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開宗記卷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衆。
次第六緣。
要須足者。
以食不足。
??無資身。
故多論雲。
若别房波演(此雲大)。
檀越别與小食四人已上。
非足食故無罪。
次第七緣。
能别食處。
必須成衆。
故文言。
四人若過。
分作二部。
更互食。
又多論雲。
若各别食。
食不成衆不犯。
又雲。
三比丘一比丘尼。
三比丘尼一比丘。
乃至三比丘一沙彌尼不犯。
若三比丘在界外。
一比丘在界内。
若三比丘在界内。
一在界外。
若三比丘在地。
一在空。
若三在空。
一一在地不犯。
若狂心亂心病壞心滅擯人。
為四亦爾。
次第八緣。
界内不盡。
下至一人。
不集成犯。
故多論雲若同伴四人已上。
在聚落界内。
受一檀越食。
先雖無僧。
但知有一比丘在中。
不請共食者波逸提。
若生疑心。
不問有無食者吉羅。
若欲如法者。
應好隐悉聚落。
有比丘無比丘。
不生疑心食者。
無過。
若不爾者。
應打楗槌。
則清淨如法。
九十二緣。
至文當釋。
次下釋文犯相等可知。
次滿戒五句同前展轉食戒。
對此釋開緣句。
五門分别。
第一定緣多少。
第二定時非時。
第三定緣共别。
第四相攝強弱。
第五通塞同異。
初定緣者。
準此開緣。
但有其七。
取下功德衣利。
便有其八。
此為無緣。
不除義如前辯。
其作衣時者。
本以迦提月中作衣故開。
問此迦提月自得别衆如何乃雲以作衣開。
答望本迦提月中未有功德衣。
緣要作。
方開不作。
不得後有功德衣。
緣設不作衣。
于迦提月中。
開别衆食。
據斯道理。
應立衣時。
然言作衣時者。
猶是标初别開望後總緣。
即是衣時。
是以廣釋之中。
兩緣并顯。
故言作衣時者。
自恣竟。
無迦絺那衣一月有五月。
乃至衣上作馬齒一縫。
爾者衣時既自得。
别不假作衣者。
所以乃言。
衣上作馬齒一縫。
答此文為舉受利者。
不以此文證。
要作衣得别。
又解。
若後安不安人不合受利。
此于迦提月中。
亦須作衣。
此假作衣。
方開不作。
不許由此。
二人亦合作衣。
故于時外有作衣開。
又準五分。
亦有八緣。
彼戒先開病時。
次開衣時施衣時緣雲。
如數數食戒說。
其數數食戒雲。
世尊聽諸比丘。
受迦絺那衣。
不犯五事。
諸比丘作念為衣時。
不犯。
數食衣。
竟亦不犯。
佛言。
衣時不犯。
過衣時犯。
次施衣緣雲。
有諸白衣。
知比丘不得數食作念。
我當作方便。
為諸比丘。
作衣比丘來受。
并得供養。
即便作衣。
請諸比丘。
諸比丘言。
我等不得食。
但與我衣。
諸白衣言。
大德。
若受我食。
乃當與衣。
諸比丘作念。
世尊。
若聽我以施衣。
故數食者。
可不之衣。
以是白佛。
佛聽數食。
次始别開。
作衣不犯。
文言。
有諸比丘欲作衣為乞食。
故衣不即成。
妨廢行道。
作念若作衣時。
佛聽我受别請衆食者。
衣乃速成。
不廢行道。
以是白佛。
佛便聽許。
次明道行等都合八緣。
以彼證此。
俱有八緣。
次定時非時者。
唯衣時是時利。
餘七是非時開。
雖于功德衣月有餘七緣。
然以時利故開。
不以餘緣故許。
故不受德衣人。
設于時分位中。
有餘緣者。
亦非時攝此。
謂約人受利為定不得。
局于時限。
定時非時。
雖複當他時分月利。
望已不合受。
即是非時。
次共别者。
施衣時。
大衆集時。
沙門施食時。
此三共有。
以施衣沙門。
緣非别屬。
開在前境。
故鹹共有。
大衆集者。
相假為也。
獨望不成。
亦共緣攝。
故此三開。
但有必共。
自餘諸緣鹹皆是别。
或有各帶别緣。
名為共者。
此之共别。
不同前位。
次相攝強弱者。
若望受利人。
時利月中。
不得更有餘緣來開。
設有餘緣。
但時利攝。
名之為強。
若以餘緣。
互相望者。
但有前三共緣。
即共緣攝本。
以共緣故開。
不以餘緣故許。
以無餘緣。
自得别故。
餘緣縱雜。
各自緣收。
次同異者。
船行大衆。
沙門唯局。
此戒道行通于浴戒。
少有同異。
義可準知。
衣時等開。
通在展轉。
及食前食後戒病緣少寬。
然有差别。
不同□□之義。
随相應知。
次下釋相。
但前三可知。
病者已下解開緣句。
但以病人共惱。
開聽别衆。
又無異計。
破僧之義。
見論。
病者腳破。
沙土入中。
不能行故。
得受别衆食。
作衣時者。
謂一月五月為作衣故。
求食作衣。
恐事難成。
開别衆食。
若開此文為二緣者。
相亦可顯。
如上義明。
但以衣時一開。
受利時定。
作衣即是時利之外故。
後安等人于迦提月。
為作衣開者。
亦非時攝。
施衣時者。
衣利雖重。
二義故開。
一益施主。
二利比丘。
然準此文。
施通二時。
時中自得别衆。
不由施衣。
但以施衣開者。
即是非時。
以餘即是時家之外。
次道行者。
要是即日。
下至半由旬。
有來去者聽。
十雲。
昨日行來今日食。
或明日欲行。
今日食皆提。
以時過及未至故。
船行亦爾。
次大衆集者。
五分雲。
諸佛常法。
歲二大會。
春夏末月。
諸方比丘皆來問訊。
以衆多故。
次請甚疏。
乞食難得。
諸比丘作念。
若世尊聽我等大會時受别請衆食者。
不緻此苦。
以是白佛。
佛便開受别請衆食。
此開緣雲。
爾時衆多比丘。
從拘薩羅國遊行。
詣一小村。
諸居士念言。
衆僧多而村落小。
我等甯可與衆僧作食耶。
勿令衆僧疲苦。
即來請僧。
佛便聽許。
詳此皆已。
衆大難供。
佛愍比丘。
開别衆食。
此言食足四人長一人為患者。
昔解雲。
謂四人中長一人。
非謂四外。
别有一人乃至百人長一人者。
應雲長九十七人為患。
但以同名。
長處義齊。
故雲一人吉。
釋雲。
大衆集者。
唯此處有食。
餘處無食故開。
言四人長一人為患者。
以食易得。
是患制犯。
若食難得。
開患不犯。
下至長一人為患。
多不待言。
乃至百人長一人亦爾。
今解。
多論雲。
或以法事。
或以餘緣衆僧集會極少。
舊比丘四人。
容比丘四人。
名為大衆。
雖大衆集食。
不難得者。
不聽别衆。
以難開許。
準此即是食難得時。
所别雖一。
不名為患。
若食易得。
所别下一。
能即犯别。
名之為患。
此則舉患以開不患。
乃至百人長一亦爾。
患者犯别衆也。
次沙門施食者。
多雲。
