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開宗記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四??緣可解。
緣中三時衣者。
蓋是随時厚薄不同。
五分。
諸比丘見問言。
世尊不聽畜長衣。
汝不聞耶。
答言。
我亦聞之。
但我此衣。
或僧中得。
或居士問得或是糞掃衣。
彼以着故與我。
本不使我為五家畜。
戒本文三。
随開文五。
一舉制生疑。
問未知阿難與迦葉衣。
為是決定心不。
答文中既言欲與。
明知不是決定。
若決定與。
即非己物。
以不定與。
故須陳疑請決。
二正明請。
三問還期。
四答時限。
五開十日。
多論。
佛知法相不緩不急。
不增不損。
正制十日。
滿足戒本。
三位分别。
第一定戒文句。
第二定緣有無。
第三定利同異。
初位戒本六句。
一犯人。
二衣已竟者。
簡非長體。
以衣不竟。
不名為長。
三迦絺那衣已出者。
顯出犯時。
以迦絺那衣未出。
不名犯時。
四畜長衣者。
所畜财體。
五聖開十日。
六若過下違教結犯。
次定緣者。
直就此戒。
十日有緣。
未知迦絺那。
與長等五戒。
何先何後。
若迦絺那前開。
便不得言為長等五開受迦絺那衣。
若長等先制。
後開迦絺那者。
所以無緣。
即言已出。
答長等先制。
迦絺後開。
故下律言。
為長等五。
開受迦絺那衣。
然此無緣者。
即是略無。
故五分初戒本雲。
畜長衣過一宿犯。
又那律衣壞。
恐一日不成。
犯尼薩耆。
不敢取僧衣。
又有諸比丘。
安居訖十六日。
進詣佛所。
道徑泥水。
三衣粗重。
甚大疲極。
并以那律事白佛。
佛言聽受迦絺那衣。
不犯五事。
第二戒本雲。
若比丘三衣竟。
舍迦絺那衣已。
長衣過一宿。
尼薩耆。
又因阿難。
得二張劫貝。
為與身子。
恐犯白佛。
佛開十日。
第三戒本雲。
若比丘三衣竟。
舍迦絺那衣已。
長衣乃至十日。
若過尼薩耆。
次定餘戒餘利同異者。
問時利開一月五月。
所以通于三戒。
答本為五事開受迦絺那衣。
今以初三是長。
第二是離。
以此時利。
得通三戒。
問所以此開不通餘戒。
答餘戒若與五利開法者。
即須有除。
如急施衣。
及背别等戒。
若與五利。
不相關者。
即無有開。
問所以急施等開語不同此。
答随事不同。
開語亦異。
語雖有異。
時利不殊。
更有多解。
皆悉有妨。
且作斯釋。
以遣文違。
次下廣解文二。
初釋戒本。
第二舍忏儀軌。
釋中初句可知。
次句衣竟者。
五分雲。
浣染縫竟。
次句迦絺那衣已出。
出者舍也。
依下八舍延促。
故名為出。
釋下二戒竟出同此。
衣者已下釋第四句。
于中文二。
一辨十種衣體。
釋上衣義。
絕衣者憍奢耶作。
劫貝衣者華作。
欽婆羅者毛作。
刍摩者。
纻麻作。
忏摩者野麻作。
麻者家麻。
扇那者白羊毛作。
翅夷羅者鳥毛作。
鸠夷羅者。
绛色羊毛。
忏羅缽尼衣者。
尨色羊毛。
二定衣量分齊。
釋成長義。
釋此長義三門分别。
第一定量分齊。
第二應量犯未。
第三互應結未。
初門量者。
此文尺六八寸五分。
除長三衣。
若長餘衣。
乃至手巾。
過十日。
皆突吉羅。
僧祇。
長衣者。
除所受持衣餘衣是。
又須廣一肘長二肘。
第二門。
問為始應量犯。
為待過耶。
答應即須淨。
不淨即犯故。
言長衣者。
若長如來八指等。
第三門。
問衣量互有應減。
須作淨不。
答若量互減。
不須作淨。
爾者房互亦然。
何以處分。
答房恐妨難。
設互亦須處分。
衣無此難。
互減不須。
次下合解五六二句。
于中文二。
一畜過結犯。
二染貿明犯。
初文八章。
始從得不得。
終盡忘不忘。
初章得不得。
有十個日。
一日為一章。
即是十章。
初得衣日有多有少。
互相間錯。
總成四十六句。
初章十日都得衣。
至十一日犯者。
初日體過故犯。
下之九日。
為初日衣染相與俱犯。
故言盡尼薩耆。
見論十四。
若多衣縛束一處。
過十日得一罪。
若散衣不縛束。
計衣多少随得罪。
伽論第七。
雲何得長衣。
謂若入手。
若在膝上肩上作想。
此是我物。
次第二章九句。
立法有一。
轉降有八。
謂轉空日向下。
得日向上。
第三章二日不得衣作八句。
立法有一。
轉降有七。
如是乃至第九章二句。
立法轉降。
各有一句。
觀此章中。
文勢義趣不合。
更有子注轉降。
然文有者。
理是誤耳。
若非是誤如何重誦前句。
有人約此。
即作倒句七句。
如是展轉向上。
至第三章有一。
即成二十八句。
今以文錯。
不繁須作。
第十章一句。
是則第十章一日得。
第二章九日得。
相對為十三。
九相對為第二十四。
八為第三十五。
七為第四十。
第六章五日得為五句。
初章十日得為一句。
即成六句。
合為四十六句。
次淨施門。
略無初章十日俱不淨。
故但有九。
乃至下門例亦應然。
若遣與人替前淨施及不得衣日。
此單舉一邊。
亦應言道不遣與人。
故壞者壞使不應量非衣者。
作革屣囊等。
忘者。
忘此财體。
意謂元無雖經多日。
開使不犯。
次染犯者。
謂使人貿得。
或自于五衆邊貿得不犯。
販賣者。
為前長染。
故曰一尼薩耆。
然此舍堕衣。
理應舍已貿易。
以不應不舍而貿易。
複得吉羅。
不同舊釋雲是着用不淨衣罪。
計此未合論者用??。
若此明者。
義次不然。
次明舍忏。
文分為四。
一舍财法。
二彼舍衣竟下舍羅法。
三若衆僧多下還财法。
四是比丘下不還結罪。
所以四文次第爾者。
此之罪咎。
本因财生。
若欲忏除。
要先伐本。
是故先舍有過之财。
過财雖舍。
業累未除。
??若現存。
不成應法。
故次忏罪。
财物舍訖。
罪複悔除。
行既無違。
堪消物利。
故次還衣。
聖教一宣。
理宜從順。
若當有違。
必有??失。
故次結不還者罪。
此之四文。
行事大軌。
既通諸戒。
舉者應知。
然此忏境雖三。
且約僧說。
初文有四。
一财集制舍。
第二與僧下所對境界。
第三。
舍與下舍之威儀。
第四當作是下正舍詞句。
初言此舍堕衣應舍者。
财集制舍。
此須除去負債。
未入手者。
及以共物。
未分之類。
除财但使制加淨法。
不作淨者。
豈須入舍。
及寄他者。
亦須索取。
若不盡集。
皈主還染。
問舍财不盡。
迷謂為無。
舍已方見餘财。
不知先舍成不。
答若所舍物。
在僧未還。
先舍得成。
續舍所忘。
若物還主。
已說淨竟。
成亦如前。
續舍所忘。
若物還主。
未淨見者。
即成相染。
