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開宗記卷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從羯磨受戒。
至安居揵度竟。
合有三萬七千二百言) 西太原寺沙門 懷素 撰 次明羯磨受戒。
文分為三。
第一彰無師弟過失。
第二比丘以緣白佛。
第三制立師弟攝養。
初文二過。
一為無師教授随緣起非。
着衣不齊者。
謂作象鼻等。
乞食不如法者。
謂乖乞儀。
受不淨食者。
謂見聞殘等。
不淨缽者。
不以澡豆等洗。
二無弟子瞻養。
師僧命終。
第二白佛如文。
第三立制。
文分為四。
第一制立師弟。
第二時諸比丘下師弟德行。
第三爾時佛在下簡所被人。
第四世尊有如是教下教僧授法。
初文複四。
第一立有師弟。
第二展轉下明立利益。
第三當如是下對益加請。
第四。
佛言下興教正攝。
初文。
和上者梵音。
或雲和阇(此曰力生。
此之翻對。
不詳所以)。
或雲優婆陀诃。
及修郁波第耶。
此等聲雖相近。
皆非正目。
正曰邬波提耶(唐雲依學)。
或雲親教。
言依學者。
有其二義。
一以學處依彼生故。
二以解行依彼修故。
言親教者。
以恒教授顯異餘師。
善見十七雲。
和上者外國語。
漢言知有罪知無罪。
是名和上。
言弟子者。
得戒及修在我後。
故名弟。
即此戒等從我生。
故名子。
次利益者。
五分十六雲。
從今以十利故。
聽諸比丘有和上。
和上自然生心。
愛念弟子如兒。
弟子自然生心。
敬重和上如父。
勤相教誡。
更相敬難。
則能增廣佛。
法。
使得久住。
是則以教誡故不。
壞法身。
相瞻養故。
不損道器。
故曰久住增益廣大。
次請文二。
一請師法。
二攝受法。
所以請法在僧中者。
今古釋雲。
為彰見聞具故。
複有釋雲。
欲使大衆堕其見聞簡擇沙彌。
非為量師。
以和上須乞度人羯磨。
今者思文撿義。
未必須在僧中。
以作此法。
攝成師弟。
成法元不由僧。
豈勞衆中加請。
又以加請法後。
始雲自今已去等。
又下正授戒法中。
及尼受中并無請文。
雖下尼揵度式叉本法中。
有應求和上言。
然亦不言僧中加請。
又彼求和上已。
次始雲。
式叉學戒已。
若年滿應與受大戒白四。
五分十六。
制立師弟共别行記。
比丘一二三歸。
及善來受。
佛言不應爾。
時諸比丘作是念。
但佛與比丘受戒。
我等亦得。
若得者應雲何授。
以是白佛。
佛言。
今聽汝等。
與比丘受戒。
應作白四。
即教從僧乞。
乞已作白四。
亦無請文。
準斯文義。
決定應然。
理雖如是。
然準僧祇。
僧中加請行法亦好。
彼文第二十三雲。
欲受具足人。
初入僧中。
一一頭面禮僧足已。
先求和上。
偏袒等三請。
俱舍亦雲。
來入戒壇。
禮苾刍衆。
至誠發語。
請親教師。
十誦雲。
欲受具人初來。
應教次第頭面。
一一執足禮僧。
禮已教受衣缽。
受已應求和上。
既有請法。
理須許可。
若不印順。
請法不成。
次舍三語立白四法。
所以爾者。
以三語中未相攝受。
既無師弟。
彼此有失。
故立白四制相攝受。
欲使離過行成。
克隆道法。
又母經第一。
有一病比丘。
無供養者。
病困笃已。
即便命終。
諸比丘等見此比丘。
困笃命終。
一無看病者。
二無弟子。
二俱無故。
苦惱如是。
往白世尊。
佛即集諸比丘僧。
從今已去。
斷三語羯磨。
于十僧中白四羯磨。
聽使受具。
于中文三。
初制立白四。
次對衆陳乞。
後正明與法。
秉法者既有差言。
計理不勞加請。
問若不加請。
豈成師耶。
答以差秉法。
即成阇梨。
或準餘文。
請亦非妨。
然行事者。
須知部别。
此初制立。
未有檢問說相等緣。
非謂略無。
次解師弟德行。
于中文二。
第一從初至五事失依止二師随事攝受儀軌。
第二有五法下重明二師攝受之德。
前文有三。
第一至文同故不出。
相攝受法。
第二時諸弟子下呵責行法。
第三時有新受戒下依止失不。
前文有二。
初和上行。
次阇梨行。
和上行中複二。
初至如法治。
和上攝法。
第二和上于弟子所下弟子行法。
前文有三。
初簡小取大。
次簡愚取智。
後簡無行取有行。
此三文中。
各有其三。
謂起過呵責立制。
就後第三立制文中。
複分為三。
初對和上制法。
第二若弟子下列八行法。
第三自今下不行結罪。
其八行法。
第一弟子有過。
僧欲治罰。
當應求僧。
莫作若作勸令如法。
第二若僧已作法竟。
當須料理。
令僧疾解。
第三忏殘。
除其業累。
且舉悔中。
重者為法。
非謂餘??不須料理。
第四看病除其情惱。
第五移處以安其形。
第六除疑悔以法律。
第七舍耶近以真教。
第八将護當須二事。
詳其文意。
應為此八。
若合初二為七者非。
申意離合。
準義應知。
次明弟子行法。
于中文三。
謂起過呵責立制。
立制文二。
初對人制法。
次列共别兩行。
先明共行。
共行複二。
初列共行。
八法如上。
次不行者。
違而結犯。
次别行法亦二如前。
前列行中。
文分為三。
初明白事方法。
年少比丘不了行相。
随所為作。
皆須白師。
故十誦五十八雲。
一切所作皆應白。
除大小便齧齒木禮佛法僧。
五分十六雲。
凡有所作。
乃至剃頭。
若為人剃。
皆應白。
唯除大小便及用楊枝。
僧祇二十五。
随所作事。
乃至浣染剃發。
皆應白師。
問齊幾許得不白取與。
半條綖半食。
是名不白取與。
若出僧伽藍門。
過二十五肘。
應白而去。
若經行若坐禅。
應白令知處所。
伽論第六。
佛言應親近和上。
承事問訊随逐行。
作事時應白和上。
和上所作事應代作。
除四種。
謂大小行嚼楊枝。
界内禮支提。
凡欲出行。
先須白師。
白之法式。
如常威儀。
師既受白。
籌量事伴八句如非。
前七有過。
遮不聽去。
第八無??。
方依所請。
得許可已。
始宜束帶。
不得預嚴行相。
後來白師。
若遠行者。
五分十七。
有諸弟子。
臨行時。
辭和上阇梨。
佛言不聽臨行時辭。
要先二三日白師。
師應籌量。
所往處有可依止人。
乃至聽去。
僧祇亦雲。
不得臨行乃白。
應先前一月半月預白。
弟子欲至其方國土。
師問去由。
籌量可不。
第二彼當清旦下。
請法訓誨。
以資神解。
祇律三十四雲。
日三教晨起日中向??教法者。
若九部經波羅提木叉略廣。
若不能者。
應教知罪輕重。
知綖經義。
知毗尼義。
知陰界入義。
知因緣義。
教威儀。
