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開宗記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望所謗之人。
理實得謗無妄。
以謗一向假虛成故。
若對僧前妄心說實令僧虛解。
亦成妄??故。
五分第三。
僧語慈地雲。
于僧前妄語。
其罪重于百。
阿羅漢。
猶如妄語。
惡??兩舌。
對心有無定罪者是。
次緣有八。
一大僧尼。
二僧尼想。
三起瞋心。
四無三根。
五知無根。
六說重事。
七言詞了。
八前境知解。
初緣大僧尼者。
甄下三衆下三。
罪名既輕。
謗豈得重。
猶如打奪。
下三罪亦不重。
爾者随順解義。
何以同提解同違僧命衆法齊故。
又大比丘不問淨穢。
若以無根事誣。
皆成謗罪。
故文雲。
彼人雲不清淨不見彼犯便言見犯無根法謗僧殘。
下戒雲。
不清淨人。
不清淨人相似以此謗彼複以清淨者根謗不淨者。
皆成謗罪。
以此故知。
穢亦成謗。
次下諸緣随義可解無根謗法。
至文中解。
次阙緣者。
若阙初緣。
以大僧與尼。
互為阙境。
及下三衆阙境雙阙。
各四成八。
餘阙準知。
次下釋文犯相文三。
一明如來住處。
第二尊者下謗緣。
第三時慈地下謗犯。
第二緣中分二。
初請營僧。
為謗遠緣。
二時有慈地下為謗近緣。
前文分五。
初默念營僧。
第二時沓婆下舉念申請。
第三從世尊下遂請差遣。
第四時尊者下受差處分。
第五時世尊下稱惬嘉贊。
問阿羅漢者。
所作已辦。
雲何念身不穿營僧。
以求牢固。
答此身危脆。
不久無常。
望清營僧。
希求勝利。
故見論雲。
大德何以作如是言。
此最後身所作已。
極當取涅槃。
譬如然燈。
置于風處。
不久當滅。
此身亦複如是。
我當為僧。
分布房舍。
及諸飲食。
又解羅漢雖複。
諸惑皆除。
然餘福智。
垣須修習。
如下離波伽耶那。
入慈空等定。
次應四方僧法白二差之。
見論。
請佛聽已世見未來慈地比丘。
必生诽謗。
為止诽謗。
語諸比丘。
汝當請沓婆為僧差會。
分房請竟。
應作羯磨差。
次明撩理僧事。
于中文二。
先舊次客。
舊中複次二。
初總次别。
所以總舉者。
欲使同行相欽資緣易具住止和合不廢正修。
故曰同意者共同。
次别複二。
先舉行同人次呗匿下。
舉業同人。
先行同者。
謂十二頭陀。
義如下釋。
次明業同。
此有五人。
多論但四。
謂除呗匿。
僧祇乃至四果。
三明六通。
及無威儀者名别。
次營客比丘。
五分陀婆。
即入火光三昧。
左手出光。
右手爾處。
僧祇亦雲。
左手小指出燈明。
見論雲。
從定起放右手第二指。
以為光明。
須臾名聞滿閻浮提。
諸比丘從遠方來。
欲看神力至已。
語沓婆言。
長老為我等。
安止住處。
敷施床座。
如是衆多沓婆。
自随一比丘。
為安止處。
為餘比丘。
安止住處。
悉是化身。
如真身無異。
問光明神力。
要入定心。
雲何不定心中。
而有光者。
解定心所留。
不違道理。
多論第三。
有三解。
一雲有四不可思議。
謂諸佛禅定龍業報。
第二此人利根。
禅定亦利。
當正分時。
或入或出。
其間駃速。
謂是散心。
如人手擊口唱二心恒别。
但以駃疾。
謂是一心。
第三先入定心。
手出光明。
出光明已。
然後出定。
以定勢力。
光明不滅。
如陶師輪。
餘勢未盡。
次撩理合儀。
大聖嘉贊。
次近緣文二。
初得惡房惡食生嗔之由。
次羅閱下興謗方計。
文有七句。
一尼法兄所鼓虔問訊。
二乘前恚意默無所說。
三無??怪默徴問所由。
四舉事相擊。
以申默意。
五問其所欲請設方儀。
六示以謗儀。
令僧擯彼。
七印述所言。
彰己能作。
五分。
兄弟二人逼尼令謗尼。
彌多羅言。
陀婆清淨。
我若謗之。
僧必當作自言擯我。
我既出衆。
當何所依。
慈地等言。
我當證汝擯于陀婆。
何緣使汝得自言擯。
彌多羅言。
若僧擯陀婆。
我豈得異。
慈地等言。
但令世尊斥逐陀婆。
為吾受擯。
亦複何苦。
我等自當好相安處。
妹敬重兄。
不敢違命。
次下正謗。
此希僧擯故。
對僧說實。
理成謗。
不假對僧故。
僧祇第六雲。
對面罵謗。
語語僧殘。
次發覺文二。
初沓婆自言。
以彰發覺。
次撿挍慈地。
以明發覺。
前文五句。
初明佛問。
二彰知請證。
三世尊不可。
四白言清淨。
夢中行者。
以難況易。
餘之三律。
沓婆自言。
清淨與憶念毗尼。
尼以身證謗故。
與滅擯白四。
五世尊嘉贊。
問佛一切智。
善知淨穢。
所以不證。
沓婆清淨。
慈地是犯。
答佛若自證一是一非。
生人诽謗。
謂佛愛憎。
故佛不證。
止诽謗故。
次撿挍文三。
初令撿問比丘奉教。
二比丘奉教。
撿問本末。
本者比丘。
末者慈尼。
又解準。
次自言文本者。
因得惡房惡食。
末者是己謗情。
三雪彼清淨自申謗意。
次明呵責佛。
呵文二。
初行有違失呵。
次得報決定。
呵文言。
一向入地獄者。
彰過言也。
戒本七句。
一犯人。
二嗔心。
三所謗境界。
此中雖言清淨。
廣解言不淨。
四無根。
五波羅夷下。
重事誣謗。
顯己謗情。
故言欲壞等。
六若于異時下非前行謗時。
是後雪沓婆時。
見論。
若問若不問者。
以無根波羅夷法謗己若衆僧。
問若二三人。
乃至一人。
若于師前自說成罪得僧殘。
七若比丘下結犯。
廣中不解六句。
餘者具明。
嗔恚者下解第二句。
十惡法者。
僧祇雲。
嗔者凡惱及非情處起。
謂愛我怨家。
憎我善友。
及我己身。
配之三世。
及通非情處起。
具名為十。
次根者下。
先解第四句。
将解無根。
先反釋有根。
解此根義。
五門分别。
第一列數釋名。
第二定根多少。
第三明根虛實。
第四舉謗成不。
第五問答釋妨。
初門根者。
能有生舉之義。
故名為根。
根義不同。
有其三種。
謂見聞疑觀視青等。
稱之為見。
納響餐聲。
目之為聞。
見聞之後。
猶豫不決。
心無定執。
名之曰疑。
唯此得舉。
齊号為根。
多論第三雲。
眼根者。
必使清淨。
見事審谛。
可依可信。
唯聽肉眼。
不聽天眼。
若聽說過者。
妨亂事多。
耳根亦爾。
第二門。
三根約位。
總有其四。
謂自他想疑自根。
文明他者。
文雲。
若他見從彼聞亦名見。
若彼說從彼聞亦名聞。
然文不出疑者略也。
理實應有想三根者。
文言見聞疑。
想疑三根者。
文言。
彼有疑。
然想疑二位。
不得名根。
但今就通。
故言有四。
第三門。
以境而言。
此四并虛。
