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開宗記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黑。
木皮染黑。
開文。
作蓐枕方小座具卧氈等。
非着不犯。
次白毛卧具戒 白非法服。
黑複招??。
唯有參為。
乃便應耳。
此已純白起過。
制使參作。
若據純白。
别緣具四如前。
戒本四句。
一犯人。
二作卧具。
三教參作。
四若比丘下。
不參結罪。
此文不顯。
五分雲。
二分黑。
第三分白。
第四分下。
缽羅者四兩。
次減六年卧具戒 此體雖故。
堪得資身。
今乃棄故造新。
每常營構。
長己貪結。
虛損信施。
招譏不輕。
故須聖制。
别緣具五。
一卧具先有故者未滿六年。
二不得僧法。
三棄故造新。
四為己。
五作成結犯。
文中與法成不。
如上離衣宿明。
滿戒六句。
一犯人。
二作新卧具。
三制限六年。
四不滿更造。
五除開緣。
六制罪。
次不帖坐具戒 坐具資身。
不論新舊。
棄故造新。
長貪損物。
佛為息貪。
不損信施。
制以故帖。
不帖故犯。
别緣有五。
一有故坐具。
二更造新者。
三為己。
四不以故帖。
五作成結犯。
文中。
初制以故帖新。
二六群下。
不帖起過。
前文有三。
一睹坐具狼藉。
二起制帖之意。
三告衆令知。
戒本三句。
餘文可知。
多論。
若比丘作尼師檀。
應用故敷具。
周匝修伽陀一磔手。
壞色故。
次擔毛過三由旬戒 出家擔毛。
迹同瓦碎。
既乖法式。
不合道儀。
又以有待之形。
假資方立。
故複開三。
過擔結犯。
别緣具四。
一是貴毛。
二為己。
三自持。
四過三結罪。
戒本三句。
一犯人。
二開持至三。
三過。
三結罪。
廣解中。
初二可知。
若有人持下。
釋第三句。
于中文三。
一不應助持。
二不得使餘衆。
三擔餘賤物。
次使非親裡尼浣染擗羊毛戒 多論。
三義故制。
為增上法故。
若諸尼衆。
執作浣染。
廢自正業。
則無威德。
破增上法。
又為止惡法次第因緣。
又為二部衆。
各有清淨故。
餘義同前。
此中新故俱犯。
直以損功故制。
問所以使尼擗毛提擔毛吉。
答擔稀擗數。
故有輕重。
次畜寶戒 寶體利重。
長貪妨道。
多論。
制戒有三益。
為止诽謗故。
為滅鬥诤故。
為成聖乞食等種故。
别緣具四。
一是錢寶。
謂金銀國土所用錢。
二知是錢寶。
三為己。
四受取。
文中。
時王下彰其應不。
于中文四。
一大臣說非白佛。
第二佛告下。
彰過不應。
決定非沙門釋子者。
彰過言也。
既以佛為師。
不應畜寶。
第三我有下。
開為作屋。
以資道要故。
第四大臣下。
舉患喻非。
日月四患者。
應離為五。
婆沙正文。
開為五翳。
今言四者。
為對沙門四患故也。
既舉其四。
義合煙雲。
所以爾者。
以相同故。
或可煙者。
即是修羅煙也。
沙門患者。
有酒為放逸本。
淫是生死源。
金銀生患重。
邪命壞善根。
次明戒本。
應作七門。
一定戒文句。
二所捉寶體。
三明能捉業。
四開捉不犯。
五許助淨人。
六作淨方法。
七沙彌應不。
初門戒本五句。
一能犯人。
二自捉業。
三所捉寶。
四教人業。
五結罪。
次體者。
此文據體有三。
離分為七。
餘是為寶。
畜犯小罪。
然錢直言上有文像。
蓋是國土所用。
祇中四句。
或有國土所用。
相不成就者。
越比丘尼。
或國土不。
用相成就。
捉者越。
國土所用。
相成就捉者舍堕。
國土所不用。
相不成就。
作銅鐵捉者無罪。
多論第五。
寶者重寶。
金銀。
摩尼。
真珠。
珊瑚。
車??。
馬瑙。
若受畜如是寶舍堕。
若種種錢似寶。
頗梨虎魄水精。
種種為珠。
鍮古銅鐵白蠟鉛錫。
如是等名似寶。
錢及似寶。
若畜得吉羅。
若以似寶作器。
入百一物數。
不須作淨。
若不入百一物數。
一切器與非器。
皆應說淨。
次捉業者。
僧祇第十雲。
自手者。
若身。
若身分。
若身相續。
身者。
一切身。
身分者。
若手若腳若肘若膝。
身相續者。
若系三衣等諸衣帶。
或置缽小缽鍵??等。
是名身相續。
比丘凡得錢。
及安居衣直。
不得自手取。
當使淨人知。
若無淨人。
指示邊地語言。
是中知。
着地已。
自得用草葉磚瓦等物。
遙擲覆上。
待淨人來令知。
若淨人來。
知已持去。
不可信者。
教使在前行。
使知置一處。
若可信淨人者。
從意使知置一處。
次開捉者。
五分十九雲。
阿耨龍王請比丘安居。
彼用金銀。
比丘不敢。
以是白佛。
佛言。
彼金銀猶此土石。
随意用之。
十誦亦爾。
又有非人天處。
請比丘亦如是。
又就人間物中。
如九十戒。
開捉藍中遺落。
及寄宿處寶。
次佐助者。
僧祇雲。
若幞裹中。
有金銀錢。
在杙上者。
不得自捉。
使淨入知。
若淨人小不及者得抱舉使知。
抱時應作是言。
我舉淨人。
我舉淨人。
得下物已。
當使解。
若不知解者。
得捉手教使解。
解已教知數。
若不知數者。
得捉淨人手數。
數已餘者還教着囊中。
若不知著者。
得捉手教着囊中。
着囊中已教淨人系。
若不知系者。
使淨人捉囊底。
比丘得自系。
系已還置[厥/土]上。
若淨人短不及者。
得抱舉。
若遺箱簾等在架上。
舍上取時。
舉時覆時亦複如是。
若行道時。
淨人擔金銀。
淨人若小。
得手牽去。
若渡水時。
得抱渡。
應作是言。
我渡淨人。
我渡淨人。
若淨人小。
不能上船。
得抱上。
應言我舉淨人我舉淨人。
下船時亦如是。
又若四月八日。
大會供養時。
金銀塔菩薩像。
及幢幡供養具。
一切有金銀塗者。
比丘不得自手捉。
使淨人捉。
若倒地者。
當捉無金銀處。
若遍塗者。
當以衣物華等裹手捉。
若無物裹手。
像上随有未塗處捉。
及浴金銀菩薩形像。
使淨人洗。
若大會時。
有金銀像。
使淨人持出。
比丘得佐。
不得捉有金銀處。
比丘不得先捉後放。
次作淨法者。
多論第四雲。
淨施法者。
如錢一切寶物。
應先求一知法白衣淨人。
語意令解。
我比丘之法。
不畜錢寶。
今以檀越為淨主。
後得錢寶。
盡施檀越。
若淨主死。
遠出異國。
應更求淨主。
然說淨有二種。
若白衣持錢寶來與比丘。
比丘但言。
此不淨物。
我不應畜。
若淨當受。
即是淨法。
若白衣言。
與比丘寶。
比丘言。
我不應畜。
淨人言易淨物畜。
即是作淨。
若白衣不言易淨物畜。
比丘自不說淨。
直置地去。
若有比丘。
應從說淨。
随久近畜。
