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開宗記卷第五

關燈
犯犯。

    次村中不犯犯。

    次獨行不犯犯。

    亦可知。

    不犯中具開四獨。

    然文有五。

    上二可知。

    三若二尼共宿下。

    開藍内宿。

    四與二尼下開獨行。

    五若一尼下開村中宿。

     次受漏心男子食戒 女性多染。

    恒須離緣。

    今不離緣。

    縱情故受。

    因受被陵。

    事難自固。

    損敗不輕。

    故須聖制。

    别緣具六。

    一是人男子。

    二男子想。

    三染心與衣食。

    四知染心與。

    五自亦生染。

    六領受入手犯。

    滿戒五句。

    一人。

    二尼有染。

    三前境有染。

    四從彼下所受食等。

    五結罪。

    釋中具解。

    若比丘尼下解第五句。

    于中文四。

    一當趣重輕。

    二天子下異趣。

    三染心女下形報。

    四明境想四句。

     次勸受染心男子衣食戒 制意有三。

    初不聽勸者。

    前已患深。

    世尊制斷。

    今故相擊。

    勸受染食。

    此則令他得罪。

    自亦招??。

    人我俱損。

    故所以制。

    二同犯意者。

    知他染惡心故勸。

    又以言中謗佛不遵聖教。

    情過不輕。

    故使同犯。

    三離二戒意。

    前是身犯。

    此是語業。

    又前得衣食。

    此令不得。

    又謗佛不謗殊。

    故分兩戒。

    别緣具五。

    一人男子。

    二染心與衣食。

    三知彼染與。

    四發言勸受。

    五言彰了犯。

    戒本三句。

    一人。

    二勸他。

    三結罪。

    釋中初一别解。

    下二合明。

     次八谏戒 前四同前。

    直列戒本。

    餘不同者。

    一一别解。

     先明習近住違僧三谏戒 制意有三。

    一不聽習近住者。

    佛為女人。

    志難自固。

    制有伴援。

    令得防??。

    今乃曲構私情。

    染心共住。

    互相覆藏。

    心不改悔。

    是則醜累。

    佛法生患不輕。

    故須禁防。

    使行成立。

    二須谏意者。

    倚傍聖教。

    制二為伴。

    何得衆僧遣我别住。

    即是違于教。

    不了制意。

    須僧設谏開示是非。

    三結罪意如前。

    别緣具六。

    一是染心習近住。

    二尼衆勸使别住。

    三倚傍不肯。

    四僧如法谏。

    五拒而不從。

    六三羯磨竟。

    文相如前。

    戒本六句亦爾。

    然所為事中文有四句。

    釋中具明。

     次謗僧勸習近住違僧三谏戒 制意有四。

    一不聽勸者。

    彼以染心共住。

    互相覆罪。

    僧見無益。

    谏令别住。

    令此穢尼謗僧勸彼。

    情過不輕。

    故須聖制。

    次須谏意者。

    凡事交雜。

    相則難分。

    迹涉愛憎。

    緻招言謗。

    故須衆僧如法設谏。

    彰己内無恚心。

    意欲令彼離罪。

    次結罪意。

    有三種過。

    一勸他為惡。

    二非理謗僧。

    三固執拒勸。

    以此過深。

    故制同犯。

    次離二戒意者。

    前戒谏自習近住。

    此戒谏謗僧勸習近住。

    又以谏辭不同。

    故為二戒。

    别緣具六。

    一前尼習近住。

    二尼僧谏使别住。

    三謗僧勸習近住。

    四尼僧如法設谏。

    五拒而不從。

    六三羯磨竟。

    餘相可解。

    不能具言。

     次嗔心舍三寶違谏戒 制意有三。

    初不聽舍者。

    本歸三寶。

    所以出家。

    今以嗔心。

    辄便棄舍。

    此舍真宗。

    投于耶法。

    自墜義深。

    所以弗許。

    次須谏意者。

    但以女人見近。

    不能及遠。

    聞出家名同。

    謂梵行亦等。

    迷心歸趣。

    可愍之甚。

    須僧設谏。

    令識正耶。

    次結罪竟如上。

    别緣具六。

    一因事生嗔。

    二發言棄舍。

    三背此向彼。

