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開宗記卷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
尋生疑悔。
乃至佛言。
不犯波羅夷。
犯偷羅遮。
第六北方人主。
十雲。
盜天北方人物犯蘭。
以彼無我所心故。
餘方成重。
皆據此方錢斷。
見論第十。
帝釋立店販賣。
比丘天眼觀知而取。
帝釋??惜。
還不無犯。
以是應化物故。
次非畜者。
此文不明。
五分。
盜非人物蘭。
畜生物吉。
次明盜心。
祇中。
好心互用佛僧物。
亦成盜心。
所謂癡心犯也。
十誦五十一。
有五種取。
苦切取。
輕慢取。
以他名字取。
抵突取。
受寄取。
伽論第七。
有五種取。
謂強奪取。
耎語取。
苦切取。
受寄取。
施已還取。
下文有五種賊心。
黑闇心。
耶心。
曲戾心。
不善心。
常有盜他物心。
複有五種賊心。
決定取。
恐怯取。
寄物取。
見便取。
倚托取。
次明重物。
要五錢已上。
問未知此是何等五錢。
答準其道理。
随用國所用八種錢中。
計五成重。
故下文雲錢者上有文像。
國土所用。
僧祗第二。
告諸比丘。
從今當知。
十九古錢名一罽利沙槃。
分一罽利沙槃。
分分為四分。
若盜一分若一分直。
犯波羅夷。
所言四錢三角者。
依此準也。
又十誦五十一。
問如佛所說。
若比丘盜心取他物。
乃至五錢。
若直五錢物。
得波羅夷。
雲何是五錢。
答若一銅錢直十六小銅錢者是。
計今小錢合八十成重。
雖爾且依前說。
次取之方。
埋藏牽挽言辭攻擊等。
随設損财之儀。
皆成盜罪。
次明離處。
差别為二。
一約離處明離處。
若準多論第三。
若舍物同主。
離地成重。
曳而不離。
未出家界偷蘭。
出界始重。
若舍物别主。
離本處即重。
異邑上亦同此例。
若依此文。
但離處即結。
不論主物同異。
第二有無離處明離處。
此中多句。
一文書成。
如非法斷類。
見論第九。
若??地作字。
初??一頭蘭。
??兩頭重。
二言教立如偷夏唱大。
見論十七。
若比丘實一臘。
妄言二臘。
依二臘次受利養。
計錢犯重。
一切言詞辨說等皆同。
三移标相。
下文。
時有比丘分地。
盜心移他地相。
彼疑。
佛言移标相。
若直五錢夷。
見論。
若有二标。
舉一蘭。
舉二夷。
若有三标。
一吉。
二蘭。
三夷。
若有衆多标。
前者并吉。
後第二蘭。
末後者夷。
四堕籌。
謂分物及付受。
下文時有比丘。
盜心倒易他分物籌。
彼疑。
佛言。
舉籌便波羅夷。
五轉齒。
謂賭物人轉彩。
或更異門。
盜他田宅。
政擊破村。
燒埋壞色。
空中吹毳。
鳥杙斷流。
及明了所明。
内界等類。
不能具陳。
次結罪者。
問諸外财物。
一切有情共業所感。
何故盜者。
唯于财主得罪非餘。
答婆沙二十一雲。
财主于财攝受守護。
餘則不爾。
是故盜者。
唯于财主得罪非餘。
複次财主于财。
作己有想。
盜者于彼。
作财主想。
故唯于彼得罪非餘。
實論第九。
問曰一切萬物。
皆共業所。
生。
劫盜何故得罪。
答雖從共業因生。
因有強弱。
若人業因緣強。
又勤加功。
此物則屬。
次乘上盜物。
主物同異。
準上所明。
盜取乘體四足舉遍重。
言從道至道等者。
但是取者。
方便之心。
非謂要至非道等方犯。
如觀軍之類。
盜擔亦然。
次空處者。
謂空中所有屬主之物。
見論第九。
空中鳥等。
若捉牽尾離頭處重。
傍牽左翅過右翅亦重。
上下亦然。
次上處者。
謂在樹?杙等。
次破村體。
機開等者。
是破村之計。
若以此計。
破村損财。
皆成盜罪。
蘭若者。
村外空地。
此文不定近遠。
五分。
聚落外盡一箭道。
有慚愧又所便利處。
次船者。
僧祇第三雲。
順牽尾過頭處。
倒牽頭過尾處。
若右邊傍牽左過右者夷。
左邊傍牽亦爾。
車亦如是。
次盜水中物。
十誦雲。
水中浮物來下。
比丘取。
直五錢夷。
若捉留住。
後水到前夷。
若沉着水底。
若舉離水俱夷。
複次有主池中。
諸有主。
比丘以偷奪心。
取是諸鳥夷。
若沉着水底蘭。
若舉離水夷。
複有無主池中。
諸有主鳥。
比丘偷奪心取夷。
若沉着水底夷。
若舉離水亦夷。
次不輸稅者。
僧祇第三雲。
世尊弟子比丘比丘尼。
不應輸稅。
若賣買者應輸稅。
既白衣應輸稅。
若有應稅物。
而比丘為隐。
得免者重。
準文比丘無輸稅法。
若有非理稅者。
方便得脫無罪。
若此有罪不與賊物。
亦應是犯。
次園及物同異如上。
次二足衆生者。
十誦六十。
有賊捉弟子将去。
和上還奪取。
生疑白佛。
佛言若決定屬賊。
得重。
若未決定無罪。
阇梨亦爾。
又賊捉一比丘将去。
還自奪身走來。
生疑白佛。
佛言自偷盜身無罪。
次同則業。
或是私心隐藏。
或公強不與。
滿五皆重。
次共要者。
劫偷得物。
契要共分。
盜心隐藏。
滿五者重。
此中有二罪。
一以盜物故。
财主邊得一重。
二以隐物不與共要人故。
複犯一重。
伺候者。
伺其處所通塞之狀。
守者守護此物。
外更經求。
看者慮有發覺。
恐事不成。
次解重輕。
于中文三。
一自作。
二教他。
三境想。
初自作業。
舉上自手取。
以明輕重。
二教人業。
舉上遣取看取明其輕重。
三境想者。
舉上物中三三句。
以明輕重。
盜心傍通。
理該餘位。
自作位三。
一求過五。
二求正五。
三求減五。
此三各四。
合十二句。
前四句中。
初句是克。
下三通二。
初句可知。
第二句。
克之與漫。
俱一夷罪。
問克求過五。
今但得五。
不得過五。
如何無犯。
答雖複克求。
過五。
以具三同。
得将過五。
方便成五方錢重。
第三句。
若本漫心。
今得減五。
為??重物。
但得一蘭。
若本克心求過五錢。
今取減五。
結二蘭罪。
一取減五。
究竟偷蘭。
二??過五。
方便蘭罪。
問所以此句不相成耶。
答過五減五。
雖同一主。
以??下二。
故不相成。
不同前句三義具足。
第四不得方便一蘭。
第二四句。
第二是克。
餘通二心。
釋同前位。
第三四句。
第三句克。
作通二心。
問本求減五。
今得過五。
不得減五。
應是吉羅。
如何此中。
明夷隐吉。
答先取減五方便吉羅。
後取過五方便偷蘭。
覽輕成重。
因果相順。
故得夷外無别有吉。
若爾前求過五。
得減五錢。
亦是重輕位别。
何以即結二罪。
答前以先心取重。
因以結蘭。
後取減五。
方便但吉。
先重後輕。
因果颠倒。
不類此故。
不得相成。
又解。