是外道沙門。
除佛五衆。
一切外道出家皆名沙門。
但為外道異見。
暫生信心。
屈請比丘。
益彼故許。
文言。
在此沙門釋子外諸出家者。
謂是舊沙門。
及從外道出家者。
是始欲出家者。
次解結罪句。
文中分二。
初教比丘食之方軌。
二若比丘下違而結罪。
初文四句。
初旬無緣須白出者。
此釋衆外疑。
故以餘食。
人皆悉有。
緣鹹非僧。
次不能益我。
此謂有緣無緣。
共雜一處。
故我無緣白出。
餘無緣者。
勿入次句。
衆以聽随意食。
次句衆多分。
二衆食後句有緣。
須白入者。
此除衆内疑故。
為顯我非。
僧次不能益他。
餘無緣者。
理須白出。
次結罪可知。
次取歸婦食賈客道糧過三缽戒 歸婦賈客。
内懷信心。
故持食糧。
奉施僧衆。
受須籌量。
過則罄竭。
故作限約。
越則成??。
别緣具五。
一是歸客。
二糧二知是。
三無因緣除病不犯。
四取過三缽。
五出門便犯。
文中二緣具顯。
伽若那此雲瞎眼。
故五分雲。
不複用汝瞎女。
僧祇雲。
此女端正。
恐王強取。
我當為作不吉之名。
王于後時。
果然欲取。
以名不吉。
遂适餘人。
滿戒三句。
第一若比丘等請施二食。
第二若比丘等開受及食。
第三若比丘等除病結罪。
提??過受故結。
不以不分。
文中乘便。
故言不分與餘比丘食者。
此之三文各有其二。
一者牒人。
二明儀軌。
次下廣釋。
釋比丘。
義通三位中人次釋白衣家。
次除病緣。
次若比丘下廣釋。
第二開受及食。
次若比丘下無病結罪。
文有五句。
一提四吉。
此第四缽犯。
準論。
義當下缽過受出門獲提。
不分獨食但吉。
故知戒本文中乘信言也。
四分律開宗記卷第四本 四分律開宗記卷第四末 次足食戒 凡食資身令修梵行。
少則虧道。
多則增食貪。
故佛随根。
将補有四。
謂從一抟至作餘法。
今第四人不作殘法。
貪心重食。
違教成??。
别緣具五。
一是足食。
二足食想。
三舍威儀。
四無因緣。
謂除病及作法。
五更食犯提。
次下釋文。
犯相文五。
一為上行人說一食法。
二時諸病比丘下開病無足。
三時諸病比丘下開病人殘。
四爾時諸比丘下非殘制法。
五時舍衛國下違法起過。
初文有三。
一說一食法。
第二爾時下了前一食之制。
第三諸比丘下了前飽足之言。
初對上行人。
故說一食法。
然修一食。
必能省緣修道。
故言贊歎一食法。
第二文四。
一謬解聖教服下當法。
既??食資緻身損瘦。
二佛慈檢問。
三阿難具答。
四了前一食。
雖複一食。
要須飽滿。
次第三文亦四如前。
第二開病。
第三除殘。
各四如前。
不能繁具。
第四餘法文二。
初約僧食。
作餘食法。
文四同前。
然作餘法須具十緣。
一是食足比丘。
除未足者。
二在時中。
非儉午後。
三是時食除去非時。
四須體淨除去。
宿觸病殘見等。
故多論第七雲。
若以不淨食不淨肉受不。
名受殘食法。
不淨食者。
殘宿惡捉共宿。
不淨肉者。
狗肉惡鳥肉等者。
第五手受露持在舒手肉。
第六言說謂言我已足食等。
第七所對比丘未曾成足。
第八自持取食。
第九說言我止汝取食之。
第十還本食主。
準文可解。
然僧祇十六雲。
有五非法。
不名作殘食。
何等五。
離處。
離食。
離境界。
離申手。
離語。
初離處者。
若為作殘食。
比丘行時與啖食住坐卧時。
說殘食法。
是不名作。
餘三威儀。
互對亦爾。
二離食者。
不與啖作殘。
食即便說。
與不名作。
三離境界。
食放地作。
殘非手中。
四離申手。
申手外作。
非申手内。
五離語者。
如不作是。
言我手中。
缽中食我。
今一切不須是。
殘食與長老。
是五非法不成。
反上五離。
即五不離其成就。
其五不離翻。
上應知。
五分第八雲。
佛言。
應在食未竟比丘邊。
作殘食法食。
若無應在未食比丘邊作。
若衆中無未食比丘。
應近處不見。
若近處複不得者。
與應受具足戒。
沙彌疾與受戒。
然後于是人邊。
作諸比丘。
不知作殘食法。
白佛。
佛言。
持食着缽中手擎。
偏袒右肩。
右膝着地。
作是言。
長老一心念。
我某甲食已足。
為我作殘食法。
彼比丘為。
取缽問言。
是食與我耶。
答言。
與便為食。
少許餘殘還之。
若都不食。
但取已還之。
語言。
此是我殘。
與汝亦名殘食。
多論又雲。
若比丘行洗口時。
有檀越與五種食。
比丘應食。
應行受殘食法。
不應住坐卧。
若住坐卧。
當知壞威儀不名受。
若以此為受者。
皆波逸提。
十誦亦爾。
問未知作餘食法竟得通。
餘比丘食不解。
但經作結成。
殘餘人得食無犯。
故僧祇第十六雲。
從今聽一人作殘食。
餘人盡得食。
爾者如何。
多論第七雲。
若一人受殘食法。
餘人食不成解。
多論。
法局對人。
餘人無法不得食。
僧祇。
直據成殘。
所以通餘得食。
次檀越食同前。
第五起過不知正食成足。
非正不成。
故雲不知足食。
不足食又不知具幾緣作法成。
??幾不成。
故言不知餘食不餘食。
戒本三句。
一人。
二食竟者彰己成足。
三或時下且舉食檀越食違。
而結罪。
次釋文二。
一解戒本三句。
二爾時尊者下問決足緣。
前文釋初可解。
次食者下釋第二句。
于中複二。
一者釋食。
二明其竟。
其食五者。
飯肉各二。
麨獨為一。
據此合離。
故有其五。
然論實體。
但有其三。
謂飯麨及肉。
如五生種。
次明其竟。
文中有二。
初釋飽足。
次明足緣。
飽足有二。
謂自恣及境界。
自恣足者。
要須飽滿。
境界足者。
受得多食。
望境堪足。
設食一口。
離處成足。
故觸惱戒。
開文雲。
若不作餘食法。
不起不犯。
故知以境多。
故亦名為足。
若不爾者。
随起随食。
何須佛開。
次足緣有五。
一知是飯者。
謂知飯是正食成足。
二知持來者。
了他持來自作飯想。
三知遮者。
知多堪足遮後再食。
四知威儀者。
知行等四儀。
五知舍威儀。
謂離行至住等。
對飯既爾。
餘四類然。
故五分雲。
于此五食。
一一食中有五事。
名為足食。
一者有食。
二者授與。
三者授啖。
四者不複受益。
五者身離本處須足食。
已釋第三句。
文言。
足食已舍威儀者。
彰足事畢。
不作等者。
違開結罪。
次問決文二。
一正明問答。
二明作法成不。
前文有二。
初約食五正犯足。
二佉阇尼下食不正犯足。
前文複二。
初約行威儀廣辨。
二約餘三類易。
前文有五。
一問。
二答。
三徴。
四釋。
五結。
第四釋中。
