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開宗記卷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鄙。
事須遮障。
今故露身。
招譏損道。
四緣成犯。
一渠河水。
二露身洗浴。
三無因緣。
四洗身遍犯。
次過量浴衣戒 釋同其前。
唯名浴衣為異。
又用無限。
次時中縫僧伽梨過五日戒 為他作衣。
理應早了。
情貪利養。
久近不成。
又損衣财。
令彼緻惱。
情過不輕。
故須聖制。
别緣具五。
一與他作衣。
二是時中。
三僧伽梨。
四無因緣。
五過五日。
理取明相。
為結分齊。
文中求僧伽梨者。
是衣主尼。
六難事起者。
是作衣尼。
六難者。
母雲。
一父母。
二兄弟姊妹。
三六親。
四國王大臣。
五盜賊。
六惡獸。
次過五日不看僧伽梨戒 三衣雖可俱為道服。
然大衣價高。
營求頗辦。
久不看撿。
事容損壞。
阙資身用。
故須聖制。
三緣成犯。
一是大衣。
除去餘者。
二舉處不堅牢。
三過五日不看。
理結分齊。
亦取明相。
十律。
五夜不看五衣提。
與僧衣作留難戒 修道立行。
理須益損物。
見他施時宜應助贊。
今反悭惜他物。
令不施僧。
彼此俱損。
故須聖制。
别緣具四。
一施主許施。
二知他許施。
三勸不聽施。
四依言受勸息心便犯。
次辄着他衣戒 辄着他衣。
迹同賊相。
被他诽謗。
清白不分。
又令前人謂失生惱。
情過是重。
故須聖制。
别緣具三。
一是他衣。
二不問主。
三着便犯。
次與白衣外道衣戒 制意同前。
僧祇三十八雲。
自手與俗人外道沙門衣。
波夜提。
别緣具四。
一是非親白衣外道。
二是沙門衣。
三持授與彼。
四彼領即犯。
問所以不開置地與者。
以沙門衣異。
縱開置地遣人。
亦招譏損。
是以不開。
不同其食以相無異。
是以開聽使人置地。
次衆僧如法分衣遮令不分戒 衆僧和合。
欲分施衣。
理應詳遵。
許無乖别。
今為弟子。
遮僧分衣。
惱衆不輕。
故須聖制。
别緣具五。
一僧得施物。
二返欲分攝。
三衆集和合。
四恐弟子不得。
遮不聽分。
五不分便犯。
開文中非時分者。
謂尼衆未集時。
有沙彌尼時。
次遮僧不得出功德衣戒 衆僧和合。
出功德衣。
理應詳遵。
共同作法。
今貪五利。
遮令不出。
惱衆情深。
故須聖制。
别緣具四。
一先受德衣。
二時中作法。
三為利故遮。
四不出便犯。
開言非時者。
謂過五月。
計出衣單白。
但有三非。
今言五者。
文中乘列。
亦可非出妄情。
縱五非妨。
次遮僧欲出功德衣戒第一百一十 釋義同前。
但前戒現遮故起犯。
文言。
衆僧如法出衣。
又結罪中望法不成結。
或僧不出犯。
此戒是當遮故起犯。
文言。
時諸比丘尼僧。
欲出迦絺那衣。
及結罪中。
取言了為分齊。
然有釋言。
此語業遮。
故了了犯。
若是當遮者。
何有五非。
前戒身遮。
謂身在申手外故。
不言了了。
此解不然。
若以當遮無五非故。
即言是語業者。
前戒是身業遮。
身在申手外。
如何有五非。
進退既然。
前解為正。
次不與他滅诤戒 自有解慧。
堪能殄诤。
彼複來求意。
竟不為滅。
令诤增熾。
般惱還俗。
敗損不輕。
故須聖制。
别緣具五。
一是四诤事。
二诤人求請除滅。
三有德堪殄。
四無因緣。
謂前人有舉擯及二難等不犯。
五不為滅。
開文若言不行者。
不行我言教。
次與白衣外道食戒 釋同大僧。
此是犯同緣異戒。
為與白衣上。
亦犯提罪。
次與白衣作使戒 出家理應栖心物外。
今與白衣作使。
特乖修道之義。
又令白衣輕慢僧衆。
過損不輕。
是以聖制。
别緣具四。
一是白衣。
二非法作使。
三無因緣。
謂父母及信樂人病勢力持等。
非作犯。
次自紡績戒 紡績勞務。
下人所為。
出家作之。
特虧道望。
别緣具四。
一是十種衣縷等。
二自紡績。
三無因緣。
謂須索綖強力所執。
四随引手犯。
次着俗人衣辄坐卧他床戒 進修之人。
每應清潔。
愛染之所。
恒須絕心。
辄着婦人嚴具。
卧在常居之所。
生過不輕。
是以聖制。
五緣成犯。
一是白衣舍。
二着婦人嚴具。
三是夫妻常居止床。
四無因緣。
除病二難。
五随坐卧。
次經宿不辭主人辄去戒 前晝日不辭。
此經宿去不辭。
釋義同前。
次自誦咒術戒 進道之人。
宜守正法。
今辄舍棄。
謂雜咒術。
此則增長生死。
患累道門。
過損不輕。
故須聖制。
别緣具三。
一世間咒術。
二無因緣。
三言章了。
次教人誦戒 釋義同前。
但為自他業殊。
故分兩戒又複前自誦中四事不犯。
一治病。
二學書。
三折伏外道。
四護身。
教人誦中全無是開。
次度任身婦女戒 出家尼衆理應清顯。
永絕譏嫌。
生長信敬。
今知任身度令受具。
後産醜累。
故須聖制别緣具五。
一是任身。
二知。
三為受具。
四作和上。
五三羯磨竟。
餘非根本。
但獲輕??。
次度乳兒婦女戒第一百二十 餘義同前。
唯以乳兒為異。
五分二十九。
有一比丘尼。
産一男兒。
不知雲何。
白佛。
佛言。
聽白二差一尼伴之。
時二尼捉兒生疑。
佛言無犯。
二尼共兒眠亦無犯。
若離懷抱。
應與比丘令出家。
若不欲令出家。
應與親養令成長。
次度減年童女戒 釋義同大僧。
唯以童女有二歲學戒為異。
緣文有三。
一起過。
二呵責。
三告諸比丘下明受戒法。
于中複三。
初度沙彌尼法。
二自今已去下與式叉學戒法。
三彼二歲下年滿受具。
戒本及釋。
文相可解。
僧祇應問。
汝何時生。
若不知者。
應看生闆。
若無者當問父母親裡。
若複不知。
當問何王時大豐時大儉時。
若複不知者。
不可相形。
若樂人家女。
年小而形大。
當相其手足骨節。
次不與二歲學戒羯磨戒 不與學戒。
既迷戒相。
廣興諸過。
行無由立。
既虧匠訓之功。
不成相利之道。
違教不輕。
故須聖制。
别緣具六。
一是十八已上童女。
二不與學戒羯磨。
三年滿二十四為受具。
五作和上。
六三羯磨竟。
文言彼非十八者。
謂不滿十八。
及已上者不與學戒。
便即受具。
為淨身故。
制二歲學戒。
故智論十六。
問比丘尼法中。
何以有二歲學戒。
答佛在世時。
有一長者婦。
不學懷任。
出家受戒。
至後身大轉現。
諸長者譏嫌。
因此制有二歲學戒。