不得減五。
别結吉羅。
所以知者。
以本期心。
但取減五。
今見過五。
理應事止。
事既不止心。
更别生心。
以别生心。
定有方便。
不取減五。
方便成過五重。
次句同前。
餘二可解。
次教人有十六句。
前十二句。
但教人為異。
句不異前。
唯求減五。
四句之中。
前前二句。
能教局克。
故犯偷蘭。
所通二心。
一向夷罪。
問教求減五。
得五過五。
望能教人。
不得減五。
此應結吉。
何以亦蘭。
答以五過五。
含其減五。
第三俱克。
第四俱通。
次下四句料簡。
教人能所差别。
此唯對前八句以簡。
以言教人。
求五過五。
不言減五又以減五。
能所前已别故。
此四句中。
前之二句。
料簡重輕。
次下二句。
料簡犯不犯。
初重輕者。
前八之中。
物數增減。
能所同犯。
今此數同。
但物體異。
謂青黃等。
或物體同。
而取處異。
未知此二。
同上犯不。
答不同上文。
謂此所重能輕。
如文說者是。
次下二句。
體處雖同。
而能所以異。
未知此亦同前犯不。
亦亦不同前。
如文說者是。
若定克漫。
前二下一。
能教局克。
所通克漫。
第三能通二心。
所克無罪。
第三境想兩重。
前對重物。
後約輕物。
此之兩重。
皆約犯不犯境。
成以本迷齊各四句。
若對上數境想。
合有三重。
但以五及過五。
鹹是重位故作兩重。
攝法斯盡。
問所以不對重物。
重物想。
作境想耶。
解文言有主有主想。
五過五錢。
明已含說。
次不犯中。
與想取者。
謂無盜心。
反前不與。
己有想。
翻前非己有。
番掃想取。
含反主物。
三三句暫取。
反前不暫取。
親友。
反前非親友。
次明煞戒 約類總明。
四門分别。
一約人趣。
二明父母。
三煞羅漢。
四出佛血。
先解初人。
謂非恩養。
及以福田。
此中開四。
先明制意。
通制如前。
言别意者。
人者報逾下趣。
蘊義懷仁。
智越上天。
厭增修勝。
又以我執心固。
愛壽命于遐齡。
怨結情強。
遞相仇于累劫。
既而形披忍服。
誠令懷悲。
如何不順所宜。
翻行煞戮。
故失掘經言。
一切畏杖痛。
莫不愛壽命。
取已可為譬。
勿煞勿行杖。
以斯義故。
立制防之。
次釋名者。
舊解不然。
今解息風名生。
依身心轉隔斷不續。
名為煞生。
人名别于蘊上建立。
或複生者即是命根。
謂以惡心。
隔斷他命。
乃至一念。
應生不生。
故僧祇第四雲。
人者有命。
人趣所攝。
奪命者。
令彼命根不相續。
四大分散。
是名奪命。
此文複雲。
人者從初識至後識。
而斷其命。
此是戒之所防。
戒是能防。
能所通舉。
故名煞生。
三解具緣。
别緣有五。
一者是人簡餘輕故。
二作人想。
想疑亦輕。
三有煞心。
無心不犯。
四興加行。
若無加行。
境不可壞。
第五加行雖興。
命若未斷。
所規未成。
思心不暢。
故須斷命。
第四??緣。
言??别者。
若??初緣八句蘭罪。
??境雙??。
各有四蘭。
舊立境差。
四境來替。
至此??中。
不論同趣。
此是義途疏略。
前後相違。
今解。
同趣無差。
加天為四。
且阙境四者。
一本欲煞人。
天來替處。
緣天作人想。
二非人人想。
三畜生人想。
四杌作人想。
次雙阙四者。
一本欲煞人。
天來替處。
名為阙境。
于上複生疑心。
為天為人。
即是阙心。
此由境心俱??。
名為雙??。
二本意煞張。
非人來替。
複生疑心。
同前二??。
三畜生疑。
四杌木疑。
問境心二緣。
各依緣??。
别阙理盡。
何須辨雙。
答對異起疑。
不同??初。
疑當異境。
複異第二。
以此不同。
更明雙??。
問雖有斯别。
莫不??二。
??二義齊。
何須更辨。
答若不出者。
人情意謂。
疑當于異境。
不成人方便。
為成人家方便。
故須更明。
問所以辨雙。
是疑非想。
答想由一向。
不得成雙。
如人非人想不??境。
非人人想不少心。
疑中非本期故??境。
猶豫故??心。
此以俱??。
得名為雙。
此之雙??。
寄在初緣。
故單雙??。
各四成八。
次??第二。
想疑各四。
轉想文一。
義含有四。
一人作天想。
二人作非人想。
若本迷人。
作非人想。
煞人無罪。
非人有吉。
今文結蘭者。
為本煞人。
臨至境所。
轉作非人。
由此轉想。
不暢前思。
令前偷蘭。
住在因位。
舉後轉想。
結前心蘭。
故言人非人想蘭。
如三羯磨。
舍者三蘭。
舍是善心。
豈容有罪。
但由舉後舍心。
結前方便。
故言舍者三蘭。
此亦如是。
問人作非人想??心。
故結前心蘭者。
非人作人想??境。
故結前心吉。
答??境之中。
本意煞人。
人想煞心。
恒在本境。
但為非人境差。
令前業??。
即是煞人方便前生。
非人之境後起。
猶是舉後結前偷蘭。
比于轉想。
本異兩殊。
不得見想名同。
抑令齊一。
三作畜生想。
四作杌木想。
次疑??決正。
義亦含四。
一為人為天。
二為人為非人。
三為人為畜生。
四為人為杌木。
次??第三。
全是無罪謂落開緣。
故不制犯。
或可容得提吉。
謂打道俗二衆。
??四無罪。
不制單心。
或獲吉羅。
以未發業。
??五便獲輕重二蘭。
此等通别。
具七方便。
人趣既爾。
餘三類然但輕重殊。
不能繁具。
次煞父母。
是恩養非福田。
先明别意。
言父母者。
身生之本。
加以庭訓義深。
養育恩重。
誠宜候志起居。
七旬已寐。
承顔侍觐。
五恭匪??。
何期孝悌無思。
翻懷逆慮。
煞父害母。
何惡能過。
但以人命不殊。
同結夷罪。
違恩背義。
複得逆名。
故五分二十雲。
告諸比丘。
若人百年之中。
右肩擔父。
左肩擔母。
于上大小便利。
極世珍奇衣食供養。
猶不能報須臾之恩。
從今聽諸比丘。
盡心盡形。
供養父母。
若不供養。
得重罪。
又增一經雲。
供養父母功德果報。
與一生補處菩薩一等。
益福既多。
損罪彌重。
以斯義故。
制不聽為。
釋名可解。
次解具緣。
别緣有五。
一人父母。
二父母想。
三煞心。
四興加行。
五斷命。
第一緣人父母者。
簡異非畜。
或若非畜。
自煞父母。
及人父母。
亦不犯逆。
唯有人類。
煞人父母。
然于人中。
除去北洲。
扇??。
半擇。
無形。
二形。
此等并無律不律儀。
由于染淨二中。
無增上用。
所以者何。
彼身法爾。
志力微劣。
不能作律儀不律儀器。
又解。
彼等皆由根不具故。
父母于子。
愛戀心少。
彼于父母。
亦複不起殷重慚愧。
又是生身父母。
養母不成。
諸所作事。
應咨養母。
次第二緣。
要須母作母想。
故婆沙一百一十九雲。