    四尼僧如法設谏。

    五拒而不從。

    六三羯磨竟。

    文相可解。

     次發起四诤謗僧違谏戒 制意亦三。

    一不聽發起谏謗僧者。

    凡诤乖理。

    令衆不和。

    僧已決斷。

    如法除滅。

    而此女人見不及遠。

    妄引比類。

    發起謗僧。

    此則過損不輕。

    故所以制。

    次須谏意者。

    彼自不能條持诤事。

    還謂衆僧違法決斷。

    相則交雜。

    似有愛憎。

    故須衆僧自理谏彼。

    次結罪意如前。

    别緣有六。

    一已起诤事。

    二僧如法滅。

    三謗僧發起。

    四尼僧如法設谏。

    五拒而不從。

    六三羯磨竟。

    餘相可解。

     ●次明卅舍堕。

     準上僧中。

    亦須先總四門分别。

    但以前之二門明義不異。

    故今直對單提門答。

    今者且約顯相言之。

    有三十八戒。

    濫故須定。

    此中内外分二。

    内資有十一。

    同戒有十。

    謂一背過别非殘不受藥須蟲水。

    不同有一。

    食?。

    此等假食成犯。

    食已則無可舍。

    故在單提。

    不入舍内。

    次外财有二十七。

    同戒有七。

    謂脫腳看覆真實淨施白色三衣高床兜羅浴衣。

    不同有二十。

    水扇生谷同床同被作衣過五日過五日不着僧伽梨着他衣紡績取衣不為受貯跨衣(十)畜女嚴具持不着祇支及七塗身(二十)此等造作招譏。

    故并有罪。

    然無用??。

    不入舍堕。

     次正辯三十。

    總作十門。

    第一定能犯人。

    第二配屬身語。

    第三自作教他。

    第四遮性差别。

    第五持犯方軌。

    第六二問之意。

    第七重犯不重。

    第八舍忏儀則。

    第九二部同異。

    第十下衆任運。

     初門人位有三。

    謂一人衆多及僧。

    若論一人。

    遍違不惑。

    其衆多者。

    謂是多人同心共作。

    若據此為衆多。

    一切同犯。

    若望由我作故。

    令彼成犯。

    為衆多者。

    唯取同活。

    于中七戒不共犯。

    謂離衣過受乞缽二奪七日藥病衣。

    餘悉同犯。

    僧位之中。

    四方僧令是不犯。

    其現前僧。

    若據四人已上同共作者。

    是則諸戒一切同犯。

    所以如上明。

    或可但除病衣。

    以是别物。

     次身語位二。

    謂四互用及病衣。

    此五身犯。

    餘通身語。

    于中分三。

    初有一戒。

    謂離衣宿。

    身語止作業共身犯。

    第二七戒。

    謂六通時攝非時物。

    語止共身犯。

    第三餘十八戒。

    語作共身犯。

    謂急施衣離為二戒。

    故有十八。

    于中複三。

    初乞縷一戒。

    一向假他身犯。

    第二受寶二奪。

    若論自作。

    是身業犯。

    若也使人自語。

    假他身犯。

    第三十四領受戒。

    不同有三。

    互乞蘇油重衣輕衣。

    同有十一。

    謂非親乞衣過知足受衣居士一二居士王臣送寶貨寶販賣乞缽勸織過前受急施衣回僧物。

    并悉自身語作業。

    假他身業犯。

     次自作教人者。

    若泛教人不為己者。

    于己無潤。

    并得吉羅。

    若也教他為己作者。

    有四戒得同犯。

    謂同戒有三。

    謂受寶奪衣乞縷使織師織衣。

    不同有一。

    謂貿衣已還奪。

    餘者即無。

    然約位判乞縷一戒。

    專使人犯。

    受寶二奪。

    事通兩位。

    餘悉自作犯舍。

     次遮性者。

    四互回僧五戒性惡。

    餘悉是遮。

     次持犯者。

    此中有七戒。

    具二持犯。

    謂六過及離衣。

    其六過戒。

    若不說淨。

    名為止犯。

    而畜過限。

    即是作犯。

    此之二犯。

    體一名别。

    而不得有名體各别。

    其二持者具含兩義。

    若其畜則說淨。

    名為作持。

    以作此法。

    過限不犯。

    反卻作犯。

    豈非止持。

    此亦同犯。

    體一名别。

    若其一向不畜。

    得名止持。

    畜則說淨。

    是名作持。

