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疏卷第九
關燈
小
中
大
五衆。
故合有十比丘。
鬥比丘提。
餘九悉輕。
一一作頭。
各有十句。
合有一百。
第二從鬥亂者。
某甲說是下出鬥亂穢法。
鼻奈耶戒本雲若比丘調戲兩舌。
鬥亂彼此者提。
祇雲。
若以七種惡法言不知。
某甲說汝。
是無上中下。
欲令彼離向己。
若彼離不離皆提。
乃至同友知識是亦提。
以鬥亂故無輕重。
與毀呰别。
第三結罪輕重中。
祇雲。
四衆俗人。
同前戒說。
婆雲。
說已更說提。
若不傳彼此語。
但二邊說。
令離散者一切吉。
問妄語戒著于大衆中。
餘戒何故不着。
答妄語十衆俱犯提。
毀呰。
兩舌等。
唯比丘提。
餘衆皆輕。
是故不着。
又妄語須順前情。
不就惱境故七衆皆犯。
毀呰兩舌違情惱重。
故唯比丘善法毀呰。
對面懷惱。
故前須明。
此是屏傳無惱故不列。
以無善法。
兩舌語故。
與女人同室宿戒第四 男女形别。
理無同宿。
既境色交涉。
容生染習。
又緻譏醜。
莫能自拔。
過患之除。
是以制也。
論犯五緣成。
一是人女。
二室相成就。
三共同宿。
四知共同宿。
五随卧轉側便犯。
辨離合有八。
此通道俗。
坐行船等道俗别者何。
答一此取結。
尼便合坐等。
不便故離。
二開緣不同。
比丘共二女坐。
盡曰有教授。
不教授别。
尼對二男。
無論宿比丘及尼。
俱無教授義。
比丘共二女同行者。
□尼二開。
一難若往安隐。
二要多人估客。
大伴不犯。
俗女異此。
故宿則義齊。
同船者招譏損重。
俗女異此。
宿過義同俱禁也。
三若論親非親宿坐行等。
以同處故。
生患義齊。
故不開親作衣與衣。
直是造作不同處。
故簡親非犯。
四道俗不同者。
宿等如上。
故通道俗。
與衣等同類服。
親喜為故。
唯禁道論俗。
分外希故不禁。
互具不具者。
宿等過如上故制。
說二人與衣作衣。
大尼義數喜。
為下二衆。
異此不犯。
六坐卧不同者。
若宿俱卧方犯。
以相濫故。
若一卧或俱坐犯。
屏不犯。
宿次無濫故。
文雲。
二人俱卧。
俱脅着地。
若随轉側亦犯。
若白日一坐一卧犯。
屏露坐戒。
以屏名通故。
宿緣是别。
白日非宿故。
七若一坐一立。
明夜比丘俱吉。
若有燈火尼亦吉。
無燈火尼犯。
入闇室提。
八宿坐取知。
行船取期。
緣起分二。
一從初至從坐而起。
明與女人同宿起過。
二從還伽濫下明呵責。
制戒諸戒。
皆呵癡人。
多種有漏。
此戒所以無。
答此戒既羅漢。
具二解脫。
癡盡慧脫斷。
愛心解脫。
故無癡人呵也。
十雲。
佛告阿那律。
汝雖羅漢。
不應與女人共宿。
如熟飲食。
人之所欲。
女人于男。
亦複如是。
戒本五句。
一人。
二人女。
三室相成就。
四知同宿。
五結罪。
辨相中義者。
解初婦人者解第一。
十祇雲。
女者人女。
非人女畜生女是。
人女者。
若坐若卧名為宿。
牛羊驢馬若卧若立。
擎頭時未得罪。
妾頭眼者提。
象正立時無罪。
倚眠時者提。
鵝雁孔雀一切鳥等舒頭頃時無犯。
屈頭着翅時提。
若衆多比丘在房内眠。
若抱眠女兒入者。
一切比丘提。
若維那知事。
人應語言。
正豎兒抱入。
若大母畜生宿者提。
若小雌畜生如雞等。
共宿知吉室者解第三。
此室有四種。
婆見雲。
若都集堂内鄣沒。
使堂中有諸小房。
雖各各别。
以當同猶是一房。
若多房共一戶。
亦皆犯提。
覆者乃至衣缦。
作屋壁者。
乃至高一肘半。
共宿皆犯。
若大屋相連接。
乃至一由旬。
一戶出入亦犯。
十雲。
室相者有四。
一一切覆一切鄣不覆。
二一切鄣不覆。
三一切覆半鄣。
四一切覆小鄣。
是舍中宿者提。
通夜坐者不犯。
