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開宗記卷第五

關燈
無罪。

    以其二趣無心。

    杌非煞境。

    不同人中雖張王别。

    莫不是人。

    故前五有犯。

    第二犯中。

    究竟方便分别。

    人趣初十此是究竟。

    中八餘十并是方便。

    第三方便中。

    重輕分别。

    人趣入重。

    謂是蘭故。

    餘十是輕。

    謂是吉故。

    二趣第十。

    此二吉重。

    餘八則輕。

    所以可知。

    問二趣第十吉羅者。

    何以文言非人疑蘭。

    答此望本期之境故蘭。

    即上本壞三十八等是。

    此謂疑從二境結罪。

    第四方便相攝。

    人中初十。

    此二非方便收。

    餘之十八以位言之。

    ??緣境強緣差心息。

    位各有四。

    四四十六。

    四方便攝。

    二趣兩疑。

    疑心以收。

    問三趣第十句俱疑。

    乃有究竟方便耶。

    答人中望本期故。

    說以為疑。

    煞緣具故。

    是以得夷。

    餘二望本期猶豫故說疑。

    即以??心故但得是方便。

    是故人言自有疑不成。

    疑即人中第十是。

     次辯非者。

    問克心趣本境。

    如何結異罪異境。

    若結罪異境。

    即本境境差義不成。

    是漫非克故。

    又異境若結罪。

    本境非是克。

    今由立克心異境定無犯。

    許是克心異焉有罪。

    又若無簡别心。

    可結異趣罪。

    無心簡别異境。

    克定無??。

    本定境差。

    豈論異罪。

    又對異想疑。

    既立??等。

    本境亦然。

    何以不出。

    以本想疑之後。

    亦有??等生故。

    又緣非畜作本想疑。

    如何疑心結罪。

    想心不結。

    若以無心。

    當非畜上五。

    許無罪。

    今亦無心。

    當非畜下五。

    如何犯。

    若以疑心。

    緣二結者。

    是則非畜應是本期。

    若許非畜非是本期。

    如何緣異得起進趣。

    又本害張。

    王來替處。

    緣王即許别有方便。

    而言兩境既别。

    起心亦異。

    今亦非畜替本張處。

    異作本想。

    與王不殊。

    如何不許心異結罪。

    若以張王同人結者。

    是則王外無别差??。

    以王非張即許别結。

    非畜亦然。

    何以無犯。

    又兩境别起心異者。

    如何于一克中。

    有二進趣。

    進趣既二。

    定是漫心。

    又對異境。

    别起方便。

    何關本境境差之事。

    又十誦第二雲。

    若比丘為人作坑。

    人死者夷。

    非畜死蘭。

    若為非人作坑。

    非人死者蘭。

    人畜死吉。

    若為畜生作坑。

    畜生死者提。

    人非死吉。

    若比丘不定為一事作。

    諸有來者。

    皆令堕死。

    人死者夷。

    非人死蘭。

    畜生死提。

    都無死者偷蘭吉罪。

    準此克心異皆無罪。

     次顯是者。

    境差謂在進趣位中。

    被異差本。

    直據本境無處。

    齊曰境差。

    約心謬緣。

    合分為二。

    一者單??境。

    謂非人人想。

    二者雙??境心。

    謂非人疑。

    又此單雙二??各含四境。

    總成八句。

    亦不違文。

    或可心雖謬緣。

    心非境故。

    約境不同。

    随境為四。

    此境四者。

    謂天非人畜生杌木。

    舊以天同非人。

    隐而不說。

    若同非人即不立者。

    本煞非人。

    天來替處。

    以同非故應不成差。

    若許成差。

    如何不說。

    準依此理。

    故立天差。

    于此差位。

    謂除同趣。

    同趣齊犯。

    不得論差。

    如欲煞張。

    王來替處。

    為有緣人心故重。

    不以張王别故差。

    為此境想。

    但言非人作人想疑。

    不言王作張想疑。

    如淫約道。

    是道皆犯。

    不以趣别立有境差。

    煞等亦然。

    是人皆重。

    豈以張王不同。

    許有差義。

    又古舊諸師。

    共許張王非煞緣。

    既許此義。

    如何立差。

    即将張人方便。

    成王究竟。

    于張人邊。

