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開宗記卷第六

關燈
四體别。

    足前為十。

    第四定内。

    增非苦樂。

    餘三如前。

    故成十一。

    然此十一。

    喜樂舍三别說故爾。

    若據種類。

    但唯有九。

    以喜樂舍。

    同是受故。

    又此九中。

    念定慧受。

    是大地法。

    信輕安行舍。

    大善地法。

    尋伺大地外數。

    問何名靜慮支。

    婆沙八十解雲。

    随順此靜慮。

    故名靜慮支。

    第三門。

    問靜雖四。

    支應數同。

    何以初三等五。

    二上齊四。

    解前說随順是支義故。

    謂四靜慮。

    各有爾所能随順法。

    不增不減。

    複次欲界諸惡。

    難斷難破。

    難可越度。

    故初靜慮。

    建立五支。

    為牢強對治。

    第二靜慮重地極喜。

    難斷難破。

    難可越度。

    故第三定。

    建立五支。

    為牢強對治。

    初及第三。

    俱無如是難斷等法。

    故二四定各立四支。

    複次為欲對除欲界增上五欲境貪。

    故初立五。

    為治二地。

    五部重地喜受。

    故第三定亦立五支。

    初及第三俱無是事。

    故二四定各立四支。

    問若初定支。

    亦第二定耶。

    答應作四句。

    有是初支非第二。

    謂尋伺。

    有是第二非初。

    謂内等淨。

    有通初二。

    謂喜樂定。

    有非初二。

    謂除前相。

    又問若是初支。

    亦第三耶。

    答應作四句。

    有是初支非第三。

    謂尋伺喜樂。

    有是第三非初。

    謂舍念慧樂。

    有是初支亦是第三。

    謂心一境性。

    有非初三。

    謂除前相。

    又問若是初支。

    亦第四定耶。

    答應作四句。

    有是初支非第四。

    謂尋伺喜樂。

    有是第四非初。

    謂中受舍念。

    有是初支亦是第四。

    謂心一境性。

    有非初四。

    謂除前相。

    第二定等。

    相望四句。

    準釋應知。

    第四門四靜慮支。

    總有十八。

    此中四等持體。

    與諸地為依。

    故通諸地。

    不勞問答。

    次有六種。

    謂初定尋伺喜。

    二定喜。

    三定樂。

    四定中受。

    此之六種。

    地法應有。

    故在諸地。

    無勞問答。

    次有八種。

    謂初定樂。

    二定内淨樂。

    三定舍念慧。

    四定舍念别緣建立。

    須釋所以。

    問輕安行舍。

    一切地有。

    何故初二立輕安非行舍。

    三四立行舍非輕安。

    解前說随順是支義故。

    謂輕安順初二行。

    舍順三四。

    複次為除欲界五識身。

    及所引身粗重。

    為除初定三識身。

    及所引身粗重。

    故初二定立輕安支。

    二三定中。

    無粗識身。

    及所引身粗重可對治故。

    故三四定不立輕安。

    既無輕安。

    故立行舍。

    又三定舍極喜。

    四定舍極樂。

    為棄喜樂故立行舍。

    初二不棄喜樂。

    不立行舍。

    既無行舍。

    故立輕安。

    問信通諸地。

    理應遍有。

    何故唯于二定中立。

    答前說随順是支義故。

    義信唯順二。

    故立為支。

    複次初定尋伺如火。

    身識加泥。

    令心相續熱惱濁亂。

    信不明淨。

    不立信支。

    如熱泥中面像不現。

    二定之中無火泥故。

    信相明淨。

    立信為支。

    如清冷水面像得現。

    第三靜慮。

    有極悅受。

    第四靜慮。

    有勝舍受。

    覆心相續。

    信相不現。

    故彼不立内等淨支。

    問慧通諸地。

    亦應遍有。

    何故唯于第三定立。

    答前說随順是支義故。

    慧唯順三。

    故立為支。

    複次初定有粗尋伺。

    覆障正慧。

    二定極喜覆障正慧。

    四定勝舍覆障正慧。

    以勝舍受是無明分。

    正慧是明。

    明無明分。

    互相違害。

    故皆不立正慧為支。

    第三無彼覆法。

