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開宗記卷第三

關燈
六通該一切谏戒。

    次下廣解。

    文中分二。

    初釋戒本六句。

    次作白二羯磨竟下。

    明輕重相。

    釋中初句可知。

    二所為事中。

    先解和合僧。

    謂以二法。

    釋成和合。

    四人等衆。

    以解僧義。

    衆正翻僧和合。

    乃是僧家義用。

    不得總以和合衆。

    以翻于僧。

    次明壞義。

    破是壞之異名。

    文中有四。

    一舉破數。

    二列破名。

    三結破數。

    四屬破事。

    然十八法。

    并依多論第三解。

    然論中。

    無粗惡非粗惡。

    制餘七對。

    具明法非法。

    律非律。

    并約五法。

    八正互說。

    犯說不犯者。

    若不剪剃發抓。

    佛言犯戒。

    而言發抓。

    有命不犯。

    不犯言犯者。

    律防身語不制心戒而說。

    心起三毒。

    即是犯戒。

    輕言重者。

    如缽羅龍。

    以摘樹葉。

    罪不可忏。

    因此便言。

    煞草木者。

    一切是重。

    重言輕者。

    見須提達尼等。

    先作不得重。

    便言淫盜等。

    一切是輕。

    有殘者。

    下四篇戒。

    犯則有殘。

    而言無殘。

    無殘者。

    四重犯則無殘。

    而說有殘。

    粗惡者。

    如初二犯。

    及二逆偷蘭。

    此是粗惡。

    說非粗惡。

    非粗惡者。

    提等餘蘭。

    是非粗惡。

    說作粗惡。

    常所行非常所行者。

    八正五法互說制者。

    五犯金口所宣。

    名之為制。

    說為非制。

    非制者五法非出金口。

    名為非制。

    說以為制。

    說不說者。

    四禁是重。

    餘篇是輕。

    此是正教。

    名之為說。

    以為非說。

    重輕倒說。

    此非佛教。

    名為非說。

    而以為說。

    但下諸文。

    十八法者。

    皆同此釋。

    不能更明。

    次第三屏谏。

    文舉四衆。

    理應通七。

    第四若不用語者拒屏谏。

    問此得何罪。

    答此違七衆因。

    并吉羅。

    然約事成果罪兩别。

    第五僧谏如文。

    第六若不舍下。

    結罪。

    總覽四蘭。

    以成僧殘。

    此中上下四重因果。

    一破僧。

    二違比丘屏谏。

    三違尼等大衆谏。

    四違僧谏。

    此之四因。

    其位還四。

    及論得果。

    階級唯兩。

    僧殘在此。

    餘三伽耶。

    是則殘因雖後果。

    乃先成餘三。

    因雖在前。

    果便後克。

     次輕重文二。

    初約自作。

    次辨教人。

    前文複二。

    初約羯磨分齊。

    明業多少。

    次若一切未白下。

    辨法前方便罪。

    随時長短。

    乃至未羯磨前。

    故曰一切。

    次教人有三可知。

    應有法想。

    文無者略。

     次助破違谏戒 調達破僧。

    衆徒不忍。

    既乖和合。

    齊心設谏。

    僧正谏時。

    四伴影助。

    複尋設谏。

    拒而不從。

    故曰助破違谏戒。

    别緣具六。

    第一調達執耶行化。

    第二諸比丘設谏。

    第三遮僧設谏。

    助成破僧。

    第四僧尋谏彼。

    第五拒而不從。

    第六三羯磨竟。

    ??緣比知文二如前。

    前文有三。

    一牒調達執耶行破。

    二諸比丘如法谏勸。

    三正影助為所谏事。

    次呵谏類知。

    戒本六句。

    一舉伴數。

    為谏所為者。

    二明伴助相。

    用谏所為事。

    于中文二。

    初則一往遮僧莫谏。

    二此比丘下。

    釋其勸意。

    所以勸者。

    為人如法。

    是故此中四句。

    初二句明人。

    如此調達發言有軌。

    故曰法語。

    複能滅惡生善。

    名為律語。

    次兩句法。

    是能合我等。

    慶遇所聞。

    故曰喜樂。

    稱合道理。

    安心順從。

    名為忍可。

    次屏谏文四。

    一總舉人法。

    俱非遮其影助。

    二然此比丘下。

    且顯人非。

    不出法非者略。

    三大德下。

    申其谏意。

