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開宗記卷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見道生時。
說名已轉正法輪故。
故婆沙一百八十二妙音說雲。
學八支道。
展轉和合。
一時至他相續中轉。
故名法輪。
然雖聞法入見道者多。
彼非一切皆是法輪。
但取最初最後得正解者。
說為法輪。
初謂憍陳那等。
後謂蘇?達羅。
世間衆生惑業尤重。
不見真理。
名為盲冥。
将欲為彼敷說至真。
故名為當。
擊者扣也。
因言扣理。
法灑群心。
永無惑熱。
等于甘露。
教旨相擊。
理顯于外。
義同于鼓。
梵志不聞無着之義。
故更請說。
衆結皆離。
稱雲我脫。
顯因患盡。
得盡于諸漏。
顯果患亡。
二患既除。
人天獨拔。
不為惡娆。
故曰我勝等。
但以法輪精勝。
不被無緣。
外道雖聞。
不能領悟。
故曰默然等。
五分。
梵志不受。
拍?而去。
然彼梵志宿有善根。
即于空中為說偈曰。
佛始出世間。
天上天下尊。
如何汝遇之。
而返棄舍去。
梵志雖聞。
不顧而去。
初往可知。
第二不堪佛威到已破制。
第三汝佛不信。
問五人既不信佛得真實道。
何故乃言汝如來耶。
答若望内心。
全不信佛。
以随他語。
故道如來。
亦可望後拒中全不信佛。
但可有汝。
不曰如來。
後集法人。
故加此稱。
其汝是誰。
謂如來也。
第四拒者。
執昔疑今。
往修苦行。
猶不得道。
況今行耶。
有所克獲。
故曰如本所造。
乃至迷荒失志。
次明生信。
文中有三。
第一舉昔不虛。
驗今是實。
第二佛言下。
言既不虛。
汝等信受。
第三所以下。
汝若生信。
知我果圓。
必能受行。
定同我得。
五人至此始是根欲具足。
次授以法。
其文有三。
第一勸舍二邊。
第二令立中道。
第三授以谛法。
前文有四。
一舉二邊數。
二别列二邊。
名。
昔解。
樂習愛欲。
即不用非想。
謂是法邊。
或自苦行謂苦行邊。
此釋不然。
故今正解。
衆生有二。
一者斷見。
樂習愛欲。
二者常見。
或自苦行。
亦可樂習愛欲。
在家多貪。
或自苦行。
外道少欲。
此着苦樂。
乖中故邊。
故五分雲。
世有二邊。
不應親近。
一者貪着愛欲說欲無過。
二老耶見苦形無有道迹。
問五人現修苦行。
應勸舍苦。
既不習樂。
如何勸舍。
答獨勸舍苦。
恐成着樂。
故舉二邊并令修舍。
三彰二邊過。
樂故奢誕。
非賢聖法。
苦無道迹。
勞疲形神。
四結二邊損。
凡欲修進。
須舍二邊。
此着苦樂。
皆不成辦。
次中道文三。
一舉二釋三結。
初文除此已者簡非。
謂除苦樂二邊。
更有等者舉是。
謂即眼明等。
是中道果。
證果由因。
勸修八正。
修此道谛。
翻前自餓。
其眼明者。
天眼謂是死生智證明。
智明者宿住智證明。
永寂休息者。
漏盡智證明。
此是三明。
成神通者。
謂成天耳他心神境三通。
以餘三通。
入明數内。
得等覺者。
是盡智無生智。
此是有為。
解脫般涅槃無為。
為沙門證得。
故曰成沙門涅槃行。
此是無為解脫。
次釋先問後答。
答中八正顯中道體。
以自餓成邊不可修習。
八正道中。
三學别者。
語業命三是戒學。
正念正定二是定學。
正見正行正方便三。
是慧學。
戒學三者。
問離身語業。
無别正命。
如何此中建立三種。
答婆沙三十三雲。
七不善業道中。
嗔癡所起身業。
名耶身業。
嗔癡所起語業。
名耶語。
貪所起身語。
業名耶命。
耶活命故。
遠離此三。
名正業等。
次定學二者。
念者令心不散。
定者守境不移。
次慧學三者。
謂無漏慧鑒法非耶。
名為正見。
正行者是正思惟。
謂是緣心籌慮。
正方便者?心善知巧。
謂是正勤。
勤修不堕。
八皆無漏見道中起。
次結可。
四分律開宗記卷第六本 四分律開宗記卷第六末 次明授以谛法。
先解其義。
三門分别。
第一釋名。
第二出體。
第三諸門。
言釋名者。
逼迫為苦。
聚積為集。
凝寂為滅。
赴證稱道。
故婆沙七十七問雲。
苦集滅道。
各有何相。
脅尊者雲。
逼迫是苦相。
生長是集相。
寂靜是滅相。
出離是道相。
名謂五取蘊。
如從爐出極熱鐵團。
三海雜苦而住。
猶如?團與火合故。
火勢随逐。
極複如是。
與苦合故。
是苦谛相。
如是苦蘊從煩惱生。
由業故能生轉。
是集谛相。
此煩惱業究竟雜苦。
于諸趣生不流轉。
是滅谛相。
修淨戒定正觀生滅。
能斷有因。
能證有。
問谛是何義。
答實義。
真義。
如義。
不颠倒義。
無虛诳義。
是谛義。
第二出體者。
依一切有宗。
苦集是一物。
因果。
故說二。
謂一切有漏法。
為果義邊是苦谛。
為因義邊是集谛。
擇滅是滅谛。
八支聖道是道谛。
故婆沙雲。
阿毗達磨諸論師。
五取蘊是苦谛。
有漏因是集谛。
彼擇滅滅谛。
學法是道谛。
次辨諸門。
總有其四。
第一建立四谛。
第二四谛次第。
第三四谛行相。
第四說谛利益。
初門。
問此之四谛。
如何建立。
為依實事。
為依因果。
為依現觀。
答設爾何失。
若爾三皆有過。
若依實事。
谛應有三。
謂苦集谛。
實體一故。
若依因果。
谛便有五。
謂苦集谛是有漏因果。
道谛是無漏因果。
及以滅谛即成五谛。
若依現觀。
谛便有八。
谛上下谛各别觀故。
答應作是說。
此四聖谛。
依因果立。
若爾應成五谛。
答聖道因果。
總合立一。
故立谛門唯四非五。
若爾有漏亦合總成三谛。
答以其行相有總有别。
故建立谛。
有離有合。
謂有漏果有四行相。
于其因性亦四行相。
然無漏因果。
總四行相。
以此立谛。
唯四非三。
第二門。
問何緣行者。
入現觀時。
要先觀苦。
後觀其道。
答苦集滓穢。
廣彰其過。
欲使生厭。
是故先明。
滅道清升淨妙無累。
欲使生欣。
故次後辨。
以有厭欣。
便生取舍。
又以苦集。
無始來俱。
是以先說滅道會聖方克。
故次後辨。
又欣厭中。
何以果先因後。
答若據因果次第。
理合因先果後。
今據觀行次第。
是故先果後因。
所以觀人次第爾者。
以因果性粗細不同。
是故觀人先粗後細。
故婆沙七十八雲。
依粗細故。
觀有前後。
謂苦谛最粗。
故先現觀。
乃至道谛最細。
故後現觀。
如學射人。
先射粗物。
漸次乃至能射毛端。
俱舍二十二雲。
今說四谛。
随瑜伽師。
現觀位中。
先後次第。
問可緣現觀次第必然。
答由加行中。
