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開宗記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從十三初至三十竟。
合有三萬六千八百言) 西太原寺沙門 懷素 撰 ●次解僧殘。
開之為二。
第一總解。
第二别明。
總解七門分别。
第一配屬身語。
第二自作教他。
第三遮性差别。
第四持犯方軌。
第五違制不同。
第六二部有異。
第七下衆任運。
初門身語位分為四。
一有二戒局身。
謂漏失摩觸。
二有八戒。
二粗二謗及四違谏。
語正身助。
三二房戒。
身犯語助。
四媒嫁戒。
身語正犯。
第二門位分為三。
一有五戒自作成重。
謂二粗媒嫁兩房。
若論教人。
有同不同。
謂蓋有無。
能所犯異。
是以下文。
使比丘言。
我若報僧。
恩。
不在我。
為此自報。
使殘僧蘭。
益若俱者。
粗媒同犯。
二房義殊。
故如前辨。
次二謗戒。
惱境處齊。
彼我同犯。
三有六戒。
自重教。
輕謂漏失摩觸。
四違谏戒。
漏摩教人。
無潤己義。
但由勸惡。
故結蘭罪。
教他違谏。
僧未秉法。
教言莫舍。
但得吉羅。
以無僧命衆法可違。
情過輕微。
所以不重。
若僧秉法。
設谏已去。
教言莫舍。
即結蘭罪。
以有僧命衆法可違。
情過重故。
所以不輕。
門且如教人漏失。
事成始蘭。
何故教人違谏。
前人用言。
違谏未成。
即得蘭罪。
舊釋雲。
彼處教人。
但有自壞損他。
無僧命衆法可違。
過義是少。
故事成蘭。
不成但吉。
此中教人違谏。
一有自壞。
二複損他。
三有僧命衆法可惱。
過義是多。
故不待事成。
教即結蘭。
今解。
教人漏失。
約事辨違。
事成結重。
不成獲輕。
教人違谏。
唯約惱僧。
不對事明。
直結蘭罪。
所以知者。
如調達違白未竟。
但得吉羅。
教他莫舍。
便獲蘭罪。
以此故知。
不對事明。
又亦不就能所差别。
若約能所明者。
豈有所教吉羅。
能即蘭罪。
爾者惱僧過重。
應結僧殘。
解為惱過重。
故結偷蘭。
無别可損。
不犯僧殘。
第三門。
三戒是遮。
媒及二房。
餘之十戒。
并是性攝。
第四門。
是中初房。
除去過量有王房全一個年半戒。
具二持犯。
謂不從僧乞處分法。
名為止犯。
身造房成。
即名作犯。
此之二犯。
體一名别。
而不得有名體各别。
其二持者。
具含兩義。
或從僧乞法。
即是作持。
得法造房。
即無作犯。
翻卻作犯。
豈非止持。
此亦同犯。
體一名别。
法雖不乞。
亦不造房。
名為止持。
造即乞法。
名為作持。
此之二持。
名體各别。
餘十一個年半戒。
唯是止持作犯。
亦可此一個半戒。
據别體邊。
是則作犯止持。
通十三戒。
第五門。
理而言之。
并是違佛制。
然前九戒。
直作即犯。
以無僧命可違。
名違佛制。
後四谏戒。
名違僧制。
僧若不秉谏法。
即無違谏之罪。
以此義殊。
違制不等。
第六門。
一媒。
二謗。
及四違谏。
此等七戒。
僧尼同犯。
違谏得罪雖齊。
境界翻例。
餘之三戒。
境罪俱等。
自餘六戒。
僧尼不同。
漏失僧重尼提者。
染患内外不同。
故有輕重。
多雲。
為令二衆有差别故。
又雲女人煩惱深重。
難拘羅制。
若與制重。
則罪惱衆生。
又雲女人要在和屏。
多緣多力。
苦乃出精。
男子不爾。
随事能出。
故不同也。
比丘觸女。
力能自固。
限分中制。
但待得僧殘。
尼受摩觸。
恐成陵逼。
深防中制。
故結夷罪。
二粗稀數。
僧重尼輕。
又可尼是趣重方便。
故結偷蘭。
僧無八事相資。
故得殘罪。
二房就過量者。
僧得獨行獨宿。
喜觸造房。
故結僧殘。
尼須伴援。
二人共造。
為二共造。
自無過量。
是以文雲。
多人住屋不犯。
見論。
二人造房不犯。
設令獨造。
稀故蘭罪。
若爾覆屋過三。
何以同犯。
答此據稀數不同。
故使犯有輕重。
下就看覆招譏。
所以同犯。
為此下文。
但離見聞。
即開不犯。
既禁見聞不殊。
所以齊犯。
若論不處分者。
舊解雲。
尼無蘭若。
制居聚落。
僧傥無房。
故宜須造。
設不處分。
情過輕微。
但結蘭罪。
比丘丈夫。
得在蘭若。
樹下露坐。
安身進業。
今在聚落。
營構私房。
故須重遮徴其後犯。
今解。
前以過量喜獨故殘。
今不處分。
類準亦爾。
又可本為惱僧制令處分。
比丘喜惱故殘。
尼即不喜蘭罪。
第七門七戒。
各容有任運犯義。
謂二粗二謗。
兩房媒嫁。
得有遣人為己作義。
所教事成。
任運得犯。
餘六教人。
雖欲為己。
以不同犯。
故無任運。
次下别釋。
先解初戒 别制意者。
多論雲。
為令法久住故。
又欲止诽謗故。
又欲生天龍善神信敬心故。
又佛平等。
不問親疏。
有事則制。
無事則止。
又諸佛法爾。
淫是惡行。
法應制之。
次釋名。
方便動轉。
标心究竟。
名之為故。
體分[泳-永+(盈-又+夕)]流。
稱雲漏失。
次别緣有五。
一有六種非道境界。
若是正道。
不犯此戒。
二作非道想。
以非道道想。
但得偷蘭。
是以下文雲。
若非道想。
不疑僧殘。
三作究竟心。
四動轉。
五失即犯。
阙緣者。
若阙初緣。
正道來替。
獲重。
不犯僧殘。
阙第二緣。
兩蘭。
謂非道道想。
非道疑。
阙三四緣無罪。
阙五。
輕重二蘭。
次下釋文。
犯相可解。
次諸根下。
發覺呵責。
先比丘呵。
文分為四。
初諸根悅豫。
發覺所由。
二諸親友下有二問答。
明取自言。
三諸比丘下。
正明呵責。
文中複二。
一彰所作不安。
妄為安樂。
二此正法下。
舉應以顯不應。
四應舉事白佛。
次佛呵文二。
一撿自言。
二明呵責。
呵責文三。
一行違失。
二污略教。
三損信施。
戒本文三。
一略。
二開。
三滿。
開中文五。
一夢中作事。
二睹事生疑。
三陳疑扶托。
四為申疑狀。
五彰過開通。
若取作事。
即應是犯。
以本無心。
除夢不犯。
見論十二雲。
佛制身業。
不制意業。
是以夢中無罪。
滿戒四句。
一人。
二犯。
三開。
四結。
次明廣解。
不釋第三句。
初一别解。
二四合明。
其結罪名。
乃至吉羅。
皆無釋者。
别解可知。
合明文雲。
第一釋弄列精七種。
對人屬當。
第二爾時下。
辨情所為十一種事。
第三若憶念下。
舉前七精。
錯互作五十句。
初一漫句。
情無簡别。
次對七色。
名為七句。
但對責中。
初之一句。
克心相應犯。
下雲不相應犯。
次黃亦同。
