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論續疏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馬鳴菩薩 造
梁三藏法師 譯
月氏國婆首那王子譯語沙門智
明雜華林釋 通潤 述疏
大乘二字。
是指無名無相不滅不生靈明絕待之心體言也。
以此心周遍含容。
故曰大。
運載一切。
故曰乘。
若據文論義。
大以法言。
以此法具有體。
相。
用。
三大故。
乘以人言。
以此法是諸佛菩薩所乘故。
若據義論文。
則大乘二字。
人法皆通。
如有人發大心。
修大因。
證大果。
此人則為大乘人。
此法則名大乘法。
由所乘之法大。
故能乘之人亦稱大也。
起信者。
謂此大乘法。
一切衆生平等具足。
由無信力。
故不肯乘。
道亦不載。
所以長淪苦海。
沒溺邪河。
今論中發明此義。
欲人起正信而乘此大法也。
上四字是所诠。
論是能诠。
謂審明二本詳定指歸。
令初心人易信易入。
故曰論也。
問雲。
初心學人。
信此大乘。
有何勝力。
答。
若正解圓明。
決定信入。
有超劫之功。
獲成聖之力。
雖居生死。
常入涅槃。
恒處塵勞。
不離淨界。
現具肉眼而開慧眼之光明。
匪易凡心。
便同佛心之知見。
如太子具真王之相。
迦陵超衆鳥之音。
将師子筋為琴弦。
餘音斷響。
以善見藥而治病。
衆患潛消。
若那羅箭之功。
勢穿鐵鼓。
似金剛錘之力。
拟碎金山。
則煩惱塵勞。
不待斷而自滅。
菩提妙果。
勿假修而自成。
乃至等冤親。
和诤論。
齊凡聖。
泯自他。
一去來。
印同異。
融延促。
混中邊。
世出世法。
不可說不可說之力。
無能過者。
佛藏經雲。
譬如有人。
嚼須彌山。
飛行虛空。
石筏渡海。
負四天下。
及須彌山。
蚊腳為梯。
登至梵宮。
劫盡燒時。
一唾劫火頓滅。
一吹世界頓成。
以藕絲懸須彌山手接四天下雨。
雖則如是。
亦未為難。
如來所說無相無為無生無滅一味大乘平等法相。
令人信解。
是則為難。
以發此心者。
能翻一切塵勞門。
成八萬四千三昧門故。
乃至雲。
此心是大中大。
上中上。
圓中圓。
滿中滿。
真中真。
實中實。
不可思議中不可思議。
才肯信入。
如師子奮迅。
威猛最雄。
象王蹴蹋。
勢力無等。
故欲入此門者。
非信力不能。
是故此論标大乘起信也。
歸命盡十方。
最勝業遍知。
色無礙自在。
救世大悲者。
及彼身體相。
法性真如海。
無量功德藏。
如實修行等。
為欲令衆生。
除疑舍邪執。
起大乘正信。
佛種不斷故。
将欲造論。
故先緻敬三寶。
陳造論之由。
首四句。
皈命佛寶。
即報化佛也。
衆聖不能及。
故曰最。
能超一切聖。
故曰勝。
業。
謂三輪業用。
即不思議業也。
遍知。
是意業最勝。
色無礙自在。
是身業最勝。
救世。
是口業最勝。
如來無意。
以衆生之意為意。
故能遍知。
如來無身。
以衆生之身為身。
故得色無礙自在。
如來無語。
随衆生根器說法而有語。
故能救世。
此最勝三業。
皆是如來同體大悲所成。
悉随衆生心之所現。
故總曰大悲也。
者字結德屬人。
及彼下二句。
歸命法寶。
及彼者。
牒指報化二佛也。
身體相者。
蓋指報化二身之體相為法身。
即以法身為法寶。
所謂法性身。
真如體也。
法性者。
即諸法自性。
真如者。
不妄不變之稱。
由深廣無涯。
故以海喻。
佛之所以為佛。
僧之所以為僧。
皆藉此法。
故下文雲。
一切諸佛本所乘故。
一切菩薩皆乘此法到如來地故。
無量二句。
是歸命僧寶。
謂法性海中。
具足無量功德。
入初地時。
得證此性。
從性起修。
行如實行。
名如寶修行。
等者。
等諸地也。
以三賢位依法熏習。
未證法身。
不名如實故。
有以無量功德藏一句屬上文者。
若據後譯雲。
無邊德藏僧。
勤求正覺者。
則屬下句為順。
為欲下。
出造論之由。
由衆生不信真如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
