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論續疏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成生滅。
由真如本無生滅。
一随緣與生滅為偶。
則三細六粗。
變化百出。
故在真如門。
則獨行無侶。
在生滅門。
則真妄和合。
故知此門為凡聖交錯之地。
一入真如。
盡成覺體矣。
故楞伽雲。
如來藏者名阿賴耶。
而與無明七識共俱。
如大海水。
常無斷絕。
又密嚴經雲。
如來清淨藏。
世間阿賴耶。
如金與指镮。
展轉無差别。
此言賴耶體即如來藏。
與妄染合。
名阿賴耶。
更無别體。
以真如不守自性。
變識之時。
此八識體即是真如随緣之義。
亦可衆生迷故。
成阿賴耶。
如來悟故。
成如來藏。
如金随工匠緣成時。
轉作指镮。
如指镮随爐火緣壞時。
卻複為金。
成壞展轉。
但是一金。
更無差則。
問。
此法性宗與法相宗。
如何辯别。
答。
法相多說事相。
法性唯談理性。
如法相宗。
離八識無眼等諸識。
若法性宗。
離如來藏無八識。
又法性宗中。
以第一義心。
随緣成有。
即為能作。
所有心境。
皆通所作。
以不思議熏不思議變。
是現識因故。
若法相宗。
第一義心。
但是所迷。
非是能作。
有三能變。
謂異熟思量。
及了别境識。
又雲。
法相無體。
是法性宗。
法性有體。
是法相宗。
今此是約法性圓教以明正量。
若法相宗。
一向說有真有妄。
若破相宗。
一向說非真非妄。
皆着一邊。
俱可思議。
今不染而染。
則不變随緣。
染而不染。
則随緣不變。
斯乃不思議之宗趣。
非情識之可知。
然則分宗辯相事則兩分若性相相成。
理歸一義。
此識有二種義(真如有二一不變義二随緣義)。
能攝一切法。
生一切法。
雲何為二。
一者覺義。
二者不覺義。
前立衆生心為有法。
通攝二門。
此以阿黎耶識為有法。
别開覺不覺二義。
若在覺義邊。
則生一切淨法。
攝一切染法。
若在不覺義邊。
則生一切染法。
攝一切淨法。
故曰攝一切法。
生一切法也。
此中覺即是悟。
不覺即是迷。
以此門能成能壞故。
成則頓成天真之佛。
壞則壞滅諸功德門。
故永嘉雲。
是以禅門了卻心。
頓入無生慈忍力。
又曰。
損法财。
滅功德。
莫不由斯心意識。
迷悟關頭。
正在此處。
故分二義也。
昔有僧問雲庵禅師。
如何是無明住地。
即是諸佛不動智。
适有童子掃地。
庵喚雲。
童子。
童子回首。
庵雲。
此便是如來不動智。
又問童子。
如何是汝佛性。
童子惘然。
庵曰。
此便是住地無明。
故知或悟或迷。
不離當處。
所言覺義者。
謂心體離念。
離念相者。
等虛空界。
無所不遍。
法界一相。
即是如來平等法身(顯出纏相)。
依此法身。
說名本覺。
何以故。
本覺義者。
對始覺義說。
以始覺者即同本覺。
始覺義者。
依本覺故而有不覺。
依不覺故說有始覺。
此釋覺義。
以心體離念為覺。
則知動念是迷。
以離念則遍。
則知動念即隔。
以離念為法界一相。
則知動念為十法界差别相。
以離念為如來。
則知動念為衆生。
以離念為平等。
則知動念為不平等。
以離念為法身。
則知動念為業識身矣。
是故一切衆生皆依妄念。
故謂之迷。
若了妄念無有根本。
非内非外亦非中間。
三世推求。
悉不可得。
便是智體。
由此智體。
便證如來平等法身。
即此法身。
即是衆生本來面目。
亦名清淨覺地。
亦名本覺。
問。
既曰本覺。
原是本有。
即不覺時亦未曾失。
何故必待親見。
始名本覺。
答。
此雖本有。
但一向為無明所覆。
由不知故。
不名本覺。
今以自覺聖智照破無明。
識得此物本來舊有。
不是新成。
故名本覺。
此本覺義。
是對始覺言也。
問。
本覺理有。
始覺修生。
此二覺心。
是同是異。
答。
本覺始覺本非二物。
由自覺智。
照惑無本。
即是智體。
照體無自。
即是證如。
非有智外如為智所證。
亦無如外智能證于如。
是故本覺因始覺而得名。
始覺因本覺而立号。
