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開宗記卷第二

關燈
第二。

    彼造一房。

    種種莊嚴成已有上座來。

    便與乃至。

    第三彼念言。

    我種種辛苦。

    作房而不得住。

    傍人常待。

    如貓伺鼠。

    成便見奪。

    奈何可辨。

    便以工巧作。

    全成瓦屋。

    第二時彼比丘下如念造作。

    全成瓦屋。

    三爾時下如來撿問。

    四諸比丘下報佛所由。

    五爾時下呵責。

    五分。

    作燒成瓦屋蘭。

    自現工巧吉。

    六爾時世尊下。

    敕令打破。

    為利無??。

    見論。

    無慈衆生。

    作此凡屋。

    若比丘。

    多聞知律者。

    見餘比丘所用。

    不得法即取。

    打破無罪。

    物主不得。

    作是言。

    大德已破我物。

    應還我直。

    七時諸比丘下順教打破。

    八時檀尼迦下責破所由。

    我本造房。

    為資身用。

    無事被破。

    豈得甘從。

    第九諸比丘下申破所以。

    汝雖無??。

    我非自意。

    但奉佛教。

    故來破之。

    第十時檀尼迦下述教修奉。

    前恨比丘。

    無事破屋。

    今承聖旨。

    自責甘從。

    十誦法王教破不得有言。

    五分雲。

    法王所壞。

    我複何言。

    次明近緣。

    近緣文二。

    第一矯施異計。

    謬索王材。

    然執似與之言。

    以告守材者。

    故曰汝知不等。

    第二彼人言下聞王教與多少無遮。

    次明正盜。

    言要材者。

    祇雲。

    王有五牧飛梯材。

    即便取二牧。

    持歸作屋。

     次發覺呵責。

    文分為三。

    謂俗比丘及佛。

    俗呵文二。

    一發覺獲實。

    二大德應死下正呵。

    前文複二。

    一大臣發覺。

    撿事白王。

    二王問取由。

    更彰罪實。

    初文有五。

    一發覺得實。

    二時大臣下。

    責與不應。

    三時大臣下。

    以事啟王。

    四王報下。

    顯過于彼。

    五時大臣下。

    攝赴王所。

    次王問文五。

    一問與虛實。

    二答言不虛。

    三王索憶念。

    四引王昔願文中有三。

    一舉法要與而用。

    二王立願與舊不同。

    但願有二。

    一聽随意用。

    是無主物。

    二不得不與而用是有主物而此比丘執王随意用。

    言于典材邊。

    私行盜竊。

    第三王舉前願。

    須告施行。

    然多論雲。

    此是比丘垂急之語。

    準此文中。

    即是預施計校。

    五王言說異。

     次明呵責。

    一王。

    二庶。

    王呵文四。

    一明比丘犯刑至極。

    十誦第一雲。

    王言我謂無主草木。

    故作是說。

    汝今堕大罪中。

    比丘答言。

    我出家人。

    寄居王國。

    雲何煞我。

    王言比丘去。

    勿複更取如是大材。

    王雲。

    我本所施。

    不及有主。

    怪哉比丘。

    作此方便。

    而取人物。

    複語言。

    我是灌頂王。

    如何因煞沙門。

    汝今便可速還。

    詣佛法王。

    自當以法治汝。

    二明大王思念不忍。

    三但呵責敕臣令教。

    四為寬刑諸臣不分。

    餘文可解。

    第三佛呵文二。

    先撿自言。

    後方呵責。

    呵中有三。

    一舉。

    二列。

    三結。

    列中有三。

    一行有違失呵。

    二違略不應呵。

    三準俗制道呵。

    此三各二。

    一列呵辭。

    二雲何下。

    執其所作。

    不應以結文言五錢者。

    現盜不淨物。

    五錢直者。

    謂是淨物為遮惡人。

    兩言兼舉。

    問何故此戒。

    獨問國法。

    餘三不問。

    其義何也。

    答由盜王财。

    故依王法。

    餘三不由。

    故不依也。

    多雲。

    此戒要依國法。

    盜物多少。

    得斷命罪。

    依而結戒。

    淫煞二戒。

    事成罪成。

    不問多少妄語。

    國無此法。

    是以三戒不問。

     次明戒本。

    戒本八句。

    一人。

    二列物之所在之處。

    為欲遮防空有。

    并顯此無空處緣起。

