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開宗記卷第六

關燈
第一愍重。

    第二斷惡。

    第三修善。

    第四度生。

    第五趣求。

    第六護法。

    第七承受。

    初心所以須愍重者。

    故多論第一雲。

    凡欲受戒。

    先與說法引導。

    開解。

    今于一切衆生。

    起慈愍心。

    既得增上心。

    便得增上戒。

    此增上心者。

    是其總言。

    若别分者。

    便有九品。

    沙必須起。

    上上品心者。

    謂于此戒想難遭遇。

    如病得醫。

    如饑思食等。

    本猶無戒。

    永劫沉淪。

    今欲進受超升。

    心須增上。

    多論又雲。

    若淳重心有身口。

    無數若輕浮心。

    但有作業。

    無無作業。

    次斷惡者。

    以未受前。

    不斷諸惡。

    遍一切境皆是罪緣。

    今既受戒。

    立心猒惡。

    翻前罪處。

    律儀備生。

    然境雖多。

    總為二類。

    謂情非情。

    言情境者。

    多論第一雲。

    下至阿鼻地獄。

    上至非想處。

    及三千界乃至。

    如來有命之類。

    盡得此戒。

    以初受時一切不煞等。

    無有限齊。

    以是義故。

    一切衆生。

    上無不得戒。

    又俱舍十五雲。

    無有不遍于諸有情。

    得律儀者。

    以于一切諸有情。

    所住善意樂方。

    得律儀異則不然。

    以惡意樂不全息故。

    又雲。

    若人不作五種定限。

    方可受得别解律儀。

    言五定者。

    論謂有情支處時緣定。

    言非情者。

    上極妙高。

    下窮水際草木生種。

    大地萌牙。

    随損一塵。

    一花一葉。

    分分壞處。

    皆結其罪。

    故多論雲。

    三千世界。

    下至金剛地際。

    一一微塵。

    上得一戒。

    色是以故。

    言衆生無邊戒。

    亦無邊大地等。

    無邊戒亦無邊。

    出家僧尼。

    佛聖弟子。

    位尊人天。

    寔由于此。

    次修善者。

    謂策三業勤修。

    一切菩提資糧。

    令使圓滿。

    菩薩纓絡本業經雲。

    攝善法戒者。

    所謂八萬四千法門。

    次度生者。

    以四無量心。

    誓救群品。

    無問怨親平等并濟。

    故本業經雲。

    所謂慈悲喜舍。

    化及一切衆生。

    皆得安穩。

    次趣求者。

    戒是趣向三乘正因。

    我今誓二乘菩提趣求。

    無上等覺。

    故華嚴經雲。

    戒是無上菩提等。

    次護法者。

    以我受已。

    複授餘人。

    如是展轉。

    佛法不絕。

    即是然無盡燈義。

    故遺教經雲。

    自今以後等。

    次承受者。

    衆緣既備。

    作并受心。

    當須專想。

    專思不得。

    餘想餘思。

    如是心心相次。

    念念相續。

    一心承受。

    諸妙功德。

    若其無心戒。

    則不得由此。

    諸道之中。

    唯人得受。

    又于人中諸根須具。

    就根具中。

    須無遮難。

    遮難既無。

    身器清淨。

    衆緣備具。

    方始發生。

    以此授人。

    持須明了。

    開道應法。

    律儀始生。

    若有??違。

    從勞設法。

    空施軌則。

    過在戒師。

    所以然者。

    以此戒是諸行之元。

    凡修萬行。

    以此為始。

    故遺教經雲。

    依因此戒等。

    次增上緣有。

    二。

    如上既知。

    如此我今為汝。

    對衆秉法。

    此之羯磨。

    有大神驗。

    能令恒沙善法。

    汝身中現成。

    比丘當得道果。

     第五起次第者。

    善來最初陳如為首。

    三歸第二以一百一十。

    阿羅漢遊行。

    化度化得。

    人已将至佛所。

    道路疲極。

    失本信心。

    因聽羅漢。

    先與剃發。

    着袈裟已。

    三語受戒羯磨。

    第三以息三歸與白四。

    故八不可過。

    最後以多論雲。

    八年與羯磨。

