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開宗記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着此衣。
此人以上?衣。
奉施衆聖。
而聖不受。
還以商那衣施。
從斯已後。
五百生來。
常服此衣。
此最後身與胎俱出。
衣随身長。
變為法服。
以涅槃時用以焚骸。
時商諾迦。
臨涅槃時。
以法付屬邬波鞠多(此雲近護)。
而告之曰。
佛記于汝。
在百年後。
坐禅第一。
大化衆生。
今正是時。
宜作饒益。
令諸衆生服甘露味。
答言受教此人化度無邊。
但無相好。
将齊佛德。
号為無相好佛。
然商諾迦。
雖屬付已。
意欲自怡。
未歸寂滅。
後欲涅槃。
更宣微妙問定五百。
鞠多眇然。
商諾告雲。
如來三昧。
辟支不知。
辟支三昧。
聲聞不知。
大目連等三昧。
餘羅漢不知。
吾師定相。
我悉不知。
今我三昧。
汝亦不知。
如此三昧。
皆随吾滅。
後有七萬七千本生經。
一萬毗昙。
八萬清淨毗尼。
亦随吾滅。
是故如來滅後。
賢聖隐沒。
如是法藏。
漸當衰損。
乃至末後一切都盡。
汝今應當勤加守護。
以前五聖導化虛通仍。
全一部大毗尼藏。
又付法傳。
從此已後。
更有二十師次第傳法。
各達道源。
化儀齊一。
于中不分五部差别。
然古師說。
三末田底。
四商諾迦。
此五師化各二十年。
合一百歲。
任持聖教。
此釋不然。
豈有二人親受付屬。
一一别化。
更付傳揚。
又複商諾。
逆觀長者生第三子。
方堪付屬。
如是知已。
始托為親。
乃至調習。
出家得道。
進受具後。
付法流通。
以此經停。
豈唯二十能辦。
自非久淹歲序。
何以濟此傳揚。
又以健?邏國。
未有佛事。
佛記此人當興教迹。
此則傳教時同處别為異。
寄興教已。
化行自終。
不可以斯别寄抑入相付傳中。
又付法傳。
佛記近護。
在百年後。
坐禅第一。
育王經亦言。
百年後教授禅法。
最為第一。
既言近護。
化越百年。
何以類分各二十歲。
又觀文意。
迦葉阿難。
化時甚促。
商諾鞠多。
稍淹年歲。
故智度論第四雲。
長老迦葉于耆阇崛山。
集三藏法。
度衆生竟。
欲随佛入涅槃。
清朝着衣持缽。
入城乞食已。
上耆阇崛山。
語諸弟子。
我今日入無餘涅槃。
以此證知。
住壽極促。
如何不觀化時近遠。
直雲五聖各二十年。
引則率爾判釋。
不盡旨歸。
依前義明。
望順真理。
第四門離分部别者。
但以鞠多化末。
僧徒見異。
悟解既殊。
各為楷準。
至傳聖教。
不能均融。
于是離分遂成多部。
舍利弗問經雲。
于笈多複有孔雀輪柯王。
世弘經律。
其孫名曰弗沙蜜多羅。
嗣正王位。
顧問群臣。
雲何令我名事不滅。
時有臣言。
唯有二事。
何等為二。
猶如先王。
造八萬四千塔。
舍傾國物。
供養三寶。
此其一也。
若其不爾。
便應反之。
毀塔滅法。
殘害息心四衆。
此其二也。
名雖好惡。
俱不朽也。
王曰。
我無威德。
不及先王。
當建次業。
以成名行。
即禦四兵。
乃至廣說。
破滅無餘。
唯有五百羅漢。
登南山獲免。
山谷隐險。
軍甲不能至。
于後有神。
手棒大山厭王。
及四兵衆。
一時皆死。
其後有王。
性甚良善。
彌勒菩薩。
化作三百童子。
下于人間。
以求佛道。
從五百羅漢。
咨受法教。
國土男女。
複菩薩出家。
如是比丘比丘尼。
還複滋繁。
時有一長老比丘好于名聞。
極立诤論。
抄治我律。
開張增廣迦葉所結。
名曰大衆律。
外采綜所遺。
诳諸始學。
别為群黨。
互言是非。
時有比丘。
求王判決。
王集二部。
行黑白籌。
宣令衆曰。
若樂舊律。
可取黑籌。
若樂新律。
可取白籌。
時取黑者。
乃有萬數。
時取白者。
正有百數。
王以皆多佛說。
好樂不同。
不得共處。
學舊者多。
從以為名摩诃僧祇也。
學新者少。
而是上座。
為名他俾羅也(此雲上座)。
他俾羅部。
我去世時。
三百年中。
因于诤故。
起薩婆多部(此雲說一切有)。
及犢子部(梵名跋蹉)。
次于犢子部中。
出昙摩尉多别迦部(此雲法上)。
跋陀羅邪尼部(此雲賢胄)。
沙摩帝部(此雲正量)。
沙那利迦部(此雲蜜林山)。
次于薩婆多部。
出彌沙塞部(此雲化地)經中言目揵羅優波提舍者。
此是人之異名。
非是部稱。
次有昙無屈多迦部(此雲法藏。
或雲法蜜。
此文不顯出處。
準宗輪論。
從化地部出)。
複有蘇婆利師部(此雲善歲。
是迦葉遺名)。
次于他俾羅部。
出迦葉遺部(此雲飲光。
飲光是姓。
前善歲是名。
約名别分。
許同坎合)及修多蘭波提那部(此雲經量)。
四百年中。
更生僧伽蘭提迦部(此雲說轉然是經部異名。
為立實我。
異故别說)。
如是上座部五破。
或六破。
本末及相攝總成十一部。
摩诃僧祇(此雲大衆)。
我滅度後二百年中。
因于異論。
生起鞞婆诃羅部(此雲一說)。
盧迦尉多羅部(此雲說出世)。
拘拘羅部(此雲雞胤)。
婆收婁多柯部(此雲多聞)。
缽蠟若帝婆耶那部(此雲說假)。
三百年中。
因諸異學。
于此五部。
複生摩诃提婆部(此雲大天。
此與根本大天名同。
但是人名。
非是部稱。
依宗輪論。
此當制多山部)。
質多迦部(此雲西山)。
末多利部(此雲北山)。
如是大衆部。
二破或三破。
本末通論。
合成九部。
又此兩位。
總計合有二十部。
故宗輪論雲。
佛涅槃後。
百有餘年。
去聖時淹。
如日久沒。
摩揭陀國。
俱蘇摩城。
王号無憂。
統攝瞻部。
感一白蓋。
化洽人神。
是時佛法大衆初破。
分為兩部。
一大衆部。
二上座部。
後即于此第二百年。
大衆部中。
流出三部。
一一說部。
二說出世部。
三雞胤部。
次後複出一部。
名多聞部。
次後更出一部。
名說假部。
至第二百年滿。
因有乖诤。
流出三部。
一制多山部。
二西山住部。
三北山住部。
如是大衆部。
四破或五破。
本末别說。
合成九部。
一大衆部。
二一說部。
三說出世部。
四雞胤部。
五多聞部。
六說假部。
七制多山部。
八西山住部。
九北山住部。
其上座部。
經爾許時。
一味和合。
三百年初。
有少乖诤。
分為兩部。
一說一切有部。
二即本上座部。
轉名雪山部。
次後從說一切有部。
流出一部。
名犢子部。
次後從犢子部。
流出四部。
一法上部。
二賢胄部。
三正量部。
四蜜林山部。
次後從說一切有部。
