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開宗記卷第四

關燈
如是因緣者。

    謂作逼惱因緣。

    非餘者非餘不犯病等諸緣。

    非威儀者。

    彰過結犯。

    釋中。

    初三别解。

    若比丘下合解。

    二四句。

     次牽。

    他出房戒 僧房屬衆。

    非局别人。

    辄以嗔心。

    驅逐前住。

    然先住者。

    居止已定。

    反被後驅。

    傷情太甚。

    多論。

    結戒者為不苦惱衆生故。

    為滅鬥诤故。

    别緣具六。

    一春冬僧房。

    二先止已定。

    三住惱彼意。

    四嗔心牽出。

    五無因緣。

    謂被舉等随。

    六出門犯。

    問前房開親不論淨穢。

    此何局淨而不除親。

    答前是私處。

    不簡淨穢。

    屬先借者。

    親則無??。

    此是僧房。

    淨者得住。

    不得開親。

    穢驅不犯。

    戒本四句。

    辯釋可知。

    五分。

    若于後屋牽至前屋。

    若于前屋牽出戶外。

    若于戶外牽至??中。

    若于??中牽出??外。

    皆波逸提。

    若牽無慚愧人。

    若欲降伏弟子牽出。

    不犯。

     次重屋上坐脫腳床戒 比丘作事。

    理宜審谛。

    危險之處。

    特須安庠。

    今于重屋薄覆之上。

    恣心受用脫腳之床。

    墜堕傷人。

    惱他故制。

    餘相可解。

     次用蟲水戒 出家理應慈心愍物。

    傷生造作。

    豈是悲人。

    别緣有四。

    一是蟲水。

    二知。

    三不作漉法。

    四随用結犯。

    滿戒五句。

    一人。

    二知有蟲。

    三自洗泥草。

    四使人。

    五結罪。

    釋中。

    初一别解。

    下四合明。

    合中。

    物三一蟲水。

    二蟲漿。

    三境想。

    多論第六雲。

    此煞生戒凡有四戒。

    此戒最是先結。

    既不得用有蟲水澆草和泥。

    便取有蟲水飲。

    既不得用一切有蟲水。

    便故奪畜生命。

    既制不得奪畜生命。

    便奪人命。

    凡奪物命。

    有四結戒。

    以事異故。

    盡名先作。

    若比丘取有蟲水澆草和泥。

    随用多少。

    用了波逸捉。

    若欲作住處。

    先應看水。

    用上細疊一肘。

    作漉水囊。

    令持戒審悉者。

    漉竟着器中。

    向日谛看。

    若故有蟲。

    應三重作囊。

    若故有蟲者。

    此處不應住。

    餘如雜法中明。

    見論。

    自澆随息。

    一一得提。

    教他澆。

    随語語得提。

     次看覆屋過三節戒 縱貪重覆。

    令屋崩摧。

    損業喪功。

    招譏故制。

    别緣具四。

    一為己作屋。

    二使人覆。

    三三節未竟不離見聞處。

    四第三節竟便犯。

    餘相可解。

    此戒事稀。

    不能繁釋。

    然三節相難識。

    如緣中說。

    以草三重覆故。

    名為三節。

    五分。

    若至第四重。

    若草若瓦若闆覆。

    一一草瓦闆。

    皆波逸提。

     次不被僧差辄教授尼戒 此有三意。

    一尼請教授意。

    女人出家。

    本以遵崇敬法。

    今既入道。

    理應?奉修行。

    若不半月請示行儀。

    觸途未明。

    豈能修進。

    第二須教授意。

    女人在道。

    不可安然。

    理須進修。

    階其出益。

    祇欲修進。

    ??于遊方。

    故藉大僧示修軌則。

    第三須差意者。

    教授事難。

    須備德行。

    由此委衆量遣德人。

    既不蒙遣。

    辄往宣揚。

    于教有遣安能利物。

     别緣具五。

    一不被僧差。

    二往尼處。

    三集尼衆。

    四說八敬及法。

    五随說言了。

    犯相文二。

    一開聽教授。

    二因聽起過。

    前文有三。

    一明尼請教授。

    二爾時下依請差遣。

    三爾時尊者不依差進詣。

    前文有五。

    一列尼所依衆。

    文列十二人。