而妄生異計。
又不知如來藏是善不善因。
而橫起邪思。
故論中先示正義者。
令其除疑也。
對治邪執者。
令其舍執也。
分别發趣道相者。
令其起信根而乘大法也。
有正信。
乘大法。
方能紹隆三寶慧命不絕故。
論曰。
有法(心)。
能(功能)起摩诃衍信根。
是故應說。
此一論綱宗也。
有法者。
即本有法。
若據下文。
雙含二義。
一是體本法。
即一體摩诃衍法。
常恒不變。
不假修成。
屬真如門。
二是自本法。
即自體自相自用摩诃衍法。
迷覺覺迷。
悉由熏習。
屬阿賴耶。
由諸衆生。
既不知真如為清淨覺。
又不知黎耶為迷悟關。
妄起邪執别生異端。
故論主先标有法二字為宗本。
次将有法于立義分中總立量雲。
衆生心是有法。
顯示摩诃衍義是宗。
因雲。
真如生滅互相攝故。
同喻如金莊嚴具。
又于真如門别立量雲。
真如是有法。
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是宗。
因雲。
不生不滅故。
同喻如虛空。
又于生滅門别立量雲。
阿黎耶識是有法。
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是宗。
因雲非一非異故。
同喻如微塵瓦器。
立此總别三比量為一論之綱。
要人先向己躬下頓悟真如。
次于生滅門中漸修漸證故。
摩诃衍。
此翻大乘。
以是二門。
皆是大根器人所修法故。
信者。
即五根之一也。
信有三種。
一信實有。
謂于諸法實事理中。
深信忍故。
二信有德。
謂于三寶真淨德中。
深信樂故。
三信有能。
謂于一切世出世善法。
深信有力。
能得能成。
起希望故。
有此信根。
方能得入。
昔嚴陽尊者問趙州雲。
一物不将來時如何。
州雲。
放下着。
陽曰。
一物不将來。
放下個甚麼。
州雲。
恁麼則擔取去。
陽大悟。
此從真如有法上起信根者。
羅山問岩頭雲。
起滅不停時如何。
頭曰。
咄。
是誰起滅。
羅山大悟。
此從黎耶有法上起信根者。
故宗鏡雲。
佛祖正宗。
則真唯識。
才有信處。
皆可為人。
如華嚴經以信為手。
如人有手。
至于寶所。
随意采取。
若當無手。
空無所獲。
如是入佛法者。
有信心手。
随意采取道法之寶。
若無信心。
空無所得。
有此利益。
故造此論。
說有五分。
雲何為五。
一者因緣分(因同)。
二者立義分(略标大義)。
三者解釋分(廣釋令人生解)。
四者修行信心分(依解起行)。
五者勸修利益分(辯法不修如貧人數他寶故勸)。
因緣分。
出造論之所由。
立義分。
立此論之大義。
解釋分。
析立義之隐微。
修行信心分。
為信未滿者。
修習信心故。
勸修利益分。
勸人進修必獲利益故。
若當例經之三分。
初一是序分。
次三是正宗分。
後一是流通分也。
初說因緣分。
問曰。
有何因緣而造此論。
答曰。
是因緣有八種。
雲何為八。
一者(大事)因緣總相。
所謂為令衆生離一切苦。
得究竟樂。
非求世間名利恭敬故。
造論因緣。
有總有别。
言總者。
統言造論之所由。
别者。
别顯此論之所為。
苦有三苦。
八苦。
及二死苦。
樂有人天。
二乘。
及寂滅樂。
今言離一切苦。
是離分段變易二死苦也。
今言得究竟樂。
是得無上菩提及大涅槃樂也。
二者為欲解釋如來根本之義。
令諸衆生正解不謬故。
根本有二。
一真如。
是菩提涅槃根本。
二無明。
是三細六粗根本。
今但言如來根本者。
欲人向無明根本邊入如來根本故。
下文雲。
其旨趣者。
無非離念歸于真如是也。
正解。
即勝解。
于決定境。
印持為性。
不可引轉為業。
五别境之一也。
有正信可起正解。
故前雲正信。
而此複言正解也。
有此正解。
則見理不謬。
亦能正人之謬。
故此當下文顯示正義。
對治邪執也。
三者為令善根成熟衆生。
于摩诃衍法。
堪任不退信故。
成熟者。
謂熟處已生。
生處已熟。
堪任者。
謂擔當此事。
永無退失。
故下文雲。
所謂依不定聚衆生。
