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開宗記卷第八

關燈


    犯吉。

    與不成與。

    用不成用。

    十誦三十九雲。

    有一病人。

    語看病人言。

    汝能好看我愛念我。

    我若命終。

    所有物盡當與汝。

    語已便終。

    僧集欲分。

    看病人具陳病人言。

    比丘白佛。

    佛言無如是死當與法。

    現物僧應分。

    既雲死後不成。

    明知處分。

    作墁墓衣衾等。

    并不成就。

     次重明賞物三句。

    一受不好。

    二送餘處。

    三量品數。

     次明負債。

    釋處分法。

    可為二門。

    第一先明償債之法。

    文言汝負誰。

    謂若病人負三寶别人重輕物者。

    随有重輕。

    各相當還。

    無相當者。

    互還亦得。

    計理有債先還。

    益亡者故。

    還已有餘。

    方依常法。

    故言持長衣償。

    若無賣三衣與。

    第二明索債法。

    文言誰負汝。

    謂若佛法别人負亡者物。

    俱應索取。

    以合入僧。

    若輕重相當者。

    各随其本。

    縱互索得。

    亦随其本。

    若常住僧負重。

    即随使入輕者。

    須取入現前僧。

    故十誦五十七雲。

    一比丘衣缽物貸四方僧用。

    是比丘死白佛。

    佛言。

    四方僧物。

    計直還。

    現前僧應分。

    若現前僧負重輕物。

    減須索取。

    以重者入常住。

    輕者加羯磨。

     次問病人委二日如文。

     次第四雜明應不。

    既是雜法。

    亦無次第。

    随情逐要應解者解。

     次第五時現前施。

    文中有二。

    初文以是現前故。

    須曰多處取。

    若等各取半。

    若時僧得。

    即須及法。

    不及法者理不合得。

    舊解雲。

    此時僧得物。

    故言取半。

    若現前者。

    随施主心。

    俱取無過。

    此釋非理。

    不繁須破。

    食者随施應食。

    次始開受夏衣。

    謂開過呵制。

    理實此開。

    應在前說。

     次第六時僧得施。

    文中有三。

    初且衣食一對。

    衣中三句。

    初句開屬授。

    次句缦屬。

    次句受屬者忘。

    并以作法分故。

    身不在界成分。

    由于此處有勞。

    開聽屬取。

    食亦随施應食。

    次舍利弗。

    是非時現前施。

    不應作時法攝。

    次一比丘。

    作心念攝。

    明知有多。

    須作對首羯磨。

     次第七正耶攝法。

    文中有二。

    初有十句。

    是非時僧施。

    次有六句。

    是時現前施。

    前文有三。

    初有六句。

    檀越将物施僧。

    次有三句。

    約三人物。

    後有一句。

    清僧就家布施。

    前文有二。

    初三對僧。

    次三約别。

    或可此六通簡時非時施。

    初三約物有得未得。

    及得未得。

    初句分為二分。

    次句問施主。

    後句同前二。

    所以分為二分者。

    以是僧物正耶。

    俱有其分。

    不可計現人分。

    須作羯磨。

    既作羯磨。

    耶正互不相足。

    故須分為二分。

    各至本部作法。

    及法者得。

    如常所明。

    次三僧先已破。

    約物為三。

    物既分為二分。

    到耶部中。

    自合得分。

    故不與去人分。

    理合更有三句。

    從耶歸正。

    應與來人分。

    文無者略。

    此之六句。

    據正衆領物。

    若耶衆領物。

    應更有六。

    初有三句。

    如向初三。

    複有三句。

    如向後三。

    次對亡人物。

    初有二句。

    物入耶部。

    以其本心。

    背正向耶故。

    亦應更有二句。

    從耶歸正。

    物入正部。

    文無者略。

    又此直據随身衣物。

    自心歸背。

    判入往處。

    十誦二十八雲。

    佛言有受法比丘。

    不受法比丘中住。

    是受法比丘死。

    遣使語衣缽物持去。

    受法諸比丘。

