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開宗記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
意顯合集。
所以得知。
顯合集者。
以一稽首。
通下二故。
法義如前。
比丘僧者。
比丘是能成之因。
僧是所成之衆。
能所合舉。
故曰比丘僧。
比丘者。
梵音不正。
正曰苾刍。
智論第四。
正義有三。
一曰乞士。
清淨活命。
故名乞士。
乞有二義。
所謂上從諸佛乞法以資神。
下就白衣乞食。
以濟命。
此複二義。
一為資身長道故。
遺教雲執持應器。
以乞自活。
二為利益施主故。
下文雲。
慈愍白衣家故。
然乞須離四耶五耶。
正命自居。
名為乞士言四耶者謂下口仰口方口維口。
故智論第四雲。
有出家人。
合藥種谷植樹等。
不淨活命。
是名下口食。
有出家人。
觀視星宿日月風雨雷電礔礰。
不淨活命。
是名仰口食。
有出家人。
曲媚豪勢。
通使四方。
巧言多求不淨活命。
是名方口食。
有出家人。
學種種咒術蔔算吉兇小術不正。
如是等不淨活命者。
是名維口食。
五耶者。
智論二十二。
一行者為利養故。
詐現。
異相奇特二者為利養故。
自說功德。
三者為利養故。
瞻相吉兇為人說法。
四者為利養故。
齊聲現威。
令人畏敬。
五者為利養故。
稱說所得供養。
以動人心。
耶因緣活命故。
是為耶命。
二名破煩惱。
比名破。
丘名煩惱。
能破煩惱故名比丘。
三曰怖魔。
比名怖。
丘名能。
能怖魔王及魔人民。
當出家剃頭。
着染袈裟受戒。
是時魔怖。
是以初莊法裳。
波旬悚栗。
後敦戒行。
更複慞惶。
釋比丘訖。
僧義如前。
次申敬意。
大文分三。
初有九偈半。
歎戒申其德利。
第二所以立王者下有三十六偈。
寄喻申其損益。
第三末後半偈。
申訖息喟歸禮。
前文有八。
初有半偈。
明法久住。
第二半偈。
顯傳有由。
第三半偈。
将宣勸聽。
第四一偈。
戒能益物。
第五三偈。
戒利功德。
第六兩偈。
戒能生善。
第七一偈。
戒能滅惡。
第八一偈。
戒調三業。
先釋初文。
正為宣陳行儀軌則。
故曰今演說。
毗尼之義。
如前已明。
然母經第七雲。
毗尼者。
凡有五義。
一忏悔。
二随順。
三滅。
四斷。
五舍。
忏悔者。
如七篇中。
所犯應忏悔除忏悔能滅。
名為毗尼。
随順者。
七部衆随如來所制所教。
受用而行。
無有違逆。
名為随順毗尼。
雲何名滅。
能滅七诤。
名滅毗尼。
雲何名能斷。
令涅槃滅除不起。
名斷毗尼。
雲何名舍。
舍有二種。
一者舍所作十三僧殘是也。
以作白四舍事。
二者舍見事。
如阿梨比丘說言。
我親從佛聞。
行欲不能障道。
舍是見故。
名為舍也。
然諸教文。
有廣有略。
此文有八。
如增二說。
僧祇三十二。
有五。
一略毗尼。
謂五篇戒。
二廣。
謂二部毗尼。
三方面。
如輸奴邊地聽五事。
四堅固。
如受德衣。
舍五罪故。
五應法。
謂法羯磨。
和合羯磨。
了論有九。
一比丘毗尼。
如故意出不淨等。
二比丘尼毗尼。
如獨行等。
三二部毗尼。
如初夷等。
四罪毗尼。
謂八緣起所生。
如法對治。
五惑毗尼。
如三界五部惑九永斷智。
六願毗尼。
謂十種學處。
即沙彌十戒。
攝未來事盡。
所以名願者。
若不受十戒。
則不得具戒。
此戒是具戒方便。
能攝未來事。
故名為願。
七無願毗尼。
正羯磨竟時。
四萬二千學處。
一時并起。
無複一戒不生。
故名無願。
八一處毗尼。
如受戒洗浴等事。
處有二義。
一國土為處。
如邊方開等。
二時節為處。
如昔三歸得戒。
今即不得。
洗為中國熱便聽等。
九一切處毗尼。
謂一切時應共學處。
此等為毗尼法者。
毗尼即法。
名毗尼法。
是同依釋。
為有軌則義邊名法。
有滅惡生善義。
名曰毗尼。
然由宣此令法久住。
如下文中。
制衆别行。
皆獲十利。
又持律人。
得五功德。
一戒品堅牢。
二善勝諸怨。
二于衆中決斷無畏。
四有疑悔能開解。
五善持毗尼。
令正法久住。
此由人不自立。
假法以成。
法不自弘。
由人故顯。
故曰令法久住。
又五分第六雲。
世尊種種贊歎誦毗尼。
贊歎持毗尼。
贊歎優婆離說。
持律比丘。
有五功德。
一自堅護戒。
二能斷慚愧者疑。
三自住正法中。
四于僧中所說無畏。
五除伏怨敵。
時諸比丘。
作如是念。
佛為我等作如是說。
我等雲何而不勤修誦問毗尼。
即共誦習。
晝夜不懈。
又十誦四十七。
波離問。
過去佛法。
幾時住世。
佛言。
随清淨比丘。
不壞法說戒時。
名法住世。
未來現在佛亦爾。
又善見十六雲。
雲何令正法久住。
一者身自随法。
二者能令他得法。
因得法故正心持律。
因持律故得入禅定。
因禅定故即得道果。
是名正法久住。
又佛語阿難。
我滅度後。
有五種法令法久住。
一毗尼者。
即是汝大師。
二下至五人持律在世。
三若有中國十人。
邊地五人。
如法受戒。
四乃至有二十人。
如法出罪。
五因律師故。
令正法久住。
是名持律五德。
又雲。
以律師持律故。
佛法住世五千歲。
是故多諸比丘。
就優波離子律。
雲何學律。
讀誦解義。
是名學律。
又俱舍二十九雲。
世尊正法。
體有二種。
一教。
二證。
教謂契經調伏對法。
證謂三乘菩提分法。
有能受持。
及正說者。
佛正教法。
便住世間。
有能依教正修行者。
佛正證法。
便住世間。
故随三人住世時量。
應知正法住爾所時。
次顯證者。
我等先雖同依一教。
然并不能總修學者。
寔以根器不同。
見聞有異故。
即妙躅分階。
玄言異徹。
我今既欲随信别行。
恐有自制之疑。
故引初聞為證。
然我所傳實非私謬。
是佛演者。
波離傳者。
佛但立制。
皆集僧衆。
以因一結。
教網普沾。
波離在會之初。
故稱為首。
衆内同聞非一。
名曰及餘。
亦可波離集法之初。
故稱為首。
諸聖同會。
名曰及餘。
亦可波離秉律。
名之為首。
迦葉等傳。
稱餘身證。
問波離既自闡律。
何不自傳。
傳中乃是迦葉等五。
舊解雲。
迦葉等五。
理行俱通。
故傳法中。
次第彰目。
其優波離。
但明行教。
由德不具。
故沒其名。
今解。
但以波離。
于佛滅後。
與生無緣。
故不付屬。
非是不具傳通之德。
以大聲聞。
皆堪化物。
迦葉等五。
于生有緣。
是以世尊付令傳授。
問何故此列波離。
不彰七佛。
戒經舉其七佛。