複出一部。
名化地部。
次後從化地部。
流出一部。
名法藏部。
至三百年末從說一切有部。
複出一部。
名飲光部。
至第四百年初。
從說一切有部。
複出一部。
名經量部。
如是上座部。
七破或八破。
本末别說。
成十一部。
一說一切有部。
二雪山部。
三犢子部。
四法上部。
五賢胄部。
六正量部。
七蜜林山部。
八化地部。
九法藏部。
十飲光部。
十一經量部。
問準斯經論所明。
有二十部。
如何餘文。
言有五部。
答約離分有二十部。
望其久後流行。
但有五部。
餘懸記文。
據斯義說。
故前舍利弗問經雲。
如是衆部。
久後流傳。
若是若非。
唯餘五部。
各舉所長。
名其服色。
摩诃僧祇部。
勤學衆經。
宣講真義。
以處本居中。
應着黃衣。
昙無屈多迦部。
通達理味。
開導利益。
表發殊勝。
應着赤衣。
薩婆多部。
博通敏達。
以導法化。
應着皂衣。
迦葉遺部。
精勤勇決。
攝護衆生。
應着木蘭衣。
彌沙塞部。
禅思入微。
究暢幽密。
應着青衣。
舍利弗言。
如來正法。
雲何少時分散如是。
既失本味。
雲何奉持。
佛言。
摩诃僧祇其味純正。
其餘部中。
如被添甘露。
諸天飲之。
但飲甘露。
棄于水去。
人間飲之。
水露俱進。
或時消疾。
或時結病。
其讀誦者。
亦複如是。
多智慧人。
能取能舍。
諸愚癡人。
不能分别。
此五化迹雖殊。
契源齊一。
如破金杖。
彼此俱金。
又大集經二十八。
具有人法名字。
文雲。
我涅槃後。
我諸弟子。
受持如來十二部經。
書寫讀誦颠例解義。
颠倒宣說。
以倒說故。
覆隐法藏。
以?法故。
名昙摩鞠多。
而複讀誦書寫外典。
受有三世。
及以内外。
破壞外道。
善解論義。
說一切性悉得受戒。
凡所問難。
悉能答對。
是故名為薩婆帝婆。
說無有我。
及以受者。
轉諸煩惱。
猶若死屍。
是故名為迦葉毗。
爾作地想。
水火風想。
處空識想。
是故名為彌沙塞(經中更有一人名。
然非正部攝)。
經雲。
皆說有我。
不說空相。
猶如小兒。
是故名為婆蹉富啰。
廣轉遍覽五部經書。
是故名為摩诃僧祇。
善男子。
如是五部。
雖各别異。
而皆不妨諸佛法界。
及大涅槃。
問經中既雲遍覽五部。
未知僧祇為總為别。
古師解雲。
僧祇足總。
故雲遍覽五部。
加前婆蹉富啰。
即離分中。
自有五部。
勒中但勒離分五部。
總部不慮生疑。
故不舉勒。
今解通祗。
總有五部。
前婆蹉富啰者。
傍出犢子部名。
爾者如何遍覽五部。
答此部僧衆慧解慮通。
知餘所行亦契真理。
故修己部。
兼行餘四。
以此故雲遍覽五部。
所以知者。
如前經雲。
久後流傳。
若是若非。
唯餘五部。
亦可祇是離中本部。
餘是末部。
攝末從本。
故雲遍覽五部。
亦可離中祇總餘别。
攝别從總。
故雲遍覽五部。
亦可望大毗尼藏。
祇等并别。
故知四分之名。
至此方有。
又望本部中文。
四分是總。
餘三十七法。
即是其别。
又可四分亦别。
律是其總。
次釋律藏。
三門分别。
第一列數解釋。
第二明其廢立。
第三名義通塞。
初門數者。
謂律戒般羅底木叉毗奈耶。
問何理為證。
知有此名。
答律者。
如集法雲。
一切比丘事。
為比丘律等。
戒者。
戒戒皆雲。
為諸比丘結戒。
解脫者。
說戒法雲。
我今為諸比丘。
說波羅提木叉。
毗奈耶者。
集法總雲。
二律揵度等。
都合為毗尼藏。
此等諸文。
雖非集在一處。
準據安立。
蓋非是謬。
猶如受緣。
義亦同爾。
解此四名。
具如上辨。
今略重明。
前釋餘義。
然此四名。
各分教行。
律約教者。
謂是法式铨量。
如說比丘律等。
二就行者。
謂是調伏滅惡。
故維摩經雲。
譬如象馬???不調加諸楚毒。
乃至徹骨。
然後調伏。
乃可入律。
鹹有軌則。
俱稱為律。
戒中約教。
謂禁身語。
離諸過惡。
行即止惡之心。
能防業本。
斯并防過無處。
稱之為戒。
木叉約教。
謂能體非。
身語絕縛。
行者。
心離煩惱。
不為物拘。
皆能離非。
同稱解脫。
奈耶約教。
謂殄诤論。
與教無違。
行謂能克滅果。
斷除惑業。
皆能殄非。
齊稱為滅。
第二門廢立者。
問戒與木叉。
别立可爾。
如何毗尼與律。
複亦離明。
然此二名。
義正是一。
謂梵雲毗尼。
此譯為律。
以無别故。
首題律藏十八法中。
二名不并。
此言七毗尼。
增一雲七種律。
以斯參驗。
不合離明。
今分二途。
未知何準。
答律翻毗尼。
本無典據。
傳者??襟。
未成相反。
然正翻者。
梵雲憂波羅忏。
此譯為律。
梵雲毗奈耶。
此雲調伏。
或名為滅。
又律據教铨量部初題目。
奈耶就行克滅。
故雲今演毗尼法。
又毗尼據教。
亦有铨量。
斷割儀軌。
故雲毗尼藏。
律就别行。
亦能調伏滅惡。
故七毗尼十八法中。
二名不并。
減以功能不殊。
故不雙舉。
又律毗尼。
義為一者。
如何二律。
等集為毗尼藏。
又伽論第七雲。
有一事攝一切毗尼。
謂律儀。
以此校量。
豈合為一。
義既差殊。
為别者好。
若爾屍羅與戒。
其義亦殊。
戒即防非。
屍羅性善。
如何立一。
不分二名。
答此正相翻。
不可為二。
如屍羅度。
淨戒翻之。
以此故知。
體無有别。
又體性善。
防非為能。
所望雖殊。
論體不異。
釋律毗尼。
雖複教行交參。
然正翻對。
各别不同。
以斯義故。
具立四名。
四名雖殊。
理趣無别。
随以一名标之。
并皆無失。
由此故雲毗尼藏。
四分律藏。
四分戒本。
我今欲說波羅提木叉。
又可此等皆是差别衆名。
依下文雲。
二律等合為毗尼藏。
此是總名。
餘三是别。
由是總故。
三藏中稱毗尼藏。
然此部初。
題雲律者。
且據進修軌則義說。
第三門通塞者。
各從别義論之。
謂身語調柔。
能離粗業。
是其律行。
身語清淨。
皎然無違。
是其戒行。
身語絕縛。
逍然累外。
是解脫行。
身語止作。
非惑雙王。
是毗尼行。
通者一名之下。
通有四名。
四四便成十六種行。
律者通名法式。
或曰铨量。
約行調伏。
戒者防非。
防有軌則。
是其律行。
又可戒者為律所诠。
是亦名律。
故多論雲。
佛為諸弟子。
制戒輕重犯不犯等。
撰為律藏。
解脫之法。
乃是趣求軌儀。
故名律行。
又可解脫之法。
體性調柔。
同于律行。
故俱舍雲。
别解脫律儀。
奈耶名調伏。
調伏有軌。
是其律行。
又可滅行止作。
為律所诠。
故得稱律名為律藏。
此則四名。
俱成律義。
餘三例然。