俱須更舍。
次所舍境。
衆睹詳悉。
故須盡集。
欲使犯者對衆殷愧。
内生恥心。
息過于後。
次舍威儀對衆謝??。
理須謙下。
若不卑恭。
業難除遣。
但使對僧。
齊具五法。
若對别人。
事分大小。
小但四法。
??無禮足。
大者同僧。
亦具五法。
次舍詞句。
既自舍物。
理合宣情。
若不陳言。
舍難成遂。
文言爾所者。
出法之言。
善見十四雲。
若一衣言一。
若二三衆多。
還道二三衆多。
名其差互。
作法不成。
律但一說。
不須至三。
次明忏罪。
文中開六。
一從僧乞忏。
二别請忏主。
三忏主和僧。
四正陳忏法。
五呵責治之。
六領受立要。
文言彼舍衣竟當忏悔。
當知義含乞請。
準下自言毗尼。
對衆忏中有乞。
此亦合有。
文無者略。
乞忏詞句。
準舍應知。
乞已複應請忏悔主。
其忏悔主。
緣生已善。
必須清淨。
具在下明。
忏主受請。
未得即許。
作白和已。
然後許之。
次正除罪。
将欲忏時。
先辨罪之多少。
始終位别。
合有一十二位三罪。
謂犯長提。
及根本展轉二種覆藏。
合是一三。
乃至第十二。
着用舍堕衣三。
此十二位中。
除本長提。
餘三十五有無不定。
然欲立心忏除往業。
一一并須緣知具阙。
準文正解。
忏開三位。
第一先忏二十四覆罪。
以此覆類是同。
齊作一減。
第二忏不應說等七位吉罪。
以此非覆類同亦齊一減。
第三忏長等五位提罪舍罪詞等。
至下文解。
若舍堕物用盡。
直忏罪者。
品數多少。
準上應知。
次明還衣。
上來具前十法。
即是悔犯清淨。
道藉資成。
托緣以立。
若不愍接。
阙修出離。
故須還衣。
還衣之法。
先列緣。
後作法。
若當無緣。
要須經宿直付。
今為大衆難集。
及彼遠行。
即許羯磨轉付親友。
親友得已經宿還之。
僧祗。
律師問。
此衆中誰是汝知識。
答某甲。
即作法付。
此是即座轉付物法。
而無經宿直還羯磨。
次不還者。
此文且結不應吉羅。
究竟不還。
計直犯罪。
故多論第五雲。
以罪言之。
是根本舍。
以法言之。
是則暫舍。
此對僧舍。
始終十二法。
若衆多人。
十一法。
謂須除乞一人但十。
除問邊人。
此義通三十二說者。
位别五階。
除綿褥二寶。
餘二十九。
對僧十二法。
又除乞缽。
餘對衆多。
十一法。
一人十法。
二寶九法。
綿褥但六。
上下收攝。
不過此五。
謂約具法多少。
以辨相别。
若據物類。
舍還不同。
位亦為五。
雜野一戒。
壞舍而無還。
二寶對俗。
全舍轉體而盡還。
乞缽一戒。
入僧還主舍。
七日藥。
入僧入俗還主舍。
餘二十七戒。
唯還主舍。
上來四文。
對僧說竟。
餘衆多一人。
準應可解。
多論第四。
沙彌應當上下衣。
一常着衣。
當安陀會。
二當郁多羅僧。
令清淨入衆僧。
及行來時着。
得畜泥洹僧一竭支一富羅。
随身所著物。
各聽畜一。
自外一切。
盡是長财。
次不犯者。
謂十日内作淨施等不犯。
若十日外已是犯竟。
不可更有餘緣來開。
次離衣宿戒 别意者。
衣是應法之服。
成就威儀。
餘道所無。
不可有阙。
故下文言。
比丘所去之處。
衣缽随身。
如鳥二翼。
羽翮身俱。
今乃置衣在此。
身居異界。
寒暑卒起。
急須難得。
又阙守護。
容成失奪。
廢資身用。
事惱不輕。
是以聖制。
次釋名者。
人衣異處名離。
經夜曰宿。
久則事慢。
促便緻惱限期一宿。
過則便犯。
故曰離衣宿戒。
次别緣有六。
一是三衣。
二加受持法。
三人衣異界。
四不舍會。
五無因緣。
六明相出。
次釋文。
戒本三句。
随開文五。
一人病衣重為清之緣。
第二自思念下。
舉制生疑。
第三即語下。
陳疑仗托。
第四時諸下。
為申疑意。
第五世尊下。
開結不失衣法。
文言結不失衣法者。
謂得此法賞受不失。
而無離??。
故曰不失衣法。
若作四句定者。
唯人病衣重一句成就。
餘之三句。
并不成就。
不同多論滿戒類。
長衣亦作三門。
此中但定文句。
餘二比知。
後戒亦爾。
戒本七句。
一定犯人。
二簡衣體。
三定犯時。
此不犯時。
但約時開。
謂一月五月。
舊釋亦攝非時開者。
不然。
四三衣者。
列所離衣名。
五離一一下人衣異界。
六除僧羯磨者。
是非時開。
羯磨有二。
一得法離宿。
二作不失衣界。
七尼薩下結罪。
次下廣解。
前四第六别釋可知。
不失衣下合解五七二句。
于中文二。
初約十界明離。
二不失衣下就蘭若明離。
前文有五。
第一列十界名。
二僧伽藍下解十界體。
三僧伽藍下十界差别。
四僧伽藍下十界勢分。
五僧伽藍下離宿結罪。
先解初文。
義分為二。
第一依此文釋。
第二明諸部同異。
初依此解藍一界者。
謂一藍中。
俱是僧住。
遍藍無别。
名為一界。
若有俗人男女。
來至界中雜住。
有村界起。
名若幹界。
故多論第四雲。
如王來入界内。
施帳幕住。
近王左右。
作飲食處。
大小行來處。
盡非衣界。
非王來住。
亦如王法。
又解。
藍有四周院相。
諸房雖别。
皆為藍攝。
名為一界。
若其藍相不周彼此房别。
各不相收。
名若幹界。
又解。
雖同一界。
但有隔礙。
不得自在往返者。
皆名若幹界。
故五分第四雲異者僧不羯磨。
作不失衣界。
雖作。
而于其中。
不得自在往返。
雖有斯理。
且依前明。
下諸界釋皆同此。
其相同者。
不能繁述。
然十誦第五雲。
樹有一界有别界。
是中不相接樹界者。
若日中時。
影所蔭處。
若比丘在一樹下。
衣在餘樹下。
應取衣來。
若至衣所。
若受餘衣。
若不取衣來。
不至衣所。
不受餘衣。
至地了時舍堕。
相接樹界者。
若是諸樹枝葉相接。
乃至一拘盧舍。
是中随所著衣。
至地了時無犯。
又村界者。
比丘至村。
随住一處。
于住分齊。
中間無别。
名為一界。
若此分齊之内。
有異界生。
名若幹界。
問所以不同僧祗。
兄弟情通。
任往來者不失衣。
答彼常情礙。
此不同彼。
但以村多譏染。
不合置衣。
下文除村。
明非衣界。
縱令自己緣家。
情無隔礙。
比丘身在别房。
衣在女男住處。
夜或須衣。
取恐逼觸。
此不得往。
即名為難。
難者表不與衣。
豈得留衣此室。
辄宿餘房。
古舊諸德。
有立染礙者。
成立可解。
然無正文。
故今不立。
次諸部同異。
僧祇第八。
有道行界。
師與諸伴共行。
論議而去。
弟子持衣缽從後來。
不及師。
師至日沒時。
畏離衣宿。
故出道外待弟子。
弟子持衣直過。
不見師。
至天曉相待。
若是師待衣處。
離道二十五肘内。
與衣合者不犯。