    無别有罪。

    為此文言。

    男想斷女命夷。

    不言男邊别有方便。

    盜诳亦爾。

    又如五及過五。

    俱重無差。

    亦将過五方便成五重罪。

    對此差别。

    應為四句。

    一境差非罪差。

    如王替張是。

    二罪差非境差。

    如想疑方便是。

    三亦境差亦罪差。

    如非畜等異境是。

    四俱不差。

    如人作人想是。

    爾者既立同趣無差。

    如教害張。

    所斷王命。

    能教重不。

    答以非本期。

    能教不重。

    爾者此則成差。

    如何不立。

    解夫境差者。

    據心謬妄。

    緣異作本。

    名為境差。

    教人造業。

    不約心謬。

    但為能教無心。

    王死不犯。

    所作人想。

    故獲重??。

    此為顯示能教所教。

    有心無心。

    成重非重。

    不欲辯立境差之義。

    問下文欲盜他衣。

    錯得己衣。

    佛言偷蘭。

    豈非是差。

    解錯得己衣。

    理實無罪。

    但為不得他衣。

    故結偷蘭。

    又解。

    本立同趣無差。

    謂約張王等物。

    然己物無罪。

    義同無主。

    既是無主。

    得名為差。

    問異境替本境。

    緣異起想疑。

    想疑想疑既謬緣。

    于異有犯不。

    答于彼異境。

    無心欲害。

    心緣不具。

    并悉無??。

    所以然者。

    為克害怨。

    異境來替。

    異替本處。

    即是境差。

    不可對差之後。

    初心謬緣。

    于此謬緣心中。

    得結異罪。

    若此差位。

    結異罪者。

    何殊非畜之上。

    複辯二形等難。

    上來解釋非是故情。

    直為舊義背理違文。

    既失旨歸。

    觸途成妨。

    事不獲已。

    有期立破。

    次想差者。

    人非人想。

    一切轉想者是。

    疑心者。

    對境生疑。

    為人非人。

    緣于兩境。

    疑心煞者是。

    善心息者。

    先起心息惡心。

    進趣作事。

    今善心生。

    止事不作。

    即善心是能息。

    惡心是所息。

    能所合彰。

    故曰善心息。

     次諸門有十。

    第一望境對不。

    第二對不同異。

    第三克漫想别。

    第四錯誤有異。

    第五心息不息。

    第六作事不作。

    第七本異通不。

    第八對緣辯??。

    第九約戒通塞。

    第十諸部同異。

     初門若身對前境。

    諸自作業。

    傥遇緣不成。

    具七方便。

    或教人現前。

    亦同此說。

    若設坑倚發。

    身不對境。

    及諸教人不現前等。

    但五方便。

    謂無于疑。

    于疑二者。

    緣此謂彼。

    既不對境。

    故無想疑。

    是則想疑唯自對起。

    餘五通對不。

    然約諸戒犯。

    通對不者。

    如煞盜等。

    通對不對。

    妄語作書置地。

    是設置方便。

    如淫漏失違谏等戒。

    并無不現及設方便。

    餘可類知。

     次同異門。

    想疑二種。

    不對中無。

    不對既無。

    豈論同異。

    餘五既通對不。

    須明同異。

    五中??緣境差。

    想同無别。

    境雖對不。

    ??差一種。

    不以境有對不。

    遂令??差有異。

    餘三對不大位是同。

    然于設置之中。

    有少差别。

    設置中強。

    要須得通越度。

    又如提婆達多。

    教人害佛。

    二人念害不前者。

    亦是不對中強緣差。

    必須火坑。

    得兩善心。

    要廢煞具方成。

     次克漫門。

    于前對不門中。

    各通克漫二心。

    是則兩克七五不同。

    如其大漫對不俱四。

    言克七者。

    于人境中雖罪不差。

    望境有差。

    局張為法。

    故于對中克欲害張。

    望餘人餘趣作境差想疑。

    克對張境。

    多少既爾。

    餘鹹類然。

    廣說無量。

    次約趣辯。

    即是克漫相對。

    謂克簡餘趣。

    漫通人境。

    以克簡餘。

    得作境差想疑。

    此境差等。

    狹于前位。

    人趣既爾。

    餘鹹類然。

    次對非情。

