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疏卷第九

關燈
五關齋。

    答關未具足。

    不與關名。

    八戒是俗人出家戒一日一夜。

    奉持八戒。

    清淨遠離。

    猶如諸師。

    關閉具足。

    故與關名。

    亦如經說。

    關閉一切諸惡趣門。

    五雲。

    若咀若達。

    若說所施功德。

    若與受戒。

    若女人問而答。

    一切無犯。

     掘地戒第十 婆雲。

    不聽掘地。

    壞生種有三種益。

    一為不惱害衆生。

    出家修慈。

    宜愍物命。

    制不聽掘離惱害故。

    二者為止诽謗故。

    三為大護佛法。

    若佛不制此二戒者。

    一切國王當使比丘種種作役。

    事務緣動。

    廢修正業。

    以佛制故。

    國王息心。

    不複驅役。

    得使比丘息緣修道。

    發智斷惑。

    終成出益。

    是名大護佛法。

    論犯五緣成。

    一是生地。

    二作生地想。

    三自掘使人掘。

    四使人掘時。

    不作知淨語。

    五傷則便犯。

    十雲。

    地有二種生地不生地。

    生地者。

    若多雨國土八月生地。

    小雨國土四月生地。

    除是名不生地。

    若頹牆立石底。

    蟻封立聚。

    若掘者。

    随一一吉羅。

    若掘生地一一提。

    若掘泥處。

    乃至沒膝。

    若盡地乃至沒芥子。

    一切吉羅。

    除作摸畫地。

    為僧房佛塔等。

    不犯。

    若生銅鐵。

    一切礦處。

    若雌黃堵立。

    白墡土。

    若生石黑石。

    沙處鹽地。

    如是等處。

    一切無犯。

    婆雲。

    生等地者。

    胡本雲。

    實地不實地。

    四月及八月。

    此是雨時。

    地相連着。

    閏勢相淹。

    能生草木名生地。

    餘無雨時日炙幹。

    風吹土起義。

    名不生地。

    若觸此上幹地。

    犯吉羅。

    下浸濕地犯堕。

    牆根齊濕處不犯。

    以異于地故。

    地雖築治。

    若濕相淹發起。

    犯堕。

    凡欲取草菜土。

    當遙言某處。

    有好者淨來。

    若到邊指分者犯(若見亦爾到邊犯提)。

    蟻封雨時犯吉。

    次非根本實地故。

    若生草木。

    觸草犯堕。

    封土吉羅。

    所以吉者。

    以吉者以小分相連故。

    泥下地犯堕。

    屋上牆上生草。

    如蟻封通封。

    覆處地。

    若土起犯吉羅。

    及下地犯堕(此一段文出吳蜀地。

    新本畏人疑怪。

    故注源由)。

    伽雲。

    餘處遣使。

    手而掘地。

    不現前者吉。

    今依此律。

    但使教人不作知淨語。

    不問現前不現前。

    悉犯提罪。

    若教大僧。

    雖言知淨亦犯。

    祇雲。

    道上轉石。

    跳踉蹋地。

    走來走去。

    欲令地依。

    乃至擲均令壞。

    傷如蚊腳。

    一切犯提。

    作方便平地掃傷者犯提。

    乃至曳木驅牛馬出入。

    若自經行。

    若住坐卧。

    欲使地平。

    亦如前說。

    河岸土以腳蹋堕。

    蹋蹋犯提。

    池坎岸。

    邊行立崩無罪。

    土塊一人不能勝破者提。

    減一人重者無犯。

    以物擲地。

    不故傷意無犯。

    若知事比丘欲藏物者。

    若露地生地。

    使淨人掘。

    若在?處死地。

    得自掘藏物。

    若打杙入地越傷如蚊腳提。

    拔杙時越。

    傷如蚊腳提。

    打房内壁。

    損成功有越孔無犯。

    若外彼雨地傷。

    如蚊腳提。

    盡地作字。

    亦如是??未土無犯。

    若徹故屋。

    使淨人??。

    若壞壁使淨人摘卻。

    泥後自摘。

    不泥者以曾被雨。

    使淨人摘兩三行。

    後得自摘。