非威儀應遮。
受經時。
共誦時。
坐禅時。
即名教。
若不受經共誦坐禅者。
下至應教莫放逸。
不如是教者。
越威儀。
此三教誡。
随時量宜。
不得常誦。
不放逸言。
第三當除去下報恩供養。
廣如文說。
見論十六。
若和上将去。
着衣持缽。
随和上後。
不得近不得遠。
去和上七尺而行。
又雲。
若和上多有弟子。
一人供給。
餘者随意讀誦。
問所以須明弟子行行法者。
答欲明師有訓導功也。
次辨阇梨行。
于中文三第一無師起過。
第二比丘白佛。
第三制立師弟。
于中文二。
初制立依止阇梨及弟子。
第二時諸比丘聞下明攝受法。
前文有三。
第一制立師弟。
第二明立利益。
第三對益加請。
先解依止義。
四門分别。
一定能依止人。
二定所依止人。
三明共别行法。
四辨依止失不。
初門凡新受戒人。
觸途不了。
猶若嬰兒。
莫知前趣。
若不教授乳養心神。
行既不成。
豈能離過。
故言新受戒比丘無人教授等。
無人教授者。
略有五義。
一和上命終。
二和上休道。
三和上決意出界。
四和上舍于畜衆。
五謂自身更求勝法。
以此??無教授。
制須依止。
然有五人聽無依止而住。
一樂靜比丘。
二守護住處。
三是病人。
四瞻病人。
此四五歲已下。
五是五歲已上。
有智慧者。
然須依止。
有其二人。
一未滿五歲。
二愚癡比丘盡形壽依止。
此愚癡人數犯衆戒。
行不自立。
觸惱僧者。
此則須僧治罰。
落在七羯磨中。
若其過損不預大衆。
直犯衆戒。
行不立者。
此求别人依止而住。
次所依止人。
阇梨有五。
唯依止師得攝弟子。
替和上處。
餘四阇梨不合攝授。
要加請法。
方成依止。
論依止師行位有三。
一十歲已上。
二須有解慧。
三能以八法攝受弟子。
餘諸行德。
廣如增五。
次共别行有二。
一共别行法順而攝受。
二呵責治法違而攝受。
此等廣随文解。
不可懸言。
次依止失不者。
凡論依止有其三法。
一請成師法。
二相依住法。
二白事行法。
今言失者。
但失下二。
以初請法。
必然不失。
如和上出界外。
亦言失依止。
還是失下二法名失。
不是失卻請和上法。
和上既然。
阇梨亦爾。
請成師法既也不失。
後若還來。
不須更請。
但更起心作依住意。
下之二法。
還即續生。
餘雜失不。
對文廣明。
次下釋文。
梵音阿阇梨。
或阿祇梨。
阿祇利此雲正行。
或雲應可行。
或雲應供養。
正曰阿遮梨耶。
此雲軌範。
或雲教授。
言軌範者。
謂即是戒。
此戒得由阇梨秉法。
故能秉者。
稱雲軌範。
或軌範者。
謂教弟子軌則儀範。
故雲軌範。
其教授者。
見論雲。
共于善法中教授令知。
是我阇梨。
準依僧祇二。
十八雲。
欲請依止時。
不得趣請。
有五法成就。
然後得請。
何等五。
一愛念。
二恭敬。
三慚。
四愧。
五樂住。
是名五法應請依止。
以有五法。
故看阇梨猶如其父。
次利益者。
前立和上。
已有兩益。
今制阇梨。
還無二損。
此則益利重重。
故曰倍增流布。
次請文二。
先明請法威儀可知。
正請五句。
初句言對正行。
第二自斥己名。
第三正求攝受。
第四願垂攝受。
第五自顯求心。
表己殷勤。
故須三說。
次許可知。
五分。
若如法乞竟。
彼不語言汝莫放逸。
是亦不成與依止。
類餘亦爾。
次明攝受法。
于中文二。
一明攝法。
文三如上。
二師弟行法。
各指同前。
次呵責行法。
文中有三。
初不承事起過。
次比丘白佛。
後佛遣呵責。
呵中複三。
第一能呵之藥。
第二世尊既聽下出所呵過。
第三世尊既聽下明呵違失。
前文有二。
初和上。
次阇梨。
凡呵責法。
須具三種現前。
一弟子二出過。
三呵詞。
三中随??。
是名非法。
為此文言。
不應不現前。
及不出過呵責。
又欲呵者。
必須内懷慈愍。
外現威肅。
準過重輕。
以設呵藥。
或有過重輕呵。
過輕呵重。
此則反增垢累。
不成相利。
然此五呵。
不可定其輕。
重。
但量前機。
應設何藥。
汝去者。
一往逐之。
莫入我房者。
不許入屋。
于外作使。
容可得作。
莫為我作使者。
容許入房。
一切執使。
皆不得作。
莫至我所者。
不得至邊。
外事亦容得作。
不與汝語者。
言誨斯絕。
雖絕誨言。
事容營理。
次依止師呵。
大同和上。
唯換第四句雲。
汝莫依止我住。
此等并是别人行罰。
僧法折伏。
非此所明。
次所呵過有三。
謂舉列結。
列中增數。
合有八五。
究其不同。
唯有十四。
若離沙彌尼精舍。
便有十五。
作惡不恥。
名曰無慚。
于善不修。
稱雲無愧。
不祗師訓。
名不受教。
犯下聚。
故曰作非威儀。
懈怠自居。
名不恭敬。
若作斯五情無愧。
雖犯小??。
亦合呵責。
若其情恒謹攝。
錯誤而為。
但應方便開曉。
令忏往??。
次五難與語者。
聞教抵拒。
前不受教。
聞言不行。
惡緣壞行。
不可交通。
故曰與惡人為友。
數近染緣。
梵行難立。
故曰往淫女家。
次六個五。
皆易第五句。
一婦女家。
二大童女家。
三黃門家。
四比丘尼精舍。
五式叉及沙彌尼精舍。
六看龜鼈。
此等皆生譏染。
妨廢正修。
随一即呵。
不待滿五。
若對尼呵。
應反說雲。
大童男家比丘精舍等。
優婆塞經第三雲。
甯受惡戒。
一日之中。
斷無量命根。
終不畜養弊惡弟不能調伏。
何以故。
是惡律儀。
殃齊自身。
畜惡弟子不能教誨。
乃令無量衆生作惡。
謗無量善妙之法。
壞和合僧。
令多衆生作五無間。
是故劇于惡律儀罪。
次師弟違失。
随相可解。
次明依止失不。
于中文二。
第一離明失不。
第二世尊遊羅閱下正明失法。
前文有八。
第一樂靜等二人以自行立聽無依止住而住。
第二有兩對四句。
約心暫永明失不失。
初之兩句。
作心永去。
雖即日還。
出界已失。
後之兩句。
為作暫心。
故出界時。
依止不失。
第三有四句。
正明不了。
教人合須依止。
一衆集不起。
二不誦羯磨。
三誦之不通。
四所為多少。
如餘三律。
不問有難無難。
皆得一時為二三人秉法。
此律有難時開。
無難不得。
見論十七雲。
一時為三人受戒。
一時戒臘同無大小。
第四兩句。
師徒違失。
第五兩句。
雖無永去之心而作經宿之意。
故出界時依止亦失。
此失分齊。
同前決意。
以其依止。
兩情相舍。
心隔即失。
不待事隔。
若無暫去。
忽經宿者。
有難不失。
無難即失。
因此料簡依止時節。
此律但開飲水洗足。
小停息已。
即受依止。
五分十七。
若一宿不受依止。