非有異也。
故大經雲。
如因日光照。
還見于日輪。
以佛智慧光。
見佛所行道。
以依本覺而有不覺。
由不覺故。
複以聖智照破不覺而合本覺。
故名始覺。
故知始本合一。
名究竟覺。
不然。
但名相似随分覺也。
昔忠國師問紫璘供奉雲。
佛是何義。
答。
是覺義。
師曰。
曾迷否。
奉曰。
不曾迷。
師曰。
用覺作麼。
故知對迷說覺。
若無迷亦無覺也。
問。
始本二覺。
攝何等法。
答。
本覺所攝。
即大智慧光明義等。
始覺所攝。
即三明八解乃至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等。
又雲。
淨法之體屬本覺。
淨法之用屬始覺。
問。
本覺與真如何别。
答。
本覺之名對始覺義說。
故在生滅門中收。
非真如門。
殆至染緣既盡。
始本不殊。
平等絕言。
即真如相矣。
此中大意。
明依本覺而有不覺。
因不覺故而成始覺。
如因地而倒。
因方故迷。
又因地而起。
因方故悟。
故直見者。
如開藏取寶。
剖蚌得珠。
光發襟懷。
影含法界。
如經頌雲。
如人獲寶藏。
永離貧窮苦。
菩薩得佛法。
離垢心清淨。
或不悟者。
自生障礙。
又以覺心源故。
名究竟覺。
不覺心源故。
非究竟覺。
上以本始合一覺。
此以究竟不究竟分二覺也。
以登峰造極。
無可進步處。
名究竟覺。
以路途之樂。
未到家者。
名相似随分。
總名不究竟覺。
心源。
是指心之初起說。
即生相無明也。
此義雲何。
如凡夫人覺知前念起惡故。
能止後念。
令其不起。
雖複名覺。
即是不覺故。
問。
究竟不究竟。
約人約法。
其義雲何。
如凡下。
初顯斷滅相無明。
即起業相。
是在信位。
非究竟覺也。
謂未入初信已前。
不信真如是安身立命處。
不信三寶是歸依處。
不知惡因。
不識惡果。
廣造惡業。
今既創發信心。
覺知前念所造惡業。
定招果報。
遂修十善。
能止後來惡念更不續生。
此當滅六粗中起業相也。
然但止後來惡念不生。
未能止其不着善相。
故雖名覺。
猶然與不覺同。
以未能伏惑故也。
如二乘觀智。
初發意菩薩等。
覺于念異。
念無異相。
以舍粗分别執著相故。
名相似覺。
二。
顯斷異相無明。
是相似覺。
非究竟覺也。
二乘觀智。
即人空觀也。
初發意。
即三賢位。
此位菩薩雖未同二乘遍證人空。
然于人空實得自在。
故與二乘同論也。
異相無明。
即六粗中執取相計名字相也。
謂此無明。
迷前染淨違順二境。
更起六識人我見愛。
執種種差别名。
計種種差别相。
故名異相。
今此菩薩。
既覺種種異名異相。
皆因妄念而有差别。
故舍此異念。
而令此念不作異相也。
以伏分别我法二執。
空名義自性差别。
能舍分别事識現行。
故曰粗。
然現行雖伏。
種子猶在。
依稀仿佛。
見道不真。
正如夢中将覺未覺。
朦朦胧胧。
名相似覺。
故唯識雲。
現前立少物。
為是唯識性。
以有所得故。
非真住唯識。
如法身菩薩等。
覺于念住。
念無住相。
以離分别粗念相故。
名随分覺。
三。
顯斷住相無明。
是随分覺。
亦非究竟覺也。
住相有四。
由無明力。
不覺動相。
即是不動。
轉成能見。
名曰轉相。
由無明力。
依前能見。
不了無相。
遂令境界妄現。
名現相。
由無明力。
迷前自心所現之境。
妄起分别染淨之相。
名智相。
由無明力。
不了前所分别空無所有。
複更起念相續不斷。
名相續相。
此位菩薩。
次第覺知四種無明。
執着妄法。
故初地覺相續相。
二地至七地覺智相。
八地覺現相。
九地覺轉相。
由常覺不住。
故曰覺于念住。
念無住相。
前伏分别現行。
故曰舍。
此斷分别種子。
故曰離也。
以初地雖斷分别法執。
證一分平等法身。
尚有俱生法執。
故從二地乃至九地。
随己分量。
分斷分證。
名随分覺。
如菩薩地盡。
滿足方便。
一念相應。
覺心初起。
心無初相。
以遠離微細念故。
得見心性。
心即常住。
名究竟覺(佛果)。
是故修多羅說。
若有衆生能觀無念者。
則為向佛智故。
四。
顯斷生相無明。