    五分。

    具有彼雲。

    衆多比丘。

    作如是語。

    佛所制戒。

    為聚落中物非。

    謂空地起過已。

    乃至呵雲。

    聚落空地。

    有何等異。

    呵已立戒。

    制增空地。

    三不與者主不舍。

    四盜心取者。

    謂是盜心及業。

    五随不與取者。

    謂所盜物随取何等。

    六若為王等者。

    舉俗治法。

    于中有二。

    一被大臣執至王所。

    為之言被。

    謂被王大臣捉。

    故言所捉。

    此但為他執捉。

    不是治法。

    二若煞下。

    始是治法。

    由此捉有所言治。

    有若字即是。

    大臣是能捉人。

    王是能治者。

    亦可王與大臣。

    俱是能治者。

    故言若被王王大臣所捉。

    若煞等又此治法。

    舊人準祇解雲。

    若捉。

    是王先祖治法。

    若縛。

    是王父法。

    若驅出國。

    是瓶沙王法。

    若煞。

    是阇王法。

    若順治法作文。

    應雲。

    若捉。

    若縛。

    若驅出國。

    若煞。

    而此文中。

    談法不次。

    或有以文錯故。

    改從義正。

    今詳異說。

    實冒經文。

    回換聖言。

    事不輕小。

    所以爾者。

    以制戒時。

    瓶沙身在。

    子阿阇世。

    猶未登位。

    如何懸知。

    後王治法。

    而預牒入戒本中。

    來又捉與縛。

    若是先王治法。

    王既崩久。

    法不施行。

    如何今複。

    牒入戒本。

    又彼文中。

    總無阇王煞法。

    先祖拍頭。

    不言是捉王父。

    驅令出城。

    亦無有縛。

    又彼戒本正文。

    與此無殊。

    如何釋者。

    妄情乃爾。

    今釋瓶沙王時。

    已立煞法。

    如上緣雲。

    大德應死。

    以此故知。

    國有煞法。

    又僧祇雲。

    煞者奪其命。

    是名為煞。

    五分雲。

    煞者以刀仗等。

    斷其命根。

    十誦雲。

    雲何煞我及衆人。

    曾言此比丘。

    決定應死。

    呵責便放。

    問既有煞法。

    如何複有縛驅出國。

    答此等治法。

    瓶沙具施其罪輕者。

    用餘法治罪。

    若極者。

    須加重法。

    故十誦雲。

    汝今堕大罪中。

    明知更有非大罪法。

    此文既雲。

    五錢應死。

    明知四錢等不死。

    用餘治法故。

    僧祇。

    問王治國。

    盜齊幾錢罪。

    應至死。

    盜齊幾錢。

    應驅出國。

    盜齊幾錢。

    應用刑罰。

    問所以須舉王治賦法。

    答為盜王材被王治故不同。

    舊雲。

    準俗制道。

    汝是賦等。

    是呵責言。

    七八可解。

     次下廣釋科與上同。

    就比丘犯中。

    文分為二。

    初解成犯相。

    二方便下輕重相。

    前文複二。

    初略釋戒本八句。

    第二有三種下廣解戒本。

    二三四五四句。

    然前略釋。

    文有可解。

    于第六句中。

    但解能呵捉人。

    不解治法。

    次廣釋中。

    細觀文相。

    亦解第五句。

    以廣釋中。

    有重物之言。

    明知即是。

    略釋之中。

    随不與取五錢。

    五錢直義。

    舊雲不釋。

    第五句者。

    不識文意也。

    又将第三句。

    是物體者。

    義亦不然。

    以釋此句。

    但雲主不舍。

    且欲釋主不舍。

    未即論其物體。

    其第五句。

    方是物體。

    于中文二。

    第一合解業心主物。

    舊以不善。

    文意遂作。

    順逆次第。

    今談實義。

    故須廢之。

    第二處者已下釋上處問。

    初中有四。

    增數謂三四五六。

    問凡增數法。

    以一為初。

    如何此中。

    用三為首。

    答夫論盜業。

    不過自作教他。

    然教他中。

    有現不現。

    為此從三為始。

    不得以一為初。

    若從一增。

    收義不盡。

    論自不攝他。

    言他不攝自。

    爾者。

    若三攝盡。

    不應更增。

    既亦更增。

    明知不盡。

    既俱不盡。

    等更須增。

    并以未同。