可以準說。
學者思之。
不能繁述。
四分律開宗記卷第一本 四分律開宗記卷第一末 次下釋文。
文雖浩博。
聖凡見異。
如佛所言。
毗尼有五答。
一序。
謂知時已前。
二制。
謂僧戒本。
三重制。
謂尼戒本。
四修多羅。
謂諸楗度。
五随順修多羅。
謂條部已下。
若依結集衆聖為五複别。
謂比丘律。
比丘尼律。
楗度。
條部。
毗尼。
增一。
以為毗尼藏。
又依律主分文。
自為四分。
然分分中。
皆攝多法。
問如前二說。
旨歸可明。
所以第三。
作其四分解。
但為律主四誦方終。
随一誦時。
即為一分。
如本本藏。
号八十誦。
五分。
十誦。
準例應然。
今準義分文為三。
謂序正流通。
第一知時已前是其序分。
第二毗舍離下是其正宗。
第三五百已下是流通分。
故佛地論雲。
第一教起因緣分。
第二聖教所說分第三依教奉行分。
釋三名者。
謂因啟請。
作顯宗由發。
端起之。
稱之為序。
正明所防犯及不犯。
當于教興。
故曰正宗。
道化遠開。
遐沾後葉。
隆于永代。
是曰流通。
其所以者。
說經制戒。
必有由藉。
故先有序。
序分既陳。
宜宣宗本。
故次正宗。
正說之利。
亦沾未來。
故後流通。
然此科文。
西方亦無。
佛法創來。
騰蘭開化。
亦但案文。
無此次第。
齊魏已前。
例皆如是。
自後諸德。
方設軌儀。
迄至于今。
同行不施。
作此科文。
雖非是義。
然得識知文分之齊。
文既具三。
先明序分。
序文分二。
初偈文者。
是勸信序。
毗尼本藏唯一。
今乃分五别行。
律主将傳别教。
被及遐代。
恐時不信。
先勸生信。
以勸信故。
名勸信序。
第二蘇羅婆下。
是發起序。
失聖人制戒。
不得無請而陳。
故須托處興請。
以作發起之端。
發起聖制。
名發起序。
如諸經中亦分二序。
問發起前興。
反在後說。
勸信偈後。
何以初明。
有人解雲。
若發起前明。
二種不便一彰身子請序。
隔于勸信。
發起不便。
二顯昙摩勸信不具。
若勸信前明。
順前兩義。
故回發起。
次于後說。
今解不然。
三分之文。
皆在先有。
律主今欲傳此三文。
恐時不信。
先勸生信。
以此故須勸信前說。
然據實理。
此勸信偈。
乃在流通分後。
何以不對正宗等文。
以辨先後。
故知不爾。
雖複勸信後說法。
須前明。
釋此二序。
差别多種。
一者名異。
謂名勸信及發起。
二能說人異。
謂師弟不同。
三說時不等。
時有現未。
四經體有異。
謂發起序。
出自金口。
勸信序者。
傳于竹具。
五所诠旨異。
凡欲流通聖教。
非信不傳。
故此偈文。
意勸生信。
長行文中。
請聖制戒。
托處興請。
以彰發起。
第六總别。
望本大藏。
偈序是别。
長行是總。
若約當部三文。
即偈序為總。
長行是别。
所以爾者。
偈欲傳此三文。
恐時不信。
先勸生信。
即是其總。
長行直是請聖制戒。
發起正宗。
不欲發起序及流通。
故是其别。
既知二序差别。
先明勸信。
勸信文三。
初稽首禮三字。
是雲何敬。
标能敬儀。
第二諸佛下七字。
是何所敬。
顯所敬境。
第三今演下至于偈末。
是何故敬。
申其敬意欲解三文。
先加三義。
言三義者。
一能敬體。
二所敬體三明敬意。
初能敬然。
即是律主三業。
故婆沙三十四雲。
應作是說。
是身語業。
及能起彼心心所法。
并諸随行如是善五蕰。
是能歸體。
若局明者。
其唯是慚。
故俱舍第四雲敬以慚為體。
第二所敬體者。
謂即三寶。
釋三寶義。
二門分别。
第一釋名。
第二出體。
言釋名者。
梵曰佛陀(此雲覺者)。
具一切智了達諸法。
自覺覺人。
覺行窮滿。
故名為覺。
然欲釋此覺位不同。
總有其六。
第一三僧企耶所逢事佛。
第二修波羅蜜多圓滿時分。
第三于次百劫修妙相因。
第四生處人中成佛之意第五最後身出家已。
修有漏行斷惑。
第六菩提樹下作無漏觀斷惑成佛言初位者。
菩薩于初無數劫内。
供養七萬五千佛。
最初發心佛。
号曰釋迦牟尼。
謂我世尊昔菩薩位。
最初逢佛号釋迦牟尼。
遂對其前發。
弘誓願。
願我當作佛。
一如今世尊。
是以今佛機緣時等。
皆同往聖。
于劫滿時。
逢寶髻佛。
第二無數劫。
供養七萬六千佛。
初即寶髻。
後即然燈。
第三無數劫。
供養七萬七千佛。
初是然燈。
後是勝觀。
第二位。
若時菩薩。
但以悲心。
能施一切身命體等。
都無小許戀着之心。
非為希求勝生差别。
齊此施波羅蜜多。
修習圓滿。
若時菩薩。
被解支節。
乃至無全。
如芥子許。
雖複未離欲貪然心無忿。
齊此名為淨戒安忍二波羅蜜多修習圓滿。
若時菩薩。
勇猛精進。
因行遇見底沙如來。
坐寶龛中。
入火光定。
威光赫弈。
特異于常。
遂以無怠淨心。
至誠瞻仰。
忘下一足。
經七晝夜。
以妙伽他而贊彼佛。
如是便超九劫成道。
齊此名為精進圓滿。
若時菩薩處金剛座。
将登正覺。
住金剛喻定。
齊此定慧二波羅蜜多修習圓滿。
此則六波羅蜜多。
勒成四位圓滿。
所謂戒忍定慧。
兩兩合明。
婆沙一百七十八雲。
如是所說。
皆依一時一行增上。
說為圓滿。
如實義者。
得盡智時。
方得圓滿。
第三位。
從第三無數劫後。
至應成佛時。
合經百劫。
修習妙相因。
但由翹足贊歎底沙精進因緣。
便超九劫。
唯九十一。
相業即圓。
然後入修。
趣道決定。
名真菩薩。
故得定名。
于修已去。
舍五劣事。
得五勝事。
一舍諸惡趣。
恒生善趣。
二舍下劣家。
恒生貴家。
三舍非男身。
恒得男身四舍不具根。
恒具諸根。
五舍有忘失念。
恒得自性生念。
由此得名真實菩薩。
未修妙相業時。
與此相違。
是故不名真實菩薩。
問相是何義。
菩薩修耶。
答相是标幟義。
殊勝義。
祥瑞義。
又問所以佛身。
須有相者。
答欲與無上菩提。
作所依器。
謂殊勝功德。
決定依止殊勝勝身。
第四位。
問一生菩薩生睹史天。
何緣唯此。
非餘處耶。
婆沙一百七十八。
解雲。
若上若下。
俱亦生疑。
然生彼天。
不違法相。
有說。
睹史多天。
是千世界天趣之中。
猶如齊法。
是故菩薩唯生彼天。
有說。
下天放逸。
上天根鈍。
唯睹史天。
離二過失。
菩薩怖畏放逸。
厭患鈍根故生彼天。
有說。
下天煩惱利。
上天煩惱數。
唯睹史天離此二種。
菩薩厭此二類煩惱。
故生彼天。
問複何因緣。
不生色無色界。
答無色無形。
不得說法。
色雖有形可得說法。
而以深着禅味。
不利衆生。
問何緣菩薩。
于最後有。