    此之二持。

    名體各别。

    離衣義同。

    不能繁述。

    自餘諸戒并止持作犯。

    亦可此之七戒據别體邊。

    是則作犯止持。

    通三十一戒。

     次二問之意。

    如上已明。

     次重犯者。

    此諸戒中。

    全無重犯。

    一有四個一。

    謂一離。

    一作乞縷。

    一違開時攝非時物。

    一違要病衣是。

    二奪無重奪。

    四互無重互。

    六過無重過。

    十五領受無重領受。

    前十四中。

    更如受寶。

    此中三戒異。

    餘者并同。

     次舍忏者。

    既無綿蓐舍鹹對境及令無壞。

    餘義大同。

    不能具述。

     次同異者。

    有十八戒。

    二衆同犯。

    餘十二戒束成三位。

    病衣一戒有無不同。

    長缽犯同緣異。

    自餘十戒尼重僧輕。

     次任運者。

    六過中除藥。

    餘五及四教人。

    合有九戒。

    容有任運犯義。

    餘戒皆無。

     次下别解十八同戒。

    直别戒本。

    餘不同者。

    一一别明。

     先辯互乞蘇油戒 凡物資身。

    索須限定。

    得已棄。

    更求異物。

    令人志性無恒。

    長貪惱境。

    招譏不輕。

    故結其罪。

    别緣具六。

    一是非親裡居士。

    二為己故索。

    三已索得蘇。

    四不用還主。

    五更求異物。

    六得物入手犯。

    戒本三句。

    解釋可知。

     次互用說戒堂直戒 自下有四互戒。

    釋義皆同。

    施主舍物。

    情期已定。

    理随施心。

    不得差互。

    今依餘用。

    乖本施心。

    招譏長貪。

    故須聖制。

    别緣具四。

    一施現前僧說戒堂直。

    除四方僧堂直。

    二知是堂直。

    三受得屬己。

    四轉作餘用犯。

    戒本三句。

    一人。

    二知檀越施異。

    三回用結罪。

    釋中初句可知。

    二三合解。

    合中文三。

    一明互相。

    元作堂直。

    回作衣用入舍。

    若其本施作衣。

    回作堂者。

    不合入舍。

    文舉互義。

    故須并列。

    次釋僧物。

    僧物三句。

    此是第三定屬現前僧物。

    不同前回僧物入己。

    取不定屬僧者。

    亦可三物回并入舍。

    次結罪可知。

     次食元乞雖标安隐。

    然得還拟供衆。

    或檀越本心施。

    回皆入舍。

     次别人房 次衆僧房 舊雲堂者不然。

    觀文無有堂字。

    但言乞欲造屋亦可堂之與屋。

    名别義同。

     次長缽戒 制意同前。

    别緣具五。

    一先有受持缽。

    二更得缽如法。

    三不說淨。

    四無因緣。

    五過一宿犯。

    問所以尼畜長缽。

    不同比丘開十日者。

    答古舊釋雲。

    一尼是少利。

    既得一缽。

    宜即受持。

    及以說淨。

    何須開十。

    布施人須二。

    既是有伴。

    即作淨法。

    何須開日。

    覓人作法。

    大僧多利。

    開于十日。

    欲使籌量布施人須二。

    複不制有伴。

    喜獨修道。

    不故開十日覓人說淨。

    是以不同。

    若爾尼有二義不開十日者。

    尼畜長衣。

    亦有二義。

    何故與僧同開十日。

    答是缽一用。

    理無多畜。

    未成無過。

    成雖制犯。

    然為有伴。

    得即說淨。

    故不開十。

    比丘無伴。

    故開十日。

    論其長衣。

    資具用處。

    實未成已來。

    亦有長過撩理簪縫。

    不可即成。

    以斯義故。

    同開十日。

    問即說淨竟。

    然始作衣。

    義亦無妨。

    何以要須同開十日。

    答初緣開時。

    對一不說淨尼。

    故開十日得待成須。

    一開已後蓋通三品。

    故齊十日。

    又更一義。

    尼多共活。

    長衣同生。

    不得說淨。

    以共用故。

    為須覓人。

    齊開十日。

    缽雖同生。

    亦得說淨。

    即是有伴。