    應從一起。

    解文中更增。

    但增離處。

    重物盜心。

    論其取業。

    此三已足。

    由三足故。

    以足為初。

    爾者初位雖爾餘位雲何。

    答由初為法。

    餘無減增。

    故并相從。

    以三為首。

    又可此之增數。

    随舉一門。

    不可于中。

    浪相比決。

    初數本中。

    文分為二。

    前之二三。

    釋盜業及心。

    後之三三。

    解不與及物。

    如此分文。

    貫通下位。

    又可此之四位。

    準其增數。

    并悉通解。

    戒本三句。

    且依前釋。

    前中又二。

    初三解盜業。

    即上取字。

    取有三種。

    初一自盜業。

    下二教人業。

    以教人現前。

    名為看取。

    教人不現。

    稱雲遣取。

    自無不現。

    但雲自手。

    次三及釋盜心。

    雖是他物。

    己想不成。

    故須非己物想取。

    雖非己想。

    暫取不犯。

    故須非暫取。

    雖作永心。

    同意不犯。

    故須非同意。

    此三展轉。

    反解盜心。

    問所以盜業。

    盜心文中。

    結罪下三。

    物主之上。

    不示犯名。

    答略也。

    又可以二影三。

    結義皆等。

    更作異解。

    不順宗文。

     次解物主。

    文雖有三。

    位束為兩。

    初之三句。

    謂如地中伏藏。

    主心不知。

    故作他物之名。

    第二三者。

    主心知有屬。

    主義顯故。

    作有主之稱。

    此之二位。

    雖知不知别。

    皆損正主。

    第三三者。

    謂是護主。

    又更一義。

    初三是總。

    凡非己物。

    即是他财。

    然以總相難知。

    複須離辨。

    以他有二。

    一損正主。

    他即有主。

    有主想是。

    二損守護主。

    他即他護。

    他護想是。

    總别雖三。

    其唯二主。

    然五分中。

    亦有二主。

    物屬他。

    他所護。

    不與而取。

    是名盜心。

    十誦。

    釋主總有四句。

    一者有守護。

    二者有主。

    三者無守護有我所心。

    四者有守護。

    無我所心。

    是中初四兩句。

    是護主。

    二三兩句。

    是本主。

    諸律解釋雖殊。

    其唯二主。

    于此二主。

    互望成??。

    财屬既殊。

    義無俱損。

    次增四中。

    初之二三。

    各增離處。

    為成業心。

    後之三三。

    各增重物。

    為欲簡輕。

    增五之中。

    前之二四。

    各加重物。

    亦為簡輕。

    後之三四。

    各加盜心。

    為成正盜。

    問所以物主至五。

    即休業心。

    更增至于增六。

    解下三物主之上。

    先有離處。

    更增重物。

    盜心至五。

    即盡不至增六。

    前之二三本中。

    先無離處。

    遂于本三之上。

    更增離處。

    重物盜心。

    為此故須至于增六。

    舊作具緣。

    及濫解者。

    便是繁雜。

    不能具陳。

    問所以須言非己物。

    非己物想。

    答以若己物作非己想。

    縱有盜心。

    亦不成犯。

    故須非己物。

    複作非己物想。

    此二合為一句。

    更加盜心故六。

    問文中但雲六種亦如是。

    所以得知。

    加者是盜心。

    答以下增六盜心。

    文雲。

    非己物想。

    不暫用想。

    非親友想。

    重物盜心。

    移離本處。

    故知此文亦加盜心。

    又下文但至增六故。

    此文中。

    不至七八。

     四分律開宗記卷第二本 四分律開宗記卷第二末 次解處門。

    先列章本。

    有二十六。

    舊人科章本雲。

    前十三章。

    就處以明盜。

    二寄信下八。

    就所取物以明盜。

    三同财業下五。

    違要以明盜。

    此且強作異同。

    未順文意。

    次下依章解釋。

    然釋之中。

    有三十四章。

    以乘擔村蘭。

    若田處所船水。

    此八各兼壞體。

    故成三十四。

    然諸章中。

    各有舉釋。

    以皆結罪。

    故無結文。