餘五各爾。
故曰亦如是。
合成五十句。
第四欲為樂故下。
垂上五十句。
配十一事。
作五百五十句。
初舉為樂。
對漫一句。
次約責七句。
次黃等亦爾。
次舉樂等類易。
第五若于内色下。
出其六種非道境界。
列釋可知。
第六若于内色下。
舉七種精及十一事。
對于六種非道境界。
作五百二十八句。
初約内色。
取前漫句。
及青等七。
但作八句。
計理應有五十句。
餘四十二略無。
次舉此八。
對十一事明。
是中先舉為樂八句。
次舉藥等類易。
是則合成八十八句。
次外色下。
舉餘五乘。
即成五百二十八。
或可兼略總乘。
合有三千三百句。
次輕重文二。
一自作。
二教他。
餘文可解。
次摩觸戒 别制意者。
多論六義。
一以出家之人。
飄然無所依止。
今結此戒。
與之作伴。
有所依怙。
二止鬥诤故。
此是诤競根本。
若投女人。
則生诤亂。
三息嫌疑故。
不謂直投而已。
謂作大惡。
四斷大惡之源。
欲是衆禍之先。
禁微防着。
五為護正念故。
若親近女人。
則失正念。
六為增上法故。
比丘出家。
迹絕欲穢。
栖心事外。
為世軌揩。
若投女人。
與惡人無别。
則喪世人宗親敬之心。
釋名者。
身相扪摸為摩。
二境界交對曰觸。
故曰摩觸。
别緣具七。
一是人女。
簡去人男及非天畜等。
然人女中。
不簡死活小大親疏道俗齊犯。
不下文具明。
二人女想。
三二俱無衣。
四作無衣想。
五有染心。
六興方便。
七覺觸便犯。
次阙别緣。
此中異境。
謂有人男二形黃門。
及天非人畜生。
此六作阙境雙阙。
故阙初緣。
有十二蘭罪。
若阙第二。
亦有十二。
謂想疑各六。
阙三二蘭。
謂有衣作阙境及雙阙。
阙四亦二。
謂作有衣想疑。
阙五無罪。
阙六亦然。
或獲小??。
阙七輕重二蘭。
次下釋文。
俗女呵中文二。
先舉欣厭兩人。
為能呵者。
次辨厭人呵責。
其文複二。
一顯呵辭。
所依違理名為不善。
非順出離儀軌。
故雲非法。
此非比丘所作。
故曰非宜。
祈善得惡。
不稱來心。
名為不得時。
第二我常謂下自申來意。
有法喻合。
法中文二。
我常謂等彰己求善之心。
第二今更不下惬來意。
喻中。
本謂者喻初句。
今更者。
喻第二句。
我謂三善根水能滅毒火。
何期毒火翻從水生。
可怪之甚。
殊非所宜。
合中。
先合下句。
即出前火。
次我等夫主下舉俗況道。
反合初句。
餘呵可解。
戒本五句。
一人。
二染心。
三所觸人女境界。
四身相觸下。
正彰摩業。
五若觸一一下結罪。
次下釋相。
女人如上者。
非如上緣女人。
謂如淫戒。
通收覺不覺等四種女人。
是故不以有智未命終簡之。
僧祇第六。
女人者。
母姊妹親裡非親裡。
若大若小。
在家出家。
身者已下。
釋第四句。
欲明相觸。
先标身義。
觸中初開九章。
次依重解。
若女作女相下。
釋結罪句。
于中文三。
初二俱無衣僧殘。
二女作女想下。
衣互有無偷蘭。
三女作女想下。
二俱有衣。
情最微故吉。
前文有二。
初心境相應犯。
二是女疑者。
心不當境輕。
前文九業。
約初投中。
準下吉中。
合有六句。
初二立位。
以其不過樂不樂故。
三四交絡。
以雲動身不受樂。
受樂不動身。
五六雙頭。
以雲動身受樂。
不動身不受樂。
今此文中。
女觸比丘。
第一立位。
直雲受樂。
次句是雙。
動身受樂。
應有交句。
謂不動身受樂。
比丘觸女亦三。
俱設亦三。
合有九句。
若睡眠女親新死少分壞。
但有比丘往觸。
三三合九。
而無彼來。
及俱設投業。
既有十八。
下八亦然。
即成一百六十二殘。
具足應爾。
文中但有女來。
餘者普略。
等就女來。
阙無交句。
但有立位雙頭。
投業既二。
餘八亦然。
但十八句。
又複文據女觸比丘。
故須受樂。
若其比丘往即觸。
及以俱設觸着即犯。
不須受樂。
又準下文。
比丘無淫心觸女。
及女觸比丘。
皆問覺觸受樂。
若比丘有淫心觸女。
但着即犯。
故文雲。
比丘欲心觸女手腳疑。
佛言僧殘。
不論樂不。
次女觸比丘手腳。
及戲笑互相觸。
方雲受樂殘不樂不犯。
又如衣互有無樂不樂俱蘭。
故知俱無衣中。
樂不樂俱殘。
若待受樂始殘。
即與諸文相害。
次起疑心。
依前廣說。
合有一百六十二蘭。
若但依文。
蘭有十八。
次明衣互有無。
若具論者。
于投業中。
比丘觸女有六。
二立。
二交。
二雙。
女來俱設。
複各有六。
三六十八。
若睡眠新死少分。
複有十八。
二位合成三十六句。
投業既爾。
餘八亦然。
合有三百二十四蘭。
文中且就活女。
有其十句。
彼此往觸。
各立位四各二交四即八。
略無二雙四。
于俱設中。
略無立位雙頭四。
但有二交。
故總十句。
初比丘觸女衣。
二立位句。
一受樂。
二不受樂。
次三四句。
女衣觸比丘二立位。
次五六二交。
比丘觸女衣。
次七八二交。
女衣觸比丘。
次九十二交。
俱設方便。
投業既爾。
下八同然。
故曰亦如是。
合九十句蘭。
若女疑者。
還爾許吉。
次俱有衣文中。
但有六句。
此之六句。
據比丘觸女。
二立二交二雙。
并悉具足。
對其九業。
成五十四。
準立多少。
如蘭中說。
又此俱無衣等。
三位差别。
各據本心。
作此分齊。
若其本作無衣觸心。
但使着衣亦蘭。
以是殘家方便故。
下媒亦爾。
次輕重文五。
一約當趣。
二明異趣。
三男子下。
形報以辨。
下文與黃門二根。
相觸并蘭。
四女人下。
境心有無。
五境想五句。
餘文可解。
次粗惡語戒 制意同前。
釋名者。
由此表彰欲穢顯了。
名粗惡語。
又可但作非梵行語。
亦名粗惡。
如說善事。
意表淫欲。
得成僧殘。
故下文消蘇女人形露。
比丘見已語言。
汝消蘇。
彼言大德爾。
比丘默然。
疑。
佛言。
說不了了蘭。
準此解。
不疑即僧殘。
着赤衣亦爾。
别緣有七。
一人女。
二人女想。
三有染心。
四粗惡語。
五粗語想。
六言章了了。
七前境知解。
阙緣可解。
戒本五句。
一人。
二染心。
三所對女境。
四對說粗語。
五随說下結罪。
次下廣釋。
前二可知。
女人如上者。
如上緣中。
識好惡者。
異于前戒。
粗惡語下。
釋第四句。
文中有三。
一總解。
準此粗語淫欲語。
别釋戒本中亦二。
則成六句。
二列八門三。
一一别釋。
次若比丘下。
釋第五句。
亦即是輕重相。
文五應知。
次歎身索供養戒 情希淫欲。
矯自歎身。
望順愛心。
言此為最。
故曰歎身索供養。
制意具阙等。
并同于前。
戒本六句。
一犯人。