    故立為支。

    問念通諸地。

    亦應遍有。

    何故唯于三四定立。

    答既雲随順是支義故。

    念順三四。

    故立為支。

    複次初定有粗尋伺。

    猶如暴風。

    二定喜躍。

    如水濤波。

    覆障正念。

    故俱立後二。

    由無斯過。

    立念為支。

    次下釋文。

    四定文四。

    先解初定。

    初定複四。

    一除定障。

    二辨得定。

    三結顯得。

    四釋得由。

    一定既爾。

    餘定亦然。

    初文除欲愛等者。

    解釋如前。

    又婆沙八十解雲。

    欲者五欲。

    惡不善法者五蓋。

    複次欲謂欲愛。

    惡不善法。

    謂欲界諸餘煩惱。

    既除惑本。

    所以得定。

    覺觀者對除支。

    粗心名覺。

    細心名觀。

    即是尋伺别名。

    喜樂者利益支。

    心悅名喜。

    身悅名樂。

    樂是輕安。

    一心者是等。

    是等持彼二所依。

    餘文可知。

    次明二禅。

    文四如前。

    先明除障。

    覺觀娆亂二禅。

    故須除去。

    譬如淨水波動。

    則無所見。

    次得定者。

    内信是對除支。

    信者淨相。

    謂名内等淨。

    離外鼓動。

    定内等流。

    故名内等淨。

    喜樂是利益支。

    釋同前位。

    一心者彼二所依。

    餘文可知。

    次三禅四者。

    喜者是障。

    觀喜多過。

    故須除去。

    譬如貧人得寶雖喜。

    一且失之。

    其憂更甚。

    由絕喜憂。

    即便快樂。

    次得定者。

    聖智所見是正慧。

    護者行舍。

    念者正念。

    念知喜過。

    慧正分别。

    舍者離過。

    此三是對除支。

    由離喜故。

    念慧為正。

    樂是樂受。

    是利益支。

    略無一心。

    餘文可解。

    次四禅四者。

    三定得樂。

    雖是利益。

    若望四禅。

    極為妨害。

    重病人觀妙音樂。

    為障四禅。

    故須除去。

    若爾但應舍樂。

    雲何複言舍苦。

    答理實苦根。

    初禅已斷。

    今獲第四。

    始雲斷者。

    此已斷故說名為斷。

    謂于遠事而說近聲。

    又解。

    依雙法盡。

    俱說斷聲。

    言雙法者。

    謂苦與樂。

    得初禅時。

    雖已離苦。

    而樂未盡。

    今離第三靜慮染已。

    苦樂俱盡。

    俱說斷聲。

    問所以複言先已去憂喜。

    答樂未斷時。

    憂喜已離。

    故言先已。

    亦可初禅滅憂根。

    三禅滅喜根。

    二禅滅苦根。

    四禅滅樂根。

    欲明四禅絕去四受。

    并前總舉。

    故言舍苦樂等。

    次明得定。

    無苦無樂。

    是利益支。

    護者是舍。

    謂行舍清淨。

    念者是念清淨。

    此二是對除支。

    略無一心。

    由離八災。

    謂苦樂憂喜。

    入息出息等伺。

    是故舍念。

    名為清淨。

    餘文可解。

    問菩薩前修非想定時。

    下八地染已得離貪。

    如何将趣菩提。

    卻念田中初定。

    重更思惟斷除下染。

    答前習非想。

    實斷下染。

    以禀耶師不悟真理。

    今将成佛。

    尋本正因。

    但欲依蹤遊履。

    不是為斷下惑。

    文中說言離惡等者。

    于已離處。

    說今離聲。

    如王已來。

    說名今來。

     次往菩提樹下。

    三十四心成等正覺。

    以佛身有殊妙功德。

    随依地山皆悉傾動。

    唯此樹下。

    有金剛座。

    上窮地際。

    下據金輪。

    一切菩薩将登正覺。

    皆坐此座上。

    起金剛喻定。

    以無餘依及餘處所。

    有堅固力。

    能持此故。

    婆沙一百三雲。

    曾聞菩薩知修苦行非真道已。

    遂受難陀難陀?羅姊妹所奉。

    具十六德香蜜乳糜。

    食已身心安穩有力。

    從吉祥人邊受吉祥草。

    詣菩提樹下。

    手自敷設。

    如婆蘇吉龍王盤身。

    結加趺坐。

    坐已便發堅固誓言。

