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開宗記卷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從正宗首至釋初犯竟。
合有三萬七千二百言) 西太原寺沙門釋 懷素 撰 次下正宗。
然此宗文。
由何起者。
但以凡百僧尼。
非一名姓。
報殊心異。
志樂不同。
有漏過生。
蓋因名利。
略教被壞。
人??奉持。
何期釋衆亡依。
戒珠潛曜。
空希出離。
律寶韬光。
是以無上法王。
大悲普濟。
寄因啟請。
興立此文。
欲使犯與不犯。
煥矣分明。
重之與輕。
昭然可鏡。
斯則五犯分位。
三有停輪。
二持别流。
四果修證。
意唯若此。
故起正宗。
正宗之文。
開之為二。
初二部戒本止持行相。
第二犍度已下作持行相。
前文複二。
一大僧止持。
二尼衆止持。
釋二止持。
兩門分别。
一僧尼離合。
二僧尼先後。
言離合者。
問大僧與尼齊希出離。
俱是具戒。
犯聚無殊。
何以二衆五犯别立。
答過興在人。
患生不等。
戒防斯過。
故有少多。
是則多少差别。
輕重不同。
有無互缺。
犯同緣異。
以斯别狀。
不得合辨。
問兩衆具戒。
數有多少。
二位沙彌。
何以齊十。
答具位滿足。
防過使周。
對過立戒。
故有多少。
二衆沙彌。
亦應不等。
以同方便。
且制十戒。
又解兩衆沙彌。
亦同二具。
随過差别。
立戒多少。
所以知者。
以諸戒下。
皆結罪故。
若爾何不具彰五犯。
答人是不滿。
正唯制十。
進修義同。
鹹皆結罪。
故十數外。
和上應教。
既已應教。
明亦同等。
次先後者。
問大僧戒相。
所以先明尼之禁防。
何以後說。
答為表丈夫護持。
建立功強于彼。
是以先明。
又複兼是師徒兩異。
出家先後。
故所以爾。
次釋比丘止持。
于中文八。
謂初四夷。
乃至七滅诤。
于此八中。
束為五犯。
謂二提合衆學七滅。
合不定未定。
故但為五。
若解此五。
須為二門。
第一總解。
第二别明。
于總解中。
須釋五犯等義。
但為初依戒者。
尋文未周。
直聽懸言。
不能領悟。
故釋大僧戒。
已至尼律。
初演此玄章。
方知旨趣。
庶得僧尼俱益。
新舊鹹開。
進修軌儀。
于斯畢矣。
自下諸義改換皆然。
不能于中。
别更申意。
次随别釋●先解初犯。
于中複二。
一總。
二别。
總中十門分别。
第一起由三毒。
第二身語成犯。
第三自作教人。
第四犯境寬狹。
第五克漫不同。
第六錯誤有異。
第七明其立意。
第八次第之相。
第九下衆任運。
第十定業招報。
初門準毗婆沙一百一十六。
不善業道。
一一皆以三根為加行。
若論成者。
淫盜二戒。
由貪究竟。
斷生命者。
由瞋究竟。
妄語通以三根究竟。
淫三起者。
優婆塞戒經第六雲。
若人自樂行非梵行。
是名從貪。
淫怨眷屬。
是名從瞋。
于所生母。
作非梵行。
是名從癡而并境悅暢思。
由貪究竟。
盜三起者。
自為己身妻子眷屬。
貪他财物。
而往劫奪。
是名從貪。
盜怨家物。
是名從瞋。
劫奪下姓。
是名從癡。
故俱舍雲。
謂諸王等。
依世法律。
奪惡人财。
謂法應爾。
無偷盜罪。
又婆羅門。
作如是說。
世間财物。
于劫初時。
大梵天王。
施諸梵志。
于後梵志。
勢力微劣。
為諸卑族。
侵奪受用。
今諸梵志。
于世他财。
若奪若偷。
充衣充食。
皆用己财。
無偷盜罪。
此等要有所顧。
皆貪究竟。
煞三起者。
若為貪故害命。
是說從貪。
若煞怨家。
是名從瞋。
煞老父母。
是名從癡。
故婆沙雲。
虎豹豺狼蜈蚣蛇等。
傷害于人。
煞之無罪。
父母衰老。
及胄痼疾。
若能煞者。
得福無量。
此無所顧。
皆瞋究竟。
妄三起者。
若為财利。
自受快樂。
是名從貪。
為壞怨故。
是名從嗔。
若畏他死。
是名從癡。
故婆沙雲。
諸為自他身難命。
而妄語者。
不得妄罪。
然成業道。
亦由貪等。
以貪等現前。
此業成故。
又增三雲。
有三種妄語得夷貪恚癡。
又雲身恚口恚身口恚。
舊釋妄語貪癡起。
成妄語規。
利瞋非順情。
故無瞋心。
發思成業。
此是傳者之言。
不依聖教。
義既違文。
不勞别破。
第二門身語位二。
前三局身。
第四唯語。
淫戒形交。
非身不辨。
煞盜身犯。
語有造義。
如教人咒物等。
妄語稱聖。
非言不宣。
身有造義。
如作書現相等。
第三門自他位三淫戒自重教輕。
教人為非樂。
在前人故。
能教者。
但獲蘭罪。
煞盜損他。
自作教人。
損境無殊。
彼此俱犯。
于中唯有能所二心。
不稱無期。
有差脫者。
有犯非犯。
準文可知。
妄語教人稱己得聖。
名利屬我。
即能重所蘭。
若泛教人彼自稱聖。
名利推彼。
即所重能蘭。
因此泛明。
自他能所。
輕重犯不。
可為四句。
一自重教輕。
初淫戒是。
二自輕教重。
犯教僧漏失是。
三自他俱重。
如煞盜等同犯。
四自他俱輕。
如教不學吉等。
若犯不犯。
亦為四句。
一自犯他不犯。
如自販易是。
二他犯自不犯。
如使尼浣故衣是。
三自他俱犯。
如煞盜等是。
四自他俱不犯。
如教進修是。
第四門寬狹位二。
淫該四趣。
故所以寬。
餘三局人。
故所以狹。
良以淫欲之性。
順情内逸。
但得正道。
暢适無殊。
不簡境之美惡。
讵問人與非人。
又以死屍犯故。
不由損境。
何容計境優劣。
緻犯階降者欤。
又通自境。
如弱脊類。
餘之三戒。
損在前境。
趣别報殊。
增微不等故。
人犯重餘趣便輕。
義準人境。
四戒并得。
夷??非天。
便有夷蘭二别。
畜生階四。
夷蘭提吉。
第五克漫者。
此之四戒同境。
論者克之。
與漫俱犯夷罪。
此中同境。
淫戒約道。
餘者局人。
為淫約道。
不就趣分。
不可例。
餘同為克漫。
若通餘趣。
作克漫者。
須除淫戒。
約下三作。
然下三戒。
如其大漫。
随三趣境。
重輕結罪。
若也專克。
各相應犯。
或若差互。
俱成方便。
第六錯誤者。
錯誤約戒。
位可為三。
第一以二對淫戒。
錯誤俱犯重。
為淫約道。
不就趣分。
但得正道。
暢本業思。
縱境交涉。
亦成其重。
故文言。
道疑道非道想夷。
第二對下三戒。
若其餘趣境上錯誤俱不犯。
以于異境。
本無心故。
若對人境。
誤犯錯不犯。
以其誤無兩。
并不得雲。
無心故誤。
故下文言。
男想盜女物。
佛言波羅夷。
煞诳亦爾。
錯據無心。
故不成犯。
如欲堕胎母死之類。
問若此誤犯錯不犯者。
何故人言椽梁等。
誤堕不犯。
