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論續疏卷上

關燈
境故。

    同喻如淨鏡。

    以鏡為同喻者。

    鏡中本無衆像故。

    無法可現者。

    遠離一切依他法也。

    非覺照義者。

    遠離一切遍計心也。

    以依他遍計。

    皆是鏡之塵垢。

    非鏡之光明故。

    正言一法不存。

    一念不動。

    離遍計依他是如實覺體。

    名空如來藏。

    圓覺雲。

    虛空性故。

    常不動故。

    古德雲。

    常了一切空無物當情。

    是諸佛用心處。

     二者因(内現)熏習鏡。

    謂如實不空。

    一切世間境界悉于中現。

    不出(本身清淨故不出)。

    不入。

    不失不壞。

    常住一心。

    以一切法即真寔性故。

    又一切染法。

    所不能染。

    智體不動。

    具足無漏熏衆生故。

     量雲。

    如實覺相是有法。

    不空為宗。

    因雲。

    因熏習故。

    一切世間境界悉于中現。

    同喻如鏡。

    以鏡為同喻者。

    胡來現胡。

    漢來現漢故。

    一切世間。

    即三世間也。

    以三世間。

    不出本覺清淨鏡故。

    問。

    若以鏡為同喻者。

    鏡亦有因熏習乎。

    答。

    此中言因熏習者。

    是覺體中本來具足大智慧光明因。

    故能現三世間。

    如淨鏡具足光明因。

    方能現群像也。

    此正顯覺性内因熏習。

    如淨鏡光明。

    非若黎耶有染淨新熏因也。

    不出等者。

    言此鏡中所現境界。

    非從内出。

    不從外入。

    不因境界出而失其鏡。

    不因境界入而并壞其鏡。

    以此心鏡是常住故。

    以三科七大皆實性故。

    問。

    衆生世間。

    是無明染法。

    若具足圓滿。

    何得言覺體不染。

    故通雲。

    一切染法所不能染。

    以智體不動。

    具足無漏清淨種子。

    熏習衆生世間。

    故得淨法滿足。

    染法不能染也。

    言具足者。

    正顯不自外來也。

    已上二義。

    約真如門說。

    故無修證。

    下約生滅門說。

    故有修證也。

     三者法出離鏡。

    謂不空法出煩惱礙。

    智礙。

    離和合相。

    淳淨明故。

     次以本覺二義作比量雲。

    不空法是有法。

    淳淨明故是宗。

    因雲。

    出離故。

    同喻如鏡。

    以鏡為同喻者。

    鏡體若為塵封。

    則無現相之用。

    必鏡體清淨。

    然後能現相故。

    喻如衆生雖具大圓鏡智。

    然為二障蒙蔽。

    藏識蓋覆。

    不能出離。

    光明不發。

    故假磨拭之功。

    去其重垢。

    令其明淨。

    然後照物也。

    煩惱礙智礙。

    即二障也。

    和合。

    即阿黎耶識。

    離和合故淳。

    離煩惱故淨。

    離智障故明。

    出離三過。

    圓滿三德。

    名法出離。

     四者緣熏習鏡。

    謂依法出離故。

    遍照衆生之心。

    令修善根。

    随念示現故。

     量雲。

    出離法是有法。

    遍照衆生心是宗。

    因雲緣熏習故。

    同喻如鏡。

    以鏡為同喻者。

    以能作增上緣遍照衆生妍醜故。

    所言法者。

    謂衆生心。

    衆生之心已出二障。

    已離和合。

    故能作增上緣遍照衆生之心。

    随彼心念現身說法。

    此即自得此鏡。

    複将此鏡以照人也。

    永嘉雲。

    心鏡明。

    鑒無礙。

    廓然瑩徹周沙界。

    萬像森羅影現中。

    一顆圓光非内外。

    所謂不思議業用也。

     釋覺義已竟。

     所言不覺義者。

    謂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

    不覺心起而有其念。

    念無自相。

    不離本覺。

    猶如迷人。

    依方故迷。

    若離于方。

    則無有迷。

    衆生亦爾。

    依覺故迷。

    若離覺性。

    則無不覺。

    以有不覺妄想心故。

    能知名義。

    為說真覺。

    若離不覺之心。

    則無真覺自相可說。

     此下釋不覺義也。

    言不覺者。