    準同前說。

    俱境差等。

    更狹于前。

    不對五中。

    寬狹準說。

    言二漫俱四者。

    謂無境差想疑。

    以心寬該。

    情無限局。

    随境優劣。

    皆是本期。

    假使臨事平緣。

    非境差等。

     次錯誤門。

    凡言錯設。

    皆是舛謬之心。

    随事總釋。

    相則難分。

    以名克定。

    事則有異。

    謂若二境曆然。

    無心害彼。

    事成有舛。

    名之為錯。

    若其一境易脫。

    緣彼謂此。

    有心成犯。

    稱之為誤。

    既知錯誤差别。

    對七辯者。

    然七方便并無有錯。

    對境成事。

    錯猶無??。

    況方便位而得有錯。

    或可錯者。

    異雖無??。

    而于本境即是境差。

    是故錯中說有境差。

    論其誤者。

    謂境差想疑。

    比三心想迷謬。

    名之為誤。

    境差一種。

    緣彼謂此。

    想疑二者。

    緣此謂彼。

    餘四錢事了心。

    皆非誤攝。

    亦可七中來成三位。

    想疑二種。

    誤而非錯。

    境差一種亦錯亦誤。

    餘四方便非錯非誤。

     次心息不門。

    凡論心者有其二種。

    二者煞心。

    二緣人心。

    此七位三。

    ??緣境差。

    二俱不息。

    以于進趣位中。

    病舍異起。

    是則進趣被擁。

    不成重果。

    豈不二心。

    俱不被息。

    境強緣差善心息三。

    但止煞心。

    人想不息。

    然遇強差二緣。

    須止煞心。

    若無止心。

    更求方便。

    猶是進趣。

    未成強差。

    其善心息必須止心。

    心若不止。

    還屬犯門。

    想疑二種。

    二心俱息。

    轉心當異境。

    本境無害心。

    然望本境。

    即是俱息。

    或可緣異欲害。

    俱息人心煞心。

    緣異有不。

    言息煞心。

    疑心猶豫不了人非。

    以心兩緣。

    亦俱不息。

     次事作不門。

    七中位二。

    ??緣想疑。

    義通作事。

    以??緣少。

    通緣想疑。

    ??别二望。

    結方便時。

    未必待事成。

    餘四望本期。

    一向事不成。

    境差望本雖不作事。

    然于異中。

    事通作不。

    若異作本想。

    一向得事成。

    若異作本疑。

    事有作不作。

    逼境制不得。

    是事即通作。

    遠境容豫生。

    是事必須止。

    以對異疑。

    不起止心。

    即當是漫。

    豈關于克不對中五。

    一成四不成。

    異境義通。

    準同前說。

    問文言不成者蘭。

    為當局準不作事。

    為通七俱不成。

    答今将不成之名。

    望七說者。

    即是名狹體寬。

    與七無異。

    但是望罪不成。

    非望于事。

    舊雲唯攝不作事者。

    是義不然。

     次本異通不門。

    七中位三。

    想疑屬本。

    境差唯異。

    餘四方便義通本異。

    問??等不通異可異。

    不結罪。

    既許異境生。

    如何得無犯。

    解不以??等通異生故。

    即于異境。

    别更結罪。

    為擁進趣本由境差。

    對差之後方有??等。

    ??等既起在于差位。

    故是差收。

    非??等攝。

    猶如??後得有境強緣差心息。

    然是??收。

    非強等攝。

    餘皆類同。

    先想疑後。

    亦有??等。

    仍想疑收。

    非??等攝。

    境差亦爾。

     次對緣辯??門。

    然戒衆多。

    不可具載。

    且寄煞戒。

    顯相論之。

    煞戒成犯。

    總具八緣。

    所謂通三别五。

    今以能??七種。

    ??彼成犯緣者。

    謂??緣??通緣。

    通緣三中。

    但??初三。

    所以不??第二緣者。

    以教一興。

    終乎法滅。

    故第二緣不論有??。

    此一??通。

    餘六??别。

    境差??于境。

    想疑??第二。

    境強緣差善心息三。

    同??煞心加行斷命。

    既??煞心。

    加行便止。

    加行既止。

    斷命事隔。

    故境強等。

    通??三緣。