五食文五。
初飯有二句。
一約食飯犯足。
二約雜食。
餘四食犯。
飯既作頭有二。
餘四亦然。
此則成其五對十句。
其行既爾。
餘三類然。
此四十句。
計理亦足。
次約九佉阇尼食。
以彰犯相。
磨細末者。
謂非正食。
不正之末。
此佉阇尼食。
若未食五正。
不成足緣。
随食無罪。
若食五正舍威儀。
己更食不正。
亦成其犯。
然油蜜犯者。
謂與時食雜也。
若其獨食。
是則無??。
如十非中立和。
問言雲何和。
答謂足食已舍威儀。
以蘇蜜等和酪。
一處得食不。
離波多言不得。
問言何處制。
答舍衛國不作餘食法中制。
以此證知。
犯者是和。
若其不和。
所以指同此制。
五分亦言。
以蘇等和酪。
次明作法成不文中四對八句。
初二愚闇相對。
次二恭慢。
次二道俗。
次二悭貪。
此中第六句。
在淨人前作法者成而有罪。
但以應對比丘故成就。
不應在淨人前失法故獲罪。
餘之七句不成獲罪失法故吉。
不成故提。
次境想者。
但有四句。
初之二句就正食上作。
初句心境想應過量提。
次句旦食稠粥。
而生疑心懷疑故食。
心輕獲吉。
問所以無第三句足食非足想。
答情迷無罪。
落在開文。
故開文言。
食作非食想不犯。
又解轉想容犯。
文無者略。
次之二句非正食上作。
初句久停薄粥見稠。
謂正以謂得吉。
非正無提。
次句生疑為異。
尼吉羅者。
同于多論。
論雲。
此戒不共三衆不犯。
又解。
準五分雲。
尼亦如是。
明則與僧同犯。
爾所以。
此文結吉羅耶。
答為彰離合不同。
且結小罪。
次開雲。
食作非食想等者。
然雖是食。
一向作非食想。
故不受作餘法。
次非食者。
以體非食故。
不作餘法自取作者。
開前第五使淨人句。
若不置地者。
開前置地。
既不置地。
應在手及處。
若與他開。
前自捉他。
與己開前。
盡持去前。
八句中略翻其四。
餘開可知。
次勸足食戒 别意者。
出家守行。
理益自他。
今伺不周。
使惡勸彼。
前既受勸。
人我俱損。
彼此無益。
故所以制。
問所以足離為兩戒。
答以自勸他兩緣别故。
又應解雲。
多義差殊一起業不同。
謂足食貪心起勸足。
嗔心生二業。
具有異足。
食口止共身犯。
勸足口止作業。
假他身犯。
三開緣别足食。
病緣開勸足則無。
四食不食異足食要食犯。
勸足自身不食犯。
有斯别狀。
故不得合。
次緣有四。
一知他食竟。
二不作殘法。
三俠惡勸彼。
四前食成犯。
滿戒三句。
一人。
二知他食竟。
三若受請下違而結罪。
釋中。
初句别解。
餘二合明。
合中先出食體。
次正明犯。
八句之中。
初句情重。
二俱逸提下七緣差。
所以并吉。
尼為稀故。
且結吉羅。
開中餘句。
并悉反之。
唯前病句。
略而不反。
次非時食戒 志食應時。
增其業行。
過時食者。
患累道門。
既不順法。
損道招譏。
為過不輕。
故須聖制。
次釋名時者。
從旦至中。
食不生罪。
故名為時。
過午已去。
食生罪累。
故曰非時。
是以處處經雲。
中後不食。
有其神五福。
一者少淫。
二者少卧。
三者得一心。
四者無有下風。
五者身安穩。
亦不作病。
是故沙門道士知福不食。
翻成五過。
故是非時。
别緣具四。
一是非時。
二非時想。
三是時食。
四食便犯。
緣中。
難陀?難陀因觀伎樂。
非時啖食。
逼暮方還。
迦留陀夷夜巡門。
乞驚恐主人。
乃損胎命。
戒本四句。
一人。
二非時。
三食。
四結。
釋中具解。
前三可知。
釋第四結罪句有四。
一時食。
二約非時。
三七日。
四盡形。
然盡形壽藥。
無失受分齊。
故約無病。
以解非時。
次境想五句。
開文者。
麥令皮不破者。
以是清汁。
無粗相故開。
五分第八雲。
有比丘服吐下藥。
不及時食。
腹中空悶。
諸比丘不知雲何。
以是白佛。
佛言以蘇塗身。
猶故不差。
佛言以麨塗身。
猶故不差。
佛言蘇和麨塗身。
猶故不差。
佛言以暖湯澡洗。
猶故不差。
佛言與暖湯飲。
猶故不差。
佛言。
以瓫盛肥肉汁坐着中。
以如此等。
足以至曉。
一切不得過時食。
唯中哯出為無粗相不犯。
見論。
若食吐未出咽喉。
還咽不犯。
若出咽喉入口還咽。
犯波逸提。
次殘宿食戒 飲食長貪。
令人不節。
曰求濟命。
是曰沙門。
今乃故貯。
拟充後食。
所為垢穢。
立制防之。
釋名者。
今所食者。
乃是作餘。
餘故名殘。
經夜為宿。
是中四句。
一者殘而非宿。
謂此食餘。
貯充後食。
宿非同界。
但得吉羅。
二者宿而非殘。
貯宿非餘。
獲内宿吉。
三者亦殘亦宿。
謂得提吉。
殘宿故提。
内宿故吉。
四者非殘非宿。
謂清淨食。
别緣有三。
一殘宿食。
二知是。
三食即犯。
戒本四句。
一人。
二殘宿。
三食。
四結。
解釋可知。
結中亦四。
同前殘食。
永棄無心。
重食後遇。
緣得不名為殘。
五分二十二雲。
有住處比丘。
大得庵羅果食飽。
以餘與淨人。
淨人明日持作羹與比丘。
比丘不敢食。
白佛言。
本不作還食意。
皆聽食無犯。
又僧祇雲。
昨日殘食。
棄在石上。
及草葉上。
明日複入聚落乞食。
都無所得。
空缽而出。
不作意還。
從本道來。
見本石上。
飯聚故在。
若有淨人。
當使淨人。
授已得食。
若無淨人者。
有烏鳥食處。
當淨洗卻。
得自取食。
又雲。
比丘晨起。
應淨洗手。
不得直粗洗五指頭。
複不得齊腋。
當齊腕已前令淨。
不得粗魯。
洗不得揩令血出。
當以臣磨草未灰。
若灰土淨洗。
手揩令作聲。
淨洗手已。
若更相揩者。
便名不淨。
應更洗。
若洗缽已。
濕時重磨。
拭者名不淨。
當停使??。
比丘食前時。
當護淨手。
若磨頭。
若捉泥洹僧草屣。
若捉盛蘇油囊。
當更淨洗如前。
若捉僧伽梨等。
餘衣亦當更洗。
十誦五十六。
比丘新勳。
缽蘇着缽。
二三過洗。
膩氣不淨。
便白佛。
佛言。
若一心三者洗。
是缽名淨。
次不受食戒 所以制者。
五分第八雲。
世尊未制。
比丘受食。
食諸比丘。
各于知識。
家不受食。
食白衣譏雲。
我等不喜見。
此惡人身。
着割截壞色衣者不受食。
食是為不與取。
又多論第八。
有五義故。
一為斷竊盜因緣故。
二為作證明故。
從非人受食得成受食。
不成證明。
所以聽非人邊受食者。
曠野之處。
無人故聽。
若在人中。
非人畜生。
及無知小兒。
一切不聽。
三止诽謗故。
四為少欲知足故。
五生他信敬心故。
謂以衣器等。