有熏習善根力故。
信業果報。
能起十善。
厭生死苦。
欲求無上菩提。
修行信心。
經一萬劫。
信心成就。
入正定聚。
畢竟不退。
即住如來種中。
名信成就。
此當分别發趣道相也。
四者為令善根微少衆生。
修習信心故。
信心雖發。
而現惑未除。
心志不定。
日用尋常為惑所轉。
未能純一。
故雲善根微少。
信未滿足。
未能擔荷大法。
故令修習信心。
下文雲。
若有衆生善根微少。
久遠已來。
煩惱深厚。
雖值于佛。
或起人天二乘種子。
設求大乘。
根則不定。
遇惡因緣。
即便退失。
堕二乘地。
故說修行信心分。
五者為示方便。
消惡業障。
善護其心。
遠離癡慢。
出邪網故。
雖發信心。
而為惡業所障。
魔鬼所侵。
若不能守護即受群邪。
未得謂得。
自生癡慢。
故示方便。
令護持信心不退失故。
故下文雲。
若人雖修行信心。
以有重障。
或為魔鬼病苦所惱。
或為世務牽纏。
應當勇猛精進。
禮佛。
忏悔。
勸請。
随喜。
回向菩提。
常不休息。
得免諸障。
善根增長。
故曰為示方便。
善護其心。
或修三昧。
為彼諸魔現形惑亂。
當令觀察。
勿堕邪網。
故曰遠離癡慢出邪網也。
此當下品修。
六者為示修習止觀。
對治凡夫二乘心過故。
信心雖發。
若無止觀對治。
則堕凡夫及二乘地。
故令修習止觀。
下文雲。
若修止者。
對治凡夫住着世間。
能舍二乘怯弱之見。
若修觀者。
對治二乘不起大悲狹劣心過。
遠離凡夫不修善根。
此當中品修。
七者為示專念(一心觀佛)方便(淨土)。
生于佛前。
必定不退信心故。
此以專心念佛攝護信心。
令不退失也。
下文雲。
衆生初學是法。
欲求正信。
其心怯弱。
自謂不能值佛。
親承供養。
懼謂信心難可成就。
意欲退者。
謂以念佛因緣。
随順得生他方佛土。
以常攝護信心。
終無有退。
此當上品修。
已上三種。
皆是修習信心方便。
八者為示利益勸修行故。
有如是等因緣。
所以造論。
由勸修?發。
成前諸行故。
此當勸修利益分。
有如下。
結前八種為造論之由也。
門曰。
修多羅中具有此法。
何須重說答曰。
修多羅中雖有此法。
以衆生根行不等。
受解緣别(領納于心生慧為解)。
所謂如來在世。
衆生利根(指菩薩言)。
能說之人(指如來)。
色心業勝。
圓音一演(指口業)。
異類等解。
則不須論。
若如來滅後。
或有衆生能以自力廣聞而取解者。
或有衆生亦能以自力少聞而多解者。
或有衆生無自心力。
因(覽教)于廣論而得解者。
自有衆生複以廣論文多為煩。
心樂總持。
少文(文約)而攝多義能取解者。
如是此論(指起信論)。
為欲總攝如來廣大深法無邊義故。
應說此論。
已說因緣分。
此設難通妨也。
難曰。
如上所說八種因緣。
如來契經。
皆已道過。
何故複造斯論。
答。
由諸衆生根器心行。
利鈍不同。
故領受解會。
或經或論。
其緣亦别。
若如來在世。
師勝資強。
故圓音一演。
即異類衆生。
一觸耳根。
随機解悟。
當爾之時。
既有契經。
又何須論。
若夫如來滅後。
說者既無圓音。
聽者不能等解。
若此契經。
不立大義。
不加詳釋。
恐中下之機。
終無解入。
所以契經之後複有論文。
是則經有經功。
論有論益。
随時設教。
各有所宜。
非無謂也。
言自力廣聞而取解者。
是自有識見。
複樂廣尋經義。
采取多聞。
以資性識者。
自力少聞而多解者。
亦是自有心力。
欲略尋經義。
即知其要者。
無自心力因廣論得解者。
是水母元無眼。
求食須賴鰕者。
複以廣論為繁。
樂總持者。
是畏繁好簡。
欲得一而得一切者。
如是下。
正顯此論正為最後一等機設也。
言廣大法者。
是暗指真如。
深法者。
是暗指黎耶。
無邊義者。
是暗指二門之義。
下文雲。
一者法。
二者義是也。
已說因緣分結也。
次說立義分(大乘宗本)。
摩诃衍者。
總說有二種。
雲何為二。
一者法(本論體)。
二者義(體相用)。
此即将前有法以立摩诃衍義。
法謂軌則。
指一心言。
以一心為萬形軌則故。
義謂宗趣。
指三大言。