    舊釋煞心方便二緣不??。

    以若??心及方便。

    方便不起。

    則令無方便罪。

    今謂不然。

    别皆??盡。

    以此七種起在進趣位中。

    擁彼進趣。

    不成重果。

    若不??心及方便者。

    即應恒時是進趣位。

    既擁進趣。

    始成方便。

    明知此二亦須有??。

    又此二種不論??者。

    如何得有不成之罪。

    又若煞心不得??者。

    如何乃雲強等餘三。

    止煞心人想而不息。

     次通塞門。

    淫酒無想疑。

    設有亦究竟。

    以過失多。

    但五方便。

    受戒但四。

    疑得提??。

    謂心不犯。

    複無境差。

    亦可據有轉處。

    闇中燈火不明。

    得立差義。

    謂心不犯者。

    謂是本迷。

    若其轉想亦成犯限。

    如此解時則便具六。

    然諸戒中。

    犯對非情者。

    皆無境強。

    如畜長離衣掘壞等戒。

    若其逼令說淨。

    不許離等。

    皆是緣差。

    何關強事。

    如古舊師共許杌木無強。

    類對非情。

    其義亦爾。

    餘??等三。

    理通諸戒。

    問方便境想寬狹如何。

    答境想具因果故寬。

    方便但因故狹。

    亦可除淫酒戒。

    餘戒下四因中方便則寬。

    境想便狹。

    以餘因中。

    但三方便。

     次諸部同異門。

    僧祗。

    性惡謂從境制。

    辟無想疑。

    但五方便。

    故第五六。

    謂是黃門。

    而是女僧殘。

    疑準亦然。

    若論遮戒。

    即從心降。

    謂心境相應重。

    不相應輕。

    則有想疑。

    具七方便。

    故第十四雲。

    挽生草枯草想。

    得越毗尼罪。

    疑準亦然。

    五分。

    無疑不問遮性。

    疑皆究竟。

    以疑恒有緣本之心。

    故使從境。

    制其正罪。

    故第二雲。

    女疑僧殘。

    第六雲。

    生草疑蟲水疑皆提。

    想心不定。

    性戒即有。

    遮戒便無。

    故第二雲。

    女男想黃門想。

    觸蘭。

    第八雲。

    非時時想提。

    十誦。

    或七或五。

    若其先有方便進趣之心。

    并從境制。

    無有想疑。

    故第五十八雲。

    人作非人想煞。

    及人中生疑皆夷。

    第三又雲。

    女人所男想黃門想二根想。

    觸僧殘。

    又第十雲。

    生中幹想及疑皆提。

    若其先無方便進趣之心。

    不從境制。

    便有想疑。

    故第五十雲。

    若不知有異想。

    誤煞父母未受戒者。

    應受。

    已受者不應滅擯。

    疑亦同類。

    即是具七。

     次持犯義。

    八門分别。

    第一釋名。

    第二次第。

    第三成就。

    第四漸頓。

    第五寬狹。

    第六通塞。

    第七持犯增微。

    第八結位總别。

     初門釋名者。

    持犯相望。

    各有二種。

    且持中二者。

    一者止持。

    二者作持。

    言止持者。

    奉戒之徒。

    禁防身語。

    不造諸惡。

    目之為止。

    止而無違。

    順本受體。

    令戒光潔。

    因之為持。

    持由止成。

    故曰止持。

    言作持者。

    奉順聖教。

    作法作事。

    對事作法。

    稱之為作。

    釋持如前。

    持由作成。

    故曰作持。

    然犯亦二。

    一者作犯。

    二者止犯。

    言作犯者。

    不能守行。

    違教起非。

    廣造諸惡。

    稱之為作。

    作而有違。

    不順受體。

    令戒毀壞。

    名之為犯。

    犯由作成。

    故曰作犯。

    言止犯者。

    不能準教。

    ?進身語。

    習成行解。

    名之為止。

    釋犯如前。

    犯由止成。

    故曰止犯。

    問所以持犯相對明者。

    釋良以二犯。

    順情恒造不善惡因。

    相仍不得解脫。

    今欲舍惡行善。

    令戒皎然。

    故崇二持。

    以希出離。

    由此義故。

    對犯明持。

     第二門次第者。

    問對犯明持。

    後先無定。

    何故須以持先犯後。

    答但由入法之人。

    有久有近。

