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開宗記卷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聖教。
禁以不禁。
損害深重。
作則是違。
體是不善。
名為性惡。
言遮惡者。
如房壞等。
體非不善。
但以事務紛動。
能障修道。
立制防之。
名為遮也。
此言遮性。
就事以辨。
若論罪名。
悉是遮惡。
以未制前作而無犯。
由聖制後。
方結罪名。
亦可一禁已後。
違教處齊。
下沉義等。
俱稱為惡。
又貪嗔癡。
能障聖道。
佛為斷彼。
制增戒學。
如文可知。
第三門教不孤起。
起必托緣。
緣境雖衆。
要唯三性。
謂善惡無記。
托善結緣興者。
如因論義。
女人說法。
同誦辄教。
?頭人等。
如斯之輩。
事雖是善。
亦乖聖意。
生過不輕。
是以如來。
立教防耳。
托不善緣興者。
如煞盜等。
性是違害。
托此能起諸不善行。
是以興教防此。
不善托無記緣興者。
謂掘地等。
事雖無記。
業務紛動。
多障修道。
制不聽。
為息彼紛動。
終階道益。
然準伽論。
起犯之心。
亦通三性。
故論第一。
問頗有善心犯。
不善心。
無記心犯耶。
答有雲何善心犯戒。
如新出家比丘。
未知戒相。
自手淨地。
采花結鬘。
此善心犯戒。
雲何不善心犯戒。
佛所結戒故犯。
雲何無記心犯戒。
佛所結戒不故犯。
問準依此義。
犯通三性。
如何下文。
犯诤無善。
答下文據犯戒。
理實無善犯。
此為興教緣故。
得通三性。
又解下文定犯诤不。
得有善犯。
然約起诤心。
亦得有善犯。
故文言。
比丘以善心言。
诤中事作等。
第四門制必托緣。
事假犯請。
要藉十緣。
聖方興結。
一假先請。
已許身子。
漏起制故。
二是比丘。
謂被大僧。
非餘衆等。
三起漏過。
謂犯淫等。
一一自分。
四須舉發。
若不舉發。
無由撿獲。
五佛在座。
事歸教主。
要佛自結。
六集衆僧。
共衆籌量。
法得久住。
七對衆問。
若不撿問。
恐有阿濫。
八得自言。
為得自言。
心伏罪故。
九須呵責。
若不呵責。
無似顯非。
十局最初。
以最初人。
教未攝故。
此十具滿。
聖方興結。
若緣少虧。
抑而未許。
此之十緣位言興也。
或有阙者。
義準可知。
第五門然假緣具。
義教得興者。
教不虛設。
必有所诠。
所诠是何。
謂有其四。
一犯。
二不犯。
三輕。
四重。
指文可知。
作過緣具。
污本受體。
名雲為犯。
善興義順。
受體光晖。
名為不犯。
方便為輕。
究竟為重。
亦可五犯相望。
前重後輕。
此四句中。
各生二行。
如具五緣成煞。
名為犯法。
于此犯法。
生二行者。
若依五緣。
煞事成就。
即名犯行。
謂順犯法成。
違聖制意。
若識五緣。
止惡不作。
名不犯行。
即違犯法成。
順聖制意。
以不犯法。
謂止作二持。
若其?勵進修。
成不犯行。
懈怠不學。
即成犯行。
問己有犯法。
成不犯行。
何須不犯法。
成不犯行。
答犯法成不犯行。
但是止持。
不犯法成不犯行。
自是作持。
又問己有不犯法。
生于犯行。
何須犯法。
以生犯行。
答不犯法生犯行。
但是止犯。
犯法生犯行。
自是作犯。
次重生重行者。
如三時俱重。
受樂?藏。
不可忏等是。
重生輕行者。
謂八業中。
下之七業。
及無?心。
可從緣悔等是。
次輕生重行者。
如打佛羅漢。
重惑業等。
輕生輕行者。
如輕心掘地等。
第六門結意萬差。
理非一揆。
略而言之。
舉要有八。
一深防。
二限分。
三譏過。
四稀數。
五約相。
六示過。
七心境。
八内外。
言深防者。
過未至極。
預結重名。
禁微防着。
以護根本。
如防四獨。
飲用二蟲。
染心衣食。
搏脫藏等。
言限分者。
制未至極。
意存力分。
力未堪行。
雖作不重。
如尼漏失。
比丘摩觸。
及?夷??境差??等。
言譏過者。
戒能防非。
體性清潔。
至于持護。
須離嫌疑。
如與女人。
屏露二坐。
同宿行說。
贊指食等。
言稀數者。
犯雖藉境。
境有易難心。
則慢殷結罪。
重如盜煞天。
二衆粗語。
歎身造房。
壞生掘地。
言約相者。
過損理違。
道俗俱恥。
為患既深。
寄事興結。
随相雖多。
略舉其四。
報時處事。
立制不同。
言示過者。
雖有犯名。
未顯罪實。
先标過緣。
使得聞見。
如唱調達大妄。
無根。
飲酒。
畜寶。
非沙門等。
言心境者。
犯不孤起。
托境開心。
或制從心。
或制從境。
如淫酒戒。
制心從境。
人非人等。
制境從心。
言内外者。
犯不自成。
成由緣集。
因藉萬差。
要唯内外。
如淫為内。
摩觸為外。
食藥為内。
衣缽為外。
次明制利。
初句總标。
但以心獲蕩逸意馬喧疏于正教門靡能持護如來久積大悲不舍四智之誓。
因過立制。
皆生十利功德。
斯即犯過之心永遣遵戒之意常生生乃生菩提之創基遣即遣煩惱之根本然則行不自立托教而成教能出生一切衆行。
所生衆行。
何限斯十。
一方化儀略标。
二五能诠之教表彰四所之旨。
以之為義。
自下别明文中分三。
初有三利。
能生衆行。
次有六利。
能生别行。
後之一利。
能令法住。
以有上二衆别行成。
能令正法。
久住不滅。
初三利者。
戒能防非。
違即不攝。
順教離非。
名為攝取。
身語既攝。
行合崇和。
絕去違诤。
名為歡喜。
既能禀教。
永絕傾危。
現未泰然。
故稱安樂。
次下别利。
初二生善。
次四滅惡。
未信者令信。
見論第六雲。
若善比丘。
随順戒律。
威儀具足。
未信見之。
即生信心。
而作是言。
此釋種子。
勤心精進。
難作能作。
所作極重。
見是作已。
而生信心。
若諸外道。
見略毗尼藏。
而作是言。
佛語比丘。
亦有圍陀。
如我無異。
而生敬心。
已信者增長。
見論。
若有信心出家。
随禁戒所說。
人見所行。
甚為恭敬。
又言雲。
何盡形壽。
日止一食。
而修梵行。
護持禁戒。
見如是已。
信心增長。
破戒比丘。
惱亂僧衆。
内無慚恥。
名曰難調。
佛為制戒。
教僧責罰。
改惡從善。
故曰調順。
由禁無慚。
不得入衆。
清淨比丘。
安隐作法。
既不被惱。
名為安樂。
内懷不善。
廣造諸惡。
為人打煞。
名現在漏。
由佛制戒。
教攝身語。
不起現惡。
名之為斷。
現造惡因。
後堕地獄。
受苦無央。
名未來漏。
由佛制戒。
永絕惡因。
不受來苦。
之為斷。
自下法住。
由制廣教。
人得奉修。
攝法在己。
使不墜溺。
名為久住。
次明立制。
文分為二。
初明戒本說之儀則。
