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開宗記卷第一

關燈
磨藏。

    謂能決擇無倒義故。

    又能說法義故。

    立素呾纜藏。

    能成滿法義故。

    立毗奈耶藏。

    謂為調伏煩惱。

    勤修行者。

    便于此二。

    能通達故。

    能于法義。

    決擇善巧故。

    立阿毗達磨藏。

    由此九緣。

    許立三藏。

    又此皆為解脫生死。

    此複雲何。

    能得解脫。

    薰覺寂通。

    故得解脫。

    謂由聞薰習心故。

    由思覺悟故。

    由修奢摩他寂靜故。

    由證毗缽舍那通達故。

    能得解脫。

     第六門乘藏差别者。

    謂佛随機教門匪等。

    教門雖多。

    莫過三藏。

    以三藏攝義無不周。

    由從如來清淨法界本智所流。

    義分三故。

    故知三藏攝法斯盡。

    是以婆沙第一雲。

    諸佛出世。

    皆說三藏。

    謂素呾纜等。

    無有差别。

    所以者何。

    一切佛教。

    從一智海之所生故。

    随一覺池之所出故。

    等力無畏所攝受故。

    同一大悲所等起故。

    或有差别随義離三故。

    雲其三藏者。

    亦有差别。

    且名即差别。

    謂此名素呾纜等。

    複次為诠增上心等。

    亦有差别。

    複次所顯亦有差别。

    于素呾纜中。

    次第求故。

    謂此品無間。

    宣說彼品。

    毗奈耶中。

    緣起所顯。

    謂佛依何緣起。

    制立覺處。

    阿毗達磨中。

    性相所顯。

    謂求諸法真實性相。

    不應求彼次第緣起。

    或前或後。

    或無緣起。

    俱無過失。

    複次等流亦有差别。

    謂素呾纜是力等流。

    毗奈耶是大悲等流。

    阿毗達磨是無畏等流。

    然據三藏。

    能所诠異。

    是則三藏。

    互不相攝。

    如諸律中。

    雜诠定慧。

    此雜诠處。

    即餘二收。

    餘二亦然。

    互不相攝。

    若約三藏部分通明。

    是則一一藏中。

    含餘二藏。

    如律所明。

    非直诠戒。

    義亦兼明定之與慧。

    餘二亦然。

    鹹有通義門。

    此既通诠。

    如何藏攝。

    答約宗所诠。

    唯局于戒。

    定慧二種。

    相從故明。

    婆沙第一解雲。

    依增勝說。

    謂毗奈耶。

    诠戒增勝。

    縱明定慧。

    劣而非勝。

    此藏既爾。

    餘二類然。

    問唯此三藏。

    攝法斯盡。

    如何諸文說有雜藏。

    其雜藏者。

    乃三藏外。

    能說之人。

    差别非一。

    能所俱雜。

    稱雲雜藏。

    故分别功德論第一雲。

    非一人說。

    或佛所說。

    或弟子說。

    或諸天贊頌。

    或說宿緣。

    三阿僧祇菩薩所生。

    文義非一。

    多于三藏。

    故曰雜藏。

    僧祇三十二雲。

    所謂辟支佛阿羅漢。

    自說本行因緣。

    如是等比。

    及諸偈頌。

    是名雜藏。

    答若約所诠三行名藏。

    是則三藏不攝雜藏。

    以不攝故。

    論雲文義非一多于三藏。

    若也通論所說之法。

    以辨三藏。

    三藏攝彼雜藏。

    但為說兼理事。

    名為雜藏。

    據理而論。

    不離三藏。

    爾者此之雜藏。

    何藏所收。

    答素呾纜攝。

    故婆沙雲。

    種種雜說。

    名素呾纜。

    又此律雲。

    四合雜藏。

    是素呾纜。

    謂雜比丘事等。

    名雜阿含。

    雜餘經說。

    名為雜藏。

    又集法衆聖。

    都集為三藏。

    不雲有四。

    又解其雜藏者。

    随彼所诠。

    即彼藏攝。

    若诠行雜。

    即毗奈耶。

    若诠事雜。

    即素呾纜。

    若诠理雜。

    即阿毗達磨。

    問三藏雖爾。

    二藏雲何。

    答二藏者。

    謂菩薩聲聞。

    言聲聞者。

    聲是音聲。

    謂佛說法所有音聲。

    聞者是聽。

    謂所化生發識聽受。

    由聞佛教。

    信受修行。

    得出三界。

    故曰聲聞。

    故法花經第二雲。

    若有衆生。

    内有智性。