    等者等取五百。

    為須咨決疑滞。

    故依大僧。

    二列能衣尼衆。

    十五人等。

    亦等取五百。

    三明愛道請僧教授。

    問何不請佛而請僧耶。

    答以順敬教。

    故不請佛。

    爾者敬教已有半月請言。

    何不直來求僧。

    而更白佛。

    答敬教雖有此言。

    比丘未蒙。

    佛遣愛道。

    懸知不得。

    故更白佛。

    教誡說法者。

    謂理行法也。

    四佛告下依請聽許。

    多論第七雲。

    所以令諸弟子教誡尼者。

    答有四義。

    一以現無吝法故。

    二師與弟子知見同故。

    三欲現槃特比丘功德智慧故。

    四為諸比丘于尼衆各有因緣應受化故。

    五既蒙遂請緻敬還退。

    次差遣文三。

    一告令差遣。

    二奉命差遣。

    三預生譏毀。

    為明教授師難。

    要須具位。

    又為生下二種教化。

    為有信人說法教化。

    為譏毀者神足教化。

    次進詣教授文中有二。

    一說法方便。

    二爾時愛道下正明說法。

    前文有四。

    一将伴進詣。

    二尼衆迎逆。

    三尊者就坐。

    四尼衆起集。

    若不來者。

    應須與欲。

    故尼律雲。

    三寶瞻病事。

    聽屬授教授師。

    于尼應如女想。

    尼于教授師。

    應如佛想。

    次正說法。

    先為信人。

    次為無信。

    前文有三。

    謂三請三說三中各四。

    一愛道請。

    二正為說。

    三說已入禅。

    四尼衆譏敬。

    唯第二文阙無。

    第四前正說中所說偈者。

    即是般陀得道之偈。

    偈中分三。

    初二句證法。

    次四句舉喻。

    後兩句顯勝。

    前文證得無漏。

    鑒理分明。

    故曰入寂等安樂。

    次喻為兩對。

    舉事樂來況。

    皆以後句釋。

    前世中為最。

    次顯勝者。

    非直慢除。

    餘惑亦盡。

    此惑盡證滅。

    稱雲第一亦可。

    次前四句是有漏樂。

    此下兩句是無漏樂。

    無漏勝有漏。

    更無過此。

    故曰第一。

    次入禅譏敬如文。

    但以渴法情殷。

    樂聞無厭故。

    複二三重重請說。

    次為無信人神足教化。

    十誦十一。

    種種現神力已還坐本處。

    諸比丘尼見已輕心滅盡。

    生信敬心。

    尊重淨心。

    拆伏憍慢。

    即随比丘尼所喜樂法。

    所應解法。

    而為演說。

    衆中有得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

    有種聲聞道因緣者。

    有種辟支佛道因緣者。

    有發無上道因緣者。

    爾時衆中得如是種種大利益故次起過。

    文二。

    初口差起過。

    二界外自差。

    此二文中各三。

    謂起過呵制。

    前過文二。

    初告尼衆令知當他。

    問可不時。

    次進詣教授文中複二。

    前進詣集尼。

    即是說法方便。

    第二正明說法。

    說法文四。

    一明六群所不說法。

    且舉三科。

    類餘亦爾。

    二但說下出所說法。

    反前正法。

    三或?下非法威儀。

    反前神足。

    四明尼衆歎默。

    反前譏敬。

    次呵責立制如文。

    次過三中。

    初文有四。

    一界外自差。

    二遣尼白衆。

    三比丘間呵。

    四尼為白衆。

    次二衆白佛呵責。

    次立制法。

    要具十德。

    方堪教授。

    此中文三。

    先标。

    次列。

    後結。

    戒律具足者。

    奉持戒行。

    毫厘不虧。

    防護律儀。

    心無退屈。

    多聞者。

    博考經論。

    問無不和。

    采摘群言。

    庶事能決。

    誦戒者。

    兩衆木叉。

    善持不忘。

    決斷無疑者。

    非直誦文。

    亦能裁義。

    善能者。

    開導應法。

    與理無差。

    族姓者。

    生處高門。

    人标望美。

    顔貌等者。

    色相端嚴。

    睹者發欹。

    堪任等者。

    說法開生。

    稱機惬欲。

    問此與前善能說法何别。