    四大德下。

    彰和利益。

    餘句可解。

    廣解具釋。

    初句文三。

    一比丘義如上者。

    正是所谏之人。

    二以順從。

    釋伴黨義。

    二種順從。

    俱須設谏。

    三明伴黨無數共興謀立計。

    名為伴黨要。

    四人已上。

    始成耶僧。

    若餘群黨。

    名為助伴。

    謂從一人。

    乃至衆多。

    無二伴黨。

    俱須設谏。

    餘文準前。

     次謗僧違谏戒 别意有六。

    一解聽依聚落意。

    謂比丘進道。

    要藉資成。

    複合白衣。

    得修福業。

    二不聽污家。

    惡行意聽。

    依聚落本。

    欲益及自他。

    今壞俗信。

    翻成兩損。

    三擯出意。

    違教壞行。

    具有見聞。

    若不擯治。

    無由改往。

    四解謗僧意。

    同過六人。

    不治其四。

    言僧受憎。

    故擯我二。

    五明設谏意同過者。

    六但治二人。

    似有愛憎。

    須僧設谏。

    六結罪意如前。

    次釋名者。

    依勢及财。

    損壞俗信。

    故曰污家。

    所為垢濁。

    能感穢果。

    名為惡行。

    别緣有七。

    一作污家。

    惡行二心。

    不改悔。

    三作擯法。

    四非理謗僧。

    五如法設谏。

    六拒而不從。

    七三羯磨竟。

    ??中??初全是無罪??。

    二直有污家等??。

    ??三四緣。

    同于??二。

    ??五謂落七非。

    客七蘭罪。

    若??六七。

    義可準知。

    次下釋文。

    谏所為事中四。

    一作惡行。

    其污家者。

    在辨相中。

    二明呵責。

    三告舍利下擯罰。

    四時阿濕下。

    非理謗僧。

    ??中文二。

    初立擯法。

    以付身子。

    二舍利弗下。

    奉命行罰。

    于中文六。

    一将徒衆之造[革*(立-一+可)]連。

    二時阿濕下。

    求其外護。

    三時舍利下。

    因乞略化。

    四時諸下。

    承教诽謗。

    五時舍利下。

    調伏生信。

    六時尊者下。

    正行擯罰。

    謗僧如文。

    身子親為他謗。

    不得有呵。

    但以謗事。

    具白世尊。

    次呵谏如文。

    戒本六句如前。

    第二谏所為中者三。

    一依處起過。

    自他俱壞。

    近者目屬。

    名為亦見。

    遠者耳餐。

    名為亦聞。

    二諸比丘下。

    牒過驅擯。

    三是比丘下。

    非理謗僧。

    以聞陀迦留陀夷。

    逆路忏悔黨。

    不治故。

    名為有愛。

    三聞達多磨醯沙達多。

    走至王道聚落。

    懼不治故。

    稱雲有怖。

    唯瞋我二。

    名為有恚。

    我觀衆僧。

    秉此擯法。

    非是解心所為。

    故曰有癡。

    如是同罪。

    比丘下。

    顯其謗意。

    次屏谏亦三。

    一勸不聽謗僧。

    故曰莫作是語等。

    二而諸比丘下。

    明僧自雪。

    逆路忏者。

    無罪可治。

    名為不愛。

    走人不現。

    複不合治。

    名為不怖。

    汝等二人。

    進則不忏。

    退則不逃。

    人過俱現。

    正合治罰。

    故曰不恚。

    然僧善解。

    擯治方法。

    名為不癡。

    三大德污他家等者。

    推過屬彼。

    餘文可解。

    釋中初人可知。

    次所為文三。

    一解比丘所依住處。

    戒本之中。

    雖無村字。

    然以城聚。

    通得名村。

    二明污家惡行。

    此中先明其家。

    次釋其污。

    然污家文四。

    一總舉四。

    二列四名。

    三雲何下一一解釋。

    四以此下總結。

    次惡行可知。

    三若比丘下。

    明穢響[泳-永+(盈-又+夕)]流。

    次屏谏等同前。

     次惡性違谏戒 别意者。

    惡性愚人。

    縱情造罪。

    既無師敬。

    觸事有違。

    有德之人。

    以法開晤。

    反被輕陵。

    不受訓導言。

    佛是我家。

    佛法是我家法。

    我應教諸大德。

    諸大德不應反教我。

    說此語時近情謂是。

    須僧設谏。

    開示是非。

    是非既分。