    從佛世尊。

    聞法信受。

    殷勤精進。

    欲速出三界。

    自求涅槃。

    是名聲聞乘。

    又雲以佛道聲。

    令一切聞。

    故曰聲聞。

    言菩薩者。

    梵語應雲菩提薩埵。

    為言略故。

    但雲菩薩。

    無性攝論第一雲。

    菩薩者。

    菩提薩埵。

    為所緣境。

    故名菩薩。

    弘誓語立菩薩聲。

    此意說言。

    有諸智者。

    發大誓願。

    求大菩提。

    度有情類。

    以此二種。

    為所緣境。

    既以彼二。

    為所緣境。

    立菩薩名。

    即是有财釋。

    又雲。

    或即彼心。

    為求菩提。

    有志有能。

    故名菩薩。

    此意說言。

    菩提是所求果。

    薩埵是勇健義。

    行者之心。

    為求無上正等覺故。

    有大志意。

    有所堪能。

    具此勝德。

    名為菩薩。

    即是求大菩提之薩埵。

    是依主釋。

    或薩埵者。

    此言有情。

    即是求大菩提之有情也。

    婆沙雲。

    薩埵是勇猛義。

    謂未證得無上大菩提時。

    恒于菩提精進勇猛求欲速證。

    是故名為菩提薩埵。

    既得無上大菩提已。

    便于菩提。

    勇猛心息。

    唯覺義勝。

    故名佛陀。

    以能成就最勝覺故。

    然二藏之中。

    各有三藏。

    故雜集論第十一雲。

    契經應頌記别諷頌自說。

    此五聲聞藏中。

    素呾纜藏攝。

    緣起譬喻本事本生。

    此四二藏中。

    毗奈耶藏并眷屬攝。

    方廣希法。

    此菩薩藏中素呾纜藏攝。

    論議一種。

    二藏中阿毗達磨藏。

    問既菩薩藏中。

    具有三藏。

    如何智度論第一百雲。

    迦葉将諸比丘。

    在耆阇崛山中。

    結集三藏。

    佛滅度後。

    文殊彌勒等諸大菩薩。

    亦将阿難集是摩诃衍經。

    又阿難善知籌量衆生志業大小。

    是故爾于聲聞人中。

    說摩诃衍經。

    說則錯亂。

    無所成辦。

    既唯集經。

    明無餘二。

    法花第五雲。

    亦不親近貪着小乘三藏學者。

    明知大乘。

    即無三藏學者。

    涅槃第三雲。

    以如是等九部經典。

    為他廣說。

    此九部中。

    無緣起譬喻論議三經。

    所以然者。

    以聲聞人。

    根淺過多。

    須制戒律。

    菩薩不爾。

    得旨舍诠。

    豈繁禁勒為道。

    又以聲聞鈍根。

    難授深法。

    要立賓主。

    方能領悟。

    菩薩利根。

    說即能解。

    不須問答。

    無論議經。

    然智度論中。

    唯集經者。

    菩薩三藏。

    通名摩诃衍。

    法花既已小乘名簡。

    明知大乘别具三藏。

    涅槃對有别機。

    不說三部。

    文不遮有。

    于理無違。

    然瑜伽顯揚等。

    據理通具。

    如為菩薩說諸學處。

    是毗奈經藏。

    佛與弟子。

    分别體相。

    是阿毗達磨藏。

    故瑜伽八十一雲。

    論議經者。

    謂諸經典。

    循環研核。

    摩呾理迦。

    且如一切了義經。

    皆名摩呾理迦。

    謂于是處。

    世尊自廣分别諸法體相。

    又于是處。

    諸聖弟子。

    已見谛迹。

    依自所證。

    無倒分别諸法體相。

    此亦名為摩呾理迦。

    即此摩呾理迦。

    亦名阿毗達磨。

    由此傳釋。

    許佛滅後。

    十二分中論議一分。

    三藏之内對法少分。

    通弟子說。

    不許餘分餘藏通弟子說。

    問二藏之内。

    通有三乘。

    未知二藏三乘如何相攝。

    答據行不同。

    三乘差别。

    無别中藏。

    聲聞藏收。

    問如何聲聞藏攝獨覺乘。

    一解。

    以皆同證人空理故。

    又以自利同聲聞故。

    在聲聞藏攝。

    爾者既俱自利。

    同證人空。

    是則立獨覺藏。

    攝聲聞乘。

    解聲聞乘者。

    始終假教。

    彼無此事。

    不攝聲聞。

    但以因中。

    曾聞教法。

    從遠以收聲聞藏攝。

    爾者因時既聞教法。

    何不菩薩藏收。

    答以所斷修。

    及所證得。

    與菩薩異。