    亦可略無。

    初文七句。

    一列物之所在。

    二屬主。

    三盜心。

    四所取重物。

    五取之方法。

    六離處。

    七結罪。

    此中舉有主。

    攝有主想。

    舉重物。

    攝重物想。

    即是七緣具足。

    亦可略無想也。

    初門既爾。

    下皆類然。

    然有少者。

    自是文略。

    七中初句可知。

     第二主者。

    不過三寶别人。

    先解三寶。

    四門分别。

    第一明盜結業。

    第二互用辨違。

    第三出貸得不。

    第四瞻待賓法。

     初門先定盜佛物罪。

    然盜佛物。

    此律無文。

    祗中犯重。

    彼文第三雲。

    比丘作摩摩帝。

    若塔有物。

    衆僧無物。

    便作是念。

    供養僧者。

    佛亦在中。

    便持塔物。

    供養衆僧。

    佛言夷。

    此作僧用。

    尚結夷??。

    況盜入私。

    不成極罪。

    又複餘趣報早盜得輕者。

    佛境尊高。

    甯容不重。

    又解。

    盜得蘭罪。

    以佛于物無我所心。

    不生損惱。

    義同非人。

    故涅槃第七雲。

    若有長者。

    造立佛等。

    以諸華鬘。

    用供養佛。

    有比丘。

    見華貫中縷。

    不問辄取。

    犯偷蘭遮。

    又十誦五十一雲。

    若盜塔寺精舍中供養具。

    若有守護。

    随計直犯。

    若不直五錢偷蘭。

    既望護主成重。

    明知約佛不重。

    爾者如何僧祇成重。

    答或可更應别有護主。

    或損本主施佛功德。

    故奈耶第一雲。

    若盜佛塔寺物者。

    謂檀越施與塔寺。

    斷彼施主福結罪。

    又解。

    今詳聖教重輕等文。

    佛物罪中。

    應分二類。

    謂佛在日。

    盜得成夷。

    以親是主。

    攝物差别。

    若涅槃後。

    但犯蘭罪。

    以入非情數中。

    不同現在。

    故婆沙正義。

    于佛處得罪。

    如人盜聖僧錢。

    必得重罪。

    以上座身現在。

    自為物主。

    若盜餘般圓寂者财。

    非親為主。

    但獲蘭罪。

    又如有人。

    身若現在。

    盜望現主。

    結以夷名。

    或若死後。

    立厝安物。

    若有盜者。

    但獲蘭??。

    佛境亦然。

    甯不同此。

    比以諸文不定。

    說者懷疑。

    作此校量。

    可袪情惑。

    問盜物結業。

    如上所明。

    未知佛像合得何罪。

    多雲。

    為供養故無罪。

    若為得錢。

    轉賣偷蘭。

    十誦亦言。

    盜得偷蘭。

    若尊敬心作念。

    佛亦我師。

    清淨心取無罪。

    此應無主。

    或本心通。

    若也本主無心兼為。

    但自供養。

    計直成重。

    故伽論第八雲。

    取佛舍利有主。

    為自活偷。

    滿五夷。

    不滿蘭。

    若憎惡取彼此俱無。

    偷蘭。

    為供養故。

    佛是我師。

    我應供養。

    滿五吉羅。

     次盜法物者。

    以此非情别望損處結罪。

    故下文雲。

    時有比丘。

    盜取他經。

    作念佛語無價。

    計紙墨直。

    疑。

    佛言得五錢夷。

    十伽五分并同。

    多雲。

    盜經不問供養不供養。

    計直成重。

    此以損主讀習功德。

    不同盜像有遙敬義。

    又可造經本心通為。

    但作淨心。

    計不成重。

    此則像經義齊。

    論文牛舉。

    上來但明盜經。

    不論法物。

    準經既重。

    物亦同然。

    故伽論第八。

    偷經物滿五夷。

     次盜僧物者。

    教無定說。

    解者多途。

    一解。

    盜得蘭罪。

    以望十方不滿五故。

    故多論第三雲。

    若盜僧物。

    五錢已上重蘭。

    四錢已下輕蘭。

    雖無夷名。

    蘭逾塵數。

    又以此文。

    現結蘭罪。

    善見。

    若取僧物。

    如己無異。

    行用與人得蘭。

    又解。

    僧物分為四例。

    一常住常住。

    二十方常住。

    三現前現前。

    四十方現前。

    于中結罪輕重可知。

    此由教含輕重。

    故作四例。

    科分望得。

