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開宗記卷第九

關燈
(從呵責揵度至滅诤了合有三萬七千二百言) 西太原寺沙門 懷素 撰 ●次明呵責犍度。

     衆内七人。

    性無慚愧。

    唯知惱僧不護衆法。

    既已過犯相。

    仍行不自立。

    須僧折伏。

    令使調順。

    然此犍度。

    總治七人。

    縱置餘名。

    皆來一難。

    但以呵責數犯。

    人之喜為。

    從初立名。

    故曰呵責。

    七法非一。

    集在一處。

    名為犍度。

    将歎釋文。

    先開十例。

    第一明應治不。

    第二攝治盡不。

    第三立七之意。

    來四輕重次第。

    第五已離合不同。

    第六足數不足。

    第七随順有無。

    第八解忏先後。

    第九谏不谏異。

    第十随文别解。

     初門者凡行七法。

    必須過犯。

    現前無過加治。

    并成非法。

    若輕衆僧。

    耶心例說。

    鬥亂彼此。

    令衆不和。

    與作可責治之。

    若因倒說破壞俗信。

    令于僧田數不平等。

    須作??治。

    若因倒說多犯衆戒。

    又與白衣雜住。

    行不立乙自。

    與作依止治之。

    若因倒說惱謗白衣俗信已而便舍去。

    作遮不至治。

    若因倒說有罪不見者。

    與不見舉。

    若因倒說不忏法??者。

    與不忏夅。

    若因倒說言欲不障者。

    與不舍夅治。

    故增二文言。

    有二法。

    比丘應與作呵責羯磨。

    非法說法。

    法說非法。

    乃至說不說。

    如是??依止遮不至夅。

    羯磨亦如是。

    二處二事二見亦如是。

    又增三文雲。

    有三法。

    僧應與作呵責羯磨。

    破戒破見破威儀。

    如是乃至夅羯磨亦如是。

    雖可實犯。

    要須有根。

    故增四文雲。

    有四法作羯磨。

    非法非毗尼。

    不成不得處所。

    謂無根破戒破見破威儀破正命。

    有根破戒等。

    翻上應知。

    又須應其九三。

    如文具明。

    五分二十四雲。

    若有三法。

    應與作呵責羯磨。

    既自鬥诤。

    後鬥亂他。

    前後非一。

    後有三法。

    親近惡知識。

    與惡人為伴。

    自樂為惡。

    後有三法。

    破增上戒。

    破增上見。

    親近随順白衣。

     次攝治盡不。

    雖可惡人随緣有七。

    佛為伏彼。

    制七治法。

    然以七義來證。

    攝治亦盡。

    一為治人違情行罰。

    不欲除罪責忏殘等。

    二用衆法治令調伏。

    責不作法惡馬治等。

    三為治取不同滅擯。

    四不彌诤責罪處所。

    五唯當衆行罰。

    責不禮等互治。

    六滿治具除損沙彌。

    七唯治道除去覆缽。

     次立七意者。

    古舊解雲。

    七中位二。

    前四壞行不壞于信。

    後之三夅。

    信行俱壞。

    四壞行中。

    行雖無量。

    略明二種。

    一内護行。

    謂出家人。

    順教修行。

    衆法成立。

    攝法在己。

    千載不墜。

    名為内護佛法行。

    二外護行。

    謂在家俗人。

    數信三寶。

    援護佛法。

    使不墜沒。

    名為外護佛法行。

    内護有二。

    謂衆法内護。

    自行内護。

    若壞衆法内護者。

    作呵責治。

    若壞自行内護者。

    作依止治。

    外護亦二。

    謂有違順。

    若順情生過。

    不問多家一家。

    并須擯治。

    即是護令生于正信。

    若違情惱物。

    不問多一。

    皆不至治。

    以罵生惱。

    便是護令無惱。

    是以随事。

    若分立四治法。

    就後三俱壞中。

    行雖無量。

    不出二種。

    一者信善惡二因。

    感苦樂兩報。

    是入道之初門。

    二依信起行。

    行要而言。

    亦唯有兩。

    一是止持行。

    謂信罪忏滅者是。

    二作時行。

    謂見欲是障。

    修離染清淨行是。