    理宜從順。

    固執不舍。

    結以僧殘。

    别緣具六。

    一身語不淨數數犯戒。

    二諸善比丘。

    如法谏勸。

    三望人自師敬。

    不受訓導。

    四衆僧設谏。

    五拒而不從。

    六三法滿足。

    次釋文谏所為事文三。

    一明不受語。

    二舉兩喻及合。

    三是故下。

    結拒谏意。

    初文持戒。

    順理名好。

    犯戒違理名惡。

    此好與惡。

    止勿語我。

    我應教諸大德。

    此是倚傍勝人。

    恃己淩物。

    何以故下。

    釋不受谏意。

    次二喻者。

    水喻于教。

    風喻于行教。

    有津潤之益。

    猶如于水。

    行有遠化之能。

    譬若于風。

    次結可知。

    呵谏如文。

    戒本六句如前。

    于所為事中文三。

    一明惡性不受人語。

    二于戒法下。

    諸善比丘。

    如法谏勸。

    三自身下。

    拒谏不從。

    屏谏文二。

    一谏前人。

    令互受語。

    二如是下。

    顯谏利益。

    餘文可知。

    廣文具解。

    屏谏互相受語。

    道根時進。

    故曰增益。

    訓以善法。

    名曰相教。

    遮防未非。

    稱雲相谏。

    滅除已起。

    故言忏悔。

    各彼此互為鹹稱展轉。

    多論第四。

    問雲經中說但自觀身行。

    谛視善不善。

    今雲展轉相教。

    不相違耶。

    答佛因時制教言乖趣合。

    不相違背。

    佛以前人。

    心有愛憎。

    數言有損。

    是以雲但自觀身行。

    若為慈心。

    有利益者。

    應共相教。

    又解若鈍根無智。

    言說無利。

    是故說言但自觀身。

    若聽智利根。

    發言有益。

    故言展轉相教。

    餘文可解。

    上來僧殘竟。

     ●次解不定。

     先總料簡。

    六門分别。

    第一釋不定名。

    第二辨所防體。

    第三置之處所。

    第四定罪初二。

    第五人處通局。

    第六僧尼有無。

     言釋名者。

    可信雖舉不識罪名。

    僧有未得。

    定結何等。

    是以文言。

    是中無定法。

    故名不定。

    又以立戒。

    通防諸罪。

    不的其一。

    名為不定。

    十誦第四雲。

    雲何名不定。

    可信優婆夷不知犯。

    不知何屏露處起。

    不知犯名字。

    但言我見女人。

    是處來去。

    坐立亦見比丘來去。

    坐立不見。

    若作淫欲。

    若作偷奪。

    若奪人命。

    若觸女人身。

    若煞草木。

    若過中食。

    若飲酒。

    如是事中。

    不決定故。

    名為不定。

    此不定言。

    義含有四。

    一犯不定。

    望實犯事。

    雖是其定。

    然以不的夷等。

    名為不定。

    文中雖舉二三。

    理通六七。

    二舉不定。

    聖女不識名種。

    但如舉事白佛。

    三自言不定。

    謂言夷等及不犯。

    四治罪不定。

    謂作擯覆等。

    若全不言。

    與罪處所。

    又言二者。

    謂屏露也。

    此中雖通七罪。

    然數不足。

    但攝愛染。

    招譏等戒。

    如違谏長等。

    不定中無。

    故了論雲。

    此二不定。

    似律本義。

    以數少故不得。

    如律篇聚本義即是。

    此略彼廣。

    若人能引略入廣。

    謂以不定中罪與篇聚相應。

    或攝廣入略。

    以篇聚中罪。

    與不定相應。

    如是引略入廣。

    攝廣從略。

    是人于律則明了。

     次所防體。

    舊解雲。

    謂于二處四威儀中。

    為可信女。

    舉來告僧。

    僧衆既聞。

    應須窮檢。

    于屏二十八四儀中。

    各七。

    露二十四中。

    未獲實者。

    是所防過。

    無别罪名。

    離染清淨。

    不于二處。

    行住坐立。

    是能治行。

    若爾三罪二罪。

    豈非罪名。

    答此是所檢之事。

    若未獲實者。

    攝在不定。

    定即篇聚。

    非此所收。

    今此所明制令檢審。

    既言不定。

    何有罪名。

    今古諸師。

    貴重戒者。

    衆雖各睿。

    思釋此所防。

    但以無其實事。