    至十四年八敬虔。

    女以此故知。

    居在第四。

     第六說結者。

    諸師釋雲。

    善來緣強八敬情重。

    故一遍得不須結。

    勸三歸心慢。

    故須三說别人。

    所為複加三。

    結羯磨。

    和難故須四遍。

    衆心齊忍。

    一結即成。

    今解餘受無結。

    唯羯磨有。

    所以爾者。

    羯磨對衆表。

    和須結餘不對衆悉。

    無有結文。

    三歸前三。

    能發戒可使後三說。

    名結。

    假後戒始生如何說。

    名結若此戒。

    生名為結者。

    羯磨第三。

    亦應名結。

    又複羯磨結文。

    不誦前法。

    體三歸後。

    是結應不誦法體。

    以此故知定非是結。

    言有結者。

    太成滞理。

    然諸受中。

    善來八敬。

    各一可解。

    三歸心劣。

    兼别人為。

    口口别授。

    丁甯至三。

    前後六遍。

    方能發戒。

    羯磨對衆。

    先白表宣。

    白已衆知。

    方陳所作。

    故所作體。

    但三非四。

    是則衆秉者三。

    别秉者六。

    以此足知。

    說結差别。

     第七挍量者。

    諸受緣中。

    善來最勝。

    以得初果。

    佛為增上。

    八不可過居次。

    遠承佛教。

    親對學人。

    次複三歸。

    以對無學。

    羯磨最劣。

    秉通凡故。

    又準多論。

    羯磨受戒。

    福德淺薄。

    感得此戒。

    到使不能牢固。

    有諸災患。

    一戒羸。

    二舍戒。

    三根變。

    四斷善。

    對損翻益。

    一勝三劣。

    謂善來極。

    至蘇跋陀羅。

    三歸八年即止。

    八敬一得無重。

    白四羯磨。

    若佛在世。

    若佛滅後。

    一切時得。

    佛法始終以白四羯磨戒為宗本。

    能紹繼三寶。

    作無邊利益。

    莫上于白四。

    是故最勝最妙最為尊重。

     第八漸頓者。

    尋諸受戒。

    并依教生教。

    有減增體。

    鹹不發故。

    約體明皆無漸頓。

    不得以五十二戒望。

    具為漸頓。

    又若具體。

    要假五等。

    方名具者。

    可得名漸。

    具無不假。

    餘如何得。

    稱漸又受具時。

    再三秉法前則再納二百。

    後得更加五十。

    如是增成。

    方名為漸。

    既無斯義。

    漸相如何。

    豈得虛立。

    漸頓之名。

    而實無漸頓之義。

    然約位明。

    不就體說。

    次第别受。

    為漸頓者。

    即是羯磨。

    一受亦漸。

    亦頓。

    餘之三受頓而非漸。

    問如何羯磨。

    亦漸亦頓。

    答先受十戒。

    次受具戒。

    是名為漸。

    不受十戒。

    直受具戒。

    說名為頓。

    問受既頓。

    得何用漸為。

    多論第一雲。

    雖一時受得三種戒。

    染習佛法必須次第。

    先受五戒以自調伏。

    信樂漸增。

    次受十戒。

    既受十戒。

    善心轉深。

    次受具戒。

    如是次第。

    得佛法味。

    好樂堅固。

    難可退敗。

    如遊大海。

    漸漸深入。

    入佛法海。

    亦複如是。

    若其一時。

    受具戒者。

    既失次第。

    又破威儀。

    又以衆生得道時異。

    故須次第。

    三時漸受。

    又解。

    若論犯不犯。

    羯磨制漸頓犯。

    漸不犯故。

    下文雲。

    不與沙彌戒。

    佛言得戒衆僧。

    有罪餘三。

    不制頓而。

    非漸。

    問善來等。

    三并許頓。

    受如何羯磨制。

    令漸為。

    答善來等。

    三不限年歲。

    緣具即行。

    不須漸受。

    羯磨受戒。

    制滿二十。

    年既未滿。

    不令受具。

    且與十戒。

    令使進修。

    若全無戒。

    何所冀心。

     第九通局者。

    謂約時處。

    及報以辨。

    言約時者。

    善來三歸八不可過。

    局佛在時不通末代。

    羯磨一法。