不顯波離。
答此列波離。
顯傳可信。
不禀餘佛。
故不列名。
戒從此生。
波離理有。
為禀餘教。
總彰七佛。
又解。
律戒無殊。
但是绮文互顯。
謂此雲諸。
明以攝七。
戒從此起。
波離已通。
次明勸聽。
即演不賒。
名之為今。
陳彰在口。
所以言說。
戒為德本。
稱為要義。
故遺教雲。
若人能持淨戒。
是即能有善法。
若無淨戒。
諸善功德皆不得生。
是以當知。
戒為第一。
又戒能資出離之行。
凡欲起修。
莫不由此。
故名要義。
禀行和直稱賢。
賢非一故名諸。
冀諸賢者。
齊志詳餐。
恐有謬聞之失。
錯傳之過。
故言鹹共聽。
次明益物。
戒是履聖之初蹤。
起行之因本。
既是行本。
難可測量。
故名為深。
是以文雲。
戒如海無涯。
亦可戒體幽玄。
難知分限。
故名為深。
佛說此戒。
為二種人。
一是止持。
故曰為樂持戒者。
二是作持。
故言為能諷誦者。
亦可持戒故斷惡。
諷誦故修善。
依教奉修。
鹹蒙利益。
益者非一。
故名為諸。
通而言之。
利益相似。
據别旨趣。
非無差異。
所謂止持名利。
作持名益。
又斷惡名利。
修善名益。
又自行名利。
他化為益。
又福德名利。
智慧名益。
又獲現安名利。
得離求苦名益。
又得世善名利。
獲出世樂名益。
又獲有為功德名利。
顯得無為涅槃名益。
長老者。
謂有耆舊之行故。
莊嚴論第一雲。
所謂長老者。
不必在發白。
面皺牙齒落。
愚癡無智慧。
所貴能修福。
滅除衆生惡。
淨修梵行者。
是名為長老。
次明戒利文三。
初有半偈。
舉數顯勝。
次有兩偈。
彰其利體。
後有半偈。
結成制意。
然雖戒利無邊。
此且論十句。
則表彰義者為德。
制此戒利。
唯佛非餘。
故雲諸佛之戒法。
亦可木叉之戒。
由佛故有。
佛不出時。
即無此法。
故雲諸佛之戒法。
亦可證大菩提。
皆由戒法。
即是成佛之法。
故雲諸佛之戒法。
又可外道諸師。
亦有戒法。
為異外道。
故雲諸佛之戒法。
此之戒法。
成依主釋。
次明利體。
下有正文。
且略屬當文中不次。
令僧喜永安第二第三利。
攝取于僧第一利。
不信者令信第四利。
已信者增長第五利。
斷不持戒者。
第六利。
令耶道入正第八第九利。
慚愧者第七利。
佛法久住第十利。
次結制意。
世間最勝。
勿過戒法。
是以我今演說流布。
故雲世尊最勝等。
次生善文二。
初偈舉喻。
次偈勸持。
前中上半喻。
下半合。
喻中衆山衆流。
約教總喻三藏。
約行總喻三學。
然山中須彌。
流中大海。
流中勝。
而今戒行。
諸行中最。
同彼山海。
故遺教雲。
依因此戒。
得生諸禅定及滅苦智慧。
教由诠此。
亦名為最。
然合喻文。
影略互顯。
約教應言毗尼第一最。
約行應雲衆行億百千。
次明舉最勸持。
第一最者。
是佛菩提。
有心欣樂。
故曰欲求。
今世正是分時僧尼。
後世即是未來僧尼。
過去僧尼。
自禀大教。
既禀大教。
不合有勸。
非為己謝勸之無益。
慮恐人疑。
後身有戒。
故言當持等。
次明滅惡。
結是九結。
謂愛恚慢無明見取疑悭嫉。
此結系縛。
名為挂礙。
除此九結。
雖由慧力。
慧起由戒。
故雲無挂礙。
縛者三縛。
謂貪嗔癡。
三縛得解。
亦由戒功。
故雲由此。
故文殊問經上卷雲。
解脫縛聲者。
縛者三縛。
貪嗔癡縛。
解脫者。
離此三縛。
此謂解脫縛聲。
又解。
縛者是惑。
謂是造業之本。
戒既除本。
業不能羁。
故雲無挂礙。
七非系人。
名之為縛。
起染稱之為着。
除此縛着。
莫不由戒。
故雲由此解。
照知違順。
詳其淨穢。
了了分别。
其猶懸鏡高堂。
好醜斯現。
故曰以戒等。
次調三業。
将修二時之行。
必須三業齊?故。
善見第四雲。
如來哀愍衆生。
三業不善。
是故說毗尼藏。
以制身口意業。
故曰夫欲等。
懸說難依。
成規易仿。
羅雲。
為彼三業加惱。
忍不反報。
卻愍前人。
以此引示。
進修儀軌。
故曰當觀等。
次下彰其損益。
大文十四。
初有兩偈。
能诠教興喻。
第二十偈。
所诠罪相喻。
第三兩偈。
愚智畏不喻。
第四二偈。
簡是擇非喻。
第五二偈。
戒如腳足喻。
第六二偈。
戒如浮囊喻。
第七二偈。
戒如階陛喻。
第八二偈。
戒如伎藝喻。
第九二偈。
戒如法衆喻。
第十二偈。
戒如慈母喻。
第十一二偈。
戒如猛将喻。
第十二二偈。
戒是真生喻。
第十三二偈。
戒如王印喻。
第十四二偈。
戒勸修說喻。
先解初喻。
于中文二。
初一偈半喻。
下之半偈。
舉法合喻。
喻中文二。
初一行偈。
教興所由。
次之半偈。
教興所為。
此一部律教。
尊貴可重。
為僧尼所欽。
喻若于王貴。
此教興所由故。
言所以立王者。
若準合文雲。
如王治正法。
此中不貴立王所由。
但貴王立治法所以。
其文應雲。
王所以立法者。
此即以佛為王。
五犯等為治法。
若以戒律為王者。
不知以何為治法。
由世诤訟者。
喻諸比丘犯罪。
衆人舉者。
喻諸比丘舉過白佛。
古昔常法者。
喻一切佛。
鹹待犯請。
集衆呵責。
制立學處。
此法非今。
曾當亦爾。
古今恒然。
名曰常法。
次解所為立此治法。
本為二人。
一者犯已能悔。
謂識藥病忏滅軌儀。
故言犯罪者知法。
二者專精不犯。
謂守教人。
策修離過。
故曰順法者成就。
合文可知。
次明罪相。
于中有二。
初有二偈。
總喻五犯。
次有八偈。
别喻五犯。
總中先喻後合。
次下諸喻例然。
喻中初句觀病。
次句立章。
下二解釋。
律顯罪相。
五七分明。
猶如醫王觀病相似。
故曰如等。
次立進止二門。
下之四犯。
并得忏除。
故名為進。
初過極重。
不可悔滅。
名之為止。
此止具其四義。
一壞根本。
二定障道。
三不可忏。
四不足僧。
翻此四義。
即名為進。
此進與止。
各合軌儀。
設法不差。
名得其所。
下釋可知。
次合喻文。
初句合初句。
下三合下三。
四事一句。
合止得所。
不可者則舍。
可救等二句。
合進得所。
及可治即進藥。
又一義合者。
初句合初三字。
四事十三。
餘者合衆病二字。
不可治。
合止得所門。
可救不須救。
合進得所門。
次明别喻。
初之二偈。
與初犯為喻。
廣上總中。
止得其所。
不可者則舍。
次有二偈。
第二犯喻。
次有二偈。
三四犯喻。
後有二偈。
第五犯喻。
此以三喻。
廣上總中進得其所。
可治則進藥。
問所以餘犯離明。
三四合說。
答五犯忏時。
第五心念。
既不對境。
别為一喻。
