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開宗記卷第八

關燈
界内。

    雖在界内須在僧前。

    如說欲人不合受衣。

    二持衣人者。

    謂取同界安居有德行者。

    十律具五德者差遣。

    謂不受等。

    知受未受。

    此雖無文。

    義亦應爾。

    三僧别者。

    是僧非别。

    僧是四人。

    僧收作法要須具五。

    故見論。

    問幾人得受迦絺那衣。

    下至五人。

     次衣者體是三衣。

    還具四如方得。

    ??如及餘衣等。

    并不成受。

    引律五條不許缦作。

    論功德衣。

    必須割截故言五條裁作十隔。

    伽論減量衣。

    亦不成受。

    論多少者。

    下一極三。

    又求亦須應法。

    耶命等不成。

    如文所說。

    若得未成者。

    即須使作。

    文中但言羯磨差比丘令作。

    無羯磨文。

    五分二十二。

    即出白二差一二三。

    乃至衆多助之。

    祇律亦言。

    一二三人。

    次約法如文。

     次下釋文。

    文中分二。

    第一示作應法體色如非。

    第二爾時有異住處下明受衣法。

    前文複二。

    初體如非。

    次時六群下明色如非。

    前文有三。

    第一舉如成受。

    第二雲何僧不成下舉非不成。

    第三雲何成受下舉前體。

    如應法合受。

    前文有三。

    初總舉應受。

    第二别明應法。

    三結成應受。

    第二别中文三。

    初明衣體。

    次不以下明求如法。

    第三即日下示應受相。

    初體三句。

    初句以初得故。

    總名新衣。

    體新兩種。

    次别二衣。

    一從人得。

    故曰若檀越施衣。

    此以佛聽受施。

    二自拾所遺拟充法服。

    故曰若糞掃衣此是制衣。

    次第三爾作淨法。

    于前衣中。

    道新及故。

    此新故衣。

    戒以新物怗為淨。

    或可浣已納為淨。

    次求五句。

    求非占蔔故不耶命。

    準次兩文。

    應加一不谄曲句。

    得如常儀故。

    不以相無言判動雲不激發得。

    非十五故。

    不經宿體元無過。

    不曾舍堕作淨。

    次應受四句。

    一來應法。

    二爾條數。

    故雲五條。

    十隔等。

    三教作儀故浣染等。

    四教受相故在僧前。

    次結可解。

    次不成中。

    有難者。

    謂是八難。

    無僧伽梨者。

    無所為故。

    次應法合受如文。

    次色可知。

     次受衣文五。

    初舉緣啟佛。

    二佛言下示以受法。

    三爾時優波下問答疑滞。

    四若得下料簡成不。

    五彼六群比丘下示受利時。

    初文得衣不解持法。

    希示軌摸。

    故須啟聖。

    次示法文四。

    初明白僧知受不受。

    第二如是下差守衣人。

    問所以自恣。

    先差次白。

    此受德衣。

    先白後差。

    答自恣制作故。

    先差後白衣。

    為是開不知受不是故要須先白後差。

    三大德僧聽下為重此衣羯磨付彼。

    于此住處持者。

    謂不得衣利。

    四彼比丘下正明受法。

    法文三。

    初持衣人以衣摸置。

    兩辟随得手。

    及言相了處。

    三說受法。

    次彼諸下衆僧領受。

    為彰持受合儀。

    故曰已善受。

    此中所有功德者。

    謂是五利既無過損。

    美響外彰。

    故雲名稱。

    由我獲此名為屬我。

    次答爾者。

    謂持衣人發言許順。

    有欲受者。

    應如是作。

    其不受者。

    默體任過。

    次波離見說九句。

    生疑發問。

    佛答為現。

    故。

    受不為去來。

    次衣成不及受利時。

    如文可知。

     次舍衣文二。

    初時滿制舍。

    次有八因緣下廣明舍法。

    前文有五。

    一不舍白佛。

    二佛言下彰其不應。

    三自今下辨舍時分。

    四應如是下。

    制其舍法。

    五若不下過限。

    結罪。

    第四舍法文二。

    初舍方便。

