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開宗記卷第五

關燈
二以二時有心。

    一時無心作三句。

    初前二有心成已無。

    心亦四俱重。

    次根本無心。

    餘二有心初戒重餘。

    三蘭次方便無心。

    餘二有心。

    四俱成重。

    第三一時有心二時無心。

    作三句第一句。

    初戒重餘三輕。

    第二句四俱犯重。

    第三句初重餘輕。

    第四三時無心。

    為一句此之一句。

    四俱不犯。

     第八門結位者。

    于中有兩。

    第一總定。

    第二别明。

    總定有三。

    第一述正。

    第二序異。

    第三辯非。

    言述正者。

    教從事分。

    雖無定限要而言之。

    莫過制聽言制教者。

    要作不作。

    作者制修。

    止使獲罪。

    如受說所應作事不作者。

    制離作則結譽如淫盜等。

    不應作事言聽教者。

    若作不作此之作不聖。

    俱順可如房長等。

    所應開事。

    此之制聽。

    聽攝教斯盡。

    便是大期遮。

    開恒以軌。

    又此制聽且就開遮義。

    立若從所诠之事。

    應名止作。

    二教雖有斯理且依前明。

    又此聽言。

    且對制立以約所開。

    作不俱順若據有結罪。

    還是其制。

    故制戒宗。

    制教所攝。

    雖有斯理。

    亦依前明。

    又此制聽兩教各诠。

    止作二事制教作持。

    如受說等。

    止持如盜煞等。

    違禁起非翻為二犯。

    即當諸師制。

    教中事通學不學。

    聽教作持。

    如房衣等。

    體量等如許順教。

    作止持謂是非法體等。

    與道相違。

    制不聽作。

    問此不得作。

    與制止同。

    即應制收如何聽攝。

    答望不得作理雖可然。

    為與所開體同。

    故在聽收非制違。

    禁同前翻。

    為二犯。

    即當諸師聽教中事。

    唯是可學。

    然佛施設。

    諸教及事。

    鹹是所學。

    要學方知。

    若不?修。

    緣而不了。

    随不了處。

    結以無知。

    又所緣處。

    但結無知無不學??。

    已如前辨。

     次序異者。

    古意解雲。

    止持約兩教者。

    一局取不可學。

    如人非人相等。

    是上制教中要不作者是(此不作者如淫觸等)二聽門謂唯可學。

    即上聽中。

    若作不作。

    謂房衣尺量等(别定中指過量境想)。

    作持對兩教者。

    謂制中可學事。

    如受說安恣受持衣缽等。

    聽中結淨德衣。

    諸長離衣等。

    複有古師立制教事。

    二種雲。

    一不可學事。

    如人作非人相等是。

    二者可學如衣缽體量等。

    是因有問雲何。

    故非衣缽量事。

    名為可學。

    答此事一者。

    可以緣教生解識衣缽。

    如非二者。

    事中可以造修。

    故言可學。

     次辨非者。

    初師立不可學事。

    為據何義。

    為以人非人相等述。

    故不可學。

    為以淫觸等事。

    不可作。

    故不可學。

    若爾何失二俱有過。

    雲何若以述。

    為不可學。

    是則處分等。

    想亦然。

    如何處分等。

    想名為可學。

    若以淫觸等。

    事不可作。

    為不可學。

    是則過量亦然。

    如何過量。

    是可學事。

    次立人非人想等。

    為不可學者。

    即不應雲。

    制教中事。

    通學不學。

    次問答中。

    雲可以造修。

    故言可學者。

    即此非衣缽量。

    如何造修。

    又雲可以緣教生。

    解識衣缽。

    如非者淫等。

    亦然何以不名可學。

    又所證作止。

    攝事斯盡。

    有何不周離此二外。

    更立可學不可學事。

    若既宗學不學。

    即須直依此明如何。

    複就作止。

    分位解釋。

    又可學。

    不可學事。

    還是作止二持。

    此作止持。

    俱是所學。

    既俱所學。

    不學并犯。

    如何緣止。

    不了不結。

    不學無知。

    緣作不了便結。

    不學無知。

    故知斯義擁。