二染心。
三所對女人。
四自歎身。
五索供養。
六如是供養下結罪。
次下廣釋。
前三可知。
釋第四句。
文分為四。
一釋歎身。
歎身有二。
一歎色身。
二歎種姓。
二以精進。
解梵行。
故曰勤修離穢濁。
三解持戒。
對治除犯戒方便之業。
名為不缺。
對除犯戒根本之罪。
名不穿漏。
離後眷屬。
名不染污。
又解。
對本全故。
稱之為缺。
謂不犯僧殘。
名為不缺。
如上偈雲垣牆缺壞。
不犯提及呵。
名不穿漏。
故上偈言壞器穿漏。
不犯第五。
名無染污。
故智論二十五雲。
雲何名不缺戒。
五衆戒中。
除四重戒。
犯諸餘重者。
是名缺犯。
餘罪是名破。
複次身罪名缺。
口罪名破。
複次大罪名缺。
小罪名破。
四善法者。
謂十二頭陀。
及諸善業。
作如作是下。
解第五索供養句。
若在人女前下。
釋第六句。
亦是輕重相。
文四可知。
次媒嫁戒 結媾媒嫁。
和合婚姻。
正是生死之源。
障道之本。
又以紛務妨修。
相招譏醜。
比丘所為。
特乖法式。
往返和合。
以成婚娶。
故雲媒嫁。
别緣具六。
一人男女。
簡去非畜。
而于人中。
無問貴賤親疏。
二人男女想。
三作媒事。
四媒嫁想。
五顯事了了。
六受語往彼還報。
阙緣類說。
戒本五句。
一犯人。
二往來。
三彼此者所媒境界。
四作媒嫁事。
謂持男意等是。
五結罪。
次釋戒本。
上二可知。
第三句男女互為彼此解。
女文四。
一舉。
二列。
三解。
四結。
男亦類然。
次母護男下釋第四句。
且舉女男。
各一為法。
次解第五句。
于中文二。
一明使義具不。
二若言已嫁下明境界有無。
前文有三。
初使義具三犯殘。
二自受語往彼不報下。
具二阙一犯蘭。
三受語不往彼下。
具一阙二犯吉。
前文有二。
初以一法二法相參。
作六十四句。
次以三法相參。
作四十八句。
初文分四。
謂語書指印現相。
各作十六句。
初語十六者。
單語四句。
次以書配語作四句。
次指印配語作四句。
次現前相配語作四句。
餘三各爾。
廣說六十四。
次三法相參亦四。
謂語書指印現相。
各作十四。
二先語十二者。
語書指印一四廣文。
次語書現相一四。
次語指印現相一四。
此之二四。
略易即止。
次書為顯十二中。
俱有一四。
餘二略無。
及餘二頭并略不出。
并前總有一百一十二句。
此據一男為頭。
餘并類然。
數過二萬。
次若比丘下一句文乘。
或可欲明不具。
先舉具殘。
次蘭吉二位。
各三可知。
此之蘭吉并自究竟。
非是方便阙緣中收。
亦可将吉成蘭。
以蘭成殘。
猶如違谏。
于理無失。
上觸亦然。
次有無可解。
輕重文五如前。
但境想文下使明持書。
作使者。
以類同故。
次無主僧不處分過量造房戒 制開意有三。
一制意者。
上士報強。
能忍寒苦。
不假房舍。
而得進修。
是以大聖。
制依冢間樹下露坐。
随緣栖泊。
二開意者。
中下報劣。
不耐風霜。
要藉屋宇。
方能進修。
是以如來。
适情聽許。
小房石室。
兩房一戶。
三又制者。
出家之人。
理祛封滞。
縱有離構。
但取容身。
然諸比丘。
乘教廣作。
非理求乞。
惱亂人非。
斯則長己貪結。
壞自知足。
不生俗信。
以滅正法。
又以自專不乞處分。
礙僧惱衆。
自壞妨慈。
故制殘吉四罪。
多論四義。
一為法久住故。
二為止诽謗故。
三不惱害衆生。
令信敬增長故。
四為少欲知足行善法故。
問四依之中。
有開有制。
四制不行。
并不制罪。
四開有違。
而罪輕重。
答四制不行。
便當開限。
是故于制不行。
并不結犯。
論其四開。
乃随分限。
于分不行。
理須有罪。
但以房舍過重。
故得僧殘。
餘者過輕。
唯犯提罪。
次辨釋名及離合。
初二。
先釋名者。
本心為己。
名為無主。
辄自造房。
稱不處分。
大不依限。
故言過量。
次制離合。
先制離意。
問二房何以離者。
答雖同一房。
三義異故。
一有主無主殊。
二量制不制異。
三秉法處分。
牒事差别。
以此三義。
故分二戒。
又問于前房中。
何以二戒合者。
答生罪緣同。
故須合制。
謂過量不處分。
并由一房而生。
如急施雨衣。
四獨二浣。
異語嫌罵等。
次初二者。
前房無主不處分初。
後房有主不處分初。
然不處分。
名雖是同。
以房分法。
并有最初。
其猶不定所撿。
并舉殘提。
對于二處。
各有最初。
故知二房。
其義亦爾。
不處分既爾。
妨難類然。
别緣具六。
一自乞求。
二無主。
三為己。
四過量不處分。
五過量不處分想。
六房成結犯。
次阙緣者。
若阙初緣。
不自乞求。
即無過量。
容有餘三。
此三非定或有三。
若作如法。
全是無罪。
若阙第二。
便犯後戒。
或三二等。
如前所明。
若阙第三。
不自為己。
為他造房。
二蘭二吉。
或三二等。
亦如前明。
若阙第四。
容有四蘭。
謂實不過量。
作過量想疑。
實得處分。
作不處分想疑。
若阙第五。
亦獲四蘭。
謂實過量。
作不過量想疑。
不得處分。
作處分想疑。
若阙第六。
輕重二蘭。
多雲。
從平地印封作相。
二團泥未竟已還盡輕蘭。
一團未竟重蘭。
次下釋文。
犯中。
非理乞求。
及斫伐神樹。
即是惱亂二趣。
次時彼下。
發覺呵責。
初樹神白佛。
次迦葉白佛。
所以不呵者。
以佛聽造。
乘教起非。
迦葉若呵。
反被嫌責。
又可造房者多。
呵而無益。
善識人心。
将護故爾。
次呵文二。
先問自言。
次方呵責。
呵中文三。
一呵恃勢乞求。
然佛雖聽比丘造房。
而不以房廣令乞索。
今造大房。
廣求功車杖等。
以乞繁多。
居士遙避。
故曰非法而乞此物難受。
次告諸比丘下。
舉外況内。
呵文三可知。
次爾時下毀贊以呵。
過求越分。
故曰非時。
苦言逼切。
名為不耎。
耶乞增貪。
稱雲不正。
應機利物。
名曰知時。
不爽物情。
稱雲柔耎。
濟物息貪。
名為正乞。
次明戒本。
九句。
初舉犯人。
二自乞求。
以惱施主。
有過量罪。
若其自物。
則無過量。
三作屋顯作。
餘物無過量。
不處分罪。
四無主者。
以别有主。
不犯過量。
五為己者。
除去為他。
六應量作。
辨量分齊。
七教從僧乞。
八彼比丘下教僧與法。
九若比丘下違而結罪。
廣解文二。
初釋戒本。
次若比丘下輕重相。
前文餘句可解。
應量者下釋第六句。
然佛磔手。
文說不定。
五分二尺。
僧祇二尺四寸。
然祇二尺四者。
是舊小尺。
準今大尺。
但有二尺。
今且依祇為定。
長十二磔者。
謂二丈四尺。
廣七磔者。
一丈四尺。
