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開宗記卷第七

關燈
怠故。

    不為破他。

    而作法者。

    但得吉羅。

    次第二文。

    四一有十句。

    客見舊相。

    二有住處下十句。

    舊見客相。

    三說戒日下十句。

    客聞舊聲。

    四有住處下十句。

    舊聞客聲。

    初文十句。

    分為二五。

    初見不疑有五。

    前四成不。

    第五成就。

    前中複二。

    初三不成有罪。

    第四不成無罪。

    以不集故不成。

    謂無非過不犯。

    前中複二。

    初二不成犯輕。

    以懈怠故。

    第三不成即重。

    以惡心故。

    次見疑五者。

    見已生疑。

    為大比丘。

    為是沙彌。

    作文同前。

    故曰亦如是。

    一十既爾。

    餘十同此。

    次第三文亦四位如前。

    唯以句少為别。

    初文六句。

    分為二三。

    初見不疑有三。

    三中前二成而有罪。

    以是别界。

    故所以成。

    應喚不喚。

    所以有罪。

    第三喚集作法。

    成而無罪。

    次見疑三句。

    作文同前。

    一六既爾。

    餘六類然。

    次第四文。

    義準前說。

     ●次叛說戒法。

     六群比丘自知多過。

    恐僧治罰。

    故叛說戒。

    文中分二。

    初一九自為。

    次一九為他。

    釋文可知。

     次簡餘衆法。

    文中有二。

    初簡餘衆。

    尼雖具戒。

    形别不得。

    十誦。

    聽比丘在尼前。

    說比丘戒。

    不聽尼說。

    若比丘忘聽尼口授。

    尼說翻此。

    僧祇二十七。

    從今日後。

    不聽向未受具人說五篇名。

    得教語。

    汝不得作非梵行。

    不得盜。

    不得煞生。

    不得妄語。

    如是比丘得為說。

    第二除人開餘不犯。

     次非時說戒。

    除十四十五十六。

    餘日作者。

    即是非時。

    但以衆僧鬥诤日久。

    情既乖違。

    不成和合。

    今既诤滅。

    還同一味。

    自非作法。

    無以表和。

    于中文三。

    初诤滅作白。

    次問答應不。

    次白是非時說戒白。

    此白即替常說戒白。

    若望時說。

    諸文唯除客舊。

    餘鹹具有。

    準同上明。

    上來說戒法竟。

     ●次二揵度。

     同明離過。

    安居防未。

    是以以先明要期此住。

    故曰安居。

    廣明四種安居之法。

    集在一處。

    稱雲揵度。

    大文分三。

    初遊行起過。

    第二時諸下呵責。

    第三告諸比丘下世尊立制禁斷。

    遊行遣結安居。

    翻前行損起過可知。

    呵文分三。

    初白衣呵。

    于中複三。

    初執所作不應呵。

    次諸外道下舉外況内呵。

    次至于蟲鳥下舉下況上呵。

    次比丘呵佛呵如文。

    次釋立制。

    文分為六。

    第一結安居法。

    第二若安居竟下分夏房法。

    第三爾時舍利弗下雜安進不。

    第四爾時諸比丘露處下安所依處。

    第五爾時有檀越請下出界進不。

    第六爾時拘睒彌下明安居請背不背義。

    先解初文。

    文中分二。

    第一翻損就益。

    總興其教。

    第二白所依人下列安居法。

    但以安居順理故。

    佛言聽。

    聽而有違。

    還名為制。

    對此總申安居之義。

    釋安居義。

    四門分别。

    第一約時。

    第二約處。

    第三就人。

    第四對法。

     先約時者。

    于中有三。

    一結夏非春冬。

    第二夏有四月結三之意。

    第三夏中有閏通數以不。

    初門。

    問過舉三時。

    應須通禁。

    如何結夏不制春冬。

    答夏中生過。

    重于餘時。

    雖複同廢正修。

    招譏醜累。

    然為雨等諸過。

    異于餘時。

    以此壞行義多。

    所以偏制。

    餘時行者壞行義少。

    招譏複微。

    故不制耳。

    是以文言。

    聽諸比丘。

    三月夏安居。

    即是夏中益多有法住。

    住既有法。

    去時為益。