乃至不聽飲僧坊内水。
若飲突吉羅。
後有緣故。
佛言。
今聽不受依止。
乃至六宿。
伽論第六雲。
佛言。
聽諸比丘。
脫衣缽拭足塵洗足已。
二三日。
然後求依止。
第六兩句。
互相簡擇。
五分。
作依正比丘應問。
汝和上阇梨是誰。
先住何處。
誦何經。
答若如法。
應與作依止。
若不如法。
應語言。
汝不識我。
我不識汝。
汝可往識汝處求依止。
若疑應語小住。
乃至六宿觀之。
合意者。
應與依止。
若不合意。
應語如上。
第七兩句。
病及瞻病。
聽無依止。
第八兩對四句。
被治失不。
初之二句。
師弟互得。
七羯磨法。
師若得法。
雖言不失。
而無白事教誡之法。
以師有過。
弟子清淨。
若受白事教誡。
師則有罪。
弟子被治。
三俱不失。
師須誡約。
令順僧儀。
次之兩句。
明得擯法。
理實犯重。
不擯亦失。
此中但舉得擯法者。
對前得法為言。
非謂未擯不失。
又解得擯法者。
事已彰露。
無相依義。
文中言失雖可犯重。
未得擯法。
事不彰露。
亦成依住。
次正明失。
文中分二。
初舉緣白佛。
第二世尊爾時下明失分齊。
欲明失依止。
先舉須依止。
人有兩位。
一五歲比丘者。
謂始入五夏。
應依十歲智慧人住。
二若愚癡者。
應盡形壽。
十誦二十一雲。
從今聽比丘五法成就。
滿五歲。
不受依止。
何等五。
一知犯。
二不知犯。
三知輕。
四知重。
五誦波羅提木叉利。
廣說。
雖複受戒歲多。
不知五法。
應盡壽依止他住。
僧祇二十九雲。
若比丘不善知法。
善知毗尼。
不能自立。
不能立他。
如是比丘盡壽應依止住。
母經第一。
告諸比丘。
從今已後。
有出家者。
至五臘要誦戒使利。
若根鈍者乃至百臘。
亦應誦之。
若故不誦。
若先誦後時廢忘。
若複鈍根不能得者。
此等三人有四種過。
一不得畜弟子。
二不得離依止。
三不得作和上。
四不得作阇梨。
是名不誦戒者罪。
若準此律。
但??師德者。
即合盡形依止。
次舉失依止。
文中增數有其八。
五。
據取不同。
唯有其八。
一師呵責。
二去。
三休道。
四入戒場。
五死。
六五歲已上。
七見本和上。
八和上目下住。
于初五中。
除去第四。
以不與依止。
同第一故。
次五有二。
謂死五歲。
三八五中。
各有其一。
中間四五。
全無有異。
此八之中。
去休道死。
師弟俱有。
餘之五種。
一向是弟子。
戒場失者。
戒場為是别行法處。
年小無知。
恐為他誤。
但入即失。
不待經宿。
爾者暫至他界。
亦是别行法處。
何以不言入他界。
失解他界。
為是衆僧住處。
不慮壞行。
開入不失。
戒場非是衆僧住處。
入恐壞行。
故入即失。
見本和上者。
本立阇梨。
為替和上。
既見根本無空可補。
是以見時。
即失依止。
和上目下住者。
若離和上。
理須依止。
今住目下。
故言失也。
又可和上先舍畜衆。
見而不失。
今若作心攝受。
在目下失。
亦可見本和上師從界外行還目下住者。
弟子行還。
初作暫心。
入界不失。
後興永意。
在目下失。
此八兼前被擯。
不同合九。
次明其德。
增數八五。
初十唯聖。
下通聖凡。
窮其不同。
但三十九。
以減十歲。
重明故爾。
次明教所被者。
于中文二。
第一略明遮難。
第二爾時衆多下廣明遮難。
初文有十七事。
第一第七是難。
餘通是遮。
先解十三難義。
四門分别。
第一列數釋名。
第二明其體狀。
第三收難盡不。
第四趣等通塞。
初門。
難義随緣乃有無量。
今從重說。
标此十三。
言邊罪者。
戒是衆行之初。
喻王為上。
庶德之本。
譬佛為尊。
既上既尊。
特須持護。
今違重法。
内教不收。
甄在分外。
名之為邊。
此邊罪人舍已更受。
雖被衆緣。
唐勞無益。
障不發戒。
名之為難。
難由邊生。
故曰邊罪難。
問犯尼等難。
受亦不得。
既甄分外。
何不名邊。
答此初一難。
假先犯重。
甄在分外。
名之為邊。
此甄分外。
但名為邊。
此邊即是十三别事。
後受不得。
始名為難。
此難即是十三。
通稱不可。
以别名之邊。
類他通名之難。
如犯尼等。
自是業重成難。
本不由戒。
豈得名邊。
如六度等。
一切諸法立名。
亦有通别不同。
豈以波羅蜜通。
亦令檀那義遍。
故知别名即異。
通名即同。
然此邊罪。
舊解取出。
家已去。
受十戒者。
凡言邊者。
對内為名。
以五八戒。
元非内故。
今解不爾。
凡言邊者。
謂受佛戒。
毀犯重者。
名之為邊。
故多論第一雲。
若破五戒中重戒已。
欲舍五戒。
更受戒者。
無有是處。
若舍戒已。
更受五戒。
若受八戒。
十戒具戒并禅無漏戒。
一切不得。
若毀餘戒。
如五戒說。
準此即是但犯重者。
悉名為邊。
不唯簡十。
又母論第一雲。
若在家受優婆塞戒。
若毀破一。
有受八齊毀一。
若受沙彌十戒毀一。
如此人者。
後出家亦不得戒。
亦不得作和上。
十誦。
名為先犯戒人。
次壞尼難者。
淨具之境。
生善福田。
理應竭誠處心供養。
今反輕陵。
毀壞梵行。
業重障戒。
名之為難。
難由壞尼而生。
故曰犯尼難。
舊解。
壞尼淨穢俱成。
以文但言與着袈裟者行淫。
不論淨行。
今解。
局淨成難。
穢者不成。
縱使陵穢。
業不至重。
文着袈裟據行全者。
不以此文證穢成難。
故見論十七。
壞比丘尼淨行。
永擯不得出家。
五分十七。
佛問汝破比丘尼梵行耶。
答言如是。
祇律。
必須淨尼成難。
又須是淫甄去觸等。
十誦五十三。
若一人事以八污尼。
尼得名污。
是人非污。
得與受戒。
問此既唯淨得成難者。
如何謗中不簡淨穢。
答謗據無根通其淨穢。
此約壞體。
故局淨尼。
次賊心者。
未受具人。
身非所應。
盜竊法财。
稱為賊也。
辨相如文。
次破内外道。
先是外道。
歸心佛法。
舍耶從正。
出家受戒。
但為教法初沾。
信未堅固。
複舍真宗。
還受耶法。
受耶法已。
更複重來。
簡餘外道。
歸正非難。
故曰汝非破内之外道。
次黃門者。
戒是入聖之基。
超生之本。
有勝因者。
方可受行。
黃門雖預人倫。
性多煩惱。
與道相違。
不能升進。
障不得戒。
名之為難。
次五逆。
如煞戒破僧明。
僧祇二十三雲。
作無間罪。
腐敗爛壞。
于正法中。
不能生道根裁。
正使七佛一時出世。
為其說法。
于正法中。
終不生善。
次非人畜生者。
惡趣所收。
報非道器。
既??進修。
不堪入法。
故名為難。
次二形難。
凡道器者。
必須男女相别。
今既身有二形。
