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開宗記卷第四

關燈
(從九十初至七滅竟。

    合有三萬七千二百言) 西太原寺沙門 懷素 撰 ●次明九十波逸提。

     先總解七門分别。

    第一配屬身語。

    第二自作教人。

    第三遮性差别。

    第四持犯方軌。

    第五違制不同。

    第二六部有異。

    第七下衆任運。

     初門身語位分為三。

    初有三十一戒身業成犯。

    次有二十戒語業招??。

    後有三十九戒身語合犯。

    初身三十一者。

    二宿強腕覆作屏施别三非宿不外請三坐及三軍酒水擊半白二随打搏宮。

    次語二十者。

    妄毀兩同說得女嫌辄譏日悕疑發欲勸毀悔同謗。

    次身語合。

    複分為三。

    一有兩戒身語止作業共身犯。

    謂屏露二敷。

    若自敷者。

    是身作業。

    若教人敷。

    是語作業。

    去時不自舉身止業。

    不教人舉語止業。

    出門界犯。

    豈非結身。

    二有七戒。

    語家止業共身犯。

    謂覆粗背足二入聚落辄着不與欲。

    如覆粗罪。

    止不露發。

    名止語業。

    經明相結罪。

    豈非共身犯。

    餘皆類然。

    不能繁具。

    三有三十戒。

    語作共身犯。

    此中位四。

    一有十九戒。

    自語作業假他身犯。

    若論自作。

    唯局身犯。

    今者且就教人義說。

    謂掘壞牽用勸然藏煞驅飲使與尼衣投高床下有七如教人掘地。

    雖複言子所教不掘。

    能未犯罪。

    要假所教掘地。

    方結教罪。

    故名自語假他身犯。

    餘皆類然。

    不能具述。

    第二有四戒。

    自身假他語犯。

    謂贊食減年不攝屏聽。

    以尼不贊。

    食本無??。

    以假贊故。

    食方成罪。

    此一既爾。

    餘類亦然。

    第三有五戒。

    自身語假他身犯。

    如四期索美食。

    第四有兩戒。

    自身語假他語。

    謂異語惱他及不受谏。

    異語假僧作白。

    及須喚問。

    谏中所谏之事。

    通于七犯。

    即自身語假他語犯。

     第二門位分為四。

    一有一戒。

    唯教人犯。

    謂勸足食。

    二有十一戒。

    自他俱犯。

    謂掘壞牽二蟲恐火藏煞謗捉寶第十一。

    第三有十戒。

    教人有同不同。

    謂屏露二敷持衣與尼高床下七教人潤己。

    是則不同犯。

    直教無益。

    但得輕??。

    此等二十一戒。

    勸足唯教他。

    餘通自他作。

    第四餘六十八戒中。

    六十七自重教輕。

    足食一戒唯自作業。

     第三門。

    三十是性。

    謂妄毀兩粗異嫌強牽用譏驅谏恐煞飲疑覆起說随擯拒毀同欲悔聽打搏謗。

    餘六十戒并悉是遮。

     第四門。

    位分為四。

    一有十戒。

    具二持犯。

    謂說粗辄教背别二入聚落作餘食法不犯足食勸足淨施問主無其辄罪。

    知粗發露僧事與欲。

    此等二犯名異體同。

    論其二持階之兩位。

    準上應知。

    不能繁具。

    次有二戒。

    殘宿不受。

    謂七日盡形。

    加口法竟不犯。

    二罪非時無。

    不受時藥。

    唯是身作。

    以此義殊。

    故須别說。

    三有一戒。

    唯是作持止犯。

    謂不攝耳聽戒。

    四餘七十六戒止持作犯。

    亦可不攝耳聽戒唯作持止犯。

    及前十三小分。

    亦有作持止犯義。

    又餘七十六戒。

    止持作犯。

    及十三少分。

    據别體邊。

    亦有止持作犯義。

     第五門。

    通而言之。

    并違佛制。

    若望成罪。

    位分為二。

    但諸羯磨要須僧秉。

    僧不秉法。

    違而無罪。

    謂異語說欲及以二随。

    故此四戒違僧制犯。

    自餘諸戒并違佛制。

     第六門。

    有二十一戒。

    不同此中位三。

    一有三戒。

    僧有尼無。

    謂辄教日暮譏教。

    所以可知。

    二有十三戒。

    辄重不同。

    謂食三衣五坐一行三互角針筒。

    大僧數故重。

    尼為稀故輕。