次不說六法名字戒 現不示名。
猶不識相。
壞行違教。
如前無異。
别緣具七。
一是十八童女。
二與學戒羯磨。
三不說六法。
四年滿二十。
五為受具。
六作和上。
七三羯磨竟。
戒本三句。
一人。
二不與六法。
三年滿下結犯。
釋第二句中。
此六法者。
謂前四方便。
後二根本。
是所學法。
前四根本犯須滅擯。
非所學法。
又此六法學須盡形。
臨逼受具。
下須二歲。
二歲未滿。
犯此六事。
缺其學法。
更與二歲。
若其六外犯者。
但是缺行。
不??學法。
不須更與。
縱滿二歲。
未得受戒。
有缺學者。
亦須更與二年以犯缺學。
不合受戒。
若爾行覆藏竟。
犯應壞法。
答覆随日治。
不是盡形。
故曰滿不壞前法。
論其學法。
是其盡形。
犯即壞法。
故須更與。
次度諸遮童女戒 僧衆要須勝人崇集。
先顯佛法利益世間。
今此女人諸根不具。
辄度出家。
污辱尼衆醜累不輕。
故所以制。
别緣具五。
一諸根不具。
二知不具。
三為受具。
四作和上。
五羯磨竟起。
文三。
一起過。
二呵責。
三告諸下廣明受法。
于中複三。
初受戒方法。
二族姓女下說相法。
三汝已受具足下總結勸持。
初文有三。
明尼中本法儀軌。
二時諸比丘尼下諸大僧中受具方法。
廣釋其相。
具在下文。
次度少年曾嫁婦女戒 十二曾嫁。
已經事人。
斯堪能持戒。
故佛聽許。
年不滿者。
志未成立。
既不離過。
制不聽度。
别緣具五。
一年減十二婦女。
二知減十二。
三為受具。
四作和上。
五羯磨竟。
餘相同前。
然母經第八雲。
若女人十歲。
已有夫主者。
度令出家。
受沙彌尼戒滿二年。
後得與受式叉摩尼戒。
須滿二歲。
後得受具足戒。
是名二歲相應法。
次度曾嫁百遮婦女戒 釋制意等同前。
此中亦應具明。
四戒且略。
出初後中二義同。
亦可前制二十減年不得。
今為曾嫁。
開減年受竟。
謂餘遮亦同曾嫁。
為此故有初後兩戒。
中間兩戒起過。
由能授人。
非關所為。
故不得有乘因起過。
豈得言道。
已曾嫁故。
不須學戒。
不示六法名字。
次度淫女戒 耽欲女人雖非正障。
度受具已。
為人嗤哭。
此還醜累不輕。
要須深藏遠送。
故違招譏。
聖制提罪。
别緣具五。
一是淫女。
二知是。
三為受具戒竟。
四是和上。
五不深藏遠送。
次不以二法攝受弟子戒 凡具二法相攝養者。
始成師訓。
相利之道。
其二法者。
濟給衣食。
免其形苦。
誨以教法。
開曉心神。
今虧二法。
形心不安。
緻令弟子不能進行。
此則患累事深。
故須聖制。
别緣具五。
一是清淨尼甄。
去破戒舉擯等不犯。
二恒随和上除離去不犯。
三和上有法及衣食。
四無因緣。
或以此故。
緻有二難。
五不以二法攝受。
即便是犯。
次不二歲随和上戒 新受戒人未有閑曉。
每應咨禀。
以成己益。
辄離師去不蒙訓導。
??于進修。
故須聖制。
别緣具六。
一是和上。
二清淨有德堪能攝受。
三師不聽去。
四未滿六夏依。
五分理須如是。
今言二歲者。
文誤故爾。
五無因緣。
謂由此住有二難生。
六離去便犯。
次不乞畜衆度人戒第一百三十 人不自知。
非分自處。
須僧籌量有德無德。
今僧不聽。
辄度起過。
事多輕損。
故制提罪。
别緣具四。
一增不聽。
二為受具。
三作和上。
四羯磨竟。
自下三戒不約羯磨竟。
結罪者略也。
緣中文三。
一無德度人不知教授起過。
二時諸下呵三告諸比丘尼下制乞畜。
衆遣僧籌量有德者聽。
無德者制。
問無德乞者。
謂羯磨成不。
古舊釋雲。
無德度人。
别可有罪。
作法成就。
若爾無德教授亦應成就。
解雲。
教師無德。
全無教授尼義。
故不成差。
無德和上令前得戒。
故所以成。
此解不然。
定法成不。
如上明說。
次未滿十二夏度人戒 年夏小者。
行德未圓。
志既不立。
豈成師訓。
要須年夏滿足。
解行具備。
堪能攝受。
故所以聽。
别緣具四。
一夏未滿。
二為受具。
三作和上。
四羯磨竟。
男女受戒。
學無學異。
兩衆和上亦有差别故。
十誦。
諸尼欲共諸比丘等。
便言汝等五歲。
不依止他十歲畜弟子。
我等亦爾。
有何差别。
諸比丘白佛。
佛言。
從今已去。
尼滿六歲不依止他。
滿十二歲。
得畜衆。
次無德度人戒 自行不立。
何能濟人。
彼我俱損。
故所以制。
别緣具四。
一無德。
二為受具。
三作和上。
四羯磨竟。
此戒即是簡愚取智。
次前戒簡小取大。
不以二事攝受。
簡無行取有行。
尼為過損多。
故并獲提??。
僧即損徴但犯小罪。
次不聽度人謗僧戒 不量無德。
非理謗僧。
惱衆自傷。
故所以制。
别緣具四。
一實無德。
二僧不聽。
三非理謗。
四言了犯。
問所以不谏者。
答自知無德。
非分謗僧。
無有傍倚。
故不須谏。
次父母夫主不聽辄度人戒 既有所屬。
不合出家辄與受具。
為他牽捉。
此則醜累僧徒。
不得清顯。
情過不輕。
故須聖制。
别緣具四。
一有所屬。
二為受具。
三作和上。
四羯磨竟。
次度與童相敬愛喜嗔戒 直爾耽欲。
尚穢道門。
況與男子相愛。
而能進業。
又以喜瞋自惱惱彼。
過損不輕。
故須合制。
别緣具五。
一是耽欲喜嗔者。
二知是。
三為受具。
四作和上。
五羯磨竟。
次不與學戒 尼受具足戒學戒滿足。
專心希具。
及貪供養。
不為時受。
此則不成師訓攝受之方。
過狀不輕。
故須聖制。
别緣具五。
一學戒清淨滿二歲。
二僧衣緣具。
三是和上。
四無因緣。
五不為受。
次取他衣不為受具戒 前制和上。
此是依止師。
先取他衣。
許為受具。
今不為受違要故提。
别緣具五。
一學戒清淨滿二年。
二取衣許為和上。
三僧衣緣備。
四無因緣須不為受。
次多度弟子戒 凡度弟子。
須知教授之方。
既不教授。
随緣壞行故作限約年度。
一人縱貪。
故違聖制提罪。
别緣具五。
一曾前度人。
二未滿十二月。
三更度人。
四作和上。
五三羯磨竟。
文中不約羯磨竟結罪者略無也。
次作本法竟經宿往大僧中受具足戒 即日往者善心相續。
經宿方詣。
事多留難。
故制不聽。
經宿詣僧。
違即惱彼。
聖制提罪。
别緣具四。
一曾作本法竟。
二不即日往。
三無因緣。
四不往經宿獲提。
理約明相。
文無者略。
五分。
明相出和上提。
餘師吉。
母經第七雲。
若比丘尼比丘尼。
僧中受具足竟。