    答前說稱法。

    無颠倒過。

    未必即能。

    應機惬欲。

    此為稱機。

    與前有異。

    不為佛等者。

    謂壞異見出家者。

    故言不為佛。

    出家而被法服。

    犯重法。

    準此即應雲為佛出家而被法服。

    不犯重法者。

    堪教授尼。

    問何為重法。

    答準善見論。

    即是污尼三衆摩觸二粗者。

    以為重法。

    以作此事。

    縱悔清淨。

    尼見猶慢。

    不聽教授。

    又解犯一切殘。

    名為重法。

    縱使悔已。

    亦不聽教授。

    類知提等忏竟。

    即得教授。

    問此與初德何别。

    答犯殘悔竟。

    具初??九。

    犯餘未悔。

    具九??初。

    餘若悔竟。

    九初俱具。

    殘若不悔。

    九初俱??。

    滿二十歲者。

    見雲。

    持法堅固。

    少有退敗。

    年少輕躁。

    易可退敗。

    問未知差無德人羯磨成不。

    答今古諸師鹹言。

    下至具五。

    差得成就。

    為簡全無德人。

    永無教授之義雲雲。

    成立不能具張此等。

    釋者不了緣法如非。

    今解得成所以成者。

    以不牒德入羯磨中。

    如餘恣等。

    差人亦須其德。

    彼然??德。

    謂成不疑。

    此與彼同。

    何繁緻惑。

    無德度人其類亦爾。

    爾者何以人衣互非。

    無緣受日。

    妨難處房。

    除村衣界邊等受人。

    總不成就。

    答比以牒緣。

    入羯磨法。

    以事非故。

    法并不成。

    此則類餘一切羯磨。

    羯磨文中牒事者。

    事非不成。

    文中不牒事者。

    縱非法得成就。

    爾者如何。

    下文雲。

    下至具五德。

    應教授尼。

    答文中但言具五應教授。

    不言要五。

    差得成差。

    又問如結大界不牒道。

    遠隔河若也。

    道遠隔河。

    作法應就。

    答道遠隔河。

    文雖不牒标相。

    入羯磨中。

    以若道遠隔河。

    不成安唱。

    安唱既非。

    羯磨焉得。

    又以文稱同一住說。

    若有此礙者。

    不成住說也。

     戒本三句。

    一人。

    二不差。

    三教誡下結罪。

    釋中初句可知。

    次合解二三兩句。

    于中文二。

    先解被差人教授儀軌。

    次若僧下解不差結罪。

    前文複二。

    一解僧差可知。

    二解教授儀軌。

    此中複二。

    一解教授所說法體。

    二于說戒下釋教授儀軌。

    前說法體是八不可過法。

    文中有三。

    謂标徴列。

    義如下辯。

    次儀軌文四。

    一對僧請時。

    二衆為差時。

    三克定期往時。

    四迎供教授時。

    定文雖爾。

    釋義四門。

    一約時。

    二約處。

    三約人。

    四約法。

    一約時者。

    時總有六。

    一尼衆差請人時。

    二屬授比丘時。

    此上二時在尼法中。

    三為尼對僧請時。

    四衆為差遣時。

    五克定期往時。

    六迎供教授時。

    此之四時。

    并随文解。

    然教授時。

    母黑白月。

    除去前三。

    及以後二。

    故僧祇雲。

    白月一日至三日。

    是名時未。

    至十四十五日。

    是名時已過。

    中間十日。

    任取一日。

    往要與此時相應。

    方免日非之罪。

    第二處者。

    處唯作法。

    作法之中大界非小。

    此大非小。

    通于六時。

    第三人者。

    僧尼二衆鹹須滿五。

    數雖滿五。

    但是四人僧攝。

    然尼使人明須解法。

    愚讷不了者。

    不堪為使人。

    比丘受屬者。

    理亦須然。

    僧祇二十七雲。

    從今已後。

    比丘尼與欲應受。

    除五人。

    一上座。

    二教授尼人。

    三誦木叉人。

    此三應各自說不應受。

    四守房人。

    五病人。

    此二應言我不至。

    僧中更與餘人。

    若言我是乞食。

    阿練若糞掃衣。

    大德不取者越。

    衆既滿和。

