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論續疏卷下

關燈
馬鳴菩薩 造 梁三藏法師 譯 月氏國婆首那王子譯語沙門智 明雜華林釋 通潤 述疏 複次有四種法熏習義故染法淨法起不斷絕。

    雲何為四。

    一者淨法。

    名為真如(生滅門中所顯之真如也)。

    二者一切染(之)因。

    名為無明。

    三者妄心。

    名為業識。

    四者妄境界。

    所謂六塵。

     此下廣明生滅門覺不覺義。

    皆由染淨二種因緣熏習而成也。

    先标四法為能熏所熏之張本。

    生滅中所具淨法名為真如者。

    即十地所證。

    皆以真如為因也。

    一切染因為無明者。

    謂九相五意六染。

    皆依無明為因也。

    妄心雖名業識。

    實通事識。

    今據本故。

    但言業識。

    六塵。

    是事識所緣之境。

    問。

    染淨二法。

    應敵體相翻。

    何故淨法唯一。

    而染法有三。

    答。

    一炬之火。

    能燒衆薪故。

     熏習義者。

    如世間衣服。

    實無于香(此香依染淨而言)。

    若人以香而熏習故。

    則有香氣。

    此亦如是。

    真如淨法實無于染。

    但以無明而熏習故。

    則有染相。

    無明染法。

    實無淨業(自己本假焉有淨業)。

    但以真如而熏習故。

    則有淨用。

     此釋熏習二字。

    先喻明。

    此亦下法合。

    真如實無染相。

    随染熏而現幻相。

    無明實無淨用。

    随淨熏而成實用。

    故染法熏真如。

    但雲染相。

    而不言用。

    真如熏染法。

    但雲淨用。

    而不言相。

    以相虛而用實故。

    經雲。

    如來藏為惡習所熏。

    名為藏識。

    此言染法熏淨法也。

    又雲。

    由如來藏。

    故能厭生死。

    樂涅槃。

    此名淨法熏染法也。

    沩山雲。

    此性本來清淨。

    具生萬物。

    但以染淨二緣而有差别。

    故諸佛悟之。

    一向淨用。

    而成覺道。

    凡夫迷之。

    一向染用。

    沒溺輪回。

    其體不二。

    故般若雲。

    無二無二分。

    無别無斷故。

    喻如一水。

    若珠入則清。

    塵雜則穢。

    又如一空。

    若雲遮則昏。

    月現則淨。

    故大智度論雲。

    譬如清淨池水。

    狂象入中令其渾濁。

    若水清珠入。

    水即清淨。

    心亦如是。

    煩惱入心。

    能令心濁。

    善法入心。

    能令心淨。

    故知垢淨無性。

    真妄從緣。

    若昧之則念念輪回。

    遺失真性。

    若照之則心心寂滅。

    圓證涅槃。

    故無性因緣論雲。

    阿難調達。

    并為世尊之弟。

    羅睺善星。

    同是如來之胤。

    而阿難常親給侍。

    調達每興逆害。

    羅睺則護珠莫犯。

    善星則破器難收。

    以此而觀。

    諒可知矣。

    若雲各有自性。

    不可貿遷。

    則鷹化為鸠。

    本心頓盡。

    橘化為枳。

    前味已消。

    故知有情無情。

    各無定性。

    但随心變。

    盡逐緣生。

    故偈雲。

    如來所有性。

    即是世間性。

    如來無有性。

    世間亦無性。

    所謂無性緣生。

    緣生無性。

     雲何熏習起染法不斷。

    所謂以依真如法故(依真起妄)。

    有于無明。

    以有無明染法因故。

    即熏習真如。

    以熏習故。

    則有妄心以有妄心。

    即熏習無明。

    不了真如法故。

    不覺念起現(業又有)妄境界。

    以有妄境界染法緣故。

    即熏習妄心。

    令其念(六粗)着。

    造種種業。

    受于一切身心等苦(即業系苦相)。

     先釋染法熏淨。

    翻淨成染也。

    熏習有二義。

    一習熏。

    謂熏心體成染淨等。

    二資熏。

    謂現行心境及諸惑相資等。

    依真如法有無明者。

    顯能熏無明。

    依真如有。

    是依他起。

    以有下。

    顯無明交相顯而成九相也。

    無明熏習真如而成妄心者。

    所謂不思議熏。

    不思議變也。

    言不思議熏者。

    謂無明熏真如。

    不可熏處而能熏。

    故名不思議熏。

    又熏即不熏。