    順教無違。

    故作斯解。

    今詳。

    此說轉更違文。

    但是解有随情。

    妄為階級。

    且如第二物類。

    豈得唯蘭。

    第三物中。

    屬别非衆。

    故今正解。

    僧物分二。

    一十方常住。

    二十方現前。

    其常住物。

    盜得夷罪。

    文中但言屬主。

    不簡僧别。

    僧既成主。

    盜理成夷。

    其罪或望護人。

    或于僧結。

    此物十方僧衆。

    若有可分之義。

    可使不滿五故。

    但結蘭罪。

    然十方衆。

    既不合分。

    如何約彼。

    而成輕罪。

    但望十方。

    有共用義。

    又僧祇第三雲。

    比丘作摩摩帝。

    塔無物。

    衆僧有物。

    便作是念。

    天人所以供養僧者。

    皆蒙佛恩。

    供養佛者。

    便為供養僧。

    即持僧物。

    修治塔者夷。

    将供佛用。

    尚結夷??。

    況費入私。

    不成究竟。

    又五分二十八。

    有比丘盜心。

    貿僧好物。

    生疑問佛。

    佛言貿直五錢犯。

    又大集經三十三雲。

    是諸比丘。

    乃至未盜衆僧田宅。

    園林。

    奴婢。

    駝騾。

    牛驢。

    如是等物。

    難可了知。

    是名破戒初相。

    若盜如是等物。

    是名破戒等相。

    是相出已。

    失比丘法。

    是波羅夷。

    非沙門。

    不得與如法衆僧同共止住。

    應當擯出。

    爾者如何此及餘文。

    有結蘭者。

    答此文不據盜損。

    且結礙僧用罪。

    善見第十。

    如己物行用蘭者。

    不言有盜心。

    其次即雲。

    若以盜心取者。

    随直多少結罪。

    以此取文。

    極須思審。

    多論。

    直言僧物。

    不定色類。

    或是十方現前。

    望人不滿五結。

    次十方現前者。

    如僧得施。

    及亡比丘物。

    未作法前。

    理望十方。

    不滿五故。

    結以偷蘭。

    若已羯磨竟。

    即準羯磨數結。

    故婆沙雲。

    若盜命過苾刍财物。

    于誰處得業道。

    答若已羯磨。

    于羯磨衆得。

    若未羯磨。

    普于一切善說法衆處得。

    俱舍亦然。

     第二門。

    于中有二。

    一三寶互。

    二當今互。

    初門若三寶相望。

    俱不得互。

    如僧祇中摩摩帝。

    以塔僧物。

    互用成重。

    此律下文。

    施佛竹園。

    佛言施佛及四方僧。

    若但施佛。

    僧不得用。

    以此故知。

    施主本心。

    通施三者。

    即有共用之義。

    若各限約。

    理即不通。

    故多論第三雲。

    若塔地華不得供養僧法。

    應供養佛。

    亦得賣取錢。

    以供養塔。

    若屬塔水。

    功力由僧。

    殘水多少。

    善好籌量。

    次當分互。

    佛物差别。

    分之為二。

    一是勝義。

    二是世俗。

    言勝義者。

    謂是寶物。

    若人施入寶者。

    應懸塔中供養。

    故多論第五雲。

    仙若在世時。

    若施主言供養佛。

    則色身受用。

    若言供養佛寶。

    則色身不得受用。

    應着爪塔發塔中。

    施心供養法身。

    法身長在故。

    次世俗有三。

    第一佛受用物。

    謂是堂宇帳座等。

    此文雲。

    佛有衣缽房等。

    一切天人。

    應可供養。

    第二施入佛物。

    謂諸文中。

    許令出息者。

    是故十誦五十八雲。

    塔物無盡者。

    毗舍離估客用塔物。

    翻轉得利供養塔。

    是人求利故。

    欲到遠處。

    持與比丘令得利供養塔。

    比丘不受。

    白佛。

    佛言。

    聽僧坊淨人。

    若優婆塞。

    出息塔物。

    得供養塔。

    此回轉物。

    得買受用物。

    及供養具。

    故新後分涅槃經上卷雲。

    佛告阿難。

    若佛現在。

    所施佛物。

    僧衆應知。

    若佛滅後。

    一切信心所施佛物。

    應用造佛形像。

    及造佛衣七寶幡蓋。

    買諸香油寶華。

    以供養佛。

    除供養佛。

    餘不得用。

    用者則犯盜佛物罪。

    此經傳來。