    不得彼收。

    問以獨覺故。

    立獨覺乘。

    如何不許立獨覺藏。

    如俱舍雲。

    若本種姓。

    必無移轉。

    是則别應立獨覺藏。

    又普超三昧經上卷雲。

    聲聞藏者。

    承他音向。

    而得解脫。

    緣覺藏者。

    曉了緣起十二所因。

    分别報應。

    因起所盡。

    菩薩藏者。

    綜理無量諸法正誼。

    自分别覺。

    答經據乘别。

    名乘為藏。

    獨覺無教。

    不得立藏。

    故入大乘論上卷雲。

    夫說法者。

    具足三乘。

    乃名三藏。

    以菩薩說法。

    能具三乘故。

    是故我說名三藏經。

    又解約行。

    于二藏外。

    别立獨覺藏。

    以在因中必聞教故。

    普超經說。

    如前所明。

    又阇王經中卷雲。

    何謂三藏。

    聲聞藏。

    辟支佛藏。

    菩薩藏。

    問獨覺既許别立為藏。

    未知此藏之中。

    亦具三藏以不。

    答據理通明。

    并悉具有。

    以皆成就三學行相。

    問何名獨覺。

    答法花經第二雲。

    若有衆生。

    從佛世尊。

    聞法信受。

    殷勤精進。

    求自然慧。

    樂獨善寂。

    深知諸法因緣。

    是名辟支佛乘。

    俱舍十二雲。

    謂現身中。

    離禀至教。

    但樂思惟。

    能自證道。

    以能自調不調他故。

    何緣獨覺言不調他。

    非彼無能演說正法。

    以彼亦得無礙解故。

    又能憶念過去所聞。

    諸佛所宣聖教理故。

    又不可說彼無慈悲。

    為攝有情。

    現神通故。

    又不可說無受法機。

    爾時有情。

    亦有能起世間離染對治道故。

    雖有此理。

    由彼宿習少。

    欣樂勝解。

    無說法希望故。

    又知有情難受深法。

    以順流既久。

    難令逆流故。

    又避攝衆。

    故不為他宣說正法。

    怖誼雜故。

    但此獨覺。

    有其二種。

    一者部行。

    二麟角喻。

    言部行者。

    俱舍雲。

    先是聲聞。

    得勝果時。

    轉名獨覺。

    有餘說。

    彼先是異生。

    曾習聲聞順決擇分。

    今自證道。

    得獨覺名。

    麟角喻者。

    要百大劫。

    修菩提資糧。

    然後方成麟喻獨覺。

    又可直依聲聞藏說。

    亦即自具二藏三乘。

    其二藏三乘。

    準立可解。

     第七門離分有者。

    謂于菩薩聲聞藏中。

    各有三藏。

    是則成六。

    若其雜藏别立。

    則亦二教俱通。

    以二加六。

    合成八藏。

    其獨覺藏。

    攝入聲聞藏中。

    不合立藏。

    如前已明。

    又可獨覺。

    亦得立藏。

    無部無不可分三。

    俱總立一。

    為獨覺藏。

    以一加八。

    合成九藏。

    又解。

    獨覺既許立藏。

    如何不具。

    以三足八。

    乃成十一。

    又若獨覺藏中。

    亦立雜藏。

    更加雜藏。

    合成十二藏。

    又若别立二藏總名。

    謂菩薩藏聲聞藏。

    以此加前。

    合十四藏。

    又以菩薩藏聲聞藏。

    各離四外。

    而更有彼二藏總名。

    獨覺亦然。

    四外有總。

    若加此一藏。

    成十五。

    又可依前别解聲聞藏中。

    立菩薩藏。

    此菩薩藏中。

    亦即自有三藏。

    若加此三藏。

    有十八。

    又加雜藏四外立總。

    是則合有二十藏别。

    又可若随景悟法蘊不同。

    合有八萬四千差别。

    此中具含三藏。

    故雜集論第十一雲。

    如是三藏。

    具有八萬四千。

    又一一蘊中。

    複有千數。

    故論雲。

    總計八萬四千法蘊。

    成八俱胝四十洛叉。

    或約二藏離明。

    數更倍說。

    或獨覺藏别立。

    亦準數增。

    以此故知。

    法藏難測。

     第二門宗歸者。

    凡定宗旨。

    部類各殊。

    據其所明。

    唯诠于戒。

    然案律文。

    匪唯明戒。

    義亦兼通定慧二行。

    此據圓滿學人行增具足。

    雖舉定慧所修。

    而是戒學所攝。

    故下文雲。

    雲何學戒。