過外者犯。
若弟子持衣在前。
問答亦爾。
十誦多論四十九尋。
十誦複有空界。
謂衣在地。
比丘在空或衣在空。
比丘在地。
過明相犯。
以空是有界外。
故見論。
有林界。
若衣在内林中。
十四肘内不失衣。
海洲亦爾。
此林若有人往來。
無十四肘界。
衣應随身。
若不随失衣。
複有水界。
比丘在蘭若處。
竟夜坐禅。
天欲曉。
患眼睡。
脫衣置岸上。
入池洗浴。
洗浴未竟明相出。
此衣犯舍。
了論。
通明作法自然。
有六種不離衣。
論偈雲。
善解三衣六憐愍。
釋曰。
律中佛許六種不離三衣利益一僧和合同許羯磨所作。
此有二種。
一約迦絺那衣。
僧和合所作。
二為行路人及有病人。
僧和合所作。
二依地所作。
如布薩相應學處中說。
三不離所作。
如于皮阇延多樓。
及剡浮樹等所。
四垣牆所作。
謂僧伽藍摩。
及寺舍中。
如轉車方便所顯。
五約露地所作。
如比丘行路。
四十九弓所度處相對。
覆地直身申臂。
斜衣各捉一角。
若相及。
許不離衣。
六住處月時節所作。
于安居學處中。
廣說應知。
複次小便等所逼事中。
由他加行難所作。
是名于三衣六憐愍。
僧祇。
若夜中大小。
行。
離衣二十五肘内。
與衣合無罪。
次十界體如文 次十界差别。
謂此非彼合有百句。
廣有三十。
餘者類易 次明勢分中。
人者。
見論第八雲。
不健不羸。
擲者。
盡力擲也。
取石下處。
不取勢分轉處。
次結罪者。
計合具有百句。
略故但有二十。
又此二十約位而有。
據文但有十八。
謂留衣在此藍。
身往彼藍宿。
阙此一句故。
即二位各九。
初句文五。
一人衣異。
界二明相未出下。
教不犯法。
望開次第。
應須先言手投衣。
次至擲石及處。
次始須言舍。
今文據說次第。
故先言舍。
言手投者。
為對若幹界。
要須手投。
擲石所及處者。
謂是一界。
入勢分内。
即成會衣。
舍者會而不逮。
甯可??衣犯吉。
不可離衣獲提。
故僧祇第八雲。
比丘着上下衣入聚落。
主人為供養形像作福德。
殷勤留宿。
若彼住處諸比丘。
有長衣者。
應暫借受持。
若無者。
随近有諸比丘住處者。
應從彼借。
若無者。
有尼住處者。
亦從彼借。
若無者。
是處俗人。
若有衣被者。
應從借作淨施紉。
然後受持。
若無是事。
後夜分城門開者。
當疾還寺。
莫逾城出。
到精舍門。
猶未開者。
當索開門。
若不得者。
乃至無孔内手腳者。
逾垣牆入。
應作相令内人識。
莫令疑是賊相驚動。
若不得入者。
當疾舍衣。
甯無衣犯越毗尼罪。
以輕易重故。
三若不舍衣下。
不行舍會。
四明相出下。
雖三衣犯提。
五除三衣下。
離餘衣獲吉。
此謂助身。
百一加受法者。
餘文可知。
次蘭若文五。
一明界體。
八樹七間。
一間七弓。
弓長四肘。
肘各尺八。
此尺八者。
是舊小尺。
望今大尺。
但有尺五。
一弓四肘。
合有六尺。
計七弓有四十二尺。
餘六間各爾。
合有二百九十四尺。
五尺為步。
計有五十八步四尺。
五分。
露地同界者。
結加趺坐。
去身面七尺。
異界者。
七尺之外此是蘭若界。
二人衣異界。
三不行舍會。
四離三衣重。
五離餘衣輕。
次舍忏應不。
并如上明。
次一月衣戒 三衣故爛。
不堪資身。
财少未成。
開滿無長。
六群因為同衣不足。
為求足故。
寄人起過。
故佛立法。
極限一月。
縱财不足。
過亦成犯。
别緣具六。
一三衣弊壞。
二得新不足。
三拟作三衣。
以替故者。
若作餘衣。
初戒所攝。
四不行開法。
謂作淨等。
五除不犯緣。
六随過結罪。
犯相文二。
初開滿足。
第二時六群下。
因開起過。
彼有糞掃衣者。
謂無主納。
餘種衣者。
檀越施衣。
同衣不者足者。
是二衣當類。
不足取中者。
取向二中糞掃衣。
撩理作淨。
戒本七句。
一能犯人。
二除非長。
三顯犯時。
四若比丘下。
明非時及衣。
五受已疾疾下。
同衣足故不開。
六若不足下。
同衣不足。
開限一月。
七若過下。
随違結犯。
廣中具釋。
前四句别解。
若十日下。
合釋餘句。
合中分二。
初至二十九日來。
有犯不犯。
第二若同衣下。
三十日已去。
一切成犯。
初文先約十日為法。
以十日内。
修常不犯。
于十日中。
複分為二。
初明同衣。
若足不開。
教作不犯五相。
釋第五句。
第二若不裁割下。
違而制犯。
釋第七句。
如是十一對十二。
十二對十三。
開犯義同。
故曰乃至二十九日亦如是。
于諸位中。
若同衣不足。
即是第六句義。
第二三十日已去。
同衣足不皆犯。
然同衣者。
謂十種衣中。
當分自同。
不同者各異不同。
亦可同衣者。
謂三衣财具。
不同者是餘長衣。
次取非親裡尼衣戒 所以制者。
有三義故。
一者凡是為下敬上。
仰奉情殷。
所有财物。
皆不顧??。
大僧非親。
不善籌議。
得便受之。
令彼乏少。
二男女形殊。
理無參涉。
财物既交。
恩情偏密。
因茲起染。
容壞梵行。
臨危事險。
可懼之甚。
三狀涉譏嫌。
難分清濁。
脫被诽謗。
無以自明。
以此諸??。
制之不許。
别緣有五。
一是大尼。
除下二衆。
二非親裡。
三應量五衣除餘物。
多論。
應量缽亦犯。
四本拟送施除貿易。
五領受便犯。
多論第五。
若多比丘。
取一尼衣。
多人犯。
一比丘多尼邊取一衣。
計尼犯。
十誦第六。
若先請若别房中住故與。
若為說法故與。
不犯。
呵中。
尼着弊衣往佛所者。
作發覺之由。
佛語尼言汝不應如是等者。
五衣本為資身長道。
今辄施人。
衣便不具。
破戒行檀。
事不應法。
故曰不應也。
佛聽餘衣。
謂五衣外。
随意與人。
滿戒五句。
一犯人。
二非親裡尼。
三取衣。
四除貿易。
五結犯。
廣中具釋。
然親裡者。
謂是父母。
乃至七世骨血之親。
了論。
解親相應有四。
一從母母親相應。
二從母父相應。
三從父母親從親相應。
此之四親。
攝親斯盡。
餘文釋親。
皆同于此。
問何以尼取僧衣。
但得吉罪。
答大僧上尊。
與尼不數。
尼受義稀。
故但犯吉。
爾者僧與既稀。
何以提罪。
答僧與尼衣。
譏過中制。
生患義深。
故得提罪。
作此釋者。
二與解義譏無譏别。
論其二取。
稀數不同。
故使大僧取數與譏。
俱獲提罪。
尼則稀而無譏。
取與并吉。
次使非親裡尼浣故衣戒 所以制者。
僧是上尊。
使下義順。
尼居下位。
裁上事難。
故不籌量。
辄便驅使。
因生染違。
廢業招譏。
别緣有五。
一是大尼。
除下二衆。
二非親裡。
三是故衣。
四除因緣下。
