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論續疏卷上

關燈
沃雪。

    廓然無際。

    唯一真如矣。

     二者名為轉識。

    依于動心。

    能見相故。

    三者名為現識。

    所謂能現一切境界。

    猶如明鏡。

    現于色像。

    現識亦爾。

    随其五塵。

    對至即現。

    無有前後。

    以一切時任運而起。

    常在前故。

     由依一念心動。

    轉此大智慧光而為能見。

    名轉識。

    有能見故。

    複轉第一義谛境界而為世谛境界。

    名現識也。

    随其五塵對至即現者。

    如楞嚴雲。

    汝以空明則有空現。

    乃至色來現色。

    聲來現聲。

    香來現香。

    味來現味。

    故曰即也。

    若據相宗解。

    五塵。

    即性境也。

    現者。

    即是現在。

    顯現。

    現量之境。

    故曰即現。

    不現過未之境。

    故無前後。

    任運而起常在前者。

    是因緣變。

    非若分别變之有生滅也。

    此三雖屬黎耶。

    然亦通屬末那。

    以有賴耶。

    必有末那故。

    瑜伽雲。

    賴耶識起。

    必二識相應故。

    若據後文即此相續識名為意識。

    有意識處必有末那。

    以意識緣境。

    必以末那為染淨依故。

    但此末那行相微細。

    故雖通意識。

    而凡夫二乘皆所不知。

    是入地菩薩所知境故。

    此當相宗從自證分而生見相二分也。

     四者名為智識。

    謂分别染淨法故。

    五者名為相續識。

    以念相應不斷故。

     不了前境從自心現。

    本無染淨。

    而虛妄計度是染是淨。

    生愛生憎。

    故名智識。

    言智識者。

    謂迷智體。

    初起分别故。

    言相續者。

    謂既生憎愛。

    複于染淨法中念念攀緣。

    心心無間。

    名相續識也。

    此從相見二分而起法遍計也。

     住持過去無量世等善惡之業令不失故。

    複能成熟現在未來苦樂等報無差違故。

    能令現在已經之事忽然而念。

    未來之事不覺妄慮。

    是故三界虛僞。

    唯心所作。

    離心則無六塵境界。

    此義雲何。

    以一切法。

    皆從心起妄念而生。

    一切分别。

    即分别自心。

    心不見心。

    無相可得。

    當知世間一切境界。

    皆依衆生無明妄心而得住持。

    是故一切法。

    如鏡中像。

    無體可得。

    唯心虛妄。

    以心生則種種法生。

    心滅則種種法滅故。

     謂無明既發業已。

    而此相續識有三種思為業用。

    能造善惡二業種。

    而令賴耶執持業種。

    常不斷絕。

    此即起業相也。

    楞伽雲。

    心名采集業。

    意名廣采集是也。

     複能下。

    謂此識既造善惡二業。

    複能令賴耶識成熟苦樂二果。

    亦不斷絕。

    此即業系苦相也。

     能令下。

    謂此識妄慮過現未來三世之境。

    而令賴耶念念受熏亦不斷絕。

    由因果受熏皆不斷絕。

    故名相續識也。

    下總結雲。

    是知三界虛僞。

    皆是衆生自心所現。

    若離自心外。

    無片事可得。

    當知境由心起。

    還逐心亡。

    但心生非境生。

    心滅非境滅。

    似魚母念魚子。

    如蜂王攝衆蜂。

    魚母不念而魚子亡。

    蜂王不攝而衆蜂散。

    是以有心緣境。

    萬境摐然。

    無念憶持。

    纖毫不現。

    終無心外法。

    能與心為緣。

    但是自心生。

    還與心為相。

    是以箭穿石虎。

    非功力之所能。

    醉告三軍。

    豈曲糵之所造。

    筍穿寒谷。

    非陽和之所生。

    魚躍冰池。

    豈網羅之所緻。

    悉為心感。

    顯此靈通。

    故知萬法施為。

    皆自心之力也。

    問。

    現見六塵。

    森然滿目。

    何故卻說唯心。

    答。

    以一切法。

    本無所有。

    皆從最初一念心動。

    轉心為念。

    由此妄念。