以一心法具有三大為宗趣故。
所謂能立門也。
昔南陽忠國師與紫璘供奉論義。
奉曰。
請師立義。
某甲破。
師曰。
立義竟。
奉曰。
是甚麼義。
師曰。
果然不見。
非公境界。
故知未開口時。
立義已竟。
才說有法。
已是葛藤遍地。
況複刀刀。
隻為婆心不覺多口。
所言法者(不出于心)。
謂衆生心。
是心則攝(真如随緣)一切世間(三細六粗)出世間(本如二覺)法。
法身流轉于六道。
名曰衆生。
故以衆生心為有法也。
是心則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者。
此釋心之所以名法也。
心之一字。
是包真妄言。
謂此心能總攝一切真如門清淨法。
又總攝一切生滅門中染污法。
由包真包妄。
故總攝二門。
大經雲。
心如工畫師。
畫出諸形像。
五蘊悉從生。
無法而不造。
古德雲。
百千法門。
同歸方寸。
河沙性德。
總在心原。
是故一心能攝萬法也。
宗鏡問雲。
諸佛方便教門。
皆依衆生根起。
根既不等。
法乃塵沙。
何故唯立一心以為宗旨。
答。
此一心法。
理事圓備。
是大悲父。
般若母。
法寶藏。
萬行原。
以一切法界諸佛菩薩緣覺聲聞。
及一切衆生。
皆同此心。
諸佛已覺。
衆生不知。
今為未知者方便直指。
以本具故。
以應得故。
是以若了自心。
頓成佛慧。
可謂合百川為一水。
抟衆香為一丸。
融镮钏為一金。
變酥酪為一味。
故經雲。
若不了自心。
雲何知佛慧。
是以向外别求。
從他妄學者。
喻如鑽冰覓火。
壓沙出油。
欲求濟用。
徒勞功力。
若能谛了自心。
不妄外求者。
如從木出火。
從麻出油。
不壞正因。
速得成辦。
故立一心以為宗旨。
依于此心。
顯示摩诃衍義。
何以故。
是心真如相。
即示摩诃衍體(當體大乘種)故。
是心生滅因緣相。
能示摩诃衍自體相用故。
此明依一心法建立二種摩诃衍門也。
難雲。
衆生心法。
既包真妄。
通染淨。
大乘是諸佛菩薩所乘真淨法。
豈諸佛菩薩所乘者亦通染妄耶。
答。
大乘雖是真淨。
要在衆生妄染中顯。
以衆生心法。
具有染淨二分故。
今立衆生心中一分常恒不變者。
名真如相。
此真如者。
即是大乘清淨法體。
又立衆生心中一分染淨因緣熏習者。
名生滅相。
此生滅者。
複能顯示自體。
自相。
自用故。
故知大乘法本非妄染。
今随妄染熏習。
故即妄染以顯示也。
問。
何故真如門中雲即示。
生滅門中雲能示。
答。
言即示者。
以真如相全體即是大乘。
若離真如。
别無大乘之體。
故曰即示也。
言能示者。
謂此真如體中。
具足無邊相用。
此相用者。
不離衆生日用生滅。
故即在此滅邊。
複能顯示真如自體相用。
故雲能示也。
古德雲。
欲識諸佛師。
向無明心内薦取。
欲識萬物不凋性。
向萬物遷變處薦取是也。
問。
何故依真如門所趣入之摩诃衍法。
唯立體名。
依生滅門所趣入之摩诃衍法。
立自名。
答。
真如是泯相顯性門。
不與萬法為侶。
不與諸塵作對。
由無他相。
亦無自相。
以自他不立。
故獨示其體。
他者。
謂一切不善法。
自者。
謂一切清淨法也。
生滅是攬理成事門。
其體全依真如。
其相用者。
實由真如自體具足。
但是為他染法所覆。
不能顯示。
然要破他。
方能顯自。
故曰能示自體。
自相。
自用也。
立量可知。
故大經雲。
唯心佛亦爾。
唯佛衆生然。
心佛與衆生。
是三無差别。
古德雲。
具足凡夫法。
凡夫不知。
具足聖人法。
聖人不會。
凡夫若知。
即是聖人。
聖人若會。
即是凡夫。
正此義也。
問。
一心開真如生滅二門。
有何所以。
答。
一心起大乘之信。
二門破邪見之執。
約真如門。
信妙理決定。
約生滅門。
信業用不亡。
可謂理事圓融。
真俗無礙。
釋摩诃衍論雲。
心真如門有十種名。
一者名為如來藏門。
無雜亂故。
二者名為不二平等門。
無差别故。
三者名為一道清淨門。
無異岐故。
四者名為不起不動門。
離作業故。
五者名為無斷無縛門。
無治障故。
六者名為無去無來門。