    答言。

    增戒學。

    增心學。

    增慧學。

    是故言學。

    又以受戒結勸文雲。

    汝當善受教來。

    修成衆果等。

    良由戒宗。

    行通止作。

    故約戒學。

    以明宗歸。

    然欲明者。

    二門分别。

    第一定藏宗旨。

    第二判藏宗文。

    先定宗旨。

    三門分别。

    第一叙古師解。

    第二問答辨非。

    第三顯示正義。

    言古義者。

    昔解以止作為宗旨。

    初二部戒本。

    是其止門。

    次揵度等。

    是其作門。

    由止故自行成。

    由作故衆法就。

    成其皎潔之行。

    莫過此二。

    即用此二。

    以為宗歸。

    又解。

    以受随為宗旨。

    受是總發。

    随是别修。

    由受總故。

    萬行從生。

    以随别修。

    令戒光潔。

    要須此二。

    資行成就。

    故用此二。

    以為宗歸。

    又解。

    以止惡為宗。

    凡欲起行。

    必先離惡。

    惡既離已。

    修行始成。

    以初起行。

    即離惡故。

    故用離惡以為宗旨。

    又解。

    以教行為宗旨。

    教不孤起。

    必有所诠之行。

    行不自顯。

    藉教以明。

    教能诠行。

    行能成人。

    故用教行以為宗旨。

    然教有二。

    謂止與作教無止作。

    能诠止作。

    止謂離惡。

    如五種制。

    作謂成善。

    如受說等。

    又雲專精不犯。

    犯已能悔。

    教無斯二。

    能诠此二。

    故用此二以為宗旨。

    又解。

    以因果為宗旨。

    謂此大文。

    開之為二。

    初二部戒本。

    及以揵度所明止作二行。

    總是其因。

    第二大小持戒揵度。

    即是其果。

    以此文中學其三明五種勝。

    複以經雲。

    戒是正順解脫之本。

    又以受戒結勸文雲。

    汝始發心出家。

    功不唐損。

    即是其因。

    果報不絕。

    即是其果。

    因是所行。

    果是所欣。

    以有果故。

    因有可行之理。

    由有因故。

    果有可證之義。

    又解。

    制在一代。

    人時處事。

    前後不同。

    一戒一經。

    合有六百餘段。

    此師意雲。

    世尊制戒。

    人時處事。

    各各不同。

    不可于中辄論宗旨。

    但随别事。

    次第解釋。

    又解。

    以止善為宗。

    通說一切止作二行。

    但離惡邊。

    即是其止。

    諸有策修。

    即是其善。

    止是能成之行。

    善是所成行體。

    即是身語止善。

    當其教興之由。

    能治戒行。

    犯相輕重。

    是所明行。

     第二辨非者。

    初師以止作為宗旨。

    所以不立者。

    以止作二法。

    并是宗中所明别行。

    既辨大教宗歸。

    不可尊其别行。

    第二師以受随為宗。

    所以不立者。

    謂以受随二法。

    對初行者。

    分行不同。

    始終有異。

    如何即得以此為宗。

    又此二法。

    亦是宗中所明别行。

    為辨總教宗歸。

    不可尊其别行。

    第三師以止惡為宗。

    所以不立者。

    以離惡故。

    即以止惡為宗。

    離惡為修善。

    應用修善為宗。

    既不許以修善為宗。

    如何偏欲尊其離惡。

    又此離惡。

    亦是宗中所離。

    既是所離。

    不得為宗。

    第四師以教行為宗。

    所以不立者。

    以教通三。

    行該定慧。

    事等漫該。

    所以不立。

    雖舉所明。

    止作等别。

    以不舉毗尼之别名。

    戒行之偏号。

    分宗不明。

    所以不立。

    第五師以因果為宗。

    所以不立者。

    以律所明是其戒行。

    始未戒行。

    并是其因。

    何處别更彰其果法。

    雖舉五勝三明。

    及果不絕。

    此等皆為增進行人。

    若不舉斯果法。

    時人意謂。

    世尊勸我持戒。

    我持此戒。

    當得何報。

    欲令行者生欣。

    故舉果法。

    勸令修習。

    即是以欣果故。

    因有可成之理。