    我若于此不盡諸漏。

    證得無上正等菩提。

    誓當不起。

    爾時大地諸山。

    六種震動。

    如海輕船逐浪高下。

    乃至他化自在天宮。

    皆悉震動。

    猶如猛風吹芭蕉葉。

    魔王驚懾觀動所因。

    遂見菩薩坐菩提樹。

    端身不動。

    誓取菩提。

    遠自出宮。

    往菩薩所。

    勸受輪王位等。

    如彼廣說。

    然佛坐于菩提樹下。

    諸功德門。

    雖複無量。

    且應化故。

    略辨三明。

    釋此三明。

    三門分别。

    第一釋名。

    第二出體。

    第三諸門分别。

     言釋名者。

    一宿住智證明。

    由知往昔前際中事。

    稱為宿住。

    此知由智。

    故雲智證。

    二死生智證明。

    逆知未起後際果因。

    故曰死生。

    釋智同前。

    三漏盡智證明。

    謂稽留有情。

    久住生死。

    稱之為漏。

    漏亡之處。

    名之為盡。

    盡由智故。

    故名智證。

    通名明者。

    通達了故。

    婆沙一百二雲。

    如是三明。

    皆能随順厭舍生死。

    皆能引發殊勝功德。

    皆能趣向畢竟涅槃。

    故名為明。

     次出體者。

    如是三明。

    慧為自性。

    然約智者。

    前二俗智。

    以作事觀。

    觀知過未前後際事。

    其死生智明。

    若望根本。

    即用天眼通為體。

    但緣現在。

    若據通家所引眷屬。

    即用意識相應慧為體。

    以能通緣未來事故。

    非天眼通能知此事。

    以諸有情有三業行。

    随業所感善惡趣生。

    天眼隻可知色。

    不知語意。

    有别勝智。

    是通眷屬。

    依聖身起。

    能具足知。

    此眷屬智。

    亦名死生智此死生智。

    由天眼通力所引故。

    與通合立死生智名。

    所以由彼引者。

    謂天眼通。

    能知死此生彼。

    彼死生智。

    亦知死此生彼。

    流類相似。

    故能引生。

    其天眼通。

    但緣現在色。

    死生智證。

    通緣現在未來五蕰為境。

    其漏盡明。

    若緣漏盡為境。

    但六智性。

    以漏盡是無為。

    六智緣着。

    除去他心苦集道四。

    以苦集智唯緣有漏。

    道智緣有為。

    他通緣漏無漏法。

    此并不能緣無為。

    故須除去。

    若謂漏盡身中所起。

    即十智性。

     次諸門有三。

    一三性不同。

    二照境有異。

    三對通問答。

    言三性者。

    此三皆善。

    其死生智。

    若以流類相似。

    是天眼通攝者。

    即是無記眼識相應慧。

    若取有别勝智。

    是彼眷屬。

    據眷屬論。

    即唯是善。

    次照境者。

    婆沙雲。

    複次宿住随念智證明。

    通達解了前際法故。

    死生智證明。

    通達解了後際法故。

    漏盡智證明。

    通達解了涅槃性故。

    皆說為明。

    複次初明知諸有情前際之中。

    由如是業。

    死此生彼。

    因果相續。

    次明知諸有情後際之中。

    由如是業。

    死此生彼。

    因果相續。

    後明知諸有情。

    由如是道。

    能盡諸漏。

    隔斷因果。

    唯此一種。

    是勝義明。

    前之二種。

    是世俗明。

    問此既世俗。

    如何是明。

    答由此能引勝義明故。

    假立為明。

    非真勝義。

     次問答者。

    問何故六通中。

    立此三通為明。

    答由此三種。

    有勝用故。

    謂宿住智證。

    見前際事。

    深生厭離。

    死生智證。

    見後際事。

    深生厭離。

    漏盡智證。

    既厭離已。

    欣樂涅槃。

    複次初明。

    見前際中自衰損事。

    深生厭離。

    次明見後際中他衰損事。

    深生厭離。

    後既厭離。

    已欣涅槃。

    餘三無此勝用。

    是故不立。

    俱舍雲。

    由此對際三際愚惑。

    故此三種。

    獨立為明。

     次下釋文。

    三明文三。

    先釋初明。

    初明複三。