領納四藥。
故名為受。
别緣具四。
一是應可食物。
二不受。
三知不受。
四食成犯。
滿戒五句。
一人。
二不受。
三食體。
四除開緣。
五結罪。
釋中具解。
第二句中文二。
初明不受。
次明受法。
對此解義。
三門分别。
一明手受。
二明口受。
三二受差别。
初門有四。
第一所受食境。
第二所受食體。
第三受者業心。
第四受已失不。
初門境者。
通有其四。
故五分第八雲。
舍利弗患風。
目連從龍取藕根。
與舍利。
舍利不敢食。
佛言。
聽從龍受食。
又聽猿猴授食。
又帝釋作一貧女。
與迦葉食。
迦葉觀知不敢食。
白佛。
佛言。
從今聽諸比丘從天受食。
又因鬼神請。
佛及僧手自下食。
比丘不敢食。
佛言。
聽從鬼受食。
又十誦五十八。
佛言。
從今日聽從非人受食食。
次食體者。
但應食者。
皆須受之。
故文言食者。
謂佉阇尼等。
又了論雲。
物者有五種。
一依時量。
二依更量。
三依七日量。
四依一期量。
五依大開量。
此五攝一切物盡。
謂有啖食。
不生譏過。
又非自力遮防者。
聽不受食。
故十誦五十七。
佛言。
從今日聽五塵不應受食。
米塵。
谷塵。
水塵。
衣塵。
風塵。
爾者如何。
僧祇雲。
若風吹塵坌草葉及食者。
一切更受。
答此文為淨人易得。
故須更受。
若淨人難得處。
亦開不受。
所以知者。
即僧祇十七雲。
比丘欲食處。
當從淨人受。
若無淨人者。
當洗手令淨。
自取食。
冰雹亦如是。
又見論十六雲。
若塵大可除去食不犯。
若塵細落不可除者。
應使人度。
若急病因緣大小便及灰土。
得自取服。
又十誦五十六。
佛言。
從今日聽擔食藏。
莫使人見。
若食當出道取一搦。
不受得食。
以經曠澤故。
次業心者。
要須具受儀軌。
舉器離地。
心境相應。
淨手仰受。
下文錯受不成者。
以無心故。
然心有其錯誤。
克漫對境藥等。
思而可解。
又此文中受業有十。
前九據制。
後一約開。
單心成受者。
如五分雲。
有諸長老比丘眼闇。
佛言。
應受草葉敷之。
以手案邊。
令食着上。
此亦名受。
又有白衣惡賤比丘。
不肯親授。
以食着比丘前地。
語令自取。
佛言。
亦聽以彼語取為受食。
母經第八。
有國人。
惡賤道人。
持食着地。
不過手中。
比丘白佛。
佛言。
雖非手受。
施心已竟。
可取食之。
十誦五十六。
有看馬人信佛法。
辦種種飲食。
入着僧前。
是人聞馬屋失火。
是人言。
大德自食。
我等有急事。
留食便去。
比丘白佛。
佛言。
信佛法人一心與。
若舍去。
便應食。
又了論雲。
至邊有三。
一至身邊。
謂以食置比丘手中。
名至身邊。
二至物邊。
謂施至捉食。
或擔令比丘自取。
比丘手至食邊。
自取食。
名至食邊。
三至器邊。
以器貯食。
授與比丘。
比丘手不至食邊。
但捉器名至器邊。
僧祇十六。
明受法。
先列章本。
謂食上樹上。
井中屋上。
淨廚器受。
非器受。
床船乘心念。
受道路糧。
次依章解。
食上者。
若比丘食時風吹塵來。
坌缽下草。
不坌食者得食。
草葉當受。
若坌草葉及食者。
一切更受。
若牛馳等。
塵坌亦爾。
若畜生振身塵來。
若作意受者。
得名為受。
若衆鳥塵。
女人行衣曳。
地塵亦爾。
若淨人行草葉時。
應語言懸放。
行餘亦爾。
若行果堕草上。
即轉去者。
不名為受。
少停者。
得名為受。
若大會時。
淨人難得。
比丘應到菜聚邊受行鹽。
麨飯亦爾。
若淨人舉不離地。
得名為受。
但非威儀。
比丘應語淨人。
汝舉離地授我。
若淨人小不能舉者。
應言。
汝稍稍分授我。
受羹餅等亦爾。
若受蘇甕時。
繩着地者。
應語合是繩舉。
若淨人小不能舉者。
應教稍稍減。
授我如是一切。
若铛镬熱不得受者。
當以兩木橫置地。
比丘腳蹑上。
當作是言受。
受是名食上。
樹上者。
淨人樹上食果。
比丘言。
與我果。
淨人即搖樹落果。
堕比丘缽中者。
得名為受。
但非威儀。
若以手腳等下果時。
果觸枝葉。
比丘當更生心言受受。
得名為受。
淨人食麨豆時。
比丘欲得。
即從索。
作是言。
與我麨豆。
淨人不與。
比丘擗淨人。
手寫着衣裓中。
言受受。
得名為受。
但非威儀。
是名樹上。
井中者。
谏若比丘住處。
井水滿無淨人。
比丘自抒井。
欲井中食。
淨人應盛飲食。
着一器中。
以繩紐系下。
食時井底比丘應語淨人言。
下繩手捉。
若井股邊有生草木者。
應教令避下至井底已。
比丘應一手挽繩。
一手承捉。
作是言受受。
是名受。
若井水清者。
自得取飲。
若濁者。
語淨人言。
持新淨甕。
紐系下水。
如上說。
是名井中。
屋上者。
谏若無淨人。
比丘自覆屋。
上下難廢作。
即屋上食者。
持食着器中。
上比丘下長竿拘。
語淨人着是拘上。
作是言受受。
是名受下。
繩亦如是。
是名屋上。
餘相準知。
不能繁具。
次失受不者。
然失受有三。
一任運失。
謂受食時至過午後。
即任運失餘。
二越分齊。
盡形壽藥。
雖無分齊。
然約無病。
以結不應。
二遇緣觸失。
如受食已。
為淨人觸。
即失受法。
準明了論。
不住自性人。
亦成觸食。
不住自性者。
謂十三難。
三舉滅擯。
應滅及學悔人。
三者變生作。
熟失可解。
次明口受。
此部無文。
準義應有。
以非時等。
藥許經時服。
若不如法。
豈得久延。
故十誦二十六。
波離問佛時分藥七日藥盡形藥。
是三種藥舉宿惡捉得口受不。
佛言不得。
是三種藥手受口受不病得不。
佛言不得。
若病得服不。
佛言得。
以此證知。
為加口法。
故須問淨及病。
若直手受。
豈問病不。
又複多論。
前七日藥戒。
亦雲口受。
文如上引。
既準文義。
知有口受。
釋此口受。
四門分别。
第一所對受境。
第二所受藥體。
第三受者心業。
第四受已失不。
初門境者。
是道非俗道有具非具形報等可知。
次明藥者。
藥雖有四。
論其口法。
局下三藥。
既下三藥。
加其口法。
藥體必須清淨無過。
謂無二内自煮惡觸等諸罪。
及受已停過須臾。
複體變改者皆不成受。
問所以時藥不加口法。
答時藥唯聽時中服用。
時中是近不失。
手受既不失。
手不須口防。
但以非時等。
藥服許長時。
故加口受。
以延手受。
次明心業。
心有克漫錯誤。
且心克漫者。
标名作法。
要克方成。
于同藥中。
漫亦通得。
論其錯誤者。
是則誤成錯。
不成同異之藥。