名究竟覺也。
由無明力。
不覺心起。
轉彼淨心而有其念。
故名生相。
亦名業相。
然此業相。
相見未分。
甚深微細。
唯佛能知。
今此菩薩學窮行滿。
無所事事。
故将往昔求正覺心。
至此一時放下。
名一念相應。
始覺心初起處。
以遠離生相無明。
故得瞥見父母未生已前面孔。
如忘忽憶。
如醉忽醍。
名曰見性成佛。
即證佛地無生法忍。
卻将去後來先作主公者。
轉成常住真心。
名究竟覺。
故經雲。
菩薩知終不知始。
如來始終皆知。
始謂生相。
終謂餘相。
是故下。
結歸無念。
言衆生雖未能離念。
但肯向日用中觀察。
無念者。
是何等物。
如此用心。
此人漸與佛智相近。
去佛不遠。
即為向佛智矣。
況親證無念者哉。
故宗鏡問雲。
佛稱覺義。
覺何等法。
答。
無法之法。
是名真法。
無覺之覺。
是名真覺。
則妙性無寄。
天真朗然。
華嚴經頌雲。
佛法不可覺。
了此名覺法。
諸佛如是修。
一法不可得。
無字寶箧經雲。
爾時勝思惟菩薩白佛言。
何等一法是如來所覺。
善男子。
無有一法如來所覺。
善男子。
于法無覺。
是名覺法。
善男子。
一切法不生。
而如來證覺。
一切法不滅。
而如來證覺。
是以若不見一法。
則常見諸佛。
千裡同風。
若見一法。
即不見諸佛。
對面胡越。
故知背心合境。
頓起塵勞。
背境合心。
圓照法界矣。
問。
華嚴經雲。
初發心時。
便成正覺。
則一念相應在發心時。
何故此中卻在最後。
答言。
最初者。
猶如遠行。
始于初步。
然初步之後。
非謂無後步也。
此取最後者。
如遠行以後步為到。
以因果相即。
同時相應故。
又心起者。
無有初相可知。
而言知初相者。
即謂無念。
是故一切衆生不名為覺。
以從本來念念相續。
未曾離念。
故說無始無明。
若得無念者。
則知心相生住異滅。
以無念等故。
而實無有始覺之異。
以四相俱時而有。
皆無自立。
本來平等。
同一覺故。
問。
心念初起之時。
正由不覺。
實無初相可知。
而言知初相者何也。
答。
即謂無念。
由無念故。
即知前念是生相也。
若以有念觀生相。
則生相重重。
又烏能知。
必無念而後知初相也。
正如翳人。
見空中花。
必無翳人。
方見空中花不有也。
故自十信以至菩薩地盡。
雖覺有相似随分之不同。
然總堕衆生數中。
皆名不覺。
以未至離念境界。
未出無明窟宅故。
唯佛一人。
方得無念。
獨證覺性。
始得遍知一切衆生。
皆在淨覺心中亂起亂滅。
正如野馬塵埃狂花幻影之在太虛亂起亂滅也。
問。
何故得無念者。
方知衆生心指生滅。
其餘不知。
答。
以得無念者。
圓證真如平等法界大總相法門體。
故得一覺一切覺。
問。
必無念時。
始得遍知生住異滅。
然則始覺。
亦先覺滅住異而後覺生相乎。
答。
雖始覺知生住異滅。
寔非先知滅而後知生也。
以四相之體。
皆從本覺體上一念不覺俱時而有。
實無自體。
即此四相。
本來平等同一覺性。
故知迷則俱迷。
覺則齊覺。
非謂始覺有先後也。
故圓覺雲。
離幻即覺。
亦無漸次。
問。
前文言四相覺有先後。
此言四相俱時齊覺者。
何也。
答。
四相流轉。
總一夢心。
處夢之時。
謂為先後。
各各随其智力淺深。
分分知覺。
至于大覺。
則知夢中四相。
唯一淨覺。
無有體性可辯前後。
故曰俱時而有。
皆無自立也。
故攝論雲。
處夢謂經年。
覺乃須臾頃。
故時雖無量。
攝在一刹那。
一刹那。
即無念也。
楞伽雲。
一切法不生。
我說刹那義。
以刹那流轉。
必無自性。
無自性。
即是無生。
若非無生。
即不流轉。
是故契無生者。
方見刹那也。
淨名雲。
不生不滅。
是無常義。
楞伽雲。
七識不流轉。
不受苦樂。
非涅槃因。
如來藏者。
受苦樂與因俱。
若生若滅。
此皆發明真心随緣造作諸法。
别無體性。
唯是真心。
故知四相即是真心。
不覺全同本覺。
複次本覺随染分别生二種相。
與彼本覺不相舍離。
雲何為二。
一者智淨相。
二者不思議業相。
此言因本覺而随不覺。
因不覺而生始覺。
因始覺而發用也。