    意趣難見。

    今述舊章。

    一解稍将近理。

    餘釋繁多。

    不能廣引。

    又可更解。

    但以可信。

    舉事不識名種僧。

    又未知定結何等。

    于此中間未得定者。

    名為不定。

    而此比丘。

    将拒諱心。

    不引實事。

    是所防過。

    作實語心。

    順教引罪。

    是能治行。

    又解此中。

    但欲勘檢。

    比丘知犯不犯。

    本無有過。

    猶如減年受戒。

    受後生疑。

    開數胎等。

    識知犯不。

    不是開時。

    始結其罪。

    此亦如是。

    不繁多解。

    然比丘犯。

    實已定訖。

    為事難知。

    制令窮檢。

    檢未實時。

    在不定攝。

    勘檢實已。

    即定聚收。

    何須于此。

    明所防體。

     次明處者。

    問此二不定。

    是諸罪因。

    能生諸罪。

    不過屏露。

    既有此義。

    應在初明。

    或應置在定罪之下。

    答不定。

    若其置在初者。

    即使輕提之??。

    在于重夷之上。

    或若置在定罪下者。

    複使重夷之罪。

    在于輕吉之下。

    義勢隔絕。

    輕重難均。

    是故不得置于初後。

    故今通論。

    五犯能治。

    皆有防非。

    齊稱為戒。

    故諸戒言。

    最初犯戒。

    若據五犯。

    身語進止。

    鹹有法式。

    總曰威儀。

    故諸戒言。

    非威儀等。

    今且約位。

    分之為二。

    前兩過粗。

    能防稱戒。

    下三罪細。

    行曰威儀。

    今置戒下。

    威儀上者。

    為彰可信。

    通舉七五。

    上收于戒。

    下攝威儀。

    義勢得中。

    故置于此。

    是以十誦。

    憂波問可信。

    舉下四品罪。

    得在不定中。

    治不佛言得。

     次明初二。

    昔解不定。

    是第二人。

    以戒本雲。

    如優婆私治複不定。

    無無最初。

    開五除不定。

    不入犯戒本一。

    無治罪法下。

    有寂初開。

    爾者。

    雲何緣起。

    有最初犯。

    答名同義異。

    諸篇違略。

    此中犯廣。

    以處别故。

    各得最初。

    五篇制廣補略雲。

    初此不定制。

    總廣以補五。

    别廣初五篇随事别制随事難故就處略廣處總制各别得初。

    今解不然。

    若就所檢三罪二罪。

    以明初者。

    豈是第二。

    以彼犯中。

    并制初訖。

    明此獲實。

    即當第二。

    若取此中。

    要須窮檢。

    窮撿未得名不定者。

    即此窮撿。

    是其初人。

    以對此前。

    未有犯故。

    故使文雲。

    最初犯戒。

    故此初二。

    望于犯中。

    體既不同。

    條然有異。

    問此是初人。

    何以無開。

    答此就窮檢。

    必須獲實。

    既未得實。

    是以無開。

    又解應有如善見。

    最初不犯。

    及颠狂等。

    此文無者略也。

     次人處通局者。

    人位有四。

    謂僧尼二俗。

    未知不定。

    唯是俗女。

    為亦得通。

    僧等三位。

    解僧尼二位。

    體識名種。

    又同道分。

    故無不定。

    又僧尼舉罪。

    通于凡聖。

    但驗三根。

    有無不顯。

    勘當之事。

    與此俗女。

    全是不同。

    以此義故。

    僧尼不成。

    然俗男者。

    義亦通許。

    可得執文。

    唯聽聖女。

    俗男舉來。

    不為窮檢。

    俗義既同。

    女男皆許。

    猶如謗人。

    雖寄沓婆為緣餘。

    不知僧事者。

    謗亦成犯。

    處中有三。

    謂僧尼俗處。

    若執文者。

    唯是俗處。

    若以義通。

    亦該僧尼二處。

    若對此處。

    聖俗舉來。

    豈以僧尼住處。

    不合窮檢。

    若既須檢。

    義何不通。

    然舊更立。

    有非上三。

    離見聞屏處。

    此之屏處。

    不離前三。

    不得見文。

    别說即亦離明如文略。

    更說障處。

    障處亦合離明障處。

    既也不離屏處。

    豈繁别說。

     次僧尼有無者。