作是觀故。
謂若有法是愛着處。
能作逼惱。
為求脫因。
此法理應最初觀察。
故修行者。
加行位中。
最初觀苦。
苦即苦谛。
次複觀苦以誰為因。
便觀苦因。
因即集谛。
次複觀苦以誰為滅。
便觀苦滅。
滅即滅谛。
複觀苦滅以誰為道。
便觀滅道。
道即道谛。
如是病已。
次尋病因。
續思病愈。
後求良藥。
契經亦說谛次第喻。
夫醫王者。
謂具四德。
能拔毒箭。
一善知病狀。
二善知病因。
三善知病愈。
四善知病良藥。
如來亦爾。
為大醫王。
如實了知苦集滅道。
故加行位。
如是次觀。
現觀位中次第亦爾。
由加行力所引發故。
如已觀地縱馬奔馳。
第三門。
緣谛行相。
四谛各四。
四十六。
苦谛四者。
一苦。
二非常。
三空。
四非我。
集谛四者。
一因。
二集。
三生。
四緣。
滅谛四者。
一滅。
二靜。
三妙。
四離。
道谛四者。
一道。
二如。
三行。
四出。
此之十六實體亦爾。
應知行相慧為自性。
問何等名為苦等行相。
答婆沙七十九雲。
傷痛逼迫。
如荷重擔。
違害聖心。
故名為苦。
由二緣故說名非常。
一由所作。
二由屬緣。
由所作者。
諸有為法。
一刹那頃能有所作。
第二刹那不複能作。
由屬緣有。
諸有為法。
系屬衆緣。
方有所作。
違我所見。
故名為空。
為違于我見。
故名非我。
如種子法。
故名為因。
能等出現。
故名為集。
合有續起。
故名為生。
能有成辦。
故名為緣。
所蘊永盡。
故名為滅。
有為相息。
故名為靜。
是善是常。
故名為妙。
最極安穩。
故名為離。
是離自體。
非有離故。
違害耶道。
故名為道。
違害非理。
故名為如。
趣涅槃害。
故名為行。
能永超度。
故名為出。
是能出性。
非沒性故。
第四門。
問何故世尊。
為諸有情。
宣說如是四聖谛法。
答為拔有情令出生死。
是故世尊宣說四谛。
問未知拔濟是何義耶。
答諸有情類沒在泥中。
世尊哀憐授正法手。
拔彼令出煩惱淤泥。
安在聖道及道果中。
故婆沙雲。
從險難所。
引諸有情。
置平坦處。
故名拔濟。
險難處者。
謂異生性。
如山岩等諸可畏處。
平坦處者。
謂諸聖性如大王路。
無怖畏處。
由佛宣說四聖谛法。
從異生性極險難處。
引諸有情。
置諸聖性極平坦處。
令得道果。
故名拔濟。
複次從大苦處。
引諸有情。
置大樂處。
故名拔濟。
大苦處者。
謂是生死。
大樂處者。
謂是涅槃。
由佛宣說四聖谛法。
引諸有情。
令出生死。
得大涅槃故。
名拔濟。
以下釋文。
于中有二。
第一約谛别轉。
第二若我不修下更為總轉。
前别轉文四。
第一舉數。
第二何謂下徴列。
第三何等下辨釋。
第四是謂下結。
問苦等四谛。
何故并以聖名來。
答說聖者成就。
故名聖谛。
故婆沙七十八雲。
得聖法印。
印相續者。
得聖者名。
彼所有谛名為聖谛。
複次已得聖财。
名為聖者。
彼所有谛。
名為聖谛。
第三辨釋。
文二。
初明三轉十二行輪。
第二此苦聖谛下。
舉上轉中。
皆生六德。
前中四谛。
即為四文。
初谛文二。
一明三轉。
第二當修下勸修八正。
諸谛鹹然。
唯道谛中。
阙無勸修。
以谛即是八正體故。
言三轉者。
第一示相。
第二勸修。
第三引證。
此谛既爾。
餘谛亦然。
谛别有三。
成十二轉。
先解初轉。
初轉文三。
謂舉釋結。
餘谛亦爾。
今言苦谛者。
謂是八苦。
以生等時有苦。
故名生老病死苦。
愛别離者。
緣交染境。
稱之為愛。
本合今分。
名曰别離。
惱由愛别離生。
故名愛别離苦。
結。
恨不舍名怨。
違緣侵惱為憎。
緣交事合稱會。
惱由死憎會生。
故曰怨憎會苦。
求不得者。
情希名之為求。
差本所求稱雲不得。
苦由求不得生。
故曰求不得苦。
謂是善法未得苦。
情背惡法。
亦名為求。
求不免離。
雲不得苦。
由求不得生。
故曰求不得苦。
謂是惡法未離。
七苦并集。
諸苦熾盛。
故曰五盛陰苦。
說八苦相。
令生厭離。
故曰示相轉。
餘二可解。
既識苦相。
欲除其苦。
要修道谛。
翻前二邊。
次明集谛。
示苦煩惱相。
名示相轉。
諸惑起時。
愛能為導。
發業之本。
煩惱為根。
以此舍雲。
如草根未拔苗。
剪剪還生。
未拔煩惱根趣。
滅滅還業起。
惑起皆由愛生。
故曰緣愛本所生。
染着前境。
稱本業思。
故曰與欲相應。
與思相應。
妄以為适。
故曰受樂。
餘文可知。
次明滅谛。
三谛盡處。
稱之為滅。
示此滅相。
名示相轉。
彼愛永盡者。
還是惑業起皆由愛。
對其惑業稱愛。
為彼無欲滅者。
餘惑亦亡。
此是集谛盡。
舍出要解脫道谛盡。
永等者苦谛盡。
餘文可解。
次明道谛。
示八正體。
名示相轉。
餘文如上。
次明一一轉中皆生六益。
既有斯益。
如何不修。
先明苦谛示相六益。
舊來以六通配釋雲。
智生者宿命。
眼生者天眼。
明生者漏盡。
覺生者他心。
通生者身通。
慧生者天耳。
皆雲舉益勸修。
未實得益。
今釋不然。
此是見道位中。
何以舉通來勸。
斯利實生。
非是末得。
如婆沙雲。
一一轉時。
各别發生眼智明覺。
眼是觀見義。
智是決斷義明覺眼是觀見義智是決斷義。
明是照了義。
覺是警察義。
此中更加通生慧生。
通是除障義。
慧是簡擇義。
以此解文。
不違正理。
冀諸學者詳而鏡之。
次複次下觀修六。
複次下引證六。
此于苦谛有十八益。
餘谛類然。
合七十二。
文中苦集有結。
滅道阙無。
次明總轉。
以别不悟。
更勸知。
文有其四。
第一明已修谛成道無疑。
第二如來下彰此衆中有機應悟。
第三沙門下顯法深勝。
轉唯是佛。
第四是故下。
舉前三益。
勸令修學。
第一是故是我下修四真谛理。
如實知者。
不得成道。
由我修谛。
如實知故。
是故得成無上等覺。
既成等覺而無疑滞。
汝應思推。
同我所得。
第二是故是此衆中。
無覺悟者。
如來終不虛轉法輪。
由此衆中有覺悟者。
是故我今為汝轉法。
第三是故是此法輪餘人能轉。
如來亦不轉于法輪。
由此法輪唯佛轉故。
是故我今勸汝修學。
次聞法悟道。
見垢斯盡。
稱曰諸塵。
照理分明。
名法眼淨。
佛轉法輪。
憍陳悟道。
五中先證。
故佛贊言阿若憍陳如已知。
阿之言無。
若之言如。
五中獨拔。
故曰無如。
然依婆沙一百八十二。
釋即異此。
彼雲阿若多憍陳那。
阿若(此雲解)多(此雲已)憍陳那(是姓)。
佛問彼雲。
汝解谛未。
答言解已。
如是教化。
經于四月。