本覺者。
即本有清淨覺體也。
染分别者。
即熏習染污不覺也。
随者。
言本覺不變而能随染緣也。
生二種相者。
謂斷染成淨。
顯出二相。
非新生也。
不離本覺者。
正顯二相。
在染在淨。
皆不離本覺也。
言智淨相者。
即始覺智随染還淨之相也。
言不思議相者。
是始覺智還淨起用之相也。
智淨相者。
謂依法力熏習。
如實修行。
滿足方便故。
破和合識相。
滅相續心相。
顯現法身智淳淨故。
此義雲何。
以一切心識之相。
皆是無明。
無明之相。
不離覺性。
非可壞。
非不可壞。
如大海水。
因風波動。
水相風相。
不相舍離。
而水非動性。
若風止滅。
動相則滅。
濕性不壞故。
如是衆生自性清淨心。
因無明風動。
心與無明。
俱無形相。
不相舍離。
而心非動性。
若無明滅。
相續則滅。
智性不壞故。
依法力熏習者。
謂藉真如内熏之力。
及法界等流教法外熏之力。
依此二種熏力。
修習資糧位中加行善根。
至登地已。
證如實理。
行如實行。
以至十地行中。
方便滿足。
方得破除心識。
淨智現前也。
和合識。
即黎耶也。
以生滅與不生滅和合故。
相續心即微細意識名相續相故。
摧碎之謂破。
掃蕩之謂滅。
此在金剛無間道時。
用金剛智。
破滅心識。
則平等法身。
從茲發現。
大圓鏡智。
亦得淳淨矣。
問。
此智既已随染分别。
若心識破滅。
此智何故獨存。
答。
凡是心識。
皆是無明。
而無明相。
不離覺性。
則知無明實性。
即是佛性。
故不可壞。
以是心識屬無明故。
又非不可壞。
故涅槃經雲。
因滅無明。
得涅槃燈。
故知無明雖滅。
覺性不壞。
如大下喻明。
海水喻覺性。
風喻無明。
波喻心識遷流無常。
水相風相不相舍離。
喻覺性無明和合一處。
俱時而轉。
以本覺心不自起故。
當資無明之力。
方得生起。
根本無明。
不自轉故。
要因真心之力。
方得而轉。
如水不自作波。
當因風力。
風不自現動相。
要資水方現動相。
故經雲。
煩惱大海。
有圓滿如來宣說實相常住之理。
本覺性體有無明衆生。
起無量無邊煩惱之波。
風雖動而水無動相者。
喻無明動而覺性不動也。
風滅則動相滅。
而濕性不壞者。
喻無明滅而心識滅。
智性不滅也。
昔有僧問大随雲。
劫火洞然。
大千俱壞。
未審這個壞不壞。
随曰。
壞。
僧曰。
甚麼則随他去也。
師曰。
随他去。
僧問龍濟。
劫火洞然。
大千俱壞。
未審這個壞不壞。
師曰。
不壞。
僧雲為甚麼不壞。
師雲。
為同大千。
亦是此意。
不思議業相者。
以依智淨相。
能作一切勝妙境界。
所謂無量功德之相。
常無斷絕。
随衆生根。
自然相應種種而現。
得利益故。
此言轉智而現報化二身也。
下文雲。
以有如是大方便智。
除滅無明。
見本法身。
自然而有不思議業用是也。
能作一切勝妙境界者。
下文雲。
謂諸佛如來。
唯是法身智相之身。
第一義谛。
無有世谛境界。
離于施作是也。
實性論雲。
諸佛如來身。
如虛空無相。
為諸勝智者。
作六根境界。
示現微妙色。
出于妙音聲。
令嗅佛戒香。
與佛妙法味。
使覺三昧觸。
令知深法性。
是名妙境界。
随衆下。
謂凡夫二乘身所見者名應身。
三賢十地所見者名報身也。
複次覺體相者。
有四種大義與虛空等(言覺體無所不遍)。
猶如淨鏡(言無所不顯)。
此将上文真如門中二義。
及本覺門中二義。
和合一處。
以顯生滅門中本始二覺。
即真如故。
蓋覺體是如如理。
覺相是如如智。
故有如理如智之名。
法身智身之号。
前雖各立宗因。
未有喻合。
至此總以淨鏡為同喻。
以顯三支無過之宗。
喻義既明。
則知若聖若凡。
說同說異。
皆是鏡中影像故。
先德雲。
若言衆生心性。
即諸佛心性。
是别教義。
圓教心性。
是一寂光。
無彼無此。
極十方三世佛及衆生邊際。
成一大圓鏡。
無有同異。
佛及衆生。
皆是鏡中影像故。
故曰。
舉一心為宗照萬法如鏡。
雲何為四。
一者如實空鏡(言本覺本來無妄)。
遠離一切心境界相。
無法可現(本覺體空無妄)。
非覺照義故(無物可照)。