    非病理合差遣。

    然所差者。

    具德如前。

    第四法者。

    白二非餘。

    彼此二衆。

    差法并然。

    複應更有屬授法及對衆請法。

    此文但有廣法。

    而無略法。

    五分二十九。

    有略法。

    彼雲。

    有諸比丘尼與比丘共布薩。

    見比丘犯罪。

    便欲舉之。

    以是白佛。

    佛言。

    比丘尼不得共比丘布薩。

    應半月請。

    一比丘令從比丘僧。

    乞教誡人。

    諸比丘不肯為乞。

    佛言。

    聽尼為作供養。

    缽囊漉水囊。

    腰繩香油。

    前食後食。

    或未布薩為白。

    或已布薩。

    乃白佛言。

    不應爾。

    應唱不來。

    諸比丘說。

    欲清淨時。

    從坐起。

    在僧前立。

    白言。

    大德僧聽。

    其精舍和合。

    比丘尼僧頂禮和合。

    比丘僧足乞教誡人(不言三說)。

    若無教誡人者。

    上座應答雲。

    此無教誡人。

    又無能說法者。

    汝等莫放逸。

    此比丘明日尼來時。

    應如是傳上座語語。

    釋文可知。

     次解不差結罪。

    文分為二。

    一結不差日非。

    二明不問計。

    先解初文。

    古舊釋雲。

    若僧不差說八敬吉。

    以八敬文。

    定生患義微。

    故犯輕罪。

    說法寬慢。

    耶正難分。

    容說耶法壞尼心行。

    生患義多。

    故犯提罪。

    若日非說二。

    同犯吉羅。

    以俱日非不聽教授。

    更無餘過。

    故同小罪。

    通對被差人。

    可為四句。

    不差有二。

    若不差非日。

    即得四罪。

    三吉一提。

    是日二罪。

    一提一吉。

    若被差人日非犯。

    二吉羅。

    是日往者。

    輕重無犯。

    若僧不差。

    或非教授日說八敬吉者。

    一得不差說敬吉羅。

    二犯日非吉羅。

    并得二吉。

    是以雙結。

    容是日往。

    所以言。

    或次明不差說法提。

    問所以說法但舉不差。

    不牒日非耶。

    答前說八敬不差日非。

    同犯吉羅。

    以一罪名。

    括二罪種。

    故須并牒。

    此中不差說法。

    罪重日非。

    便輕非但種别罪。

    名亦異濫。

    故不牒非。

    謂說法無日非吉。

    今解不然。

    說八敬亦得提罪。

    言僧不差或非教授日往說八敬吉者。

    舉敬結日非罪。

    非是說八敬??說敬得提。

    戒本已結。

    如戒本雲。

    教誡者提。

    釋中教誡者。

    八不可違法。

    又五分雲。

    教誡者說八敬法。

    若不差教誡。

    比丘尼語。

    語波逸提。

    伽論第二雲。

    何教誡尼。

    答說八重是名教誡。

    故此二戒合制還同異語嫌罵說敬得提。

    戒本中結說法獲堕。

    廣釋中明。

    又解脫敬及法同得一提。

    若說敬不說法。

    或說法不說敬。

    各獲一提。

    若俱說二。

    共得一罪。

    以同一業。

    如俱過房。

    文中結罪。

    绮年不同。

    舉八敬結日非。

    陳說法論辄罪。

    日非亦然。

    同結一罪。

    心業不異。

    豈獲兩??。

    十誦教誡。

    一尼一提。

    乃至四尼四提。

    次不問訊。

    結業如文。

    尼及沙彌等吉者。

    皆由不得僧命辄互往來。

    為使者是。

     次說法至日暮戒 書一日詳聚。

    尚避嫌疑。

    況暮交參。

    不招譏謗。

    别緣具六。

    一是僧差。

    二集尼衆。

    三教誡說法。

    四日暮。

    五日暮想。

    六随說不絕。

    戒本三句一人。

    二為僧所差。

    三教授結罪。

    釋中上二可知。

    教授者下釋第三句。

    文四。

    應知以緣起是比丘住處故。

    開文。

    開比丘尼寺。

    伽論第二問雲。

    頗有比丘。

    日沒時。

    教誡比丘尼。

    不犯耶。

    答有若比丘尼寺中聚落中近聚落寺中白衣家不犯。

    聚落外犯。

    次譏呵。