    舊解雲。

    佛制舉罪。

    男女二衆遞相監察見過。

    須舉無造罪之地。

    如大僧有犯。

    同從舉過。

    若女衆見。

    亦須舉白。

    然尼弟子。

    恐違敬教。

    不得舉師。

    是以可信俗女替尼舉罪。

    由俗聖女。

    多喜得實。

    又不識名種。

    緻有差殊故。

    使比丘有二不定。

    尼若造出家。

    男女二衆得舉。

    既舉義備。

    何須俗男。

    替僧舉尼。

    有不定義。

    故無不定。

    此或容爾。

    又有一義。

    尼無不定者。

    以制伴故。

    謂若被舉僧。

    開有伴以不。

    若言無伴。

    先治獨罪。

    恐治獨故。

    便應引伴。

    伴即定故。

    亦或無犯。

    進退有妨。

    故無不定。

    又解此是僧尼。

    有無不同戒比丘有緣故。

    有尼為無緣。

    故無立制。

    應不出在。

    聖情不得。

    以事浪相比決。

    且如尼後四谏。

    所以僧殘。

    比丘作時。

    何以不犯。

    但知有無輕重等。

    戒制法故然。

    不繁相決。

     次下釋文。

    多論。

    四義故制。

    一為止诽謗故。

    二為除鬥诤故。

    三為增上法故。

    比丘出家迹俗穢。

    為人天所宗。

    以道化物。

    而與女人屏處。

    私曲鄙碎。

    上違聖意。

    下失人天宗向信敬。

    四為斷惡業次第法故。

    初既屏處。

    漸冉纏綿。

    無所不至。

    是以防之。

    于始釋名如上。

    别緣有六。

    一屏處。

    二人女。

    三無第三人。

    四說非法不見實事。

    五可信告僧。

    六撿未獲實。

    具此六緣。

    攝入不定。

    下戒亦然。

    唯以露處。

    為異。

    ??緣比說。

    緣起可解。

    戒本五句。

    一人。

    二犯不定。

    三有住信下。

    舉不定。

    四是坐下。

    自言不定。

    五如住信下。

    治罪不定廣解。

    具釋第二犯中。

    文有六句。

    可解。

    信樂下。

    釋第三句。

    五分。

    可信者。

    見四真谛。

    不為身。

    不為人。

    不為利。

    而作妄語。

    若比丘下。

    解第四句。

    自言不定。

    此自言五句。

    古師以五犯來配。

    謂初是吉。

    乃至第五是夷。

    又舊解雲。

    自言所趣向處。

    是行威儀。

    到是住坐。

    是坐卧。

    是卧作。

    通作七屏。

    約四威儀。

    二十八罪露。

    除夷故但二十四。

    今解七罪。

    雖是義通。

    不合配文局限。

    又此不欲具彰威儀。

    理亦不勞。

    指文屬當。

    但此五句。

    唯約戒本。

    三罪釋之。

    所以知者。

    以後戒無夷。

    即除其作為。

    此自言所趣。

    向處及到。

    是所住處。

    坐者是提。

    或可兼前往處。

    亦得提罪。

    卧是殘。

    作是夷。

    次若比丘下。

    解第五句治罪不定。

    此中五句。

    雖有引不引。

    成罪處所。

    即應是定。

    然以治中。

    或是夷等。

    随夷等治。

    故言不定。

    下戒并同。

    不勞别釋。

    上來不定竟。

     四分律開宗記卷第三本 四分律開宗記卷第三末 ●次明三十舍堕。

     總作四門分别。

    第一釋舍堕名。

    第二先後次第。

    第三九十對決。

    第四正辨三十。

     初釋名者。

    梵雲尼薩耆(此譯為舍)。

    古舊諸師。

    依多釋雲。

    舍有三義。

    一舍财物。

    二舍相續貪心。

    心事俱舍。

    故次第三便能舍罪。

    今解。

    論無三義。

    正文據理。

    但舍财故。

    名之為舍。

    若以舍罪舍心。

    名為舍者。

    是則單提亦應名舍。

    以單提中。

    亦舍心罪故。

    提名堕者。

    如下當明。

    故曰三十舍堕。

     次先後者。

    三十九十。

    罪性均等。

    合為一犯。

    斯義可然。

    所次先明三十。

    後辨九十。

    答此三十戒。

    本由财生。

    若欲忏除。

    要先伐本。