即晝日大僧中受具足。
不應夜來。
次教授日不往聽戒第一百三十 備德之人慈心誨導。
理應聽受。
咨禀未聞。
今乃慢法。
輕人不聽教誡。
自失法益。
故制提罪。
别緣具四。
一僧所差。
二正教授三無因緣。
四不往聽。
次不半月請教授戒 尼須教授意如前。
今以慢法輕人。
不遵敬教既違元受之心。
故制提罪。
别緣具四一二部僧滿下至五人。
二請教授時。
謂十四十五十六。
僧說戒時。
三無因緣。
四不差往犯。
戒本三句。
一人。
二立法。
三若不下違教結罪。
其釋相中。
此及自恣不解結罪句。
但解前二。
釋初可知。
解第二立法句中。
文分為二。
第一滿和無病廣教授法。
第二若比丘僧病已下減别多病。
問訊法前文有四。
第一尼衆差往。
第二彼當法大僧中下請教授法。
第三彼既屬授下問取不克期往法。
第四若比丘尼聞下迎送供養法。
初文有三。
一舉聖制。
故言世尊有如是教等。
第二而彼下制差之緣。
第三佛言下正制作法。
差往此中複二。
初爾差法。
次明正差。
正差複二。
一羯磨差使。
二口為差伴。
次第二請教授法。
文中亦三。
一别請詞。
次聞屬授。
三簡所屬之人。
餘文可知。
母經第七雲。
若十五日比丘尼。
就大僧中。
受戒僧集時。
即乞教誡。
更不須後時來乞。
次不詣大僧自恣戒 制意如前。
又以受戒。
既由比丘。
忏悔除??。
亦須仰藉。
故仗大僧垂慈誨示。
令行無違。
業累消滅。
别緣具四。
一安居竟。
二兩衆俱滿和合無病。
三無因緣。
四不差往犯。
戒本三句。
一人。
二立法三結罪。
釋中初句可知。
第二法文二。
初廣自恣法。
二滅減别多病。
問訊法前中文三。
初明差法。
文中複三。
如前戒說。
第二往至下對。
僧自恣法。
大僧總須盡集不容乖别。
初列威儀。
二正自恣。
止恣五句。
一舉尼衆安居竟。
正是自恣時。
第二又舉大僧安竟。
所以須舉二部僧者。
以尼要對二部恣故。
三比丘尼僧下正明縱宣己過請舉見聞疑罪。
四大德下仰求尊衆垂慈誨示。
第五我若見下彰己識過誨除以成皎潔之行第三彼即下辨尼當部自恣時節。
若不疲倦。
同日無過。
自恣之法。
一同大僧。
法式儀軌。
具在下文。
其恣五德。
還須差向往大僧中者。
以此或承僧命。
舉尼罪故。
問教授何以開屬一人自恣要須對衆自說解教誡。
真欲請說。
法師不假。
對衆開聽。
屬授自恣。
同此舉罪。
不備自非。
對衆陳修。
見聞無由得具。
次問訊可知。
若僧不滿。
及多病者。
尼僧須作一部恣法。
次不依大僧安居戒 制意如前。
又以安居。
正時須依明德。
随有疑滞。
咨決造修。
今乃不依大僧。
失于法利。
抱暗自俱。
故制提罪。
别緣具四。
一在無比丘處。
二作不依意。
三無因緣。
四結安竟犯。
五分十二。
雖依比丘衆。
而無教誡者吉羅。
若安居中比丘衆移去死亡罷道。
若為強力所制。
為若病皆不犯。
次突入大僧寺戒 僧寺尊居。
不可輕爾。
往來入出。
須有咨量。
不白入者。
容生染患。
喜相觸惱。
故所以制。
别緣具四。
一有比丘伽藍。
二不白。
三無因緣。
四入門犯。
次罵比丘戒 大僧上尊。
是其師位。
理應祇奉。
不失敬儀。
如何反以惡言呵罵。
慢法輕人。
違敬故制。
别緣具四。
一大比丘。
二以惡言呵罵。
三在間内。
四言詞了。
上尊罵下惱徴故輕。
次罵尼衆戒 夫衆僧者。
尊貴可重。
先顯佛法。
利益無邊。
今乃因诤起嗔。
輕罵大衆。
自壞惱僧。
故制提罪。
别緣具五。
一是尼衆除别人不犯此戒。
二因诤嗔忿。
三惡言敬罵。
四在聞内。
五言了犯然。
尼罵别尼。
及衆俱犯提罪。
若其罵僧。
别人失敬師儀提罪。
若罵僧衆異衆義稀。
獲輕。
若爾大僧同衆。
應結重??。
何以罵衆。
亦得告罵罪。
答大僧敬衆稀故吉羅。
女人少智罵數故重。
次不白衆僧使男子破癰戒 男女形殊。
恒須遠離。
辄破身?。
恐生染習。
此則敗損不輕。
故須聖制。
别緣具五。
一身有瘡?。
二使男子。
三無染心。
若有染心不犯此戒。
四不白大衆及餘人。
五随下手刀一一提罪。
次背請戒 制意具緣。
同大僧說。
然古舊釋雲。
尼背請足食。
合制一戒。
大僧離制此。
謂離合不同大僧。
異多同少者。
少者鹹有病開。
異多有三。
一背請有施衣開之食即無。
二背請無餘法開足食即有。
三背請要背正請受正請犯。
非正不犯。
足食足竟。
正非正俱犯。
有斯别狀。
故分二戒。
尼同多異少。
異少者。
背請有施衣開足。
食便無據。
是應離。
同多有三。
一并有病緣開。
二俱無餘法開。
三俱食正方犯。
同多故合。
問罪以尼無餘法。
解女人不食九日。
命終堪耐。
饑苦故無餘開。
丈夫不食。
七日命盡。
不堪饑苦。
故開餘法。
今解不然。
尼以開不重開。
故無法餘。
如比丘足已更食。
正非正俱犯。
若不開作餘法。
教急難恒。
論尼足竟。
更食五正始犯。
不正不犯。
已開食不正說。
何須更開餘法。
作此解者。
非關七日不死不開。
又解尼有餘法。
如見大僧不起雲。
大德。
我不作餘食。
法食既不作法。
開使不起不犯。
故知作者須起。
不起即犯。
又五分。
足食勸足。
并是同戒。
王至尼法中直列。
戒本以此。
故知其義即通。
文對大僧。
設法儀軌。
論其義旨。
亦須該尼。
不得見戒不同。
即言餘法亦隔。
又尼二戒合者。
直為俱貪。
正犯不勞。
更以餘義解釋。
戒本三句。
一人。
二舉緣。
先受請者。
背請緣。
次若足食已犯足緣三後食下雙結兩罪。
又戒本廣釋。
并論兩罪。
緣起之中。
直論背請。
亦可緣中受節食者。
背請方詣。
居士家食。
即是足食。
不犯中有。
五句。
初三五句開背。
二四兩句開足。
次家悭生嫉妒戒 師得供養。
彌應助喜。
友以如心。
輕言于汝。
此則堅惜他心。
次家悭生嫉妒戒 物輕慢于師。
垢障處深。
故制提罪。
别緣具四。
一施主好心供養于師。
二内生嫉妒。
三發言汝。
四言彰了了。
次以香塗身戒第一百五十 出家理應棄舍。
飾好觀身。
不淨是其所應。
反以香塗。
令身光潔。
耽着放逸。
患深故制。
别緣具三。
一是香澤。
二無病。
三随塗結犯。
次胡麻澤塗身 如前。
次使比丘尼塗身戒 次下教人。
總有五戒。
一戒落後。
次第有四。
若就教人業同。
應雲一戒。
戒雲。