    亦有法去。

    餘時益少。

    住無有法。

    住既無法。

    去甯得有。

    問夏為過重。

    結夏非餘時者。

    何故尼三時遊行。

    并得逸提比丘俱吉。

    答安居遊行。

    二義差别。

    自有不安不行。

    自有安而亦行。

    是以尼律安居遊行。

    各别立戒。

    故知非類。

     第二門。

    問所以夏有四月。

    但結三耶。

    釋有二義。

    一者為開不逮之流。

    若無緣者結前。

    有緣者結後。

    若當盡結四月者。

    唯四月十六日成就。

    十七日已去即不成安。

    教法太急。

    事難常行。

    故開一月籌量進不。

    是故文中舍利弗目連十七日到。

    佛言聽結。

    後安居。

    二為賞勞。

    若當定結。

    四月者有待之形。

    無日可賞。

    故開夏分一月。

    以充五利賞勞。

    故文言。

    若前安居。

    住前三月。

    又雲。

    不受迦絺那衣一月。

     第三門。

    數閏以不者。

    本制安居。

    是夏時分。

    故使有閏。

    攝在夏中。

    故多論夏中有閏。

    亦得一百二十日。

    畜雨衣。

    雨衣開畜。

    尚聽含閏。

    安居制修。

    豈客除去。

    又解修道慕急。

    多日為善。

    不聽數閏足滿三月。

    爾者既不許數。

    即非安居中日閏中出界。

    應不破夏。

    答中問出宿。

    即非相續。

    在要期處。

    是故破夏。

    爾者受日逢閏。

    亦得通攝以不。

    答安居局處修道。

    故便攝閏受日。

    對事别開。

    故但随日。

    爾者夏中有閏。

    閏則夏攝。

    五事賞勞。

    亦得兩月。

    六月不一。

    解五利寬。

    奢俱不攝。

    閏數滿一月五月。

    便舍不同安居。

    又解五月攝閏。

    以言冬四月滿。

    既約時辨。

    故知含閏一月。

    局閏夏餘。

    故不攝閏。

    既言安居含閏。

    其中若閏五月六月。

    定須一百二十日住。

    若閏四月者。

    結位有三。

    若前四月結者。

    一百二十日住。

    後四月結者。

    随日不定。

    五月結者。

    定九十日。

    是中或有安居。

    隔一月去。

    時隔一日。

    如似一人前四月三十日結。

    一人五月一日結。

    是名隔一月。

    若論去者。

    前人七月盡日去。

    後人八月一日去。

    是名隔一日。

    若閏月中三十日結者。

    并與五月一日同。

    亦得雲安居隔二十九日。

    乃至一日去并同時。

    若當閏七月者。

    結位有兩。

    五月一日已前十六日。

    九十日住。

    二日已去十五日。

    百二十日住。

    是中或有安居隔一日。

    去時隔一月。

    如似一人五月一日安居。

    一人二日是名安居。

    隔一日。

    前人閏七月一日得去。

    後人至八月二日去。

    中間逢閏。

    不成實日。

    是名去時隔一月。

    乃至有安居。

    隔十五日。

    去時隔一月等。

     次約處門。

    夫安居者須依界。

    所以知依界者。

    文雲。

    一腳入界内。

    又受日出界外。

    又背請成不成中雲。

    界内界外布薩。

    又雲。

    此彼界僧破等。

    又十誦五十三。

    問頗有一比丘。

    四住處安居。

    亦名安居不。

    答若床?材木連接四界。

    是中安居。

    得名安居。

    又問。

    是比丘何處應與安居施物。

    答四處一切合與一分。

    又問衆多僧坊共結一界安居得不。

    答得名安居。

    諸比丘應住何僧。

    坊。

    答随意住。

    爾者如何。

    文言。

    某甲伽藍等。

    答此謂舉處。

    以取其界。

    然界有二。

    自然作法。

    此之兩處俱成安居。

    問依自然界安居。

    得結界不。

    舊解不得結。

    結即破夏。

    文言。

    安居竟應結界故。

    若爾先在自然攝衣界裡。

    忽結衣界。

    亦應失衣。

    答不類以本受。

    衣不假。

    自然衣界故。

    今雖結不失受法。

    安居之法無成局界。

    入界成安居故結。