餘之四犯。
皆對境除。
于對境中。
初二對僧。
三四對别。
然初二犯。
雖同對僧。
但以忏擯不同。
故須離說。
三四兩犯。
說雖一三。
同對别人。
是以合辨。
爾者四犯畏中。
何以離說。
答犯畏為取怖。
顯怖故離明。
此文為勸持。
勸持故合說。
有解。
犯畏為取怖。
怖微者沒名。
顯怖增四門。
是故離三四。
此喻非顯怖。
勸持有同别。
同者即合明。
别者便離說。
初喻四句。
初句自行絕分喻。
次句衆法絕分喻。
次句作法除棄喻。
後句淨不容穢喻。
若犯夷罪。
一形永障。
絕于慧命。
名之為死。
畢竟不成活比丘用。
名之為屍。
屍者。
有其五義。
如下文雲。
死人有五不好。
一不淨。
二臭。
三有恐畏。
四令人恐畏。
惡鬼得便。
五惡獸非人所住處。
是為五。
犯戒人有過失。
有身口意業不淨。
如彼死屍不淨。
我說此人亦複如是。
或有身口意業不淨。
惡聲流布。
如彼死屍臭氣從出。
我說此人亦複如是。
彼有身口意業不淨。
諸善比丘畏。
譬如彼死屍令人恐怖。
我說此人亦複如是。
有身口意業不淨。
令諸善比丘見之生惡言。
我雲何乃見如是惡人。
如人見死屍生恐畏。
令惡鬼得便。
我說此人亦複如是。
有身口意業不淨者。
與不善人共住。
如彼死屍處惡獸非人共住。
我說此人亦複如是。
是為犯戒人五事過失如彼死屍。
又雲。
破戒有五過失。
自害為智者所呵。
有惡名流布。
臨終時生悔恨。
死堕惡道。
是為五。
持戒有五功德(反上句是)。
複有五事。
先所求得物不能得。
既得不護。
若堕所在衆。
若刹利衆婆羅門衆。
若居士衆比丘衆。
于中有愧恥。
無數由旬内。
沙門婆羅門。
稱說其惡。
破戒惡人。
死堕惡道。
是為五。
持戒有五功德(反上句是)。
為業既重。
淨衆不納。
其猶大海不宿死屍。
故言大海不容受。
自四除擯。
求住無由故。
如疾風所漂。
不應僧儀。
永甄衆外。
故曰棄之岸上。
優婆塞五戒相經雲。
佛告比丘。
吾有二身。
一者生身。
二者戒身。
若善男子。
為吾生身。
起七寶塔。
至于梵天。
若人虧之。
其罪尚輕。
可有悔義。
虧吾戒身。
其罪無量。
不可忏悔。
故智論二十五偈雲。
衆僧大海水。
結戒為畔除。
若有破戒者。
終不在僧數。
譬如大海水。
不共死屍宿。
又涅槃經三十三雲。
大海不宿死屍。
死屍者。
謂一闡提。
犯四重禁。
五無間罪。
诽謗方等。
非法說法。
法說非法。
受畜八種不淨之物。
佛僧物随意而用。
或于比丘比丘尼。
所作非法事。
是名死屍。
是涅槃經。
離如是等。
是故名為不宿死屍。
合中。
上二合初句。
第三合下三四勸持。
次解第二喻。
上半喻持益。
下半喻破損。
恒以念等居心。
禁防身語。
惡不得便。
故如守門。
對治行成。
畢竟清淨。
不為緣壞。
稱雲牢固。
不懼外惡劫人善财。
故曰不憂失财物。
護持此行。
衆法成就。
綱網得立。
義同恒牆。
遇緣毀犯。
稱為缺壞。
慮失戒财。
故曰憂懼。
次合文中。
佛戒合财物。
不缺壞合門牢固。
奉持者合如守。
無憂合不憂失。
禁戒合有财。
不牢固毀犯合恒牆缺句。
壞憂合憂懼。
次第三喻。
上半喻破。
下半喻持。
三四行微。
未極根本。
易為緣虧。
等同壞器。
壞器既壞。
本行不全。
名為穿漏。
僧尼行者。
即是凡師。
睹己過??。
怖畏惡道。
故曰愁憂。
三四行成。
不為緣壞。
克令淨用。
名為器物完具。
随能資受。
名為眷屬。
内心慶悅。
故曰歡喜。
合文可解。
次第四喻。
初句舉喻。
次句勸持。
次句辨損。
後句彰過。
吉罪雖小。
傷害不輕。
同于熛火。
故以況之。
此罪雖微。
性是違理。
所有善根。
焚燒漸盡。
故曰莫輕以為小。
相續善心。
猶如草木。
此等莫不為火所焚。
故曰所迳等。
一念微惡。
能開五不善門。
為此善根。
燒無餘在。
故曰燒等。
言五不善門者。
一能燒善根。
二從惡生惡。
三為聖呵責。
四退失道果。
五死堕惡道。
智度論二十五雲。
佛說四事雖小。
而不可輕。
太子雖小。
當為國王。
是不可輕。
蛇子雖小。
毒能煞人。
亦不可輕。
小火雖微。
能燒山野。
又不可輕。
沙彌雖小。
得聖神通。
最不可輕。
次合文者。
句别相當。
亦可初句合初。
第二句合下三。
下之二句引事勸持。
次愚智喻。
喻中上半。
愚人不畏喻。
初犯過深。
永絕出路。
惡聲外彰。
可畏之甚。
如師子吼。
聞者皆懼。
愚癡僧尼。
為惑迷亂。
名為醉者。
于此極罪。
不懼沉淪。
故曰不恐怖。
此則舉重況輕。
重既不畏。
輕則已言。
下半智人能畏喻。
吉羅小??。
損不至極。
惡聲外彰。
畏之不甚。
如小獸聲。
聞皆不懼。
智慧僧尼。
不為惑亂。
名為聖者。
于此微惡。
深懼沉淪。
故曰聞則懼。
此财舉輕況重。
輕既畏。
重則已言。
合中初句合醉者。
一切惡合師子吼。
不懼合不恐怖。
智者合醒者。
于微惡合小獸聲雖微。
常懷一句合聞則懼。
次簡擇喻。
勤修二持。
能除七犯。
止作相資。
名為和合。
對除之行非一曰衆。
行成滅惡。
稱之為藥。
藥有不良。
理須擇去。
簡取良者。
以療衆病。
故曰擇去不良者。
僧尼常為七犯羁系。
稱為病者。
善修二持。
行成離過。
名之為服。
七非應起不起。
已起忏除。
稱雲除愈。
七非既絕。
名曰身康。
不為物系。
稱雲安樂。
合文句别。
相當可解。
次腳足喻。
上半喻持。
近求天報。
違趣菩提。
果去因懸。
稱為遠路。
發意将趣。
名為欲涉。
意雖将趣。
戒足須全。
屍羅若虧。
無由能往。
故曰當自等。
下半喻破。
戒足既虧。
常淪惡道。
不能遠涉。
善趣難期。
合中上半相當。
下半舉持反合。
次浮囊喻。
七非漂溺。
??急如河。
意欲舍非。
稱雲欲度。
戒體清升。
能越生死。
喻若浮囊。
常修對除。
護本所受。
義同用乎。
非河雖深。
不懼漂溺。
故曰雖深無沒憂。
達到二持彼岸之果。
故曰便能等。
合中上半相當。
下半長聲連合。
亦可初句合如人。
修行合欲度及用手。
禁戒本合浮囊。
耶流生死海合河終不回。
及沒溺合下二句。
次喻階陛喻。
菩提法堂永絕危苦。
喻帝釋堂。
以三十七菩提分法。
莊嚴此堂。
故曰雕飾等。
将階此堂。
藉戒為镫。
故如階陛。
聖賢遊履。
名曰天人所行。
合文細解。
思而可知。
次伎藝喻。
恒習二持善巧方便。
故曰如善學世間。
亦可言到。
應雲世間善學。
伎者内心對決。