無上下故。
七者名為出世間門。
無四相故。
八者名為寂滅門。
無向往故。
九者名為大總相門。
無别相故
是指無名無相不滅不生靈明絕待之心體言也。
以此心周遍含容。
故曰大。
運載一切。
故曰乘。
若據文論義。
大以法言。
以此法具有體。
相。
用。
三大故。
乘以人言。
以此法是諸佛菩薩所乘故。
若據義論文。
則大乘二字。
人法皆通。
如有人發大心。
修大因。
證大果。
此人則為大乘人。
此法則名大乘法。
由所乘之法大。
故能乘之人亦稱大也。
起信者。
謂此大乘法。
一切衆生平等具足。
由無信力。
故不肯乘。
道亦不載。
所以長淪苦海。
沒溺邪河。
今論中發明此義。
欲人起正信而乘此大法也。
上四字是所诠。
論是能诠。
謂審明二本詳定指歸。
令初心人易信易入。
故曰論也。
問雲。
初心學人。
信此大乘。
有何勝力。
答。
若正解圓明。
決定信入。
有超劫之功。
獲成聖之力。
雖居生死。
常入涅槃。
恒處塵勞。
不離淨界。
現具肉眼而開慧眼之光明。
匪易凡心。
便同佛心之知見。
如太子具真王之相。
迦陵超衆鳥之音。
将師子筋為琴弦。
餘音斷響。
以善見藥而治病。
衆患潛消。
若那羅箭之功。
勢穿鐵鼓。
似金剛錘之力。
拟碎金山。
則煩惱塵勞。
不待斷而自滅。
菩提妙果。
勿假修而自成。
乃至等冤親。
和诤論。
齊凡聖。
泯自他。
一去來。
印同異。
融延促。
混中邊。
世出世法。
不可說不可說之力。
無能過者。
佛藏經雲。
譬如有人。
嚼須彌山。
飛行虛空。
石筏渡海。
負四天下。
及須彌山。
蚊腳為梯。
登至梵宮。
劫盡燒時。
一唾劫火頓滅。
一吹世界頓成。
以藕絲懸須彌山手接四天下雨。
雖則如是。
亦未為難。
如來所說無相無為無生無滅一味大乘平等法相。
令人信解。
是則為難。
以發此心者。
能翻一切塵勞門。
成八萬四千三昧門故。
乃至雲。
此心是大中大。
上中上。
圓中圓。
滿中滿。
真中真。
實中實。
不可思議中不可思議。
才肯信入。
如師子奮迅。
威猛最雄。
象王蹴蹋。
勢力無等。
故欲入此門者。
非信力不能。
是故此論标大乘起信也。
歸命盡十方。
最勝業遍知。
色無礙自在。
救世大悲者。
及彼身體相。
法性真如海。
無量功德藏。
如實修行等。
為欲令衆生。
除疑舍邪執。
起大乘正信。
佛種不斷故。
将欲造論。
故先緻敬三寶。
陳造論之由。
首四句。
皈命佛寶。
即報化佛也。
衆聖不能及。
故曰最。
能超一切聖。
故曰勝。
業。
謂三輪業用。
即不思議業也。
遍知。
是意業最勝。
色無礙自在。
是身業最勝。
救世。
是口業最勝。
如來無意。
以衆生之意為意。
故能遍知。
如來無身。
以衆生之身為身。
故得色無礙自在。
如來無語。
随衆生根器說法而有語。
故能救世。
此最勝三業。
皆是如來同體大悲所成。
悉随衆生心之所現。
故總曰大悲也。
者字結德屬人。
及彼下二句。
歸命法寶。
及彼者。
牒指報化二佛也。
身體相者。
蓋指報化二身之體相為法身。
即以法身為法寶。
所謂法性身。
真如體也。
法性者。
即諸法自性。
真如者。
不妄不變之稱。
由深廣無涯。
故以海喻。
佛之所以為佛。
僧之所以為僧。
皆藉此法。
故下文雲。
一切諸佛本所乘故。
一切菩薩皆乘此法到如來地故。
無量二句。
是歸命僧寶。
謂法性海中。
具足無量功德。
入初地時。
得證此性。
從性起修。
行如實行。
名如寶修行。
等者。
等諸地也。
以三賢位依法熏習。
未證法身。
不名如實故。
有以無量功德藏一句屬上文者。
若據後譯雲。
無邊德藏僧。
勤求正覺者。
則屬下句為順。
為欲下。
出造論之由。
由衆生不信真如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
而妄生異計。
又不知如來藏是善不善因。
而橫起邪思。
故論中先示正義者。
令其除疑也。
對治邪執者。
令其舍執也。
分别發趣道相者。
令其起信根而乘大法也。
有正信。