令彼五人善根熟已。
于迦栗底迦月白半八日。
如來為彼轉正法輪。
時憍陳那。
最初見法。
佛便三問。
汝已解耶。
此意問言。
汝今觀我。
是懈慢多求。
亦亂失志。
不證菩提涅槃。
而诳汝耶。
故三問解不。
彼還三反答言已解。
此意答言。
我今觀佛。
實非懈慢多求。
亦非狂亂失志。
又實證得菩提涅槃。
而非诳我。
我今為佛證人。
故三答已解。
是。
故為止诽謗。
佛三問之。
有說。
世尊令餘四人。
聞法勇勵。
速入見道。
故三問之。
次告徹請主。
世尊轉法通益。
神祇獲度。
非常發發聲相告。
本轉法輪。
功由大梵。
令聲上問唯至請主。
故曰須臾聞徹梵天等。
然依此文。
佛贊陳如。
地神聞聲。
展轉相告。
婆沙四十一。
問地神藥叉舉聲遍告。
世等今在波羅痆斯國。
仙人鹿苑。
三轉法輪。
具十二相等。
時為彼地神。
有正智知佛輪轉法。
苾刍見法耶。
答無。
此事甚深。
非彼境故。
爾者彼雲何知。
答或佛告他。
我轉法輪。
苾刍見法。
故彼得聞。
問世尊何故告他令知。
答世尊欲顯善說法中所言誠谛。
一見一樂衆生告同許。
故告他知。
複次三無數劫。
修多苦行。
為益有情。
今初得果。
深生歡喜。
故告他知。
複次世尊自顯于九十六諸外道法中。
最尊最勝。
無能及者。
故告他知。
複次佛欲顯示憍陳那等真實功德。
亦示世間良福田故。
告他令知。
問會中亦有餘天神等相告。
何緣但說地神唱耶。
婆沙一百八十三雲。
由彼地神先發聲故。
問地神何以先發聲耶。
答彼恒随佛而作衛故。
謂從菩薩處胎初生。
逾城出家及修苦行。
乃至成佛轉法輪時。
恒随衛護。
令無留難。
今見如來轉法輪已。
歡喜踴躍。
自慶先來所施功勞。
今得果滿。
故先唱告。
複次為彼地神。
性輕躁故。
是以先唱。
如今衆中性輕躁者。
多喜高聲。
彼亦如是。
複次此是近遠次第法故。
地神先唱。
次虛空神。
次四大王衆天。
如是展轉經須臾頃。
聲至梵世。
聲雖念念滅。
依展轉義說。
上來諸文請說。
雖對陳如。
即是世尊轉法。
一代緣起。
次出家受戒。
文有其三。
第一善來度受。
第二爾時世尊下三歸受戒。
第三爾時尊者下羯磨受法。
所以三文次第爾者。
解有二義。
一以能秉人驗。
上來世尊自行成道。
既成道已。
理須化度。
是以先明善來受戒。
善來受者。
鹹契無着。
既證果已。
亦須化人。
是故次明三歸受戒。
上二受者。
自行既成。
須行衆儀。
攝利群品。
故次羯磨。
二約所化。
以彰次第。
善來機感最強淳熟先度。
三歸稍劣。
故次第二。
羯磨最微。
是以居後。
譬如日出先照高山。
次及平地。
後沾幽谷。
次第之儀。
亦複如是。
先解初文。
善來文六。
第一憍陳等五。
第二爾時四尊下度耶輸伽。
第三爾時下耶輸伽同友四人。
第四爾時下耶輸伽同友五十人。
第五爾時下度長者五十人。
第六時世尊遊波羅奈下度那羅陀梵志。
初文有二。
第一五人出家受戒。
第二世尊與三人下說法增解。
修成無着。
前文有三。
初度陳如。
次阿濕畢摩诃男。
次婆提婆敷。
陳如文三。
一請出家。
二佛言下。
正為受戒。
三時尊者下請修知足。
凡預善來。
須證初果。
所以先牒已證。
後求出家。
文言見法者。
見于谛法。
得法者。
得無漏法。
謂得無漏。
了谛分明。
故曰見法得法。
成辦諸法者。
谛理衆多。
備皆修獲。
故曰成辦諸法。
亦可已害薩迦耶見斷惡趣因。
無邊生死今得有邊。
無際輪回今得有際。
已見聖谛。
入正定聚。
故曰成辦諸法。
得果不虛。
故曰已獲果實。
亦可果體堅牢。
非緣壞沒。
故曰已獲果實。
往修苦行。
不了正耶。
今遊谛門。
始知得法。
得法了真方求出離。
故須白佛請度進修。
次正受戒。
一往秤彼來情。
示其行體軌則。
故曰來比丘等。
盡苦源者。
彰戒功德也。
五分。
唱善來竟時。
須發自堕。
袈裟着身。
缽盂在手。
是為憍陳如已得出家受具足戒。
得戒最初。
結名為首。
對此須明能發戒緣。
所發戒體。
先解其緣。
總作一十二門分别。
第一列數釋名。
第二定緣廢立。
第三諸受具緣。
第四緣境立心。
第五諸緣次第。
第六說結多少。
第七挍量優劣。
第八明受漸頓。
第九諸受通局。
第十所被聖凡。
第十一能秉差殊。
第十二諸部同異。
初門列數者。
案此宗文。
但有四受。
謂善來三歸八不可過法及以羯磨。
言善來者。
善是衆生心。
來是如來教。
衆生蒙以谛理。
開心布欲。
厭俗求真。
出家修寂。
此稱如來本導之意。
引令入法。
能所雙彰。
故曰善來。
良以夙樹妙因。
早崇勝業。
聞法解悟。
知生有邊。
遂厭無始之轉回。
乃求有終之寂滅。
故曰來比丘于我法中快自娛樂等。
母經第一雲。
如來言已身上所着婆羅門服。
乃至須發。
即皆随落。
沙門法服自體在身。
威儀庠序。
手執應器。
如二十年學法者也。
三歸者。
歸是求向之心。
三即所歸之境。
夫欲絕妄尋真。
栖心累外者。
必須憑杖三寶。
以作津梁。
越度四流。
超升彼岸。
是知欲本難除。
愛源叵息。
自非克誠竭志。
無以空喪或銷樊。
此人行不夙成。
未蒙早悟。
緣在羅漢。
不遇如來。
亦深厭生死。
希求出家。
三說歸依即發戒品。
母經第一雲。
佛告憍陳如。
此諸人等。
三語受戒。
具足成就。
善得其戒。
何以故。
過去諸佛。
亦曾與此三語受戒。
未來諸佛亦當與此三語受戒。
我今現在亦同彼也。
是故得有三語受戒。
八不可過者。
八是所行之法。
不可過是勸敬禁勒之言。
尼衆厭俗牢獄。
希求出家。
佛睹過??。
抑而弗許。
生主(梵雲缽羅阇缽底。
舊雲波阇波提者。
訛也)倍增凄泣。
抱厭還宮。
遂自落發被衣。
倚于門外。
更欲申請。
恥改形儀。
但知倚望俳徊。
悲誠哽咽。
阿難身居學地。
魔或其情。
不忍服異心悲為彼求請。
因請雖許。
而以敬法往要。
若能導行。
即是出家受戒。
阿難奉教傳授生主。
生主聞即奉持。
遂發戒品。
故曰此法應尊重等。
羯磨受者。
隐其所為。
從法為名。
謂名所作辦事等。
此人雖植妙因。
行非淳厚。
但承教法。
不遇如來。
又以信意難生。
善心頗着。
假僧勝境快彼弱因。
方稱所祈發于具足。
緣僧秉此羯磨教得。
故曰羯磨。
此是聰名。
對人分二。
約處中邊。
便有其四。
随事别彰。
乃開為六。
六通開制。
制唯有二。
謂十人二十。
開便有四。
謂僧尼邊地遣信曾嫁。
又此六中。