    通被二時。

    問善來既唯佛秉不通末代。

    所以付法傳中。

    阿難亦秉善來度諸仙衆。

    答彼中具據别緣。

    異說既非。

    本文不系。

    會釋第二。

    教迹差殊難為。

    一準但是。

    見聞不同。

    有斯别狀。

    第三欲顯阿難是法藏主替佛處。

    故得秉善來。

    第四一時化宜不同常例。

    第五仙人根熟。

    寄此為緣。

    第六阿難雖度。

    但不比佛。

    言約處者。

    亦前三受。

    局此洲中。

    故多論第二雲。

    白四羯磨。

    通三天下。

    餘受但在閻浮。

    或以義準。

    三歸得通。

    以文不遮。

    餘聖往故。

    義文應知。

    言約報者。

    善來羯磨。

    此二說通故。

    八比丘尼中有善來羯磨。

    母經明了。

    各有顯文。

    羯磨法雖是通不同善來。

    善來能秉是一羯磨使異。

    故一部不得互行。

    十人二十亦不齊用。

    又所為别思。

    而可知歸敬二局。

    諸文大同。

    問所以女人無三歸受。

    答三歸先止尼衆。

    後來是以。

    女人阙無此受。

    所以知者。

    女人出家。

    阿難啟請。

    阿難身是。

    羯磨受戒。

    明知所為女人不及歸教。

    又準多論。

    足彰不及。

    引文可知。

    此約具戒。

    故唯局僧。

    若五十八。

    恒通女衆。

    然僧無有不可過者。

    尊位不可敬。

    尼下衆又以女性。

    過多不聽入道。

    因請聽許。

    須以敬要。

    丈夫不然。

    故無此受。

    上來直據羯磨。

    總相故四。

    受法二局。

    二通若約羯磨。

    離為六有總則為九。

    一通八局。

     第十所被者。

    善來受戒。

    局是聖位。

    以得初果。

    方應善來。

    降斯已還。

    不證真理。

    未能感佛。

    命唱善來。

    三歸所為。

    不同舊釋。

    且如多論。

    八年已後。

    止三歸興白四未止。

    已前局内。

    凡者于此。

    八年中間。

    豈無外凡入道。

    故知此義擁而未通。

    又于六年。

    制煞人戒煞戒。

    緣中習不淨觀。

    若三歸受是内凡者。

    如何此中劫修不淨。

    故以此知通。

    是凡位又律文中。

    不定位。

    次既無别定明。

    義是通又雲。

    失本信心明知志道。

    非遠通是凡位。

    于理無違。

    又多論通。

    言六種受戒。

    衆生福德深厚。

    緻得此戒始終堅固。

    無災患也。

    而不别言三歸。

    是聖八不可過者。

    受通一人。

    定是初果。

    故下文雲。

    乃至七生人天。

    便盡苦際。

    未知五百位。

    在何許答。

    厭俗心猛同請出家。

    總是聖人義理無爽。

    是以王宮諸釋并是聖人。

    故琉璃王受害學報。

    又解雖同。

    一席豈得齊聖何妨釋種通有凡夫。

    羯磨受者。

    通及聖凡。

    利益寬多。

    無過此法。

     第十一秉人者。

    若以義言。

    戒由佛有佛。

    若不出即無此法。

    今以親發為論。

    便即師弟不同。

    善來佛秉餘三弟子。

    問所以教通。

    弟子秉者。

    答為彰所化。

    藉緣不同。

    又解為通末代。

    若唯佛秉滅後雲何。

    問所以善來獨唯佛秉。

    答具二義故。

    唯佛秉一。

    或盡知圓威德力大能令衆生愛俗成道。

    故母經雲。

    乃至如二十年學法者。

    二善識根性應機授藥。

    謂于此身必證無學。

    故十誦五十八雲。

    佛法王自與受戒。

    無有在學地命終。

    故諸弟子等。

    阙此二義。

    一為威德力劣。

    如僧祗中比丘。

    亦秉善來。

    須發不盡威儀不淨。

    佛言汝不可得。

    如佛無畏口也。

    二為不善識根性。

    如涅槃雲。

    舍利弗令弟子。

    教不淨觀。

    浣衣教數息等。

    以斯義故。

    弟子不秉。

    爾者如來所以不秉餘受。

    答緣在佛者。

    善來教度既與無緣。

    餘亦不秉。

    又以三歸所為。

    機劣不能感。