唯從天殁。
不從人來。
婆沙解雲。
于諸趣中。
天趣勝故。
有說從天上來。
人所重故。
有說。
從天來時。
有神變事。
從人趣來。
無如是事。
又問。
何故菩薩不即于此天中成佛。
而來人間。
答婆沙雲。
随諸佛法故。
謂過殑伽沙數諸佛世尊。
皆于人中而取正覺。
複次天趣身。
非無上菩提所依止故。
複次人趣根性。
猛利。
多分能受如來正法。
天趣不爾。
複次有二事處。
佛出世間。
一有厭離心。
二有猛利智。
當知此二。
唯人趣有。
第五位。
然斷惑道。
有其二位。
一有漏道。
二無漏道。
菩薩于此最後身出家已。
即修有漏道。
斷九地中。
下八地見修煩惱。
其有漏道。
欣上厭下。
方能斷惑。
唯非想地。
更無上地可欣。
故有漏道。
不斷彼惑。
然斷惑時。
亦有九無間九解脫道。
以所斷惑。
分為九品。
一一品處皆具二道。
諸無間道。
緣次下地諸有漏法。
作粗苦障三行相中。
随一行相。
其行相者。
俱舍二十四雲。
非寂靜故說名為粗。
非美妙故說名為苦。
非出離故說名為障。
靜妙離三。
翻此應知。
第六位。
于菩提樹下。
三十四念。
證得無上正等菩提。
先斷見惑。
斷見惑時。
谛現觀中。
有十六念。
從世第一善根無間。
即緣欲界苦聖谛境。
有無漏攝法智忍生。
此忍名為苦法智忍。
此忍無還緣欲苦。
有法智生。
名苦法智。
問何名法智。
答以初證知諸法真理。
故名法智。
次總緣上二界中苦。
有苦類忍生。
名苦類智忍。
此忍無間。
生苦類智。
問何名類智。
答次後境智。
與前相似。
又後随前而證境故。
舊雲。
比者非也。
緣餘三谛各四亦然。
四四便成十六行别。
此皆無漏。
以慧為體。
谛現觀中。
次第應爾。
然法忍智。
不斷煩惱。
以下地惑先斷盡故。
唯類忍智。
斷非想惑。
次離有頂修道煩惱。
有十八念。
謂九品惑。
起九無間道九解脫道。
以此足前成三十四。
此三十四。
前三十三。
是菩薩學心。
第三十四是佛無覺心。
一切菩薩。
決定先于無所有處。
已得離貪。
方入見道。
故成佛時不斷下惑。
梵雲達磨(此譯為法)。
法則有二。
一持自相。
故名為法。
相之言性。
謂自性不改。
如色等法。
常守礙等自性。
二軌生物解。
故名為法。
如無常等法。
生人無常等解。
梵雲僧伽(此譯為衆)舊以和合翻僧。
失于正義。
然實義者。
衆正翻僧。
和合乃是僧家義用。
謂四人等秉法成和。
是以文言。
僧者四人若過。
和合者。
一羯磨。
一說戒。
通名實者。
齊為時珍。
實性論第二。
問曰以何義故。
佛法衆僧。
說名為實。
答有六種相。
一者希有。
以無善根諸衆生等。
百千萬劫。
不能得故。
二者明淨。
以離一切有漏法故。
三有勢力。
以具六神道不可思議威德自在故。
四者莊嚴。
以能莊嚴出世間故。
五有最上。
以出世間法故。
六者不變。
以得無漏法。
世間八法不能動故。
第二出體。
先解其佛。
佛體就勝。
謂能成佛諸無學法即盡智。
無生智。
無學正見智。
及彼随行。
無漏五蕰。
以之為體。
然随義分。
亦具三佛。
謂無漏五分法身。
以為法佛。
王宮生等。
以為報佛。
化作色身化餘方等。
以為化佛次明法者。
若以持自相故。
名之為法。
此即通于一切諸法。
今約位别。
分之為四。
謂教理行果。
教謂聲性。
即十二分教。
苦集谛攝。
理謂四谛十六谛理。
彼谛之理。
即彼谛攝。
行者通說有其二種。
一無漏行。
二有漏行。
若無漏行。
唯道谛漏。
若有漏行。
通苦集谛。
此中行者。
局是無漏即菩薩二根。
辟支三根。
果謂涅槃離系果故。
是滅谛攝。
次僧體者。
謂聲聞僧。
學無學法。
四果四向。
是僧寶體。
此偏明理。
不約事和。
第三歸意者。
歸依有二。
一總。
二别。
總有七意。
第一顯法精微。
簡異外道。
以諸邪人。
執法有無。
于其教初。
皆置阿憂二字而今佛法。
不同彼衆。
若其弟子制造。
先須歸敬三寶如也。
直弘佛言。
首稱如是。
故成實雲。
三寶以最吉祥故。
我經初說。
第二顯發有情信敬心故。
如諸聖人傳佛教旨。
先标三寶功德。
勸信歸依。
況餘凡愚。
不生淨信。
故雜心雲。
開發衆生佛法僧念。
顯等三寶真實功德。
第三顯示究竟歸依之處。
為翻有情妄計邪法。
恒歸天神樹林園菀諸山制多。
以求福祐。
故婆沙三十四雲。
此歸依非勝。
此歸依非尊。
不由此歸依。
能解脫衆苦。
今以殷重淨心。
歸依三寶。
拔濟有情。
開正法眼故婆沙又雲。
此歸依最勝。
此歸依最尊。
必因此歸依能解脫衆苦。
第四顯有恃怙傳教心安。
若不歸依。
如商無侶。
國無君主。
心情惶懼戰掉不安。
故涅槃第二雲。
我今無主無親。
無歸無趣。
第五顯示僧尼遵奉儀式。
夫真宗至理。
弘闡寔難。
既欲宣揚。
須歸三寶(諸偈雲雲)。
第六請威加護。
将傳聖教。
慮有魔怨。
要請冥快。
方能演化。
諸菩薩等。
傳教亦然。
先請威加。
後方弘唱故勝鬘雲。
衰愍覆護我。
令法種增長。
此世及後世。
願佛常攝受。
第七報恩供養。
三寶于生。
恩深德大。
以聞法戒。
會理忘筌。
是故下文。
非是衣等四事能報。
以今傳通。
令法不墜。
用茲微蓋。
仰答。
深恩。
次别歸者。
佛是教主今弘佛言。
故須歸依。
戒表受奉法。
是所宣之法。
蓋潤無窮。
若不先以歸依。
慮恐後傳無利。
僧是傳教之人。
修齊證等。
若不至誠歸依。
何以旌其敬業。
次釋三文。
稽者孝也。
首者頭也。
禮者敬也。
所謂傳法之人。
歸依三寶。
将頭孝地。
表敬之甚。
故曰稽首禮。
亦可稽者屈也。
首者頭也。
屈己之尊。
禮彼之卑。
故曰稽首。
智論十二雲。
人身中第一貴者頭。
五情所著最在上故。
足第一賤。
履不淨。
處在下故。
是故以所責禮所賤。
貴重供養故。
複次有下中上。
下者揖。
中者跪。
上者稽首。
頭面禮足。
是上供養。
又第一百雲。
禮有三種。
一者口禮。
二者屈膝頭不至地。
三者頭至地。
是為上禮。
人一身。
頭為最上足為最下。
以頭禮足。
恭敬之至。
然禮雖三。
此局明上。
所禮是何。
謂是諸佛。
以三際佛化儀不殊。
故設敬中。
諸言總攝。
問所以得知禮通三際答以戒經雲。
如過去諸佛及以未來等。
爾者佛化理均。
敬通三際。
過未佛教。
應并禀承。
答據教禀承。
唯通過現。
懸敬有益。
故及當來。
問所以得知禀承。
唯過現非未來耶。
答以戒經雲。
毗婆屍等。
不言未來彌勒佛等。