心懷兩欲。
先受今生。
尚應滅擯。
況始發心。
甯容得戒。
故稱難。
第二門出體者。
若約三聚明者。
位分為二。
非畜二形黃門。
總用三聚為體。
餘九唯色。
具表無表。
于中身語别者。
破僧語業。
壞尼破内。
此二是身。
餘通身語。
縱比丘犯逆。
亦以逆為難體。
以違理極故。
不取夷蘭。
以夷與蘭。
皆違教故。
又以夷蘭非定滅擯。
若随事明者。
此十三難。
還用邊等十三事為體。
辨折如文。
第三門收難盡不者。
此之十三收難得盡。
是中難者。
要須身相具足。
有心乞受。
僧為作法。
戒不生者。
是此難收。
餘非所攝。
如八難自障聖道。
非開戒事。
然若有者。
亦不得戒。
唯非畜少分。
入此障中。
地獄等六。
無乞受義。
既無此義。
不說為難。
爾者收難既盡。
所以祇律二十九。
四人舍鬥欲出家。
共入毗舍離城。
門中見本仇。
時守門人有弓杖。
一人即捉弓。
一人張弓。
一人射而不死。
一人射斷命根。
是中後二人不應度出家。
已出家者應驅出。
前二人不應度。
已度者置。
若後作惡時應驅出。
答此為輕躁志性無恒。
故有驅不。
非是難攝。
及明了論。
舉難重遮。
通說二十人不得戒者。
亦非局簡成難之人。
第四門通塞者。
于中分三。
第一約趣。
第二就處。
第三約時。
言約趣者。
非畜各一人有十一。
此彼通收。
合十三也。
然以人堪受戒。
不合受者别說。
故須除去。
九種重業。
及黃門二形根不具者。
其非人畜生。
即體為障。
不假須除重業及根不具者。
又就人中。
七衆說者。
比丘約事但十。
謂除賊心。
名但有九。
以若犯尼。
即邊罪攝。
尼若約事但九。
無賊心同前。
又兼除破。
名唯有八。
以犯比丘還成邊罪。
式叉等五。
事亦有九。
謂有賊心除去二破。
名還有八。
謂污具人亦邊攝故。
若元不受戒人。
除邊二破。
即是事八。
名亦有八。
以是義故。
于十三中。
位束為六。
賊心唯是下五。
及不受戒人。
不通上二。
破内上二不及下五。
及不受戒人。
犯尼唯是不受戒人。
邊唯受者。
破僧局是比丘。
非餘四。
煞二形黃門。
通其七衆及不受戒人。
次何處有者。
四天下中除去。
北方難地。
餘三方中。
此方具足十三。
東西二洲但有十一。
除出血破僧。
次何時有者。
時有現未。
假就此方。
佛現在時。
具足十三。
若涅槃後亦唯十一。
除二如前。
義準可解。
問瞻部滅後。
東西二洲及于女人。
如何具問。
答秉法該通不可。
無者除卻。
又解。
得起加行。
故令具問。
亦可元不問有。
遍诘何違。
又解。
無者應除去。
問者依舊制。
次下釋文。
先明破内外道。
于中文三。
第一明作破内之業。
第二佛言下教僧度法。
第三時裸形下重來遣殡。
前文有四。
第一論義心伏。
第一時彼裸形下生信出家。
第三後于異時下作破内之業。
第四時諸下舉以白佛。
初文四辨者。
所謂通達解了。
俱舍名為四無礙解。
一法。
二義。
三詞。
四辨。
釋此三門。
一釋名。
二出體。
三所緣境。
初門。
問何故名無礙解。
答論雲。
于所知境通達無滞。
有說于所知境。
現見而知。
名無礙解。
如世于一現見事中。
雲我于此解知無礙。
言出體者。
以慧為體。
皆以無退轉智為性。
智即慧故。
所緣境者。
法無礙解。
緣名句文身。
義無礙解。
或有欲令唯緣滅谛。
或有欲令緣一切法。
詞無礙解。
緣方言詞。
辨無礙解。
緣應正理。
無滞礙說。
即此了了辨。
是論師成此四辨。
外難不通。
文義盡者。
無此道理。
故曰無有是處。
五百迫難者。
彰理急切也。
餘文可解。
次度法。
文二。
初與四月共住法。
欲彰外道着耶來久。
信既未堅。
故須調試。
此言共住者。
為在界内住。
故餘文言别住者。
謂不得與比丘同一覆故。
先與沙彌戒者。
欲使心有所冀。
憑之入道。
慮恐退之成難。
是故不與具戒。
若準長阿含經第四。
不須四月試。
文雲。
佛告阿難。
我般涅槃後。
諸釋種來。
求為道者。
當聽出家。
授具足戒。
勿使留難。
諸異學梵志。
來求為道。
亦聽出家受具足戒。
勿試四月。
所以者何。
彼有異論。
若小稽留。
則生本見。
然大般涅槃下卷。
論涅槃時。
還令試驗。
又婆沙一百九十一雲。
佛告苾刍。
從今已往。
及我滅後。
不應辄度。
外道出家與受具戒。
唯除釋種。
及事火多發外道。
若有釋種。
作外道服。
來求出家。
汝等即應度令出家。
與受具戒。
所以者何。
我之眷屬應開許故。
見論十六。
若結發外道。
事火外道。
不須波利婆沙。
何以故。
此二外道有業信因果。
第二驗知好惡。
于中複二。
初經四月于驗。
第二爾時下不經四月聽度。
決定心者。
初文。
僧祇二十四。
作羯磨已。
若能如沙彌。
随僧作務者。
在沙彌下。
次第取食。
若不能者。
應語汝自求食。
應日日在前毀呰。
不信耶見犯戒無慚。
如是種種毀呰。
若言長老莫作是語。
彼間亦有賢善。
亦有持戒。
一切盡有須陀洹等。
應語言汝還去彼間。
求阿羅漢。
若言實如長老所說。
外道耶見。
乃至作泥黎行。
長老願拔濟我。
若試滿四月。
心不動移者。
應與出家。
若中間得聖法者。
即名試竟。
若舍外道标試。
着俗人服來者。
應與出家。
見論十六。
若波利婆沙。
垂滿四月。
聞毀佛法。
生歡喜心。
聞毀外道嗔恚。
應更與四月。
次不經可知。
次遣擯如文。
又母論第一雲。
若有外道。
于佛法中出家。
後時厭道。
不舍戒而去。
從外道中還來不得。
準此即合舍戒去者不障。
第二度奴。
見論十六。
奴有四種。
一家生。
二買得。
三破得。
四自來奴。
自來奴者。
為衣食故。
自求為奴。
是名自來奴。
若奴主放奴出家。
語諸比丘言。
若奴有道心者放。
若無道心。
還複為奴。
若如是語者。
不得度出家。
第三度賊。
五分十七。
複有諸賊。
厭作惡業。
求出家受戒。
諸比丘白佛。
佛言聽。
将至人不識處。
與出家受戒。
第四負債人。
第五減年。
僧祇二十三。
太小者。
若減七歲。
若滿七歲不知好惡。
皆不應與出家。
若滿七歲。
解知好惡。
應與出家。
若小兒先已出家。
不應驅出。
度者越毗尼。
太老者。
過七十。
若減七十。
不堪造事。
卧起須又。
是人不聽。
若過七十。
能有所作。
是亦不聽。
年滿七十。
康健能修習諸業。
聽與出家。
若太老。
不應與出家。
若已出家者。
不應驅出。
度者越毗尼。
第六五種病。