    佛具如文明。

    又準母經。

    第一。

    衆生有二類。

    一有障道業故。

    不得善來複有現身。

    無無學因緣故。

    不得善來八不可過者。

    佛抑女人不聽入道。

    阿難為請。

    因宣敬法。

    阿難言下即發具足。

    是故如來不秉此教。

    羯磨受戒。

    多論十義。

    故佛不秉。

    一為平等與此作師。

    不與彼作違平。

    等故。

    二止鬥诤。

    故為有親疏。

    便生鬥诤。

    三止诽謗故。

    外道當言沙門瞿昙。

    自言慈等。

    一作和上。

    一不與作凡人無異。

    四為成三歸故。

    若秉羯磨。

    即随僧數無有佛寶。

    五成四不壞信。

    六成六念。

    七若秉羯磨。

    弟子有病。

    應當着視。

    供給所須。

    豈是自在。

    法王所應為耶。

    八不滅前人功德。

    謂弟子有病難事。

    供給所乏。

    則滅前人所有功德。

    如一整富羅輪王業謝。

    九不惱衆生。

    不問近遠。

    成就佛故。

    十者為通末代。

    佛若自秉滅後為誰又實論第三雲。

    佛不入僧羯磨中。

    亦不同諸餘僧事。

    又以三寶差别。

    故佛不在僧中。

     第十二同異者。

    先明律。

    十誦五十八。

    受戒有十。

    一自然謂佛世尊。

    自然無師得具足戒。

    二五比丘得道即得。

    三摩诃迦葉自誓得。

    四蘇陀随順苓佛論。

    故聽受具足戒。

    五邊地。

    持律第五得。

    六波阇八重法得。

    七半迦屍尼遣使得。

    八佛命善來得。

    九歸依三寶得。

    十白四羯磨得言自然者。

    悟理道圓。

    本無師訓。

    律儀具足。

    不假衆緣。

    故曰自然。

    多論。

    問佛與辟支雲何得戒。

    答無師得戒。

    又問從教得不。

    答不從教得。

    有言從教得佛在樹下。

    結加趺坐。

    言我要不解此坐。

    而得漏盡。

    即身口教成就。

    後得漏盡戒。

    亦俱得言。

    見谛者。

    聞法思惟。

    四真谛理。

    既見谛理。

    戒品得生。

    故曰見谛。

    言自誓者。

    謂大迦葉宿種善根。

    蒙佛略言。

    要心立誓。

    發誓既竟。

    精勤苦修。

    得盡智時。

    律儀具足。

    故曰自誓。

    體此從緣。

    名有多種。

    善見從初。

    名為教授。

    故論文雲。

    佛告迦葉。

    汝當發慚愧心。

    微于骨髓。

    應如是學。

    因此教授立誓要期。

    名為自誓。

    或名受師。

    以心信受。

    佛為大師。

    故多論雲。

    迦葉來詣。

    佛所言。

    佛是我師。

    我是弟子。

    修伽陀是我師。

    我是弟子。

    母經據後名。

    為建立善法上受具。

    問準此衆名自誓等。

    師皆未得戒。

    如何付法傳雲。

    作誓言已。

    所有諸戒。

    悉皆具足。

    答彼約緣說。

    故言自誓時得。

    諸論中名受師。

    亦爾此約理明。

    故盡智時得此言摩诃迦葉。

    約姓說大悲。

    是兄弟三人中。

    大者以彼善來。

    非自誓得。

    又以性少煩惱。

    名為無欲。

    故智論五十四雲。

    摩诃迦葉。

    娶金色女為妻。

    不生愛樂。

    棄舍出家。

    或以身作金色。

    名金色迦葉。

    言論義者。

    此沙彌識性照明。

    善通物理。

    年始七歲。

    能答佛問。

    詞理無滞。

    稱惬聖心。

    因此聽與羯磨受戒。

    從初立名。

    故雲論義若從餘部。

    名多不同。

    母雲來聽伽論。

    問答見言。

    答問雜心。

    問樂此等名殊與論義。

    無别餘六。

    大同四分。

    義可準知。

    又羯磨緣中。

    僧得一衆。

    名尼受戒。

    故第四十波離。

    問佛波阇。

    受八重法。

    即是出家。

    受具成比丘尼餘尼雲何。

    以言現前。

    白四羯磨。

     次辨諸論。

    母經第一。

    二衆各五。

    即為十受。