先以真如二義立比量雲。
覺體如實是有法。
空為宗。
因雲。
遠離一切心
由真如本無生滅。
一随緣與生滅為偶。
則三細六粗。
變化百出。
故在真如門。
則獨行無侶。
在生滅門。
則真妄和合。
故知此門為凡聖交錯之地。
一入真如。
盡成覺體矣。
故楞伽雲。
如來藏者名阿賴耶。
而與無明七識共俱。
如大海水。
常無斷絕。
又密嚴經雲。
如來清淨藏。
世間阿賴耶。
如金與指镮。
展轉無差别。
此言賴耶體即如來藏。
與妄染合。
名阿賴耶。
更無别體。
以真如不守自性。
變識之時。
此八識體即是真如随緣之義。
亦可衆生迷故。
成阿賴耶。
如來悟故。
成如來藏。
如金随工匠緣成時。
轉作指镮。
如指镮随爐火緣壞時。
卻複為金。
成壞展轉。
但是一金。
更無差則。
問。
此法性宗與法相宗。
如何辯别。
答。
法相多說事相。
法性唯談理性。
如法相宗。
離八識無眼等諸識。
若法性宗。
離如來藏無八識。
又法性宗中。
以第一義心。
随緣成有。
即為能作。
所有心境。
皆通所作。
以不思議熏不思議變。
是現識因故。
若法相宗。
第一義心。
但是所迷。
非是能作。
有三能變。
謂異熟思量。
及了别境識。
又雲。
法相無體。
是法性宗。
法性有體。
是法相宗。
今此是約法性圓教以明正量。
若法相宗。
一向說有真有妄。
若破相宗。
一向說非真非妄。
皆着一邊。
俱可思議。
今不染而染。
則不變随緣。
染而不染。
則随緣不變。
斯乃不思議之宗趣。
非情識之可知。
然則分宗辯相事則兩分若性相相成。
理歸一義。
此識有二種義(真如有二一不變義二随緣義)。
能攝一切法。
生一切法。
雲何為二。
一者覺義。
二者不覺義。
前立衆生心為有法。
通攝二門。
此以阿黎耶識為有法。
别開覺不覺二義。
若在覺義邊。
則生一切淨法。
攝一切染法。
若在不覺義邊。
則生一切染法。
攝一切淨法。
故曰攝一切法。
生一切法也。
此中覺即是悟。
不覺即是迷。
以此門能成能壞故。
成則頓成天真之佛。
壞則壞滅諸功德門。
故永嘉雲。
是以禅門了卻心。
頓入無生慈忍力。
又曰。
損法财。
滅功德。
莫不由斯心意識。
迷悟關頭。
正在此處。
故分二義也。
昔有僧問雲庵禅師。
如何是無明住地。
即是諸佛不動智。
适有童子掃地。
庵喚雲。
童子。
童子回首。
庵雲。
此便是如來不動智。
又問童子。
如何是汝佛性。
童子惘然。
庵曰。
此便是住地無明。
故知或悟或迷。
不離當處。
所言覺義者。
謂心體離念。
離念相者。
等虛空界。
無所不遍。
法界一相。
即是如來平等法身(顯出纏相)。
依此法身。
說名本覺。
何以故。
本覺義者。
對始覺義說。
以始覺者即同本覺。
始覺義者。
依本覺故而有不覺。
依不覺故說有始覺。
此釋覺義。
以心體離念為覺。
則知動念是迷。
以離念則遍。
則知動念即隔。
以離念為法界一相。
則知動念為十法界差别相。
以離念為如來。
則知動念為衆生。
以離念為平等。
則知動念為不平等。
以離念為法身。
則知動念為業識身矣。
是故一切衆生皆依妄念。
故謂之迷。
若了妄念無有根本。
非内非外亦非中間。
三世推求。
悉不可得。
便是智體。
由此智體。
便證如來平等法身。
即此法身。
即是衆生本來面目。
亦名清淨覺地。
亦名本覺。
問。
既曰本覺。
原是本有。
即不覺時亦未曾失。
何故必待親見。
始名本覺。
答。
此雖本有。
但一向為無明所覆。
由不知故。
不名本覺。
今以自覺聖智照破無明。
識得此物本來舊有。
不是新成。
故名本覺。
此本覺義。
是對始覺言也。
問。
本覺理有。
始覺修生。
此二覺心。
是同是異。
答。
本覺始覺本非二物。
由自覺智。
照惑無本。
即是智體。
照體無自。
即是證如。
非有智外如為智所證。
亦無如外智能證于如。
是故本覺因始覺而得名。
始覺因本覺而立号。
非有異也。
故大經雲。
如因日光照。
還見于日輪。
以佛智慧光。
見佛所行道。
以依本覺而有不覺。
由不覺故。
複以聖智照破不覺而合本覺。
故名始覺。