    而未通進修學人。

    應所思審。

    又過量境想。

    便與煞等。

    不殊既與煞同。

    如何偏結。

    又如止中淫等。

    緣知重輕及境是。

    不自非進修。

    無由得了。

    既假進修方知。

    如何言是不可學事。

    又若淫等是不可學。

    如何律言舍學事。

    又俱舍等久不應言。

    若犯學處非苾刍等。

     次别亦作三門。

    第一序昔所說。

    第二昔意相違。

    第三申今正述。

    初門。

    昔解位例有二。

    止持作犯。

    對二以明作持止犯。

    唯對可學。

    以辨先對。

    止持中明。

    有無輕重作兩個九句。

    初可學作九句者。

    上品一句。

    中下各四上品者識事識犯是。

    中品四者。

    多用二識作頭初識。

    事疑罪二。

    識事不不識罪。

    三識罪疑事。

    四識罪不識事是。

    下品四者。

    多用二不識。

    作頭初不識。

    事疑罪。

    二不識事不識罪。

    三疑事罪。

    四疑事不識罪是。

    上品一句事罪俱識。

    無不學罪。

    中品四句。

    由不學故。

    于事于罪。

    有疑不識等生。

    故制四個不學。

    下品四句。

    八不學罪。

    若對無知罪中。

    下二品上各加。

    倍說可知。

    問此中。

    有二十四吉羅。

    雲何稱為止持。

    答以不犯根本。

    故名止持。

    但以上品俱識清淨。

    無犯故稱為上品止持。

    中品有八罪。

    不如上。

    故稱為中品。

    止持下品有十六吉羅。

    不如上中。

    故稱為下品止持。

    次對不可學明止持。

    九句者有二例。

    謂罪事。

    事有三種。

    一識事。

    二疑事。

    三不識事。

    罪三同前也。

    九句者。

    先以罪中三對。

    識事作三句。

    一識事識罪。

    二識事疑罪。

    三識事不識罪。

    次以罪三對。

    疑事作三句。

    次以罪三。

    對不識事。

    作三句此。

    下二三句。

    準前數可知。

    此三三句中。

    各下二句。

    句别有不學無知二罪。

    合有十二吉罪。

    此亦望不犯根本。

    故稱為止持。

    但以事是不可學。

    故雖疑不識。

    聖不制罪。

    罪是可學。

    故若疑不識。

    悉法制罪。

    次對可學事。

    明作犯九句者。

    如初九說後對不可學事。

    明九句者。

    如後九句。

    說但以犯根本罪。

    故猶于可學。

    若疑不識法。

    結罪如上唯除不可學事。

    雖疑不識。

    一向不犯可知。

    次辨作持九句者。

    若從對事對法。

    以辨實亦應作。

    兩個九句。

    但明差别。

    階降不異。

    故合一九句。

    此唯對可學。

    以明如止持中對可學。

    明九句即是唯此中。

    順聖教作前事為異。

    次論止犯。

    或九或八。

    九句者。

    對可學事上品四句。

    多用二不識。

    作頭有四。

    僧殘十六個吉羅。

    可知中品四句。

    多用二識作頭有四。

    僧殘八個吉羅。

    易知下品。

    唯一句謂識事識犯。

    而不乞處分作房者。

    是可知此以多羅為上品。

    故言八者對教行。

    不學明止犯如。

    次亦前九句。

    除下品一句。

    前八句是廣說。

    可知。

    此總通為亦九一八句。

     次相違者。

    然此昔義辨非如前。

    舊人序已将非應理。

    次即辨非後。

    便顯是此二相。

    求僻不能述破。

    但知昔義事罪識等。

    普約進修。

    非開制教破者。

    不究斯旨。

    謂依境想久立遂約境。

    于廣辨其非此為不了。

    他宗立意。

    破不相當。

    虛名顯是。

    據斯一節。

    自道三師所立中。

    繁雜矛盾。

    又立進修止犯名有二雲。

    一者不學下久。

    遣誦羯磨。

    各言不誦因制五夏。

    誦戒羯磨。

    若不如法治。

    二者無知。

    故下久雲。

    先誦今者悉忘制言如法治立。

    既引此結。

    亦合然如何棄。

    所引久别。