佛如前解。
及有二義。
一相違義。
二合集義。
此中及言
此人以上?衣。
奉施衆聖。
而聖不受。
還以商那衣施。
從斯已後。
五百生來。
常服此衣。
此最後身與胎俱出。
衣随身長。
變為法服。
以涅槃時用以焚骸。
時商諾迦。
臨涅槃時。
以法付屬邬波鞠多(此雲近護)。
而告之曰。
佛記于汝。
在百年後。
坐禅第一。
大化衆生。
今正是時。
宜作饒益。
令諸衆生服甘露味。
答言受教此人化度無邊。
但無相好。
将齊佛德。
号為無相好佛。
然商諾迦。
雖屬付已。
意欲自怡。
未歸寂滅。
後欲涅槃。
更宣微妙問定五百。
鞠多眇然。
商諾告雲。
如來三昧。
辟支不知。
辟支三昧。
聲聞不知。
大目連等三昧。
餘羅漢不知。
吾師定相。
我悉不知。
今我三昧。
汝亦不知。
如此三昧。
皆随吾滅。
後有七萬七千本生經。
一萬毗昙。
八萬清淨毗尼。
亦随吾滅。
是故如來滅後。
賢聖隐沒。
如是法藏。
漸當衰損。
乃至末後一切都盡。
汝今應當勤加守護。
以前五聖導化虛通仍。
全一部大毗尼藏。
又付法傳。
從此已後。
更有二十師次第傳法。
各達道源。
化儀齊一。
于中不分五部差别。
然古師說。
三末田底。
四商諾迦。
此五師化各二十年。
合一百歲。
任持聖教。
此釋不然。
豈有二人親受付屬。
一一别化。
更付傳揚。
又複商諾。
逆觀長者生第三子。
方堪付屬。
如是知已。
始托為親。
乃至調習。
出家得道。
進受具後。
付法流通。
以此經停。
豈唯二十能辦。
自非久淹歲序。
何以濟此傳揚。
又以健?邏國。
未有佛事。
佛記此人當興教迹。
此則傳教時同處别為異。
寄興教已。
化行自終。
不可以斯别寄抑入相付傳中。
又付法傳。
佛記近護。
在百年後。
坐禅第一。
育王經亦言。
百年後教授禅法。
最為第一。
既言近護。
化越百年。
何以類分各二十歲。
又觀文意。
迦葉阿難。
化時甚促。
商諾鞠多。
稍淹年歲。
故智度論第四雲。
長老迦葉于耆阇崛山。
集三藏法。
度衆生竟。
欲随佛入涅槃。
清朝着衣持缽。
入城乞食已。
上耆阇崛山。
語諸弟子。
我今日入無餘涅槃。
以此證知。
住壽極促。
如何不觀化時近遠。
直雲五聖各二十年。
引則率爾判釋。
不盡旨歸。
依前義明。
望順真理。
第四門離分部别者。
但以鞠多化末。
僧徒見異。
悟解既殊。
各為楷準。
至傳聖教。
不能均融。
于是離分遂成多部。
舍利弗問經雲。
于笈多複有孔雀輪柯王。
世弘經律。
其孫名曰弗沙蜜多羅。
嗣正王位。
顧問群臣。
雲何令我名事不滅。
時有臣言。
唯有二事。
何等為二。
猶如先王。
造八萬四千塔。
舍傾國物。
供養三寶。
此其一也。
若其不爾。
便應反之。
毀塔滅法。
殘害息心四衆。
此其二也。
名雖好惡。
俱不朽也。
王曰。
我無威德。
不及先王。
當建次業。
以成名行。
即禦四兵。
乃至廣說。
破滅無餘。
唯有五百羅漢。
登南山獲免。
山谷隐險。
軍甲不能至。
于後有神。
手棒大山厭王。
及四兵衆。
一時皆死。
其後有王。
性甚良善。
彌勒菩薩。
化作三百童子。
下于人間。
以求佛道。
從五百羅漢。
咨受法教。
國土男女。
複菩薩出家。
如是比丘比丘尼。
還複滋繁。
時有一長老比丘好于名聞。
極立诤論。
抄治我律。
開張增廣迦葉所結。
名曰大衆律。
外采綜所遺。
诳諸始學。
别為群黨。
互言是非。
時有比丘。
求王判決。
王集二部。
行黑白籌。
宣令衆曰。
若樂舊律。
可取黑籌。
若樂新律。
可取白籌。
時取黑者。
乃有萬數。
時取白者。
正有百數。
王以皆多佛說。
好樂不同。
不得共處。
學舊者多。
從以為名摩诃僧祇也。
學新者少。
而是上座。
為名他俾羅也(此雲上座)。
他俾羅部。
我去世時。
三百年中。
因于诤故。
起薩婆多部(此雲說一切有)。
及犢子部(梵名跋蹉)。
次于犢子部中。
出昙摩尉多别迦部(此雲法上)。
跋陀羅邪尼部(此雲賢胄)。
沙摩帝部(此雲正量)。
沙那利迦部(此雲蜜林山)。
次于薩婆多部。
出彌沙塞部(此雲化地)經中言目揵羅優波提舍者。
此是人之異名。
非是部稱。
次有昙無屈多迦部(此雲法藏。
或雲法蜜。
此文不顯出處。
準宗輪論。
從化地部出)。
複有蘇婆利師部(此雲善歲。
是迦葉遺名)。
次于他俾羅部。
出迦葉遺部(此雲飲光。
飲光是姓。
前善歲是名。
約名别分。
許同坎合)及修多蘭波提那部(此雲經量)。
四百年中。
更生僧伽蘭提迦部(此雲說轉然是經部異名。
為立實我。
異故别說)。
如是上座部五破。
或六破。
本末及相攝總成十一部。
摩诃僧祇(此雲大衆)。
我滅度後二百年中。
因于異論。
生起鞞婆诃羅部(此雲一說)。
盧迦尉多羅部(此雲說出世)。
拘拘羅部(此雲雞胤)。
婆收婁多柯部(此雲多聞)。
缽蠟若帝婆耶那部(此雲說假)。
三百年中。
因諸異學。
于此五部。
複生摩诃提婆部(此雲大天。
此與根本大天名同。
但是人名。
非是部稱。
依宗輪論。
此當制多山部)。
質多迦部(此雲西山)。
末多利部(此雲北山)。
如是大衆部。
二破或三破。
本末通論。
合成九部。
又此兩位。
總計合有二十部。
故宗輪論雲。
佛涅槃後。
百有餘年。
去聖時淹。
如日久沒。
摩揭陀國。
俱蘇摩城。
王号無憂。
統攝瞻部。
感一白蓋。
化洽人神。
是時佛法大衆初破。
分為兩部。
一大衆部。
二上座部。
後即于此第二百年。
大衆部中。
流出三部。
一一說部。
二說出世部。
三雞胤部。
次後複出一部。
名多聞部。
次後更出一部。
名說假部。
至第二百年滿。
因有乖诤。
流出三部。
一制多山部。
二西山住部。
三北山住部。
如是大衆部。
四破或五破。
本末别說。
合成九部。
一大衆部。
二一說部。
三說出世部。
四雞胤部。
五多聞部。
六說假部。
七制多山部。
八西山住部。
九北山住部。
其上座部。
經爾許時。
一味和合。
三百年初。
有少乖诤。
分為兩部。
一說一切有部。
二即本上座部。
轉名雪山部。
次後從說一切有部。
流出一部。
名犢子部。
次後從犢子部。
流出四部。
一法上部。
二賢胄部。
三正量部。
四蜜林山部。
次後從說一切有部。
複出一部。
名化地部。
次後從化地部。
流出一部。
名法藏部。
至三百年末從說一切有部。
複出一部。
名飲光部。
至第四百年初。
從說一切有部。
複出一部。
名經量部。