若于非母。
作母想害。
及于母作非母想害。
俱不成逆。
于父及餘。
應知亦爾。
若本漫心。
雖作餘想。
由心無簡。
亦成逆罪。
次第三緣須有煞心。
若作打心。
或複誤煞。
皆不成逆。
如子執杖擊父身蚥。
母隐在床。
謂餘而煞。
第四不起加行。
亦無無間。
如人扶持父母。
經過險路。
恐有賊來逼令前進。
父母颠仆。
即便喪命。
以無加行。
不成煞罪。
次第五緣加行究竟滿足成逆。
故俱舍十八雲。
若于父母。
起煞加行。
誤煞餘人。
無無間罪。
于非父母起煞加行。
誤煞父母。
亦不成逆。
但使加行究竟成滿。
設形改轉。
亦成逆罪。
以依止一故。
由如是義故有問言。
頗有女人非母非羅漢煞成逆耶。
答有。
謂父轉根為女。
頗有男子。
非父非羅漢。
害成逆耶。
答有。
謂母轉根為男。
爾者若但打時。
亦得打父母罪不。
答曰不得。
爾者煞亦不應得成逆罪。
答打本就位。
不據恩養。
如打現父。
結同餘俗。
何況轉根。
不就位别。
次??别緣。
準同人位。
然此餘人。
望父無逆。
亦應得作心境差句。
但以餘人。
單唯??理。
不??教名。
故不辨也。
次煞羅漢。
是福田非恩養。
言阿羅漢者。
道契無生。
證六通而自在。
騰晖有頂。
作九地之津梁。
既聖既尊。
是歸是救。
能利能益。
可敬可崇。
何容縱彼愚情。
損傷勝境。
恣其頑意。
煞害德田。
但以人同夷罪。
道滿逆??。
過狀不輕。
雙标理教。
次釋名者。
煞義如前。
言羅漢者。
婆沙三十二雲。
羅漢名應。
阿之言不。
于諸界趣。
不應流轉。
故名不應。
又雲羅漢名賊。
亦名為怨。
阿之言無。
無煩惱怨賊。
故名阿羅漢。
又九十四雲。
應受世間勝供養故。
次具五緣。
一是阿羅漢。
以彼身中具諸勝德。
壞德所依。
故成逆罪。
問煞餘學人。
如何非逆。
答由田不滿。
不成逆??。
故婆沙一百一十九雲。
前說無間由二緣得。
一背恩養。
二壞德田。
害諸有學。
非壞德田。
以彼身有功德。
亦有過失。
有妙行亦有惡行。
有善根亦有不善根。
複何因緣。
辟支非逆。
解凡成逆罪。
須具六緣。
一藉教進修。
二觀智猛利。
三曾修學道。
四能現神通。
五善能說法。
六得益深廣。
具斯六義。
利益處寬。
福田是勝。
故得逆罪。
其辟支佛。
但能現通。
田不滿足。
故不成逆。
故涅槃十七雲。
緣覺之人。
修寂滅法。
志樂獨處。
着化衆生。
但能現通。
終日點然。
無所宣說。
二阿羅漢想。
謂作餘想。
不成逆罪。
故俱舍問雲。
将死方得阿羅漢果。
能煞彼者。
得逆罪不。
答無。
于無學身。
無煞加行。
若本漫心。
雖不了知是阿羅漢。
亦成逆罪。
故俱舍雲。
彼于依止起定煞心。
無簡别故。
亦成逆罪。
三煞心。
四加行。
五斷命。
??緣同上。
次出佛血。
佛者道過三界。
智邁十方。
為六趣之舟航。
作四生之導首。
信無倫而獨秀。
諒勝境而孤标。
誠宜勵己亡身。
虔心供養。
何期不思厚德。
反念傷殘。
情過不輕。
是故聖制。
但以命不可斷。
結以蘭名。
出血業深。
故加逆稱。
釋名可解。
問世尊身有諸無學法。
說名為佛。
此不可害。
雲何惡心出血。
得無間罪。
答婆沙一百一十九。
世支說雲。
以于能成大菩提法。
起惡意樂。
欲毀壞故。
雖害生身。
于彼得逆。
複次佛無學法。
依生身轉。
若壞所依。
能依亦壞。
如破瓶失乳。
是以得無間。
問如起惡心出佛身血。
得無間罪。
頗有起煞心。
不至出血。
亦得無間罪耶。
答有。
應作四句。
有起惡心。
出佛身血。
不得無間罪。
謂起打心。
令出身血。
有起惡心。
不至出血。
得無間罪。
謂起煞心。
乃至令血移處。
有起惡心。
出佛身血。
亦得無間罪。
謂起煞心。
令出身血。
有起惡心。
不至出血。
不得無間罪。
謂起打心。
令血移處。
問未知出血偷蘭。
是最初不。
為是究竟。
為是方便。
答此是第二。
不是最初。
以此起在煞人或戒後。
爾者煞佛有逆。
餘人無逆。
既是逆非逆異。
如何無初。
答逆是違理。
不由佛制。
不可約此以辨最初。
論其違教。
煞戒已興。
此既後起。
故是第二。
若以逆故。
即别立初。
如餘三煞。
亦應有初。
餘既不然。
此如何有。
又此出血。
是方便非究竟。
以望本心欲斷佛命。
今但出血。
不暢本思。
故俱舍雲。
一是煞生業道加行。
具緣還五。
一是佛。
二佛想。
三煞心。
四加行。
五血移處。
移已攝出。
若不舉此。
收義不周。
問血移成逆。
心通克漫以不。
答若本漫心。
不簡彼此。
對佛雖可不知是佛。
但使出血血移。
皆成逆罪。
若本克心。
不欲害佛。
知方成逆。
不知無逆。
次??緣者。
若??初二。
同前人位。
若??煞心。
合得提罪。
??四無罪。
或獲吉羅。
??五血不移處。
無逆蘭。
本規斷命。
未斷故蘭。
次下釋文。
科同于上。
今就漏起呵中。
文二。
初明其犯第二時諸居士下。
發覺呵責。
前文有三。
初如來住處。
第二無數方便下。
人緣合辨。
第三彼即受下。
正明相煞。
人緣文二。
初明遠緣。
第二諸比丘在婆求河邊下近緣。
遠中文四。
一說藥勸修。
第二諸比丘下。
念說為己。
第三時諸比丘下。
順教修成。
第四便求刀下。
習成厭報。
先解初文。
說不淨行者彰過。
歎不淨行者贊行。
歎思惟者勸修。
所以說不淨者。
凡是證入初基。
皆以五停導引。
然五停觀。
非遍修行。
于中要者。
唯有二門。
謂不淨觀。
及持息念。
此二觀門。
亦随行增。
非要具修。
能入聖道。
謂觀行人。
總有二類。
一者貪增。
修不淨觀。
二者尋增。
修持息念。
此中世尊接二類生。
說二觀門。
令其趣入。
先教不淨。
正為治貪。
然貪差别。
略論有四。
一顯色貪。
緣青瘀等。
二形色貪。
緣被食等。
三妙觸貪。
緣蟲膽等。
四供奉貪。
緣屍不動等。
此貪雖四。
骨??能除。
以骨??中。
無四貪境。
故教比丘。
修骨瑣觀。
即能除彼四貪不生。
其作觀法。
總有三位。
一初業位。
二已熟修位。
三起超作意位。
謂觀行者。
欲修觀時。
應先系心。
于自身中。
或于足指。
或額及餘。
随所樂處。
心得住已。
于自身分。
假想思惟。
皮肉爛堕。
漸令骨淨。
乃至具觀全身骨瑣。
見一具已複觀第二。
如是漸次。
廣至一房。
一寺一園。
一村一國。
乃至遍地。
以海為邊。
于其中間。
骨??充滿。
為令勝解得增長故。
于所廣事。
漸略而觀。
乃至唯觀一具骨??。
至此漸略。
不淨觀成。