    次正作法體。

    前方便遍通諸法。

    若有??者。

    作法不成。

    此方便為六句。

    一者僧集如文雲。

    當敷座打犍椎。

    盡共集一處。

    又雲應來者來對此。

    須知集數。

    多少依用分齊。

    少者不成。

    二者和合如文在現前應呵者不呵。

    此之僧集和合。

    所望有二。

    不得為一。

    謂有僧集不和合。

    或有和合。

    而僧不集。

    故知僧集據數。

    如文。

    僧者若四若五。

    和約情同如文。

    和合者。

    一羯磨一說戒。

    三未受大戒者出。

    為非類故不合同法。

    四不來者說欲。

    如文雲。

    應與欲者與欲來。

    然前集中計亦攝欲。

    然以說欲事别故更離明。

    五者問其所作。

    故言僧今何所作為。

    六者答所作事。

    故言出功德衣。

    然此問答有通别可知。

    次白如文。

    五分白二法舍。

     次廣明舍。

    文中分三。

    第一直明八舍。

    第二複有六事。

    下錯互差别。

    第三有二種下明究竟失。

    此中前八後二。

    随事彰十。

    論其舍體。

    位束為三。

    八中。

    前六要心舍。

    次二同是作法舍。

    後二之中。

    但取持衣比丘出界舍一。

    衆僧和合。

    共出者同前。

    前文有四。

    一舉。

    二列。

    三釋。

    四結。

    釋中一去有。

    要心永去作不還意。

    此要或受時作。

    戒欲去時作。

    後遂要心。

    故言去舍。

    二竟者。

    本要作衣竟而即舍。

    今作衣竟遂要故舍。

    三不竟者。

    本受衣。

    利為欲作衣。

    今至界外息心不作。

    又不還至留衣界。

    内。

    衣雖不竟。

    遂本要心。

    名不竟舍。

    四失者。

    本要出界。

    為欲作衣。

    衣竟若失不須衣利。

    今失遂要。

    故言失舍。

    五望斷者。

    本要受衣。

    有希望處。

    此望不得。

    有續不舍若其前家望斷。

    後無望續。

    既無望續。

    我舍德衣。

    後至望處。

    遂要故舍。

    六聞者。

    本要作衣拟聞即舍。

    今聞僧出遂要故舍。

    舊解此聞通虛實。

    問若聞僧舍名聞要者。

    僧若舍竟何待要心。

    又若無要聞應不失。

    解謂聞僧中别人不受衣利。

    故名聞僧出衣。

    今解。

    此聞是虛非實。

    僧實不舍。

    自有聞要。

    有人謬傳稱要故失。

    若實即當第七冥伏。

    豈冥伏已更假要心。

    又文正言。

    衆僧出衣。

    不得言是僧中别人。

    上來六舍由有惡心。

    若無要心。

    有六不失。

    第七出界者。

    受已出界僧作法舍。

    彼在界外冥伏失衣。

    若不知舍受利無罪。

    第八共出者。

    受已作衣。

    若竟不竟還本住處。

    共作法舍。

    故名共出。

     次第二文五。

    初有二六。

    第二有四十五。

    第三有二十四。

    第四有三九。

    第五有二五。

    此之五位合有一百一十八句。

    先解初文。

    此中初六對未得衣。

    次六對已得衣。

    亦應更有得不得合。

    文無者略。

    問初六既未得衣。

    何有竟等舍。

    答以初受無故。

    稱言未得。

    後得後作衣。

    故有竟等。

    此中且随位别作其二六。

    依文解釋不違。

    大理。

    不須更以竟等來配。

    二二除之成其多六。

    次第二位。

    謂得衣。

    未得。

    及得未得。

    各為十五。

    文雲錯互上八者。

    八中第七唯局界外。

    此冥伏失不通界内。

    以來在内和合共出。

    即是第八。

    若不和合别衆不成。

    餘之七種通界内外。

    内外各七故成十四。

    冥伏唯外。

    合十五句。

    次第三位。

    初十二句約一家起望作三位四句。

    初四句得所望衣。

    次四句不得所望衣。

    及得非所望衣。

    後四句同是望處得一不得一。