十誦五十四亦言。
此是不淨物。
若淨當受。
次沙彌應不可知。
次下廣解舍法。
既不對道。
??無忏罪。
此寶佛不聽畜。
故舍言我所不應。
還中文二。
初不解事淨主以寶還者。
當為彼人故受。
使淨人賞之。
貿淨物受。
次解法淨主。
即轉淨物與。
次不還追索。
進不如文。
次貿寶戒 以其寶體利重。
長貪處深。
貿易招譏。
亦制不許。
又以畜不假貿。
貿複不假畜。
是以立此畜貿兩戒。
複與下賣買戒。
體異不同。
故立二貿。
别緣具五。
一者是寶。
二互相貿。
三決價。
四為己。
五領受。
戒本三句。
廣釋金銀各三。
及錢為七。
一一互易成七七句。
然金等者。
見論雲。
成器未成器等。
成器者。
謂镮钏鉗鎖等。
餘可準知。
次賣買戒 多論第五。
有四益故制。
為佛法增上故。
為止鬥诤故。
為成聖種故。
為長信敬故。
此販賣于一切波逸提中。
最是重者。
甯作屠兒。
不為販賣。
何以故屠兒正害畜生。
販賣一切欺害。
不問道俗賢愚。
持戒毀戒。
無往不欺。
又常懷惡心。
設有居谷。
心恒希望使天下荒餓。
霜雹災疫。
若居鹽貯積餘物。
意常企望四遠反亂。
王路隔塞。
夫販賣者。
有如是惡。
此販賣物。
設與衆僧作食。
衆僧不應食。
若作四方僧房。
不得住中若作塔像。
不應向禮。
又雲但作佛意禮。
凡作持戒比丘。
不應受用此物。
若此比丘死。
此物衆僧應羯磨分。
釋名者。
販易有五。
稱為種種。
決價下高。
名為買賣。
此文但使買賣。
買賣即犯。
設不為利。
直取亦犯。
亦不開淨語。
不同餘文。
餘文淨語者。
十誦第七雲。
若實須是物。
審思量言。
我以爾所物買。
若彼不與。
更應再語。
若複不與。
又應三語。
若三索不與。
比丘急須是物者。
應覓淨人。
使買是物。
若淨人不知市買。
當先教以爾所物買是物。
應教此物索幾許。
汝好思量者。
僧祇第十。
肆上衣先已有定價。
比丘持直來買。
置地時。
應語物主言。
此直知是衣。
若不語默然持去者越。
買餘物亦爾。
别緣具五。
一在家二衆。
亦攝外道。
二共相貿易。
三為己。
四自決價。
五領受。
文中開五衆者。
以同道故。
實言論直。
故曰應自等。
不得與二俗外道貿易。
故曰不得與餘人貿。
既不得自貿。
應令淨人貿易。
出家法體。
須順物情。
故有悔者。
鹹遣還之。
十律限七日内。
若衆僧物者。
多雲。
衆僧衣未三唱得益價。
三唱已不應益。
衆僧亦不應與衣。
已屬他故。
比丘三唱得衣。
不應悔。
設悔衆僧莫還。
僧祇雲。
若衆僧中賣物。
得上價取無罪。
若和上阿阇梨。
欲取不得抄。
若比丘還共比丘。
市買博易。
作不淨語。
買者無罪。
一切九十六種出家人邊。
作不淨語。
買者無罪。
戒本三句。
釋種種中。
對于五物。
各互為頭。
成五五句。
賣買者。
先釋其賣。
文有其三。
一總言上下。
次增賣。
次重增賣。
此是上價。
買中亦三一言直五錢。
數數上下。
次與三錢名減買。
次與一錢名重減。
買準于賣。
故言買亦如是。
次長缽戒 缽為應供之器。
一則資身。
今乃貯畜無厭。
招譏損道。
又以物變無恒。
因施聽受。
限期十日。
過則結??。
别緣具五。
一先有受持缽。
二更得如法缽。
謂體量色三如。
三不說淨。
四無因緣。
五過十日犯。
滿戒四句。
一犯人。
二長缽。
三開十日。
四結犯。
釋中。
缽者已下。
解第二句。
文中有四。
一總舉六缽。
通明體處色。
二大要下辨體唯二。
三出量分齊。
四以具三如。
制令受持。
及以說淨。
十誦二十一受缽雲。
我某甲此缽多羅應量受長用故(三說)。
祇律二十三雲。
此是我缽多羅應量受用乞食器。
今受持(三說)。
若比丘下。
合解三四兩句。
犯相八門。
舍還等法。
一準長衣。
唯缽為異。
次乞缽戒 一缽五綴。
足堪資身。
況減不漏。
而複更乞。
此則長己貪心。
損壞僧衆污辱不少。
故須聖制。
别緣具六。
一先有受持缽。
二減五不漏。
三更從非親居士乞。
四為己。
五得如法缽。
六領受便犯。
戒本兩句。
初文有三。
一犯人。
二舊缽未滿。
三更求結罪。
二彼比丘下。
異餘戒故。
誦出舍還方軌。
于中複二。
初誦舍缽。
二展轉下。
總誦還文。
文言此是時者。
謂是用舊持新時。
然下還中四文。
并應此誦。
忏及不還。
無異不誦。
釋戒本相可解。
次舍忏法。
文四如常。
然舍文言。
此住處者。
謂除戒場小界及自然。
此三皆非住處故。
又甄無住處。
為無僧庫故。
言僧中者。
簡三人等。
次忏如文。
次還缽文四。
一貴者奪留。
直還下缽。
二彼比丘下。
猶以為勝。
轉取下缽。
三若持此比丘缽下。
罰令持新。
用舊下缽。
四比丘守護此缽下。
恐畏壞故用新。
制令護舊下缽。
此之四文。
并是取下缽令持。
初文分二。
一處分留還。
二作法還下。
僧祇第十雲。
若是缽大貴者。
應賣取十缽直。
九缽直入僧淨廚。
一缽還主。
如是随得多少。
皆限一還主。
餘悉入僧。
次轉取下缽文中亦二。
初作白。
次行缽。
五分。
羯磨差知法比丘。
于僧中行之。
是比丘應唱。
使諸比丘各持缽出。
然後持所舍缽。
至上坐前。
問須是缽不。
若言須。
應取上坐缽看。
若無缽。
若太大太小。
穿缺喎耶。
不應與。
若無五事應與。
與竟取上座缽行。
從第二上座。
乃至新受戒人前。
亦如是。
行缽之法。
随僧量宜。
或可取新。
故言取上座缽與次座。
或上座處分。
即還彼比丘缽亦得。
故言若與彼比丘。
彼比丘應随上座教。
取此缽。
不應護餘僧意不取。
又不應以奪好與惡。
嗔恨因緣故。
受持下缽。
乃至下座。
展轉亦爾。
次罰持新用下文二。
初牒前二下。
以不定故。
二作羯磨令持。
文言與此比丘受持者。
非謂加法受故名為受持。
直是罰令受行。
持此兩缽。
故曰受持。
乃至破者。
謂舊缽破來恒持。
故曰乃至破。
多雲。
若食時當持二缽。
終身如是。
以示多欲罪過。
斷後惡法因緣。
次護缽如文。
餘文可餘。
次自乞縷使非親裡居士織衣戒 三衣備具。
資道不虧。
今更乞縷。
以馮勢力。
強逼織師。
織作三衣。
長貪招譏。
故須聖制。
别緣具四。
一自乞縷線。
二非親織師。
三恃勢不與價直。
四織成便犯。
戒本四句可知。
廣釋如文。
釋第三句非親者。
此中織師。
有親裡非親裡。
及親非親合。
與線者亦爾。
互曆應成九句。
但為俱親不犯。
故有八句。
此戒正損織師犯提。
縷主但吉。
為以一言。
通結兩位。