    言食三者。

    謂贊勸索美。

    衣五者。

    謂與尼衣作衣及三過量。

    餘者可知。

    三有五戒。

    犯同緣異。

    且背請足食。

    開緣不同。

    或可離合不同。

    與外道食戒。

    與緣不同。

    減年受戒。

    受緣不同。

    過量浴衣。

    用緣不同。

    或可名字不同。

    此等俱得提罪。

    若為犯同。

    以緣異故。

    尼律别制。

    制緣别義。

    至下更門。

    餘六十九。

    同戒尼律。

    直列戒本。

    此據位言。

    細論亦有異者。

    如覆藏僧寬尼挾。

    或有境界翻倒。

    如毀兩二宿過五六語等。

    此随義别。

    可以思之。

     第七門。

    前教人犯四位之中。

    取第二第三兩位教人。

    二十一戒除屏露二敷。

    餘十九戒有任運義。

    餘無可知。

     故妄語戒 所以制者。

    懷道之人。

    言須稱實。

    今反違想背心。

    欺诳前境。

    令他虛解。

    自失聖利。

    過中之甚。

    是以故制。

    言釋名者。

    了心不實。

    名之為知。

    求犯不虛。

    稱之為故。

    言不稱實名妄。

    陳彰在口名語。

    是名故妄語。

    别緣有六。

    一人。

    二作人想。

    三違想說。

    四知違想說。

    五言彰了了。

    六前人知解。

    阙緣比知。

    具七方便。

    犯相可解。

    戒本三句。

    廣文具解。

    初句可知。

    二知而妄語下合解二三兩句。

    于中文二。

    初解妄語方法。

    二于大衆中下明輕重相。

    前文複二。

    初至逸提對外事明違。

    二所見異下約内心辯妄。

    前文有四。

    一列八種不淨語境。

    二解八種差别離合。

    三若不見下诳人犯義。

    四本作是念下前後方便。

    前文先列不見等四。

    次列見等四。

    次釋先解後四。

    見聞觸知。

    見者。

    具五緣故。

    名之為見。

    一眼根不壞。

    二有色境。

    三假空。

    四須明。

    五作發識意耳聞四緣。

    一耳根清淨。

    二有聲境。

    三假空。

    四作發識意。

    觸具三緣。

    一三根不壞。

    二有觸境至根。

    三作發識意。

    意知一切。

    不假具緣。

    問所以六根三合三離。

    答多論第六雲。

    三根性利。

    力用偏多。

    各分為名。

    三根性鈍。

    力用處少。

    總名為覺。

    複次三根能遠取境界。

    各分為名。

    三根近取境界。

    故合為名。

    次卻解前不見等四。

    言不見除眼識者。

    除猶無也。

    謂無眼識。

    名為不見。

    既言餘五識是。

    明知以五識所得诳他。

    亦是不見。

    下三釋相。

    準此應知。

    如是解時。

    不見等四。

    以無為境。

    所違境寬。

    如似直爾不見。

    是名不見。

    餘五識所得亦是不見。

    論其所稱即狹。

    謂對不見言見。

    見唯眼識。

    是故言狹。

    此一既爾。

    下三亦然。

    下四見等以有為境。

    所違境狹。

    謂唯眼識。

    所稱體寬。

    謂不見等。

    次明妄語。

    先解不見等六心。

    約義具明。

    應作二十四句。

    今據位說。

    故總為六。

    釋此六心。

    二門分别。

    第一定心名字。

    第二問答分别。

    初定心者。

    位有其四。

    一無想心。

    二有想心。

    三有疑心。

    四無疑心。

    今言六者。

    無想唯俱違。

    有想單違心。

    有疑無疑中。

    各出單違心。

    是則初三五俱違句。

    二四六單違心。

    第二門。

    問所以無想心中但有俱違句。

    有想心中唯單違句。

    不同有疑及無疑中。

    各有單違及俱違句。

    答想是徹不得同疑。

    所以爾者。

    以想一向知無。

    不得言有。

    言有即是初句。

    心境俱違。