若比丘尼使女人塗身。
波逸提。
或就自作戒中。
合制亦得。
戒雲。
若比丘尼以香塗身。
自塗教女人塗提。
或就所用物殊。
應立二戒。
一香塗身。
二澤塗。
并通自作教人。
如掘地壞生。
義亦同足。
今随境别。
乃立多戒。
次使式叉塗身 次使沙彌尼塗身 次使白衣女塗身 次着貯跨衣出家威儀。
衆生物善。
以衣貯跨。
反增惡習。
既非道儀。
故制提罪。
次畜着婦女嚴身。
具畜俗嚴。
具多生染習障道之源。
故須聖制。
次着草屣擎蓋戒 出家入道謙己為懷舍。
俗趣求須除慠逸。
今着革屣持蓋而行。
長慢招譏。
制之不許。
别緣具四。
一着革屣持蓋。
二在道行除寺内。
三無因緣除病強力二難不犯。
四随越界犯。
次乘乘戒 出家理應。
修慈濟物。
今辄乘乘苦惱。
前境動越威儀招譏損道。
由斯過故制。
與提??。
僧祇第三十九雲。
若者老羸病。
若樂人不能行。
得載?牛車。
及雌馬雌馳。
若病不覺雌雄。
無罪。
比丘反說。
得越毗尼罪。
次不着僧祇支戒一百六十 女身不覆醜相外彰。
又生他染。
招緻譏過。
四緣成犯。
一有僧祇支。
二不着。
三無因緣。
四入村犯。
次夜入出白衣家不白主人戒 夜暮入出。
多有奸非。
迹同賊師。
清濁難了。
此二戒合制。
緣中。
彰入而還出。
戒本制入。
廣解及開雙明。
入出入出具五緣。
一夜分。
二白衣舍。
三無三寶請喚等緣。
四不語主人。
五入門犯。
問此與非時戒有何差别。
答以縱屬來不犯。
非時為不語。
主人即犯。
夜入若不屬來犯。
非時罪語舍主。
故不犯。
夜入若屬授來及語舍主。
二過俱無。
若不屬來。
複不語舍主。
并犯兩罪。
以此故知。
二罪緣别。
出具五緣。
一夜分。
二先在白衣家。
三無三寶二難等緣。
四不語主人。
五出門便犯。
次向暮開僧伽藍門戒 暮辄開門。
喜增奸盜。
入出無節。
豈護衆儀。
别緣具五。
一向暮。
二藍門已開。
三不屬授。
四無因緣。
五開出便犯。
次日沒開僧伽藍門戒 前戒日猶未沒。
故稱向暮。
此戒要日沒後開。
有此差别。
釋義同前。
唯以日沒為異。
次不安居戒 聖制安居。
為防嚣動。
今還遊散。
豈得無事。
又是正時。
妨修道業。
招緻譏醜。
故制提??。
别緣具三。
一是後安居日。
二不結。
三過後安日。
問居結安居有其前後。
所以違前。
獲吉過後犯提。
答雖不結前。
猶可結後。
以有後結。
但犯吉羅。
若不結後。
更無結法。
情過是重。
故得逸提。
爾者破前猶得結後。
可獲吉羅。
破後更無結法。
應得提罪。
如何兩破并獲吉羅。
前後不安。
罪有輕重。
解結有時。
限違有重輕。
破無分齊。
一種吉罪。
次度大小。
便常漏人戒法 衆理應清潔。
先顯帶病入道。
不應僧儀。
别緣具五。
一病。
二知。
三為受具。
四作和上。
五三羯磨竟。
自下度人戒緣皆同此。
次度二形人戒 身有兩形。
不堪進道。
既不得戒。
制以提??。
次度二道合人戒 次度負債病人比。
此亦招譏不輕。
二戒合制。
次誦咒為活命戒 前戒為棄舍正典。
不為活命。
此為活命。
以此為異。
别緣具四。
一世俗咒術。
二誦習為活命。
三無因緣。
四言詞了。
次以世俗伎術教授自衣戒一百七十 前戒誦習咒術。
為自活命。
此以陰陽吉兇教授白衣。
又前自誦戒。
亦為活病等四種事。
開此教授。
白衣全無此開。
别緣具三。
一陰陽吉兇等事。
二教授白衣。
三言詞了了。
緣中先教。
不應謂向日月等。
次又言已下教其所應。
戒本三句。
一人。
二教授白衣。
三結罪。
釋中初句可知。
第二句中文分為四。
初舉緣中教不應作文。
故日伎術者如上說。
二若欲說下列如來塔等。
不應向之。
舉是顯反。
非前第一三。
又言今日下舉前教授中應作之文。
四應語言下舉是顯非。
反前所應。
次彼比丘尼下解結罪句。
次被擯不去戒 行不自立。
損及自他。
既被擯治。
理祗僧命。
而故不去違法。
惱僧情過不輕。
制以提罪。
餘六羯磨。
治人在寺。
不遣離處。
故無不去之罪。
唯此擯法。
遣出本處。
故違不去。
制與提罪。
别緣具四。
一被擯活。
二不下意求解。
三無因緣。
四作意不去。
或可須經明相。
文無者略。
次辄問大僧義戒 僧是上尊。
理難輕觸。
凡有問決。
要先咨白。
不啟辄問。
慢法輕人。
又失敬儀。
制以提罪别緣具五。
一是大僧。
二先不求聽。
三非常聽問之次或親友或彼從此受等。
四問義除戲笑等。
五言彰了了。
不犯中。
若彼從此受者。
謂此常從比丘受法。
若二人俱從受法以是同習故。
若彼問此答者。
謂同習人彼此問答。
若六誦者。
謂同誦部卷。
此等并辄罪。
次身業惱戒 釋義同前。
口惱唯以身為别。
次在僧寺造塔戒 僧尼位别。
居止亦殊。
交雜往來手相觸惱。
又令容僧不知。
緻敬乖禮。
以此情過。
故制提??。
别緣具四。
一有比丘伽藍。
二知有。
三造尼塔。
四随用博等一一提??。
遮義永故。
不待竟犯。
次百歲尼不禮新受戒 比丘戒僧是上尊由敬得戒。
今不設禮特??受心。
别緣具四。
一是比丘。
二知是。
三無病。
四不起迎禮。
祇雲。
尼入僧寺。
應頭面着地。
一一禮。
一切比丘足。
若老病不堪者。
應随力多少禮。
不遍者得總禮。
應言我尼某甲。
頭面禮一切僧足僧至尼寺。
尼敬亦然。
五分。
尼見比丘。
不起不禮不請。
坐者皆提。
次搖身趍行戒 威儀容止。
事須合法。
内自肅清。
外生物善。
今乃搖身趍行。
相同鄙染。
損壞不輕。
故須聖制。
次作婦女莊嚴香塗身戒 出家進行。
須絕耶心。
忽作婦女莊嚴。
香塗身者。
此失宗敬之心。
招譏損道。
污辱不經。
故制提罪。
次使外道女塗摩身戒 釋義如前。
●次八提舍尼。
初戒乞蘇者。
離俗進修。
須異凡品。
蘇是上味。
乞增貪求。
内??貞廉。
外??信意。
為過不輕。
故須聖制。
别緣具五。
一從他乞蘇。
二自為己。
三者無病。
四受得。
五咽咽成犯。
下七義同。
事别為異。
戒本四句。
一人。
二除病。
三乞蘇而食。
四結罪。
釋相可解。
上四比丘吉者。
蘇等資微。
稀故吉罪。
下四提者。
丈夫喜乞。
故獲提??。
若望尼說。
前數後諱。
并得可呵。
●次衆學戒法。
與僧同。
為離繁文。
不能重舉。
尼七滅诤。
攝在提中。