    不熏之熏。

    名不思議熏。

    不思議變者。

    謂真如心受無明熏。

    不可變異而能變。

    故名不思議變。

    又變即不變。

    不變之變。

    名不思議變。

    故勝鬘經雲。

    染而不染。

    難可了知。

    不染而染。

    難可了知。

    問。

    此中言真如受熏。

    護法言真如不受熏者何故。

    答。

    護法立義。

    以異熟識從惑業生。

    故立真如常恒不變。

    不許随緣。

    故唯識雲。

    性非堅密。

    能受習氣。

    乃是所熏。

    以真如體。

    無為堅密。

    猶如金石。

    故不受熏。

    此中立義。

    以如來藏為無始惡習所熏。

    名為藏識。

    以如來藏不變随緣。

    能成染淨。

    故真如因無明薰習而轉成業識。

    此業識心。

    複資熏無明。

    增其不了。

    令其轉成轉識。

    及與現識。

    由此現識境界風動。

    複能鼓動心海。

    轉生識浪。

    念着境界。

    此即意及意識也。

    于中念字。

    即六粗中智相。

    相續相也。

    着字。

    即六粗中執取相。

    計名字相也。

    造種種業等。

    即業相。

    及業系苦相也。

    此上自本至末以略标。

    此下從末向本以廣釋。

     此(心)妄(境)境界(無明)熏習義則有二種。

    雲何為二。

    一者增長念熏習(法執)。

    二者增長取熏習(人執計我我所)。

    妄心熏習義有二種雲何為二。

    一者業識(□□□□無明)根本熏習。

    能受(令)阿羅漢辟支佛一切菩薩生滅苦故(止為不斷根本業識)。

    二者增長分别事識熏習。

    能受凡夫業系苦故。

    無明熏習義有二種。

    雲何為二一者根本(即無明)熏習。

    以能成就業識(即三細業識)義故。

    二者所起見愛(即六粗事境)熏習。

    以能成就分别事識義故。

     先釋妄境熏妄心。

    謂境界熏習之力。

    能令增長微細意識智相相續。

    複能增長事識執相計名及見愛二種煩惱。

    妄心下。

    釋妄心熏無明也。

    一業識能資熏住地無明。

    迷于無相。

    能起轉相。

    現相。

    及智相。

    相續相。

    令彼三乘。

    雖出三界。

    離事識分段粗苦。

    猶受黎耶變易行苦。

    二以事識能資熏現行無明。

    起見愛惑。

    發動身口。

    造種種業。

    受凡夫分段苦。

    無明下。

    釋無明熏真如也。

    一根本無明熏真如。

    成業識。

    二枝末無明熏真如。

    成意識。

     雲何熏習起淨法不斷。

    所謂以有真如法故。

    能熏習無明(真如有内熏之功真實無妄)。

    以熏習因緣力故。

    則令妄心厭生死苦樂求涅槃。

    以此妄心(無明)有厭求因緣故。

    即熏習真如。

    自信己性(自心是佛自法真如)。

    知心妄動。

    無前境界修遠離法。

    以如實知無前境界故。

    種種方便起随順(随順真如)行。

    不取不念。

    乃至久遠熏習力故。

    無明則滅以無明滅故。

    心無有起。

    以無起故。

    境界随滅。

    以因緣(□無明境界)俱滅故。

    心(生滅)相皆盡。

    名得涅槃。

    成自然業。

     此下釋淨法熏染。

    翻染成淨也。

    先明真如内熏無明。

    能令妄心厭求而成淨業。

    反熏真如。

    增其勢力。

    自信己心。

    本來不動。

    亦無前境。

    則知動心是妄。

    前境是虛。

    修遠離法。

    以求出離。

     以如下。

    釋上修習遠離法也。

    謂于資糧位中初修大乘順解脫分。

    二取随眠。

    猶未滅伏。

    于加行位。

    複修大乘順決釋分。

    于暖頂位。

    依能取識。

    觀所取空。

    下忍起時。

    印境空相。

    中忍起位。

    于能取識。

    如境是空。

    順樂忍可。

    上忍起時。

    印能取空。

    世第一法。

    雙印空相。

    皆帶相故。

    未能實證。

    入初地時。

    于所緣境。

    無分别智。

    都無所得。

    爾時乃名實住唯識。

    真勝義性。

    即證真如。

    智與真如。

    平等平等。

    俱離能取所取相故。

    此中起随順行。

    即順解脫分及順決擇分也。

    不取不念。

    以所取空。

