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開宗記卷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從犍度初至釋三歸文竟。
合有三萬七千二百言) 西太原寺沙門 懷素 撰 ●自下作持二十犍度 先總料簡。
後随别釋。
總中三門分别。
第一先後。
第二釋名。
第三次第。
先解初門。
然佛立制。
本無先後。
今明戒本居前。
犍度次者。
但以前是止持。
今辨作持。
先止後作。
義次第故問準何義知先止後作。
答止持自行。
法須前明。
作持化他。
故次後說。
所以爾者。
自行不立。
無以利他。
自行既成。
義須兼濟。
故佛修行滿已。
方始化物度人。
問戒本匪唯明止。
亦有作相。
犍度不純是作。
亦有止義。
如何判雲前止後作。
答據起行義。
止作互有。
論成行邊。
止作恒别。
亦可前略辨二持。
後廣明二持。
前略後廣義之次第。
又解。
戒本宗明作犯。
作犯過粗。
犍度宗明止犯。
止犯四細。
欲使犯相昞然。
觀過興厭。
先識于粗。
後知其細。
護行始終。
持法堅固。
亦可前略明二犯。
後廣明二犯。
又解。
戒本明随。
不說其受。
顯理未周。
稱之為略。
犍度已下受随雙明。
攝二持義盡。
名之為廣。
先略後廣。
義次第故。
問如尼戒中。
已明受法。
即是前亦明受。
非局是随。
如何釋言。
但明随相。
顯理未周。
稱之為略。
答尼律明受。
顯罪有無。
舉罪立戒。
還是随相。
又問。
若言犍度受随雙明。
攝二持義盡。
稱為廣者。
且如戒本。
随相極多。
犍度辨随。
望前由少。
應言随相。
前廣後略。
論其受法。
前略後廣。
如何立義。
反覆乖文。
釋準行多少。
義雖可然。
今廣略言。
不依此說。
謂前未盡。
後始周圓。
望說盡處。
稱之為廣。
問行法次第。
先受後随。
何故今文先随後受。
答若據次第。
先受後随。
今就化宜。
先随後受。
所以爾者。
以其随相。
廣彰損益。
欣厭易成。
人道中要。
以顯要義。
是故先明。
受中不顯損益深趣。
識相護持。
欣厭未要。
以未要故。
回之後說。
亦可前略明受随。
後廣辨受随。
先略後廣。
義之次第。
次釋名者。
梵雲犍度。
此譯為聚。
所謂受等當分諸法。
集在一處。
稱之為聚。
即舉受等。
以标其聚。
乃至于雜。
故曰受戒等犍度(又可梵雲塞建陀。
此譯為蕰)。
次辨次第者。
雖據本制。
事亂無準。
今明結集次第意者。
犍度二十。
位以為三。
初一犍度明其受法。
次十五聚辨其随行。
次有四聚明二之餘。
所以先明受者。
受是根本。
開生萬行。
以是本故。
建首而明。
問受據次第。
應在律初。
何故今者置之于此。
答夫欲化物度人。
必先自行成立。
為此須在自行之下。
爾者據行成立。
止作俱然。
是則應在律末而說。
答據行成立。
理實應然。
作義是通本故初說。
欲使上收自行。
下攝化他。
義勢得中。
故置于此。
由如不定。
又解。
受是根本。
開生下諸作行。
作行處同本故前說。
計受開生。
一法即足。
若不對受明修。
行則難立。
故于受後。
以辨其随。
随中位二。
初七犍度明别行法。
以皆資成别人行法。
次具睒彌下八犍度彰其衆法。
以皆資成衆行之執。
所以爾者。
别行不成。
誰秉衆法。
是故光明别人行法。
别行既成。
綱網事立。
是故次明衆法之行。
此二之中。
前有衆法。
為成别行。
後有别法。
為成衆行。
舉宗往攝。
衆别恒殊。
就前位中。
開之為二。
初三揵度明随行體。
次四揵度彰行資緣。
為成其行。
須有資緣。
前行體中。
複分為二。
所以先明說戒法者。
夫欲起修。
必資解行。
說戒生解。
故在前明。
安恣起行。
故次居後。
然起行中。
莫過有二。
一專精行。
即安居是。
二悔犯行。
如自恣是。
亦可行為除過。
過有已未。
未即安居。
已乃自恣。
次下資緣。
資緣四中。
前三正資。
後一辨開。
正資之中。
有其内外。
外則無時不須。
内則制有期限。
外中革屣下用。
是故先明。
衣是上資。
故次後說。
雖得外資。
??内不可。
故次明樂應不應義。
然此正資。
事須經理。
經理或虧。
恐違其教。
是故大聖開受德衣。
令無過??。
行得成立。
又解。
自恣既竟。
遊行化物。
履屣資要。
是故次明。
雖得行具。
衣須蔽形。
又是受畜時節。
故次明衣。
衣雖外禦。
複藉内資。
??即廢修。
故次明藥。
或于衣食。
取濟乖方。
便生道??。
事須通許。
是故次明功德衣法。
開上衣食。
資道兩緣。
次明衆法。
衆法分三。
初一能料理德。
次一所秉之法。
後六料理事人。
若無德。
不能護法。
是故先明護法德行。
既有能秉之人。
必須所秉之法。
法之要也。
其唯羯磨。
是故次明瞻波犍度。
廣彰羯磨如非之相。
人法既興。
事須施化。
故次六法正行僧事。
衆中若有七種惡人。
心志難調。
不遵僧命。
若不料理。
豈成迬護。
是以先明呵責犍度。
呵等七法。
折伏情過。
形心雖調。
罪由未滅。
故次人法悔除往??。
人既得法。
事須順行。
若不順行。
業累難遣。
是故次明行?之法。
行若依法。
足遣往??。
仍覆不發。
事須遮舉。
是以次明舉罪儀式。
或無具德。
舉不知時。
乖競相明。
事成破壞。
是故次明破僧犍度。
衆既乖違。
不成和合。
若不除滅。
何名為僧。
是以次明滅诤儀軌。
次二餘者。
僧尼同行。
已如前說。
尼之異法。
事須别舉。
是故次明尼别行法。
二部正法。
已具顯宣。
客等食請。
複須備舉。
為是次明法之儀軌。
式雖周資。
緣須有資之中。
由少房舍。
是以次明房舍犍度。
但此房舍資緣強勝。
事最粗者。
故獨标名。
餘資非一。
不可别件。
是故統收。
以之為雜。
是以末後明雜犍度。
自下别釋。
初受戒犍度。
言受戒者。
創發要期。
斷惡修善。
建志成就。
納法在心。
目之為受。
受有懸防。
稱之為戒。
戒有多緣。
集在一處。
名為犍度。
就此文中。
大開為兩。
第一為明度人受戒。
由佛故有。
事歸教主。
是以先明後身菩薩。
厭俗出家。
修行成佛。
既成佛已。
化物為心。
欲使衆生同沾己益。
是以第二爾時已下。
正明如來度人受戒。
初文複二。
第一寄托俗榮。
色身具足。
将成佛器。
必須殊勝。
第二爾時菩薩漸漸已下。
頓絕愛網。
舍榮出家。
策勵進修。