    約境想人法然。

    此境想人法緣心。

    謬妄并不由學。

    豈合招傥。

    但以法意義。

    ??于正教。

    遂發學之者。

    滞理忘思。

    尋之者迷文守句。

    餘今為鑒前失。

    欲徴複非。

    故更察義詳文。

    定教釋事。

     次述正者。

    然教及事。

    各别不同。

    一一行門。

    足自顯了。

    顯了即制持犯之行。

    義理既然。

    何須句定。

    以句來定。

    良謂不然又解若必要須定。

    為句者如前。

    宗義諸教及事鹹是。

    所學并進修者。

    斯則通望進修。

    總為一九。

    此之九句。

    如昔止持。

    對可學事為九者。

    是又解欲令教事。

    差别顯然。

    為句數者。

    但為二九。

    初九對二。

    教中止持。

    作犯合明。

    此不望法。

    佛法假作。

    成持止便犯故。

    此止持作犯有三。

    一制教止持。

    二聽教止持。

    三複于聽中。

    取别體止持。

    此之三位。

    同是止持作犯。

    又以同緣。

    一事生心故不分。

    二合為一九。

    所言九者。

    上品一句中下各四上品。

    一者謂識事識罪。

    中品四者。

    謂以二識作頭。

    初有二句。

    事上識罪。

    上疑不識。

    次有二句。

    罪上識事。

    上疑不識。

    下品四者。

    謂以不識。

    及疑更互。

    為頭初有二句。

    事上不識。

    罪上疑不識。

    次有二句。

    事上疑罪。

    上疑不識。

    此以上品。

    事罪但識。

    不結無知。

    次品四無知。

    下品八無知。

    次九對二散中。

    作持止犯。

    事法合明。

    此作持止。

    犯位亦有三。

    一制教作持。

    二聽教作持。

    三複于聽中攝。

    同體止持。

    以此止持。

    作持攝故。

    三同是作持止犯。

    又亦緣事不殊。

    甯分為二。

    九數如前。

    不繁再述。

    進修八句中是作持止犯。

    亦總攝說。

    不須别明。

    或可要須。

    别為八者。

    謂對進修教行。

    作其八句。

    此之八句。

    翻前品數。

    謂上品四句。

    八無知。

    次品四句。

    四無知。

    此以犯門。

    故論約罪。

    多為上品。

    小為次品。

    舊人更加作持一句。

    謂識法識犯。

    足成九者。

    不然位舉止犯。

    甯加作持。

    又此作持。

    又此作持識法。

    識于犯諸句中。

    以合有說。

    作斯二九一八。

    義何不周。

    須更離分。

    以成多九。

    又作句法。

    皆不須以緣事。

    三心曆罪三作。

    但以事罪更互作之。

    所以爾者。

    以境相緣事心。

    及人法緣罪。

    心。

    此全不關不學無知事。

    斯則教事頭能無勞重覽。

    犯持有據豈是假再思。

    上來總釋義說。

     次随别釋。

    先解初文。

    初文複二。

    一總。

    二别。

    總中十門。

    分别。

    第一起由三毒。

    第二身語成犯。

    第三自作教人。

    第四犯境寬狹。

    第五克漫不同。

    第六錯誤有異。

    第七谏不谏别。

    第八持犯方軌。

    第九二部同異。

    第十下衆任運。

     初門起由三毒者。

    前之四戒如比丘中說。

    後四戒者。

    摩觸八事。

    愛染同淫。

    故三起貪成覆随。

    二戒類同大妄。

    起由三事。

    成亦通三。

    斯等辯相随事可解。

     次身語門。

    位分為三。

    淫盜煞觸局身。

    妄諸覆随唯語。

    雖同延之語。

    語有别相。

    如妄發言。

    成業覆藏。

    語止結身随舉自止。

    語業藉他語表八事。

    一戒身語合犯。

     次自作教人門。

    亦為三位。

    初一下四此之五戒。

    自作成重教人但輕。

    次煞盜二戒。

    自作教他彼此俱犯。

    次妄語一戒。

    自作五重教人不定。

    如前已明。

     次犯境者。

    初戒境通四趣。