故知始本合一。
名究竟覺。
不然。
但名相似随分覺也。
昔忠國師問紫璘供奉雲。
佛是何義。
答。
是覺義。
師曰。
曾迷否。
奉曰。
不曾迷。
師曰。
用覺作麼。
故知對迷說覺。
若無迷亦無覺也。
問。
始本二覺。
攝何等法。
答。
本覺所攝。
即大智慧光明義等。
始覺所攝。
即三明八解乃至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等。
又雲。
淨法之體屬本覺。
淨法之用屬始覺。
問。
本覺與真如何别。
答。
本覺之名對始覺義說。
故在生滅門中收。
非真如門。
殆至染緣既盡。
始本不殊。
平等絕言。
即真如相矣。
此中大意。
明依本覺而有不覺。
因不覺故而成始覺。
如因地而倒。
因方故迷。
又因地而起。
因方故悟。
故直見者。
如開藏取寶。
剖蚌得珠。
光發襟懷。
影含法界。
如經頌雲。
如人獲寶藏。
永離貧窮苦。
菩薩得佛法。
離垢心清淨。
或不悟者。
自生障礙。
又以覺心源故。
名究竟覺。
不覺心源故。
非究竟覺。
上以本始合一覺。
此以究竟不究竟分二覺也。
以登峰造極。
無可進步處。
名究竟覺。
以路途之樂。
未到家者。
名相似随分。
總名不究竟覺。
心源。
是指心之初起說。
即生相無明也。
此義雲何。
如凡夫人覺知前念起惡故。
能止後念。
令其不起。
雖複名覺。
即是不覺故。
問。
究竟不究竟。
約人約法。
其義雲何。
如凡下。
初顯斷滅相無明。
即起業相。
是在信位。
非究竟覺也。
謂未入初信已前。
不信真如是安身立命處。
不信三寶是歸依處。
不知惡因。
不識惡果。
廣造惡業。
今既創發信心。
覺知前念所造惡業。
定招果報。
遂修十善。
能止後來惡念更不續生。
此當滅六粗中起業相也。
然但止後來惡念不生。
未能止其不着善相。
故雖名覺。
猶然與不覺同。
以未能伏惑故也。
如二乘觀智。
初發意菩薩等。
覺于念異。
念無異相。
以舍粗分别執著相故。
名相似覺。
二。
顯斷異相無明。
是相似覺。
非究竟覺也。
二乘觀智。
即人空觀也。
初發意。
即三賢位。
此位菩薩雖未同二乘遍證人空。
然于人空實得自在。
故與二乘同論也。
異相無明。
即六粗中執取相計名字相也。
謂此無明。
迷前染淨違順二境。
更起六識人我見愛。
執種種差别名。
計種種差别相。
故名異相。
今此菩薩。
既覺種種異名異相。
皆因妄念而有差别。
故舍此異念。
而令此念不作異相也。
以伏分别我法二執。
空名義自性差别。
能舍分别事識現行。
故曰粗。
然現行雖伏。
種子猶在。
依稀仿佛。
見道不真。
正如夢中将覺未覺。
朦朦胧胧。
名相似覺。
故唯識雲。
現前立少物。
為是唯識性。
以有所得故。
非真住唯識。
如法身菩薩等。
覺于念住。
念無住相。
以離分别粗念相故。
名随分覺。
三。
顯斷住相無明。
是随分覺。
亦非究竟覺也。
住相有四。
由無明力。
不覺動相。
即是不動。
轉成能見。
名曰轉相。
由無明力。
依前能見。
不了無相。
遂令境界妄現。
名現相。
由無明力。
迷前自心所現之境。
妄起分别染淨之相。
名智相。
由無明力。
不了前所分别空無所有。
複更起念相續不斷。
名相續相。
此位菩薩。
次第覺知四種無明。
執着妄法。
故初地覺相續相。
二地至七地覺智相。
八地覺現相。
九地覺轉相。
由常覺不住。
故曰覺于念住。
念無住相。
前伏分别現行。
故曰舍。
此斷分别種子。
故曰離也。
以初地雖斷分别法執。
證一分平等法身。
尚有俱生法執。
故從二地乃至九地。
随己分量。
分斷分證。
名随分覺。
如菩薩地盡。
滿足方便。
一念相應。
覺心初起。
心無初相。
以遠離微細念故。
得見心性。
心即常住。
名究竟覺(佛果)。
是故修多羅說。
若有衆生能觀無念者。
則為向佛智故。
四。
顯斷生相無明。
名究竟覺也。
由無明力。
不覺心起。
轉彼淨心而有其念。
故名生相。
亦名業相。
然此業相。
相見未分。
甚深微細。
唯佛能知。
今此菩薩學窮行滿。
無所事事。