以清淨者。
不妨有根。
犯者無根。
是以文言。
清淨。
清淨相似。
以此謗彼不淨。
不淨相似。
以此謗彼。
然就四中。
前二是實。
後兩橫起。
說之為虛。
前中。
各見聞是實。
疑又是虛。
雖有虛實。
但有聽舉。
第四門。
自他兩種。
有則成舉。
無則成謗。
想心三者。
有不成舉。
以想橫起。
證義弱故。
亦不成謗。
以心實故。
若無成謗。
文言。
後妄此想便言。
我見聞疑犯。
疑心三者。
有不成舉。
謗則成謗。
若稱疑說。
亦不成謗。
為隐橫疑。
以實根往謗故。
文言。
彼有疑後便言。
我無疑我見聞疑以無根謗僧殘。
第五門。
問見聞境界别。
從别立二根。
疑從見聞生。
應當亦分二。
如小妄中。
疑見疑聞。
說戒中複雲。
見疑亦如是。
聞疑亦如是解。
小妄與說戒。
不欲别立根。
随句以相反。
疑從見聞别。
此中為立根。
不得别分二。
就通收彼。
此總立一疑根。
如惡心蘭。
随事雖多。
一名命盡。
此疑亦然。
又解文中。
绮明詳理無别。
所以知者。
以此文雲。
疑有二種。
謂從見生疑。
從聞生疑。
故知并已别竟。
則與小妄說戒無殊。
但以随事故。
離立根即合。
問想通見等三。
以三别三想。
疑亦該于三。
如何合為一。
直言。
彼有疑解根中。
無想名。
以立别三想。
根中有疑名。
故不以三别。
若以三别。
應雲疑。
疑作文不便。
總言彼有疑。
又解想義。
當見聞穴徹分三想。
疑當于豫根。
不了故合一。
又尋文意。
疑别亦得。
或是集法聖賢。
或是翻譯大德。
為離繁文。
故合為一。
故多論雲。
見疑聞疑。
疑疑見妄聞妄疑妄。
又可一種是橫起。
而文想離疑。
合者為顯。
作文顯略。
學者應知。
自古諸德思不洽文。
雖複推尋。
終令人惑。
次下釋文。
先解有根見根。
但約前三戒說。
聲非見境。
故無妄語。
聞義則通。
總舉四戒。
從見生疑。
略舉淫。
煞從聞生疑。
還通四戒。
除此已下。
順解無根。
次下合解戒本。
三五七三句。
謗之方法。
文有七章。
第一無三舉三。
謗作六句。
二無一見根。
以聞疑二根謗。
三無一聞根。
以見疑二根謗。
四無一疑根。
以聞見二根謗下文繁中。
更有三章。
五無見聞二根。
以一疑根謗。
六無見疑二根。
以一聞根謗。
七無聞疑二根。
以一見根謗。
此之七章。
位約為三。
初一以三根往謗。
次三以二根往謗。
次三以一根往謗。
位雖如是。
且從七說七位。
各有六心。
即成四十二心。
此亦理盡。
不須更作多句。
解此六心。
三門分别。
第一定心名字。
第二釋除妨難。
第三對小妄辨異。
初門六心者。
一無想不妄心。
二有想妄想心。
三有疑言無疑心。
四有疑妄。
五無疑言有疑心。
六無疑妄。
第二門。
問初心。
既是無想不妄何以文中。
不言無想不忘。
答不見是無想。
知無是不妄。
為此雖無律文。
得稱無想不忘門。
初句既是無想不忘。
對此應有無想忘想。
所以但立不忘。
而無忘想。
答如想先是有對有得。
稱忘無想。
先是無先。
無不得忘。
爾者。
無想先是無。
先無不得忘。
無疑亦先無。
不立無疑忘。
答疑心猶豫。
得有隐沒。
雖複先無。
而得立忘想。
是穴徹不可隐沒。
先知是無。
不得立妄。
又解初心是根本。
直是無而言有。
不須更以忘等别之。
下五是枝修。
為别前故。
故舉忘不差别相對。
問第二心是有想忘想。
所以不立有想不忘。
作文應雲不見聞疑彼犯。
是中有見聞疑想。
便言我見聞疑犯。
答夫言謗者。
必假虛成。
若有三想。
而複不忘。
即是心實。
豈得成謗。
如小忘第二心不成俱違句。
如彼見想。
還言道見。
乃是實語。
不成妄??。
妄既不成。
甯得成謗。
又下開雲。
意有見想。
便說不犯。
古德不能熟詳文義。
立有想心。
成滂者。
違前理教也。
爾者有疑言。
無疑亦不成滂。
答此為隐卻橫疑。
以實根成謗。
是以文言。
是中有疑。
便言我無疑。
我實見聞疑。
若爾即應許隐橫想。
别舉實根。
以成其謗。
答想是穴徹。
一向是有不知是非。
故不得隐疑。
是猶豫自知是非。
恐他不信隐而成謗。
餘有疑等想對。
理盡不繁。
更作問答分别。
第三門此處六心并是。
境心俱虛。
以有想疑心。
要忘方成謗。
下小妄中。
直辨違心。
不要俱虛。
故無有忘。
又下妄中。
前六初三五。
此狹于彼。
以無不觸知故。
後六初三五。
全是翻倒。
二處二四六境。
順心違與此懸殊辨異可解。
次下釋文。
初章可解。
第二章中。
初句不見。
彼犯以聞疑不見。
然以聞疑有故。
不應成謗。
既以聞疑無故。
得成謗者。
亦應通舉不聞疑。
何以獨言一不見。
答論其理實。
并無三根。
今文所以獨言不見者。
此據謗情。
不以見謗。
為用聞疑往謗。
故作是言。
又為顯此聞疑是實。
望僧生信。
擯斥前人。
第二句不見彼犯。
是中有見想。
後忘見想。
以聞疑謗者。
亦可前章第二心。
為舉三謗。
不應舉有三想。
還忘三想。
答前章是總。
據三為法。
俱有并忘。
方盡其理。
此等皆為謗。
情防巧平舉多少。
不同前位。
爾者此以聞疑往謗準前。
應雲有聞疑想忘聞忘相如何。
乃舉有見想忘見想。
答理實準前。
應作此說。
然為初句。
立不見對。
前有見想為??。
不聞疑故。
無聞疑想。
餘下類同不能繁述。
次輕重文三。
一謗比丘。
二謗尼。
三謗下衆就比丘中複三。
初以四重往謗。
但使内無三根。
莫問實不實自作使等。
皆成謗罪。
第二以非比丘法十三難事。
謗實比丘。
亦成殘罪。
若實十三難人。
雖無三根。
冥伏說着。
不成殘罪。
但以比丘想故。
得偷蘭遮。
不同四重。
往謗體是污戒比丘第三除此下謂以餘篇謗人殘得提罪下三犯吉。
以有重輕。
故雲随前所犯。
次謗尼等可解。
五分。
比丘謗尼四衆吉。
尼謗比丘提餘衆吉。
理有境想。
無者文略。
不犯中說實者。
謂實三根。
次假根謗戒 此假異事上根。
以謗于此見雖想。
當事不想。
當即是人。
畜類殊。
名之為異。
取彼诠此。
稱之為分。
故曰異分。
餘異準此。
制意等同前。
唯以假根為異。
戒本八句。
一犯人。
二嗔心。
三假異分上根。
四所謗境界五無根。
六重事。
七彼于下自言。
八是比丘下結罪。
廣解中。
不釋五七二句。
餘悉具解。
解中上二可知。
異分下合解三四六八句。
于中文五。
第一異趣明異分。
第二若比丘不犯下異罪明異分。
第三不清淨人下異人明異分。
第四若見本在家時下異時明異分。