    餘七犯局人成。

    又就人中。

    淫觸八事局界覆藏。

    唯女餘之四戒。

    義通男女。

    随舉力異。

    準文可知。

    又就女男之中。

    道俗分别七八局道。

    餘通道俗。

    又就道中具非具者。

    亦七八唯具。

    餘六通二。

     次克漫者前之四戒。

    同比丘說。

    謂若同趣一切皆犯若約異趣即除淫戒。

    餘之三戒大漫随犯。

    克各相應。

    差互輕罪。

    後之四戒局唯是克。

    以取染心。

    知人識罪。

    違谏拒僧。

    缦豈得犯。

    又解觸八。

    亦有漫義。

    以同男子。

    并有染心。

     次錯誤者。

    前四位三同比丘說。

    若論後四。

    并須了心。

    錯誤謬妄。

    并不成犯。

    又解觸八。

    容有誤犯之義。

    以俱男子并有染心。

    七八不然。

    故唯了犯。

     次谏不者。

    前七條然。

    無有倚傍。

    作則是違。

    不須設谏第八一戒倚傍有濫。

    故須誤谏。

    開示是非。

    此設谏者。

    是違僧制。

    除不谏者。

    是違佛制。

     次持犯者。

    覆藏一戒具二持犯。

    言二犯者。

    見他重罪。

    止不發覆。

    名為止犯。

    明相出持。

    罪成究竟。

    名為作犯。

    此是體一。

    名别言二持者見罪。

    發覆名為作持。

    以作法故。

    明相出時無其作犯。

    翻卻作犯。

    豈非止持。

    此亦體同名别。

    若論别體持者。

    守戒自清。

    一向不覆。

    是名止持。

    若見有罪。

    作法發露。

    是名作持。

    餘之七戒并是止持作犯。

     次同異者。

    初之四戒僧尼同犯。

    而此四中下。

    三無異淫之一。

    戒境界翔。

    例又複犯境。

    亦有寬狹。

    尼唯局男僧通。

    二作又尼。

    唯局他境僧通自他。

    後之四。

    戒尼為深防并得夷罪。

    僧犯不然。

    故分二位。

    前三輕重。

    後一有無摩觸差别。

    有四不同。

    八事之中。

    僧犯三罪。

    捉手得殘語期容有粗語。

    僧殘捉衣獲蘭。

    餘容小罪覆藏者。

    尼重僧輕。

    随舉尼有僧無。

    所以可解。

     次任運者。

    初一下四。

    無有教人。

    得同犯義。

    故無任運餘之三戒。

    教人為已有同犯義。

    故有任運。

     次随别釋。

    先明初戒 總申制等。

    如前文中分二。

    第一漏生壞略相亦如前。

    第二告言下制廣補略。

    文中有三。

    第一舉宗标制。

    第二集十句。

    下制利功德。

    第三欲說戒下正明立戒。

    前二如上。

    第三文二。

    初明戒本說之儀則。

    次若比丘尼下廣釋其相。

    然前戒本但有五句。

    一顯犯人。

    二作淫等者正顯淫事。

    三乃至共畜生者。

    出犯境界。

    四結。

    五擯。

    問所蘭無共同等四句。

    舊解雲。

    祇五二律悉具足有。

    同于大僧。

    此律文略。

    十律尼戒本同者。

    文不别列。

    故知亦有共同等四也。

    其比丘舍戒為成去時。

    無障故爾。

    尼中舍者。

    恐在俗中污犯故爾。

    如十律說無重出家。

    故彼文第四十。

    爾時諸婦女。

    為舅姑所苦惱。

    故出家作尼。

    爾時為和上阇梨。

    共活尼所苦惱。

    故還作白衣居士譏嫌白佛。

    佛言。

    若比丘尼一反戒。

    不複聽出家受具。

    又第五十問頗有比丘尼。

    舍戒更與受戒不犯耶。

    佛言。

    有若比丘尼舍戒。

    已轉根作男子。

    與受戒不犯。

    伽論亦爾。

    今解此共同等文。

    局比丘者。

    以尼無緣戒本不列。

    如比丘四戒之中。

    淫有?阇為緣。

    牒入戒本。

    餘三無緣本中非有。

    僧既尚然。

    尼豈須責。

    又解計此共等。

    理通尼有。

    但以共等。

    本因?阇厭道不舍行。

    非有此四句。

    今尼為無。

    舍戒。

    故此文無。

    又解。

    此?阇緣起在唱二部。