    創入情殷。

    專精在先。

    久參事慢。

    悔犯居後。

    如說相雲。

    一切不得犯淫盜等。

    即是先持。

    若作者非沙門等。

    即是後犯。

    又所以持中先止後作。

    犯内先作後止。

    解凡起行人。

    皆先離惡。

    若不作斷一切惡心。

    是則離苦不能究竟。

    為欲離苦究竟。

    故先明止。

    惡既離已。

    次明修善。

    若不化修一切善心。

    是則得樂不能滿足。

    為欲得樂滿足。

    故次明作。

    然二化中先作後止者。

    對翻二持次第故爾。

    亦可作犯過粗。

    理宜先禁。

    止犯罪細。

    故次後明。

    欲使僧尼粗細俱離。

    離過趣修。

    克成道益。

    對犯翻持。

    粗細亦爾。

    此據持犯相望。

    以明先後。

    若取成持義邊。

    竟無先後。

     第三門成就者。

    若約制教成就。

    唯在身語。

    謂離煞生淫盜摩觸打搏突等。

    是身止持。

    如應來者來。

    收攝卧具。

    然燈火等。

    是身作持。

    如離妄語粗惡欲身。

    毀呰兩舌。

    是語止持。

    如受衣缽。

    處分說淨。

    作知淨語。

    是語作持。

    身語二犯。

    翻說應知。

    意成身語。

    不須别明。

    爾者意成身語。

    無持犯者。

    如何止心不學。

    得止犯罪。

    答兼止身語。

    故說止犯。

    若但起心。

    不名止犯。

    問若真起心不說犯者。

    如何文言或念犯罪。

    或發心犯。

    及雲汝以何心六犯中由身心等。

    偈雲當審觀其意。

    答此心助成身語。

    而非獨意。

    獨意之中。

    無有持犯。

    故實論雲。

    但意不犯。

    又六犯中雲。

    由身口不由心。

    若約進修三業明者。

    是則意中亦有持犯。

    或能修慈不起煞等。

    是身止持。

    翻為作犯。

    或能禮拜策進檀等。

    是身作持。

    翻為止犯。

    或能慎護不作妄等。

    是語止持。

    翻為作犯。

    或歎三寶。

    讀誦經等。

    是語作持。

    翻為止犯。

    恒修正念不起三耶。

    是意止持。

    翻為作犯。

    能觀不淨對除離惡。

    是意作持。

    翻為止犯。

     第四門漸頓者。

    若對制教明漸頓者。

    止之四行。

    唯漸非頓。

    且如止煞對境修慈。

    不得更修餘戒對治。

    作持随事次第漸成。

    不可一時頓修餘行。

    二持既爾。

    兩犯亦然。

    但可一時頓得諸戒。

    不可一時盡犯諸戒。

    由如是義。

    故俱是漸。

    若望端拱無惡來污。

    二百五十恒清淨者。

    此之二持。

    即有頓義。

    然是端拱而非修行。

    二犯不先屬己。

    即無此義。

    舊以端拱中有止持。

    判此為頓。

    故雲二作唯漸非頓。

    二止通含漸頓。

    此不應理。

    不繁須破。

    然約進修。

    謂唯止犯。

    釋此止犯。

    三門分别。

    一定犯名。

    二明分齊。

    三釋漸頓。

    然定名者。

    止犯有兩。

    一者不學。

    二者無知。

    言不學者。

    受戒結勸。

    文雲。

    汝應學問誦經。

    既勸雲汝應學問誦經。

    明知不學成犯。

    又雲日三時入和上等房。

    請經問義。

    又制五歲比丘誦戒羯磨使利。

    不者如法治。

    又應當學名。

    理該餘犯。

    言無知者。

    文雲不一心兩耳聽法。

    以無知故。

    又雲可呵癡故。

    又雲汝是賊汝癡無所知。

    此猶約戒别明。

    下有愚癡五犯五種制。

    五犯聚亦如是。

    古師不能究斯文義。

    遂釋雲無知義解。

    不見文證者。

    其疏略也。

     次分齊者。

    論其學問。

    理通一切。

    該于始終。

    及以愚智。

    望諸教行。

    恒須修學。

    但作止心即結。

    不學。

    其無知者。

    結約愚智位别。

    若智慧比丘五歲方結。

    以滿五歲。

    是其知位。

    不須依止。

    堪為軌範。

    五歲翻前。

    故不結也。

    若止學心。

    雖未滿五。