    故唯當日。

    以無共受用故。

    今解不然。

    未必以同生得向說淨。

    即令當日成犯。

    但以女人于器多貪。

    喜為貯畜。

    為欲伏彼貪心。

    故不開十。

    又解。

    開不重開。

    以開十六枚器。

    不許更畜多缽。

    若其畜之。

    經宿即犯。

    僧既不開十六枚器。

    若限一宿。

    教急難恒。

    又解。

    長缽尼衆先犯。

    不得因尼。

    制僧比丘。

    後寄緣興開。

    亦不至尼戒。

    爾者長衣何以同開十日。

    答長衣緣同。

    開禁齊一。

    缽為緣異。

    許制不同。

    戒本三句。

    及釋可知。

    五分聽畜七種粗缽。

    一以盛餘飲。

    二以盛香。

    三以盛藥。

    四以盛殘食。

    五以除唾。

    六以除糞掃。

    七以除小便。

     次過畜十六枚器。

    女人志劣。

    修道事難。

    若不緣充。

    無由起行。

    故于應供器外。

    更複開聽。

    法餘雜事。

    一十六枚。

    計緣已充。

    應須進業。

    而更多畜。

    妨道故制。

    别緣具四。

    一先有十六枚器。

    二更得器。

    三不說淨。

    四經宿犯。

    戒本三句。

    釋相可知。

    十六枚者。

    二釜謂大及小。

    二瓶謂水瓶洗瓶。

    四蓋謂二釜二瓶各有其蓋。

    四瓫二大二小。

    四杓亦二大二小。

    此等開聽。

    餘者淨施。

    五分雲。

    器物者資生器物。

    唯聽畜盛蘇油蜜香藥醬酢各一瓶。

    又聽畜釜槍拘各一。

    及一小瓫。

    盛米食。

    過是者尼薩耆。

     次先許病衣後違戒 凡身多穢。

    女更倍增。

    每月[泳-永+(盈-又+ㄆ)]流。

    身衣被污。

    若不遮障。

    無已進修。

    先許與他。

    理應相濟。

    今乃爽言。

    令他緻惱。

    既乖法或式。

    立制防之。

    别緣具五。

    一是病衣簡餘用物。

    二先許他。

    三前來取。

    四無因緣。

    謂破戒等被舉二難緣。

    五不與他犯。

    戒本三句。

    釋中并餘衣輕重。

    合明可知。

     次時攝非時施戒 凡施雖多。

    且約為二。

    物既局限。

    分須合儀。

    苟有可貪。

    不遵聖教。

    将非時物。

    作時法受。

    此則長惡不輕。

    故須聖制。

    此施元本是時。

    時分已過。

    至非時分。

    合作非時法攝。

    而于非時分中。

    作時法攝。

    故得此物。

    合入舍堕。

    若不爾者。

    損非時僧。

    計合成重。

    豈得逸提。

    五分十二雲。

    諸比丘尼非時衣作時衣受。

    諸客比丘尼。

    便不能得衣。

    十誦分為兩戒。

    非時衣受作時衣。

    主尼過時衣受作非時衣。

    客尼犯。

    别緣具四。

    一是安居施物。

    二入非時分。

    三作時法分。

    四作法分竟犯。

    戒本三句。

    及釋可知。

     次貿衣已後強奪戒 凡物貿易。

    事已決判。

    懷嗔強奪。

    不應道儀。

    此則公相觸惱。

    增長鬥诤。

    情過不輕。

    故須聖制。

    别緣具六。

    一共相貿易。

    二決價已定。

    三嗔心強奪。

    四自作教人。

    五無因緣。

    謂無借着及舉等緣。

    六得入手犯。

    戒本三句。

    一人。

    二共易說。

    三後嗔恚下奪之結罪。

    解釋。

    開貿易者。

    為同法人無譏。

    得離馳求之惱。

    奪有現不現故。

    文中結罪。

    兩句差别。

    餘相可解。

     次乞重衣戒 出家理應标心累外。

    至于取受。

    須合軌儀。

    何期不能守道。

    廣縱貪情。

    辄索重衣。

    親非并損。

    由斯過故。

    立制防之。

    問此與前非親裡乞衣戒何别。

    答三義不同。

    一前戒直乞犯。

    自恣請不犯。

    此就自恣請中過分索犯。

    二前戒乞得一條犯。

    此十六條已上犯。