    即破夏。

    問作法處安居得解界不。

    答不得解。

    解即破夏故。

    文言。

    安居竟應解界。

    若爾解不失衣界。

    即應失衣。

    解言。

    安居假界成。

    今若解者。

    失所依故。

    解而即破。

    受衣不假界。

    解不失受。

    又以局處故。

    入界園等成安居。

    但解即破受衣。

    不局界故。

    故使入界不成受衣。

    縱解衣界。

    不失受法。

    今解不然。

    夏中解結。

    并不破夏。

    爾者如何。

    文言。

    安居竟應解結解。

    若其安居未竟而解結者。

    但得不應之罪。

    夏實不破。

    如有百遮人。

    不應受戒授者。

    獲不應。

    不妨發戒。

    此亦如是。

    其類寔多。

    若以依界安居解即破者。

    如依房藍。

    安居房藍破時夏亦應失。

    若以房藍雖破。

    以不離處。

    夏不失者。

    今界亦然。

    設有解結。

    亦不離處。

    如何夏失。

    又祇律雲。

    尼依比丘安居。

    安居中比丘若死罷道。

    若餘處去。

    尼不得去。

    三由延内。

    有僧住者。

    通結界半月。

    往問布薩。

    以此證知。

    解結俱得。

    又解安居之中有解結者。

    此之解結。

    并悉不成。

    如安居竟。

    四事應作。

    唯自恣一法。

    替說戒處。

    道其音許。

    将竟作餘之三法。

    必得竟為未竟。

    受德衣共許不成。

    受未竟有解結。

    如何成解結。

    雖有此釋。

    且依前解為正。

     次約人者。

    謂出家五衆。

    皆須安居。

    如尼戒中。

    具彰犯目。

    既以進修。

    不殊明知。

    譏過亦等。

    又十律二十四。

    波離問佛。

    誰應安居。

    佛言。

    五衆應安居。

    問俱同安居。

    齊應數歲。

    答數歲安居。

    二義差别。

    不得以安居同。

    即令齊數歲。

    又以具戒滿足須分。

    師德位殊。

    沙彌不然。

    故不數歲。

     次約法者。

    法有其二。

    謂前及後。

    四月十六日。

    一日為前。

    十七日已去。

    總名為後。

    此約賞罰。

    以定前後。

    若對比丘尼。

    結罪說者。

    唯五月十六日。

    一日為後。

    已上皆前。

    此望結罪。

    前吉後提。

    今定前後。

    據前義說。

    若約作法時分以明。

    若當無閏者。

    三十一日中結。

    若閏四月者。

    六十一日中結。

    所以爾許。

    日并成結耶。

    答以許日。

    并是結時分内。

    又以向後三月。

    悉滿足故。

    故下文言。

    後安居者。

    住後三月。

    随前安居得。

    自恣不得。

    數歲住待日滿。

    不同祇律。

    唯四月十六日。

    五月十六日。

    結成安居。

    故彼文二十七雲。

    若比丘行未到住處。

    安居日至。

    即于路側。

    依樹車等受安居。

    至明相出。

    趣所住處。

    到後安居。

    日應偏袒等。

    三說安居。

    比丘行道前安居日。

    不受安居。

    一越毗尼。

    到所住處。

    後安居日不受安居。

    二越毗尼。

    又準增三文。

    更加一中。

    義束應雲。

    四月十六日為前。

    十七日已去即是。

    其中五月十六日。

    一日。

    為後。

    然準結法。

    無有其中。

    餘義至文當解。

     次下釋文。

    文分為四。

    謂對首心念。

    忘成及界。

    初對首文二。

    一前二後。

    前中白所依人者。

    謂是所對法人。

    五分十九。

    具列威儀。

    此中文略。

    作法文五。

    一請攝念。

    二??己名。

    第三依某聚落等者。

    顯所依處。

    此謂随事以稱。

    不勞并牒。

    如下文中依山窟樹空斫材人等。

    四正明作法。

    要期此住。

    前者簡别于後。

    三月者。

    除第四月。

    夏者甄去春冬。