    此是三修。

    反此三修。

    即成三耶。

    對此三耶。

    故立三夅。

    又更一義。

    言此三法并是不信邪見之人。

    不孤起。

    托境而生。

    境略藥病。

    不忏一種。

    對藥起耶。

    自障二見。

    皆從病起。

    謂不善業。

    有于二能。

    一能感苦不信。

    此者即初舉治。

    二能障道言不障者。

    第三舉治。

    決此合論故有三夅。

    今解。

    但此七人随緣故有。

    佛為伏決立七治法。

    必若人有增減。

    治法亦爾。

    是以但七強釋所由。

    前釋不然。

    辨非可解。

     次輕重者。

    治法雖七。

    輕重分二。

    前四壞行。

    不壞其信。

    治法不重。

    得住僧用。

    制之為輕。

    後三夅人。

    信行俱壞。

    治法重故。

    不住僧用。

    名之為重。

    問此既輕重。

    分之為二。

    何以行法俱同七五。

    答莫不皆是治人之法。

    俱奪勝次。

    故畜七五。

    如罪處學悔覆藏等類。

    亦有輕重。

    并奪同此。

     次離合者。

    七中分二。

    前四唯離合為非法。

    後之三夅。

    離合俱得。

    所以爾者。

    前四名别。

    唯離方成。

    理無并牒四過。

    合加治法。

    後三名同。

    合離無在。

    故得。

    并牒三過。

    合加治法。

    是以瞻決中。

    有三單三雙一合。

    得名如法。

     次足數不者。

    前四壞行。

    不壞其信。

    治法輕故得足僧數。

    故瞻使文言。

    呵責等四人得滿數不得呵。

    後三舉人。

    信行俱壞。

    治法重故。

    不足僧數。

    故瞻決文言。

    被舉人不得滿數不得呵。

     次随順者。

    前四無後三有。

    所以爾者。

    後三耶人。

    信行俱壞。

    不足僧數。

    随即結罪。

    前四非耶。

    不壞其信。

    并得足數。

    無随順罪。

    二就有中。

    須除師徒尼伴。

    所以爾者。

    師徒為有共行八法。

    互相勸近。

    故無随罪。

    尼伴僧差。

    非己心故。

    故五分第二十九雲。

    憂蹉比丘尼。

    數數犯罪。

    僧與作不見罪羯磨。

    便啼泣言。

    我愚癡僧。

    與我作不見罪羯磨。

    我或于中。

    更犯粗罪。

    願僧為我。

    解此羯磨。

    諸比丘尼白佛。

    佛言不應為解羯磨。

    應白二羯磨。

    若一比丘尼。

    伴之共語。

    共同行止。

    三就餘人中。

    後輕重不同。

    前二犯吉。

    來三獲提。

    四就重輕之中。

    明多少者。

    随共同事。

    一一皆結。

    若論自違行法。

    一有罪無罪。

    七皆有罪。

    以并自違行法故爾。

    二就有中輕重一等。

    畜犯吉羅。

    不同順他。

    三明多少。

    随事獲罪。

     次解忏先後者。

    且一義解。

    前四無随。

    故得先忏。

    後解三夅過重。

    恐犯其随。

    是以先解後忏。

    如受戒中文極明矣。

    爾者如何增三中。

    先忏後解雲。

    下為始終在道。

    先忏後解。

    上為中富還俗。

    先解後忏。

    亦可俱得。

    義并無妨。

    本為忏悔障耶。

    何有随罪。

    故此七種。

    并為治人。

    雖複忏竟。

    治法不謝。

     次谏不谏異者。

    前六羯磨條結有異。

    無有倚傍。

    不須設谏。

    後一倚傍聖教言說相問。

    是非難分。

    須僧設谏。

     次下釋文。

    先解呵責。

    言呵責者。

    此人例說不耳正耶。

    慢法輕僧。

    情存鬥亂。

    又後專接屏言傳于決此。

    令僧破壞住止不安。

    今欲折伏苦言切勒。

    故曰呵責。

    作羯磨法。

    呵責前人。

    故曰呵責羯磨。

    祇雲折伏。

    就呵責中。

    文分為四。

    第一先明過狀。