成無上道。
前文有三。
第一先明托相勝苗。
第二适生已下記相所表。
第三時摩竭王下間相欽奉。
前文複三。
一明菩薩胄族高遠。
二懿師摩下别舉日種。
三北方國界下舉能仁種。
前文複三。
一列粟散三十三王。
經列波離曾間。
古往諸仙所說劫初等王。
故曰我曾間等。
既雲有作如是說。
明知不從佛聞。
大人衆所舉者。
如上文雲。
古昔之常法。
俱舍十二雲。
往者劫初衆人随取香稻為食。
無有貯積。
後時有人。
禀性懶惰。
長取香稻。
貯拟後食。
餘人随學。
漸多停貯。
由此于稻生我所心。
各縱貪情。
多收無厭。
故随收處。
無複再生。
遂共分田。
慮防遠盡。
于己田分。
生??護心。
于他田分。
有懷侵奪。
劫盜過起。
始于此時。
為欲遮防。
共聚詳議。
铨量衆内一有德人。
各以所收六分之一。
雇令防護。
封為田主。
因斯故立刹帝利名。
大衆欽承。
恩流率土。
故複名大三末多王(此雲衆許)。
自後諸王。
此王為首。
佛本行大同。
不能具錄。
二從真阇下列十輪。
三從伽?支下輪散次第。
王數總計。
合有八萬四千二百五十三。
次舉日種。
文中除菩薩羅雲。
次第七王者。
舊人皆雲同俗七葉。
此善生王。
即是懿師摩後第九十四孫。
故今正解。
義未必然。
但欲取其日種。
或苷蔗種。
舉得彼種。
自從是後。
始曰喬答摩(舊雲瞿昙者。
訛略也)。
西方傳說。
曾聞往時。
刹帝利種。
被賊篡位。
父死子逃。
有仙仁慈。
收其子養。
意欲令其後嗣不絕。
後漸長大。
有瞻星者。
白怨王雲。
刹帝利種還有星王。
怨王出賞。
令人捕捉。
其仙行後。
遂被捉獲。
将送怨王。
怨王遂令在于尖标锵身令衆。
仙還所止。
不見小兒。
觀知所在。
來至其邊。
勸喻小兒。
令起情欲。
寄留遺體。
後嗣相承。
小兒苦楚。
有志不從。
仙化密雲。
為其掩障。
細雨沾潤。
暫息苦饑。
現一女人。
以動其想。
小兒緣此。
汝精于地。
仙以牛糞承裹而歸。
置甘蔗園。
因日光觸。
糞團開發。
生一男子。
形容殊妙。
後長為王。
因此相傳為牛糞種。
或曰地種。
或名日種。
又本行集第五雲。
彼一百八。
最在後王。
名大茅草。
其王無子。
舍位出家。
乃至血堕地處。
生二甘蔗。
一出童子。
相師立字。
以日炙熟甘蔗生。
名曰善生。
又以從甘蔗生。
名為甘蔗生。
又以日炙生故。
亦名日種。
後長為王。
一出童女因緣如上。
名為善賢。
複名水波。
後匹為妃。
以此證知。
善生王者。
即苷蔗種也。
謂是懿師摩次第百王。
後第一百一孫。
既雲懿師摩後有王名大善生。
明知善生等七王。
即是一百數外。
若此七王是百數外。
是則足前。
合有八萬四千二百六十。
悅頭檀者。
此雲淨飯王。
菩薩者如前解。
次能仁種。
文有其三。
一立釋迦所由。
故曰豪族等。
五分十五雲。
王舍城王。
名曰郁摩王。
有四子。
一名照目。
二名聰目。
三名調伏象。
四名尼患。
聰明神武。
有大威德。
别妃有子。
名曰長生。
頑薄醜陋。
衆人所賤。
妃言我子雖長。
才不及物。
而彼四子并有威德。
國祚所歸。
必鐘此等。
當設何計。
固子基業。
即作方便。
令王擯斥。
四子被擯。
從者如雲。
謂己親眷及諸士庶。
到雪山北。
東西遐迥。
南北廣大。
地平如砥。
四望清淨。
多諸名果異類衆鳥。
四子見之。
即便頓止。
數年之中。
歸者如市。
遂大熾盛。
郁為奇國。
父王思問。
傍臣答言在雪山北。
近舍夷林。
築城營邑。
衆人熾盛。
地沃豐野。
衣食無乏。
王聞三歎。
我子有能。
從此遂号為釋迦種。
以此證立能仁所由。
二父母真正者。
簡餘外種。
謂以自族為妻。
恐種雜亂。
又以餘姓卑劣。
不堪為婚。
之是以故雲父母真正。
三衆相具足者。
内報殊勝。
三十二備。
故雲具足。
問所以佛相但三十二。
答婆沙一百七十七雲。
三十二者世間共許。
是吉祥數。
故三十二不減不增。
又解。
若三十二。
莊嚴佛身。
則于世間。
最勝無比。
若當減者。
便有??少。
若更增者。
則亦雜亂。
皆非殊勝。
但唯示所。
如佛說法。
不可增減。
佛相亦然。
無增無減。
次明記相所表。
文中有二。
一總。
二别。
總中适者始也。
謂始生已問。
未知此生。
何生所攝。
答胎生所收。
問于四生内。
何生最勝。
釋化生最勝。
爾者後身菩薩得生自在。
應當受化。
何以胎生。
俱舍第八解雲。
見受胎生有大利益。
謂為引導諸大釋種。
親屬相因。
令入正法。
又引餘類。
令知菩薩是輪王種。
生敬慕心。
因發正勤。
專修正法。
又若不爾。
族姓難知。
恐疑幻化。
為天為鬼。
如外道論。
矯設謗言。
過百劫後。
當有大幻。
出現于世。
食啖世間。
故受胎生。
息諸疑謗。
相師所謂阿私陀仙。
問佛身之中相有有好。
如何相師言相非好。
解相為粗顯。
占者易知。
好為微隐。
睹而不委。
二道者謂輪王與佛。
次下别歎。
先表輪王。
後顯佛道。
輪王文四。
一位極輪王。
内報殊勝。
二七寶下依報具足。
三有千子眷屬威雄。
四從海内下正化遐被。
此輪王者。
謂是金輪。
以文中雲主四天下。
此王由輪旋轉應導。
威伏一切。
名轉輪王。
俱舍十二雲。
若金輪者。
諸小國王。
各自來迎。
作如是請。
我等國土寬廣豐饒。
安隐富樂。
多諸人衆。
唯願天尊。
親垂教來。
我等皆是天尊翼從。
若銀輪王。
自往彼土。
威嚴近至。
彼方臣伏。
若銅輪王。
至彼國已。
宣威競德。
彼方推勝。
若?輪王。
亦至彼國。
現威列陣。
刻勝便止。
一切輪王皆無傷害。
令伏得勝。
各安所居。
勸化令修十善業道。
故輪王死。
定得生天。
次七寶者。
皆為王重。
稱之為寶。
華嚴第五十七雲。
輪名勝自在。
象名青山。
馬名勇疾風。
珠名光藏雲。
玉女名淨妙德主。
藏臣名大财。
典兵名離垢眼。
餘文可解。
次顯佛道。
十号三輪。
文如上解。
次聞相欽奉。
于中文四。
一邊境衛邏。
二邏人間說。
所謂間上二表之事。
言中是到。
故言王聞。
三請王除去。
恐後侵吞。
故曰将由此起。
四不從請意。
初間名高伏。
一往即拒。
次若彼下申其拒意。
我當臣屬。
應上輪王。
當為弟子。
應前佛道。
此在宮中。
聞名息慢。
上來依器殊勝竟。
次下舍榮出家。
就中文二。
第一不顧尊位舍榮出家。
第二時有人下策勵進修成無上道。
前文複二。
一舍榮出家。
二時摩竭下對面息慢。
前出家文四。
一明菩薩厭苦難盡。