    故須對境。

    先舍過财。

    過财既舍。

    罪方可悔。

    由此舍故。

    作法是難。

    九十不舍。

    作法是易。

    欲使僧尼先識于難。

    後知其易。

    次第故爾。

     次對決者。

    古舊釋雲。

    凡入舍者。

    鹹具三義。

    一是屬己财物。

    二财體現在生罪。

    受用有過。

    三舍已歸主。

    受用無??。

    今解不然。

    但由不舍。

    用财有罪。

    作法舍竟。

    用則無??。

    由此一義入舍。

    不須餘二。

    下九十中。

    雖有因财生者。

    縱使舍竟。

    用還有罪。

    是以但在九十。

    不入三十。

     次辯三十。

    先總解十門分别。

    第一定能犯人。

    第二配屬身語。

    第三自作教人。

    第四遮性差别。

    第五持犯方軌。

    第六二問之意。

    第七重犯不重。

    第八舍忏儀則。

    第九二部同異。

    第十下衆任運。

     初門所以定能犯人者。

    以下文有三人。

    犯尼薩耆。

    故今須定。

    然此三位。

    一人遍犯衆多與僧有犯不犯。

    且僧位中。

    有四方現前。

    其四方僧。

    全是不犯。

    以物屬衆。

    别人無分。

    故下文雲。

    衆僧衣過十日。

    佛言不犯現前。

    若其據四已上。

    同共領作。

    名為僧者。

    是則諸戒。

    一切同犯。

    以同領作。

    各有分故。

    如和僧作媒嫁事。

    又如一切僧同犯。

    不得忏悔。

    及僧為根。

    僧舉僧等。

    其同活人。

    雖四已上。

    但是同活。

    非僧所收。

    其衆多犯者。

    謂是多人同心作者。

    若據此為衆多。

    一切同犯。

    若望由我作故。

    令彼成犯。

    約此為衆多者。

    唯同活人是。

    于中不共犯者。

    有十五戒。

    謂二雖浣帖過雜黑白二毛六年乞雨奪藥。

    其藥據長殊。

    理應同犯。

    但為有法成擁。

    已異餘長。

    故不同犯。

     次身語門。

    此三十戒。

    離有三十二。

    或對二浣。

    各有三戒。

    雖有三十六。

    且依前說。

    于中。

    擔用局身。

    餘通身語。

    通中位三。

    一有五戒。

    語家止業共身犯。

    謂五長是。

    二有兩戒。

    身語止作業共身犯。

    謂二雖衣。

    三餘二十三戒。

    語作共身犯。

    位複為三。

    一有三戒。

    自語假他身。

    謂二浣乞縷。

    二有八戒。

    自作局身。

    若望教他。

    自語假他身。

    謂五敷二寶奪衣。

    三餘十二領受戒。

    自身語假他身犯。

     次自作教人者。

    此三十中。

    二浣乞縷。

    一向教人中犯以自乞縷。

    但犯吉羅。

    二自浣無罪。

    前言一人盡犯者。

    通自作教人故爾。

    若泛教人。

    作此三十。

    不為己者。

    盡不犯提。

    但以教人作惡。

    故有吉羅。

    若其教人為己。

    但十一有犯。

    謂二浣乞縷。

    唯教人犯。

    以假使尼。

    及非親織。

    并五敷二寶奪衣。

    自餘諸戒。

    非不為己。

    但以利損不專。

    唯犯吉羅。

    亦可教人販易過前受急施雨衣回僧。

    既以為己。

    有遂情義。

    亦應同犯。

    文無者略。

     次遮性者。

    唯回僧是性。

    餘悉是遮。

     次持犯者。

    此中八戒。

    具二持犯。

    謂五過過十作犯。

    二雖六年。

    釋相可知。

    其畜寶戒。

    通有二持。

    然以不得自畜。

    故??不論。

    自餘諸戒。

    唯是止持作犯。

     次二問意者。

    三十有财可舍。

    作法不得别衆。

    九十為無舍法。

    悔時許得别衆。

    以此義故。

    分為二問。

    爾者前聚谏不谏别。

    亦應分二。

    答此為舍罪緣殊。

    故分二問。

    前則無别衆。

    故合為一。

    又可此有别衆。

    不别衆殊。

    故分二問。

    前雖谏不谏别。

    唯不聽别故一。

     次重犯不者。

    有四戒重犯。

    謂擔用二浣。

    然浣染打三尼薩者。

    是異類重。