如是上座部。
七破或八破。
本末别說。
成十一部。
一說一切有部。
二雪山部。
三犢子部。
四法上部。
五賢胄部。
六正量部。
七蜜林山部。
八化地部。
九法藏部。
十飲光部。
十一經量部。
問準斯經論所明。
有二十部。
如何餘文。
言有五部。
答約離分有二十部。
望其久後流行。
但有五部。
餘懸記文。
據斯義說。
故前舍利弗問經雲。
如是衆部。
久後流傳。
若是若非。
唯餘五部。
各舉所長。
名其服色。
摩诃僧祇部。
勤學衆經。
宣講真義。
以處本居中。
應着黃衣。
昙無屈多迦部。
通達理味。
開導利益。
表發殊勝。
應着赤衣。
薩婆多部。
博通敏達。
以導法化。
應着皂衣。
迦葉遺部。
精勤勇決。
攝護衆生。
應着木蘭衣。
彌沙塞部。
禅思入微。
究暢幽密。
應着青衣。
舍利弗言。
如來正法。
雲何少時分散如是。
既失本味。
雲何奉持。
佛言。
摩诃僧祇其味純正。
其餘部中。
如被添甘露。
諸天飲之。
但飲甘露。
棄于水去。
人間飲之。
水露俱進。
或時消疾。
或時結病。
其讀誦者。
亦複如是。
多智慧人。
能取能舍。
諸愚癡人。
不能分别。
此五化迹雖殊。
契源齊一。
如破金杖。
彼此俱金。
又大集經二十八。
具有人法名字。
文雲。
我涅槃後。
我諸弟子。
受持如來十二部經。
書寫讀誦颠例解義。
颠倒宣說。
以倒說故。
覆隐法藏。
以?法故。
名昙摩鞠多。
而複讀誦書寫外典。
受有三世。
及以内外。
破壞外道。
善解論義。
說一切性悉得受戒。
凡所問難。
悉能答對。
是故名為薩婆帝婆。
說無有我。
及以受者。
轉諸煩惱。
猶若死屍。
是故名為迦葉毗。
爾作地想。
水火風想。
處空識想。
是故名為彌沙塞(經中更有一人名。
然非正部攝)。
經雲。
皆說有我。
不說空相。
猶如小兒。
是故名為婆蹉富啰。
廣轉遍覽五部經書。
是故名為摩诃僧祇。
善男子。
如是五部。
雖各别異。
而皆不妨諸佛法界。
及大涅槃。
問經中既雲遍覽五部。
未知僧祇為總為别。
古師解雲。
僧祇足總。
故雲遍覽五部。
加前婆蹉富啰。
即離分中。
自有五部。
勒中但勒離分五部。
總部不慮生疑。
故不舉勒。
今解通祗。
總有五部。
前婆蹉富啰者。
傍出犢子部名。
爾者如何遍覽五部。
答此部僧衆慧解慮通。
知餘所行亦契真理。
故修己部。
兼行餘四。
以此故雲遍覽五部。
所以知者。
如前經雲。
久後流傳。
若是若非。
唯餘五部。
亦可祇是離中本部。
餘是末部。
攝末從本。
故雲遍覽五部。
亦可離中祇總餘别。
攝别從總。
故雲遍覽五部。
亦可望大毗尼藏。
祇等并别。
故知四分之名。
至此方有。
又望本部中文。
四分是總。
餘三十七法。
即是其别。
又可四分亦别。
律是其總。
次釋律藏。
三門分别。
第一列數解釋。
第二明其廢立。
第三名義通塞。
初門數者。
謂律戒般羅底木叉毗奈耶。
問何理為證。
知有此名。
答律者。
如集法雲。
一切比丘事。
為比丘律等。
戒者。
戒戒皆雲。
為諸比丘結戒。
解脫者。
說戒法雲。
我今為諸比丘。
說波羅提木叉。
毗奈耶者。
集法總雲。
二律揵度等。
都合為毗尼藏。
此等諸文。
雖非集在一處。
準據安立。
蓋非是謬。
猶如受緣。
義亦同爾。
解此四名。
具如上辨。
今略重明。
前釋餘義。
然此四名。
各分教行。
律約教者。
謂是法式铨量。
如說比丘律等。
二就行者。
謂是調伏滅惡。
故維摩經雲。
譬如象馬???不調加諸楚毒。
乃至徹骨。
然後調伏。
乃可入律。
鹹有軌則。
俱稱為律。
戒中約教。
謂禁身語。
離諸過惡。
行即止惡之心。
能防業本。
斯并防過無處。
稱之為戒。
木叉約教。
謂能體非。
身語絕縛。
行者。
心離煩惱。
不為物拘。
皆能離非。
同稱解脫。
奈耶約教。
謂殄诤論。
與教無違。
行謂能克滅果。
斷除惑業。
皆能殄非。
齊稱為滅。
第二門廢立者。
問戒與木叉。
别立可爾。
如何毗尼與律。
複亦離明。
然此二名。
義正是一。
謂梵雲毗尼。
此譯為律。
以無别故。
首題律藏十八法中。
二名不并。
此言七毗尼。
增一雲七種律。
以斯參驗。
不合離明。
今分二途。
未知何準。
答律翻毗尼。
本無典據。
傳者??襟。
未成相反。
然正翻者。
梵雲憂波羅忏。
此譯為律。
梵雲毗奈耶。
此雲調伏。
或名為滅。
又律據教铨量部初題目。
奈耶就行克滅。
故雲今演毗尼法。
又毗尼據教。
亦有铨量。
斷割儀軌。
故雲毗尼藏。
律就别行。
亦能調伏滅惡。
故七毗尼十八法中。
二名不并。
減以功能不殊。
故不雙舉。
又律毗尼。
義為一者。
如何二律。
等集為毗尼藏。
又伽論第七雲。
有一事攝一切毗尼。
謂律儀。
以此校量。
豈合為一。
義既差殊。
為别者好。
若爾屍羅與戒。
其義亦殊。
戒即防非。
屍羅性善。
如何立一。
不分二名。
答此正相翻。
不可為二。
如屍羅度。
淨戒翻之。
以此故知。
體無有别。
又體性善。
防非為能。
所望雖殊。
論體不異。
釋律毗尼。
雖複教行交參。
然正翻對。
各别不同。
以斯義故。
具立四名。
四名雖殊。
理趣無别。
随以一名标之。
并皆無失。
由此故雲毗尼藏。
四分律藏。
四分戒本。
我今欲說波羅提木叉。
又可此等皆是差别衆名。
依下文雲。
二律等合為毗尼藏。
此是總名。
餘三是别。
由是總故。
三藏中稱毗尼藏。
然此部初。
題雲律者。
且據進修軌則義說。
第三門通塞者。
各從别義論之。
謂身語調柔。
能離粗業。
是其律行。
身語清淨。
皎然無違。
是其戒行。
身語絕縛。
逍然累外。
是解脫行。
身語止作。
非惑雙王。
是毗尼行。
通者一名之下。
通有四名。
四四便成十六種行。
律者通名法式。
或曰铨量。
約行調伏。
戒者防非。
防有軌則。
是其律行。
又可戒者為律所诠。
是亦名律。
故多論雲。
佛為諸弟子。
制戒輕重犯不犯等。
撰為律藏。
解脫之法。
乃是趣求軌儀。
故名律行。
又可解脫之法。
體性調柔。
同于律行。
故俱舍雲。
别解脫律儀。
奈耶名調伏。
調伏有軌。
是其律行。
又可滅行止作。
為律所诠。
故得稱律名為律藏。
此則四名。
俱成律義。
餘三例然。
可以準說。
學者思之。
不能繁述。
四分律開宗記卷第一本 四分律開宗記卷第一末 次下釋文。
文雖浩博。
聖凡見異。
如佛所言。
毗尼有五答。
一序。
謂知時已前。
二制。