此據内量。
不取其外。
故祇第六雲。
長者縱量也。
廣者橫量也。
作屋法有内外量。
今縱廣量壁内也。
屋高下量者。
壁邊一丈二尺。
今解過量。
三門分别。
第一應量犯未犯。
第二互過結未結。
第三俱互罪多少。
初門應量。
不犯過即結??。
故言過量。
作者僧殘。
爾者長衣。
亦應過量有罪。
答房是過中制衣。
是滿中制房。
以過中制故。
舉開不犯位衣。
以滿中制故舉。
制出犯位。
所以爾者。
舊解雲。
長衣内開外亦開作法。
外開位故。
須舉犯以開不犯。
此出外開極小量房内開外不開無有作法外開者故。
舉未犯位。
即是内開極大量。
今解。
長衣本聽畜。
但出作法量應量應如法不作即有??房制不聽大出量開分齊應。
即開無??過。
即制有罪。
其處分量者。
見論十三雲。
若房長六磔手。
廣四磔手。
作如是房者。
無主亦不犯。
何以故。
以非房故。
又此兩房戒開文并言小容身屋不犯。
若越四磔。
六磔手已上。
即須處分。
是則過量不過量者。
鹹有不處分罪處分不處分。
并有過量??。
第二門。
問房有廣長。
如何結罪。
為待俱過。
為互亦犯。
答互過即犯不待俱過。
故見論雲。
若滅長益廣。
或減廣益長。
并不得。
何況長廣俱過。
又如下文坐具。
雨浴衣等。
亦同互犯。
以此義故。
今以長中過如減。
對廣中過如減。
次第互曆。
合成九句。
數之可知。
是中五句有罪一俱四互四句無罪。
故知互犯。
第三門。
問若房互過始終二罪。
如其俱過。
亦結二不。
答互據二房。
複兩業造。
是故二房。
各結一罪。
俱過房一。
複一業造。
是故一房。
但結一罪。
爾者。
如食殘等不淨食時咽業一故。
亦應一罪。
答食雖業一。
以緣異故房則緣業俱同。
是以一罪。
次難處下。
解第七句。
于中文二。
一出妨難體。
二教從僧乞。
見論。
房主先當治地平。
正猶如鼓面。
然後往乞。
此乞威儀。
阙無禮足。
表己殷重。
一言至三。
次爾時下。
釋第八句。
于中文三。
一撿人。
二驗事。
三與法。
前文僧觀此人為可作。
不立二章門。
次若可信下。
釋成二門。
次第四句。
前三不應。
第四應與。
對此解義。
二門分别。
第一僧别二地。
須處分不。
第二現有妨難處分成不。
初門本制處分。
為防妨難。
縱非僧地義。
容妨難故。
但造房鹹須處分。
如後戒雲。
何處有好他。
堪起房舍。
爾時近拘睒彌城。
有尼拘律神樹。
多人往返。
象馬車乘。
止息其下。
時尊者闡陀。
往伐此樹。
即制處分。
此豈僧地。
第二門。
問現有妨難。
處分成不。
舊解成就處分本防不處分僧殘。
不正防妨難。
既所防不同。
難有妨難。
從僧乞處分者。
免彼不乞。
專任之過。
故得成就。
為此文言。
不過量僧。
處分得妨難二吉。
此文良證。
言不應者。
得小罪故。
此釋不然。
違于正理。
凡所為事必須稱法。
事既現有。
妨難處分如何得成。
又制處分。
令撿妨難。
文言妨難互有。
及俱并不應與妨難。
俱無應與處分。
今有違文。
如何成就。
又若與法成者。
如何瞻波雲。
不如白法。
作白不如羯磨法。
作羯磨。
非法等不成。
若爾何故。
文言僧處分有難有妨。
處二突吉罪。
辭此先得法妨難。
後生以法。
先成無有殘罪。
為有妨難。
但結不應。
次與處分法。
于中文二。
一明與法。
二明作弗。
就與法中。
先差秉法人母經第四。
束為四位。
不差耆年者。
以耄不堪故。
亦非下坐者。
以卑小故。
上座次座但能秉法。
不問誦律不誦。
故雲應差堪能者作。
次明與法。
法是白二四人僧收。
于中文二。
初正與法。
次僧已忍下。
結前中。
先白後羯磨。
白中事繁重者。
即有四句。
一告衆來聽。
二牒所因事令衆同知。
三作法時到勸衆詳忍。
四舉其所作。
結成白詞。
白中事不繁重者。
但有三句。
如受日差人之類。
次羯磨文二。
初舉所作咨僧可不。
次僧與下。
決判是非。
前中。
初句總告攝心。
次舉所作約别勸忍。
次決判中亦二。
初僧後别。
結文可知。
因明處分法。
與何相應者。
謂與人處相應。
唯此人此處得。
或此人餘處。
餘人此處。
并悉不得。
多論雲。
若印封作相。
已不得餘處作房。
若異比丘。
不得此處作房。
正應此比丘作。
又雲若此房上更異比丘欲作房。
不須白僧。
但房主聽得。
不聽不得。
以此故知。
唯是人處相應。
爾者結界亦然。
答界本為衆。
即是衆同之本。
此無為别。
故不相類。
次明作事乃至一團泥在偷蘭竟即僧殘。
又後一團拟作者。
蘭若其心絕亦殘。
次解第九句。
文有五三。
第一三二殘作頭妨難俱互作。
第二三以不處分為頭作。
第三三以過量為頭作。
第四三無殘直吉俱互作。
第五三無吉直殘俱互作。
據理合然。
有文同此。
或有經文。
殘中唯有過量一句。
略無餘二。
故有十三句。
次輕重文五。
一自作。
二使他作。
三為他作。
四房主巧師。
此彼犯義。
文有四句。
初句現前拼地。
應量作者。
過量作者犯。
此謂房主結殘。
巧師蘭罪。
為欲一言。
通結彼此。
是故直言作者犯。
次句亦然。
三不報。
四不問。
此之問報但苦吉無殘。
第五境想文有四重。
此是犯不犯門。
轉想故五。
次有有主不處分造房戒 以有主故。
不辨尺量。
唯此為異。
餘悉同前。
問。
既有主辨。
何須斫樹。
答為欲取地不須樹用如文。
何處有好地。
堪起房舍。
即便伐樹。
次無根謗戒 别制意者。
法衆所居。
理須和合。
不相惱觸。
是曰衆僧。
今乃懷瞋橫誣重事。
塵盆良善。
甄出衆外此則增長生死毀滅正法欺??事深。
故須聖制。
多論雲。
為法久住故。
為止謗毀。
令梵行安樂住。
不妨讀經行道故。
次釋名有三。
一釋名者。
内無三實。
稱曰無根。
重事加誣。
名之為謗。
次離合者。
問謗義是一。
如何分為二戒。
答望無根處齊理應合制。
但以無根假根殊。
是故别禁。
若其一向無根。
或見言聞疑等。
或淫言盜殺等。
并前戒中收故。
十誦五十一雲。
若比丘語比丘言。
我犯淫。
是比丘。
以無根謗言。
汝犯殺盜妄語。
得僧殘。
餘盜殺妄绮互類此應知。
若或異事上見。
假言見此聞疑亦爾。
鹹假根攝。
問三根謗人。
名别得罪。
何以合一不分三戒。
答若望三根。
名别得罪。
不必相假。
亦應立三。
但以無根處。
齊得罪義等。
又客共證一犯。
是以合制。
次多少者。
問謗他犯重。
實無三根。
僧虛解邊。
犯妄提不。
答若準見論。
得謗無妄故。