    計其道理亦結無知。

    其愚癡比丘。

    盡形依止。

    假緣不了。

    不結無知。

    此謂學而未知。

    聖不制犯。

    若止不學。

    亦結無知。

    此無知罪。

    忏得除滅。

    縱使不了相續。

    聖不制犯。

    犯不相續。

    故可悔除。

     次漸頓者。

    舊雲不學止犯。

    義含漸頓。

    無知止犯。

    唯漸非頓。

    不學頓者。

    本受要期誓修諸善。

    還得爾所戒善。

    以防不學。

    今若息心總止不學。

    違本要期。

    甯不随境。

    頓犯一切不學之罪。

    言漸犯者。

    起心偏學。

    望不學者犯。

    豈非是漸。

    故使不學義含漸頓。

    問元受令學。

    不學成犯。

    受言得果不得應犯。

    答學據自分。

    不學故犯。

    得果力分未堪。

    是故非犯。

    無知漸者。

    要是對境緣别不了。

    方結無知。

    然一心中不可備緣。

    鹹使不了。

    今随不了。

    以結無知。

    明知漸犯。

    今解漸頓。

    其位大同。

    論其結罪。

    即不同舊。

    然不學約心。

    無知從境。

    若緣三藏教門。

    總止不學。

    其不學罪。

    亦總結一。

    若緣教門随别起心。

    其不學罪亦随止結。

    不同古舊諸師。

    于一一境緣不了處亦結不學。

    然不學罪非緣境生。

    如何一一境中。

    皆結不學之罪。

    又此止心。

    非緣普境。

    緣既不能普周。

    如何懸犯諸罪。

    惰人不學。

    行是處中。

    豈同根本律儀。

    遍緣而發。

    又複後緣境時無心止學。

    既無止心。

    如何結罪。

    但可獲以無知。

    不得論其不學。

    故上文雲。

    若犯罪應如法治。

    更重增無知罪。

    以此故知。

    緣不了處。

    但結無知。

    不結不學。

    不學無知。

    位既不同。

    如何至後無知緣中。

    方始結前不學之罪。

    又解。

    由前不學。

    後結無知。

    無知本由不學而生。

    故無知外。

    無不學罪。

    如遇宿觸等緣。

    未食無過。

    後食成犯。

    無别宿觸等罪。

    以此類之。

    無知亦爾。

    但可直結無知。

    不得更論不學。

    又解。

    此不學無知。

    體同名異。

    由不學故即無知。

    由無知故即不學。

    體既不殊。

    犯甯有異。

    是故今解合為一??。

    雖有此義。

    且依前明。

     第五門寬狹者。

    若對制教明者。

    以止持寬。

    作持狹。

    止通五犯。

    以之為寬。

    作局下四。

    故所以狹。

    又就下四。

    設有作中不遍諸戒。

    而亦是狹。

    于第二犯。

    但在二房。

    餘之十一。

    一向是止。

    亦可望其止法止事。

    是則止持通。

    于十三。

    作局初房中半有主房。

    令餘犯多少。

    準此應知。

    若尼作持。

    雖通初犯。

    第四聚中即無作義。

    又就有作之中。

    亦是其狹。

    以初唯一。

    第二有兩。

    餘犯例然。

    可以思準。

    唯不攝耳聽戒。

    及尼受等十八戒。

    專作不通止。

    以外諸戒鹹悉是止。

    對事二持。

    既止寬作狹。

    兩犯翻持。

    義亦作寬止狹。

    問所以制教稱為對事。

    解以直止法。

    不說為犯。

    要假作房畜長等。

    是以稱為對事。

    若對進修辯者。

    作持即寬。

    通三藏故。

    止犯翻作持。

    故亦是寬。

    進修無止持。

    是故止持狹。

    作犯翻止持。

    故亦是狹。

     第六門通塞者。

    于一行中。

    有餘三行。

    說之為通。

    無則稱塞。

    釋此通塞。

    可為四門。

    一一心成行門。

    二通望止作門。

    三自業相成門。

    四教人通不門。

    此之四門。

    局約制教以說。

    以進修中。

    唯是作持止犯。

    既知是塞。

    不須通在餘門。

    若通一一門說。

    義成繁雜。

    又與制教事監故須除去。

    初門一心四行俱塞。

    以持望犯。

