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論續疏卷上

關燈


    十者名為真如門。

    無虛僞故。

    如是十名。

    總攝一切諸佛法藏平等義理法門名字。

    生滅門有十種名。

    一者名為藏識門。

    攝持一切染淨法故。

    二者名為如來藏門。

    覆藏如來法身故。

    三者名為多相多異門。

    染淨之法過恒沙故。

    四者名為起動門。

    相續作業故。

    五者名為有斷有縛門。

    有治障故。

    六者名為有去有來門。

    有上下故。

    七者名為世間門。

    四相俱轉故。

    八者名為流轉還滅門。

    具足生死涅槃故。

    九者名為相待俱成門。

    無自成法故。

    十者名為生滅門。

    表無常相故。

    如是十名。

    總攝一切法藏種種差别法門名字。

    故知總立一心。

    别含多義。

    真如門内。

    無自無他。

    生滅門中。

    有善有惡。

    随緣開合雖異。

    約性一理無差。

    如上十門。

    義味方足。

    又開則無量無邊之義為宗。

    合則二門一心之法為要。

    二門之義。

    容萬義而不亂。

    無邊之義。

    同一心而混融。

    是以開合自在。

    立破無礙。

    開而不繁。

    合而不狹。

    立而無得。

    破而無失。

    是為馬鳴之妙術。

    起信之宗體也。

     所言義者。

    則有三種。

    雲何為三一者體大(真如)。

    謂一切(凡夫聖人)(諸)法。

    真如(全遍)平等。

    不增減故。

    二者相(真如所現為相)大。

    謂如來藏。

    具足無量性功德故。

    三者用大(根化身妙用不可思議故為用大)。

    能生一切世間(五戒人天善因)出世間(六度梵行成佛善因)善因果故(以上顯用字大意)。

    一切諸佛本所乘故。

    一切菩薩皆乘此法到如來地故。

    已說立義分(文不可不立義觀立義又不可不解釋)。

     此釋摩诃衍義也。

     言體大者。

    謂衆生心體。

    與四聖六凡。

    平等無二。

    名曰真如。

    此真如性。

    遍一切處。

    即局在衆生黎耶窟中。

    其體未嘗不大也。

     相大者。

    謂衆生心。

    具有如來智慧德相。

    名如來藏。

    此藏不空。

    具攝無量性德不少剩故。

    雖為無明業相所?。

    其相未嘗不大也。

     用大者。

    謂衆生心具大作用。

    随其作用。

    皆能出生世間出世間善因善果。

    故雖在生死業用。

    而用未嘗不大也。

     然二乘凡夫。

    具此大體。

    背之而不知。

    有此大相。

    遺之而不顧。

    有此大用。

    棄之而不用。

     唯諸佛。

    乘此而坐道場。

    唯菩薩。

    乘此而登覺岸。

    由此一心具是三義。

    故立一心之義名大乘也。

     次說解釋分。

    解釋有三種。

    雲何為三。

    一者顯示正義(指上言義大乘法義)。

    二者對治邪執。

    三者分别發趣道相。

     前分略示其源。

    此分廣疏其派。

    故曰解釋。

     顯示正義者。

    是能立門。

    對治邪執者。

    是能破門。

    分别發趣道相者。

    是進修門。

    既明邪正。

    不涉枝岐。

    方進修故。

     顯示正義者。

    依一心法。

    有二種門。

    雲何為二。

    一者心真如門。

    二者心生滅門。

    是二種門。

    皆各總攝一切法。

    此義雲何。

    以是二門。

    不相離故。

     此總釋立義分一心中真如生滅二種義也。

     心真如門者。

    謂本住性。

    非染非淨。

    非生非滅。

    不動不轉。

    平等一味。

    性無差别。

    此以清淨覺地為根本。

     心生滅門者。

    謂熏習性。

    随熏轉變。

    成于染淨。

    染淨雖成。

    性恒不變。

    隻由不動。

    能成染淨。

    是故不動。

    亦在動中。

    此以發業無明為根本。

     問。

    此真妄二心。

    以何為心。

    以何為體。

    以何為相。

    答。

    真如以靈知寂照為心。

    不空無住為體。

    實相為相。

    妄心以六塵緣影為心。

    無性為體。

    思慮為相。

    是二種門。

    皆各總攝一切法者。