    以顯其因。

    果有可證之義。

    義理既然。

    是以不立。

    第六師以時處等殊。

    而不辨者。

    雖則時等不同。

    莫不為教所攝。

    故須約教。

    以辨宗歸。

    第七師以止善為宗。

    所以不立者。

    前既不許止惡為宗。

    如何複更取其修善。

    然此離惡修善。

    并是宗中所離所修。

    謂教诠行。

    對行離修。

    如何尊所離修。

    以為宗旨。

    又此離惡修善。

    義通三學。

    如定除亂。

    慧遣煩惱。

    望修對除三學齊一。

    如何此藏獨雲止善。

     第三門顯正義者。

    須以戒行為宗。

    夫論宗者。

    取诠所顯。

    诠既顯戒。

    即是其宗。

    故婆沙雲。

    奈耶诠戒。

    又宗謂是族義。

    尊義。

    崇義。

    重義。

    此教始終。

    崇尊戒行。

    故用戒行以之為宗。

    餘止作等是别明法。

    不可就别立以為宗。

    如法華經诠一乘。

    即用一乘為宗。

    涅槃诠佛性。

    還以佛性為宗。

    此既诠戒。

    如何非宗。

    謂身語止善。

    受之與持。

    犯相輕重。

    因果差别。

    此等并是宗所明法。

    問離惡修善。

    正順戒宗。

    如何不許止善。

    乃取戒行為宗。

    答此離惡修善。

    别成戒行。

    既為成戒。

    以戒為宗。

    釋宗名者。

    戒即宗故。

    名為戒宗。

    是同依釋。

     次判宗文。

    昔判宗文。

    匪唯有一。

    故今随要略舉其二。

    一解雲。

    聖教雖衆。

    略開二種。

    一者化教法門。

    二者制教法門。

    言化教者。

    寔以群生抱暗自俱。

    迷于前趣。

    雖欲勤修。

    莫能自運。

    是故如來啟宣因果。

    耶正是非。

    欲使衆生背惡崇善。

    修因克果。

    此能生解。

    名之為化。

    诠化之文。

    目之為教。

    教是生解之軌。

    名之為法。

    法通神解。

    說之為門。

    言制教者。

    蓋是如來因過禁其輕重。

    勒于身口犯不犯相。

    名之為制。

    制由言顯。

    名為制教。

    法門如上。

    所以知者。

    以答請雲。

    廣說契經等即化教。

    亦結亦說。

    即是制教。

    又以身子梵王二請别故。

    今此律藏。

    制教所收。

    又解。

    開宗理行二别。

    彼雲。

    随根布教。

    乃有塵沙。

    要而辨之。

    不出二種。

    一曰理教法門。

    二曰行教法門。

    言理教者。

    蓋是如來。

    宣己所證法性真旨。

    顯示群機。

    欲使安心理源。

    開示正路。

    冀彼返迷從正。

    同沾已蓋。

    名之為理。

    教顯理之文。

    目為理教。

    言行教者然行不自起。

    依理而生。

    生乃資神。

    名之為行。

    顯行之文。

    名為行教。

    今茲戒行。

    乃是行教法門。

    此等開宗。

    通簡教别。

    簡教别已。

    局顯所明。

    今解。

    開宗局明戒行。

    戒行開宗。

    昔解五門分别。

    今以漸頓。

    乃是随中别義。

    故今開宗總門。

    不可釋别。

    且就前四。

    束為受随。

    方可于中就總開别。

    故今正解戒宗有二。

    一者受戒法門。

    二者随戒行相。

    言受戒者。

    創發要期。

    斷惡修善。

    建志成就。

    納法在心。

    目之為受。

    言随戒者。

    受興于前。

    持心後起。

    此起順初。

    令戒光潔。

    故名為随。

    受以創發。

    故對法要期以成随。

    據後起故。

    對緣防護。

    以立對此。

    湏明受随分齊。

    然分齊中。

    教行兩别。

    先約能诠教者。

    謂受戒法聚。

    尼聚少分。

    旨歸彰受。

    自餘等文。

    總明随相。

    雖有互明。

    所顯各異。

    次約所诠行者。

    舊雲。

    謂從歸禮。

    訖至在前而去。

    判之為受。

    終盡一形。

    所有二持。

