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開宗記卷第一

關燈
(從初發題至釋序分文竟合有三萬七千二百言) 西大原寺沙門 懷素 撰 稽首三際調禦師  無邊十方等正覺 二谛真乘淨妙法  四果無垢良福田 □□□□性幽微  調伏總教義深遠 如是妙理難開悟  至誠歸命請冥扶 願以此業斷迷津  永息輪回趣真際 為利自他法久住  故我贊述毗奈耶 竊惟覺智圓明。

    理絕言樞之際。

    迷津自斷。

    事超情域之源。

    故乃利益萬殊。

    非豪滴之能準。

    汲引千計。

    豈塵砂之所量。

    遂乃大闡毗尼。

    廣敷律藏。

    故經雲。

    戒是無上菩提□□□□之持淨戒。

    斯則登真如之政術。

    歸實相之嘉謀。

    譬飛階以可升。

    若浮囊之利涉。

    于是毀二邊鹿野。

    導俗衆而轉法輪。

    贊十利于龍城。

    警法徒而宣戒品。

    宣戒品故。

    祛三惑而淨六根。

    轉法輪故。

    截四流而歸八正。

    昔者象嚴演秘。

    千聖果圓。

    鹫嶺開宗。

    六師道喪。

    神光照于石室。

    迦葉啟善來之機。

    宴坐托于祇園。

    和先通得意之路。

    斯以五篇幽鍵。

    類金秧而不乖。

    七聚□□。

    □玉霜而必降。

    亦謂大枝小葉。

    取類心猿。

    内感外機。

    方調意馬。

    悲夫雙林掩化。

    千疊韬光。

    道秩銷聲。

    細徒落癊。

    由此波離大德苦節。

    冠于松篁飲光上人堅操。

    逾于玉石。

    悼法雲之罷族。

    歎慧炬之淍華。

    顧命六通之俦。

    撰佛三藏之旨。

    庶使甘露垂液。

    随?雨而克臻。

    聖日流光。

    閟蟾輝而獨朗。

    四魔由其不測。

    三佛何以郁興。

    理在解紛。

    義歸釋滞。

    是使煙焰之譏。

    遽殄□□。

    □□恒銷。

    正像遐宣。

    固其宜矣。

     首稱四分律藏。

    初分等者。

    然我大聖。

    教迹有由。

    始此仙菀。

    終彼提河。

    其間随犯制儀。

    輕重位别。

    佛圓寂後。

    迦葉波等。

    乃至鞠多。

    有百餘載。

    異人間出。

    奇士挺生。

    并道亞先賢。

    位隆法将。

    飛英振耀。

    襲藹聯耀。

    而鞠多騰芬。

    一朝墜穎。

    衆師載駕。

    五部揚鏣。

    猶八劍之分鋒。

    俱為利器。

    若千燈之各照。

    鹹日光明。

    斯乃啟九聖之宏模。

    辟二凡之亮則。

    煥乎總紉定慧之道。

    非戒無以舉其綱。

    披閱止作之儀。

    惟律而能究其要。

    是以昙摩護。

    揚德化于五天。

    佛陀明。

    振芳猷于四主。

    護乃瀉瓶說。

    控文河而歸口海。

    握珠清禁韬骊寶以掩蛇珍明。

    即慧日将颀。

    駐三舍而返照。

    慈雲漸落。

    疊五色以凝陰。

    斯并懿德嗣其風規。

    英邁标其水鑒。

    由此敷暢。

    廣濟無涯。

    聞所未聞。

    得未曾得。

    題雲四分律藏。

    總顯诠名。

    初等諸言。

    别标分位。

    然總诠内。

    名義有殊。

    何者。

    四分即離中别秤。

    律藏乃總内通名。

    言四分者。

    大僧戒本以為初分。

    尼律已下以為二分。

    安居已下以為三分。

    房舍已下以為四分。

    合茲四分。

    成之一部。

    此即為異餘部。

    異餘部故。

    五部之内。

    一部别名。

    言律藏者。

    梵雲優波羅忏。

    此譯為律。

    律則法也。

    非法無以肅威儀。

    梵曰比擿迦。

    此譯為藏。

    藏則藏也。

    非藏無以蕰文義。

    此乃為簡餘藏。

    簡餘藏故。

    三藏之中。

    一藏通秤。

    夫執繩墨者。

    控引斤斧之工。

    設堤搪者。

    防禦波瀾之險。

    如持油缽。

    為解脫之肇基。

    若壞水生。

    喪菩提之萌。

    漸律之用也。

    大矣哉。

    所言初分等者。

    四章建首。

    号之為初。

    成部之因。

    故秤為分。

    金言日朗。

    寶軸星??。

    舒布有規。

    标之卷目。

    第是居位之嘉秤。

    一即創題之上首。