是故但言非親裡者犯。
次屏勸織師增縷織衣戒 居士本為比丘織衣。
理荷其恩。
稱施而受。
今乃屏勸織師。
自與價直。
自壞損他。
故所以制。
别緣具六。
一居士辦縷遣織師。
二情期有限。
三知有限。
四與價勸增。
五彼為增織。
六領受結犯。
問此與前戒織師何别。
答有四不同。
一前損織師。
不損縷主。
此損縷主。
不損織師。
二前戒由損織師。
不與價犯。
此損縷主與價結犯。
三前損織師。
開親不犯。
此損縷主。
親非親俱犯。
四前是己縷織成即犯。
此是他縷領受方犯。
滿戒四句。
一犯人。
二縷主遣織師為織。
三彼比丘下。
勸贊織師。
自與價直。
四若得下結罪。
釋相可知。
次先與他衣強奪戒 先與他衣。
規為行伴。
彼既不去。
索須和豫。
忽以嗔心強奪。
特非所宜。
逼惱情深。
故所以制。
别緣具五。
是比丘除沙彌。
二規行與衣。
三不定與前人決定取。
是中應為四句。
一決定與決定取。
二決定與不定取。
此二奪重。
不犯此戒。
若不定與不定取。
奪犯小罪。
若不定與決定取。
奪悉生诤。
是以犯舍。
四嗔心強奪。
五得物入己。
文言不知誦戒等者。
前定二句。
防未起非。
初句不識自行。
次句不知衆法。
後之二句。
除已起罪。
初句自行忏法。
次句衆法悔儀。
戒本四句。
一犯人。
二先與他衣。
三嗔心強奪。
四結犯。
釋中。
奪而藏舉者。
謂是現前。
次着樹上等。
是不現前奪。
但為奪有現不。
結罪不同。
非謂重犯有茲二别。
次七日藥 四大乖違。
諸病競起。
六腑差互。
衆藥鹹須。
聖為蠲痾。
故聽畜服。
因斯貯積。
立制防之。
别緣具四。
一是七日藥。
二加口受。
問所以得知要加口法。
多論第六雲。
若病比丘。
須七日藥。
自無淨人。
求倩難得。
應自從淨人手受。
從比丘口受已。
随着一處。
七日内自取而食。
設受已淨人若觸。
更受。
若受藥已經二三日。
有藥入中。
應還更受。
更從一日作始。
次第七日。
此藥至七日應作淨。
若與人若服。
若不作淨。
不與人不服。
至八日地了時舍堕。
又十誦。
舉口手二受。
為問答。
五分戒本雲。
一受乃至七日。
下藥法中。
皆雲受七日服。
若無口法。
手甯經七。
三不說淨。
四畜過限。
問所以畜七日藥重。
餘三藥輕。
答七日資強。
用通内外。
貯畜情殷。
過限罪重。
餘三不爾。
是以過輕。
次下釋文。
犯相文二。
初開服藥。
二爾時世尊下因開起過。
前文複二。
初正開藥。
第二時諸下釋疑。
前文複二。
初對病開。
二時世尊下無病亦聽。
前文有三。
初開五藥。
二時諸比丘下。
明殘食法。
三舍利弗下。
聽服五脂。
前文複三。
初明如來托靜生念。
二從靜處下。
陳已屏念。
告衆聽服。
三時諸比丘下。
了前謬執時服言故。
前文有四。
一念所為人。
身有二病。
謂風病及瘡。
二我今下。
念藥功能。
為有充軀之能。
故雲當食。
複有除疾之效。
名為當藥。
而無非時之譏。
故曰不令粗現。
三複作是下出藥名體。
四聽諸比丘下結成聽服。
次陳念如文。
以病為畜藥之緣。
故曰病因緣時。
次了教文四。
一謬解聖教。
病不疾除。
迷前時言。
謂非午後。
二世尊撿問。
三阿難答。
四了教說。
前言時者。
謂是病時。
此藥體通非時。
故曰時非時服。
次餘法文二。
一者病殘不須作法。
恐損信施。
開瞻病人食。
次非病殘作法文二。
一是僧食。
二子注下。
是檀越食。
作法應不。
至下文明。
次聽五脂。
此脂即是油類故。
是七日藥攝。
但以對病。
别舉佛思。
藥體中。
無時受等者。
謂淨人難得無人作者。
使淨人暫煮變生作熟。
從彼受取。
自于淨地中煮。
以變生故。
無自煮??。
在淨地故。
無内宿過。
即時中故。
受法不失。
煮已澄清。
水滴作使汁滓相分。
得如法受用。
若非時煮漉者。
經時失受。
即有惡觸過生。
服之得罪。
故曰如法治。
若其淨人。
有客作者。
不簡時與非時。
故五分二十二雲。
若時煮時。
前時漉時受。
得七日服。
若非時受。
不得經宿服。
次無病比丘。
亦聽随時服藥。
文中。
遣令悲敬二田行施者。
欲使施主福田滿足。
此殘石蜜作變現者。
是佛神力。
非餘能裁。
故曰不見諸天等能消。
唯除如來。
次釋疑如文。
餘者可解。
以釋戒本。
二門分别。
一定文句。
二問答釋妨。
初門戒本五句。
一犯人。
二有病者畜藥之緣。
三殘藥下。
所畜藥體。
四開七日。
五過結罪。
次問答者。
問所以此言殘。
十日衣雲長。
答三衣非長。
故對非長以得長名。
藥無非長可對。
以是食餘。
故雲殘也。
又解。
殘之與長。
其義相似。
趣互舉之。
不勞為妨。
問所以定開七日。
僧祇雲。
随其藥勢。
七日乃知。
又雲。
七日者數極齊七日。
多論。
正從作法生。
兼随藥勢。
随藥勢者。
如初日是。
若二三日觸。
聽更受七日者。
即是從作法。
問戒本應言畜。
而言過服耶。
答為服畜者。
可有長??。
即甄外用。
無其長罪。
由此義故。
文中言服。
理實結罪。
都不約服。
亦可言中是倒。
應言服若過也。
次釋上三離明。
四五合解。
合解之中。
八門分齊。
悉同長衣。
句少為異。
先解初門。
二位分别。
一犯長不犯。
二服犯長藥。
得罪多少。
初位一日得藥。
至七日得。
八日明相出相染俱犯。
故曰盡尼薩耆。
問下六日藥。
被染犯長。
未知受法為失以不。
答七日得藥。
總不淨施。
長位是同。
相與俱犯。
受防宿觸。
不防于長。
所防既殊。
不可染令失受。
即是初日。
限滿受法。
自已下六未過。
受法不謝。
是以文言。
至第七日藥。
與諸比丘食。
若當失受。
即有宿觸等生。
何故乃聽諸比丘食。
爾者受既不失。
還至應食。
所以乃令塗然等用。
答以受不失。
由成擁已。
是故遣令塗足然燈。
為有貯畜情過。
罰不聽服。
第二位生飲過七日藥。
一咽得六罪。
非時不受殘宿三提。
内宿惡觸食舍堕藥三吉。
業一緣異。
各不相假。
若就飲八罪。
更加二煮。
因明藥餘罪多少者。
非時過服五罪。
熟飲即七。
亦加二煮。
時藥一咽。
理即具七。
随有??者。
準應知之。
盡形無限。
受法不謝。
若無病緣。
但獲吉罪。
若其不加口法服者。
唯無非時。
餘悉同有。
餘句類知。
總二十二。
舍忏位同。
還藥文四。
初對舍言還。
二彼比丘下。
處分應不。
所有過七日等。
三種處分。
并據舍日。
反望以說。
或不具三。
義準可解。
三應作白下。
作法付彼。