    能取亦空也。

    久遠熏習。

    無明則滅者。

    謂自十信至初地為一僧祇。

    二地至七地為一僧祇。

    八地至佛果為一僧祇。

    由過三僧祇。

    方得滅盡。

    故曰久遠。

    以根本無明滅故。

    即無業轉二識。

    故曰心無有起。

    以無此二為能熏故。

    妄境亦滅。

    因即無明。

    緣即境界。

    心相即六染。

    以無明因滅故。

    業等三染。

    心相亦滅。

    以境界緣滅故。

    智等三染。

    心相亦滅。

    翻前妄心妄境。

    故得涅槃以六染皆煩惱礙故。

    翻前無明成自然業(自然業者不思議無造化之妙用也)。

    以無明為智礙故。

     妄心熏習義有二種。

    雲何為二。

    一者分别事識熏習。

    依諸凡夫二乘人等。

    厭生死苦。

    随力所能。

    以漸向無上道故。

    二者意熏習。

    謂諸菩薩發心勇猛。

    速趣涅槃。

     此釋妄心熏真如也。

    若斷見(四住)愛。

    盡意識。

    除我執。

    證人空。

    是二乘根器。

    從漸而入者。

    若斷法執。

    證法空。

    發火心。

    求大果。

    是菩薩根器。

    從頓而入者。

    據此則前之五意與意識。

    與法相宗立義。

    各有差别。

    此以執分别俱生法執者為意。

    以執分别俱生我執者為意識也。

    故斷我執者為小乘。

    斷法執者為大乘也。

     真如熏習義有二種。

    雲何為二。

    一者自體相熏習。

    二者用(熏衆生)熏習。

     此釋真如熏習無明也。

    謂念自己體中。

    從無始來。

    具有真如。

    定可作佛。

    名相熏習。

    又念自己與一切衆生。

    元是一體。

    發心決定度脫。

    名用熏習。

     自體相熏習者。

    從無始世來。

    具無漏法。

    備有不思議業作境界之性。

    依此二義恒常熏習。

    以有力故。

    能令衆生厭生死苦。

    樂求涅槃。

    自信己身。

    有真如法。

    發心修行。

     此釋自體相熏習也。

    謂信自己真如體中。

    具足一切無漏性功德相。

    此性德内。

    備有不思議業。

    能作一切勝妙境界之相。

    依此本有體相。

    二六時中。

    如雞抱卵。

    念念不斷。

    恒常熏習。

    由熏習故。

    道力漸勝。

    能令衆生厭苦求樂。

    以實有厭求心故。

    自信體中有真如法。

    發心修行。

    故知真如不守自性。

    随緣成一切法。

    以諸法唯心所現。

    各無自體。

    虛假相依。

    無決定性。

    以無性故。

    能随異緣成一切性。

    若有定性。

    猶如金石。

    各有堅性。

    不可令易。

    今此無性猶如于水。

    遇冷成冰。

    逢火成水。

    故中論雲。

    集若有定性。

    先來所不斷。

    于今雲何斷。

    道若有定性。

    先來所不修。

    于今雲何修。

    故知若有定性。

    一切諸法皆不得成。

    若無定性。

    一切皆成。

    故大經雲。

    以有空義故。

    一切皆得成也。

     問曰。

    若如是義者。

    一切衆生。

    悉有真如。

    等皆熏習。

    雲何有信無信。

    無量前後差别。

    皆應一時自知有真如法。

    勤修方便等入涅槃。

    答曰。

    真如本一。

    而有無量無邊無明。

    從本已來。

    自性差别。

    厚薄不同故。

    過恒河沙等上煩惱。

    依(細)無明起差别。

    我見(見思二惑)愛染煩惱。

    依無明起差别。

    如是一切煩惱。

    依于無明所起前後無量差别。

    唯如來能知故。

     意謂真如平等。

    則應一時平等熏習。

    平等知有。

    平等得入涅槃。

    何故複有前後種種差别。

    答。

    謂真如雖是平等。

    而有信不信前後種種差别者。

    以有無明厚薄故也。

    河沙等上煩惱者。

    言無明分劑之多。

    尚在恒河沙等之上。

    此依根果無明而起所知障也。

    我見愛染煩惱者。

    即見思二惑。

    此依潤生無明而起煩惱障也。

    二皆言煩惱者。

    以此二種。

    雖粗細不同。

    皆非寂靜。

    故總名煩惱也。

    言前後者。

    謂發業在前。