    此既首居。

    名之第一。

    故雲四分律藏初分卷第一。

     凡欲解釋本文。

    先以三位料簡。

    第一總簡藏别。

    第二别藏宗歸。

    第三釋藏題目。

    言總簡者。

    聖教雖衆。

    要唯三種。

    所言三者。

    第一毗奈邪藏。

    第二素呾纜藏。

    第三阿毗達磨藏。

    然茲三藏。

    旨趣幽玄。

    若不剖折科條。

    理義難顯。

    然欲解者。

    總作三門。

    第一釋名。

    第二出體。

    第三諸門分别。

    凡解義法。

    先須釋名。

    以善迷名。

    于義不了。

    名既知已。

    體狀須陳。

    名體俱知。

    方論差别。

     先釋名者。

    梵曰毗尼。

    或雲鞞泥迦。

    毗那耶。

    鼻那夜。

    此。

    等皆由梵音輕重。

    傳有訛略。

    不得正名。

    正曰毗奈耶(此雲調伏)。

    言調伏者。

    意顯律儀。

    調伏六根。

    皆令清淨。

    故雲調伏。

    是以涅槃第三雲。

    善持律者。

    為欲調伏利衆生故。

    又梵曰毗膩多。

    此雲已調伏。

    當其滅義。

    故母經第一雲。

    滅諸惡法故名毗尼。

    又多論第二雲。

    毗尼者滅一切惡法。

    然滅不同。

    有其三種。

    一能滅業。

    業為牽生苦報。

    謂滅破戒業非。

    故名為滅。

    故下文雲。

    有犯毗尼诤毗尼等。

    二能滅惑。

    惑是發業之本。

    謂滅貪等煩惱。

    故名為滅。

    故下文雲。

    為欲調伏貪等令盡。

    是故世尊。

    制增戒學。

    複雲。

    有結使毗尼。

    多論第九雲。

    毗尼者。

    言折伏。

    能折伏貪恚癡故。

    三克滅果。

    果是所證擇滅無為。

    故下文雲。

    有二法得多利益。

    未得能得等。

    謂善犯善能除犯。

    戒經複雲。

    戒淨有智慧。

    便得第一道。

    多論第七雲。

    今得成佛。

    始體解波羅提木叉。

    以授衆生。

    波羅提木叉。

    非世間法是。

    背離世俗。

    向泥洹門。

    然此滅行。

    為教所诠。

    故能诠教亦名為滅。

    滅行差别。

    多種不同。

    依婆沙一百一十九雲。

    律儀有四。

    一别解脫律儀。

    二靜慮律儀。

    三無漏律儀。

    四斷律儀。

    此四之中。

    但解初相。

    後三非宗。

    所以不釋。

    其初别解律儀名。

    總有四。

    謂律儀。

    戒。

    般羅底木叉。

    毗奈耶。

    所言律者。

    謂是法也。

    以身語止作。

    皆合軌儀。

    又謂铨也。

    铨量重輕犯不犯相。

    故涅槃第三雲。

    知諸戒相。

    若輕若重。

    非是律者。

    即不證知。

    若是律者。

    即便證知。

    所言戒者。

    謂是警策。

    以警策身語。

    勿令造過。

    又謂防非。

    防護身語。

    離諸過失。

    故涅槃三十四雲。

    戒者即是遮制惡法。

    若不作惡。

    是名持戒。

    又婆沙三十四。

    有多異名。

    彼雲。

    契經說戒。

    或名屍羅。

    或名為行。

    或名為足。

    或名為[這-言+筴]。

    言屍羅者。

    是清涼義。

    謂惡能令身心熱惱。

    戒能安适。

    故曰清涼。

    又惡能招惡趣熱惱。

    戒招善趣。

    故曰清涼。

    又屍羅者。

    是陸義。

    如尊者無滅。

    作如是言。

    我蹈屍羅階無上慧殿。

    又屍羅者。

    是頭首義。

    如有頭首。

    即能見色。

    聞聲嗅香嘗味覺觸知法。

    有屍羅者。

    即能見四聖谛色。

    聞未曾有名身等聲。

    嗅三十七覺分華香。

    嘗出家遠離三菩提寂靜味。

    覺靜慮解脫等持等至。

    觸知蘊處界自共相法。

    是故屍羅。

    是頭首義。

    契經說戒名為行者。

    故諸世間見持戒者。

    言彼有行。

    見破戒者。

    言彼無行。

    契經說戒名為足者。

    能往善趣。

    至涅槃故。

    如有足者。

    能避險惡。

    至安隐處。

