩提,是法身理;三藐三菩提,是報身智雲雲。
故即通顯此之二種,體過一切。
(已上常途義釋也。
)若秘釋者,一一字,一一尊,三摩地門,梵雲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初之阿字,具含四字:一者阿(聲短)字,菩提心義。
此字一切字之為先,于大乘法中,趣向無上菩提心為先。
二者阿(長聲)字,是行義。
則四智印瑜伽教中,修行速疾方便,由集福智智慧資糧,證成無上菩提正因。
三者暗字,是等覺義。
由于邊智解脫三摩地陀尼羅門,摧伏四種魔羅,受十方一切如來三界法王灌頂,轉正法輪。
四者惡(入聲)字,是涅槃義。
由斷二種障,謂煩惱所知之障,證得四種圓寂。
所謂一者自性清淨涅槃,二者有餘依涅槃,三者無餘依涅槃,四者無住涅槃。
前三通異生、緣覺、聲聞,第四唯佛獨證,不同異乘,則此四字是毗盧舍那佛自覺聖智。
四種智解脫外,現四大轉輪王菩薩,所謂金剛薩埵、金剛寶菩薩、金剛法菩薩、金剛羯磨菩薩(至下當知)。
第二耨字,一切法譬喻不可得義也,如來萬德難可比喻故,即金剛寶三摩地門是也。
第三多字者,一切法如如不可得義,斷除二障證得本覺如如故,即金剛香菩薩三磨地門是也。
第四羅字者,一切法清淨無垢染義故,智慧火燒妄執塵糞盡故,即金剛聲菩薩三摩地門是也。
第五三字者,一切法一切谛不可得義,如實谛觀一切諸法性相故,即金剛喜菩薩三摩地門是也。
第六藐字者,一切法吾我不可得義,四德之中第三秘德,即無戲論如來三摩地門是也。
第七三字者,入現前降沾大雨般若波羅門,悟一切法時平等性不可得故,即前金剛喜菩薩三摩地門是也。
第八九菩提兩字者,一切法無縛義,若知自身中菩提心成就三世平等,猶若虛空離諸萬象,象則知一切有情心及諸佛心清淨,則生大悲深生矜愍,則持種種方便令一切有情至于離苦,究竟解脫無縛金剛薩埵大菩薩三摩地門是也。
梵雲質多,漢語雲心,謂普賢心。
普賢心即一切如來,一切如來即菩提心。
通持依二釋,如金剛頂五秘密經雲:若于顯教修行者,久經三大無數劫,然後語成無上菩提。
于其中間,十進九退,我證七切八前集福德智慧,回向聲聞、緣覺果,仍不能語無上菩提。
若依毗盧舍那佛自受用身所說,内證自覺聖智法,及大普賢金剛薩埵佗受身用智,則于現生遇逢曼荼羅阿阇梨,得入曼荼羅,為具足羯磨,以普賢三摩地引入金剛薩埵入其心中。
由加持威德力故,于須臾頃當證無量三昧耶、無量陀羅尼門,以不思議法能變易弟子俱生我執種子,應時集得一大阿僧祗劫所集福德智慧,則為生在佛家。
才見曼荼羅,則種金剛界種子,具受灌頂,受職金剛名号。
從此已後,受得廣大甚深不思議法雲雲。
第十論者,梵雲摩怛哩迦,漢雲論也,本母之義也,此菩提心出諸法故。
又教誡之義,教誡行者,令修大菩提行故。
即明論文根、教、識一者,謂無類之義,唯有一故,雲一卷也。
論雲龍猛菩薩造者,明造者之名目,真言教祖第三之人也。
梵雲那伽阏剌樹那菩提薩埵,漢雲龍猛菩薩,舊雲龍樹。
誕迹南天,化被五印,尋本則遍覆初生。
如來現迹,位登初地。
或遊邪林,同塵同事;或述正幢,以宣揚佛威。
作千部論,擁邪顯正。
上遊四王自在處,下入龍海中宮,誦持所有一切法門。
遂則入南天鐵塔中,親授金剛薩埵灌頂,誦持秘密最上曼荼羅教,流傳人間。
楞伽經說:我乘内證智,妄覺非境界。
如來滅度後,未夾當有人。
于南大國中,有大德比丘。
名龍樹菩薩,能破有無見。
為人說我乘,大乘無上法。
論雲:大興善寺三藏沙門大廣智不空者,正明翻家之主,是第六祖師,即北天竺婆羅門子也。
初母氏遇相者曰:爾汝所懷,菩提薩埵也。
數日之後,夜夢佛視以微笑,眼灌以五智水,省悟以後,室明如晝,遂則娠孕。
和尚面未幾,耶早棄背,孤露無歸。
年甫十歲,随舅氏至武威郡。