四此比丘下。
示用法式。
次雨浴衣戒 謂過前求過前用。
二戒合制。
所以制者。
雨衣資身。
非全急要。
是以聖開時中乞用。
今時未至預乞先用。
長貪違教。
故所以制過前求。
别緣有五。
一是雨浴衣。
二過前求。
三為己。
四彼與。
五領受。
犯過前用。
别緣有四。
一是己雨浴衣。
二于時前得。
三時前受持。
準多論。
要須加法受持。
四過前用犯。
犯相文二。
初開雨浴衣。
二時六群下起過。
前文有三。
一發八願。
施浴衣緣。
二爾時佛語下。
贊願聽受。
三略舍聞下。
行其八願。
前文有五。
一因供乞願。
二佛抑不許。
三自言清淨。
四佛遂聽許。
五正列八願。
前六内資。
後兩外資。
斯之八願主及僧田。
利益既寬。
遂為佛贊。
次贊述文三。
一至覺意來。
如來反問願意。
答己願祈。
二世尊下。
佛贊精妙。
三爾時下。
告僧聽受遂前八願。
前文有二。
先問後答。
答中反明問答。
文中有三。
一問八人所趣向果。
二問八人至此國不。
三若我聞曾來等者。
逆知必受八願供養。
以此資給僧田。
心則歡喜。
我見此利。
故興願也。
次贊述文二。
一述可非虛。
故言此事如實等。
第二頌說贊美。
令心喜悅。
頌中分三。
初一行頌贊因深勝。
其因既勝。
感果精妙。
故次一頌來果殊勝。
果雖殊絕。
恐不恒有。
故第三頌顯果無窮。
初頌上半。
舉六内資。
下半舉二外資。
歡喜者。
心離悭垢。
三時俱淨。
慶己所作。
故曰歡喜。
此歎心淨。
施飲食者。
應法之物。
施僧受用。
簡餘非法物施。
獲福微少。
即是财淨。
若施外道。
及破戒弟子。
福田淺薄。
植福不多。
故言持戒佛弟子。
便是境界田淨。
三事既勝。
甯不精妙。
以衣外資。
奉獻衆僧。
故曰布施于衆人。
亦可通衣及食。
以奉大衆。
故曰布施等。
施雖不能究竟斷結。
亦能暫伏現行貪心。
故曰降伏等。
次頌感果者。
上半感果精妙。
下半屬當處所。
克于樂果。
由于樂因。
故曰依樂。
此明因藥。
受樂報者。
近得人天樂報。
永得等者。
遠得無漏道果。
屬當可知。
次頌顯果無窮者。
上半顯無漏果。
下半明有漏果。
前中初句舉前因勝。
次句顯果無窮。
謂得勝進無漏。
以自适神。
故曰快樂。
此之快樂。
唯證乃知。
非是世事能況。
故曰無可喻。
次有漏果可知。
戒本三句。
一犯人。
二求用時節。
三過前求用結罪。
廣解可知。
僧祇十一。
此雨浴衣。
得四月半受用。
至八月十五日應當舍。
舍法者。
一比丘應衆中作是唱。
大德僧聽。
今日僧舍雨浴衣(三說)。
若至十六日舍者。
越毗尼罪。
尼無過前。
今吉羅者。
結多求罪。
少利故輕。
次急施衣戒 憂勞未滿。
不合受施。
對有急緣。
開聽為受。
因開急故。
非急亦受。
既有過生。
故須聖制。
此兩戒合者。
同由一衣生故。
過前受具五緣。
一是急施。
二知是。
三過十日前。
四無因緣。
五領受便犯。
過後畜具六緣。
一是急施。
二知是。
三十日内得。
四不作淨。
五無因緣。
六畜過限。
犯相文三。
一開受夏衣。
二六群下。
因開起過。
佛即呵制。
三爾時下。
開受急施。
既開十日内受。
應有過前受。
過文無者略。
戒本五句。
一犯人。
二受衣時限。
三諸比丘下。
是急聽受。
非急不聽。
四受衣下。
開時畜無罪。
五若過下結罪。
又前緣中。
二罪俱無。
戒本但結過後畜罪。
廣解及開。
方始具二。
廣中一五。
别釋中三合解。
合解三中。
第一先解第三句急施衣。
二衣時下。
解第四句衣時。
三自恣十日在下。
總舉三句。
合而廣釋。
既言自恣十日在。
明知即是戒本第二句。
問從爾長衣過十日犯。
何故此急施衣。
七月六日受。
至十六日明相出。
更言一月五月應畜。
等長衣不與時分相接者。
但有前開。
是以即犯。
此急施衣。
兩開相接。
是以不犯。
爾者七月十五日出界。
不成破離。
以入十六日。
是即應去之限。
答夏衣但有後開。
無其前開。
以十五日夜。
猶須守夏獲衣。
是故不類。
去則成犯。
次第二句開一月攝十日。
五月攝一月。
何故此中迦提德衣月。
不攝十日。
而言過一月五月後。
更增一日。
答一月攝十日者。
一同非時。
二俱防長。
功能既齊。
以長攝短。
德衣攝迦提月者。
一月時位。
二俱五利。
功能亦齊。
以長收短。
今德衣迦提。
不攝十日者。
一時非時别。
二十日唯一長德衣等。
五利功能有寬狹。
是故不相攝。
以不攝故。
更增一日。
餘句類同。
不能繁釋。
但還衣言過前過後者。
此是出法之言。
理實過前受。
即座還主。
過後是長。
應經宿還。
不犯中。
初總次别。
别中先開過前。
次明過後。
次蘭若離衣六宿戒 此戒同異如前。
但前戒聚落一宿即犯。
此蘭若怖處。
過六夜犯。
又前戒常流人犯。
有德衣開。
此勝行人。
不受德衣。
但對難故。
開聽六夜。
爾者既是勝行。
無德衣開。
如何得有除迦提月。
答迦提非作法。
是以故開。
别緣有七。
一受持三衣。
二冬分非時。
三有疑怖處。
四置衣聚落。
五不舍會。
六無因緣。
七第七日明相出。
文中有二。
初為賊難開置舍内。
二爾時六群下。
因開起過。
既因六群。
乘教起非。
設住蘭若。
亦限六夜。
戒本五句。
一人。
二反顯犯時。
三在阿蘭若下。
出難開緣。
四比丘下。
開六夜一會。
五若過下結犯。
釋中。
不解第二句。
餘者具釋。
蘭若下。
解第三句。
舍内下。
釋第四句。
若比丘下。
解第五句。
見論。
若蘭若處衆僧多。
房舍堅密。
不須寄衣聚落。
亦有除僧羯磨。
此雖無文。
義通無失。
次回僧物戒 制意者。
僧利不輕。
辄回入己。
惱衆長貪。
故須聖制。
别緣具四。
一許僧物。
二作許想。
三回入己。
四領受犯。
滿戒四句可知。
釋中。
二四合解。
初三别釋。
僧物下。
解第三句。
三句之物。
回有重輕。
初物犯舍。
第二物回之無罪。
下文未許。
許想吉羅。
故知未許。
未許想無犯。
第三定屬僧物。
回入犯重。
此之三物。
相對故舉。
越次差會。
定屬之物。
既損别屬。
計直成重。
又解。
第二句物正當緣起。
回之犯舍。
餘二并定屬僧。
回則獲重。
又解。
此之三物。
俱犯舍堕。
以于本主邊回無盜心。
故不犯重。
若比丘下。
解二四兩句。
文三。
初正解回物入己。
二若物下。
四對八句。
物不入己。
但犯輕??。
一塔僧相對。
二四方現前。
三僧尼兩衆。
四料簡上三同類。
同類回此與彼。
故言許異處。