    教授師戒僧差德人教授尼衆。

    本情為法。

    不希飲食。

    見他得利。

    嫉妒譏呵。

    惱亂德人。

    故須聖制。

    别緣具六。

    一是僧差。

    二情為法。

    三得供養。

    四生嫉妒。

    五譏言了。

    六前聞知。

    戒本兩句。

    解釋如文。

    尼等三衆稀故吉羅。

     次與非親裡尼衣戒 意如前明。

    别緣具五。

    一是大尼除下二衆。

    二非親裡。

    三非親想。

    四與應量衣。

    五除貿易。

    五領受犯。

    滿戒五句。

    一人。

    二非親尼。

    三所與衣體。

    四除貿易。

    五結罪。

    多論。

    應量衣缽俱提。

    不應者吉。

    解釋可知。

     次與非親裡尼作衣戒 不能自尊。

    辄為尼作。

    非直招譏不輕。

    亦乃于道為恥。

    别緣具六。

    一是大尼除下二衆。

    二非親裡。

    三非親想。

    四故心為作。

    五除因緣。

    開文為借。

    六随作結犯。

    滿戒四句。

    及釋可解。

    問所以作衣針針結罪。

    答以過失多。

    複妨修道。

    故随作結。

    不待全成。

    如尼在僧寺中造塔。

    亦為過多。

    博博結罪。

     次與尼屏坐戒 意如前明。

    别緣有四。

    一是大尼簡異下衆諸師皆準五分。

    多論尼下二衆亦俱犯提。

    此不同彼。

    雖複譏染不殊。

    然以下衆各有師屬。

    縱與俱坐。

    稀故犯輕。

    然諸師浣故取衣即除下衆。

    此等餘戒便即通取。

    豈非尋文不審。

    令義乖張。

    今不同彼俱除下衆。

    二是屏處。

    諸師雲。

    緣是露處。

    戒本明屏。

    故知俱犯。

    此亦不然。

    俱是屏處緣中雲。

    門外坐者。

    謂是院内。

    門外猶是屏處。

    故廣解中。

    具彰見聞。

    二屏。

    乃至不聞常語聲者。

    亦是屏處。

    五分。

    始終皆言屏處。

    三無第三人。

    四共坐便犯。

    戒本四句。

    解釋可知。

    多論。

    與尼屏坐。

    随起還坐。

    随得爾所。

    波逸提。

    十誦亦爾。

    所以尼罪輕者。

    答僧是上尊。

    尼每遵奉。

    制不由己。

    故獲輕??。

    不盲不聾。

    開前盲而不聾句。

    不聾不盲開前聾。

    而不盲句所對異故。

    有期兩句。

    餘戒文。

    鹹同茲釋。

     次與尼期同道行戒 别意如上。

    别緣具六。

    一是大尼亦除下衆。

    二與尼期除遇相逢。

    三同一道除去異路。

    四在見聞内。

    五無因緣除與估容大伴。

    若疑怖處力勢所持。

    六随越界犯。

    多論。

    水陸期行。

    悉屬此戒。

    謂僧與尼各别乘船。

    同水路行。

    越界得罪。

    若同一船落在後戒。

    滿戒五句。

    一人。

    二與尼共期。

    三同一道行。

    四除異時。

    五結罪異時者下誦第四句。

    釋中上二句可知。

    有疑者下釋第四句。

    道者下劫釋第三句。

    若比丘下解第五句。

    文二可知。

    尼假伴授。

    過微故輕。

     次與尼期同乘船戒 别意如上。

    别緣具六。

    一是大尼。

    二與尼期。

    三同一船。

    四作順流上下之意。

    除去真海及船失濟。

    五無因緣。

    除命命梵行。

    力勢所持。

    六雙腳入般犯。

    共俗女同船亦是犯限。

    此略不明。

    下房舍文。

    共女人上船。

    疑佛言聽直渡。

    若準此義。

    第一緣應言人女。

    滿戒五句如前。

    釋中上三别解。

    下二合明。

    十誦。

    随共一二三等同船。

    亦得示許。

    提罪。

     次食尼教化食戒 尼以偏心。

    曲歎無德。

    現有别情。

    招譏損道。

    又贊無德。

    定毀賢良。

    情過不輕。

    故須聖制。

    别緣具四。

    一是尼贊歎。

    二知贊歎。

    三受得。

    四食之咽咽結罪。

    問所以不開病者。