    想若實有。

    說實不犯。

    違此想說。

    方名犯者。

    此是違心。

    望境是順。

    即是第二境順心違。

    以斯義故。

    無想唯俱違。

    不得有單違句。

    以單違心。

    即是第二。

    有想唯單違。

    不得有俱違句以若俱違。

    即是初句。

    疑是兩緣。

    得有隐沒。

    是故疑中單俱并具。

    問所以此無妄心不同謗者。

    答謗取虛心。

    要必須妄。

    若不妄者。

    心實豈成。

    此取違心。

    必不得妄。

    若當妄者。

    心實豈成。

    次随文釋。

    初句實不見等。

    答言見等。

    此是無想心中心境俱違句。

    第二實不見等。

    謂有見等。

    诳言不見等。

    即是有想心中境順違心句。

    第三實不見等。

    内生疑心。

    不知為見為不見等。

    诳言無疑。

    我有見等。

    即是有疑中俱違句。

    第四實不見等。

    生疑同前。

    诳他無疑。

    我不見等。

    即是有疑中單違心句。

    第五實不見等。

    複無疑心。

    便言有疑。

    我有見等。

    即是無疑中俱違句。

    第六實不見等。

    亦無疑心。

    便言有疑我不見等。

    即是無疑中單違心句。

    此應廣說者。

    謂舉後四見聞觸知作法同前。

    不能重述。

    次前後方便者。

    具應有八。

    為取成提。

    但有四句。

    初一句三時有心。

    次有二句。

    二時有心。

    一時無心。

    後有一句。

    根本有心。

    前後無心。

    餘有四句。

    皆不成提。

    謂根本無心。

    前後有心。

    前一有心。

    後二無心。

    後一有心。

    前二無心。

    此三吉羅。

    三時俱無心。

    不犯。

    次約内心者。

    行心見虎狼。

    口言見佛像。

    答他異本所見。

    故曰所見異。

    行心忍苦。

    诳他得樂。

    行心之中。

    希于财色名欲。

    答他欲得聞法。

    心得冷觸。

    言得熱觸。

    實作怨想。

    言有親想。

    行心緣此。

    答言緣彼。

    次輕重文二。

    一當宗結提。

    二默妄結吉。

    多論。

    若先無心妄語。

    誤亂失口。

    盡吉羅。

    若說法議論。

    若傳人語。

    若凡說一切是非。

    莫自稱為是。

    常令推寄有本。

    則無過也。

    次下明開不見等四。

    開前六中。

    初三五見等四。

    開後六中。

    初三五意有見想。

    便說開前六。

    第二句理應更有意有不見想。

    便說開後六中第二句。

    複應更有疑。

    疑便說開。

    前二六各第四句。

    複應更言意有無疑。

    便說開前二六。

    各第六句。

    又解不見等四翻前六。

    見等四翻後六。

    意有見想者。

    翻所見異等。

     次毀呰戒 出家理應遞相贊美。

    令彼歡喜。

    不廢正修。

    今以鄙語傷人。

    過于劍割。

    惱處不輕。

    故所以制。

    别緣具六。

    一大比丘。

    二作毀呰語。

    三知是毀。

    四作折辱心。

    五言彰了了。

    六前人知聞。

    戒本三句。

    釋中初一别解下二合明。

    合明文二。

    第一惡法毀呰。

    第二若以說下善法毀呰。

    前文有三。

    初列七種惡法。

    先列章。

    次解釋。

    二若比丘下行罵方法。

    亦先列章。

    次解釋。

    三若比丘下結犯。

    次善法行罵有三。

    一列。

    二釋。

    三結。

    餘文可知。

     次兩舌戒 出家理應同心和合。

    今傳屏言。

    破壞彼此。

    故诤未有令生。

    已有不滅。

    惱壞不輕。

    是以聖制。

    别緣有六。

    一大比丘。

    除破僧伴助。

    二說鄙惡事。

    三傳于彼此。

    四作離别意。

    五言章了了。

    六前境知聞。

    多論四句。

    或有兩舌。

    非妄語。

    非惡口。