乃至他舍有女人宿。
孔容貓子。
出入處宿者提。
若與女人竹林樹下宿吉者。
伽雲。
樹孔中牆壁樹下大空屋中宿者吉。
義言前難。
言通夜坐四種室中不犯。
比于他舍。
有孔犯者。
猶自難解。
計應多人宿處開坐不犯。
似僧祇說。
應有燈明文中略無。
祇雲。
一房别戶。
有隔無犯。
異房共戶。
一房一戶。
二句皆提。
異房異戶。
無犯。
有鄣有覆提。
有鄣半覆越。
有鄣無覆無罪。
有覆有鄣提。
有覆半鄣越。
有覆無犯。
若佛生日。
轉法輪日。
乃至大會通夜說法。
若露地風雨寒雪。
當入屋内正身坐。
若老病不能坐者。
當施鄣隔。
不得用疏物高齊肩腋。
若道行入聚落。
宿當别房别隔。
若無屋者。
乃至如前作鄣。
若無鄣隔者。
如人可信。
應語女言。
汝先眠我坐。
比丘欲眠語令起。
我欲眠。
汝莫眠。
眠者汝無福德。
若比丘先宿下解本戒第四句。
知同室宿。
祗雲。
若比丘在屋内。
女人半身出入。
女人在内。
比丘半身出入者越。
故此律文。
比丘女人。
先後入。
不相知無犯。
若亞卧下釋第五結罪。
婆雲。
與十女人宿。
得十罪。
随一一起更卧。
一一得十提。
随一一轉。
得十提。
若白衣舍與女人并房不閉戶吉。
五雲。
乃至初生女人。
乃至二根同宿者提。
同覆異隔。
各大會說法。
若母姊妹。
近親病患。
有知男子自伴不卧不犯。
與未受具戒人同宿過三夜戒第五 凡道俗路乖。
情事相違。
始習未閑。
事多相惱。
近則生慢。
亂道妨業。
故宜别處存道增敬。
是以且制。
然出家之人栖心無定。
事有遊行。
投人上宿。
存形齊命。
又沙彌離俗。
馮蔭在此。
更無所伏。
事須眷接。
是以開聽。
限期三宿。
然禁則防其過。
開則通其益。
開制之宜。
理數然也。
十雲。
佛告諸比丘。
沙彌可憐。
無父無母。
若不憐愍。
何緣得活。
若值惡獸。
得大苦惱。
親裡必瞋。
沙門釋子。
但能畜沙彌。
而不能守護。
佛種種呵已。
從今已去為二利益。
聽未受戒人二夜共宿。
一為沙彌故。
二為白衣來至僧坊故。
婆雲。
為尊重佛法故。
為息诽謗故。
所以開二夜者。
有失命因緣。
種種惱事。
以憐愍故。
得共二夜。
以護佛法故。
不聽三夜。
此戒三衆不犯。
論犯五緣成。
一昔雲是未受具戒人男子甄女人。
卻所以共女宿。
無過三夜。
共解雲制不聽。
與女同宿。
随宿轉側結罪。
本自不開三夜。
何有過三夜之??。
又引伽雲。
若與一女人相續。
過三夜。
但有宿罪。
無過三夜罪。
此文雲謬。
伽雲。
若曾前與男子二夜竟。
第三夜與女人同宿。
随卧轉側。
犯二波逸提。
今解順上論文。
同宿雖制不聽。
亦有過三夜罪。
若與女人同宿不結過三夜者。
我過量不處分。
即是犯。
不應有妨難罪。
殘宿即是過。
不應有非時等。
若言緣異故結多罪者。
我亦女人未受具。
亦緣異。
應結二罪。
又複不相假。
何為不結為結二者。
何故下廣解雲。
唯言天男女者。
前已制。
為分前戒别。
是故着天男。
若言修罪男。
故知是女不犯者。
如同誦中。
亦言修罪子豈可共女人共誦不犯耶。
又為辨男女。
俱有過三夜。
解雲未受具者。
除比丘及尼。
餘者是除中通二衆。
故知取中通五衆。
設便着天男亦無妨。
何者若着女者人情意。
謂女人亦要過三夜。
始有犯。
謂轉未結罪。
是故就男以辨。
過顯前女人。
亦有過。
若使前戒着女人。
後戒後遣着。
我前戒明非時。
後殘宿。
亦應着非時。
如白上着黑參前黑。
亦應着将此二戒反卻。
難前可知。
以此義立。
故知第一緣未受具戒人。
男女二室相成就。
三同室宿。
四知同室宿。
五過三夜犯。
祇雲。
過三夜犯竟。
若未忏悔。
複共宿者。
罪轉增長。