次若比丘下廣解戒本犯等四句。
前文有三。
第一對緣略立。
第二牒制明随。
第三滿足戒本。
初文将欲說戒故。
先标引當說之文。
即下者是對緣略立。
但有四句。
次下明随文中分二。
初明跋阇心異随結。
次辨林中。
境殊随結。
然随意者。
大聖制戒本。
為備防違失。
欲使開禁顯然。
犯持決了。
若事周悉。
一結即定。
若其制相未圓。
更須明随。
是則教法該羅行軌。
堅固始終。
流通具足故爾。
又複随文文有犯不犯。
犯者。
防過未圓。
更須随結。
如此戒異語。
食前食後。
嫌罵掘地等。
不犯者。
前制理含。
更須随開。
如增上夢中。
别衆洗浴。
諸緣開等。
前文七句。
心異起非。
意欲明随。
先牒前制。
然須提樂道。
可使是犯。
我今欣俗。
不應有違。
二彼作念下。
複生疑心。
為以厭道欣俗。
失戒不犯。
為當不失。
有戒可違于此。
犯與不犯。
情疑未除。
故言我當雲何。
三即便下。
陳疑請決。
恥負聖顔。
不敢自請。
故仗同學。
陳己疑心。
進不聽佛。
故曰随教奉行。
四諸比丘下。
為申疑滞。
亦同疑故。
所以不呵。
為愍彼情。
舉緣具白。
五世尊爾時下。
佛判是犯。
雖起異心。
以羸不舍。
由是比丘故在犯限。
然此比丘俱違。
廣略不同。
須提但違略教。
六是故下。
開令舍戒。
跋阇厭道。
既在犯限。
其餘羸人。
開令舍戒。
故曰若有餘人等。
然此比丘。
舍戒歸俗。
後欲出家。
亦聽在道。
故曰若複等。
為彰此人。
去時如法。
後得入道。
來時有益。
進退合儀。
去來應法。
既不越理。
利益重重。
七自今已下。
随結戒本。
加前四句。
次境殊随結。
文還七句。
一異趣起犯。
二時有下。
發覺生疑。
三鹹共下。
伺撿獲實。
四諸比丘下。
舉制辨違。
五彼比丘下。
非制不犯。
六諸比丘下。
舉以白佛。
境非惑意。
故亦無呵。
七尊下。
判該禁限。
次滿足戒本。
二門分别。
一定文句。
二明通塞。
言文句者。
戒本九句。
一若比丘者。
總标僧衆。
别顯犯人。
二共比丘者。
明受同人。
齊入犯限。
三同戒者顯行等一。
四不還戒有戒可違。
五戒羸不悔者。
雖羸亦犯。
六犯不淨行。
正顯淫事。
七乃至共畜生出犯境界。
以對林中。
加此一句。
八波羅夷結罪。
九不共住擯治。
或可義求但應為六。
謂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
二二合一。
于理無爽。
若依廣文。
九句如上。
次通塞者。
若比丘句。
義該五犯文。
局上四共同。
二句義五文。
初不還戒。
戒羸不悔。
文雖在此。
義該初犯。
犯不淨行。
乃至共畜生二句文義。
此戒八兩九句文義初犯。
問共同等四。
何以下三戒無。
答此以跋阇為緣。
牒入戒本。
餘戒無緣。
本中??有。
然以義準。
并通初犯。
對有難緣。
皆聽舍戒。
故四犯畏雲。
善比丘未犯。
終不犯。
若犯都無?藏心。
如法忏悔。
悔既得通。
舍何不許。
又解共同戒等。
唯結跋阇。
汝與比丘。
共戒同戒。
雖羸不舍。
亦成其犯。
餘戒無此随結。
故無此文。
餘篇雖有随結。
非壞根本。
是故不須共同等句。
舊釋雲。
欲明此戒。
愛心久習。
事難卒舍。
是以佛聽舍戒還家。
以禮自處。
欲使去時。
如法來時有益。
有舍可對。
須彰不舍下之三戒。
若舍戒為煞。
猶亦是犯。
舍而無益。
故不開舍。
既無舍可對故不須。
不舍句來。
共同理有。
既??不舍。
相與俱無。
若爾對初開舍。
豈不失下戒。
答一切失。
若爾何以下戒無此不舍。
答以不對之開舍戒故。
此釋及問答。
不能順文。
既失旨歸。
前解為正。
次下廣解。
文分為二。
初至滅擯。
廣明犯相。
二不犯者下釋不犯相。
前文複二。
初大僧犯相。
二比丘尼下下四衆犯相。
此戒既爾。
諸戒類然。
就大僧中。
複分為二。
初至偷蘭遮成犯之相。
二方便下輕重相。
前文複二。
初解戒本九句文相。
二三種下重明戒本六七二句。
前釋九句。
文即為九。
位各有三。
謂舉釋結。
或有少者。
自是文略。
先解初句。
釋中文二。
初總标僧衆。
次是中下别顯犯人。
初文名為者。
通名比丘。
謂沙彌外道等。
亦名比丘。
相似者。
謂犯重人。
内實破戒。
威儀相貌。
似持戒者。
見論第七。
阿難夜行。
見一犯戒比丘而問咄。
此為是誰。
犯戒比丘應言。
我是比丘。
此是假名無堅實也。
自稱者。
十誦第一雲。
自言比丘者。
用白四羯磨受戒。
又複賊住比丘。
剃除發鬓。
披着袈裟。
自言我是比丘。
當此儉年。
詐來入道。
善來者如下釋。
乞求者。
順教乞活。
着割截衣者。
以刀割成。
依之進道。
破結使者。
聖解一興。
衆惑斯盡。
羯磨者。
舉受之教。
次别顯犯人。
若成戒本犯戒之人。
必以羯磨受具足戒。
但欲簡取犯戒之人。
不是為釋受緣之義。
第二句。
共比丘者。
諸餘比丘。
亦用白四受戒。
以受法同。
故名為共。
第三句。
釋中文二。
初勸修持行。
次是中下出其同義。
禁勒不殊。
名為一戒。
體性無别。
故言同戒。
遮制數齊。
稱雲等戒。
十誦雲。
同入比丘學法。
釋雲。
如百歲受戒。
比丘所學。
初受戒人亦如是學。
如初受戒人。
所學百歲。
比丘亦如是學。
是中一心一戒。
一說一波羅提木叉。
同心同戒。
同說同波羅提木叉。
故名同入比丘學法。
第四句有二。
初解不舍。
二雲何下正明成舍。
前不成舍。
反即成舍。
應下文明。
後文成舍。
反即不成。
應上文說。
但是绮文。
互舉不繁。
并明前文有七。
初有三句。
重病壞心。
故不成舍。
二有三句。
重病壞根。
三有兩句。
中邊不相領解。
準此類餘并不成。
就四有兩句。
心境不相應。
初句心不稱境。
次句境不稱心。
此中應有靜。
作靜想不成舍。
戒文無者略。
十誦雲。
若獨舍戒。
若獨想不獨獨想并不成。
第五一句。
無心不成。
五分。
更有不定語。
嗔心強逼。
不成十誦。
又向無所知人。
眠人入定。
若隔障。
若自嗔。
若向嗔人。
若夢中。
若自不定心。
若向不定心人。
皆不名舍。
第六天子下。
七句境非。
所對不成。
七有二句。
業不辨了。
不成舍戒。
準此書等。
舍戒不成。
五分遣使遣書作相動手。
相似語不成。
見論亦爾。
次明舍戒。
先解其義。
五門分别。
第一總定舍緣。
第二明舍漸頓。
第三對受辨舍。
第四作法具緣。
第五所舍法體。
初門。
依俱舍第十五。
舍有四緣。
謂作法。
命終。
二形。
斷善。
作法舍者。
與受相違。
命終舍者。