    一舉智明。

    二得時節。

    三釋所以。

    初中複三。

    第一結行彰智。

    第二舉所照境。

    第三識無數下總結。

    初文。

    禅獲第四。

    故雲得此定意。

    離過行成。

    故雲諸結除等。

    絕去三災四受。

    故雲住堅固處。

    正舉明體。

    故曰證宿命智。

    第二照境文四。

    一約生數彰智。

    二劫成下約時彰智。

    第三我曾生等約報彰智。

    第四從彼終下約處彰智。

    餘文可解。

    然無明盡明生者無間道。

    闇盡光生者解脫道。

    亦可前斷染污無知。

    次斷不染無知。

    次第二明。

    定文如上。

    第二照境文二。

    初總次别。

    總中先果後因。

    别中先因後果。

    次第三明。

    文三如上。

    初文但二。

    阙無結文。

    第二照境文四。

    第一如實緣谛。

    第二已得下緣谛斷漏。

    由前知谛。

    今得斷漏。

    故雲已得等。

    如實如漏。

    是其漏體。

    知漏集。

    謂知漏因。

    漏盡向道。

    謂斷漏道。

    亦可如實知漏是苦谛。

    知漏集是集谛。

    漏盡是滅谛。

    向道是道谛。

    即是緣谛斷漏。

    第三彼作如是下。

    斷漏故解脫。

    彼作如是知。

    牒前斷漏。

    如是觀下得解脫。

    言三漏者。

    謂欲界中根本煩惱。

    除癡三十一物并十纏。

    為欲漏。

    有者色無色界。

    根本煩惱。

    除癡合有五十二物。

    為有漏。

    問何故上二不取纏耶。

    答彼界纏少。

    不自在故。

    又問何故上二界惑。

    合為有漏。

    答同無記故。

    于内門轉依定地故。

    具斯三義。

    故合為一。

    三界合有十五無明。

    為無明漏。

    問何緣唯此别立為漏。

    答無明能為諸有本故。

    以無明有故。

    行等得有。

    為此無明别立為漏。

    問漏是何義。

    答稽留有情久住生死。

    或令流轉于生死中。

    從有頂天至無間獄。

    由彼相續。

    于六瘡門。

    洩過無窮。

    故名為漏。

    如泉出水乳房出乳。

    又禁持義是漏義。

    如人為他所禁持故。

    不得随意遊。

    持義是漏義。

    如人為他所禁持故。

    不得随意遊适四方。

    如是有情。

    諸煩惱所禁持故。

    循環諸界諸趣諸生。

    不得自在趣涅槃故。

    第四已解脫不四智究竟。

    已解脫。

    牒前解脫。

    得解脫智。

    謂無漏智。

    在解脫人身中所起。

    故曰解脫智。

    言我生等者。

    謂由無漏觀内盡無生力。

    于出觀後。

    後得在俗智中。

    作如是語。

    故雲我生等。

    問此我生等。

    其相雲何。

    婆沙一百二解雲。

    應作是說。

    盡三世生。

    所以者何。

    此中生名。

    既顯非想非非想處四蕰。

    諸觀行者。

    總觀非想非非想處三世四蕰。

    離彼染故。

    令生因果皆不得成。

    故雲我生已盡。

    又解。

    唯盡未來世生。

    謂修行者受持禁戒。

    勤修梵行。

    皆為遮止未來世生。

    以過現生。

    不可遮止。

    諸未來生是可遮止。

    故修行者而遮止之。

    令永不生。

    故說為盡。

    梵行已立者。

    謂無漏行。

    此是學梵行。

    非無學梵行。

    以無學梵行。

    今始立故。

    所作已辦者。

    一切煩惱皆已斷故。

    一切所作已究竟故。

    不受後有者。

    諸阿羅漢皆無後有。

    故通說為不受後有。

    又解。

    若諸煩惱未斷。

    未遍知者。

    皆不說為我生已盡等。

    若諸煩惱已斷已遍知者。

    皆總說為我生已盡等。

    又此為智别者。

    此中我生已盡是集智。

    梵行已立是道智。

    所作已辦是滅智。

    不受後有是苦智。

    有說。

    此中我生已盡。

    是遍知集。

    梵行已立是遍知道。

    所作已辦是遍知滅。

    不受後有是遍知苦。

    餘文可知。

    至此漏盡惑亡。

    知窮道滿。

    故曰如來等。

    上來化主成道訖。