    至基還使淨人摘。

    井池渎汪。

    水屋溜水。

    新雨後不得自抒。

    使淨人抒淨人。

    小時當使淨人撓令濁。

    若池牛馬先涉。

    後得自抒。

    池泥汪泥。

    新雨後不得自取。

    義言雨水能生地。

    以是故。

    一切池井。

    得雨後不得自抒。

    祇雲。

    大小便時用水手摩地提。

    若雨潦推主處。

    不得自取。

    泛瓶器物木磚。

    瓦石在露地。

    經雨已不得自取。

    取者提。

    半沙者越。

    能沙無罪。

    右姜糞灰亦如是。

    若自方便多掘一提。

    若中間止住。

    一一提。

    若使人掘。

    前人多掘。

    一提。

    若重語使疾。

    語語提。

    若死土破雨已。

    使淨人取盡。

    雨所沾際。

    然後自取。

    鼠攘土亦如是。

    見雲。

    真地非真地。

    真地者。

    無沙石瓦礫。

    能立名真地。

    非真者。

    多有砂石瓦礫小土。

    名非真地。

    若被燒亦名非地。

    若地有沙石。

    雲何知可得掘。

    應取小水。

    和土濤之。

    若四分石一分土可得掘。

    若石上厚四寸。

    [火*(共/束)]得取。

    若野大來近寺。

    為護住處故。

    比丘得刬草掘土。

    以斷大不犯。

    若犯火燒手捽地不犯。

    婆雲。

    若使淨人掘地。

    不作知淨。

    語語吉。

    教比丘及尼者提。

    教下三衆吉。

    下三衆不為三寶利益。

    教犯吉羅。

    下藥法雲。

    僧得果園。

    佛言聽受。

    不知誰料理。

    佛言僧伽藍人。

    若沙彌以此故知。

    為僧無罪。

    下生種亦如是。

    五雲。

    有蘭。

    若比丘須土作泥。

    若天淨人聽取崩岸土。

    若無者聽。

    以水澆地。

    抹草布上。

    蹋使成泥。

    取用義言。

    若使得除屋内土。

    即使屋内地者。

    文雲。

    除崩岸土。

    亦應得除崩岸地。

     壞生種戒第十一 制戒意。

    成犯緣。

    悉同前戒。

    戒本有五句。

    一人。

    二壞。

    三鬼神。

    四村。

    五罪。

    義者解人鬼者。

    第三村者。

    第四十雲。

    蚊蜻蛱蝶蟻子。

    諸蟲以之為舍。

    若斫截下解第二。

    村有五種。

    下重料簡。

    第四村差别。

    若生生想下第五結罪。

    今解第四句。

    祇戒本雲。

    壞種子破鬼村者提。

    根種茶種。

    以力中破。

    摘卻牙目。

    淨心種者。

    蘿勒蓼藍等是。

    揉[打-丁+修]淨子種者。

    十七種谷。

    脫皮淨大淨通五種。

    褁核種如棗等。

    ?甲淨去。

    核食火淨。

    合核食膚。

    褁種者。

    荜缽梨柰。

    此火淨一切食。

    熟時自落。

    下觸木石。

    傷如蚊腳者。

    名創。

    淨去子。

    食谷褁種者。

    椰子胡桃石榴。

    此火淨??裹種者。

    香葇蘇荏。

    此未有子。

    揉[打-丁+修]淨有子。

    火淨身褁種者。

    大小豆等子未成。

    揉[打-丁+修]淨子成。

    大淨。

    摩摩帝有谷倉。

    未淨畏年小比丘不知法。

    使淨人淨。

    乃至盡垣言舂去。

    不犯。

    自餘類知。

    若以五生擲着池井水中。

    大小便中。

    糞掃中越。

    死提。

    草中行欲。

    使死越。

    傷如蚊腳提。

    立坐卧亦然。

    石上生衣不得自除。

    使淨人知。

    若日幹得自剝。

    卻衣上生。

    [泥-匕+日]使淨人。

    知日中幹。

    得自去。

    餅上生[泥-匕+日]。

    使淨人知。

    雨後舉木越。

    偒草者提。

    淨人先舉。

    比丘。

    後佐無罪。