故将往昔求正覺心。
至此一時放下。
名一念相應。
始覺心初起處。
以遠離生相無明。
故得瞥見父母未生已前面孔。
如忘忽憶。
如醉忽醍。
名曰見性成佛。
即證佛地無生法忍。
卻将去後來先作主公者。
轉成常住真心。
名究竟覺。
故經雲。
菩薩知終不知始。
如來始終皆知。
始謂生相。
終謂餘相。
是故下。
結歸無念。
言衆生雖未能離念。
但肯向日用中觀察。
無念者。
是何等物。
如此用心。
此人漸與佛智相近。
去佛不遠。
即為向佛智矣。
況親證無念者哉。
故宗鏡問雲。
佛稱覺義。
覺何等法。
答。
無法之法。
是名真法。
無覺之覺。
是名真覺。
則妙性無寄。
天真朗然。
華嚴經頌雲。
佛法不可覺。
了此名覺法。
諸佛如是修。
一法不可得。
無字寶箧經雲。
爾時勝思惟菩薩白佛言。
何等一法是如來所覺。
善男子。
無有一法如來所覺。
善男子。
于法無覺。
是名覺法。
善男子。
一切法不生。
而如來證覺。
一切法不滅。
而如來證覺。
是以若不見一法。
則常見諸佛。
千裡同風。
若見一法。
即不見諸佛。
對面胡越。
故知背心合境。
頓起塵勞。
背境合心。
圓照法界矣。
問。
華嚴經雲。
初發心時。
便成正覺。
則一念相應在發心時。
何故此中卻在最後。
答言。
最初者。
猶如遠行。
始于初步。
然初步之後。
非謂無後步也。
此取最後者。
如遠行以後步為到。
以因果相即。
同時相應故。
又心起者。
無有初相可知。
而言知初相者。
即謂無念。
是故一切衆生不名為覺。
以從本來念念相續。
未曾離念。
故說無始無明。
若得無念者。
則知心相生住異滅。
以無念等故。
而實無有始覺之異。
以四相俱時而有。
皆無自立。
本來平等。
同一覺故。
問。
心念初起之時。
正由不覺。
實無初相可知。
而言知初相者何也。
答。
即謂無念。
由無念故。
即知前念是生相也。
若以有念觀生相。
則生相重重。
又烏能知。
必無念而後知初相也。
正如翳人。
見空中花。
必無翳人。
方見空中花不有也。
故自十信以至菩薩地盡。
雖覺有相似随分之不同。
然總堕衆生數中。
皆名不覺。
以未至離念境界。
未出無明窟宅故。
唯佛一人。
方得無念。
獨證覺性。
始得遍知一切衆生。
皆在淨覺心中亂起亂滅。
正如野馬塵埃狂花幻影之在太虛亂起亂滅也。
問。
何故得無念者。
方知衆生心指生滅。
其餘不知。
答。
以得無念者。
圓證真如平等法界大總相法門體。
故得一覺一切覺。
問。
必無念時。
始得遍知生住異滅。
然則始覺。
亦先覺滅住異而後覺生相乎。
答。
雖始覺知生住異滅。
寔非先知滅而後知生也。
以四相之體。
皆從本覺體上一念不覺俱時而有。
實無自體。
即此四相。
本來平等同一覺性。
故知迷則俱迷。
覺則齊覺。
非謂始覺有先後也。
故圓覺雲。
離幻即覺。
亦無漸次。
問。
前文言四相覺有先後。
此言四相俱時齊覺者。
何也。
答。
四相流轉。
總一夢心。
處夢之時。
謂為先後。
各各随其智力淺深。
分分知覺。
至于大覺。
則知夢中四相。
唯一淨覺。
無有體性可辯前後。
故曰俱時而有。
皆無自立也。
故攝論雲。
處夢謂經年。
覺乃須臾頃。
故時雖無量。
攝在一刹那。
一刹那。
即無念也。
楞伽雲。
一切法不生。
我說刹那義。
以刹那流轉。
必無自性。
無自性。
即是無生。
若非無生。
即不流轉。
是故契無生者。
方見刹那也。
淨名雲。
不生不滅。
是無常義。
楞伽雲。
七識不流轉。
不受苦樂。
非涅槃因。
如來藏者。
受苦樂與因俱。
若生若滅。
此皆發明真心随緣造作諸法。
别無體性。
唯是真心。
故知四相即是真心。
不覺全同本覺。
複次本覺随染分别生二種相。
與彼本覺不相舍離。
雲何為二。
一者智淨相。
二者不思議業相。
此言因本覺而随不覺。
因不覺而生始覺。
因始覺而發用也。
本覺者。
即本有清淨覺體也。
染分别者。
即熏習染污不覺也。
随者。
言本覺不變而能随染緣也。
生二種相者。
謂斷染成淨。
顯出二相。
非新生也。
不離本覺者。