     自下化物度人。

    将欲釋文。

    先以四位料簡。

    一明不說時節。

    二明不說之意。

    三明所遊法門。

    第四随文解釋。

    初時節者。

    因果法華三七日。

    此律六七。

    興起出曜七七日。

    五分八七日。

    智論五十七日。

    為對見聞不同。

    故有斯别。

     次不說意者。

    多論第二。

    問雲佛三僧祇劫。

    習菩薩行。

    為成佛道。

    度諸衆生。

    何故四十九日。

    遊諸法門而不庶耶。

    答佛先安身。

    然後度彼。

    是故遊諸法門。

    以自娛樂。

    令身心調适。

    後度衆生。

    又為憍陳如五人。

    根未熟故。

    又為佛法尊重。

    詳而後說。

    又滿梵王本願故。

    梵王願佛成道。

    要先請佛轉于法輪。

    是故待梵王請。

    而後說法。

     次明所遊法門。

    多論雲。

    佛初得道。

    于七七日中。

    遊諸法門。

    及觀衆生。

    初七日入喜法門。

    第二七日入樂法門。

    第三七日入諸解脫。

    第四七日遊入大舍。

    第五七日。

    入逆順觀十二因緣。

    第六七日。

    重複遊曆前諸法門。

    第七七日。

    觀諸衆生應受化者。

    此律直言受解脫樂。

    不分喜舍等别。

    以理言之。

    佛所證法。

    無不出障離相。

    故言解脫。

     次釋文相。

    于中分二。

    初明遊諸法門。

    受解脫樂。

    以二歸法。

    度外眷屬。

    第二爾時世尊遊文驎下。

    以善來等。

    度内眷屬。

    前文約化不同。

    分之為六。

    一賈人。

    二樹神。

    三婆羅門。

    四婆羅門婦。

    五婆羅門男女。

    六文驎龍王。

    然此六文。

    初三七日菩提樹下。

    次二七日離波多樹下。

    後一七日文驎龍王處。

    化境雖六。

    趣唯有四。

    初會人天。

    第二非人。

    次三局人。

    第六畜生。

    即人天龍鬼四輩檀越。

    初文有二。

    第一受解脫樂。

    第二爾時世尊下。

    二歸化度。

    此中文五。

    一樹神生信。

    勸興供養。

    第二爾時兄弟下。

    受勸獻奉。

    第三時世尊複作是念下。

    悲心納受。

    第四受彼麨蜜下。

    說法化度。

    第五爾時賈人下。

    事訖請還。

    第三受施。

    文言當以何器受食者。

    以前凡夫時缽。

    即成佛時。

    度尼連禅河。

    沒在水中。

    海龍王将供養。

    自成佛來。

    無人施器。

    故言當以何器受之。

    然亦念知一切諸佛法畜石缽。

    故言不以手受。

    然四天王知佛心念。

    遂各持缽。

    以奉世尊。

    佛若總受。

    缽無多用。

    若但受一。

    利益不普。

    為明等利衆生。

    及表缽無多用。

    故總受四。

    合成一器。

    五分雲。

    佛複惟念。

    若取一王缽。

    不可餘王意。

    便悉受四缽。

    左手中右手按之。

    合成一器。

    佛創成道。

    即受天缽。

    食人中食。

    為表二趣受道最勝。

    佛益亦多。

    故曰天人師。

    第四說法化度。

    文中有八。

    一者咒願。

    即是說法。

    第二汝等已下勸受二歸。

    以無僧故。

    不言歸僧。

    因果雲。

    一歸依佛。

    二歸依法。

    三歸依将來僧。

    第三時二賈人下。

    請祈作福。

    第四時世尊知彼下。

    授與發爪。

    令修供養。

    第五時賈人下。

    雖得發爪。

    不能至心。

    以是人間所棄。

    不生殷重。

    第六時世尊知賈人下。

    勸勿生輕。

    若能至誠供養。

    獲大功德。

    第七賈人白佛下。

    雖聞福多。

    未能懸信。

    言必不虛。

    何驗知實。

    第八佛告賈人下。

    廣引證驗。

    然我往昔為摩納時。

    雖得記言未斷諸漏。

    以記歡喜踴身虛空。

    發猶布施。

    衆人供養。

    我今成佛。

    以道眼觀。

    悉入無餘。