準義應知。
業者。
對藥加法。
差别各殊。
具緣如非。
思而可
次第六緣。
要須足者。
以食不足。
??無資身。
故多論雲。
若别房波演(此雲大)。
檀越别與小食四人已上。
非足食故無罪。
次第七緣。
能别食處。
必須成衆。
故文言。
四人若過。
分作二部。
更互食。
又多論雲。
若各别食。
食不成衆不犯。
又雲。
三比丘一比丘尼。
三比丘尼一比丘。
乃至三比丘一沙彌尼不犯。
若三比丘在界外。
一比丘在界内。
若三比丘在界内。
一在界外。
若三比丘在地。
一在空。
若三在空。
一一在地不犯。
若狂心亂心病壞心滅擯人。
為四亦爾。
次第八緣。
界内不盡。
下至一人。
不集成犯。
故多論雲若同伴四人已上。
在聚落界内。
受一檀越食。
先雖無僧。
但知有一比丘在中。
不請共食者波逸提。
若生疑心。
不問有無食者吉羅。
若欲如法者。
應好隐悉聚落。
有比丘無比丘。
不生疑心食者。
無過。
若不爾者。
應打楗槌。
則清淨如法。
九十二緣。
至文當釋。
次下釋文犯相等可知。
次滿戒五句同前展轉食戒。
對此釋開緣句。
五門分别。
第一定緣多少。
第二定時非時。
第三定緣共别。
第四相攝強弱。
第五通塞同異。
初定緣者。
準此開緣。
但有其七。
取下功德衣利。
便有其八。
此為無緣。
不除義如前辯。
其作衣時者。
本以迦提月中作衣故開。
問此迦提月自得别衆如何乃雲以作衣開。
答望本迦提月中未有功德衣。
緣要作。
方開不作。
不得後有功德衣。
緣設不作衣。
于迦提月中。
開别衆食。
據斯道理。
應立衣時。
然言作衣時者。
猶是标初别開望後總緣。
即是衣時。
是以廣釋之中。
兩緣并顯。
故言作衣時者。
自恣竟。
無迦絺那衣一月有五月。
乃至衣上作馬齒一縫。
爾者衣時既自得。
别不假作衣者。
所以乃言。
衣上作馬齒一縫。
答此文為舉受利者。
不以此文證。
要作衣得别。
又解。
若後安不安人不合受利。
此于迦提月中。
亦須作衣。
此假作衣。
方開不作。
不許由此。
二人亦合作衣。
故于時外有作衣開。
又準五分。
亦有八緣。
彼戒先開病時。
次開衣時施衣時緣雲。
如數數食戒說。
其數數食戒雲。
世尊聽諸比丘。
受迦絺那衣。
不犯五事。
諸比丘作念為衣時。
不犯。
數食衣。
竟亦不犯。
佛言。
衣時不犯。
過衣時犯。
次施衣緣雲。
有諸白衣。
知比丘不得數食作念。
我當作方便。
為諸比丘。
作衣比丘來受。
并得供養。
即便作衣。
請諸比丘。
諸比丘言。
我等不得食。
但與我衣。
諸白衣言。
大德。
若受我食。
乃當與衣。
諸比丘作念。
世尊。
若聽我以施衣。
故數食者。
可不之衣。
以是白佛。
佛聽數食。
次始别開。
作衣不犯。
文言。
有諸比丘欲作衣為乞食。
故衣不即成。
妨廢行道。
作念若作衣時。
佛聽我受别請衆食者。
衣乃速成。
不廢行道。
以是白佛。
佛便聽許。
次明道行等都合八緣。
以彼證此。
俱有八緣。
次定時非時者。
唯衣時是時利。
餘七是非時開。
雖于功德衣月有餘七緣。
然以時利故開。
不以餘緣故許。
故不受德衣人。
設于時分位中。
有餘緣者。
亦非時攝此。
謂約人受利為定不得。
局于時限。
定時非時。
雖複當他時分月利。
望已不合受。
即是非時。
次共别者。
施衣時。
大衆集時。
沙門施食時。
此三共有。
以施衣沙門。
緣非别屬。
開在前境。
故鹹共有。
大衆集者。
相假為也。
獨望不成。
亦共緣攝。
故此三開。
但有必共。
自餘諸緣鹹皆是别。
或有各帶别緣。
名為共者。
此之共别。
不同前位。
次相攝強弱者。
若望受利人。
時利月中。
不得更有餘緣來開。
設有餘緣。
但時利攝。
名之為強。
若以餘緣。
互相望者。
但有前三共緣。
即共緣攝本。
以共緣故開。
不以餘緣故許。
以無餘緣。
自得别故。
餘緣縱雜。
各自緣收。
次同異者。
船行大衆。
沙門唯局。
此戒道行通于浴戒。
少有同異。
義可準知。
衣時等開。
通在展轉。
及食前食後戒病緣少寬。
然有差别。
不同□□之義。
随相應知。
次下釋相。
但前三可知。
病者已下解開緣句。
但以病人共惱。
開聽别衆。
又無異計。
破僧之義。
見論。
病者腳破。
沙土入中。
不能行故。
得受别衆食。
作衣時者。
謂一月五月為作衣故。
求食作衣。
恐事難成。
開别衆食。
若開此文為二緣者。
相亦可顯。
如上義明。
但以衣時一開。
受利時定。
作衣即是時利之外故。
後安等人于迦提月。
為作衣開者。
亦非時攝。
施衣時者。
衣利雖重。
二義故開。
一益施主。
二利比丘。
然準此文。
施通二時。
時中自得别衆。
不由施衣。
但以施衣開者。
即是非時。
以餘即是時家之外。
次道行者。
要是即日。
下至半由旬。
有來去者聽。
十雲。
昨日行來今日食。
或明日欲行。
今日食皆提。
以時過及未至故。
船行亦爾。
次大衆集者。
五分雲。
諸佛常法。
歲二大會。
春夏末月。
諸方比丘皆來問訊。
以衆多故。
次請甚疏。
乞食難得。
諸比丘作念。
若世尊聽我等大會時受别請衆食者。
不緻此苦。
以是白佛。
佛便開受别請衆食。
此開緣雲。
爾時衆多比丘。
從拘薩羅國遊行。
詣一小村。
諸居士念言。
衆僧多而村落小。
我等甯可與衆僧作食耶。
勿令衆僧疲苦。
即來請僧。
佛便聽許。
詳此皆已。
衆大難供。
佛愍比丘。
開别衆食。
此言食足四人長一人為患者。
昔解雲。
謂四人中長一人。
非謂四外。
别有一人乃至百人長一人者。
應雲長九十七人為患。
但以同名。
長處義齊。
故雲一人吉。
釋雲。
大衆集者。
唯此處有食。
餘處無食故開。
言四人長一人為患者。
以食易得。
是患制犯。
若食難得。
開患不犯。
下至長一人為患。
多不待言。
乃至百人長一人亦爾。
今解。
多論雲。
或以法事。
或以餘緣衆僧集會極少。
舊比丘四人。
容比丘四人。
名為大衆。
雖大衆集食。
不難得者。
不聽别衆。
以難開許。
準此即是食難得時。
所别雖一。
不名為患。
若食易得。
所别下一。
能即犯别。
名之為患。
此則舉患以開不患。
乃至百人長一亦爾。
患者犯别衆也。
次沙門施食者。
多雲。
是外道沙門。
除佛五衆。
一切外道出家皆名沙門。
但為外道異見。
暫生信心。
屈請比丘。
益彼故許。
文言。
在此沙門釋子外諸出家者。
謂是舊沙門。
及從外道出家者。