無二夜開悔過已。
當别房宿。
更得二夜。
辨離合者。
初禁其宿。
後開。
二三夜犯。
何故觀軍戒初制直見犯。
後開二三夜别立。
戒本猶有直見犯者何。
答未受戒中本犯。
由于宿。
後開二三夜。
永無初宿犯。
軍本由于觀。
後藉緣開三夜。
戒本過三犯。
觀軍非是宿。
猶有觀軍犯。
問三戒俱開三夜。
何故此二戒牒在戒文中。
而屏敷中乃在下開者。
答此二由人。
人處俱故犯。
若去即不犯。
故列三夜。
定戒本體。
彼由去犯。
去有暫永不同以犯。
通暫永濫。
故不列戒本中。
問佛制不聽。
與未受具人宿驅出。
羅雲正順教無違。
何故呵責癡人。
無慈不護我意。
答夫為弟子。
有事白師。
進退取足。
佛因事開。
其二夜辄爾。
聽出乖弟子宜。
宜無慈之甚。
故呵癡人。
親是佛子而不慈念。
況餘人。
甯有愍心。
五雲。
佛呵責比丘。
汝愚癡人。
雲何野幹遂師子兒。
祇雲。
諸清信人為佛作廁屋。
佛雖不須。
順世人故。
受時羅雲以世尊制。
戒無處可宿。
逐至世尊廁屋中。
見雲。
所以入佛廁屋者。
以淨潔故。
多人以香華供養。
是故入中而眠。
祇雲。
時夜風雨有黑蛇。
亦褁風雨。
欲來入廁屋中。
佛常觀衆生。
畏蛇惱羅雲。
故遂至廁所。
放大光明。
诘羅雲言。
乃在此也。
答雲。
我得處已為過多。
佛以金手細滑扶令起。
拂拭身上塵土。
将來隔房。
佛以與比丘制戒。
順行此法。
是故世尊跏趺坐。
到地了時開。
戒本過三夜者提。
戒本五句。
一比丘。
二未受具。
三室相成。
四知同宿。
五結罪。
辨相中義者可知。
未受者解第二。
祇雲。
比丘尼雖受具戒。
亦不聽共宿。
十雲。
與不能男黃門。
二根殡人化沙彌等。
一切吉罪。
知化沙彌無犯同室宿者解第三。
僧祇十誦婆見等室相成就。
皆如前戒說。
五雲。
室者若上盡覆盡鄣。
或無一邊二邊壁皆犯提。
無三壁不犯。
若有四壁。
若覆少分半分多少皆犯提。
複言少多覆不犯。
若比丘先至下解第四句。
知同室宿犯。
不知無犯。
祇雲。
比丘在内。
未受具人。
半身出入。
未受具人在内。
比丘半身出入。
一切卧者越。
第四宿時。
若黑房。
若覆地。
天大風雨。
乃入屋。
老病無堪坐者。
當用[金*緻]物作鄣。
缦下至地。
上齊須腋。
不得容貓子過。
乃至行道無别處。
張缦如上。
乃至語未受人。
言互坐卧等。
汝無福德等。
十戒本雲。
過二夜提。
不犯者。
若通夜坐。
若病得與沙彌。
過二夜宿。
病人卧者不犯。
餘不病比丘。
不應卧。
母雲。
從今已後。
沙彌得共。
大僧二宿至三宿。
若無去處。
比丘不應卧。
結跏趺坐。
至明相現。
若第四日後無知處。
明相欲現時。
遣沙彌出。
恐畏不能出者。
大比丘自出。
婆雲。
是中有四句。
或人一室異。
或室一人異。
或人室俱一。
或室人俱異。
四句皆提。
非正文。
準義作。
若脅着地下解第五結罪。
與未受具人同誦戒第六 凡理藉言宣。
教為表旨。
言辨理通。
辭亂隐曀。
通蓋智明。
曀增情惑。
故婆論有四種義故制。
一為異外道故。
二為師與弟子位差别故。
三為分别言章了了故。
四為依實義不依音聲故。
以斯四益。
是以制論。
犯五緣成。
一是佛所說法。
二字句味。
三未受具人。
四齊聲同句誦。
五言說了了犯。
戒本五句。
一人。
二未受具。
三共誦。
四經法略無。
五結罪辨相中。
具解此五可知。
從句義已下解第三。
同誦句義者。
二人齊聲同誦表。
三行理同名為句義犯提。
婆雲。
若同句齊聲者提。
齊聲句異犯吉。
若師随聲高下。
誦長句授弟子。
弟子及師齊聲。
誦長句者提。
若誦短句聲齊亦提。
若師誦長句。
弟子誦短句。
或師誦短。
弟子誦長聲齊者吉。