    第二諸比丘六發竟呵責。

    第三告諸比丘六作法治罰。

    第四若衆僧在小食六随順為解。

    此一既爾。

    餘六同結。

    前二文可知。

    就第三文中。

    分之為四。

    第一示應作法。

    第二衆僧為智慧下奉教作竟。

    第三諸比丘白佛。

    第四佛言下廣辨如非。

    前文有二。

    第一示作法體。

    第二為作呵責竟下奪七五行。

    前文言增罪治者。

    謂是惡馬治法。

    又解。

    若不調伏。

    增其日月令行七色。

    未得為解。

    故十誦三十一雲。

    幾肘作不清淨行惡口不止。

    随爾所肘僧與作苦切羯磨。

    除下意。

    餘六法并爾。

    次奪七五者。

    初五奪其眷屬。

    二五奪其智能。

    三五制令随順。

    四五令息後犯。

    一不應更犯此罪。

    餘亦不應犯者。

    不應更犯本罪。

    故曰不應更犯此罪。

    餘者本為殘。

    作呵責法。

    謂犯提罪為餘。

    若為提作。

    可呵為餘。

    二若相似。

    若說此生者。

    相是本罪種類。

    名若相似。

    因此更犯。

    名說此生。

    三若後重于此者。

    本為提罪。

    今乃犯殘。

    餘類亦爾。

    四不應慊羯磨者呵法。

    五及羯磨人者呵人色。

    色不偈受他借給。

    六五不得受他恭敬。

    七五不得夅罪。

    辄共他淨。

    次二文可知。

     次是非文二。

    初三法如非。

    次五法如非。

    三中後二。

    謂先非後如。

    此二有各三。

    夅釋結。

    先非有二十七。

    初有兩個三夅列章門。

    次有六三。

    舉前六為本。

    若加非法别衆。

    末有一三。

    舉不現前非法别衆。

    通收諸位。

    合有九三。

    次如九三。

    反前而說。

    次色非唯前可解。

    次解文四。

    一例僧集改過求忏。

    二佛言下僧以七色撿驅應不。

    三應如是下自表殷勤求僧三乞。

    四衆中下為作解法。

    次擯者。

    此對俗人例說佛法。

    污家惡行。

    損壞俗信。

    作法加罰。

    遣出本處。

    令使折伏。

    改惡說善。

    是生俗信。

    故曰擯羯磨。

    釋文唯前。

    次依止者。

    而此比丘在道雖久。

    癡無卻慧不耳是非。

    又與白衣雜住。

    共相親附。

    多犯衆戒。

    行不自并。

    須僧折伏。

    令依有德。

    咨禀法訓。

    以成己益。

    故曰依止羯磨。

    文相同前。

    以方國土等五皆不定故。

    不得稱之。

    但應語言。

    應受依止住。

    為表心憑法故。

    次遮不至白衣家者。

    治于有信在家人前毀謗三寶。

    罵辱白衣。

    作此壞信。

    而便舍去。

    以舍去故。

    名為不至。

    僧治令就白衣忏悔。

    遮其不至。

    要令自法。

    故名遮不至白衣家羯磨。

    文中量四。

    前二可知。

    次作法文三。

    謂三種量。

    先以五法稱量白衣。

    次以十法稱量比丘。

    次應如是化下稱量羯磨。

    次忏解文二。

    初明忏謝白衣。

    二時善法下随順為解。

    前文有四。

    一稱量使德。

    二佛言聽僧下正明差法。

    三僧差使竟下忏謝緣執。

    四如是阿難下正受彼忏。

    十誦三十一。

    若居士不受忏者。

    是居士多知多識。

    有大勢力。

    有官力賊力。

    能自作惡事。

    惱亂僧衆。

    若令人作僧。

    應語是比丘言。

    是居士多卻多識。

    乃至生人作汝。

    當離是住處告。

    若是比丘強住者。

    衆僧無罪。

    次解如文。

    次不見夅者。

    不信善惡二因。

    感得苦樂兩報。

    邪心在懷。

    障于學語。

    宜加折伏。

    夅棄衆外。

    不住僧用。

    名之為舉。

    作斯夅法。

    治不見人。

    故曰不見夅。

    文相同前。

    解中略無有乞。

    次不忏舉者。

    罪無定性。

    說緣而生。

    理可悔除。