    善惡相違。

    持犯當分各有止作。

    此望一切單持犯戒。

    如離煞等即無作義。

    如攝耳聽等。

    複無止義。

    二犯翻持。

    反說亦爾。

    故約一心。

    四并不通。

    問如止煞等。

    必修慈等。

    若欲禅誦。

    先舍怠??。

    此則止中有作。

    作中有止。

    如何乃稱四行俱塞。

    答此之止作更相有者。

    但約對除義說。

    不就克成行論。

    止中有作。

    舉作成止。

    即作是對除離。

    作是果行離。

    作中有止。

    舉止成作。

    即止是對除離。

    作是果行離。

    舉宗往攝。

    止作恒殊。

    故克成行。

    四俱是塞。

     次通望止作門。

    若其一業通望兩境。

    是則二持自通兩犯亦爾。

    此約一切雙持犯成。

    且二持通者。

    如處分說淨。

    稱之為作。

    以作法故。

    造房畜長無罪。

    反卻作犯。

    可非止持。

    此則體一名别。

    二犯翻持。

    反說亦爾。

    望不處分。

    稱之為止。

    身業造房。

    即是其作。

    此亦體一名别。

    豈非止中有作。

    作中有止。

     次約自業前後相成者。

    于一行中。

    即有餘三。

    且如前煞未成謂成。

    修離染行。

    修此行時。

    前煞方就。

    即是作犯。

    與止持心俱。

    或畜長覆藏。

    事經明相。

    即是止犯。

    與止持心俱。

    或受日出界九月離衣。

    即是作持與止持心俱。

    既于止中。

    有餘三行。

    餘三互通。

    義準應爾。

    如古舊解雲。

    如煞燒埋等。

    是作犯通。

    如畜長衣缽離衣等。

    名止犯通二。

    持通者。

    如德衣月五利無罪。

    而于兩犯心中得有作止。

    二持離衣九月及杖囊等。

    豈非并通次教人門。

    如教人煞盜。

    為己造。

    房遣人為。

    己持欲至僧先安煞具。

    拟欲害生後。

    起善心遣人廢具。

    作此四事。

    卻入止心。

    正在止心。

    四俱成就。

    前煞盜事。

    成即是作。

    犯造房止。

    犯說欲作持廢具止持。

    然于止心既成。

    此四入餘三心。

    其類亦爾。

     第七門增微者。

    先明二持。

    若望有心護戒。

    順教無違。

    俱名持戒。

    不分上下。

    但以人行。

    心殊非無差别。

    釋此差别。

    可為三門。

    一者約人。

    二者約行。

    三者約心。

    言約人者。

    具戒滿足。

    持行為增。

    不具??減。

    說之為微。

    又就具中。

    聖凡位别。

    于聖位中。

    學無學異。

    但無學人。

    持行堅固。

    勝餘學人。

    說為增也。

    諸有學人。

    行未究竟。

    雖護律儀。

    以為微也。

    于聖學中。

    三果差别。

    持行不同。

    增微亦異。

    然凡諸位。

    持行亦然。

    差别增微。

    準義應釋。

     次對行者。

    若約五犯。

    輕重相形。

    止離重過。

    故何以增作離細罪。

    故所以微又。

    可止防粗過易成。

    故微作離細罪難成。

    故增斯以止持局。

    在初犯作通下四。

    故作此說。

    若約下四止持義邊。

    是則止作。

    增微不殊。

    又尼作持。

    通于初犯。

    望尼止作。

    亦無優劣。

     次約心者。

    元受之心。

    既有九品。

    明持戒心。

    亦複如是。

    如本專精。

    皎然無缺。

    甯碎身首。

    不犯諸戒。

    及為怨逼。

    能禁心等。

    如此止持。

    豈非上品。

    或有防護。

    雖不犯非。

    但懼惡名。

    事不獲已。

    内實無有清淨之心。

    為病開等。

    說為微也。

    餘戒類然。

    鹹有上下。

    作持階降。

    準此應知。

    又依俱舍十八。

    戒有四種。

    一怖畏戒。

    謂怖不活惡。

    名治罰。

    惡趣畏故。

    受護屍羅。

    二希望戒。

    謂貪諸有勝位多财。

    恭敬稱譽。

    受持淨戒。