    傳語實說。

    故非妄語。

    以耎語說。

    故非惡口。

    以離分心。

    故名兩舌。

    或有兩舌。

    是妄語非惡口。

    以作别離心故是兩舌。

    以妄說故是妄語。

    以耎語說故非惡口。

    或有兩舌。

    是惡口非妄語。

    以作别離心故是兩舌。

    以粗語說故是惡口。

    當實說故。

    非妄語。

    或有兩舌。

    是妄語是惡口。

    以作别離心故是兩舌。

    以妄說故是妄語。

    以惡聲說故是惡口。

    妄語惡口四句亦爾。

    戒本三句。

    廣中具釋。

    兩舌者下釋第二句。

    此中有二。

    初列所鬥亂境。

    境有十衆。

    道俗各五。

    互曆為頭。

    總成百句。

    次鬥亂下出所傳言。

    若比丘下釋第三結罪句。

    此鬥亂境。

    雖列十衆。

    論成提者。

    局大比丘。

    問所以毀呰有善法。

    此無者何。

    答此以屏傳善法無惱。

    前為對面。

    故有輕??。

     次與女人同室宿戒 男女形殊。

    理須别處。

    至于宿止。

    須避嫌疑。

    今輕同宿。

    容生穢染。

    為患不輕。

    是以聖制。

    下諸染戒。

    制意同此。

    别緣具五。

    一人是女。

    但是人女。

    不簡道俗親疏。

    人别餘趣。

    女簡異男。

    二室相成就。

    三共同室宿。

    四知共同宿。

    五随卧轉側。

    緣中似犯。

    寄緣制戒。

    以愛盡人無心故違。

    文中有三。

    初則寄緣似犯。

    第二彼淫女下顯實無違。

    第三淫女見下悔過獲益。

    舊解。

    以羅漢具二解脫。

    呵無癡言。

    此解不然。

    羅漢亦得言癡。

    如上明訖。

    又同行戒中有多種漏語。

    又足食戒非時戒中。

    呵無癡漏之言。

    犯此二戒之人。

    豈是羅漢。

    又諸尼戒呵處。

    亦無癡言。

    戒本四句。

    廣釋可知。

    多論第八。

    若房中有一女一提。

    有十女十提。

    此戒亦身教成罪。

    亦人上成罪。

    一卧一提。

    十卧十提。

    是名身教成罪。

    若一卧一女一提。

    若一卧十女十提。

    是名人上得罪。

    五分雲。

    若同覆異隔。

    若大會說法。

    若母姊妹近親疾患。

    有有知男子自伴不卧。

    皆不犯。

    開文除自病不犯。

    下戒亦爾。

     次與未受具人同宿過三夜戒 多論第八。

    與諸比丘結戒者。

    為佛法尊重故。

    為息诽謗故。

    所以聽二宿者。

    以都不聽。

    或有失命因緣。

    又有種種惱事因緣。

    以憐愍故得共二宿。

    以護佛法故不聽三宿。

    别緣具五。

    一未受具男子。

    簡去女人。

    女不開二。

    何有過三。

    二室相成就。

    三共同室宿。

    四知共同室。

    五過三夜犯。

    問諸比丘違羅雲出。

    正順佛教。

    如何呵言癡人無慈。

    答夫為弟子之法。

    每事須咨。

    今辄驅遣。

    豈非失儀。

    佛因事故制。

    因事故開。

    是故呵言癡無慈耳。

    滿戒四句。

    一犯人。

    二未受具人。

    三共宿。

    四過三結罪。

    然前開中。

    若堕三宿。

    明相未出時。

    應起避去。

    至第四宿。

    若自去。

    若使未受具人去。

    是則三四具明應不。

    戒本直結過三夜罪。

    廣釋但論第四夜??。

    以言随脅犯。

    明知即是第三夜避明相人。

    釋相可知。

     次與未受具人同誦戒 多論。

    四義故制。

    一為異外道故。

    二為師與弟子差别故。

    三為分别言語。

    令分了故。

    四為依實義不貴音聲故。

    别緣具五。

    一是佛所說法。

    二是字句味。

    二未受具人。

    四齊聲同誦。

    五言說了了。

    戒本四句可知。

    解中上二别釋句義。

    下釋第三句。

    此中文二。

    一解同誦。

    二出法體。

    前中複二。