    局以為随又解。

    若據辨體。

    第三羯磨一刹那前。

    判之為受。

    在前而去。

    終盡一形。

    說以為随。

    中間說相等。

    事通受随。

    今解。

    第三法前。

    根本加行。

    皆能辨體。

    說之為受。

    第三法後。

    所有說相等事。

    皆名為随。

    此中雖有領納。

    但是領随。

    非别辨體。

    不名為受。

    又此非由在受座上。

    說名為受。

    以望法體。

    體恒别故。

    然就受中。

    表與無表。

    是其受體。

    餘僧界等。

    總是其緣。

    餘受分齊類準應知。

    問所以要須此二門者。

    若無其受。

    則行無所起。

    以有受故。

    衆行得生。

    若無其随。

    便有戒羸等失。

    以有随故。

    令受光潔。

    是故須此受随二門。

    就受随二門。

    各開為兩。

    言受門二者。

    為彰戒法有為。

    不能孤起。

    要藉緣力。

    方乃發生。

    是以第一先明能發之緣。

    既有其緣。

    必有所得。

    故次第二所發戒體。

    言受緣者。

    寔以位階凡聖。

    報殊男女。

    托緣不同。

    案文有四。

    所謂善來。

    三歸。

    八不可越。

    及以羯磨。

    此四名義。

    至文當解。

    問此曰受緣。

    緣中有四。

    未知此是何等緣收。

    答緣雖有四。

    戒從二生。

    謂是因緣。

    及增上緣。

    言因緣者。

    即祈戒心。

    過去同類。

    通生得加行善五蘊。

    及戒俱有法。

    并能造大。

    總是因緣。

    言增上緣者。

    體有二種。

    一親。

    二疏。

    言親緣者。

    謂和上阇梨僧衣界等諸緣。

    于戒有力者是。

    言疏緣者。

    此戒生時一切諸法不障者是。

    然緣中攝因。

    其因通說。

    總有六種。

    謂能作。

    俱有。

    同類。

    相應。

    遍行。

    異熟。

    此六因中。

    戒從三生。

    謂能作俱有同類。

    然于能作因中。

    分為二分。

    一分疏者。

    是增上緣。

    一分親者。

    如能造大及餘二因。

    是因緣性。

    俱有因者。

    戒望能相得互為果。

    同類因者。

    此初念戒。

    從過去同類因生。

    第二念已去。

    即從初念及過去同類因生。

    問餘之三因亦因緣性。

    所以非者。

    是善故非異熟因。

    非染污故非遍行因。

    非心法故非相應因。

    問所以不從餘二緣生解。

    從等無間緣及所緣緣生者。

    是心心所法。

    戒是色法。

    非二所生。

    第二體者。

    凡言戒者。

    對患稱名。

    患境無疆。

    戒烏有限。

    要而言之。

    不過二種。

    一曰表戒。

    二無表戒。

    此之二戒。

    依一切有宗。

    俱色為體。

    若成實論。

    作者是色。

    無作非色非心。

    此廣分?。

    如戒體明。

    次明其随。

    随位有兩。

    一是專精不犯。

    第二犯已能悔。

    言專精者。

    上行之流。

    一往順教。

    惡離善行。

    稱曰專精。

    但專精中有其二持。

    一者止持。

    二者作持。

    又此二持。

    有其衆别。

    于此衆别行中。

    謂以護體。

    克全淨用。

    順戒無違同類等法。

    是其因緣。

    所對僧别境界教等。

    是增上緣。

    第二犯已能悔者。

    不謹之人放縱身語。

    違禁興過。

    污本所受。

    名之為犯。

    慚愧追謝。

    還令複本。

    亦名為持。

    雖非一往善成。

    然亦毀而還複第二白法。

    故名犯已能悔持。

    故下雲。

    有二種清淨。

    一者不犯。

    二者忏悔。

    又婆沙五十七雲。

    有二補特伽羅名為清淨。

    一者本來不犯禁戒。

    二者犯已如法悔除。

    然犯不同。

    有其二種。

    一者作犯。

    二者止犯。

    然此二犯。

    亦分衆别。

    謂于僧别忏境。

    想難遭遇。

    立心厭惡。

    永斷相續。