不合重明。
故亦不舉。
上來尼衆止持竟。
四分律開宗記卷第五末
事須遮障。
今故露身。
招譏損道。
四緣成犯。
一渠河水。
二露身洗浴。
三無因緣。
四洗身遍犯。
次過量浴衣戒 釋同其前。
唯名浴衣為異。
又用無限。
次時中縫僧伽梨過五日戒 為他作衣。
理應早了。
情貪利養。
久近不成。
又損衣财。
令彼緻惱。
情過不輕。
故須聖制。
别緣具五。
一與他作衣。
二是時中。
三僧伽梨。
四無因緣。
五過五日。
理取明相。
為結分齊。
文中求僧伽梨者。
是衣主尼。
六難事起者。
是作衣尼。
六難者。
母雲。
一父母。
二兄弟姊妹。
三六親。
四國王大臣。
五盜賊。
六惡獸。
次過五日不看僧伽梨戒 三衣雖可俱為道服。
然大衣價高。
營求頗辦。
久不看撿。
事容損壞。
阙資身用。
故須聖制。
三緣成犯。
一是大衣。
除去餘者。
二舉處不堅牢。
三過五日不看。
理結分齊。
亦取明相。
十律。
五夜不看五衣提。
與僧衣作留難戒 修道立行。
理須益損物。
見他施時宜應助贊。
今反悭惜他物。
令不施僧。
彼此俱損。
故須聖制。
别緣具四。
一施主許施。
二知他許施。
三勸不聽施。
四依言受勸息心便犯。
次辄着他衣戒 辄着他衣。
迹同賊相。
被他诽謗。
清白不分。
又令前人謂失生惱。
情過是重。
故須聖制。
别緣具三。
一是他衣。
二不問主。
三着便犯。
次與白衣外道衣戒 制意同前。
僧祇三十八雲。
自手與俗人外道沙門衣。
波夜提。
别緣具四。
一是非親白衣外道。
二是沙門衣。
三持授與彼。
四彼領即犯。
問所以不開置地與者。
以沙門衣異。
縱開置地遣人。
亦招譏損。
是以不開。
不同其食以相無異。
是以開聽使人置地。
次衆僧如法分衣遮令不分戒 衆僧和合。
欲分施衣。
理應詳遵。
許無乖别。
今為弟子。
遮僧分衣。
惱衆不輕。
故須聖制。
别緣具五。
一僧得施物。
二返欲分攝。
三衆集和合。
四恐弟子不得。
遮不聽分。
五不分便犯。
開文中非時分者。
謂尼衆未集時。
有沙彌尼時。
次遮僧不得出功德衣戒 衆僧和合。
出功德衣。
理應詳遵。
共同作法。
今貪五利。
遮令不出。
惱衆情深。
故須聖制。
别緣具四。
一先受德衣。
二時中作法。
三為利故遮。
四不出便犯。
開言非時者。
謂過五月。
計出衣單白。
但有三非。
今言五者。
文中乘列。
亦可非出妄情。
縱五非妨。
次遮僧欲出功德衣戒第一百一十 釋義同前。
但前戒現遮故起犯。
文言。
衆僧如法出衣。
又結罪中望法不成結。
或僧不出犯。
此戒是當遮故起犯。
文言。
時諸比丘尼僧。
欲出迦絺那衣。
及結罪中。
取言了為分齊。
然有釋言。
此語業遮。
故了了犯。
若是當遮者。
何有五非。
前戒身遮。
謂身在申手外故。
不言了了。
此解不然。
若以當遮無五非故。
即言是語業者。
前戒是身業遮。
身在申手外。
如何有五非。
進退既然。
前解為正。
次不與他滅诤戒 自有解慧。
堪能殄诤。
彼複來求意。
竟不為滅。
令诤增熾。
般惱還俗。
敗損不輕。
故須聖制。
别緣具五。
一是四诤事。
二诤人求請除滅。
三有德堪殄。
四無因緣。
謂前人有舉擯及二難等不犯。
五不為滅。
開文若言不行者。
不行我言教。
次與白衣外道食戒 釋同大僧。
此是犯同緣異戒。
為與白衣上。
亦犯提罪。
次與白衣作使戒 出家理應栖心物外。
今與白衣作使。
特乖修道之義。
又令白衣輕慢僧衆。
過損不輕。
是以聖制。
别緣具四。
一是白衣。
二非法作使。
三無因緣。
謂父母及信樂人病勢力持等。
非作犯。
次自紡績戒 紡績勞務。
下人所為。
出家作之。
特虧道望。
别緣具四。
一是十種衣縷等。
二自紡績。
三無因緣。
謂須索綖強力所執。
四随引手犯。
次着俗人衣辄坐卧他床戒 進修之人。
每應清潔。
愛染之所。
恒須絕心。
辄着婦人嚴具。
卧在常居之所。
生過不輕。
是以聖制。
五緣成犯。
一是白衣舍。
二着婦人嚴具。
三是夫妻常居止床。
四無因緣。
除病二難。
五随坐卧。
次經宿不辭主人辄去戒 前晝日不辭。
此經宿去不辭。
釋義同前。
次自誦咒術戒 進道之人。
宜守正法。
今辄舍棄。
謂雜咒術。
此則增長生死。
患累道門。
過損不輕。
故須聖制。
别緣具三。
一世間咒術。
二無因緣。
三言章了。
次教人誦戒 釋義同前。
但為自他業殊。
故分兩戒又複前自誦中四事不犯。
一治病。
二學書。
三折伏外道。
四護身。
教人誦中全無是開。
次度任身婦女戒 出家尼衆理應清顯。
永絕譏嫌。
生長信敬。
今知任身度令受具。
後産醜累。
故須聖制别緣具五。
一是任身。
二知。
三為受具。
四作和上。
五三羯磨竟。
餘非根本。
但獲輕??。
次度乳兒婦女戒第一百二十 餘義同前。
唯以乳兒為異。
五分二十九。
有一比丘尼。
産一男兒。
不知雲何。
白佛。
佛言。
聽白二差一尼伴之。
時二尼捉兒生疑。
佛言無犯。
二尼共兒眠亦無犯。
若離懷抱。
應與比丘令出家。
若不欲令出家。
應與親養令成長。
次度減年童女戒 釋義同大僧。
唯以童女有二歲學戒為異。
緣文有三。
一起過。
二呵責。
三告諸比丘下明受戒法。
于中複三。
初度沙彌尼法。
二自今已去下與式叉學戒法。
三彼二歲下年滿受具。
戒本及釋。
文相可解。
僧祇應問。
汝何時生。
若不知者。
應看生闆。
若無者當問父母親裡。
若複不知。
當問何王時大豐時大儉時。
若複不知者。
不可相形。
若樂人家女。
年小而形大。
當相其手足骨節。
次不與二歲學戒羯磨戒 不與學戒。
既迷戒相。
廣興諸過。
行無由立。
既虧匠訓之功。
不成相利之道。
違教不輕。
故須聖制。
别緣具六。
一是十八已上童女。
二不與學戒羯磨。
三年滿二十四為受具。
五作和上。
六三羯磨竟。
文言彼非十八者。
謂不滿十八。
及已上者不與學戒。
便即受具。
為淨身故。
制二歲學戒。
故智論十六。
問比丘尼法中。
何以有二歲學戒。
答佛在世時。
有一長者婦。
不學懷任。
出家受戒。
至後身大轉現。
諸長者譏嫌。
因此制有二歲學戒。
次不說六法名字戒 現不示名。
猶不識相。
壞行違教。
如前無異。
别緣具七。
一是十八童女。
二與學戒羯磨。
三不說六法。
四年滿二十。
五為受具。
六作和上。