答此實是錯誤聲說故。
爾者如何。
下文說粗惡語。
欲向此說。
錯向彼說。
一切僧殘。
答此實是誤錯聲說故。
又解錯誤二門。
各通犯及不犯。
但使有心成事。
無問錯誤俱犯故。
文言男想盜女等。
佛言波羅夷(此是誤犯)。
下文說粗惡語。
欲向此說。
錯向彼說。
一切僧殘(此是錯犯)。
若其無心成事。
錯誤俱不犯。
如文椽梁等。
誤堕不犯。
又僧祇第四雲。
欲害前人。
誤害中人。
得越毗尼。
又十誦五十一。
問頗有比丘。
虛說聖法。
不得波羅夷耶。
答曰有比丘。
欲說須陀洹果。
誤說斯陀含果。
乃至欲說阿那含果。
誤說阿羅漢果是。
五分二十八。
有比丘欲煞彼。
而誤煞此。
生疑問佛。
佛言不犯得偷蘭遮(此誤不犯)。
下文與堕胎藥。
錯與煞母藥。
母死不犯。
及欲盜他衣。
錯得己衣。
不犯欲受蘇錯受油不成(此錯不犯)第三錯誤對妄語。
所稱法者。
舊雲錯誤俱無犯。
如欲稱聖錯言凡。
錯稱非境。
如增上慢。
迷凡謂聖。
誤心非巧。
故并不犯。
此釋非理。
雜亂宗文。
如何煞盜。
唯約人趣重境為錯誤。
不論非情無主物。
及至妄語所稱之中。
乃就凡法。
為錯誤境。
若順宗文。
錯之與誤。
俱就衆多。
聖法上作。
若同聖法。
還是誤犯。
錯不犯故。
大妄開文雲。
欲說此。
錯說彼不犯。
又伽論第八雲。
若比丘欲說須陀洹果。
而說斯陀等果。
犯何罪。
答偷蘭遮。
或同後解。
通犯不犯。
第七立意者。
如大集經第三十。
佛告頻婆娑羅雲。
大王汝之國法。
何名大罪。
王言。
世尊我之國法。
有四重罪。
一者斷他命根。
二者偷至五錢。
三者淫他婦女。
四者為五錢故。
大衆王邊。
故作妄語。
如是四罪犯者不活。
佛言。
我今亦為未來弟子。
制是四重。
又為比丘制增戒學。
有其二意。
一欲令斷三不善根故阿難答孔雀冠言世尊為欲調伏貪欲瞋恚愚癡令盡為諸比丘。
制增戒學。
所以爾者。
凡興聖制。
為除患本。
患本雖多。
要謂三毒。
為此貪等。
恒能引導諸不善業。
故須制斷。
問戒能防非。
不斷煩惱。
何以乃言對之立戒。
答理實戒但防非。
不斷煩惱。
然由戒故。
定慧得生。
推功歸本。
故言對制。
又解文言。
調伏貪等者。
但是制事不起名為調伏。
不是要斷。
名為調伏。
二為招生十利功德。
文證可知。
第八次第者。
易為喜犯。
建在初明。
非直此文。
殘等類爾。
故僧祇雲。
初戒成道。
五年冬分第五。
半月十二日犯。
即是十月二十七日。
餘之三戒。
并是成道。
六年冬分。
盜戒第二。
半月十日。
謂是九月十日。
煞戒第三。
半月九日。
謂九月二十四日。
妄語第四。
半月十三日。
謂十月十三日。
以此文證。
足彰次第。
問此為喜犯。
淫戒在初五十。
如何以煞為首。
答古昔多解。
皆不允當。
今申正義。
智者應思。
但以五十等戒。
不假犯請。
依本業道。
以煞為初。
具戒興廣。
必待犯請。
喜犯前明。
淫戒居首。
第九任運者。
如沙彌時。
教人作煞盜。
乃稱己得聖。
已便受具戒。
然受具已。
前事方成。
能教任運。
犯三夷罪。
若論自作。
唯局不善。
今取教業。
通餘二性。
若其受戒未竟。
所教事成。
即是邊罪難人。
不發戒品。
若受戒竟。
戒罪俱得。
以善因圓惡業滿故。
是以十誦五十一雲。
未受具人。
盜心取是物。
未受具戒時。
離本處。
得突吉羅。
次句未受具人取受具時。
離處吉。
次句未受具人取受具人。
離處夷。
次受具時作方便。
取有二句。
一吉一夷。
次受具竟取。
複有二句。
初句夷。
次句受。
具戒人。
取非具戒人。
離處蘭。
以此證知。
有任運犯。
淫教獲輕。
故無任運。
第十招報者。
戒律威嚴。
開神益物。
行之軌則。
熟不遵修。
良以業道多迷。
不懼淪溺。
縱此愚情違犯者。
衆今依聖教。
示以重輕。
存理行人。
特宜崇奉。
然具足戒。
禁勤七支。
此且明四義應通舉。
一一支中。
皆感三報。
故婆沙一百一十三雲。
諸欲邪行。
若習若修。
若多修習。
生那落迦。
傍生鬼趣。
是異熟果。
從彼處殁。
來生人中。
妻不貞良。
是等流果。
彼增上故。
所感外物。
多有怨竟。
是增上果。
餘六業道。
異熟皆同。
以悉遍于三惡道。
受諸不與取。
來生人中。
财寶遺乏。
是等流果。
所感外物。
有災有患。
多遭霜雹。
塵穢等障。
是增上果。
諸斷生命。
來生人中。
多病短命。
是等流果。
所感外物。
皆少光澤。
不久堅住。
是增上果。
諸虛诳語。
來生人中。
多遭诽謗。
是等流果。
所感外物。
多諸臭穢。
是增上果。
諸離間語。
來生人中。
親友乖離。
是等流果。
所感外物。
多不平正。
丘陵坑坎。
險阻懸隔。
是增上果。
諸粗惡語。
來生人中。
恒聞種種不如意聲。
是等流果。
所感外物。
粗弊鄙惡。
毒刺砂礫。
雖有金等。
少而無光。
不調難用。
是增上果。
諸雜穢語。
來生人中。
言不威肅。
是等流果。
所感外物。
時候乖變。
速疾磨滅。
多不成實。
是增上果。
優婆塞經亦然。
不能具述。
七善業道。
翻此可知。
自下别解 初戒有四。
一制戒意。
二釋戒名。
三具緣成犯。
四??緣之義。
此之四義。
并有通别。
下諸戒等皆同于此。
通制意者。
多論第二。
有四義。
一知先作無罪得除憂悔。
二以因之結戒。
滅将來非法。
三以佛結戒。
知罪輕重。
有殘無殘。
可忏不可忏。
決将來疑網。
四以招生十利功德。
此當律中制意。
文證可知。
别制意者。
淫欲之性。
體是鄙穢。
愛結纏心。
耽感難舍。
為則沉淪生死。
不絕禁則出離涅槃可期。
是以如來。
大悲方便。
為制此戒。
防過之源。
二釋名者。
亦有通别。
通者是戒能防之行。
别是不淨行。
所防之過。
能所通舉。
故曰不淨行戒。
三明具緣。
通緣有三。
一是大比丘簡非戒所被者。
以文雲若比丘故。
二制廣教後以初作人教未攝故。
三無重病壞心以狂等人聖開不犯。
此之三義。
該括上下。
故了論雲。
若人已受大比丘戒。
若如來已制此戒。
若人不至癡法。
是人則犯僧伽。
胝施沙罪。
于餘略說。
相亦如是。
别緣具四。
一有正境。
二有染心。
三起方便。
四與境合。
若為怨逼。
亦具四緣。
一有正境。
二為怨逼。
三與境合。
四者受樂。
此戒通三别四。
七緣成犯。
四??緣者。
若??通緣。
全是無罪。
或可??初。
及第三有罪。
即七方便中。
??緣方便是。
次??别緣。
??初二蘭。
謂非道道想非道疑。