    若取去善。

    若不取。

    應用治四方僧房卧具。

    若不受法比丘。

    于受法比丘衆死。

    反說亦爾。

    又有受法比丘。

    擯一比丘。

    到不受法比丘所。

    言諸大德除我罪作清淨。

    我當作不受法。

    若未除罪而死。

    受法諸比丘。

    應還攝衣缽。

    若除罪而死。

    衣缽物。

    屬不受法諸比丘。

    有不受法諸比丘。

    擯一比丘往受法所。

    及說應知。

    次被舉死。

    随所同羯磨舉僧者與。

    謂同被舉人。

    以得法後。

    财法不同。

    何因死後。

    辄得攝物。

    若爾一人被舉死。

    當入誰解。

    若一人被舉。

    入彼能秉法僧。

    但預秉法衆者。

    即合得分。

    故言随所同羯磨舉僧應與。

    即是賞彼功能僧故。

    次對面施可知。

    次時現前施。

    初三對僧約物得未得等。

    并以處勞定故。

    數人分之。

    次三約别。

    亦以處勞定故。

    并與去人分。

    若據耶衆領物。

    背耶歸正。

    更有三句。

    亦與去人分。

    又以義推。

    更合有六。

    正耶互望。

    不與來人。

    此等并略。

     次第八總明八施。

    文分為三。

    初總舉八。

    且随一方化儀。

    彰其外施。

    以境分心。

    略标斯八。

    割己惠他。

    名三為施。

    次列八施。

    一比丘僧。

    含其四種。

    謂二現前兩種僧得。

    二比丘尼僧亦四如上。

    三二部僧。

    亦合四種。

    二現須數人兩僧各分半。

    四四方僧。

    謂常住四方。

    義合一部二部。

    若施二部。

    應分二分。

    五界内僧。

    随何界中。

    當界内得。

    以處定故。

    數人分之。

    六同羯磨僧。

    但預羯磨者。

    并合得分。

    此亦義通一部二部。

    既以局法為正。

    并數人分。

    七稱名字者。

    題名别與。

    八與一人。

    直付者是。

    三釋可解。

     次第九淨施方法。

    義如上解。

    有作法者。

    依此文誦。

     次第十取受成不。

    文中有二。

    初對比丘。

    次約白衣。

    前文二十四句。

    初十二句借衣。

    前六物三不成取。

    以作所借衣人。

    親友意故。

    次三成取。

    以作能借衣人親友意故。

    次六前三不成受。

    以所與人非衣主故。

    次三成受。

    以能與人是衣主故。

    後十二句。

    遣衣與乞人。

    初六前三不成。

    以與乞屬彼故。

    次三成取。

    後六前三不成。

    下三成故。

    次居士物。

    以舍心定。

    故聽受用。

    上來衣法竟。

     ●次藥犍度。

     為有療患之能。

    名之為藥。

    時等四藥。

    集在一處攝雲犍度。

    此隐時等别名。

    就通名藥。

    大文分二。

    初明其制。

    第二爾時世尊下明開前文。

     初明乞食。

    即第二依。

    俱跋陀羅飯者。

    見論穄米飯。

    條步者青豆羹。

    吉羅羅者是竹筝。

    次明腐爛。

    即第四依。

    其腐爛藥。

    已如前辨。

     次開四藥。

    先解藥義。

    四門分别。

    第一釋名。

    第二出體。

    第三爾作淨法。

    第四相和服義。

     言釋名者。

    通釋藥名。

    已如前辨。

    藥義不同。

    有其四種。

    言時等者。

    從明相後至日午前。

    是應食時。

    名之為時。

    聽此時中服者。

    名為時藥。

    從過午從至明相前。

    非應食時。

    名曰非時。

    聽在非時分服。

    故曰非時藥。

    聖限七日服者。

    名七日藥。

    許盡形服故。

    名盡形藥。

    體盡形有三。

    正取報形。

    兼明藥病。

     次出體者。

    時體謂是五種蒲阇尼。

    及五佉阇尼。

    又文言得甘蔗。

    佛言聽時食。

    僧祇二十八雲。

    藥法者。

    時根非時根者。

    蕪菁根?根。

    乃至藕根等。

    如是等與食合者。

    是名時根。