    答但使不贊一切得食。

    何須對病開使贊歎。

    若其開贊病人。

    高德。

    猶毀賢善。

    是以不許。

    又别衆食七緣對此無益。

    亦不得以此七緣來開。

    滿戒六句。

    一犯人。

    二知。

    三贊歎。

    四得食。

    五除開緣。

    六結罪。

    此六之中。

    第五除開緣。

    不解餘句。

    具明一二四。

    别解。

    僧祇十五雲。

    尼語檀越言。

    某甲徒衆多聞精進。

    當須通贊一切名贊歎食。

    若言。

    某甲衆主多聞精進。

    為是比丘。

    通請女人。

    一人是贊。

    餘人非贊。

    若有如是贊食。

    當展轉相貿食。

    不得舍食而去。

    若比座垢穢不淨。

    不喜貿者。

    當作是念。

    此缽中食。

    是某甲許我當食。

    無罪。

    若尼語優婆夷言。

    尊者某甲。

    可長請供養。

    此即名贊歎。

    若言。

    尊者某甲。

    可常乞食。

    不名贊歎。

    彼比丘下合解二六兩句。

    此中文三。

    一正結提。

    二以外用贊稀故吉。

    三境想四句。

    大僧贊尼。

    亦以稀故吉羅。

     次與婦女共期同道行戒 制具釋相同前。

    與尼期行戒。

    但此中俗女為别。

    又此但使共期不。

    問第三人多小皆犯。

    以非同法不類于尼。

    開多伴不犯。

     次施一食處過受戒 施主标心。

    限期一食。

    理應節量。

    随施而受。

    今乃久延。

    過受他食。

    過損不輕。

    是以聖制。

    别緣具五。

    一施限一食。

    二知限一食。

    三無病及無請住等緣。

    四過限而受。

    五食則成??。

    滿戒五句。

    一出施标期。

    二無病者反定開緣。

    三比丘者犯人。

    四應一食者食之分齊。

    五若過下結犯。

    辯相具解文中不次。

    初先解第三句人。

    次解初句。

    次食者下解第四句。

    次病者下順釋開緣。

    次若無病下解第五句。

    文二可解。

    但以食資要急。

    喜過故重。

    餘過不數。

    所以故輕。

     次展轉食戒 設供延僧。

    情祈福利。

    希存赴納。

    畢以施功。

    今先受已。

    辄便後違非直。

    六味徒施。

    亦令二益蠲備。

    受前請已。

    複受後請。

    互背彼此。

    稱為展轉。

    别緣具五。

    一先受前家五正食請。

    二體淨堪足。

    三更受後家五正食請。

    四無因緣。

    謂除有病等緣。

    五随食結罪。

    今将前請對後請。

    可為三對四句。

    初四句者。

    一前後俱正背得提罪。

    次二差互及俱不正但吉。

    次足不足為四者。

    初前後俱足背犯提罪。

    次三差互等并吉。

    次淨不淨為四者。

    前後俱淨及以前淨。

    此二背提。

    餘二背吉。

    次下釋文。

    文中分二。

    初食稠粥背請。

    第二爾時下食五正背請。

    前文複二。

    一明犯相。

    二爾時少信下可責。

    犯相文四。

    一是施粥緣。

    二爾時下正聽食粥。

    三種藥粥者。

    一是時藥。

    謂胡麻乳。

    二七日藥。

    謂蘇及油。

    三盡形藥。

    謂姜椒畢缽。

    佛贊食粥有五事。

    善五事可知。

    僧祇二十九。

    有十利。

    即持戒清淨等偈。

    三時阿那下慶得修福。

    四犯如文。

    次呵責文三。

    一發覺得實。

    二時少信下譏已白佛。

    佛為說法。

    令得道果果。

    三爾時下呵責立制。

    以畫不合。

    即是正食。

    若先受請而食此者即犯。

    背請故曰如法治。

    亦可先食。

    稠粥後成。

    足緣一結。

    通收背足。

    故言如法治。

    次食五正背請犯。

    呵如前。

    立戒文三。

    滿足五句。

    一人。

    二展轉。

    三食。

    四除開緣。

    第五結罪。

    餘時者下誦前第四句。

    問所以。

    不言衣已竟等。

    應解雲。

    除餘時者。