    三前戒除親。

    此戒親非親犯。

    有斯三異。

    故分兩戒。

    别緣具五。

    一居士自恣請。

    二乞重衣。

    三過分索十六條已上。

    四為己。

    五得入手犯。

    起犯文二。

    一非親。

    二親裡。

    各自恣請。

    過分索犯。

    戒本三句。

    釋中雲。

    十六條者。

    謂四疊張别四條成。

    故雲十六也。

    餘相可知。

     次乞輕衣戒 制意具緣并同前戒。

    唯以輕衣為異。

    不能繁述。

     ●次明一百七十八單波逸提。

    先總料簡。

    五門分别。

    第一自作教他。

    第二遮性差别。

    第三持犯方軌。

    第四二部同異。

    第五下衆任運。

     初門自作教人。

    位分為四。

    第一有二戒。

    唯教人業。

    謂教謂咒術及以世俗伎術捉白衣。

    第二有十一戒。

    自作教人。

    彼此同犯。

    謂掘壞牽二蟲恐大藏煞謗捉寶第十一。

    第三有十一戒。

    自作正犯。

    謂同戒有五。

    屏露二敷卧具高腳床兜羅綿過量浴衣。

    不同有六。

    謂五塗身戒及安居中牽他出房。

    戒若教人于己有潤。

    是則同犯。

    與自作無殊。

    若泛教人于己無潤。

    但獲吉羅。

    則不同犯。

    是則兩位合有二十二戒。

    有同犯義。

    第四位餘一百五十四。

    自作犯提。

    教人但吉。

     次遮性者。

    有三十六戒性惡。

    如僧有三十戒是性。

    妄毀兩粗異嫌強牽用譏。

    驅谏恐煞領疑露起說随。

    擯拒毀同欲悔聽打博謗。

    此中除吉譏教授師戒。

    餘二十九。

    不同有七。

    謂洗淨過分。

    胡膠。

    相拍。

    夏中牽他出房。

    習延居士子。

    違僧三谏。

    罵比丘罵尼衆。

    諸餘等戒。

    并是遮收。

     次持犯者。

    位可為三。

    第一有二十三戒。

    具二持犯。

    于中同戒有十。

    謂說粗别背殘宿不受食前食後辄取淨衣露藏粗罪僧事與欲非時入村。

    不同有十二。

    取辄有十一。

    束為五對一隻。

    如俗家辄坐及吉一對。

    二辄宿及去一對。

    三日暮日沒開藍門一對。

    四着他衣及破?一對。

    五突入僧寺及問義一對。

    一隻者。

    夜入聚落。

    又三時遊行少分取夏中及畜衆。

    此二十三戒。

    并悉止法不作。

    名為止犯。

    作事有違。

    名為作犯。

    此體一名别。

    論其二持。

    具含兩義。

    所以可解。

    第二有十九戒。

    唯作持止犯。

    一是同戒。

    謂不攝耳。

    餘十八是不同戒。

    約受有五。

    謂取衣不與受具一。

    不與二歲學戒二。

    不說六法名字三。

    式叉學戒已不與受四。

    作本法已經宿往大僧中五。

    違八不可過法。

    有五。

    謂不請。

    不聽。

    不恣。

    不依安居不禮。

    又對餘事有八。

    不二歲随和上。

    不與他滅淨。

    不結安居。

    被擯不去。

    不以二法攝受弟子。

    不看同活尼病。

    安居竟不去。

    不送淫女過五六由旬外。

    此等作則是持。

    止便犯故。

    第三餘一百三十六戒。

    止則是持。

    作則是犯。

     次同異者。

    亦分三位。

    一有三戒。

    有無不同。

    謂洗淨過分。

    胡膠。

    經宿往大僧中受戒。

    二有四戒。

    犯同緣異。

    謂外道食戒。

    俗衣。

    背請。

    減年童女受戒。

    自餘諸戒尼重僧輕。

    此且位言。

    如剃毛事雖是同。

    而罪名異。

    又如覆藏寬狹毀呰兩舌。

    及與男子同宿獨露處坐。

    境界翻倒。

    如斯等類。

    思而可知。

     次任運者。

    謂于前二十四戒教人犯中。

    局取掘壞等一十一戒一向同犯者。

    及高床。

    兜羅綿。

    過量浴衣。

    安居中牽他出房。

    合十五戒。

    有任運義。

    除二咒術屏露二敷及五塗身合九。

    雖複教人。

    得有犯義。

    然無任運。