    比丘五者善來建立善法上受具來聽三語羯磨。

    彼文問曰何故名為上受具足。

    答佛在世時。

    不受戒直在佛邊。

    聽法得阿羅漢。

    名上受具尼。

    五受者善來建立善法上受具師法遣信羯磨。

    此之十受。

    義攝唯七。

    謂善來上受羯磨。

    此三通被二衆。

    餘四便局。

    局中三歸來聽唯比丘。

    衆師法遣信專比丘尼。

    三歸師法局。

    已上明來聽遣信。

    今須解釋。

    來聽局比丘者。

    有其二義。

    一以丈夫智慧。

    增強。

    答難稱惬來聽受戒。

    二以沙彌與佛形。

    同進止俱遊得有問答。

    女人翻前。

    故阙斯受。

    遣信局尼者。

    許其二衆。

    梵行難齊。

    理亦俱聽。

    遣信受戒。

    但以沙彌受戒。

    當衆進求下遠之造。

    故無此開。

    尼經兩衆。

    進詣僧徒。

    路有難緣。

    故開使受。

     次明了論三乘人得戒。

    合有九種圓德。

    言圓德者。

    謂有四萬二千功德。

    一時并起。

    無不具滿。

    故稱圓德。

    偈曰。

    于七依他得圓德。

    釋二圓德了别相。

    聲聞人有七圓德。

    比丘有四善來。

    三歸略羯磨(謂初緣時聞白即得)。

    廣羯磨尼三受者。

    善來遣信(謂瞿婁達磨此曰八尊法)廣羯磨上。

    七聲聞得戒。

    第八獨覺有量功德。

    至得第九。

    佛無量功德。

    至得上來緣竟。

     次明受體。

    夫戒體者。

    性相幽玄義理微隐。

    自非學窮三藏。

    識洞五明。

    無以測其旨。

    源知其诠際。

    是以往古俊傑。

    當今彥英。

    于此一門。

    不通悟者。

    寔以律無正錄。

    論有明文。

    既不自照。

    宗由每憑。

    他決雖複假資成立。

    理昧調疏。

    餘遂發憤于壞。

    累年尋考。

    搜經括論。

    探二凡之宏摸。

    核舊研新。

    捃三四之洪範。

    是以摘扶宗之妙旨。

    擲違理之繁文。

    述此義章。

    用傳同業。

    冀諸學侶。

    不再沉研。

    庶望一覽。

    洞開無勞。

    三複者矣。

    然章準其立破。

    旨歸亦得。

    稱雲诠戒體論。

    然論剖析。

    總作三門。

    第一釋名。

    第二出體。

    第三諸門分别。

     言釋名者大論戒數位。

    總有三。

    三位之中。

    辨律儀相。

    律儀三中又除。

    定道别解。

    防過唯禁語。

    身至于心??聖開不犯。

    語身戒者。

    對患稱名患境無疆。

    戒烏有限情非情數。

    遍周法界戒。

    随境發還。

    乃無窮數。

    雖無窮位。

    束為兩。

    一曰表戒。

    二無表戒。

    先釋别名表與無表。

    次釋通名所目之戒。

    所言表者身語造作。

    有所表示。

    令他了知。

    故名為表。

    言無表者。

    因表發生。

    無見無對。

    不可表示。

    名為無表體。

    得在身相續。

    随轉縱入。

    餘心不名。

    失戒次釋通名所目戒者。

    此表無表俱有懸防。

    鹹稱為戒。

    依俱舍十四。

    通有六名。

    論雲别解脫律儀。

    名差别者。

    一曰屍羅訓釋。

    屍羅詞者。

    謂清涼也。

    故伽他言。

    受持戒樂。

    身無熱惱。

    故名屍羅。

    二者妙行。

    三乘聖人稱為智者。

    彼衆稱歎名為妙行。

    三者名業身語皆是所作。

    自體名之為業。

    四者律儀能使。

    身語。

    調柔合法。

    故曰律儀(此之四名通初及後)。

    五者别解脫。

    以初刹那别。

    别棄舍一切惡故。

    故名别解。

    六者業道于初刹那。

    作事究竟。

    暢思義成。

    故名業道(此之二名唯局初位)。

    又可初位。

    名别解脫。

    亦名别解脫。

    律儀後位。

    但名别解脫。

    律儀不名别解脫。

    論雲從第二念。

    乃至未舍不名别解脫。

    名别解律儀(唯此衆名則有其七)。

    又可。

    第二念已去。

    唯名後起。

    不名業道。

    論雲。

    從第二念。