第五若比丘自語下假響明異分。
初異趣者。
如緣起說。
但假見根。
略無聞疑。
次明異罪。
有二六句。
初六不犯夷見。
謂犯餘六。
假餘異分。
謗言犯夷。
此中分二。
初之一句。
謂犯僧殘。
後之五句。
見夜提等。
此之見。
謂文錯故。
爾理應齊見。
并謂始順文意。
次之六句。
實犯僧殘。
見謂餘六。
謗言犯夷。
此中亦二。
初之一句犯殘。
謗言犯夷。
後之五句犯殘。
謂犯提等。
亦可此之四句文中不次。
初句是第四句頭。
第二句是第三句尾。
此中且約見。
謂作法不論聞疑。
次明異人。
文有四句。
初二以不淨上根謗不淨淨。
次二以清淨上根。
謗不淨淨。
文中直言。
以此人事。
謗彼理實。
并通異分三根。
次異時中。
但舉見聞。
略無疑也。
次假響中。
局是聞根。
以餘二根。
非所對故。
餘文可知。
次破僧違谏戒 谏戒之初。
五門分别。
第一别戒多少。
第二谏不谏别。
第三定罪各種。
第四明違重輕。
第五舉不異。
初門比丘有六尼。
有十二。
二衆合有十八谏戒。
然比丘六戒該及尼衆尼。
别有六故成十八。
此中二是屏谏。
餘是僧谏。
第二門屏谏就通。
總立一戒。
無問止作。
鹹須谏故。
故文言。
展轉相教。
展轉相谏。
乃至此中違僧。
亦設屏谏言。
僧谏者。
悉是作犯。
但于事中。
有倚傍者。
須僧設谏言。
倚傍者。
二破倚傍。
四依言說。
相似污家。
謗僧執六人。
同作西性違谏。
自恃釋種說。
欲見有在家聖人。
餘尼谏戒。
倚傍準知。
自餘諸戒。
無倚傍義。
直作即犯。
故不須谏。
第三門違谏之罪。
據究竟說。
但有其四。
謂夷殘提吉。
若通方便。
更加一蘭。
若以因果往分。
即有十二夷殘二果。
各自帶因。
二提亦然。
故有其八。
又違屏谏事實。
及餘六衆。
複各有因。
合十二罪。
于中六是僧谏。
謂夷殘提。
各及因罪。
餘六是屏。
一提五吉。
第四門舊釋雲。
就心虛實。
故罪輕重。
此之四戒。
所谏之人。
了了知已。
所作事非僧谏者。
是故違僧命。
不護衆法。
情過是重。
違谏僧殘。
利吒說欲。
迷情執實。
謂己見為是。
僧谏者。
非不作故。
違僧谏之意。
情過輕微。
違谏提罪。
又以所谏事證。
如調達破僧非法想等。
前三罪重。
第四句輕。
豈況違谏甯不約。
就心虛便重。
心實則輕。
又一人谏中。
心虛提罪。
心實吉羅。
豈況僧谏。
不就心之虛實。
以明輕重。
問所以得知此虛彼實。
答此戒既言。
我身滅後。
可得名稱。
故知此虛。
下戒文言。
唯此真實。
餘皆虛妄。
故知不同。
爾者若由虛實罪有重輕者。
且如破僧四句之中。
初句心虛。
可獲殘罪。
第四心實。
應得逸提。
中間兩句。
合結蘭罪。
以通虛實。
何以俱殘。
又比丘尼。
習近居士子。
既獲提罪。
心應是實。
瞋心舍三寶。
發起四淨。
何得成虛。
結以殘罪。
說欲心實。
可結提??。
如也心虛。
應獲殘罪。
然真實言。
不顯心實。
望其本計。
亦是矯詞。
随舉違谏。
虛得成夷。
實意拒僧。
同吒犯堕。
以此推究。
舊釋不然。
義既不通。
别中正解。
但是世尊。
善知諸法。
通達罪相。
結位不同。
違谏雖齊。
犯。
非一蓋。
故随輕重定業差殊。
不須于中強明所以。
且五犯戒。
違教二齊。
何不對篇。
以明輕重。
非谏既不爾。
谏者豈如何。
第五門利吒說欲。
有順情義。
恐多信受。
舉絕化道。
今此二破。
倒說成邪。
準不律文。
亦是合舉。
所以不舉者。
若望應不應。
如增二說。
若論作法如呵責明。
今此辨谏。
何須出舉。
爾者利吒亦然。
何以有舉。
答事相由者。
故即出舉。
若不出彼所随之舉。
何以結此能随之??。
又以随及違谏俱得??。
假令此明。
随非殘故隐。
此謂理合治舉。
不須此明。
又解倒說成耶。
理須舉者。
謂此耶人不作破事。
若作破事。
即不須舉。
以分衆徒。
列行法事。
非同一和。
何待有舉。
若與舉者。
非是對治。
下二非耶。
何須有舉。
故四違谏。
并不須舉。
次随别釋。
制意有三。
一不聽破僧者。
僧衆和同。
安樂有法。
理應詳遵。
猶如水乳。
今反倚傍。
聖教說相。
似語惑亂。
群情壞僧。
斷法墜陷。
無事為惡。
滋甚由斯損。
故制不聽。
為其破僧義。
至文當解。
二須谏意者。
然以調達。
立計像真。
翳法??時。
事是可愍。
須僧設谏。
開示是非。
冀彼改耶從正。
棄惡崇善。
三結罪者。
然彼僧衆。
詳心設谏。
明宣是非。
開示令舍。
而複固執己心。
不肯從勸。
惱衆情重。
故結僧殘。
次釋名者。
耶法改真。
分衆異軌。
稱為破僧。
固情為惡。
不祗衆命。
名為違谏。
别緣有五。
一立耶三寶。
謂是谏所為事。
二行化于時。
若不行化。
即不須谏。
二如法設谏簡非法等。
四固執不舍。
五三羯磨竟。
次??緣。
若??初緣。
并無餘罪。
若??第二。
亦??下三。
單有立耶三寶方便吉羅。
若??第三。
無有違僧殘蘭吉罪。
容直有彼屏谏吉羅。
若僧秉法不成知。
不成者。
亦無違谏。
因果等罪。
若其羯磨。
落在七非。
作如法心拒。
得七蘭罪。
若??第四。
作白未竟舍者吉羅。
白竟一蘭。
乃至第三未竟舍得四蘭。
??第五緣。
準前可解。
餘違谏戒。
釋皆同此。
但諸谏戒。
犯緣少異。
此中文二。
初至不食魚肉。
起破曾因。
谏所為事。
第二衆多比丘下呵責設谏。
前文有五。
第一先出能破僧人。
第二爾時世尊下化得太子起破僧心。
第三時提婆達下篡奪勝位煞佛害王。
第四爾時提婆達下惡名斷利。
同情别食。
第五提婆達下立耶三寶。
破壞僧輪。
初人文二。
初明出家之緣第二爾時世尊下出家受戒。
前文有六。
第一睹事為緣。
第二時有下相率求度。
第三時跋提下厭俗事畢。
第四時阿那律下諸釋雲集。
第五各淨洗浴下進詣緻虔。
第六白佛言下正請出家。
初文所有諸釋出家者。
智論第四雲。
佛初還國。
迦葉兄弟。
千比丘。
本修婆羅門法。
苦行山間。
形容惟悴。
父王見之。
以此諸比丘。
不足光飾。
世尊即選諸釋貴人子弟。
兼人少壯。
戶遣一人。
強令出家。
次相率辭親文二。
先明那律辭。
親中文有四。
初明俗法娛樂。
二相率推讓。
三辭母再三。
但以戀子情重。
初不欲離。
望盡餘生。
終不聽去。
又死非我。
欲尚不舍之生。
由我裁豈當聽别。
四母施抑計。
次?提文五。
初對跋提。
三勸三拒。
二以己要修。
三責要所以。
四申己勸情。
五勸受辭母。