若??二三兩緣無犯。
??第四緣。
輕重二??。
怨逼??緣。
比說可解。
論其方便。
??通有一。
??别有四。
通别合五。
次釋文者。
了論偈雲。
解戒五相九。
毗尼釋曰如諸佛所立戒。
于一一戒中。
應了别五相。
一緣起。
二緣起人。
三立戒。
四分别所立戒。
五決判是非。
此中緣起者。
謂由饑餓難事為緣起。
起緣起人者。
是須陳那比丘立戒者。
若比丘等。
分别所立戒者。
此中何者。
為比丘等。
決判是非者。
此中比丘。
于三處。
犯波羅夷。
乃至說戒究竟。
若人能如理了别此五相義。
此人必定能解。
依此論釋。
亦是一途。
然今随義。
别分為二。
第一從初至最初犯戒。
漏生壞略。
即上若犯有漏法。
第二自今已去下。
制廣補略。
即上然後結戒。
前文複二。
第一至呵責已漏起呵責。
第二告諸比丘下。
彰過違略。
前文複二。
第一至号為種子。
明其犯相。
即是漏過。
第二須提那下。
發覺呵責。
前中文四。
一标化處。
二出犯人。
三明犯緣。
四正明犯。
對此初戒分文既然已下諸戒。
貫通類爾。
初住處者。
示化有方。
即是犯制之處。
爾時世尊。
上已明訖。
毗舍離者(毗奈耶雲秦言廣博)。
然毗舍離名少訛。
梵音正曰吠舍厘。
多論第一。
問契經阿毗昙。
不以佛在初。
獨律以佛在初。
答曰以勝故秘故。
佛獨制故。
如契經中。
諸弟子說法。
有時如釋提桓因。
自說布施為第一。
何以故。
我以施故。
得為天王。
所願如意。
佛言如是。
有時化作化佛。
化佛說法。
律則不爾。
一切佛說。
是故以佛在初。
有如契經。
随處随決。
律則不爾。
若尼中有事。
不得即結。
必當出外。
若白衣邊有事。
必在衆結。
若聚落中有事。
亦在衆結。
若于五衆邊有事。
必當比丘。
比丘尼邊結。
是以佛在初。
次犯人。
迦蘭陀村者。
多論。
以鳥名之。
有雲。
聚落主名。
見論第六。
是山鼠名。
時毗舍離王。
将諸妓女。
入山遊戲。
因眠樹下。
樹下有窟。
窟中毒蛇。
聞王酒氣。
出欲螫王。
樹上有鼠。
鳴喚覺王。
王覺免害。
以鼠恩故。
即封此村。
供奉此鼠。
因鼠号村。
故曰迦蘭陀村。
村中一人。
有金錢四十億。
王賜長者之位。
即以村名。
為長者号。
然須提那子者。
言中倒也。
應雲迦蘭陀子須提那。
故次文雲。
時迦蘭陀子。
善見雲。
須提那者。
是迦蘭陀長者子。
五分亦雲。
迦蘭陀子。
名須提那。
須提那者。
多雲求得。
為求請神祇得故。
了名善與。
饒财者。
多論有二。
一衆生數财。
謂奴婢牛馬等。
二非衆生數财。
謂金銀七寶等。
此并無量。
故曰饒财多寶。
此人聞法悟解。
厭俗嚣塵。
抱信歸依。
情希出益。
故曰持信等。
五分雲。
須提那。
聞法歡喜。
即作是念。
如我解佛所說。
夫在家者。
恩愛所縛。
不得盡壽。
廣修梵行。
出家無着。
譬如虛空。
我今甯可以家之信。
出家修道。
多論第二雲。
夫出家者。
為滅垢累。
家者是煩惱因緣。
是故宜應極遠離也。
次犯緣文二。
一遠緣。
二近緣。
文三。
初舉谷貴。
乞難生念由起。
二須提那下生歸家念念欲棄其兩損。
而就二益。
三作是念下如念歸村。
近緣文二。
初舉财勸。
三勸三拒。
一文廣出。
餘二略易。
第二其母使舍下舉色以勸。
從而弗拒。
問此須提那。
情既樂道。
何故乃答母雲。
我能為之。
答見論念言。
我不與種。
終不置我。
日夜相惱。
我暫與種。
令其心息。
不複娆我。
我因此故得住道門。
修習梵行。
由此思念。
故曰我能。
問須提何以拒财而受色。
答财勸長時。
背道故拒。
色勸暫時。
在道故受。
次正明犯。
文中有二。
先正犯者。
以未制前。
不見欲穢。
此文理通一切諸戒。
未制廣教不知行欲。
同于死人。
擯出衆外。
雖預道門。
生緣未絕。
因希利故。
漏過便生。
問既曰三行。
何以言初。
答以未制故。
故伽論第三雲。
作衆多淫。
佛言未制戒時。
須提那犯罪。
一切時不犯。
次園中下彰欲之過。
五分雲。
時兜率陀大威德天。
命終受胎。
爾時地神告虛空神言。
迦蘭陀子。
于未曾有僧中。
作未曾有事。
展轉相告。
乃至梵天。
超過學表。
勝出獨絕。
故曰尊者種子。
次明呵責。
文分為二。
初比丘呵。
第二世尊爾時下。
如來呵責。
前文有三。
初至故愁耳發覺得實。
為呵之緣。
第二諸比丘下。
顯類以事啟尊。
前文有四。
一歎須提那。
先時解行事皆通練。
故曰無事不知。
無不遵奉。
故曰觸事皆行。
非直自行。
亦能導物。
故曰轉教于人。
第二爾時下。
作過愁憂内心焦惱。
第三諸同學下。
見愁檢問。
先正問愁。
故雲汝何愁憂。
次問愁之所由。
汝既解行具足。
必應無憂。
今乃翻愁當應厭道。
第四須提那下。
答愁所由。
先申樂道之情。
故雲我甚樂梵行。
次近在下。
申愁所由。
次呵責文三。
初總舉不應。
汝于如來清淨法中。
能斷欲等。
是汝所應。
雲何乃作如是惡事。
第二于如來下。
别呵不應。
舉是反顯。
欲者五欲。
于此五欲。
不生欣求。
故曰無欲。
垢者穢濁。
能污淨心。
故名為垢。
此有其六惱害。
恨谄诳憍。
能永除滅。
故雲無垢。
一切衆生。
渴于五欲。
渴由愛生。
故名渴愛。
比丘守戒。
正念現前。
渴愛自除。
名為能斷。
破壞巢窟。
古舊??雲。
人天生死在上喻巢。
三塗生死在下喻窟。
集因既亡。
苦果随喪。
故言破壞巢窟。
至下受戒揵度中。
??巢窟雲。
諸天在上如巢。
人居于下名窟。
此??随情。
違背正理。
今解不然。
謂居止處。
皆名巢窟。
故婆沙五十二雲。
欲界窟宅所攝藏。
故名欲界系。
色無色界。
應知亦爾。
結謂九結。
縛謂三縛。
結縛非一。
故名為衆。
以除結縛。
能得愛盡涅槃。
又可愛謂三界愛。
盡者是滅。
由三界愛盡。
能顯涅槃。
故曰愛盡涅槃。
其涅槃。
是梵言(此雲圓寂)。
婆沙二十八。
有多解。
問雲以何義故。
名曰涅槃。
答煩惱盡故。
名為涅槃。
複次三火息故。
名為涅槃。
複次三相寂故。
名為涅槃。
複次離臭穢故。
名為涅槃。
第三汝今雲何下總結。
不應經久為故。
正偶為二。
故曰故二。
次白佛者。
見論第六雲。
心不希佛。
獨譽于己。
亦不令佛賤薄。
遣須提那出。
又不以此惡法鬥亂。
但依實理。
白世尊言。
今垢法已起。
願為聲聞弟子結戒。
次佛呵中。
文分為二。
初則撿問自言。
第二爾時下正辨呵責。
前文有三。
一集衆僧。
二明撿問。
三辨自言。