名觀行人初習業位。
複于一具。
先除足骨。
思惟餘骨。
系心而住。
漸次乃至除頭半骨。
思惟半骨。
系心而住。
齊此轉略。
不淨觀成。
名觀行人已熟修位。
又除半骨。
系心眉間。
專注一緣。
湛然而住。
齊此極略。
不淨觀成。
名觀行人超作意位。
若作骨觀。
釋此文者。
非直即與此文相應。
亦複不乖入道次第。
若取智度論中五種不淨釋者。
非直不應趣入之門。
亦與一切聖教相害。
諸師不知旨趣。
直見不淨名同。
便引來解。
遂成大好。
以此即是念處位收。
如何至後文中。
卻修持息。
又多論第三雲。
所以習不淨觀。
先在面上者。
修此觀法。
為除貪欲心。
以欲心生。
要從面起。
故先觀面。
若作種子等不淨觀者。
所以要從面起。
又涅槃經第二十五雲。
貪欲病者。
教觀骨相。
次諸比丘。
點念大聖。
為己宣說。
應可修行。
次依修克獲。
于中有法喻合。
法中。
時諸比丘。
舉能習觀人。
即無數下。
方便習觀。
從定覺已。
觀成厭報。
喻合二文亦三如上。
次觀成厭報。
此謂愚人厭報。
不除其病。
智人除病。
而不厭報。
次明近緣。
文對能煞之人。
序列所煞求意。
為彰過非。
一切獨舉婆求河邊。
其文有四。
第一舉前第二聖為己說。
第二舉前第三習觀成就。
第三舉前第四厭報求煞。
第四舉能煞者。
言沙門者是性。
非是出家沙門。
五分雲彌鄰旃陀羅。
見論第十雲鹿杖沙門。
鹿杖是名。
作沙門形。
剃發留少周羅發。
着壞色衣。
依止比丘。
拾殘自活。
以作沙門形相故。
諸比丘呼言。
大德斷我命來。
次正相煞。
文中有四。
第一受雇行煞。
第二内心追悔見論雲。
以世間人言河能洗除人罪。
是故往河洗刀。
望除罪垢。
第三天魔勸贊。
欲令信行。
在水不陷。
第四受勸行煞。
謂為度人。
其中比丘。
觀未成者。
名為未離欲身毛豎等。
習觀成者。
厭患身命。
故曰愛盡身毛不豎。
次呵有二。
謂俗及佛。
所以無比丘呵者。
情謂為是。
以觀未成。
方便修習。
其已成者。
方能厭耳。
佛呵文三。
第一發學所由。
第二唯願下。
請更修法。
第三爾時下。
正明呵責。
發覺文四。
初小緣集者。
舊解雲。
以布薩。
為小因緣。
四部都會。
為大因緣。
複有解雲。
謂除說戒。
作餘羯磨。
是小因緣。
此之二釋。
鹹不應理。
以文但雲小緣。
不言說戒。
故知不得以說戒為小緣。
又羯磨法。
八年前無。
佛亦不秉。
不得為小緣。
今解。
但以如常集會。
問經請法。
以為小緣。
故善見雲。
世尊立制。
半月靜坐。
知五百比丘死盡。
從禅定起。
知而故問。
欲為說法。
又五分雲。
從三昧起。
在露處坐。
大衆圍繞。
理實世尊初從定起。
比丘法應圍繞禮敬。
為此故雲以小因緣。
不須别更出大因緣。
第二爾時下。
見衆減少。
第三爾時下。
因前緻問。
第四爾時下時事白佛。
次改觀文二。
先明說法方便。
方便文四。
初阿難陳請。
次佛令集衆。
次奉命集僧。
後集已白知。
比丘疑曰。
我等正欲依前佛教。
習行不淨。
恐緻前突祇欲不修。
複是佛說。
于此未明。
稱雲疑惑。
請更改。
方離前災經。
體解聖旨。
故曰永無。
餘文可解。
次正說法文中有四。
第一改觀投機。
第二念說為己。
第三順教修習。
第四觀成獲果。
此之四文。
并悉次第。
反前相煞緣中四句。
今說息觀。
令既得道。
明前不淨。
不令厭報。
如何謬執。
退失道門。
改意如此。
初文有二。
一明說法體。
二明對機正說。
法體文。
三謂法喻合。
今詳法喻等文。
但可為二法。
中二者。
初舉定體。
歎其能治。
第二諸不善下。
是所滅之尋。
初體應雲。
阿那阿波那念。
此雲入出息觀。
以慧為體。
但以念近于慧。
故名為念。
言阿那者。
謂持息入。
是引外風。
令入身義。
阿波那者。
謂持息出是引内風。
令出身義。
此相圓滿。
由具六因。
一數。
二随。
三止。
四觀。
五轉。
六淨數。
謂系心緣入出息。
不作加行。
放舍身心。
唯念憶持。
入出息數。
從一至十。
不增不減。
所以爾者。
恐心于境。
有聚散故。
然于此中。
容有三失。
一數減失于二謂一。
二數增失。
于一謂二。
三雜亂失。
于入謂出。
于出謂入。
又可數無次第。
亦名亂遙。
離此三失。
名為正數。
若十中間。
心散亂者。
複應從一。
次第數之。
終而複始。
乃至得定。
此出入息。
應先數入。
以生息入。
死時出故。
随謂系心緣。
入出息不作加行。
随息而行念息入時。
從外入内。
謂從口鼻流至咽喉。
複從咽喉流。
至心胸。
複從心胸流至?輪。
如是展轉。
乃至足指。
念恒随逐。
複念于息。
從内出外。
半麻一麻。
半麥一麥。
半指節一指節。
半指一指。
半搩手。
一搩手。
半肘一肘。
半尋一尋。
乃至廣說。
随根勢力。
息去近遠。
念恒随逐。
餘止等可解。
次喻有二。
一秋天喻。
二大雨喻。
二喻之中。
準法各有能所不同。
舊來長分為四。
合喻可解。
次對機說。
下之三文可知。
次呵責。
改觀除疑。
時遙事隔。
更須集衆。
呵所不應。
問世尊說不淨觀。
已知比丘厭報。
如何今乃自呵責耶。
答世尊雖知。
比丘厭報。
此觀即是。
入道初基。
何不依之。
進求而反。
厭其現報。
此厭現報。
不除餘集因。
因既未除。
苦果還起。
此則壅本剪條。
更增郁茂。
非行道人。
故須呵責。
又解佛既呵責。
明前厭非。
即令比丘。
仿習心斷。
問此中能行煞者。
本非比丘。
所煞已死。
不可呵責。
其未死人。
複無情過。
未知何人。
是合呵者。
答已死雖不可呵現者。
亦曾相贊。
即呵此之相贊煞者。
又解此諸比丘。
住果證者。
即是前習不淨觀人。
此既修進。
得增上法。
明前不淨。
本意亦然。
雲何謬執。
不能趣證。
乃相贊歎。
厭報求煞。
次釋戒本六句。
一人。
二故自手斷。
謂身作業。
三人者。
謂所煞境。
四持刀與人。
古舊斷雲。
是安煞具煞。
此釋不然。
其安煞。
具自别立章。
解釋不開。
此中持刀言事。
又彼此文語意各異。
豈以持刀名同遂則指此是彼。
是故今解。
此牒緣中持刀贊勸。
贊勸受法。
用刀自害。
作如是下。
結前贊勸。
五結六擯。
次下廣釋五六二句。
略而不解。
解前四中。
文分為二。
初明成犯相。
二天子下輕重相。
前中初三。
别釋。
二四合解。
别中初識者。
謂初結生一念。
生有後識者。
謂後一念正住死有中間。
識壽命根相依。
息起不絕。
名之為生。
此等無形。
不可說害。
但壞所依。