    乃至未舍不名業道。

    名為後起(若加後起名便有八)。

    或可後起。

    是前第三業。

    攝此對根本等。

    言不得為衆名。

    數限既除後起。

    名七如前。

     次出體者。

    然今案佛滅後二十部宗。

    此文即當二戒。

    并以法密部。

    攝古來傳律。

    諸人不尋分部。

    所以言依成實宗者。

    理不然也。

    但以法密宗義。

    弘在西方。

    此出先來盛傳說一切有部。

    故今解釋并依說。

    一切有部。

    明今此色法為體。

    所以知者。

    以俱舍第十三雲。

    由思力故。

    别起如是。

    如是身形名。

    身表語表。

    業體謂即言聲聞。

    表與無表。

    既但是色。

    未知色是何義。

    為二性耶答俱舍第一雲。

    色是礙變性。

    爾者即應極微。

    非色極微。

    即體非變礙。

    故答無一極微。

    各處而住。

    衆微聚集。

    變礙義成。

    五識必須依積集緣。

    積集若爾即應過未。

    非色以無積集不同。

    現在解此約。

    曾當變礙義說。

    爾者主法可然。

    有曾當義。

    未來不生。

    如何當礙解是當礙。

    如所燒薪雖現不燒。

    亦名薪也。

    爾者表色。

    可然無表。

    不爾由無曾當及彼類。

    故今有二解。

    第一雜心論主雲。

    由表變礙。

    故随表得。

    名色如樹。

    動時影必随動。

    次俱舍論主。

    法喻俱破。

    先破法雲。

    若由表色。

    是變礙故。

    無表随彼。

    亦名色者。

    此無表體。

    體非是色。

    由表是色。

    随表受名。

    無表非是。

    色從表名。

    為色無表。

    非是礙随。

    表亦名礙。

    礙既不同。

    色甯齊等。

    次破喻雲。

    譬如樹動影必随。

    動由表是色無表。

    亦名色者。

    表色滅時。

    無表應滅。

    如樹滅時影随滅。

    故影生依于樹。

    樹滅影亦滅。

    無表依表生。

    表謝無表滅。

    滅既不同色。

    亦不等正理第二破雲。

    此不應理。

    随心轉色。

    不從表生。

    應非色故。

    第二一切。

    有師解雲。

    由所依大種是變礙。

    故無表依。

    彼亦名為色。

    論主難雲。

    由所依變礙。

    故無表得名色者。

    五識依五根。

    應當亦名色。

    五識依五根。

    不随根。

    以名色無表。

    依四大如何。

    随大以名色。

    此師解雲。

    無表起時。

    定依大種。

    如影依樹。

    光依珠寶。

    五識依五根。

    即不如是。

    唯能為作助生緣故。

    論主破雲。

    影光理應。

    别依大種。

    如何影光造色。

    而依樹寶。

    四大(破已解雲)以五識。

    依不定或有變礙。

    謂眼等根。

    或無變礙。

    謂無間意。

    無表所依。

    即不如是。

    定依變礙。

    故名為色。

    次下兼明。

    成實論宗。

    然依成實。

    先明無作。

    其無作體。

    定用非色非心。

    故論第七問曰。

    已知有無作法非心。

    今為是色。

    為是心。

    不相應行。

    答曰是行陰所攝。

    又問若無作是色相。

    有何過。

    答色聲香味觸。

    五法非罪福性。

    故不以色性。

    為無作又佛說。

    色是惱壞相。

    是無作中惱壞相。

    不可得故。

    非色性。

    次明作戒。

    可為四門。

    第一叙異說一師以色心為體。

    故論雲。

    口業者。

    非直音聲。

    要以心力助成。

    故知身業。

    亦以心力助成。

    明知二業色心為體。

    第二師以心為體。

    心是慮知得為戒。

    體色頑無知。

    故非戒體。

    故論雲。

    離心無思無身。

    口業故知。

    二業用心為體。

    第二辨過非。

    初師以色心為體者。

    不善論意論。

    第七問曰。

    是身作或。

    善或不善。

    而身不然是故非身所作。

    答曰随心力故。