法式如前。
次賞俗可知。
次雲集者。
問那律跋提。
具彰緣起。
諸餘六釋。
何以忽來。
五分。
釋子有七。
甚相愛重。
若有所作。
誓不相違。
于是那律。
白跋提王言。
今有微願。
願必見從。
王言。
吾等本要。
擔不相違。
若相違者。
頭破七分。
但令卿願必可從耳。
那律初論。
跋提不許。
舉要更勸。
遂不相違。
次告五人。
欣然莫逆。
次進詣文四。
一出城進詣。
二厭舍車服。
三舍寶尋從。
四俱往緻敬。
次請如文。
第二出家受戒。
文中有三。
一出家受戒。
二修道克獲。
三除疑通化。
佛度五人。
餘三無緣不度。
又為止謗。
不調達等度。
問佛所度者。
皆是初果。
如何度已。
始獲增上。
答增上名通。
豈局初果。
乃至以四望三。
皆是增上。
五分。
六人漏盡。
得阿羅漢。
阿難侍佛。
不盡諸漏。
調達一人。
空無所獲。
既無所得。
愧恥益深。
便往佛所。
請說通法。
佛即為說。
調達學通。
安居之中。
便獲神通。
次化太子。
文中有四。
一化令信念畜徒衆。
二爾時下目連以迦休語白佛。
佛彰彼語無實。
三爾時下重現神通。
增信獲利。
文中有五。
一改形說法。
二益增信敬。
三加利供養。
四比丘白佛。
五佛令攝念。
有法喻合。
四時摩竭下妒利失通。
求索徒衆。
文中有四。
一妒佛重利。
退失神通。
釜者器名。
六升四升曰釜。
二從佛索衆。
三佛呵不付。
四生不忍心。
前得外護。
加利供養。
即是順情之極。
今失神通。
更被呵責。
便是違情之甚。
為此創起逆心。
故曰最初不生忍心。
次規勝位。
文中有二。
初立二章。
次依章解。
解中先釋煞佛。
于中文三。
初正起害。
二時衆多下弟子欲護。
三時世尊告下差人說過。
前害文三。
初明教人。
次提婆達下正明自害。
三時世尊下酬因念忍。
前文有六。
一立計煞佛。
二佛念本緣。
謂彌法摩納事。
如下文明。
三念害不前舍害往見。
四聖慈說法。
獲利悟道。
五分。
展轉三十二人。
皆得初果。
若準彼文。
此六十四。
亦到佛所。
五教複本道。
破前立計。
六重見本人白知驅擯。
次明自害。
但傷足指。
諸餘佛王。
皆無此事。
唯我獨有宿緣出血。
此乖佛儀。
故白未曾有也。
次念忍者。
順世法也。
次弟子護文四。
一比丘護佛。
二佛從窟下問答所以。
三佛告下彰勝諸怨。
四告諸比丘下舉五須護。
頭不須護。
以現作惡。
後受苦報。
故曰後自當知戒。
據受體命。
謂耶求見慧是解。
言說是教。
行不依教故。
法律外下五。
反說可解。
次說過文四。
一差令說過。
二陳疑為決。
三奉命彰過。
不于佛僧。
亦彰惡名。
即是治罰遠與下。
作得脫之緣。
四明大衆忍不忍異。
次解煞文。
文有六句。
一受教害文。
二發覺得實。
三詳評治罰。
四舉以啟王撿實呵責。
調達雖教太子害我佛法。
治人唱惡如死罪不重加。
故曰不應。
五來令赦過。
六不平王意。
次别食文四。
謂過舉呵制。
次作破事文分為二。
第一興心立計。
第二時提婆達下依計施行。
前文有五。
第一不忍前制起念破僧。
第二時提婆下以事勸誘。
希同所作。
第三時提婆伴下恐事不果。
拒而未從。
第四提婆達下立計謀真。
必望諧遂。
第五時三聞達下顯耶有能發言順可。
餘文可解。
但第四文中。
開之為四。
一立計謀真。
二當語下陳謀宣示。
三年少下所破違順。
四由此下結耶功力。
初文破計像真。
而立我者是耶佛。
五法是耶法。
出離是耶僧。
然佛僧已識耶法未知故。
盡形壽下出耶五法。
此五耶中。
前三相似。
後二妄語。
故下文雲。
以二事破僧。
謂妄語及相似語。
相似語者。
言同意異。
妄語者。
自制施行。
亦可前三若文中。
若出不受施房等。
出不受亦是妄語。
以出所聽受。
故言相似。
後二若文中。
若出所受。
亦是相似。
以出不受。
故言妄語。
蘇鹽着味合為一斷。
魚肉害生。
複同為一。
上座者。
謂是耆舊了知耶正。
故雜心第三雲。
凡夫壞非聖人。
以正定聚。
不壞淨故。
又說得忍。
凡夫亦不壞。
已入決定。
聖僧是世尊。
不壞眷屬故。
次明呵谏。
先辨其呵。
呵文分三。
第一比丘白佛。
第二佛告下說正顯耶。
第三時世尊下顯己呵責。
問衆多比丘。
何以不呵。
答言濫惑。
彼不了故。
無但見異法。
舉以白佛。
亦可情懼。
不敢辄呵。
第二文三。
第一總舉欲斷。
第二舉所斷體。
第三總結欲斷。
初文說五耶法。
誘诳新學。
令使行耶滅。
正名為欲斷。
問所以五法為耶。
四依為正。
答佛說具四義。
故名之為正。
一本為益生。
慈心所說。
非為希求。
眷屬名利。
二善識根性。
稱機授藥。
依教修行。
必能會聖。
三為識根性。
善達開遮。
令三品人。
稱根修進。
四以識根藥。
稱法而談。
如多論雲。
四聖種。
能得八聖道。
成沙門四果。
調達所說。
翻前四義。
不如實說。
名之為耶。
一惡心所秉。
本求名利。
故雲我等死後。
可得名稱。
二不識根性。
無長道益。
三唯制無開益不具足。
四不識根藥。
颠倒妄說。
故多論雲。
八聖道。
趣向泥洹。
反更遲難。
修行五法。
以求解脫。
其道甚速。
次所斷體。
先徴次釋。
釋中初依别說。
下三合明。
我當以等者。
歎上行人。
着糞掃衣。
為着此衣。
更無異望。
故曰趣得知足。
次開中下。
着檀越施衣。
着此衣時。
亦袪封滞。
故曰我亦說等。
下三合說可解。
次結如文。
第三呵責。
先問自言。
次正呵責。
呵中文三。
謂舉列結。
列中文三。
一呵行斷。
二是故下。
彰報決定。
三時世尊下。
經家牒呵。
有少利益。
初文四句。
一呵所行。
故雲。
汝雲何以五法教。
諸比丘等。
如上。
二呵所斷。
故雲汝莫斷四聖種。
如上。
三舉前所行。
将成破事。
即是斷前所行。
故曰汝今莫方便破等。
四舉前所斷。
勸令不斷。
即是行前所斷。
故曰汝當與僧和等。
即是初三句。
呵行令斷二四句。
呵斷令行。
餘文可知。
次明谏法。
文分為四。
一佛教比丘設谏儀軌。
二僧為下。
奉命設谏。
此應廣彰。
谏之軌則并回在下辨相中。
明以下。
結罪義便故爾。
三比丘白佛。
四因辨谏法。
通被一切。
然調達拒僧。
應有呵責。
為辨谏法。
該通便立戒本。
由此佛僧。
并無呵責。
非直此戒。
餘谏亦然。
乃至違略。
亦無直有制。
廣以此足得違文不繁多解。
次明戒本。
戒本六句。
一谏所為人。
二欲壞下。
谏所為事。
三彼比丘下。
屏谏方法。