    非時根者。

    婆吒根。

    畢缽羅根。

    尼俱律根等。

    如是比不與食合者。

    是名非時根。

    如是莖皮葉華果。

    亦複如是。

    漿者。

    時漿非時漿。

    時漿者。

    一切米汁。

    粉汁。

    乳酪漿。

    是名時漿。

    非時漿者。

    一切豆及谷麥。

    須頭不卓蘇油蜜石蜜。

    是名非時漿。

    若比丘病。

    醫言與食便活。

    不與便死者。

    應淨洗器。

    七遍非谷。

    緻囊盛系已。

    器中煮令不破。

    體後與飲。

    又此文八種漿。

    佛言聽非時飲。

    問果體是時藥。

    漿許非時飲。

    飯亦是時收。

    漿得非時飲。

    答果中有義。

    汁漿得非時飲。

    飯為外水。

    投漿亦時食攝。

    爾者飯為外水。

    投漿則時食攝。

    果漿亦假水。

    豈得非時收。

    此難不體。

    飯以水投為漿。

    無水即非漿也。

    果汁以水為淨。

    無水亦自成漿。

    又解。

    但是五谷漿。

    資強故不許。

    果漿非谷。

    引資弱故開聽。

    是以見論十七雲。

    一切木果。

    得作非時漿。

    唯除七種谷不得。

    又解。

    凡食資身義微。

    複無識過。

    是則世尊開非時飲。

    若資身強。

    食招譏者。

    是則世尊制之不許。

    七日藥體。

    如五種奢耶尼。

    及五種脂。

    僧祇第二雲。

    蘇等五種。

    及五種脂。

    此諸藥清淨無食氣。

    一時頓受。

    得七日服。

    故名七日藥。

    盡形藥者。

    文言。

    不任為食。

    即一切辛鹹苦等。

    祇雲。

    呵梨勒阿摩勒胡椒畢缽姜鹽等。

    此諸藥無食氣頓受。

    病比丘終身服。

    是名終身藥。

     次作淨者。

    時藥淨法如文。

    非時漿者。

    必須證清水為淨。

    為壞味貪。

    然後得飲。

    故十誦二十六雲。

    若蒲桃不作火淨。

    若汁中不以水作淨。

    若蒲桃作淨。

    汁中不作淨。

    若汁作淨。

    蒲桃不作淨。

    并不應飲。

    若蒲桃作淨。

    汁亦作淨應飲。

    僧祇二十九雲。

    若持漿來者。

    應作淨。

    若器底有殘水。

    即名作淨。

    若天雨堕中。

    即名作淨。

    或漿不證清。

    淨人欲去者。

    當應即受。

    作記識言。

    是中淨物生我當受。

    有因緣不得受。

    複不記識停過須臾。

    不得受。

    以雜時食體故。

    七日藥者。

    亦須清淨。

    與時食别。

    水滴為淨。

    然後食之。

    故祇雲。

    若車載石蜜。

    被雨者。

    即名為淨。

    若船載水羨。

    若淨人洗手水羨。

    總名為淨。

    若雜時者。

    亦須記識受持。

    僧祇第十雲。

    比丘乞食時多得蘇。

    少知識比丘。

    即以細緻?。

    淨漉取蘇。

    得七日受。

    若有事緣。

    不得中前作。

    當作是言。

    此中淨物生我當作七日藥受。

    若誤忘不受。

    不作淨時過。

    是名不淨。

    若多得油及魚脂。

    如蘇中說。

    盡形壽藥。

    義準應知。

    僧祇第十雲。

    若比丘食上大得苷蔗食殘苲作漿。

    得夜分受。

    若飲不盡。

    得前作石蜜七日受。

    石蜜不盡。

    燒作灰終身受。

    若有事不得壓。

    即中前應以水作淨。

    當作是言。

    此中有淨物生我當受。

     次相和者。

    但四藥相和。

    皆從強服。

    以石蜜中有罽尼。

    佛言作法應爾。

    以此類餘。

    并皆如是。

    多論第六。

    據相助成雲。

    若以時藥終身藥。

    助成七日藥。

    作七日藥服無過。

    以七日藥勢力多故。

    又助成七日藥故。

    如以蘇煮肉。

    此蘇丸汁得作七日藥服。

    或以時藥或七日藥。

    以成終身藥。

    作終身藥服無過。

    或以終身藥或七日藥。

    以成時藥。

    作時藥服。

    随勢力多故。

    相助成故。

    若分數勢力等者。