僧二尼四。
言僧二者。
一是十衆。
以其中國僧多。
求之易得。
要假十人。
方能發戒。
二是五衆。
以其邊地僧少。
求之稍難。
若不曲開。
無由濟拔。
因此除半故雲五衆。
十誦五十四。
波離問。
如佛說邊地人。
持律第五得受具戒。
頗有十人但取五人。
得名為受戒不答得名受具與受者。
得罪。
伽論言。
犯可呵。
準此即是約處定開。
計理亦應更問白木。
調内假使便少。
不開成受。
以是中國約處定制。
文無者略。
問邊地僧少反。
雲持律此則增制。
如何是開。
答古人解雲。
中國十者四人解法。
六人足數。
由僧多故。
不言持律。
邊地僧少。
秉法難成為遣此疑。
須标持律。
今解不爾。
愚癡義通邊有持律。
中亦須然。
又解。
五中下至一人持律。
故俱舍雲。
持律為第五人。
于邊地得十誦。
亦爾又母經第八雲。
邊方通律師得五人受戒。
次尼四者。
一是二十衆女人。
惑重垢深。
信心難發。
若不睹其勝境。
無由納法。
是以要假僧尼二十清衆。
方生信心。
發于具足。
問所以尼受。
須二部僧。
益有四義故。
一因心難發。
二令行堅固。
三不違敬文。
四表成師義。
爾者即應本衆非師。
答本衆正攝受作法故。
成師尼行狀大僧故。
須經二部。
二者遣信。
此女姿顔挺異。
形貌殊常。
出寺詣僧。
恐成陵壞。
聖遣尼中作本法竟。
開使往僧。
為彼受戒。
僧為秉法。
一如常則。
因此得戒故。
曰遣信受戒。
問對此難緣。
應開使忏。
答已起之惡難除。
未生之善易就。
所以知者。
十人二十。
足為良驗。
又解受須往僧。
故開使受忏得請來。
故不開也。
爾者所以受戒。
不許請來。
答為尼慢法。
制往僧中。
若許請來。
便違敬教。
又解。
僧尼二衆。
尊卑不同。
甯可将卑就尊。
不可屈上從下。
忏異于受。
故許請來。
三者十二。
曾嫁。
曾嫁女人。
年始十歲。
學法滿足。
即聽受具以經事人。
志得成立堪耐惱緣。
亦能持戒以此開減。
八年受戒。
四者邊尼義立十衆。
邊方既有尼衆。
亦得唯僧同開。
若以文對僧開尼不立者。
如結界等法。
起不對尼。
是則僧行尼應不秉然既二衆通備。
邊尼何以不聽。
若雲以尼佛制不許。
邊方恐怖處行。
故不開者。
此無義言。
不能繁破。
上來從緣離為六受。
合則唯一。
謂名羯磨。
然此離六。
并餘三受。
開即為九。
合唯有四。
第二廢立者。
問受緣唯文更有四種。
所謂上法破結。
自誓自然。
言上法者。
道證無學。
自然獲戒。
故文雲。
若人修道成羅漢。
即名出家受具足。
言破結者。
修道進德。
惑盡解滿。
契證無學。
自然感戒。
即八比丘中。
破結使者是(或準此文立作上法)。
言自誓者。
謂八比丘中。
自稱比丘。
是言自然者。
謂佛。
答憂陀耶難雲。
自然得解悟。
雲何從人學。
此并依文。
何以不立解。
夫論立義須依本宗正文。
不可取不正文。
依他部立何者。
且如上法。
非本受緣。
無替減年。
開令得戒。
故下文雲。
年不滿者。
受已生疑。
聽數胎等。
若複不滿始言修道成羅漢。
即名出家受具足。
若以開文有成道等言。
即宜為緣者如胎等。
開亦應别立胎等。
既非成道焉。
得又以義推。
此即名等。
言通前諸位。
非??成道。
應言胎年滿閏年滿。
說戒日滿。
即名出家。
受具足戒。
問若羅漢是開非上法者。
何以減年戒未開通。
文無。
答無者略也。
亦可緣在下文。
減年非有。
爾者十誦沓婆。
十六成道。
何不開受。
而要年滿。
答此就開緣羯磨。
後事彼據常行。
不可逆用。
其猶胎等。
開緣亦不逆教。
諸餘羅漢沙彌準例并爾若立。
立上法不應。
有羅漢沙彌。
若言為無。
求心不得戒者。
準何教文知有此事。
然諸教中不見說。
有百祈戒心果戒。
俱得無祈戒。
心得果不得戒。
如斯之義。
應熟思。
尋又準母經第一。
亦是羯磨。
一緣故。
文雲如有一人。
盡一切漏。
未滿二十受已。
生疑開數。
胎閏不滿。
問得羅漢。
佛言此是上受具也。
次文即除羅漢開緣。
故文雲。
後受戒者。
聽數胎中年。
準此即是為無。
後得者以所開通。
文無以是羯磨開緣。
下文中有。
又第二雲。
上受具中。
除尊者摩诃迦葉。
蘇陀婆。
其餘一切不得建立善法。
上受其立者。
不能熟詳文義。
既無的據。
難可依憑。
又破結者。
通于初果。
又亦該随不專。
是受文中。
亦有乞求。
割截應成受緣。
乞割既非破結。
焉。
是又自稱比丘非開。
自誓及自然受破。
可準知。
鹹是刀刀。
無勞廣述。
第三具緣者。
善來具四。
一得初果。
文言見法得法。
二有求心。
文言欲于如來法中。
出家修梵行。
三須對佛文言前白佛言。
四假佛教謂命來等。
三語亦四。
一出家相。
具文言剃發被着袈裟。
二對諸羅漢。
三授教應法。
四領歸具足。
八不可過亦四。
一假佛聽許。
二親對阿難。
三具宣敬教。
四頂受遵行。
羯磨受戒。
昔來所辨。
具于四緣。
如釋八比丘中羯磨。
比丘文。
文雲若受大戒者。
僧數滿足緣。
白四羯磨如法成就者。
教法成就緣。
得處所者。
結界成就。
界内不别衆緣。
住比丘法中者。
年歲滿足。
身無遮難。
緣若具此四。
是大比丘。
得成戒本。
犯戒之人。
四中若阙。
非大比丘。
故須此四。
方成受法。
即是滅诤。
五現前中。
除滅所為。
具餘四現。
一能秉僧。
二所秉法。
三秉法處。
即界現前。
四所為事。
謂人現前。
今此受戒。
即别所為。
故具此四。
即能發戒。
若成所戒。
便由具緣。
故取此文。
解比丘義。
今解不然。
詳其文意。
此但料簡成犯。
戒人不是為解具緣之義。
文言若受大戒者。
簡非具戒。
謂沙門等。
外道俗人。
白四羯磨者。
簡白二等(此為一句)。
如法成就。
得處所者。
總是法成。
處所非是地界之處。
如下多文。
皆言非法。
别衆羯磨。
不得處所。
法和合羯磨。
得處所皆悉不約地。
界處說。
住比丘法中者。
簡颠狂等人。
不住自性。
亦可若受大戒等。
四句總簡。
善來等餘受。
非犯廣人。
住比丘法中。
一句簡颠狂等。
以此今解具十三緣。
一身無遮難。
二結界成就。
三盡集和合。
四體如數滿。
五教請和上。
六問答緣具。
七差教授師。
八教授撿問。
九問已白僧。
十教從僧乞。
十一戒師作白。
十二對衆撿問。
十三白四滿足。
此之具緣。
不違道理。
冀諸學人思而取悟。
第四境心者。
如前釋戒起由二緣。
一者因緣。