    其驗如此。

    況我今日惑盡果圓。

    諸妙功德所重發爪。

    若能供養。

    豐無報應。

    是故我今勸汝殷重。

    下之五會。

    文二如前。

     次下度内眷屬。

    其文有三。

    初明如來思惟不說。

    第二時梵天下知念請說。

    第三時世尊下逐緣赴說。

    初文複三。

    第一思惟不說。

    慮之在心。

    第二爾時世尊下。

    顯不說意。

    陳彰在口。

    第三爾時世尊下。

    說既唐勞。

    不如息化。

    前文複三。

    第一思己所證。

    深妙難知。

    第二衆生異見已下。

    以難知故不能趣會。

    第三我今欲說下。

    以不會故說則唐勞。

    前文複三。

    第一總舉所證。

    第二甚深已下。

    難證精妙。

    第三智者已下。

    顯修是智。

    寔以舊釋詞繁。

    不能契會。

    今進别途。

    用将允惬。

    初文涅槃無為。

    惑盡故顯。

    諸妙功德積行方圓。

    此之顯圓。

    皆由功力。

    故雲我今已獲此法。

    次歎此法。

    七句衆名。

    真性窮極。

    故曰甚深。

    理非慮知。

    名為難解。

    體非心測。

    稱曰難知。

    紛蕩不侵。

    名為永寂。

    生死長隔。

    故曰休息。

    精勝獨絕。

    目為微妙。

    妙中之微。

    稱雲最上。

    次智能知。

    理既難會。

    會者是智。

    故曰智者能知。

    不會非智。

    故非愚習。

    即下餘人不知是也。

    次不能趣會。

    其文複三。

    第一生死因長。

    窟宅恒安。

    第二衆生已下。

    以宅恒安。

    不了緣起。

    第三愛盡已下。

    以不了緣。

    涅槃難見。

    初文見忍非真。

    心希異道。

    耶求起證。

    故因異見等。

    猶依此因。

    苦果不息。

    常輪三界不得解脫。

    故曰依于等。

    巢窟如上解。

    次不了緣者。

    衆生樂居三界。

    常造有因。

    于緣起法不能解悟。

    緣起法者。

    謂十二緣。

    故智論第六雲。

    佛告阿難。

    是十二因緣法甚深。

    難解難知。

    五分複雲。

    衆生樂着三界窟宅。

    集此諸業。

    何緣能悟十二因緣。

    甚深微妙難見之法。

    然因緣有二。

    初則不解順流緣起。

    故五分十五雲。

    緣是故有。

    是謂無明。

    有故行等得有。

    次複有下。

    不了逆流緣起。

    故五分雲。

    緣滅則是滅。

    謂無明滅故行等得滅。

    次涅槃難見。

    既不了緣。

    涅槃不顯。

    故雲愛盡涅槃。

    是處亦難見。

    故五分雲。

    無餘泥洹益複甚深。

    若我說者徒自疲勞。

    次結唐勞。

    我今欲說甚深緣起。

    唯智能知。

    非愚所習。

    故曰餘人不知。

    于我疲苦。

    次明陳彰。

    将欲說偈。

    先拂疑情。

    非先所聞者。

    謂不從益等受。

    亦未曾說。

    謂證來未說。

    舊來諸師。

    取慈二偈。

    一一配合長行文句。

    今者尋思。

    理謂不爾。

    何必屬文相配。

    始成祇夜。

    既不依舊。

    别科解釋。

    初偈。

    由我說法。

    在于巢窟。

    愚癡者不入。

    次偈。

    以我所說法。

    體精微着。

    欲者不見。

    次結者。

    衆生患重。

    聞即增迷。

    故我默然不為說法。

    故曰作是思惟等。

    又此默然便是說法嘉瑞。

    所以爾者。

    以默故請。

    請故便說。

    其猶鳥伏方飛。

    獸踯便縮。

    如來亦然。

    欲說故默。

    問如來智周三界。

    道洽四生。

    理應遇感便宣。

    何以見默要請。

    答洪鐘不擊。

    無以流音。

    諸佛雖悲。

    法須待請。

    不請而說。

    人增慢法之殃。

    待請方酬。

    生敬道之益。

     次明請說。

    其文有三。

    第一如念請說。

    第二爾時下受請觀根。

    第三爾時下逐請還退。

    前文有四。