    僧中行果。

    上坐問淨。

    未未淨令淨。

    言淨應食。

    夏中行畏失道。

    故攬雨草相系越。

    以餘物系。

    來還解者。

    無犯。

    山中泥雨。

    滑欲倒地。

    捉草挽斷。

    複更捉為水所漂。

    捉草斷随斷随捉(思畏斷故)。

    水中浮萍。

    不得手撥。

    開有牛馬行處取。

    若無行處。

    捉土塊石。

    仰擲言。

    至梵天上去。

    若不時打。

    水開得用(義言淨法應爾)。

    拾牛糞時。

    合生草斷提。

    若泥作時。

    渴欲飲水者。

    手有泥。

    得葉中飲。

    無淨人取。

    就樹上葉中飲。

    不得挽令斷。

    高不可及。

    得搖樹取。

    幹落葉飲。

    若葉已衰黃。

    斷者越。

    華生提。

    半熟者越。

    全熟無犯。

    水中番覆萍越。

    擲岸上提。

    若入水洗時。

    水草着以水澆令入水。

    若斷朝菌越。

    見雲。

    若須華果得攀枝。

    下使淨人取。

    亦得拖淨人取。

    五雲。

    有接種凡諸草木。

    若所須語淨人言。

    汝知是。

    若不解。

    複語言。

    汝着是。

    若不解。

    複語言。

    我須是。

    若不解。

    複言與我。

    是壞地亦然。

    生草覆道。

    偏系遮彰。

    開路枝折。

    葉落不故。

    不犯。

    十雲。

    若以草七覆生草菜上。

    為滅故提。

    若食果吞子者吉羅。

    若語淨人搖樹落果。

    得提。

    若以種子着熱湯中。

    若日暴火炙。

    得吉。

    若取水上浮萍。

    若取石葦。

    得吉。

    伽雲。

    打熟果。

    答以神力折樹。

    以風吹五種子死。

    擲木殺草木。

    水浸火燒。

    舂搗。

    若以灰土砂及餘方便覆生草。

    一切吉罪。

    若語人言取是果。

    我欲食得吉羅。

    自取本耳吉羅。

    多律師雲。

    一切果不合子食。

    一切時得食。

    不須刀。

    抓淨而食。

    佛自說生果菜。

    不問有種子無種子。

    要次火淨而食。

    不淨果合子。

    吞咽者吉。

    嚼破者提。

    今還解第四。

    生種雖五義分有三。

    一種根生。

    二種枝生。

    三種子生。

    根生中分作二。

    不假節生者。

    則作根種名根中。

    假節生名覆羅種。

    枝中亦二。

    不假節生者作枝種。

    假節生者作節生稱。

    子子種中當體立一。

    始未差分。

    合成五也。

    見雲。

    呵梨池者。

    翻雲黃姜。

    今律文胡漢并彰。

    故曰也。

    優屍羅者。

    漢雲香菜。

    賀他緻吒者。

    漢雲雀頭。

    香盧乾者。

    黃蓮也。

    陀樓者。

    不識。

    抑可知。

    舍摩者。

    菩提樹也。

    羅婆醘陀者。

    具多樹。

    此二種樹。

    交州有。

    餘方不見。

    蘇磨那華末利花相似。

    廣州有。

    其藤生蘇。

    羅婆蒲醯那皆不識。

    若生生想下下。

    解第五結罪。

    就中分二。

    初明五生種莫問。

    就地離地壞者犯提。

    第二。

    草木七種色下明非五生種。

    就地壞提。

    離地壞吉。

    此律一業壞多種。

    随壞。

    少多。

    結如一業煞多生。

    随境多少。

    結此亦然。

    問所以。

    打杙着樹。

    随打多小。

    一一結罪。

    畜生随分。

    壞。

    何不随壞提。

    解雲。

    草木有多生相随所壞處。

    皆鄣他一分。

    生不起。

    是以随壞結。

    畜生唯一假名命。

    是以要待死。

    方名斷命。

    故結一罪。

    又遮性不同。

    制意輕重故也。