    謂真如門。

    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

    生滅門亦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

    難雲。

    真如是不變門。

    何故攝世間法。

    生滅是随緣門。

    何故亦攝出世間法。

    答。

    以是二門不相離故。

    以真。

    有不變随緣義。

    妄。

    有體空成事義。

    由真不變。

    故妄體空。

    為真如門。

    由真随緣。

    故妄成事。

    為生滅門。

    以生滅即真如。

    故經說衆生本來涅槃常寂滅相。

    以真如即生滅。

    故經說法身流轉于六道名曰衆生。

    既知一心具此二門。

    故于此中具彰二相。

    問。

    真如生滅各攝諸法。

    未知攝義為同為異。

    答。

    生滅門中名為該攝。

    真如門中名為融攝。

    該攝故染淨俱有。

    融攝故染淨俱亡。

    俱亡故一味不分。

    俱有故曆然差别。

     心真如者。

    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

    所謂心性(真如法體)不生不滅。

    一切諸法。

    唯依妄念而有差别。

    若離心念。

    則無一切境界之相。

    是故一切法。

    從本已來。

    離言說相。

    離名字相。

    離心緣相。

    畢究平等。

    無有變異。

    不可破壞。

    唯是一心。

    故名真如(依義立名)。

    以一切言說。

    假名無實。

    但随妄念。

    不可得故。

     此别釋真如常恒不變門也。

    立量可知。

    言此真如即是華嚴一法界大總相緣起法門體。

    此一法門。

    舉體全是不生滅。

    亦舉體全作生滅。

    故禅原集雲。

    謂一切聖凡根本。

    悉是一法界心。

    性覺寶光。

    各各圓滿。

    本不名諸佛。

    亦不名衆生。

    隻以此心靈妙自在。

    不守自性。

    随迷悟之緣。

    成聖凡之事。

    故曰真如。

    楞嚴名為性一切心。

    圓覺名為大陀羅尼。

    是也。

    難雲。

    現見諸法。

    各各差别。

    何得卻言是一法界。

    答。

    宗鏡雲。

    一切諸法。

    原是一法。

    實無二相。

    因生妄念。

    遂見差别。

    且如現見青白物時。

    物本自虛。

    不言我青我白。

    皆是眼識自性任運分别。

    與同時意識計度分别為青為白。

    以意辯為色。

    以言說為青。

    皆是意言自妄安置。

    且如六塵性鈍。

    體不自立。

    名不自呼。

    悉無自性。

    皆是意言。

    故曰。

    萬法本閑。

    而人自鬧。

    是以有心起處。

    萬境皆有。

    空心起處。

    萬境皆空。

    空不自空。

    因心故空。

    有不自有。

    因心故有。

    既非有非空。

    則唯識唯心。

    若無于心。

    萬法安寄。

    先德亦雲。

    一切諸法。

    本自不言色。

    亦不言空。

    亦不言是非垢淨。

    但人自虛妄計着。

    作種種解會。

    起若幹知見。

    生若幹愛畏。

    若了諸法不自生。

    皆從自己一念颠倒而有。

    知心與境。

    本不相到。

    當處解脫。

    當處寂滅。

    當處道場。

    故知一切法從本已來。

    下口不得。

    故離言說相。

    安名不得。

    故離名字相。

    着意不得。

    故離心緣相。

    性各滿足。

    故畢竟平等。

    各住本位。

    故無有變異。

    本無造作。

    故不可破壞。

    更無二法。

    故唯是一心。

    即此一心。

    是一法界。

    故名真如。

    以一切法唯是意言。

    但有假名。

    都無實義。

    不可得故。

    故大珠雲。

    世間一切生滅法。

    無有一法不歸如。

    宗鏡問雲。

    何謂真心。

    何謂妄念。

    答。

    妄念者。

    從能所生。

    因分别起。

    發浮根之暫用。

    成對境之妄知。

    若離前塵。

    此心無體。

    因境起照。

    境滅照亡。

    随念生塵。