能依息斷。
息起不續。
名為煞生。
自下合解。
二四兩句。
文分
尋生疑悔。
乃至佛言。
不犯波羅夷。
犯偷羅遮。
第六北方人主。
十雲。
盜天北方人物犯蘭。
以彼無我所心故。
餘方成重。
皆據此方錢斷。
見論第十。
帝釋立店販賣。
比丘天眼觀知而取。
帝釋??惜。
還不無犯。
以是應化物故。
次非畜者。
此文不明。
五分。
盜非人物蘭。
畜生物吉。
次明盜心。
祇中。
好心互用佛僧物。
亦成盜心。
所謂癡心犯也。
十誦五十一。
有五種取。
苦切取。
輕慢取。
以他名字取。
抵突取。
受寄取。
伽論第七。
有五種取。
謂強奪取。
耎語取。
苦切取。
受寄取。
施已還取。
下文有五種賊心。
黑闇心。
耶心。
曲戾心。
不善心。
常有盜他物心。
複有五種賊心。
決定取。
恐怯取。
寄物取。
見便取。
倚托取。
次明重物。
要五錢已上。
問未知此是何等五錢。
答準其道理。
随用國所用八種錢中。
計五成重。
故下文雲錢者上有文像。
國土所用。
僧祗第二。
告諸比丘。
從今當知。
十九古錢名一罽利沙槃。
分一罽利沙槃。
分分為四分。
若盜一分若一分直。
犯波羅夷。
所言四錢三角者。
依此準也。
又十誦五十一。
問如佛所說。
若比丘盜心取他物。
乃至五錢。
若直五錢物。
得波羅夷。
雲何是五錢。
答若一銅錢直十六小銅錢者是。
計今小錢合八十成重。
雖爾且依前說。
次取之方。
埋藏牽挽言辭攻擊等。
随設損财之儀。
皆成盜罪。
次明離處。
差别為二。
一約離處明離處。
若準多論第三。
若舍物同主。
離地成重。
曳而不離。
未出家界偷蘭。
出界始重。
若舍物别主。
離本處即重。
異邑上亦同此例。
若依此文。
但離處即結。
不論主物同異。
第二有無離處明離處。
此中多句。
一文書成。
如非法斷類。
見論第九。
若??地作字。
初??一頭蘭。
??兩頭重。
二言教立如偷夏唱大。
見論十七。
若比丘實一臘。
妄言二臘。
依二臘次受利養。
計錢犯重。
一切言詞辨說等皆同。
三移标相。
下文。
時有比丘分地。
盜心移他地相。
彼疑。
佛言移标相。
若直五錢夷。
見論。
若有二标。
舉一蘭。
舉二夷。
若有三标。
一吉。
二蘭。
三夷。
若有衆多标。
前者并吉。
後第二蘭。
末後者夷。
四堕籌。
謂分物及付受。
下文時有比丘。
盜心倒易他分物籌。
彼疑。
佛言。
舉籌便波羅夷。
五轉齒。
謂賭物人轉彩。
或更異門。
盜他田宅。
政擊破村。
燒埋壞色。
空中吹毳。
鳥杙斷流。
及明了所明。
内界等類。
不能具陳。
次結罪者。
問諸外财物。
一切有情共業所感。
何故盜者。
唯于财主得罪非餘。
答婆沙二十一雲。
财主于财攝受守護。
餘則不爾。
是故盜者。
唯于财主得罪非餘。
複次财主于财。
作己有想。
盜者于彼。
作财主想。
故唯于彼得罪非餘。
實論第九。
問曰一切萬物。
皆共業所。
生。
劫盜何故得罪。
答雖從共業因生。
因有強弱。
若人業因緣強。
又勤加功。
此物則屬。
次乘上盜物。
主物同異。
準上所明。
盜取乘體四足舉遍重。
言從道至道等者。
但是取者。
方便之心。
非謂要至非道等方犯。
如觀軍之類。
盜擔亦然。
次空處者。
謂空中所有屬主之物。
見論第九。
空中鳥等。
若捉牽尾離頭處重。
傍牽左翅過右翅亦重。
上下亦然。
次上處者。
謂在樹?杙等。
次破村體。
機開等者。
是破村之計。
若以此計。
破村損财。
皆成盜罪。
蘭若者。
村外空地。
此文不定近遠。
五分。
聚落外盡一箭道。
有慚愧又所便利處。
次船者。
僧祇第三雲。
順牽尾過頭處。
倒牽頭過尾處。
若右邊傍牽左過右者夷。
左邊傍牽亦爾。
車亦如是。
次盜水中物。
十誦雲。
水中浮物來下。
比丘取。
直五錢夷。
若捉留住。
後水到前夷。
若沉着水底。
若舉離水俱夷。
複次有主池中。
諸有主。
比丘以偷奪心。
取是諸鳥夷。
若沉着水底蘭。
若舉離水夷。
複有無主池中。
諸有主鳥。
比丘偷奪心取夷。
若沉着水底夷。
若舉離水亦夷。
次不輸稅者。
僧祇第三雲。
世尊弟子比丘比丘尼。
不應輸稅。
若賣買者應輸稅。
既白衣應輸稅。
若有應稅物。
而比丘為隐。
得免者重。
準文比丘無輸稅法。
若有非理稅者。
方便得脫無罪。
若此有罪不與賊物。
亦應是犯。
次園及物同異如上。
次二足衆生者。
十誦六十。
有賊捉弟子将去。
和上還奪取。
生疑白佛。
佛言若決定屬賊。
得重。
若未決定無罪。
阇梨亦爾。
又賊捉一比丘将去。
還自奪身走來。
生疑白佛。
佛言自偷盜身無罪。
次同則業。
或是私心隐藏。
或公強不與。
滿五皆重。
次共要者。
劫偷得物。
契要共分。
盜心隐藏。
滿五者重。
此中有二罪。
一以盜物故。
财主邊得一重。
二以隐物不與共要人故。
複犯一重。
伺候者。
伺其處所通塞之狀。
守者守護此物。
外更經求。
看者慮有發覺。
恐事不成。
次解重輕。
于中文三。
一自作。
二教他。
三境想。
初自作業。
舉上自手取。
以明輕重。
二教人業。
舉上遣取看取明其輕重。
三境想者。
舉上物中三三句。
以明輕重。
盜心傍通。
理該餘位。
自作位三。
一求過五。
二求正五。
三求減五。
此三各四。
合十二句。
前四句中。
初句是克。
下三通二。
初句可知。
第二句。
克之與漫。
俱一夷罪。
問克求過五。
今但得五。
不得過五。
如何無犯。
答雖複克求。
過五。
以具三同。
得将過五。
方便成五方錢重。
第三句。
若本漫心。
今得減五。
為??重物。
但得一蘭。
若本克心求過五錢。
今取減五。
結二蘭罪。
一取減五。
究竟偷蘭。
二??過五。
方便蘭罪。
問所以此句不相成耶。
答過五減五。
雖同一主。
以??下二。
故不相成。
不同前句三義具足。
第四不得方便一蘭。
第二四句。
第二是克。
餘通二心。
釋同前位。
第三四句。
第三句克。
作通二心。
問本求減五。
今得過五。
不得減五。
應是吉羅。
如何此中。
明夷隐吉。
答先取減五方便吉羅。
後取過五方便偷蘭。
覽輕成重。
因果相順。
故得夷外無别有吉。
若爾前求過五。
得減五錢。
亦是重輕位别。
何以即結二罪。
答前以先心取重。
因以結蘭。
後取減五。
方便但吉。
先重後輕。
因果颠倒。
不類此故。
不得相成。
又解。
不得減五。
别結吉羅。
所以知者。
以本期心。
但取減五。
今見過五。
理應事止。
事既不止心。
更别生心。
以别生心。
定有方便。
不取減五。
方便成過五重。