思盡苦源。
第二時菩薩下父母愁念。
恐舍俗榮。
第三時菩薩下強違父母。
棄而出家。
第四爾時下既出家已。
修乞知足。
初文漸長大者。
五分。
年十四。
因果年十九。
故雲長大。
既大長已。
觀見生死。
循環不絕。
故雲以此身故不盡苦際。
菩薩唯求斷苦方便。
睹其苦因不除。
苦果相續。
故曰如是苦身何可得盡。
此文自觀生厭。
略無現相。
五分十五。
睹相生厭。
現厭有三。
彰欣唯一。
菩薩少小。
有出家志。
父王常以五欲娛樂。
至年十四。
城東遊觀。
出東門已。
見一老人。
頭白背偻。
柱杖羸步。
問禦者言。
此是何人。
禦者答雲。
年耆根熟。
形變色衰。
坐起苦極。
餘命無幾。
故謂之老。
問禦者言。
吾身免不。
答言不免。
回駕宮自念。
未離老法。
愁憂不樂。
父王聞已。
更增欲具。
又于異日。
城南遊觀。
遂見病人。
形體羸瘦。
倚門喘息。
禦者答雲。
四大增損。
飲食不能。
氣息羸微。
命在刻漏。
又于異日。
城西見死。
輿屍在前。
室家男女。
哀号随後。
禦者答雲。
氣絕神遊。
無所複知。
棄之空野。
長離親戚。
回車還次。
逢見一人。
剃除須發。
法服擎缽。
視地而行。
問是何人。
答曰出家。
又問何謂出家。
答曰善自調伏。
具諸威儀。
常行忍辱。
憐愍衆生。
故謂出家。
菩薩間見。
三稱善哉。
唯是為快。
至便下車。
恭敬而問。
何故形服與世絕異。
答與三歎。
并悉如前。
有一女人。
見菩薩便生愛心。
即說偈言。
母有此子樂。
其父亦甚歡。
女人有此婿。
樂過于泥洹。
菩薩說泥洹聞聲。
歡喜踴躍。
自念。
我何當得此無上泥洹。
還宮思惟。
未離生老病死之法。
王問禦者。
今出樂不答言始出不悅。
還時甚樂。
具陳所見。
王複念曰。
相師言實。
出家必矣。
複增五欲。
晝夜娛樂。
次觀樂具宮殿等。
作惡相已。
三稱禍哉。
舍而出家。
因果經中大同。
不能繁具。
第二年雖盛壯。
厭惡情深。
故曰心不樂欲。
父王貪國重位。
心希紹繼。
故曰愁憂等。
第三絕愛出家聽許。
故曰強違。
恐損他人。
故自剃發。
着袈裟者。
智度論第一雲。
持上妙寶衣。
貿粗布僧伽梨。
又本行集第十雲。
時淨居天。
應時化作獦師之形。
身着袈裟染色之衣。
太子與身上迦屍迦衣。
價直百千億金。
易之而着。
既嚴整訖。
口發如是大弘誓言。
我今始名真出家也。
此文雖有袈裟。
不顯所以。
在家迫迮。
猶如牢獄。
羁系行人。
名之為家。
于此厭背。
稱之為舍。
出家寬廓。
事等虛空。
不溺行人。
名曰非家。
發意歸趣。
名之為入。
第四乞食。
此則棄國出家。
遊于羅閱千途之行。
不可具陳。
但為報藉資須。
且行乞食。
須令施者得福。
現未獲安。
文雖持缽。
不顯得由。
既無得由。
不可斟的。
雖行乞食。
具諸威儀。
庠序可觀。
王見息慢。
其文有四。
第一經家牒王所見。
第二見已已下一行半偈。
發言贊歎。
第三王即遣下五偈半。
來使尋逐。
第四王間彼使言下親谒驗實。
初文可知。
第二歎中五句。
初句一往勸觀異賓。
第二别歎内行殊勝。
第三顯其色相豐美。
第四贊述種族高貴。
第五兩句威儀可則。
勝相殊妙。
此士無。
王勸同觀異國之士。
故雲觀彼客。
亦可儀則庠序。
嚴整可觀。
勸諸群臣。
同瞻異相。
故曰觀彼客。
聖行雖多。
此最超物。
由行此行。
道立人尊。
故曰為最勝。
相謂三十二相。
好謂八十種好。
相好昞着。
故曰甚嚴好。
相好既備。
明非庶品。
必是刹利勝族苗??。
故非下賤。
湛然若大海。
安住如須彌。
徐行喻師子。
顧視等牛王。
故曰谛視等。
次知處文三。
初有半偈。
王來使人尋知處所。
次有三偈。
使奉王來尋知處所。
後有兩偈。
既知處已還來啟王。
初文可知。
次文複三。
初偈奉命尋問。
次偈見其所作平等利人。
攝根無染。
福人感物。
譽毀不移。
後偈尋逐知處。
第三文二。
初偈白王之法。
次偈啟奏王知。
第四禮谒文三。
初一偈半緻敬問訊。
第二共相問訊下共申問答。
第三來意既周。
緻敬辭退。
初文須問暄涼。
起居輕等。
第二欲申問答。
先結前生後。
前雖遙歎。
未決心疑。
今既親承。
須申問答。
故名為複。
亦可問訊既竟。
更決心疑。
故名為複。
就問答中文分為二。
初盡偈末。
問得族姓心中所祈。
次長行下。
雖知族祈。
未識真為。
故須舍位。
驗其虛實。
就前之中。
初問後答。
對面申前。
遙相贊意。
問中有二。
初偈問心中所祈。
我觀仁者。
壯年勝行。
理應紹位稱王。
恩流率土。
而今剃染修乞。
祈意如何。
此問出家修乞之意。
次偈問種族生處。
今觀仁者。
顔貌端正。
必是刹利勝族苗??。
我既共汝相對問答。
願說本之族姓生處。
次答三偈。
文中不次。
初偈先答後問。
初之兩句答前生處。
故曰有國等。
次有二句答前種姓名。
父姓名為日。
是前大善生等日種。
生處名釋迦。
舉前北方下能仁姓。
次有兩偈。
卻答初問。
初偈舍緣入道。
次偈祈斷苦源。
初舍緣者。
生死循環。
皆由緣伴。
欲絕苦因。
必須棄舍。
故雲舍彼行等。
次偈斷苦者。
觀欲多過。
是前輪王。
苦集相仍。
不得解脫。
此釋初句。
出離安隐。
是前佛果。
既顯滅道。
勵意進求。
釋第二句。
息苦會真。
本心所趣。
故曰要求等。
釋三四句。
此中觀欲是集谛。
多衆惱是苦谛。
出離道谛。
安穩滅谛。
次驗虛實。
其文有二。
一驗知實。
應上輪王。
二求先度。
顯前佛道。
驗知實中半令為二。
舍全之中。
有法喻合。
既驗知實。
方求先度。
五分。
王欲誠菩薩語言。
比丘族姓尊位。
世為王胄。
聖德自然應居四海颙。
四海颙莫不企仰。
若能降志。
亦當稱番。
比面相事。
菩薩答言。
世間貴位莫尊輪王。
吾已棄之。
況四海乎。
所以出家求道。
欲度一切生死大苦。
何不請我。
道成先度。
乃反區區以此相要。
王言善哉。
斯言甚快。
道成之日。
願先度我及此國人。
菩薩許之。
王大歡喜。
禮拜辭退。
第三還退可知次明修成等覺。
其文有二。
一同耶修不悟真果。
第二爾時菩薩下。
念昔正因。
依修作佛。
前文複二。
一者同耶習定。
二者同耶苦行。
習定複二。
謂不用及非想。
然餘文中具習諸定。
此且舉二。
餘亦應修。
就不用中。
文分為二。
初明同耶習定。
第二時菩薩下非奪而去。
前文有十。
一舉耶師習定教授。
二時菩薩下往問學法。