初文以此因緣者。
謂因須提犯戒比丘啟白。
故曰以此因緣。
集諸比丘者。
多論第二。
有五義故集。
故集。
一佛現不自專辄。
二共衆籌量。
而後結戒。
令犯罪者心伏。
三佛雖自在。
為持法故。
凡有法事。
集衆共和。
法得久住。
四為肅現在将來弟子。
凡是僧事。
不問有力無力。
要問衆詳議不得專獨。
五諸佛法爾。
不獨一佛。
次撿文二。
初舉應問之法。
次則依法而問。
初應問法文有三句。
知問者。
謂因比丘。
啟白知問。
佛一切智。
常知是非。
現同不知。
而作疑問。
多論四益。
一順諸佛常法。
二順自言治法。
三令衆生安穩。
不生怖懼。
四順于大人聖主儀體知。
而不問者。
如來不以己之知見。
辄說人過。
證言是犯。
準翻前益。
須有四損。
一不順佛常法。
二違自言治法。
三令衆生。
怖懼不安。
四逆說人過。
非大人儀。
體雖因比丘。
啟白而知。
若不應時。
亦不疑問。
是以次明時問不問。
時而疑問。
有三種時。
一是對衆撿問時。
二是犯者自言時。
三是因此制廣時。
時不疑問。
亦有三時。
一非對衆撿問時。
二非犯者自言時。
三非因此制廣時。
又解時者。
謂因比丘啟請知問即是時而問此時不以己知而問。
故曰時而不問。
雖複應時。
呵責制戒。
若不順義惬情亦不疑問。
是故次明義合不合。
然此知之與時而問。
名為義合知之。
與時不問。
名義不合。
次正問可知。
次自言者。
問佛作疑心不定而問。
何不拒諱便臣伏邪。
答五分第一雲。
諸佛常法。
有五百金剛神。
侍衛左右。
若佛問三返。
不以實答。
頭破七分。
情有所懼。
不敢拒諱。
次呵文三。
一總舉。
二别列。
三總結。
總舉者。
經家總牒世尊。
呵詞其無數。
言即下者是。
次别有二。
初顯須提。
行有違失。
所作不應。
二告諸比丘下。
舉過示僧。
齊防法衆。
前文複二。
一明行有違失。
二執作事不應。
初違失者。
總顯作非。
故雲汝所為。
非乖作軌則。
故非威儀。
沙門性。
是無漏聖道。
造惡違彼。
故非沙門所作。
垢穢名非淨行。
作既違教。
故非随順。
總結非理。
故曰所不應為。
次作不應可解。
次下舉過誡衆。
其文有二。
一顯過失尤重。
二執作事不應。
顯過文三。
一舉事中損益勸令舍順行違。
二何以故下。
釋成勸意。
三何以故下。
釋堕所由。
先解初句。
多論有七義。
一毒蛇所害。
害此一身。
女人所害。
害無數身。
二者毒害報無記身。
女害善法身。
三者毒害五識身。
女害六識身。
四者毒害得足僧數。
女害不足數。
五者毒害得生天上人中。
值遇賢聖。
女人所害。
入三惡道。
六者毒害得沙門四果女害。
正使八正道。
滿于世間。
猶如大海。
于此無益。
七者毒害人。
則慈念而救護之。
女害衆共棄舍。
無心喜樂。
天龍善神一切。
遠離諸賢聖人之所呵責。
以此損益理殊。
浮沉事别。
是故勸汝犯毒。
不犯女人。
次釋勸意。
何以一言順違兩責。
第一何以勸犯毒蛇。
毒蛇雖有暫時現苦。
而無來獄長時之殃。
故言不以此緣。
堕于惡道。
第二何以不聽犯女。
犯女雖有暫時現樂。
必招來獄長時之殃。
故言身壞命終。
堕于惡道。
次釋犯女堕獄所由。
文中有二。
第一正彰欲過。
第二舉喻顯過。
初彰過者。
總彰過源。
令永除滅。
故曰說斷欲法。
欲想者。
思女之心。
欲念者。
追境之意。
欲熱者。
欲火所燒。
愛結者。
明愛系縛。
不為彼溺。
稱雲越度。
次舉喻者。
欲燒善心。
故言如火欲焚戒手。
如把草炬。
複損戒身。
如樹繁果。
欲樂不久。
猶如假借。
欲無實味。
猶如枯骨。
欲集衆患。
其如段肉。
欲樂不實。
如夢所見。
欲傷戒足。
如履鋒刃。
欲消衆善。
如新瓦等。
欲性可懼。
如毒蛇頭。
欲害善盡。
如輪轉刀。
欲感危報。
如在尖标。
欲傷迅速。
如利戟刺。
欲患至極。
故曰甚可穢惡。
佛所呵責。
結歸教主。
次執事如上。
第三總結可知。
次彰過違。
略告諸比丘者。
顯過。
同知須提那者彰罪。
别屬癡人者。
見論。
佛見須提。
已作惡法。
以慈悲心。
而言癡人。
如慈父母。
見子作惡。
亦呵罵其子。
癡人何以。
作如此事。
問世尊煩惱及習。
皆已斷除。
何以乃雲癡人耶。
答世尊惑習雖盡。
然有似愛等。
言為利益事。
故呵癡人。
如今親教。
及軌範師。
若有近住。
依止弟子。
起諸過失。
便呵責言。
汝為癡人。
世尊亦爾。
問佛呵癡人。
有何義趣。
為從癡生。
名曰癡人。
為癡現行。
說為癡人。
婆沙十六。
解雲。
從癡生故。
故曰癡人。
爾者亦從貪恚慢見等生。
世尊何故。
唯言癡人。
答癡遍行故。
若佛知呵阿羅漢等。
以為癡人。
于物有益。
即亦呵彼。
以羅漢身。
亦癡生故。
又解現行癡。
故名曰癡人。
阿羅漢等。
亦現行癡。
不染無知。
猶未亡故。
問諸餘煩惱。
亦有現行。
何故唯說癡人非餘。
答前已說言。
癡遍行故。
多種有漏處者。
開諸漏門。
漏源滋長。
多論雲。
須提那。
于劫初來。
未有男女。
作淫欲事。
而此人于彼最初行淫。
作惡法根本。
今佛法清淨。
未有非法。
而須提那。
最初為惡作。
将來非法。
罪過之始。
故言開諸漏門。
最初犯戒。
違略之始。
略教被壞。
次下制廣。
其文有三。
第一舉宗标制。
第二集十句下制利功德。
第三欲說戒下正明立制。
此戒既爾。
諸戒類然。
初文舉制時分從茲已後。
故曰自今已去。
以因一結教網普沾。
故曰與諸比丘。
定犯輕重。
位别防非。
各有分局。
稱為結戒。
問一切善法不言結。
何以但言結戒。
多論。
解雲。
戒是萬善之本。
但結戒即一切結也。
又可戒為止惡。
兼立犯名。
故結餘善不爾。
故不雲結。
對此解義。
六門分别。
第一制廣補略。
第二制除障道。
第三制托緣别。
第四制緣多少。
第五制教所诠。
第六制意老别。
初門佛初成道啟化之元。
恐入法人心無所寄故。
先說略示行軌模。
利根奉修。
無所缺犯。
鈍根不悟。
違略起非。
令教毀壞。
名為教缺。
然即違教成犯。
污本所受。
令行不淨。
名為行缺。
是以如來慈悲護念。
為制廣教。
順于略教。
今使二教。
相順相成。
還令略有被時之用。
義同補教。
既聞制廣。
呵責示過。
識相護持。
資成不斷。
皎潔逾前。
名為補行。
又可悔己所犯不能為因。
未來苦果。
畢竟不受。
還令戒淨。
亦名補行。
故上文言。
若有犯有漏法者。
然後世尊。
為諸比丘結戒。
斷彼有漏法故。
第二門然障道業。
雖複無邊。