論十三雲。
以無根夷謗比丘得僧殘。
無夜提以謗一向假虛成故。
又解若
合有三萬六千八百言) 西太原寺沙門 懷素 撰 ●次解僧殘。
開之為二。
第一總解。
第二别明。
總解七門分别。
第一配屬身語。
第二自作教他。
第三遮性差别。
第四持犯方軌。
第五違制不同。
第六二部有異。
第七下衆任運。
初門身語位分為四。
一有二戒局身。
謂漏失摩觸。
二有八戒。
二粗二謗及四違谏。
語正身助。
三二房戒。
身犯語助。
四媒嫁戒。
身語正犯。
第二門位分為三。
一有五戒自作成重。
謂二粗媒嫁兩房。
若論教人。
有同不同。
謂蓋有無。
能所犯異。
是以下文。
使比丘言。
我若報僧。
恩。
不在我。
為此自報。
使殘僧蘭。
益若俱者。
粗媒同犯。
二房義殊。
故如前辨。
次二謗戒。
惱境處齊。
彼我同犯。
三有六戒。
自重教。
輕謂漏失摩觸。
四違谏戒。
漏摩教人。
無潤己義。
但由勸惡。
故結蘭罪。
教他違谏。
僧未秉法。
教言莫舍。
但得吉羅。
以無僧命衆法可違。
情過輕微。
所以不重。
若僧秉法。
設谏已去。
教言莫舍。
即結蘭罪。
以有僧命衆法可違。
情過重故。
所以不輕。
門且如教人漏失。
事成始蘭。
何故教人違谏。
前人用言。
違谏未成。
即得蘭罪。
舊釋雲。
彼處教人。
但有自壞損他。
無僧命衆法可違。
過義是少。
故事成蘭。
不成但吉。
此中教人違谏。
一有自壞。
二複損他。
三有僧命衆法可惱。
過義是多。
故不待事成。
教即結蘭。
今解。
教人漏失。
約事辨違。
事成結重。
不成獲輕。
教人違谏。
唯約惱僧。
不對事明。
直結蘭罪。
所以知者。
如調達違白未竟。
但得吉羅。
教他莫舍。
便獲蘭罪。
以此故知。
不對事明。
又亦不就能所差别。
若約能所明者。
豈有所教吉羅。
能即蘭罪。
爾者惱僧過重。
應結僧殘。
解為惱過重。
故結偷蘭。
無别可損。
不犯僧殘。
第三門。
三戒是遮。
媒及二房。
餘之十戒。
并是性攝。
第四門。
是中初房。
除去過量有王房全一個年半戒。
具二持犯。
謂不從僧乞處分法。
名為止犯。
身造房成。
即名作犯。
此之二犯。
體一名别。
而不得有名體各别。
其二持者。
具含兩義。
或從僧乞法。
即是作持。
得法造房。
即無作犯。
翻卻作犯。
豈非止持。
此亦同犯。
體一名别。
法雖不乞。
亦不造房。
名為止持。
造即乞法。
名為作持。
此之二持。
名體各别。
餘十一個年半戒。
唯是止持作犯。
亦可此一個半戒。
據别體邊。
是則作犯止持。
通十三戒。
第五門。
理而言之。
并是違佛制。
然前九戒。
直作即犯。
以無僧命可違。
名違佛制。
後四谏戒。
名違僧制。
僧若不秉谏法。
即無違谏之罪。
以此義殊。
違制不等。
第六門。
一媒。
二謗。
及四違谏。
此等七戒。
僧尼同犯。
違谏得罪雖齊。
境界翻例。
餘之三戒。
境罪俱等。
自餘六戒。
僧尼不同。
漏失僧重尼提者。
染患内外不同。
故有輕重。
多雲。
為令二衆有差别故。
又雲女人煩惱深重。
難拘羅制。
若與制重。
則罪惱衆生。
又雲女人要在和屏。
多緣多力。
苦乃出精。
男子不爾。
随事能出。
故不同也。
比丘觸女。
力能自固。
限分中制。
但待得僧殘。
尼受摩觸。
恐成陵逼。
深防中制。
故結夷罪。
二粗稀數。
僧重尼輕。
又可尼是趣重方便。
故結偷蘭。
僧無八事相資。
故得殘罪。
二房就過量者。
僧得獨行獨宿。
喜觸造房。
故結僧殘。
尼須伴援。
二人共造。
為二共造。
自無過量。
是以文雲。
多人住屋不犯。
見論。
二人造房不犯。
設令獨造。
稀故蘭罪。
若爾覆屋過三。
何以同犯。
答此據稀數不同。
故使犯有輕重。
下就看覆招譏。
所以同犯。
為此下文。
但離見聞。
即開不犯。
既禁見聞不殊。
所以齊犯。
若論不處分者。
舊解雲。
尼無蘭若。
制居聚落。
僧傥無房。
故宜須造。
設不處分。
情過輕微。
但結蘭罪。
比丘丈夫。
得在蘭若。
樹下露坐。
安身進業。
今在聚落。
營構私房。
故須重遮徴其後犯。
今解。
前以過量喜獨故殘。
今不處分。
類準亦爾。
又可本為惱僧制令處分。
比丘喜惱故殘。
尼即不喜蘭罪。
第七門七戒。
各容有任運犯義。
謂二粗二謗。
兩房媒嫁。
得有遣人為己作義。
所教事成。
任運得犯。
餘六教人。
雖欲為己。
以不同犯。
故無任運。
次下别釋。
先解初戒 别制意者。
多論雲。
為令法久住故。
又欲止诽謗故。
又欲生天龍善神信敬心故。
又佛平等。
不問親疏。
有事則制。
無事則止。
又諸佛法爾。
淫是惡行。
法應制之。
次釋名。
方便動轉。
标心究竟。
名之為故。
體分[泳-永+(盈-又+夕)]流。
稱雲漏失。
次别緣有五。
一有六種非道境界。
若是正道。
不犯此戒。
二作非道想。
以非道道想。
但得偷蘭。
是以下文雲。
若非道想。
不疑僧殘。
三作究竟心。
四動轉。
五失即犯。
阙緣者。
若阙初緣。
正道來替。
獲重。
不犯僧殘。
阙第二緣。
兩蘭。
謂非道道想。
非道疑。
阙三四緣無罪。
阙五。
輕重二蘭。
次下釋文。
犯相可解。
次諸根下。
發覺呵責。
先比丘呵。
文分為四。
初諸根悅豫。
發覺所由。
二諸親友下有二問答。
明取自言。
三諸比丘下。
正明呵責。
文中複二。
一彰所作不安。
妄為安樂。
二此正法下。
舉應以顯不應。
四應舉事白佛。
次佛呵文二。
一撿自言。
二明呵責。
呵責文三。
一行違失。
二污略教。
三損信施。
戒本文三。
一略。
二開。
三滿。
開中文五。
一夢中作事。
二睹事生疑。
三陳疑扶托。
四為申疑狀。
五彰過開通。
若取作事。
即應是犯。
以本無心。
除夢不犯。
見論十二雲。
佛制身業。
不制意業。
是以夢中無罪。
滿戒四句。
一人。
二犯。
三開。
四結。
次明廣解。
不釋第三句。
初一别解。
二四合明。
其結罪名。
乃至吉羅。
皆無釋者。
别解可知。
合明文雲。
第一釋弄列精七種。
對人屬當。
第二爾時下。
辨情所為十一種事。
第三若憶念下。
舉前七精。
錯互作五十句。
初一漫句。
情無簡别。
次對七色。
名為七句。
但對責中。
初之一句。
克心相應犯。
下雲不相應犯。
次黃亦同。
餘五各爾。
故曰亦如是。
合成五十句。
第四欲為樂故下。
垂上五十句。
配十一事。
作五百五十句。
初舉為樂。
對漫一句。
次約責七句。
次黃等亦爾。
次舉樂等類易。