    不如擔用同類重犯。

    謂擔毛數過。

    雨衣數用。

    然吉師雲。

    語使浣染打三尼薩耆。

    浣上既犯。

    染打類知。

    浣浣亦然。

    今解不爾。

    再浣義同。

    新衣不犯尼薩。

    然準多論。

    一時作三事。

    得一舍堕。

    若浣舍堕衣告吉。

    染打相别。

    尚不再違。

    況複浣浣得有重犯。

    自餘諸戒。

    鹹不得重。

    謂一奪二雖五十月缽藥急過六作十雜黑白二毛六具織作四領受。

    領受者。

    謂取尼衣乞衣過知足受一二居士王臣二寶販賣。

    乞缽勸織。

    雨衣急施。

    過前求受。

    及回僧物。

    所以須明重不重者。

    為識業累多少故爾。

    次舍忏者。

    準文有四。

    謂财忏罪還衣不還。

    先明舍财。

    舍财有四。

    一所舍财。

    謂衣藥缽寶。

    尼加十六牧器。

    此舍有二。

    全壞不同。

    綿褥壞舍。

    餘皆是全。

    二所對境。

    境有對不對。

    綿褥獨舍。

    餘鹹有對。

    對中道俗。

    俗唯二寶。

    道通餘戒。

    道中僧别。

    乞缽局僧。

    餘通僧别。

    又綿褥二寶。

    聽别衆舍。

    以不對道。

    餘鹹盡集。

    三舍财處。

    謂自然作法。

    乞缽一局。

    餘通二位。

    二作法中。

    複有大小。

    缽唯大界。

    餘通大小。

    三住處非住處者。

    乞缽局此住處。

    以留勝者。

    入僧庫故。

    自餘諸戒。

    通一切處。

    四舍财法。

    法中位二。

    謂語羯磨。

    羯磨一法。

    舍财中無。

    以舍己财。

    不須羯磨。

    若論語法。

    綿褥即無。

    以不對人。

    豈繁須法。

    餘者通有。

    有中道俗。

    複有僧别。

    辨異可知。

    次舍罪亦四。

    一所舍罪。

    須知所犯财事多少。

    設财已無。

    業累須殄。

    罪須緣知品類多少。

    此諸品類至文當辨。

    二舍罪境。

    若論舍财。

    有對不對。

    對中複有道俗差别。

    論其舍罪。

    一切對道。

    以除往??。

    境須同類道中乞缽。

    屬唯對僧。

    寶等三戒。

    專對其别。

    餘二十八通該三境。

    此望所對假不假說。

    論其除罪。

    唯是别人。

    又寶等三。

    舍得别衆。

    論其忏時。

    亦不同集。

    三舍罪處。

    寶等三戒。

    處該一切。

    餘二十九。

    若論僧秉。

    缽唯局大。

    餘通二作。

    若其除缽。

    餘二十八。

    對下二境。

    同前寶等。

    又與舍财之處。

    差互亦得。

    謂此處舍财。

    餘處忏罪。

    對處差别。

    位約為二。

    第一乞缽局大。

    第二除寶等三。

    餘二十八對僧舍邊。

    專在二作。

    第三寶等三戒。

    及二十八。

    對下二境。

    處通一切。

    四舍罪法。

    寶等三戒。

    唯是語法。

    除寶等三。

    餘二十九。

    對僧舍邊。

    有受忏白。

    則具二法。

    若除乞缽。

    餘二十八。

    對下二境。

    亦但語法。

    次還衣亦四。

    一所還财。

    還财之中。

    須除綿褥。

    既不對境。

    不須論還。

    餘戒還中。

    除去二寶。

    總為四位。

    謂長等五。

    經宿方還。

    離等二十四即座聽付。

    所以爾者。

    良由長等貯畜經日。

    貪心續生。

    不得即付。

    要須經宿。

    事隔還者。

    斷彼畜心。

    方成清淨。

    若當有緣。

    許令轉付。

    問舍若各别。

    還法可知。

    或若合舍。

    還複如何。

    解或若一二三等。

    與長合者。

    長等自經宿還。

    餘者不妨。

    即付。

    故多論第四雲。

    衣已舍。

    罪已悔。

    次續心斷。

    即曰若先所求衣來。

    若意外衣來。

    不堕次續。

    以心斷故。

    不同古舊釋雲。

    長等與餘合舍。

    唯除二離二毛乞缽。

    餘諸戒等。

    若舍即還。

    容為長染。

    相從經宿。

    次還财境。

    除去綿褥。

    不對無境。