    有淨戒者。

    能越惡趣。

    生天人中。

    或超生死到涅槃岸。

    故名為足。

    契經說戒名為[這-言+筴]者。

    任持一切功德法故。

    謂持戒者。

    任持功德。

    不令退散。

    如[這-言+筴]持寶。

    尊者妙音作如是說。

    戒名不壞。

    所以者何。

    如足不壞。

    即能自在往安隐處。

    具淨戒者。

    亦複如是。

    能至涅槃。

    故名不壞。

    般羅底木叉者。

    是解脫也。

    涅槃無為。

    體離諸縛。

    此于因中。

    以談果秤。

    故遺教雲。

    戒是正順解脫之本。

    婆沙又雲。

    淨持戒者。

    是衆行本。

    能至涅槃。

    故名為行。

    然于事中。

    謂能遠離羁縛業緣。

    亦名解脫。

    故涅槃第四雲。

    波羅提木叉者。

    離身口意不善耶業。

    又準母經第三。

    名為最勝。

    彼雲。

    波羅提木叉者。

    名最勝義。

    以何義故。

    名為最勝。

    諸善之本。

    以戒為根。

    衆善得生。

    故言最勝。

    複次戒有二種。

    一出世。

    二世間。

    此世間者。

    能為出世作因。

    故言最勝。

    複次戒有二種。

    一者依身口。

    二者依心。

    由依身口戒。

    得依心戒。

    故名為首。

    毗奈耶義。

    如上已明。

    然母經第二雲。

    能滅不善根。

    能滅障法。

    能滅五蓋惡行。

    名為毗尼。

    梵雲素呾纜(此曰契經舊名修多羅者不正)。

    謂佛說法。

    契理契機。

    故名為契。

    經者即是貫攝之義。

    故佛地論第一雲。

    能貫能攝。

    故名為經。

    以佛聖教。

    貫穿攝持所應說義。

    及所化生。

    目之為經。

    此律名之為線。

    故文言以種種華。

    散置案上。

    不以線貫。

    風吹即散。

    法亦如是。

    種種家出家。

    在于佛法。

    不以經法善攝。

    法即疾滅。

    又無性攝論第一雲。

    貫穿縫綴。

    故名為經。

    問若以貫攝及線。

    名為經者。

    如餘二藏亦有是義。

    應亦素呾。

    亦得名素纜藏。

    答若從通義。

    三藏俱然。

    然以素呾纜者。

    是其根本。

    以是根本。

    故得其名。

    除非根本。

    即??斯稱。

    猶如色處法處。

    雖标總稱。

    而即别名。

    餘之二藏。

    問答應知。

    梵雲阿毗達磨(此雲對法。

    舊曰阿毗昙者不正)。

    問何名對法。

    答此能對彼。

    如行是能對。

    法是所對。

    行能對法。

    故名對法。

    婆沙第一。

    有九大論師。

    二十二複次。

    以釋對法。

    此中不能繁具。

    略舉二三。

    以開學路。

    彼論問雲。

    以何義故名阿毗達磨。

    阿毗達磨諸論師言。

    于諸法相。

    能善決擇。

    能極決擇。

    故名阿毗達磨。

    複次法性甚深。

    能盡源底。

    故名對法。

    尊者世友作如是說。

    常能決擇契經等中諸法性相。

    故名對法。

    此藏亦名邬波題铄(舊名憂婆提舍者訛也)。

    亦雲摩呾理迦(此雲本貫。

    舊雲摩得勒伽者訛)。

    然此對法。

    差别不同。

    依俱舍論。

    且立二種。

    一者勝義。

    二者世俗。

    言勝義者。

    謂無漏淨慧。

    言世俗者。

    謂有漏四慧及諸論教。

    此二對法。

    既準論立。

    餘之二藏。

    應知亦爾。

    謂無漏定。

    能契實理。

    是勝義素呾纜。

    若有漏定及諸經教。

    是世俗素呾纜。

    無漏律儀真實調伏。

    是勝義毗奈耶。

    餘有漏戒及諸律教。

    是世俗毗奈耶。

    釋通藏名。

    如開題解。

    又世親攝論第一雲。

    何緣名藏。

    由能攝故。

    謂攝一切所應知義。

    此義意言。

    由能論教。

    能攝一切所應知義。

    令不失故。

    立以藏名。

    即是攝持義是藏義。

     次出體者。

    如上釋名藏例成二。

    就二之中。

    先解勝義。

    勝義毗奈耶。