    對除防護。

    戒行重生。

    更持清淨。

    同類等法。

    是其因緣。

    即此僧别忏境。

    及界法等。

    是增上緣。

    上來開宗略明。

    廣随文解。

     第三門釋題目者。

    先解四分。

    言四分者。

    乃是佛般涅槃一百年後。

    于分部内一部别名。

    百年已前。

    未有斯稱。

    但為一部大毗尼藏。

    若欲料簡分不分義。

    可為四門。

    第一本制通含作分由漸。

    第二教雖通含不分之意。

    第三五師弘傳任持一味。

    第四執見離分人法部别。

     言初門者。

    佛從成道五年已後。

    終訖雙林入寂已前。

    其中随犯制儀。

    鹹稱根性。

    奉行利益。

    清化無虧。

    然佛亦于輕重事中。

    通含互說。

    遠作分由。

    所以知者。

    如涅槃經第十七雲。

    四重之法說偷蘭遮。

    偷蘭遮法說為四重。

    犯說非犯。

    非犯說犯。

    輕罪說重。

    重罪說輕。

    何以故。

    如來明見衆生根故。

    指事别者。

    即如僧祗律。

    盜得四錢三角成重。

    此律犯蘭。

    彼文說蘭為夷。

    此律說夷為蘭。

    又雲父母夫主不聽辄度僧殘。

    此律提罪。

    又此二衆互謗。

    俱犯僧殘。

    十誦謗尼。

    但獲吉罪。

    此即說吉作殘。

    彼乃稱殘為吉。

    乃至犯不犯等。

    階降類然。

    又涅槃經三十四雲。

    于五部僧。

    互生是非。

    舍利弗問經雲羅旬分衛。

    不能得食。

    後以五種律衣更互着。

    便大得食。

    以斯文義。

    參驗挍量。

    明知聖制。

    本有五意。

     第二門通教不分者。

    問聖制該羅。

    通含輕重。

    何以但有五意。

    而不分五。

    答為具三義。

    不即分五。

    一以能化教主是一。

    共誰诤競而得分五。

    二以所被無有五機。

    一味修行。

    鹹稱根性。

    三以同修一味和合。

    既稱根性。

    不相是非。

    以斯三義。

    不即分五。

    總為一部大毗尼藏爾者三乘之教。

    義亦應然。

    三乘機根别。

    随别立三乘五部随信行。

    随行分五部。

    然五部有五意。

    教即不分五。

    三乘意亦三。

    教應不分三。

    三乘既别分。

    五部須分五。

    何但義然。

    文證非一。

    如于五部僧。

    互生是非。

    及五種律衣。

    此等部别。

    即非教主是一。

    既雲五部。

    即是五機。

    又以互生是非。

    即非不相是非。

    反前三義。

    決定須離。

    解曰。

    三乘為顯理。

    根異得離明。

    五部随事儀。

    事殊不得别。

    又如經說五部及服色等者。

    此表當來分五不謬。

    非約現說。

    故無有過。

    亦可此非分五。

    見解殊途但以學行不同。

    有茲别類。

    如下律文。

    有五持律。

    此則因五區分居止。

    遂别服色殊。

    是非亦異。

    此雖小訟乖違。

    然非分教相鬥。

    故為一部大毗尼藏。

     第三門五師弘傳者。

    佛化将畢。

    告迦葉雲。

    汝今當知我于無量阿僧祗劫。

    為衆生故。

    勤修苦行。

    一心專求無上勝法。

    如我昔願。

    今已滿足。

    今将涅槃深法付汝。

    汝當于後。

    敬順我意。

    廣宣流布。

    無令斷絕。

    迦葉言白。

    善哉受教。

    我當如是奉持正法。

    使未來世等蒙饒益。

    唯願世尊。

    不以為慮。

    是故如來滅度之後。

    大迦葉波(此雲飲光)須宣正法。

    時大迦葉。

    既先受屬。

    今欲集藏廣利衆生。

    将諸聖衆。

    往王舍城。

    阇王聞已。

    嚴駕出迎。

    王先獲得無根信故。

    但見佛時。

    自捉象下。

    今見尊者。

    捉又亦然。

    尊以神力。

    接令無損。

    即語王言。

    佛力殊勝。

    不似聲聞。

    聲聞入定。

    方能發通。

    自今已後。

    若見我等。

    莫捉象下如見佛時。

    王言受教。

    因即請雲。

    如來涅槃。