七三羯磨竟。
戒本三句。
一人。
二不與六法。
三年滿下結犯。
釋第二句中。
此六法者。
謂前四方便。
後二根本。
是所學法。
前四根本犯須滅擯。
非所學法。
又此六法學須盡形。
臨逼受具。
下須二歲。
二歲未滿。
犯此六事。
缺其學法。
更與二歲。
若其六外犯者。
但是缺行。
不??學法。
不須更與。
縱滿二歲。
未得受戒。
有缺學者。
亦須更與二年以犯缺學。
不合受戒。
若爾行覆藏竟。
犯應壞法。
答覆随日治。
不是盡形。
故曰滿不壞前法。
論其學法。
是其盡形。
犯即壞法。
故須更與。
次度諸遮童女戒 僧衆要須勝人崇集。
先顯佛法利益世間。
今此女人諸根不具。
辄度出家。
污辱尼衆醜累不輕。
故所以制。
别緣具五。
一諸根不具。
二知不具。
三為受具。
四作和上。
五羯磨竟起。
文三。
一起過。
二呵責。
三告諸下廣明受法。
于中複三。
初受戒方法。
二族姓女下說相法。
三汝已受具足下總結勸持。
初文有三。
明尼中本法儀軌。
二時諸比丘尼下諸大僧中受具方法。
廣釋其相。
具在下文。
次度少年曾嫁婦女戒 十二曾嫁。
已經事人。
斯堪能持戒。
故佛聽許。
年不滿者。
志未成立。
既不離過。
制不聽度。
别緣具五。
一年減十二婦女。
二知減十二。
三為受具。
四作和上。
五羯磨竟。
餘相同前。
然母經第八雲。
若女人十歲。
已有夫主者。
度令出家。
受沙彌尼戒滿二年。
後得與受式叉摩尼戒。
須滿二歲。
後得受具足戒。
是名二歲相應法。
次度曾嫁百遮婦女戒 釋制意等同前。
此中亦應具明。
四戒且略。
出初後中二義同。
亦可前制二十減年不得。
今為曾嫁。
開減年受竟。
謂餘遮亦同曾嫁。
為此故有初後兩戒。
中間兩戒起過。
由能授人。
非關所為。
故不得有乘因起過。
豈得言道。
已曾嫁故。
不須學戒。
不示六法名字。
次度淫女戒 耽欲女人雖非正障。
度受具已。
為人嗤哭。
此還醜累不輕。
要須深藏遠送。
故違招譏。
聖制提罪。
别緣具五。
一是淫女。
二知是。
三為受具戒竟。
四是和上。
五不深藏遠送。
次不以二法攝受弟子戒 凡具二法相攝養者。
始成師訓。
相利之道。
其二法者。
濟給衣食。
免其形苦。
誨以教法。
開曉心神。
今虧二法。
形心不安。
緻令弟子不能進行。
此則患累事深。
故須聖制。
别緣具五。
一是清淨尼甄。
去破戒舉擯等不犯。
二恒随和上除離去不犯。
三和上有法及衣食。
四無因緣。
或以此故。
緻有二難。
五不以二法攝受。
即便是犯。
次不二歲随和上戒 新受戒人未有閑曉。
每應咨禀。
以成己益。
辄離師去不蒙訓導。
??于進修。
故須聖制。
别緣具六。
一是和上。
二清淨有德堪能攝受。
三師不聽去。
四未滿六夏依。
五分理須如是。
今言二歲者。
文誤故爾。
五無因緣。
謂由此住有二難生。
六離去便犯。
次不乞畜衆度人戒第一百三十 人不自知。
非分自處。
須僧籌量有德無德。
今僧不聽。
辄度起過。
事多輕損。
故制提罪。
别緣具四。
一增不聽。
二為受具。
三作和上。
四羯磨竟。
自下三戒不約羯磨竟。
結罪者略也。
緣中文三。
一無德度人不知教授起過。
二時諸下呵三告諸比丘尼下制乞畜。
衆遣僧籌量有德者聽。
無德者制。
問無德乞者。
謂羯磨成不。
古舊釋雲。
無德度人。
别可有罪。
作法成就。
若爾無德教授亦應成就。
解雲。
教師無德。
全無教授尼義。
故不成差。
無德和上令前得戒。
故所以成。
此解不然。
定法成不。
如上明說。
次未滿十二夏度人戒 年夏小者。
行德未圓。
志既不立。
豈成師訓。
要須年夏滿足。
解行具備。
堪能攝受。
故所以聽。
别緣具四。
一夏未滿。
二為受具。
三作和上。
四羯磨竟。
男女受戒。
學無學異。
兩衆和上亦有差别故。
十誦。
諸尼欲共諸比丘等。
便言汝等五歲。
不依止他十歲畜弟子。
我等亦爾。
有何差别。
諸比丘白佛。
佛言。
從今已去。
尼滿六歲不依止他。
滿十二歲。
得畜衆。
次無德度人戒 自行不立。
何能濟人。
彼我俱損。
故所以制。
别緣具四。
一無德。
二為受具。
三作和上。
四羯磨竟。
此戒即是簡愚取智。
次前戒簡小取大。
不以二事攝受。
簡無行取有行。
尼為過損多。
故并獲提??。
僧即損徴但犯小罪。
次不聽度人謗僧戒 不量無德。
非理謗僧。
惱衆自傷。
故所以制。
别緣具四。
一實無德。
二僧不聽。
三非理謗。
四言了犯。
問所以不谏者。
答自知無德。
非分謗僧。
無有傍倚。
故不須谏。
次父母夫主不聽辄度人戒 既有所屬。
不合出家辄與受具。
為他牽捉。
此則醜累僧徒。
不得清顯。
情過不輕。
故須聖制。
别緣具四。
一有所屬。
二為受具。
三作和上。
四羯磨竟。
次度與童相敬愛喜嗔戒 直爾耽欲。
尚穢道門。
況與男子相愛。
而能進業。
又以喜瞋自惱惱彼。
過損不輕。
故須合制。
别緣具五。
一是耽欲喜嗔者。
二知是。
三為受具。
四作和上。
五羯磨竟。
次不與學戒 尼受具足戒學戒滿足。
專心希具。
及貪供養。
不為時受。
此則不成師訓攝受之方。
過狀不輕。
故須聖制。
别緣具五。
一學戒清淨滿二歲。
二僧衣緣具。
三是和上。
四無因緣。
五不為受。
次取他衣不為受具戒 前制和上。
此是依止師。
先取他衣。
許為受具。
今不為受違要故提。
别緣具五。
一學戒清淨滿二年。
二取衣許為和上。
三僧衣緣備。
四無因緣須不為受。
次多度弟子戒 凡度弟子。
須知教授之方。
既不教授。
随緣壞行故作限約年度。
一人縱貪。
故違聖制提罪。
别緣具五。
一曾前度人。
二未滿十二月。
三更度人。
四作和上。
五三羯磨竟。
文中不約羯磨竟結罪者略無也。
次作本法竟經宿往大僧中受具足戒 即日往者善心相續。
經宿方詣。
事多留難。
故制不聽。
經宿詣僧。
違即惱彼。
聖制提罪。
别緣具四。
一曾作本法竟。
二不即日往。
三無因緣。
四不往經宿獲提。
理約明相。
文無者略。
五分。
明相出和上提。
餘師吉。
母經第七雲。
若比丘尼比丘尼。
僧中受具足竟。
即晝日大僧中受具足。
不應夜來。
次教授日不往聽戒第一百三十 備德之人慈心誨導。
理應聽受。
咨禀未聞。
今乃慢法。
輕人不聽教誡。
自失法益。
故制提罪。