    克性是無漏戒。

    用無漏色為體。

    即八道支中。

    語業命攝。

    謂五蕰中。

    唯色蕰攝。

    十二處中法處。

    十八界中法界攝。

    若兼俱有同時相應。

    亦得通五蕰性。

    十二處中。

    意法二處攝。

    十八界中。

    意界法界意識界攝。

    次勝義素呾纜。

    克性是無漏三解脫門。

    即大地中三摩地性。

    謂唯行蘊法處法界攝。

    若兼相應俱有。

    亦通五蘊。

    以随轉色為色蘊故。

    二處三界。

    如前所明。

    次勝義阿毗達磨。

    克性以無漏慧為體。

    即大地中慧數。

    唯是行蘊法處法界攝。

    若兼相應俱有。

    還通五蘊。

    二處三界亦如前明。

    次世俗三藏體。

    于中有二。

    一約能诠教。

    二約所诠行。

    其能诠體。

    通三藏教。

    出其教體。

    諸論兩說。

    皆無評文。

    今依婆沙百二十六。

    便有正義故論問雲。

    如是佛教以何為體。

    為是語業。

    為是名等。

    答應作是說。

    語業為體。

    若爾次後所說。

    名句文身。

    次第行列。

    乃至次第連合。

    當雲何通。

    答後文為顯佛教作用。

    不欲開示佛教自體。

    謂次第行列。

    安布連合。

    名句文身。

    是佛教用。

    又伽他所說頌。

    依名轉次雲何通。

    答有于名轉。

    有于義轉。

    此中且說于名轉者。

    有說佛教名等為體。

    若爾次前所說。

    謂佛語言。

    乃至語表。

    是謂佛教。

    當雲何通。

    答依展轉因。

    故作是說。

    如世子孫展轉生法。

    謂語起名。

    名能顯義。

    如是說者。

    語業為體。

    佛意所說。

    他所聞故。

    既有論文名等不正。

    其所诠體。

    别解戒體。

    如下當辨。

    其靜慮戒。

    亦以色為體。

    若有漏定。

    三摩地為體。

    若有漏四慧。

    為以慧為體。

     次諸門有七。

    第一集藏緣起。

    第二集藏處所。

    第三集藏儀軌。

    第四集藏次第。

    第五立藏所以。

    第六乘藏差别。

    第七釋藏離分。

     初門三意。

    一睹佛涅槃。

    聖凡嗟歎。

    二思念結集。

    令法久住。

    三召命聖賢。

    結集三藏。

    初意者。

    佛般涅槃。

    三乘眼滅。

    如來舍化。

    六道依亡。

    故智度論第二雲。

    佛入涅槃。

    地六振動。

    諸河返流。

    疾風暴發。

    黑雲四起。

    惡雷掣電。

    雹雨驟堕。

    處處星流。

    師子惡獸。

    哮吼呼喚。

    諸天女人。

    皆大号啕。

    而大人等。

    皆發是言。

    佛取涅槃。

    一何疾哉。

    世間眼滅。

    又諸羅漢。

    皆亦滅度。

    六欲諸天。

    乃至遍淨。

    見諸羅漢皆取涅槃。

    各心念言。

    佛日既沒。

    乃至廣說。

    象王既逝。

    象子亦随。

    法商人過去。

    從求誰法寶。

    偈雲。

    佛已永寂入涅槃。

    諸滅結衆亦過去。

    世界如是空無智。

    癡冥遂增智燈滅。

    爾時諸天。

    禮迦葉足。

    而說偈言。

    耆年欲恚慢已除。

    其形譬如紫金柱。

    上下端嚴妙無比。

    目眼清淨如蓮華。

    如是贊已。

    白言。

    仁者知不。

    法船欲破。

    法城欲頹。

    法海欲竭。

    法幢欲倒。

    法燈欲滅。

    說法人欲去。

    行道人漸少。

    惡人轉盛。

    當以大慈建立佛法。

    爾時迦葉心如大海。

    澄靜不動。

    良久而答。

    汝等善說。

    實如所言。

    世間不久無智盲冥。

    迦葉受請。

    天忽不現。

    西域記言。

    時大迦葉。

    宴坐山林。

    忽矚光明。

    又睹地震。

    曰是何祥變。

    若此之異。

    以天眼觀。

    見佛世尊。

    于雙林間。

    入般涅槃。

    尋命徒屬。

    趣拘屍城。

    路逢梵志。

    手執天華。

    迦葉問曰。

    汝從何來。

    知我大師今在何處。