所依舍故。
二形舍者。
所依變故。
斷善舍者。
所因斷故。
若日夜戒舍由夜盡。
有餘部。
立犯重舍戒。
及法滅時。
一切學處。
結界羯磨。
皆止息故。
迦濕彌羅國。
毗婆沙師言。
犯根本罪。
不舍律儀。
所以然者。
非犯一邊。
一切律儀。
應遍舍故。
非犯餘罪。
有斷屍羅。
然有二名。
謂持犯戒。
正法滅時。
雖無一切。
結戒羯磨。
及毗奈耶。
未得律儀。
無新得理。
而先得者。
無有舍理。
次漸頓門。
作法舍者。
約位相望。
通含漸頓。
餘三頓失。
然作法中。
言我作沙彌。
及優婆塞。
是漸。
餘言是頓。
問若或漸受漸舍。
或漸受頓舍。
及頓受頓舍。
此三可爾。
若本頓受。
但得具戒。
一無表體。
如何漸舍。
若得漸舍體便有三。
如何乃言一無表體。
答若依俱舍。
三體各别。
頓受唯頓。
舍無有漸舍理。
若依正理。
一師所說。
雖先不受五十二戒。
但受具者。
俱得三戒。
準依此理。
即得漸舍。
又可比丘受得。
防煞無表。
理通三人。
有共用義。
是故舍時要心舍具。
若與沙彌戒同随心。
則在以十對。
五義亦同之。
約位差殊。
名之為舍。
望無表體。
不名為舍。
次約受門。
善來受戒。
是見法人。
唯有命終。
無餘三舍。
三歸羯磨。
具足四舍。
八不可過受。
或可唯有命終。
或可具足四舍。
以人不定。
義可準知。
次具緣門。
須具六緣。
一有所對。
謂同地人。
以邊對中等。
不成舍故。
二根具無病非聾老等。
三在見聞内。
四有舍戒心。
謂欣厭心。
決定住自性。
久思歡喜。
自有寂靜。
五言說辨了。
六前境領解。
次所舍法體。
問凡舍戒者。
舍何等法為舍。
已生戒善。
為因義邊。
為複舍彼無表戒體。
答不舍已生。
為因之義。
但正舍彼。
無表戒體。
以無表戒。
一形相續為心。
厭棄不續名舍。
以無舍緣。
則有得得。
若遇舍緣則無得。
得既無得。
得說名為舍。
雖可無得。
亦不失因義。
問舍戒不舍已生善者。
忏悔不應。
除已起業。
答善順理生。
惡違理起。
順理力強。
已生不舍。
違理力劣。
故可悔除。
又解忏本生心抑伏惡業。
以别對餘故。
得可彌舍。
直厭退絕。
彼相續不别對餘。
故言不舍。
次下釋文。
文分為二。
初厭上欣下。
為舍方便。
二便作是語下。
正陳舍戒。
前文複二。
初有二句。
立兩章門。
不樂修梵行。
是厭上門。
欲得還家。
是欣下門。
次厭比丘下。
釋成二門。
初有二句。
釋厭上門。
貪樂下七句。
釋欣下門。
次正陳舍文中有三。
初明直舍。
次若複下。
無益有益舍。
次若複下。
毀贊舍。
直舍文二。
初有十一句。
厭上舍。
次有八句。
欣下舍。
然厭上中。
見論第七。
佛有一百名号。
随稱皆成舍戒。
法名亦爾。
謂善甘露法。
長短阿含等。
悉成舍戒。
舍僧四雙八輩。
無上福田等。
亦成舍戒。
此以棄背三寶。
所以戒失。
得戒本緣和上阇梨。
今若舍師。
戒亦随失。
同和上等者。
以呹共依師得戒有心厭道。
随稱皆舍。
十誦。
稱比丘等七衆。
亦成舍戒。
梵行是随戒起修之行。
戒是受體律。
是其教學事。
是所防過境。
欣下可解。
次文但對上法。
有無益舍。
略無欣下有益舍文。
次毀歎可知。
第五句文二。
一舉章開為二門。
二依門解釋。
釋中各三。
謂舉釋結。
就釋不舍中。
文分為二。
先明厭欣在心。
立章及釋。
如上應知。
二便作是言下。
彰羸于口。
此中文三。
初舉所欣居家等法。
二我欲下。
舉所厭境。
舍佛法等。
三便欲受持下。
彰欣于口。
上來心有厭欣。
亦陳在口。
以不決定。
但成戒羸。
戒羸相者。
見論。
譬如大王無人持從。
複無天冠璎珞。
亦不莊嚴。
人見不以為好。
故名戒羸。
次羸舍可解第六句。
五分雲。
淫法名非梵行法。
懈怠法狗法。
可惡法。
二身交會。
出不淨。
是名行淫法。
十誦大同。
第七句下。
至共畜生者。
越人非人三趣最下也。
見論。
此是下極語。
共畜亦得夷。
豈況女人。
可行淫處者。
謂可捉行淫處也。
簡去極大極小。
不可捉者。
第八句。
自行絕分。
五分。
名為堕法。
惡法斷頭法。
非沙門法。
僧祇複雲。
于法智。
退沒堕落。
無道果分。
乃至盡智。
無生智亦爾。
餘如五犯說。
第九句衆法絕分。
多論。
有四義。
一生四部天龍等信敬心故。
二現佛法無有愛憎。
清淨者共住。
犯者擯出。
三為息诽謗。
若與惡人同事。
外道世人。
鹹生诽謗。
當言佛法。
有何可貴。
不問善惡一切共事。
四為持戒者。
安樂增上善根。
破戒者。
生慚愧心。
折伏惡心故。
次解六七二句犯相。
于中文二。
第一犯不孤起。
要由托境而成。
是以先明犯家境緣。
雖有境緣。
成由之造。
是以第二比丘有淫心下。
對境成犯。
前文有四。
初總彰境緣三趣之别。
二複有下。
離明。
三趣有五種者。
三于三種婦下。
五者各三。
成十五種者。
者雖十五。
未明重處。
是以第四人婦三處下。
離十五者。
為三十九處。
謂三婦童女。
二形者。
九處各有三。
合成二十七。
三種男。
及黃門者。
六處各有二。
合成十二。
彼此通收。
總三十九。
但列文中為成。
亦如是故。
約九三六二。
分為二易。
僧祇。
男子黃門口中狂眠等。
并有緣起。
次明對境成犯。
文分為四。
第一先明自心起犯。
六百二十四句。
二若比丘為怨家下。
怨逼造境。
三千七百四十四句。
三怨家強捉比丘下。
怨逼己境。
四十八句。
四從道下。
結罪分齊。
先明自心趣境。
境有其四。
一覺境。
二睡眠不覺境。
此二俱活。
覺不覺異。
三新死。
四少分壞。
此二俱死。
壞不壞殊。
準十誦律。
壞者據女根明。
彼文五十一。
雲何名形壞。
答言若女根爛堕。
若幹若蟲齧。
翻上名不壞。
此四境上。
各一百五十六句。
文中覺境。
廣明下三合說。
然對覺境。
比丘行犯。
長離瘡門。
總三十九。
一一各加隔等四句。
是故總成一百五十六。
下之三境。
準數亦然。
四境合成六百二十四句。
次明怨逼所以。
須明怨逼來者。
為釋疑情。
識知犯不。
我先有心趣境。
可使境合成重。
我先無心。
但為怨逼。
不曾撿挍。
樂與不樂。
還同自心境。
合犯者。
教法太急。
事難常行。
故須開雲。
怨家雖能逼身。
不能逼心。
但不受樂。
開使不犯。
先對覺境。
作九百三十六句。
瘡門長離。
還三十九。
且于人婦一瘡門。
上即有樂等六句。
樂相雲何。
僧祇第二雲。
譬如饑人。
得種種美食。
彼以食為樂。
又如渴人。
得種種好飲。
彼以飲為樂。
受樂亦爾。
雲何不受樂。