    故言得所望衣。

    不得所望衣。

    此之三位。

    各有竟不竟失望斷。

    故成十二。

    去聞出界共出同不對衣。

    故所以無。

    次十二句作法。

    同前。

    相傳但對衆多家起望為異。

    次第四位還約得。

    衣未得等。

    各作九句。

    初九者界内聞道路聞至彼聞各三如文。

    以對作衣。

    但有竟不竟失。

    以不求衣故。

    無望斷餘二類體。

    次第五位。

    初五為往餘方故無去要。

    元不求衣故無望斷。

    身在界外。

    故無共出。

    但五如文次五唯以樂靜為異。

    次第三位如文。

    本為此人守衣利及餘者。

    今既根本出宿。

    餘人并失。

    上來迦絺那法竟。

     ●次八犍度。

     明其衆法。

    此拘睒彌。

    據辨能秉德行。

    在護衆儀。

    應名護衆犍度。

    又就所料理事。

    即是鬥诤犍度。

    今就鬥诤起處。

    及說護衆行處為名。

    故曰拘睒彌。

    明廣護衆德行儀軌。

    集在一處。

    名為犍度。

    就中大文分之為三。

    第一舉诤為釋理事。

    第二爾時世尊下默擯舍去滅诤方法。

    第三爾時佛告優波離下示其護衆軌則令使受持。

    前文有四。

    一舉诤事。

    二時舉罪。

    下具以白佛。

    三佛言下彰其應不。

    四爾時世尊往被舉下對诤勸和。

    前文複四。

    一與犯罪比丘作不見。

    舉此犯罪者。

    文無定說。

    且寄翦剃。

    論其應不。

    二犯罪比丘下自言不犯不肯伏舉。

    三彼即往下求伴起诤。

    四彼彼舉下别部成破。

    次白佛佛呵可知。

     次影應不。

    文中分四。

    初彰應不。

    二彼被舉下鬥诤增熾。

    三時衆多下不知瞻法。

    四佛言下。

    示安處所。

    前文有二。

    初對能舉一往彰破。

    謂一界中彼此秉法。

    相望不成。

    故言破僧。

    次若彼下明其應不。

    此中文三。

    初舉應成。

    父言若彼者。

    以不對其所舉。

    故言若彼。

    若彼所舉。

    如我所說。

    不妄求伴。

    同一和合。

    成就不犯。

    汝等者。

    以對能舉。

    故雲汝等。

    汝等能舉。

    如我所說。

    求得良伴。

    相助和合。

    亦成就不犯。

    次何以故微成所以。

    次有二下釋。

    釋中先舉。

    不同舉非合棄。

    文有五句。

    一者舉數。

    二者微問。

    三列二名。

    四雲何下。

    釋二差别。

    此中自作不同住。

    謂前外求伴黨是。

    僧與非不同住。

    謂前僧與作舉者是。

    五是為下結。

    次舉其同顯是令修。

    文準其前。

    亦合有五。

    為??微問。

    但四同上。

    次下三文可知。

     次勸和文二。

    初屏處别勸。

    二七爾時下對面總勸。

    前中先勸所舉。

    文有其五。

    一勸犯罪比丘見過忏悔。

    若言不見等。

    衆僧鹹是三藏國之所重。

    實是可懼。

    當應見罪。

    二彼犯罪比丘下勸思。

    衆僧有大威力。

    若不見罪。

    必當舉我。

    三若彼比丘下既作舉治。

    必奪三十五事。

    四若彼比丘下既不同事起诤成破。

    五若比丘重此下勸自見罪和合利益。

    次勸能舉亦五如前。

    次對能所總勸文二。

    初序。

    次頌。

    序文有三。

    謂三勸三根。

    初一廣文。

    謂引俗事白衣。

    有此重怨。

    尚舍和合。

    汝等雲何執輕不舍。

    世尊如是勸時。

    比丘不受。

    二三重勸廣文同前。

    次頌分二。

    初十二偈通勸能所息诤餘怨。

    又今實行外彰與服相稱。

    次四偈半。

    偏教能舉匡衆之儀去住諧和進不之狀。

    前文有九。

    初有一偈影過至極。

    舉重說輕。

    二有一偈誦前舍怨。

    以俗況道。

    三有一偈顯怨由诤。

    四有一偈彰忍除怨。

    五有一偈無怨自适。

    六有一偈忍益自他。

    七有兩偈勸知堅法。

    八有兩偈勸修勝行。