    第一遙知佛心。

    以入俗心。

    故得知也。

    多論。

    佛即告念。

    令梵王知。

    第二念相敗壞。

    以不聞法。

    永劫沉淪。

    既不超升。

    稱大敗壞。

    第三乘念進詣。

    梵王睹衆生失法之利。

    觌度品沉沒之憂。

    遂即如念屈身。

    躬臨請說。

    問上界色細。

    下界色粗。

    梵王請佛轉法。

    身依何住不沒。

    答下色粗疏。

    理難依住。

    别化色地為依。

    是以身不陷沒。

    第四正明請說。

    其文有三。

    第一真請。

    第二不受。

    第三催請。

    初文唯願表意殷殷。

    十号之中。

    且标其二。

    以有堪聞佛機。

    是故啟請。

    堪聞者何。

    謂垢薄等。

    結使輕微。

    稱雲垢薄。

    照理分明。

    名為智慧。

    一聞解悟。

    故曰聰明。

    會證不難。

    稱雲易度。

    能滅不善法。

    生死因亡。

    成就善法。

    出離行滿。

    亦可能滅成就。

    通上諸位。

    謂垢薄智慧聰明易度者。

    并皆能滅不善法。

    成就善法也。

    次拒不受。

    初印如文。

    請既有理。

    何不宣唱。

    故我向者下申不說意。

    次明催請。

    先序後頌。

    序中複舉根器有受道之益。

    聞法獲利無邊。

    不聞成大敗壞。

    如前。

    又大敗壞者。

    謂喪菩提涅槃。

    佛本為生修道獲果。

    今既證已應須濟度。

    既不為說。

    永絕超升。

    長沒愛河。

    是大敗壞。

    唯願世尊。

    不違先志。

    扶濟群生。

    時演正法。

    庶使無上佛種。

    藉此敷榮。

    稠林之因。

    由茲殄滅。

    亦可衆生聞法。

    便能離惡修善。

    佛若不說。

    大有所失。

    故言大敗壞。

    如言大異事是也。

    次釋頌本。

    序文既雲亦有垢薄等機。

    明知更有垢不薄等。

    此不薄等。

    在于薄中。

    故稱雜垢穢。

    然此衆生雖非純淨。

    是佛依願成道之處。

    故雲從中生。

    既在此生。

    請依昔願不棄先悲。

    濟度群品。

    願者專注之辭。

    開者因言悟理。

    理益照怡。

    稱雲甘露。

    由通神解。

    況之為門。

    故曰願開等。

    次觀根文二。

    初默受觀根。

    次發言許說。

    前文有三。

    謂法喻合。

    法中先結默許。

    後觀所化。

    然所化中。

    品類非一。

    不可并言。

    且标二類。

    謂生及長。

    生小長大。

    亦可剛強為生。

    調柔為長。

    又長生中。

    惑有輕重。

    故曰少垢多垢。

    亦就惑中受法有難易。

    故曰利根鈍根。

    又利鈍中。

    悟道有遲速。

    故曰易度難度。

    已前諸位。

    上下相對。

    畏後世等。

    直舉一邊。

    文中略無不畏等者。

    理少不足。

    學者應知。

    又可世間生長是物。

    于生長中。

    有少垢多垢等。

    畏後世等文。

    偏舉少垢等一邊人。

    非是多垢等。

    以多垢等不能畏罪滅惡。

    然此為顯所化有情。

    生長不同。

    品類差别。

    不是為明三乘九姓。

    若以世間生鈍根。

    畏後世罪。

    為聲聞上中下。

    少垢多垢難度。

    為緣覺上中下。

    長利根易度。

    為菩薩上中下者。

    不知依何理教。

    作此判文。

    若無理教可憑。

    定是傳者??臆。

    又佛總觀所不簡乘與非乘。

    如何配文局約乘說。

    故知舊釋不合旨歸。

    冀諸智人。

    思文取悟。

    次明喻文。

    池河生華品類差别。

    有目男子。

    見此不同。

    非即将此池中三華。

    等三乘根有上中下。

    問所以得知顯類非一。

    不定三乘上中下姓。

    答如五分中華有四品。

    明知不定三乘九姓。

    文雲萌芽在泥。

    出水未出水不染污者。

    又法說觀根中。

    但雲根有利鈍。

    有畏後世三惡道者。

    又能受法如大海者。