若師誦已弟子後誦。
不令聲合。
不問句與不同。
一切無犯。
非句義者。
前人誦諸惡莫作未竟。
後人抄集前言。
便前言教表上行不圓。
故非句義。
以句同聲。
相接故提。
齊聲同句。
一表無常理。
周有資神之益。
名曰句味。
抄奪前言。
表理不周。
無資神用。
故非句味。
齊聲同誦。
表體理圓。
名曰定義。
抄奪前言。
召體不周。
故非字義。
佛所說者。
解第四所誦之法。
是佛所說。
祇雲。
法者佛所說。
佛所印可者。
聲聞弟子。
及餘人說佛印者。
見雲。
一切律藏。
毗昙多羅。
是佛所說。
羅漢結集。
同誦得提。
若自己撰集文字。
一切外道。
梵志魔王。
梵王帝釋等語。
此非佛說。
同誦無罪。
若比丘與未受人。
共誦下解第五句。
文言。
一說者舉前句義非句義。
二說者。
舉前句味非句味。
三說者。
舉前字義非字義。
同誦此。
三言章了了随字句一小。
一一結羅。
祇雲。
除比丘比丘尼。
尼雖受具。
亦不得共誦。
若二人共誦。
經上坐誦。
時下坐心中默遂。
乃至婆夷亦如是。
下坐誦時。
上坐心中默遂。
不得同誦。
若僧中唱說偈時。
不得同說一偈。
得同時各各别說餘偈。
婆雲。
若二人俱經利。
并誦無犯。
若比丘無處受法。
乃至得從沙彌尼受法。
但求好持戒。
重德人作伴。
證明亦得。
從白衣受法。
但不得稱阿阇梨。
如是展展。
轉皆得受。
但消息令不失威儀。
伽雲。
出家五衆同誦亦吉。
向未受具人說他粗罪戒第七 三然出家僧衆。
理宜清顯。
美名外彰。
生人信敬。
以此比丘粗惡之事。
向俗人說。
前人聞知。
于彼僧衆。
情生薄琰。
失其敬信崇重之意。
損壞不輕。
是以制也。
婆雲。
與比丘結戒者。
為天護佛法故。
若向白衣說比丘罪。
則令前人于佛法中。
無信敬心。
甯破塔憎像。
不向未受具人。
說比丘惡。
若說過惡。
則破法身。
論犯七緣成。
一是大比丘及尼。
祇雲。
說尼二篇蘭。
下諸篇罪皆越。
下三衆并五戒。
俗人一切越。
十雲。
說尼粗罪。
乃至沙彌尼别界。
比丘一切吉羅。
五雲。
比丘尼說比丘及尼罪提。
比丘說尼者吉。
四分文中說尼。
亦提。
二犯粗惡罪。
除下篇。
婆雲。
說他初二篇罪名提。
說罪事吉。
出佛身血。
壞僧輪。
犯對手蘭。
若說餘蘭者吉。
三知犯粗罪。
四無因緣。
五向未受具人說。
六言章了了。
七前人知解。
祇雲。
犯如是事者。
出家已經久修。
習于梵行。
童子戲不止。
雲何受人施。
戒本五句。
一犯人。
二知犯粗罪。
三向未受具人。
四除僧羯磨。
五結罪。
辨相中義者如上。
未受具者。
先解第三。
此律說二衆同犯。
粗惡者。
卻解第二。
若犯下三說者。
過輕人不壞衆故。
但犯輕初之二篇。
同是粗罪。
壞衆故提。
破僧出血。
二蘭名輕。
其業深重。
說亦壞衆。
同犯于堕。
若爾。
何以此中但除二篇。
不列偷蘭者。
解言以名。
含輕重。
若列蘭名。
人情意謂。
餘蘭亦提。
避濫不列。
是以但雲除僧羯磨。
即顯不得羯磨。
說他出血破僧。
明知是犯。
是故不同多論。
問說初二篇。
同犯于堕者。
謗他初二罪輕重者何。
答謗他初二。
有治罰義。
損有淺深。
故有輕重說地。
初二無治罰義。
就壞衆處齊。
故結一品。
僧者。
以下解第四。
除僧羯磨。
祇雲。
若未羯磨。
有人問言。
某甲比丘犯淫飲酒者。
答言彼自當知。
若已作法。
若人問雲。
某甲犯淫飲酒。
倒問彼言。
何處聞。
答言某處聞。
比丘雲。
我亦某處聞。
不得順巷唱說。
五雲。
若差向某人說某罪。
而向異人說異罪提。
十雲。
若差此比丘。
說餘人說者吉。
若差向此人。
向此處。
此宗此聚落。
乃向餘人及向異處。
說者吉。
祇雲。