    即無明也。

    是事不知。

    号曰無明。

    以不覺故不知有。

    以不信故不肯承當。

    故但起無明。

    隻成倒想。

    如夜繩不動。

    疑之為蛇。

    暗室本空。

    怖之為鬼。

    此衆生之迷根也。

    前以始覺契本覺。

    名始本不二法界一相為覺。

    此言無始覺契本覺。

    不達法界一相。

    故迷清淨覺體。

    有不覺心。

    瞥然生起。

    遂轉此清淨覺心。

    而成最初一念。

    名為生相無明。

    由此無明一迷。

    從迷積迷。

    空曆塵沙之劫。

    因愛生愛。

    永昏長夜之中。

    然此無明。

    無有自相。

    不能自立。

    皆依清淨覺體而有。

    喻如迷人。

    以東為西。

    惑南為北。

    其寔西北。

    不離東南。

    若離東南。

    别無西北故。

    衆生下。

    法合可知。

    以有下。

    發明覺與不覺。

    是對待立也。

    由對彼不覺。

    即此如實知者。

    名真覺也。

    若無不覺。

    真覺之名無處安立。

    故圓覺雲。

    衆幻滅無處。

    成道亦無得。

    故知覺與不覺。

    是兩頭語。

    真如門中。

    實無此事。

    首楞嚴雲。

    妙性圓明。

    離諸名相。

    本來無有世界衆生。

    因妄有生。

    因生有滅。

    生滅名妄。

    滅妄名真。

    又雲。

    言妄顯諸真。

    妄真同二妄。

    故宗鏡問雲。

    不覺妄心。

    元無自體。

    今已覺悟妄心起時無有初相。

    則全成真覺。

    此真覺相。

    為複随妄俱遣。

    為當始終建立。

    答。

    因妄說真。

    真無自相。

    從空起妄。

    妄體本空。

    妄既歸空。

    真亦不立。

    大智度論雲。

    若世谛有如毫厘許有寔者。

    第一義谛亦應有實。

    故知凡立真妄。

    皆是随他意語。

    化門中收。

    若頓見性人。

    誰論斯事。

    洞山雲。

    這個猶不是。

    何況張三李四。

    真空與非空。

    将來不相似。

    了了如目前。

    不容毫發拟。

    隻如雲這個猶不是。

    豈況諸狂機謬解。

    所以雲心不系道。

    亦不結業。

    道尚不系。

    降茲可知。

     複次依不覺。

    故生三種相。

    與彼不覺。

    相應不離。

    雲何為三。

    一者無明(本)業相(末)。

    以依不覺故心動。

    說名為業。

    覺則不動。

    動則有苦。

    果不離因故。

    二者能見相。

    以依動故能見。

    不動則無見。

    三者境界相。

    以依能見故境界(六塵)妄現。

    離見則無境界。

     前明依本覺而起不覺。

    此明依不覺而起三細。

    所謂無明不覺生三細也。

    由前對真如三大後對六粗故立此三細也。

    由無明一動。

    迷體大而為業識。

    迷相大而為能見。

    迷用大而為現相也。

    言無明業相者。

    謂此業相。

    從無明起。

    名根本發業無明。

    此中業通因果。

    以心動是業因。

    故曰心動說名為業。

    以招報是業果。

    故曰動則有苦。

    果不離因者。

    正言粗中業果。

    不離最初一念業因。

    所謂因果交徹也。

    先德雲。

    一翳在目。

    千花亂空。

    一妄在心。

    河沙生滅。

    反顯覺心一發則不動。

    不動則證平等法身。

    故大經雲。

    初發心時。

    便成正覺。

    亦是因果交徹也。

    二者下。

    釋轉相也。

    由無明覆蓋大智慧光。

    不能遍照。

    成能見相。

    即根性也。

    楞嚴指此為見精聞精等是也。

    反顯不動時。

    即是無見頂相。

    三者下。

    釋境界相也。

    以無明力。

    轉此第一義谛境界。

    為世谛境界。

    即器界也。

    反顯無見則是第一義境界。

    攝論雲。

    意識緣三世境及非三世境。

    是即可知。

    此識所緣境不可知。

    由不可知。

    故曰細。

    此皆八地已上所知境界。

    非餘所知故。

    問。

    此中立義。

    與唯識宗為同為異。

    答。

    亦同亦異。