多論第六。
有先出家。
而後癞者一切僧事故得共作。
若食時莫令坐衆中。
至安居揵度竟。
合有三萬七千二百言) 西太原寺沙門 懷素 撰 次明羯磨受戒。
文分為三。
第一彰無師弟過失。
第二比丘以緣白佛。
第三制立師弟攝養。
初文二過。
一為無師教授随緣起非。
着衣不齊者。
謂作象鼻等。
乞食不如法者。
謂乖乞儀。
受不淨食者。
謂見聞殘等。
不淨缽者。
不以澡豆等洗。
二無弟子瞻養。
師僧命終。
第二白佛如文。
第三立制。
文分為四。
第一制立師弟。
第二時諸比丘下師弟德行。
第三爾時佛在下簡所被人。
第四世尊有如是教下教僧授法。
初文複四。
第一立有師弟。
第二展轉下明立利益。
第三當如是下對益加請。
第四。
佛言下興教正攝。
初文。
和上者梵音。
或雲和阇(此曰力生。
此之翻對。
不詳所以)。
或雲優婆陀诃。
及修郁波第耶。
此等聲雖相近。
皆非正目。
正曰邬波提耶(唐雲依學)。
或雲親教。
言依學者。
有其二義。
一以學處依彼生故。
二以解行依彼修故。
言親教者。
以恒教授顯異餘師。
善見十七雲。
和上者外國語。
漢言知有罪知無罪。
是名和上。
言弟子者。
得戒及修在我後。
故名弟。
即此戒等從我生。
故名子。
次利益者。
五分十六雲。
從今以十利故。
聽諸比丘有和上。
和上自然生心。
愛念弟子如兒。
弟子自然生心。
敬重和上如父。
勤相教誡。
更相敬難。
則能增廣佛。
法。
使得久住。
是則以教誡故不。
壞法身。
相瞻養故。
不損道器。
故曰久住增益廣大。
次請文二。
一請師法。
二攝受法。
所以請法在僧中者。
今古釋雲。
為彰見聞具故。
複有釋雲。
欲使大衆堕其見聞簡擇沙彌。
非為量師。
以和上須乞度人羯磨。
今者思文撿義。
未必須在僧中。
以作此法。
攝成師弟。
成法元不由僧。
豈勞衆中加請。
又以加請法後。
始雲自今已去等。
又下正授戒法中。
及尼受中并無請文。
雖下尼揵度式叉本法中。
有應求和上言。
然亦不言僧中加請。
又彼求和上已。
次始雲。
式叉學戒已。
若年滿應與受大戒白四。
五分十六。
制立師弟共别行記。
比丘一二三歸。
及善來受。
佛言不應爾。
時諸比丘作是念。
但佛與比丘受戒。
我等亦得。
若得者應雲何授。
以是白佛。
佛言。
今聽汝等。
與比丘受戒。
應作白四。
即教從僧乞。
乞已作白四。
亦無請文。
準斯文義。
決定應然。
理雖如是。
然準僧祇。
僧中加請行法亦好。
彼文第二十三雲。
欲受具足人。
初入僧中。
一一頭面禮僧足已。
先求和上。
偏袒等三請。
俱舍亦雲。
來入戒壇。
禮苾刍衆。
至誠發語。
請親教師。
十誦雲。
欲受具人初來。
應教次第頭面。
一一執足禮僧。
禮已教受衣缽。
受已應求和上。
既有請法。
理須許可。
若不印順。
請法不成。
次舍三語立白四法。
所以爾者。
以三語中未相攝受。
既無師弟。
彼此有失。
故立白四制相攝受。
欲使離過行成。
克隆道法。
又母經第一。
有一病比丘。
無供養者。
病困笃已。
即便命終。
諸比丘等見此比丘。
困笃命終。
一無看病者。
二無弟子。
二俱無故。
苦惱如是。
往白世尊。
佛即集諸比丘僧。
從今已去。
斷三語羯磨。
于十僧中白四羯磨。
聽使受具。
于中文三。
初制立白四。
次對衆陳乞。
後正明與法。
秉法者既有差言。
計理不勞加請。
問若不加請。
豈成師耶。
答以差秉法。
即成阇梨。
或準餘文。
請亦非妨。
然行事者。
須知部别。
此初制立。
未有檢問說相等緣。
非謂略無。
次解師弟德行。
于中文二。
第一從初至五事失依止二師随事攝受儀軌。
第二有五法下重明二師攝受之德。
前文有三。
第一至文同故不出。
相攝受法。
第二時諸弟子下呵責行法。
第三時有新受戒下依止失不。
前文有二。
初和上行。
次阇梨行。
和上行中複二。
初至如法治。
和上攝法。
第二和上于弟子所下弟子行法。
前文有三。
初簡小取大。
次簡愚取智。
後簡無行取有行。
此三文中。
各有其三。
謂起過呵責立制。
就後第三立制文中。
複分為三。
初對和上制法。
第二若弟子下列八行法。
第三自今下不行結罪。
其八行法。
第一弟子有過。
僧欲治罰。
當應求僧。
莫作若作勸令如法。
第二若僧已作法竟。
當須料理。
令僧疾解。
第三忏殘。
除其業累。
且舉悔中。
重者為法。
非謂餘??不須料理。
第四看病除其情惱。
第五移處以安其形。
第六除疑悔以法律。
第七舍耶近以真教。
第八将護當須二事。
詳其文意。
應為此八。
若合初二為七者非。
申意離合。
準義應知。
次明弟子行法。
于中文三。
謂起過呵責立制。
立制文二。
初對人制法。
次列共别兩行。
先明共行。
共行複二。
初列共行。
八法如上。
次不行者。
違而結犯。
次别行法亦二如前。
前列行中。
文分為三。
初明白事方法。
年少比丘不了行相。
随所為作。
皆須白師。
故十誦五十八雲。
一切所作皆應白。
除大小便齧齒木禮佛法僧。
五分十六雲。
凡有所作。
乃至剃頭。
若為人剃。
皆應白。
唯除大小便及用楊枝。
僧祇二十五。
随所作事。
乃至浣染剃發。
皆應白師。
問齊幾許得不白取與。
半條綖半食。
是名不白取與。
若出僧伽藍門。
過二十五肘。
應白而去。
若經行若坐禅。
應白令知處所。
伽論第六。
佛言應親近和上。
承事問訊随逐行。
作事時應白和上。
和上所作事應代作。
除四種。
謂大小行嚼楊枝。
界内禮支提。
凡欲出行。
先須白師。
白之法式。
如常威儀。
師既受白。
籌量事伴八句如非。
前七有過。
遮不聽去。
第八無??。
方依所請。
得許可已。
始宜束帶。
不得預嚴行相。
後來白師。
若遠行者。
五分十七。
有諸弟子。
臨行時。
辭和上阇梨。
佛言不聽臨行時辭。
要先二三日白師。
師應籌量。
所往處有可依止人。
乃至聽去。
僧祇亦雲。
不得臨行乃白。
應先前一月半月預白。
弟子欲至其方國土。
師問去由。
籌量可不。
第二彼當清旦下。
請法訓誨。
以資神解。
祇律三十四雲。
日三教晨起日中向??教法者。
若九部經波羅提木叉略廣。
若不能者。
應教知罪輕重。
知綖經義。
知毗尼義。
知陰界入義。
知因緣義。
教威儀。
非威儀應遮。
受經時。
共誦時。
坐禅時。
即名教。
若不受經共誦坐禅者。
下至應教莫放逸。
不如是教者。
越威儀。
此三教誡。
随時量宜。
不得常誦。
不放逸言。