第三報言下答所學法。
第四時菩薩下校量有無。
第五我今已下修令得證。
第六時菩薩下更問學法。
第七報言已下答無有餘。
第八菩薩報言下略以非之。
第九阿藍下勸共同事。
第十時阿藍下敬之為正。
次非奪文二。
一校量非奪。
二知非棄舍。
前中複二。
初有四句。
不能除過。
次有四句。
不能成德。
過即生死過患。
德謂涅槃有德。
前文有業不絕。
名非息滅。
有因不除故非去。
欲有果相。
仍名非滅盡。
以此循環。
故非休息。
後文非成等覺。
舉其覺果。
非沙門沙門果。
此二有餘涅槃。
下之二句無餘涅槃。
初句談體。
次句歎德。
亦可連聲雲。
非得涅槃永寂之處。
同為一句。
舊人配文解釋。
極成違理。
既不順宗。
豈繁述破。
次舍可知。
第二同習非想。
但少非成等正覺一句。
餘文同上。
更求勝法者。
舊解雲。
謂執自餓是道。
以見事中儉節。
将為畢竟離欲。
曰無上休息法也。
今解不爾。
但以欲求勝法。
中路遇緣。
遂經六年。
不獲聖法。
故曰雖爾猶不證增上聖智勝法。
其休息法。
即後成佛文是。
共行是耶。
非休息法。
又舍耶定之時。
未見苦行之事。
南遊象山。
睹處起念如何懸。
即指此為休息法。
次同苦行者。
為欲化耶令歸正法。
依大乘方便經中卷雲。
昔迦葉佛時。
菩薩作如是言。
我不欲見此秃頭道人。
何有秃人能得菩提。
菩提之道。
甚深難得。
乃至廣說。
複次菩薩為教化五人。
及自示業報。
以業障故。
六年苦行。
其五人者。
父王簡得五豪族子。
令使侍衛。
四女者。
當時緣有。
亦可為彰菩薩無染行。
亦可遠表當來僧尼二衆。
是故今舉四女五男。
雖複六年苦行。
良由所習非真。
但增疲弊。
故曰雖爾等。
次下依修作佛。
就中文二。
初默念思惟挍量得失。
第二爾時菩薩下。
食食修禅。
斷惑成佛。
然挍量中。
文有九句。
初有四句。
挍量舊道。
次有三句。
思惟欲依。
後有二句。
悟正因法。
前四句中。
一舉父王田上所得之智。
第二審察此道。
能盡苦不。
第三知有堪能。
第四依之得盡。
次三句中。
第一舉欲為依。
欲者惑因。
不善法者是業。
以此惑業相資。
輪回諸趣。
既雲頗因欲不善法得樂法不。
明知不由不善之因。
以感樂果。
第二知其無力。
第三習無欲舍。
不善得樂法耶。
計理更有一句。
言舍即得無者略也。
後之二句。
悟正獲資。
如上所思耶依無力。
欲盡苦源。
豈由自餓。
故曰然我不由等。
然則行藉資成。
緣虧喪道。
若不受食。
何以超升。
故曰我今等。
次下修禅成佛。
文中有二。
初食食修禅。
二斷惑成佛。
前中複二。
初食食。
次修禅。
食食文三。
一明食食。
反前自餓。
言異時者。
非思量時。
此食飯麨。
餘文乳糜。
問所以不同者。
菩薩先食飯麨。
氣力漸增。
後食乳糜。
方成正覺。
所以知者。
斷食六年。
一頓無益。
自非長時。
無由受潤。
故婆沙一百八十二雲。
菩薩舍苦行已。
而食美飯蘇乳。
以油塗身。
習處中行。
五人謂犯失志。
遂便舍去。
于時遂有難陀難陀?羅二女。
俱時給侍。
菩薩爾時便作是念。
若彼五人。
不舍我者。
豈令女人來相親近。
菩薩受十六德乳糜食已。
身力轉增。
從吉祥人邊受草等。
乃至成佛。
問菩薩氣力。
豈由食耶。
答菩薩雖有那羅延力。
若不食者。
謂自餓得道。
為破耶見故食乳糜。
因果第三雲。
今我若複以此羸身而取道者。
彼諸外道當言。
自餓是涅槃因。
我雖節節有那羅??力。
亦不以此而取道果。
我當受食。
然後成道。
第二五人不了正耶。
固情舍去。
第三食已得充氣力。
次下修禅先明方便。
方便文三。
一洗身垢。
将欲淨心。
先去身垢。
次欲往其道樹。
以未成佛。
不可即在道樹下。
故坐乞草已往吉祥樹下修禅。
所以草座者。
一為表己少欲之行。
二令弟子放以成規。
其草作青綠色。
如孔雀王項。
柔血細滑。
因果經觀知過去。
以草為座。
帝釋化人。
執淨耎草。
問名何等。
答曰吉祥。
菩薩聞之心大歡喜。
我破不吉。
以成吉祥。
此人亦請先度。
次明坐法。
身端故直。
系心不耶。
故曰正意。
專注一境。
名曰系念在前。
不顯加趺坐者略也。
菩薩理應結加趺坐。
婆沙三十九。
問諸威儀中。
皆得修善。
何故涅說結趺坐。
答此是賢聖常威儀故。
謂過去未來過殑伽沙數量諸佛。
及佛弟子。
皆住此威儀而入定故。
複次如是威儀。
順善善品故。
謂若行住。
身速疲勞。
若倚卧時。
便增惛睡。
唯結加坐無斯過失。
故能修習殊勝善品。
問結加趺坐。
義何謂耶。
答是相周圓而安坐義。
聲論者曰。
以兩足趺。
加緻兩?。
如龍盤結。
端坐思惟。
又解。
重疊兩足。
左右交盤。
正觀境界。
名結加坐。
唯此威儀。
順修定故。
又僧祇三十五雲。
六群比丘。
在禅房中。
作駱??坐。
諸比丘白佛。
佛言。
從今日後。
不得作駱??坐。
應加趺坐。
次正修禅。
新名靜慮。
靜慮不同。
有其四種。
釋四靜慮三門分别。
第一釋名。
第二出體。
第三諸門分别。
言釋名者。
梵曰?南。
此雲靜慮。
俱舍二十八雲。
依何義故。
立靜慮名。
答由此寂靜能審慮故。
寂靜是定。
審慮是慧。
爾者諸無色定應名靜慮。
以皆寂靜能審慮故。
答就勝立名。
非餘定等。
如世間說。
發光名日。
非螢燭等亦得日名。
問靜慮如何獨名為日。
答諸等持内。
唯此攝支。
止觀均行。
極能審慮。
是故唯此獨得勝名。
次出體。
此四靜慮。
一一有二。
謂生及定。
生者非定。
是居止處。
定靜慮體。
唯是善性。
以三摩地。
能令心王專一。
專一所緣。
故名為定。
以大地中善等持為體。
若兼助伴。
五蕰為性。
以随轉色為色蕰故。
問若一一境性是靜慮者。
依何義立四靜慮耶。
答此由具支。
有其多少。
故一境性分為四種。
次諸門有四。
第一何定攝支。
第二定支多少。
第三立支所以。
第四諸地通局。
初門靜慮有三。
一者味定。
謂愛相應受着淨定。
二者淨定。
與無貪等諸白淨法。
相應起故。
三無漏定。
愛不緣故。
三中後二攝支。
非初味定。
第二門定支總有十八。
初定五支。
一尋。
二伺。
三喜。
四樂。
五等持。
等持是定别名。
二定四支。
一内淨。
二喜。
三樂。
四等持。
三定五支。
一行舍。
二正念。
三正慧。
四受樂。
五等持。
四定四支。
一行舍清淨。
二念清淨。
三非苦樂。
四等持。
然支數雖十八。
實事但有十一。
謂初定五支。