    十雲。

    若一時壞五種子。

    一時犯五提。

    燒一一提。

    若自作。

    若書遣使示相。

    如是一切教者吉羅。

    婆雲。

    一時壞五生種。

    一波逸提随業。

    結不随境。

    僧祇自作教他。

    亦随業結。

    如前戒說。

     異語惱僧戒第十二 凡身口業绮微而難制。

    雖過不至重。

    惱衆不輕。

    事須僧衆作法呵制。

    後仍不止。

    違法惱僧。

    起過不輕。

    論犯五緣成。

    一是身口業绮。

    二數作不止。

    三作單白呵制。

    四僧如法喚。

    問五更違便犯。

    未作制前身口業绮。

    未有僧命。

    衆法可違。

    但犯小罪。

    制後犯提。

    口業绮者。

    作異語之名。

    身業绮者。

    作觸惱之稱。

    雖先後二結。

    同違一制。

    故合不分。

    成雲。

    雖是是實語。

    以非時故。

    即名绮語。

    或是時以随順衰惱。

    無利益故。

    或雖利益。

    以言無本。

    義理不次。

    以煩惱心說。

    皆名绮語。

    問餘三口過直作即犯。

    不待僧制者何。

    答自餘三業。

    一正相違。

    二損惱處重。

    是故即犯。

    此绮語者。

    反前二義。

    故直作犯輕。

    更違白重。

    故輕重不同。

    問此戒白竟未犯。

    更作便犯。

    一切谏戒。

    谏竟即犯者。

    答此是惱僧。

    非是谏法。

    宜僧制白竟。

    未違僧制。

    要待更作。

    方是違制。

    就後結犯。

    與谏不同。

    祇雲。

    聞陀喚來不來。

    不喚便來。

    坐不坐。

    語不語。

    知不去亦如是。

    無違白宜。

    以八重惱僧。

    因即制戒。

    若比丘輕他者提。

    若衆多人。

    乃至和上師僧前遣去不去等越。

    若人問言從何處來。

    答從過去中來。

    向何處去。

    答向未來中去。

    何處眠。

    八木上。

    如是問不正答者越。

    若僧中問異答提。

    亦無白衆多人中。

    和上阇梨。

    長老前問異語者越。

    賊來問者指甲等。

    出此戒中。

    見雲。

    畏成??僧。

    默然不犯。

    若知若疑。

    知言不知。

    作餘語答。

    皆别得提。

    問下身绮中雲。

    作白竟。

    如是語者。

    既雲身绮。

    何故雲語。

    答語本表身。

    今喚來不來。

    違僧緻惱。

    義同語也。

    多雲。

    若作沙彌。

    番戒還俗。

    後作比丘。

    根變作尼。

    如是等即本羯磨。

    一切羯磨。

    盡得共作。

    得授他經。

    亦得從他受經。

    不得作和上依止畜沙彌。

    若問餘維法事不堕。

    問答者吉。

    若出所犯罪。

    得解羯磨。

    戒本四句。

     嫌罵僧知事人戒第十三 凡僧事是難。

    處分不易。

    故簡修德之人。

    如法料理。

    宜應贊歎。

    令彼勤營。

    反壞恚忿。

    發言嫌罵。

    令彼生惱。

    廢于僧事。

    損壞不輕。

    論犯六緣成。

    一是羯磨差知僧事人。

    二知是僧差。

    三如法經營無愛瞋怖癡。

    四說嫌罵語。

    五言章了了。

    六前人聞知。

    聞而不見。

    或見而不聞。

    便犯。

    問此戒與前罵戒。

    何異。

    答有四異。

    一前戒非僧知事人。

    此是僧知事人。

    二前戒無問虛實。

    此說實不犯。

    三罵辭别。

    四前非知事。

    互離見聞輕。

    此敬護重。

    互離得提。

    以非知事。

    于我無預。

    橫千前事。

    虛實皆犯。

    前後二戒。

    同是惱僧。

    知事人處不别。

    故合一戒。

    戒本三句。