    恐非真也。

    五百雲。

    佛物得買供養具。

    第三供養佛物。

    僧祇三十三雲。

    塔有華果園。

    是中出華。

    應供養塔。

    若檀越言。

    尊者是中華供養佛。

    果與僧。

    應從檀越語。

    若華多者。

    得與華鬘家。

    語言爾許華作鬘與我。

    餘者與我爾許直。

    若得直。

    得用然燈買香。

    以供養佛。

    及得治塔。

    若直多者。

    得買佛無盡物中。

    又雲。

    有舍利者名塔。

    無舍利者名支提。

    支提得安佛華蓋供養具。

    若有言。

    佛貪欲嗔恚愚癡已斷。

    用是精舍供養為。

    得越毗尼。

    罪業報重。

    又言若佛生等大會日。

    得持供養佛塔中。

    上者供養佛塔。

    下者供養枝提。

    次法物亦二。

    一施寶物。

    即是勝義。

    故多論雲。

    應懸塔中。

    不得作經。

    及與說戒誦經人。

    次世俗亦三。

    一受用物。

    如箱巾函帊等。

    二施法物。

    多論雲。

    若直言施法。

    分作二分。

    一分與經。

    一分與讀誦經人。

    三供養法物。

    準佛應知。

    言僧物者。

    施寶如上。

    應懸塔中供養。

    此是勝義物。

    故多論第五雲。

    若施僧寶。

    凡夫僧。

    聖人僧。

    不得取分。

    以施僧寶故。

    此物應還付施主。

    若無施主。

    應着塔中。

    供養第一義谛僧。

    若施衆僧者。

    聖僧凡夫僧。

    俱得取分。

    以言無當故。

    此是世俗物。

    此物通回轉用。

    若持僧食。

    出界而食。

    縱使鳴鐘。

    亦不免盜。

    雖供僧用。

    屬處定故。

    下文。

    二處同利。

    必以羯磨通該。

    若但得者。

    豈繁須法。

    十誦犯吉。

    以還供僧。

    現前物互。

    準義應知。

     次明出貸者。

    僧祇第三雲。

    若塔無物僧有物者。

    得如法貸用。

    但分明疏記言。

    某時貸用。

    某時得還。

    僧貸塔物亦爾。

    彼知事人。

    若交代時。

    應僧讀疏分明付授。

    若不讀疏。

    得越毗尼。

    又準十誦五十七。

    别人亦得貸僧塔物用。

    彼有一住處比丘。

    屬塔物自貸用。

    是比丘死。

    是事白佛。

    佛言。

    衣缽物還計直輸塔。

    餘殘僧應分。

    次貸僧物亦爾。

     次瞻待法。

    此下律文。

    有一住處。

    衆多癡比丘。

    集在一處。

    時尊者波離。

    至此衆中。

    而諸癡比丘。

    都不瞻視迎逆承事。

    波離以是。

    即日離去。

    比丘白佛。

    佛言。

    若有三藏比丘來。

    當往半由旬。

    迎逆承事。

    安處洗浴。

    給其所須飲食。

    若不爾者。

    當如法治。

    既言給飲食等而供給物。

    不言常住現前。

    準與知事人衣。

    是十方現前物。

    亦可用常住物供給亦得。

    如知事人。

    與福饒類。

    十誦三十四。

    分藥人和合平等分。

    若有貴價藥來者。

    應别舉置。

    若病比丘索者。

    應與兩錢半價藥。

    若索多者。

    應從索直。

    五分二十一雲。

    比丘有拘攝。

    四方僧有伽梨。

    佛言聽貿易。

    若價有多少者。

    應須互陪。

    若貧無物可陪與僧。

    而必是少欲知足。

    亦聽與之。

    餘衣亦爾。

    僧物供僧。

    白衣絕分。

    故大集經四十二雲。

    但是衆僧所食之物。

    不得辄與一切俗人。

    亦不得雲。

    此是我物。

    别衆而食。

    然于衆僧。

    有損益者聽。

    故僧祇第三雲。

    若損者益者應與。

    損者。

    賊來詣寺。

    索種種飲食。

    若不與者。

    或能燒劫寺内。

    雖不應與。

    畏作損事。

    故随多少與。

    益者。

    若治僧房巧匠。

    及撩理衆僧物事者。

    應與前食後食。

    及塗身油非時漿等。

    若王及諸大勢力者。

    應與飲食。

    是名益者。

    十誦。

    有衆多王臣。

    數數詣竹園房舍觀看。

    若來時索食薪火燈燭。

    若與畏犯。