    安居者标心拟住。

    五房舍等者撩理資緣。

    欲令四方衆僧不失受用之益。

    顯要殷勤。

    故至三也。

    若在聚落等中安居者。

    不須撩理資緣句。

    以非四方僧處。

    不合為白衣作使。

    十誦二十四。

    上座欲說。

    安居從座。

    起具威儀。

    對下座三。

    三說。

    說已。

    下座答言。

    莫放逸上座言。

    受持下座。

    對上座作法亦爾。

    唯言兩互投上座。

    兩足為異。

    又問持律等者。

    以夏要須。

    依第五律師。

    故行法者。

    準文作問。

    尼法亦同。

    後三月者。

    三月者。

    謂從十七日已去。

    作法同前。

    唯稱後三月為異。

    故言亦如是。

    次心念者。

    以無比丘可對作法。

    雖言心念。

    必須口言。

    口言之法。

    律無正文。

    準對首法。

    除初句即是。

    或在村落等中。

    又除資緣句。

    問既有心念安居。

    亦得心念受日不。

    答安是正修。

    結有期限。

    恐違期限。

    故聽心念。

    受日本為别緣。

    要須牒事。

    請他籌量。

    故無心念。

     次忘成者。

    從外投此。

    本為安居。

    無人可白。

    忘不心念。

    佛見與處相應。

    亦開成就。

    故言。

    若為安居。

    故來便成。

    安居準文。

    即是從外來者。

    先此界者。

    不開忘成。

    以義而求。

    通開無爽。

    一則忘法。

    是同第二。

    為安不出。

    第三文據外來者。

    以作開緣。

    一開已後。

    是忘皆行。

    又複文中。

    為無所依人可白忘不心念豈可要無所依。

    人開忘成就。

    若有所依人即不開忘。

    開忘既不問有所依無所依。

    明知約界。

    不簡此處外來。

    故五分十九雲。

    有一比丘。

    分房卧具竟。

    不作是念。

    我今安居。

    口亦不言。

    後生疑悔。

    我不結安居。

    為成安居不以是。

    白佛。

    佛言。

    為安居受房舍卧具。

    雖不發心口言結之。

    亦得名安居。

     次明及界。

    界分二位。

    界是作法界。

    園是自然界。

    又解園者。

    非是菜果之園。

    即是伽藍之體。

    梵曰僧伽磨啰藍者。

    不正。

    此雲衆園。

    又如給孤獨園。

    亦與伽藍不别。

    以此故知。

    界園一種。

    又今言寺者。

    謂是公院。

    亦衆園之别名。

    又可寺者司也。

    此約園界相别。

    便有雙腳入二。

    一腳入二。

    是則随事分四。

    初雙腳入界者。

    前開忘成入界。

    經久為有。

    起此之心。

    佛開成就。

    今我入界。

    心實不忘。

    直為時促。

    不及作法。

    未知安居。

    為成以不。

    佛言。

    雖不秉法。

    不同前二。

    憶而不忘。

    複異第三。

    然以本有起。

    此之心與界相應。

    亦開成就。

    次入園義。

    同次一腳入界者。

    雙入全及。

    判之如前。

    我如一入。

    不知成不。

    佛言。

    時轉逼促。

    匆迫逾前。

    遂本期心。

    亦開成就。

    問一腳入界。

    許成安居。

    一腳出界。

    應成破夏解為遂益。

    故成易破難。

    若反前說。

    便損其行。

    若爾如入淨地。

    亦同安居。

    一入是觸。

    一出免宿。

    各随利益。

    不同安居。

    觸要雙入。

    一出免宿。

    次入園亦同。

     釋文雖爾。

    次以義解。

    解義三門。

    第一列法多少。

    第二定其前後。

    第三新舊分别。

     初門法者。

    據制但二。

    作法心念。

    約開即四。

    加忘成及界。

    亦可及界。

    離為四句。

    是則安居總有七法。

     次前後者。

    安居望法。

    但有前後。

    故此七種。

    前後俱通。

    然約日辨。

    則有通局。

    謂作法心念。