    下辨相具釋可知。

    五雲。

    若僧單白。

    白二白四。

    差知事人。

    惱言愛恚怖癡提。

    若僧差不羯磨。

    及餘人作此誣說。

    語語吉羅。

    十雲。

    若僧如法羯磨。

    差十四人。

    誡嫌者提。

    若舍羯磨。

    十二人吉。

    二人提。

    一教誡尼。

    二樂山界者食人。

    此二人舍羯磨。

    下舍羯磨。

    一切得提。

    伽雲。

    為他罵傳他罵皆吉。

    祇雲。

    拜人者是正差人。

    拜[竺-二+屬]人者彼倩人拜[竺-二+屬]。

    今人者債人。

    更倩人呵責。

    三人皆提。

    因說有一大魚。

    一百頭各異。

    先作三藏比丘惡口故。

    若衆中行好食時。

    若滿杓與上坐者。

    上坐應語。

    餘人盡爾行邪。

    答言。

    正與上坐。

    應言不須平等與一切好食。

    上坐不得便受。

    應言平等與。

    若沙彌。

    淨人偏與師大德。

    知事人言。

    平等與。

    答言。

    汝何不自行。

    知事人推此人。

    卻更令餘人行。

    知事人言。

    僧食中無高下。

    汝平等與。

    嫌而即呵責者。

    持己食。

    比比坐。

    缽中食。

    作是言。

    此平等。

    不是名嫌。

    而非呵責。

    如是四句兩越。

    一提。

    一句無犯。

     露敷僧卧具戒第十四 凡僧物利重。

    宜應賞護。

    又以□己專愛。

    詳則緻慢。

    是故婆雲。

    有三義故制。

    舉僧卧具法。

    一四方僧物。

    皆笃信檀越所舍。

    供僧受用利益事廓。

    理宜賞護。

    使資身行。

    道得安樂故。

    二既是施主物。

    詳心愛借。

    常有受用。

    令長信敬。

    故三用竟。

    即舉使僧物不壞。

    令受用功德。

    反資施主。

    善根成就故。

    為此三益。

    故聖制也。

    論犯六緣成。

    一是四方僧敷具。

    二知是僧物。

    三露處。

    四自敷使人敷。

    五去時不自舉。

    不教人舉。

    六出門便犯。

    緣起有二。

    一從初至不淨已來明受用起過。

    二比丘食不呵責制戒。

    戒本四句。

    一比丘。

    二僧物。

    三露地下明為已敷僧卧具露處受用。

    四舍去下結不舉之罪。

    下文具解。

    第一可知。

    僧物下解第二有三。

    初句僧物不舉得提。

    第二句物未舍與僧。

    不舉無羅。

    第三句物已入僧寄賞。

    亦未與僧。

    設敷得吉。

    若比丘以僧繩床下解第三從去後。

    若彼有舊住下解第四不舉之罪。

    就中有三。

    從初至方便去來。

    欲解不舉之罪。

    先反解舉之方法。

    二若比丘下明不作。

    上來如是舉者出門結犯。

    五雲。

    有比丘見僧卧具。

    在露地。

    以不自敷。

    不使人敷。

    以不坐卧而不舉。

    佛言亦提。

    若到尼寺敷尼僧卧具不舉亦提。

    若白衣入寺。

    應借僧卧具受用。

    若白衣家會。

    應借卧具。

    比丘食說不舉亦提。

    若知事人暴曬僧卧具。

    在邊若禅若眠吉羅。

    祇雲。

    若僧床上安像。

    比丘禮拜。

    手觸不舉者提。

    若多人禮拜悉皆手觸。

    屬最後者。

    離二十五時犯。

    若春月敷床後付囑人。

    去舍無犯。

    有若人卧上即付囑。

    彼若比丘夜起大小便。

    觸僧床。

    一一觸已舍去。

    一一提。

    若知事欲付床褥。

    出着露地。

    離二十五肘提。

    若受得僧。

    床褥暴曬。

    時舍去二十五肘者。

    得極大粗。

    雨時不澈。

    雨雨重衣。

    故若行路中。

    挽亂草坐已去時。

    聚已當去。

    見雲。

    若受上頭陀法。

    若在樹下。