謂僧戒本。
三重制。
謂尼戒本。
四修多羅。
謂諸楗度。
五随順修多羅。
謂條部已下。
若依結集衆聖為五複别。
謂比丘律。
比丘尼律。
楗度。
條部。
毗尼。
增一。
以為毗尼藏。
又依律主分文。
自為四分。
然分分中。
皆攝多法。
問如前二說。
旨歸可明。
所以第三。
作其四分解。
但為律主四誦方終。
随一誦時。
即為一分。
如本本藏。
号八十誦。
五分。
十誦。
準例應然。
今準義分文為三。
謂序正流通。
第一知時已前是其序分。
第二毗舍離下是其正宗。
第三五百已下是流通分。
故佛地論雲。
第一教起因緣分。
第二聖教所說分第三依教奉行分。
釋三名者。
謂因啟請。
作顯宗由發。
端起之。
稱之為序。
正明所防犯及不犯。
當于教興。
故曰正宗。
道化遠開。
遐沾後葉。
隆于永代。
是曰流通。
其所以者。
說經制戒。
必有由藉。
故先有序。
序分既陳。
宜宣宗本。
故次正宗。
正說之利。
亦沾未來。
故後流通。
然此科文。
西方亦無。
佛法創來。
騰蘭開化。
亦但案文。
無此次第。
齊魏已前。
例皆如是。
自後諸德。
方設軌儀。
迄至于今。
同行不施。
作此科文。
雖非是義。
然得識知文分之齊。
文既具三。
先明序分。
序文分二。
初偈文者。
是勸信序。
毗尼本藏唯一。
今乃分五别行。
律主将傳别教。
被及遐代。
恐時不信。
先勸生信。
以勸信故。
名勸信序。
第二蘇羅婆下。
是發起序。
失聖人制戒。
不得無請而陳。
故須托處興請。
以作發起之端。
發起聖制。
名發起序。
如諸經中亦分二序。
問發起前興。
反在後說。
勸信偈後。
何以初明。
有人解雲。
若發起前明。
二種不便一彰身子請序。
隔于勸信。
發起不便。
二顯昙摩勸信不具。
若勸信前明。
順前兩義。
故回發起。
次于後說。
今解不然。
三分之文。
皆在先有。
律主今欲傳此三文。
恐時不信。
先勸生信。
以此故須勸信前說。
然據實理。
此勸信偈。
乃在流通分後。
何以不對正宗等文。
以辨先後。
故知不爾。
雖複勸信後說法。
須前明。
釋此二序。
差别多種。
一者名異。
謂名勸信及發起。
二能說人異。
謂師弟不同。
三說時不等。
時有現未。
四經體有異。
謂發起序。
出自金口。
勸信序者。
傳于竹具。
五所诠旨異。
凡欲流通聖教。
非信不傳。
故此偈文。
意勸生信。
長行文中。
請聖制戒。
托處興請。
以彰發起。
第六總别。
望本大藏。
偈序是别。
長行是總。
若約當部三文。
即偈序為總。
長行是别。
所以爾者。
偈欲傳此三文。
恐時不信。
先勸生信。
即是其總。
長行直是請聖制戒。
發起正宗。
不欲發起序及流通。
故是其别。
既知二序差别。
先明勸信。
勸信文三。
初稽首禮三字。
是雲何敬。
标能敬儀。
第二諸佛下七字。
是何所敬。
顯所敬境。
第三今演下至于偈末。
是何故敬。
申其敬意欲解三文。
先加三義。
言三義者。
一能敬體。
二所敬體三明敬意。
初能敬然。
即是律主三業。
故婆沙三十四雲。
應作是說。
是身語業。
及能起彼心心所法。
并諸随行如是善五蕰。
是能歸體。
若局明者。
其唯是慚。
故俱舍第四雲敬以慚為體。
第二所敬體者。
謂即三寶。
釋三寶義。
二門分别。
第一釋名。
第二出體。
言釋名者。
梵曰佛陀(此雲覺者)。
具一切智了達諸法。
自覺覺人。
覺行窮滿。
故名為覺。
然欲釋此覺位不同。
總有其六。
第一三僧企耶所逢事佛。
第二修波羅蜜多圓滿時分。
第三于次百劫修妙相因。
第四生處人中成佛之意第五最後身出家已。
修有漏行斷惑。
第六菩提樹下作無漏觀斷惑成佛言初位者。
菩薩于初無數劫内。
供養七萬五千佛。
最初發心佛。
号曰釋迦牟尼。
謂我世尊昔菩薩位。
最初逢佛号釋迦牟尼。
遂對其前發。
弘誓願。
願我當作佛。
一如今世尊。
是以今佛機緣時等。
皆同往聖。
于劫滿時。
逢寶髻佛。
第二無數劫。
供養七萬六千佛。
初即寶髻。
後即然燈。
第三無數劫。
供養七萬七千佛。
初是然燈。
後是勝觀。
第二位。
若時菩薩。
但以悲心。
能施一切身命體等。
都無小許戀着之心。
非為希求勝生差别。
齊此施波羅蜜多。
修習圓滿。
若時菩薩。
被解支節。
乃至無全。
如芥子許。
雖複未離欲貪然心無忿。
齊此名為淨戒安忍二波羅蜜多修習圓滿。
若時菩薩。
勇猛精進。
因行遇見底沙如來。
坐寶龛中。
入火光定。
威光赫弈。
特異于常。
遂以無怠淨心。
至誠瞻仰。
忘下一足。
經七晝夜。
以妙伽他而贊彼佛。
如是便超九劫成道。
齊此名為精進圓滿。
若時菩薩處金剛座。
将登正覺。
住金剛喻定。
齊此定慧二波羅蜜多修習圓滿。
此則六波羅蜜多。
勒成四位圓滿。
所謂戒忍定慧。
兩兩合明。
婆沙一百七十八雲。
如是所說。
皆依一時一行增上。
說為圓滿。
如實義者。
得盡智時。
方得圓滿。
第三位。
從第三無數劫後。
至應成佛時。
合經百劫。
修習妙相因。
但由翹足贊歎底沙精進因緣。
便超九劫。
唯九十一。
相業即圓。
然後入修。
趣道決定。
名真菩薩。
故得定名。
于修已去。
舍五劣事。
得五勝事。
一舍諸惡趣。
恒生善趣。
二舍下劣家。
恒生貴家。
三舍非男身。
恒得男身四舍不具根。
恒具諸根。
五舍有忘失念。
恒得自性生念。
由此得名真實菩薩。
未修妙相業時。
與此相違。
是故不名真實菩薩。
問相是何義。
菩薩修耶。
答相是标幟義。
殊勝義。
祥瑞義。
又問所以佛身。
須有相者。
答欲與無上菩提。
作所依器。
謂殊勝功德。
決定依止殊勝勝身。
第四位。
問一生菩薩生睹史天。
何緣唯此。
非餘處耶。
婆沙一百七十八。
解雲。
若上若下。
俱亦生疑。
然生彼天。
不違法相。
有說。
睹史多天。
是千世界天趣之中。
猶如齊法。
是故菩薩唯生彼天。
有說。
下天放逸。
上天根鈍。
唯睹史天。
離二過失。
菩薩怖畏放逸。
厭患鈍根故生彼天。
有說。
下天煩惱利。
上天煩惱數。
唯睹史天離此二種。
菩薩厭此二類煩惱。
故生彼天。
問複何因緣。
不生色無色界。
答無色無形。
不得說法。
色雖有形可得說法。
而以深着禅味。
不利衆生。
問何緣菩薩。
于最後有。
唯從天殁。
不從人來。
婆沙解雲。
于諸趣中。
天趣勝故。
有說從天上來。
人所重故。
有說。
從天來時。
有神變事。
從人趣來。
無如是事。
又問。
何故菩薩不即于此天中成佛。