    乃至該于六十一日。

    忘成及界。

    唯局初後。

    兩日成就。

    謂已至十七。

    明不及前。

    猶有餘日。

    不慮失後。

    若望中居通局說者。

    初二通三。

    餘五唯局。

    前後既有位。

    法橫豎明者。

    若約四法。

    前後為八。

    中唯初二。

    總合為十。

    離成七者。

    前後十四。

    中亦初二。

    合有十六。

    都計五衆八十安居。

     次新舊者。

    前三安居。

    通新及舊。

    不問此界外來。

    皆得成就。

    唯及界者。

    是從外來。

    先本住人。

    即無此義。

    故言為安居故來。

    便成安居。

     次分房文三。

    第一舉緣。

    第二從今下簡德差人。

    第三差分房下處分儀軌。

    此中文四。

    一正處分。

    僧祇三十四雲。

    遠者四月十二十三日分。

    近者十四十五日分。

    五分二十五雲。

    時諸比丘日日分僧卧具。

    佛言不應。

    爾聽春末日分卧具。

    夏初日結安居。

    然四方僧房淨者應用。

    故言惡比丘來不應與。

    此無與沙彌文。

    受戒法中。

    能護者聽與。

    僧祇三十四雲。

    不得與沙彌房。

    若師言但與。

    我當治應與。

    第二時諸比丘下都集等處不應分。

    第三時諸比丘下記分居處。

    第四彼比丘下移轉卧具受用儀軌。

    文言定卧具者。

    施心局處。

    言不定者。

    施心不局。

    彼此之别。

     次雜居文七。

    一開後居。

    二列兩安。

    三恣前後。

    第四數歲分限。

    功德法故。

    要須取終。

    第五應遣不應。

    第六受可分物。

    第七卧具取不。

     次居處文二。

    初明随處。

    二爾時牧牛人下随人雖言依人。

    必須取處。

    處還不離。

    作法自然。

     次出界法。

    文中分四。

    第一受日出法。

    第二爾時世尊下為有二難護僧故。

    聽移夏法。

    第三爾時比丘于住處下有四句文。

    為和僧故。

    聖聽直去。

    第四爾時有比丘受七日下日滿不還。

    為難不破。

    初文有二。

    一受七日對首法。

    二十五。

    一月羯磨法。

     先總解義。

    六門分别。

    第一定緣如非。

    第二明緣離合。

    第三懸受得不。

    第四重受應不。

    第五緣互成不。

    第六事訖還不。

     初門緣者。

    受日牒事作法。

    必須如戒。

    為非法等。

    緣秉無成。

    義緣雖無量。

    要束為五。

    一三寶境界緣。

    如文。

    經勞比丘。

    有作事須往林樹間。

    及不信大臣。

    奪佛衆僧衣。

    被飲食所須之物。

    又懷惡心。

    欲鑿祇洹通渠。

    即是佛僧緣。

    又文言。

    誦六十種經。

    如梵動經。

    為求同誦人。

    即是法緣。

    又伽論第六雲。

    安居中無事。

    不得出界一宿。

    若有事。

    當受七日法。

    或為偷婆。

    或為法如。

    是等因緣。

    聽出二出家五衆。

    生善滅惡緣如文。

    受戒者。

    生善忏悔者。

    是滅惡三道。

    俗病患緣如文。

    信樂優婆塞病。

    若父母若有諸憂惱事。

    若有利益事。

    及伽論雲。

    或為和上阇梨病。

    四俗人生福緣如文。

    大臣能作損益事。

    父母恩重。

    不問有信無信。

    皆許受日。

    諸餘俗人有信者聽往如文。

    有檀越請比丘言。

    我欲施等。

    是五自求衣缽藥草緣如文。

    不應專為飲食。

    故受七日去為衣缽等。

    聽雖為衣缽。

    要如法施等應去。

    若為求利販易者。

    不應去。

    五分十九雲。

    若有請若無請。

    複出界外一切皆聽七日往返。

    又雲。

    從今若有佛法僧事。

    若私處于七日外。

    更聽白二羯磨。

    受十五日若一月日。

     次緣離合者。

    随别緣受作法。

    定成縱多。

    如緣合亦無失。

    其猶悔殘三舉等類。

    問緣若短長等者。

    合加可然。

    或多短緣壘長得不。

    答文言不及七日。

    還應受。