    是以此文中先舉其犯。

    後除不犯。

    前長衣等者。

    先除不犯。

    以取犯時。

    以其專不專故。

    所以語異。

    亦可此等三戒。

    時與施衣合。

    故對下解。

    便所以語異。

    今解不然。

    但為長等三戒衣。

    若不竟不可結。

    其長離之??。

    為結長離??。

    須言衣已竟。

    迦絺那出者。

    相由舉也。

    此等三戒體與衣殊。

    豈得同彼。

    言衣已竟。

    為無衣竟。

    迦絺亦無。

    然驗開緣。

    理應有三。

    謂更加一衣時不犯。

    以受迦絺那衣不犯五事。

    緣在下文。

    不在此戒。

    以無緣故。

    本中不除。

    準下合有廣文便解。

    故言自恣。

    一五月等。

    以此故知定得時利。

    縱于時利分中有病及施衣緣者。

    但為時開不以病等。

    即是病及施衣局非時分不同。

    舊釋雲。

    病人施主體知不生譏惱。

    非情所欣。

    十二月常。

    開不局時限。

    施衣開者。

    衣利既重。

    或長貪結故。

    以時開之。

    非一切時故。

    文言一月五月。

    若複有餘施食及衣者。

    前言一月五月。

    是時捉時望衣食衣食是時家之餘。

    單時無開。

    要假施食及衣故。

    言若複有餘施食及衣。

    此釋不然。

    違害正理。

    但以餘屬非時分。

    即是時家之餘。

    次下廣釋。

    釋中前三可知。

    病者下釋第四開緣句。

    但以病人苦惱。

    開無譏過。

    施衣等者。

    即案此文。

    二緣具顯。

    以一月五月是時分利。

    若複有餘即非時分。

    若今日下解第五句。

    文中有二。

    初教舍請。

    次若比丘下結背請罪。

    然案此文。

    必須舍與同類一人。

    令彼代去。

    方得免罪。

    不同餘文心念舍得。

    諸師對此解。

    僧祇。

    六念計與此文。

    不果快會。

    其六念義至下文解。

    次結背罪者。

    且如一日受十家請。

    若赴最後請者犯一提八吉。

    以初一是前餘八是後。

    若背後九獲九吉羅中間。

    多少義準應知。

    又解前後并據赴者。

    論雲且如十請。

    赴第五者。

    即前四為前。

    犯四提罪。

    後五為後得五吉羅。

    如是類知。

    餘請前後。

    若赴初者。

    下九為後。

    若受後者。

    上九為前。

    尼以緣異。

    且結吉羅。

    開文非食者。

    不正食也。

    或食不足者。

    食雖是正。

    少故不足。

    或無請處者。

    元無有請。

    随食不犯。

    或食已更得食者。

    受前家食已。

    然後受後家食。

    容或有足。

    不犯背罪。

    若先食後家食。

    即犯背罪。

    或一處有前後食者。

    謂一施主再設五正。

    亦或犯足。

    而無背??。

     次别衆食戒 别意者。

    出家理應共遵和合。

    今結私衆别食惱僧。

    又令施主供此别人。

    失于僧田反報之福。

    故上文言。

    有二事故制。

    又十誦十三雲。

    語諸比丘。

    從今以二利因緣。

    故遮别衆食。

    一利者随護檀越。

    以憐愍故二利者破諸惡欲比丘力勢故。

    莫令惡欲人别作衆别作法。

    與僧共诤。

    次釋别名。

    古舊諸師。

    皆将别衆。

    對于破僧。

    以辯同異。

    故今尋思。

    理恐不爾。

    但知别衆者。

    能别之處。

    四已上以衆别他。

    名為别衆。

    所别之處。

    不簡多少。

    下至一人。

    亦成所别。

    故此同别。

    唯約情說。

    其别衆羯磨者。

    以人不集。

    彼此情乖。

    事不共同。

    名為别衆。

    所以知者。

    如秉對首心念法。

    亦非是衆。

    但望應須集者。

    不集名别。

    其破僧者。

    望失和合。

    彼此無益。

    名之為破。

    别緣具十。

    一有施主。

    二在時中。

    三别請别乞。

    四食要。

    五正五必須體淨。