要而言之。
有其二種。
所謂性遮。
言性惡者。
如煞盜等。
無問
合有三萬七千二百言) 西太原寺沙門釋 懷素 撰 次下正宗。
然此宗文。
由何起者。
但以凡百僧尼。
非一名姓。
報殊心異。
志樂不同。
有漏過生。
蓋因名利。
略教被壞。
人??奉持。
何期釋衆亡依。
戒珠潛曜。
空希出離。
律寶韬光。
是以無上法王。
大悲普濟。
寄因啟請。
興立此文。
欲使犯與不犯。
煥矣分明。
重之與輕。
昭然可鏡。
斯則五犯分位。
三有停輪。
二持别流。
四果修證。
意唯若此。
故起正宗。
正宗之文。
開之為二。
初二部戒本止持行相。
第二犍度已下作持行相。
前文複二。
一大僧止持。
二尼衆止持。
釋二止持。
兩門分别。
一僧尼離合。
二僧尼先後。
言離合者。
問大僧與尼齊希出離。
俱是具戒。
犯聚無殊。
何以二衆五犯别立。
答過興在人。
患生不等。
戒防斯過。
故有少多。
是則多少差别。
輕重不同。
有無互缺。
犯同緣異。
以斯别狀。
不得合辨。
問兩衆具戒。
數有多少。
二位沙彌。
何以齊十。
答具位滿足。
防過使周。
對過立戒。
故有多少。
二衆沙彌。
亦應不等。
以同方便。
且制十戒。
又解兩衆沙彌。
亦同二具。
随過差别。
立戒多少。
所以知者。
以諸戒下。
皆結罪故。
若爾何不具彰五犯。
答人是不滿。
正唯制十。
進修義同。
鹹皆結罪。
故十數外。
和上應教。
既已應教。
明亦同等。
次先後者。
問大僧戒相。
所以先明尼之禁防。
何以後說。
答為表丈夫護持。
建立功強于彼。
是以先明。
又複兼是師徒兩異。
出家先後。
故所以爾。
次釋比丘止持。
于中文八。
謂初四夷。
乃至七滅诤。
于此八中。
束為五犯。
謂二提合衆學七滅。
合不定未定。
故但為五。
若解此五。
須為二門。
第一總解。
第二别明。
于總解中。
須釋五犯等義。
但為初依戒者。
尋文未周。
直聽懸言。
不能領悟。
故釋大僧戒。
已至尼律。
初演此玄章。
方知旨趣。
庶得僧尼俱益。
新舊鹹開。
進修軌儀。
于斯畢矣。
自下諸義改換皆然。
不能于中。
别更申意。
次随别釋●先解初犯。
于中複二。
一總。
二别。
總中十門分别。
第一起由三毒。
第二身語成犯。
第三自作教人。
第四犯境寬狹。
第五克漫不同。
第六錯誤有異。
第七明其立意。
第八次第之相。
第九下衆任運。
第十定業招報。
初門準毗婆沙一百一十六。
不善業道。
一一皆以三根為加行。
若論成者。
淫盜二戒。
由貪究竟。
斷生命者。
由瞋究竟。
妄語通以三根究竟。
淫三起者。
優婆塞戒經第六雲。
若人自樂行非梵行。
是名從貪。
淫怨眷屬。
是名從瞋。
于所生母。
作非梵行。
是名從癡而并境悅暢思。
由貪究竟。
盜三起者。
自為己身妻子眷屬。
貪他财物。
而往劫奪。
是名從貪。
盜怨家物。
是名從瞋。
劫奪下姓。
是名從癡。
故俱舍雲。
謂諸王等。
依世法律。
奪惡人财。
謂法應爾。
無偷盜罪。
又婆羅門。
作如是說。
世間财物。
于劫初時。
大梵天王。
施諸梵志。
于後梵志。
勢力微劣。
為諸卑族。
侵奪受用。
今諸梵志。
于世他财。
若奪若偷。
充衣充食。
皆用己财。
無偷盜罪。
此等要有所顧。
皆貪究竟。
煞三起者。
若為貪故害命。
是說從貪。
若煞怨家。
是名從瞋。
煞老父母。
是名從癡。
故婆沙雲。
虎豹豺狼蜈蚣蛇等。
傷害于人。
煞之無罪。
父母衰老。
及胄痼疾。
若能煞者。
得福無量。
此無所顧。
皆瞋究竟。
妄三起者。
若為财利。
自受快樂。
是名從貪。
為壞怨故。
是名從嗔。
若畏他死。
是名從癡。
故婆沙雲。
諸為自他身難命。
而妄語者。
不得妄罪。
然成業道。
亦由貪等。
以貪等現前。
此業成故。
又增三雲。
有三種妄語得夷貪恚癡。
又雲身恚口恚身口恚。
舊釋妄語貪癡起。
成妄語規。
利瞋非順情。
故無瞋心。
發思成業。
此是傳者之言。
不依聖教。
義既違文。
不勞别破。
第二門身語位二。
前三局身。
第四唯語。
淫戒形交。
非身不辨。
煞盜身犯。
語有造義。
如教人咒物等。
妄語稱聖。
非言不宣。
身有造義。
如作書現相等。
第三門自他位三淫戒自重教輕。
教人為非樂。
在前人故。
能教者。
但獲蘭罪。
煞盜損他。
自作教人。
損境無殊。
彼此俱犯。
于中唯有能所二心。
不稱無期。
有差脫者。
有犯非犯。
準文可知。
妄語教人稱己得聖。
名利屬我。
即能重所蘭。
若泛教人彼自稱聖。
名利推彼。
即所重能蘭。
因此泛明。
自他能所。
輕重犯不。
可為四句。
一自重教輕。
初淫戒是。
二自輕教重。
犯教僧漏失是。
三自他俱重。
如煞盜等同犯。
四自他俱輕。
如教不學吉等。
若犯不犯。
亦為四句。
一自犯他不犯。
如自販易是。
二他犯自不犯。
如使尼浣故衣是。
三自他俱犯。
如煞盜等是。
四自他俱不犯。
如教進修是。
第四門寬狹位二。
淫該四趣。
故所以寬。
餘三局人。
故所以狹。
良以淫欲之性。
順情内逸。
但得正道。
暢适無殊。
不簡境之美惡。
讵問人與非人。
又以死屍犯故。
不由損境。
何容計境優劣。
緻犯階降者欤。
又通自境。
如弱脊類。
餘之三戒。
損在前境。
趣别報殊。
增微不等故。
人犯重餘趣便輕。
義準人境。
四戒并得。
夷??非天。
便有夷蘭二别。
畜生階四。
夷蘭提吉。
第五克漫者。
此之四戒同境。
論者克之。
與漫俱犯夷罪。
此中同境。
淫戒約道。
餘者局人。
為淫約道。
不就趣分。
不可例。
餘同為克漫。
若通餘趣。
作克漫者。
須除淫戒。
約下三作。
然下三戒。
如其大漫。
随三趣境。
重輕結罪。
若也專克。
各相應犯。
或若差互。
俱成方便。
第六錯誤者。
錯誤約戒。
位可為三。
第一以二對淫戒。
錯誤俱犯重。
為淫約道。
不就趣分。
但得正道。
暢本業思。
縱境交涉。
亦成其重。
故文言。
道疑道非道想夷。
第二對下三戒。
若其餘趣境上錯誤俱不犯。
以于異境。
本無心故。
若對人境。
誤犯錯不犯。
以其誤無兩。
并不得雲。
無心故誤。
故下文言。
男想盜女物。
佛言波羅夷。
煞诳亦爾。
錯據無心。
故不成犯。
如欲堕胎母死之類。
問若此誤犯錯不犯者。
何故人言椽梁等。
誤堕不犯。
答此實是錯誤聲說故。
爾者如何。
下文說粗惡語。
欲向此說。
錯向彼說。
一切僧殘。
答此實是誤錯聲說故。
又解錯誤二門。
各通犯及不犯。
但使有心成事。
無問錯誤俱犯故。