文開病及借不犯。
五浣染打竟。
滿戒五句。
一人。
二非親裡尼。
三故衣。
四使浣染打。
五結罪。
問所以浣染打三戒合制。
答三義故合。
一使尼處同。
二故衣不異。
三犯相。
由緻垢故須浣。
失色即染。
舒張故打。
釋中。
上三别解。
下二合解。
準其八業。
應有八句。
此但有五。
初句三提。
次有三句。
二提一吉。
次複有三句。
一提二吉。
文中略無。
次一句三吉無提。
僧祇。
使染便浣。
使染便打。
教打便浣。
教作而不作。
不教作便作。
越毗尼罪。
次從非親裡居士乞衣戒 所以制者。
多論。
有四種益。
一以佛法增上故。
二為止诤訟故。
三為滅前人不善心故。
四為衆生。
于正法中。
生信樂故。
别緣有六。
一三衣具足。
二無四因緣。
三非親居士。
四為己。
五應量。
六得入手。
滿戒五句。
一人。
二非親居士及婦。
三乞衣。
四除因緣。
五領便犯。
餘時者。
下列不犯緣。
但解四句。
不釋開緣。
次過知足受衣戒 忽遇四患。
失奪三衣。
淨信聞之。
竭貧以施。
今不節量過限而受。
長貪惱物。
殊所不應。
别緣有六。
一失奪三衣。
二非親居士。
三為失故施。
若不為失。
随施聽受。
四知為失施。
五過所應量。
六領受入手。
緣中。
取居士衣。
與六群比丘。
及與餘人者。
此據為他亦犯。
若準此文。
但使過受。
不問自他。
一切皆犯。
是則舊古三義。
屬他财犯。
己财者壞也。
戒本六句。
一犯人。
二遇四因緣。
三非親居士。
四自恣請下。
為夫故施。
五是比丘下。
教知足受。
六若過下。
過受結犯。
次釋唯除第二。
餘者具明。
若失一衣下。
釋第五句。
教應受相。
于中文四。
一明應取不。
謂若失一失二。
皆不應受。
若失三者。
當知足受。
第二知足有二種下。
釋知足差别。
白衣為比丘失衣故施。
但順本施心受者。
是名知足。
然此知足。
順在家人法。
故曰在家人知足。
出家人知足者。
即是三衣。
謂本失三。
是名不足。
今還受三。
即是知足。
然此知足。
順出家人法。
故曰出家人知足。
若居士自恣請下。
開自恣請。
及衣細薄過受不犯。
若有餘殘下。
元不為失。
随施聽受。
釋第四句。
若比丘下釋第六句。
過受結犯。
謂失一受二。
乃至失三受四。
此等并是過知足受。
次勸一居士增價戒 所以制者。
淨信雖施。
标心有限。
今乃嫌少索多。
違情惱物。
别緣具六。
一非親居士辦衣價。
二情期有限。
三知施有限。
四嫌少勸增。
五彼增縷價。
六領受便犯。
滿戒六句。
一犯人。
二施主非親。
三衣價定。
四是比丘下。
不受自恣請。
五到居士家下。
嫌少勸增。
六若得衣下。
領受結罪。
廣中具解。
求者已下。
釋第五句。
戒本雖無求字。
而有求義。
是故廣中牒而解釋。
此中增者。
要本體上增。
若其異體。
落前乞戒問何故增縷一線犯。
乞中要一領耶。
答乞非本心。
任彼籌量。
惱義是微。
一領方犯。
勸為先心期限已定。
今違施心。
一線即犯。
是比丘下。
合釋四六二句。
次勸二居士 餘義如前。
唯勸二為别。
問勸令合作。
有增不增。
為犯何戒。
答雖複增者犯。
不增不犯。
猶是二人同作。
故屬此戒。
五分。
正勸夫婦合作犯。
次過限索衣戒 所以制者。
但為衣價是寶。
長貪處深。
比丘進修。
應須舍棄。
既不自畜。
令付俗人。
後若須衣。
索須容豫。
今乃催促。
逼惱前人。
故作限約。
過則制犯。
此戒在畜寶戒後。
故作如此方便。
别緣具四。
一送衣價。
二轉付淨人。
令貿衣物。
三過限從索。
四得衣便犯。
此戒但為王臣心動生直。
匆切急索。
損淨主結。
戒本十句。
一犯人。
二若王下。
施主遣使。
送寶為衣價。
三彼使人下。
奉命送付。
四是比丘下。
懼犯畜寶。
不敢自受。
五彼使語下使問淨主。
六須衣比丘下示淨主處。
七時彼使下使付還報。
八須衣比丘下。
開索方法。
九若不得下。
過索結犯。
十若不得不不得進不。
次十釋中。
唯解初二及八九。
餘總不釋。
釋第八句文三。
一三語。
二六默。
三語默相破。
初語者如文。
次默然者。
不知默。
得時。
僧祇第九雲。
如人入庫取物着店上頃。
又如裹幞物。
須臾即應去。
見論十五。
雲何默然者。
口不言。
立不坐。
若喚坐不得坐。
若與飲食。
亦不得受。
若請說法咒願。
悉不得為說。
若檀越問言。
何緣至此。
答言居士自當知。
次語默相破如文。
餘相可解。
次雜野蠶綿作卧具戒 多論第五。
四義故制。
一止诽謗故。
二長信敬故。
三行道安樂故。
四不害衆生故。
别緣具五。
一往蠶家。
二是憍奢邪。
三為己乞求。
四作卧具。
五作成犯。
戒本三句可知。
此言雜野蠶者。
顯其通名。
餘文憍奢邪者。
即是綿稱。
五分雲。
憍奢邪者。
蟲所作綿。
卧具者卧蓐。
多論五雲。
憍奢邪者。
是綿名也。
此國養蠶。
如秦地法。
蠶熟得綿。
名憍奢邪。
此國以綿作衣。
凡有二種。
一擗綿布??。
如作氈法。
二以綿作縷。
織以成衣。
作此二衣。
名作敷具。
敷具者衣名也。
此以害生。
舍令斬壞。
餘不害生。
故聽全舍。
但有舍财。
略無忏罪。
為不對境。
無其還不。
次黑毛卧具戒 然諸卧具。
言惑其人。
或言是三衣。
或言是敷具。
今詳制意。
略知其趣。
然前一戒。
以損生故。
随作衣服敷具等。
皆成其犯。
餘戒不爾。
以不損生。
如法得故。
作衣服着。
招譏故制。
若作敷卧之具。
是則無??。
若其敷卧犯者。
今諸比丘皆用黑白氈卧。
并應是犯。
然既不犯。
何惑其情。
談授雖言卧具。
用時不憚黑白。
此豈不是傳傳者迷文。
緻令行人虧其教意。
又多論雲。
黑羊毛作衣法亦二種。
一以黑毛擗治布??作細氈。
二作縷織成衣。
此二種衣。
盡名敷具。
敷具者衣名也。
又雲此羊毛衣。
得作三衣。
盡中受持。
爾者如何此文為名卧具。
答卧具者。
通是衣名。
或可覆卧。
不以敷故。
僧祇第九雲。
比丘作氈三衣。
及尼師檀。
唯除漉水囊及絡囊。
餘一切氈作。
佛未制前。
諸比丘着氈衣。
露地如庵帳安隐住。
制戒已不複着氈衣。
故多病不安隐住。
以事白佛。
佛聽雜作。
謂黑白下三。
以此故知。
非敷卧物。
又開文有卧氈。
足為明驗。
又五分雲。
應舍與僧。
僧以敷地。
若敷繩床木床上。
所以不聽純黑者。
以此毛貴。
着增貪求。
又濫世人行欲法故。
别緣具四。
一純黑羊毛。
二作卧具。
三為己。
四作成結罪。
見論。