    說緣而滅。

    今以耶見在心。

    不信緣能滅。

    須僧折伏。

    令信忏除。

    故曰不忏夅。

    釋文同前。

    次惡見不舍夅者。

    欲是道怨。

    說言不障。

    耶心究徴。

    名之為見。

    見心違理。

    目之為惡。

    作法治罰惡見之人。

    故曰惡見不舍夅。

    文亦如前。

    上來呵責法竟。

     ●次人犍度。

     若據法??消除。

    應名忏悔犍度。

    今約能忏行者。

    以标其目。

    故名為人。

    廣明忏儀。

    集在一處。

    稱雲犍度。

    特欲釋文。

    先解其義。

    解義依耳。

    論偈曰及上起罪五種方。

    釋曰五方者。

    如人犯殘。

    求得出離。

    若人欲為彼作提舍那羯磨。

    此人必定。

    應先憶持色種。

    上起方法。

    後作羯磨。

    一親僧殘罪相。

    二為曾擇人知藏罪不藏罪相。

    三親業聚學處。

    為曾擇四部等衆。

    四親業相應學處。

    為行白四等羯磨。

    五親于十三僧殘中。

    一日夜等藏不藏。

    為顯有藏無藏等地。

    立宿住摩?多等。

    問所以名上起者。

    為前堕在犯罪處故。

    令戒不淨。

    名之為下。

    今若忏悔。

    還令戒淨。

    翻前下處。

    名為上起。

    是以忏悔。

    總名上起法也。

    又提舍那者。

    此名發覆。

    謂此忏悔是發覆法。

    此之五方。

    僧須親察。

    始可為人。

    作上起罪。

     第一方治須舍定是殘非殘。

    是殘即是具緣得成。

    非殘即是罪緣不成。

    故論言。

    此中僧殘罪相者。

    于故意出不淨罪中根本相。

    若人已受大比丘戒。

    若如來已制此戒。

    若人不至癡法。

    若人有無心求出不淨。

    若方便已離。

    于男根邊。

    若不淨已出。

    若惑執己息。

    若觸樂已生。

    此人則犯僧殘。

    于解略說相亦如此。

    此出具護。

    通别兩相。

    謂不癡法已前是通解。

    若人有欲心下是别緣。

    以具緣故。

    得成僧殘。

    明知罪者不成僧殘。

    乃盡十三撿驗亦爾。

    所以爾者。

    恐不成殘。

    治成非故。

     第二方知藏罪不藏罪相者。

    論雲。

    若人于僧殘罪中。

    起僧殘罪。

    見不欲從彼上起。

    由無發覆心藏一夜。

    于此人此罪已被藏。

    若人不知不憶。

    或疑或起非罪見故。

    藏此罪不被藏。

    論中。

    總定藏不藏相。

    唯論解律。

    總有十三種人。

    覆不成覆。

    于十三人中。

    分之為二。

    前八約位。

    後色約心。

    前八位者。

    即八護差。

    位非比丘。

    于中有三。

    初二罷道沙彌體非比丘。

    次三狂等病解差故。

    次三三夅治法差故。

    次約心中。

    離為色對。

    一覆不覆。

    二憶不憶。

    三疑不疑。

    四識不識。

    五乞不乞。

    所以須此五者。

    如發覆者。

    不成其覆。

    不發覆者。

    即成其覆。

    是以先須覆不覆來障其發覆。

    卻體覆中有憶不憶。

    憶者成覆。

    不憶者非覆。

    除其不憶。

    卻體憶中有憶生疑。

    有憶不疑。

    疑者非覆。

    不疑覆障其疑者體不疑中。

    有識不識。

    識者成覆。

    不識非覆。

    又障不識卻體識中有乞不乞。

    不乞成覆。

    乞不成覆。

    故須展轉。

    曾取覆憶不疑識不乞者。

    成覆須治。

    若其不覆不憶疑不識乞者。

    不成覆故。

    治即是非。

    故容呵雲境者與覆。

    藏者善不。

    境者與覆。

    藏者不善。

    應與摩那埵。

    僧作突吉羅忏。

    此中初色。

    為作發覆法。

    故覆不成。

    覆中三心迷故。

    覆不成覆。

    又此五對唯隻覆中。

    具解文四。

    或三者。

    皆以當處。

    文意不同。

    不同之義。

    至文解釋。

    然依餘部。