    一列。

    二釋。

    釋中句義者。

    二人齊聲。

    同誦句義。

    表行理周。

    名為句義。

    非句義者。

    前說未終。

    後人抄誦。

    表行不周。

    名非句義。

    此亦獲提。

    為令教義表行不周。

    何以非犯。

    下二釋相。

    準例應知。

    但阿羅波遮那者。

    是名欲顯名表體周是字義也。

    法者。

    見論雲。

    若佛涅槃後。

    迦葉為上座。

    五百羅漢所集三藏。

    同誦此法。

    得波逸提。

    準此末代菩薩聲聞造諸論者。

    誦皆不犯。

    此中聲聞等說者。

    謂得佛印可。

    以成經也。

    次若比丘下。

    釋第四結罪句。

    一說者舉前句義。

    二說者句味。

    三說者字義。

    亦可随誦句味字中有一二三。

    了了皆犯。

    且舉三為法。

    餘亦類然。

    若口授者。

    誦被抄言。

    若書授者。

    寫被截句。

    餘相可解。

     次說粗罪戒 多論第六。

    與比丘結戒者。

    為大護佛法故。

    若向白衣說比丘罪惡。

    則前人于佛法中。

    無信敬心。

    甯破塔壞像。

    不向未受具人說比丘過惡。

    若說過罪。

    則破法身。

    别緣具七。

    一是比丘。

    二犯粗罪。

    三知粗罪。

    四向未受具人說。

    五無因緣。

    除被差者。

    六言彰了了。

    七前人聞知。

    滿戒五句。

    一犯人。

    二知粗罪。

    三向未受具人說。

    四除差不犯。

    五結罪。

    釋中先解第三。

    卻解第二為異。

    此定粗罪。

    但初二犯文中除僧羯磨者。

    藉說調達為緣。

    理實結罪。

    唯初二犯。

    故多論雲。

    若說出佛身血壞僧輪。

    對首偷蘭。

    若說四事邊十三事邊。

    一切偷蘭。

    得突吉羅。

    解第五句。

    文開為四。

    一說他。

    他中有二。

    二自說。

    問所以自說粗罪輕者。

    答他數自稀故。

    又解說他過多。

    一自壞。

    二惱他。

    三壞俗。

    自說??無惱他。

    是以但吉。

    三餘衆。

    四境想。

     次實得道向未受具人說戒 所以制者。

    多論二義。

    一為大人法故。

    若稱德行。

    覆藏過罪。

    是小人法。

    二為平等法故。

    若自稱聖德。

    則賢愚各異。

    前人于衆僧。

    無平等心。

    别緣具五。

    一内有實德蠲上慢。

    二自言已證。

    三向未受具人說。

    四言彰了了。

    五前境知聞。

    此無别緣。

    取大妄中實者制。

    舊解雲。

    此聖人制竟。

    不複更犯。

    謂制聖遮凡。

    此義不然。

    如學人猶有故犯。

    此非性戒。

    何廢有違。

    以此義惟。

    還是制聖。

    凡得不淨觀等。

    亦成其犯。

    戒本五句。

    一人。

    二所向說境。

    三說過人法。

    四自說己證。

    五結罪。

    釋中具解。

    若彼下解第五句。

    文四可知。

     次與女人說法過五六語戒 說法開生。

    理無強授。

    事不應時。

    反增奢慢。

    然雖染境亦須接引。

    若全不開。

    永絕出路。

    故複開聽齊五六語。

    過則招譏。

    是以制犯。

    别緣具六。

    一是女人。

    二知是。

    三不請。

    四無俗男。

    五言了。

    六過五六語犯。

    若請随說。

    設過不犯。

    滿戒五句可知。

    釋中相顯。

    有知男子者。

    多論雲。

    謂解人情語言意趣。

    可作證明。

    若方類不同。

    一切不聽。

    男子必是白衣。

    一切出家人不得。

    以相同故。

    縱使衆僧集會。

    亦不得為說。

    為尼說者聽。

    以得教誡故。

    五分。

    比丘為女人說五六語竟。

    語言。

    姊妹法正齊此。

    從坐起去。

    更有因緣。

    還複來坐。