與異處。
三境想四句。
上來三十舍堕竟。
四分律開宗記卷第三末
木皮染黑。
開文。
作蓐枕方小座具卧氈等。
非着不犯。
次白毛卧具戒 白非法服。
黑複招??。
唯有參為。
乃便應耳。
此已純白起過。
制使參作。
若據純白。
别緣具四如前。
戒本四句。
一犯人。
二作卧具。
三教參作。
四若比丘下。
不參結罪。
此文不顯。
五分雲。
二分黑。
第三分白。
第四分下。
缽羅者四兩。
次減六年卧具戒 此體雖故。
堪得資身。
今乃棄故造新。
每常營構。
長己貪結。
虛損信施。
招譏不輕。
故須聖制。
别緣具五。
一卧具先有故者未滿六年。
二不得僧法。
三棄故造新。
四為己。
五作成結犯。
文中與法成不。
如上離衣宿明。
滿戒六句。
一犯人。
二作新卧具。
三制限六年。
四不滿更造。
五除開緣。
六制罪。
次不帖坐具戒 坐具資身。
不論新舊。
棄故造新。
長貪損物。
佛為息貪。
不損信施。
制以故帖。
不帖故犯。
别緣有五。
一有故坐具。
二更造新者。
三為己。
四不以故帖。
五作成結犯。
文中。
初制以故帖新。
二六群下。
不帖起過。
前文有三。
一睹坐具狼藉。
二起制帖之意。
三告衆令知。
戒本三句。
餘文可知。
多論。
若比丘作尼師檀。
應用故敷具。
周匝修伽陀一磔手。
壞色故。
次擔毛過三由旬戒 出家擔毛。
迹同瓦碎。
既乖法式。
不合道儀。
又以有待之形。
假資方立。
故複開三。
過擔結犯。
别緣具四。
一是貴毛。
二為己。
三自持。
四過三結罪。
戒本三句。
一犯人。
二開持至三。
三過。
三結罪。
廣解中。
初二可知。
若有人持下。
釋第三句。
于中文三。
一不應助持。
二不得使餘衆。
三擔餘賤物。
次使非親裡尼浣染擗羊毛戒 多論。
三義故制。
為增上法故。
若諸尼衆。
執作浣染。
廢自正業。
則無威德。
破增上法。
又為止惡法次第因緣。
又為二部衆。
各有清淨故。
餘義同前。
此中新故俱犯。
直以損功故制。
問所以使尼擗毛提擔毛吉。
答擔稀擗數。
故有輕重。
次畜寶戒 寶體利重。
長貪妨道。
多論。
制戒有三益。
為止诽謗故。
為滅鬥诤故。
為成聖乞食等種故。
别緣具四。
一是錢寶。
謂金銀國土所用錢。
二知是錢寶。
三為己。
四受取。
文中。
時王下彰其應不。
于中文四。
一大臣說非白佛。
第二佛告下。
彰過不應。
決定非沙門釋子者。
彰過言也。
既以佛為師。
不應畜寶。
第三我有下。
開為作屋。
以資道要故。
第四大臣下。
舉患喻非。
日月四患者。
應離為五。
婆沙正文。
開為五翳。
今言四者。
為對沙門四患故也。
既舉其四。
義合煙雲。
所以爾者。
以相同故。
或可煙者。
即是修羅煙也。
沙門患者。
有酒為放逸本。
淫是生死源。
金銀生患重。
邪命壞善根。
次明戒本。
應作七門。
一定戒文句。
二所捉寶體。
三明能捉業。
四開捉不犯。
五許助淨人。
六作淨方法。
七沙彌應不。
初門戒本五句。
一能犯人。
二自捉業。
三所捉寶。
四教人業。
五結罪。
次體者。
此文據體有三。
離分為七。
餘是為寶。
畜犯小罪。
然錢直言上有文像。
蓋是國土所用。
祇中四句。
或有國土所用。
相不成就者。
越比丘尼。
或國土不。
用相成就。
捉者越。
國土所用。
相成就捉者舍堕。
國土所不用。
相不成就。
作銅鐵捉者無罪。
多論第五。
寶者重寶。
金銀。
摩尼。
真珠。
珊瑚。
車??。
馬瑙。
若受畜如是寶舍堕。
若種種錢似寶。
頗梨虎魄水精。
種種為珠。
鍮古銅鐵白蠟鉛錫。
如是等名似寶。
錢及似寶。
若畜得吉羅。
若以似寶作器。
入百一物數。
不須作淨。
若不入百一物數。
一切器與非器。
皆應說淨。
次捉業者。
僧祇第十雲。
自手者。
若身。
若身分。
若身相續。
身者。
一切身。
身分者。
若手若腳若肘若膝。
身相續者。
若系三衣等諸衣帶。
或置缽小缽鍵??等。
是名身相續。
比丘凡得錢。
及安居衣直。
不得自手取。
當使淨人知。
若無淨人。
指示邊地語言。
是中知。
着地已。
自得用草葉磚瓦等物。
遙擲覆上。
待淨人來令知。
若淨人來。
知已持去。
不可信者。
教使在前行。
使知置一處。
若可信淨人者。
從意使知置一處。
次開捉者。
五分十九雲。
阿耨龍王請比丘安居。
彼用金銀。
比丘不敢。
以是白佛。
佛言。
彼金銀猶此土石。
随意用之。
十誦亦爾。
又有非人天處。
請比丘亦如是。
又就人間物中。
如九十戒。
開捉藍中遺落。
及寄宿處寶。
次佐助者。
僧祇雲。
若幞裹中。
有金銀錢。
在杙上者。
不得自捉。
使淨入知。
若淨人小不及者得抱舉使知。
抱時應作是言。
我舉淨人。
我舉淨人。
得下物已。
當使解。
若不知解者。
得捉手教使解。
解已教知數。
若不知數者。
得捉淨人手數。
數已餘者還教着囊中。
若不知著者。
得捉手教着囊中。
着囊中已教淨人系。
若不知系者。
使淨人捉囊底。
比丘得自系。
系已還置[厥/土]上。
若淨人短不及者。
得抱舉。
若遺箱簾等在架上。
舍上取時。
舉時覆時亦複如是。
若行道時。
淨人擔金銀。
淨人若小。
得手牽去。
若渡水時。
得抱渡。
應作是言。
我渡淨人。
我渡淨人。
若淨人小。
不能上船。
得抱上。
應言我舉淨人我舉淨人。
下船時亦如是。
又若四月八日。
大會供養時。
金銀塔菩薩像。
及幢幡供養具。
一切有金銀塗者。
比丘不得自手捉。
使淨人捉。
若倒地者。
當捉無金銀處。
若遍塗者。
當以衣物華等裹手捉。
若無物裹手。
像上随有未塗處捉。
及浴金銀菩薩形像。
使淨人洗。
若大會時。
有金銀像。
使淨人持出。
比丘得佐。
不得捉有金銀處。
比丘不得先捉後放。
次作淨法者。
多論第四雲。
淨施法者。
如錢一切寶物。
應先求一知法白衣淨人。
語意令解。
我比丘之法。
不畜錢寶。
今以檀越為淨主。
後得錢寶。
盡施檀越。
若淨主死。
遠出異國。
應更求淨主。
然說淨有二種。
若白衣持錢寶來與比丘。
比丘但言。
此不淨物。
我不應畜。
若淨當受。
即是淨法。
若白衣言。
與比丘寶。
比丘言。
我不應畜。
淨人言易淨物畜。
即是作淨。
若白衣不言易淨物畜。
比丘自不說淨。
直置地去。
若有比丘。
應從說淨。
随久近畜。
十誦五十四亦言。
此是不淨物。
若淨當受。
次沙彌應不可知。
次下廣解舍法。
既不對道。
??無忏罪。
此寶佛不聽畜。
故舍言我所不應。
還中文二。