    九有兩偈勸行同服。

    初偈初句。

    正以诤故穢響[泳-永+(盈-又+ㄆ)]流。

    次句忍是上法不能修行。

    次二破于衆僧匪由大事。

    以其小忿遂至如此。

    次五偈釋相可解。

    次第七堅法。

    文二。

    前偈舉非令棄。

    謂是鬥诤增怨生死不絕。

    故曰無堅。

    愚夫不了及謂此勝。

    故曰說堅牢。

    忍能除怨。

    永絕苦報。

    故是堅牢。

    亦謂愚夫不了。

    将此為劣。

    故曰見不堅。

    由此心迷是非之理。

    不稱聖教。

    故曰彼不解等。

    次偈顯是令修。

    由心了達是非之理。

    解持有益。

    知破獲損。

    稱教修行。

    故曰堅牢知堅牢等。

    次第八勝行亦前非後如。

    各上半喻下半法合。

    鬥诤比丘三毒如箭。

    内無勇決對治之心。

    義同執緩。

    意欲害彼毒從心生。

    先自滅善。

    故曰自傷手。

    沙門合上猶如人。

    不善良合上等執緩。

    增益地獄。

    合上自傷手。

    次偈諸善比丘。

    恒以三善為心。

    不縱三毒。

    故曰若能善執箭。

    内善調伏勤修對除。

    義同執急。

    善因既成。

    不為毒損。

    故曰不傷手。

    沙門合上若能善。

    善自良合上箭執急。

    便得生善道。

    合上不傷手。

    次第九行同外服。

    亦先非後如。

    雖彼忍服。

    不除煩惑。

    故曰雖有等。

    不除怨害行與衣乖。

    故曰不能等。

    次是若能除結守戒無違怨诤自己泰體安樂。

    是則内行應于外衣。

    乃名出家入道人也。

    次明迬衆之儀。

    于中文二。

    前二偈半。

    求伴不得去住儀則。

    初偈雖無善伴。

    于己無損。

    理須謹意。

    不與愚同。

    次一偈半。

    甯既無善伴。

    恐為愚侵。

    應舍獨行。

    如山頂象。

    次之二偈。

    明伴有無進不之狀。

    前偈既得善伴。

    衆可料理。

    宜應善禦。

    令無憂惱。

    次偈無伴不可料理。

    亦速舍去。

    如前野象。

     次明滅诤文中有二。

    先明滅诤方便。

    次作如是念下正明滅诤。

    前中文二。

    先佛默舍作斷利方便。

    次時拘睒彌下諸人共損作伏罪方便。

    次正滅文四。

    初明被舉思??伏罪。

    第二世尊告諸下以心歸伏佛為刊定。

    第三若彼比丘比丘下教僧為解。

    第四佛言下非時和合。

    前文有三。

    初由斷利詣佛求滅。

    第二時舍利弗下四衆請瞻诤比丘法。

    此中四衆請故。

    文則為四。

    初比丘請複有其四。

    謂知法非法處所利養坐起。

    尼請文二。

    謂法非及教據處三四。

    二俗請中。

    文各為二。

    知法非法及以利物。

    第三爾時被舉比丘下自驗知非相将白佛。

    次刊定解舉如文。

    次非時和合。

    文三如上。

     次示儀軌。

    文中分二。

    初舉所料理事。

    有應治不治。

    第二長老下明能料理人德。

    有應作不作。

    前文有三。

    一舉。

    二徴。

    三列。

    此五人中前三雖有實犯。

    或衆不滿。

    或僧不和。

    不應即治。

    治成破僧。

    但慰喻言。

    汝若見罪。

    當應忏悔。

    後之二人。

    衆滿和合。

    要須治罰。

    令使調伏。

    若其置而不治。

    不成匡衆之德。

    第一犯罪人。

    正當緣起。

    此不合治。

    治成鬥诤。

    由此一故。

    因列餘四體。

    此初人罪是提等。

    二是殘罪。

    故言僧中悔。

    三犯乞缽。

    故言此僧中忏。

    四是惡馬治法。

    此人犯罪。

    罪體不虛。

    衆并見聞。

    即須治罰。

    又以無輕僧解拒。

    既不伏罪。

    棄同惡馬非直此衆。

    餘衆亦然。

    故言所住之處亦當舉汝。

    此即義同自言及等求聽。

    故言不應求聽。

    此即是聽。

    文中有三。

    謂法喻合。

    五是不見舉。

    屏有實犯。