藝者外能覺非。
亦可伎者是能。
藝者是業。
業能非一。
稱雲一切。
藝業成就。
為王識知。
既蒙賞優。
得雖貧賤。
故曰為王等。
非直絕其貧賤。
亦得富貴自怡。
故曰以是等。
合中上半到而别。
下半順而别。
次如法衆喻。
初偈牢衆。
次偈贊美。
就初偈中。
上半偈喻。
下半偈合。
佛法住持。
假衆和合。
資成僧用。
不為惡壞。
故曰先自牢衆。
惡在善外。
稱雲彼軍。
伏從正化。
名之為破。
合文可知。
次偈以衆和合。
世尊稱譽。
僧既和同。
佛法久住。
故俱舍。
衆僧和合樂。
同修勇進樂。
又華嚴經第十三雲。
複次教化衆生。
發菩提心。
是故能令佛寶不斷。
開示甚深諸妙法藏。
是故能令法寶不斷。
具足受戒威儀教法。
是故令僧寶不斷。
複次悉能贊歎一切大願。
分别解說十二緣起。
行六和敬。
複次下佛種子于衆生田。
生正覺芽。
不惜身命。
護持正法。
善禦大衆。
心無憂惱。
若以去來今佛所說正法。
不違其教。
是故能令三寶不斷。
次慈母喻。
飲飼曰乳。
生身曰母。
拔苦稱慈。
與樂名愛。
養者長養。
戒能長養諸妙功德。
護者防護。
戒能防護諸惡不善。
母護其子。
令有紹繼之能。
戒護行人。
便有成聖之義。
一切水火難者。
是所護事。
三塗逼惱。
猶如水火。
戒護行人。
不遭此難。
故曰護使等。
合中。
上半合上半。
次終不堕合第四句。
畜生等合第三句。
次猛将喻。
内有删決護戒之心曰勇。
覺察外非。
使不侵擾稱猛。
能破犯軍。
名之為将。
常修二持。
名為善習。
犯違于持。
義同戰鬥。
增一阿含經第二十五。
佛告比丘。
五健大夫。
堪任戰鬥。
出現于世。
雲何為五。
有人。
着铠持杖。
入軍戰鬥。
遙見風塵。
便壞恐怖。
第二人。
若見風塵。
不壞恐怖。
但見高幢。
便壞恐怖。
第三人。
見風塵高幢不怖。
若見飛箭。
便懷恐怖。
第四人。
見塵高幢飛箭不怖。
但入陣時。
為他所捉。
或斷命根。
第五人。
若見風塵。
若見高幢。
若見飛箭。
為若他所捉。
乃至于死。
不懷恐怖。
能壞他軍。
境界無外。
而顧人民。
是謂第五戰鬥人也。
今比丘中亦有五人。
一見女人。
便起欲想。
除去三衣。
還佛禁戒。
二見女人不起欲想。
但與調戲。
言語往來。
因此調戲。
便舍法服。
三見女人。
不起欲想。
設與調戲。
亦無欲想。
但與彼女。
手拳相加。
便起欲想。
還為白衣。
四見女人。
不起欲想。
設共言語。
亦無欲想。
設彼女人共想撚挃。
便起欲想。
然不舍法服。
五見女人。
不起欲想。
設共言笑撚挃。
亦無欲想。
是時比丘。
觀此身中三十六物。
惡穢不淨。
誰着此者。
由何起欲。
此欲為止何所。
為從頭耶。
形體出耶。
觀此諸物。
了無所有。
從頭至足亦複如是。
乃至廣說。
獲得四智。
今言猛将者。
即第五将也。
止作二犯。
與持相違。
名為彼敵。
持能喪此犯敵。
故曰降伏。
降時至死不悔。
故曰沒死不顧。
此不顧命。
如莊嚴論第三。
明草系船闆比丘。
合文。
佛子合初句。
善覺于禁戒。
合二三兩句。
五陰散壞時。
合前沒死。
終不句。
合前不顧命。
次真生喻。
前偈真生。
後偈真死。
前中上半舉喻。
下半引事來證。
戒是佛戒。
得此名生。
故曰從佛戒等。
翻前俗生。
皆非真耳。
引證可知。
次真死者。
既受佛戒。
名曰真生。
明知舍戒即是真死。
以不能持。
棄舍法行。
恐濫俗死。
故曰于佛法等。
次半勸持可解。
次王印喻。
上半喻持。
佛戒難逢。
得緣難具。
難得中得。
猶如王印。
既得印已。
行立清升。
不為惡羁。
名無挂礙。
下半喻犯。
若犯下四。
須诘忏不。
若犯初夷。
定縛入獄。
合文可解。
問小毀既不定。
何故下文。
謗清淨人。
一向入獄。
又飲酒捉寶。
定非沙門。
答此彰過言。
非稱理說。
又問大毀既入三惡。
雲何難提許忏。
答此從多說。
據不忏者。
次修說喻。
佛制戒律。
為于二人。
一專精不犯。
二犯已能悔。
二人非一。
故雲一切。
然此二人。
為惑魔鬼。
羁系三有。
不得出離。
如來大悲。
為制戒律。
教修對除。
喪其惑業。
故曰降伏魔鬼。
神仙五通人喻佛。
造設于咒術喻戒。
合中為彼慚愧合初句。
攝諸不慚愧合第二句。
如來合第三。
立禁戒合第四。
半月說者。
舉時勸說。
非合喻文。
凡修行人。
須具慚愧。
然此慚愧。
乍似相同。
謂世間人。
見無愧者。
說言無愧。
見無愧者。
說言無慚。
理實此二差别不同。
廣乃無邊。
界論一二。
故俱舍第四雲。
于諸功德及有德者。
無敬無崇。
無所忌難。
無所随屬。
說名無慚。
為諸善士所呵厭法。
說名為罪。
于此罪中。
不見怖畏。
說名無愧。
有餘師說。
于所造罪。
自觀無恥。
名曰無慚。
觀他無恥。
名為無愧。
慚愧差别者。
翻初釋雲。
有敬有崇。
有所忌難。
有所随屬。
說名為慚。
于罪見怖。
說名為愧。
翻後釋雲。
于所造罪。
自觀有恥。
說名為慚。
觀他有恥。
說名為愧。
又十誦三十八雲。
有二白法護世間。
有慚有愧。
若是二白法不護世間者。
則不分别父母兄弟姊妹兒女親裡。
則破人法。
如牛羊雞狗野幹鳥獸。
若是二白法慚愧在間者。
則分别父母兄弟姊妹兒女親裡。
不破人法。
非如牛羊雞狗野幹鳥獸。
無是慚愧。
有白法者。
終無是處。
心無白法。
但有生死。
無有解脫。
有是慚愧。
白法在心。
即得清淨。
則不生死。
度生死岸。
更不受有。
次約時勸說。
問所以說戒。
要須半月半月。
答若日日說。
說則數。
數則繁。
繁則不敬。
若一月一說。
說則賒。
賒則慢。
慢則懈怠。
今半月者。
去其數賒過失。
即是大聖籌量急緩之法。
爾者縱經半月。
餘日亦得。
何以要在半月月盡。
答準俗三十日為月。
即當半月月盡。
良以月半盛盈月盡正昃。
令觀此相者。
欲使行人見盈。
慨善不足。
是則無善不修。
睹昃。
歎惡有餘。
是則無惡不離。
既能離惡修益。
便則止作行成。
庶得弘至教。
于當得時。
傳芳規于遠代。
亦欲彰時迅速。
刹那無常。
有罪勤覓。
忏方無過。
勵修進業者。
具依教立黑白兩月。
此之二說。
俱月盡時。
第三文者。
心法無形。
寄言顯敬。
談德繁廣。
恐廢所通。
贊歎已訖。
複更稽首。
宜掩己情。
息喟歸禮。
次明發起序。
然有人解。
序文分二。
始從偈初訖當雲何。
明律主敬歎勸信奉修。
二尊者舍利下明發起序。