而來人間。
答婆沙雲。
随諸佛法故。
謂過殑伽沙數諸佛世尊。
皆于人中而取正覺。
複次天趣身。
非無上菩提所依止故。
複次人趣根性。
猛利。
多分能受如來正法。
天趣不爾。
複次有二事處。
佛出世間。
一有厭離心。
二有猛利智。
當知此二。
唯人趣有。
第五位。
然斷惑道。
有其二位。
一有漏道。
二無漏道。
菩薩于此最後身出家已。
即修有漏道。
斷九地中。
下八地見修煩惱。
其有漏道。
欣上厭下。
方能斷惑。
唯非想地。
更無上地可欣。
故有漏道。
不斷彼惑。
然斷惑時。
亦有九無間九解脫道。
以所斷惑。
分為九品。
一一品處皆具二道。
諸無間道。
緣次下地諸有漏法。
作粗苦障三行相中。
随一行相。
其行相者。
俱舍二十四雲。
非寂靜故說名為粗。
非美妙故說名為苦。
非出離故說名為障。
靜妙離三。
翻此應知。
第六位。
于菩提樹下。
三十四念。
證得無上正等菩提。
先斷見惑。
斷見惑時。
谛現觀中。
有十六念。
從世第一善根無間。
即緣欲界苦聖谛境。
有無漏攝法智忍生。
此忍名為苦法智忍。
此忍無還緣欲苦。
有法智生。
名苦法智。
問何名法智。
答以初證知諸法真理。
故名法智。
次總緣上二界中苦。
有苦類忍生。
名苦類智忍。
此忍無間。
生苦類智。
問何名類智。
答次後境智。
與前相似。
又後随前而證境故。
舊雲。
比者非也。
緣餘三谛各四亦然。
四四便成十六行别。
此皆無漏。
以慧為體。
谛現觀中。
次第應爾。
然法忍智。
不斷煩惱。
以下地惑先斷盡故。
唯類忍智。
斷非想惑。
次離有頂修道煩惱。
有十八念。
謂九品惑。
起九無間道九解脫道。
以此足前成三十四。
此三十四。
前三十三。
是菩薩學心。
第三十四是佛無覺心。
一切菩薩。
決定先于無所有處。
已得離貪。
方入見道。
故成佛時不斷下惑。
梵雲達磨(此譯為法)。
法則有二。
一持自相。
故名為法。
相之言性。
謂自性不改。
如色等法。
常守礙等自性。
二軌生物解。
故名為法。
如無常等法。
生人無常等解。
梵雲僧伽(此譯為衆)舊以和合翻僧。
失于正義。
然實義者。
衆正翻僧。
和合乃是僧家義用。
謂四人等秉法成和。
是以文言。
僧者四人若過。
和合者。
一羯磨。
一說戒。
通名實者。
齊為時珍。
實性論第二。
問曰以何義故。
佛法衆僧。
說名為實。
答有六種相。
一者希有。
以無善根諸衆生等。
百千萬劫。
不能得故。
二者明淨。
以離一切有漏法故。
三有勢力。
以具六神道不可思議威德自在故。
四者莊嚴。
以能莊嚴出世間故。
五有最上。
以出世間法故。
六者不變。
以得無漏法。
世間八法不能動故。
第二出體。
先解其佛。
佛體就勝。
謂能成佛諸無學法即盡智。
無生智。
無學正見智。
及彼随行。
無漏五蕰。
以之為體。
然随義分。
亦具三佛。
謂無漏五分法身。
以為法佛。
王宮生等。
以為報佛。
化作色身化餘方等。
以為化佛次明法者。
若以持自相故。
名之為法。
此即通于一切諸法。
今約位别。
分之為四。
謂教理行果。
教謂聲性。
即十二分教。
苦集谛攝。
理謂四谛十六谛理。
彼谛之理。
即彼谛攝。
行者通說有其二種。
一無漏行。
二有漏行。
若無漏行。
唯道谛漏。
若有漏行。
通苦集谛。
此中行者。
局是無漏即菩薩二根。
辟支三根。
果謂涅槃離系果故。
是滅谛攝。
次僧體者。
謂聲聞僧。
學無學法。
四果四向。
是僧寶體。
此偏明理。
不約事和。
第三歸意者。
歸依有二。
一總。
二别。
總有七意。
第一顯法精微。
簡異外道。
以諸邪人。
執法有無。
于其教初。
皆置阿憂二字而今佛法。
不同彼衆。
若其弟子制造。
先須歸敬三寶如也。
直弘佛言。
首稱如是。
故成實雲。
三寶以最吉祥故。
我經初說。
第二顯發有情信敬心故。
如諸聖人傳佛教旨。
先标三寶功德。
勸信歸依。
況餘凡愚。
不生淨信。
故雜心雲。
開發衆生佛法僧念。
顯等三寶真實功德。
第三顯示究竟歸依之處。
為翻有情妄計邪法。
恒歸天神樹林園菀諸山制多。
以求福祐。
故婆沙三十四雲。
此歸依非勝。
此歸依非尊。
不由此歸依。
能解脫衆苦。
今以殷重淨心。
歸依三寶。
拔濟有情。
開正法眼故婆沙又雲。
此歸依最勝。
此歸依最尊。
必因此歸依能解脫衆苦。
第四顯有恃怙傳教心安。
若不歸依。
如商無侶。
國無君主。
心情惶懼戰掉不安。
故涅槃第二雲。
我今無主無親。
無歸無趣。
第五顯示僧尼遵奉儀式。
夫真宗至理。
弘闡寔難。
既欲宣揚。
須歸三寶(諸偈雲雲)。
第六請威加護。
将傳聖教。
慮有魔怨。
要請冥快。
方能演化。
諸菩薩等。
傳教亦然。
先請威加。
後方弘唱故勝鬘雲。
衰愍覆護我。
令法種增長。
此世及後世。
願佛常攝受。
第七報恩供養。
三寶于生。
恩深德大。
以聞法戒。
會理忘筌。
是故下文。
非是衣等四事能報。
以今傳通。
令法不墜。
用茲微蓋。
仰答。
深恩。
次别歸者。
佛是教主今弘佛言。
故須歸依。
戒表受奉法。
是所宣之法。
蓋潤無窮。
若不先以歸依。
慮恐後傳無利。
僧是傳教之人。
修齊證等。
若不至誠歸依。
何以旌其敬業。
次釋三文。
稽者孝也。
首者頭也。
禮者敬也。
所謂傳法之人。
歸依三寶。
将頭孝地。
表敬之甚。
故曰稽首禮。
亦可稽者屈也。
首者頭也。
屈己之尊。
禮彼之卑。
故曰稽首。
智論十二雲。
人身中第一貴者頭。
五情所著最在上故。
足第一賤。
履不淨。
處在下故。
是故以所責禮所賤。
貴重供養故。
複次有下中上。
下者揖。
中者跪。
上者稽首。
頭面禮足。
是上供養。
又第一百雲。
禮有三種。
一者口禮。
二者屈膝頭不至地。
三者頭至地。
是為上禮。
人一身。
頭為最上足為最下。
以頭禮足。
恭敬之至。
然禮雖三。
此局明上。
所禮是何。
謂是諸佛。
以三際佛化儀不殊。
故設敬中。
諸言總攝。
問所以得知禮通三際答以戒經雲。
如過去諸佛及以未來等。
爾者佛化理均。
敬通三際。
過未佛教。
應并禀承。
答據教禀承。
唯通過現。
懸敬有益。
故及當來。
問所以得知禀承。
唯過現非未來耶。
答以戒經雲。
毗婆屍等。
不言未來彌勒佛等。
佛如前解。
及有二義。
一相違義。
二合集義。
此中及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