純者不雜餘毛。
十誦第十。
黑羺羊毛者有四種。
謂生黑藍染。
黑泥染
緣中三時衣者。
蓋是随時厚薄不同。
五分。
諸比丘見問言。
世尊不聽畜長衣。
汝不聞耶。
答言。
我亦聞之。
但我此衣。
或僧中得。
或居士問得或是糞掃衣。
彼以着故與我。
本不使我為五家畜。
戒本文三。
随開文五。
一舉制生疑。
問未知阿難與迦葉衣。
為是決定心不。
答文中既言欲與。
明知不是決定。
若決定與。
即非己物。
以不定與。
故須陳疑請決。
二正明請。
三問還期。
四答時限。
五開十日。
多論。
佛知法相不緩不急。
不增不損。
正制十日。
滿足戒本。
三位分别。
第一定戒文句。
第二定緣有無。
第三定利同異。
初位戒本六句。
一犯人。
二衣已竟者。
簡非長體。
以衣不竟。
不名為長。
三迦絺那衣已出者。
顯出犯時。
以迦絺那衣未出。
不名犯時。
四畜長衣者。
所畜财體。
五聖開十日。
六若過下違教結犯。
次定緣者。
直就此戒。
十日有緣。
未知迦絺那。
與長等五戒。
何先何後。
若迦絺那前開。
便不得言為長等五開受迦絺那衣。
若長等先制。
後開迦絺那者。
所以無緣。
即言已出。
答長等先制。
迦絺後開。
故下律言。
為長等五。
開受迦絺那衣。
然此無緣者。
即是略無。
故五分初戒本雲。
畜長衣過一宿犯。
又那律衣壞。
恐一日不成。
犯尼薩耆。
不敢取僧衣。
又有諸比丘。
安居訖十六日。
進詣佛所。
道徑泥水。
三衣粗重。
甚大疲極。
并以那律事白佛。
佛言聽受迦絺那衣。
不犯五事。
第二戒本雲。
若比丘三衣竟。
舍迦絺那衣已。
長衣過一宿。
尼薩耆。
又因阿難。
得二張劫貝。
為與身子。
恐犯白佛。
佛開十日。
第三戒本雲。
若比丘三衣竟。
舍迦絺那衣已。
長衣乃至十日。
若過尼薩耆。
次定餘戒餘利同異者。
問時利開一月五月。
所以通于三戒。
答本為五事開受迦絺那衣。
今以初三是長。
第二是離。
以此時利。
得通三戒。
問所以此開不通餘戒。
答餘戒若與五利開法者。
即須有除。
如急施衣。
及背别等戒。
若與五利。
不相關者。
即無有開。
問所以急施等開語不同此。
答随事不同。
開語亦異。
語雖有異。
時利不殊。
更有多解。
皆悉有妨。
且作斯釋。
以遣文違。
次下廣解文二。
初釋戒本。
第二舍忏儀軌。
釋中初句可知。
次句衣竟者。
五分雲。
浣染縫竟。
次句迦絺那衣已出。
出者舍也。
依下八舍延促。
故名為出。
釋下二戒竟出同此。
衣者已下釋第四句。
于中文二。
一辨十種衣體。
釋上衣義。
絕衣者憍奢耶作。
劫貝衣者華作。
欽婆羅者毛作。
刍摩者。
纻麻作。
忏摩者野麻作。
麻者家麻。
扇那者白羊毛作。
翅夷羅者鳥毛作。
鸠夷羅者。
绛色羊毛。
忏羅缽尼衣者。
尨色羊毛。
二定衣量分齊。
釋成長義。
釋此長義三門分别。
第一定量分齊。
第二應量犯未。
第三互應結未。
初門量者。
此文尺六八寸五分。
除長三衣。
若長餘衣。
乃至手巾。
過十日。
皆突吉羅。
僧祇。
長衣者。
除所受持衣餘衣是。
又須廣一肘長二肘。
第二門。
問為始應量犯。
為待過耶。
答應即須淨。
不淨即犯故。
言長衣者。
若長如來八指等。
第三門。
問衣量互有應減。
須作淨不。
答若量互減。
不須作淨。
爾者房互亦然。
何以處分。
答房恐妨難。
設互亦須處分。
衣無此難。
互減不須。
次下合解五六二句。
于中文二。
一畜過結犯。
二染貿明犯。
初文八章。
始從得不得。
終盡忘不忘。
初章得不得。
有十個日。
一日為一章。
即是十章。
初得衣日有多有少。
互相間錯。
總成四十六句。
初章十日都得衣。
至十一日犯者。
初日體過故犯。
下之九日。
為初日衣染相與俱犯。
故言盡尼薩耆。
見論十四。
若多衣縛束一處。
過十日得一罪。
若散衣不縛束。
計衣多少随得罪。
伽論第七。
雲何得長衣。
謂若入手。
若在膝上肩上作想。
此是我物。
次第二章九句。
立法有一。
轉降有八。
謂轉空日向下。
得日向上。
第三章二日不得衣作八句。
立法有一。
轉降有七。
如是乃至第九章二句。
立法轉降。
各有一句。
觀此章中。
文勢義趣不合。
更有子注轉降。
然文有者。
理是誤耳。
若非是誤如何重誦前句。
有人約此。
即作倒句七句。
如是展轉向上。
至第三章有一。
即成二十八句。
今以文錯。
不繁須作。
第十章一句。
是則第十章一日得。
第二章九日得。
相對為十三。
九相對為第二十四。
八為第三十五。
七為第四十。
第六章五日得為五句。
初章十日得為一句。
即成六句。
合為四十六句。
次淨施門。
略無初章十日俱不淨。
故但有九。
乃至下門例亦應然。
若遣與人替前淨施及不得衣日。
此單舉一邊。
亦應言道不遣與人。
故壞者壞使不應量非衣者。
作革屣囊等。
忘者。
忘此财體。
意謂元無雖經多日。
開使不犯。
次染犯者。
謂使人貿得。
或自于五衆邊貿得不犯。
販賣者。
為前長染。
故曰一尼薩耆。
然此舍堕衣。
理應舍已貿易。
以不應不舍而貿易。
複得吉羅。
不同舊釋雲是着用不淨衣罪。
計此未合論者用??。
若此明者。
義次不然。
次明舍忏。
文分為四。
一舍财法。
二彼舍衣竟下舍羅法。
三若衆僧多下還财法。
四是比丘下不還結罪。
所以四文次第爾者。
此之罪咎。
本因财生。
若欲忏除。
要先伐本。
是故先舍有過之财。
過财雖舍。
業累未除。
??若現存。
不成應法。
故次忏罪。
财物舍訖。
罪複悔除。
行既無違。
堪消物利。
故次還衣。
聖教一宣。
理宜從順。
若當有違。
必有??失。
故次結不還者罪。
此之四文。
行事大軌。
既通諸戒。
舉者應知。
然此忏境雖三。
且約僧說。
初文有四。
一财集制舍。
第二與僧下所對境界。
第三。
舍與下舍之威儀。
第四當作是下正舍詞句。
初言此舍堕衣應舍者。
财集制舍。
此須除去負債。
未入手者。
及以共物。
未分之類。
除财但使制加淨法。
不作淨者。
豈須入舍。
及寄他者。
亦須索取。
若不盡集。
皈主還染。
問舍财不盡。
迷謂為無。
舍已方見餘财。
不知先舍成不。
答若所舍物。
在僧未還。
先舍得成。
續舍所忘。
若物還主。
已說淨竟。
成亦如前。
續舍所忘。
若物還主。
未淨見者。
即成相染。
俱須更舍。
次所舍境。
衆睹詳悉。
故須盡集。
欲使犯者對衆殷愧。
内生恥心。
息過于後。
次舍威儀對衆謝??。
理須謙下。
若不卑恭。
業難除遣。
但使對僧。