文言男想盜女等。
佛言波羅夷(此是誤犯)。
下文說粗惡語。
欲向此說。
錯向彼說。
一切僧殘(此是錯犯)。
若其無心成事。
錯誤俱不犯。
如文椽梁等。
誤堕不犯。
又僧祇第四雲。
欲害前人。
誤害中人。
得越毗尼。
又十誦五十一。
問頗有比丘。
虛說聖法。
不得波羅夷耶。
答曰有比丘。
欲說須陀洹果。
誤說斯陀含果。
乃至欲說阿那含果。
誤說阿羅漢果是。
五分二十八。
有比丘欲煞彼。
而誤煞此。
生疑問佛。
佛言不犯得偷蘭遮(此誤不犯)。
下文與堕胎藥。
錯與煞母藥。
母死不犯。
及欲盜他衣。
錯得己衣。
不犯欲受蘇錯受油不成(此錯不犯)第三錯誤對妄語。
所稱法者。
舊雲錯誤俱無犯。
如欲稱聖錯言凡。
錯稱非境。
如增上慢。
迷凡謂聖。
誤心非巧。
故并不犯。
此釋非理。
雜亂宗文。
如何煞盜。
唯約人趣重境為錯誤。
不論非情無主物。
及至妄語所稱之中。
乃就凡法。
為錯誤境。
若順宗文。
錯之與誤。
俱就衆多。
聖法上作。
若同聖法。
還是誤犯。
錯不犯故。
大妄開文雲。
欲說此。
錯說彼不犯。
又伽論第八雲。
若比丘欲說須陀洹果。
而說斯陀等果。
犯何罪。
答偷蘭遮。
或同後解。
通犯不犯。
第七立意者。
如大集經第三十。
佛告頻婆娑羅雲。
大王汝之國法。
何名大罪。
王言。
世尊我之國法。
有四重罪。
一者斷他命根。
二者偷至五錢。
三者淫他婦女。
四者為五錢故。
大衆王邊。
故作妄語。
如是四罪犯者不活。
佛言。
我今亦為未來弟子。
制是四重。
又為比丘制增戒學。
有其二意。
一欲令斷三不善根故阿難答孔雀冠言世尊為欲調伏貪欲瞋恚愚癡令盡為諸比丘。
制增戒學。
所以爾者。
凡興聖制。
為除患本。
患本雖多。
要謂三毒。
為此貪等。
恒能引導諸不善業。
故須制斷。
問戒能防非。
不斷煩惱。
何以乃言對之立戒。
答理實戒但防非。
不斷煩惱。
然由戒故。
定慧得生。
推功歸本。
故言對制。
又解文言。
調伏貪等者。
但是制事不起名為調伏。
不是要斷。
名為調伏。
二為招生十利功德。
文證可知。
第八次第者。
易為喜犯。
建在初明。
非直此文。
殘等類爾。
故僧祇雲。
初戒成道。
五年冬分第五。
半月十二日犯。
即是十月二十七日。
餘之三戒。
并是成道。
六年冬分。
盜戒第二。
半月十日。
謂是九月十日。
煞戒第三。
半月九日。
謂九月二十四日。
妄語第四。
半月十三日。
謂十月十三日。
以此文證。
足彰次第。
問此為喜犯。
淫戒在初五十。
如何以煞為首。
答古昔多解。
皆不允當。
今申正義。
智者應思。
但以五十等戒。
不假犯請。
依本業道。
以煞為初。
具戒興廣。
必待犯請。
喜犯前明。
淫戒居首。
第九任運者。
如沙彌時。
教人作煞盜。
乃稱己得聖。
已便受具戒。
然受具已。
前事方成。
能教任運。
犯三夷罪。
若論自作。
唯局不善。
今取教業。
通餘二性。
若其受戒未竟。
所教事成。
即是邊罪難人。
不發戒品。
若受戒竟。
戒罪俱得。
以善因圓惡業滿故。
是以十誦五十一雲。
未受具人。
盜心取是物。
未受具戒時。
離本處。
得突吉羅。
次句未受具人取受具時。
離處吉。
次句未受具人取受具人。
離處夷。
次受具時作方便。
取有二句。
一吉一夷。
次受具竟取。
複有二句。
初句夷。
次句受。
具戒人。
取非具戒人。
離處蘭。
以此證知。
有任運犯。
淫教獲輕。
故無任運。
第十招報者。
戒律威嚴。
開神益物。
行之軌則。
熟不遵修。
良以業道多迷。
不懼淪溺。
縱此愚情違犯者。
衆今依聖教。
示以重輕。
存理行人。
特宜崇奉。
然具足戒。
禁勤七支。
此且明四義應通舉。
一一支中。
皆感三報。
故婆沙一百一十三雲。
諸欲邪行。
若習若修。
若多修習。
生那落迦。
傍生鬼趣。
是異熟果。
從彼處殁。
來生人中。
妻不貞良。
是等流果。
彼增上故。
所感外物。
多有怨竟。
是增上果。
餘六業道。
異熟皆同。
以悉遍于三惡道。
受諸不與取。
來生人中。
财寶遺乏。
是等流果。
所感外物。
有災有患。
多遭霜雹。
塵穢等障。
是增上果。
諸斷生命。
來生人中。
多病短命。
是等流果。
所感外物。
皆少光澤。
不久堅住。
是增上果。
諸虛诳語。
來生人中。
多遭诽謗。
是等流果。
所感外物。
多諸臭穢。
是增上果。
諸離間語。
來生人中。
親友乖離。
是等流果。
所感外物。
多不平正。
丘陵坑坎。
險阻懸隔。
是增上果。
諸粗惡語。
來生人中。
恒聞種種不如意聲。
是等流果。
所感外物。
粗弊鄙惡。
毒刺砂礫。
雖有金等。
少而無光。
不調難用。
是增上果。
諸雜穢語。
來生人中。
言不威肅。
是等流果。
所感外物。
時候乖變。
速疾磨滅。
多不成實。
是增上果。
優婆塞經亦然。
不能具述。
七善業道。
翻此可知。
自下别解 初戒有四。
一制戒意。
二釋戒名。
三具緣成犯。
四??緣之義。
此之四義。
并有通别。
下諸戒等皆同于此。
通制意者。
多論第二。
有四義。
一知先作無罪得除憂悔。
二以因之結戒。
滅将來非法。
三以佛結戒。
知罪輕重。
有殘無殘。
可忏不可忏。
決将來疑網。
四以招生十利功德。
此當律中制意。
文證可知。
别制意者。
淫欲之性。
體是鄙穢。
愛結纏心。
耽感難舍。
為則沉淪生死。
不絕禁則出離涅槃可期。
是以如來。
大悲方便。
為制此戒。
防過之源。
二釋名者。
亦有通别。
通者是戒能防之行。
别是不淨行。
所防之過。
能所通舉。
故曰不淨行戒。
三明具緣。
通緣有三。
一是大比丘簡非戒所被者。
以文雲若比丘故。
二制廣教後以初作人教未攝故。
三無重病壞心以狂等人聖開不犯。
此之三義。
該括上下。
故了論雲。
若人已受大比丘戒。
若如來已制此戒。
若人不至癡法。
是人則犯僧伽。
胝施沙罪。
于餘略說。
相亦如是。
别緣具四。
一有正境。
二有染心。
三起方便。
四與境合。
若為怨逼。
亦具四緣。
一有正境。
二為怨逼。
三與境合。
四者受樂。
此戒通三别四。
七緣成犯。
四??緣者。
若??通緣。
全是無罪。
或可??初。
及第三有罪。
即七方便中。
??緣方便是。
次??别緣。
??初二蘭。
謂非道道想非道疑。
若??二三兩緣無犯。
??第四緣。
輕重二??。
怨逼??緣。
比說可解。
論其方便。
??通有一。
??别有四。
通别合五。
次釋文者。
了論偈雲。
解戒五相九。
毗尼釋曰如諸佛所立戒。