第五若于内色下。
出其六種非道境界。
列釋可知。
第六若于内色下。
舉七種精及十一事。
對于六種非道境界。
作五百二十八句。
初約内色。
取前漫句。
及青等七。
但作八句。
計理應有五十句。
餘四十二略無。
次舉此八。
對十一事明。
是中先舉為樂八句。
次舉藥等類易。
是則合成八十八句。
次外色下。
舉餘五乘。
即成五百二十八。
或可兼略總乘。
合有三千三百句。
次輕重文二。
一自作。
二教他。
餘文可解。
次摩觸戒 别制意者。
多論六義。
一以出家之人。
飄然無所依止。
今結此戒。
與之作伴。
有所依怙。
二止鬥诤故。
此是诤競根本。
若投女人。
則生诤亂。
三息嫌疑故。
不謂直投而已。
謂作大惡。
四斷大惡之源。
欲是衆禍之先。
禁微防着。
五為護正念故。
若親近女人。
則失正念。
六為增上法故。
比丘出家。
迹絕欲穢。
栖心事外。
為世軌揩。
若投女人。
與惡人無别。
則喪世人宗親敬之心。
釋名者。
身相扪摸為摩。
二境界交對曰觸。
故曰摩觸。
别緣具七。
一是人女。
簡去人男及非天畜等。
然人女中。
不簡死活小大親疏道俗齊犯。
不下文具明。
二人女想。
三二俱無衣。
四作無衣想。
五有染心。
六興方便。
七覺觸便犯。
次阙别緣。
此中異境。
謂有人男二形黃門。
及天非人畜生。
此六作阙境雙阙。
故阙初緣。
有十二蘭罪。
若阙第二。
亦有十二。
謂想疑各六。
阙三二蘭。
謂有衣作阙境及雙阙。
阙四亦二。
謂作有衣想疑。
阙五無罪。
阙六亦然。
或獲小??。
阙七輕重二蘭。
次下釋文。
俗女呵中文二。
先舉欣厭兩人。
為能呵者。
次辨厭人呵責。
其文複二。
一顯呵辭。
所依違理名為不善。
非順出離儀軌。
故雲非法。
此非比丘所作。
故曰非宜。
祈善得惡。
不稱來心。
名為不得時。
第二我常謂下自申來意。
有法喻合。
法中文二。
我常謂等彰己求善之心。
第二今更不下惬來意。
喻中。
本謂者喻初句。
今更者。
喻第二句。
我謂三善根水能滅毒火。
何期毒火翻從水生。
可怪之甚。
殊非所宜。
合中。
先合下句。
即出前火。
次我等夫主下舉俗況道。
反合初句。
餘呵可解。
戒本五句。
一人。
二染心。
三所觸人女境界。
四身相觸下。
正彰摩業。
五若觸一一下結罪。
次下釋相。
女人如上者。
非如上緣女人。
謂如淫戒。
通收覺不覺等四種女人。
是故不以有智未命終簡之。
僧祇第六。
女人者。
母姊妹親裡非親裡。
若大若小。
在家出家。
身者已下。
釋第四句。
欲明相觸。
先标身義。
觸中初開九章。
次依重解。
若女作女相下。
釋結罪句。
于中文三。
初二俱無衣僧殘。
二女作女想下。
衣互有無偷蘭。
三女作女想下。
二俱有衣。
情最微故吉。
前文有二。
初心境相應犯。
二是女疑者。
心不當境輕。
前文九業。
約初投中。
準下吉中。
合有六句。
初二立位。
以其不過樂不樂故。
三四交絡。
以雲動身不受樂。
受樂不動身。
五六雙頭。
以雲動身受樂。
不動身不受樂。
今此文中。
女觸比丘。
第一立位。
直雲受樂。
次句是雙。
動身受樂。
應有交句。
謂不動身受樂。
比丘觸女亦三。
俱設亦三。
合有九句。
若睡眠女親新死少分壞。
但有比丘往觸。
三三合九。
而無彼來。
及俱設投業。
既有十八。
下八亦然。
即成一百六十二殘。
具足應爾。
文中但有女來。
餘者普略。
等就女來。
阙無交句。
但有立位雙頭。
投業既二。
餘八亦然。
但十八句。
又複文據女觸比丘。
故須受樂。
若其比丘往即觸。
及以俱設觸着即犯。
不須受樂。
又準下文。
比丘無淫心觸女。
及女觸比丘。
皆問覺觸受樂。
若比丘有淫心觸女。
但着即犯。
故文雲。
比丘欲心觸女手腳疑。
佛言僧殘。
不論樂不。
次女觸比丘手腳。
及戲笑互相觸。
方雲受樂殘不樂不犯。
又如衣互有無樂不樂俱蘭。
故知俱無衣中。
樂不樂俱殘。
若待受樂始殘。
即與諸文相害。
次起疑心。
依前廣說。
合有一百六十二蘭。
若但依文。
蘭有十八。
次明衣互有無。
若具論者。
于投業中。
比丘觸女有六。
二立。
二交。
二雙。
女來俱設。
複各有六。
三六十八。
若睡眠新死少分。
複有十八。
二位合成三十六句。
投業既爾。
餘八亦然。
合有三百二十四蘭。
文中且就活女。
有其十句。
彼此往觸。
各立位四各二交四即八。
略無二雙四。
于俱設中。
略無立位雙頭四。
但有二交。
故總十句。
初比丘觸女衣。
二立位句。
一受樂。
二不受樂。
次三四句。
女衣觸比丘二立位。
次五六二交。
比丘觸女衣。
次七八二交。
女衣觸比丘。
次九十二交。
俱設方便。
投業既爾。
下八同然。
故曰亦如是。
合九十句蘭。
若女疑者。
還爾許吉。
次俱有衣文中。
但有六句。
此之六句。
據比丘觸女。
二立二交二雙。
并悉具足。
對其九業。
成五十四。
準立多少。
如蘭中說。
又此俱無衣等。
三位差别。
各據本心。
作此分齊。
若其本作無衣觸心。
但使着衣亦蘭。
以是殘家方便故。
下媒亦爾。
次輕重文五。
一約當趣。
二明異趣。
三男子下。
形報以辨。
下文與黃門二根。
相觸并蘭。
四女人下。
境心有無。
五境想五句。
餘文可解。
次粗惡語戒 制意同前。
釋名者。
由此表彰欲穢顯了。
名粗惡語。
又可但作非梵行語。
亦名粗惡。
如說善事。
意表淫欲。
得成僧殘。
故下文消蘇女人形露。
比丘見已語言。
汝消蘇。
彼言大德爾。
比丘默然。
疑。
佛言。
說不了了蘭。
準此解。
不疑即僧殘。
着赤衣亦爾。
别緣有七。
一人女。
二人女想。
三有染心。
四粗惡語。
五粗語想。
六言章了了。
七前境知解。
阙緣可解。
戒本五句。
一人。
二染心。
三所對女境。
四對說粗語。
五随說下結罪。
次下廣釋。
前二可知。
女人如上者。
如上緣中。
識好惡者。
異于前戒。
粗惡語下。
釋第四句。
文中有三。
一總解。
準此粗語淫欲語。
别釋戒本中亦二。
則成六句。
二列八門三。
一一别釋。
次若比丘下。
釋第五句。
亦即是輕重相。
文五應知。
次歎身索供養戒 情希淫欲。
矯自歎身。
望順愛心。
言此為最。
故曰歎身索供養。
制意具阙等。
并同于前。
戒本六句。
一犯人。
二染心。
三所對女人。
四自歎身。
五索供養。
六如是供養下結罪。
次下廣釋。
前三可知。
釋第四句。
文分為四。
一釋歎身。
歎身有二。
一歎色身。
二歎種姓。