譬如好淨之人。
以種種死屍。
系其頸上。
又如破?熱鐵着身。
不受樂亦爾。
一一樂句。
各加隔等四句。
四六便成二十四句。
一門二十四。
十門二百四十。
三十九瘡門。
總成九百三十六句。
次下三境。
準數亦然。
是故總成三千七百四十四句。
次明怨逼己境。
若其具論九境逼。
已合有九個四十八句。
文但彰一。
餘者略無。
又可論境雖多逼。
己義一。
是故不須約境離說。
又于己境。
二瘡合有四十八句。
文中略故。
但二十四。
又複己造他境。
既分逼不逼殊。
他造己境。
亦分逼不逼異。
文無自心作境者略也。
第四結罪分齊可知。
次輕重文四。
一自作。
二教人。
三死屍下壞境非境。
四明境想。
此輕重文。
諸戒通有。
然有少者。
自是文略。
文言成者。
夷等對違廣教。
如前對境成犯。
慈約廣明。
豈得此文。
即對略說。
次教人文三。
一比丘教比丘。
二尼教比丘。
三餘衆相教。
此中為明出家五衆。
自作教他。
兩業之别。
次壞境文二。
初約了心。
次約迷說了心七句。
上四壞境。
下三非境。
以非正道。
并得蘭罪。
亦可蘭據初入。
毛頭分齊。
不淨若出。
即結僧殘故。
五分第一雲。
壞境過半時。
骨時出不淨。
僧殘不出偷蘭。
又善見第八雲。
若作出精意。
僧殘不出偷蘭。
又解若于正道。
初入結夷。
後出不淨。
不結僧殘。
若于非道作道其道想。
初入結蘭。
後出不淨。
亦無僧殘。
雖境有殊。
結罪義一。
于此不可。
有殘非殘。
次迷二句。
若于非道。
迷為正道。
疑為正道。
理結偷蘭。
故雲如是一切偷蘭遮。
又下文雲。
時有比丘。
于大小便中門。
弄失不淨疑。
如是于股間等。
乃至君持口中。
如是一切若道想。
若疑偷蘭遮。
若非道想。
不疑僧殘。
問此與境想。
四五何别。
答此是不識境人。
執此半壞。
謂為重境。
疑為重境。
不結夷殘。
但得偷蘭。
境想四五二句。
是識境人。
本期重境。
乃為輕境成差。
迷此為重。
疑此為重。
此是境差。
故結蘭罪。
又解此實知。
是非道生。
心作道想道疑境想。
心迷非道。
為道想道疑。
又解此中想疑。
約非情外色起。
下約情道内色起。
據境雖異。
迷心不殊。
次明境想。
此戒及酒。
局境制故。
上三究竟。
下二方便次結下衆尼是具戒。
禁犯位同。
式叉是學。
摩那是女名。
謂名正學女。
沙彌。
舊雲息慈者不然。
今雲勤策。
勤者是比丘。
為勤人所策。
故名勤策。
尼是女聲中呼。
位非滿足。
故結吉羅。
同壞根本。
齊須滅擯。
此結餘衆。
諸戒通然。
或有??者。
義準應知。
以上所作。
并皆違教。
壞行為此。
總雲是謂為犯。
次明不犯。
文分為二。
初不犯等。
據别緣明。
次不犯等。
約通緣說。
别有三。
一睡眠無知。
自分明不犯。
開前逼己。
二不受樂勝進明不犯。
開前怨逼趣境。
此為命難。
開非梵行難。
一切無有淫意。
不作故不犯。
開前自心趣境。
次通緣有二。
一初故不犯。
二病壞心故不犯。
此??通中。
二三兩緣。
違略之始。
故曰最初。
廣教未興。
故雲未制戒。
十誦五十九。
未結戒前一切淫欲不犯。
問佛說狂人不犯。
何名狂。
佛言有五相。
名狂人。
親裡死盡故。
财物失盡故。
由業人民失盡故。
四大錯亂故。
先世業報故。
次問心亂有五因緣。
為非人打故。
或非人怖故。
或非人食心精氣。
四大錯故。
先世業報故。
痛惱者。
有五種病壞心。
或風發故。
或熱發故。
或冷發故。
或三種俱發故。
或時節氣發故。
所纏者。
要須始終不憶是比丘故。
彼文言。
若自知我是。
比丘作淫。
得波羅夷。
若不自知不犯。
如此下文亦言實不癡狂。
詐為癡狂。
與癡狂羯磨者。
是名非法。
又此通别不犯有五。
最初唯開犯廣。
餘四俱開廣略。
若對諸戒。
以明通局。
此五不犯。
位束為三。
病緣一開。
事義俱通。
最初之人。
義通事局。
餘之三開。
事義俱局。
次明盜戒 總解還四。
初明制意。
通意如前。
言别意者。
所以不聽為盜。
凡是資财形命之本。
人情保重。
戀着處深。
既能舍家入道。
誠宜永絕貪求。
今乃非理侵他。
特虧自守之行。
此則嘉聲不着。
穢迹彌彰。
污染僧倫。
事不輕小。
聖慈愍極。
故制防之。
次釋名者。
非理損财。
名之為盜。
盜是所防。
戒是能防。
能所通舉。
故稱盜戒。
次解具緣。
通緣如上。
别緣有七。
一是人主物盜。
以損主為義。
物雖有主。
轉想及疑。
亦不成重。
故須第二有主想。
問想之與知。
有何差别。
答此二望境。
了同迷異。
以知唯了。
想通迷悟。
了境穴徹。
名之為想。
迷境穴徹。
亦名為想。
若作知是有主物。
即于??緣不便。
又順境想文。
故雲有主想。
想雖當境。
盜須滿五。
是以第三須明重物。
物雖滿五。
轉想為輕。
亦不成重。
故須第四作重物想。
想雖滿五。
無心不成。
故次第五須有盜心。
心雖念盜須起方便。
方便不起。
損主不成。
故須第六起方便。
方便雖興盜須離處。
若未離處屬己不成。
故須第七舉離本處。
次解??緣。
??通如上。
若??别緣。
??初八蘭。
以安雙??在初緣故。
且??境四者。
初句欲盜人物。
天物來替。
緣于天物。
作人物想。
二非人物人主物想。
三畜生物人主物想。
四無主物人主物想。
次雙??四者。
欲盜人物。
天物來替。
是??初緣。
就天物上。
複生疑心。
為人物。
為天物。
即??第二緣。
此是初句。
次非人物。
替人物處。
複生疑心。
為第二句。
次畜生物。
替人物處。
複生疑心。
為第三句。
次無主物。
替人物處。
複生疑心。
為第四句。
次??第二緣。
亦八??罪。
謂轉想有四。
疑心有四。
轉想四者。
初句本是人物至境轉作天物想取。
隐複結前。
盜人方便。
故雲人主物天物想取。
第二句人主物非人物想取。
第三句人主物畜生物想取。
第四句人主物無主物想取。
次疑心四者。
初句實是人主物。
而生疑心。
為人物。
為天物。
第二句為人物。
為非人物。
第三句為人物。
為畜生物。
第四句為人主物。
為無主物。
次??第三緣。
有二蘭罪。
謂??境及雙??。
各一偷蘭。
??第四緣。
亦二蘭罪。
而實重物。
轉作輕物想疑。
??五六緣無罪。
或可??六小罪。
若??第七。
輕重二蘭。
通别合論。
具七方便。
次下釋文科同于上。
今就漏起呵中。
分文為二。
一明犯相。
第二時有一大臣下發覺呵責。
前文有四。
一标化處。
二出犯人。
三明犯緣。
四正辨犯。
盜緣分二。
初明遠緣。