第三當除去下報恩供養。
廣如文說。
見論十六。
若和上将去。
着衣持缽。
随和上後。
不得近不得遠。
去和上七尺而行。
又雲。
若和上多有弟子。
一人供給。
餘者随意讀誦。
問所以須明弟子行行法者。
答欲明師有訓導功也。
次辨阇梨行。
于中文三第一無師起過。
第二比丘白佛。
第三制立師弟。
于中文二。
初制立依止阇梨及弟子。
第二時諸比丘聞下明攝受法。
前文有三。
第一制立師弟。
第二明立利益。
第三對益加請。
先解依止義。
四門分别。
一定能依止人。
二定所依止人。
三明共别行法。
四辨依止失不。
初門凡新受戒人。
觸途不了。
猶若嬰兒。
莫知前趣。
若不教授乳養心神。
行既不成。
豈能離過。
故言新受戒比丘無人教授等。
無人教授者。
略有五義。
一和上命終。
二和上休道。
三和上決意出界。
四和上舍于畜衆。
五謂自身更求勝法。
以此??無教授。
制須依止。
然有五人聽無依止而住。
一樂靜比丘。
二守護住處。
三是病人。
四瞻病人。
此四五歲已下。
五是五歲已上。
有智慧者。
然須依止。
有其二人。
一未滿五歲。
二愚癡比丘盡形壽依止。
此愚癡人數犯衆戒。
行不自立。
觸惱僧者。
此則須僧治罰。
落在七羯磨中。
若其過損不預大衆。
直犯衆戒。
行不立者。
此求别人依止而住。
次所依止人。
阇梨有五。
唯依止師得攝弟子。
替和上處。
餘四阇梨不合攝授。
要加請法。
方成依止。
論依止師行位有三。
一十歲已上。
二須有解慧。
三能以八法攝受弟子。
餘諸行德。
廣如增五。
次共别行有二。
一共别行法順而攝受。
二呵責治法違而攝受。
此等廣随文解。
不可懸言。
次依止失不者。
凡論依止有其三法。
一請成師法。
二相依住法。
二白事行法。
今言失者。
但失下二。
以初請法。
必然不失。
如和上出界外。
亦言失依止。
還是失下二法名失。
不是失卻請和上法。
和上既然。
阇梨亦爾。
請成師法既也不失。
後若還來。
不須更請。
但更起心作依住意。
下之二法。
還即續生。
餘雜失不。
對文廣明。
次下釋文。
梵音阿阇梨。
或阿祇梨。
阿祇利此雲正行。
或雲應可行。
或雲應供養。
正曰阿遮梨耶。
此雲軌範。
或雲教授。
言軌範者。
謂即是戒。
此戒得由阇梨秉法。
故能秉者。
稱雲軌範。
或軌範者。
謂教弟子軌則儀範。
故雲軌範。
其教授者。
見論雲。
共于善法中教授令知。
是我阇梨。
準依僧祇二。
十八雲。
欲請依止時。
不得趣請。
有五法成就。
然後得請。
何等五。
一愛念。
二恭敬。
三慚。
四愧。
五樂住。
是名五法應請依止。
以有五法。
故看阇梨猶如其父。
次利益者。
前立和上。
已有兩益。
今制阇梨。
還無二損。
此則益利重重。
故曰倍增流布。
次請文二。
先明請法威儀可知。
正請五句。
初句言對正行。
第二自斥己名。
第三正求攝受。
第四願垂攝受。
第五自顯求心。
表己殷勤。
故須三說。
次許可知。
五分。
若如法乞竟。
彼不語言汝莫放逸。
是亦不成與依止。
類餘亦爾。
次明攝受法。
于中文二。
一明攝法。
文三如上。
二師弟行法。
各指同前。
次呵責行法。
文中有三。
初不承事起過。
次比丘白佛。
後佛遣呵責。
呵中複三。
第一能呵之藥。
第二世尊既聽下出所呵過。
第三世尊既聽下明呵違失。
前文有二。
初和上。
次阇梨。
凡呵責法。
須具三種現前。
一弟子二出過。
三呵詞。
三中随??。
是名非法。
為此文言。
不應不現前。
及不出過呵責。
又欲呵者。
必須内懷慈愍。
外現威肅。
準過重輕。
以設呵藥。
或有過重輕呵。
過輕呵重。
此則反增垢累。
不成相利。
然此五呵。
不可定其輕。
重。
但量前機。
應設何藥。
汝去者。
一往逐之。
莫入我房者。
不許入屋。
于外作使。
容可得作。
莫為我作使者。
容許入房。
一切執使。
皆不得作。
莫至我所者。
不得至邊。
外事亦容得作。
不與汝語者。
言誨斯絕。
雖絕誨言。
事容營理。
次依止師呵。
大同和上。
唯換第四句雲。
汝莫依止我住。
此等并是别人行罰。
僧法折伏。
非此所明。
次所呵過有三。
謂舉列結。
列中增數。
合有八五。
究其不同。
唯有十四。
若離沙彌尼精舍。
便有十五。
作惡不恥。
名曰無慚。
于善不修。
稱雲無愧。
不祗師訓。
名不受教。
犯下聚。
故曰作非威儀。
懈怠自居。
名不恭敬。
若作斯五情無愧。
雖犯小??。
亦合呵責。
若其情恒謹攝。
錯誤而為。
但應方便開曉。
令忏往??。
次五難與語者。
聞教抵拒。
前不受教。
聞言不行。
惡緣壞行。
不可交通。
故曰與惡人為友。
數近染緣。
梵行難立。
故曰往淫女家。
次六個五。
皆易第五句。
一婦女家。
二大童女家。
三黃門家。
四比丘尼精舍。
五式叉及沙彌尼精舍。
六看龜鼈。
此等皆生譏染。
妨廢正修。
随一即呵。
不待滿五。
若對尼呵。
應反說雲。
大童男家比丘精舍等。
優婆塞經第三雲。
甯受惡戒。
一日之中。
斷無量命根。
終不畜養弊惡弟不能調伏。
何以故。
是惡律儀。
殃齊自身。
畜惡弟子不能教誨。
乃令無量衆生作惡。
謗無量善妙之法。
壞和合僧。
令多衆生作五無間。
是故劇于惡律儀罪。
次師弟違失。
随相可解。
次明依止失不。
于中文二。
第一離明失不。
第二世尊遊羅閱下正明失法。
前文有八。
第一樂靜等二人以自行立聽無依止住而住。
第二有兩對四句。
約心暫永明失不失。
初之兩句。
作心永去。
雖即日還。
出界已失。
後之兩句。
為作暫心。
故出界時。
依止不失。
第三有四句。
正明不了。
教人合須依止。
一衆集不起。
二不誦羯磨。
三誦之不通。
四所為多少。
如餘三律。
不問有難無難。
皆得一時為二三人秉法。
此律有難時開。
無難不得。
見論十七雲。
一時為三人受戒。
一時戒臘同無大小。
第四兩句。
師徒違失。
第五兩句。
雖無永去之心而作經宿之意。
故出界時依止亦失。
此失分齊。
同前決意。
以其依止。
兩情相舍。
心隔即失。
不待事隔。
若無暫去。
忽經宿者。
有難不失。
無難即失。
因此料簡依止時節。
此律但開飲水洗足。
小停息已。
即受依止。
五分十七。
若一宿不受依止。
乃至不聽飲僧坊内水。
若飲突吉羅。
後有緣故。
佛言。
今聽不受依止。
乃至六宿。
伽論第六雲。
佛言。
聽諸比丘。
脫衣缽拭足塵洗足已。
二三日。
然後求依止。