    随名取定。

    如石蜜丸。

    雖勢力等。

    以名定故。

    七日藥服。

    如五石散。

    随石作名。

    作終身藥服。

    此文相和據體強說。

    若随勢者。

    如以毒物和餘藥者。

    皆不住為食。

    應作終身藥服。

     四分律開宗記卷第八本 四分律開宗記卷第八末 次下釋文。

    大分十五。

    第一宗明盡形壽藥。

    第二爾時舍利下餘法應不。

    第三爾時世尊下禁五種肉。

    第四爾時世尊在波羅奈下檀越請法。

    第五爾時世尊在舍衛下明七日藥。

    第六若時藥下相和服義。

    第七爾時比丘患瘡下明其雜法。

    第八爾時世尊患風下禁其二内。

    略明淨處。

    第九爾時世尊在毗舍下開食三淨。

    第十爾時世尊從毗舍下許淨人賞食。

    第十爾時世尊從阿牟下開八種漿。

    第十二爾時世尊從此住下雜明應不。

    第十三爾時有吐下比丘下置藥淨地。

    第十四爾時不淨地下護淨方法。

    第十五時六群畜升下還明雜法。

    前十二文可解。

    今解第十三置藥淨地。

    文中有二。

    初舉緣白佛。

    二佛言下開結淨法。

    開文有三。

    初對緣開結。

    第二有四種下列淨差别。

    第三諸比丘下釋疑。

     對初解義。

    三門分别。

    第一開意釋名。

    第二定二内處。

    第三結之方軌。

    初開意者。

    良由行者報力不同。

    故使大聖開遮有異。

    且如上品之徒。

    堪行乞食。

    不假貯畜。

    自得修道。

    中下力劣。

    事藉餘資。

    若不開聽。

    無由進業。

    初以病緣開結淨地。

    一開已後。

    三品通益。

    即是大聖。

    誘恤随機。

    各稱根宜。

    故有斯法。

    準其類定。

    局食障僧。

    加以羯磨。

    名之為結。

    人食有殊。

    宿煮無過。

    食不生罪。

    稱之為淨。

    從處立名。

    故言結淨地。

     次定二内處者。

    舊解雲。

    界是久居。

    藍有[卄/教]鄣故。

    單界單藍。

    并有二内。

    互有尚爾。

    何況俱有者。

    引證可知。

    除自體露地。

    一者非僧久居之處。

    無貯聚義。

    二來又無譏醜。

    故無二内。

    言自體者。

    簡别于界。

    言露地者。

    異于伽藍。

    今解異此藍有界無。

    所以爾者。

    伽藍無為僧住。

    文言。

    同一住處。

    大界本為法。

    同結雲。

    同一說戒。

    藍既僧居。

    即非作食之處。

    于中作食。

    有譏嫌故。

    前文言。

    比丘持食飲着露地不牢藏牧牛羊人。

    若賊持去。

    比丘白佛。

    佛言應在邊房靜處。

    結作淨廚屋。

    以藍不得送。

    在露地過。

    若界中。

    應送界外。

    又此文言。

    聽在僧伽藍内。

    結作淨地。

    又前三淨。

    亦藍非界。

    又雲。

    不得結上好房作淨處。

    又鬼神廟屋。

    何必定有大界。

    準此皆藍不開界事。

    但以藍有障。

    蔽睹院相。

    以招譏界。

    或狹寬矚。

    何分齊生謗。

    又僧祇三十一雲。

    時僧院内作食。

    廚潘汁蕩器。

    惡水流出巷中。

    為世人所嫌。

    雲何沙門釋子。

    住處食廚不别。

    比丘白佛。

    佛言不應。

    乃至潘汁流外者越毗尼。

    又十誦。

    初聽房中。

    白二作淨。

    後因譏嫌制斷。

    又入楞伽第九雲。

    寺舍煙不斷。

    常作種種食故。

    為人所作。

    行者不應食。

    爾者既雲藍有二内。

    如何上下文中。

    皆言不得界内宿煮解。

    但是僧伽藍界。

    非界攝僧界。

    故上文言。

    此僧伽藍界。

    非彼僧伽藍界。

    又以藍中有界。

    界與藍等。

    言界即藍。

    獨界無犯。

    又上下言是者。

    皆是結罪。

    文正開結處。

    并曰伽藍。

    問所以淨地不得宿。

    看煮不犯煮。

    答宿以人食。

    同處招譏故犯煮。

    為事不經久無譏故開。

    又解煮為随處宿為随人。

    以煮随處故。

    看煮不犯煮。