    為他所舉。

    不肯引伏故舉治。

    又惡馬治者。

    事罪俱不引。

    二舉治者。

    引事不引罪。

     次明應作不。

    文中分二。

    初明應作不。

    次爾時下問答勝美。

    前文有五。

    初波離問既見所斷理。

    事有合治不合治。

    未審能秉之人。

    成就幾法。

    堪為護法匡衆。

    次佛答有五。

    三微四欲作事下别列其五。

    一實不實。

    實謂有犯應作。

    無犯不應作。

    第二彼比丘下事雖有實。

    應觀有利無利。

    利謂因此觀過故惡從善。

    應作無利者。

    謂不觀過及生忿競。

    三若比丘下事雖利益。

    複應觀時非時。

    時謂數滿和合。

    事順應法應作。

    非時謂數緘不和。

    事不應法不應作。

    四彼比丘下雖知是時。

    複須觀僧和破。

    五若比丘作事下驗伴有無。

    此對前緣。

    但有實犯。

    ??下四法。

    故合僧破。

    五優波下結。

     次問勝美。

    上半領言。

    佛為僧說所斷理事。

    及說衆主匡救之行。

    故言為僧說此語。

    此領前語。

    益潤無窮。

    可令比丘。

    永為心軌。

    故言義利決定故。

    下半發問。

    初句不知。

    更複有何勝美。

    堪持上法處衆料理。

    故言雲何得知勝。

    次句不知。

    如何識所斷理。

    以法決斷。

    堪為護法。

    故言比丘得堅持。

    次答文二。

    前七言偈答初問。

    次五言偈答後問。

    前文分六。

    初有兩偈。

    彰其行勝。

    将匡衆紹隆。

    行須超物。

    若其觸事有違。

    何人遵奉。

    故須先明持戒行勝。

    行雖是勝。

    若無其解。

    即無決斷之能。

    肅物之德。

    為此第二一偈明其解勝。

    解行既備。

    堪能決斷。

    秉衆斷理。

    情無疑慮。

    為此第三三偈明決斷勝。

    在衆決斷。

    理應謙恭。

    如其慢高反招譏青。

    故第四一偈明卑下勝。

    既也謙恭。

    能匡衆法。

    理須識事。

    由起怨言是非故。

    第五兩偈明調物勝。

    既具前五。

    堪任秉衆。

    能令正法。

    久住不滅。

    故第六一偈明持法勝。

    次釋其文。

    初句内心清淨。

    次句外相可觀。

    由此怨家。

    不能呵語。

    次偈初句。

    能離怨言。

    次句以行簡人。

    名之為彼。

    彼匡衆主行淨無無違故能得。

    是以得。

    是故他無謗也。

    次明解者。

    初句牒前行成。

    次句解無疑滞。

    次明決斷。

    文中有二。

    初之一偈。

    立決斷宗。

    屏雖無畏。

    未堪秉法。

    要須在衆心。

    安方能匡護。

    故曰在衆不怖。

    處衆斷理。

    色心如常。

    故曰無變異随有決斷。

    皆稱正理。

    故曰不失等。

    次兩偈正明決斷。

    此中初一句問。

    餘三句答。

    内有捷疾之辨。

    故曰卒答等。

    複有廣見之能。

    故雲随時等。

    情無變懼。

    故曰應答等。

    次卑下可知。

    次調物者。

    辨事起因本。

    細解怨言。

    以是怨家。

    不得其勝。

    行此法時。

    實為摸軌。

    一切衆人。

    莫不瞻仰。

    故雲調伏多人。

    次持法者。

    德行既然。

    堪為師訓。

    秉衆斷理。

    先道答時。

    故曰常為等。

     次答所料理事。

    文亦有六。

    初有二句。

    知犯不犯。

    二有四句。

    知悔不悔。

    三有二句。

    勸知悔人。

    四有三句。

    能受僧命。

    五有三句。

    能離其慢。

    六有二句。

    結成護法。

    初文若犯如是事。

    謂止作二犯。

    是前五種犯罪人。

    不犯得罪。

    除謂專精人。

    以不犯非罪得除滅。

    次文此垢牒前犯人。

    犯有止作稱二。

    此二皆了。

    故曰俱知。

    知垢忏除。