    念空塵謝。

    若将此影事而為佛事。

    既為虛妄之因。

    隻成斷滅之果。

    真心者。

    湛然寂照。

    不從境生。

    含虛任緣。

    未嘗作意。

    明明不昧。

    了了常知。

    舒之無蹤。

    卷之無迹。

    如澄潭瑩野。

    明鏡懸空。

    萬像森羅。

    豁然虛鑒。

    不出不入。

    非有非無。

    斯則千聖冥歸。

    萬靈交會。

    信之者徹大道之原。

    體之者成常住之德。

    諸佛同證此心。

    名成正覺。

    亦名天真佛。

    法性佛。

    法身佛。

    如如佛。

    名雖種種。

    總是此心之别号也。

     言真如者亦無有相。

    謂言說之極。

    因言遣言。

    此真如體。

    無有可遣(所遣者名相耳)。

    以一切法悉皆真故。

    亦無可立。

    以一切法皆同如故。

    當知一切法。

    不可說(離言)。

    不可念(絕慮)。

    故名為真如。

     難雲。

    真心絕朕。

    理出有無。

    既曰真如。

    豈非堕名字言說相乎。

    答。

    一心之門。

    微妙難究。

    知解罕窮。

    分别不及。

    名為真如。

    不過借言遣言。

    非謂真如寔堕言說名字相也。

    問。

    既一切言說皆可遣。

    而真如之名獨不可遣乎。

    答。

    然真如之名可遣。

    而真如之體寔不可遣。

    以一切法皆是一真。

    無餘剩故。

    問。

    既不可遣。

    則真如之體定可立乎。

    答。

    亦不可立。

    以一切法皆同一如。

    不欠少故。

    當知一切法。

    取不得。

    舍不得。

    拟議不得。

    近傍不得。

    不可名目。

    強名真如。

    故玄沙雲。

    如如向上。

    沒可安排。

    恰似??爐。

    不藏蚊蚋。

    此理本來平坦。

    何用刬除。

    道不強為。

    建立乖真。

    若到這裡。

    纖毫不受。

    措意則差。

    便是千聖出頭來。

    也安他一字不得。

     問曰。

    若如是義者。

    諸衆生等。

    雲何随順。

    而能得入。

    答曰。

    若知一切法。

    雖說無有能說可說。

    雖念無有能念可念。

    是名随順。

    若離于念。

    名為得入。

     難曰。

    既真如法不落言诠。

    不堕思惟。

    諸衆生等。

    如何着力。

    方能随順。

    如何用心。

    方能得入。

    答。

    若知一切法。

    本不可說。

    不可念。

    則無處着力。

    亦無處用心。

    若就日用開口動舌說一切法處。

    而反觀能說法者。

    本無一字可說。

    又就日用東攀西緣念一切法處。

    而反觀能念法者。

    本無一念可着。

    如此着力。

    如此用心。

    則不随順于物。

    而能随順真如矣。

    然雖如是。

    尚存窠臼。

    猶未忘緣。

    未能得入。

    以現前猶存少物故。

    若工夫挨拶到無可用心處。

    一念緣起無生時。

    便能得入。

    渾身住在真如門中矣。

    故宗鏡雲。

    若入此門。

    則佛法皆平等顯現。

    不用記一字。

    念盡一切經。

    不用解一法。

    會盡無邊義。

    不用說一字。

    常轉正法輪。

    不用舉一步。

    遍參法界友。

    何者。

    若記得。

    是想邊際。

    若解得。

    落意根中。

    若說得。

    是辯才門。

    若參得。

    堕外道地。

    并不中自己地。

    此中不收。

    如手撮虛空。

    徒勞心力。

    所以道。

    迎之不見其首。

    随之不見其後。

    存之一一皆空。

    亡之處處鹹有。

    第一不得于一機一境上守文作解。

    實無定法如來可說。

    此法門中不論此事。

    但知自心即休。

    不更思前慮後。

     昔長慶初參靈雲。

    問。

    如何是佛法大意。

    雲雲。

    驢事未去。

    馬事到來。

    師如是參究二十年。

    坐破七個蒲團。

    不明此事。

    一日卷簾。

    忽然大悟。

    乃有頌曰。

    也大差也大差。

    卷起簾來見天下。

    有人問我解何宗。

    拈起拂子劈口打。