第二定中。
唯有内淨。
餘三如前。
足前為六。
第三定中。
等持如前。
餘
合有三萬七千二百言) 西太原寺沙門 懷素 撰 ●自下作持二十犍度 先總料簡。
後随别釋。
總中三門分别。
第一先後。
第二釋名。
第三次第。
先解初門。
然佛立制。
本無先後。
今明戒本居前。
犍度次者。
但以前是止持。
今辨作持。
先止後作。
義次第故問準何義知先止後作。
答止持自行。
法須前明。
作持化他。
故次後說。
所以爾者。
自行不立。
無以利他。
自行既成。
義須兼濟。
故佛修行滿已。
方始化物度人。
問戒本匪唯明止。
亦有作相。
犍度不純是作。
亦有止義。
如何判雲前止後作。
答據起行義。
止作互有。
論成行邊。
止作恒别。
亦可前略辨二持。
後廣明二持。
前略後廣義之次第。
又解。
戒本宗明作犯。
作犯過粗。
犍度宗明止犯。
止犯四細。
欲使犯相昞然。
觀過興厭。
先識于粗。
後知其細。
護行始終。
持法堅固。
亦可前略明二犯。
後廣明二犯。
又解。
戒本明随。
不說其受。
顯理未周。
稱之為略。
犍度已下受随雙明。
攝二持義盡。
名之為廣。
先略後廣。
義次第故。
問如尼戒中。
已明受法。
即是前亦明受。
非局是随。
如何釋言。
但明随相。
顯理未周。
稱之為略。
答尼律明受。
顯罪有無。
舉罪立戒。
還是随相。
又問。
若言犍度受随雙明。
攝二持義盡。
稱為廣者。
且如戒本。
随相極多。
犍度辨随。
望前由少。
應言随相。
前廣後略。
論其受法。
前略後廣。
如何立義。
反覆乖文。
釋準行多少。
義雖可然。
今廣略言。
不依此說。
謂前未盡。
後始周圓。
望說盡處。
稱之為廣。
問行法次第。
先受後随。
何故今文先随後受。
答若據次第。
先受後随。
今就化宜。
先随後受。
所以爾者。
以其随相。
廣彰損益。
欣厭易成。
人道中要。
以顯要義。
是故先明。
受中不顯損益深趣。
識相護持。
欣厭未要。
以未要故。
回之後說。
亦可前略明受随。
後廣辨受随。
先略後廣。
義之次第。
次釋名者。
梵雲犍度。
此譯為聚。
所謂受等當分諸法。
集在一處。
稱之為聚。
即舉受等。
以标其聚。
乃至于雜。
故曰受戒等犍度(又可梵雲塞建陀。
此譯為蕰)。
次辨次第者。
雖據本制。
事亂無準。
今明結集次第意者。
犍度二十。
位以為三。
初一犍度明其受法。
次十五聚辨其随行。
次有四聚明二之餘。
所以先明受者。
受是根本。
開生萬行。
以是本故。
建首而明。
問受據次第。
應在律初。
何故今者置之于此。
答夫欲化物度人。
必先自行成立。
為此須在自行之下。
爾者據行成立。
止作俱然。
是則應在律末而說。
答據行成立。
理實應然。
作義是通本故初說。
欲使上收自行。
下攝化他。
義勢得中。
故置于此。
由如不定。
又解。
受是根本。
開生下諸作行。
作行處同本故前說。
計受開生。
一法即足。
若不對受明修。
行則難立。
故于受後。
以辨其随。
随中位二。
初七犍度明别行法。
以皆資成别人行法。
次具睒彌下八犍度彰其衆法。
以皆資成衆行之執。
所以爾者。
别行不成。
誰秉衆法。
是故光明别人行法。
别行既成。
綱網事立。
是故次明衆法之行。
此二之中。
前有衆法。
為成别行。
後有别法。
為成衆行。
舉宗往攝。
衆别恒殊。
就前位中。
開之為二。
初三揵度明随行體。
次四揵度彰行資緣。
為成其行。
須有資緣。
前行體中。
複分為二。
所以先明說戒法者。
夫欲起修。
必資解行。
說戒生解。
故在前明。
安恣起行。
故次居後。
然起行中。
莫過有二。
一專精行。
即安居是。
二悔犯行。
如自恣是。
亦可行為除過。
過有已未。
未即安居。
已乃自恣。
次下資緣。
資緣四中。
前三正資。
後一辨開。
正資之中。
有其内外。
外則無時不須。
内則制有期限。
外中革屣下用。
是故先明。
衣是上資。
故次後說。
雖得外資。
??内不可。
故次明樂應不應義。
然此正資。
事須經理。
經理或虧。
恐違其教。
是故大聖開受德衣。
令無過??。
行得成立。
又解。
自恣既竟。
遊行化物。
履屣資要。
是故次明。
雖得行具。
衣須蔽形。
又是受畜時節。
故次明衣。
衣雖外禦。
複藉内資。
??即廢修。
故次明藥。
或于衣食。
取濟乖方。
便生道??。
事須通許。
是故次明功德衣法。
開上衣食。
資道兩緣。
次明衆法。
衆法分三。
初一能料理德。
次一所秉之法。
後六料理事人。
若無德。
不能護法。
是故先明護法德行。
既有能秉之人。
必須所秉之法。
法之要也。
其唯羯磨。
是故次明瞻波犍度。
廣彰羯磨如非之相。
人法既興。
事須施化。
故次六法正行僧事。
衆中若有七種惡人。
心志難調。
不遵僧命。
若不料理。
豈成迬護。
是以先明呵責犍度。
呵等七法。
折伏情過。
形心雖調。
罪由未滅。
故次人法悔除往??。
人既得法。
事須順行。
若不順行。
業累難遣。
是故次明行?之法。
行若依法。
足遣往??。
仍覆不發。
事須遮舉。
是以次明舉罪儀式。
或無具德。
舉不知時。
乖競相明。
事成破壞。
是故次明破僧犍度。
衆既乖違。
不成和合。
若不除滅。
何名為僧。
是以次明滅诤儀軌。
次二餘者。
僧尼同行。
已如前說。
尼之異法。
事須别舉。
是故次明尼别行法。
二部正法。
已具顯宣。
客等食請。
複須備舉。
為是次明法之儀軌。
式雖周資。
緣須有資之中。
由少房舍。
是以次明房舍犍度。
但此房舍資緣強勝。
事最粗者。
故獨标名。
餘資非一。
不可别件。
是故統收。
以之為雜。
是以末後明雜犍度。
自下别釋。
初受戒犍度。
言受戒者。
創發要期。
斷惡修善。
建志成就。
納法在心。
目之為受。
受有懸防。
稱之為戒。
戒有多緣。
集在一處。
名為犍度。
就此文中。
大開為兩。
第一為明度人受戒。
由佛故有。
事歸教主。
是以先明後身菩薩。
厭俗出家。
修行成佛。
既成佛已。
化物為心。
欲使衆生同沾己益。
是以第二爾時已下。
正明如來度人受戒。
初文複二。
第一寄托俗榮。
色身具足。
将成佛器。
必須殊勝。
第二爾時菩薩漸漸已下。
頓絕愛網。
舍榮出家。
策勵進修。
成無上道。
前文有三。
第一先明托相勝苗。
第二适生已下記相所表。
第三時摩竭王下間相欽奉。
前文複三。
一明菩薩胄族高遠。
二懿師摩下别舉日種。
三北方國界下舉能仁種。