    以即對故。

     次下解有六十九同戒。

    直列戒本。

    餘不同者。

    次第解釋。

     先明第七十食?戒 ?非香潔。

    食穢道門。

    進修之人。

    理宜永斷。

    今貪美味。

    食此熏辛。

    損道招譏。

    故須聖制。

    别緣具三。

    一者?甄去餘辛。

    二無病緣。

    三食結罪。

    犯緣可知。

    戒本三句。

    釋中生熟雜等并提。

    僧祇三十八雲。

    ?者種?山?。

    如是比一切?不聽食。

    熟生重者燒作灰并不聽。

    若身有瘡聽塗。

    塗已當在屏處。

    瘡差淨洗已聽入衆。

    五分十二。

    諸比丘尼。

    中前中後啖生熟?。

    若空啖若合食啖。

    房舍臭處。

    諸居士譏嫌。

    即立制之。

    生?提。

    熟?吉。

     次剃三處毛。

    次下四戒。

    過損并同。

    鹹長欲原。

    齊違聖道。

    但以背俗之人。

    情希出離。

    理應斷于欲想。

    永絕愛心。

    且三處毛。

    别緣具三。

    一是三處毛。

    二除病及勢力執。

    三随力結罪。

    文相可解。

    比丘直據妨道。

    以結偷蘭。

     次洗淨過分戒 具緣有四。

    一以水淨。

    二有染心。

    謂因作此。

    以暢欲事。

    三無因緣。

    謂有病去蟲不犯。

    四過限犯。

    僧祇第四十雲。

    洗法者得齊一指節。

    不得令過。

    若過洗以歇欲心者。

    偷蘭遮。

    是名洗法。

    伽論第六雲。

    若比丘不說大小便。

    不得禮拜。

    不得坐卧僧卧具上。

    除無水處。

    若為非人呵嗔。

    水神所嗔。

    或服藥。

     次用胡膠作男形戒 别緣具四。

    一是胡膠臘及餘飯麨等。

    二作男形。

    三除病。

    四内便犯。

    僧祇第四十雲。

    胡膠形者。

    各胡膠作。

    各銅鉛錫白臘。

    各互各臘蜜。

    如是比作身生。

    以歇欲心者。

    偷蘭遮。

    是名胡膠形。

    五分。

    比丘尼作男根内女根中。

    波逸提。

    若内内波逸提。

    出不淨偷羅遮。

     次相拍戒 五分。

    若以手拍。

    手拍波逸提。

    出不淨偷羅遮。

     次供給無病比丘水扇戒 墨服雖同。

    僧尼形别。

    來往容儀。

    須離譏過。

    今忽供給大僧水扇。

    醜累不輕。

    故須聖制。

    僧祇三十八。

    若比丘尼持水瓶。

    不持扇者越。

    持扇不持瓶。

    亦越。

    二俱持者提。

    二不持者無罪。

    是罪一比丘一比丘尼。

    若衆多比丘無罪。

    若衆中有父母者。

    扇扇無罪。

     次乞生谷等戒 出家但應善修乞食。

    今乃乞生谷等。

    相招譏醜。

    紛動妨修。

    故須聖制。

    或從親裡乞。

    或從出家人乞。

    或為他。

    他為己。

    或不乞而得。

    不犯。

    别緣具四。

    一非親裡家。

    二生谷麥等。

    三為己。

    四随乞結犯。

     次好生草上大小便 一切草木。

    人及非人俱以為依。

    共同受用。

    今乃于上大小便利。

    招譏處深。

    故須聖制。

    别緣具四。

    一是好生草。

    二衆人聚處。

    三無病等緣。

    四在上活之便犯。

    問衆學戒中已有此制。

    未知此制與彼何殊。

    昔解雲。

    衆學戒中。

    應須除此一戒。

    今解不然。

    此中謂是生茄蒌草。

    須是多人聚處。

    故獲提罪。

    衆學類翻前。

    但結吉也。

     次不看牆外棄不淨戒 凡所為作皆須審谛。

    說棄便利。

    而不看人。

    由辄雲穢。

    損污他人。

    情過不輕。

    故須聖制。

    三緣成犯。

    一是便利。

    二不外看。

    三棄即犯。

     次觀看伎樂戒 出家之人。

    應須靜念救。

    系心守道。

    方合軌儀。

    今觀伎樂。

    妨廢正修。

    招譏不輕。

    故須聖制别緣具四。

    一種種戲笑。