    即是悔犯之人。

    次二句示衆驅相。

    或可知垢悔者。

    是五種人中。

    前三不悔等是。

    後二次勸知如文。

    次受僧命是有信人。

    為有信故。

    能用衆言。

    次下二文可解。

    上來護衆法竟。

     ●次明瞻波所秉之法。

    若其就法為名。

    應雲羯磨犍度。

    今約說處标目。

    故曰瞻波。

    廣明羯磨。

    如非之相。

    集在一處。

    稱雲犍度。

    就此之中。

    大文分三。

    第一無事被治情疑成不。

    第二爾時此舊比丘下舉以白佛發覺呵責。

    第三告諸比丘下廣明羯磨。

    如非之相。

    前文複三。

    第一止不供養。

    第二彼客比丘下無事被治。

    第三彼比丘下情疑成不。

     次白佛文二。

    第一舊住比丘啟請發覺。

    第二時彼客比丘下對問自言以辨呵責。

    前文有五。

    第一進詣緻處。

    第二爾時世尊下問其安不。

    第三汝比丘從何所來下問其來方答陳上事。

    第四佛告彼比丘下佛判不成。

    第五汝比丘可還去下佛與為伴。

    次文亦五。

    一明進詣。

    二問安不。

    三問來方。

    四問言彼頗有下問得自言。

    五爾時下辨其呵責。

     次下廣明如非。

    将欲釋文。

    四門分别。

    第一科判經文。

    第二定其宗意。

    第三寄緣有無。

    第四随文解釋。

     初門此中随緣事别總為十一。

    第一對緣略舉罪結示應不。

    第二有四滿數下約就滿呵以明應不。

    第三時六群比丘下約體未成僧及所為是僧非。

    第四爾時六群比丘下。

    不得重秉增加疊法。

    第五爾時佛告下明四種僧用之分齊。

    第六爾時六群比丘下對起七非以明應不。

    第七爾時優波離下問其藥不當病傍秉應不。

    第八爾時有異住處下秉法對衆臨事難成。

    第九爾時有住處衆僧下為彰非體識難衆诤不同。

    第十爾時波離下問得法人應解不解。

    第十一波離下複問此人應驅不驅。

     第二門宗意者。

    初文對緣。

    略舉四非。

    次則東為兩個二法二非不應作二如應作。

    第二文中。

    滿數故如。

    不滿者非。

    不應呵者不成。

    呵非應呵者。

    成呵不止非。

    第三文中。

    六群比丘。

    一二三人。

    然非僧故。

    舉他一二三四。

    或雖是僧而複舉。

    即所為是僧非。

    此但舉非。

    異不明如。

    如者僧活一二三應秉故如。

    第四文中。

    寄其治人滅罪彌诤。

    不得重秉。

    增加壘法。

    此亦舉非。

    不辨其如。

    如者稱病直作不重故如。

    第五約其用僧。

    以明分齊。

    随其分齊。

    滿如少非。

    餘次文中。

    是非相顯體。

    第八文中。

    亦但舉非。

    論其如者。

    盡集和合。

    不落非故。

    名之為如。

    即諸文中。

    如非具有相對辨者。

    便成二十二法。

    今以略故。

    但有十九。

    然諸文中。

    據其宗意。

    并須相對以顯故唯十一。

     第三門。

    此諸文中第二第五。

    無别緣起。

    佛直為辨。

    第七第十一寄波離問答。

    以顯如非。

    餘之六文。

    鹹有緣起。

    并以比丘對事興故。

    以緣啟佛。

    佛為具辨。

    斯亦表其衆法難成之狀。

     第四釋文先解初文。

    文中有三。

    第一總舉其數。

    故言告諸等。

    第二列其四名。

    此中初句直言非法羯磨。

    正是緣起事非。

    或可既不别列。

    更含餘非。

    下之三句。

    以人秉法故。

    使人法相參。

    以明文言非法。

    别衆者人法俱非。

    非法和合者。

    法非人如。

    法别衆者。

    法如人非。

    上來四句。

    若其人法離明。

    使有其七。

    第三是中下。

    結示應不。

    于中折取五非。

    以為人法二非。

    文言非法者。

    是上三句中非法。

    言别衆者。

    是二四句中。

    别衆。

    此等皆無軌要。

    故言不應作。

    言法羯磨和合羯磨應作者。