乘大法。
方能紹隆三寶慧命不絕故。
論曰。
有法(心)。
能(功能)起摩诃衍信根。
是故應說。
此一論綱宗也。
有法者。
即本有法。
若據下文。
雙含二義。
一是體本法。
即一體摩诃衍法。
常恒不變。
不假修成。
屬真如門。
二是自本法。
即自體自相自用摩诃衍法。
迷覺覺迷。
悉由熏習。
屬阿賴耶。
由諸衆生。
既不知真如為清淨覺。
又不知黎耶為迷悟關。
妄起邪執别生異端。
故論主先标有法二字為宗本。
次将有法于立義分中總立量雲。
衆生心是有法。
顯示摩诃衍義是宗。
因雲。
真如生滅互相攝故。
同喻如金莊嚴具。
又于真如門别立量雲。
真如是有法。
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是宗。
因雲。
不生不滅故。
同喻如虛空。
又于生滅門别立量雲。
阿黎耶識是有法。
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是宗。
因雲非一非異故。
同喻如微塵瓦器。
立此總别三比量為一論之綱。
要人先向己躬下頓悟真如。
次于生滅門中漸修漸證故。
摩诃衍。
此翻大乘。
以是二門。
皆是大根器人所修法故。
信者。
即五根之一也。
信有三種。
一信實有。
謂于諸法實事理中。
深信忍故。
二信有德。
謂于三寶真淨德中。
深信樂故。
三信有能。
謂于一切世出世善法。
深信有力。
能得能成。
起希望故。
有此信根。
方能得入。
昔嚴陽尊者問趙州雲。
一物不将來時如何。
州雲。
放下着。
陽曰。
一物不将來。
放下個甚麼。
州雲。
恁麼則擔取去。
陽大悟。
此從真如有法上起信根者。
羅山問岩頭雲。
起滅不停時如何。
頭曰。
咄。
是誰起滅。
羅山大悟。
此從黎耶有法上起信根者。
故宗鏡雲。
佛祖正宗。
則真唯識。
才有信處。
皆可為人。
如華嚴經以信為手。
如人有手。
至于寶所。
随意采取。
若當無手。
空無所獲。
如是入佛法者。
有信心手。
随意采取道法之寶。
若無信心。
空無所得。
有此利益。
故造此論。
說有五分。
雲何為五。
一者因緣分(因同)。
二者立義分(略标大義)。
三者解釋分(廣釋令人生解)。
四者修行信心分(依解起行)。
五者勸修利益分(辯法不修如貧人數他寶故勸)。
因緣分。
出造論之所由。
立義分。
立此論之大義。
解釋分。
析立義之隐微。
修行信心分。
為信未滿者。
修習信心故。
勸修利益分。
勸人進修必獲利益故。
若當例經之三分。
初一是序分。
次三是正宗分。
後一是流通分也。
初說因緣分。
問曰。
有何因緣而造此論。
答曰。
是因緣有八種。
雲何為八。
一者(大事)因緣總相。
所謂為令衆生離一切苦。
得究竟樂。
非求世間名利恭敬故。
造論因緣。
有總有别。
言總者。
統言造論之所由。
别者。
别顯此論之所為。
苦有三苦。
八苦。
及二死苦。
樂有人天。
二乘。
及寂滅樂。
今言離一切苦。
是離分段變易二死苦也。
今言得究竟樂。
是得無上菩提及大涅槃樂也。
二者為欲解釋如來根本之義。
令諸衆生正解不謬故。
根本有二。
一真如。
是菩提涅槃根本。
二無明。
是三細六粗根本。
今但言如來根本者。
欲人向無明根本邊入如來根本故。
下文雲。
其旨趣者。
無非離念歸于真如是也。
正解。
即勝解。
于決定境。
印持為性。
不可引轉為業。
五别境之一也。
有正信可起正解。
故前雲正信。
而此複言正解也。
有此正解。
則見理不謬。
亦能正人之謬。
故此當下文顯示正義。
對治邪執也。
三者為令善根成熟衆生。
于摩诃衍法。
堪任不退信故。
成熟者。
謂熟處已生。
生處已熟。
堪任者。
謂擔當此事。
永無退失。
故下文雲。
所謂依不定聚衆生。
有熏習善根力故。
信業果報。
能起十善。
厭生死苦。
欲求無上菩提。
修行信心。
經一萬劫。
信心成就。
入正定聚。
畢竟不退。
即住如來種中。
名信成就。
此當分别發趣道相也。
四者為令善根微少衆生。
修習信心故。