    二方便往觀。

    三無諸難緣。

    四往見便犯。

    見論十六。

    下至猕猴孔雀共戲。

    往看得波夜提。

    若寺中作伎。

    往看不犯。

    餘相可知。

     次共男子入屏處共語戒第八十 男女既殊。

    理無參涉。

    辄入屏處。

    容生染穢。

    餘義如上。

    别緣具五。

    一人男子。

    義通道俗。

    五分。

    入屏處戒。

    入露處戒。

    遣伴耳語戒。

    對比丘立三。

    複對白衣外道立三。

    部成六戒。

    以此故知。

    通道及俗。

    餘屏等戒皆同此釋。

    二離見聞屏處。

    三無第三人。

    四無因緣。

    病及力勢二難等不犯。

    五立語便犯。

    此無染心立語故提。

    若有染心。

    落前八事。

    若直立不語者吉。

    比丘吉者。

    直為招譏。

    下有比丘犯者。

    釋皆同此。

     次共男子入屏障處戒 問此與前戒有差别。

    答前戒離見聞屏。

    假語方犯。

    此覆障屏。

    不假語犯。

    有此不同。

    故分二戒。

    五緣成犯。

    一人男子。

    二覆障處。

    三無第三人。

    四無重病二難緣等。

    五入便犯。

    立位吉者。

    以不行故。

    若坐即犯。

    共坐逸提。

     次遣伴遠者與男子屏處立耳語戒 此亦離見聞屏。

    唯以遣伴遠吉耳語為異。

    五緣成犯。

    一人男子。

    二離見聞屏。

    三遣伴遠去。

    謂離伴見聞處。

    四無難等緣。

    及伴舉擯等。

    五立耳語便犯。

     次入白衣家坐已不辭主人去戒 出家乃是方外之賓。

    來往經過。

    事須應法。

    今坐他家。

    去不辭别。

    迹同賊儀。

    豈成客禮。

    由此損失主人床座。

    事惱弗輕。

    故須聖制。

    五緣成犯。

    一白衣舍。

    二語主人在好床上坐。

    三去不辭别。

    四無因緣。

    五出門便犯。

     次辄坐他床戒 床既有主。

    坐須咨問。

    不問辄坐。

    殊所不應。

    具緣有五。

    一是白衣舍。

    二是好床。

    三語主。

    四無因緣。

    五坐便犯。

     次白衣家辄宿戒 不問主人辄宿他舍。

    迹同賊相。

    所以不許。

    五緣成犯。

    一白衣舍。

    二不語主。

    三敷卧具四無因緣。

    五随轉犯。

     次共男子入闇室戒 前屏是覆障處。

    有光明故。

    無第三人犯。

    有則不犯。

    此是闇室。

    絕無光明。

    雖是晝日。

    生患處深。

    縱有多人。

    亦是其犯。

    餘相是同。

    以此為别。

    四緣成犯。

    一人男子。

    二闇室無窗牖光明。

    三無因緣。

    四入即犯。

     次不審谛受師語戒 凡受師言。

    必須審谛。

    明憶記持。

    依言奉命。

    如何謬承師語。

    輕心錯傳。

    過是難容。

    故須聖制。

    别緣具四。

    一師如法教。

    二受不審谛。

    三傳言遣偷。

    四言詞了了。

     次嗔心咒咀戒 出家之人。

    宜發善願。

    自度度人。

    彼我俱益。

    今乃咒堕三惡。

    令舍佛法。

    垢障處深。

    故所以制。

    三緣成犯。

    一有嗔心。

    二咒咀。

    三言耳犯。

    釋中教稱南無佛者。

    引佛為證。

    佛大慈悲。

    知他心智。

    我若欺汝。

    便同诳佛。

    事若不虛。

    願知我意。

     次因事嗔心椎??啼哭。

    出家理應虛心進道。

    縱逢惱境。

    須以法裁。

    今不忍事。

    啼哭椎??。

    此乖道儀。

    故須聖制。

    别緣具四。

    一因有诤事不善修持。

    二嗔心。

    三無因緣。

    四随椎淚堕。

    多論第四。

    五衆盡不得啼哭。

    乃至父母喪正亡。

    一切不聽。

    四衆吉羅。

    尼得提罪。

     次無衣同床卧戒第九十 二人同床。

    容生染習。

    自壞心行。

    妨廢修道。

    四緣成犯。