二摩竭王下近緣。
前遠緣中文分為十。
第一睹失草庵。
念造瓦屋。
僧祇
禁以不禁。
損害深重。
作則是違。
體是不善。
名為性惡。
言遮惡者。
如房壞等。
體非不善。
但以事務紛動。
能障修道。
立制防之。
名為遮也。
此言遮性。
就事以辨。
若論罪名。
悉是遮惡。
以未制前作而無犯。
由聖制後。
方結罪名。
亦可一禁已後。
違教處齊。
下沉義等。
俱稱為惡。
又貪嗔癡。
能障聖道。
佛為斷彼。
制增戒學。
如文可知。
第三門教不孤起。
起必托緣。
緣境雖衆。
要唯三性。
謂善惡無記。
托善結緣興者。
如因論義。
女人說法。
同誦辄教。
?頭人等。
如斯之輩。
事雖是善。
亦乖聖意。
生過不輕。
是以如來。
立教防耳。
托不善緣興者。
如煞盜等。
性是違害。
托此能起諸不善行。
是以興教防此。
不善托無記緣興者。
謂掘地等。
事雖無記。
業務紛動。
多障修道。
制不聽。
為息彼紛動。
終階道益。
然準伽論。
起犯之心。
亦通三性。
故論第一。
問頗有善心犯。
不善心。
無記心犯耶。
答有雲何善心犯戒。
如新出家比丘。
未知戒相。
自手淨地。
采花結鬘。
此善心犯戒。
雲何不善心犯戒。
佛所結戒故犯。
雲何無記心犯戒。
佛所結戒不故犯。
問準依此義。
犯通三性。
如何下文。
犯诤無善。
答下文據犯戒。
理實無善犯。
此為興教緣故。
得通三性。
又解下文定犯诤不。
得有善犯。
然約起诤心。
亦得有善犯。
故文言。
比丘以善心言。
诤中事作等。
第四門制必托緣。
事假犯請。
要藉十緣。
聖方興結。
一假先請。
已許身子。
漏起制故。
二是比丘。
謂被大僧。
非餘衆等。
三起漏過。
謂犯淫等。
一一自分。
四須舉發。
若不舉發。
無由撿獲。
五佛在座。
事歸教主。
要佛自結。
六集衆僧。
共衆籌量。
法得久住。
七對衆問。
若不撿問。
恐有阿濫。
八得自言。
為得自言。
心伏罪故。
九須呵責。
若不呵責。
無似顯非。
十局最初。
以最初人。
教未攝故。
此十具滿。
聖方興結。
若緣少虧。
抑而未許。
此之十緣位言興也。
或有阙者。
義準可知。
第五門然假緣具。
義教得興者。
教不虛設。
必有所诠。
所诠是何。
謂有其四。
一犯。
二不犯。
三輕。
四重。
指文可知。
作過緣具。
污本受體。
名雲為犯。
善興義順。
受體光晖。
名為不犯。
方便為輕。
究竟為重。
亦可五犯相望。
前重後輕。
此四句中。
各生二行。
如具五緣成煞。
名為犯法。
于此犯法。
生二行者。
若依五緣。
煞事成就。
即名犯行。
謂順犯法成。
違聖制意。
若識五緣。
止惡不作。
名不犯行。
即違犯法成。
順聖制意。
以不犯法。
謂止作二持。
若其?勵進修。
成不犯行。
懈怠不學。
即成犯行。
問己有犯法。
成不犯行。
何須不犯法。
成不犯行。
答犯法成不犯行。
但是止持。
不犯法成不犯行。
自是作持。
又問己有不犯法。
生于犯行。
何須犯法。
以生犯行。
答不犯法生犯行。
但是止犯。
犯法生犯行。
自是作犯。
次重生重行者。
如三時俱重。
受樂?藏。
不可忏等是。
重生輕行者。
謂八業中。
下之七業。
及無?心。
可從緣悔等是。
次輕生重行者。
如打佛羅漢。
重惑業等。
輕生輕行者。
如輕心掘地等。
第六門結意萬差。
理非一揆。
略而言之。
舉要有八。
一深防。
二限分。
三譏過。
四稀數。
五約相。
六示過。
七心境。
八内外。
言深防者。
過未至極。
預結重名。
禁微防着。
以護根本。
如防四獨。
飲用二蟲。
染心衣食。
搏脫藏等。
言限分者。
制未至極。
意存力分。
力未堪行。
雖作不重。
如尼漏失。
比丘摩觸。
及?夷??境差??等。
言譏過者。
戒能防非。
體性清潔。
至于持護。
須離嫌疑。
如與女人。
屏露二坐。
同宿行說。
贊指食等。
言稀數者。
犯雖藉境。
境有易難心。
則慢殷結罪。
重如盜煞天。
二衆粗語。
歎身造房。
壞生掘地。
言約相者。
過損理違。
道俗俱恥。
為患既深。
寄事興結。
随相雖多。
略舉其四。
報時處事。
立制不同。
言示過者。
雖有犯名。
未顯罪實。
先标過緣。
使得聞見。
如唱調達大妄。
無根。
飲酒。
畜寶。
非沙門等。
言心境者。
犯不孤起。
托境開心。
或制從心。
或制從境。
如淫酒戒。
制心從境。
人非人等。
制境從心。
言内外者。
犯不自成。
成由緣集。
因藉萬差。
要唯内外。
如淫為内。
摩觸為外。
食藥為内。
衣缽為外。
次明制利。
初句總标。
但以心獲蕩逸意馬喧疏于正教門靡能持護如來久積大悲不舍四智之誓。
因過立制。
皆生十利功德。
斯即犯過之心永遣遵戒之意常生生乃生菩提之創基遣即遣煩惱之根本然則行不自立托教而成教能出生一切衆行。
所生衆行。
何限斯十。
一方化儀略标。
二五能诠之教表彰四所之旨。
以之為義。
自下别明文中分三。
初有三利。
能生衆行。
次有六利。
能生别行。
後之一利。
能令法住。
以有上二衆别行成。
能令正法。
久住不滅。
初三利者。
戒能防非。
違即不攝。
順教離非。
名為攝取。
身語既攝。
行合崇和。
絕去違诤。
名為歡喜。
既能禀教。
永絕傾危。
現未泰然。
故稱安樂。
次下别利。
初二生善。
次四滅惡。
未信者令信。
見論第六雲。
若善比丘。
随順戒律。
威儀具足。
未信見之。
即生信心。
而作是言。
此釋種子。
勤心精進。
難作能作。
所作極重。
見是作已。
而生信心。
若諸外道。
見略毗尼藏。
而作是言。
佛語比丘。
亦有圍陀。
如我無異。
而生敬心。
已信者增長。
見論。
若有信心出家。
随禁戒所說。
人見所行。
甚為恭敬。
又言雲。
何盡形壽。
日止一食。
而修梵行。
護持禁戒。
見如是已。
信心增長。
破戒比丘。
惱亂僧衆。
内無慚恥。
名曰難調。
佛為制戒。
教僧責罰。
改惡從善。
故曰調順。
由禁無慚。
不得入衆。
清淨比丘。
安隐作法。
既不被惱。
名為安樂。
内懷不善。
廣造諸惡。
為人打煞。
名現在漏。
由佛制戒。
教攝身語。
不起現惡。
名之為斷。
現造惡因。
後堕地獄。
受苦無央。
名未來漏。
由佛制戒。
永絕惡因。
不受來苦。
之為斷。
自下法住。
由制廣教。
人得奉修。
攝法在己。
使不墜溺。
名為久住。
次明立制。
文分為二。
初明戒本說之儀則。
次若比丘下廣解戒本犯等四句。
前文有三。
第一對緣略立。
第二牒制明随。
第三滿足戒本。
初文将欲說戒故。
先标引當說之文。
即下者是對緣略立。
但有四句。