    生種種法。

    複于種種法上分染分淨。

    起愛起憎。

    妄生苦樂。

    殊不知總是自心取自心。

    故知但有一法現前。

    皆是自心分别。

    設當一念暫起。

    盡因幻境牽生。

    起滅同時。

    更無前後。

    問。

    既是法從心生。

    何故開眼但能見法。

    不見自心。

    答。

    心不見心。

    以無形相可得見故。

    故金剛經雲。

    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

    若見諸相非相。

    即見如來。

     當知下。

    總結前文。

    無明。

    即不覺也。

    妄心。

    即業識也。

    言不但五蘊身是無明業識住持。

    即外洎山河虛空大地。

    皆是無明業識住持也。

    以業識能住持三類性境故。

    故知緣生之法。

    皆是無常。

    如鏡裡之形。

    無體而全因外境。

    似水中之月。

    不實而虛現空輪。

    以心下二句。

    正言流轉還滅。

    皆是自心。

    更無别法。

    由二乘凡夫。

    不達三界唯心。

    故詳示之。

     複次言意識者。

    即此相續識。

    依諸凡夫。

    取着轉深。

    計我我所(五蘊中妄執主宰為我)。

    種種妄執。

    随事攀緣。

    分别六塵。

    名為(能依)意識。

    亦名分離識。

    又複說名分别事識。

    此識依(貪不斷)見愛(所依)煩惱增長義故。

     此明從微細意識而生粗意識也。

    言即此相續識者。

    顯非别有。

    即意所生也。

    依諸凡夫者。

    指人天乘也。

    取着轉深者。

    執取相也。

    計我我所者。

    計名字相也。

    由此二種虛妄遍計。

    于是見色取色。

    聞聲取聲。

    乃至覺觸取觸。

    知法取法。

    故轉此意名為意識。

    又名分離識者。

    以獨緣法塵故。

    又名分别事識者。

    以能兼緣前五塵故。

    此識依見愛煩惱增長者。

    即見思二惑也。

    由此二惑。

    故令相續益深。

    妄執愈熾。

    此從二種法遍計上複生二種我遍計。

    所謂迷人者必迷法也。

    此論以執法名意。

    執我名意識。

    非若識論立意意識各有我法二執也。

    若據六粗次第。

    此段當在起念相應不斷故之下。

    聯絡住持等文。

    則前後相貫。

    讀者詳之。

     依無明熏習所起識者。

    非凡夫所知。

    亦非二乘智慧所覺。

    謂依菩薩從初正信。

    發心觀察。

    若證法身。

    得少分知。

    乃至菩薩究竟地。

    不能盡知。

    唯佛窮了。

    何以故。

    是心從本已來。

    自性清淨。

    而有無明。

    為無明所染。

    有其染心。

    雖有染心。

    而常恒不變。

    是故此義唯佛能知。

    所謂心性常無念故。

    名為不變。

    以不達一法界故。

    心不相應。

    忽然念起。

    名為無明。

     此下明由心意意識轉迷而為覺也。

    問雲。

    上言一切衆生心本清淨。

    皆依無明一動。

    熏起覺心。

    轉成業識。

    即此最初無明。

    所熏之識。

    何人能知。

    答。

    凡夫在五住煩惱中住。

    二乘雖斷四住。

    未達無明。

    所以凡夫二乘悉皆無分。

    此之無明。

    要具大乘二種性者。

    于初信位。

    發心觀察。

    于資糧位。

    修大乘順解脫分。

    于四加行。

    複修大乘順決擇分。

    至通達位。

    入初地時。

    斷一分無明。

    證一分法身。

    得少分知。

    乃至菩薩地盡。

    不能盡知。

    秪名分覺。

    至佛果位。

    方能窮了。

    名究竟覺。

    問。

    何故無明必待極果然後能知。

    答。

    是心本來清淨。

    毫無垢染。

    如淨明日。

    無所不照。

    由于清淨覺心。

    是初一念忽起動心。

    轉此光明淨覺而成無明。

    所謂不思議熏。

    不思議變也。

    既為無明所染。

    即名染心。