    持後為此局。

    僧尼戒非有。

    次下廣釋。

    科同于上。

    就尼犯中。

    文分為二。

    初至如上成犯之相。

    二若比丘尼下輕重相。

    前文複二。

    初解戒本五句。

    文相可解。

    二有二處下重明戒本。

    二三兩句。

    于中文二。

    初列犯家境界。

    第二比丘尼有淫心下對境成犯。

    前文複二。

    初總舉三趣。

    二複有下舉趣各三。

    各三合九。

    此之九者。

    是犯重境。

    次對境成犯。

    文中有三。

    第一自心起犯有四。

    百三十二句。

    第二若比丘尼下怨逼己境。

    作二百一十六句。

    前文有二。

    一對覺境。

    二對不覺。

    覺境通計。

    總有其九。

    先約人男。

    于己三處。

    各加隔等四句。

    即成十二。

    一境。

    既爾。

    下八亦然是故通明。

    合一百八句。

    次不覺境。

    有三謂睡眠新死少分壞。

    一一皆有一百八句。

    通前覺境。

    合成四百三十二句。

    次怨逼亦二。

    先造覺境。

    覺境還九。

    先約人男。

    于己三處。

    各有樂等。

    六句文中。

    阙少計。

    理合具此。

    則三六成十八句。

    一一複加隔等四句。

    是則合成七十二句。

    一境既爾。

    下八亦然。

    是則合成六百四十八句。

    次不覺境。

    境還有三。

    一一同前。

    有爾許句。

    通前覺境。

    總成二千五百九十二句。

    次逼己境文中。

    但雲為賊所捉。

    于三處行淫。

    且約人三不須餘境人。

    三逼己三處為九。

    于上加樂等六。

    又加隔等四。

    故成二百一十六句。

    次輕重文二。

    一自作。

    二教他教他三别可知。

    問所以覆藏犯夷。

    教他蘭罪。

    答制有深防限分。

    故有輕重。

    餘相可解。

    次三同戒。

    五分一一舉問佛。

    皆遣作二部僧持。

     四分律開宗記卷第五本 四分律開宗記卷第五末 次摩觸戒 女姓愛多。

    不能自制。

    身受摩觸。

    必為重事。

    又以人輕易陵。

    義難自固。

    恐壞梵行。

    故須重遮。

    次其緣有十。

    一人男。

    二人男想。

    三二俱無衣。

    四作無衣想。

    五前境有染。

    六知前有染。

    七自有染心。

    八興方便九掖已上膝已上。

    腕已後身分。

    甄去輕境。

    染微不重或尼以輕。

    觸男重境。

    或男以輕。

    觸尼重境。

    皆成夷罪。

    不必二俱重境。

    十覺觸便犯。

    次下釋文犯相等可知。

    戒本八句。

    一人。

    二明尼有染心。

    三所觸境亦有染心。

    四從掖下出身分齊。

    五若提下明其摩業。

    六是比丘尼下違教結罪。

    七不共住擯治。

    八是身相觸者制名。

    對僧摩觸。

    有四不同。

    一比丘觸女。

    不懼陵逼。

    不問前女死活俱犯。

    尼取陵逼。

    簡死取治。

    二比丘觸女。

    不懼陵逼。

    無問大小。

    觸着便犯。

    尼觸不然。

    要大非小。

    三比丘觸女。

    俱須自染。

    尼懼陵逼。

    亦假前染。

    四比丘觸女不問境之重輕。

    是以文言。

    若捉手若捉發。

    尼懼陵逼要須重境。

    若是輕境。

    落八事中。

    次明辯相。

    略不釋七八二句。

    餘者具解。

    下三戒類然。

    問定身分齊。

    捉掖已下夷。

    明知已上即蘭。

    何故八事中捉手乃至腕蘭。

    解前就身中明分齊。

    故須掖下膝上。

    捉手據枝分齊。

    是以腕前蘭腕後夷。

    五分十一雲。

    發際已下膝已上肘已後。

    其文顯矣。

    釋摩業中。

    先列章。

    次解釋。

    男子下解結罪句。

    于中文三。

    初二俱無衣夷。

    二若男作男想下。

    互則情微。

    得偷蘭罪。

    三男作男想下俱則轉微。

    但獲吉羅。

    其間是非廢五多少。

    一同比丘。

    準前可解。

    次輕重文五。

    一約當起。

    二明異趣。