    法謂第四句中法。

    和合是第三句中和。

    此有軌要。

    故言應作。

    此中非體。

    即是四非。

    下但結示應不。

    不是非如體狀。

    所以知者。

    文言是中二羯磨。

    不應作非法羯磨。

    别衆羯磨。

    豈可非法。

    離人所秉。

    若其和人所秉。

    即是第三别人所秉。

    當其第二。

    甯得直言非法羯磨不應作等。

    别成二非之體。

    二非既無别體。

    二如亦爾。

    釋文雖爾。

    須以四門分别。

    第一能秉僧。

    第二所秉法。

    第三秉法處。

    第四所為事。

    初約僧者。

    緣據治人故。

    是四人僧攝理實四僧。

    道有以四種僧。

    通秉白等三法。

    此白等三法。

    鹹具四非。

    望僧秉法。

    雖有寬狹。

    論其四非。

    四僧通有。

    次約法者。

    緣據治人。

    是白四法。

    理實四非。

    遍通白等三法。

    且如單白當體。

    文句增減。

    及有事非。

    即是初攝。

    如一白處作。

    二白别人秉故。

    即第二非。

    若一白處作。

    二白和人秉故。

    是第三非。

    若其如白法作白。

    别人秉故。

    是第四非。

    白二白四。

    四非者。

    若其法體增減。

    及事非者是第一非。

    第二非者。

    若為此事作白為彼事作羯磨。

    名為非法。

    别衆秉故。

    是非法别。

    第三非者。

    非法同前。

    和人秉故。

    是非法利。

    第四非者。

    如白法作白如羯磨法作羯磨。

    名之為法。

    别衆秉故。

    是法别衆。

    以此故知。

    白等三法。

    具有四非。

    次約處者。

    通明其處位二事四于此四處。

    并有四非。

    乃可以法望處。

    自有通局。

    論其四非。

    實遍諸處。

    次約事者。

    所為通明。

    有其三種。

    一者情道事。

    如受戒受日呵責覆等。

    二為非情事。

    如結界淨地等。

    三情非情合。

    如處分離衣等。

    此之三種。

    是所為事。

    對事興非。

    鹹悉具四。

     次解第二文。

    文中分三。

    第一舉數。

    文言。

    四滿數有。

    謂以四句。

    釋滿數義。

    若文具足。

    應雲有四滿不滿數。

    今隐不滿直明其滿。

    故言有四滿數。

    古舊解雲。

    非四皆滿。

    從初受名。

    故曰四滿。

    此釋不體初句正本。

    但列三人。

    文略不舉。

    遮不至法體。

    或有者人準義加正。

    本既列三人。

    如何乃雲。

    從初作名。

    第二列其四名。

    第三牒名解釋。

    初句四羯磨人。

    情過輕微。

    治不重故。

    得滿數體。

    以身有行法。

    不須呵限。

    次句身無具戒。

    不得滿數。

    以事重故。

    是以聽呵。

    此呵準文臨義。

    即是恐法不成故呵。

    若依十誦。

    即是心不用受。

    故五十七雲。

    或有沙彌受具戒時。

    心悔不用受。

    作是言。

    我不用受具戒。

    是言成遮沙彌尼。

    受六法時。

    或又受具戒時亦爾。

    比丘忏僧殘。

    作别住等時。

    及差知事人時。

    作是言。

    我不用成遮。

    次句俱不得。

    廣列二十八人。

    次句俱得以善比丘等六。

    翻二十八人。

    一善比丘反上二十二。

    此約通說。

    若别說者。

    善及十八比丘及尼等四。

    亦可善及三舉二滅比丘。

    及餘十七。

    次同一界住。

    翻前二人。

    同一住者。

    謂舒手内翻前别住同一界者。

    翻前戒場。

    次有三人。

    直相及對六。

    乃至語傍人。

    翻前所為。

    作羯磨人。

    所為人者。

    不成可非。

    此既成呵。

    明相及對。

    五分第二十四雲。

    若同界比丘呵。

    乃至使比丘坐聞。

    成呵準此。