前文複三。
一列粟散三十三王。
經列波離曾間。
古往諸仙所說劫初等王。
故曰我曾間等。
既雲有作如是說。
明知不從佛聞。
大人衆所舉者。
如上文雲。
古昔之常法。
俱舍十二雲。
往者劫初衆人随取香稻為食。
無有貯積。
後時有人。
禀性懶惰。
長取香稻。
貯拟後食。
餘人随學。
漸多停貯。
由此于稻生我所心。
各縱貪情。
多收無厭。
故随收處。
無複再生。
遂共分田。
慮防遠盡。
于己田分。
生??護心。
于他田分。
有懷侵奪。
劫盜過起。
始于此時。
為欲遮防。
共聚詳議。
铨量衆内一有德人。
各以所收六分之一。
雇令防護。
封為田主。
因斯故立刹帝利名。
大衆欽承。
恩流率土。
故複名大三末多王(此雲衆許)。
自後諸王。
此王為首。
佛本行大同。
不能具錄。
二從真阇下列十輪。
三從伽?支下輪散次第。
王數總計。
合有八萬四千二百五十三。
次舉日種。
文中除菩薩羅雲。
次第七王者。
舊人皆雲同俗七葉。
此善生王。
即是懿師摩後第九十四孫。
故今正解。
義未必然。
但欲取其日種。
或苷蔗種。
舉得彼種。
自從是後。
始曰喬答摩(舊雲瞿昙者。
訛略也)。
西方傳說。
曾聞往時。
刹帝利種。
被賊篡位。
父死子逃。
有仙仁慈。
收其子養。
意欲令其後嗣不絕。
後漸長大。
有瞻星者。
白怨王雲。
刹帝利種還有星王。
怨王出賞。
令人捕捉。
其仙行後。
遂被捉獲。
将送怨王。
怨王遂令在于尖标锵身令衆。
仙還所止。
不見小兒。
觀知所在。
來至其邊。
勸喻小兒。
令起情欲。
寄留遺體。
後嗣相承。
小兒苦楚。
有志不從。
仙化密雲。
為其掩障。
細雨沾潤。
暫息苦饑。
現一女人。
以動其想。
小兒緣此。
汝精于地。
仙以牛糞承裹而歸。
置甘蔗園。
因日光觸。
糞團開發。
生一男子。
形容殊妙。
後長為王。
因此相傳為牛糞種。
或曰地種。
或名日種。
又本行集第五雲。
彼一百八。
最在後王。
名大茅草。
其王無子。
舍位出家。
乃至血堕地處。
生二甘蔗。
一出童子。
相師立字。
以日炙熟甘蔗生。
名曰善生。
又以從甘蔗生。
名為甘蔗生。
又以日炙生故。
亦名日種。
後長為王。
一出童女因緣如上。
名為善賢。
複名水波。
後匹為妃。
以此證知。
善生王者。
即苷蔗種也。
謂是懿師摩次第百王。
後第一百一孫。
既雲懿師摩後有王名大善生。
明知善生等七王。
即是一百數外。
若此七王是百數外。
是則足前。
合有八萬四千二百六十。
悅頭檀者。
此雲淨飯王。
菩薩者如前解。
次能仁種。
文有其三。
一立釋迦所由。
故曰豪族等。
五分十五雲。
王舍城王。
名曰郁摩王。
有四子。
一名照目。
二名聰目。
三名調伏象。
四名尼患。
聰明神武。
有大威德。
别妃有子。
名曰長生。
頑薄醜陋。
衆人所賤。
妃言我子雖長。
才不及物。
而彼四子并有威德。
國祚所歸。
必鐘此等。
當設何計。
固子基業。
即作方便。
令王擯斥。
四子被擯。
從者如雲。
謂己親眷及諸士庶。
到雪山北。
東西遐迥。
南北廣大。
地平如砥。
四望清淨。
多諸名果異類衆鳥。
四子見之。
即便頓止。
數年之中。
歸者如市。
遂大熾盛。
郁為奇國。
父王思問。
傍臣答言在雪山北。
近舍夷林。
築城營邑。
衆人熾盛。
地沃豐野。
衣食無乏。
王聞三歎。
我子有能。
從此遂号為釋迦種。
以此證立能仁所由。
二父母真正者。
簡餘外種。
謂以自族為妻。
恐種雜亂。
又以餘姓卑劣。
不堪為婚。
之是以故雲父母真正。
三衆相具足者。
内報殊勝。
三十二備。
故雲具足。
問所以佛相但三十二。
答婆沙一百七十七雲。
三十二者世間共許。
是吉祥數。
故三十二不減不增。
又解。
若三十二。
莊嚴佛身。
則于世間。
最勝無比。
若當減者。
便有??少。
若更增者。
則亦雜亂。
皆非殊勝。
但唯示所。
如佛說法。
不可增減。
佛相亦然。
無增無減。
次明記相所表。
文中有二。
一總。
二别。
總中适者始也。
謂始生已問。
未知此生。
何生所攝。
答胎生所收。
問于四生内。
何生最勝。
釋化生最勝。
爾者後身菩薩得生自在。
應當受化。
何以胎生。
俱舍第八解雲。
見受胎生有大利益。
謂為引導諸大釋種。
親屬相因。
令入正法。
又引餘類。
令知菩薩是輪王種。
生敬慕心。
因發正勤。
專修正法。
又若不爾。
族姓難知。
恐疑幻化。
為天為鬼。
如外道論。
矯設謗言。
過百劫後。
當有大幻。
出現于世。
食啖世間。
故受胎生。
息諸疑謗。
相師所謂阿私陀仙。
問佛身之中相有有好。
如何相師言相非好。
解相為粗顯。
占者易知。
好為微隐。
睹而不委。
二道者謂輪王與佛。
次下别歎。
先表輪王。
後顯佛道。
輪王文四。
一位極輪王。
内報殊勝。
二七寶下依報具足。
三有千子眷屬威雄。
四從海内下正化遐被。
此輪王者。
謂是金輪。
以文中雲主四天下。
此王由輪旋轉應導。
威伏一切。
名轉輪王。
俱舍十二雲。
若金輪者。
諸小國王。
各自來迎。
作如是請。
我等國土寬廣豐饒。
安隐富樂。
多諸人衆。
唯願天尊。
親垂教來。
我等皆是天尊翼從。
若銀輪王。
自往彼土。
威嚴近至。
彼方臣伏。
若銅輪王。
至彼國已。
宣威競德。
彼方推勝。
若?輪王。
亦至彼國。
現威列陣。
刻勝便止。
一切輪王皆無傷害。
令伏得勝。
各安所居。
勸化令修十善業道。
故輪王死。
定得生天。
次七寶者。
皆為王重。
稱之為寶。
華嚴第五十七雲。
輪名勝自在。
象名青山。
馬名勇疾風。
珠名光藏雲。
玉女名淨妙德主。
藏臣名大财。
典兵名離垢眼。
餘文可解。
次顯佛道。
十号三輪。
文如上解。
次聞相欽奉。
于中文四。
一邊境衛邏。
二邏人間說。
所謂間上二表之事。
言中是到。
故言王聞。
三請王除去。
恐後侵吞。
故曰将由此起。
四不從請意。
初間名高伏。
一往即拒。
次若彼下申其拒意。
我當臣屬。
應上輪王。
當為弟子。
應前佛道。
此在宮中。
聞名息慢。
上來依器殊勝竟。
次下舍榮出家。
就中文二。
第一不顧尊位舍榮出家。
第二時有人下策勵進修成無上道。
前文複二。
一舍榮出家。
二時摩竭下對面息慢。
前出家文四。
一明菩薩厭苦難盡。
思盡苦源。
第二時菩薩下父母愁念。
恐舍俗榮。
第三時菩薩下強違父母。
棄而出家。
第四爾時下既出家已。
修乞知足。
初文漸長大者。
五分。
年十四。
因果年十九。