次句同前。
餘二可解。
次教人有十六句。
前十二句。
但教人為異。
句不異前。
唯求減五。
四句之中。
前前二句。
能教局克。
故犯偷蘭。
所通二心。
一向夷罪。
問教求減五。
得五過五。
望能教人。
不得減五。
此應結吉。
何以亦蘭。
答以五過五。
含其減五。
第三俱克。
第四俱通。
次下四句料簡。
教人能所差别。
此唯對前八句以簡。
以言教人。
求五過五。
不言減五又以減五。
能所前已别故。
此四句中。
前之二句。
料簡重輕。
次下二句。
料簡犯不犯。
初重輕者。
前八之中。
物數增減。
能所同犯。
今此數同。
但物體異。
謂青黃等。
或物體同。
而取處異。
未知此二。
同上犯不。
答不同上文。
謂此所重能輕。
如文說者是。
次下二句。
體處雖同。
而能所以異。
未知此亦同前犯不。
亦亦不同前。
如文說者是。
若定克漫。
前二下一。
能教局克。
所通克漫。
第三能通二心。
所克無罪。
第三境想兩重。
前對重物。
後約輕物。
此之兩重。
皆約犯不犯境。
成以本迷齊各四句。
若對上數境想。
合有三重。
但以五及過五。
鹹是重位故作兩重。
攝法斯盡。
問所以不對重物。
重物想。
作境想耶。
解文言有主有主想。
五過五錢。
明已含說。
次不犯中。
與想取者。
謂無盜心。
反前不與。
己有想。
翻前非己有。
番掃想取。
含反主物。
三三句暫取。
反前不暫取。
親友。
反前非親友。
次明煞戒 約類總明。
四門分别。
一約人趣。
二明父母。
三煞羅漢。
四出佛血。
先解初人。
謂非恩養。
及以福田。
此中開四。
先明制意。
通制如前。
言别意者。
人者報逾下趣。
蘊義懷仁。
智越上天。
厭增修勝。
又以我執心固。
愛壽命于遐齡。
怨結情強。
遞相仇于累劫。
既而形披忍服。
誠令懷悲。
如何不順所宜。
翻行煞戮。
故失掘經言。
一切畏杖痛。
莫不愛壽命。
取已可為譬。
勿煞勿行杖。
以斯義故。
立制防之。
次釋名者。
舊解不然。
今解息風名生。
依身心轉隔斷不續。
名為煞生。
人名别于蘊上建立。
或複生者即是命根。
謂以惡心。
隔斷他命。
乃至一念。
應生不生。
故僧祇第四雲。
人者有命。
人趣所攝。
奪命者。
令彼命根不相續。
四大分散。
是名奪命。
此文複雲。
人者從初識至後識。
而斷其命。
此是戒之所防。
戒是能防。
能所通舉。
故名煞生。
三解具緣。
别緣有五。
一者是人簡餘輕故。
二作人想。
想疑亦輕。
三有煞心。
無心不犯。
四興加行。
若無加行。
境不可壞。
第五加行雖興。
命若未斷。
所規未成。
思心不暢。
故須斷命。
第四??緣。
言??别者。
若??初緣八句蘭罪。
??境雙??。
各有四蘭。
舊立境差。
四境來替。
至此??中。
不論同趣。
此是義途疏略。
前後相違。
今解。
同趣無差。
加天為四。
且阙境四者。
一本欲煞人。
天來替處。
緣天作人想。
二非人人想。
三畜生人想。
四杌作人想。
次雙阙四者。
一本欲煞人。
天來替處。
名為阙境。
于上複生疑心。
為天為人。
即是阙心。
此由境心俱??。
名為雙??。
二本意煞張。
非人來替。
複生疑心。
同前二??。
三畜生疑。
四杌木疑。
問境心二緣。
各依緣??。
别阙理盡。
何須辨雙。
答對異起疑。
不同??初。
疑當異境。
複異第二。
以此不同。
更明雙??。
問雖有斯别。
莫不??二。
??二義齊。
何須更辨。
答若不出者。
人情意謂。
疑當于異境。
不成人方便。
為成人家方便。
故須更明。
問所以辨雙。
是疑非想。
答想由一向。
不得成雙。
如人非人想不??境。
非人人想不少心。
疑中非本期故??境。
猶豫故??心。
此以俱??。
得名為雙。
此之雙??。
寄在初緣。
故單雙??。
各四成八。
次??第二。
想疑各四。
轉想文一。
義含有四。
一人作天想。
二人作非人想。
若本迷人。
作非人想。
煞人無罪。
非人有吉。
今文結蘭者。
為本煞人。
臨至境所。
轉作非人。
由此轉想。
不暢前思。
令前偷蘭。
住在因位。
舉後轉想。
結前心蘭。
故言人非人想蘭。
如三羯磨。
舍者三蘭。
舍是善心。
豈容有罪。
但由舉後舍心。
結前方便。
故言舍者三蘭。
此亦如是。
問人作非人想??心。
故結前心蘭者。
非人作人想??境。
故結前心吉。
答??境之中。
本意煞人。
人想煞心。
恒在本境。
但為非人境差。
令前業??。
即是煞人方便前生。
非人之境後起。
猶是舉後結前偷蘭。
比于轉想。
本異兩殊。
不得見想名同。
抑令齊一。
三作畜生想。
四作杌木想。
次疑??決正。
義亦含四。
一為人為天。
二為人為非人。
三為人為畜生。
四為人為杌木。
次??第三。
全是無罪謂落開緣。
故不制犯。
或可容得提吉。
謂打道俗二衆。
??四無罪。
不制單心。
或獲吉羅。
以未發業。
??五便獲輕重二蘭。
此等通别。
具七方便。
人趣既爾。
餘三類然但輕重殊。
不能繁具。
次煞父母。
是恩養非福田。
先明别意。
言父母者。
身生之本。
加以庭訓義深。
養育恩重。
誠宜候志起居。
七旬已寐。
承顔侍觐。
五恭匪??。
何期孝悌無思。
翻懷逆慮。
煞父害母。
何惡能過。
但以人命不殊。
同結夷罪。
違恩背義。
複得逆名。
故五分二十雲。
告諸比丘。
若人百年之中。
右肩擔父。
左肩擔母。
于上大小便利。
極世珍奇衣食供養。
猶不能報須臾之恩。
從今聽諸比丘。
盡心盡形。
供養父母。
若不供養。
得重罪。
又增一經雲。
供養父母功德果報。
與一生補處菩薩一等。
益福既多。
損罪彌重。
以斯義故。
制不聽為。
釋名可解。
次解具緣。
别緣有五。
一人父母。
二父母想。
三煞心。
四興加行。
五斷命。
第一緣人父母者。
簡異非畜。
或若非畜。
自煞父母。
及人父母。
亦不犯逆。
唯有人類。
煞人父母。
然于人中。
除去北洲。
扇??。
半擇。
無形。
二形。
此等并無律不律儀。
由于染淨二中。
無增上用。
所以者何。
彼身法爾。
志力微劣。
不能作律儀不律儀器。
又解。
彼等皆由根不具故。
父母于子。
愛戀心少。
彼于父母。
亦複不起殷重慚愧。
又是生身父母。
養母不成。
諸所作事。
應咨養母。
次第二緣。
要須母作母想。
故婆沙一百一十九雲。
若于非母。
作母想害。
及于母作非母想害。
俱不成逆。
于父及餘。
應知亦爾。
若本漫心。
雖作餘想。
由心無簡。
亦成逆罪。
次第三緣須有煞心。
若作打心。