    不名淨覺。

    所謂不染而染也。

    由此最初一念微細甚深。

    唯佛一人獨能覺了。

    餘雖随分。

    實未能知。

    故曰。

    聲前一句。

    千聖不傳。

    未曾親近。

    如隔大千。

    問。

    既曰染心。

    則心已變。

    何故又曰常恒不變。

    答。

    由心性本來常寂。

    本無妄念。

    不與染法相應。

    故雖随染緣。

    實未曾變。

    喻如風起澄潭之浪。

    浪雖動而常居不動之源。

    似翳生空界之華。

    華雖現而匪離虛空之性。

    問。

    既曰自性清淨。

    本無有染。

    何故忽起無明。

    此無明者。

    從何所來。

    答。

    心性本自常恒。

    皆由背覺合塵。

    不與法界相應。

    瞥起一念。

    故轉淨覺而為無明。

    别無所來。

    實由不變。

    故随染緣也。

     染心者有六種。

    雲何為六。

    一者執相應染。

    依二乘解脫。

    及信相應地遠離故。

     二者不斷相應染。

    依信相應地修學方便。

    漸漸能舍。

    得淨心地。

    究竟離故。

    三者分别智相應染。

    依具戒地漸離。

    乃至無相方便地究竟離故。

     問。

    今此淨覺既為無明所染。

    不染而染。

    成此染心。

    此染心複有幾種。

    何位方斷。

    答。

    有六種。

     言執相應染者。

    即六粗中執取相。

    及計名字相。

    此即意識遍計執也。

    由意識見愛。

    煩惱所增長故。

    二乘至無學位。

    斷見思惑。

    證生空理。

    得三解脫。

    方得遠離。

    若菩薩從初發心觀察。

    至七信位。

    信根成就。

    永無退失。

    名信相應地。

    然此菩薩。

    雖未得人空。

    由信力故。

    見思煩惱不得現行。

    故雲遠離。

    非約随眠。

    以留惑故。

    攝論雲。

    若不斷現行。

    則不異凡夫。

    若不留惑種。

    則不異二乘。

    此約終教說。

    若約始教。

    初地已上。

    方說留惑。

    若約實教菩薩。

    從初正信。

    便達真如本有。

    無明本空。

    随順無念。

    于此地前。

    能修法空真如三昧。

    自然令彼法執不生。

    伏于無明。

    與真如相應。

    即能學斷。

    故下文雲。

    不了一法界義者。

    從信相應地觀察學斷故。

     不斷相應染者。

    即六粗中第二相續相。

    五意中相續識。

    即分别法執也。

    此菩薩從初資糧加行位中修唯識觀。

    現行已伏。

    至通達位。

    究竟永離。

    言淨心者。

    由入初地斷異生性障。

    證遍行真如。

    故唯識頌雲。

    若時于所緣。

    智都無所得。

    爾時住唯識。

    離二取相故。

     分别智相應染者。

    即六粗中智相。

    五意中智識。

    此即俱生法執也。

    具戒地者。

    即離垢地。

    具淨屍羅。

    遠離能起毀犯煩惱垢故。

    無相方便地。

    即第七遠行地也。

    前之五地。

    有相觀多。

    無相觀少。

    至第六地。

    無相觀多。

    有相觀少。

    迨至第七地。

    純無相觀。

    念念正受。

    但念空無相無作。

    故不起分别。

    此意俱生法執。

    地地漸除。

    至此地。

    則意之遍計已空。

    故下破依他也。

     四者現色不相應染。

    依色自在地能離故。

    五者能見心不相應染。

    依心自在地能離故。

    六者根本業不相應染。

    依菩薩盡地得入如來地能離故。

    不了一法界義者。

    從信相應地。

    觀察學斷。

    入淨心地。

    随分得離。

    乃至如來地。

    能究竟離故。

     現色不相應染者。

    此即三細中現境界相。

    五意中現識也。

    此境界是依根本無明一動所現。

    微細難知。

    至不動地。

    已離業色。

    任運現身現土。

    名色自在。

     能見心不相應染者。