是始欲出家者。
次解結罪句。
文中分二。
初教比丘食之方軌。
二若比丘下違而結罪。
初文四句。
初旬無緣須白出者。
此釋衆外疑。
故以餘食。
人皆悉有。
緣鹹非僧。
次不能益我。
此謂有緣無緣。
共雜一處。
故我無緣白出。
餘無緣者。
勿入次句。
衆以聽随意食。
次句衆多分。
二衆食後句有緣。
須白入者。
此除衆内疑故。
為顯我非。
僧次不能益他。
餘無緣者。
理須白出。
次結罪可知。
次取歸婦食賈客道糧過三缽戒 歸婦賈客。
内懷信心。
故持食糧。
奉施僧衆。
受須籌量。
過則罄竭。
故作限約。
越則成??。
别緣具五。
一是歸客。
二糧二知是。
三無因緣除病不犯。
四取過三缽。
五出門便犯。
文中二緣具顯。
伽若那此雲瞎眼。
故五分雲。
不複用汝瞎女。
僧祇雲。
此女端正。
恐王強取。
我當為作不吉之名。
王于後時。
果然欲取。
以名不吉。
遂适餘人。
滿戒三句。
第一若比丘等請施二食。
第二若比丘等開受及食。
第三若比丘等除病結罪。
提??過受故結。
不以不分。
文中乘便。
故言不分與餘比丘食者。
此之三文各有其二。
一者牒人。
二明儀軌。
次下廣釋。
釋比丘。
義通三位中人次釋白衣家。
次除病緣。
次若比丘下廣釋。
第二開受及食。
次若比丘下無病結罪。
文有五句。
一提四吉。
此第四缽犯。
準論。
義當下缽過受出門獲提。
不分獨食但吉。
故知戒本文中乘信言也。
四分律開宗記卷第四本 四分律開宗記卷第四末 次足食戒 凡食資身令修梵行。
少則虧道。
多則增食貪。
故佛随根。
将補有四。
謂從一抟至作餘法。
今第四人不作殘法。
貪心重食。
違教成??。
别緣具五。
一是足食。
二足食想。
三舍威儀。
四無因緣。
謂除病及作法。
五更食犯提。
次下釋文。
犯相文五。
一為上行人說一食法。
二時諸病比丘下開病無足。
三時諸病比丘下開病人殘。
四爾時諸比丘下非殘制法。
五時舍衛國下違法起過。
初文有三。
一說一食法。
第二爾時下了前一食之制。
第三諸比丘下了前飽足之言。
初對上行人。
故說一食法。
然修一食。
必能省緣修道。
故言贊歎一食法。
第二文四。
一謬解聖教服下當法。
既??食資緻身損瘦。
二佛慈檢問。
三阿難具答。
四了前一食。
雖複一食。
要須飽滿。
次第三文亦四如前。
第二開病。
第三除殘。
各四如前。
不能繁具。
第四餘法文二。
初約僧食。
作餘食法。
文四同前。
然作餘法須具十緣。
一是食足比丘。
除未足者。
二在時中。
非儉午後。
三是時食除去非時。
四須體淨除去。
宿觸病殘見等。
故多論第七雲。
若以不淨食不淨肉受不。
名受殘食法。
不淨食者。
殘宿惡捉共宿。
不淨肉者。
狗肉惡鳥肉等者。
第五手受露持在舒手肉。
第六言說謂言我已足食等。
第七所對比丘未曾成足。
第八自持取食。
第九說言我止汝取食之。
第十還本食主。
準文可解。
然僧祇十六雲。
有五非法。
不名作殘食。
何等五。
離處。
離食。
離境界。
離申手。
離語。
初離處者。
若為作殘食。
比丘行時與啖食住坐卧時。
說殘食法。
是不名作。
餘三威儀。
互對亦爾。
二離食者。
不與啖作殘。
食即便說。
與不名作。
三離境界。
食放地作。
殘非手中。
四離申手。
申手外作。
非申手内。
五離語者。
如不作是。
言我手中。
缽中食我。
今一切不須是。
殘食與長老。
是五非法不成。
反上五離。
即五不離其成就。
其五不離翻。
上應知。
五分第八雲。
佛言。
應在食未竟比丘邊。
作殘食法食。
若無應在未食比丘邊作。
若衆中無未食比丘。
應近處不見。
若近處複不得者。
與應受具足戒。
沙彌疾與受戒。
然後于是人邊。
作諸比丘。
不知作殘食法。
白佛。
佛言。
持食着缽中手擎。
偏袒右肩。
右膝着地。
作是言。
長老一心念。
我某甲食已足。
為我作殘食法。
彼比丘為。
取缽問言。
是食與我耶。
答言。
與便為食。
少許餘殘還之。
若都不食。
但取已還之。
語言。
此是我殘。
與汝亦名殘食。
多論又雲。
若比丘行洗口時。
有檀越與五種食。
比丘應食。
應行受殘食法。
不應住坐卧。
若住坐卧。
當知壞威儀不名受。
若以此為受者。
皆波逸提。
十誦亦爾。
問未知作餘食法竟得通。
餘比丘食不解。
但經作結成。
殘餘人得食無犯。
故僧祇第十六雲。
從今聽一人作殘食。
餘人盡得食。
爾者如何。
多論第七雲。
若一人受殘食法。
餘人食不成解。
多論。
法局對人。
餘人無法不得食。
僧祇。
直據成殘。
所以通餘得食。
次檀越食同前。
第五起過不知正食成足。
非正不成。
故雲不知足食。
不足食又不知具幾緣作法成。
??幾不成。
故言不知餘食不餘食。
戒本三句。
一人。
二食竟者彰己成足。
三或時下且舉食檀越食違。
而結罪。
次釋文二。
一解戒本三句。
二爾時尊者下問決足緣。
前文釋初可解。
次食者下釋第二句。
于中複二。
一者釋食。
二明其竟。
其食五者。
飯肉各二。
麨獨為一。
據此合離。
故有其五。
然論實體。
但有其三。
謂飯麨及肉。
如五生種。
次明其竟。
文中有二。
初釋飽足。
次明足緣。
飽足有二。
謂自恣及境界。
自恣足者。
要須飽滿。
境界足者。
受得多食。
望境堪足。
設食一口。
離處成足。
故觸惱戒。
開文雲。
若不作餘食法。
不起不犯。
故知以境多。
故亦名為足。
若不爾者。
随起随食。
何須佛開。
次足緣有五。
一知是飯者。
謂知飯是正食成足。
二知持來者。
了他持來自作飯想。
三知遮者。
知多堪足遮後再食。
四知威儀者。
知行等四儀。
五知舍威儀。
謂離行至住等。
對飯既爾。
餘四類然。
故五分雲。
于此五食。
一一食中有五事。
名為足食。
一者有食。
二者授與。
三者授啖。
四者不複受益。
五者身離本處須足食。
已釋第三句。
文言。
足食已舍威儀者。
彰足事畢。
不作等者。
違開結罪。
次問決文二。
一正明問答。
二明作法成不。
前文有二。
初約食五正犯足。
二佉阇尼下食不正犯足。
前文複二。
初約行威儀廣辨。
二約餘三類易。
前文有五。
一問。
二答。
三徴。
四釋。
五結。
第四釋中。
五食文五。
初飯有二句。
一約食飯犯足。
二約雜食。
餘四食犯。
飯既作頭有二。
餘四亦然。
此則成其五對十句。
其行既爾。
餘三類然。
此四十句。
計理亦足。