    如長慶七破蒲團時。

    便是随順。

    卷簾時。

    便是得入也。

    問雲。

    入此門時。

    有何功德。

    答。

    真心自體證入之時。

    非言所诠。

    湛如無際之虛空。

    瑩若圓明之淨鏡。

    毀贊不及。

    義理難追。

    以功德過患二門絕對待故。

    故經雲。

    心處無在。

    無在之心。

    唯是一心。

    一心之體。

    本來寂滅。

    不可以有無處所窮其迹。

    不可以識智诠量指其體。

    唯有入者。

    隻在心知。

    如搗萬種香為丸。

    爇一塵而具足衆氣。

    似入大海水中浴。

    掬微滴而已用百川。

    執礫而盡成真金。

    攬草而無非妙藥。

    空器悉盈甘露之味。

    滿室唯聞檐蔔之香。

    衆義同歸。

    千途兢入。

    若論一心性起功德。

    無盡無邊。

    若以有量之心。

    贊無為之德。

    任盡神力。

    一毫難述。

    以信入之人。

    悉皆現證。

    即凡即聖。

    感應非虛。

    堅信不移。

    法空之虛聲自息。

    明誠可驗。

    靈潤之野焰俄消。

    豈假神通。

    心魔頓絕。

    匪??他術。

    識火自消。

    除不肖人。

    不明斯旨。

     複次真如者。

    依言說分别有二種義。

    雲何為二。

    一者如實空。

    以能究竟顯實故。

    二者如實不空。

    以有自體。

    具足無漏性功德故。

     此釋立義分中真如相之相字。

    以空不空。

    是真如之相故。

    言如實空者。

    以如來藏。

    空無妄染。

    不立一法故。

    如寔不空者。

    以如來藏。

    萬德皆備。

    不舍一法故。

     所言空者。

    從本已來。

    一切染法不相應故。

    謂離一切法差别之相。

    以無虛妄心念故。

    當知真如自性。

    非有相。

    非無相。

    非非有相。

    非非無相。

    非有無俱相。

    非一相。

    非異相。

    非非一相。

    非非異相。

    非一異俱相。

    乃至總說。

    依一切衆生以有妄心。

    念念分别。

    皆不相應。

    故說為空。

    若離妄心。

    實無可空故。

     此釋真如空相也。

    一切染法不相應者。

    謂一切染法不與真如相應。

    故曰空也。

    差别相。

    即有無一異等言說相也。

    虛忘心。

    即分别相也。

    此二染法。

    即遍計執也。

    謂真如雖在語言分别中。

    而真如寔不與語言分别相應。

    即語言分别。

    未嘗染污真如也。

    喻如太清。

    雖為雲霧點染。

    而太清實不與雲霧相應。

    即雲霧點染初未嘗污太清也。

    當知真如是離念境界。

    不可以有無思。

    不可以一異說。

    若定有有無。

    遮彼有無。

    有俱非句。

    今有即無。

    何有非有。

    今無即有。

    何有非無。

    故雙非亦寂。

    若有無有二。

    可名俱有。

    今有即無。

    則有外無無可與有俱。

    今無即有。

    則無外無有可與無俱。

    故俱有亦不得立。

    故古德雲。

    離言說者。

    不可以言談。

    離心緣者。

    不可以心度。

    實謂心言路絕。

    唯證相應耳。

    且夫言說者。

    從覺觀生。

    是共相和合而起。

    分别者。

    因意識生。

    由計度比量而起。

    以要言之。

    皆由不覺。

    名相随生。

    若無不覺之心。

    一切諸法。

    悉無自相可說。

    故知說有。

    是增益謗。

    說無。

    是減損謗。

    說非有非無。

    是相違謗。

    說亦有亦無。

    是戲論謗。

    有無既爾。

    一異亦然。

    四句既離。

    百非自遣。

    古德雲。

    般若如大火聚。

    四面不可入。

    又雲。

    若有一法。

    不名法身。

    若無一法。

    不名法身。

    若剩一法。

    不名法身。

    若欠一法。

    不名法身。

    若于法法上求空。

    便于門門中解脫。

    故曰太末蟲。

    處處能緣。

    獨不能緣于火聚。

    衆生心。

    處處能緣。

    獨不能緣于般若。