    三若與女人下形報以辯。

    四若男子下境心有無。

    五境想五句。

     次八事成重戒 前戒得其重境。

    生染不輕。

    深防中制。

    一觸成重。

    此戒雖亦染心所為。

    但以境輕。

    生患不重。

    要假八事資過尤甚。

    染情轉深。

    故得夷罪。

    别緣具十。

    一人男子。

    二男子想。

    三前境有染。

    四知前有染。

    五自有染心。

    六犯前七事未忏。

    七作至第八便犯。

    或一男犯八。

    或八男犯八。

    或一時犯八。

    或八年犯八。

    但使滿八。

    皆覽成夷。

    若八度捉手。

    雖犯八蘭。

    以事一故。

    不犯夷罪。

    戒本七句。

    一人。

    二内有染心。

    三犯境亦染。

    四正作八事。

    五結。

    六擯。

    七制名。

    釋中可解。

    然解結罪中有三。

    一當趣。

    觀此文時。

    夷罪并覽蘭成。

    以來成果。

    假七未忏。

    及得夷訖。

    不言更悔。

    二異趣。

    三形報。

    不犯中八事别開。

    問下文入屏處犯提。

    何以此開不犯。

    若下無所為譏嫌故提。

    此為福緣。

    故開不犯。

     次覆比丘尼重罪戒 制意同比丘。

    但為知他犯重。

    故相容隐。

    合犯滋劇。

    自壞污僧。

    深防中制。

    故與夷罪别緣具六。

    一是大尼。

    除下二衆。

    二犯重罪。

    除去殘等。

    三知犯重。

    除去不知。

    四作覆藏心。

    除入護心不犯。

    故開文雲。

    若說有命難梵行難不犯。

    五不發露。

    甄去作結。

    若發露者。

    要對未知者作。

    若彼已知。

    俱有情過。

    如有犯者。

    不合對忏。

    凡發露者。

    須得犯人名字。

    及罪名種。

    若不爾者。

    不成發露。

    既發露不成。

    亦不成覆。

    若受發露者。

    不須更發露。

    便有無窮之過。

    如尼違谏。

    大衆鹹知。

    若作隐心。

    并成覆藏。

    若無隐心。

    覆不成覆。

    若彼犯人已發露竟。

    餘覆不成。

    以無本故。

    六明相出犯。

    滿戒七句。

    一人。

    二知他犯重。

    三不發露。

    不自發露者。

    不對一人。

    不語衆人者。

    謂二三人。

    不自大衆者。

    謂不向僧發露。

    四若于異時下自言引?。

    五結。

    六擯。

    七制名。

    釋中初句可知。

    知者下解第二句。

    僧者下解第三句。

    然僧名是不滿戒本中文。

    大衆者是解滿足戒本中文。

    休道者下解第四句。

    此中五句。

    平牒前二戒本解釋。

    尋之可知。

    彼比丘尼下解結罪句。

    文中有三。

    一覆他罪。

    他罪有重輕。

    故文階二。

    二自覆。

    僧尼自覆罪有。

    重輕者。

    為深防限分不同。

    故所以爾。

    三餘衆。

    略無境想。

     次随須被舉比丘違尼僧三谏戒 制意有二。

    一不聽随順者。

    比丘見壞。

    不堪在道。

    大僧作法舉棄衆外。

    僧既舉已。

    尼須絕敬。

    而辄随順。

    惱衆不輕。

    又若許随。

    長。

    彼邪見。

    永不改??忏悔從善。

    此則自壞損他。

    制之不許。

    二須谏意者。

    此比丘尼倚傍親教。

    是以文言。

    此是我兄。

    今不供養。

    更待何時。

    又以佛遣恭敬大僧。

    有斯濫相。

    須僧設谏。

    谏言佛開親及許敬者。

    謂是正見清淨比丘。

    有法益尼。

    故須虔奉。

    而此比丘耶心成就。

    雖複是親。

    不堪恭敬。

    今僧令彼識是知非。

    故須設谏開曉如此。

    問僧尼平随。

    何以乃有谏不谏别。

    答為約倚傍有無。

    故有谏不别。

    又問何以尼随二衆。

    罪有提吉。

    答尼是問類。

    結罪同僧。

    第三得捉。

    前二犯吉。

    比丘與尼非是同類。

    故随三舉并得吉羅。

    三結罪意如前。