故雲長大。
既大長已。
觀見生死。
循環不絕。
故雲以此身故不盡苦際。
菩薩唯求斷苦方便。
睹其苦因不除。
苦果相續。
故曰如是苦身何可得盡。
此文自觀生厭。
略無現相。
五分十五。
睹相生厭。
現厭有三。
彰欣唯一。
菩薩少小。
有出家志。
父王常以五欲娛樂。
至年十四。
城東遊觀。
出東門已。
見一老人。
頭白背偻。
柱杖羸步。
問禦者言。
此是何人。
禦者答雲。
年耆根熟。
形變色衰。
坐起苦極。
餘命無幾。
故謂之老。
問禦者言。
吾身免不。
答言不免。
回駕宮自念。
未離老法。
愁憂不樂。
父王聞已。
更增欲具。
又于異日。
城南遊觀。
遂見病人。
形體羸瘦。
倚門喘息。
禦者答雲。
四大增損。
飲食不能。
氣息羸微。
命在刻漏。
又于異日。
城西見死。
輿屍在前。
室家男女。
哀号随後。
禦者答雲。
氣絕神遊。
無所複知。
棄之空野。
長離親戚。
回車還次。
逢見一人。
剃除須發。
法服擎缽。
視地而行。
問是何人。
答曰出家。
又問何謂出家。
答曰善自調伏。
具諸威儀。
常行忍辱。
憐愍衆生。
故謂出家。
菩薩間見。
三稱善哉。
唯是為快。
至便下車。
恭敬而問。
何故形服與世絕異。
答與三歎。
并悉如前。
有一女人。
見菩薩便生愛心。
即說偈言。
母有此子樂。
其父亦甚歡。
女人有此婿。
樂過于泥洹。
菩薩說泥洹聞聲。
歡喜踴躍。
自念。
我何當得此無上泥洹。
還宮思惟。
未離生老病死之法。
王問禦者。
今出樂不答言始出不悅。
還時甚樂。
具陳所見。
王複念曰。
相師言實。
出家必矣。
複增五欲。
晝夜娛樂。
次觀樂具宮殿等。
作惡相已。
三稱禍哉。
舍而出家。
因果經中大同。
不能繁具。
第二年雖盛壯。
厭惡情深。
故曰心不樂欲。
父王貪國重位。
心希紹繼。
故曰愁憂等。
第三絕愛出家聽許。
故曰強違。
恐損他人。
故自剃發。
着袈裟者。
智度論第一雲。
持上妙寶衣。
貿粗布僧伽梨。
又本行集第十雲。
時淨居天。
應時化作獦師之形。
身着袈裟染色之衣。
太子與身上迦屍迦衣。
價直百千億金。
易之而着。
既嚴整訖。
口發如是大弘誓言。
我今始名真出家也。
此文雖有袈裟。
不顯所以。
在家迫迮。
猶如牢獄。
羁系行人。
名之為家。
于此厭背。
稱之為舍。
出家寬廓。
事等虛空。
不溺行人。
名曰非家。
發意歸趣。
名之為入。
第四乞食。
此則棄國出家。
遊于羅閱千途之行。
不可具陳。
但為報藉資須。
且行乞食。
須令施者得福。
現未獲安。
文雖持缽。
不顯得由。
既無得由。
不可斟的。
雖行乞食。
具諸威儀。
庠序可觀。
王見息慢。
其文有四。
第一經家牒王所見。
第二見已已下一行半偈。
發言贊歎。
第三王即遣下五偈半。
來使尋逐。
第四王間彼使言下親谒驗實。
初文可知。
第二歎中五句。
初句一往勸觀異賓。
第二别歎内行殊勝。
第三顯其色相豐美。
第四贊述種族高貴。
第五兩句威儀可則。
勝相殊妙。
此士無。
王勸同觀異國之士。
故雲觀彼客。
亦可儀則庠序。
嚴整可觀。
勸諸群臣。
同瞻異相。
故曰觀彼客。
聖行雖多。
此最超物。
由行此行。
道立人尊。
故曰為最勝。
相謂三十二相。
好謂八十種好。
相好昞着。
故曰甚嚴好。
相好既備。
明非庶品。
必是刹利勝族苗??。
故非下賤。
湛然若大海。
安住如須彌。
徐行喻師子。
顧視等牛王。
故曰谛視等。
次知處文三。
初有半偈。
王來使人尋知處所。
次有三偈。
使奉王來尋知處所。
後有兩偈。
既知處已還來啟王。
初文可知。
次文複三。
初偈奉命尋問。
次偈見其所作平等利人。
攝根無染。
福人感物。
譽毀不移。
後偈尋逐知處。
第三文二。
初偈白王之法。
次偈啟奏王知。
第四禮谒文三。
初一偈半緻敬問訊。
第二共相問訊下共申問答。
第三來意既周。
緻敬辭退。
初文須問暄涼。
起居輕等。
第二欲申問答。
先結前生後。
前雖遙歎。
未決心疑。
今既親承。
須申問答。
故名為複。
亦可問訊既竟。
更決心疑。
故名為複。
就問答中文分為二。
初盡偈末。
問得族姓心中所祈。
次長行下。
雖知族祈。
未識真為。
故須舍位。
驗其虛實。
就前之中。
初問後答。
對面申前。
遙相贊意。
問中有二。
初偈問心中所祈。
我觀仁者。
壯年勝行。
理應紹位稱王。
恩流率土。
而今剃染修乞。
祈意如何。
此問出家修乞之意。
次偈問種族生處。
今觀仁者。
顔貌端正。
必是刹利勝族苗??。
我既共汝相對問答。
願說本之族姓生處。
次答三偈。
文中不次。
初偈先答後問。
初之兩句答前生處。
故曰有國等。
次有二句答前種姓名。
父姓名為日。
是前大善生等日種。
生處名釋迦。
舉前北方下能仁姓。
次有兩偈。
卻答初問。
初偈舍緣入道。
次偈祈斷苦源。
初舍緣者。
生死循環。
皆由緣伴。
欲絕苦因。
必須棄舍。
故雲舍彼行等。
次偈斷苦者。
觀欲多過。
是前輪王。
苦集相仍。
不得解脫。
此釋初句。
出離安隐。
是前佛果。
既顯滅道。
勵意進求。
釋第二句。
息苦會真。
本心所趣。
故曰要求等。
釋三四句。
此中觀欲是集谛。
多衆惱是苦谛。
出離道谛。
安穩滅谛。
次驗虛實。
其文有二。
一驗知實。
應上輪王。
二求先度。
顯前佛道。
驗知實中半令為二。
舍全之中。
有法喻合。
既驗知實。
方求先度。
五分。
王欲誠菩薩語言。
比丘族姓尊位。
世為王胄。
聖德自然應居四海颙。
四海颙莫不企仰。
若能降志。
亦當稱番。
比面相事。
菩薩答言。
世間貴位莫尊輪王。
吾已棄之。
況四海乎。
所以出家求道。
欲度一切生死大苦。
何不請我。
道成先度。
乃反區區以此相要。
王言善哉。
斯言甚快。
道成之日。
願先度我及此國人。
菩薩許之。
王大歡喜。
禮拜辭退。
第三還退可知次明修成等覺。
其文有二。
一同耶修不悟真果。
第二爾時菩薩下。
念昔正因。
依修作佛。
前文複二。
一者同耶習定。
二者同耶苦行。
習定複二。
謂不用及非想。
然餘文中具習諸定。
此且舉二。
餘亦應修。
就不用中。
文分為二。
初明同耶習定。
第二時菩薩下非奪而去。
前文有十。
一舉耶師習定教授。
二時菩薩下往問學法。
第三報言下答所學法。
第四時菩薩下校量有無。
第五我今已下修令得證。
第六時菩薩下更問學法。
第七報言已下答無有餘。
第八菩薩報言下略以非之。
第九阿藍下勸共同事。