    潤生在後。

    唯如來知者。

    以無念故。

    餘皆不知者。

    無明障故。

    經雲。

    衆生身中有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坐寶蓮花。

    與佛無異。

    但以自眼有翳。

    妙見不通。

    雖同一性。

    要以智明。

    如樂蘊奇音。

    指妙則宮商應節。

    人懷覺性。

    智巧則動用冥真。

    得失在人。

    精粗由己。

    所以善逝按指。

    發海印光。

    含識舉心。

    現塵勞相。

     又諸佛法。

    有因(内熏為因)有緣(外緣)。

    因緣具足。

    乃得成辦。

    如木中火性。

    是火正因。

    若無人知。

    不假方便。

    能自燒木。

    無有是處。

    衆生亦爾。

    雖有正因熏習之力。

    若不遇諸佛菩薩善知識等以之為緣能自斷煩惱。

    入涅槃者。

    則無是處。

    若雖有外緣之之力。

    而内淨法未有熏習力者。

    亦不能究竟厭生死苦。

    樂求涅槃。

    若因緣具足者。

    所謂自有熏習之力。

    又為諸佛菩薩等慈悲願護故。

    能起厭苦之心。

    信有涅槃修習善根。

    以修善根成熟故。

    則值諸佛菩薩示教(示佛之見教化衆生)利喜。

    乃能進趣向涅槃道。

     此重釋等有真如正因。

    不能具知具證者。

    以無外緣故。

    必内因外緣兩皆具足。

    方得成辦。

    如木下。

    喻明有因無緣。

    不能成就。

    木喻無明。

    火喻正因。

    若無人知。

    喻無善知識指示。

    不能知也。

    不假方便者。

    喻人縱知而不修行。

    亦不能出智慧火。

    燒無明木也。

    不知木中有火者名癡人。

    若知木中有火而不肯鑽求者。

    是自棄人也。

    必也知行并進。

    方得發智慧火。

    燒無明木。

    衆生下法合。

    真如熏習。

    合正因也。

    諸佛菩薩。

    合指火人。

    經雲。

    佛法無人說。

    雖慧莫能了。

    故須諸佛菩薩為增上緣也。

    若雖下。

    正言有緣無因。

    亦不能成就。

    未有熏習力者。

    言雖有善知識指示。

    自己悠悠匆匆。

    心力不猛。

    似有如無。

    因循過日。

    亦未能究竟實厭生死。

    實樂涅槃。

    若因下。

    合因緣成就。

    方成辦也。

    必要自己生死心切。

    熏習之力又猛。

    外有明師善友切磋砥砺。

    然後發厭苦心。

    知得生死苦中非久戀之鄉。

    信得涅槃至樂是安身之處。

    方始修習善根。

    善根成熟。

    無明之根漸漸微薄。

    則得親見諸佛。

    耳提面命。

    指示教誨。

    利益歡喜。

    方得進趣涅槃。

    言善根者。

    或指五根。

    或無貪等三根也。

    問。

    若言無師自證。

    即堕自然。

    若從他解。

    仍涉因緣。

    且大道之體。

    非是自然。

    亦非因緣。

    雲何開示不乖法體。

    答。

    為破他求。

    故說須自證。

    為執自解。

    故從他印可。

    若當親省之時。

    迷悟悉空。

    自他俱絕。

    尚不見自。

    何況其他。

    故古德雲。

    見性不留佛。

    悟道不存師。

    以此自覺聖智。

    無師智。

    自然智之所證處。

    不從他悟。

    以自證之法。

    法從心現。

    不自外來。

    故無師而亦能自得也。

    大慧雲。

    我及餘菩薩。

    不由于他。

    通達佛法。

    又經雲。

    舍利弗問。

    何故諸賢複發此言。

    從今日始。

    不以佛為聖師。

    諸比丘言。

    從今日始。

    自在其地。

    不在他鄉。

    自歸于己。

    不歸他人。

    自為師匠。

    不用他師。

    故今日不以佛為聖師。

    此乃但可自知。

    方見真實。

    所以千聖拱手。

    作校計不得。

    是以若達此宗。

    歸于自地。

    室中寶藏。

    豈自外來。

    衣内明珠。

    匪從他得。

     用熏習者。

    即是衆生外緣之力。

    如是外緣。

    有無量義。

    略有二種。

    雲何為二。

    一者差别緣。

    二者平等緣。