四是比丘下。
拒屏谏。
五彼比丘下。
僧谏。
六不舍者下結罪。
此
理實得謗無妄。
以謗一向假虛成故。
若對僧前妄心說實令僧虛解。
亦成妄??故。
五分第三。
僧語慈地雲。
于僧前妄語。
其罪重于百。
阿羅漢。
猶如妄語。
惡??兩舌。
對心有無定罪者是。
次緣有八。
一大僧尼。
二僧尼想。
三起瞋心。
四無三根。
五知無根。
六說重事。
七言詞了。
八前境知解。
初緣大僧尼者。
甄下三衆下三。
罪名既輕。
謗豈得重。
猶如打奪。
下三罪亦不重。
爾者随順解義。
何以同提解同違僧命衆法齊故。
又大比丘不問淨穢。
若以無根事誣。
皆成謗罪。
故文雲。
彼人雲不清淨不見彼犯便言見犯無根法謗僧殘。
下戒雲。
不清淨人。
不清淨人相似以此謗彼複以清淨者根謗不淨者。
皆成謗罪。
以此故知。
穢亦成謗。
次下諸緣随義可解無根謗法。
至文中解。
次阙緣者。
若阙初緣。
以大僧與尼。
互為阙境。
及下三衆阙境雙阙。
各四成八。
餘阙準知。
次下釋文犯相文三。
一明如來住處。
第二尊者下謗緣。
第三時慈地下謗犯。
第二緣中分二。
初請營僧。
為謗遠緣。
二時有慈地下為謗近緣。
前文分五。
初默念營僧。
第二時沓婆下舉念申請。
第三從世尊下遂請差遣。
第四時尊者下受差處分。
第五時世尊下稱惬嘉贊。
問阿羅漢者。
所作已辦。
雲何念身不穿營僧。
以求牢固。
答此身危脆。
不久無常。
望清營僧。
希求勝利。
故見論雲。
大德何以作如是言。
此最後身所作已。
極當取涅槃。
譬如然燈。
置于風處。
不久當滅。
此身亦複如是。
我當為僧。
分布房舍。
及諸飲食。
又解羅漢雖複。
諸惑皆除。
然餘福智。
垣須修習。
如下離波伽耶那。
入慈空等定。
次應四方僧法白二差之。
見論。
請佛聽已世見未來慈地比丘。
必生诽謗。
為止诽謗。
語諸比丘。
汝當請沓婆為僧差會。
分房請竟。
應作羯磨差。
次明撩理僧事。
于中文二。
先舊次客。
舊中複次二。
初總次别。
所以總舉者。
欲使同行相欽資緣易具住止和合不廢正修。
故曰同意者共同。
次别複二。
先舉行同人次呗匿下。
舉業同人。
先行同者。
謂十二頭陀。
義如下釋。
次明業同。
此有五人。
多論但四。
謂除呗匿。
僧祇乃至四果。
三明六通。
及無威儀者名别。
次營客比丘。
五分陀婆。
即入火光三昧。
左手出光。
右手爾處。
僧祇亦雲。
左手小指出燈明。
見論雲。
從定起放右手第二指。
以為光明。
須臾名聞滿閻浮提。
諸比丘從遠方來。
欲看神力至已。
語沓婆言。
長老為我等。
安止住處。
敷施床座。
如是衆多沓婆。
自随一比丘。
為安止處。
為餘比丘。
安止住處。
悉是化身。
如真身無異。
問光明神力。
要入定心。
雲何不定心中。
而有光者。
解定心所留。
不違道理。
多論第三。
有三解。
一雲有四不可思議。
謂諸佛禅定龍業報。
第二此人利根。
禅定亦利。
當正分時。
或入或出。
其間駃速。
謂是散心。
如人手擊口唱二心恒别。
但以駃疾。
謂是一心。
第三先入定心。
手出光明。
出光明已。
然後出定。
以定勢力。
光明不滅。
如陶師輪。
餘勢未盡。
次撩理合儀。
大聖嘉贊。
次近緣文二。
初得惡房惡食生嗔之由。
次羅閱下興謗方計。
文有七句。
一尼法兄所鼓虔問訊。
二乘前恚意默無所說。
三無??怪默徴問所由。
四舉事相擊。
以申默意。
五問其所欲請設方儀。
六示以謗儀。
令僧擯彼。
七印述所言。
彰己能作。
五分。
兄弟二人逼尼令謗尼。
彌多羅言。
陀婆清淨。
我若謗之。
僧必當作自言擯我。
我既出衆。
當何所依。
慈地等言。
我當證汝擯于陀婆。
何緣使汝得自言擯。
彌多羅言。
若僧擯陀婆。
我豈得異。
慈地等言。
但令世尊斥逐陀婆。
為吾受擯。
亦複何苦。
我等自當好相安處。
妹敬重兄。
不敢違命。
次下正謗。
此希僧擯故。
對僧說實。
理成謗。
不假對僧故。
僧祇第六雲。
對面罵謗。
語語僧殘。
次發覺文二。
初沓婆自言。
以彰發覺。
次撿挍慈地。
以明發覺。
前文五句。
初明佛問。
二彰知請證。
三世尊不可。
四白言清淨。
夢中行者。
以難況易。
餘之三律。
沓婆自言。
清淨與憶念毗尼。
尼以身證謗故。
與滅擯白四。
五世尊嘉贊。
問佛一切智。
善知淨穢。
所以不證。
沓婆清淨。
慈地是犯。
答佛若自證一是一非。
生人诽謗。
謂佛愛憎。
故佛不證。
止诽謗故。
次撿挍文三。
初令撿問比丘奉教。
二比丘奉教。
撿問本末。
本者比丘。
末者慈尼。
又解準。
次自言文本者。
因得惡房惡食。
末者是己謗情。
三雪彼清淨自申謗意。
次明呵責佛。
呵文二。
初行有違失呵。
次得報決定。
呵文言。
一向入地獄者。
彰過言也。
戒本七句。
一犯人。
二嗔心。
三所謗境界。
此中雖言清淨。
廣解言不淨。
四無根。
五波羅夷下。
重事誣謗。
顯己謗情。
故言欲壞等。
六若于異時下非前行謗時。
是後雪沓婆時。
見論。
若問若不問者。
以無根波羅夷法謗己若衆僧。
問若二三人。
乃至一人。
若于師前自說成罪得僧殘。
七若比丘下結犯。
廣中不解六句。
餘者具明。
嗔恚者下解第二句。
十惡法者。
僧祇雲。
嗔者凡惱及非情處起。
謂愛我怨家。
憎我善友。
及我己身。
配之三世。
及通非情處起。
具名為十。
次根者下。
先解第四句。
将解無根。
先反釋有根。
解此根義。
五門分别。
第一列數釋名。
第二定根多少。
第三明根虛實。
第四舉謗成不。
第五問答釋妨。
初門根者。
能有生舉之義。
故名為根。
根義不同。
有其三種。
謂見聞疑觀視青等。
稱之為見。
納響餐聲。
目之為聞。
見聞之後。
猶豫不決。
心無定執。
名之曰疑。
唯此得舉。
齊号為根。
多論第三雲。
眼根者。
必使清淨。
見事審谛。
可依可信。
唯聽肉眼。
不聽天眼。
若聽說過者。
妨亂事多。
耳根亦爾。
第二門。
三根約位。
總有其四。
謂自他想疑自根。
文明他者。
文雲。
若他見從彼聞亦名見。
若彼說從彼聞亦名聞。
然文不出疑者略也。
理實應有想三根者。
文言見聞疑。
想疑三根者。
文言。
彼有疑。
然想疑二位。
不得名根。
但今就通。
故言有四。
第三門。
以境而言。
此四并虛。
以清淨者。
不妨有根。
犯者無根。
是以文言。
清淨。
清淨相似。
以此謗彼不淨。
不淨相似。
以此謗彼。
然就四中。
前二是實。
後兩橫起。
說之為虛。
前中。