二增上緣。
言因緣者。
于中且論立心緣境。
然心及境。
總開為七。
說名已轉正法輪故。
故婆沙一百八十二妙音說雲。
學八支道。
展轉和合。
一時至他相續中轉。
故名法輪。
然雖聞法入見道者多。
彼非一切皆是法輪。
但取最初最後得正解者。
說為法輪。
初謂憍陳那等。
後謂蘇?達羅。
世間衆生惑業尤重。
不見真理。
名為盲冥。
将欲為彼敷說至真。
故名為當。
擊者扣也。
因言扣理。
法灑群心。
永無惑熱。
等于甘露。
教旨相擊。
理顯于外。
義同于鼓。
梵志不聞無着之義。
故更請說。
衆結皆離。
稱雲我脫。
顯因患盡。
得盡于諸漏。
顯果患亡。
二患既除。
人天獨拔。
不為惡娆。
故曰我勝等。
但以法輪精勝。
不被無緣。
外道雖聞。
不能領悟。
故曰默然等。
五分。
梵志不受。
拍?而去。
然彼梵志宿有善根。
即于空中為說偈曰。
佛始出世間。
天上天下尊。
如何汝遇之。
而返棄舍去。
梵志雖聞。
不顧而去。
初往可知。
第二不堪佛威到已破制。
第三汝佛不信。
問五人既不信佛得真實道。
何故乃言汝如來耶。
答若望内心。
全不信佛。
以随他語。
故道如來。
亦可望後拒中全不信佛。
但可有汝。
不曰如來。
後集法人。
故加此稱。
其汝是誰。
謂如來也。
第四拒者。
執昔疑今。
往修苦行。
猶不得道。
況今行耶。
有所克獲。
故曰如本所造。
乃至迷荒失志。
次明生信。
文中有三。
第一舉昔不虛。
驗今是實。
第二佛言下。
言既不虛。
汝等信受。
第三所以下。
汝若生信。
知我果圓。
必能受行。
定同我得。
五人至此始是根欲具足。
次授以法。
其文有三。
第一勸舍二邊。
第二令立中道。
第三授以谛法。
前文有四。
一舉二邊數。
二别列二邊。
名。
昔解。
樂習愛欲。
即不用非想。
謂是法邊。
或自苦行謂苦行邊。
此釋不然。
故今正解。
衆生有二。
一者斷見。
樂習愛欲。
二者常見。
或自苦行。
亦可樂習愛欲。
在家多貪。
或自苦行。
外道少欲。
此着苦樂。
乖中故邊。
故五分雲。
世有二邊。
不應親近。
一者貪着愛欲說欲無過。
二老耶見苦形無有道迹。
問五人現修苦行。
應勸舍苦。
既不習樂。
如何勸舍。
答獨勸舍苦。
恐成着樂。
故舉二邊并令修舍。
三彰二邊過。
樂故奢誕。
非賢聖法。
苦無道迹。
勞疲形神。
四結二邊損。
凡欲修進。
須舍二邊。
此着苦樂。
皆不成辦。
次中道文三。
一舉二釋三結。
初文除此已者簡非。
謂除苦樂二邊。
更有等者舉是。
謂即眼明等。
是中道果。
證果由因。
勸修八正。
修此道谛。
翻前自餓。
其眼明者。
天眼謂是死生智證明。
智明者宿住智證明。
永寂休息者。
漏盡智證明。
此是三明。
成神通者。
謂成天耳他心神境三通。
以餘三通。
入明數内。
得等覺者。
是盡智無生智。
此是有為。
解脫般涅槃無為。
為沙門證得。
故曰成沙門涅槃行。
此是無為解脫。
次釋先問後答。
答中八正顯中道體。
以自餓成邊不可修習。
八正道中。
三學别者。
語業命三是戒學。
正念正定二是定學。
正見正行正方便三。
是慧學。
戒學三者。
問離身語業。
無别正命。
如何此中建立三種。
答婆沙三十三雲。
七不善業道中。
嗔癡所起身業。
名耶身業。
嗔癡所起語業。
名耶語。
貪所起身語。
業名耶命。
耶活命故。
遠離此三。
名正業等。
次定學二者。
念者令心不散。
定者守境不移。
次慧學三者。
謂無漏慧鑒法非耶。
名為正見。
正行者是正思惟。
謂是緣心籌慮。
正方便者?心善知巧。
謂是正勤。
勤修不堕。
八皆無漏見道中起。
次結可。
四分律開宗記卷第六本 四分律開宗記卷第六末 次明授以谛法。
先解其義。
三門分别。
第一釋名。
第二出體。
第三諸門。
言釋名者。
逼迫為苦。
聚積為集。
凝寂為滅。
赴證稱道。
故婆沙七十七問雲。
苦集滅道。
各有何相。
脅尊者雲。
逼迫是苦相。
生長是集相。
寂靜是滅相。
出離是道相。
名謂五取蘊。
如從爐出極熱鐵團。
三海雜苦而住。
猶如?團與火合故。
火勢随逐。
極複如是。
與苦合故。
是苦谛相。
如是苦蘊從煩惱生。
由業故能生轉。
是集谛相。
此煩惱業究竟雜苦。
于諸趣生不流轉。
是滅谛相。
修淨戒定正觀生滅。
能斷有因。
能證有。
問谛是何義。
答實義。
真義。
如義。
不颠倒義。
無虛诳義。
是谛義。
第二出體者。
依一切有宗。
苦集是一物。
因果。
故說二。
謂一切有漏法。
為果義邊是苦谛。
為因義邊是集谛。
擇滅是滅谛。
八支聖道是道谛。
故婆沙雲。
阿毗達磨諸論師。
五取蘊是苦谛。
有漏因是集谛。
彼擇滅滅谛。
學法是道谛。
次辨諸門。
總有其四。
第一建立四谛。
第二四谛次第。
第三四谛行相。
第四說谛利益。
初門。
問此之四谛。
如何建立。
為依實事。
為依因果。
為依現觀。
答設爾何失。
若爾三皆有過。
若依實事。
谛應有三。
謂苦集谛。
實體一故。
若依因果。
谛便有五。
謂苦集谛是有漏因果。
道谛是無漏因果。
及以滅谛即成五谛。
若依現觀。
谛便有八。
谛上下谛各别觀故。
答應作是說。
此四聖谛。
依因果立。
若爾應成五谛。
答聖道因果。
總合立一。
故立谛門唯四非五。
若爾有漏亦合總成三谛。
答以其行相有總有别。
故建立谛。
有離有合。
謂有漏果有四行相。
于其因性亦四行相。
然無漏因果。
總四行相。
以此立谛。
唯四非三。
第二門。
問何緣行者。
入現觀時。
要先觀苦。
後觀其道。
答苦集滓穢。
廣彰其過。
欲使生厭。
是故先明。
滅道清升淨妙無累。
欲使生欣。
故次後辨。
以有厭欣。
便生取舍。
又以苦集。
無始來俱。
是以先說滅道會聖方克。
故次後辨。
又欣厭中。
何以果先因後。
答若據因果次第。
理合因先果後。
今據觀行次第。
是故先果後因。
所以觀人次第爾者。
以因果性粗細不同。
是故觀人先粗後細。
故婆沙七十八雲。
依粗細故。
觀有前後。
謂苦谛最粗。
故先現觀。
乃至道谛最細。
故後現觀。
如學射人。
先射粗物。
漸次乃至能射毛端。
俱舍二十二雲。
今說四谛。
随瑜伽師。
現觀位中。
先後次第。
問可緣現觀次第必然。
答由加行中。
作是觀故。
謂若有法是愛着處。
能作逼惱。
為求脫因。
此法理應最初觀察。
故修行者。
加行位中。
最初觀苦。
苦即苦谛。
次複觀苦以誰為因。
便觀苦因。