     此釋自體用熏習也。

    即是衆生外緣之力者。

    正謂初發心時。

    便欲度脫一切衆生為己任。

    方見大用也。

    如雲當為一切衆生父母。

    為導師。

    為救。

    為歸。

    為舍宅等。

    此皆發心作一切衆生外緣也。

    以差别緣度凡夫二乘。

    以平等緣度菩薩。

     差别緣者。

    此人依于諸佛菩薩等。

    從初發意(上求下化)始求道時。

    乃至得佛。

    于中若見若念。

    或為眷屬父母諸親(在佛上說)。

    或為給使。

    或為知友。

    或為冤家。

    或超四攝。

    乃至一切所作無量行緣(六度萬行)。

    以起大悲熏習之力。

    能令衆生增長善根若見若聞(四悉檀)。

    得利益故此緣有二種。

    雲何為二。

    一者近緣(根利緣)。

    速得度故。

    二者遠緣(根鈍)。

    久遠得度故是近遠二緣分别複有二種。

    雲何為二。

    一者增長行(種種六度苦行)緣。

    二者受道(破惑見理)緣。

     先釋差别緣。

    言此人者。

    指發心修行人也。

    此人從初發心時。

    不依二乘發心。

    即依諸佛菩薩發心。

    願為一切衆生作差别緣。

    願我從初發心求道。

    乃至最後成佛時。

    于三阿僧祇劫中。

    以法眼天眼慈心悲心。

    或曾見彼。

    或曾念彼。

    我悉現種種身。

    為彼作增上緣。

    令彼增長善根。

    得大利益。

    或為下。

    正顯差别因緣。

    為眷屬者。

    父母親戚之類。

    為給使者。

    供給使令之人。

    為知友者。

    如道吾之化雲岩。

    岩頭之悟雪峰等。

    為冤家者。

    如調達之害佛。

    傲象之害舜等。

    所謂或順或違。

    無非增上也。

    四攝者。

    謂布施。

    愛語。

    利行。

    同事也。

    大悲熏習之力者。

    言作此類。

    皆是菩薩同體大悲之力。

    故現種種差别身相。

    親近衆生。

    能令見者聞者漸長善根。

    皆得利益。

    如師子現指。

    醉象禮足。

    慈母遇子。

    盲賊得明。

    城變琉璃。

    石舉空界。

    釋女瘡合。

    調達病痊。

    皆是本師積劫熏修慈善之力。

    令一切衆生自心所現得利益也。

    言近緣者。

    如信根已成熟者。

    令彼一言之下。

    心地開通。

    如馬師之化大梅。

    南泉之化趙州等。

    遠緣者。

    觀其信根下劣。

    必經遠劫方始得度者為作遠緣。

    如十六王子說法華經。

    令受經者。

    經無量劫。

    方得度等。

    增長行緣者。

    謂己信而受道修行者。

    與彼作增長緣。

    若未信而未受道者。

    與彼作受道緣。

    若不作此受道因緣。

    當來不得化彼故。

     平等緣者。

    一切諸佛菩薩。

    皆願度脫一切衆生。

    自然熏習。

    常恒不舍。

    以同體智力故随應見聞。

    而現作業。

    所謂衆生。

    依于三昧。

    乃得平等見諸佛故(又三昧中見諸佛法身)。

     以平等法。

    作平等緣。

    度菩薩根。

    令彼成佛也。

    如法華雲。

    化一切衆生。

    皆令入佛道。

    如我昔所願。

    今者已滿足。

    正言佛度衆生。

    我願亦爾。

    縱不為彼善友知識。

    以我度生願力。

    自然熏習。

    常恒不舍。

    以與衆生同此智力。

    故随衆生應見應聞。

    即為示現彼所當得自在業用。

    此是衆生依真如三昧得見平等法性佛時。

    便是此緣。

    此緣亦是啐啄同時。

    觀此二緣。

    則知背佛深恩。

    亦已多矣。

    所謂父雖念子而子終不念父。

    父子終身不得相見。

    職此之由。

    金光明疏雲。

    法性身佛者。

    非是二乘下地凡夫之所知見。

    唯應度者示令得見。

    此即無身之身。

    無相之相。

    以一切智為頭。

    第一義谛為髻。

    八萬四千法門發。

    中道大悲眼。

    白毫無漏鼻。

    十六空舌。

    十八不共齒。

    四弘誓肩。

    三三昧腰。

    如來藏腹。

    權實智手。

    定慧足。

    如是等相。

    莊嚴法性佛。

     此體用(體用合明)熏習。

    分别複有二種。

    雲何為二。

    一者未相應。

    謂凡夫二乘初發意菩薩等。