各見聞是實。
疑又是虛。
雖有虛實。
但有聽舉。
第四門。
自他兩種。
有則成舉。
無則成謗。
想心三者。
有不成舉。
以想橫起。
證義弱故。
亦不成謗。
以心實故。
若無成謗。
文言。
後妄此想便言。
我見聞疑犯。
疑心三者。
有不成舉。
謗則成謗。
若稱疑說。
亦不成謗。
為隐橫疑。
以實根往謗故。
文言。
彼有疑後便言。
我無疑我見聞疑以無根謗僧殘。
第五門。
問見聞境界别。
從别立二根。
疑從見聞生。
應當亦分二。
如小妄中。
疑見疑聞。
說戒中複雲。
見疑亦如是。
聞疑亦如是解。
小妄與說戒。
不欲别立根。
随句以相反。
疑從見聞别。
此中為立根。
不得别分二。
就通收彼。
此總立一疑根。
如惡心蘭。
随事雖多。
一名命盡。
此疑亦然。
又解文中。
绮明詳理無别。
所以知者。
以此文雲。
疑有二種。
謂從見生疑。
從聞生疑。
故知并已别竟。
則與小妄說戒無殊。
但以随事故。
離立根即合。
問想通見等三。
以三别三想。
疑亦該于三。
如何合為一。
直言。
彼有疑解根中。
無想名。
以立别三想。
根中有疑名。
故不以三别。
若以三别。
應雲疑。
疑作文不便。
總言彼有疑。
又解想義。
當見聞穴徹分三想。
疑當于豫根。
不了故合一。
又尋文意。
疑别亦得。
或是集法聖賢。
或是翻譯大德。
為離繁文。
故合為一。
故多論雲。
見疑聞疑。
疑疑見妄聞妄疑妄。
又可一種是橫起。
而文想離疑。
合者為顯。
作文顯略。
學者應知。
自古諸德思不洽文。
雖複推尋。
終令人惑。
次下釋文。
先解有根見根。
但約前三戒說。
聲非見境。
故無妄語。
聞義則通。
總舉四戒。
從見生疑。
略舉淫。
煞從聞生疑。
還通四戒。
除此已下。
順解無根。
次下合解戒本。
三五七三句。
謗之方法。
文有七章。
第一無三舉三。
謗作六句。
二無一見根。
以聞疑二根謗。
三無一聞根。
以見疑二根謗。
四無一疑根。
以聞見二根謗下文繁中。
更有三章。
五無見聞二根。
以一疑根謗。
六無見疑二根。
以一聞根謗。
七無聞疑二根。
以一見根謗。
此之七章。
位約為三。
初一以三根往謗。
次三以二根往謗。
次三以一根往謗。
位雖如是。
且從七說七位。
各有六心。
即成四十二心。
此亦理盡。
不須更作多句。
解此六心。
三門分别。
第一定心名字。
第二釋除妨難。
第三對小妄辨異。
初門六心者。
一無想不妄心。
二有想妄想心。
三有疑言無疑心。
四有疑妄。
五無疑言有疑心。
六無疑妄。
第二門。
問初心。
既是無想不妄何以文中。
不言無想不忘。
答不見是無想。
知無是不妄。
為此雖無律文。
得稱無想不忘門。
初句既是無想不忘。
對此應有無想忘想。
所以但立不忘。
而無忘想。
答如想先是有對有得。
稱忘無想。
先是無先。
無不得忘。
爾者。
無想先是無。
先無不得忘。
無疑亦先無。
不立無疑忘。
答疑心猶豫。
得有隐沒。
雖複先無。
而得立忘想。
是穴徹不可隐沒。
先知是無。
不得立妄。
又解初心是根本。
直是無而言有。
不須更以忘等别之。
下五是枝修。
為别前故。
故舉忘不差别相對。
問第二心是有想忘想。
所以不立有想不忘。
作文應雲不見聞疑彼犯。
是中有見聞疑想。
便言我見聞疑犯。
答夫言謗者。
必假虛成。
若有三想。
而複不忘。
即是心實。
豈得成謗。
如小忘第二心不成俱違句。
如彼見想。
還言道見。
乃是實語。
不成妄??。
妄既不成。
甯得成謗。
又下開雲。
意有見想。
便說不犯。
古德不能熟詳文義。
立有想心。
成滂者。
違前理教也。
爾者有疑言。
無疑亦不成滂。
答此為隐卻橫疑。
以實根成謗。
是以文言。
是中有疑。
便言我無疑。
我實見聞疑。
若爾即應許隐橫想。
别舉實根。
以成其謗。
答想是穴徹。
一向是有不知是非。
故不得隐疑。
是猶豫自知是非。
恐他不信隐而成謗。
餘有疑等想對。
理盡不繁。
更作問答分别。
第三門此處六心并是。
境心俱虛。
以有想疑心。
要忘方成謗。
下小妄中。
直辨違心。
不要俱虛。
故無有忘。
又下妄中。
前六初三五。
此狹于彼。
以無不觸知故。
後六初三五。
全是翻倒。
二處二四六境。
順心違與此懸殊辨異可解。
次下釋文。
初章可解。
第二章中。
初句不見。
彼犯以聞疑不見。
然以聞疑有故。
不應成謗。
既以聞疑無故。
得成謗者。
亦應通舉不聞疑。
何以獨言一不見。
答論其理實。
并無三根。
今文所以獨言不見者。
此據謗情。
不以見謗。
為用聞疑往謗。
故作是言。
又為顯此聞疑是實。
望僧生信。
擯斥前人。
第二句不見彼犯。
是中有見想。
後忘見想。
以聞疑謗者。
亦可前章第二心。
為舉三謗。
不應舉有三想。
還忘三想。
答前章是總。
據三為法。
俱有并忘。
方盡其理。
此等皆為謗。
情防巧平舉多少。
不同前位。
爾者此以聞疑往謗準前。
應雲有聞疑想忘聞忘相如何。
乃舉有見想忘見想。
答理實準前。
應作此說。
然為初句。
立不見對。
前有見想為??。
不聞疑故。
無聞疑想。
餘下類同不能繁述。
次輕重文三。
一謗比丘。
二謗尼。
三謗下衆就比丘中複三。
初以四重往謗。
但使内無三根。
莫問實不實自作使等。
皆成謗罪。
第二以非比丘法十三難事。
謗實比丘。
亦成殘罪。
若實十三難人。
雖無三根。
冥伏說着。
不成殘罪。
但以比丘想故。
得偷蘭遮。
不同四重。
往謗體是污戒比丘第三除此下謂以餘篇謗人殘得提罪下三犯吉。
以有重輕。
故雲随前所犯。
次謗尼等可解。
五分。
比丘謗尼四衆吉。
尼謗比丘提餘衆吉。
理有境想。
無者文略。
不犯中說實者。
謂實三根。
次假根謗戒 此假異事上根。
以謗于此見雖想。
當事不想。
當即是人。
畜類殊。
名之為異。
取彼诠此。
稱之為分。
故曰異分。
餘異準此。
制意等同前。
唯以假根為異。
戒本八句。
一犯人。
二嗔心。
三假異分上根。
四所謗境界五無根。
六重事。
七彼于下自言。
八是比丘下結罪。
廣解中。
不釋五七二句。
餘悉具解。
解中上二可知。
異分下合解三四六八句。
于中文五。
第一異趣明異分。
第二若比丘不犯下異罪明異分。
第三不清淨人下異人明異分。
第四若見本在家時下異時明異分。
第五若比丘自語下假響明異分。
初異趣者。
如緣起說。
但假見根。
略無聞疑。
次明異罪。
有二六句。
初六不犯夷見。
謂犯餘六。
假餘異分。
謗言犯夷。
此中分二。
初之一句。