年至十三,遊大原府。
尋入長安,見大弘教金剛三藏,以為真言。
師初試教悉昙章,令誦梵經。
梵言□□無墜,一閱有悟,便許入壇,授發菩提心戒。
或十五出家,弱冠從有部進具,成大苾刍。
律相洞閑,知而不住,将欲學聲明論,窮瑜伽宗,以白先師,師未之許。
夜夢佛菩薩來,悉告曰:我之法藏,悉以付汝。
遂授以三密,談于五智。
至開元二十九年秋,先師厭代入唐之後,有诏令命赍國信,使師子國。
白救連山,巨鱗橫海,洪濤淘湧,猛風振激。
和尚手玩金剛,口諷随求,群災靜然,船達彼國。
□弟子僧含光、慧辨,皆月擊驚怪焉。
師子國王郊迎宮中,七日供養,以真金器沐浴。
和尚時步慰,問以梵禮。
王諸眷屬,宰輔大臣,備盡獻敬。
其國有阿阇梨,名曰普賢,位鄰聖地,德為時尊,從而問律無展,奉獻黃金,以表丹誠。
見之報曰:吾所寶者心也,非此寶矣。
即授十八會金剛頂瑜伽并毗盧舍那大悲胎藏五部,灌頂真言秘典經論梵箧五百餘部,佥以為得焉。
論題雲:金剛頂瑜伽中,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論者言:金剛者,謂不壞義。
行人若住菩提心時,不為世間染法所破,故雲不壞。
頂,謂頭也,極也。
即明菩提心外,莫更越高也。
如人登山,下觀萬物,莫不明了菩提心頂。
亦下觀法界,圓照無礙,故名為頂。
言瑜伽者,謂相應義也。
即明三密相應義。
言三密者,謂即真言觀是也,即身口意也。
中,謂中道。
遠離二邊,契會中道,故雲中也。
秘釋雲:中,謂内也。
若心水澄住,菩提心月影現于中也。
發,謂顯也,得也。
下雲:于一切有情身中,本來有普賢大菩提心,□為貪瞋癡煩惱之所縛,故諸佛大悲,以善巧智,說此甚深瑜伽,令修行者,于内心中,觀日月輪雲雲。
又雲:由作此觀,照見本心,湛然清淨,猶如滿月,光遍虛空,無所分别,亦名無覺了,亦名淨法界雲雲。
蕩妄霧于慧風,見大日光;澄迷濁于定泉,顯得本覺雲。
顯得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印度之語也。
大唐謂雲阿、雲無、耨多羅雲。
上三雲正,藐雲等,亦三雲正。
菩提雲覺,即是無上正等正覺。
此有四覺:一、無上覺,是總也,即顯菩提清淨法界;二、正覺,簡外道,邪覺故;三、等覺,簡二乘,但了主空,偏覺故;四、又正覺,簡菩薩,菩薩因覺,未滿果位,非正覺故。
此顯菩薩道,即四智品。
下一覺字,實通上四。
由具下三,一切莫過。
過,超。
以喻真理所覺,名無上覺。
□□然諸經論,多說真理,名無上菩提體,以本根故。
今此雙取佛果智,俱名無上菩提。
于此有五淨法界,及四智法也。
無著般若論雲:無上菩提,是法身理;三藐三菩提,是報身智雲雲。
故即通顯此之二種,體過一切。
(已上常途義釋也。
)若秘釋者,一一字,一一尊,三摩地門,梵雲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初之阿字,具含四字:一者阿(聲短)字,菩提心義。
此字一切字之為先,于大乘法中,趣向無上菩提心為先。
二者阿(長聲)字,是行義。
則四智印瑜伽教中,修行速疾方便,由集福智智慧資糧,證成無上菩提正因。
三者暗字,是等覺義。
由于邊智解脫三摩地陀尼羅門,摧伏四種魔羅,受十方一切如來三界法王灌頂,轉正法輪。
四者惡(入聲)字,是涅槃義。
由斷二種障,謂煩惱所知之障,證得四種圓寂。
所謂一者自性清淨涅槃,二者有餘依涅槃,三者無餘依涅槃,四者無住涅槃。
前三通異生、緣覺、聲聞,第四唯佛獨證,不同異乘,則此四字是毗盧舍那佛自覺聖智。
四種智解脫外,現四大轉輪王菩薩,所謂金剛薩埵、金剛寶菩薩、金剛法菩薩、金剛羯磨菩薩(至下當知)。