    為說不犯。

    若說五六語竟。

    更有女人來。

    為後女人說。

    如是相因。

    為無量女人說。

    皆不犯。

    若自誦經。

    女人來聽。

    若女人問義。

    要使得解。

    過五六語。

    不犯。

     次掘地戒 多論。

    此戒及壞生戒。

    制有三益。

    一為不惱衆生故。

    二止诽謗故。

    三為大護佛法故。

    若不制者。

    一切國王當使比丘。

    種種作役。

    有此戒故。

    帝王國主一切息心。

    别緣具五。

    一是生地。

    二作生地想。

    三自掘。

    四使人掘時不作知淨語。

    五随傷結犯。

    立戒有三。

    一對自掘略立。

    二以教掘不作淨語。

    制相未圓。

    更明随結。

    三制滿足。

    滿足五句。

    一犯人。

    二自作業。

    三所傷地。

    四教人業。

    五結提罪。

    釋中初三别解。

    若用鋤下。

    合解二四五三句。

    然釋地中。

    初總分二。

    但未掘地為一即定。

    已掘地中更分為二。

    是則地體開合為三。

    不問覆露。

    壞者皆堕。

    僧祇十九。

    地有二種。

    謂生及作。

    生者大地。

    作有二種。

    一者基。

    二者上。

    基作者。

    露地牆壁。

    上作者。

    重閣屋上覆土。

    此等地體。

    壞者皆提。

    見論。

    地有二種。

    一者真地。

    無有沙石瓦礫純土。

    二者非真地。

    應取少土以水洮看。

    若四分石一分土可得掘。

    若掘真地。

    掘掘提罪。

    次下合解文中有五。

    第一損地結罪。

    僧祇雲。

    自手者。

    若身身分身方便。

    身者。

    舉身跳擲走來走去。

    身分者。

    若手若腳若膝若肘若指示。

    身方便者。

    若鍬钁斧釿竹木自手掘地。

    若遙擲欲令壞者。

    波夜提。

    又雲。

    若比丘欲使平。

    作方便掃地。

    越毗尼罪。

    若傷如蚊腳。

    波夜提。

    不作方便無罪。

    若方便曳木。

    若驅牛馬等。

    亦如是。

    若河邊坎上以腳踏。

    随踏夜提。

    若池坎岸邊行土崩無罪。

    若土塊一人不勝。

    破者提。

    破減一人重者無罪。

    若死土被雨。

    己不得自取。

    使淨人取。

    盡雨所沾際。

    然後自取無罪。

    若新雨後。

    比丘不得自抒井。

    應使淨人抒。

    若淨人小不能者。

    當先令淨人擾濁。

    然後自抒。

    若池水潦水。

    新雨後。

    比丘不得自抒。

    若牛馬先涉。

    得自抒。

    若瓨瓶水等諸物于露地雨後。

    比丘不得自取。

    使淨人知。

    第二打杙入地。

    僧祇雲。

    若地打橛越毗尼。

    傷如蚊腳提。

    拔橛亦爾。

    第三地上然火損地故提。

    見論。

    若把火燒手。

    擲地不犯。

    第四境想可知。

    第五失法罪。

    見論十五。

    若比丘語淨人言。

    汝為衆僧掘地及斫木不犯。

    若指示教掘是斫是提。

    今準此文。

    但不作淨語。

    不問現不皆提。

    下衆無事自掘者吉。

    若為三寶利益。

    開掘無罪。

    故下藥法中雲。

    僧得果園。

    不知誰撩理。

    佛言。

    僧伽藍人若沙彌。

    壞生義亦同此。

    開文。

    直許除土。

    不得損地。

    見論十一雲。

    若人放燒火來近寺。

    為護住處故。

    比丘得鏟草掘土以斷火不犯。

    下文祇洹外火燒蔓筵來至。

    諸比丘不知雲何。

    佛言聽逆除中間草。

    若作坑塹斷。

    若以土滅。

    若逆燒。

    文中不言遣淨人作。

    計有此事。

    亦開無罪。

     次壞生戒 制意具緣同上。

    無别犯相。

    是房舍戒緣。

    戒本四句。

    一犯人。

    二壞業。

    三所傷境。

    四結罪。

    釋中初句可知。

    次略釋第三句。

    一切草木為非人所依故。