謂犯僧殘。
後之五句。
見夜提等。
此之見。
謂文錯故。
爾理應齊見。
并謂始順文意。
次之六句。
實犯僧殘。
見謂餘六。
謗言犯夷。
此中亦二。
初之一句犯殘。
謗言犯夷。
後之五句犯殘。
謂犯提等。
亦可此之四句文中不次。
初句是第四句頭。
第二句是第三句尾。
此中且約見。
謂作法不論聞疑。
次明異人。
文有四句。
初二以不淨上根謗不淨淨。
次二以清淨上根。
謗不淨淨。
文中直言。
以此人事。
謗彼理實。
并通異分三根。
次異時中。
但舉見聞。
略無疑也。
次假響中。
局是聞根。
以餘二根。
非所對故。
餘文可知。
次破僧違谏戒 谏戒之初。
五門分别。
第一别戒多少。
第二谏不谏别。
第三定罪各種。
第四明違重輕。
第五舉不異。
初門比丘有六尼。
有十二。
二衆合有十八谏戒。
然比丘六戒該及尼衆尼。
别有六故成十八。
此中二是屏谏。
餘是僧谏。
第二門屏谏就通。
總立一戒。
無問止作。
鹹須谏故。
故文言。
展轉相教。
展轉相谏。
乃至此中違僧。
亦設屏谏言。
僧谏者。
悉是作犯。
但于事中。
有倚傍者。
須僧設谏言。
倚傍者。
二破倚傍。
四依言說。
相似污家。
謗僧執六人。
同作西性違谏。
自恃釋種說。
欲見有在家聖人。
餘尼谏戒。
倚傍準知。
自餘諸戒。
無倚傍義。
直作即犯。
故不須谏。
第三門違谏之罪。
據究竟說。
但有其四。
謂夷殘提吉。
若通方便。
更加一蘭。
若以因果往分。
即有十二夷殘二果。
各自帶因。
二提亦然。
故有其八。
又違屏谏事實。
及餘六衆。
複各有因。
合十二罪。
于中六是僧谏。
謂夷殘提。
各及因罪。
餘六是屏。
一提五吉。
第四門舊釋雲。
就心虛實。
故罪輕重。
此之四戒。
所谏之人。
了了知已。
所作事非僧谏者。
是故違僧命。
不護衆法。
情過是重。
違谏僧殘。
利吒說欲。
迷情執實。
謂己見為是。
僧谏者。
非不作故。
違僧谏之意。
情過輕微。
違谏提罪。
又以所谏事證。
如調達破僧非法想等。
前三罪重。
第四句輕。
豈況違谏甯不約。
就心虛便重。
心實則輕。
又一人谏中。
心虛提罪。
心實吉羅。
豈況僧谏。
不就心之虛實。
以明輕重。
問所以得知此虛彼實。
答此戒既言。
我身滅後。
可得名稱。
故知此虛。
下戒文言。
唯此真實。
餘皆虛妄。
故知不同。
爾者若由虛實罪有重輕者。
且如破僧四句之中。
初句心虛。
可獲殘罪。
第四心實。
應得逸提。
中間兩句。
合結蘭罪。
以通虛實。
何以俱殘。
又比丘尼。
習近居士子。
既獲提罪。
心應是實。
瞋心舍三寶。
發起四淨。
何得成虛。
結以殘罪。
說欲心實。
可結提??。
如也心虛。
應獲殘罪。
然真實言。
不顯心實。
望其本計。
亦是矯詞。
随舉違谏。
虛得成夷。
實意拒僧。
同吒犯堕。
以此推究。
舊釋不然。
義既不通。
别中正解。
但是世尊。
善知諸法。
通達罪相。
結位不同。
違谏雖齊。
犯。
非一蓋。
故随輕重定業差殊。
不須于中強明所以。
且五犯戒。
違教二齊。
何不對篇。
以明輕重。
非谏既不爾。
谏者豈如何。
第五門利吒說欲。
有順情義。
恐多信受。
舉絕化道。
今此二破。
倒說成邪。
準不律文。
亦是合舉。
所以不舉者。
若望應不應。
如增二說。
若論作法如呵責明。
今此辨谏。
何須出舉。
爾者利吒亦然。
何以有舉。
答事相由者。
故即出舉。
若不出彼所随之舉。
何以結此能随之??。
又以随及違谏俱得??。
假令此明。
随非殘故隐。
此謂理合治舉。
不須此明。
又解倒說成耶。
理須舉者。
謂此耶人不作破事。
若作破事。
即不須舉。
以分衆徒。
列行法事。
非同一和。
何待有舉。
若與舉者。
非是對治。
下二非耶。
何須有舉。
故四違谏。
并不須舉。
次随别釋。
制意有三。
一不聽破僧者。
僧衆和同。
安樂有法。
理應詳遵。
猶如水乳。
今反倚傍。
聖教說相。
似語惑亂。
群情壞僧。
斷法墜陷。
無事為惡。
滋甚由斯損。
故制不聽。
為其破僧義。
至文當解。
二須谏意者。
然以調達。
立計像真。
翳法??時。
事是可愍。
須僧設谏。
開示是非。
冀彼改耶從正。
棄惡崇善。
三結罪者。
然彼僧衆。
詳心設谏。
明宣是非。
開示令舍。
而複固執己心。
不肯從勸。
惱衆情重。
故結僧殘。
次釋名者。
耶法改真。
分衆異軌。
稱為破僧。
固情為惡。
不祗衆命。
名為違谏。
别緣有五。
一立耶三寶。
謂是谏所為事。
二行化于時。
若不行化。
即不須谏。
二如法設谏簡非法等。
四固執不舍。
五三羯磨竟。
次??緣。
若??初緣。
并無餘罪。
若??第二。
亦??下三。
單有立耶三寶方便吉羅。
若??第三。
無有違僧殘蘭吉罪。
容直有彼屏谏吉羅。
若僧秉法不成知。
不成者。
亦無違谏。
因果等罪。
若其羯磨。
落在七非。
作如法心拒。
得七蘭罪。
若??第四。
作白未竟舍者吉羅。
白竟一蘭。
乃至第三未竟舍得四蘭。
??第五緣。
準前可解。
餘違谏戒。
釋皆同此。
但諸谏戒。
犯緣少異。
此中文二。
初至不食魚肉。
起破曾因。
谏所為事。
第二衆多比丘下呵責設谏。
前文有五。
第一先出能破僧人。
第二爾時世尊下化得太子起破僧心。
第三時提婆達下篡奪勝位煞佛害王。
第四爾時提婆達下惡名斷利。
同情别食。
第五提婆達下立耶三寶。
破壞僧輪。
初人文二。
初明出家之緣第二爾時世尊下出家受戒。
前文有六。
第一睹事為緣。
第二時有下相率求度。
第三時跋提下厭俗事畢。
第四時阿那律下諸釋雲集。
第五各淨洗浴下進詣緻虔。
第六白佛言下正請出家。
初文所有諸釋出家者。
智論第四雲。
佛初還國。
迦葉兄弟。
千比丘。
本修婆羅門法。
苦行山間。
形容惟悴。
父王見之。
以此諸比丘。
不足光飾。
世尊即選諸釋貴人子弟。
兼人少壯。
戶遣一人。
強令出家。
次相率辭親文二。
先明那律辭。
親中文有四。
初明俗法娛樂。
二相率推讓。
三辭母再三。
但以戀子情重。
初不欲離。
望盡餘生。
終不聽去。
又死非我。
欲尚不舍之生。
由我裁豈當聽别。
四母施抑計。
次?提文五。
初對跋提。
三勸三拒。
二以己要修。
三責要所以。
四申己勸情。
五勸受辭母。
法式如前。
次賞俗可知。
次雲集者。
問那律跋提。
具彰緣起。
諸餘六釋。
何以忽來。
五分。
釋子有七。
甚相愛重。
若有所作。
誓不相違。
于是那律。
白跋提王言。