    唯識宗立四分。

    一相分。

    二見分。

    三自證分。

    四證自證分。

    此中亦立四分。

    一真如。

    二阿黎。

    三見分。

    四相分。

    兩相符合。

    故同。

    然唯識以生滅業識為根本。

    相見為依他。

    此中以真如為根本。

    即後二分皆屬依他。

    故異。

     以有境界緣故。

    複生六種相。

    雲何為六。

    一者智相。

    依于境界。

    心起分别。

    愛與不愛故。

    二者相續相。

    依于智故。

    生其苦樂覺心。

    起念相應不斷故。

    三者執(着)取相。

    依于相續。

    緣念境界。

    住持苦樂。

    心起着故。

    四者計名字相。

    依于妄執。

    分别假名言相故。

    五者起業相。

    依于名字。

    尋名取着。

    造種種業故。

    六者業系苦相。

    以依業受報。

    不自在故。

    當知無明。

    能生一切染法。

    以一切染法皆是不覺相故。

     前以真如為因。

    無明為緣。

    而生三細。

    此以無明為因。

    境界為緣。

    複生六粗。

    楞伽雲。

    譬如大海水。

    境界風所動。

    種種諸識浪。

    騰躍而轉生是也。

     言智相者。

    由無明故。

    不了自心所現境界。

    依于境界。

    分别好醜初起愛憎。

    名為智相。

     言相續者。

    謂依憎愛心生苦樂受。

    覺心。

    即覺受也。

    由苦樂受領憎愛境念念不斷。

    名相續相。

    此二遍計。

    即是六根對境而生。

    微細意識。

    即末那也。

    所以祖師雲。

    不怕念起。

    唯慮覺遲。

    又雲。

    瞥起是病。

    不續是藥。

    以心生即是罪生。

    是以初心攝念為先。

    是入道之階梯。

    禅原集雲。

    攝心一處。

    便是功德叢林。

    散慮片時。

    即名煩惱羅刹。

    故知不覺最初一念因成之假。

    甯免後念相續成事之過乎。

     言執取者。

    謂依苦樂二受。

    于六塵境。

    攀緣不息。

    苦亦不舍。

    樂亦不離。

    愈苦愈執。

    愈樂愈取。

    名執取相。

    故經雲。

    衆生心性。

    猶如猕猴。

    猕猴之性。

    舍一取一。

    衆生心性。

    亦複如是。

    取着六塵。

    無暫住時。

     計名字者。

    由執取故。

    複恐于六塵境忘其相狀。

    故于彼境。

    安立種種名字。

    于是計著名字。

    分别不停永無忘失。

    名計名字相。

    故經雲。

    相名常相随。

    而生諸妄想。

    此二遍計。

    又從微細意識。

    引生粗意識也。

     此上四相。

    皆由不達境界是自心現。

    于境界上起憎愛。

    生苦樂。

    取相計名。

    深生惑着。

    不肯放舍。

    此由能見為根。

    能現為塵。

    由此根塵。

    生起四種惑相也。

    下二相。

    是造業受報也。

     言起業相者。

    由業習氣與二取習氣。

    發動身口。

    造一切業。

    名起業相。

    即業因也。

    言業系苦者。

    既有業因。

    遂感異熟苦果。

    由業系縛。

    随業輪轉。

    不得自在。

    名業系苦。

    此二皆從無明愛取三種煩惱生也。

    當知下。

    結顯無明為因。

    生一切染法。

    以三細六粗。

    總屬無明不了真如而起故。

    嗚呼。

    至德之世。

    耕而食。

    織而衣。

    同與鳥獸俱。

    族與萬物并。

    山無蹊隧。

    澤無舟梁。

    民至老死。

    不相往來。

    當此之際。

    含哺而嬉。

    果腹而遊。

    何愛何憎。

    何苦何樂。

    何名字取着之有。

    故知太古之民。

    具有三細。

    六粗未發。

    爰自中古。

    至德漸漓。

    淳風漸喪。

    而愛憎漸起。

    苦樂漸生。

    然未至于計名著相也。

    殆至伏羲。

    造書畫卦。

    名相斯興。

    雖是菩薩應時設化。

    對病設藥。

    自茲以降。

    無論愚智。

    類皆堕在名相中。