前勸文二。
先明律主作偈贊歎立宗勸信奉修。
二爾時佛遊下引事證成
意顯合集。
所以得知。
顯合集者。
以一稽首。
通下二故。
法義如前。
比丘僧者。
比丘是能成之因。
僧是所成之衆。
能所合舉。
故曰比丘僧。
比丘者。
梵音不正。
正曰苾刍。
智論第四。
正義有三。
一曰乞士。
清淨活命。
故名乞士。
乞有二義。
所謂上從諸佛乞法以資神。
下就白衣乞食。
以濟命。
此複二義。
一為資身長道故。
遺教雲執持應器。
以乞自活。
二為利益施主故。
下文雲。
慈愍白衣家故。
然乞須離四耶五耶。
正命自居。
名為乞士言四耶者謂下口仰口方口維口。
故智論第四雲。
有出家人。
合藥種谷植樹等。
不淨活命。
是名下口食。
有出家人。
觀視星宿日月風雨雷電礔礰。
不淨活命。
是名仰口食。
有出家人。
曲媚豪勢。
通使四方。
巧言多求不淨活命。
是名方口食。
有出家人。
學種種咒術蔔算吉兇小術不正。
如是等不淨活命者。
是名維口食。
五耶者。
智論二十二。
一行者為利養故。
詐現。
異相奇特二者為利養故。
自說功德。
三者為利養故。
瞻相吉兇為人說法。
四者為利養故。
齊聲現威。
令人畏敬。
五者為利養故。
稱說所得供養。
以動人心。
耶因緣活命故。
是為耶命。
二名破煩惱。
比名破。
丘名煩惱。
能破煩惱故名比丘。
三曰怖魔。
比名怖。
丘名能。
能怖魔王及魔人民。
當出家剃頭。
着染袈裟受戒。
是時魔怖。
是以初莊法裳。
波旬悚栗。
後敦戒行。
更複慞惶。
釋比丘訖。
僧義如前。
次申敬意。
大文分三。
初有九偈半。
歎戒申其德利。
第二所以立王者下有三十六偈。
寄喻申其損益。
第三末後半偈。
申訖息喟歸禮。
前文有八。
初有半偈。
明法久住。
第二半偈。
顯傳有由。
第三半偈。
将宣勸聽。
第四一偈。
戒能益物。
第五三偈。
戒利功德。
第六兩偈。
戒能生善。
第七一偈。
戒能滅惡。
第八一偈。
戒調三業。
先釋初文。
正為宣陳行儀軌則。
故曰今演說。
毗尼之義。
如前已明。
然母經第七雲。
毗尼者。
凡有五義。
一忏悔。
二随順。
三滅。
四斷。
五舍。
忏悔者。
如七篇中。
所犯應忏悔除忏悔能滅。
名為毗尼。
随順者。
七部衆随如來所制所教。
受用而行。
無有違逆。
名為随順毗尼。
雲何名滅。
能滅七诤。
名滅毗尼。
雲何名能斷。
令涅槃滅除不起。
名斷毗尼。
雲何名舍。
舍有二種。
一者舍所作十三僧殘是也。
以作白四舍事。
二者舍見事。
如阿梨比丘說言。
我親從佛聞。
行欲不能障道。
舍是見故。
名為舍也。
然諸教文。
有廣有略。
此文有八。
如增二說。
僧祇三十二。
有五。
一略毗尼。
謂五篇戒。
二廣。
謂二部毗尼。
三方面。
如輸奴邊地聽五事。
四堅固。
如受德衣。
舍五罪故。
五應法。
謂法羯磨。
和合羯磨。
了論有九。
一比丘毗尼。
如故意出不淨等。
二比丘尼毗尼。
如獨行等。
三二部毗尼。
如初夷等。
四罪毗尼。
謂八緣起所生。
如法對治。
五惑毗尼。
如三界五部惑九永斷智。
六願毗尼。
謂十種學處。
即沙彌十戒。
攝未來事盡。
所以名願者。
若不受十戒。
則不得具戒。
此戒是具戒方便。
能攝未來事。
故名為願。
七無願毗尼。
正羯磨竟時。
四萬二千學處。
一時并起。
無複一戒不生。
故名無願。
八一處毗尼。
如受戒洗浴等事。
處有二義。
一國土為處。
如邊方開等。
二時節為處。
如昔三歸得戒。
今即不得。
洗為中國熱便聽等。
九一切處毗尼。
謂一切時應共學處。
此等為毗尼法者。
毗尼即法。
名毗尼法。
是同依釋。
為有軌則義邊名法。
有滅惡生善義。
名曰毗尼。
然由宣此令法久住。
如下文中。
制衆别行。
皆獲十利。
又持律人。
得五功德。
一戒品堅牢。
二善勝諸怨。
二于衆中決斷無畏。
四有疑悔能開解。
五善持毗尼。
令正法久住。
此由人不自立。
假法以成。
法不自弘。
由人故顯。
故曰令法久住。
又五分第六雲。
世尊種種贊歎誦毗尼。
贊歎持毗尼。
贊歎優婆離說。
持律比丘。
有五功德。
一自堅護戒。
二能斷慚愧者疑。
三自住正法中。
四于僧中所說無畏。
五除伏怨敵。
時諸比丘。
作如是念。
佛為我等作如是說。
我等雲何而不勤修誦問毗尼。
即共誦習。
晝夜不懈。
又十誦四十七。
波離問。
過去佛法。
幾時住世。
佛言。
随清淨比丘。
不壞法說戒時。
名法住世。
未來現在佛亦爾。
又善見十六雲。
雲何令正法久住。
一者身自随法。
二者能令他得法。
因得法故正心持律。
因持律故得入禅定。
因禅定故即得道果。
是名正法久住。
又佛語阿難。
我滅度後。
有五種法令法久住。
一毗尼者。
即是汝大師。
二下至五人持律在世。
三若有中國十人。
邊地五人。
如法受戒。
四乃至有二十人。
如法出罪。
五因律師故。
令正法久住。
是名持律五德。
又雲。
以律師持律故。
佛法住世五千歲。
是故多諸比丘。
就優波離子律。
雲何學律。
讀誦解義。
是名學律。
又俱舍二十九雲。
世尊正法。
體有二種。
一教。
二證。
教謂契經調伏對法。
證謂三乘菩提分法。
有能受持。
及正說者。
佛正教法。
便住世間。
有能依教正修行者。
佛正證法。
便住世間。
故随三人住世時量。
應知正法住爾所時。
次顯證者。
我等先雖同依一教。
然并不能總修學者。
寔以根器不同。
見聞有異故。
即妙躅分階。
玄言異徹。
我今既欲随信别行。
恐有自制之疑。
故引初聞為證。
然我所傳實非私謬。
是佛演者。
波離傳者。
佛但立制。
皆集僧衆。
以因一結。
教網普沾。
波離在會之初。
故稱為首。
衆内同聞非一。
名曰及餘。
亦可波離集法之初。
故稱為首。
諸聖同會。
名曰及餘。
亦可波離秉律。
名之為首。
迦葉等傳。
稱餘身證。
問波離既自闡律。
何不自傳。
傳中乃是迦葉等五。
舊解雲。
迦葉等五。
理行俱通。
故傳法中。
次第彰目。
其優波離。
但明行教。
由德不具。
故沒其名。
今解。
但以波離。
于佛滅後。
與生無緣。
故不付屬。
非是不具傳通之德。
以大聲聞。
皆堪化物。
迦葉等五。
于生有緣。
是以世尊付令傳授。
問何故此列波離。
不彰七佛。
戒經舉其七佛。
不顯波離。
答此列波離。
顯傳可信。
不禀餘佛。
故不列名。
戒從此生。
波離理有。
為禀餘教。
總彰七佛。
又解。
律戒無殊。
但是绮文互顯。
謂此雲諸。