若僧差羯磨說已。
更勒惱僧。
僧應更作。
白四随時。
随處說者無犯。
作羯磨已。
餘不差。
若說吉羅。
若比丘解第五結罪。
婆雲。
說罪名種。
不問前比丘有罪無罪。
粗惡者犯提。
伽雲。
若向比丘尼乃至沙彌尼。
前說者吉。
午印遣相亦如是。
五雲。
尼向白衣說。
比丘泛小。
泛小過皆提。
此律不有五事得提。
若說名字。
若種姓。
若相若衣。
若房舍。
自說己粗罪輕者。
量由說他義數。
故須重制。
自說義希。
何須重制。
又說他過多。
一者自壞。
二者壞他。
三壞俗人心。
是故重自說過少。
??無惱他之義。
是故輕也。
境想輕無罪者。
雖法是可學。
如覆藏者。
不知無情過故。
實得道向未受具人說戒第八 婆有二義故制。
一為大人法故。
理宜功德覆藏。
諸惡發露。
今自稱德行。
隐匿罪過。
非大人之法。
二者自顯聖德。
則賢愚各異。
前人聞之。
偏心專敬。
失本平等。
淨善之心。
故所以制。
論犯五緣成。
一内有實德。
甄卻增上慢人。
境虛故不犯。
二自言己有。
三向未受具人說。
四言章了了。
五前人聞知。
問大妄語身現相。
與口同重者。
我得道現通。
亦應得提。
何故賓頭現通得吉。
答妄語身現相表口。
是故重。
若爾王舍城人。
言阿羅漢者。
取缽即身表口。
亦應得重。
又解。
口言得道。
凡聖俱能說有濫。
故說重。
通唯聖現。
凡夫不能無濫。
故輕。
若爾凡夫亦有向五通者。
即俱濫。
答凡說即易得道者。
小即是難也。
問此戒凡夫。
一向無犯。
聖人一制已後。
更無重犯。
此教便成無用。
答今制此戒。
正為凡夫。
問凡夫無實。
何能得犯。
答今制聖以遮凡。
聖已彼制。
更無說理。
後若說者。
即知是凡。
祇疏制意亦爾。
問此戒本何不除增上慢。
與妄語别。
答妄語緣起有。
故得牒入戒本。
此無緣起。
故在開通。
戒本五句。
一犯人。
二未受具。
三所說過人法。
四我知我見言自證得。
五結罪。
下辨相。
次第解義者。
第一未受戒者。
解第二。
此除比丘及尼。
伽雲。
若向式叉沙彌沙彌尼說者吉。
若向見谛人正見人說不犯。
五分戒本雲。
自說提。
大比丘不問自說者吉。
不犯者。
泥洹時說。
受具戒人。
問而後說。
人法者下合解三四二句。
十雲。
若言我得不淨觀安那念提。
天龍鬼神來至我所。
亦如是自言。
好持戒立鬼來一切吉。
禅秘要雲。
比丘及尼得不淨觀。
??法向他人說者。
境界即滅。
當容修行。
唯除智者。
教授師說為利養。
故向他說。
應時即犯。
十三僧殘過時不悔。
心無慚愧。
亦犯重罪。
祇雲。
若言我法智耶越毗尼。
心悔。
若言我法智越毗尼。
若言我得法智作證波逸提乃至十無學智亦如是。
若言某處安居。
比丘盡非凡夫越心悔。
問言尊者亦在中耶。
答言亦在中越毗尼。
複言尊者亦得此法不。
答言得提。
自餘類然。
若彼真實下解第五結罪。
婆雲。
若遇賊難畏失命。
故語言。
汝若煞我。
得大重罪。
若無人者。
病得語前人者。
我者得大福德。
以是因緣說。
則無犯。
以人身難得故。
與女人說法過五六語戒第九 凡說法生善。
事須應時。
不請而說。
理無強本。
無信敬情。
懷奢慢脫。
因斯次緻有過非。
不免譏謗。
又女人形礙福緣難過。
若一向不說。
無由生善。
于法長隔。
死沉苦海。
故複聽說五六語。
過則便犯。
論犯六緣成。
一是人女。
二知是人女。
三不請。
五雲。
從今聽因。
為比丘說法方便。
令女人得聞。
若為女人說五六語竟。
語言姊妹法。
正齊此坐。
起知有緣。
更來為說。
無犯。
若說五六語竟。
更為後女說。
如是相因。
為無量女人說五犯。
若自誦經。
女人來聽。
即問要義。
為解得解。
過者無犯。