今有微願。
願必見從。
王言。
吾等本要。
擔不相違。
若相違者。
頭破七分。
但令卿願必可從耳。
那律初論。
跋提不許。
舉要更勸。
遂不相違。
次告五人。
欣然莫逆。
次進詣文四。
一出城進詣。
二厭舍車服。
三舍寶尋從。
四俱往緻敬。
次請如文。
第二出家受戒。
文中有三。
一出家受戒。
二修道克獲。
三除疑通化。
佛度五人。
餘三無緣不度。
又為止謗。
不調達等度。
問佛所度者。
皆是初果。
如何度已。
始獲增上。
答增上名通。
豈局初果。
乃至以四望三。
皆是增上。
五分。
六人漏盡。
得阿羅漢。
阿難侍佛。
不盡諸漏。
調達一人。
空無所獲。
既無所得。
愧恥益深。
便往佛所。
請說通法。
佛即為說。
調達學通。
安居之中。
便獲神通。
次化太子。
文中有四。
一化令信念畜徒衆。
二爾時下目連以迦休語白佛。
佛彰彼語無實。
三爾時下重現神通。
增信獲利。
文中有五。
一改形說法。
二益增信敬。
三加利供養。
四比丘白佛。
五佛令攝念。
有法喻合。
四時摩竭下妒利失通。
求索徒衆。
文中有四。
一妒佛重利。
退失神通。
釜者器名。
六升四升曰釜。
二從佛索衆。
三佛呵不付。
四生不忍心。
前得外護。
加利供養。
即是順情之極。
今失神通。
更被呵責。
便是違情之甚。
為此創起逆心。
故曰最初不生忍心。
次規勝位。
文中有二。
初立二章。
次依章解。
解中先釋煞佛。
于中文三。
初正起害。
二時衆多下弟子欲護。
三時世尊告下差人說過。
前害文三。
初明教人。
次提婆達下正明自害。
三時世尊下酬因念忍。
前文有六。
一立計煞佛。
二佛念本緣。
謂彌法摩納事。
如下文明。
三念害不前舍害往見。
四聖慈說法。
獲利悟道。
五分。
展轉三十二人。
皆得初果。
若準彼文。
此六十四。
亦到佛所。
五教複本道。
破前立計。
六重見本人白知驅擯。
次明自害。
但傷足指。
諸餘佛王。
皆無此事。
唯我獨有宿緣出血。
此乖佛儀。
故白未曾有也。
次念忍者。
順世法也。
次弟子護文四。
一比丘護佛。
二佛從窟下問答所以。
三佛告下彰勝諸怨。
四告諸比丘下舉五須護。
頭不須護。
以現作惡。
後受苦報。
故曰後自當知戒。
據受體命。
謂耶求見慧是解。
言說是教。
行不依教故。
法律外下五。
反說可解。
次說過文四。
一差令說過。
二陳疑為決。
三奉命彰過。
不于佛僧。
亦彰惡名。
即是治罰遠與下。
作得脫之緣。
四明大衆忍不忍異。
次解煞文。
文有六句。
一受教害文。
二發覺得實。
三詳評治罰。
四舉以啟王撿實呵責。
調達雖教太子害我佛法。
治人唱惡如死罪不重加。
故曰不應。
五來令赦過。
六不平王意。
次别食文四。
謂過舉呵制。
次作破事文分為二。
第一興心立計。
第二時提婆達下依計施行。
前文有五。
第一不忍前制起念破僧。
第二時提婆下以事勸誘。
希同所作。
第三時提婆伴下恐事不果。
拒而未從。
第四提婆達下立計謀真。
必望諧遂。
第五時三聞達下顯耶有能發言順可。
餘文可解。
但第四文中。
開之為四。
一立計謀真。
二當語下陳謀宣示。
三年少下所破違順。
四由此下結耶功力。
初文破計像真。
而立我者是耶佛。
五法是耶法。
出離是耶僧。
然佛僧已識耶法未知故。
盡形壽下出耶五法。
此五耶中。
前三相似。
後二妄語。
故下文雲。
以二事破僧。
謂妄語及相似語。
相似語者。
言同意異。
妄語者。
自制施行。
亦可前三若文中。
若出不受施房等。
出不受亦是妄語。
以出所聽受。
故言相似。
後二若文中。
若出所受。
亦是相似。
以出不受。
故言妄語。
蘇鹽着味合為一斷。
魚肉害生。
複同為一。
上座者。
謂是耆舊了知耶正。
故雜心第三雲。
凡夫壞非聖人。
以正定聚。
不壞淨故。
又說得忍。
凡夫亦不壞。
已入決定。
聖僧是世尊。
不壞眷屬故。
次明呵谏。
先辨其呵。
呵文分三。
第一比丘白佛。
第二佛告下說正顯耶。
第三時世尊下顯己呵責。
問衆多比丘。
何以不呵。
答言濫惑。
彼不了故。
無但見異法。
舉以白佛。
亦可情懼。
不敢辄呵。
第二文三。
第一總舉欲斷。
第二舉所斷體。
第三總結欲斷。
初文說五耶法。
誘诳新學。
令使行耶滅。
正名為欲斷。
問所以五法為耶。
四依為正。
答佛說具四義。
故名之為正。
一本為益生。
慈心所說。
非為希求。
眷屬名利。
二善識根性。
稱機授藥。
依教修行。
必能會聖。
三為識根性。
善達開遮。
令三品人。
稱根修進。
四以識根藥。
稱法而談。
如多論雲。
四聖種。
能得八聖道。
成沙門四果。
調達所說。
翻前四義。
不如實說。
名之為耶。
一惡心所秉。
本求名利。
故雲我等死後。
可得名稱。
二不識根性。
無長道益。
三唯制無開益不具足。
四不識根藥。
颠倒妄說。
故多論雲。
八聖道。
趣向泥洹。
反更遲難。
修行五法。
以求解脫。
其道甚速。
次所斷體。
先徴次釋。
釋中初依别說。
下三合明。
我當以等者。
歎上行人。
着糞掃衣。
為着此衣。
更無異望。
故曰趣得知足。
次開中下。
着檀越施衣。
着此衣時。
亦袪封滞。
故曰我亦說等。
下三合說可解。
次結如文。
第三呵責。
先問自言。
次正呵責。
呵中文三。
謂舉列結。
列中文三。
一呵行斷。
二是故下。
彰報決定。
三時世尊下。
經家牒呵。
有少利益。
初文四句。
一呵所行。
故雲。
汝雲何以五法教。
諸比丘等。
如上。
二呵所斷。
故雲汝莫斷四聖種。
如上。
三舉前所行。
将成破事。
即是斷前所行。
故曰汝今莫方便破等。
四舉前所斷。
勸令不斷。
即是行前所斷。
故曰汝當與僧和等。
即是初三句。
呵行令斷二四句。
呵斷令行。
餘文可知。
次明谏法。
文分為四。
一佛教比丘設谏儀軌。
二僧為下。
奉命設谏。
此應廣彰。
谏之軌則并回在下辨相中。
明以下。
結罪義便故爾。
三比丘白佛。
四因辨谏法。
通被一切。
然調達拒僧。
應有呵責。
為辨谏法。
該通便立戒本。
由此佛僧。
并無呵責。
非直此戒。
餘谏亦然。
乃至違略。
亦無直有制。
廣以此足得違文不繁多解。
次明戒本。
戒本六句。
一谏所為人。
二欲壞下。
谏所為事。
三彼比丘下。
屏谏方法。
四是比丘下。
拒屏谏。
五彼比丘下。
僧谏。
六不舍者下結罪。
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