因即集谛。
次複觀苦以誰為滅。
便觀苦滅。
滅即滅谛。
複觀苦滅以誰為道。
便觀滅道。
道即道谛。
如是病已。
次尋病因。
續思病愈。
後求良藥。
契經亦說谛次第喻。
夫醫王者。
謂具四德。
能拔毒箭。
一善知病狀。
二善知病因。
三善知病愈。
四善知病良藥。
如來亦爾。
為大醫王。
如實了知苦集滅道。
故加行位。
如是次觀。
現觀位中次第亦爾。
由加行力所引發故。
如已觀地縱馬奔馳。
第三門。
緣谛行相。
四谛各四。
四十六。
苦谛四者。
一苦。
二非常。
三空。
四非我。
集谛四者。
一因。
二集。
三生。
四緣。
滅谛四者。
一滅。
二靜。
三妙。
四離。
道谛四者。
一道。
二如。
三行。
四出。
此之十六實體亦爾。
應知行相慧為自性。
問何等名為苦等行相。
答婆沙七十九雲。
傷痛逼迫。
如荷重擔。
違害聖心。
故名為苦。
由二緣故說名非常。
一由所作。
二由屬緣。
由所作者。
諸有為法。
一刹那頃能有所作。
第二刹那不複能作。
由屬緣有。
諸有為法。
系屬衆緣。
方有所作。
違我所見。
故名為空。
為違于我見。
故名非我。
如種子法。
故名為因。
能等出現。
故名為集。
合有續起。
故名為生。
能有成辦。
故名為緣。
所蘊永盡。
故名為滅。
有為相息。
故名為靜。
是善是常。
故名為妙。
最極安穩。
故名為離。
是離自體。
非有離故。
違害耶道。
故名為道。
違害非理。
故名為如。
趣涅槃害。
故名為行。
能永超度。
故名為出。
是能出性。
非沒性故。
第四門。
問何故世尊。
為諸有情。
宣說如是四聖谛法。
答為拔有情令出生死。
是故世尊宣說四谛。
問未知拔濟是何義耶。
答諸有情類沒在泥中。
世尊哀憐授正法手。
拔彼令出煩惱淤泥。
安在聖道及道果中。
故婆沙雲。
從險難所。
引諸有情。
置平坦處。
故名拔濟。
險難處者。
謂異生性。
如山岩等諸可畏處。
平坦處者。
謂諸聖性如大王路。
無怖畏處。
由佛宣說四聖谛法。
從異生性極險難處。
引諸有情。
置諸聖性極平坦處。
令得道果。
故名拔濟。
複次從大苦處。
引諸有情。
置大樂處。
故名拔濟。
大苦處者。
謂是生死。
大樂處者。
謂是涅槃。
由佛宣說四聖谛法。
引諸有情。
令出生死。
得大涅槃故。
名拔濟。
以下釋文。
于中有二。
第一約谛别轉。
第二若我不修下更為總轉。
前别轉文四。
第一舉數。
第二何謂下徴列。
第三何等下辨釋。
第四是謂下結。
問苦等四谛。
何故并以聖名來。
答說聖者成就。
故名聖谛。
故婆沙七十八雲。
得聖法印。
印相續者。
得聖者名。
彼所有谛名為聖谛。
複次已得聖财。
名為聖者。
彼所有谛。
名為聖谛。
第三辨釋。
文二。
初明三轉十二行輪。
第二此苦聖谛下。
舉上轉中。
皆生六德。
前中四谛。
即為四文。
初谛文二。
一明三轉。
第二當修下勸修八正。
諸谛鹹然。
唯道谛中。
阙無勸修。
以谛即是八正體故。
言三轉者。
第一示相。
第二勸修。
第三引證。
此谛既爾。
餘谛亦然。
谛别有三。
成十二轉。
先解初轉。
初轉文三。
謂舉釋結。
餘谛亦爾。
今言苦谛者。
謂是八苦。
以生等時有苦。
故名生老病死苦。
愛别離者。
緣交染境。
稱之為愛。
本合今分。
名曰别離。
惱由愛别離生。
故名愛别離苦。
結。
恨不舍名怨。
違緣侵惱為憎。
緣交事合稱會。
惱由死憎會生。
故曰怨憎會苦。
求不得者。
情希名之為求。
差本所求稱雲不得。
苦由求不得生。
故曰求不得苦。
謂是善法未得苦。
情背惡法。
亦名為求。
求不免離。
雲不得苦。
由求不得生。
故曰求不得苦。
謂是惡法未離。
七苦并集。
諸苦熾盛。
故曰五盛陰苦。
說八苦相。
令生厭離。
故曰示相轉。
餘二可解。
既識苦相。
欲除其苦。
要修道谛。
翻前二邊。
次明集谛。
示苦煩惱相。
名示相轉。
諸惑起時。
愛能為導。
發業之本。
煩惱為根。
以此舍雲。
如草根未拔苗。
剪剪還生。
未拔煩惱根趣。
滅滅還業起。
惑起皆由愛生。
故曰緣愛本所生。
染着前境。
稱本業思。
故曰與欲相應。
與思相應。
妄以為适。
故曰受樂。
餘文可知。
次明滅谛。
三谛盡處。
稱之為滅。
示此滅相。
名示相轉。
彼愛永盡者。
還是惑業起皆由愛。
對其惑業稱愛。
為彼無欲滅者。
餘惑亦亡。
此是集谛盡。
舍出要解脫道谛盡。
永等者苦谛盡。
餘文可解。
次明道谛。
示八正體。
名示相轉。
餘文如上。
次明一一轉中皆生六益。
既有斯益。
如何不修。
先明苦谛示相六益。
舊來以六通配釋雲。
智生者宿命。
眼生者天眼。
明生者漏盡。
覺生者他心。
通生者身通。
慧生者天耳。
皆雲舉益勸修。
未實得益。
今釋不然。
此是見道位中。
何以舉通來勸。
斯利實生。
非是末得。
如婆沙雲。
一一轉時。
各别發生眼智明覺。
眼是觀見義。
智是決斷義明覺眼是觀見義智是決斷義。
明是照了義。
覺是警察義。
此中更加通生慧生。
通是除障義。
慧是簡擇義。
以此解文。
不違正理。
冀諸學者詳而鏡之。
次複次下觀修六。
複次下引證六。
此于苦谛有十八益。
餘谛類然。
合七十二。
文中苦集有結。
滅道阙無。
次明總轉。
以别不悟。
更勸知。
文有其四。
第一明已修谛成道無疑。
第二如來下彰此衆中有機應悟。
第三沙門下顯法深勝。
轉唯是佛。
第四是故下。
舉前三益。
勸令修學。
第一是故是我下修四真谛理。
如實知者。
不得成道。
由我修谛。
如實知故。
是故得成無上等覺。
既成等覺而無疑滞。
汝應思推。
同我所得。
第二是故是此衆中。
無覺悟者。
如來終不虛轉法輪。
由此衆中有覺悟者。
是故我今為汝轉法。
第三是故是此法輪餘人能轉。
如來亦不轉于法輪。
由此法輪唯佛轉故。
是故我今勸汝修學。
次聞法悟道。
見垢斯盡。
稱曰諸塵。
照理分明。
名法眼淨。
佛轉法輪。
憍陳悟道。
五中先證。
故佛贊言阿若憍陳如已知。
阿之言無。
若之言如。
五中獨拔。
故曰無如。
然依婆沙一百八十二。
釋即異此。
彼雲阿若多憍陳那。
阿若(此雲解)多(此雲已)憍陳那(是姓)。
佛問彼雲。
汝解谛未。
答言解已。
如是教化。
經于四月。
令彼五人善根熟已。
于迦栗底迦月白半八日。
如來為彼轉正法輪。
時憍陳那。
最初見法。
佛便三問。
汝已解耶。
此意問言。
汝今觀我。
是懈慢多求。
亦亂失志。