齊具五法。
若對别人。
事分大小。
小但四法。
??無禮足。
大者同僧。
亦具五法。
次舍詞句。
既自舍物。
理合宣情。
若不陳言。
舍難成遂。
文言爾所者。
出法之言。
善見十四雲。
若一衣言一。
若二三衆多。
還道二三衆多。
名其差互。
作法不成。
律但一說。
不須至三。
次明忏罪。
文中開六。
一從僧乞忏。
二别請忏主。
三忏主和僧。
四正陳忏法。
五呵責治之。
六領受立要。
文言彼舍衣竟當忏悔。
當知義含乞請。
準下自言毗尼。
對衆忏中有乞。
此亦合有。
文無者略。
乞忏詞句。
準舍應知。
乞已複應請忏悔主。
其忏悔主。
緣生已善。
必須清淨。
具在下明。
忏主受請。
未得即許。
作白和已。
然後許之。
次正除罪。
将欲忏時。
先辨罪之多少。
始終位别。
合有一十二位三罪。
謂犯長提。
及根本展轉二種覆藏。
合是一三。
乃至第十二。
着用舍堕衣三。
此十二位中。
除本長提。
餘三十五有無不定。
然欲立心忏除往業。
一一并須緣知具阙。
準文正解。
忏開三位。
第一先忏二十四覆罪。
以此覆類是同。
齊作一減。
第二忏不應說等七位吉罪。
以此非覆類同亦齊一減。
第三忏長等五位提罪舍罪詞等。
至下文解。
若舍堕物用盡。
直忏罪者。
品數多少。
準上應知。
次明還衣。
上來具前十法。
即是悔犯清淨。
道藉資成。
托緣以立。
若不愍接。
阙修出離。
故須還衣。
還衣之法。
先列緣。
後作法。
若當無緣。
要須經宿直付。
今為大衆難集。
及彼遠行。
即許羯磨轉付親友。
親友得已經宿還之。
僧祗。
律師問。
此衆中誰是汝知識。
答某甲。
即作法付。
此是即座轉付物法。
而無經宿直還羯磨。
次不還者。
此文且結不應吉羅。
究竟不還。
計直犯罪。
故多論第五雲。
以罪言之。
是根本舍。
以法言之。
是則暫舍。
此對僧舍。
始終十二法。
若衆多人。
十一法。
謂須除乞一人但十。
除問邊人。
此義通三十二說者。
位别五階。
除綿褥二寶。
餘二十九。
對僧十二法。
又除乞缽。
餘對衆多。
十一法。
一人十法。
二寶九法。
綿褥但六。
上下收攝。
不過此五。
謂約具法多少。
以辨相别。
若據物類。
舍還不同。
位亦為五。
雜野一戒。
壞舍而無還。
二寶對俗。
全舍轉體而盡還。
乞缽一戒。
入僧還主舍。
七日藥。
入僧入俗還主舍。
餘二十七戒。
唯還主舍。
上來四文。
對僧說竟。
餘衆多一人。
準應可解。
多論第四。
沙彌應當上下衣。
一常着衣。
當安陀會。
二當郁多羅僧。
令清淨入衆僧。
及行來時着。
得畜泥洹僧一竭支一富羅。
随身所著物。
各聽畜一。
自外一切。
盡是長财。
次不犯者。
謂十日内作淨施等不犯。
若十日外已是犯竟。
不可更有餘緣來開。
次離衣宿戒 别意者。
衣是應法之服。
成就威儀。
餘道所無。
不可有阙。
故下文言。
比丘所去之處。
衣缽随身。
如鳥二翼。
羽翮身俱。
今乃置衣在此。
身居異界。
寒暑卒起。
急須難得。
又阙守護。
容成失奪。
廢資身用。
事惱不輕。
是以聖制。
次釋名者。
人衣異處名離。
經夜曰宿。
久則事慢。
促便緻惱限期一宿。
過則便犯。
故曰離衣宿戒。
次别緣有六。
一是三衣。
二加受持法。
三人衣異界。
四不舍會。
五無因緣。
六明相出。
次釋文。
戒本三句。
随開文五。
一人病衣重為清之緣。
第二自思念下。
舉制生疑。
第三即語下。
陳疑仗托。
第四時諸下。
為申疑意。
第五世尊下。
開結不失衣法。
文言結不失衣法者。
謂得此法賞受不失。
而無離??。
故曰不失衣法。
若作四句定者。
唯人病衣重一句成就。
餘之三句。
并不成就。
不同多論滿戒類。
長衣亦作三門。
此中但定文句。
餘二比知。
後戒亦爾。
戒本七句。
一定犯人。
二簡衣體。
三定犯時。
此不犯時。
但約時開。
謂一月五月。
舊釋亦攝非時開者。
不然。
四三衣者。
列所離衣名。
五離一一下人衣異界。
六除僧羯磨者。
是非時開。
羯磨有二。
一得法離宿。
二作不失衣界。
七尼薩下結罪。
次下廣解。
前四第六别釋可知。
不失衣下合解五七二句。
于中文二。
初約十界明離。
二不失衣下就蘭若明離。
前文有五。
第一列十界名。
二僧伽藍下解十界體。
三僧伽藍下十界差别。
四僧伽藍下十界勢分。
五僧伽藍下離宿結罪。
先解初文。
義分為二。
第一依此文釋。
第二明諸部同異。
初依此解藍一界者。
謂一藍中。
俱是僧住。
遍藍無别。
名為一界。
若有俗人男女。
來至界中雜住。
有村界起。
名若幹界。
故多論第四雲。
如王來入界内。
施帳幕住。
近王左右。
作飲食處。
大小行來處。
盡非衣界。
非王來住。
亦如王法。
又解。
藍有四周院相。
諸房雖别。
皆為藍攝。
名為一界。
若其藍相不周彼此房别。
各不相收。
名若幹界。
又解。
雖同一界。
但有隔礙。
不得自在往返者。
皆名若幹界。
故五分第四雲異者僧不羯磨。
作不失衣界。
雖作。
而于其中。
不得自在往返。
雖有斯理。
且依前明。
下諸界釋皆同此。
其相同者。
不能繁述。
然十誦第五雲。
樹有一界有别界。
是中不相接樹界者。
若日中時。
影所蔭處。
若比丘在一樹下。
衣在餘樹下。
應取衣來。
若至衣所。
若受餘衣。
若不取衣來。
不至衣所。
不受餘衣。
至地了時舍堕。
相接樹界者。
若是諸樹枝葉相接。
乃至一拘盧舍。
是中随所著衣。
至地了時無犯。
又村界者。
比丘至村。
随住一處。
于住分齊。
中間無别。
名為一界。
若此分齊之内。
有異界生。
名若幹界。
問所以不同僧祗。
兄弟情通。
任往來者不失衣。
答彼常情礙。
此不同彼。
但以村多譏染。
不合置衣。
下文除村。
明非衣界。
縱令自己緣家。
情無隔礙。
比丘身在别房。
衣在女男住處。
夜或須衣。
取恐逼觸。
此不得往。
即名為難。
難者表不與衣。
豈得留衣此室。
辄宿餘房。
古舊諸德。
有立染礙者。
成立可解。
然無正文。
故今不立。
次諸部同異。
僧祇第八。
有道行界。
師與諸伴共行。
論議而去。
弟子持衣缽從後來。
不及師。
師至日沒時。
畏離衣宿。
故出道外待弟子。
弟子持衣直過。
不見師。
至天曉相待。
若是師待衣處。
離道二十五肘内。
與衣合者不犯。
過外者犯。
若弟子持衣在前。
問答亦爾。
十誦多論四十九尋。
十誦複有空界。
謂衣在地。
比丘在空或衣在空。
比丘在地。
過明相犯。
以空是有界外。
故見論。
有林界。