    十誦。

    第十村者。

    謂生草木衆生依住。

    衆生者樹神等。

    乃至都道神。

    蚊?蛣??蛱蝶等。

    乃至蟻子是。

    衆生以草水為舍。

    亦以為村聚落城邑。

    若斫截下釋第二句。

    若一葉壞。

    多生随壞。

    獲多罪。

    故十雲。

    若比丘一時燒五種子。

    一時犯五提。

    一一燒一一提。

    村者村有五種下廣解第三。

    此文有三。

    一舉。

    二列。

    三釋。

    列中有五。

    義合為三。

    謂根枝子。

    文分五者。

    根中不假節生者。

    作根種之名。

    假節生者。

    作覆羅之稱。

    枝種分二。

    義亦如之。

    子子種中當體為一。

    始末差分。

    離成五種。

    僧祇十四。

    對此五種。

    明其淨法。

    根莖二種。

    若刀中?淨。

    節種刀中?淨?。

    若甲摘卻互目淨。

    心種羅勒蓼藍。

    若平揉[打-丁+修]淨。

    子種者。

    十七種谷。

    脫皮淨。

    火淨通五種。

    又雲若僧中行豆胡麻苷蔗等。

    上座應問作淨未。

    若言未作。

    應使作淨。

    若言已作應食。

    若在一器中有衆多果。

    若一果處作淨。

    餘者亦通得為淨。

    若在異器者。

    别須一一器作法。

    若苷蔗着葉者。

    當莖莖别作淨。

    若無葉者。

    得合束如果總淨。

    又摩摩帝有倉谷未淨。

    畏年少比丘不知法。

    使淨人火淨。

    至倉谷盡。

    比丘恒得語言舂去不犯。

    僧祇三十一雲。

    果欲食核者。

    火淨已聽食。

    若皮淨不火淨食核者提。

    若火淨不皮淨。

    皮核俱得食。

    若不火淨不皮淨食者。

    一提一越。

    若俱作無罪。

    夫作淨者。

    不欲令永不生。

    但為息外道謗。

    故言沙門淨法。

    次下翻釋并見論第十五。

    呵梨陀者黃姜。

    文中唐梵并彰。

    憂屍羅是香菜。

    貿他緻咤是雀頭香。

    盧犍者黃連。

    陀樓者(外國草名)。

    柳者可知。

    舍摩羅是菩提樹。

    婆羅醘陀者貝多樹(此二種樹唯見交廣有。

    餘方不見)。

    蘇蔓那華者。

    其華香氣與末利相似(廣洲有其華藤生)。

    蘇羅婆者(不得此草名)。

    菩醯那(外國草名)。

    餘相可解。

    若生下釋第四句。

    亦是結業輕重文。

    文中七句。

    第一境想。

    據壞生種。

    一提四吉。

    僧祇雲。

    以五生種。

    擲池水中。

    若井中。

    若大小便中。

    糞掃中。

    得越毗尼。

    若種爛壞者波夜提。

    若比丘欲使草不生故在中經行。

    行時越毗尼。

    傷草如蚊腳許。

    得波夜提。

    如是立坐卧亦如是。

    若斷生青耎葉波夜提。

    若斷長足堅強葉波夜提。

    若葉已衰黃者越毗尼。

    若風吹三種葉落。

    取用無罪。

    若摘生華提。

    半熟者越毗尼。

    熟者無罪。

    第二草木下約生相明壞。

    餘文可解。

    淨語者。

    五分第六。

    比丘一一所須。

    語淨人言汝知是。

    若不解。

    複語言汝看是。

    若不解。

    複語言我須是。

    若不解。

    複語言與我是。

    僧祇雲。

    若為僧作知事人。

    一切不得作不淨語。

    截是。

    破是。

    碎是。

    燒是。

    剝是。

    皆應言知是淨是無罪。

    多論。

    三衆是淨人。

    故不犯。

    開中皆無損心。

    僧祇。

    若山中住。

    泥雨滑。

    行欲倒地。

    捉草挽斷。

    挽斷複捉。

    如是無罪。

    若為水漂。

    捉草随斷。

    斷亦無罪。

     次異語惱僧戒 出家理應清心守道。

    有所言說。

    須合軌儀。

    今乃棄實懷虛。

    矯言绮說。

    業雖是微。

    惱僧至極。

    是以衆僧立法呵制。

    違法重作。

    故獲提??。

    别緣具五。

    一身語互绮。

    二數作不止。