或複誤煞。
皆不成逆。
如子執杖擊父身蚥。
母隐在床。
謂餘而煞。
第四不起加行。
亦無無間。
如人扶持父母。
經過險路。
恐有賊來逼令前進。
父母颠仆。
即便喪命。
以無加行。
不成煞罪。
次第五緣加行究竟滿足成逆。
故俱舍十八雲。
若于父母。
起煞加行。
誤煞餘人。
無無間罪。
于非父母起煞加行。
誤煞父母。
亦不成逆。
但使加行究竟成滿。
設形改轉。
亦成逆罪。
以依止一故。
由如是義故有問言。
頗有女人非母非羅漢煞成逆耶。
答有。
謂父轉根為女。
頗有男子。
非父非羅漢。
害成逆耶。
答有。
謂母轉根為男。
爾者若但打時。
亦得打父母罪不。
答曰不得。
爾者煞亦不應得成逆罪。
答打本就位。
不據恩養。
如打現父。
結同餘俗。
何況轉根。
不就位别。
次??别緣。
準同人位。
然此餘人。
望父無逆。
亦應得作心境差句。
但以餘人。
單唯??理。
不??教名。
故不辨也。
次煞羅漢。
是福田非恩養。
言阿羅漢者。
道契無生。
證六通而自在。
騰晖有頂。
作九地之津梁。
既聖既尊。
是歸是救。
能利能益。
可敬可崇。
何容縱彼愚情。
損傷勝境。
恣其頑意。
煞害德田。
但以人同夷罪。
道滿逆??。
過狀不輕。
雙标理教。
次釋名者。
煞義如前。
言羅漢者。
婆沙三十二雲。
羅漢名應。
阿之言不。
于諸界趣。
不應流轉。
故名不應。
又雲羅漢名賊。
亦名為怨。
阿之言無。
無煩惱怨賊。
故名阿羅漢。
又九十四雲。
應受世間勝供養故。
次具五緣。
一是阿羅漢。
以彼身中具諸勝德。
壞德所依。
故成逆罪。
問煞餘學人。
如何非逆。
答由田不滿。
不成逆??。
故婆沙一百一十九雲。
前說無間由二緣得。
一背恩養。
二壞德田。
害諸有學。
非壞德田。
以彼身有功德。
亦有過失。
有妙行亦有惡行。
有善根亦有不善根。
複何因緣。
辟支非逆。
解凡成逆罪。
須具六緣。
一藉教進修。
二觀智猛利。
三曾修學道。
四能現神通。
五善能說法。
六得益深廣。
具斯六義。
利益處寬。
福田是勝。
故得逆罪。
其辟支佛。
但能現通。
田不滿足。
故不成逆。
故涅槃十七雲。
緣覺之人。
修寂滅法。
志樂獨處。
着化衆生。
但能現通。
終日點然。
無所宣說。
二阿羅漢想。
謂作餘想。
不成逆罪。
故俱舍問雲。
将死方得阿羅漢果。
能煞彼者。
得逆罪不。
答無。
于無學身。
無煞加行。
若本漫心。
雖不了知是阿羅漢。
亦成逆罪。
故俱舍雲。
彼于依止起定煞心。
無簡别故。
亦成逆罪。
三煞心。
四加行。
五斷命。
??緣同上。
次出佛血。
佛者道過三界。
智邁十方。
為六趣之舟航。
作四生之導首。
信無倫而獨秀。
諒勝境而孤标。
誠宜勵己亡身。
虔心供養。
何期不思厚德。
反念傷殘。
情過不輕。
是故聖制。
但以命不可斷。
結以蘭名。
出血業深。
故加逆稱。
釋名可解。
問世尊身有諸無學法。
說名為佛。
此不可害。
雲何惡心出血。
得無間罪。
答婆沙一百一十九。
世支說雲。
以于能成大菩提法。
起惡意樂。
欲毀壞故。
雖害生身。
于彼得逆。
複次佛無學法。
依生身轉。
若壞所依。
能依亦壞。
如破瓶失乳。
是以得無間。
問如起惡心出佛身血。
得無間罪。
頗有起煞心。
不至出血。
亦得無間罪耶。
答有。
應作四句。
有起惡心。
出佛身血。
不得無間罪。
謂起打心。
令出身血。
有起惡心。
不至出血。
得無間罪。
謂起煞心。
乃至令血移處。
有起惡心。
出佛身血。
亦得無間罪。
謂起煞心。
令出身血。
有起惡心。
不至出血。
不得無間罪。
謂起打心。
令血移處。
問未知出血偷蘭。
是最初不。
為是究竟。
為是方便。
答此是第二。
不是最初。
以此起在煞人或戒後。
爾者煞佛有逆。
餘人無逆。
既是逆非逆異。
如何無初。
答逆是違理。
不由佛制。
不可約此以辨最初。
論其違教。
煞戒已興。
此既後起。
故是第二。
若以逆故。
即别立初。
如餘三煞。
亦應有初。
餘既不然。
此如何有。
又此出血。
是方便非究竟。
以望本心欲斷佛命。
今但出血。
不暢本思。
故俱舍雲。
一是煞生業道加行。
具緣還五。
一是佛。
二佛想。
三煞心。
四加行。
五血移處。
移已攝出。
若不舉此。
收義不周。
問血移成逆。
心通克漫以不。
答若本漫心。
不簡彼此。
對佛雖可不知是佛。
但使出血血移。
皆成逆罪。
若本克心。
不欲害佛。
知方成逆。
不知無逆。
次??緣者。
若??初二。
同前人位。
若??煞心。
合得提罪。
??四無罪。
或獲吉羅。
??五血不移處。
無逆蘭。
本規斷命。
未斷故蘭。
次下釋文。
科同于上。
今就漏起呵中。
文二。
初明其犯第二時諸居士下。
發覺呵責。
前文有三。
初如來住處。
第二無數方便下。
人緣合辨。
第三彼即受下。
正明相煞。
人緣文二。
初明遠緣。
第二諸比丘在婆求河邊下近緣。
遠中文四。
一說藥勸修。
第二諸比丘下。
念說為己。
第三時諸比丘下。
順教修成。
第四便求刀下。
習成厭報。
先解初文。
說不淨行者彰過。
歎不淨行者贊行。
歎思惟者勸修。
所以說不淨者。
凡是證入初基。
皆以五停導引。
然五停觀。
非遍修行。
于中要者。
唯有二門。
謂不淨觀。
及持息念。
此二觀門。
亦随行增。
非要具修。
能入聖道。
謂觀行人。
總有二類。
一者貪增。
修不淨觀。
二者尋增。
修持息念。
此中世尊接二類生。
說二觀門。
令其趣入。
先教不淨。
正為治貪。
然貪差别。
略論有四。
一顯色貪。
緣青瘀等。
二形色貪。
緣被食等。
三妙觸貪。
緣蟲膽等。
四供奉貪。
緣屍不動等。
此貪雖四。
骨??能除。
以骨??中。
無四貪境。
故教比丘。
修骨瑣觀。
即能除彼四貪不生。
其作觀法。
總有三位。
一初業位。
二已熟修位。
三起超作意位。
謂觀行者。
欲修觀時。
應先系心。
于自身中。
或于足指。
或額及餘。
随所樂處。
心得住已。
于自身分。
假想思惟。
皮肉爛堕。
漸令骨淨。
乃至具觀全身骨瑣。
見一具已複觀第二。
如是漸次。
廣至一房。
一寺一園。
一村一國。
乃至遍地。
以海為邊。
于其中間。
骨??充滿。
為令勝解得增長故。
于所廣事。
漸略而觀。
乃至唯觀一具骨??。
至此漸略。
不淨觀成。
名觀行人初習業位。
複于一具。
先除足骨。
思惟餘骨。
系心而住。
漸次乃至除頭半骨。
思惟半骨。
系心而住。
齊此轉略。
不淨觀成。
名觀行人已熟修位。
又除半骨。