明以攝七。
戒從此起。
波離已通。
次明勸聽。
即演不賒。
名之為今。
陳彰在口。
所以言說。
戒為德本。
稱為要義。
故遺教雲。
若人能持淨戒。
是即能有善法。
若無淨戒。
諸善功德皆不得生。
是以當知。
戒為第一。
又戒能資出離之行。
凡欲起修。
莫不由此。
故名要義。
禀行和直稱賢。
賢非一故名諸。
冀諸賢者。
齊志詳餐。
恐有謬聞之失。
錯傳之過。
故言鹹共聽。
次明益物。
戒是履聖之初蹤。
起行之因本。
既是行本。
難可測量。
故名為深。
是以文雲。
戒如海無涯。
亦可戒體幽玄。
難知分限。
故名為深。
佛說此戒。
為二種人。
一是止持。
故曰為樂持戒者。
二是作持。
故言為能諷誦者。
亦可持戒故斷惡。
諷誦故修善。
依教奉修。
鹹蒙利益。
益者非一。
故名為諸。
通而言之。
利益相似。
據别旨趣。
非無差異。
所謂止持名利。
作持名益。
又斷惡名利。
修善名益。
又自行名利。
他化為益。
又福德名利。
智慧名益。
又獲現安名利。
得離求苦名益。
又得世善名利。
獲出世樂名益。
又獲有為功德名利。
顯得無為涅槃名益。
長老者。
謂有耆舊之行故。
莊嚴論第一雲。
所謂長老者。
不必在發白。
面皺牙齒落。
愚癡無智慧。
所貴能修福。
滅除衆生惡。
淨修梵行者。
是名為長老。
次明戒利文三。
初有半偈。
舉數顯勝。
次有兩偈。
彰其利體。
後有半偈。
結成制意。
然雖戒利無邊。
此且論十句。
則表彰義者為德。
制此戒利。
唯佛非餘。
故雲諸佛之戒法。
亦可木叉之戒。
由佛故有。
佛不出時。
即無此法。
故雲諸佛之戒法。
亦可證大菩提。
皆由戒法。
即是成佛之法。
故雲諸佛之戒法。
又可外道諸師。
亦有戒法。
為異外道。
故雲諸佛之戒法。
此之戒法。
成依主釋。
次明利體。
下有正文。
且略屬當文中不次。
令僧喜永安第二第三利。
攝取于僧第一利。
不信者令信第四利。
已信者增長第五利。
斷不持戒者。
第六利。
令耶道入正第八第九利。
慚愧者第七利。
佛法久住第十利。
次結制意。
世間最勝。
勿過戒法。
是以我今演說流布。
故雲世尊最勝等。
次生善文二。
初偈舉喻。
次偈勸持。
前中上半喻。
下半合。
喻中衆山衆流。
約教總喻三藏。
約行總喻三學。
然山中須彌。
流中大海。
流中勝。
而今戒行。
諸行中最。
同彼山海。
故遺教雲。
依因此戒。
得生諸禅定及滅苦智慧。
教由诠此。
亦名為最。
然合喻文。
影略互顯。
約教應言毗尼第一最。
約行應雲衆行億百千。
次明舉最勸持。
第一最者。
是佛菩提。
有心欣樂。
故曰欲求。
今世正是分時僧尼。
後世即是未來僧尼。
過去僧尼。
自禀大教。
既禀大教。
不合有勸。
非為己謝勸之無益。
慮恐人疑。
後身有戒。
故言當持等。
次明滅惡。
結是九結。
謂愛恚慢無明見取疑悭嫉。
此結系縛。
名為挂礙。
除此九結。
雖由慧力。
慧起由戒。
故雲無挂礙。
縛者三縛。
謂貪嗔癡。
三縛得解。
亦由戒功。
故雲由此。
故文殊問經上卷雲。
解脫縛聲者。
縛者三縛。
貪嗔癡縛。
解脫者。
離此三縛。
此謂解脫縛聲。
又解。
縛者是惑。
謂是造業之本。
戒既除本。
業不能羁。
故雲無挂礙。
七非系人。
名之為縛。
起染稱之為着。
除此縛着。
莫不由戒。
故雲由此解。
照知違順。
詳其淨穢。
了了分别。
其猶懸鏡高堂。
好醜斯現。
故曰以戒等。
次調三業。
将修二時之行。
必須三業齊?故。
善見第四雲。
如來哀愍衆生。
三業不善。
是故說毗尼藏。
以制身口意業。
故曰夫欲等。
懸說難依。
成規易仿。
羅雲。
為彼三業加惱。
忍不反報。
卻愍前人。
以此引示。
進修儀軌。
故曰當觀等。
次下彰其損益。
大文十四。
初有兩偈。
能诠教興喻。
第二十偈。
所诠罪相喻。
第三兩偈。
愚智畏不喻。
第四二偈。
簡是擇非喻。
第五二偈。
戒如腳足喻。
第六二偈。
戒如浮囊喻。
第七二偈。
戒如階陛喻。
第八二偈。
戒如伎藝喻。
第九二偈。
戒如法衆喻。
第十二偈。
戒如慈母喻。
第十一二偈。
戒如猛将喻。
第十二二偈。
戒是真生喻。
第十三二偈。
戒如王印喻。
第十四二偈。
戒勸修說喻。
先解初喻。
于中文二。
初一偈半喻。
下之半偈。
舉法合喻。
喻中文二。
初一行偈。
教興所由。
次之半偈。
教興所為。
此一部律教。
尊貴可重。
為僧尼所欽。
喻若于王貴。
此教興所由故。
言所以立王者。
若準合文雲。
如王治正法。
此中不貴立王所由。
但貴王立治法所以。
其文應雲。
王所以立法者。
此即以佛為王。
五犯等為治法。
若以戒律為王者。
不知以何為治法。
由世诤訟者。
喻諸比丘犯罪。
衆人舉者。
喻諸比丘舉過白佛。
古昔常法者。
喻一切佛。
鹹待犯請。
集衆呵責。
制立學處。
此法非今。
曾當亦爾。
古今恒然。
名曰常法。
次解所為立此治法。
本為二人。
一者犯已能悔。
謂識藥病忏滅軌儀。
故言犯罪者知法。
二者專精不犯。
謂守教人。
策修離過。
故曰順法者成就。
合文可知。
次明罪相。
于中有二。
初有二偈。
總喻五犯。
次有八偈。
别喻五犯。
總中先喻後合。
次下諸喻例然。
喻中初句觀病。
次句立章。
下二解釋。
律顯罪相。
五七分明。
猶如醫王觀病相似。
故曰如等。
次立進止二門。
下之四犯。
并得忏除。
故名為進。
初過極重。
不可悔滅。
名之為止。
此止具其四義。
一壞根本。
二定障道。
三不可忏。
四不足僧。
翻此四義。
即名為進。
此進與止。
各合軌儀。
設法不差。
名得其所。
下釋可知。
次合喻文。
初句合初句。
下三合下三。
四事一句。
合止得所。
不可者則舍。
可救等二句。
合進得所。
及可治即進藥。
又一義合者。
初句合初三字。
四事十三。
餘者合衆病二字。
不可治。
合止得所門。
可救不須救。
合進得所門。
次明别喻。
初之二偈。
與初犯為喻。
廣上總中。
止得其所。
不可者則舍。
次有二偈。
第二犯喻。
次有二偈。
三四犯喻。
後有二偈。
第五犯喻。
此以三喻。
廣上總中進得其所。
可治則進藥。
問所以餘犯離明。
三四合說。
答五犯忏時。
第五心念。
既不對境。
别為一喻。
餘之四犯。
皆對境除。
于對境中。
初二對僧。
三四對别。
然初二犯。
雖同對僧。
但以忏擯不同。
故須離說。
三四兩犯。
說雖一三。
同對别人。
是以合辨。