    一同床。

    二露身。

    三無因緣。

    除病及難。

    四随卧犯。

     次同被蓐戒 共同被蓐。

    染習更增。

    損道招譏。

    故複須制。

     次語業惱他戒 出家理應猶如水乳。

    和合相得。

    不爽物情。

    今不和穆。

    公相觸惱。

    彼此廢修。

    故須聖制。

    别緣具四。

    一知比丘尼先住後至。

    二作故惱意。

    三在前誦經問義。

    四言詞了了。

     次不看同活尼病戒 病人共惱。

    事須瞻視。

    若不供承。

    令病增劇。

    又同活義重。

    尚??悲心。

    咒複餘人能生慈愍。

    三緣成犯。

    一是同活尼。

    二無因緣。

    謂自病二難等。

    三不看便犯。

     次安居中牽他出房戒 先許在房安居已定。

    又是夏中。

    不合移動。

    此比丘尼輕人慢法。

    縱嗔驅。

    惱重故制。

    别緣具五。

    一是僧房分得屬己。

    二先許彼住。

    三嗔心牽出。

    四無因緣。

    謂破戒及舉擯等。

    五出戶便犯。

    問大僧前戒驅獲提??。

    所以此中但得吉羅。

    答前春冬房。

    有共用義。

    驅出惱重。

    僧尼并提。

    此房屬己。

    彼便無分。

    惱微故吉。

    與尼不同。

    爾者亦尼義同。

    何以偏重。

    舊解雲。

    僧有二義。

    一無房分。

    二不犯獨。

    惱徴故輕。

    尼則有獨可犯。

    緻惱還俗。

    故得提罪。

    今解不然。

    不以居有獨故驅出即重。

    呵中但雲惱彼還俗。

    不言驅出。

    為犯獨罪。

    但以夏中比丘知法。

    驅出義稀。

    但獲吉罪。

    尼多迷法。

    喜生嫉妒。

    驅出義數。

    故得提??。

     次三時無事遊行戒 進道之人。

    理息緣務。

    無事遊散。

    妨廢正修。

    又斷生命。

    自喪資緣。

    招譏不輕。

    故須聖制。

    别緣具三。

    一春夏冬三時遊行。

    二無因緣。

    除為三寶病尼受日難等不犯。

    三随越界。

     次受請安居意竟不去戒 本請供養。

    期在夏中。

    今以限過久近不去。

    非直增長貪求。

    亦乃無慚太甚。

    惱物不輕。

    故須聖制。

    别緣具四。

    一受請安居。

    二随前後安居日滿。

    三無因緣。

    謂病無伴二難等。

    四不去經宿。

    理聖明相為分齊。

    文中略無。

     次邊境怖處遊行戒 邊方回險。

    盜賊所依。

    尼辄遊行。

    恐成污損。

    是故斯處。

    制絕遊行。

    今者故違。

    結以提罪。

    别緣具三。

    一邊界恐畏難處。

    二無請等緣。

    三行越界犯。

     境内恐怖受遊行戒 制具同前。

     次習近居士子違僧三谏戒 制意有三。

    初不聽習近者。

    男女形殊。

    理無參涉。

    共相習近。

    恐成大損。

    次須谏意者。

    以佛開畜。

    淨施檀越。

    若見俗人。

    善言慰喻。

    由執此故。

    不肯别住。

    慮恐因斯便生愛染。

    須僧設谏。

    開示是非。

    欲使識是遵修。

    知非棄舍。

    次結罪意可知。

    問前與女人習近。

    違谏罪重。

    此與男子習近。

    何以翻輕。

    答前為有染同類為如。

    此為無染異類故稀。

    作有稀如不同。

    罪亦輕重不等。

    别緣具六。

    一與居士子習近住。

    二如法比丘尼谏令别住。

    三倚傍不舍。

    四如法僧谏。

    五拒而不從。

    六三羯磨意竟。

    釋文如上可知。

     次觀王宮園林浴池戒第一百 王宮绮麗。

    事等諸天。

    今辄往觀。

    廢修正業。

    又恐染着俗事。

    自壞心行。

    損道招譏。

    制之不許。

    别緣具四。

    一王宮浴池。

    二作觀意往。

    三無因緣。

    四見即犯。

     次渠河水中露身浴戒 女人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