    今對妄染是無。

    故說為空。

    非離妄心外。

    實有可空也。

     所言不空者。

    已顯法體空無妄故。

    即是真心常恒不變。

    淨法滿足。

    則名不空。

    亦無有相可取。

    以離念境界。

    唯證相應故。

     此釋真如不空相也。

    如本有檀德。

    今為悭貪。

    本有屍德。

    今随五欲等。

    是以即妄之空。

    藏不空之萬德。

    由妄染既除。

    真心獨露。

    淨法滿足。

    故曰不空。

    所謂垢盡明現也。

    故經雲。

    知妄本自真。

    見佛則清淨。

    先德雲。

    靈光獨耀。

    迥脫根塵。

    體露真常。

    不拘文字。

    心性無染。

    即是圓成。

    但離妄緣。

    即如如佛。

    問。

    上雲真如離相。

    一切皆空。

    若淨法滿足。

    亦應有相可取。

    何得言離一切相。

    答。

    雖有淨法。

    寔無可取。

    以此淨法。

    是智色不空之性。

    是離念境界。

    唯親證者始得相應。

    向人吐露不得。

    豈分别心所可取哉。

    故先德雲。

    顧此法是衆生之本原。

    諸佛之所證。

    超一切理。

    離一切相。

    不可以言語分别有無推求而得。

    但心心相即。

    印印相契。

    便自證知。

    光明受用而已。

    故宗鏡雲。

    如群盲眼開。

    分别照境。

    驗其真體。

    終不摸其爪牙。

    見乳正色。

    豈在談其鹄雪。

    實見月人。

    終不觀指。

    親到家者。

    自息問程。

    唯證相應。

    不俟言說。

    又雲。

    但了妄念無生。

    即是真如不動。

    此不動外。

    更無毫厘法可得。

     心生滅者。

    依如來藏。

    故有生滅心。

    所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

    非一非異。

    名為阿黎耶識。

     此别釋生滅随緣熏染門也。

    立量可知。

    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者。

    正顯生滅妄心。

    本無有體。

    是依不生不滅如來藏性而起。

    故說生滅依如來藏。

    此即如來藏為可依。

    生滅為能依也。

    生滅心。

    即指最初生相無明也。

    不生不滅。

    即真如也。

    良由如來藏性。

    寔本真淨。

    但為最初不覺。

    忽起動心。

    遂轉此如來藏。

    名為識藏。

    更無别體。

    故楞伽雲。

    如來藏為無始虛僞惡習所熏。

    名為藏識是也。

    此阿黎耶識。

    即藏識也。

    具三藏義。

    謂能藏。

    所藏。

    我愛執藏也。

    言能藏者。

    是能持義。

    猶如庫藏。

    能藏一切寶貝等物故。

    言所藏者。

    是所依義。

    猶如庫藏。

    是寶貝等物所依故。

    執藏者。

    堅守不舍。

    猶如金銀庫藏為人堅守故。

    由斯真妄。

    非一非異。

    和合一處。

    則真如不獨。

    生滅有依。

    故能不變随緣。

    随緣不變。

    可凡可聖。

    可智可愚。

    為龍蛇混雜之鄉。

    作凡聖同居之地。

    迷者迷此。

    悟者悟此。

    聖從此出。

    凡從此入。

    是知轉愚成智。

    革凡成聖。

    要在此門着力。

    打破此門。

    便能闖入真如門矣。

    問。

    既一心具有真如生滅二義。

    不相舍離。

    何故真如門中不兼生滅。

    生滅門中必兼真如。

    答。

    此有深義。

    餘嘗于此會得周易陰陽奇偶之義。

    今借此發明。

    幹陽為奇。

    坤陰為偶。

    夫幹陽者。

    即真如光明藏也。

    坤陰者。

    即無明也。

    然奇不藉偶而成奇。

    而偶實藉奇而成偶。

    蓋孤陽不生。

    及其随緣而與陰為偶。

    則變化出而萬物生矣。

    故乾卦内外三爻皆奇。

    坤卦内外三爻皆偶也。

    此真如門如幹奇。

    此生滅門如坤偶。

    蓋真如不待生滅成真如。

    而生滅必待真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