    若在空地。

    乃至不得。

    袈裟及屋不得。

    将僧卧具。

    在外受用。

    若能愛護。

    乃至袈裟。

    覆無令濕得用。

    若受中頭陀者無。

    雨時露地。

    雨時屋下。

    得用僧卧具。

    如是床褥露地敷已。

    不作即還意。

    離中人擲石外提。

    若□籬鄣去。

    離一用石。

    外還者吉。

    二擲石外還者提。

    多雲。

    若露地敷已。

    出奇過四十九步地可提。

    不囑人遊行諸房吉羅。

     屏處敷僧卧具戒第十五 來意同前。

    論犯六緣成。

    一是僧物。

    二知是僧物。

    三是屏處。

    四為己受用。

    五去時不舉。

    六過限便犯。

    所以離者。

    一屏露異。

    二得罪時異。

    露則出門犯。

    屏則出界犯。

    若決意絕去。

    不來出界犯。

    若作還意出界無罪。

    聽二夜在界外過三夜犯。

    三開緣不同。

    露則相雨。

    緩急屏則開二夜。

    問上回僧物。

    下尼互用。

    及此戒各列三種僧物。

    同異雲何。

    答上回僧中正取許物。

    此及互用唯取已。

    舍與僧物。

    以俱是僧物。

    故列三種。

    須辨不同。

    十雲。

    若付知事。

    及别人付。

    善好有功德持戒者。

    無如人付好賢者。

    守伽藍民。

    不得[竺-二+屬]無慚破戒者。

    乃至小沙彌。

    多雲。

    若客舊比丘。

    出界期還。

    有急因緣。

    不得還至地了時吉。

    不期還出界地了時提。

     強敷卧具惱他戒第十六 凡物有限事局。

    彼此情同。

    則彼為□□意隔。

    事須進否。

    然知他先得住處。

    竟□籌量。

    辄便于中強敷卧具。

    共相逼斥。

    非出家之儀。

    故所以制。

    論犯五緣成。

    一先借得住處。

    安止已定。

    二知他先住。

    三作惱亂彼意。

    四強于中敷。

    五随坐卧結罪。

    戒本五句。

    第三強敷。

    第四作惱亂彼意。

    五結罪。

    下辨相中略不解第二。

    餘四尋文可知。

    十雲。

    若為惱他故。

    開戶開響。

    響然滅火然燈。

    若呗咒願。

    讀經說法。

    随他不樂事作一一提。

     僧房中牽他出房戒第十七 然四方僧房。

    詳人共有。

    理無偏局。

    雖先料理。

    安止已定。

    後來之徒。

    宜共受用。

    内懷瞋忿。

    強牽他出。

    自壞惱他。

    诤競之本。

    損處不輕。

    論犯四緣成。

    一是四方僧春冬房。

    二先安止定。

    三作惱亂彼意。

    四牽出房便。

    戒本四句。

    一人。

    二内心瞋恚。

    三是僧房甄私不犯。

    四牽他出房結罪。

    下辨相中略不解第二。

    祇雲。

    牽他比丘時。

    彼若拖柱捉戶倚壁。

    如是牽離。

    一一處提。

    若口呵叱。

    随比丘語。

    一一處。

    一一提。

    若方便宜驅出。

    亦提。

    驅尼蘭。

    若瞋蛇鼠出者越。

    若言此無益之物。

    驅出無罪。

    十伽雲。

    若喜鼾眠。

    應起經行。

    不能經行。

    應越屏處。

    不應惱他。

    遣使手印。

    及私房驅出。

    擲他衣缽。

    出牽離露地等。

    一切吉羅。

    多雲。

    手自牽出。

    從床至地土堕。

    上至地。

    乃至使五衆及白衣牽者。

    比丘得提。

    使比丘牽。

    二俱提下四衆吉。

    若牽聾盲瞎。

    癡啞得戒。

    沙彌行覆藏六夜人亦提。

    十三難人吉。

    尼僧房中。

    遣比丘□提。

    尼私房者吉。

    五雲。

    于後屋牽至前屋。

    若于前屋牽出戶外。

    若于戶外牽至庭中。

    若庭中牽出庭外皆提。