    身餘處生時能集業。

    是故集名善不善。

    非真是身業口業。

    亦爾非直音聲語言。

    以心力随音聲。

    語言所集善惡是名口業。

    然論說心能引導業。

    不即以心為作業體。

    又複色是色法。

    色頑無知。

    心是心法。

    心是慮知。

    二合為體。

    不應正理。

    第二師以心為體者。

    是則亦應防心。

    既許以心為體。

    何不防心。

    若防心者何。

    故論第十雲。

    毗尼中無意犯罪。

    又雲但發惡心。

    不得無罪。

    但不結戒。

    以難持故。

    粗罪持戒。

    能遮。

    細罪定等能除。

    又若以心為體。

    戒應慮知。

    既不慮知。

    豈應正理。

    第三立正義者。

    色為業體。

    故論第二雲。

    無色法者。

    心及無作法也。

    既雲此二非色明知作戒是色。

    又論第七雲。

    身業者。

    身所作名身業。

    問曰不應有身業。

    所以者何。

    身所動作。

    名為身業。

    有為法念念滅。

    故不應有動。

    答所謂法于餘處。

    生時損。

    答他是名身業。

    其口業者。

    四大相擊。

    于中出聲。

    聲成音曲。

    有所表彰。

    以為名字。

    句用此名。

    字句即于聲上。

    建立為口作業。

    業無别體。

    用聲為體。

    第四釋妨難者。

    問若以色為體者何。

    故論雲。

    口業者。

    要以心力助成。

    此之業體。

    定是聲性。

    心是發業之因。

    非是業體。

    問論言離心無思。

    無身口業。

    是則心為思體。

    明知二業。

    亦不離心。

    以心為體。

    解此破外宗。

    故作是說以一切。

    有宗心王之外。

    别有思數。

    而思與心。

    同時别體。

    故論雲。

    離心無思。

    然心未必思。

    思必是心。

    又以外道立義。

    身口之業。

    不由心助。

    故論破雲離心無身口業。

     次諸門分别。

    總作一十六門。

    第一為無為分别。

    第二就有為中漏無漏分别。

    第三就有漏中三聚分别。

    第四就色聚中三色别。

    第五就三色中依類分别。

    第六就等流中三性分别。

    第七就善性中生得加行分别。

    第八就通二中約處分别。

    第九就其處中依大分别。

    第十就依大中。

    始終分别。

    第十一就于終中得時分别。

    第十二就得時中先後分别。

    第十三就俱生中證成分别。

    第十四就證成中重不重分别。

    第十五就不重中顯數分别。

    第十六就頭數中同異分别。

     初門。

    二戒俱是有為法聚。

    非三無為。

    無為是常戒從緣發。

    故此二戒并有為收。

     第二門此有為戒。

    是有漏攝。

    諸漏于中等随增故。

    謂愛緣時。

    攝為有已。

    如衣潤濕埃塵。

    随住無漏。

    上法非愛。

    能攝如于炎石。

    足不随住。

     第三門。

    此有漏戒。

    俱是色法心。

    及心所不相應行。

    是其戒因非正戒體。

    所以然者。

    以其聲聞力劣。

    但防身語故。

    今發戒還從身語獲無表色。

    以護七支。

     第四門身語色中。

    總有三種。

    一者有色有見有對。

    謂是色界。

    二者有色無見有對。

    謂五根四境。

    三者有色無見無對。

    謂法界中無表色。

    若表戒者。

    前二色收其無表者。

    第三色攝。

    故雜心第三雲。

    彼身作可見有對口作。

    不可見有對無作俱。

    不可見無對。

    俱舍三十雲。

    除無表色。

    何法名為無見無對。

    非三有對。

    故名無對。

     第五門别解律儀體既是色有漏色中。

    自有三類。

    一異熟。

    二長養。

    三等流。

    然此二戒等流。

    色攝以從。

    同類因所生。

    故等謂齊等流。

    謂流類所以。

    唯等流者。

    以餘二類。

    唯無記故。

     第六門。

    身語色聲。

    是善非餘。

    二故俱舍雲。

    謂在即前居卑劣座。

    或蹲或跪。