    為宿随人故。

    與食同處犯。

    又以煮随處故。

    于不淨地煮。

    縱無比丘。

    亦犯内煮。

    以宿随人故。

    于不淨地宿。

    若無比丘。

    不犯内宿。

     次結法者。

    理應遙作不得。

    在中為表人食有殊。

    故言僧今某處。

    結作淨地。

    此之某處。

    未必專依界起。

    或界自體。

    二處俱得。

    如結衣界。

    定依僧界。

    故結法言。

    同一住處。

    同一說戒。

    今以淨地。

    不定依界。

    為此結法。

    不言同一住。

    說但雲某處。

    又母經第二雲。

    衆僧住處。

    初立寺時。

    衆僧齊集。

    廣先羯磨。

    作淨廚處。

    後羯磨衆僧房舍處。

    若當時忘誤不羯磨。

    作淨廚處者。

    後若憶還解大界。

    後解小界。

    先羯磨淨廚處。

    既先有界。

    尚須解劫說。

    今始結用界何為。

    又下文有淨不淨間。

    若唯依界。

    何得有間。

    又此結法一法結一處。

    以處别故。

    不得結多處。

    又解一法。

    結多處。

    亦不違理。

    猶如三舉忏殘。

    得成之類。

    次下解文。

    文中有二。

    初總指處法。

    處是伽藍。

    法是白二。

    次别明處法。

    别處即是藍内房等。

    别法即是。

    結淨白二。

     次淨差别。

    釋文可知。

    解義有四。

    第一正簡差别。

    第二自他周不。

    第三定處不定。

    第四明其寬狹。

     初差别者。

    第一第四作法中淨。

    第二第三自體中淨。

    初四雖同作法。

    體有三異。

    一能淨人異。

    謂道俗衆多及僧别故。

    二宿不宿别。

    其處分淨要僧未宿。

    若已宿竟處分不成。

    良為别人口約故。

    故僧祇三十一雲。

    支尼耶梵志。

    聞世尊來。

    作僧房淨廚。

    遣人請佛。

    佛告波離。

    汝于先去。

    為僧處分受食廚。

    勿令初夜過。

    若過者。

    即名僧住處。

    其羯磨淨随。

    結皆得三。

    二淨結解。

    各須依本。

    次二三兩種。

    雖同自體。

    第二以他處故。

    淨可為四句。

    一食己處他即第二淨是。

    二食他處已如寄食是。

    三俱他此三是淨。

    四俱已有淨不淨如送食等。

    第三院相不周無譏故。

    淨如同室。

    宿室相不成者聽。

     次自他周不者。

    第二周而非自。

    第三自而非周。

    初四俱是。

    亦自亦周。

     次定處者中二。

    自體遍皆是淨初四。

    作法則有分局。

    如祇雲。

    應南方西方。

    作又波離。

    問得一覆别隔不。

    佛言得。

    如是複問。

    通隔别覆。

    通覆通隔。

    别覆别隔。

    一邊二邊三邊隔道。

    閣上閣下。

    佛皆答得。

    此文比丘房等。

    故知。

    亦有分局體。

    準僧祇謂是西南二方。

    此方僧廚。

    多在東者。

    以敬西方。

    亦不違理。

     次寬狹者。

    先明諸部。

    祇律。

    唯有處分。

    十誦。

    但有他處。

    故四十七言。

    瓶沙王死。

    阇王伐處。

    不名内宿。

    五分。

    有三淨。

    初四分明體許職師屋中置食。

    即是他處淨。

    引文四淨最寬體就此四。

    亦有寬狹。

    狹者初四。

    寬者中二。

     次釋疑者。

    并對羯磨。

    淨說比丘房。

    既許作淨。

    除去比丘房。

    餘人房不知得不。

    佛言皆得。

    乃至亦如是。

    此是領解之語。

    非欲遣人。

    次疑有應解者。

    不言故藍。

    次故伽藍。

    以曾雲廿舍無界。

    是以佛言得。

    五分若十二年。

    空聽随意。

    更作淨屋。

    祇律停廢二年。

    得受作處分淨。

     次第十四護淨方法。

    先解其義。

    三門分别。

    第一列罪釋名。

    第二辨其體狀。

    第三通塞之義。

     初門若據淨地。

    但防二内。