爾者四犯畏中。
何以離說。
答犯畏為取怖。
顯怖故離明。
此文為勸持。
勸持故合說。
有解。
犯畏為取怖。
怖微者沒名。
顯怖增四門。
是故離三四。
此喻非顯怖。
勸持有同别。
同者即合明。
别者便離說。
初喻四句。
初句自行絕分喻。
次句衆法絕分喻。
次句作法除棄喻。
後句淨不容穢喻。
若犯夷罪。
一形永障。
絕于慧命。
名之為死。
畢竟不成活比丘用。
名之為屍。
屍者。
有其五義。
如下文雲。
死人有五不好。
一不淨。
二臭。
三有恐畏。
四令人恐畏。
惡鬼得便。
五惡獸非人所住處。
是為五。
犯戒人有過失。
有身口意業不淨。
如彼死屍不淨。
我說此人亦複如是。
或有身口意業不淨。
惡聲流布。
如彼死屍臭氣從出。
我說此人亦複如是。
彼有身口意業不淨。
諸善比丘畏。
譬如彼死屍令人恐怖。
我說此人亦複如是。
有身口意業不淨。
令諸善比丘見之生惡言。
我雲何乃見如是惡人。
如人見死屍生恐畏。
令惡鬼得便。
我說此人亦複如是。
有身口意業不淨者。
與不善人共住。
如彼死屍處惡獸非人共住。
我說此人亦複如是。
是為犯戒人五事過失如彼死屍。
又雲。
破戒有五過失。
自害為智者所呵。
有惡名流布。
臨終時生悔恨。
死堕惡道。
是為五。
持戒有五功德(反上句是)。
複有五事。
先所求得物不能得。
既得不護。
若堕所在衆。
若刹利衆婆羅門衆。
若居士衆比丘衆。
于中有愧恥。
無數由旬内。
沙門婆羅門。
稱說其惡。
破戒惡人。
死堕惡道。
是為五。
持戒有五功德(反上句是)。
為業既重。
淨衆不納。
其猶大海不宿死屍。
故言大海不容受。
自四除擯。
求住無由故。
如疾風所漂。
不應僧儀。
永甄衆外。
故曰棄之岸上。
優婆塞五戒相經雲。
佛告比丘。
吾有二身。
一者生身。
二者戒身。
若善男子。
為吾生身。
起七寶塔。
至于梵天。
若人虧之。
其罪尚輕。
可有悔義。
虧吾戒身。
其罪無量。
不可忏悔。
故智論二十五偈雲。
衆僧大海水。
結戒為畔除。
若有破戒者。
終不在僧數。
譬如大海水。
不共死屍宿。
又涅槃經三十三雲。
大海不宿死屍。
死屍者。
謂一闡提。
犯四重禁。
五無間罪。
诽謗方等。
非法說法。
法說非法。
受畜八種不淨之物。
佛僧物随意而用。
或于比丘比丘尼。
所作非法事。
是名死屍。
是涅槃經。
離如是等。
是故名為不宿死屍。
合中。
上二合初句。
第三合下三四勸持。
次解第二喻。
上半喻持益。
下半喻破損。
恒以念等居心。
禁防身語。
惡不得便。
故如守門。
對治行成。
畢竟清淨。
不為緣壞。
稱雲牢固。
不懼外惡劫人善财。
故曰不憂失财物。
護持此行。
衆法成就。
綱網得立。
義同恒牆。
遇緣毀犯。
稱為缺壞。
慮失戒财。
故曰憂懼。
次合文中。
佛戒合财物。
不缺壞合門牢固。
奉持者合如守。
無憂合不憂失。
禁戒合有财。
不牢固毀犯合恒牆缺句。
壞憂合憂懼。
次第三喻。
上半喻破。
下半喻持。
三四行微。
未極根本。
易為緣虧。
等同壞器。
壞器既壞。
本行不全。
名為穿漏。
僧尼行者。
即是凡師。
睹己過??。
怖畏惡道。
故曰愁憂。
三四行成。
不為緣壞。
克令淨用。
名為器物完具。
随能資受。
名為眷屬。
内心慶悅。
故曰歡喜。
合文可解。
次第四喻。
初句舉喻。
次句勸持。
次句辨損。
後句彰過。
吉罪雖小。
傷害不輕。
同于熛火。
故以況之。
此罪雖微。
性是違理。
所有善根。
焚燒漸盡。
故曰莫輕以為小。
相續善心。
猶如草木。
此等莫不為火所焚。
故曰所迳等。
一念微惡。
能開五不善門。
為此善根。
燒無餘在。
故曰燒等。
言五不善門者。
一能燒善根。
二從惡生惡。
三為聖呵責。
四退失道果。
五死堕惡道。
智度論二十五雲。
佛說四事雖小。
而不可輕。
太子雖小。
當為國王。
是不可輕。
蛇子雖小。
毒能煞人。
亦不可輕。
小火雖微。
能燒山野。
又不可輕。
沙彌雖小。
得聖神通。
最不可輕。
次合文者。
句别相當。
亦可初句合初。
第二句合下三。
下之二句引事勸持。
次愚智喻。
喻中上半。
愚人不畏喻。
初犯過深。
永絕出路。
惡聲外彰。
可畏之甚。
如師子吼。
聞者皆懼。
愚癡僧尼。
為惑迷亂。
名為醉者。
于此極罪。
不懼沉淪。
故曰不恐怖。
此則舉重況輕。
重既不畏。
輕則已言。
下半智人能畏喻。
吉羅小??。
損不至極。
惡聲外彰。
畏之不甚。
如小獸聲。
聞皆不懼。
智慧僧尼。
不為惑亂。
名為聖者。
于此微惡。
深懼沉淪。
故曰聞則懼。
此财舉輕況重。
輕既畏。
重則已言。
合中初句合醉者。
一切惡合師子吼。
不懼合不恐怖。
智者合醒者。
于微惡合小獸聲雖微。
常懷一句合聞則懼。
次簡擇喻。
勤修二持。
能除七犯。
止作相資。
名為和合。
對除之行非一曰衆。
行成滅惡。
稱之為藥。
藥有不良。
理須擇去。
簡取良者。
以療衆病。
故曰擇去不良者。
僧尼常為七犯羁系。
稱為病者。
善修二持。
行成離過。
名之為服。
七非應起不起。
已起忏除。
稱雲除愈。
七非既絕。
名曰身康。
不為物系。
稱雲安樂。
合文句别。
相當可解。
次腳足喻。
上半喻持。
近求天報。
違趣菩提。
果去因懸。
稱為遠路。
發意将趣。
名為欲涉。
意雖将趣。
戒足須全。
屍羅若虧。
無由能往。
故曰當自等。
下半喻破。
戒足既虧。
常淪惡道。
不能遠涉。
善趣難期。
合中上半相當。
下半舉持反合。
次浮囊喻。
七非漂溺。
??急如河。
意欲舍非。
稱雲欲度。
戒體清升。
能越生死。
喻若浮囊。
常修對除。
護本所受。
義同用乎。
非河雖深。
不懼漂溺。
故曰雖深無沒憂。
達到二持彼岸之果。
故曰便能等。
合中上半相當。
下半長聲連合。
亦可初句合如人。
修行合欲度及用手。
禁戒本合浮囊。
耶流生死海合河終不回。
及沒溺合下二句。
次喻階陛喻。
菩提法堂永絕危苦。
喻帝釋堂。
以三十七菩提分法。
莊嚴此堂。
故曰雕飾等。
将階此堂。
藉戒為镫。
故如階陛。
聖賢遊履。
名曰天人所行。
合文細解。
思而可知。
次伎藝喻。
恒習二持善巧方便。
故曰如善學世間。
亦可言到。
應雲世間善學。
伎者内心對決。
藝者外能覺非。
亦可伎者是能。
藝者是業。
業能非一。
稱雲一切。
藝業成就。
為王識知。
既蒙賞優。
得雖貧賤。
故曰為王等。
非直絕其貧賤。
亦得富貴自怡。