于一一戒中。
應了别五相。
一緣起。
二緣起人。
三立戒。
四分别所立戒。
五決判是非。
此中緣起者。
謂由饑餓難事為緣起。
起緣起人者。
是須陳那比丘立戒者。
若比丘等。
分别所立戒者。
此中何者。
為比丘等。
決判是非者。
此中比丘。
于三處。
犯波羅夷。
乃至說戒究竟。
若人能如理了别此五相義。
此人必定能解。
依此論釋。
亦是一途。
然今随義。
别分為二。
第一從初至最初犯戒。
漏生壞略。
即上若犯有漏法。
第二自今已去下。
制廣補略。
即上然後結戒。
前文複二。
第一至呵責已漏起呵責。
第二告諸比丘下。
彰過違略。
前文複二。
第一至号為種子。
明其犯相。
即是漏過。
第二須提那下。
發覺呵責。
前中文四。
一标化處。
二出犯人。
三明犯緣。
四正明犯。
對此初戒分文既然已下諸戒。
貫通類爾。
初住處者。
示化有方。
即是犯制之處。
爾時世尊。
上已明訖。
毗舍離者(毗奈耶雲秦言廣博)。
然毗舍離名少訛。
梵音正曰吠舍厘。
多論第一。
問契經阿毗昙。
不以佛在初。
獨律以佛在初。
答曰以勝故秘故。
佛獨制故。
如契經中。
諸弟子說法。
有時如釋提桓因。
自說布施為第一。
何以故。
我以施故。
得為天王。
所願如意。
佛言如是。
有時化作化佛。
化佛說法。
律則不爾。
一切佛說。
是故以佛在初。
有如契經。
随處随決。
律則不爾。
若尼中有事。
不得即結。
必當出外。
若白衣邊有事。
必在衆結。
若聚落中有事。
亦在衆結。
若于五衆邊有事。
必當比丘。
比丘尼邊結。
是以佛在初。
次犯人。
迦蘭陀村者。
多論。
以鳥名之。
有雲。
聚落主名。
見論第六。
是山鼠名。
時毗舍離王。
将諸妓女。
入山遊戲。
因眠樹下。
樹下有窟。
窟中毒蛇。
聞王酒氣。
出欲螫王。
樹上有鼠。
鳴喚覺王。
王覺免害。
以鼠恩故。
即封此村。
供奉此鼠。
因鼠号村。
故曰迦蘭陀村。
村中一人。
有金錢四十億。
王賜長者之位。
即以村名。
為長者号。
然須提那子者。
言中倒也。
應雲迦蘭陀子須提那。
故次文雲。
時迦蘭陀子。
善見雲。
須提那者。
是迦蘭陀長者子。
五分亦雲。
迦蘭陀子。
名須提那。
須提那者。
多雲求得。
為求請神祇得故。
了名善與。
饒财者。
多論有二。
一衆生數财。
謂奴婢牛馬等。
二非衆生數财。
謂金銀七寶等。
此并無量。
故曰饒财多寶。
此人聞法悟解。
厭俗嚣塵。
抱信歸依。
情希出益。
故曰持信等。
五分雲。
須提那。
聞法歡喜。
即作是念。
如我解佛所說。
夫在家者。
恩愛所縛。
不得盡壽。
廣修梵行。
出家無着。
譬如虛空。
我今甯可以家之信。
出家修道。
多論第二雲。
夫出家者。
為滅垢累。
家者是煩惱因緣。
是故宜應極遠離也。
次犯緣文二。
一遠緣。
二近緣。
文三。
初舉谷貴。
乞難生念由起。
二須提那下生歸家念念欲棄其兩損。
而就二益。
三作是念下如念歸村。
近緣文二。
初舉财勸。
三勸三拒。
一文廣出。
餘二略易。
第二其母使舍下舉色以勸。
從而弗拒。
問此須提那。
情既樂道。
何故乃答母雲。
我能為之。
答見論念言。
我不與種。
終不置我。
日夜相惱。
我暫與種。
令其心息。
不複娆我。
我因此故得住道門。
修習梵行。
由此思念。
故曰我能。
問須提何以拒财而受色。
答财勸長時。
背道故拒。
色勸暫時。
在道故受。
次正明犯。
文中有二。
先正犯者。
以未制前。
不見欲穢。
此文理通一切諸戒。
未制廣教不知行欲。
同于死人。
擯出衆外。
雖預道門。
生緣未絕。
因希利故。
漏過便生。
問既曰三行。
何以言初。
答以未制故。
故伽論第三雲。
作衆多淫。
佛言未制戒時。
須提那犯罪。
一切時不犯。
次園中下彰欲之過。
五分雲。
時兜率陀大威德天。
命終受胎。
爾時地神告虛空神言。
迦蘭陀子。
于未曾有僧中。
作未曾有事。
展轉相告。
乃至梵天。
超過學表。
勝出獨絕。
故曰尊者種子。
次明呵責。
文分為二。
初比丘呵。
第二世尊爾時下。
如來呵責。
前文有三。
初至故愁耳發覺得實。
為呵之緣。
第二諸比丘下。
顯類以事啟尊。
前文有四。
一歎須提那。
先時解行事皆通練。
故曰無事不知。
無不遵奉。
故曰觸事皆行。
非直自行。
亦能導物。
故曰轉教于人。
第二爾時下。
作過愁憂内心焦惱。
第三諸同學下。
見愁檢問。
先正問愁。
故雲汝何愁憂。
次問愁之所由。
汝既解行具足。
必應無憂。
今乃翻愁當應厭道。
第四須提那下。
答愁所由。
先申樂道之情。
故雲我甚樂梵行。
次近在下。
申愁所由。
次呵責文三。
初總舉不應。
汝于如來清淨法中。
能斷欲等。
是汝所應。
雲何乃作如是惡事。
第二于如來下。
别呵不應。
舉是反顯。
欲者五欲。
于此五欲。
不生欣求。
故曰無欲。
垢者穢濁。
能污淨心。
故名為垢。
此有其六惱害。
恨谄诳憍。
能永除滅。
故雲無垢。
一切衆生。
渴于五欲。
渴由愛生。
故名渴愛。
比丘守戒。
正念現前。
渴愛自除。
名為能斷。
破壞巢窟。
古舊??雲。
人天生死在上喻巢。
三塗生死在下喻窟。
集因既亡。
苦果随喪。
故言破壞巢窟。
至下受戒揵度中。
??巢窟雲。
諸天在上如巢。
人居于下名窟。
此??随情。
違背正理。
今解不然。
謂居止處。
皆名巢窟。
故婆沙五十二雲。
欲界窟宅所攝藏。
故名欲界系。
色無色界。
應知亦爾。
結謂九結。
縛謂三縛。
結縛非一。
故名為衆。
以除結縛。
能得愛盡涅槃。
又可愛謂三界愛。
盡者是滅。
由三界愛盡。
能顯涅槃。
故曰愛盡涅槃。
其涅槃。
是梵言(此雲圓寂)。
婆沙二十八。
有多解。
問雲以何義故。
名曰涅槃。
答煩惱盡故。
名為涅槃。
複次三火息故。
名為涅槃。
複次三相寂故。
名為涅槃。
複次離臭穢故。
名為涅槃。
第三汝今雲何下總結。
不應經久為故。
正偶為二。
故曰故二。
次白佛者。
見論第六雲。
心不希佛。
獨譽于己。
亦不令佛賤薄。
遣須提那出。
又不以此惡法鬥亂。
但依實理。
白世尊言。
今垢法已起。
願為聲聞弟子結戒。
次佛呵中。
文分為二。
初則撿問自言。
第二爾時下正辨呵責。
前文有三。
一集衆僧。
二明撿問。
三辨自言。
初文以此因緣者。
謂因須提犯戒比丘啟白。
故曰以此因緣。
集諸比丘者。
多論第二。
有五義故集。
故集。
一佛現不自專辄。
二共衆籌量。
而後結戒。
令犯罪者心伏。
三佛雖自在。