    今以類同。

    總舉其四。

    謂内宿内煮。

    惡觸自煮。

    内宿者。

    比丘與食同處經夜名宿。

    伽論第五雲。

    雲何内宿。

    食若界内。

    不結淨地。

    食在界内。

    是名内宿。

    内煮者。

    藍本僧住不合煮。

    食在中煮故。

    名為内煮。

    故伽論雲。

    雲何内熟。

    若比丘界内。

    不結淨地。

    界内熟食。

    是名内熟。

    惡觸者。

    凡應食物。

    皆有受法不受而捉。

    名為惡觸。

    此謂由觸得惡。

    故名惡觸。

    故十雲。

    惡捉者。

    若持淨戒比丘。

    故自取食。

    大比丘不得食。

    是名惡捉。

    又有惡捉受。

    彼文雲。

    若大比丘。

    先自取體。

    後從淨人受。

    大比丘不應食。

    是名惡捉受。

    自煮者。

    具戒之人。

    不合營造。

    躬自變生。

    名為自煮。

    故十誦五十八雲。

    大比丘自作飲食不應食。

    若食犯吉羅。

    是故名自熟。

     次出體者。

    直約人處。

    四藥生熟。

    成過分齊。

    名之為體。

    内宿體者。

    要取長足。

    長未足者。

    不成宿??。

    自餘生熟食等。

    皆有宿過。

    果菜谷等。

    須知合結時節。

    是中四句。

    一人在淨藥在不淨。

    二俱在淨。

    三俱不淨。

    此三成宿不應食。

    四藥在淨人在不淨。

    此一清淨非宿應食。

    内煮者。

    無問生熟長足未足。

    在不淨地煮。

    并名内煮。

    故文言。

    重煮粥。

    不得界内煮。

    縱淨果菜。

    亦須在淨地中。

    是應為四句。

    一果在不淨地。

    二淨者在不淨地。

    三俱不淨處。

    四俱淨處。

    是中初三兩句成淨。

    是内煮不得食。

    二四兩句。

    非煮應食。

    次惡觸者。

    先定其體。

    體有其二。

    謂不受而捉。

    及以失受體。

    不受唯一。

    失受有二。

    口受時中失。

    手局非時分。

    次料簡成不者。

    義為二門。

    先對故投成不。

    觸有其三。

    一惡心觸。

    為遮惱亂。

    善比丘故。

    故惡心觸。

    望他不成。

    故文言觸者是不淨。

    不觸者淨。

    二持戒比丘。

    誤觸為無情過。

    是以不犯。

    故文雲。

    忘不受食。

    便持在道行後憶。

    佛言若見淨人。

    應置地更受。

    三懈怠心觸成觸。

    非惡心不同初人。

    非謹護又異第二。

    故十誦五十二。

    有二種觸。

    食食無罪。

    一清淨持戒比丘誤觸。

    二破戒比丘無慚愧觸。

    是二俱淨。

    既此二是淨。

    明知第三是觸。

    因此四句。

    一惡而非觸。

    謂惡心故。

    觸望他不成者是。

    二觸而非惡。

    謂持戒人誤觸有是。

    三俱是。

    謂惡止自望。

    及懈怠者是。

    四俱非清淨好食是。

    次對具戒染不染義。

    謂二具戒。

    濕膩等物不得入淨。

    廚中與淨物交涉。

    及以戶鑰器非器等。

    皆成觸染。

    廣說可知。

    故五分二十二雲。

    諸比丘無淨人。

    不知誰應行僧食。

    佛言比丘應受已行之。

    有諸木器行食。

    肥膩不淨。

    以瓦石揩洗。

    破壞僧器。

    佛言不應以瓦石揩洗。

    應沸湯灰洗。

    次自煮者。

    但具戒人。

    變生作熟。

    皆名自煮。

     次通塞有四。

    謂藥時人處。

    第一對藥。

    藥有其四。

    時藥始終具于四過。

    以資用強一切須故。

    餘三但今為病開者随三分齊。

    并無四過。

    故文言。

    非時過非時七日過七日。

    既雲過犯。

    限内無??。

    若論生熟。

    自煮局生。

    生有二種。

    謂生相生生熟生。

    俱成自煮。

    餘三通熟。

    其内宿煮。

    不簡生熟。

    但非宿煮之處。

    俱成二罪。

    計觸造作中。

    制應内自煮。

    但以聖不開觸。