    無以反其性情。

    由是惑業習襲。

    報應綸輪。

    塵沙劫波。

    莫之遏絕。

    故我釋迦世尊。

    乘悲願力。

    現相人中。

    直指本來清淨覺體。

    令人反情複性。

    得大受用。

    逍遙乎無為之宅。

    遊戲乎寂滅之場。

    非三界四生同體之悲。

    肯如是乎。

    故知聖人出世。

    必因其時。

    非漫然也。

     複次覺與不覺有二種相。

    雲何為二。

    一者同相。

    二者異相。

     由前黎耶一量。

    但立宗因。

    未曾說喻。

    其于三支是缺減性。

    故立喻以足之。

    方成真能立也。

    立量雲。

    阿黎耶識是有法。

    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是宗。

    因雲。

    非一非異故。

    喻如微塵瓦器。

    言同相者。

    即同喻也。

    以不覺中同覺性故。

    喻如瓦器皆同微塵也。

    由同相顯示一切諸法。

    唯一真如。

    異相者。

    異喻也。

    由異相顯示真如。

    作一切法。

    謂不覺中雖同覺性。

    因四聖六凡之相。

    各各有異而性亦有異。

    喻如瓦器雖同是微塵。

    因瓦器之相各各有異。

    而微塵亦異也。

    又雲。

    以真如故同。

    以無明故異。

    又雲。

    以本有故同。

    以新熏故異。

     同相者。

    譬如種種瓦器。

    皆同微塵性相。

    如是無漏。

    無明。

    種種業幻。

    皆同真如性相。

    是故修多羅中。

    依于此義。

    說一切衆生本來常住。

    入于涅槃。

    菩提之法。

    非可修相。

    非可作相。

    畢竟無得。

    亦無色相可見。

    而有見色相者。

    唯是随染業幻所作。

    非是智色不空之性。

    以智相無可見故。

     瓦器皆同微塵性相者。

    喻無漏所發淨業。

    與無明所發染業。

    皆悉是幻。

    總不離真如一法界大總相法門。

    以真如不變。

    随緣成一切法故。

    文殊師利答第一經雲。

    佛問文殊。

    汝久遠來普遊十方刹中。

    見何殊事。

    答曰。

    我久遠來不見餘事。

    唯見微塵。

    佛言。

    汝百年中居于輪家。

    不見種種瓦器相耶。

    答。

    我唯見塵。

    不見瓦器。

    佛言。

    汝實不見地水火風山川林樹種種相耶。

    答雲。

    我實不見相。

    唯見微塵。

    佛言。

    汝實見微塵耶。

    答雲。

    我久遠不見微塵。

    佛言。

    善哉。

    汝能覺一相。

    即是無相。

    若仁者如是覺。

    依一相門。

    一切衆生本來常住等。

    問。

    衆生本來是佛。

    應無衆生色相可見。

    何故現見衆生色相。

    答。

    此所見者。

    是衆生真如随其染業。

    幻作此相。

    寔非本具如來智身也。

    以智身無相可見故。

    是知一切法界衆生。

    皆含佛智。

    但以情塵自隔。

    不能内照。

    空埋金藏。

    枉蔽靈台。

    如鬥沒額珠。

    醉迷衣寶。

    不因指示。

    何以發明。

    但能破塵出經。

    恒沙佛性一時皆了。

    是知水未入海不鹹。

    薪未入火不燒。

    若入此門。

    皆同一照。

    無一心而非佛心。

    無一事而非佛事。

    未見刹那頃。

    不是如來得菩提時。

    無有芥子許。

    非是如來舍身命處。

     異相者。

    如種種瓦器。

    各各不同。

    如是無漏無明随染幻差别。

    性染幻差别故。

     瓦器各各差别者。

    言生佛雖同一法界。

    以無漏所起淨業。

    與無明所起染業。

    各各不同。

    故界界互别。

    性性各異。

    故名異相。

    佛問舍利子。

    汝見此土。

    作何心見。

    答曰。

    我見此土山川林樹砂礫土石日月宮殿舍宅等種種相。

    各各不同。

    佛言。

    汝智慧力。

    下劣狹少。

    心有高下。

    見如是異等。

    問。

    何故聖凡。

    皆屬生滅門收。

    答。

    以真如門。

    聖凡不立故。

    是故十方衆生。