初不解事淨主以寶還者。
當為彼人故受。
使淨人賞之。
貿淨物受。
次解法淨主。
即轉淨物與。
次不還追索。
進不如文。
次貿寶戒 以其寶體利重。
長貪處深。
貿易招譏。
亦制不許。
又以畜不假貿。
貿複不假畜。
是以立此畜貿兩戒。
複與下賣買戒。
體異不同。
故立二貿。
别緣具五。
一者是寶。
二互相貿。
三決價。
四為己。
五領受。
戒本三句。
廣釋金銀各三。
及錢為七。
一一互易成七七句。
然金等者。
見論雲。
成器未成器等。
成器者。
謂镮钏鉗鎖等。
餘可準知。
次賣買戒 多論第五。
有四益故制。
為佛法增上故。
為止鬥诤故。
為成聖種故。
為長信敬故。
此販賣于一切波逸提中。
最是重者。
甯作屠兒。
不為販賣。
何以故屠兒正害畜生。
販賣一切欺害。
不問道俗賢愚。
持戒毀戒。
無往不欺。
又常懷惡心。
設有居谷。
心恒希望使天下荒餓。
霜雹災疫。
若居鹽貯積餘物。
意常企望四遠反亂。
王路隔塞。
夫販賣者。
有如是惡。
此販賣物。
設與衆僧作食。
衆僧不應食。
若作四方僧房。
不得住中若作塔像。
不應向禮。
又雲但作佛意禮。
凡作持戒比丘。
不應受用此物。
若此比丘死。
此物衆僧應羯磨分。
釋名者。
販易有五。
稱為種種。
決價下高。
名為買賣。
此文但使買賣。
買賣即犯。
設不為利。
直取亦犯。
亦不開淨語。
不同餘文。
餘文淨語者。
十誦第七雲。
若實須是物。
審思量言。
我以爾所物買。
若彼不與。
更應再語。
若複不與。
又應三語。
若三索不與。
比丘急須是物者。
應覓淨人。
使買是物。
若淨人不知市買。
當先教以爾所物買是物。
應教此物索幾許。
汝好思量者。
僧祇第十。
肆上衣先已有定價。
比丘持直來買。
置地時。
應語物主言。
此直知是衣。
若不語默然持去者越。
買餘物亦爾。
别緣具五。
一在家二衆。
亦攝外道。
二共相貿易。
三為己。
四自決價。
五領受。
文中開五衆者。
以同道故。
實言論直。
故曰應自等。
不得與二俗外道貿易。
故曰不得與餘人貿。
既不得自貿。
應令淨人貿易。
出家法體。
須順物情。
故有悔者。
鹹遣還之。
十律限七日内。
若衆僧物者。
多雲。
衆僧衣未三唱得益價。
三唱已不應益。
衆僧亦不應與衣。
已屬他故。
比丘三唱得衣。
不應悔。
設悔衆僧莫還。
僧祇雲。
若衆僧中賣物。
得上價取無罪。
若和上阿阇梨。
欲取不得抄。
若比丘還共比丘。
市買博易。
作不淨語。
買者無罪。
一切九十六種出家人邊。
作不淨語。
買者無罪。
戒本三句。
釋種種中。
對于五物。
各互為頭。
成五五句。
賣買者。
先釋其賣。
文有其三。
一總言上下。
次增賣。
次重增賣。
此是上價。
買中亦三一言直五錢。
數數上下。
次與三錢名減買。
次與一錢名重減。
買準于賣。
故言買亦如是。
次長缽戒 缽為應供之器。
一則資身。
今乃貯畜無厭。
招譏損道。
又以物變無恒。
因施聽受。
限期十日。
過則結??。
别緣具五。
一先有受持缽。
二更得如法缽。
謂體量色三如。
三不說淨。
四無因緣。
五過十日犯。
滿戒四句。
一犯人。
二長缽。
三開十日。
四結犯。
釋中。
缽者已下。
解第二句。
文中有四。
一總舉六缽。
通明體處色。
二大要下辨體唯二。
三出量分齊。
四以具三如。
制令受持。
及以說淨。
十誦二十一受缽雲。
我某甲此缽多羅應量受長用故(三說)。
祇律二十三雲。
此是我缽多羅應量受用乞食器。
今受持(三說)。
若比丘下。
合解三四兩句。
犯相八門。
舍還等法。
一準長衣。
唯缽為異。
次乞缽戒 一缽五綴。
足堪資身。
況減不漏。
而複更乞。
此則長己貪心。
損壞僧衆污辱不少。
故須聖制。
别緣具六。
一先有受持缽。
二減五不漏。
三更從非親居士乞。
四為己。
五得如法缽。
六領受便犯。
戒本兩句。
初文有三。
一犯人。
二舊缽未滿。
三更求結罪。
二彼比丘下。
異餘戒故。
誦出舍還方軌。
于中複二。
初誦舍缽。
二展轉下。
總誦還文。
文言此是時者。
謂是用舊持新時。
然下還中四文。
并應此誦。
忏及不還。
無異不誦。
釋戒本相可解。
次舍忏法。
文四如常。
然舍文言。
此住處者。
謂除戒場小界及自然。
此三皆非住處故。
又甄無住處。
為無僧庫故。
言僧中者。
簡三人等。
次忏如文。
次還缽文四。
一貴者奪留。
直還下缽。
二彼比丘下。
猶以為勝。
轉取下缽。
三若持此比丘缽下。
罰令持新。
用舊下缽。
四比丘守護此缽下。
恐畏壞故用新。
制令護舊下缽。
此之四文。
并是取下缽令持。
初文分二。
一處分留還。
二作法還下。
僧祇第十雲。
若是缽大貴者。
應賣取十缽直。
九缽直入僧淨廚。
一缽還主。
如是随得多少。
皆限一還主。
餘悉入僧。
次轉取下缽文中亦二。
初作白。
次行缽。
五分。
羯磨差知法比丘。
于僧中行之。
是比丘應唱。
使諸比丘各持缽出。
然後持所舍缽。
至上坐前。
問須是缽不。
若言須。
應取上坐缽看。
若無缽。
若太大太小。
穿缺喎耶。
不應與。
若無五事應與。
與竟取上座缽行。
從第二上座。
乃至新受戒人前。
亦如是。
行缽之法。
随僧量宜。
或可取新。
故言取上座缽與次座。
或上座處分。
即還彼比丘缽亦得。
故言若與彼比丘。
彼比丘應随上座教。
取此缽。
不應護餘僧意不取。
又不應以奪好與惡。
嗔恨因緣故。
受持下缽。
乃至下座。
展轉亦爾。
次罰持新用下文二。
初牒前二下。
以不定故。
二作羯磨令持。
文言與此比丘受持者。
非謂加法受故名為受持。
直是罰令受行。
持此兩缽。
故曰受持。
乃至破者。
謂舊缽破來恒持。
故曰乃至破。
多雲。
若食時當持二缽。
終身如是。
以示多欲罪過。
斷後惡法因緣。
次護缽如文。
餘文可餘。
次自乞縷使非親裡居士織衣戒 三衣備具。
資道不虧。
今更乞縷。
以馮勢力。
強逼織師。
織作三衣。
長貪招譏。
故須聖制。
别緣具四。
一自乞縷線。
二非親織師。
三恃勢不與價直。
四織成便犯。
戒本四句可知。
廣釋如文。
釋第三句非親者。
此中織師。
有親裡非親裡。
及親非親合。
與線者亦爾。
互曆應成九句。
但為俱親不犯。
故有八句。
此戒正損織師犯提。
縷主但吉。
為以一言。
通結兩位。
是故但言非親裡者犯。
次屏勸織師增縷織衣戒 居士本為比丘織衣。
理荷其恩。
稱施而受。
今乃屏勸織師。
自與價直。
自壞損他。
故所以制。
别緣具六。
一居士辦縷遣織師。