信心雖發。
而現惑未除。
心志不定。
日用尋常為惑所轉。
未能純一。
故雲善根微少。
信未滿足。
未能擔荷大法。
故令修習信心。
下文雲。
若有衆生善根微少。
久遠已來。
煩惱深厚。
雖值于佛。
或起人天二乘種子。
設求大乘。
根則不定。
遇惡因緣。
即便退失。
堕二乘地。
故說修行信心分。
五者為示方便。
消惡業障。
善護其心。
遠離癡慢。
出邪網故。
雖發信心。
而為惡業所障。
魔鬼所侵。
若不能守護即受群邪。
未得謂得。
自生癡慢。
故示方便。
令護持信心不退失故。
故下文雲。
若人雖修行信心。
以有重障。
或為魔鬼病苦所惱。
或為世務牽纏。
應當勇猛精進。
禮佛。
忏悔。
勸請。
随喜。
回向菩提。
常不休息。
得免諸障。
善根增長。
故曰為示方便。
善護其心。
或修三昧。
為彼諸魔現形惑亂。
當令觀察。
勿堕邪網。
故曰遠離癡慢出邪網也。
此當下品修。
六者為示修習止觀。
對治凡夫二乘心過故。
信心雖發。
若無止觀對治。
則堕凡夫及二乘地。
故令修習止觀。
下文雲。
若修止者。
對治凡夫住着世間。
能舍二乘怯弱之見。
若修觀者。
對治二乘不起大悲狹劣心過。
遠離凡夫不修善根。
此當中品修。
七者為示專念(一心觀佛)方便(淨土)。
生于佛前。
必定不退信心故。
此以專心念佛攝護信心。
令不退失也。
下文雲。
衆生初學是法。
欲求正信。
其心怯弱。
自謂不能值佛。
親承供養。
懼謂信心難可成就。
意欲退者。
謂以念佛因緣。
随順得生他方佛土。
以常攝護信心。
終無有退。
此當上品修。
已上三種。
皆是修習信心方便。
八者為示利益勸修行故。
有如是等因緣。
所以造論。
由勸修?發。
成前諸行故。
此當勸修利益分。
有如下。
結前八種為造論之由也。
門曰。
修多羅中具有此法。
何須重說答曰。
修多羅中雖有此法。
以衆生根行不等。
受解緣别(領納于心生慧為解)。
所謂如來在世。
衆生利根(指菩薩言)。
能說之人(指如來)。
色心業勝。
圓音一演(指口業)。
異類等解。
則不須論。
若如來滅後。
或有衆生能以自力廣聞而取解者。
或有衆生亦能以自力少聞而多解者。
或有衆生無自心力。
因(覽教)于廣論而得解者。
自有衆生複以廣論文多為煩。
心樂總持。
少文(文約)而攝多義能取解者。
如是此論(指起信論)。
為欲總攝如來廣大深法無邊義故。
應說此論。
已說因緣分。
此設難通妨也。
難曰。
如上所說八種因緣。
如來契經。
皆已道過。
何故複造斯論。
答。
由諸衆生根器心行。
利鈍不同。
故領受解會。
或經或論。
其緣亦别。
若如來在世。
師勝資強。
故圓音一演。
即異類衆生。
一觸耳根。
随機解悟。
當爾之時。
既有契經。
又何須論。
若夫如來滅後。
說者既無圓音。
聽者不能等解。
若此契經。
不立大義。
不加詳釋。
恐中下之機。
終無解入。
所以契經之後複有論文。
是則經有經功。
論有論益。
随時設教。
各有所宜。
非無謂也。
言自力廣聞而取解者。
是自有識見。
複樂廣尋經義。
采取多聞。
以資性識者。
自力少聞而多解者。
亦是自有心力。
欲略尋經義。
即知其要者。
無自心力因廣論得解者。
是水母元無眼。
求食須賴鰕者。
複以廣論為繁。
樂總持者。
是畏繁好簡。
欲得一而得一切者。
如是下。
正顯此論正為最後一等機設也。
言廣大法者。
是暗指真如。
深法者。
是暗指黎耶。
無邊義者。
是暗指二門之義。
下文雲。
一者法。
二者義是也。
已說因緣分結也。
次說立義分(大乘宗本)。
摩诃衍者。
總說有二種。
雲何為二。
一者法(本論體)。
二者義(體相用)。
此即将前有法以立摩诃衍義。
法謂軌則。
指一心言。
以一心為萬形軌則故。
義謂宗趣。
指三大言。
以一心法具有三大為宗趣故。
所謂能立門也。
昔南陽忠國師與紫璘供奉論義。
奉曰。
請師立義。
某甲破。
師曰。
立義竟。
奉曰。
是甚麼義。
師曰。
果然不見。
非公境界。
故知未開口時。
立義已竟。
才說有法。