    若将不喜人來。

    欲使自出。

    出不出吉羅。

    若降伏弟子。

    而牽出者不犯。

    牽下四衆吉。

    問前戒開親友。

    不簡淨穢。

    此局清淨。

    不除親友何。

    答前是俗人物。

    屬先借者。

    親友無強。

    故開。

    非僧住處。

    故不簡淨。

    此是僧房淨者。

    有共住義。

    不淨者無共住義。

    驅出無犯。

     重屋上坐脫腳床戒第十八 凡事宜審谛危險。

    須慎重屋。

    薄覆脫腳之床。

    放身坐卧。

    容有墜堕。

    傷于下人。

    惱處不輕。

    故須聖制。

    論犯四緣成。

    一是重屋。

    二是薄覆。

    三是脫腳。

    床曰放身坐卧便犯。

    戒本四句。

    一人。

    二是重屋。

    三脫腳床。

    四坐卧結罪。

    下辨相中具解。

    祇雲。

    夫腳床者。

    腳尖向上入死。

    如舍一腳尖三腳圓。

    乃至四腳尖。

    皆提。

    四腳圓。

    若下無人不犯。

    唯如此義。

    此一腳脫。

    若二若三亦應如是。

    伽雲。

    除比丘寺。

    餘四衆寺。

    外道寺中。

    坐卧者吉。

     用蟲水和泥戒第十九 凡慈濟物命。

    道之正要。

    知水有蟲。

    而故受用。

    特損物命。

    違其慈道。

    苟存自營。

    所為無理。

    事是不輕。

    故制。

    論犯四緣成。

    一是蟲水。

    二知是蟲水。

    三不作漉法。

    四随所受用便犯。

    祇雲。

    蟲大細。

    三重漉囊。

    猶有蟲者。

    更造井谛視。

    猶有蟲者。

    舍住處去。

    若用蟲水。

    一方便澆者。

    一息一提。

    随息多小。

    若使人澆。

    一語一提。

    若使病病澆。

    語語得提。

    蟲生無常。

    或先無今有。

    或今有後無。

    是故日日谛視。

    無蟲便用。

    十雲。

    有諸鬥将。

    因尼教化。

    王遣往征。

    弓頭盡。

    持漉水囊。

    若值有蟲。

    當漉水飲。

    王問大怒。

    汝等诳我。

    小蟲尚欲不飲。

    何能煞賊。

    諸将言。

    蟲有過者。

    當為治之。

    于國無損。

    是故漉之。

    王甚歡喜。

    時諸将至于陣所。

    或得慈心三昧。

    入慈力故。

    諸賊即時折伏。

    多伽雲。

    此煞生戒犯有四戒。

    此最初制。

    既不得以蟲水和草土泥。

    便即飲之。

    既制不得飲。

    即斷畜生命。

    既不得斷畜生命。

    便斷人。

    别結四戒。

    以事異故。

    盡名最初。

    若欲作住處。

    先者水中用細疊。

    一肘。

    作漉水囊。

    令持戒審悉者。

    漉水竟着器中。

    向日谛視者。

    若故故有蟲。

    應二三重作。

    故有蟲者。

    此處不應住。

    若遣使手印使人作者吉羅。

    五雲。

    蟲水者。

    囊漉所得。

    肉眼所見。

    若用水蟲蟲提。

    飲者屬内。

    澆泥洗浴浣濯外屬。

    蟲蟲想及疑二句正犯。

    無漉水囊。

    不得半由旬行。

    若無用衣。

    角漉亦聽用漉水筒者。

     覆屋過三節戒第二十 凡物有限。

    事成為要貪不知量。

    重覆不已。

    令屋崩倒。

    損功費力。

    其過不輕。

    故所以制。

    論犯四緣成。

    一是自為己作。

    二是使人覆。

    三二節竟第三節未竟。

    不離見聞處。

    四三節竟犯。

    問有者覆戒。

    何故無自覆戒。

    答不者覆時。

    房成得受用。

    自過三節。

    結罪竟。

    房無用。

    義亦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