    故道生熟。

    是中内煮。

    義通一切。

    其宿觸二。

    不通生長未足。

    次約時者。

    若望食而生罪。

    通時非時食。

    據成過之時。

    其義即異。

    位可為三。

    第一二煮通時非時。

    以非淨地身業自為。

    即便成彼兩種過緣。

    第二内宿局是時中。

    以明相出。

    方成其犯。

    第三惡觸不定。

    若其不受而捉。

    通時非時。

    任運失受。

    其義即異。

    口是時中手非時分。

    次約人者。

    人有具不。

    且内宿自煮局具。

    具中說通。

    故殘宿食戒雲。

    明相出時。

    一切沙門釋子悉不清淨。

    他比丘煮亦名自煮。

    以是同釋。

    并不合煮。

    内煮約處。

    以成誰簡具不。

    惡觸不定。

    不受捉者。

    局具非小。

    相染觸者。

    義通大小。

    次約處者。

    處中有兩。

    一淨不淨相望。

    二内局不淨。

    以非宿煮處故。

    自煮惡觸。

    通淨不淨。

    以造作成故。

    第二以人對藥。

    就處論者。

    觸自既通不須更辨。

    直将二内約人處明。

    若人藥俱在不淨地。

    及人在淨藥在不淨。

    俱成二内。

    若其俱在二作淨中。

    有宿無煮。

    若在二自體淨。

    亦無有宿。

    若人在不淨地。

    藥在淨地。

    宿煮俱無。

     次下釋文。

    文中有六。

    第一内宿有無。

    第二時六群下。

    制作淨法。

    第三爾時衆僧下。

    惡觸有無。

    第四諸比丘下。

    宿煮應不。

    第五爾時世尊下。

    儉開八事。

    第六爾時衆僧下。

    明無内宿。

    先解初文。

    文有二對六句。

    初二更互相蔭。

    次二更互相堕。

    次二更互相入。

    初相蔭者。

    從根以判。

    次相堕者。

    不淨地果。

    生長未足。

    運運變改。

    得入淨廚。

    若長足者。

    即名不淨。

    問若其長足。

    即犯宿者。

    何故文言。

    無人觸自堕者淨。

    答為不知熟無取食。

    心情既不緣。

    自堕者淨。

    若其心緣熟果。

    作意欲食。

    雖複自堕。

    鳥觸不淨。

    不應食故。

    言若不作意。

    欲使堕者淨。

    後句從根判淨。

    生熟俱體。

    次相入者。

    亦名随根。

    初句據熟不淨。

    次句約生故淨。

    若反前說。

    前生後熟。

    是則前生是淨。

    後熟不淨故。

    此二句各含淨不淨義。

    文舉一邊。

    義須通貪。

    次作淨法。

    外道但有刀火二淨。

    佛因事故。

    說淨有小。

    淨法如上體二五淨法。

    準義前是子種。

    次是根種。

    莖種體亦五分二十六雲。

    若食果。

    應作沙門法。

    五種淨。

    謂火刀鳥傷未成種。

    若食根。

    亦應作五種淨。

    剝截破洗火。

    若食莖葉。

    應作三淨。

    刀火洗。

    次惡觸有無文中有七。

    一以淨人修理。

    及有轉變非觸。

    二爾時下三句扶助無觸。

    三時諸下雖有所觸。

    護僧故開。

    五分二十二雲。

    應用新物。

    覆勿令手近。

    瓶颀翻卒。

    無淨人可正佛。

    佛言應自正。

    但勿使器離地。

    四時六群不重明淨法。

    以菜非果事别故爾。

    水洗連根菜。

    佛判是淨。

    觀文無有。

    水減火相。

    古舊諸師不善淨法。

    故作此釋。

    令解為食其根。

    及以莖葉。

    是故水洗得成其淨。

    故諸部中。

    有水洗淨。

    五時有比丘下惡心故觸。

    為護善比丘故。

    觸不成觸。

    五分二十二。

    有一婆羅門。

    以僧不淨米一把。

    投車中。

    佛言可别除去。

    若不可别趣去一把。

    淨入強多與食。

    為受非觸。

    六時諸居土下他物非觸。

    七時病比丘下為淨人難得開聽。

    自煮受故非觸。

    次明宿煮。

    重煮粥聽。

    自煮者熟開。

    不犯生則有違。

    雖聽自煮。

    須在淨地。