    自餘諸戒。

    還通道俗及以僧别。

    一唯舍财。

    不得差互。

    然對别中。

    容可差互。

    别衆得不。

    義可準知。

    次還财處。

    準舍中說。

    次還則法。

    若論語法。

    理是義通。

    論其羯磨。

    三人下無。

    若是僧還。

    須有白二。

    然缽不同。

    具如文載。

    但為舍财有離有合。

    若合舍者。

    還或二一。

    若各别舍。

    但一白二。

    次不還者。

    綿褥無還。

    以不對境。

    餘有境故。

    不還有罪。

    二俗不還。

    如文追索。

    不欲虛。

    損信施故爾。

    餘若不還。

    計直犯重。

     次同異者。

    十八戒同。

    不繁解釋。

    十二有異事須别明。

    此十二中。

    束成三位。

    一有九戒輕重不同。

    謂五敷具取浣二毛。

    但以僧作數故提。

    尼為稀故吉。

    次有兩戒。

    僧有尼無。

    雨浴衣者。

    僧有局限。

    用定分齊。

    喜過求用。

    又聽蘭若。

    恐成失奪。

    因開六夜。

    故有過六。

    尼是浴衣。

    聖開常用。

    既無分限。

    何有過??。

    尼又劣弱。

    不行蘭若。

    既不開六。

    亦無過六。

    三有一戒犯同緣異。

    謂長缽是。

    僧尼俱提名為犯同。

    十日一宿殊。

    名為緣異。

     次任運者。

    任運得犯一十三戒。

    謂五過除藥。

    約日任運。

    數滿便犯。

    二浣乞縷五敷奪衣。

    但使事成。

    一切成犯。

    餘??此義。

    皆無任運。

     次随别釋。

    先解長衣 其開制意者。

    寔以行者根性不同。

    報有強弱。

    資須有異。

    大聖開遮。

    治終将補。

    各稱根宜。

    有四差别。

    俱有資身長道之益。

    第一人者。

    報力資強。

    唯畜三衣。

    便能長道。

    故下文雲。

    未來世善男子。

    畜此三衣不得過。

    第二人者。

    報力次劣。

    若同初人。

    便廢修道。

    是以聽畜助身百一。

    記識受持。

    不須說淨。

    第三人者。

    報力更劣。

    雖畜百一。

    猶??進修。

    複聽受施。

    說淨而畜。

    欲使彼獲施福。

    此資道緣。

    第四人者。

    報力最劣。

    雖畜輕資。

    猶不進道。

    更開重物被褥床等。

    方能濟身。

    進業有益。

    次明制者。

    多論第四雲。

    以為俗利。

    則道利不成。

    又失檀越信敬淨心。

    比丘無厭。

    與俗無别。

    有違佛教。

    四聖種法。

    此既因聖開聽。

    廣畜盈長。

    即非節量知足之行。

    故使不加淨法。

    制與舍堕。

    此謂制下二人。

     二釋名者。

    貯用屬己。

    名之為畜。

    限分之餘。

    稱之為長。

    越于期限。

    故曰過十日。

     三具緣者。

    别緣有六。

    一是己之長物。

    甄去三衣。

    以是三際諸佛應法之服。

    體無長過。

    故須除去。

    三衣若受。

    明不犯長。

    設若不受。

    亦無長過。

    故多論雲。

    若比丘不受三衣過十日。

    無長衣罪。

    無離衣宿罪。

    有壞成儀罪。

    有缺衣罪。

    雖是己衣。

    忘則無罪。

    是故第二知屬己物。

    物雖屬己。

    财須應量。

    若不應量。

    畜過無犯。

    是故第三應量之物。

    物雖應量。

    說淨無過。

    故須第四不作淨法。

    雖不作淨。

    若有一月五月。

    四想被舉留難緣等。

    亦是不犯。

    故須第五無緣。

    雖無因緣。

    畜須過限。

    若未過限。

    亦不得罪。

    故須第六十一日明相出犯。

    見論。

    梵曰阿留那(此雲明相)。

    多論雲。

    明相者。

    有種種異名。

    有三種色。

    若日照閻浮提樹。

    則有黑色。

    若照樹葉。

    則有青色。

    若過樹照閻浮提界。

    則有白色。

    于三色中。

    白色為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