次約九佉阇尼食。
以彰犯相。
磨細末者。
謂非正食。
不正之末。
此佉阇尼食。
若未食五正。
不成足緣。
随食無罪。
若食五正舍威儀。
己更食不正。
亦成其犯。
然油蜜犯者。
謂與時食雜也。
若其獨食。
是則無??。
如十非中立和。
問言雲何和。
答謂足食已舍威儀。
以蘇蜜等和酪。
一處得食不。
離波多言不得。
問言何處制。
答舍衛國不作餘食法中制。
以此證知。
犯者是和。
若其不和。
所以指同此制。
五分亦言。
以蘇等和酪。
次明作法成不文中四對八句。
初二愚闇相對。
次二恭慢。
次二道俗。
次二悭貪。
此中第六句。
在淨人前作法者成而有罪。
但以應對比丘故成就。
不應在淨人前失法故獲罪。
餘之七句不成獲罪失法故吉。
不成故提。
次境想者。
但有四句。
初之二句就正食上作。
初句心境想應過量提。
次句旦食稠粥。
而生疑心懷疑故食。
心輕獲吉。
問所以無第三句足食非足想。
答情迷無罪。
落在開文。
故開文言。
食作非食想不犯。
又解轉想容犯。
文無者略。
次之二句非正食上作。
初句久停薄粥見稠。
謂正以謂得吉。
非正無提。
次句生疑為異。
尼吉羅者。
同于多論。
論雲。
此戒不共三衆不犯。
又解。
準五分雲。
尼亦如是。
明則與僧同犯。
爾所以。
此文結吉羅耶。
答為彰離合不同。
且結小罪。
次開雲。
食作非食想等者。
然雖是食。
一向作非食想。
故不受作餘法。
次非食者。
以體非食故。
不作餘法自取作者。
開前第五使淨人句。
若不置地者。
開前置地。
既不置地。
應在手及處。
若與他開。
前自捉他。
與己開前。
盡持去前。
八句中略翻其四。
餘開可知。
次勸足食戒 别意者。
出家守行。
理益自他。
今伺不周。
使惡勸彼。
前既受勸。
人我俱損。
彼此無益。
故所以制。
問所以足離為兩戒。
答以自勸他兩緣别故。
又應解雲。
多義差殊一起業不同。
謂足食貪心起勸足。
嗔心生二業。
具有異足。
食口止共身犯。
勸足口止作業。
假他身犯。
三開緣别足食。
病緣開勸足則無。
四食不食異足食要食犯。
勸足自身不食犯。
有斯别狀。
故不得合。
次緣有四。
一知他食竟。
二不作殘法。
三俠惡勸彼。
四前食成犯。
滿戒三句。
一人。
二知他食竟。
三若受請下違而結罪。
釋中。
初句别解。
餘二合明。
合中先出食體。
次正明犯。
八句之中。
初句情重。
二俱逸提下七緣差。
所以并吉。
尼為稀故。
且結吉羅。
開中餘句。
并悉反之。
唯前病句。
略而不反。
次非時食戒 志食應時。
增其業行。
過時食者。
患累道門。
既不順法。
損道招譏。
為過不輕。
故須聖制。
次釋名時者。
從旦至中。
食不生罪。
故名為時。
過午已去。
食生罪累。
故曰非時。
是以處處經雲。
中後不食。
有其神五福。
一者少淫。
二者少卧。
三者得一心。
四者無有下風。
五者身安穩。
亦不作病。
是故沙門道士知福不食。
翻成五過。
故是非時。
别緣具四。
一是非時。
二非時想。
三是時食。
四食便犯。
緣中。
難陀?難陀因觀伎樂。
非時啖食。
逼暮方還。
迦留陀夷夜巡門。
乞驚恐主人。
乃損胎命。
戒本四句。
一人。
二非時。
三食。
四結。
釋中具解。
前三可知。
釋第四結罪句有四。
一時食。
二約非時。
三七日。
四盡形。
然盡形壽藥。
無失受分齊。
故約無病。
以解非時。
次境想五句。
開文者。
麥令皮不破者。
以是清汁。
無粗相故開。
五分第八雲。
有比丘服吐下藥。
不及時食。
腹中空悶。
諸比丘不知雲何。
以是白佛。
佛言以蘇塗身。
猶故不差。
佛言以麨塗身。
猶故不差。
佛言蘇和麨塗身。
猶故不差。
佛言以暖湯澡洗。
猶故不差。
佛言與暖湯飲。
猶故不差。
佛言。
以瓫盛肥肉汁坐着中。
以如此等。
足以至曉。
一切不得過時食。
唯中哯出為無粗相不犯。
見論。
若食吐未出咽喉。
還咽不犯。
若出咽喉入口還咽。
犯波逸提。
次殘宿食戒 飲食長貪。
令人不節。
曰求濟命。
是曰沙門。
今乃故貯。
拟充後食。
所為垢穢。
立制防之。
釋名者。
今所食者。
乃是作餘。
餘故名殘。
經夜為宿。
是中四句。
一者殘而非宿。
謂此食餘。
貯充後食。
宿非同界。
但得吉羅。
二者宿而非殘。
貯宿非餘。
獲内宿吉。
三者亦殘亦宿。
謂得提吉。
殘宿故提。
内宿故吉。
四者非殘非宿。
謂清淨食。
别緣有三。
一殘宿食。
二知是。
三食即犯。
戒本四句。
一人。
二殘宿。
三食。
四結。
解釋可知。
結中亦四。
同前殘食。
永棄無心。
重食後遇。
緣得不名為殘。
五分二十二雲。
有住處比丘。
大得庵羅果食飽。
以餘與淨人。
淨人明日持作羹與比丘。
比丘不敢食。
白佛言。
本不作還食意。
皆聽食無犯。
又僧祇雲。
昨日殘食。
棄在石上。
及草葉上。
明日複入聚落乞食。
都無所得。
空缽而出。
不作意還。
從本道來。
見本石上。
飯聚故在。
若有淨人。
當使淨人。
授已得食。
若無淨人者。
有烏鳥食處。
當淨洗卻。
得自取食。
又雲。
比丘晨起。
應淨洗手。
不得直粗洗五指頭。
複不得齊腋。
當齊腕已前令淨。
不得粗魯。
洗不得揩令血出。
當以臣磨草未灰。
若灰土淨洗。
手揩令作聲。
淨洗手已。
若更相揩者。
便名不淨。
應更洗。
若洗缽已。
濕時重磨。
拭者名不淨。
當停使??。
比丘食前時。
當護淨手。
若磨頭。
若捉泥洹僧草屣。
若捉盛蘇油囊。
當更淨洗如前。
若捉僧伽梨等。
餘衣亦當更洗。
十誦五十六。
比丘新勳。
缽蘇着缽。
二三過洗。
膩氣不淨。
便白佛。
佛言。
若一心三者洗。
是缽名淨。
次不受食戒 所以制者。
五分第八雲。
世尊未制。
比丘受食。
食諸比丘。
各于知識。
家不受食。
食白衣譏雲。
我等不喜見。
此惡人身。
着割截壞色衣者不受食。
食是為不與取。
又多論第八。
有五義故。
一為斷竊盜因緣故。
二為作證明故。
從非人受食得成受食。
不成證明。
所以聽非人邊受食者。
曠野之處。
無人故聽。
若在人中。
非人畜生。
及無知小兒。
一切不聽。
三止诽謗故。
四為少欲知足故。
五生他信敬心故。
謂以衣器等。
領納四藥。
故名為受。
别緣具四。
一是應可食物。
二不受。
三知不受。
四食成犯。
滿戒五句。
一人。
二不受。
三食體。
四除開緣。
五結罪。
釋中具解。