    别緣具六。

    一是被舉比丘。

    二知是被舉僧未為解。

    三随順。

    四尼僧設谏。

    五拒而不從。

    六三羯磨竟。

    文相如前。

    戒本八句。

    一谏所為人。

    二谏所為事。

    此中準廣釋。

    文有五句。

    一僧舉如法。

    二不順從。

    三不忏悔。

    四僧未為解。

    五而順從者。

    正是随順谏所為事。

    三屏谏。

    四拒谏。

    五僧谏。

    六違僧結罪。

    七不共住。

    八制名。

    釋相可解。

     ●次明十七僧殘。

     先總料簡。

    七門分别。

    一身語。

    二自作教人。

    三遮性。

    四持犯。

    五谏不谏别。

    六二部同異。

    七下衆任運。

     初門身語位三。

    一獨受二戒。

    唯身業。

    犯。

    二者九戒。

    一向語業。

    于中勸受一戒。

    語作結違。

    八谏要藉語止成犯。

    三有六戒。

    通該二業。

    于中位四。

    度賊一戒。

    自身假他語犯。

    謂秉法竟。

    和上始殘。

    次解舉一戒。

    若秉法者其唯語犯。

    自餘衆僧同度賊女。

    次二謗戒。

    語正身兼。

    次言媒二戒。

    身語正犯。

     次自作教人。

    位約為四。

    勸受一戒唯教人業。

    次二謗戒彼此同犯。

    次言媒二戒自作正犯。

    教人有同不同。

    次餘十二。

    日重教輕。

     次遮性者。

    唯媒是遮。

    餘并是性。

     次持犯者。

    度賊女解舉。

    具二持犯。

    謂不皇臣是止犯。

    度與受戒是作犯。

    體一名别。

    度若白王大臣是作持。

    與受戒時。

    無其作犯。

    翻卻作犯。

    豈非止持此亦體一名别。

    論其别體二持者。

    一向不度是止持。

    度即白王大臣是作持。

    解舉類知。

    餘十五戒。

    唯止持作犯。

    亦可此之二戒。

    據别體邊。

    是則作犯止持。

    通十七戒。

     次谏不者。

    前九無濫。

    下八有濫。

    為此故有谏不谏别。

    此之設谏。

    即是違僧制罪。

    餘不谏者。

    是違佛制。

     次同異者。

    于中同犯有七。

    謂媒嫁二謗。

    前四違谏。

    然前三戒一切皆等。

    四違谏戒。

    能秉人異。

    謂各自違當衆谏故。

    自餘十戒并是有無不同。

    或可輕重不同。

    如自習近住戒雲。

    比丘随所犯。

    謂犯覆罪。

    自餘九戒比丘并吉。

    良以為之義稀。

    又複譏過不重故爾。

     次任運者。

    即上教人五中。

    除勸受一。

    餘之四戒。

    得有教人為己作義。

    故有任運。

    勸受一戒。

    唯約自作。

    言了成罪。

    故無任運。

     次随文解。

    九初犯中。

    前三同戒略出戒本。

    後六不同。

    一一别釋。

     言人戒 所以制者。

    一以出家之人。

    恒須濟物。

    今辄告他。

    深違道法。

    二以女性闇讷。

    不閑進不。

    外涉言人。

    醜累佛法。

    别緣具四。

    一詣斷事官所。

    二言白衣居士。

    三指陳曲直。

    四處斷決了。

    戒本文三。

    随開中五。

    一為他言佛開對事。

    二時彼尼下妄陳其事。

    三諸斷事官下斷人錯判。

    四爾時諸比丘下聖決是非。

    前施與尼。

    事已決定。

    後取前施定屬之物。

    轉更與人。

    即是非施。

    五爾時下王奉佛制。

    治斷事官。

    以女闇讷。

    敗損如此。

    滿戒五句。

    一人。

    二詣官言。

    三居士下所言境界。

    四若盡下出言時節。

    五是比丘尼下結罪。

    以女少智。

    須别條示。

    故言犯初法應舍。

    釋中前三别解。

    後二合明。

    五分十一雲。

    若比丘尼為人輕陵。

    應語其父母。

    若無父母應語其親族。

    若無親族。

    應語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若比丘比丘尼有勢力。

    不受護者。