不證菩提涅槃。
而诳汝耶。
故三問解不。
彼還三反答言已解。
此意答言。
我今觀佛。
實非懈慢多求。
亦非狂亂失志。
又實證得菩提涅槃。
而非诳我。
我今為佛證人。
故三答已解。
是。
故為止诽謗。
佛三問之。
有說。
世尊令餘四人。
聞法勇勵。
速入見道。
故三問之。
次告徹請主。
世尊轉法通益。
神祇獲度。
非常發發聲相告。
本轉法輪。
功由大梵。
令聲上問唯至請主。
故曰須臾聞徹梵天等。
然依此文。
佛贊陳如。
地神聞聲。
展轉相告。
婆沙四十一。
問地神藥叉舉聲遍告。
世等今在波羅痆斯國。
仙人鹿苑。
三轉法輪。
具十二相等。
時為彼地神。
有正智知佛輪轉法。
苾刍見法耶。
答無。
此事甚深。
非彼境故。
爾者彼雲何知。
答或佛告他。
我轉法輪。
苾刍見法。
故彼得聞。
問世尊何故告他令知。
答世尊欲顯善說法中所言誠谛。
一見一樂衆生告同許。
故告他知。
複次三無數劫。
修多苦行。
為益有情。
今初得果。
深生歡喜。
故告他知。
複次世尊自顯于九十六諸外道法中。
最尊最勝。
無能及者。
故告他知。
複次佛欲顯示憍陳那等真實功德。
亦示世間良福田故。
告他令知。
問會中亦有餘天神等相告。
何緣但說地神唱耶。
婆沙一百八十三雲。
由彼地神先發聲故。
問地神何以先發聲耶。
答彼恒随佛而作衛故。
謂從菩薩處胎初生。
逾城出家及修苦行。
乃至成佛轉法輪時。
恒随衛護。
令無留難。
今見如來轉法輪已。
歡喜踴躍。
自慶先來所施功勞。
今得果滿。
故先唱告。
複次為彼地神。
性輕躁故。
是以先唱。
如今衆中性輕躁者。
多喜高聲。
彼亦如是。
複次此是近遠次第法故。
地神先唱。
次虛空神。
次四大王衆天。
如是展轉經須臾頃。
聲至梵世。
聲雖念念滅。
依展轉義說。
上來諸文請說。
雖對陳如。
即是世尊轉法。
一代緣起。
次出家受戒。
文有其三。
第一善來度受。
第二爾時世尊下三歸受戒。
第三爾時尊者下羯磨受法。
所以三文次第爾者。
解有二義。
一以能秉人驗。
上來世尊自行成道。
既成道已。
理須化度。
是以先明善來受戒。
善來受者。
鹹契無着。
既證果已。
亦須化人。
是故次明三歸受戒。
上二受者。
自行既成。
須行衆儀。
攝利群品。
故次羯磨。
二約所化。
以彰次第。
善來機感最強淳熟先度。
三歸稍劣。
故次第二。
羯磨最微。
是以居後。
譬如日出先照高山。
次及平地。
後沾幽谷。
次第之儀。
亦複如是。
先解初文。
善來文六。
第一憍陳等五。
第二爾時四尊下度耶輸伽。
第三爾時下耶輸伽同友四人。
第四爾時下耶輸伽同友五十人。
第五爾時下度長者五十人。
第六時世尊遊波羅奈下度那羅陀梵志。
初文有二。
第一五人出家受戒。
第二世尊與三人下說法增解。
修成無着。
前文有三。
初度陳如。
次阿濕畢摩诃男。
次婆提婆敷。
陳如文三。
一請出家。
二佛言下。
正為受戒。
三時尊者下請修知足。
凡預善來。
須證初果。
所以先牒已證。
後求出家。
文言見法者。
見于谛法。
得法者。
得無漏法。
謂得無漏。
了谛分明。
故曰見法得法。
成辦諸法者。
谛理衆多。
備皆修獲。
故曰成辦諸法。
亦可已害薩迦耶見斷惡趣因。
無邊生死今得有邊。
無際輪回今得有際。
已見聖谛。
入正定聚。
故曰成辦諸法。
得果不虛。
故曰已獲果實。
亦可果體堅牢。
非緣壞沒。
故曰已獲果實。
往修苦行。
不了正耶。
今遊谛門。
始知得法。
得法了真方求出離。
故須白佛請度進修。
次正受戒。
一往秤彼來情。
示其行體軌則。
故曰來比丘等。
盡苦源者。
彰戒功德也。
五分。
唱善來竟時。
須發自堕。
袈裟着身。
缽盂在手。
是為憍陳如已得出家受具足戒。
得戒最初。
結名為首。
對此須明能發戒緣。
所發戒體。
先解其緣。
總作一十二門分别。
第一列數釋名。
第二定緣廢立。
第三諸受具緣。
第四緣境立心。
第五諸緣次第。
第六說結多少。
第七挍量優劣。
第八明受漸頓。
第九諸受通局。
第十所被聖凡。
第十一能秉差殊。
第十二諸部同異。
初門列數者。
案此宗文。
但有四受。
謂善來三歸八不可過法及以羯磨。
言善來者。
善是衆生心。
來是如來教。
衆生蒙以谛理。
開心布欲。
厭俗求真。
出家修寂。
此稱如來本導之意。
引令入法。
能所雙彰。
故曰善來。
良以夙樹妙因。
早崇勝業。
聞法解悟。
知生有邊。
遂厭無始之轉回。
乃求有終之寂滅。
故曰來比丘于我法中快自娛樂等。
母經第一雲。
如來言已身上所着婆羅門服。
乃至須發。
即皆随落。
沙門法服自體在身。
威儀庠序。
手執應器。
如二十年學法者也。
三歸者。
歸是求向之心。
三即所歸之境。
夫欲絕妄尋真。
栖心累外者。
必須憑杖三寶。
以作津梁。
越度四流。
超升彼岸。
是知欲本難除。
愛源叵息。
自非克誠竭志。
無以空喪或銷樊。
此人行不夙成。
未蒙早悟。
緣在羅漢。
不遇如來。
亦深厭生死。
希求出家。
三說歸依即發戒品。
母經第一雲。
佛告憍陳如。
此諸人等。
三語受戒。
具足成就。
善得其戒。
何以故。
過去諸佛。
亦曾與此三語受戒。
未來諸佛亦當與此三語受戒。
我今現在亦同彼也。
是故得有三語受戒。
八不可過者。
八是所行之法。
不可過是勸敬禁勒之言。
尼衆厭俗牢獄。
希求出家。
佛睹過??。
抑而弗許。
生主(梵雲缽羅阇缽底。
舊雲波阇波提者。
訛也)倍增凄泣。
抱厭還宮。
遂自落發被衣。
倚于門外。
更欲申請。
恥改形儀。
但知倚望俳徊。
悲誠哽咽。
阿難身居學地。
魔或其情。
不忍服異心悲為彼求請。
因請雖許。
而以敬法往要。
若能導行。
即是出家受戒。
阿難奉教傳授生主。
生主聞即奉持。
遂發戒品。
故曰此法應尊重等。
羯磨受者。
隐其所為。
從法為名。
謂名所作辦事等。
此人雖植妙因。
行非淳厚。
但承教法。
不遇如來。
又以信意難生。
善心頗着。
假僧勝境快彼弱因。
方稱所祈發于具足。
緣僧秉此羯磨教得。
故曰羯磨。
此是聰名。
對人分二。
約處中邊。
便有其四。
随事别彰。
乃開為六。
六通開制。
制唯有二。
謂十人二十。
開便有四。
謂僧尼邊地遣信曾嫁。
又此六中。
僧二尼四。
言僧二者。
一是十衆。
以其中國僧多。
求之易得。
要假十人。
方能發戒。
二是五衆。
以其邊地僧少。
求之稍難。
若不曲開。
無由濟拔。
因此除半故雲五衆。