第六兩句。
互相簡擇。
五分。
作依正比丘應問。
汝和上阇梨是誰。
先住何處。
誦何經。
答若如法。
應與作依止。
若不如法。
應語言。
汝不識我。
我不識汝。
汝可往識汝處求依止。
若疑應語小住。
乃至六宿觀之。
合意者。
應與依止。
若不合意。
應語如上。
第七兩句。
病及瞻病。
聽無依止。
第八兩對四句。
被治失不。
初之二句。
師弟互得。
七羯磨法。
師若得法。
雖言不失。
而無白事教誡之法。
以師有過。
弟子清淨。
若受白事教誡。
師則有罪。
弟子被治。
三俱不失。
師須誡約。
令順僧儀。
次之兩句。
明得擯法。
理實犯重。
不擯亦失。
此中但舉得擯法者。
對前得法為言。
非謂未擯不失。
又解得擯法者。
事已彰露。
無相依義。
文中言失雖可犯重。
未得擯法。
事不彰露。
亦成依住。
次正明失。
文中分二。
初舉緣白佛。
第二世尊爾時下明失分齊。
欲明失依止。
先舉須依止。
人有兩位。
一五歲比丘者。
謂始入五夏。
應依十歲智慧人住。
二若愚癡者。
應盡形壽。
十誦二十一雲。
從今聽比丘五法成就。
滿五歲。
不受依止。
何等五。
一知犯。
二不知犯。
三知輕。
四知重。
五誦波羅提木叉利。
廣說。
雖複受戒歲多。
不知五法。
應盡壽依止他住。
僧祇二十九雲。
若比丘不善知法。
善知毗尼。
不能自立。
不能立他。
如是比丘盡壽應依止住。
母經第一。
告諸比丘。
從今已後。
有出家者。
至五臘要誦戒使利。
若根鈍者乃至百臘。
亦應誦之。
若故不誦。
若先誦後時廢忘。
若複鈍根不能得者。
此等三人有四種過。
一不得畜弟子。
二不得離依止。
三不得作和上。
四不得作阇梨。
是名不誦戒者罪。
若準此律。
但??師德者。
即合盡形依止。
次舉失依止。
文中增數有其八。
五。
據取不同。
唯有其八。
一師呵責。
二去。
三休道。
四入戒場。
五死。
六五歲已上。
七見本和上。
八和上目下住。
于初五中。
除去第四。
以不與依止。
同第一故。
次五有二。
謂死五歲。
三八五中。
各有其一。
中間四五。
全無有異。
此八之中。
去休道死。
師弟俱有。
餘之五種。
一向是弟子。
戒場失者。
戒場為是别行法處。
年小無知。
恐為他誤。
但入即失。
不待經宿。
爾者暫至他界。
亦是别行法處。
何以不言入他界。
失解他界。
為是衆僧住處。
不慮壞行。
開入不失。
戒場非是衆僧住處。
入恐壞行。
故入即失。
見本和上者。
本立阇梨。
為替和上。
既見根本無空可補。
是以見時。
即失依止。
和上目下住者。
若離和上。
理須依止。
今住目下。
故言失也。
又可和上先舍畜衆。
見而不失。
今若作心攝受。
在目下失。
亦可見本和上師從界外行還目下住者。
弟子行還。
初作暫心。
入界不失。
後興永意。
在目下失。
此八兼前被擯。
不同合九。
次明其德。
增數八五。
初十唯聖。
下通聖凡。
窮其不同。
但三十九。
以減十歲。
重明故爾。
次明教所被者。
于中文二。
第一略明遮難。
第二爾時衆多下廣明遮難。
初文有十七事。
第一第七是難。
餘通是遮。
先解十三難義。
四門分别。
第一列數釋名。
第二明其體狀。
第三收難盡不。
第四趣等通塞。
初門。
難義随緣乃有無量。
今從重說。
标此十三。
言邊罪者。
戒是衆行之初。
喻王為上。
庶德之本。
譬佛為尊。
既上既尊。
特須持護。
今違重法。
内教不收。
甄在分外。
名之為邊。
此邊罪人舍已更受。
雖被衆緣。
唐勞無益。
障不發戒。
名之為難。
難由邊生。
故曰邊罪難。
問犯尼等難。
受亦不得。
既甄分外。
何不名邊。
答此初一難。
假先犯重。
甄在分外。
名之為邊。
此甄分外。
但名為邊。
此邊即是十三别事。
後受不得。
始名為難。
此難即是十三。
通稱不可。
以别名之邊。
類他通名之難。
如犯尼等。
自是業重成難。
本不由戒。
豈得名邊。
如六度等。
一切諸法立名。
亦有通别不同。
豈以波羅蜜通。
亦令檀那義遍。
故知别名即異。
通名即同。
然此邊罪。
舊解取出。
家已去。
受十戒者。
凡言邊者。
對内為名。
以五八戒。
元非内故。
今解不爾。
凡言邊者。
謂受佛戒。
毀犯重者。
名之為邊。
故多論第一雲。
若破五戒中重戒已。
欲舍五戒。
更受戒者。
無有是處。
若舍戒已。
更受五戒。
若受八戒。
十戒具戒并禅無漏戒。
一切不得。
若毀餘戒。
如五戒說。
準此即是但犯重者。
悉名為邊。
不唯簡十。
又母論第一雲。
若在家受優婆塞戒。
若毀破一。
有受八齊毀一。
若受沙彌十戒毀一。
如此人者。
後出家亦不得戒。
亦不得作和上。
十誦。
名為先犯戒人。
次壞尼難者。
淨具之境。
生善福田。
理應竭誠處心供養。
今反輕陵。
毀壞梵行。
業重障戒。
名之為難。
難由壞尼而生。
故曰犯尼難。
舊解。
壞尼淨穢俱成。
以文但言與着袈裟者行淫。
不論淨行。
今解。
局淨成難。
穢者不成。
縱使陵穢。
業不至重。
文着袈裟據行全者。
不以此文證穢成難。
故見論十七。
壞比丘尼淨行。
永擯不得出家。
五分十七。
佛問汝破比丘尼梵行耶。
答言如是。
祇律。
必須淨尼成難。
又須是淫甄去觸等。
十誦五十三。
若一人事以八污尼。
尼得名污。
是人非污。
得與受戒。
問此既唯淨得成難者。
如何謗中不簡淨穢。
答謗據無根通其淨穢。
此約壞體。
故局淨尼。
次賊心者。
未受具人。
身非所應。
盜竊法财。
稱為賊也。
辨相如文。
次破内外道。
先是外道。
歸心佛法。
舍耶從正。
出家受戒。
但為教法初沾。
信未堅固。
複舍真宗。
還受耶法。
受耶法已。
更複重來。
簡餘外道。
歸正非難。
故曰汝非破内之外道。
次黃門者。
戒是入聖之基。
超生之本。
有勝因者。
方可受行。
黃門雖預人倫。
性多煩惱。
與道相違。
不能升進。
障不得戒。
名之為難。
次五逆。
如煞戒破僧明。
僧祇二十三雲。
作無間罪。
腐敗爛壞。
于正法中。
不能生道根裁。
正使七佛一時出世。
為其說法。
于正法中。
終不生善。
次非人畜生者。
惡趣所收。
報非道器。
既??進修。
不堪入法。
故名為難。
次二形難。
凡道器者。
必須男女相别。
今既身有二形。
心懷兩欲。
先受今生。
尚應滅擯。
況始發心。
甯容得戒。
故稱難。
第二門出體者。
若約三聚明者。
位分為二。
非畜二形黃門。
總用三聚為體。
餘九唯色。