    十五一月今由壘。

    故不及合。

    作何失。

     次懸受者。

    若據前緣。

    要須現起。

    若其預指未來。

    懸受不得。

    如無舉病。

    行覆客呵。

    此并不成。

    其類非一。

    若望用日。

    理有懸義。

    如雖得法。

    未即成行。

    爾者如七日藥。

    義亦應然。

    答藥以作法。

    得七日故。

    從加法日。

    為定受為本期出界。

    故以出界為限。

     次重應不者。

    舊解雲。

    安居立行。

    專修道業。

    何須重受。

    是以十律。

    聽受一七夜。

    不得受二七夜。

    故知無重。

    又文言。

    先受七日去。

    若七日盡。

    應受三十九夜去。

    若三十九夜盡。

    應破安居去。

    準此文意。

    故知不重。

    若得重受。

    受日去。

    是何因。

    答言。

    破安居去。

    若更引文。

    多緣事别立。

    有重受者不然之義。

    随時以破。

    不繁廣說。

    今解不然。

    本以遊行起過。

    制令安居。

    今既結坐進修明無??犯。

    但為兩利不虛。

    衆僧與法。

    既非專意。

    重受何妨。

    文中但雲。

    佛未聽有如是事去。

    不言未聽重去。

    以此故知。

    有緣皆得。

    又複僧有要事。

    許受經營。

    事仍未終。

    如何即斷。

    又此文中。

    列緣不少。

    但言聽去。

    不見遮重。

    又五分。

    聽近持律。

    七日得往返處。

    安居豈可前疑。

    即許往問。

    後須決者。

    不遣咨陳。

    如斯斷義。

    擁而未通。

    盡其旨歸。

    實利皆得。

    又若不合重受。

    作法不成。

    此秉不成。

    何非所攝。

    爾者如何。

    十雲。

    聽一七夜。

    不聽二七夜。

    又為滅诤受七。

    乃至令破安去耶解。

    十誦。

    與此部别。

    不同不可。

    以餘别文。

    亂此行事。

    若以十誦。

    遣破類此不重者。

    此文為和。

    不受反彼。

    十誦亦然。

    既已不類。

    明知部别。

    又解。

    詳彼文意。

    義旨似殊。

    前受一七。

    用竟更受。

    不應未用。

    重加二法。

    又事不了。

    遣破去者。

    但為淨事難滅。

    未知了期。

    故遣破安。

    不須受日。

     次緣互成不者。

    受日法成。

    本由事實。

    事有短長。

    束為三品。

    此三品緣不得差互。

    緣法差互。

    并悉不成。

    縱夏将未三二日在。

    若遇長緣須加。

    羯磨不得。

    見日将盡。

    即作對首法去。

    如此出行。

    鹹皆破夏。

    如似七日盡形。

    藥未必要。

    須經七日盡形服。

    方加二法。

    縱有少許。

    亦加二法。

    此亦同爾。

    稱緣加法。

    又得法後。

    用亦不互。

    如為佛受。

    行乃營僧。

    一一差違。

    不能具載。

    但有之者。

    夏悉不成。

    若本多緣。

    共加一法。

    縱使偏用。

    夏亦不破。

    所以爾者。

    以此諸緣。

    鹹悉有法。

    随本為緣。

    營者皆得。

     次事訖還不者。

    古舊釋雲。

    受日出界。

    事訖須還。

    訖雖不還。

    夏亦不破。

    所以爾者。

    以法在故。

    其猶七日藥叉與欲類。

    又如癫狂比丘得癫狂法。

    病止法存。

    從僧乞解。

    今解受日不開藥等。

    受本為事。

    無事不成故。

    今事亡法則随謝。

    如僧祇事訖與此冥會。

    又受德衣限滿不舍。

    豈言不舍法得在耶。

    夫守夏人。

    恒須明察。

    豈得取他。

    誤言不護。

    自夏其藥。

    局法為正。

    複以手為所依。

    說欲送和。

    至僧已和。

    豈即成别。

    癫狂本除。

    衆疑狂止。

    更須乞解。

    問所以受日。

    定知約事。

    答如有三品。

    長短受緣。