    以此故知。

    不定乘根姓别。

    次合既有如來。

    喻中略無觀者。

    次發言文二。

    初一偈發言許說。

    次半偈釋去疑情。

    言對請主許陳微妙。

    禀受亦多。

    皆為利益。

    故曰梵天等。

    又可如下雲以法将去者。

    汝等何憂懼。

    故知但為法說明。

    則不為娆生。

    次釋疑者。

    佛前思惟甚深不說。

    今請方陳。

    恐非前得。

    故曰梵天微妙法。

    即是牟尼所得法。

    次辭退可知。

     次下赴說。

    多論雲。

    譬如大龍從大海出。

    令密雲彌布。

    欲注大雨。

    觀閻浮提何處國士應可雨者。

    佛亦如是。

    從四無量大法海出。

    布慈悲雲無所不遍。

    欲雨法雨。

    觀諸衆生誰可度者。

    其文有六。

    第一念所為人。

    第二時世尊下觀知處所。

    第三見已即往下逐緣赴說。

    第四爾時世尊下聞法悟道。

    第五時地神下告徹請主。

    第六爾時尊者下出家受戒。

    前文有二。

    初念二耶師不聞勝法。

    多論問曰。

    若彼諸人必應入道。

    不應命終。

    而得聞法。

    若不應聞不入道者。

    佛何故生念欲度彼人。

    答欲令衆生不忘恩德。

    此人先有小恩。

    佛尚憶度。

    況大恩者而可忘乎。

    又此異道諸師。

    時人所宗。

    鹹謂得道。

    欲滅一切耶憶想故。

    明九十六種無出要法。

    痛彼長衰生死不息。

    次念五人有機感。

    五分雲。

    甘露當開誰應次聞。

    父王昔遣五人。

    随侍勞苦。

    此功應報。

     第二知處如文。

    所以在此處者。

    以順古昔諸佛法故。

    故因果雲。

    又自思惟。

    古昔諸佛轉法輪處。

    皆悉在于波羅奈國鹿野菀中仙人住處。

    又此五人所止住處。

    亦在于彼。

    我今應往至其住處。

     第三赴說。

    其文有二。

    第一勸所為人令生信樂。

    二比丘夫出家者下。

    既有信樂。

    堪授法藥。

    前文複二。

    初則立志拒勸。

    二佛告下生信不拒。

    前文四對八句。

    一往而立制。

    二時世尊下到已破制。

    三我今坐已下汝佛。

    四時佛告下。

    勸勿汝佛。

    拒而不從。

    初對往中路逢梵志者。

    顯此外道機根未熟。

    法性幽玄。

    不能測度。

    具見世尊。

    神和色悅。

    心有異疑。

    發其三問。

    一問出家師。

    二問受學師。

    三問所學法。

    文明問雖有一二五别。

    皆是當處。

    文意不同。

    今依本文直釋三問。

    次下佛說四偈以答。

    初偈答第二問。

    次二偈卻答初問。

    後一偈答第三問。

    諸無漏智。

    起在佛身。

    皆勝餘乘。

    名之為上。

    智起惑亡。

    是欲皆盡。

    不為羁縛。

    稱雲愛解。

    斯鹹自悟。

    不假師資。

    故曰自然等。

    次答初問。

    我今道立清升。

    不由師訓。

    前無受學師。

    今虧出家近。

    故曰亦無有師。

    非直無師。

    亦無等侶。

    等侶尚無。

    況有師者。

    将無等侶。

    釋成無師。

    所以無等侶者。

    以一界中唯有一佛。

    證法清涼。

    或熱永盡。

    故曰世間唯一等。

    次偈釋一佛所由。

    或業不除。

    常輪三界生死系縛。

    名為有着。

    今袪有本。

    永絕漏源。

    因果患亡。

    稱雲無着。

    既無有着。

    世間中尊。

    一切人天皆無邊等。

    故曰我為等。

    次答後問。

    準答及五分文。

    不應問所學法。

    應問行何道法。

    我今道滿行圓。

    更不學法。

    但為轉法開生故。

    往波羅奈國。

    此初一句示化處所。

    以法授彼。

    彼便悟解。

    稱之為轉。

    所轉法輪。

    甚深微妙。

    名為無上。

    輪者但是摧輾之義。

    猶轉法時輾諸惑業。

    四谛法輪唯在見道。

    以憍陳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