    以意意識熏習。

    依信力故而能修行。

    未得無分别心與體相應故。

    未得自在業修行與用相應故。

    二者已相應謂(地上)法身菩薩得無分别心。

    與諸佛智用相應。

    唯依法力(真如之力)。

    自然修行(得無功用道)。

    熏習真如(此二種多在真如内外)。

    滅無明故。

     未相應者。

    謂凡夫二乘伏意識。

    熏習真如。

    三賢菩薩伏意。

    熏習真如也。

    意識熏習真如者。

    知意識是生死因。

    今欲斷之。

    故以真如熏習意識。

    斷我執而證人空。

    不斷分别法執。

    未得無分别根本智。

    與平等法身相應。

    又未得後得智自在業用與報化二身相應。

     意熏習真如者。

    謂此三賢位中。

    雖知此染意能為法障。

    雖依信力加行修行。

    猶未能斷。

    未得平等性智。

    故不與平等法身相應。

    又未得後得自在業用。

    故不與報化二身相應。

    故曰不相應也。

    已相應者。

    謂初地已上菩薩。

    已斷分别法障。

    得無分别根本智。

    得證如來一分平等法身。

    故與諸佛智相應。

    又證一分無分别後得智。

    故與諸佛用相應。

    由初地斷分别心。

    以證無分别智。

    自二地以上唯依真如法力任運修行。

    不勞作意。

    真如漸證。

    無明漸滅。

    故曰已相應也。

    問。

    地上菩薩。

    猶有智識等四意在。

    如何得說相應。

    而與地前有異。

    答。

    相續識。

    是分别法執。

    初地已斷。

    故得無分别智與理相應。

    智識雖在。

    但是俱生。

    不障見道故。

    況從二地以至七地。

    亦已斷盡。

    二種粗識既盡。

    妙平二智已成。

    内智外現。

    複何所礙。

    雖餘三種細識。

    以有妙平二智為主。

    不乖相應。

    所以不同。

    地前事識現行。

    未得相應也。

     複次染法。

    從無始已來熏習不斷。

    乃至得佛。

    後則有斷。

    淨法熏習則無有斷。

    盡于未來。

    此義雲何。

    以真如法常(體用俱常)熏習故。

    妄心則滅。

    法身顯現。

    起用熏習。

    故無有斷。

     此總結前文。

    雖染法淨法起不斷絕。

    究而言之。

    由此染法熏習不斷。

    本來未曾覺悟。

    故說無始。

    至成佛時。

    染法可斷。

    故說有終。

    而此淨法熏習。

    盡未來際。

    終無有斷。

    問。

    染淨二法。

    同一覺心。

    何故染熏可斷。

    淨熏不可斷。

    答。

    以染法是新熏。

    故至成佛時。

    染熏一斷。

    更不複生。

    淨法是本來具足。

    故染心一滅。

    即證法身。

    便能發起不思議業用。

    為諸衆生作增上緣。

    複熏習真如。

    盡于未來。

    終無有斷。

    故複禮法師問天下學人真妄偈曰。

    真如性本淨。

    妄念何由起。

    從真有妄生。

    此妄安可止。

    無初即無本。

    有終應有始。

    無始而無終。

    長懷懵茲理。

    願為開微妙。

    析之出生死。

    清涼國師答雲。

    迷真妄念生。

    悟真妄即止。

    能迷非所迷。

    安得全相似。

    從來未曾悟。

    故說妄無始。

    知妄本自真。

    方得恒常理。

    分别心不止。

    何由出生死。

    宗密禅師釋雲。

    大乘經教。

    統唯三宗。

    一法相宗。

    二破相宗。

    三法性宗。

    此問是法性宗中齧镞關節。

    不問二宗。

    以法相宗。

    所說一切有漏妄法。

    無漏淨法。

    無始時來。

    各有種子在阿賴耶識中。

    遇緣熏習。

    即各從自性起。

    都不關真如。

    不言從真生妄。

    彼說真如一向無為寂滅。

    故不言從真起妄也。

    若破相宗。

    一向說凡聖染淨。

    一切皆空。

    本無所有。

    設有一法過涅槃者。

    亦如幻夢。

    彼且真亦不立。

    何況于妄。

    故亦不言從真起妄也。

    唯疑法性宗。

    以此宗。

    經論皆言從真起妄故。

    如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