    互秉不成。

    故知約事。

    爾者受既一向約事成者。

    如有二三。

    日緣。

    如何乃加七法。

    答受約緣成。

    緣難定限。

    故随長短。

    勒為三品。

    但不及即日還。

    應受七日往不及七日等。

    類前亦然。

     次下釋文。

    緣中長離。

    總二十二。

    父母請喚。

    雖複重疊。

    但為父母二緣。

    餘相可解。

     次釋羯磨受法。

    先明作法方軌。

    可為六門。

    第一約時。

    第二約處。

    第三就人。

    第四辨法。

    第五作法次第。

    第六有乞無乞。

     初門時者。

    要是夏分。

    成安者受為明。

    有法住有法去故。

    若論作法。

    期限諸部。

    不同七日。

    一法通諸部。

    用羯磨受者。

    五分。

    所明一同。

    四分。

    餘二有異。

    十誦三十九夜。

    僧祇有事訖。

    彼二十七雲。

    如是事訖。

    應還若半月若一月若二月。

    乃至後自恣應還不還者。

    越毗尼罪。

     次依處者。

    十誦四十七。

    波離問。

    雲何處受七日法。

    佛言界内受。

    既言界内。

    蓋是本來安居之處。

    此本居處。

    通于二位。

    七日一法。

    二界俱成。

    羯磨受者。

    唯是作法。

    然作法中局是大界。

    以諸小界不合安居。

    又就小中戒場容得。

    但可獲以不應成安聽受。

     次約人者。

    能受之人。

    要上二具。

    下三雖安。

    不論受日。

    然有立義。

    尼無羯磨受法。

    女弱不聽。

    多遊入俗。

    外化所物。

    故與大僧不同。

    是以祇律尼無求聽。

    羯磨受日出界。

    今釋不然。

    尼合具行。

    豈以緣對僧說。

    即不通尼。

    又無遮文。

    如何不受。

    然所對境亦上二具通。

    于本界外來。

    不局當處。

    下衆雖不數歲行。

    亦須白故。

    十誦雲。

    從五衆受。

     次約法者。

    七日無文。

    準白安立。

    雖非正文。

    行用無失。

    羯磨法者。

    如文可知。

    又十誦四十七。

    有心念受七日文。

    問心念得受。

    七日不。

    佛言。

    不得除五種人謂蘭若獨住遠行長病饑餓時親裡邊住人。

     次受次第者。

    昔解要須先受七日。

    次十五日。

    次一月日。

    若某已受。

    十五不得。

    更受七日。

    以長攝短。

    故如功德衣。

    五月即攝迦提。

    一月又一月夜開。

    便收十日。

    一月望十五。

    其義亦然。

    今解不爾。

    受日約緣。

    緣起不定。

    如何要遣。

    先短後長。

    若受不随。

    三品緣者。

    事不稱法。

    夏豈得成。

    若爾如何。

    文言受過七法。

    答十五望七日。

    事過故過。

    羯磨形對首法過故過。

    是以言過。

    七日不以用竟名過。

    又問一月望十五。

    亦是事過。

    如何不言過十五法。

    舊解雲。

    相望長短言過。

    十五日義亦無妨。

    且并舉此二。

    對七以說。

    故爾。

    今解不然。

    羯磨望對首。

    故得稱過。

    十五一月。

    日雖多少。

    同用白二。

    不得稱過。

    若一月用白四。

    可稱過耳。

     次乞有無者。

    此部諸文皆無有乞。

    有加乞者。

    定不成就。

    立之與破。

    先德具明。

    但依文得失非我。

    問此既增乞羯磨不成。

    如何杖囊加乞成就。

    答杖囊法體中有。

    緣中略無。

    準法前增。

    不名非法。

    此受日法。

    前後俱無。

    人辄妄增。

    故不成就。

    又問如處分離衣受戒忏悔。

    并皆有乞。

    此何獨無。

    答如所列者。

    并是自事。

    假僧量宜。

    故須有乞受日。

    乃為三寶等事。

    非專為己。

    所以無乞。

    設少為己。

    相從亦無。

    然羯磨中雲。

    若十五若一月者。

    此是出法之言。