    梵志對曰。

    我适從彼拘屍城來。

    見汝大師。

    已入涅槃。

    天人大衆。

    鹹興供養。

    我所持華。

    自彼得也。

    又未生怨王。

    信敬殷重。

    聞佛涅槃。

    深生悲裂。

    真谛法師雲。

    佛般涅槃。

    已經七日。

    迦葉命屬往拘屍城。

    路逢梵志。

    名憂婆柯。

    迦葉問言。

    汝從何來。

    外道答雲。

    我從世尊涅槃處來。

    佛般涅槃。

    已經七日。

    諸天人衆。

    無量無邊。

    燒香散華。

    設諸供養。

    我于佛所。

    拾得此華。

    以華示迦葉。

    迦葉聞已。

    即往未生怨所語言。

    我須八槽。

    願王令作。

    王即來作。

    須臾而來。

    又索良醫。

    王亦呼來。

    迦葉問醫。

    于諸藥中。

    何藥去風。

    何藥療瘡。

    随醫說藥。

    複從王索。

    其王随教。

    悉當與之。

    迦葉令醫磨藥為屑。

    煮以為膏。

    内八槽中。

    即于是日。

    報大王雲。

    佛般涅槃已經七日。

    王聞此語。

    悶絕而死。

    其身炮裂。

    遍體生瘡。

    迦葉以王安藥槽内。

    遍至第八。

    命乃得全。

    以藥勝力。

    資王得蘇。

    如是三告。

    聞便即死。

    還内八槽。

    如前得活。

    迦葉為說。

    一切有為。

    皆是無常。

    如來示同為有。

    現入涅槃。

    王勿憂惱。

    宜弘正法以答佛恩。

    應與眷屬俱詣佛所。

    時王與大迦葉。

    并國臣衆。

    屈申臂項。

    至拘屍城。

    王既見佛。

    悶絕還死。

    迦葉如前安樂槽内。

    乃至第八。

    王便得活。

    佛于衣外。

    出現雙足。

    受迦葉禮。

     次念結集。

    有其三意。

    一為付屬。

    佛本付屬。

    令使結集。

    傳于末代。

    利益衆生。

    故智論第二雲。

    時大迦葉。

    如是思惟。

    我今雲何。

    使是三阿僧祇。

    難得佛法。

    令得久住。

    如是思竟。

    我知是法。

    可使久住。

    應當結集三藏。

    如是佛法得久住。

    未來世人。

    可得受行。

    所以者何。

    佛世勤苦。

    愍衆生故。

    學得是法。

    為人演說。

    我曹亦應承受佛教。

    宣揚開化。

    二止諸惡比丘。

    自慶得脫。

    故下文雲。

    迦葉集比丘僧告言。

    我先在道行時。

    聞拔難陀語諸比丘作如是言。

    長老且止。

    莫複愁憂啼哭。

    我等今于彼摩诃羅邊。

    得解脫。

    彼在世時教呵我等。

    是應爾。

    是不應爾。

    應作是。

    不應作是。

    今我等已得自在。

    欲作便作。

    不作便不作。

    又五分第三十。

    迦葉告諸比丘雲。

    昔吾從波旬國。

    向拘夷城。

    二國中間。

    聞佛世尊已般涅槃。

    我時中心迷亂。

    不能自攝。

    諸聚落比丘。

    比丘尼。

    優婆塞。

    優婆夷。

    或擗或踴。

    宛轉于地。

    莫不哀号。

    歎速歎疾。

    世間虛空。

    世間眼滅。

    時拔難陀先遊彼。

    止衆人言。

    彼長老常言。

    應行是。

    不應行是。

    應學是。

    不應學是。

    我等于今。

    始脫此苦。

    任意所為。

    無複拘礙。

    何為相與而苦啼哭。

    吾聞言倍複憂毒。

    佛雖泥洹。

    毗尼現在。

    應同勖勉苦結集之。

    勿令?難陀等。

    别立眷屬。

    以破正法。

    諸比丘。

    鹹以為善。

    人西域記。

    迦葉在路聞已。

    謂其日徒曰。

    慧日淪照。

    世界闇冥。

    善逝遐棄。

    衆生颠墜。

    懈怠苾刍更相賀曰。

    如來寂滅。

    我曹安樂。

    若有所犯。

    誰當呵制。

    迦葉聞已。

    深更感傷。

    思集法藏。

    據法治犯。

    三止外道謗。

    故下文雲。

    勿令外道以緻餘言譏嫌。

    沙門瞿昙。

    法律若煙。