    吉羅。

    語時應。

    雲。

    彼輕陵我。

    為我呵谏。

    不應言之。

    若詣官言人。

    一往返一僧殘。

     次度賊女戒 凡勝福田。

    理宜清顯。

    生他信心。

    表敬之甚。

    而此女人行盜至死。

    辄度出家。

    污辱尼衆。

    别緣具六。

    一是賊女罪應死者。

    二知是。

    三不問王及大臣。

    四度與受具。

    五作和上。

    六羯磨竟。

    滿戒五句。

    一人。

    二知是賊女。

    三多人所知。

    四不問王臣。

    五結罪。

    釋中具明。

    和上主故殘。

    餘非主故蘭。

    文言三羯磨竟。

    謂是比丘羯磨。

    非是本法。

    諸度人戒。

    鹹準此釋。

    比丘度稀故吉。

    或可即此度女故吉。

     次界外解舉戒 彼尼壞見。

    不堪居衆。

    若不治舉。

    無以息耶。

    今既舉已未肯從順。

    不蒙僧命。

    私心辄解。

    此則黨援惡人。

    輕篾僧衆。

    過狀不輕。

    故制殘罪。

    故五分雲。

    彼比丘尼既得解擯。

    倍更憍慢。

    不敬衆僧。

    别緣具六。

    一前尼為僧作三舉治。

    二不順從未忏悔。

    三不白僧。

    四無因緣。

    緣如開說。

    五辄為解。

    六三羯磨竟。

    戒本五句。

    一人。

    二知是為僧所舉尼。

    此中有四。

    一僧舉如法。

    二不順從。

    三未忏悔。

    四未為解。

    三為受故下不白僧。

    四出界解。

    五結罪。

    釋中具明。

    此中但預羯磨者皆殘。

    以不牒名。

    無有簡别。

    不同度賊女有牒名别罪便階降。

     次四獨戒 女人志弱。

    恐成陵逼。

    要假伴援。

    方能離過。

    是故宿處村内水中及以道路。

    皆不得獨。

    獨度河水。

    别緣具四。

    一是河水。

    二獨度。

    若前尼疾疾入水。

    不待後伴偷蘭。

    出彼雙腳上岸僧殘。

    後尼獨入偷蘭。

    上彼岸時。

    前尼為伴。

    不犯僧殘。

    若俱入俱出。

    乘車畜等無度水威儀者不犯。

    三無因緣。

    若為命梵二難。

    及伴命終。

    為賊将去等不犯。

    四出彼岸獨入村。

    别緣亦四。

    一是俗人村。

    不問界内及伽藍中。

    獨入皆犯。

    二獨入三無因緣。

    除二難等如前。

    四越界便犯。

    若至村入村門。

    不待後伴。

    雙腳入村犯。

    若村中先有尼者不犯。

    以前尼為伴故。

    若入城門亦爾。

    若直遇者越界結犯。

    無村十裡獨宿三緣。

    一須申手外。

    若村内寺中無門。

    同林别床。

    要申手内不犯。

    出即犯。

    若本相近。

    因眠遠者不犯。

    二無因緣。

    謂二難事。

    及伴大小便。

    樂靜作業等不犯。

    三随脅轉側。

    一一僧殘。

    獨行三緣。

    一在道行。

    二無因緣。

    二難等如前。

    三離伴見聞處犯。

    戒本三。

    一犯。

    二列四獨。

    三結罪。

    釋中初句可知。

    次下兩句合解。

    既釋四獨。

    文還為四。

    獨度水中。

    先教不犯法。

    文中水者河水。

    獨不能度。

    不論闊狹深淺。

    界内村中但使脫腳褰衣。

    異陸行儀則。

    皆是其犯。

    不同五分水要廣十肘。

    深半體僧殘。

    次明犯法。

    先明犯殘。

    文中入水令伴不及殘者。

    謂不待伴乘便直過。

    若論入者。

    是蘭非殘。

    次。

    明偷蘭。

    蘭有此岸彼岸犯不犯法。

    如文可知。

    以非全度。

    故結偷蘭。

    次獨入村。

    先教不犯。

    次明其犯。

    犯中文三。

    謂殘蘭吉。

    文各二句可知。

    然一鼓聲者。

    如上同行無村道處十裡。

    多論第五雲。

    凡言鼓聲所及處。

    是一拘屢舍。

    律師雲。

    此是定義。

    次獨宿先藍中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