别緣具四。
一僧所差。
二正教授三無因緣。
四不往聽。
次不半月請教授戒 尼須教授意如前。
今以慢法輕人。
不遵敬教既違元受之心。
故制提罪。
别緣具四一二部僧滿下至五人。
二請教授時。
謂十四十五十六。
僧說戒時。
三無因緣。
四不差往犯。
戒本三句。
一人。
二立法。
三若不下違教結罪。
其釋相中。
此及自恣不解結罪句。
但解前二。
釋初可知。
解第二立法句中。
文分為二。
第一滿和無病廣教授法。
第二若比丘僧病已下減别多病。
問訊法前文有四。
第一尼衆差往。
第二彼當法大僧中下請教授法。
第三彼既屬授下問取不克期往法。
第四若比丘尼聞下迎送供養法。
初文有三。
一舉聖制。
故言世尊有如是教等。
第二而彼下制差之緣。
第三佛言下正制作法。
差往此中複二。
初爾差法。
次明正差。
正差複二。
一羯磨差使。
二口為差伴。
次第二請教授法。
文中亦三。
一别請詞。
次聞屬授。
三簡所屬之人。
餘文可知。
母經第七雲。
若十五日比丘尼。
就大僧中。
受戒僧集時。
即乞教誡。
更不須後時來乞。
次不詣大僧自恣戒 制意如前。
又以受戒。
既由比丘。
忏悔除??。
亦須仰藉。
故仗大僧垂慈誨示。
令行無違。
業累消滅。
别緣具四。
一安居竟。
二兩衆俱滿和合無病。
三無因緣。
四不差往犯。
戒本三句。
一人。
二立法三結罪。
釋中初句可知。
第二法文二。
初廣自恣法。
二滅減别多病。
問訊法前中文三。
初明差法。
文中複三。
如前戒說。
第二往至下對。
僧自恣法。
大僧總須盡集不容乖别。
初列威儀。
二正自恣。
止恣五句。
一舉尼衆安居竟。
正是自恣時。
第二又舉大僧安竟。
所以須舉二部僧者。
以尼要對二部恣故。
三比丘尼僧下正明縱宣己過請舉見聞疑罪。
四大德下仰求尊衆垂慈誨示。
第五我若見下彰己識過誨除以成皎潔之行第三彼即下辨尼當部自恣時節。
若不疲倦。
同日無過。
自恣之法。
一同大僧。
法式儀軌。
具在下文。
其恣五德。
還須差向往大僧中者。
以此或承僧命。
舉尼罪故。
問教授何以開屬一人自恣要須對衆自說解教誡。
真欲請說。
法師不假。
對衆開聽。
屬授自恣。
同此舉罪。
不備自非。
對衆陳修。
見聞無由得具。
次問訊可知。
若僧不滿。
及多病者。
尼僧須作一部恣法。
次不依大僧安居戒 制意如前。
又以安居。
正時須依明德。
随有疑滞。
咨決造修。
今乃不依大僧。
失于法利。
抱暗自俱。
故制提罪。
别緣具四。
一在無比丘處。
二作不依意。
三無因緣。
四結安竟犯。
五分十二。
雖依比丘衆。
而無教誡者吉羅。
若安居中比丘衆移去死亡罷道。
若為強力所制。
為若病皆不犯。
次突入大僧寺戒 僧寺尊居。
不可輕爾。
往來入出。
須有咨量。
不白入者。
容生染患。
喜相觸惱。
故所以制。
别緣具四。
一有比丘伽藍。
二不白。
三無因緣。
四入門犯。
次罵比丘戒 大僧上尊。
是其師位。
理應祇奉。
不失敬儀。
如何反以惡言呵罵。
慢法輕人。
違敬故制。
别緣具四。
一大比丘。
二以惡言呵罵。
三在間内。
四言詞了。
上尊罵下惱徴故輕。
次罵尼衆戒 夫衆僧者。
尊貴可重。
先顯佛法。
利益無邊。
今乃因诤起嗔。
輕罵大衆。
自壞惱僧。
故制提罪。
别緣具五。
一是尼衆除别人不犯此戒。
二因诤嗔忿。
三惡言敬罵。
四在聞内。
五言了犯然。
尼罵别尼。
及衆俱犯提罪。
若其罵僧。
别人失敬師儀提罪。
若罵僧衆異衆義稀。
獲輕。
若爾大僧同衆。
應結重??。
何以罵衆。
亦得告罵罪。
答大僧敬衆稀故吉羅。
女人少智罵數故重。
次不白衆僧使男子破癰戒 男女形殊。
恒須遠離。
辄破身?。
恐生染習。
此則敗損不輕。
故須聖制。
别緣具五。
一身有瘡?。
二使男子。
三無染心。
若有染心不犯此戒。
四不白大衆及餘人。
五随下手刀一一提罪。
次背請戒 制意具緣。
同大僧說。
然古舊釋雲。
尼背請足食。
合制一戒。
大僧離制此。
謂離合不同大僧。
異多同少者。
少者鹹有病開。
異多有三。
一背請有施衣開之食即無。
二背請無餘法開足食即有。
三背請要背正請受正請犯。
非正不犯。
足食足竟。
正非正俱犯。
有斯别狀。
故分二戒。
尼同多異少。
異少者。
背請有施衣開足。
食便無據。
是應離。
同多有三。
一并有病緣開。
二俱無餘法開。
三俱食正方犯。
同多故合。
問罪以尼無餘法。
解女人不食九日。
命終堪耐。
饑苦故無餘開。
丈夫不食。
七日命盡。
不堪饑苦。
故開餘法。
今解不然。
尼以開不重開。
故無法餘。
如比丘足已更食。
正非正俱犯。
若不開作餘法。
教急難恒。
論尼足竟。
更食五正始犯。
不正不犯。
已開食不正說。
何須更開餘法。
作此解者。
非關七日不死不開。
又解尼有餘法。
如見大僧不起雲。
大德。
我不作餘食。
法食既不作法。
開使不起不犯。
故知作者須起。
不起即犯。
又五分。
足食勸足。
并是同戒。
王至尼法中直列。
戒本以此。
故知其義即通。
文對大僧。
設法儀軌。
論其義旨。
亦須該尼。
不得見戒不同。
即言餘法亦隔。
又尼二戒合者。
直為俱貪。
正犯不勞。
更以餘義解釋。
戒本三句。
一人。
二舉緣。
先受請者。
背請緣。
次若足食已犯足緣三後食下雙結兩罪。
又戒本廣釋。
并論兩罪。
緣起之中。
直論背請。
亦可緣中受節食者。
背請方詣。
居士家食。
即是足食。
不犯中有。
五句。
初三五句開背。
二四兩句開足。
次家悭生嫉妒戒 師得供養。
彌應助喜。
友以如心。
輕言于汝。
此則堅惜他心。
次家悭生嫉妒戒 物輕慢于師。
垢障處深。
故制提罪。
别緣具四。
一施主好心供養于師。
二内生嫉妒。
三發言汝。
四言彰了了。
次以香塗身戒第一百五十 出家理應棄舍。
飾好觀身。
不淨是其所應。
反以香塗。
令身光潔。
耽着放逸。
患深故制。
别緣具三。
一是香澤。
二無病。
三随塗結犯。
次胡麻澤塗身 如前。
次使比丘尼塗身戒 次下教人。
總有五戒。
一戒落後。
次第有四。
若就教人業同。
應雲一戒。
戒雲。
若比丘尼使女人塗身。
波逸提。
或就自作戒中。
合制亦得。
戒雲。
若比丘尼以香塗身。
自塗教女人塗提。
或就所用物殊。
應立二戒。
一香塗身。
二澤塗。