    更有不成覆相。

    僧祇二十五雲。

    持律比丘與他出罪時。

    有罪亦知。

    無罪亦知。

    覆亦知。

    不覆亦知。

    覆亦知者。

    比丘犯殘。

    卻是罪作覆藏心。

    不覆亦卻者。

    不作覆心。

    未得發覆。

    若忘若羅道者。

    若入定若命終。

    是名不覆。

    五分二十三雲。

    佛言一切覆藏。

    名為覆藏。

    若于和上阿阇梨所敬畏人間覆藏。

    不名覆藏。

    于餘人間覆藏。

    名為覆藏。

    若于此土。

    以多人識重。

    不欲令卻覆藏。

    不名覆藏。

    于彼土覆藏。

    名為覆藏。

    十律五十四。

    獨住比丘。

    無人可間發覆。

    雖覆不成覆。

    又雖竟日共比丘住不發覆。

    出界至地耳時。

    亦不名覆。

    又共賊住人。

    擯人。

    别住人。

    狂人。

    散亂心人。

    病壞心人。

    啞人。

    聾人。

    啞聾人。

    邊地人。

    比丘尼等下衆。

    二俗共住。

    不名覆藏。

    伽論第三雲。

    頗有犯僧殘。

    終身不發覆。

    不犯耶。

    若有治。

    若晝日有比丘處。

    夜在無比丘處。

    不成覆藏。

    若于聾人所。

    癡人所。

    邊地人所。

    人在地空中。

    不成覆藏。

    諸部曾不覆中。

    與此文乖者。

    皆成覆藏。

    如色分敬畏人等。

    餘可準卻。

    不能繁述。

     第三方業聚學處。

    為曾四部等衆者。

    四部治四種僧。

    僧雖位四。

    今此忏境。

    前二四人僧收。

    後一二十人僧攝。

    若異此者。

    化法不成。

    若望行時假境說者。

    别住下至一人在界六夜。

    須在僧中。

    出罪一席法事。

     第四方業相應學處為行白四羯磨者。

    以其法位。

    解有其三。

    治殘事是上品。

    畜用白四。

    用法多少。

    極有其四。

    謂波利婆沙。

    摩那埵。

    本日治。

    阿浮呵那。

    分别此四。

    至文當解。

     第五方親于十三僧殘中。

    一日夜等藏不藏為顯有藏無藏等地。

    立宿住摩捺多等地者。

    即是處所之名。

    謂波利婆沙等四位之中。

    若有藏者。

    即行宿住地以别住法。

    随宿而治。

    要結宿行。

    故曰宿住地。

    若無藏者。

    真行摩捺多。

    故曰有藏無藏等。

    即是有覆行三法。

    無覆行二法。

    以所治罪藏不藏别。

    對病設藥。

    位亦有兩。

    一者治覆。

    二治不覆。

    于此二中。

    複各有兩。

    謂不壞及壞。

    故成四别。

    先時覆中不壞及境。

    不壞法三壞法位色以别住六夜。

    若帶本日。

    此唯責種。

    合行重治。

    本日中新罪。

    與本日合。

    若據約時重犯文中。

    新舊罪别。

    故文言。

    若行覆藏比丘。

    中間犯罪。

    知日數覆藏。

    僧應随中間犯罪。

    與覆藏羯磨。

    與覆藏羯磨意。

    與本日治行覆藏。

    本日治竟。

    與摩那埵。

    與摩那埵竟。

    應為出罪。

    此謂本犯覆法。

    一新犯覆法。

    二舊犯本日治。

    三次六夜亦三。

    次無出罪。

    總成七法。

    準此二文。

    離無俱得。

    但秉法者。

    須知分畜。

    然本覆法差别位四。

    第一一罪一得法。

    即建初文是。

    第二多罪一得法。

    如廣中第一文。

    爾時有一比丘。

    犯衆多僧殘罪。

    或有犯覆藏。

    一夜二夜乃至十夜。

    合乞行者是。

    第三多罪多得法。

    如廣中第二文。

    時有一比丘犯二僧殘罪。

    二僧覆藏等七句文前四句是。

    第四一罪多得法。

    如廣中第三文。

    時有比丘犯僧殘罪。

    覆藏兩月等七句文前四句是。

    于此四位。

    位别通三。

    謂所治罪。

    有知日數不知日數。

    或知數不知數。

    以三對四。

    合十二頭。