    呵時雖不對羯磨人語。

    直共比丘坐。

    評論是非。

    亦成呵限。

     次義應以六門分别。

    第一滿呵相對。

    第二定人多少。

    第三約僧。

    第四約法。

    第五約處。

    第六約事。

     初門。

    若其一往。

    以滿不滿相對者。

    若滿數者。

    即是即其如。

    以應呵故。

    有呵不止非。

    若不滿數者。

    即是其非。

    以不應呵。

    故不成呵。

    不止非體。

    此四句之中。

    初與第四。

    并是滿數。

    若望其呵。

    有應不應。

    二三兩句。

    俱不滿數。

    體望其呵。

    亦有應不應。

    又以呵應不應。

    對滿不滿者。

    謂應呵之中。

    有滿不滿。

    即二四兩句。

    是不應呵中。

    複有滿不滿。

    即初三兩句是。

    問此言應呵者。

    未知是何等呵。

    答道明呵者。

    有其二種。

    一情乖故呵。

    呵成别衆呵。

    二情同故呵。

    呵成呵不止呵。

    今此呵者。

    但據情同呵不止非說。

    不約情乖别衆呵。

    明所以知者。

    如第二句不滿得呵。

    但成呵不止非。

    不成别衆。

    此句既爾。

    餘句類體。

    亦可雙望二呵。

    辨應不應者。

    初句被治人故。

    不成呵不止非。

    得滿數故。

    呵成别衆。

    文對初呵。

    故曰不應。

    第二句不滿數故。

    呵不成别。

    以聽呵故。

    呵成不止。

    第三句以不滿數。

    呵不成别。

    不合呵故。

    不成呵非。

    第四句俱成二呵。

    以滿數故。

    呵成别衆。

    以應呵故。

    成呵不止。

     次定人多少者。

    初句文列三人。

    或有四人者。

    具足合有九人。

    謂加别住等四。

    及罪處所。

    第二句中。

    但有其一。

    以義而言。

    通男女二報。

    第三句中。

    文列二十八。

    此須除去呵責等四。

    别住等四。

    及罪處所。

    若對作此九事。

    合有三十七人。

    不得滿數。

    複不合呵。

    故下文言。

    别住等四。

    不得更互秉法足數。

    别住等既爾。

    呵責等五類。

    體以此九人。

    并奪三十五事。

    若除此九。

    複除為衆秉作。

    要無别所為者。

    通望餘法。

    始有二十八人。

    以為俱句。

    第四句。

    謂除呵責等九。

    通望餘法。

    以善比丘等六。

    翻前二十八。

    即是滿而合呵。

    若對呵責等九。

    總翻三十七人者。

    則有七人。

    應加第七。

    非被治罰。

    以此一句反其九人。

     次約僧者。

    初句如文列。

    及義加者但通五十兩僧。

    二十人僧不得。

    有四人僧中。

    除八個白四法已。

    餘法通有。

    第二句。

    唯在十人僧。

    全五人僧半。

    餘二位僧。

    及五人中半。

    全不得有。

    第三句。

    若望二十八人。

    以為俱句。

    即道四僧不滿不合呵。

    若以義加九人。

    為三十七者。

    唯在二十人僧。

    及四人僧少分。

    餘五十兩僧。

    全不得有。

    第四句。

    若望六人。

    翻二十八。

    即通四僧。

    若其以七翻三十七者。

    唯在二十人僧。

    及四人僧少分。

    餘五十兩僧。

    亦不得有。

    次約法者。

    初句須除九個白四。

    若望作此九法。

    即是第三句攝。

    除此九法。

    已通餘白等三法。

    第二句唯是戒師。

    一單白及一白四。

    此通二衆受戒。

    合有四法。

    諸餘法中。

    全不得有。

    第三句若望二十八人。

    以為俱句。

    即通一切白等三法。

    若以義加九人。

    為三十七者。

    唯對呵責等九法。

    餘法中無。

    第四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