第十時阿藍下敬之為正。
次非奪文二。
一校量非奪。
二知非棄舍。
前中複二。
初有四句。
不能除過。
次有四句。
不能成德。
過即生死過患。
德謂涅槃有德。
前文有業不絕。
名非息滅。
有因不除故非去。
欲有果相。
仍名非滅盡。
以此循環。
故非休息。
後文非成等覺。
舉其覺果。
非沙門沙門果。
此二有餘涅槃。
下之二句無餘涅槃。
初句談體。
次句歎德。
亦可連聲雲。
非得涅槃永寂之處。
同為一句。
舊人配文解釋。
極成違理。
既不順宗。
豈繁述破。
次舍可知。
第二同習非想。
但少非成等正覺一句。
餘文同上。
更求勝法者。
舊解雲。
謂執自餓是道。
以見事中儉節。
将為畢竟離欲。
曰無上休息法也。
今解不爾。
但以欲求勝法。
中路遇緣。
遂經六年。
不獲聖法。
故曰雖爾猶不證增上聖智勝法。
其休息法。
即後成佛文是。
共行是耶。
非休息法。
又舍耶定之時。
未見苦行之事。
南遊象山。
睹處起念如何懸。
即指此為休息法。
次同苦行者。
為欲化耶令歸正法。
依大乘方便經中卷雲。
昔迦葉佛時。
菩薩作如是言。
我不欲見此秃頭道人。
何有秃人能得菩提。
菩提之道。
甚深難得。
乃至廣說。
複次菩薩為教化五人。
及自示業報。
以業障故。
六年苦行。
其五人者。
父王簡得五豪族子。
令使侍衛。
四女者。
當時緣有。
亦可為彰菩薩無染行。
亦可遠表當來僧尼二衆。
是故今舉四女五男。
雖複六年苦行。
良由所習非真。
但增疲弊。
故曰雖爾等。
次下依修作佛。
就中文二。
初默念思惟挍量得失。
第二爾時菩薩下。
食食修禅。
斷惑成佛。
然挍量中。
文有九句。
初有四句。
挍量舊道。
次有三句。
思惟欲依。
後有二句。
悟正因法。
前四句中。
一舉父王田上所得之智。
第二審察此道。
能盡苦不。
第三知有堪能。
第四依之得盡。
次三句中。
第一舉欲為依。
欲者惑因。
不善法者是業。
以此惑業相資。
輪回諸趣。
既雲頗因欲不善法得樂法不。
明知不由不善之因。
以感樂果。
第二知其無力。
第三習無欲舍。
不善得樂法耶。
計理更有一句。
言舍即得無者略也。
後之二句。
悟正獲資。
如上所思耶依無力。
欲盡苦源。
豈由自餓。
故曰然我不由等。
然則行藉資成。
緣虧喪道。
若不受食。
何以超升。
故曰我今等。
次下修禅成佛。
文中有二。
初食食修禅。
二斷惑成佛。
前中複二。
初食食。
次修禅。
食食文三。
一明食食。
反前自餓。
言異時者。
非思量時。
此食飯麨。
餘文乳糜。
問所以不同者。
菩薩先食飯麨。
氣力漸增。
後食乳糜。
方成正覺。
所以知者。
斷食六年。
一頓無益。
自非長時。
無由受潤。
故婆沙一百八十二雲。
菩薩舍苦行已。
而食美飯蘇乳。
以油塗身。
習處中行。
五人謂犯失志。
遂便舍去。
于時遂有難陀難陀?羅二女。
俱時給侍。
菩薩爾時便作是念。
若彼五人。
不舍我者。
豈令女人來相親近。
菩薩受十六德乳糜食已。
身力轉增。
從吉祥人邊受草等。
乃至成佛。
問菩薩氣力。
豈由食耶。
答菩薩雖有那羅延力。
若不食者。
謂自餓得道。
為破耶見故食乳糜。
因果第三雲。
今我若複以此羸身而取道者。
彼諸外道當言。
自餓是涅槃因。
我雖節節有那羅??力。
亦不以此而取道果。
我當受食。
然後成道。
第二五人不了正耶。
固情舍去。
第三食已得充氣力。
次下修禅先明方便。
方便文三。
一洗身垢。
将欲淨心。
先去身垢。
次欲往其道樹。
以未成佛。
不可即在道樹下。
故坐乞草已往吉祥樹下修禅。
所以草座者。
一為表己少欲之行。
二令弟子放以成規。
其草作青綠色。
如孔雀王項。
柔血細滑。
因果經觀知過去。
以草為座。
帝釋化人。
執淨耎草。
問名何等。
答曰吉祥。
菩薩聞之心大歡喜。
我破不吉。
以成吉祥。
此人亦請先度。
次明坐法。
身端故直。
系心不耶。
故曰正意。
專注一境。
名曰系念在前。
不顯加趺坐者略也。
菩薩理應結加趺坐。
婆沙三十九。
問諸威儀中。
皆得修善。
何故涅說結趺坐。
答此是賢聖常威儀故。
謂過去未來過殑伽沙數量諸佛。
及佛弟子。
皆住此威儀而入定故。
複次如是威儀。
順善善品故。
謂若行住。
身速疲勞。
若倚卧時。
便增惛睡。
唯結加坐無斯過失。
故能修習殊勝善品。
問結加趺坐。
義何謂耶。
答是相周圓而安坐義。
聲論者曰。
以兩足趺。
加緻兩?。
如龍盤結。
端坐思惟。
又解。
重疊兩足。
左右交盤。
正觀境界。
名結加坐。
唯此威儀。
順修定故。
又僧祇三十五雲。
六群比丘。
在禅房中。
作駱??坐。
諸比丘白佛。
佛言。
從今日後。
不得作駱??坐。
應加趺坐。
次正修禅。
新名靜慮。
靜慮不同。
有其四種。
釋四靜慮三門分别。
第一釋名。
第二出體。
第三諸門分别。
言釋名者。
梵曰?南。
此雲靜慮。
俱舍二十八雲。
依何義故。
立靜慮名。
答由此寂靜能審慮故。
寂靜是定。
審慮是慧。
爾者諸無色定應名靜慮。
以皆寂靜能審慮故。
答就勝立名。
非餘定等。
如世間說。
發光名日。
非螢燭等亦得日名。
問靜慮如何獨名為日。
答諸等持内。
唯此攝支。
止觀均行。
極能審慮。
是故唯此獨得勝名。
次出體。
此四靜慮。
一一有二。
謂生及定。
生者非定。
是居止處。
定靜慮體。
唯是善性。
以三摩地。
能令心王專一。
專一所緣。
故名為定。
以大地中善等持為體。
若兼助伴。
五蕰為性。
以随轉色為色蕰故。
問若一一境性是靜慮者。
依何義立四靜慮耶。
答此由具支。
有其多少。
故一境性分為四種。
次諸門有四。
第一何定攝支。
第二定支多少。
第三立支所以。
第四諸地通局。
初門靜慮有三。
一者味定。
謂愛相應受着淨定。
二者淨定。
與無貪等諸白淨法。
相應起故。
三無漏定。
愛不緣故。
三中後二攝支。
非初味定。
第二門定支總有十八。
初定五支。
一尋。
二伺。
三喜。
四樂。
五等持。
等持是定别名。
二定四支。
一内淨。
二喜。
三樂。
四等持。
三定五支。
一行舍。
二正念。
三正慧。
四受樂。
五等持。
四定四支。
一行舍清淨。
二念清淨。
三非苦樂。
四等持。
然支數雖十八。
實事但有十一。
謂初定五支。
第二定中。
唯有内淨。
餘三如前。
足前為六。
第三定中。
等持如前。
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