    不定之稱。

    但不及七日。

    或即十五一月。

    随緣牒事。

    不得并言。

     次二難護僧。

    文中有三。

    初有五句。

    是淨行難。

    次有六句。

    命難。

    十誦二十四。

    有病比丘夏安居。

    若不得随病食。

    及随病藥。

    看病人有如是事難。

    故出去無罪。

    第三有四句。

    以見聞兩位。

    各對僧尼。

    既破由我。

    為護須去。

    此等皆由本處有難。

    直爾聽往。

    移夏彼成。

    既不受日。

    從初去時。

    即應勤勤覓安身處。

    若覓住處。

    未得已還。

    随經宿處。

    不破安居。

    以非心慢。

    翻前即破。

    若得住處。

    夏法彼成。

    辄更出外經宿。

    即破于後。

    雖可本處難盡。

    亦不合來。

    來須受日。

    然準五分等文。

    有緣聽破無罪。

    故五分十九。

    有一比丘。

    安居粗食。

    不足白佛。

    佛言。

    聽以此因緣。

    破安居無罪。

    又善見十七雲。

    若安居中。

    有因緣移去無罪。

    不成安居。

     次和僧四句者。

    聞異界僧。

    欲破已破。

    各對僧尼。

    故成四句。

    謂前二句。

    聞異界僧尼欲破。

    後之二句。

    聞異界僧尼已破。

    此等元非本處有難。

    為僧直去。

    事了須通。

    謂若中前了。

    中後須還。

    暮了旦還。

    若停不還。

    經宿破夏。

    母經第五。

    有一比丘。

    獨處安居。

    聞一比丘欲行破僧。

    此比丘心生疑。

    若往谏恐破安居。

    若不往恐惡法流行。

    佛聞已告言。

    若為法事不破安居。

    比丘尼亦如是。

    複有比丘聞彼已破僧竟。

    生疑同前。

    佛告曰。

    若為和合破僧法者。

    不失安居。

    比丘尼亦如是。

     次日滿不還文中。

    但舉作法出界。

    逢難過限。

    開成安居。

    若本無法。

    暫出逢難。

    義同前開。

    文無者略。

     次背請文二。

    初明無緣背而獲罪。

    第二爾時有比丘下彰有難緣。

    背而無罪。

    前文有三。

    謂起過呵責立制。

    立制文二。

    初舉跋難陀背安居。

    請不得前歲。

    違要得罪。

    二若比丘下廣明立法。

    于中複二。

    初舉前安背之儀軌。

    二後安居亦如是者。

    舉後類前。

    前文複二。

    初之六句。

    至界外布薩已去。

    次有五句。

    來至界内。

    布薩已去。

    但四月十五日。

    未至請處。

    彰背不背。

    故言界外。

    謂十五日已至請處。

    彰背不背。

    故言界内。

    外中前四成背。

    是破下二非背不破。

    破中初句。

    不至請處。

    下之三句。

    來至請處。

    先解初句。

    問此元便去。

    本未成安。

    如何乃言破前獲罪。

    答若不便去。

    來即成安。

    以去不來。

    故名為破。

    即是應成不成。

    說名為破。

    不是先成。

    名之為破。

    次下三句來至請處。

    皆悉結竟。

    已成前安。

    今言破者。

    破有二義。

    一者要須經宿事隔。

    若未過限。

    破不究竟。

    二至後處。

    作法結竟。

    以後法成。

    前法謝故。

    今文直言。

    背前破過。

    不論後處。

    成不成義。

    次五六兩句。

    翻前并成。

    次界内五句。

    前三句破。

    後二句成。

    準釋可解。

    次後安同前。

    還須約界内外。

    作十一人。

    且如受他。

    十七日請。

    若十六日未至請處。

    當他界外布薩。

    有其六句。

    若十六日已至請處。

    當他界内布薩。

    有其五句。

    如是展轉。

    乃至五月十六日。

    作法同前。

    故言後安亦如是。

    次非背可知。

    上來安居法竟。

     四分律開宗記卷第七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