二情期有限。
三知有限。
四與價勸增。
五彼為增織。
六領受結犯。
問此與前戒織師何别。
答有四不同。
一前損織師。
不損縷主。
此損縷主。
不損織師。
二前戒由損織師。
不與價犯。
此損縷主與價結犯。
三前損織師。
開親不犯。
此損縷主。
親非親俱犯。
四前是己縷織成即犯。
此是他縷領受方犯。
滿戒四句。
一犯人。
二縷主遣織師為織。
三彼比丘下。
勸贊織師。
自與價直。
四若得下結罪。
釋相可知。
次先與他衣強奪戒 先與他衣。
規為行伴。
彼既不去。
索須和豫。
忽以嗔心強奪。
特非所宜。
逼惱情深。
故所以制。
别緣具五。
是比丘除沙彌。
二規行與衣。
三不定與前人決定取。
是中應為四句。
一決定與決定取。
二決定與不定取。
此二奪重。
不犯此戒。
若不定與不定取。
奪犯小罪。
若不定與決定取。
奪悉生诤。
是以犯舍。
四嗔心強奪。
五得物入己。
文言不知誦戒等者。
前定二句。
防未起非。
初句不識自行。
次句不知衆法。
後之二句。
除已起罪。
初句自行忏法。
次句衆法悔儀。
戒本四句。
一犯人。
二先與他衣。
三嗔心強奪。
四結犯。
釋中。
奪而藏舉者。
謂是現前。
次着樹上等。
是不現前奪。
但為奪有現不。
結罪不同。
非謂重犯有茲二别。
次七日藥 四大乖違。
諸病競起。
六腑差互。
衆藥鹹須。
聖為蠲痾。
故聽畜服。
因斯貯積。
立制防之。
别緣具四。
一是七日藥。
二加口受。
問所以得知要加口法。
多論第六雲。
若病比丘。
須七日藥。
自無淨人。
求倩難得。
應自從淨人手受。
從比丘口受已。
随着一處。
七日内自取而食。
設受已淨人若觸。
更受。
若受藥已經二三日。
有藥入中。
應還更受。
更從一日作始。
次第七日。
此藥至七日應作淨。
若與人若服。
若不作淨。
不與人不服。
至八日地了時舍堕。
又十誦。
舉口手二受。
為問答。
五分戒本雲。
一受乃至七日。
下藥法中。
皆雲受七日服。
若無口法。
手甯經七。
三不說淨。
四畜過限。
問所以畜七日藥重。
餘三藥輕。
答七日資強。
用通内外。
貯畜情殷。
過限罪重。
餘三不爾。
是以過輕。
次下釋文。
犯相文二。
初開服藥。
二爾時世尊下因開起過。
前文複二。
初正開藥。
第二時諸下釋疑。
前文複二。
初對病開。
二時世尊下無病亦聽。
前文有三。
初開五藥。
二時諸比丘下。
明殘食法。
三舍利弗下。
聽服五脂。
前文複三。
初明如來托靜生念。
二從靜處下。
陳已屏念。
告衆聽服。
三時諸比丘下。
了前謬執時服言故。
前文有四。
一念所為人。
身有二病。
謂風病及瘡。
二我今下。
念藥功能。
為有充軀之能。
故雲當食。
複有除疾之效。
名為當藥。
而無非時之譏。
故曰不令粗現。
三複作是下出藥名體。
四聽諸比丘下結成聽服。
次陳念如文。
以病為畜藥之緣。
故曰病因緣時。
次了教文四。
一謬解聖教。
病不疾除。
迷前時言。
謂非午後。
二世尊撿問。
三阿難答。
四了教說。
前言時者。
謂是病時。
此藥體通非時。
故曰時非時服。
次餘法文二。
一者病殘不須作法。
恐損信施。
開瞻病人食。
次非病殘作法文二。
一是僧食。
二子注下。
是檀越食。
作法應不。
至下文明。
次聽五脂。
此脂即是油類故。
是七日藥攝。
但以對病。
别舉佛思。
藥體中。
無時受等者。
謂淨人難得無人作者。
使淨人暫煮變生作熟。
從彼受取。
自于淨地中煮。
以變生故。
無自煮??。
在淨地故。
無内宿過。
即時中故。
受法不失。
煮已澄清。
水滴作使汁滓相分。
得如法受用。
若非時煮漉者。
經時失受。
即有惡觸過生。
服之得罪。
故曰如法治。
若其淨人。
有客作者。
不簡時與非時。
故五分二十二雲。
若時煮時。
前時漉時受。
得七日服。
若非時受。
不得經宿服。
次無病比丘。
亦聽随時服藥。
文中。
遣令悲敬二田行施者。
欲使施主福田滿足。
此殘石蜜作變現者。
是佛神力。
非餘能裁。
故曰不見諸天等能消。
唯除如來。
次釋疑如文。
餘者可解。
以釋戒本。
二門分别。
一定文句。
二問答釋妨。
初門戒本五句。
一犯人。
二有病者畜藥之緣。
三殘藥下。
所畜藥體。
四開七日。
五過結罪。
次問答者。
問所以此言殘。
十日衣雲長。
答三衣非長。
故對非長以得長名。
藥無非長可對。
以是食餘。
故雲殘也。
又解。
殘之與長。
其義相似。
趣互舉之。
不勞為妨。
問所以定開七日。
僧祇雲。
随其藥勢。
七日乃知。
又雲。
七日者數極齊七日。
多論。
正從作法生。
兼随藥勢。
随藥勢者。
如初日是。
若二三日觸。
聽更受七日者。
即是從作法。
問戒本應言畜。
而言過服耶。
答為服畜者。
可有長??。
即甄外用。
無其長罪。
由此義故。
文中言服。
理實結罪。
都不約服。
亦可言中是倒。
應言服若過也。
次釋上三離明。
四五合解。
合解之中。
八門分齊。
悉同長衣。
句少為異。
先解初門。
二位分别。
一犯長不犯。
二服犯長藥。
得罪多少。
初位一日得藥。
至七日得。
八日明相出相染俱犯。
故曰盡尼薩耆。
問下六日藥。
被染犯長。
未知受法為失以不。
答七日得藥。
總不淨施。
長位是同。
相與俱犯。
受防宿觸。
不防于長。
所防既殊。
不可染令失受。
即是初日。
限滿受法。
自已下六未過。
受法不謝。
是以文言。
至第七日藥。
與諸比丘食。
若當失受。
即有宿觸等生。
何故乃聽諸比丘食。
爾者受既不失。
還至應食。
所以乃令塗然等用。
答以受不失。
由成擁已。
是故遣令塗足然燈。
為有貯畜情過。
罰不聽服。
第二位生飲過七日藥。
一咽得六罪。
非時不受殘宿三提。
内宿惡觸食舍堕藥三吉。
業一緣異。
各不相假。
若就飲八罪。
更加二煮。
因明藥餘罪多少者。
非時過服五罪。
熟飲即七。
亦加二煮。
時藥一咽。
理即具七。
随有??者。
準應知之。
盡形無限。
受法不謝。
若無病緣。
但獲吉罪。
若其不加口法服者。
唯無非時。
餘悉同有。
餘句類知。
總二十二。
舍忏位同。
還藥文四。
初對舍言還。
二彼比丘下。
處分應不。
所有過七日等。
三種處分。
并據舍日。
反望以說。
或不具三。
義準可解。
三應作白下。
作法付彼。
四此比丘下。
示用法式。
次雨浴衣戒 謂過前求過前用。
二戒合制。
所以制者。
雨衣資身。
非全急要。
是以聖開時中乞用。
今時未至預乞先用。
長貪違教。
故所以制過前求。