次下明随文中分二。
初明跋阇心異随結。
次辨林中。
境殊随結。
然随意者。
大聖制戒本。
為備防違失。
欲使開禁顯然。
犯持決了。
若事周悉。
一結即定。
若其制相未圓。
更須明随。
是則教法該羅行軌。
堅固始終。
流通具足故爾。
又複随文文有犯不犯。
犯者。
防過未圓。
更須随結。
如此戒異語。
食前食後。
嫌罵掘地等。
不犯者。
前制理含。
更須随開。
如增上夢中。
别衆洗浴。
諸緣開等。
前文七句。
心異起非。
意欲明随。
先牒前制。
然須提樂道。
可使是犯。
我今欣俗。
不應有違。
二彼作念下。
複生疑心。
為以厭道欣俗。
失戒不犯。
為當不失。
有戒可違于此。
犯與不犯。
情疑未除。
故言我當雲何。
三即便下。
陳疑請決。
恥負聖顔。
不敢自請。
故仗同學。
陳己疑心。
進不聽佛。
故曰随教奉行。
四諸比丘下。
為申疑滞。
亦同疑故。
所以不呵。
為愍彼情。
舉緣具白。
五世尊爾時下。
佛判是犯。
雖起異心。
以羸不舍。
由是比丘故在犯限。
然此比丘俱違。
廣略不同。
須提但違略教。
六是故下。
開令舍戒。
跋阇厭道。
既在犯限。
其餘羸人。
開令舍戒。
故曰若有餘人等。
然此比丘。
舍戒歸俗。
後欲出家。
亦聽在道。
故曰若複等。
為彰此人。
去時如法。
後得入道。
來時有益。
進退合儀。
去來應法。
既不越理。
利益重重。
七自今已下。
随結戒本。
加前四句。
次境殊随結。
文還七句。
一異趣起犯。
二時有下。
發覺生疑。
三鹹共下。
伺撿獲實。
四諸比丘下。
舉制辨違。
五彼比丘下。
非制不犯。
六諸比丘下。
舉以白佛。
境非惑意。
故亦無呵。
七尊下。
判該禁限。
次滿足戒本。
二門分别。
一定文句。
二明通塞。
言文句者。
戒本九句。
一若比丘者。
總标僧衆。
别顯犯人。
二共比丘者。
明受同人。
齊入犯限。
三同戒者顯行等一。
四不還戒有戒可違。
五戒羸不悔者。
雖羸亦犯。
六犯不淨行。
正顯淫事。
七乃至共畜生出犯境界。
以對林中。
加此一句。
八波羅夷結罪。
九不共住擯治。
或可義求但應為六。
謂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
二二合一。
于理無爽。
若依廣文。
九句如上。
次通塞者。
若比丘句。
義該五犯文。
局上四共同。
二句義五文。
初不還戒。
戒羸不悔。
文雖在此。
義該初犯。
犯不淨行。
乃至共畜生二句文義。
此戒八兩九句文義初犯。
問共同等四。
何以下三戒無。
答此以跋阇為緣。
牒入戒本。
餘戒無緣。
本中??有。
然以義準。
并通初犯。
對有難緣。
皆聽舍戒。
故四犯畏雲。
善比丘未犯。
終不犯。
若犯都無?藏心。
如法忏悔。
悔既得通。
舍何不許。
又解共同戒等。
唯結跋阇。
汝與比丘。
共戒同戒。
雖羸不舍。
亦成其犯。
餘戒無此随結。
故無此文。
餘篇雖有随結。
非壞根本。
是故不須共同等句。
舊釋雲。
欲明此戒。
愛心久習。
事難卒舍。
是以佛聽舍戒還家。
以禮自處。
欲使去時。
如法來時有益。
有舍可對。
須彰不舍下之三戒。
若舍戒為煞。
猶亦是犯。
舍而無益。
故不開舍。
既無舍可對故不須。
不舍句來。
共同理有。
既??不舍。
相與俱無。
若爾對初開舍。
豈不失下戒。
答一切失。
若爾何以下戒無此不舍。
答以不對之開舍戒故。
此釋及問答。
不能順文。
既失旨歸。
前解為正。
次下廣解。
文分為二。
初至滅擯。
廣明犯相。
二不犯者下釋不犯相。
前文複二。
初大僧犯相。
二比丘尼下下四衆犯相。
此戒既爾。
諸戒類然。
就大僧中。
複分為二。
初至偷蘭遮成犯之相。
二方便下輕重相。
前文複二。
初解戒本九句文相。
二三種下重明戒本六七二句。
前釋九句。
文即為九。
位各有三。
謂舉釋結。
或有少者。
自是文略。
先解初句。
釋中文二。
初總标僧衆。
次是中下别顯犯人。
初文名為者。
通名比丘。
謂沙彌外道等。
亦名比丘。
相似者。
謂犯重人。
内實破戒。
威儀相貌。
似持戒者。
見論第七。
阿難夜行。
見一犯戒比丘而問咄。
此為是誰。
犯戒比丘應言。
我是比丘。
此是假名無堅實也。
自稱者。
十誦第一雲。
自言比丘者。
用白四羯磨受戒。
又複賊住比丘。
剃除發鬓。
披着袈裟。
自言我是比丘。
當此儉年。
詐來入道。
善來者如下釋。
乞求者。
順教乞活。
着割截衣者。
以刀割成。
依之進道。
破結使者。
聖解一興。
衆惑斯盡。
羯磨者。
舉受之教。
次别顯犯人。
若成戒本犯戒之人。
必以羯磨受具足戒。
但欲簡取犯戒之人。
不是為釋受緣之義。
第二句。
共比丘者。
諸餘比丘。
亦用白四受戒。
以受法同。
故名為共。
第三句。
釋中文二。
初勸修持行。
次是中下出其同義。
禁勒不殊。
名為一戒。
體性無别。
故言同戒。
遮制數齊。
稱雲等戒。
十誦雲。
同入比丘學法。
釋雲。
如百歲受戒。
比丘所學。
初受戒人亦如是學。
如初受戒人。
所學百歲。
比丘亦如是學。
是中一心一戒。
一說一波羅提木叉。
同心同戒。
同說同波羅提木叉。
故名同入比丘學法。
第四句有二。
初解不舍。
二雲何下正明成舍。
前不成舍。
反即成舍。
應下文明。
後文成舍。
反即不成。
應上文說。
但是绮文。
互舉不繁。
并明前文有七。
初有三句。
重病壞心。
故不成舍。
二有三句。
重病壞根。
三有兩句。
中邊不相領解。
準此類餘并不成。
就四有兩句。
心境不相應。
初句心不稱境。
次句境不稱心。
此中應有靜。
作靜想不成舍。
戒文無者略。
十誦雲。
若獨舍戒。
若獨想不獨獨想并不成。
第五一句。
無心不成。
五分。
更有不定語。
嗔心強逼。
不成十誦。
又向無所知人。
眠人入定。
若隔障。
若自嗔。
若向嗔人。
若夢中。
若自不定心。
若向不定心人。
皆不名舍。
第六天子下。
七句境非。
所對不成。
七有二句。
業不辨了。
不成舍戒。
準此書等。
舍戒不成。
五分遣使遣書作相動手。
相似語不成。
見論亦爾。
次明舍戒。
先解其義。
五門分别。
第一總定舍緣。
第二明舍漸頓。
第三對受辨舍。
第四作法具緣。
第五所舍法體。
初門。
依俱舍第十五。
舍有四緣。
謂作法。
命終。
二形。
斷善。
作法舍者。
與受相違。
命終舍者。
所依舍故。
二形舍者。
所依變故。
斷善舍者。
所因斷故。
若日夜戒舍由夜盡。
有餘部。
立犯重舍戒。
及法滅時。
一切學處。
結界羯磨。
皆止息故。
迦濕彌羅國。