    盡形壽藥。

    理開二内。

    許自煮者。

    還據其熟。

    猶如重煮。

    不犯之類。

    準此七日。

    非時例應如是。

    故五分藥法雲。

    諸比丘服蘇苦臭。

    佛言聽熟煎。

    若自煎。

    若無使人煎。

    若無淨地聽非淨地煎。

    及未過限。

    亦無二内。

    因此有四句。

    明受成不。

    次儉開八事。

    事雖有八種。

    但有五。

    謂二内自煮不受。

    餘法有四僧食。

    村中食故。

    桃等果。

    及水中可食物。

    罪名唯二。

    謂提與吉。

    鹹以對他損食。

    是以須開。

    既開不受。

    明亦義兼惡觸。

    既聽自煮。

    亦有壞生。

    除外局内。

    為煮者開。

    又準五分。

    直食亦開文雲。

    諸比丘欲食果無淨人使淨白佛。

    佛言聽先去核體後食之。

    但為儉開豐。

    則須斷不斷行者。

    并如法治。

    次無内宿。

    文中四句。

    初有一句木在不淨地。

    次有夜移三句。

    無心故淨。

    淨不淨間者。

    為不依界起者。

    故有疆畔。

    次有嫌彼二句。

    防惡護善。

    是以觸解者犯。

    非觸解者淨。

    次有客去二人。

    心恒求淨。

    以無情過。

    是以并開。

     次第十五雜法如文。

    然五分。

    食法未雲複吉。

    諸比丘雖是我所制。

    而于餘方。

    不以為清淨者。

    皆不應用。

    雖非我所制。

    而于餘方。

    必應行者。

    皆不得不行。

    上來藥法竟。

     ●次迦絺那衣法。

     迦絺那者。

    梵音。

    此曰賞善罰惡衣。

    賞謂前安居人。

    得五利。

    罰謂後安破安人不得。

    又曰功德衣若受此衣。

    能生五利功德。

    從功能彰名。

    故曰功德衣。

    又雲堅實衣。

    此衣作時。

    為多衣所成。

    故曰堅實。

    廣明受舍儀軌。

    集在一處。

    名為犍度。

    文中分二。

    初明受衣儀軌。

    第二彼六群下舍衣方法。

    前文複三。

    明受衣之緣。

    第二衆僧應如是下受之方軌。

    前文分三。

    初以二國比丘為緣。

    第二爾時世尊下彰安居竟。

    四事應作以因受衣。

    乘列餘三。

    初一通十四十五十六三日。

    餘之二事。

    局十六日。

    第三有五事下明其五利。

    此中文二。

    初為五事受衣。

    次受衣已得作五事。

     次受方軌。

    先解其義。

    五門分别。

    第一受時。

    第二受處。

    第三明人。

    第四約衣。

    第五辨法。

     初時有二。

    一受衣時。

    二得利時。

    言受衣時者。

    依此律文。

    唯局十六日。

    以十五日安居未竟。

    勞不滿故。

    若十七日受時。

    已過向後。

    冬分無五月故。

    是以文言。

    聽冬四月竟。

    僧應出功德衣。

    又雲自今已去。

    聽自恣竟。

    不受功德衣。

    一月受功德衣五月。

    又伽見二論。

    後安居人。

    不得受衣。

    故知受時。

    定局十六。

    次得利時者。

    定局五月。

    中間八舍。

    長短不定。

     次約處者。

    謂是作法界作中。

    是大非小。

    大中要此界人異。

    界人不得。

    見論十八。

    若作處不滿。

    五人得喚。

    餘寺衆僧。

    足數受衣。

    客比丘不得受。

     次人有三。

    一受衣人。

    二持衣人(二)。

    初僧别。

    言受人者。

    五衆之中。

    上二非下三。

    見論。

    四比丘一沙彌。

    安居欲竟。

    為沙彌受大戒。

    得足成五人受衣。

    新受戒人亦成受。

    一比丘四沙彌。

    受戒亦如是。

    以此故知沙彌無受衣義就具中有安不安。

    不安者不得。

    以非安居竟故。

    就安中局前非後。

    就前中取成非破。

    就成中有僧伽梨者。

    得。

    就有伽梨須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