祇雲。
若入聚落。
教化衆多女人。
來欲聽法。
各為說五六語。
應語第一女言。
為汝說六句已。
複語第二女言。
為汝說六句。
如是衆多諸女送比丘出。
禮足與列。
比丘咒願言。
使汝速盡苦提。
若言使汝安樂住無罪。
比丘複向餘處說法。
先女複逐來在外。
遙聽比丘言。
汝複來耶。
女言爾。
比丘言。
汝深樂法可聽得提。
若見此女不共語。
直為餘女。
先女雖聞無罪。
十婆雲。
與後女說時。
或移坐說。
前女複來。
立得聞者。
若偈說。
偈偈提。
若句說。
句句提。
若說經。
事事提。
四無有智俗人男子。
婆雲。
有智男子者。
解人情語意趣。
可作證明。
要相解語。
若方類不同。
一切不聽。
必是白衣出家人。
不得以事同。
正使衆僧集。
若多女人無白衣者。
不得為說。
得為尼說法。
一切尼衆以教誡故無過。
女人者。
能受淫者。
若石女小女未任作淫者。
若說世事。
一切吉。
祗雲。
若盲若聾亦名無人。
一盲一聾。
此二當一。
若眼亦名無人。
若母姊妹等亦犯。
若滅七歲若過七歲。
不解好惡義味。
亦名無知男子。
若此家向道。
比丘在内。
得為說法。
路上行人。
不斷得見聞者。
若女來禮拜。
問比丘言。
此是何等塔。
因教塔名。
随所問事為。
答無犯。
淨人見聞互離越。
見聞俱離提。
俱不離無犯。
有作人行。
來向内外。
閣上閣下。
遙相見聞。
無犯。
五言章了了。
六過五六。
語便犯。
若女人不請。
聽齊五六語。
若請說随多小。
見雲。
女人若聞。
長阿含中事随問而答。
乃至盡阿含。
若聲相連不斷。
一提。
若斷。
句句提。
若一句經文。
五句義疏。
合成六句。
不犯。
戒本五句。
一人。
二女人甄異趣輕。
三過五六語。
四有知男子。
五結罪。
辨相具解尋文可知。
問何故唯雲。
除男子請亦不犯。
何不除請。
答已言除。
男子何須更除請。
若言除請人情意謂。
雖有男子。
猶須請一言蔽請義。
五戒者授體。
五戒法者彰相。
八戒亦爾。
八關齋者。
八戒也。
關閉六情。
若不五戒亦應雲
故合有十比丘。
鬥比丘提。
餘九悉輕。
一一作頭。
各有十句。
合有一百。
第二從鬥亂者。
某甲說是下出鬥亂穢法。
鼻奈耶戒本雲若比丘調戲兩舌。
鬥亂彼此者提。
祇雲。
若以七種惡法言不知。
某甲說汝。
是無上中下。
欲令彼離向己。
若彼離不離皆提。
乃至同友知識是亦提。
以鬥亂故無輕重。
與毀呰别。
第三結罪輕重中。
祇雲。
四衆俗人。
同前戒說。
婆雲。
說已更說提。
若不傳彼此語。
但二邊說。
令離散者一切吉。
問妄語戒著于大衆中。
餘戒何故不着。
答妄語十衆俱犯提。
毀呰。
兩舌等。
唯比丘提。
餘衆皆輕。
是故不着。
又妄語須順前情。
不就惱境故七衆皆犯。
毀呰兩舌違情惱重。
故唯比丘善法毀呰。
對面懷惱。
故前須明。
此是屏傳無惱故不列。
以無善法。
兩舌語故。
與女人同室宿戒第四 男女形别。
理無同宿。
既境色交涉。
容生染習。
又緻譏醜。
莫能自拔。
過患之除。
是以制也。
論犯五緣成。
一是人女。
二室相成就。
三共同宿。
四知共同宿。
五随卧轉側便犯。
辨離合有八。
此通道俗。
坐行船等道俗别者何。
答一此取結。
尼便合坐等。
不便故離。
二開緣不同。
比丘共二女坐。
盡曰有教授。
不教授别。
尼對二男。
無論宿比丘及尼。
俱無教授義。
比丘共二女同行者。
□尼二開。
一難若往安隐。
二要多人估客。
大伴不犯。
俗女異此。
故宿則義齊。
同船者招譏損重。
俗女異此。
宿過義同俱禁也。
三若論親非親宿坐行等。
以同處故。
生患義齊。
故不開親作衣與衣。
直是造作不同處。
故簡親非犯。
四道俗不同者。
宿等如上。