    今約得法位收。

    具說四說。

    若謂重犯壞法。

    于上四位及十二頭下。

    具有壞等五法及七法。

    今者且緣行覆時說。

    于行覆中。

    約一罪一得法下三頭為法。

    此之三頭。

    頭下有九。

    九中三三以為三位。

    初三。

    一知日數覆。

    二不知日數覆。

    三知數不知數覆。

    次三。

    一知數不覆。

    二不知數不覆。

    三知數不知數不覆。

    後三。

    一知數覆不覆。

    二不知數覆不覆。

    三知數不知數覆不覆。

    此是根本智數。

    下重犯九人。

    一頭既爾。

    餘二頭下若九亦然。

    合成三九二十七人。

    于一位下三九既然。

    餘三位下亦若同爾。

    即是四位二十七人。

    此四二十七。

    據行覆中重犯。

    行覆中既爾。

    餘三時亦然。

    即成十六個二十七人。

    合有四百三十二人。

    頭别法異。

    起犯不同。

    若或第二重犯。

    當位倍說。

    若加舊新。

    并覆出罪。

    諸位既殊。

    須知分局。

    若互秉者。

    法并不成。

    或若三四重犯。

    準義應知。

    上來但約識不識明。

    若約憶不憶門。

    疑不疑門。

    義同前說。

    是故治法長短中。

    通約憶疑識等三門說也。

    豈可識不識門得有本日。

    憶之與疑即無重犯門。

    如一罪中。

    知不知二門可爾。

    如何得有亦知不知合解。

    如犯一罪。

    覆已經年。

    但百日已來。

    分明記憶。

    百日已前。

    不知定數。

    若欲乞法。

    雖憶少時。

    以有不知定數。

    理亦從長以治。

    次治不覆。

    不覆之中。

    亦有壞不壞。

    然本得法差别位三。

    一一罪一得法。

    即略中三番羯磨是。

    二多罪一得法。

    三多罪多得法。

    此之二位。

    準覆以說。

    問所以無一罪再得法者。

    答以六夜位定。

    不随長短。

    故無一罪再得法義。

    于三位中。

    若有知不知等三頭。

    總成三位二十七人。

    委細分别。

    同前覆明。

    若壞法者。

    但有二時。

    謂行六夜時。

    行六夜竟。

    于二時中。

    若有三位二十七人。

    合一百六十二人。

    頭别不同。

    治救方法。

    或若重犯。

    亦同前明。

    問上來可以約五方解者。

    若下文。

    一一治處。

    鹹須此五。

    謂知具羅成覆。

    不成能秉僧所秉法。

    及用藥分畜。

    是故此中總解已說。

    對文鹹須舉斯五方。

    一一作心加被。

    即知成不之狀。

    次随文解黃。

    唯滅诤文三科。

    此亦為三别。

    初有十番羯磨。

    明能治藥。

    既有能治妙藥。

    須明所治之病。

    是以第二時有比丘犯二僧殘下正明其病。

    既有藥病。

    若不相對。

    藥無能治之功。

    病無可滅之義。

    是以第三時有比丘犯僧殘下明藥病相對。

    忏滅方法。

    藥中有病。

    夅病成藥。

    病中有藥夅藥明病。

    如是藥病兩分夅宗。

    若異如此科制。

    良謂不然。

    斯等上下諸文。

    一文即是一事。

    當分設治。

    治無不周。

    何有初文獨舉其藥。

    第二文中。

    唯是其病。

    至第三文。

    始取初文中藥。

    第二文中病。

    名為相對。

    故知不爾。

    此與滅诤非類。

    不得妄引彼文。

    以定斯旨。

    但諸文中。

    所列法藥。

    對事既殊。

    牒法亦異。

    不得以此文中藥。

    乃治餘文中病。

    若如所辨。

    并皆不成。

    今解此文。

    大分為二。

    初則略治僧殘覆及不覆。

    第二爾時有一比丘犯衆多僧殘罪下廣治僧殘覆及不覆。

    此二文中。

    既有覆及不覆。

    是則為四。

    問所以得知初略後廣。

    解夅上五方中。

    第色方義。

    驗此前後。

    足知初略後廣。

     就前略中。

    先明其覆。

    覆中四法。