第二耨字,一切法譬喻不可得義也,如來萬德難可比喻故,即金剛寶三摩地門是也。
第三多字者,一切法如如不可得義,斷除二障證得本覺如如故,即金剛香菩薩三磨地門是也。
第四羅字者,一切法清淨無垢染義故,智慧火燒妄執塵糞盡故,即金剛聲菩薩三摩地門是也。
第五三字者,一切法一切谛不可得義,如實谛觀一切諸法性相故,即金剛喜菩薩三摩地門是也。
第六藐字者,一切法吾我不可得義,四德之中第三秘德,即無戲論如來三摩地門是也。
第七三字者,入現前降沾大雨般若波羅門,悟一切法時平等性不可得故,即前金剛喜菩薩三摩地門是也。
第八九菩提兩字者,一切法無縛義,若知自身中菩提心成就三世平等,猶若虛空離諸萬象,象則知一切有情心及諸佛心清淨,則生大悲深生矜愍,則持種種方便令一切有情至于離苦,究竟解脫無縛金剛薩埵大菩薩三摩地門是也。
梵雲質多,漢語雲心,謂普賢心。
普賢心即一切如來,一切如來即菩提心。
通持依二釋,如金剛頂五秘密經雲:若于顯教修行者,久經三大無數劫,然後語成無上菩提。
于其中間,十進九退,我證七切八前集福德智慧,回向聲聞、緣覺果,仍不能語無上菩提。
若依毗盧舍那佛自受用身所說,内證自覺聖智法,及大普賢金剛薩埵佗受身用智,則于現生遇逢曼荼羅阿阇梨,得入曼荼羅,為具足羯磨,以普賢三摩地引入金剛薩埵入其心中。
由加持威德力故,于須臾頃當證無量三昧耶、無量陀羅尼門,以不思議法能變易弟子俱生我執種子,應時集得一大阿僧祗劫所集福德智慧,則為生在佛家。
才見曼荼羅,則種金剛界種子,具受灌頂,受職金剛名号。
從此已後,受得廣大甚深不思議法雲雲。
第十論者,梵雲摩怛哩迦,漢雲論也,本母之義也,此菩提心出諸法故。
又教誡之義,教誡行者,令修大菩提行故。
即明論文根、教、識一者,謂無類之義,唯有一故,雲一卷也。
論雲龍猛菩薩造者,明造者之名目,真言教祖第三之人也。
梵雲那伽阏剌樹那菩提薩埵,漢雲龍猛菩薩,舊雲龍樹。
誕迹南天,化被五印,尋本則遍覆初生。
如來現迹,位登初地。
或遊邪林,同塵同事;或述正幢,以宣揚佛威。
作千部論,擁邪顯正。
上遊四王自在處,下入龍海中宮,誦持所有一切法門。
遂則入南天鐵塔中,親授金剛薩埵灌頂,誦持秘密最上曼荼羅教,流傳人間。
楞伽經說:我乘内證智,妄覺非境界。
如來滅度後,未夾當有人。
于南大國中,有大德比丘。
名龍樹菩薩,能破有無見。
為人說我乘,大乘無上法。
論雲:大興善寺三藏沙門大廣智不空者,正明翻家之主,是第六祖師,即北天竺婆羅門子也。
初母氏遇相者曰:爾汝所懷,菩提薩埵也。
數日之後,夜夢佛視以微笑,眼灌以五智水,省悟以後,室明如晝,遂則娠孕。
和尚面未幾,耶早棄背,孤露無歸。
年甫十歲,随舅氏至武威郡。
年至十三,遊大原府。
尋入長安,見大弘教金剛三藏,以為真言。
師初試教悉昙章,令誦梵經。
梵言□□無墜,一閱有悟,便許入壇,授發菩提心戒。
或十五出家,弱冠從有部進具,成大苾刍。
律相洞閑,知而不住,将欲學聲明論,窮瑜伽宗,以白先師,師未之許。
夜夢佛菩薩來,悉告曰:我之法藏,悉以付汝。
遂授以三密,談于五智。
至開元二十九年秋,先師厭代入唐之後,有诏令命赍國信,使師子國。
白救連山,巨鱗橫海,洪濤淘湧,猛風振激。
和尚手玩金剛,口諷随求,群災靜然,船達彼國。
□弟子僧含光、慧辨,皆月擊驚怪焉。
師子國王郊迎宮中,七日供養,以真金器沐浴。
和尚時步慰,問以梵禮。
王諸眷屬,宰輔大臣,備盡獻敬。
其國有阿阇梨,名曰普賢,位鄰聖地,德為時尊,從而問律無展,奉獻黃金,以表丹誠。
見之報曰:吾所寶者心也,非此寶矣。
即授十八會金剛頂瑜伽并毗盧舍那大悲胎藏五部,灌頂真言秘典經論梵箧五百餘部,佥以為得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