毗婆沙師言。
犯根本罪。
不舍律儀。
所以然者。
非犯一邊。
一切律儀。
應遍舍故。
非犯餘罪。
有斷屍羅。
然有二名。
謂持犯戒。
正法滅時。
雖無一切。
結戒羯磨。
及毗奈耶。
未得律儀。
無新得理。
而先得者。
無有舍理。
次漸頓門。
作法舍者。
約位相望。
通含漸頓。
餘三頓失。
然作法中。
言我作沙彌。
及優婆塞。
是漸。
餘言是頓。
問若或漸受漸舍。
或漸受頓舍。
及頓受頓舍。
此三可爾。
若本頓受。
但得具戒。
一無表體。
如何漸舍。
若得漸舍體便有三。
如何乃言一無表體。
答若依俱舍。
三體各别。
頓受唯頓。
舍無有漸舍理。
若依正理。
一師所說。
雖先不受五十二戒。
但受具者。
俱得三戒。
準依此理。
即得漸舍。
又可比丘受得。
防煞無表。
理通三人。
有共用義。
是故舍時要心舍具。
若與沙彌戒同随心。
則在以十對。
五義亦同之。
約位差殊。
名之為舍。
望無表體。
不名為舍。
次約受門。
善來受戒。
是見法人。
唯有命終。
無餘三舍。
三歸羯磨。
具足四舍。
八不可過受。
或可唯有命終。
或可具足四舍。
以人不定。
義可準知。
次具緣門。
須具六緣。
一有所對。
謂同地人。
以邊對中等。
不成舍故。
二根具無病非聾老等。
三在見聞内。
四有舍戒心。
謂欣厭心。
決定住自性。
久思歡喜。
自有寂靜。
五言說辨了。
六前境領解。
次所舍法體。
問凡舍戒者。
舍何等法為舍。
已生戒善。
為因義邊。
為複舍彼無表戒體。
答不舍已生。
為因之義。
但正舍彼。
無表戒體。
以無表戒。
一形相續為心。
厭棄不續名舍。
以無舍緣。
則有得得。
若遇舍緣則無得。
得既無得。
得說名為舍。
雖可無得。
亦不失因義。
問舍戒不舍已生善者。
忏悔不應。
除已起業。
答善順理生。
惡違理起。
順理力強。
已生不舍。
違理力劣。
故可悔除。
又解忏本生心抑伏惡業。
以别對餘故。
得可彌舍。
直厭退絕。
彼相續不别對餘。
故言不舍。
次下釋文。
文分為二。
初厭上欣下。
為舍方便。
二便作是語下。
正陳舍戒。
前文複二。
初有二句。
立兩章門。
不樂修梵行。
是厭上門。
欲得還家。
是欣下門。
次厭比丘下。
釋成二門。
初有二句。
釋厭上門。
貪樂下七句。
釋欣下門。
次正陳舍文中有三。
初明直舍。
次若複下。
無益有益舍。
次若複下。
毀贊舍。
直舍文二。
初有十一句。
厭上舍。
次有八句。
欣下舍。
然厭上中。
見論第七。
佛有一百名号。
随稱皆成舍戒。
法名亦爾。
謂善甘露法。
長短阿含等。
悉成舍戒。
舍僧四雙八輩。
無上福田等。
亦成舍戒。
此以棄背三寶。
所以戒失。
得戒本緣和上阇梨。
今若舍師。
戒亦随失。
同和上等者。
以呹共依師得戒有心厭道。
随稱皆舍。
十誦。
稱比丘等七衆。
亦成舍戒。
梵行是随戒起修之行。
戒是受體律。
是其教學事。
是所防過境。
欣下可解。
次文但對上法。
有無益舍。
略無欣下有益舍文。
次毀歎可知。
第五句文二。
一舉章開為二門。
二依門解釋。
釋中各三。
謂舉釋結。
就釋不舍中。
文分為二。
先明厭欣在心。
立章及釋。
如上應知。
二便作是言下。
彰羸于口。
此中文三。
初舉所欣居家等法。
二我欲下。
舉所厭境。
舍佛法等。
三便欲受持下。
彰欣于口。
上來心有厭欣。
亦陳在口。
以不決定。
但成戒羸。
戒羸相者。
見論。
譬如大王無人持從。
複無天冠璎珞。
亦不莊嚴。
人見不以為好。
故名戒羸。
次羸舍可解第六句。
五分雲。
淫法名非梵行法。
懈怠法狗法。
可惡法。
二身交會。
出不淨。
是名行淫法。
十誦大同。
第七句下。
至共畜生者。
越人非人三趣最下也。
見論。
此是下極語。
共畜亦得夷。
豈況女人。
可行淫處者。
謂可捉行淫處也。
簡去極大極小。
不可捉者。
第八句。
自行絕分。
五分。
名為堕法。
惡法斷頭法。
非沙門法。
僧祇複雲。
于法智。
退沒堕落。
無道果分。
乃至盡智。
無生智亦爾。
餘如五犯說。
第九句衆法絕分。
多論。
有四義。
一生四部天龍等信敬心故。
二現佛法無有愛憎。
清淨者共住。
犯者擯出。
三為息诽謗。
若與惡人同事。
外道世人。
鹹生诽謗。
當言佛法。
有何可貴。
不問善惡一切共事。
四為持戒者。
安樂增上善根。
破戒者。
生慚愧心。
折伏惡心故。
次解六七二句犯相。
于中文二。
第一犯不孤起。
要由托境而成。
是以先明犯家境緣。
雖有境緣。
成由之造。
是以第二比丘有淫心下。
對境成犯。
前文有四。
初總彰境緣三趣之别。
二複有下。
離明。
三趣有五種者。
三于三種婦下。
五者各三。
成十五種者。
者雖十五。
未明重處。
是以第四人婦三處下。
離十五者。
為三十九處。
謂三婦童女。
二形者。
九處各有三。
合成二十七。
三種男。
及黃門者。
六處各有二。
合成十二。
彼此通收。
總三十九。
但列文中為成。
亦如是故。
約九三六二。
分為二易。
僧祇。
男子黃門口中狂眠等。
并有緣起。
次明對境成犯。
文分為四。
第一先明自心起犯。
六百二十四句。
二若比丘為怨家下。
怨逼造境。
三千七百四十四句。
三怨家強捉比丘下。
怨逼己境。
四十八句。
四從道下。
結罪分齊。
先明自心趣境。
境有其四。
一覺境。
二睡眠不覺境。
此二俱活。
覺不覺異。
三新死。
四少分壞。
此二俱死。
壞不壞殊。
準十誦律。
壞者據女根明。
彼文五十一。
雲何名形壞。
答言若女根爛堕。
若幹若蟲齧。
翻上名不壞。
此四境上。
各一百五十六句。
文中覺境。
廣明下三合說。
然對覺境。
比丘行犯。
長離瘡門。
總三十九。
一一各加隔等四句。
是故總成一百五十六。
下之三境。
準數亦然。
四境合成六百二十四句。
次明怨逼所以。
須明怨逼來者。
為釋疑情。
識知犯不。
我先有心趣境。
可使境合成重。
我先無心。
但為怨逼。
不曾撿挍。
樂與不樂。
還同自心境。
合犯者。
教法太急。
事難常行。
故須開雲。
怨家雖能逼身。
不能逼心。
但不受樂。
開使不犯。
先對覺境。
作九百三十六句。
瘡門長離。
還三十九。
且于人婦一瘡門。
上即有樂等六句。
樂相雲何。
僧祇第二雲。
譬如饑人。
得種種美食。
彼以食為樂。
又如渴人。
得種種好飲。
彼以飲為樂。
受樂亦爾。
雲何不受樂。
譬如好淨之人。
以種種死屍。
系其頸上。
又如破?熱鐵着身。
不受樂亦爾。
一一樂句。
各加隔等四句。
四六便成二十四句。
一門二十四。
十門二百四十。