    其佛在時。

    皆共學戒。

    而今滅後無學戒者。

     次召集意。

    先明召别。

    智論第二雲。

    大衆議言。

    誰能結集毗尼法者。

    長老阿泥盧豆言。

    舍利弗。

    有好弟子。

    字憍梵波提(秦言牛吲)柔耎和雅。

    常處閑居。

    住心寂宴。

    能知毗尼。

    今在天上屍利沙園中住。

    遣使請來。

    迦葉遣下。

    座比丘喚言。

    大迦葉等漏盡阿羅漢。

    皆會閻浮提。

    僧有大法事。

    汝可疾來。

    使禮僧已。

    如鳥飛空。

    到彼請集。

    看衆寶聚。

    是時尊者心覺生疑。

    語言。

    将無鬥诤。

    喚我來耶。

    無有破僧事不。

    佛日滅耶。

    使答言爾。

    佛已滅度。

    憍梵婆提。

    聞已便言。

    佛滅大疾。

    世間眼滅。

    我和上舍利弗。

    及大目連。

    今在何所。

    答言先滅。

    彼言。

    佛法欲散。

    衆生可憐。

    大人過去。

    次問阿難羅睺羅。

    乃至廣說。

    彼言。

    我和上大師。

    皆已滅度。

    我今不能下閻浮提。

    住此涅槃。

    說已入禅。

    現種種神變。

    身中出水四道流下。

    至迦葉所。

    水中有聲。

    而說偈曰。

    憍梵缽提頭面禮。

    妙衆第一大德僧。

    聞佛滅度我随去。

    如大象去象子随。

    爾時使者。

    持衣缽還僧。

    如是等類。

    諸處聖人。

    聞皆涅槃。

    亦如此說。

    迦葉言。

    止不須更喚。

    終不可得虛入涅槃。

    令世間空無福田耳。

    真谛法師雲。

    于時四部弟子。

    見佛涅槃。

    迦葉未到。

    皆不入滅。

    迦葉既至。

    更無所待。

    無量聖者。

    并般涅槃。

    涅槃既衆。

    無聖住持。

    住持既無。

    恐正法盡。

    迦葉便語未滅者言。

    且待諸聖。

    未須入滅。

    我等宜應報佛法恩。

    結集如來所說三藏。

    以利衆生。

    令法久住。

    若不從我語者。

    得突吉羅罪。

    如是曆語少有入滅。

    次召衆者。

    育王經第四雲。

    佛滅度後。

    數千億萬阿羅漢等。

    悉入涅槃。

    諸天空中出大音聲。

    而作是言。

    佛諸弟子。

    皆從佛去。

    法燈欲滅。

    大闇将至。

    若不聚集三藏經書。

    若諸羅漢入涅槃已。

    佛法即滅。

    時釋提桓因。

    将諸天衆。

    往迦葉所。

    作禮白言。

    如來之法付屬尊者。

    尊者今當聚集法眼。

    令千載後利益衆生。

    爾時迦葉。

    即于空中擊大揵推。

    三千世界。

    皆聞其聲。

    即有五百羅漢。

    應命來集。

    智度論雲。

    時大迦葉。

    住須彌頂。

    撾銅犍椎。

    說此偈言。

    佛諸弟子。

    若念于佛。

    當報佛恩。

    莫入涅槃。

    是揵推聲。

    傳迦葉語。

    遍三千界。

    皆悉聞知。

    諸有弟子得神力者。

    皆來集會大迦葉所。

    迦葉告言。

    佛法欲滅。

    諸弟子中。

    知法持法者。

    亦逐滅度。

    未來衆生。

    甚可憐愍。

    失智慧眼。

    愚癡盲冥。

    結集法竟。

    随意滅度。

    諸來衆會。

    皆受教住。

    選得千人。

    唯除阿難。

    善見第一。

    所以選擇而少一者。

    為長老阿難故。

    若無阿難。

    無人出法。

    阿難所以不得入者。

    為漏未盡。

    正在有學地。

    大德迦葉。

    為欲斷諸诽謗故。

    不取阿難。

    諸比丘言。

    阿難雖在學地。

    而親從佛前。

    受修多羅祗夜。

    于法有恩。

    複是耆老。

    釋迦種族。

    如來親叔之子。

    又無偏黨三毒。

    大德迦葉。

    應取阿難。

    足五百數。

    此是衆聖意也。

    母經第三雲。

    以大迦葉。

    遣阿難出。

    諸羅漢答言。

    我等集于經藏。

    須于阿難。

    迦葉答言。

    阿難結漏未盡。

    雲何得在此衆。

    諸羅漢言。

    所廢忘處。