    文亦為四。

    謂覆法一。

    本日治二。

    六夜三。

    出罪四。

    對此四法解義有五。

    第一翻名解釋。

    第二所治分别。

    第三先後次第。

    第四諸部同異。

    第五僧尼差别。

    初門梵曰波利婆沙。

    此雲覆藏。

    約就所治情過受稱。

    故文言。

    聽僧随覆藏日。

    與覆藏羯磨。

    亦名别住。

    故僧祇。

    五分。

    十誦。

    伽論。

    并雲别住。

    以其同聚。

    妨修廢業。

    制令别住。

    思??改過。

    梵曰摩那埵。

    見論十四。

    譯雲折伏貢高。

    亦言下意。

    下意者謂下意承事衆僧。

    伽論第五。

    雲何摩那埵。

    若比丘已别住竟。

    與摩那埵。

    作白四羯磨不動肘。

    于一切比丘所下意。

    故名摩那埵。

    了論。

    摩捺多。

    譯雲悅衆意。

    或雲發喜。

    由化此法度罪明滅。

    内心踴躍。

    故曰發喜。

    問覆藏摩那埵行法作同。

    所以前名别住。

    後稱下意。

    解覆非僧中宿。

    又不日日白。

    彰其下意不。

    故與别住之名。

    六夜要僧中宿。

    複日日白。

    鄣下義顯。

    故名下意。

    本日治者。

    但後本日行罰。

    故曰本日治。

    不知梵名何等。

    梵曰阿浮呵那。

    見論十四。

    謂雲喚入。

    亦言拔罪。

    雲何喚入拔罪。

    與同說恣法事共同。

    故名喚入拔罪。

    亦可以六夜前行未清淨。

    今既淨已。

    故名喚入。

    此律攝雲出罪。

    以化此法人從罪出。

    故曰出罪。

    或由作法罪得除滅。

    故雲出罪。

    然此四種畜。

    名羯磨者。

    由作羯磨。

    令行别住。

    乃至出罪。

    故曰别住等羯磨。

     第二所治者。

    但治有二。

    一治方便。

    二治根本。

    方便又二。

    一者别住治覆情過。

    二者六夜治殘情過。

    初治覆過。

    有其兩種。

    一以覆故犯覆藏突吉羅。

    此覆吉羅。

    通解六聚。

    二為覆故。

    治覆情過。

    此唯局殘。

    不通餘六。

    故文言。

    先忏覆藏吉羅。

    然後與覆藏羯磨。

    又以不憶等。

    耳不治覆。

    憶等方治。

    故是情過。

    以此情過假日而成。

    故治覆藏。

    必須謂日。

    問所以治覆情過唯殘非餘。

    答夷罪滅擯。

    豈勞治覆。

    提等為輕。

    複無治法。

    唯殘可悔中重。

    假僧而除。

    若不折伏苦治。

    罪無由滅。

    以是義故。

    獨治僧殘。

    次六夜治殘情過者。

    以故造殘。

    須治情過。

    以情過同畜行六夜。

    又以行别住竟。

    僧與六夜摩那埵。

    故伽論第五雲。

    摩那埵是别住功德利。

    本日治者。

    治其自違行法。

    以犯壞法。

    罰令後本而行。

    其新犯者。

    随覆不覆治。

    得法已後。

    行同前二。

    伽論第五雲。

    何以故本日治調伏。

    調伏者使諸比丘。

    知是長老。

    如是熾盛煩惱犯罪慚愧。

    更不作故。

    是名本日治調伏。

    次出罪治根本者。

    由作此法罪得除滅。

    故伽論雲。

    雲何阿浮呵那。

    于不善處。

    舉差善處。

    是名阿浮呵那。

    又雲阿浮呵那。

    是摩那埵功德利。

    已調伏求清淨自求出罪。

    諸比丘言。

    是比丘求清淨求出罪。

    是賢善比丘。

    我等當與作阿浮呵那。

    是故阿浮呵那。

    是摩那埵功德利。

    對此所治。

    有定不定。

    故使設法。

    或有二三四五。

     第三先後者。

    先别住。

    次六夜本日。

    随前二位後出罪。

    所以如是。

    十誦五十八。

    問何故善法中别住。

    答為摩那埵故。

    問何故本日治。

    答為折伏心故。

    問何故摩那埵。

    答為出罪故。

    問何故出罪。