故通道俗。
與衣等同類服。
親喜為故。
唯禁道論俗。
分外希故不禁。
互具不具者。
宿等過如上故制。
說二人與衣作衣。
大尼義數喜。
為下二衆。
異此不犯。
六坐卧不同者。
若宿俱卧方犯。
以相濫故。
若一卧或俱坐犯。
屏不犯。
宿次無濫故。
文雲。
二人俱卧。
俱脅着地。
若随轉側亦犯。
若白日一坐一卧犯。
屏露坐戒。
以屏名通故。
宿緣是别。
白日非宿故。
七若一坐一立。
明夜比丘俱吉。
若有燈火尼亦吉。
無燈火尼犯。
入闇室提。
八宿坐取知。
行船取期。
緣起分二。
一從初至從坐而起。
明與女人同宿起過。
二從還伽濫下明呵責。
制戒諸戒。
皆呵癡人。
多種有漏。
此戒所以無。
答此戒既羅漢。
具二解脫。
癡盡慧脫斷。
愛心解脫。
故無癡人呵也。
十雲。
佛告阿那律。
汝雖羅漢。
不應與女人共宿。
如熟飲食。
人之所欲。
女人于男。
亦複如是。
戒本五句。
一人。
二人女。
三室相成就。
四知同宿。
五結罪。
辨相中義者。
解初婦人者解第一。
十祇雲。
女者人女。
非人女畜生女是。
人女者。
若坐若卧名為宿。
牛羊驢馬若卧若立。
擎頭時未得罪。
妾頭眼者提。
象正立時無罪。
倚眠時者提。
鵝雁孔雀一切鳥等舒頭頃時無犯。
屈頭着翅時提。
若衆多比丘在房内眠。
若抱眠女兒入者。
一切比丘提。
若維那知事。
人應語言。
正豎兒抱入。
若大母畜生宿者提。
若小雌畜生如雞等。
共宿知吉室者解第三。
此室有四種。
婆見雲。
若都集堂内鄣沒。
使堂中有諸小房。
雖各各别。
以當同猶是一房。
若多房共一戶。
亦皆犯提。
覆者乃至衣缦。
作屋壁者。
乃至高一肘半。
共宿皆犯。
若大屋相連接。
乃至一由旬。
一戶出入亦犯。
十雲。
室相者有四。
一一切覆一切鄣不覆。
二一切鄣不覆。
三一切覆半鄣。
四一切覆小鄣。
是舍中宿者提。
通夜坐者不犯。
乃至他舍有女人宿。
孔容貓子。
出入處宿者提。
若與女人竹林樹下宿吉者。
伽雲。
樹孔中牆壁樹下大空屋中宿者吉。
義言前難。
言通夜坐四種室中不犯。
比于他舍。
有孔犯者。
猶自難解。
計應多人宿處開坐不犯。
似僧祇說。
應有燈明文中略無。
祇雲。
一房别戶。
有隔無犯。
異房共戶。
一房一戶。
二句皆提。
異房異戶。
無犯。
有鄣有覆提。
有鄣半覆越。
有鄣無覆無罪。
有覆有鄣提。
有覆半鄣越。
有覆無犯。
若佛生日。
轉法輪日。
乃至大會通夜說法。
若露地風雨寒雪。
當入屋内正身坐。
若老病不能坐者。
當施鄣隔。
不得用疏物高齊肩腋。
若道行入聚落。
宿當别房别隔。
若無屋者。
乃至如前作鄣。
若無鄣隔者。
如人可信。
應語女言。
汝先眠我坐。
比丘欲眠語令起。
我欲眠。
汝莫眠。
眠者汝無福德。
若比丘先宿下解本戒第四句。
知同室宿。
祗雲。
若比丘在屋内。
女人半身出入。
女人在内。
比丘半身出入者越。
故此律文。
比丘女人。
先後入。
不相知無犯。
若亞卧下釋第五結罪。
婆雲。
與十女人宿。
得十罪。
随一一起更卧。
一一得十提。
随一一轉。
得十提。
若白衣舍與女人并房不閉戶吉。
五雲。
乃至初生女人。
乃至二根同宿者提。
同覆異隔。
各大會說法。
若母姊妹。
近親病患。
有知男子自伴不卧不犯。
與未受具戒人同宿過三夜戒第五 凡道俗路乖。
情事相違。
始習未閑。
事多相惱。
近則生慢。
亂道妨業。
故宜别處存道增敬。
是以且制。
然出家之人栖心無定。
事有遊行。
投人上宿。
存形齊命。
又沙彌離俗。
馮蔭在此。
更無所伏。
事須眷接。
是以開聽。
限期三宿。
然禁則防其過。
開則通其益。
開制之宜。
理數然也。
十雲。
佛告諸比丘。
沙彌可憐。