    不與懼作患。

    不知雲何。

    以事白佛。

    佛言應立分處人。

    立分處人已。

    不白衆僧。

    得用十九錢供給少。

    若更須。

    應白僧竟與。

    又若練若處。

    有賊來乞食。

    作食人言。

    食不由我。

    不得與汝。

    汝自從沙彌索。

    諸賊即從沙彌索。

    沙彌言。

    我不得與汝。

    汝自從知食比丘索。

    即從知食比丘索。

    比丘言。

    為僧故辦是食。

    不為汝等。

    賊相語言。

    是比丘。

    何肯與我。

    便捉一比丘。

    手腳截腰斷。

    諸比丘。

    不知雲何。

    白佛。

    佛言。

    若有如是怖畏處。

    若少乞少與。

    若乞半與半。

    若都索都與。

    莫以是因緣故。

    得大衰惱。

    問文中遣立知事處。

    當三寶财物。

    及盜損中。

    亦望護主成業。

    而全未知何人堪作。

    答凡知事者。

    必須識性昭敏。

    明練毗尼。

    善達開遮。

    洞知持犯。

    至于随務量據。

    不率己心。

    行潔冰霜懼來業道。

    如此之人。

    方堪執物。

    斯則遠繼前蹤。

    遐開後轍。

    自有屋愚下輩。

    志性倡狂。

    不識聖制根由。

    亦迷業道輕重。

    直暢無明之慶快。

    不憂永劫之沉淪。

    斯乃佛法瘡疣。

    僧中息肉。

    以茲慰喻。

    幸可思之。

    一旦漂零。

    悔之何及。

    豈得更縱頑心。

    便謂三塗可讷。

    斯則四山奄至。

    五痛焦然。

    故大集經四十二雲。

    若有四方常住僧物。

    或現前僧物。

    笃信檀越重心施物。

    或華果等諸物。

    一切所須。

    私自費用。

    或持出外。

    乞與知識親裡白衣。

    此罪重于阿鼻地獄所受果報。

    又三十三。

    佛言有二種人。

    堪作僧事。

    何等為二。

    一者具八解脫阿羅漢人。

    二者須陀洹等三果學人。

    堪知僧事。

    供養衆僧。

    諸餘比丘。

    戒不具足。

    心不平等。

    不令是人為知僧事。

    寶梁經上卷雲。

    佛告迦葉。

    我聽二種比丘。

    得營衆事。

    何等為二。

    一者能持戒。

    二者畏于後世。

    喻若金剛。

    後有二種。

    一者識知業報。

    二者有諸慚愧及以悔心。

    複有二種。

    一者阿羅漢。

    二者能修八背舍者。

    迦葉。

    如是二種比丘。

    我聽營事。

    自無瘡疣。

    聖教既然。

    即為永誡。

    宣人輕犯。

    獲二愚癡。

     次别人成主不者。

    于中有六。

    第一守護主。

    見論第九雲。

    若為三寶别人。

    守掌财物好惡之心。

    合陪不是。

    又如十誦四十七。

    六群比丘。

    與一比丘。

    作善知識。

    是比丘寄一比丘缽與六群。

    是缽中道破。

    是比丘見六群作念。

    若不自語。

    或多索價。

    便語彼知。

    六群言。

    是汝缽破不。

    答我缽不破。

    汝償我來。

    是比丘白佛。

    佛言。

    若好心捉破者。

    不應從責償。

    彼下文亦言。

    若好看失不應償。

    若不好看失應償。

    若論借物損失。

    一切須陪。

    不得論心有好有惡。

     第二守視主。

    十誦第六十。

    守還人與比丘衣。

    比丘不取。

    作是念。

    是中誰是檀越。

    誰是主。

    是事白佛。

    佛言但随施者受。

    此律下文。

    守視人及賊。

    與比丘佉阇尼食比丘意言。

    此非彼食。

    不受。

    白佛。

    佛言此即是檀越食。

    聽淨洗手受食之。

    理應任彼自施。

    不合從乞。

    此但守視。

    非正物主。

    若從彼乞。

    便是教盜。

     第三盜賊主。

    賊盜得物。

    即名為主。

    故下文雲。

    他盜取物。

    而奪彼盜者物。

    疑。

    佛言夷。

    伽論第四雲。

    有諸賊施比丘衣。

    比丘疑故不敢取。

    乃至佛言。

    作施主意取。

    十誦第六十雲。

    諸賊破城邑已。

    後官力來圍。

    是賊怖畏急故。

    持物施諸比丘。

    施已便去。

    後諸白衣見物。