為持法故。
凡有法事。
集衆共和。
法得久住。
四為肅現在将來弟子。
凡是僧事。
不問有力無力。
要問衆詳議不得專獨。
五諸佛法爾。
不獨一佛。
次撿文二。
初舉應問之法。
次則依法而問。
初應問法文有三句。
知問者。
謂因比丘。
啟白知問。
佛一切智。
常知是非。
現同不知。
而作疑問。
多論四益。
一順諸佛常法。
二順自言治法。
三令衆生安穩。
不生怖懼。
四順于大人聖主儀體知。
而不問者。
如來不以己之知見。
辄說人過。
證言是犯。
準翻前益。
須有四損。
一不順佛常法。
二違自言治法。
三令衆生。
怖懼不安。
四逆說人過。
非大人儀。
體雖因比丘。
啟白而知。
若不應時。
亦不疑問。
是以次明時問不問。
時而疑問。
有三種時。
一是對衆撿問時。
二是犯者自言時。
三是因此制廣時。
時不疑問。
亦有三時。
一非對衆撿問時。
二非犯者自言時。
三非因此制廣時。
又解時者。
謂因比丘啟請知問即是時而問此時不以己知而問。
故曰時而不問。
雖複應時。
呵責制戒。
若不順義惬情亦不疑問。
是故次明義合不合。
然此知之與時而問。
名為義合知之。
與時不問。
名義不合。
次正問可知。
次自言者。
問佛作疑心不定而問。
何不拒諱便臣伏邪。
答五分第一雲。
諸佛常法。
有五百金剛神。
侍衛左右。
若佛問三返。
不以實答。
頭破七分。
情有所懼。
不敢拒諱。
次呵文三。
一總舉。
二别列。
三總結。
總舉者。
經家總牒世尊。
呵詞其無數。
言即下者是。
次别有二。
初顯須提。
行有違失。
所作不應。
二告諸比丘下。
舉過示僧。
齊防法衆。
前文複二。
一明行有違失。
二執作事不應。
初違失者。
總顯作非。
故雲汝所為。
非乖作軌則。
故非威儀。
沙門性。
是無漏聖道。
造惡違彼。
故非沙門所作。
垢穢名非淨行。
作既違教。
故非随順。
總結非理。
故曰所不應為。
次作不應可解。
次下舉過誡衆。
其文有二。
一顯過失尤重。
二執作事不應。
顯過文三。
一舉事中損益勸令舍順行違。
二何以故下。
釋成勸意。
三何以故下。
釋堕所由。
先解初句。
多論有七義。
一毒蛇所害。
害此一身。
女人所害。
害無數身。
二者毒害報無記身。
女害善法身。
三者毒害五識身。
女害六識身。
四者毒害得足僧數。
女害不足數。
五者毒害得生天上人中。
值遇賢聖。
女人所害。
入三惡道。
六者毒害得沙門四果女害。
正使八正道。
滿于世間。
猶如大海。
于此無益。
七者毒害人。
則慈念而救護之。
女害衆共棄舍。
無心喜樂。
天龍善神一切。
遠離諸賢聖人之所呵責。
以此損益理殊。
浮沉事别。
是故勸汝犯毒。
不犯女人。
次釋勸意。
何以一言順違兩責。
第一何以勸犯毒蛇。
毒蛇雖有暫時現苦。
而無來獄長時之殃。
故言不以此緣。
堕于惡道。
第二何以不聽犯女。
犯女雖有暫時現樂。
必招來獄長時之殃。
故言身壞命終。
堕于惡道。
次釋犯女堕獄所由。
文中有二。
第一正彰欲過。
第二舉喻顯過。
初彰過者。
總彰過源。
令永除滅。
故曰說斷欲法。
欲想者。
思女之心。
欲念者。
追境之意。
欲熱者。
欲火所燒。
愛結者。
明愛系縛。
不為彼溺。
稱雲越度。
次舉喻者。
欲燒善心。
故言如火欲焚戒手。
如把草炬。
複損戒身。
如樹繁果。
欲樂不久。
猶如假借。
欲無實味。
猶如枯骨。
欲集衆患。
其如段肉。
欲樂不實。
如夢所見。
欲傷戒足。
如履鋒刃。
欲消衆善。
如新瓦等。
欲性可懼。
如毒蛇頭。
欲害善盡。
如輪轉刀。
欲感危報。
如在尖标。
欲傷迅速。
如利戟刺。
欲患至極。
故曰甚可穢惡。
佛所呵責。
結歸教主。
次執事如上。
第三總結可知。
次彰過違。
略告諸比丘者。
顯過。
同知須提那者彰罪。
别屬癡人者。
見論。
佛見須提。
已作惡法。
以慈悲心。
而言癡人。
如慈父母。
見子作惡。
亦呵罵其子。
癡人何以。
作如此事。
問世尊煩惱及習。
皆已斷除。
何以乃雲癡人耶。
答世尊惑習雖盡。
然有似愛等。
言為利益事。
故呵癡人。
如今親教。
及軌範師。
若有近住。
依止弟子。
起諸過失。
便呵責言。
汝為癡人。
世尊亦爾。
問佛呵癡人。
有何義趣。
為從癡生。
名曰癡人。
為癡現行。
說為癡人。
婆沙十六。
解雲。
從癡生故。
故曰癡人。
爾者亦從貪恚慢見等生。
世尊何故。
唯言癡人。
答癡遍行故。
若佛知呵阿羅漢等。
以為癡人。
于物有益。
即亦呵彼。
以羅漢身。
亦癡生故。
又解現行癡。
故名曰癡人。
阿羅漢等。
亦現行癡。
不染無知。
猶未亡故。
問諸餘煩惱。
亦有現行。
何故唯說癡人非餘。
答前已說言。
癡遍行故。
多種有漏處者。
開諸漏門。
漏源滋長。
多論雲。
須提那。
于劫初來。
未有男女。
作淫欲事。
而此人于彼最初行淫。
作惡法根本。
今佛法清淨。
未有非法。
而須提那。
最初為惡作。
将來非法。
罪過之始。
故言開諸漏門。
最初犯戒。
違略之始。
略教被壞。
次下制廣。
其文有三。
第一舉宗标制。
第二集十句下制利功德。
第三欲說戒下正明立制。
此戒既爾。
諸戒類然。
初文舉制時分從茲已後。
故曰自今已去。
以因一結教網普沾。
故曰與諸比丘。
定犯輕重。
位别防非。
各有分局。
稱為結戒。
問一切善法不言結。
何以但言結戒。
多論。
解雲。
戒是萬善之本。
但結戒即一切結也。
又可戒為止惡。
兼立犯名。
故結餘善不爾。
故不雲結。
對此解義。
六門分别。
第一制廣補略。
第二制除障道。
第三制托緣别。
第四制緣多少。
第五制教所诠。
第六制意老别。
初門佛初成道啟化之元。
恐入法人心無所寄故。
先說略示行軌模。
利根奉修。
無所缺犯。
鈍根不悟。
違略起非。
令教毀壞。
名為教缺。
然即違教成犯。
污本所受。
令行不淨。
名為行缺。
是以如來慈悲護念。
為制廣教。
順于略教。
今使二教。
相順相成。
還令略有被時之用。
義同補教。
既聞制廣。
呵責示過。
識相護持。
資成不斷。
皎潔逾前。
名為補行。
又可悔己所犯不能為因。
未來苦果。
畢竟不受。
還令戒淨。
亦名補行。
故上文言。
若有犯有漏法者。
然後世尊。
為諸比丘結戒。
斷彼有漏法故。
第二門然障道業。
雖複無邊。
要而言之。
有其二種。
所謂性遮。
言性惡者。
如煞盜等。
無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