    全是佛體而無分劑。

    以不知故。

    甘稱眇劣。

    禀如來之智德。

    自堕愚盲。

    具廣大之威神。

    反跧小器。

    所以志公雲。

    法性量同太虛。

    衆生發心自小。

    由斯義故。

    方見全佛之衆生。

    惺惺不昧。

    全衆生之佛。

    曆曆無疑。

    悟本而自達家鄉。

    得用而如親手足。

    雲何迷真抱幻。

    舍實??虛。

    辜負己靈。

    埋沒家寶。

    高推上聖。

    自鄙下凡。

    都為但誦空文。

    未窮實義。

    空記即心即佛之旨。

    親省何年。

    高談萬法唯識之宗。

    誰當現證。

    既違教觀。

    又阙明師。

    雖曰紹隆。

    但成自诳耳。

     已上釋立義分中心生滅三字竟。

     複次生滅因緣者。

    所謂衆生依心意意識轉故。

    此義雲何。

    以依阿賴耶識。

    說有無明不覺。

    而起能見。

    能現。

    能取境界。

    起念相續。

    故說為意。

     此釋立義分中生滅之因緣也。

    正謂清淨心本無生滅。

    而忽起生滅。

    恐人認為自然。

    故說生滅皆随因緣。

    非自然也。

    衆生依心意意識轉者。

    衆生二字。

    除佛一人。

    其餘自凡夫。

    以至十地菩薩悉在其中。

    以前雲。

    一切衆生不名覺故。

    依有能依所依。

    所依。

    即心意識。

    能依。

    即衆生也。

    心意意識。

    若據相宗解。

    集起名心。

    思量名意。

    分别名識。

    意謂自凡夫。

    以至十地菩薩。

    生滅滅生。

    各各不同。

    統而言之。

    皆依心意意識而轉覺為迷。

    亦由心意意識而轉迷為覺也。

    如楞伽雲。

    心如工技兒。

    意如和伎者。

    五識為伴侶。

    妄想觀衆伎。

    如歌舞工伎之人。

    随他拍轉。

    拍緩則步緩。

    拍急則步急。

    衆生亦如是。

    意地若生。

    身輪動作。

    意地若息。

    根境寂然。

    故曰。

    身非念輪。

    随念所使。

    故知或迷或覺。

    皆從意轉。

    前文不立末那。

    此中亦不明指末那。

    據下五種。

    俱名為意。

    而以意識續之。

    則末那意。

    實通三細六粗。

    以半分屬業識。

    半分通意識故。

    問。

    衆生依心意意識而轉覺為迷。

    此義雲何。

    答。

    以一切衆生皆以黎耶為因。

    無明為緣。

    由此二種為因緣故生五種意。

    謂不覺故心動名業識。

    複從不覺而起能見能現能取。

    相續名意。

    複從此意。

    計名著相名意識。

    是故一切衆生皆依心意意識而轉覺為迷也。

    問。

    前雲依無明故而有黎耶。

    何故此中說依黎耶而有無明。

    答。

    有二義。

    一由無明動彼覺心成黎耶識。

    即此黎耶。

    複與無明為依以不相離故。

    二即此黎耶。

    具覺不覺。

    前就本覺說。

    故曰依覺而有不覺。

    今依不覺說。

    故曰依黎耶而有無明也。

     此意複有五種名。

    雲何為五。

    一者名為業識。

    謂無明力。

    不覺心動故。

     業識者。

    謂清淨覺心。

    本來不動。

    因無明風鼓。

    不覺心動。

    遂轉此本覺真心而為業識。

    為二障之元。

    作二死之本。

    故遠公雲。

    本端竟何從。

    起滅有無際。

    一微涉動境。

    成此頹山勢。

    明知三界别無理。

    但是妄心生。

    為八倒之根株。

    作四流之源穴。

    疾如掣電。

    猛若狂風。

    撇起塵勞。

    速甚瀑川之水。

    欻生五欲。

    急過旋火之輪。

    結構四魔。

    驅馳十使。

    沉二死之河底。

    投八苦之焰中。

    醉迷衣裡之珠。

    徒經艱險。

    鬥沒額中之寶。

    空自悲嗟。

    皆由妄心。

    迷此真覺。

    若欲塞煩惱之窟穴。

    截生死之根株。

    但能内觀一念無生。

    則空華三界。

    如風卷煙。

    幻境六塵。

    猶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