具表無表。
于中身語别者。
破僧語業。
壞尼破内。
此二是身。
餘通身語。
縱比丘犯逆。
亦以逆為難體。
以違理極故。
不取夷蘭。
以夷與蘭。
皆違教故。
又以夷蘭非定滅擯。
若随事明者。
此十三難。
還用邊等十三事為體。
辨折如文。
第三門收難盡不者。
此之十三收難得盡。
是中難者。
要須身相具足。
有心乞受。
僧為作法。
戒不生者。
是此難收。
餘非所攝。
如八難自障聖道。
非開戒事。
然若有者。
亦不得戒。
唯非畜少分。
入此障中。
地獄等六。
無乞受義。
既無此義。
不說為難。
爾者收難既盡。
所以祇律二十九。
四人舍鬥欲出家。
共入毗舍離城。
門中見本仇。
時守門人有弓杖。
一人即捉弓。
一人張弓。
一人射而不死。
一人射斷命根。
是中後二人不應度出家。
已出家者應驅出。
前二人不應度。
已度者置。
若後作惡時應驅出。
答此為輕躁志性無恒。
故有驅不。
非是難攝。
及明了論。
舉難重遮。
通說二十人不得戒者。
亦非局簡成難之人。
第四門通塞者。
于中分三。
第一約趣。
第二就處。
第三約時。
言約趣者。
非畜各一人有十一。
此彼通收。
合十三也。
然以人堪受戒。
不合受者别說。
故須除去。
九種重業。
及黃門二形根不具者。
其非人畜生。
即體為障。
不假須除重業及根不具者。
又就人中。
七衆說者。
比丘約事但十。
謂除賊心。
名但有九。
以若犯尼。
即邊罪攝。
尼若約事但九。
無賊心同前。
又兼除破。
名唯有八。
以犯比丘還成邊罪。
式叉等五。
事亦有九。
謂有賊心除去二破。
名還有八。
謂污具人亦邊攝故。
若元不受戒人。
除邊二破。
即是事八。
名亦有八。
以是義故。
于十三中。
位束為六。
賊心唯是下五。
及不受戒人。
不通上二。
破内上二不及下五。
及不受戒人。
犯尼唯是不受戒人。
邊唯受者。
破僧局是比丘。
非餘四。
煞二形黃門。
通其七衆及不受戒人。
次何處有者。
四天下中除去。
北方難地。
餘三方中。
此方具足十三。
東西二洲但有十一。
除出血破僧。
次何時有者。
時有現未。
假就此方。
佛現在時。
具足十三。
若涅槃後亦唯十一。
除二如前。
義準可解。
問瞻部滅後。
東西二洲及于女人。
如何具問。
答秉法該通不可。
無者除卻。
又解。
得起加行。
故令具問。
亦可元不問有。
遍诘何違。
又解。
無者應除去。
問者依舊制。
次下釋文。
先明破内外道。
于中文三。
第一明作破内之業。
第二佛言下教僧度法。
第三時裸形下重來遣殡。
前文有四。
第一論義心伏。
第一時彼裸形下生信出家。
第三後于異時下作破内之業。
第四時諸下舉以白佛。
初文四辨者。
所謂通達解了。
俱舍名為四無礙解。
一法。
二義。
三詞。
四辨。
釋此三門。
一釋名。
二出體。
三所緣境。
初門。
問何故名無礙解。
答論雲。
于所知境通達無滞。
有說于所知境。
現見而知。
名無礙解。
如世于一現見事中。
雲我于此解知無礙。
言出體者。
以慧為體。
皆以無退轉智為性。
智即慧故。
所緣境者。
法無礙解。
緣名句文身。
義無礙解。
或有欲令唯緣滅谛。
或有欲令緣一切法。
詞無礙解。
緣方言詞。
辨無礙解。
緣應正理。
無滞礙說。
即此了了辨。
是論師成此四辨。
外難不通。
文義盡者。
無此道理。
故曰無有是處。
五百迫難者。
彰理急切也。
餘文可解。
次度法。
文二。
初與四月共住法。
欲彰外道着耶來久。
信既未堅。
故須調試。
此言共住者。
為在界内住。
故餘文言别住者。
謂不得與比丘同一覆故。
先與沙彌戒者。
欲使心有所冀。
憑之入道。
慮恐退之成難。
是故不與具戒。
若準長阿含經第四。
不須四月試。
文雲。
佛告阿難。
我般涅槃後。
諸釋種來。
求為道者。
當聽出家。
授具足戒。
勿使留難。
諸異學梵志。
來求為道。
亦聽出家受具足戒。
勿試四月。
所以者何。
彼有異論。
若小稽留。
則生本見。
然大般涅槃下卷。
論涅槃時。
還令試驗。
又婆沙一百九十一雲。
佛告苾刍。
從今已往。
及我滅後。
不應辄度。
外道出家與受具戒。
唯除釋種。
及事火多發外道。
若有釋種。
作外道服。
來求出家。
汝等即應度令出家。
與受具戒。
所以者何。
我之眷屬應開許故。
見論十六。
若結發外道。
事火外道。
不須波利婆沙。
何以故。
此二外道有業信因果。
第二驗知好惡。
于中複二。
初經四月于驗。
第二爾時下不經四月聽度。
決定心者。
初文。
僧祇二十四。
作羯磨已。
若能如沙彌。
随僧作務者。
在沙彌下。
次第取食。
若不能者。
應語汝自求食。
應日日在前毀呰。
不信耶見犯戒無慚。
如是種種毀呰。
若言長老莫作是語。
彼間亦有賢善。
亦有持戒。
一切盡有須陀洹等。
應語言汝還去彼間。
求阿羅漢。
若言實如長老所說。
外道耶見。
乃至作泥黎行。
長老願拔濟我。
若試滿四月。
心不動移者。
應與出家。
若中間得聖法者。
即名試竟。
若舍外道标試。
着俗人服來者。
應與出家。
見論十六。
若波利婆沙。
垂滿四月。
聞毀佛法。
生歡喜心。
聞毀外道嗔恚。
應更與四月。
次不經可知。
次遣擯如文。
又母論第一雲。
若有外道。
于佛法中出家。
後時厭道。
不舍戒而去。
從外道中還來不得。
準此即合舍戒去者不障。
第二度奴。
見論十六。
奴有四種。
一家生。
二買得。
三破得。
四自來奴。
自來奴者。
為衣食故。
自求為奴。
是名自來奴。
若奴主放奴出家。
語諸比丘言。
若奴有道心者放。
若無道心。
還複為奴。
若如是語者。
不得度出家。
第三度賊。
五分十七。
複有諸賊。
厭作惡業。
求出家受戒。
諸比丘白佛。
佛言聽。
将至人不識處。
與出家受戒。
第四負債人。
第五減年。
僧祇二十三。
太小者。
若減七歲。
若滿七歲不知好惡。
皆不應與出家。
若滿七歲。
解知好惡。
應與出家。
若小兒先已出家。
不應驅出。
度者越毗尼。
太老者。
過七十。
若減七十。
不堪造事。
卧起須又。
是人不聽。
若過七十。
能有所作。
是亦不聽。
年滿七十。
康健能修習諸業。
聽與出家。
若太老。
不應與出家。
若已出家者。
不應驅出。
度者越毗尼。
第六五種病。
多論第六。
有先出家。
而後癞者一切僧事故得共作。
若食時莫令坐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