若衣在内林中。
十四肘内不失衣。
海洲亦爾。
此林若有人往來。
無十四肘界。
衣應随身。
若不随失衣。
複有水界。
比丘在蘭若處。
竟夜坐禅。
天欲曉。
患眼睡。
脫衣置岸上。
入池洗浴。
洗浴未竟明相出。
此衣犯舍。
了論。
通明作法自然。
有六種不離衣。
論偈雲。
善解三衣六憐愍。
釋曰。
律中佛許六種不離三衣利益一僧和合同許羯磨所作。
此有二種。
一約迦絺那衣。
僧和合所作。
二為行路人及有病人。
僧和合所作。
二依地所作。
如布薩相應學處中說。
三不離所作。
如于皮阇延多樓。
及剡浮樹等所。
四垣牆所作。
謂僧伽藍摩。
及寺舍中。
如轉車方便所顯。
五約露地所作。
如比丘行路。
四十九弓所度處相對。
覆地直身申臂。
斜衣各捉一角。
若相及。
許不離衣。
六住處月時節所作。
于安居學處中。
廣說應知。
複次小便等所逼事中。
由他加行難所作。
是名于三衣六憐愍。
僧祇。
若夜中大小。
行。
離衣二十五肘内。
與衣合無罪。
次十界體如文 次十界差别。
謂此非彼合有百句。
廣有三十。
餘者類易 次明勢分中。
人者。
見論第八雲。
不健不羸。
擲者。
盡力擲也。
取石下處。
不取勢分轉處。
次結罪者。
計合具有百句。
略故但有二十。
又此二十約位而有。
據文但有十八。
謂留衣在此藍。
身往彼藍宿。
阙此一句故。
即二位各九。
初句文五。
一人衣異。
界二明相未出下。
教不犯法。
望開次第。
應須先言手投衣。
次至擲石及處。
次始須言舍。
今文據說次第。
故先言舍。
言手投者。
為對若幹界。
要須手投。
擲石所及處者。
謂是一界。
入勢分内。
即成會衣。
舍者會而不逮。
甯可??衣犯吉。
不可離衣獲提。
故僧祇第八雲。
比丘着上下衣入聚落。
主人為供養形像作福德。
殷勤留宿。
若彼住處諸比丘。
有長衣者。
應暫借受持。
若無者。
随近有諸比丘住處者。
應從彼借。
若無者。
有尼住處者。
亦從彼借。
若無者。
是處俗人。
若有衣被者。
應從借作淨施紉。
然後受持。
若無是事。
後夜分城門開者。
當疾還寺。
莫逾城出。
到精舍門。
猶未開者。
當索開門。
若不得者。
乃至無孔内手腳者。
逾垣牆入。
應作相令内人識。
莫令疑是賊相驚動。
若不得入者。
當疾舍衣。
甯無衣犯越毗尼罪。
以輕易重故。
三若不舍衣下。
不行舍會。
四明相出下。
雖三衣犯提。
五除三衣下。
離餘衣獲吉。
此謂助身。
百一加受法者。
餘文可知。
次蘭若文五。
一明界體。
八樹七間。
一間七弓。
弓長四肘。
肘各尺八。
此尺八者。
是舊小尺。
望今大尺。
但有尺五。
一弓四肘。
合有六尺。
計七弓有四十二尺。
餘六間各爾。
合有二百九十四尺。
五尺為步。
計有五十八步四尺。
五分。
露地同界者。
結加趺坐。
去身面七尺。
異界者。
七尺之外此是蘭若界。
二人衣異界。
三不行舍會。
四離三衣重。
五離餘衣輕。
次舍忏應不。
并如上明。
次一月衣戒 三衣故爛。
不堪資身。
财少未成。
開滿無長。
六群因為同衣不足。
為求足故。
寄人起過。
故佛立法。
極限一月。
縱财不足。
過亦成犯。
别緣具六。
一三衣弊壞。
二得新不足。
三拟作三衣。
以替故者。
若作餘衣。
初戒所攝。
四不行開法。
謂作淨等。
五除不犯緣。
六随過結罪。
犯相文二。
初開滿足。
第二時六群下。
因開起過。
彼有糞掃衣者。
謂無主納。
餘種衣者。
檀越施衣。
同衣不者足者。
是二衣當類。
不足取中者。
取向二中糞掃衣。
撩理作淨。
戒本七句。
一能犯人。
二除非長。
三顯犯時。
四若比丘下。
明非時及衣。
五受已疾疾下。
同衣足故不開。
六若不足下。
同衣不足。
開限一月。
七若過下。
随違結犯。
廣中具釋。
前四句别解。
若十日下。
合釋餘句。
合中分二。
初至二十九日來。
有犯不犯。
第二若同衣下。
三十日已去。
一切成犯。
初文先約十日為法。
以十日内。
修常不犯。
于十日中。
複分為二。
初明同衣。
若足不開。
教作不犯五相。
釋第五句。
第二若不裁割下。
違而制犯。
釋第七句。
如是十一對十二。
十二對十三。
開犯義同。
故曰乃至二十九日亦如是。
于諸位中。
若同衣不足。
即是第六句義。
第二三十日已去。
同衣足不皆犯。
然同衣者。
謂十種衣中。
當分自同。
不同者各異不同。
亦可同衣者。
謂三衣财具。
不同者是餘長衣。
次取非親裡尼衣戒 所以制者。
有三義故。
一者凡是為下敬上。
仰奉情殷。
所有财物。
皆不顧??。
大僧非親。
不善籌議。
得便受之。
令彼乏少。
二男女形殊。
理無參涉。
财物既交。
恩情偏密。
因茲起染。
容壞梵行。
臨危事險。
可懼之甚。
三狀涉譏嫌。
難分清濁。
脫被诽謗。
無以自明。
以此諸??。
制之不許。
别緣有五。
一是大尼。
除下二衆。
二非親裡。
三應量五衣除餘物。
多論。
應量缽亦犯。
四本拟送施除貿易。
五領受便犯。
多論第五。
若多比丘。
取一尼衣。
多人犯。
一比丘多尼邊取一衣。
計尼犯。
十誦第六。
若先請若别房中住故與。
若為說法故與。
不犯。
呵中。
尼着弊衣往佛所者。
作發覺之由。
佛語尼言汝不應如是等者。
五衣本為資身長道。
今辄施人。
衣便不具。
破戒行檀。
事不應法。
故曰不應也。
佛聽餘衣。
謂五衣外。
随意與人。
滿戒五句。
一犯人。
二非親裡尼。
三取衣。
四除貿易。
五結犯。
廣中具釋。
然親裡者。
謂是父母。
乃至七世骨血之親。
了論。
解親相應有四。
一從母母親相應。
二從母父相應。
三從父母親從親相應。
此之四親。
攝親斯盡。
餘文釋親。
皆同于此。
問何以尼取僧衣。
但得吉罪。
答大僧上尊。
與尼不數。
尼受義稀。
故但犯吉。
爾者僧與既稀。
何以提罪。
答僧與尼衣。
譏過中制。
生患義深。
故得提罪。
作此釋者。
二與解義譏無譏别。
論其二取。
稀數不同。
故使大僧取數與譏。
俱獲提罪。
尼則稀而無譏。
取與并吉。
次使非親裡尼浣故衣戒 所以制者。
僧是上尊。
使下義順。
尼居下位。
裁上事難。
故不籌量。
辄便驅使。
因生染違。
廢業招譏。
别緣有五。
一是大尼。
除下二衆。
二非親裡。
三是故衣。
四除因緣下。
文開病及借不犯。
五浣染打竟。
滿戒五句。
一人。
二非親裡尼。
三故衣。
四使浣染打。
五結罪。
問所以浣染打三戒合制。
答三義故合。
一使尼處同。
二故衣不異。
三犯相。