系心眉間。
專注一緣。
湛然而住。
齊此極略。
不淨觀成。
名觀行人超作意位。
若作骨觀。
釋此文者。
非直即與此文相應。
亦複不乖入道次第。
若取智度論中五種不淨釋者。
非直不應趣入之門。
亦與一切聖教相害。
諸師不知旨趣。
直見不淨名同。
便引來解。
遂成大好。
以此即是念處位收。
如何至後文中。
卻修持息。
又多論第三雲。
所以習不淨觀。
先在面上者。
修此觀法。
為除貪欲心。
以欲心生。
要從面起。
故先觀面。
若作種子等不淨觀者。
所以要從面起。
又涅槃經第二十五雲。
貪欲病者。
教觀骨相。
次諸比丘。
點念大聖。
為己宣說。
應可修行。
次依修克獲。
于中有法喻合。
法中。
時諸比丘。
舉能習觀人。
即無數下。
方便習觀。
從定覺已。
觀成厭報。
喻合二文亦三如上。
次觀成厭報。
此謂愚人厭報。
不除其病。
智人除病。
而不厭報。
次明近緣。
文對能煞之人。
序列所煞求意。
為彰過非。
一切獨舉婆求河邊。
其文有四。
第一舉前第二聖為己說。
第二舉前第三習觀成就。
第三舉前第四厭報求煞。
第四舉能煞者。
言沙門者是性。
非是出家沙門。
五分雲彌鄰旃陀羅。
見論第十雲鹿杖沙門。
鹿杖是名。
作沙門形。
剃發留少周羅發。
着壞色衣。
依止比丘。
拾殘自活。
以作沙門形相故。
諸比丘呼言。
大德斷我命來。
次正相煞。
文中有四。
第一受雇行煞。
第二内心追悔見論雲。
以世間人言河能洗除人罪。
是故往河洗刀。
望除罪垢。
第三天魔勸贊。
欲令信行。
在水不陷。
第四受勸行煞。
謂為度人。
其中比丘。
觀未成者。
名為未離欲身毛豎等。
習觀成者。
厭患身命。
故曰愛盡身毛不豎。
次呵有二。
謂俗及佛。
所以無比丘呵者。
情謂為是。
以觀未成。
方便修習。
其已成者。
方能厭耳。
佛呵文三。
第一發學所由。
第二唯願下。
請更修法。
第三爾時下。
正明呵責。
發覺文四。
初小緣集者。
舊解雲。
以布薩。
為小因緣。
四部都會。
為大因緣。
複有解雲。
謂除說戒。
作餘羯磨。
是小因緣。
此之二釋。
鹹不應理。
以文但雲小緣。
不言說戒。
故知不得以說戒為小緣。
又羯磨法。
八年前無。
佛亦不秉。
不得為小緣。
今解。
但以如常集會。
問經請法。
以為小緣。
故善見雲。
世尊立制。
半月靜坐。
知五百比丘死盡。
從禅定起。
知而故問。
欲為說法。
又五分雲。
從三昧起。
在露處坐。
大衆圍繞。
理實世尊初從定起。
比丘法應圍繞禮敬。
為此故雲以小因緣。
不須别更出大因緣。
第二爾時下。
見衆減少。
第三爾時下。
因前緻問。
第四爾時下時事白佛。
次改觀文二。
先明說法方便。
方便文四。
初阿難陳請。
次佛令集衆。
次奉命集僧。
後集已白知。
比丘疑曰。
我等正欲依前佛教。
習行不淨。
恐緻前突祇欲不修。
複是佛說。
于此未明。
稱雲疑惑。
請更改。
方離前災經。
體解聖旨。
故曰永無。
餘文可解。
次正說法文中有四。
第一改觀投機。
第二念說為己。
第三順教修習。
第四觀成獲果。
此之四文。
并悉次第。
反前相煞緣中四句。
今說息觀。
令既得道。
明前不淨。
不令厭報。
如何謬執。
退失道門。
改意如此。
初文有二。
一明說法體。
二明對機正說。
法體文。
三謂法喻合。
今詳法喻等文。
但可為二法。
中二者。
初舉定體。
歎其能治。
第二諸不善下。
是所滅之尋。
初體應雲。
阿那阿波那念。
此雲入出息觀。
以慧為體。
但以念近于慧。
故名為念。
言阿那者。
謂持息入。
是引外風。
令入身義。
阿波那者。
謂持息出是引内風。
令出身義。
此相圓滿。
由具六因。
一數。
二随。
三止。
四觀。
五轉。
六淨數。
謂系心緣入出息。
不作加行。
放舍身心。
唯念憶持。
入出息數。
從一至十。
不增不減。
所以爾者。
恐心于境。
有聚散故。
然于此中。
容有三失。
一數減失于二謂一。
二數增失。
于一謂二。
三雜亂失。
于入謂出。
于出謂入。
又可數無次第。
亦名亂遙。
離此三失。
名為正數。
若十中間。
心散亂者。
複應從一。
次第數之。
終而複始。
乃至得定。
此出入息。
應先數入。
以生息入。
死時出故。
随謂系心緣。
入出息不作加行。
随息而行念息入時。
從外入内。
謂從口鼻流至咽喉。
複從咽喉流。
至心胸。
複從心胸流至?輪。
如是展轉。
乃至足指。
念恒随逐。
複念于息。
從内出外。
半麻一麻。
半麥一麥。
半指節一指節。
半指一指。
半搩手。
一搩手。
半肘一肘。
半尋一尋。
乃至廣說。
随根勢力。
息去近遠。
念恒随逐。
餘止等可解。
次喻有二。
一秋天喻。
二大雨喻。
二喻之中。
準法各有能所不同。
舊來長分為四。
合喻可解。
次對機說。
下之三文可知。
次呵責。
改觀除疑。
時遙事隔。
更須集衆。
呵所不應。
問世尊說不淨觀。
已知比丘厭報。
如何今乃自呵責耶。
答世尊雖知。
比丘厭報。
此觀即是。
入道初基。
何不依之。
進求而反。
厭其現報。
此厭現報。
不除餘集因。
因既未除。
苦果還起。
此則壅本剪條。
更增郁茂。
非行道人。
故須呵責。
又解佛既呵責。
明前厭非。
即令比丘。
仿習心斷。
問此中能行煞者。
本非比丘。
所煞已死。
不可呵責。
其未死人。
複無情過。
未知何人。
是合呵者。
答已死雖不可呵現者。
亦曾相贊。
即呵此之相贊煞者。
又解此諸比丘。
住果證者。
即是前習不淨觀人。
此既修進。
得增上法。
明前不淨。
本意亦然。
雲何謬執。
不能趣證。
乃相贊歎。
厭報求煞。
次釋戒本六句。
一人。
二故自手斷。
謂身作業。
三人者。
謂所煞境。
四持刀與人。
古舊斷雲。
是安煞具煞。
此釋不然。
其安煞。
具自别立章。
解釋不開。
此中持刀言事。
又彼此文語意各異。
豈以持刀名同遂則指此是彼。
是故今解。
此牒緣中持刀贊勸。
贊勸受法。
用刀自害。
作如是下。
結前贊勸。
五結六擯。
次下廣釋五六二句。
略而不解。
解前四中。
文分為二。
初明成犯相。
二天子下輕重相。
前中初三。
别釋。
二四合解。
别中初識者。
謂初結生一念。
生有後識者。
謂後一念正住死有中間。
識壽命根相依。
息起不絕。
名之為生。
此等無形。
不可說害。
但壞所依。
能依息斷。
息起不續。
名為煞生。
自下合解。
二四兩句。
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