正顯二相。
在染在淨。
皆不離本覺也。
言智淨相者。
即始覺智随染還淨之相也。
言不思議相者。
是始覺智還淨起用之相也。
智淨相者。
謂依法力熏習。
如實修行。
滿足方便故。
破和合識相。
滅相續心相。
顯現法身智淳淨故。
此義雲何。
以一切心識之相。
皆是無明。
無明之相。
不離覺性。
非可壞。
非不可壞。
如大海水。
因風波動。
水相風相。
不相舍離。
而水非動性。
若風止滅。
動相則滅。
濕性不壞故。
如是衆生自性清淨心。
因無明風動。
心與無明。
俱無形相。
不相舍離。
而心非動性。
若無明滅。
相續則滅。
智性不壞故。
依法力熏習者。
謂藉真如内熏之力。
及法界等流教法外熏之力。
依此二種熏力。
修習資糧位中加行善根。
至登地已。
證如實理。
行如實行。
以至十地行中。
方便滿足。
方得破除心識。
淨智現前也。
和合識。
即黎耶也。
以生滅與不生滅和合故。
相續心即微細意識名相續相故。
摧碎之謂破。
掃蕩之謂滅。
此在金剛無間道時。
用金剛智。
破滅心識。
則平等法身。
從茲發現。
大圓鏡智。
亦得淳淨矣。
問。
此智既已随染分别。
若心識破滅。
此智何故獨存。
答。
凡是心識。
皆是無明。
而無明相。
不離覺性。
則知無明實性。
即是佛性。
故不可壞。
以是心識屬無明故。
又非不可壞。
故涅槃經雲。
因滅無明。
得涅槃燈。
故知無明雖滅。
覺性不壞。
如大下喻明。
海水喻覺性。
風喻無明。
波喻心識遷流無常。
水相風相不相舍離。
喻覺性無明和合一處。
俱時而轉。
以本覺心不自起故。
當資無明之力。
方得生起。
根本無明。
不自轉故。
要因真心之力。
方得而轉。
如水不自作波。
當因風力。
風不自現動相。
要資水方現動相。
故經雲。
煩惱大海。
有圓滿如來宣說實相常住之理。
本覺性體有無明衆生。
起無量無邊煩惱之波。
風雖動而水無動相者。
喻無明動而覺性不動也。
風滅則動相滅。
而濕性不壞者。
喻無明滅而心識滅。
智性不滅也。
昔有僧問大随雲。
劫火洞然。
大千俱壞。
未審這個壞不壞。
随曰。
壞。
僧曰。
甚麼則随他去也。
師曰。
随他去。
僧問龍濟。
劫火洞然。
大千俱壞。
未審這個壞不壞。
師曰。
不壞。
僧雲為甚麼不壞。
師雲。
為同大千。
亦是此意。
不思議業相者。
以依智淨相。
能作一切勝妙境界。
所謂無量功德之相。
常無斷絕。
随衆生根。
自然相應種種而現。
得利益故。
此言轉智而現報化二身也。
下文雲。
以有如是大方便智。
除滅無明。
見本法身。
自然而有不思議業用是也。
能作一切勝妙境界者。
下文雲。
謂諸佛如來。
唯是法身智相之身。
第一義谛。
無有世谛境界。
離于施作是也。
實性論雲。
諸佛如來身。
如虛空無相。
為諸勝智者。
作六根境界。
示現微妙色。
出于妙音聲。
令嗅佛戒香。
與佛妙法味。
使覺三昧觸。
令知深法性。
是名妙境界。
随衆下。
謂凡夫二乘身所見者名應身。
三賢十地所見者名報身也。
複次覺體相者。
有四種大義與虛空等(言覺體無所不遍)。
猶如淨鏡(言無所不顯)。
此将上文真如門中二義。
及本覺門中二義。
和合一處。
以顯生滅門中本始二覺。
即真如故。
蓋覺體是如如理。
覺相是如如智。
故有如理如智之名。
法身智身之号。
前雖各立宗因。
未有喻合。
至此總以淨鏡為同喻。
以顯三支無過之宗。
喻義既明。
則知若聖若凡。
說同說異。
皆是鏡中影像故。
先德雲。
若言衆生心性。
即諸佛心性。
是别教義。
圓教心性。
是一寂光。
無彼無此。
極十方三世佛及衆生邊際。
成一大圓鏡。
無有同異。
佛及衆生。
皆是鏡中影像故。
故曰。
舉一心為宗照萬法如鏡。
雲何為四。
一者如實空鏡(言本覺本來無妄)。
遠離一切心境界相。
無法可現(本覺體空無妄)。
非覺照義故(無物可照)。
先以真如二義立比量雲。
覺體如實是有法。
空為宗。
因雲。
遠離一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