并通自作教人。
如掘地壞生。
義亦同足。
今随境别。
乃立多戒。
次使式叉塗身 次使沙彌尼塗身 次使白衣女塗身 次着貯跨衣出家威儀。
衆生物善。
以衣貯跨。
反增惡習。
既非道儀。
故制提罪。
次畜着婦女嚴身。
具畜俗嚴。
具多生染習障道之源。
故須聖制。
次着草屣擎蓋戒 出家入道謙己為懷舍。
俗趣求須除慠逸。
今着革屣持蓋而行。
長慢招譏。
制之不許。
别緣具四。
一着革屣持蓋。
二在道行除寺内。
三無因緣除病強力二難不犯。
四随越界犯。
次乘乘戒 出家理應。
修慈濟物。
今辄乘乘苦惱。
前境動越威儀招譏損道。
由斯過故制。
與提??。
僧祇第三十九雲。
若者老羸病。
若樂人不能行。
得載?牛車。
及雌馬雌馳。
若病不覺雌雄。
無罪。
比丘反說。
得越毗尼罪。
次不着僧祇支戒一百六十 女身不覆醜相外彰。
又生他染。
招緻譏過。
四緣成犯。
一有僧祇支。
二不着。
三無因緣。
四入村犯。
次夜入出白衣家不白主人戒 夜暮入出。
多有奸非。
迹同賊師。
清濁難了。
此二戒合制。
緣中。
彰入而還出。
戒本制入。
廣解及開雙明。
入出入出具五緣。
一夜分。
二白衣舍。
三無三寶請喚等緣。
四不語主人。
五入門犯。
問此與非時戒有何差别。
答以縱屬來不犯。
非時為不語。
主人即犯。
夜入若不屬來犯。
非時罪語舍主。
故不犯。
夜入若屬授來及語舍主。
二過俱無。
若不屬來。
複不語舍主。
并犯兩罪。
以此故知。
二罪緣别。
出具五緣。
一夜分。
二先在白衣家。
三無三寶二難等緣。
四不語主人。
五出門便犯。
次向暮開僧伽藍門戒 暮辄開門。
喜增奸盜。
入出無節。
豈護衆儀。
别緣具五。
一向暮。
二藍門已開。
三不屬授。
四無因緣。
五開出便犯。
次日沒開僧伽藍門戒 前戒日猶未沒。
故稱向暮。
此戒要日沒後開。
有此差别。
釋義同前。
唯以日沒為異。
次不安居戒 聖制安居。
為防嚣動。
今還遊散。
豈得無事。
又是正時。
妨修道業。
招緻譏醜。
故制提??。
别緣具三。
一是後安居日。
二不結。
三過後安日。
問居結安居有其前後。
所以違前。
獲吉過後犯提。
答雖不結前。
猶可結後。
以有後結。
但犯吉羅。
若不結後。
更無結法。
情過是重。
故得逸提。
爾者破前猶得結後。
可獲吉羅。
破後更無結法。
應得提罪。
如何兩破并獲吉羅。
前後不安。
罪有輕重。
解結有時。
限違有重輕。
破無分齊。
一種吉罪。
次度大小。
便常漏人戒法 衆理應清潔。
先顯帶病入道。
不應僧儀。
别緣具五。
一病。
二知。
三為受具。
四作和上。
五三羯磨竟。
自下度人戒緣皆同此。
次度二形人戒 身有兩形。
不堪進道。
既不得戒。
制以提??。
次度二道合人戒 次度負債病人比。
此亦招譏不輕。
二戒合制。
次誦咒為活命戒 前戒為棄舍正典。
不為活命。
此為活命。
以此為異。
别緣具四。
一世俗咒術。
二誦習為活命。
三無因緣。
四言詞了。
次以世俗伎術教授自衣戒一百七十 前戒誦習咒術。
為自活命。
此以陰陽吉兇教授白衣。
又前自誦戒。
亦為活病等四種事。
開此教授。
白衣全無此開。
别緣具三。
一陰陽吉兇等事。
二教授白衣。
三言詞了了。
緣中先教。
不應謂向日月等。
次又言已下教其所應。
戒本三句。
一人。
二教授白衣。
三結罪。
釋中初句可知。
第二句中文分為四。
初舉緣中教不應作文。
故日伎術者如上說。
二若欲說下列如來塔等。
不應向之。
舉是顯反。
非前第一三。
又言今日下舉前教授中應作之文。
四應語言下舉是顯非。
反前所應。
次彼比丘尼下解結罪句。
次被擯不去戒 行不自立。
損及自他。
既被擯治。
理祗僧命。
而故不去違法。
惱僧情過不輕。
制以提罪。
餘六羯磨。
治人在寺。
不遣離處。
故無不去之罪。
唯此擯法。
遣出本處。
故違不去。
制與提罪。
别緣具四。
一被擯活。
二不下意求解。
三無因緣。
四作意不去。
或可須經明相。
文無者略。
次辄問大僧義戒 僧是上尊。
理難輕觸。
凡有問決。
要先咨白。
不啟辄問。
慢法輕人。
又失敬儀。
制以提罪别緣具五。
一是大僧。
二先不求聽。
三非常聽問之次或親友或彼從此受等。
四問義除戲笑等。
五言彰了了。
不犯中。
若彼從此受者。
謂此常從比丘受法。
若二人俱從受法以是同習故。
若彼問此答者。
謂同習人彼此問答。
若六誦者。
謂同誦部卷。
此等并辄罪。
次身業惱戒 釋義同前。
口惱唯以身為别。
次在僧寺造塔戒 僧尼位别。
居止亦殊。
交雜往來手相觸惱。
又令容僧不知。
緻敬乖禮。
以此情過。
故制提??。
别緣具四。
一有比丘伽藍。
二知有。
三造尼塔。
四随用博等一一提??。
遮義永故。
不待竟犯。
次百歲尼不禮新受戒 比丘戒僧是上尊由敬得戒。
今不設禮特??受心。
别緣具四。
一是比丘。
二知是。
三無病。
四不起迎禮。
祇雲。
尼入僧寺。
應頭面着地。
一一禮。
一切比丘足。
若老病不堪者。
應随力多少禮。
不遍者得總禮。
應言我尼某甲。
頭面禮一切僧足僧至尼寺。
尼敬亦然。
五分。
尼見比丘。
不起不禮不請。
坐者皆提。
次搖身趍行戒 威儀容止。
事須合法。
内自肅清。
外生物善。
今乃搖身趍行。
相同鄙染。
損壞不輕。
故須聖制。
次作婦女莊嚴香塗身戒 出家進行。
須絕耶心。
忽作婦女莊嚴。
香塗身者。
此失宗敬之心。
招譏損道。
污辱不經。
故制提罪。
次使外道女塗摩身戒 釋義如前。
●次八提舍尼。
初戒乞蘇者。
離俗進修。
須異凡品。
蘇是上味。
乞增貪求。
内??貞廉。
外??信意。
為過不輕。
故須聖制。
别緣具五。
一從他乞蘇。
二自為己。
三者無病。
四受得。
五咽咽成犯。
下七義同。
事别為異。
戒本四句。
一人。
二除病。
三乞蘇而食。
四結罪。
釋相可解。
上四比丘吉者。
蘇等資微。
稀故吉罪。
下四提者。
丈夫喜乞。
故獲提??。
若望尼說。
前數後諱。
并得可呵。
●次衆學戒法。
與僧同。
為離繁文。
不能重舉。
尼七滅诤。
攝在提中。
不合重明。
故亦不舉。
上來尼衆止持竟。
四分律開宗記卷第五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