十誦五十四。
波離問。
如佛說邊地人。
持律第五得受具戒。
頗有十人但取五人。
得名為受戒不答得名受具與受者。
得罪。
伽論言。
犯可呵。
準此即是約處定開。
計理亦應更問白木。
調内假使便少。
不開成受。
以是中國約處定制。
文無者略。
問邊地僧少反。
雲持律此則增制。
如何是開。
答古人解雲。
中國十者四人解法。
六人足數。
由僧多故。
不言持律。
邊地僧少。
秉法難成為遣此疑。
須标持律。
今解不爾。
愚癡義通邊有持律。
中亦須然。
又解。
五中下至一人持律。
故俱舍雲。
持律為第五人。
于邊地得十誦。
亦爾又母經第八雲。
邊方通律師得五人受戒。
次尼四者。
一是二十衆女人。
惑重垢深。
信心難發。
若不睹其勝境。
無由納法。
是以要假僧尼二十清衆。
方生信心。
發于具足。
問所以尼受。
須二部僧。
益有四義故。
一因心難發。
二令行堅固。
三不違敬文。
四表成師義。
爾者即應本衆非師。
答本衆正攝受作法故。
成師尼行狀大僧故。
須經二部。
二者遣信。
此女姿顔挺異。
形貌殊常。
出寺詣僧。
恐成陵壞。
聖遣尼中作本法竟。
開使往僧。
為彼受戒。
僧為秉法。
一如常則。
因此得戒故。
曰遣信受戒。
問對此難緣。
應開使忏。
答已起之惡難除。
未生之善易就。
所以知者。
十人二十。
足為良驗。
又解受須往僧。
故開使受忏得請來。
故不開也。
爾者所以受戒。
不許請來。
答為尼慢法。
制往僧中。
若許請來。
便違敬教。
又解。
僧尼二衆。
尊卑不同。
甯可将卑就尊。
不可屈上從下。
忏異于受。
故許請來。
三者十二。
曾嫁。
曾嫁女人。
年始十歲。
學法滿足。
即聽受具以經事人。
志得成立堪耐惱緣。
亦能持戒以此開減。
八年受戒。
四者邊尼義立十衆。
邊方既有尼衆。
亦得唯僧同開。
若以文對僧開尼不立者。
如結界等法。
起不對尼。
是則僧行尼應不秉然既二衆通備。
邊尼何以不聽。
若雲以尼佛制不許。
邊方恐怖處行。
故不開者。
此無義言。
不能繁破。
上來從緣離為六受。
合則唯一。
謂名羯磨。
然此離六。
并餘三受。
開即為九。
合唯有四。
第二廢立者。
問受緣唯文更有四種。
所謂上法破結。
自誓自然。
言上法者。
道證無學。
自然獲戒。
故文雲。
若人修道成羅漢。
即名出家受具足。
言破結者。
修道進德。
惑盡解滿。
契證無學。
自然感戒。
即八比丘中。
破結使者是(或準此文立作上法)。
言自誓者。
謂八比丘中。
自稱比丘。
是言自然者。
謂佛。
答憂陀耶難雲。
自然得解悟。
雲何從人學。
此并依文。
何以不立解。
夫論立義須依本宗正文。
不可取不正文。
依他部立何者。
且如上法。
非本受緣。
無替減年。
開令得戒。
故下文雲。
年不滿者。
受已生疑。
聽數胎等。
若複不滿始言修道成羅漢。
即名出家受具足。
若以開文有成道等言。
即宜為緣者如胎等。
開亦應别立胎等。
既非成道焉。
得又以義推。
此即名等。
言通前諸位。
非??成道。
應言胎年滿閏年滿。
說戒日滿。
即名出家。
受具足戒。
問若羅漢是開非上法者。
何以減年戒未開通。
文無。
答無者略也。
亦可緣在下文。
減年非有。
爾者十誦沓婆。
十六成道。
何不開受。
而要年滿。
答此就開緣羯磨。
後事彼據常行。
不可逆用。
其猶胎等。
開緣亦不逆教。
諸餘羅漢沙彌準例并爾若立。
立上法不應。
有羅漢沙彌。
若言為無。
求心不得戒者。
準何教文知有此事。
然諸教中不見說。
有百祈戒心果戒。
俱得無祈戒。
心得果不得戒。
如斯之義。
應熟思。
尋又準母經第一。
亦是羯磨。
一緣故。
文雲如有一人。
盡一切漏。
未滿二十受已。
生疑開數。
胎閏不滿。
問得羅漢。
佛言此是上受具也。
次文即除羅漢開緣。
故文雲。
後受戒者。
聽數胎中年。
準此即是為無。
後得者以所開通。
文無以是羯磨開緣。
下文中有。
又第二雲。
上受具中。
除尊者摩诃迦葉。
蘇陀婆。
其餘一切不得建立善法。
上受其立者。
不能熟詳文義。
既無的據。
難可依憑。
又破結者。
通于初果。
又亦該随不專。
是受文中。
亦有乞求。
割截應成受緣。
乞割既非破結。
焉。
是又自稱比丘非開。
自誓及自然受破。
可準知。
鹹是刀刀。
無勞廣述。
第三具緣者。
善來具四。
一得初果。
文言見法得法。
二有求心。
文言欲于如來法中。
出家修梵行。
三須對佛文言前白佛言。
四假佛教謂命來等。
三語亦四。
一出家相。
具文言剃發被着袈裟。
二對諸羅漢。
三授教應法。
四領歸具足。
八不可過亦四。
一假佛聽許。
二親對阿難。
三具宣敬教。
四頂受遵行。
羯磨受戒。
昔來所辨。
具于四緣。
如釋八比丘中羯磨。
比丘文。
文雲若受大戒者。
僧數滿足緣。
白四羯磨如法成就者。
教法成就緣。
得處所者。
結界成就。
界内不别衆緣。
住比丘法中者。
年歲滿足。
身無遮難。
緣若具此四。
是大比丘。
得成戒本。
犯戒之人。
四中若阙。
非大比丘。
故須此四。
方成受法。
即是滅诤。
五現前中。
除滅所為。
具餘四現。
一能秉僧。
二所秉法。
三秉法處。
即界現前。
四所為事。
謂人現前。
今此受戒。
即别所為。
故具此四。
即能發戒。
若成所戒。
便由具緣。
故取此文。
解比丘義。
今解不然。
詳其文意。
此但料簡成犯。
戒人不是為解具緣之義。
文言若受大戒者。
簡非具戒。
謂沙門等。
外道俗人。
白四羯磨者。
簡白二等(此為一句)。
如法成就。
得處所者。
總是法成。
處所非是地界之處。
如下多文。
皆言非法。
别衆羯磨。
不得處所。
法和合羯磨。
得處所皆悉不約地。
界處說。
住比丘法中者。
簡颠狂等人。
不住自性。
亦可若受大戒等。
四句總簡。
善來等餘受。
非犯廣人。
住比丘法中。
一句簡颠狂等。
以此今解具十三緣。
一身無遮難。
二結界成就。
三盡集和合。
四體如數滿。
五教請和上。
六問答緣具。
七差教授師。
八教授撿問。
九問已白僧。
十教從僧乞。
十一戒師作白。
十二對衆撿問。
十三白四滿足。
此之具緣。
不違道理。
冀諸學人思而取悟。
第四境心者。
如前釋戒起由二緣。
一者因緣。
二增上緣。
言因緣者。
于中且論立心緣境。
然心及境。
總開為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