    即三細中能見相。

    五意中轉識也。

    此能見相。

    亦是根本無明一動所成。

    九地菩薩。

    盡此業相。

    善知衆生十種稠林。

    以四無礙智現身說法。

    名心自在。

     根本業不相應染者。

    即三細中業相。

    五意中業識。

    此無明業相。

    至菩薩盡地。

    在無間道。

    用金剛智。

    除滅無明。

    入如來地。

    得見心性。

    名究竟覺。

    問。

    何故相宗但空遍計。

    不遣依他。

    答。

    相宗立相。

    故不遣依他。

    唯空遍計。

    性宗顯性。

    故先除遍計。

    亦遣依他。

    若空遍計而不遣依他。

    謂之半頭唯識。

    若空遍計。

    複遣依他。

    方名具分唯識也。

    不了一法界義者。

    即最初一念生相無明。

    名不覺相。

    亦名根本無明。

    此無明從三賢位學斷。

    乃至菩薩盡地漸離。

    至如來地。

    方究竟離。

     言相應義者。

    謂心念法異。

    依染淨差别。

    而知相緣相同故。

    不相應義者。

    謂即心不覺。

    常無别異。

    不同知相緣相故。

     問。

    同一染心而有相應不相應者何故。

    答。

    言相應者。

    謂此染心初起。

    以無力故。

    心王心所。

    不能自生。

    必依染淨境界方生。

    以境有差别。

    心心所亦異。

    故曰知相緣相同也。

    以二法同生。

    名曰相應。

    言不相應者。

    謂無明初起。

    以有力故。

    不藉境生。

    由背清淨覺。

    不與淨覺相應。

    突起無明。

    即成不覺。

    故自始至終。

    從迷積迷。

    曾無别異。

    不同心境有别異故。

    名不相應。

    是知待生者弱。

    突起者強。

    在外者粗。

    在内者細。

    背覺者難除。

    合塵者易遣也。

     又染心義者。

    名為煩惱礙。

    能障真如根本智故。

    無明義者。

    名為智礙。

    能障世間自在業智故。

    此義雲何。

    以依染心。

    能見能現。

    妄取境界。

    違平等性故。

    以一切法常靜。

    無有起相。

    無明不覺。

    妄與法違故。

    不能得随順世間一切境界種種知故。

     上以無明染心分根本枝末。

    此以染心配煩惱所知。

    以染心為煩惱障者。

    由彼染心。

    昏煩惱亂。

    障礙靜心。

    不能契合根本如理智故。

    根本智。

    即智淨相也。

    以無明為所知障者。

    由彼無明。

    愚癡暗昧。

    障礙淨用。

    不能證得自然業智故。

    自然業。

    即不思議業用也。

    所以下徴釋。

    以染心為煩惱礙者。

    由彼染心于六根門頭。

    見色聞聲。

    妄生取着。

    分染分淨。

    生愛生憎。

    障平等理。

    故以染心為煩惱障也。

    以無明為所知障者。

    以一切法本自寂滅。

    無有動相。

    由無明一起。

    妄與法違。

    故開眼時。

    不達性空。

    皆成法礙。

    故以無明為所知障也。

    是知心外無法。

    法外無心。

    但了一心。

    諸塵自寂。

    起心背法。

    即乖法體。

    既與相違。

    即不通達。

    若能順法界性。

    合真如心。

    則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矣。

     已上釋生滅因緣竟。

     複次分别生滅相者有二種。

    雲何為二。

    一者粗。

    與心相應故。

     二者細。

    與心不相應故。

     又粗中之粗。

    凡夫境界。

     粗中之細。

    及細中之粗。

    菩薩境界。

     細中之細。

    是佛境界。

     此釋立義分中生滅相之相字也。

    因生滅之相有粗細。

    故特明之。

     言粗者。

    即六染中前三染。

    與境相應而起。

    其相粗顯。

    人所易了故。

     此即相生滅也。