二以精進。
解梵行。
故曰勤修離穢濁。
三解持戒。
對治除犯戒方便之業。
名為不缺。
對除犯戒根本之罪。
名不穿漏。
離後眷屬。
名不染污。
又解。
對本全故。
稱之為缺。
謂不犯僧殘。
名為不缺。
如上偈雲垣牆缺壞。
不犯提及呵。
名不穿漏。
故上偈言壞器穿漏。
不犯第五。
名無染污。
故智論二十五雲。
雲何名不缺戒。
五衆戒中。
除四重戒。
犯諸餘重者。
是名缺犯。
餘罪是名破。
複次身罪名缺。
口罪名破。
複次大罪名缺。
小罪名破。
四善法者。
謂十二頭陀。
及諸善業。
作如作是下。
解第五索供養句。
若在人女前下。
釋第六句。
亦是輕重相。
文四可知。
次媒嫁戒 結媾媒嫁。
和合婚姻。
正是生死之源。
障道之本。
又以紛務妨修。
相招譏醜。
比丘所為。
特乖法式。
往返和合。
以成婚娶。
故雲媒嫁。
别緣具六。
一人男女。
簡去非畜。
而于人中。
無問貴賤親疏。
二人男女想。
三作媒事。
四媒嫁想。
五顯事了了。
六受語往彼還報。
阙緣類說。
戒本五句。
一犯人。
二往來。
三彼此者所媒境界。
四作媒嫁事。
謂持男意等是。
五結罪。
次釋戒本。
上二可知。
第三句男女互為彼此解。
女文四。
一舉。
二列。
三解。
四結。
男亦類然。
次母護男下釋第四句。
且舉女男。
各一為法。
次解第五句。
于中文二。
一明使義具不。
二若言已嫁下明境界有無。
前文有三。
初使義具三犯殘。
二自受語往彼不報下。
具二阙一犯蘭。
三受語不往彼下。
具一阙二犯吉。
前文有二。
初以一法二法相參。
作六十四句。
次以三法相參。
作四十八句。
初文分四。
謂語書指印現相。
各作十六句。
初語十六者。
單語四句。
次以書配語作四句。
次指印配語作四句。
次現前相配語作四句。
餘三各爾。
廣說六十四。
次三法相參亦四。
謂語書指印現相。
各作十四。
二先語十二者。
語書指印一四廣文。
次語書現相一四。
次語指印現相一四。
此之二四。
略易即止。
次書為顯十二中。
俱有一四。
餘二略無。
及餘二頭并略不出。
并前總有一百一十二句。
此據一男為頭。
餘并類然。
數過二萬。
次若比丘下一句文乘。
或可欲明不具。
先舉具殘。
次蘭吉二位。
各三可知。
此之蘭吉并自究竟。
非是方便阙緣中收。
亦可将吉成蘭。
以蘭成殘。
猶如違谏。
于理無失。
上觸亦然。
次有無可解。
輕重文五如前。
但境想文下使明持書。
作使者。
以類同故。
次無主僧不處分過量造房戒 制開意有三。
一制意者。
上士報強。
能忍寒苦。
不假房舍。
而得進修。
是以大聖。
制依冢間樹下露坐。
随緣栖泊。
二開意者。
中下報劣。
不耐風霜。
要藉屋宇。
方能進修。
是以如來。
适情聽許。
小房石室。
兩房一戶。
三又制者。
出家之人。
理祛封滞。
縱有離構。
但取容身。
然諸比丘。
乘教廣作。
非理求乞。
惱亂人非。
斯則長己貪結。
壞自知足。
不生俗信。
以滅正法。
又以自專不乞處分。
礙僧惱衆。
自壞妨慈。
故制殘吉四罪。
多論四義。
一為法久住故。
二為止诽謗故。
三不惱害衆生。
令信敬增長故。
四為少欲知足行善法故。
問四依之中。
有開有制。
四制不行。
并不制罪。
四開有違。
而罪輕重。
答四制不行。
便當開限。
是故于制不行。
并不結犯。
論其四開。
乃随分限。
于分不行。
理須有罪。
但以房舍過重。
故得僧殘。
餘者過輕。
唯犯提罪。
次辨釋名及離合。
初二。
先釋名者。
本心為己。
名為無主。
辄自造房。
稱不處分。
大不依限。
故言過量。
次制離合。
先制離意。
問二房何以離者。
答雖同一房。
三義異故。
一有主無主殊。
二量制不制異。
三秉法處分。
牒事差别。
以此三義。
故分二戒。
又問于前房中。
何以二戒合者。
答生罪緣同。
故須合制。
謂過量不處分。
并由一房而生。
如急施雨衣。
四獨二浣。
異語嫌罵等。
次初二者。
前房無主不處分初。
後房有主不處分初。
然不處分。
名雖是同。
以房分法。
并有最初。
其猶不定所撿。
并舉殘提。
對于二處。
各有最初。
故知二房。
其義亦爾。
不處分既爾。
妨難類然。
别緣具六。
一自乞求。
二無主。
三為己。
四過量不處分。
五過量不處分想。
六房成結犯。
次阙緣者。
若阙初緣。
不自乞求。
即無過量。
容有餘三。
此三非定或有三。
若作如法。
全是無罪。
若阙第二。
便犯後戒。
或三二等。
如前所明。
若阙第三。
不自為己。
為他造房。
二蘭二吉。
或三二等。
亦如前明。
若阙第四。
容有四蘭。
謂實不過量。
作過量想疑。
實得處分。
作不處分想疑。
若阙第五。
亦獲四蘭。
謂實過量。
作不過量想疑。
不得處分。
作處分想疑。
若阙第六。
輕重二蘭。
多雲。
從平地印封作相。
二團泥未竟已還盡輕蘭。
一團未竟重蘭。
次下釋文。
犯中。
非理乞求。
及斫伐神樹。
即是惱亂二趣。
次時彼下。
發覺呵責。
初樹神白佛。
次迦葉白佛。
所以不呵者。
以佛聽造。
乘教起非。
迦葉若呵。
反被嫌責。
又可造房者多。
呵而無益。
善識人心。
将護故爾。
次呵文二。
先問自言。
次方呵責。
呵中文三。
一呵恃勢乞求。
然佛雖聽比丘造房。
而不以房廣令乞索。
今造大房。
廣求功車杖等。
以乞繁多。
居士遙避。
故曰非法而乞此物難受。
次告諸比丘下。
舉外況内。
呵文三可知。
次爾時下毀贊以呵。
過求越分。
故曰非時。
苦言逼切。
名為不耎。
耶乞增貪。
稱雲不正。
應機利物。
名曰知時。
不爽物情。
稱雲柔耎。
濟物息貪。
名為正乞。
次明戒本。
九句。
初舉犯人。
二自乞求。
以惱施主。
有過量罪。
若其自物。
則無過量。
三作屋顯作。
餘物無過量。
不處分罪。
四無主者。
以别有主。
不犯過量。
五為己者。
除去為他。
六應量作。
辨量分齊。
七教從僧乞。
八彼比丘下教僧與法。
九若比丘下違而結罪。
廣解文二。
初釋戒本。
次若比丘下輕重相。
前文餘句可解。
應量者下釋第六句。
然佛磔手。
文說不定。
五分二尺。
僧祇二尺四寸。
然祇二尺四者。
是舊小尺。
準今大尺。
但有二尺。
今且依祇為定。
長十二磔者。
謂二丈四尺。
廣七磔者。
一丈四尺。
此據内量。
不取其外。
故祇第六雲。
長者縱量也。
廣者橫量也。
作屋法有内外量。
今縱廣量壁内也。
屋高下量者。
壁邊一丈二尺。
今解過量。
三門分别。
第一應量犯未犯。