已是葛藤遍地。
況複刀刀。
隻為婆心不覺多口。
所言法者(不出于心)。
謂衆生心。
是心則攝(真如随緣)一切世間(三細六粗)出世間(本如二覺)法。
法身流轉于六道。
名曰衆生。
故以衆生心為有法也。
是心則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者。
此釋心之所以名法也。
心之一字。
是包真妄言。
謂此心能總攝一切真如門清淨法。
又總攝一切生滅門中染污法。
由包真包妄。
故總攝二門。
大經雲。
心如工畫師。
畫出諸形像。
五蘊悉從生。
無法而不造。
古德雲。
百千法門。
同歸方寸。
河沙性德。
總在心原。
是故一心能攝萬法也。
宗鏡問雲。
諸佛方便教門。
皆依衆生根起。
根既不等。
法乃塵沙。
何故唯立一心以為宗旨。
答。
此一心法。
理事圓備。
是大悲父。
般若母。
法寶藏。
萬行原。
以一切法界諸佛菩薩緣覺聲聞。
及一切衆生。
皆同此心。
諸佛已覺。
衆生不知。
今為未知者方便直指。
以本具故。
以應得故。
是以若了自心。
頓成佛慧。
可謂合百川為一水。
抟衆香為一丸。
融镮钏為一金。
變酥酪為一味。
故經雲。
若不了自心。
雲何知佛慧。
是以向外别求。
從他妄學者。
喻如鑽冰覓火。
壓沙出油。
欲求濟用。
徒勞功力。
若能谛了自心。
不妄外求者。
如從木出火。
從麻出油。
不壞正因。
速得成辦。
故立一心以為宗旨。
依于此心。
顯示摩诃衍義。
何以故。
是心真如相。
即示摩诃衍體(當體大乘種)故。
是心生滅因緣相。
能示摩诃衍自體相用故。
此明依一心法建立二種摩诃衍門也。
難雲。
衆生心法。
既包真妄。
通染淨。
大乘是諸佛菩薩所乘真淨法。
豈諸佛菩薩所乘者亦通染妄耶。
答。
大乘雖是真淨。
要在衆生妄染中顯。
以衆生心法。
具有染淨二分故。
今立衆生心中一分常恒不變者。
名真如相。
此真如者。
即是大乘清淨法體。
又立衆生心中一分染淨因緣熏習者。
名生滅相。
此生滅者。
複能顯示自體。
自相。
自用故。
故知大乘法本非妄染。
今随妄染熏習。
故即妄染以顯示也。
問。
何故真如門中雲即示。
生滅門中雲能示。
答。
言即示者。
以真如相全體即是大乘。
若離真如。
别無大乘之體。
故曰即示也。
言能示者。
謂此真如體中。
具足無邊相用。
此相用者。
不離衆生日用生滅。
故即在此滅邊。
複能顯示真如自體相用。
故雲能示也。
古德雲。
欲識諸佛師。
向無明心内薦取。
欲識萬物不凋性。
向萬物遷變處薦取是也。
問。
何故依真如門所趣入之摩诃衍法。
唯立體名。
依生滅門所趣入之摩诃衍法。
立自名。
答。
真如是泯相顯性門。
不與萬法為侶。
不與諸塵作對。
由無他相。
亦無自相。
以自他不立。
故獨示其體。
他者。
謂一切不善法。
自者。
謂一切清淨法也。
生滅是攬理成事門。
其體全依真如。
其相用者。
實由真如自體具足。
但是為他染法所覆。
不能顯示。
然要破他。
方能顯自。
故曰能示自體。
自相。
自用也。
立量可知。
故大經雲。
唯心佛亦爾。
唯佛衆生然。
心佛與衆生。
是三無差别。
古德雲。
具足凡夫法。
凡夫不知。
具足聖人法。
聖人不會。
凡夫若知。
即是聖人。
聖人若會。
即是凡夫。
正此義也。
問。
一心開真如生滅二門。
有何所以。
答。
一心起大乘之信。
二門破邪見之執。
約真如門。
信妙理決定。
約生滅門。
信業用不亡。
可謂理事圓融。
真俗無礙。
釋摩诃衍論雲。
心真如門有十種名。
一者名為如來藏門。
無雜亂故。
二者名為不二平等門。
無差别故。
三者名為一道清淨門。
無異岐故。
四者名為不起不動門。
離作業故。
五者名為無斷無縛門。
無治障故。
六者名為無去無來門。
無上下故。
七者名為出世間門。
無四相故。
八者名為寂滅門。
無向往故。
九者名為大總相門。
無别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