由緻垢故須浣。
失色即染。
舒張故打。
釋中。
上三别解。
下二合解。
準其八業。
應有八句。
此但有五。
初句三提。
次有三句。
二提一吉。
次複有三句。
一提二吉。
文中略無。
次一句三吉無提。
僧祇。
使染便浣。
使染便打。
教打便浣。
教作而不作。
不教作便作。
越毗尼罪。
次從非親裡居士乞衣戒 所以制者。
多論。
有四種益。
一以佛法增上故。
二為止诤訟故。
三為滅前人不善心故。
四為衆生。
于正法中。
生信樂故。
别緣有六。
一三衣具足。
二無四因緣。
三非親居士。
四為己。
五應量。
六得入手。
滿戒五句。
一人。
二非親居士及婦。
三乞衣。
四除因緣。
五領便犯。
餘時者。
下列不犯緣。
但解四句。
不釋開緣。
次過知足受衣戒 忽遇四患。
失奪三衣。
淨信聞之。
竭貧以施。
今不節量過限而受。
長貪惱物。
殊所不應。
别緣有六。
一失奪三衣。
二非親居士。
三為失故施。
若不為失。
随施聽受。
四知為失施。
五過所應量。
六領受入手。
緣中。
取居士衣。
與六群比丘。
及與餘人者。
此據為他亦犯。
若準此文。
但使過受。
不問自他。
一切皆犯。
是則舊古三義。
屬他财犯。
己财者壞也。
戒本六句。
一犯人。
二遇四因緣。
三非親居士。
四自恣請下。
為夫故施。
五是比丘下。
教知足受。
六若過下。
過受結犯。
次釋唯除第二。
餘者具明。
若失一衣下。
釋第五句。
教應受相。
于中文四。
一明應取不。
謂若失一失二。
皆不應受。
若失三者。
當知足受。
第二知足有二種下。
釋知足差别。
白衣為比丘失衣故施。
但順本施心受者。
是名知足。
然此知足。
順在家人法。
故曰在家人知足。
出家人知足者。
即是三衣。
謂本失三。
是名不足。
今還受三。
即是知足。
然此知足。
順出家人法。
故曰出家人知足。
若居士自恣請下。
開自恣請。
及衣細薄過受不犯。
若有餘殘下。
元不為失。
随施聽受。
釋第四句。
若比丘下釋第六句。
過受結犯。
謂失一受二。
乃至失三受四。
此等并是過知足受。
次勸一居士增價戒 所以制者。
淨信雖施。
标心有限。
今乃嫌少索多。
違情惱物。
别緣具六。
一非親居士辦衣價。
二情期有限。
三知施有限。
四嫌少勸增。
五彼增縷價。
六領受便犯。
滿戒六句。
一犯人。
二施主非親。
三衣價定。
四是比丘下。
不受自恣請。
五到居士家下。
嫌少勸增。
六若得衣下。
領受結罪。
廣中具解。
求者已下。
釋第五句。
戒本雖無求字。
而有求義。
是故廣中牒而解釋。
此中增者。
要本體上增。
若其異體。
落前乞戒問何故增縷一線犯。
乞中要一領耶。
答乞非本心。
任彼籌量。
惱義是微。
一領方犯。
勸為先心期限已定。
今違施心。
一線即犯。
是比丘下。
合釋四六二句。
次勸二居士 餘義如前。
唯勸二為别。
問勸令合作。
有增不增。
為犯何戒。
答雖複增者犯。
不增不犯。
猶是二人同作。
故屬此戒。
五分。
正勸夫婦合作犯。
次過限索衣戒 所以制者。
但為衣價是寶。
長貪處深。
比丘進修。
應須舍棄。
既不自畜。
令付俗人。
後若須衣。
索須容豫。
今乃催促。
逼惱前人。
故作限約。
過則制犯。
此戒在畜寶戒後。
故作如此方便。
别緣具四。
一送衣價。
二轉付淨人。
令貿衣物。
三過限從索。
四得衣便犯。
此戒但為王臣心動生直。
匆切急索。
損淨主結。
戒本十句。
一犯人。
二若王下。
施主遣使。
送寶為衣價。
三彼使人下。
奉命送付。
四是比丘下。
懼犯畜寶。
不敢自受。
五彼使語下使問淨主。
六須衣比丘下示淨主處。
七時彼使下使付還報。
八須衣比丘下。
開索方法。
九若不得下。
過索結犯。
十若不得不不得進不。
次十釋中。
唯解初二及八九。
餘總不釋。
釋第八句文三。
一三語。
二六默。
三語默相破。
初語者如文。
次默然者。
不知默。
得時。
僧祇第九雲。
如人入庫取物着店上頃。
又如裹幞物。
須臾即應去。
見論十五。
雲何默然者。
口不言。
立不坐。
若喚坐不得坐。
若與飲食。
亦不得受。
若請說法咒願。
悉不得為說。
若檀越問言。
何緣至此。
答言居士自當知。
次語默相破如文。
餘相可解。
次雜野蠶綿作卧具戒 多論第五。
四義故制。
一止诽謗故。
二長信敬故。
三行道安樂故。
四不害衆生故。
别緣具五。
一往蠶家。
二是憍奢邪。
三為己乞求。
四作卧具。
五作成犯。
戒本三句可知。
此言雜野蠶者。
顯其通名。
餘文憍奢邪者。
即是綿稱。
五分雲。
憍奢邪者。
蟲所作綿。
卧具者卧蓐。
多論五雲。
憍奢邪者。
是綿名也。
此國養蠶。
如秦地法。
蠶熟得綿。
名憍奢邪。
此國以綿作衣。
凡有二種。
一擗綿布??。
如作氈法。
二以綿作縷。
織以成衣。
作此二衣。
名作敷具。
敷具者衣名也。
此以害生。
舍令斬壞。
餘不害生。
故聽全舍。
但有舍财。
略無忏罪。
為不對境。
無其還不。
次黑毛卧具戒 然諸卧具。
言惑其人。
或言是三衣。
或言是敷具。
今詳制意。
略知其趣。
然前一戒。
以損生故。
随作衣服敷具等。
皆成其犯。
餘戒不爾。
以不損生。
如法得故。
作衣服着。
招譏故制。
若作敷卧之具。
是則無??。
若其敷卧犯者。
今諸比丘皆用黑白氈卧。
并應是犯。
然既不犯。
何惑其情。
談授雖言卧具。
用時不憚黑白。
此豈不是傳傳者迷文。
緻令行人虧其教意。
又多論雲。
黑羊毛作衣法亦二種。
一以黑毛擗治布??作細氈。
二作縷織成衣。
此二種衣。
盡名敷具。
敷具者衣名也。
又雲此羊毛衣。
得作三衣。
盡中受持。
爾者如何此文為名卧具。
答卧具者。
通是衣名。
或可覆卧。
不以敷故。
僧祇第九雲。
比丘作氈三衣。
及尼師檀。
唯除漉水囊及絡囊。
餘一切氈作。
佛未制前。
諸比丘着氈衣。
露地如庵帳安隐住。
制戒已不複着氈衣。
故多病不安隐住。
以事白佛。
佛聽雜作。
謂黑白下三。
以此故知。
非敷卧物。
又開文有卧氈。
足為明驗。
又五分雲。
應舍與僧。
僧以敷地。
若敷繩床木床上。
所以不聽純黑者。
以此毛貴。
着增貪求。
又濫世人行欲法故。
别緣具四。
一純黑羊毛。
二作卧具。
三為己。
四作成結罪。
見論。
純者不雜餘毛。
十誦第十。
黑羺羊毛者有四種。
謂生黑藍染。
黑泥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