第二互過結未結。
第三俱互罪多少。
初門應量。
不犯過即結??。
故言過量。
作者僧殘。
爾者長衣。
亦應過量有罪。
答房是過中制衣。
是滿中制房。
以過中制故。
舉開不犯位衣。
以滿中制故舉。
制出犯位。
所以爾者。
舊解雲。
長衣内開外亦開作法。
外開位故。
須舉犯以開不犯。
此出外開極小量房内開外不開無有作法外開者故。
舉未犯位。
即是内開極大量。
今解。
長衣本聽畜。
但出作法量應量應如法不作即有??房制不聽大出量開分齊應。
即開無??過。
即制有罪。
其處分量者。
見論十三雲。
若房長六磔手。
廣四磔手。
作如是房者。
無主亦不犯。
何以故。
以非房故。
又此兩房戒開文并言小容身屋不犯。
若越四磔。
六磔手已上。
即須處分。
是則過量不過量者。
鹹有不處分罪處分不處分。
并有過量??。
第二門。
問房有廣長。
如何結罪。
為待俱過。
為互亦犯。
答互過即犯不待俱過。
故見論雲。
若滅長益廣。
或減廣益長。
并不得。
何況長廣俱過。
又如下文坐具。
雨浴衣等。
亦同互犯。
以此義故。
今以長中過如減。
對廣中過如減。
次第互曆。
合成九句。
數之可知。
是中五句有罪一俱四互四句無罪。
故知互犯。
第三門。
問若房互過始終二罪。
如其俱過。
亦結二不。
答互據二房。
複兩業造。
是故二房。
各結一罪。
俱過房一。
複一業造。
是故一房。
但結一罪。
爾者。
如食殘等不淨食時咽業一故。
亦應一罪。
答食雖業一。
以緣異故房則緣業俱同。
是以一罪。
次難處下。
解第七句。
于中文二。
一出妨難體。
二教從僧乞。
見論。
房主先當治地平。
正猶如鼓面。
然後往乞。
此乞威儀。
阙無禮足。
表己殷重。
一言至三。
次爾時下。
釋第八句。
于中文三。
一撿人。
二驗事。
三與法。
前文僧觀此人為可作。
不立二章門。
次若可信下。
釋成二門。
次第四句。
前三不應。
第四應與。
對此解義。
二門分别。
第一僧别二地。
須處分不。
第二現有妨難處分成不。
初門本制處分。
為防妨難。
縱非僧地義。
容妨難故。
但造房鹹須處分。
如後戒雲。
何處有好他。
堪起房舍。
爾時近拘睒彌城。
有尼拘律神樹。
多人往返。
象馬車乘。
止息其下。
時尊者闡陀。
往伐此樹。
即制處分。
此豈僧地。
第二門。
問現有妨難。
處分成不。
舊解成就處分本防不處分僧殘。
不正防妨難。
既所防不同。
難有妨難。
從僧乞處分者。
免彼不乞。
專任之過。
故得成就。
為此文言。
不過量僧。
處分得妨難二吉。
此文良證。
言不應者。
得小罪故。
此釋不然。
違于正理。
凡所為事必須稱法。
事既現有。
妨難處分如何得成。
又制處分。
令撿妨難。
文言妨難互有。
及俱并不應與妨難。
俱無應與處分。
今有違文。
如何成就。
又若與法成者。
如何瞻波雲。
不如白法。
作白不如羯磨法。
作羯磨。
非法等不成。
若爾何故。
文言僧處分有難有妨。
處二突吉罪。
辭此先得法妨難。
後生以法。
先成無有殘罪。
為有妨難。
但結不應。
次與處分法。
于中文二。
一明與法。
二明作弗。
就與法中。
先差秉法人母經第四。
束為四位。
不差耆年者。
以耄不堪故。
亦非下坐者。
以卑小故。
上座次座但能秉法。
不問誦律不誦。
故雲應差堪能者作。
次明與法。
法是白二四人僧收。
于中文二。
初正與法。
次僧已忍下。
結前中。
先白後羯磨。
白中事繁重者。
即有四句。
一告衆來聽。
二牒所因事令衆同知。
三作法時到勸衆詳忍。
四舉其所作。
結成白詞。
白中事不繁重者。
但有三句。
如受日差人之類。
次羯磨文二。
初舉所作咨僧可不。
次僧與下。
決判是非。
前中。
初句總告攝心。
次舉所作約别勸忍。
次決判中亦二。
初僧後别。
結文可知。
因明處分法。
與何相應者。
謂與人處相應。
唯此人此處得。
或此人餘處。
餘人此處。
并悉不得。
多論雲。
若印封作相。
已不得餘處作房。
若異比丘。
不得此處作房。
正應此比丘作。
又雲若此房上更異比丘欲作房。
不須白僧。
但房主聽得。
不聽不得。
以此故知。
唯是人處相應。
爾者結界亦然。
答界本為衆。
即是衆同之本。
此無為别。
故不相類。
次明作事乃至一團泥在偷蘭竟即僧殘。
又後一團拟作者。
蘭若其心絕亦殘。
次解第九句。
文有五三。
第一三二殘作頭妨難俱互作。
第二三以不處分為頭作。
第三三以過量為頭作。
第四三無殘直吉俱互作。
第五三無吉直殘俱互作。
據理合然。
有文同此。
或有經文。
殘中唯有過量一句。
略無餘二。
故有十三句。
次輕重文五。
一自作。
二使他作。
三為他作。
四房主巧師。
此彼犯義。
文有四句。
初句現前拼地。
應量作者。
過量作者犯。
此謂房主結殘。
巧師蘭罪。
為欲一言。
通結彼此。
是故直言作者犯。
次句亦然。
三不報。
四不問。
此之問報但苦吉無殘。
第五境想文有四重。
此是犯不犯門。
轉想故五。
次有有主不處分造房戒 以有主故。
不辨尺量。
唯此為異。
餘悉同前。
問。
既有主辨。
何須斫樹。
答為欲取地不須樹用如文。
何處有好地。
堪起房舍。
即便伐樹。
次無根謗戒 别制意者。
法衆所居。
理須和合。
不相惱觸。
是曰衆僧。
今乃懷瞋橫誣重事。
塵盆良善。
甄出衆外此則增長生死毀滅正法欺??事深。
故須聖制。
多論雲。
為法久住故。
為止謗毀。
令梵行安樂住。
不妨讀經行道故。
次釋名有三。
一釋名者。
内無三實。
稱曰無根。
重事加誣。
名之為謗。
次離合者。
問謗義是一。
如何分為二戒。
答望無根處齊理應合制。
但以無根假根殊。
是故别禁。
若其一向無根。
或見言聞疑等。
或淫言盜殺等。
并前戒中收故。
十誦五十一雲。
若比丘語比丘言。
我犯淫。
是比丘。
以無根謗言。
汝犯殺盜妄語。
得僧殘。
餘盜殺妄绮互類此應知。
若或異事上見。
假言見此聞疑亦爾。
鹹假根攝。
問三根謗人。
名别得罪。
何以合一不分三戒。
答若望三根。
名别得罪。
不必相假。
亦應立三。
但以無根處。
齊得罪義等。
又客共證一犯。
是以合制。
次多少者。
問謗他犯重。
實無三根。
僧虛解邊。
犯妄提不。
答若準見論。
得謗無妄故。
論十三雲。
以無根夷謗比丘得僧殘。
無夜提以謗一向假虛成故。
又解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