    應當問之。

    迦葉答言。

    若爾當作求聽羯磨。

    使人僧中。

    準此下文。

    及智度論等。

    并得漏盡。

    入結集數。

    此文得道。

    具如下明。

    智度論中。

    迦葉入定。

    觀于大衆。

    誰未盡漏。

    唯有阿難。

    不盡諸漏。

    從禅定起。

    牽阿難出。

    語言。

    汝結未盡。

    不應住此。

    阿難恥泣。

    而自念言。

    我二十五年。

    随侍佛後。

    供給左右。

    無此苦惱。

    佛實大德。

    慈悲合忍。

    念已白言。

    我能有力。

    久可得道。

    但諸佛法。

    阿羅漢者不得供侍。

    故留殘結。

    是時阿難求盡殘漏。

    殷勤疲極。

    息卧就床。

    頭未至枕。

    廓然得悟。

    如日破闇。

    通明皆具。

    夜到僧堂。

    硗門而喚。

    迦葉令從戶鑰而入。

    入已禮僧。

    迦葉摩頂。

    令集法藏。

     第二門集處者。

    謂于王舍城。

    畢缽羅窟。

    故育王經。

    迦葉告阇王言。

    我今欲集如來眼。

    唯願大王。

    為我檀越。

    王言。

    願諸比丘。

    終身受我四事供養。

    尊者許可。

    往至竹林。

    作是念言。

    此中多饒房舍及諸比丘。

    或能妨雨。

    畢缽羅窟。

    房舍卧具。

    不多不少。

    當于彼處撰集法眼。

    是時迦葉。

    即共五百羅漢。

    往畢缽羅窟。

    爾者下文。

    諸聖皆言。

    當于何處。

    論法毗尼。

    食飲無乏。

    複雲唯王舍城。

    可得豐足。

    時大迦葉作白往彼。

    準此。

    即是王城結集。

    如何乃言畢缽羅窟。

    答城是總标。

    窟是别處。

    故西域記雲。

    摩揭陀國正中。

    古先君王之所都處。

    多出勝上吉祥香茅。

    以故謂之上茅城也。

    崇山四周以為外郭。

    西通峽徑。

    北辟山門。

    東西長南北狹。

    周一百五十餘裡。

    内城餘趾。

    周三十餘裡。

    山城北門。

    佛一裡餘。

    至迦蘭陀竹園。

    竹園西南。

    佛五六裡。

    南山之陰。

    于竹林中。

    有大石室。

    此是迦葉結集之處。

    真谛亦雲。

    于王舍城七葉岩窟。

    結集法藏。

    爾者如何。

    智度論雲。

    迦葉将諸比丘。

    耆阇崛山中。

    結集三藏。

    此山在王城東北十四五裡。

    接北山之陽。

    答教自參差。

    未詳所以。

    又解。

    雖舉崛山。

    而是上窟與山處所鄰接。

    故付法傳雲。

    于是迦葉即辭如來。

    往耆阇崛山。

    賓缽羅窟。

    以此證知處所不别。

    舉其總山。

    以取别窟。

     第三門儀軌者。

    準下聖衆集法之中。

    迦葉先對邬波離(此雲近取。

    舊言優波離者訛也)。

    集毗奈邪藏。

    見論第一複雲。

    波離白已。

    整身衣服。

    向大德比丘。

    頭面作禮。

    作禮已上高座而坐。

    取象牙裝扇。

    迦葉還坐已而問。

    優波離随問而答。

    集毗奈耶竟。

    于是長老優波離。

    放扇從高座下。

    向諸大德比丘作禮。

    作禮已還複本座。

    阿難亦爾。

    今傳法者。

    以此為軌。

    十誦五十五雲。

    集一法竟。

    迦葉次第問五百比丘言。

    爾不。

    各答言爾。

    即作白二羯磨唱斷。

    初一既爾。

    餘下并然。

    次對阿難。

    集餘二藏亦爾。

    付法傳第一。

    迦葉告阿難言。

    汝于今者。

    可演法眼。

    阿難曰諾。

    觀察衆心。

    而說偈言。

    比丘諸眷屬。

    離佛不莊嚴。

    猶如虛空中。

    衆星之無月。

    說是偈已。

    禮衆僧足。

    即升法座。

    而說是言。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波羅奈國鹿野菀中古仙住處。

    為五比丘。

    初轉法輪。

    謂苦聖谛等。

    乃至廣說。

    說是語已。

    五百羅漢。

    飛升虛空。