    三順覺支戒。

    謂求解脫。

    及正見等。

    四清淨戒。

    謂無漏戒。

    彼能永離業惑垢故。

    又實論第一雲。

    戒品清淨者。

    佛弟子衆持戒無暇。

    乃至小罪深壞畏懼。

    又佛弟子不為福報。

    生天人等。

    亦不怖畏。

    堕地獄等。

    而勤持戒。

    但樂善法。

    故名清淨。

     次明二犯。

    若望有心成犯。

    于教??違。

    俱名破戒。

    不分上下。

    約人行心。

    殊非無差别。

    釋此差别。

    還可為三。

    第一約人。

    第二約行。

    第三約心。

    言約人者。

    具戒犯增。

    以有夷等。

    沙彌即微以唯吉。

    故又就具中無學誤犯。

    以之為輕。

    凡夫及學人故。

    犯說之為重。

    故下文雲。

    若凡夫人學人。

    故犯戒無著人不。

    故犯。

    戒又就。

    故中聖輕凡重。

    又聖學人望。

    欲界。

    惑斷具差别輕重。

    應知然凡諸位罪。

    又重輕階降。

    不同準義。

    可解問學人。

    故犯戒有惡道報不。

    答曰無也以犯戒後。

    尋生悔心抑伏惡業。

    不受苦報。

    設有餘殘。

    應可受者。

    寄在聖身。

    人天中受。

    且如忍位之中。

    尚得三惡。

    非擇滅況。

    複聖人得有惡道。

     次約行者。

    輕重相形。

    反前持說。

    謂作犯過粗。

    以之為增止犯罪。

    細說之為微亦可此望。

    初犯若約下四。

    還則止作增微。

    不殊又不對。

    尼明義亦應爾。

    然通止作犯有。

    故者以之為重。

    若不故犯。

    說以為輕重。

    非故者。

    不作故違聖教之心。

    非不高下。

    着衣等。

    犯而是輕。

    故上文雲。

    以不故作。

    故犯突吉羅。

    無非威儀。

    若故作者。

    複有非威儀罪。

    又就故中通諸犯。

    内違性即重犯遮。

    即輕又遮。

    性中通成。

    不成成者。

    即重不成者。

    輕又就成中。

    感報優劣。

    增微不等。

    可為四句。

    一犯重報輕謂。

    二房媒嫁律禁情過數故。

    成重體非尤害。

    感報即輕。

    二犯輕報重謂有比丘。

    嗔心打罵。

    羅漢及佛。

    律就上憶稀。

    故犯提體。

    是尤害感報即重。

    此之二句。

    以理言之。

    結戒法異。

    輕制重名。

    重制輕名。

    得罪福異。

    因果相當。

    三俱重如。

    初四夷無根謗等四俱。

    輕如畜長足等。

    此之二句。

    結戒法不異得罪法。

    得罪法不異結戒法。

     次約心者持戒之心。

    既有九品。

    犯戒之意。

    甯容一準。

    或有犯戒。

    因心增上。

    苦惱有情。

    以為慶快。

    如斯犯者。

    豈非上品。

    或有犯戒。

    愧心殷重。

    事不獲已。

    為他逼犯。

    如此等。

    違判為微也。

    然優婆塞經。

    第七因定五逆輕重。

    次雲有物重意輕。

    有物輕意重。

    有物重意重。

    有物輕意輕。

    言物重意輕者。

    如無惡心。

    煞于父母。

    物輕意重者。

    如以惡心。

    煞于畜生。

    物重意重者。

    以極惡心。

    煞所生母。

    物輕意輕者。

    如以輕心煞于畜生。

    如是惡業。

    有方便重根本成。

    已輕有根本重方便成。

    已輕有成。

    已重方便根本。

    輕有方便根本重成。

    已輕有方便成。

    已重根本輕有根本成。

    已重方便輕。

    有方便根本成。

    已重有方便根本成。

    已輕物是一種。

    以心力故得輕重。

    果此八句中。

    勒成四位。

    初之三。

    句。

    二輕一重。

    第二三句二重一輕。

    第三一句。

    三時俱重。

    第四一句三時俱輕。

    次以有心無心。

    準小妄久相對明者。

    亦可為八。

    且約初犯四。

    夷以說初三時俱有。

    心諸方便根本成已。

    四皆犯重。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