    曲躬合掌。

    複雲起殷淨心。

    發誠谛語然色差别總有二十。

    于中形八。

    長短方圓。

    高下正不。

    正此通三。

    性局取善。

    邊為身表。

    業餘十二。

    顯色青黃赤白。

    雲煙塵霧。

    影光明闇。

    一向無記。

    故非戒體語表。

    是聲聲有八種。

    一有執受大種。

    為因有情。

    名聲可意。

    二有執受大種。

    為因有情。

    名聲不不意。

    三有執受大種。

    為因非有情。

    名可意。

    四有執受大種。

    為因非有情。

    名不可意。

    無執受大種。

    為因亦有四句。

    準此應知。

    此八聲中。

    初二通三性局取善邊為語表。

    業餘六唯無記。

    故非戒體。

    泛論身語。

    無表通于二性。

    今明善戒。

    局是善性。

    故俱舍十三雲。

    無表唯通善不善。

    性無有無記。

    所以爾者。

    以無記心。

    勢力微劣。

    不能引發。

    強業令生。

    可因滅時。

    果仍續起。

     第七善有二種。

    一生得。

    二加行。

    此二善心。

    皆能發戒。

    所以爾者。

    若其趣入聞慧。

    已去者即是加行。

    心得亦通生得善心。

    中得若其未得聞。

    慧者一向生得善。

    心中得故。

    正理論四十二雲。

    諸律儀果有從加行。

    有從生得。

    善心所生。

    若從加行。

    善心生者律儀。

    先者舍從斷善根。

    然斷善根。

    加行根本。

    皆名斷善。

    依此故說斷善根。

    位舍諸律儀。

    若從生得善。

    心生者。

    随何品心。

    能生善根。

    所生律儀。

    爾時便舍。

    舍能等起彼随舍故。

    以此證知通二心得。

     第八門。

    别解律儀。

    得唯現處加行根本。

    後起情與非情。

    性罪遮罪。

    故俱舍十五雲。

    從一切二現得。

    欲界律儀。

    言一切者。

    謂加行根本後起。

    二者情與非情。

    及性罪遮罪。

    現謂現在。

    蕰處界得。

    不從去來。

    蕰處界得。

    靜慮無漏。

    二種律儀。

    從根本恒。

    時得根本者。

    除加行後。

    起及遮罪。

    非情恒時者。

    謂遍于三際。

    蘊處界得。

    問别解律儀。

    得唯現在。

    何故定道通于過未。

    答定道律儀。

    是心俱有心緣。

    三際戒亦随轉。

    别解脫者。

    為是有情。

    依止去來。

    不然。

    故不得也。

    又解定道律儀。

    非直防。

    非亦能斷惑。

    故俱舍雲。

    靜慮無漏。

    二種律儀。

    亦名斷律儀以惑通三戒。

    亦随轉别解不然。

    故不同法久解定道律儀。

    心成随心。

    轉戒既與心俱。

    故防三世。

    别解不然。

    故不同法。

    若爾如何不從加行。

    後起遮罪。

    非情處得。

    解定道不起即已。

    起即根本。

    故得不從加行後起。

    又解。

    身語業道。

    皆有加行後起。

    意業道三。

    起即根本。

    定道既與心俱故無。

    加行後起不息嫌疑。

    不于遮罪非情處得。

    正理論雲。

    若得靜慮。

    無漏律儀。

    應知但從根本業道。

    以于定中唯有根本業道。

    在不定位。

    無此律儀。

    故從有情數。

    所發遮罪。

    尚不得此二種律儀。

    況從非情所發遮罪。

    由此差别。

    論作四句。

    有蕰處界。

    從彼唯得别解律儀。

    非餘二等。

    第一句者。

    謂從現在。

    加行後起。

    及諸遮罪。

    第二句者。

    謂從去來。

    根本業道。

    第三句者。

    謂從現在根本業道。

    第四句者。

    謂從去來加行後起。

     第九門問。

    未知表與無表。

    所依大種。

    為有差别。

    為無差别。

    答所依各異。

    若從一具。

    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