三十九瘡門。
總成九百三十六句。
次下三境。
準數亦然。
是故總成三千七百四十四句。
次明怨逼己境。
若其具論九境逼。
已合有九個四十八句。
文但彰一。
餘者略無。
又可論境雖多逼。
己義一。
是故不須約境離說。
又于己境。
二瘡合有四十八句。
文中略故。
但二十四。
又複己造他境。
既分逼不逼殊。
他造己境。
亦分逼不逼異。
文無自心作境者略也。
第四結罪分齊可知。
次輕重文四。
一自作。
二教人。
三死屍下壞境非境。
四明境想。
此輕重文。
諸戒通有。
然有少者。
自是文略。
文言成者。
夷等對違廣教。
如前對境成犯。
慈約廣明。
豈得此文。
即對略說。
次教人文三。
一比丘教比丘。
二尼教比丘。
三餘衆相教。
此中為明出家五衆。
自作教他。
兩業之别。
次壞境文二。
初約了心。
次約迷說了心七句。
上四壞境。
下三非境。
以非正道。
并得蘭罪。
亦可蘭據初入。
毛頭分齊。
不淨若出。
即結僧殘故。
五分第一雲。
壞境過半時。
骨時出不淨。
僧殘不出偷蘭。
又善見第八雲。
若作出精意。
僧殘不出偷蘭。
又解若于正道。
初入結夷。
後出不淨。
不結僧殘。
若于非道作道其道想。
初入結蘭。
後出不淨。
亦無僧殘。
雖境有殊。
結罪義一。
于此不可。
有殘非殘。
次迷二句。
若于非道。
迷為正道。
疑為正道。
理結偷蘭。
故雲如是一切偷蘭遮。
又下文雲。
時有比丘。
于大小便中門。
弄失不淨疑。
如是于股間等。
乃至君持口中。
如是一切若道想。
若疑偷蘭遮。
若非道想。
不疑僧殘。
問此與境想。
四五何别。
答此是不識境人。
執此半壞。
謂為重境。
疑為重境。
不結夷殘。
但得偷蘭。
境想四五二句。
是識境人。
本期重境。
乃為輕境成差。
迷此為重。
疑此為重。
此是境差。
故結蘭罪。
又解此實知。
是非道生。
心作道想道疑境想。
心迷非道。
為道想道疑。
又解此中想疑。
約非情外色起。
下約情道内色起。
據境雖異。
迷心不殊。
次明境想。
此戒及酒。
局境制故。
上三究竟。
下二方便次結下衆尼是具戒。
禁犯位同。
式叉是學。
摩那是女名。
謂名正學女。
沙彌。
舊雲息慈者不然。
今雲勤策。
勤者是比丘。
為勤人所策。
故名勤策。
尼是女聲中呼。
位非滿足。
故結吉羅。
同壞根本。
齊須滅擯。
此結餘衆。
諸戒通然。
或有??者。
義準應知。
以上所作。
并皆違教。
壞行為此。
總雲是謂為犯。
次明不犯。
文分為二。
初不犯等。
據别緣明。
次不犯等。
約通緣說。
别有三。
一睡眠無知。
自分明不犯。
開前逼己。
二不受樂勝進明不犯。
開前怨逼趣境。
此為命難。
開非梵行難。
一切無有淫意。
不作故不犯。
開前自心趣境。
次通緣有二。
一初故不犯。
二病壞心故不犯。
此??通中。
二三兩緣。
違略之始。
故曰最初。
廣教未興。
故雲未制戒。
十誦五十九。
未結戒前一切淫欲不犯。
問佛說狂人不犯。
何名狂。
佛言有五相。
名狂人。
親裡死盡故。
财物失盡故。
由業人民失盡故。
四大錯亂故。
先世業報故。
次問心亂有五因緣。
為非人打故。
或非人怖故。
或非人食心精氣。
四大錯故。
先世業報故。
痛惱者。
有五種病壞心。
或風發故。
或熱發故。
或冷發故。
或三種俱發故。
或時節氣發故。
所纏者。
要須始終不憶是比丘故。
彼文言。
若自知我是。
比丘作淫。
得波羅夷。
若不自知不犯。
如此下文亦言實不癡狂。
詐為癡狂。
與癡狂羯磨者。
是名非法。
又此通别不犯有五。
最初唯開犯廣。
餘四俱開廣略。
若對諸戒。
以明通局。
此五不犯。
位束為三。
病緣一開。
事義俱通。
最初之人。
義通事局。
餘之三開。
事義俱局。
次明盜戒 總解還四。
初明制意。
通意如前。
言别意者。
所以不聽為盜。
凡是資财形命之本。
人情保重。
戀着處深。
既能舍家入道。
誠宜永絕貪求。
今乃非理侵他。
特虧自守之行。
此則嘉聲不着。
穢迹彌彰。
污染僧倫。
事不輕小。
聖慈愍極。
故制防之。
次釋名者。
非理損财。
名之為盜。
盜是所防。
戒是能防。
能所通舉。
故稱盜戒。
次解具緣。
通緣如上。
别緣有七。
一是人主物盜。
以損主為義。
物雖有主。
轉想及疑。
亦不成重。
故須第二有主想。
問想之與知。
有何差别。
答此二望境。
了同迷異。
以知唯了。
想通迷悟。
了境穴徹。
名之為想。
迷境穴徹。
亦名為想。
若作知是有主物。
即于??緣不便。
又順境想文。
故雲有主想。
想雖當境。
盜須滿五。
是以第三須明重物。
物雖滿五。
轉想為輕。
亦不成重。
故須第四作重物想。
想雖滿五。
無心不成。
故次第五須有盜心。
心雖念盜須起方便。
方便不起。
損主不成。
故須第六起方便。
方便雖興盜須離處。
若未離處屬己不成。
故須第七舉離本處。
次解??緣。
??通如上。
若??别緣。
??初八蘭。
以安雙??在初緣故。
且??境四者。
初句欲盜人物。
天物來替。
緣于天物。
作人物想。
二非人物人主物想。
三畜生物人主物想。
四無主物人主物想。
次雙??四者。
欲盜人物。
天物來替。
是??初緣。
就天物上。
複生疑心。
為人物。
為天物。
即??第二緣。
此是初句。
次非人物。
替人物處。
複生疑心。
為第二句。
次畜生物。
替人物處。
複生疑心。
為第三句。
次無主物。
替人物處。
複生疑心。
為第四句。
次??第二緣。
亦八??罪。
謂轉想有四。
疑心有四。
轉想四者。
初句本是人物至境轉作天物想取。
隐複結前。
盜人方便。
故雲人主物天物想取。
第二句人主物非人物想取。
第三句人主物畜生物想取。
第四句人主物無主物想取。
次疑心四者。
初句實是人主物。
而生疑心。
為人物。
為天物。
第二句為人物。
為非人物。
第三句為人物。
為畜生物。
第四句為人主物。
為無主物。
次??第三緣。
有二蘭罪。
謂??境及雙??。
各一偷蘭。
??第四緣。
亦二蘭罪。
而實重物。
轉作輕物想疑。
??五六緣無罪。
或可??六小罪。
若??第七。
輕重二蘭。
通别合論。
具七方便。
次下釋文科同于上。
今就漏起呵中。
分文為二。
一明犯相。
第二時有一大臣下發覺呵責。
前文有四。
一标化處。
二出犯人。
三明犯緣。
四正辨犯。
盜緣分二。
初明遠緣。
二摩竭王下近緣。
前遠緣中文分為十。
第一睹失草庵。
念造瓦屋。
僧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