    我不得見。

    尊若涅槃。

    必當見我。

    尊答言爾。

    時大迦葉。

    所作事畢。

    重思惟雲。

    我極年身為老壞。

    臭爛之體。

    甚可厭惡。

    涅槃時到。

    遂更思惟。

    遍禮設利。

    禮敬畢已。

    還王舍城。

    阿難恒遂未曾舍離。

    畏入涅槃。

    或不睹見于後迦葉。

    語阿難言。

    汝獨入城乞食。

    我亦欲獨入。

    因此獨入别王不見。

    逝雞足山。

    入于圓寂。

    故婆沙一百三十五雲。

    大迦葉波。

    入王舍城。

    最後乞食。

    食已未久登雞足山。

    山有三峰。

    如仰雞足。

    尊者入中結加趺坐。

    作誠言曰。

    願我此身。

    并納衣缽。

    久住不壞。

    乃至經于五十七俱??六十百千歲。

    慈氏如來應正等覺。

    出現世時。

    施作佛事。

    發此願已。

    即般涅槃。

    時彼三峰。

    便合成一。

    掩蔽尊者。

    俨然而住。

    及慈氏佛出現世時。

    将諸人天。

    至此山上。

    告諸衆曰。

    乃至廣說。

    次大迦葉将涅槃時。

    以最勝法。

    付屬阿難(此雲慶喜)。

    而作是言。

    長老當知。

    昔婆伽婆。

    以法付我。

    我今老朽。

    将欲涅槃。

    世間勝眼。

    今當相付。

    汝可精勤守護斯法。

    阿難曰諾。

    唯然受教。

    是時阇王。

    于雞足山。

    燒香散花。

    種種供養。

    贊歎已訖。

    尋知法藏總付阿難。

    往阿難所。

    白言仁者。

    如來迦葉入般涅槃。

    自我多殃。

    悉不睹見。

    尊若入滅。

    願見垂示。

    阿難曰善。

    于是阿難。

    既受付已。

    任持法藏。

    廣令流布後。

    于一時在竹林中。

    聞有比丘錯誦法句。

    阿難為正。

    彼師不受。

    阿難念言。

    我親為說。

    終不信受。

    入定觀察。

    亦無能改。

    遂歎耶法興行。

    違反聖教。

    時無智人舍利弗等。

    我今當問誰說此事。

    以此我今但當涅槃。

    佛之法眼。

    足千年住。

    念已辭王。

    如前不見。

    意詣毗舍離國。

    入般涅槃。

    時王後聞。

    念去近遠。

    複念河邊入于圓寂。

    有竹林神。

    告知處所。

    是時尊者。

    已至恒河。

    王集四兵諸河而請。

    時毗舍離神。

    知阿難意。

    遍告國土。

    令使同知。

    其王聞已。

    複嚴四兵。

    詣至北岸。

    據河而請。

    于時尊者。

    在恒水中。

    地六震動。

    雪山中有五百仙人。

    見斯相已。

    至阿難所。

    阿難化水為金地。

    為仙說法。

    時仙出家得道。

    俱般泥洹。

    阿難念曰。

    佛記健?邏國。

    當有比丘。

    名末田底迦(舊雲末田地。

    此雲金地。

    義言從地為名。

    未詳所以)于彼國土。

    廣興法眼阿難又念迦葉告雲。

    長老于後若入涅槃。

    王舍城中有一長者。

    名商那和修。

    高才勇猛。

    有大智慧。

    已于過去。

    深種善根。

    發意入海。

    采取珍寶。

    回還造作般遮于慧。

    為佛造立經行處已。

    複當建立高門樓屋。

    所為事畢。

    可度出家。

    如來法藏。

    悉當屬付。

    是故阿難。

    臨入涅槃。

    以法付屬商那和修。

    而告之曰。

    佛以法眼付大迦葉。

    迦葉以法屬累于我。

    如我今者涅槃時至。

    以法寶藏。

    悉用相付。

    汝可精勤守護斯法。

    答言受教。

    我當擁護。

    普為衆生作大明炬。

    爾時阿難付屬已訖。

    踴身虛空。

    作十八變。

    入于圓寂。

    分身四分。

    三王帝釋。

    各起塔供養(舊雲商那和修。

    此曰胎衣。

    此從義言。

    未詳所以)。

    新曰商諾迦縛娑(此是草名)。

    育王經雲。

    此人過去于久遠時。

    逢五百辟支。

    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