    答為戒清淨故。

    問何以故别住為摩那埵。

    答是比丘行别住法。

    能令諸比丘心悅。

    諸比丘友心思惟。

    無與摩那埵。

    問何以故本日治為折伏心。

    答若還從本日行是事。

    令心折伏。

    諸比丘作是念。

    是人結使厚重。

    以本日令慚愧。

    更不後作。

    爾時諸比丘。

    友心欲與摩那埵。

    是故名本日治。

    為折伏心故。

    問何以故行摩那埵為出罪。

    答是比丘行摩那埵法時。

    能令諸比丘心悅。

    諸比丘是作念。

    長老一心好作善法。

    無出是罪。

    不欲違逆。

    我等當今是人得從罪出。

    是故名摩那埵。

    為出罪故。

    問何以故出罪為戒清淨。

    答是比丘若得出罪。

    離諸罪故。

    得持清淨戒。

    如毗尼中說。

    二人清淨。

    一人先不作罪。

    一人作罪已。

    如法除滅。

    二俱清淨。

    是比丘以出罪羯磨故。

    是得清淨戒。

    是故名以出罪為戒清淨故。

     第四諸部同異者。

    此及五十三律。

    若當重犯。

    并治本日。

    僧祇。

    不壞本法。

    但随日補足。

    故彼文二十六。

    先約本罪作法說。

    次明中間罪。

    言中間罪者。

    比丘覆藏行别住。

    語比丘言。

    長老我更有僧殘。

    應問本罪中間罪。

    答言是中間罪。

    問言何時犯。

    答言别住中犯。

    問言覆不覆。

    答言覆。

    應語言。

    長老。

    先别住者。

    已如法行。

    但少一夜。

    今覆者。

    應更乞别住合行。

    共行摩那埵。

    共阿浮呵那。

    是名别乞共行别住。

    共行摩那埵。

    共阿浮呵那。

    次六夜中犯。

    問答同前。

    應語言長老。

    先别住摩那埵已如法行。

    但摩那埵中少一夜。

    今覆者應更乞别住行已。

    更乞摩那埵合行。

    共阿浮呵那。

    是名别乞别行别住。

    别乞六夜共行六夜。

    共行出罪。

    次問乃至出罪竟。

    言更有罪。

    别住中犯。

    問答同前。

    應語言長老。

    先别住已如法行。

    但少一夜。

    六夜出罪不成。

    今覆罪。

    應更乞别住合行已。

    更合乞六夜出罪。

    是名别乞共行别住。

    合乞摩那埵。

    共阿浮呵那。

    次句乃至出罪竟。

    言六夜中犯。

    問答同前。

    應語言。

    先别住摩那埵者。

    已如法行。

    但摩那埵中少一夜。

    阿浮呵那不成就。

    今所覆者。

    應更乞别住行已。

    更乞摩那埵合行。

    共阿浮呵那。

    是名别乞别行别住。

    别乞合住摩那埵。

    共阿浮呵那。

    準此行覆。

    要須日滿方成。

    又體四五十三伴中。

    四分五分。

    必須具行覆等。

    乃至出罪。

    一一如法方得罪滅。

    反此不成。

    故如法文言。

    覆藏如法。

    彼比丘行覆竟。

    與六夜如法。

    行六夜竟與出罪如法。

    彼比丘清淨罪得出。

    既言行覆六夜竟。

    故知具行。

    十律。

    設使行覆六夜。

    不具滿者。

    出罪亦成。

    衆僧有罪。

     第五門僧尼差别。

    于中有三。

    先明有無者。

    問所以比丘尼不行别住。

    答古舊解雲。

    由名相翻故。

    尼本為别生過。

    今異遣别。

    正是相違。

    是相無覆摩那埵中非名相翻。

    得開二人同宿。

    又解。

    尼若犯殘。

    佛造二衆中障尼于大僧無冒涉過。

    故不行之。

    今解複更有義。

    為治覆藏。

    無有期限。

    既無分畜。

    不可二部中行摩那埵行。

    定期半月。

    既有分限。

    可得行之。

    又可尼衆法爾。

    不行别住。

    既是法爾。

    豈論所以。

    次體有中。

    明長短者。

    問所以比丘六夜尼經半月。

    答為不治覆。

    加至半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