    高聲唱言。

    奇哉無常。

    甚大迅速。

    如河駃流逝而不返。

    我等昔者。

    目睹世尊。

    今乃言聞。

    皆各悲泣說偈(雲雲)。

    迦葉問諸比丘。

    阿難所言。

    不有錯謬。

    皆曰不異世尊所說。

    育王經第一雲。

    尊者陳如。

    便作是念。

    昔佛為我。

    說如是法。

    今阿難說與本無異。

    即在地而坐說偈(雲雲)。

    智度論雲。

    集法已竟。

    諸天龍等。

    種種供養。

    雨天花香。

    以一切物而為供養。

    說是偈言。

    憐愍世間故。

    結集三法竟。

    十力一切智。

    說智無明燈。

    餘義如下結集中明。

     第四門次第者。

    有其三義。

    若準常塗經論所辨。

    先經。

    次律。

    後論。

    所以爾者。

    有四義故。

    一依說次第。

    謂成道已。

    即于鹿菀轉四谛輪。

    是素呾纜藏。

    既聞法已。

    出家受戒。

    修處中行。

    是毗奈耶藏。

    既起行已。

    複為分别蘊無我等。

    是阿毗達磨藏。

    二約所犯。

    故婆沙第一雲。

    未種善根者。

    令種善根。

    說素呾贊。

    已種善根者。

    令相續成熟。

    說毗奈耶。

    相續已成熟者。

    令得正解脫。

    故說阿毗達磨。

    三據結集。

    故出曜及智度論等。

    并先集契經。

    次集戒律。

    次阿毗達磨。

    四就根本。

    契經是本。

    故須先明。

    戒從此生。

    慧方得起。

    第二解者。

    此律五分善見。

    先律次經後論。

    何意不同。

    亦有四義。

    一約法住。

    謂毗尼教住。

    佛法方住。

    是故于先結毗奈耶藏。

    故善見第一。

    大德迦葉。

    問諸長老。

    為諸說法藏毗尼藏耶。

    諸比丘答言。

    大德。

    毗尼藏者。

    是佛法壽。

    毗尼藏住。

    佛法亦住。

    是故我先出毗尼藏。

    二依起行。

    凡是起行之來。

    戒行居首。

    教既诠行。

    故律在初。

    三據制異。

    謂毗奈耶藏。

    勝故秘故。

    佛獨制故。

    勝餘二藏。

    是以先明。

    故律。

    毀毗尼藏波逸提。

    毀餘二藏突吉羅。

    四約所被。

    謂毗奈耶藏。

    唯被内衆。

    是以先明。

    餘二不爾。

    故次居後。

    如上釋義。

    皆依此解。

    唯所以門。

    作前次第。

    第三解者。

    若就勝劣。

    明其次第。

    是則先論次經後律。

    對法诠慧。

    種智之本。

    定能證心。

    因慧而起。

    戒伏身語。

    由定能防。

     第五門所以者。

    為對所犯生信起行。

    見法不同。

    故立三藏。

    謂就末信。

    勸令生信。

    信已起修。

    除修颠倒。

    起修非耶。

    能證真理。

    即是未入法者。

    引令入法。

    為欲斷除所犯有情種種法中起猶豫故。

    為除此。

    立素呾纜。

    已入法者。

    勸舍二邊。

    謂在家人。

    受諸欲樂。

    外道等輩。

    徒自苦形。

    二過乖中。

    不能趣聖。

    契中思惟。

    便獲果證。

    為離二邊。

    立毗奈耶。

    道迹既現。

    諸見永亡。

    即除耶人六十二見。

    為除諸見。

    立阿毗達磨。

    世親攝論第一雲。

    複由何緣。

    建立三藏。

    由九種緣。

    謂為對治疑惑。

    立素呾纜藏者。

    于彼彼義中。

    有疑惑者。

    即為決定。

    宣說彼彼義故。

    為對治二邊受用。

    立毗奈耶藏。

    謂遮有罪着欲樂邊受用故。

    及開無罪。

    不自共邊受用故。

    為對治自見取執。

    立阿毗達磨藏。

    顯照諸法無倒相故。

    又能說三學故。

    立素呾纜藏。

    能成辦增上戒增上心故。

    立毗奈耶藏。

    謂具屍羅。

    即無悔等。

    漸次能得三摩地故。

    能成辦增上慧故。

    立阿毗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