故曰以是等。
合中上半到而别。
下半順而别。
次如法衆喻。
初偈牢衆。
次偈贊美。
就初偈中。
上半偈喻。
下半偈合。
佛法住持。
假衆和合。
資成僧用。
不為惡壞。
故曰先自牢衆。
惡在善外。
稱雲彼軍。
伏從正化。
名之為破。
合文可知。
次偈以衆和合。
世尊稱譽。
僧既和同。
佛法久住。
故俱舍。
衆僧和合樂。
同修勇進樂。
又華嚴經第十三雲。
複次教化衆生。
發菩提心。
是故能令佛寶不斷。
開示甚深諸妙法藏。
是故能令法寶不斷。
具足受戒威儀教法。
是故令僧寶不斷。
複次悉能贊歎一切大願。
分别解說十二緣起。
行六和敬。
複次下佛種子于衆生田。
生正覺芽。
不惜身命。
護持正法。
善禦大衆。
心無憂惱。
若以去來今佛所說正法。
不違其教。
是故能令三寶不斷。
次慈母喻。
飲飼曰乳。
生身曰母。
拔苦稱慈。
與樂名愛。
養者長養。
戒能長養諸妙功德。
護者防護。
戒能防護諸惡不善。
母護其子。
令有紹繼之能。
戒護行人。
便有成聖之義。
一切水火難者。
是所護事。
三塗逼惱。
猶如水火。
戒護行人。
不遭此難。
故曰護使等。
合中。
上半合上半。
次終不堕合第四句。
畜生等合第三句。
次猛将喻。
内有删決護戒之心曰勇。
覺察外非。
使不侵擾稱猛。
能破犯軍。
名之為将。
常修二持。
名為善習。
犯違于持。
義同戰鬥。
增一阿含經第二十五。
佛告比丘。
五健大夫。
堪任戰鬥。
出現于世。
雲何為五。
有人。
着铠持杖。
入軍戰鬥。
遙見風塵。
便壞恐怖。
第二人。
若見風塵。
不壞恐怖。
但見高幢。
便壞恐怖。
第三人。
見風塵高幢不怖。
若見飛箭。
便懷恐怖。
第四人。
見塵高幢飛箭不怖。
但入陣時。
為他所捉。
或斷命根。
第五人。
若見風塵。
若見高幢。
若見飛箭。
為若他所捉。
乃至于死。
不懷恐怖。
能壞他軍。
境界無外。
而顧人民。
是謂第五戰鬥人也。
今比丘中亦有五人。
一見女人。
便起欲想。
除去三衣。
還佛禁戒。
二見女人不起欲想。
但與調戲。
言語往來。
因此調戲。
便舍法服。
三見女人。
不起欲想。
設與調戲。
亦無欲想。
但與彼女。
手拳相加。
便起欲想。
還為白衣。
四見女人。
不起欲想。
設共言語。
亦無欲想。
設彼女人共想撚挃。
便起欲想。
然不舍法服。
五見女人。
不起欲想。
設共言笑撚挃。
亦無欲想。
是時比丘。
觀此身中三十六物。
惡穢不淨。
誰着此者。
由何起欲。
此欲為止何所。
為從頭耶。
形體出耶。
觀此諸物。
了無所有。
從頭至足亦複如是。
乃至廣說。
獲得四智。
今言猛将者。
即第五将也。
止作二犯。
與持相違。
名為彼敵。
持能喪此犯敵。
故曰降伏。
降時至死不悔。
故曰沒死不顧。
此不顧命。
如莊嚴論第三。
明草系船闆比丘。
合文。
佛子合初句。
善覺于禁戒。
合二三兩句。
五陰散壞時。
合前沒死。
終不句。
合前不顧命。
次真生喻。
前偈真生。
後偈真死。
前中上半舉喻。
下半引事來證。
戒是佛戒。
得此名生。
故曰從佛戒等。
翻前俗生。
皆非真耳。
引證可知。
次真死者。
既受佛戒。
名曰真生。
明知舍戒即是真死。
以不能持。
棄舍法行。
恐濫俗死。
故曰于佛法等。
次半勸持可解。
次王印喻。
上半喻持。
佛戒難逢。
得緣難具。
難得中得。
猶如王印。
既得印已。
行立清升。
不為惡羁。
名無挂礙。
下半喻犯。
若犯下四。
須诘忏不。
若犯初夷。
定縛入獄。
合文可解。
問小毀既不定。
何故下文。
謗清淨人。
一向入獄。
又飲酒捉寶。
定非沙門。
答此彰過言。
非稱理說。
又問大毀既入三惡。
雲何難提許忏。
答此從多說。
據不忏者。
次修說喻。
佛制戒律。
為于二人。
一專精不犯。
二犯已能悔。
二人非一。
故雲一切。
然此二人。
為惑魔鬼。
羁系三有。
不得出離。
如來大悲。
為制戒律。
教修對除。
喪其惑業。
故曰降伏魔鬼。
神仙五通人喻佛。
造設于咒術喻戒。
合中為彼慚愧合初句。
攝諸不慚愧合第二句。
如來合第三。
立禁戒合第四。
半月說者。
舉時勸說。
非合喻文。
凡修行人。
須具慚愧。
然此慚愧。
乍似相同。
謂世間人。
見無愧者。
說言無愧。
見無愧者。
說言無慚。
理實此二差别不同。
廣乃無邊。
界論一二。
故俱舍第四雲。
于諸功德及有德者。
無敬無崇。
無所忌難。
無所随屬。
說名無慚。
為諸善士所呵厭法。
說名為罪。
于此罪中。
不見怖畏。
說名無愧。
有餘師說。
于所造罪。
自觀無恥。
名曰無慚。
觀他無恥。
名為無愧。
慚愧差别者。
翻初釋雲。
有敬有崇。
有所忌難。
有所随屬。
說名為慚。
于罪見怖。
說名為愧。
翻後釋雲。
于所造罪。
自觀有恥。
說名為慚。
觀他有恥。
說名為愧。
又十誦三十八雲。
有二白法護世間。
有慚有愧。
若是二白法不護世間者。
則不分别父母兄弟姊妹兒女親裡。
則破人法。
如牛羊雞狗野幹鳥獸。
若是二白法慚愧在間者。
則分别父母兄弟姊妹兒女親裡。
不破人法。
非如牛羊雞狗野幹鳥獸。
無是慚愧。
有白法者。
終無是處。
心無白法。
但有生死。
無有解脫。
有是慚愧。
白法在心。
即得清淨。
則不生死。
度生死岸。
更不受有。
次約時勸說。
問所以說戒。
要須半月半月。
答若日日說。
說則數。
數則繁。
繁則不敬。
若一月一說。
說則賒。
賒則慢。
慢則懈怠。
今半月者。
去其數賒過失。
即是大聖籌量急緩之法。
爾者縱經半月。
餘日亦得。
何以要在半月月盡。
答準俗三十日為月。
即當半月月盡。
良以月半盛盈月盡正昃。
令觀此相者。
欲使行人見盈。
慨善不足。
是則無善不修。
睹昃。
歎惡有餘。
是則無惡不離。
既能離惡修益。
便則止作行成。
庶得弘至教。
于當得時。
傳芳規于遠代。
亦欲彰時迅速。
刹那無常。
有罪勤覓。
忏方無過。
勵修進業者。
具依教立黑白兩月。
此之二說。
俱月盡時。
第三文者。
心法無形。
寄言顯敬。
談德繁廣。
恐廢所通。
贊歎已訖。
複更稽首。
宜掩己情。
息喟歸禮。
次明發起序。
然有人解。
序文分二。
始從偈初訖當雲何。
明律主敬歎勸信奉修。
二尊者舍利下明發起序。
前勸文二。
先明律主作偈贊歎立宗勸信奉修。
二爾時佛遊下引事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