    六食請須足。

    七食處成衆。

    八界内不集。

    九無因緣。

    十食便犯。

    初緣所以須施主者。

    以四方僧食。

    及自己食不犯别故。

    故多論第七雲。

    若僧祈食時。

    應作四相。

    一打楗槌。

    二吹貝。

    三打鼓。

    四喝令。

    令界内聞知此四種相必使有。

    常限不得。

    或時打楗槌。

    或複打鼓。

    或複次具。

    令事相亂。

    無有定則。

    不成僧法。

    若不作四相而食。

    僧祈食者。

    不清淨。

    名為盜食僧祈。

    若使有遮。

    雖打楗槌不清淨。

    名盜僧祈。

    又論雲。

    若四人已上雖在界内。

    各自有物。

    共作食不犯。

    别衆以此故。

    須别有施主。

    其施主者。

    通道及俗。

    故論雲。

    若四人中。

    一人出食。

    三人無食。

    共一處食。

    波夜提。

    此文複言。

    沙門食者。

    在此沙門釋子外。

    諸出家者。

    及從外道出家者。

    是故知内道沙門亦成犯限。

    前言慈愍白衣家者。

    且就緣說。

    次第二緣。

    須在時中。

    若在非時分中。

    即無同味義。

    故假别無??。

    故要時分。

    次第三緣。

    雖有施主。

    若僧次請者。

    亦無别過。

    故須别請别乞。

    故見論雲。

    别衆食有二種。

    一者請。

    二者乞。

    雲何請成。

    别衆有一優婆塞。

    往至四比丘所。

    以正食請比丘。

    願大德受之。

    是名請成。

    别衆雲何從乞得罪。

    有四乞食比丘。

    或坐或立。

    見優婆塞語言。

    與我等四人飯。

    或一一人乞言。

    與我飯亦如是。

    或俱去。

    或各去。

    一時受食。

    得是名從乞得罪。

    此文乞者。

    提婆達多别将四人。

    通已為五。

    家家乞食。

    佛因故制。

    其别請有二。

    一題名别标。

    理是别請。

    二以法取人。

    亦則成别請。

    如言禅師若幹。

    即簡律師法師。

    餘亦類然。

    明非僧次故。

    五分雲。

    若于衆中。

    别請四人已上。

    是名别請衆食。

    設雖别請。

    有僧次者。

    亦是不犯。

    以僧次人破其合計。

    興謀義故。

    其僧次有二。

    一直言僧。

    次是名僧。

    次二從上座次第若幹人。

    亦成僧次。

    然檀越請。

    在于界外者。

    随何僧次。

    即是不犯。

    若在界内者。

    必須請本界内。

    布薩處僧方免别衆故。

    多論雲。

    若有檀越。

    請四人已上。

    在僧布薩界内。

    食應布處。

    請僧次一人。

    若送一分食。

    若不請一人不送一分食者波逸提。

    若二處三處亦如是。

    若各至布薩處。

    僧中取一人。

    若送一分食。

    則清淨自處。

    不須展轉。

    取人送食。

    設請一人送一分食。

    外有異處比丘來。

    若遮乃至不與一人食者波逸提。

    若僧食竟。

    有客比丘來。

    檀越與四人已上無罪。

    次第四緣。

    正食者若非正食資身義微。

    故須正食充軀成犯。

    是以文言。

    食者飯麨等。

    次第五緣。

    雖是正食。

    必須體淨。

    以不淨食無同味義。

    舊問答雲。

    若爾非法羯磨。

    不合同遵。

    應不犯别衆。

    答非法詳聚。

    容可翻非為如。

    故制有别衆。

    食已不淨。

    設往不能回令作淨。

    往而無益。

    是以不犯。

    故下文言。

    非法别衆。

    此難及解。

    俱不應理。

    然非法詳遵。

    名為如法。

    食猶不淨。

    可為問答。

    設使同遵。

    不成如法。

    何須對食。

    問答釋妨。

    又此非法羯磨。

    本謂為如。

    及至秉作。

    落非不成。

    故言非法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