别緣有五。
一是雨浴衣。
二過前求。
三為己。
四彼與。
五領受。
犯過前用。
别緣有四。
一是己雨浴衣。
二于時前得。
三時前受持。
準多論。
要須加法受持。
四過前用犯。
犯相文二。
初開雨浴衣。
二時六群下起過。
前文有三。
一發八願。
施浴衣緣。
二爾時佛語下。
贊願聽受。
三略舍聞下。
行其八願。
前文有五。
一因供乞願。
二佛抑不許。
三自言清淨。
四佛遂聽許。
五正列八願。
前六内資。
後兩外資。
斯之八願主及僧田。
利益既寬。
遂為佛贊。
次贊述文三。
一至覺意來。
如來反問願意。
答己願祈。
二世尊下。
佛贊精妙。
三爾時下。
告僧聽受遂前八願。
前文有二。
先問後答。
答中反明問答。
文中有三。
一問八人所趣向果。
二問八人至此國不。
三若我聞曾來等者。
逆知必受八願供養。
以此資給僧田。
心則歡喜。
我見此利。
故興願也。
次贊述文二。
一述可非虛。
故言此事如實等。
第二頌說贊美。
令心喜悅。
頌中分三。
初一行頌贊因深勝。
其因既勝。
感果精妙。
故次一頌來果殊勝。
果雖殊絕。
恐不恒有。
故第三頌顯果無窮。
初頌上半。
舉六内資。
下半舉二外資。
歡喜者。
心離悭垢。
三時俱淨。
慶己所作。
故曰歡喜。
此歎心淨。
施飲食者。
應法之物。
施僧受用。
簡餘非法物施。
獲福微少。
即是财淨。
若施外道。
及破戒弟子。
福田淺薄。
植福不多。
故言持戒佛弟子。
便是境界田淨。
三事既勝。
甯不精妙。
以衣外資。
奉獻衆僧。
故曰布施于衆人。
亦可通衣及食。
以奉大衆。
故曰布施等。
施雖不能究竟斷結。
亦能暫伏現行貪心。
故曰降伏等。
次頌感果者。
上半感果精妙。
下半屬當處所。
克于樂果。
由于樂因。
故曰依樂。
此明因藥。
受樂報者。
近得人天樂報。
永得等者。
遠得無漏道果。
屬當可知。
次頌顯果無窮者。
上半顯無漏果。
下半明有漏果。
前中初句舉前因勝。
次句顯果無窮。
謂得勝進無漏。
以自适神。
故曰快樂。
此之快樂。
唯證乃知。
非是世事能況。
故曰無可喻。
次有漏果可知。
戒本三句。
一犯人。
二求用時節。
三過前求用結罪。
廣解可知。
僧祇十一。
此雨浴衣。
得四月半受用。
至八月十五日應當舍。
舍法者。
一比丘應衆中作是唱。
大德僧聽。
今日僧舍雨浴衣(三說)。
若至十六日舍者。
越毗尼罪。
尼無過前。
今吉羅者。
結多求罪。
少利故輕。
次急施衣戒 憂勞未滿。
不合受施。
對有急緣。
開聽為受。
因開急故。
非急亦受。
既有過生。
故須聖制。
此兩戒合者。
同由一衣生故。
過前受具五緣。
一是急施。
二知是。
三過十日前。
四無因緣。
五領受便犯。
過後畜具六緣。
一是急施。
二知是。
三十日内得。
四不作淨。
五無因緣。
六畜過限。
犯相文三。
一開受夏衣。
二六群下。
因開起過。
佛即呵制。
三爾時下。
開受急施。
既開十日内受。
應有過前受。
過文無者略。
戒本五句。
一犯人。
二受衣時限。
三諸比丘下。
是急聽受。
非急不聽。
四受衣下。
開時畜無罪。
五若過下結罪。
又前緣中。
二罪俱無。
戒本但結過後畜罪。
廣解及開。
方始具二。
廣中一五。
别釋中三合解。
合解三中。
第一先解第三句急施衣。
二衣時下。
解第四句衣時。
三自恣十日在下。
總舉三句。
合而廣釋。
既言自恣十日在。
明知即是戒本第二句。
問從爾長衣過十日犯。
何故此急施衣。
七月六日受。
至十六日明相出。
更言一月五月應畜。
等長衣不與時分相接者。
但有前開。
是以即犯。
此急施衣。
兩開相接。
是以不犯。
爾者七月十五日出界。
不成破離。
以入十六日。
是即應去之限。
答夏衣但有後開。
無其前開。
以十五日夜。
猶須守夏獲衣。
是故不類。
去則成犯。
次第二句開一月攝十日。
五月攝一月。
何故此中迦提德衣月。
不攝十日。
而言過一月五月後。
更增一日。
答一月攝十日者。
一同非時。
二俱防長。
功能既齊。
以長攝短。
德衣攝迦提月者。
一月時位。
二俱五利。
功能亦齊。
以長收短。
今德衣迦提。
不攝十日者。
一時非時别。
二十日唯一長德衣等。
五利功能有寬狹。
是故不相攝。
以不攝故。
更增一日。
餘句類同。
不能繁釋。
但還衣言過前過後者。
此是出法之言。
理實過前受。
即座還主。
過後是長。
應經宿還。
不犯中。
初總次别。
别中先開過前。
次明過後。
次蘭若離衣六宿戒 此戒同異如前。
但前戒聚落一宿即犯。
此蘭若怖處。
過六夜犯。
又前戒常流人犯。
有德衣開。
此勝行人。
不受德衣。
但對難故。
開聽六夜。
爾者既是勝行。
無德衣開。
如何得有除迦提月。
答迦提非作法。
是以故開。
别緣有七。
一受持三衣。
二冬分非時。
三有疑怖處。
四置衣聚落。
五不舍會。
六無因緣。
七第七日明相出。
文中有二。
初為賊難開置舍内。
二爾時六群下。
因開起過。
既因六群。
乘教起非。
設住蘭若。
亦限六夜。
戒本五句。
一人。
二反顯犯時。
三在阿蘭若下。
出難開緣。
四比丘下。
開六夜一會。
五若過下結犯。
釋中。
不解第二句。
餘者具釋。
蘭若下。
解第三句。
舍内下。
釋第四句。
若比丘下。
解第五句。
見論。
若蘭若處衆僧多。
房舍堅密。
不須寄衣聚落。
亦有除僧羯磨。
此雖無文。
義通無失。
次回僧物戒 制意者。
僧利不輕。
辄回入己。
惱衆長貪。
故須聖制。
别緣具四。
一許僧物。
二作許想。
三回入己。
四領受犯。
滿戒四句可知。
釋中。
二四合解。
初三别釋。
僧物下。
解第三句。
三句之物。
回有重輕。
初物犯舍。
第二物回之無罪。
下文未許。
許想吉羅。
故知未許。
未許想無犯。
第三定屬僧物。
回入犯重。
此之三物。
相對故舉。
越次差會。
定屬之物。
既損别屬。
計直成重。
又解。
第二句物正當緣起。
回之犯舍。
餘二并定屬僧。
回則獲重。
又解。
此之三物。
俱犯舍堕。
以于本主邊回無盜心。
故不犯重。
若比丘下。
解二四兩句。
文三。
初正解回物入己。
二若物下。
四對八句。
物不入己。
但犯輕??。
一塔僧相對。
二四方現前。
三僧尼兩衆。
四料簡上三同類。
同類回此與彼。
故言許異處。
與異處。
三境想四句。
上來三十舍堕竟。
四分律開宗記卷第三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