     言細者。

    即六染中後三染。

    是背覺而突起。

    其相微細。

    人所難了故。

    此即流注生滅也。

     又粗下複詳分粗細。

    粗中粗者。

    謂三染心雖俱名粗。

    就中第一執相應染為尤粗。

    二乘三賢皆能覺察此染故。

    以是粗意識遍計故。

     粗中細者。

    即前三染中後二染。

    謂不斷相應染。

    及分别智相應染也。

    此于粗中稍細。

    是初地以至七地菩薩所知故。

    以是微細意識所遍計故。

     細中粗者。

    謂後三染心。

    雖俱名細。

    就中前二稍粗。

    謂現色不相應染。

    及能見心不相應染。

    此是賴耶所緣相分。

    及能緣見分。

    是八地九地菩薩所知故。

     細中之細。

    即最後根本業不相應染。

    以能所未分。

    行相微細。

    唯佛能了故。

    古德雲。

    學道之人細識心。

    細中之細最難尋。

    可中尋到無尋處。

    方信凡心即佛心。

    正此意也。

     此二種(就粗細)生滅。

    依于無明熏習而有。

    所謂依因依緣。

    依因者。

    不覺義故。

    依緣者。

    妄作境界義故。

    若因滅則緣滅。

    因滅故不相應心滅。

    緣滅故相應心滅。

     此明由因緣而有生滅相。

    以見生不自生。

    由因緣生。

    滅不自滅。

    由因緣滅也。

    若統言生。

    三細六粗。

    皆依無明熏習而生。

    故曰依于無明熏習而有也。

    若别言生。

    依無明因。

    生三種不相應心。

    依境界緣。

    生三種相應心。

    故曰依因依緣也。

    若統言滅。

    則無明滅時。

    無明所起現識境界亦滅。

    故曰若因滅則緣滅。

    若别顯滅。

    三細因無明生。

    無明滅時。

    三細亦滅。

    三粗從境界緣生。

    故境界滅時。

    三粗亦滅也。

    此約生佛始終言生滅。

    非約刹那生滅義也。

     問曰。

    若心滅者。

    雲何相續。

    若相續者。

    雲何說究竟(無明)滅。

    答曰。

    所言滅者。

    唯心相滅(滅心上生滅相)。

    非心體滅。

     如風依水而有動相。

     若水滅者。

    則風相斷絕。

    無所依止。

    以水不滅。

    風相相續。

     唯風滅故。

    動相随滅。

    非是水滅。

     無明亦爾。

    依心體而動。

     若心體滅者。

    則衆生斷絕無所依止。

    以體不滅。

    心得相續。

     唯癡(無明)滅故。

    心相随滅。

    非心智滅。

     此約粗細二心滅有先後以興難也。

    意謂境界緣滅。

    則相應心已滅。

    不應複有不相應心相續。

    若謂尚有不相應心相續者。

    即此便是不滅之相。

    雲何複說究竟滅。

    答。

    謂境界緣滅。

    唯相應心粗相滅。

    非心體滅。

    無明滅時。

    亦唯不相應細相滅。

    非心體滅也。

     如風下喻明。

    如風依水而有動相者。

    立喻本也。

     若水下。

    先喻相應心也。

    以境滅時相應心相雖滅。

    心體不滅。

    以不滅故。

    三細相續。

    正如猛風滅故。

    粗浪相滅。

    非水體滅也。

     唯風下。

    次喻不相應心也。

    以心非動性。

    故無明滅而染相滅。

    而心不滅。

    正如微風滅故。

    細波亦滅。

    非水體滅也。

    無明下法合。

    無明依心而動。

    合喻本也。

     若心下。

    合相應心滅而心體不滅也。

    此衆生。

    是依業轉二相之衆生也。

    斯即八地已上菩薩皆依業轉得名。

    以粗染滅時。

    細染不滅。

    故八地已上菩薩。

    尚在生滅。

    流注不斷。

    未得成佛。

     唯癡下。

    合不相應心滅而心智不滅也。

    以無明滅時。

    細染方盡。

    而如來大圓鏡智淳淨明故。

    故曰非心智滅。

     已上釋心相竟。

     大乘起信論續疏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