    從比丘索。

    是事白佛。

    佛言莫從賊取物。

    若賊主與當取。

    取已染壞色着。

    若壞色已。

    主故索者當還。

    以盜得物。

    即成屬己。

    故奪得重。

    施複成施。

    問物入賊手已。

    後見得取本物不。

    答諸文不定。

    一解。

    依此律文。

    不問心斷不斷。

    皆不合取。

    爾者鼠偷胡桃。

    六群住取。

    以屬鼠訖。

    應得吉羅。

    所以望本人主。

    而成重罪。

    答畜生無心盜取。

    或未離處。

    不屬畜生。

    望人成重。

    爾者鸱鳥亦然。

    何以無罪。

    答此已離處。

    不屬女人。

    又解。

    若更思文撿義。

    或同餘律。

    若作舍心。

    後不得取。

    若無舍心。

    後還得取。

    此律複雲。

    去寺不遠有村。

    諸鼠往村中取胡桃來。

    在寺内成大聚。

    六群比丘。

    以盜心取食。

    觀此文勢。

    亦是離處。

    但以人主不知。

    攝為己有。

    六群取時。

    作人物想。

    故望人主成重。

    不據畜生。

    其鸱鳥肉。

    主作舍心。

    以屬鸱鳥。

    取之無罪。

    爾者文中結重。

    何不問心。

    答以此文中。

    不了說故。

    佛判得重。

    明據舍心。

    上來二釋。

    各據一邊。

    猶未能通諸教本意。

    然今會釋犯不犯相。

    須據二心四句簡定。

    唯有現前行盜。

    物主不作舍心。

    盜者未作得想。

    此取無罪。

    如五分二十八雲。

    有一比丘。

    為賊所剝。

    诤得衣物。

    生疑問佛。

    佛言不犯。

    又如僧祇第三雲。

    比丘盜馬乘走。

    而馬主覺。

    即乘馬逐。

    其主不作失想。

    比丘不作得心。

    未犯波羅夷。

    若馬主作失想。

    比丘作得想。

    波羅夷。

    牛等例然。

    或可盜者雖無得想。

    其失物主。

    已作舍心。

    舍已更取。

    決定成重。

    故見論第九。

    比丘奪他園。

    令園主疑蘭。

    園主作舍心重。

    多論第三。

    若先心已舍。

    正使己物。

    亦不得取。

    取計成罪。

    又伽論。

    施已還取。

    亦成盜犯。

    或可物主雖無舍心。

    其盜物人。

    已作得想。

    對此若取。

    還成奪賊。

    前人攝物屬己。

    已作得心離處業成。

    何容更取。

    此若取者。

    深違正理。

    故見論雲若園主未作舍心。

    比丘取園。

    作決定得想。

    波羅夷。

    多論雲。

    若先失物。

    作心未舍。

    還取此物。

    計錢成罪。

    或可主作舍心。

    盜者作其得想。

    此之一句。

    事是絕言。

    因明僧物入賊手已。

    後見本物。

    更得取不。

    古舊解雲。

    若盜僧物。

    一切得取。

    以其前人不成自入。

    又以前施是施。

    後施非施。

    此之二解。

    俱違正理。

    智者于中。

    理應思擇。

    然衆僧物。

    還須撿驗得舍二心。

    若其衆僧。

    已作失想或可盜者作其得心。

    更取此物。

    必定成重。

    僧物若其不成自入。

    盜者即應不成業道。

    盜者既計業成。

    奪者。

    何容無罪。

     第四收因主。

    如似破家人。

    财合入官。

    僧祇四十雲。

    若犯官事。

    未被收錄。

    又未藉财。

    寄者得取。

    若已收錄藉财。

    語言。

    世尊制戒。

    不得受是。

    若言我與塔寺得取。

    不得覆上而去。

    當露持去。

    若有問者。

    當言塔物僧物我物。

    若聽者善。

    若不聽者還。

     第五狂人主。

    伽論第七。

    狂人邊得取衣不。

    或得或不得。

    雲何得。

    不知父母等所在。

    自持物施。

    比丘得取。

    雲何不可取。

    父母等可知。

    不自手與。

    不可取。

    又第四雲。

    有比丘取狂人衣。

    彼見已語言。

    莫擔去。

    比丘答言。

    後當還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