    三僧立制法。

    四如法喚問。

    五重作結犯。

    若僧未作法前。

    違者吉罪。

    若作法已即獲提??。

    但語業绮者。

    作異語之名。

    身業绮者。

    作觸惱之稱。

    此則二結同為一戒。

    以不随問答惱僧不殊。

    下戒亦以知事一故。

    二結合制。

    故九十中唯此二戒合制。

    前語绮文四。

    一起過。

    二呵責。

    三作法。

    四立戒。

    次結身绮亦四如前。

    戒本三句。

    釋中。

    初一别解。

    下二合明。

    五分。

    不随問答。

    問問皆提。

    此言一切盡提。

    同彼問問。

    若上座喚者。

    泛明應不。

    五分開雲。

    若誤取他語而答。

    及先相恨不共語故不答。

    不犯。

     次嫌罵戒 凡僧務事廣。

    處之寔難。

    故簡德人。

    如法撩理。

    理應知勞贊德。

    翻乃俠情嫌罵。

    事既不輕。

    故須聖制。

    釋名者。

    見而不聞處。

    說有愛等名嫌。

    聞而不見處說名罵。

    前後二結。

    合為一戒。

    别緣有六。

    一是知僧事人羯磨差者。

    二知是。

    三如法經勞無有愛等。

    四說嫌罵語。

    五言章了了。

    六在前人見而不聞。

    聞而不見内。

    結犯嫌。

    制文三。

    一起過。

    二呵責。

    三立戒。

    罵亦同爾。

    戒本三句。

    釋相可解。

     次露處敷僧卧具戒 多論。

    三義故制。

    一為行道安樂。

    二為長養信敬。

    三為令檀越善根成就。

    故母經第四。

    所以教諸比丘。

    護敷具者。

    見五種過。

    一不令風吹。

    二不令日暴。

    三不令得天雨。

    四不令塵土分土土分土之。

    五不令蟲鳥敷具上放不淨。

    别緣具七。

    一是衆僧卧具。

    二知是。

    三露處。

    四為己受用。

    五自敷教人敷。

    六去時不自舉不教人舉。

    七出門便犯。

    戒本四句。

    一犯人。

    二是僧物。

    三露處下為己敷用。

    四舍去下結罪。

    辨相具解。

    初句可知。

    釋處第二句中列三種僧物。

    與前回僧物戒同。

    文雖是同。

    回收義别。

    故此三中詳其文意。

    初三獲提。

    第二小罪。

    亦可此三同是僧物。

    齊皆犯提。

    五分。

    有諸比丘見僧卧具敷在露地。

    以不自敷。

    不使人敷。

    己不坐卧。

    而不收舉。

    佛言。

    若見僧卧具敷在露地。

    而不舉者波逸提。

    有諸白衣來入僧坊。

    索僧卧具。

    在露地敷。

    佛言。

    伺候去時舉不波逸提。

    複有白衣請僧。

    借僧卧具。

    于家敷之。

    諸比丘坐去不舉。

    波逸提。

    比丘到尼僧坊。

    露地敷尼僧卧具。

    謂非僧卧具。

    而不舉者。

    亦波逸提。

    若比丘下解第三句。

    去後下解第四句。

    此中文二。

    先解舉法示不犯相。

    次若比丘下違法結犯。

    文四可知。

     次屏處敷僧卧具戒 制意具緣等如前。

    戒本四句。

    一犯人。

    二于屏處敷卧具。

    三若自等者為己受用。

    四去時下結犯。

    釋中前三可知。

    若去時下解第四句。

    此中文二。

    初明永去。

    文二可知。

    次辯暫行亦二如上。

    開中亦二。

    初開永去。

    次若時還下開暫。

     次強敷卧具戒 先自施功。

    求得住處。

    後來理應籌量進不。

    今乃強逼。

    事爽物情。

    過狀不輕。

    故須聖制。

    别緣具五。

    一先住已定。

    二知住已定。

    三強敷故惱。

    四無因緣。

    謂無親友人許及病二難。

    五随卧犯。

    滿戒四句。

    一犯人。

    二知先住處。

    三後來下強敷逼惱。

    四作如是下結犯。

    文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