第二句中文二。
初明不受。
次明受法。
對此解義。
三門分别。
一明手受。
二明口受。
三二受差别。
初門有四。
第一所受食境。
第二所受食體。
第三受者業心。
第四受已失不。
初門境者。
通有其四。
故五分第八雲。
舍利弗患風。
目連從龍取藕根。
與舍利。
舍利不敢食。
佛言。
聽從龍受食。
又聽猿猴授食。
又帝釋作一貧女。
與迦葉食。
迦葉觀知不敢食。
白佛。
佛言。
從今聽諸比丘從天受食。
又因鬼神請。
佛及僧手自下食。
比丘不敢食。
佛言。
聽從鬼受食。
又十誦五十八。
佛言。
從今日聽從非人受食食。
次食體者。
但應食者。
皆須受之。
故文言食者。
謂佉阇尼等。
又了論雲。
物者有五種。
一依時量。
二依更量。
三依七日量。
四依一期量。
五依大開量。
此五攝一切物盡。
謂有啖食。
不生譏過。
又非自力遮防者。
聽不受食。
故十誦五十七。
佛言。
從今日聽五塵不應受食。
米塵。
谷塵。
水塵。
衣塵。
風塵。
爾者如何。
僧祇雲。
若風吹塵坌草葉及食者。
一切更受。
答此文為淨人易得。
故須更受。
若淨人難得處。
亦開不受。
所以知者。
即僧祇十七雲。
比丘欲食處。
當從淨人受。
若無淨人者。
當洗手令淨。
自取食。
冰雹亦如是。
又見論十六雲。
若塵大可除去食不犯。
若塵細落不可除者。
應使人度。
若急病因緣大小便及灰土。
得自取服。
又十誦五十六。
佛言。
從今日聽擔食藏。
莫使人見。
若食當出道取一搦。
不受得食。
以經曠澤故。
次業心者。
要須具受儀軌。
舉器離地。
心境相應。
淨手仰受。
下文錯受不成者。
以無心故。
然心有其錯誤。
克漫對境藥等。
思而可解。
又此文中受業有十。
前九據制。
後一約開。
單心成受者。
如五分雲。
有諸長老比丘眼闇。
佛言。
應受草葉敷之。
以手案邊。
令食着上。
此亦名受。
又有白衣惡賤比丘。
不肯親授。
以食着比丘前地。
語令自取。
佛言。
亦聽以彼語取為受食。
母經第八。
有國人。
惡賤道人。
持食着地。
不過手中。
比丘白佛。
佛言。
雖非手受。
施心已竟。
可取食之。
十誦五十六。
有看馬人信佛法。
辦種種飲食。
入着僧前。
是人聞馬屋失火。
是人言。
大德自食。
我等有急事。
留食便去。
比丘白佛。
佛言。
信佛法人一心與。
若舍去。
便應食。
又了論雲。
至邊有三。
一至身邊。
謂以食置比丘手中。
名至身邊。
二至物邊。
謂施至捉食。
或擔令比丘自取。
比丘手至食邊。
自取食。
名至食邊。
三至器邊。
以器貯食。
授與比丘。
比丘手不至食邊。
但捉器名至器邊。
僧祇十六。
明受法。
先列章本。
謂食上樹上。
井中屋上。
淨廚器受。
非器受。
床船乘心念。
受道路糧。
次依章解。
食上者。
若比丘食時風吹塵來。
坌缽下草。
不坌食者得食。
草葉當受。
若坌草葉及食者。
一切更受。
若牛馳等。
塵坌亦爾。
若畜生振身塵來。
若作意受者。
得名為受。
若衆鳥塵。
女人行衣曳。
地塵亦爾。
若淨人行草葉時。
應語言懸放。
行餘亦爾。
若行果堕草上。
即轉去者。
不名為受。
少停者。
得名為受。
若大會時。
淨人難得。
比丘應到菜聚邊受行鹽。
麨飯亦爾。
若淨人舉不離地。
得名為受。
但非威儀。
比丘應語淨人。
汝舉離地授我。
若淨人小不能舉者。
應言。
汝稍稍分授我。
受羹餅等亦爾。
若受蘇甕時。
繩着地者。
應語合是繩舉。
若淨人小不能舉者。
應教稍稍減。
授我如是一切。
若铛镬熱不得受者。
當以兩木橫置地。
比丘腳蹑上。
當作是言受。
受是名食上。
樹上者。
淨人樹上食果。
比丘言。
與我果。
淨人即搖樹落果。
堕比丘缽中者。
得名為受。
但非威儀。
若以手腳等下果時。
果觸枝葉。
比丘當更生心言受受。
得名為受。
淨人食麨豆時。
比丘欲得。
即從索。
作是言。
與我麨豆。
淨人不與。
比丘擗淨人。
手寫着衣裓中。
言受受。
得名為受。
但非威儀。
是名樹上。
井中者。
谏若比丘住處。
井水滿無淨人。
比丘自抒井。
欲井中食。
淨人應盛飲食。
着一器中。
以繩紐系下。
食時井底比丘應語淨人言。
下繩手捉。
若井股邊有生草木者。
應教令避下至井底已。
比丘應一手挽繩。
一手承捉。
作是言受受。
是名受。
若井水清者。
自得取飲。
若濁者。
語淨人言。
持新淨甕。
紐系下水。
如上說。
是名井中。
屋上者。
谏若無淨人。
比丘自覆屋。
上下難廢作。
即屋上食者。
持食着器中。
上比丘下長竿拘。
語淨人着是拘上。
作是言受受。
是名受下。
繩亦如是。
是名屋上。
餘相準知。
不能繁具。
次失受不者。
然失受有三。
一任運失。
謂受食時至過午後。
即任運失餘。
二越分齊。
盡形壽藥。
雖無分齊。
然約無病。
以結不應。
二遇緣觸失。
如受食已。
為淨人觸。
即失受法。
準明了論。
不住自性人。
亦成觸食。
不住自性者。
謂十三難。
三舉滅擯。
應滅及學悔人。
三者變生作。
熟失可解。
次明口受。
此部無文。
準義應有。
以非時等。
藥許經時服。
若不如法。
豈得久延。
故十誦二十六。
波離問佛時分藥七日藥盡形藥。
是三種藥舉宿惡捉得口受不。
佛言不得。
是三種藥手受口受不病得不。
佛言不得。
若病得服不。
佛言得。
以此證知。
為加口法。
故須問淨及病。
若直手受。
豈問病不。
又複多論。
前七日藥戒。
亦雲口受。
文如上引。
既準文義。
知有口受。
釋此口受。
四門分别。
第一所對受境。
第二所受藥體。
第三受者心業。
第四受已失不。
初門境者。
是道非俗道有具非具形報等可知。
次明藥者。
藥雖有四。
論其口法。
局下三藥。
既下三藥。
加其口法。
藥體必須清淨無過。
謂無二内自煮惡觸等諸罪。
及受已停過須臾。
複體變改者皆不成受。
問所以時藥不加口法。
答時藥唯聽時中服用。
時中是近不失。
手受既不失。
手不須口防。
但以非時等。
藥服許長時。
故加口受。
以延手受。
次明心業。
心有克漫錯誤。
且心克漫者。
标名作法。
要克方成。
于同藥中。
漫亦通得。
論其錯誤者。
是則誤成錯。
不成同異之藥。
準義應知。
業者。
對藥加法。
差别各殊。
具緣如非。
思而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