無父無母。
若不憐愍。
何緣得活。
若值惡獸。
得大苦惱。
親裡必瞋。
沙門釋子。
但能畜沙彌。
而不能守護。
佛種種呵已。
從今已去為二利益。
聽未受戒人二夜共宿。
一為沙彌故。
二為白衣來至僧坊故。
婆雲。
為尊重佛法故。
為息诽謗故。
所以開二夜者。
有失命因緣。
種種惱事。
以憐愍故。
得共二夜。
以護佛法故。
不聽三夜。
此戒三衆不犯。
論犯五緣成。
一昔雲是未受具戒人男子甄女人。
卻所以共女宿。
無過三夜。
共解雲制不聽。
與女同宿。
随宿轉側結罪。
本自不開三夜。
何有過三夜之??。
又引伽雲。
若與一女人相續。
過三夜。
但有宿罪。
無過三夜罪。
此文雲謬。
伽雲。
若曾前與男子二夜竟。
第三夜與女人同宿。
随卧轉側。
犯二波逸提。
今解順上論文。
同宿雖制不聽。
亦有過三夜罪。
若與女人同宿不結過三夜者。
我過量不處分。
即是犯。
不應有妨難罪。
殘宿即是過。
不應有非時等。
若言緣異故結多罪者。
我亦女人未受具。
亦緣異。
應結二罪。
又複不相假。
何為不結為結二者。
何故下廣解雲。
唯言天男女者。
前已制。
為分前戒别。
是故着天男。
若言修罪男。
故知是女不犯者。
如同誦中。
亦言修罪子豈可共女人共誦不犯耶。
又為辨男女。
俱有過三夜。
解雲未受具者。
除比丘及尼。
餘者是除中通二衆。
故知取中通五衆。
設便着天男亦無妨。
何者若着女者人情意。
謂女人亦要過三夜。
始有犯。
謂轉未結罪。
是故就男以辨。
過顯前女人。
亦有過。
若使前戒着女人。
後戒後遣着。
我前戒明非時。
後殘宿。
亦應着非時。
如白上着黑參前黑。
亦應着将此二戒反卻。
難前可知。
以此義立。
故知第一緣未受具戒人。
男女二室相成就。
三同室宿。
四知同室宿。
五過三夜犯。
祇雲。
過三夜犯竟。
若未忏悔。
複共宿者。
罪轉增長。
無二夜開悔過已。
當别房宿。
更得二夜。
辨離合者。
初禁其宿。
後開。
二三夜犯。
何故觀軍戒初制直見犯。
後開二三夜别立。
戒本猶有直見犯者何。
答未受戒中本犯。
由于宿。
後開二三夜。
永無初宿犯。
軍本由于觀。
後藉緣開三夜。
戒本過三犯。
觀軍非是宿。
猶有觀軍犯。
問三戒俱開三夜。
何故此二戒牒在戒文中。
而屏敷中乃在下開者。
答此二由人。
人處俱故犯。
若去即不犯。
故列三夜。
定戒本體。
彼由去犯。
去有暫永不同以犯。
通暫永濫。
故不列戒本中。
問佛制不聽。
與未受具人宿驅出。
羅雲正順教無違。
何故呵責癡人。
無慈不護我意。
答夫為弟子。
有事白師。
進退取足。
佛因事開。
其二夜辄爾。
聽出乖弟子宜。
宜無慈之甚。
故呵癡人。
親是佛子而不慈念。
況餘人。
甯有愍心。
五雲。
佛呵責比丘。
汝愚癡人。
雲何野幹遂師子兒。
祇雲。
諸清信人為佛作廁屋。
佛雖不須。
順世人故。
受時羅雲以世尊制。
戒無處可宿。
逐至世尊廁屋中。
見雲。
所以入佛廁屋者。
以淨潔故。
多人以香華供養。
是故入中而眠。
祇雲。
時夜風雨有黑蛇。
亦褁風雨。
欲來入廁屋中。
佛常觀衆生。
畏蛇惱羅雲。
故遂至廁所。
放大光明。
诘羅雲言。
乃在此也。
答雲。
我得處已為過多。
佛以金手細滑扶令起。
拂拭身上塵土。
将來隔房。
佛以與比丘制戒。
順行此法。
是故世尊跏趺坐。
到地了時開。
戒本過三夜者提。
戒本五句。
一比丘。
二未受具。
三室相成。
四知同宿。
五結罪。
辨相中義者可知。
未受者解第二。
祇雲。
比丘尼雖受具戒。
亦不聽共宿。
十雲。
與不能男黃門。
二根殡人化沙彌等。
一切吉罪。
知化沙彌無犯同室宿者解第三。
僧祇十誦婆見等室相成就。
皆如前戒說。
五雲。
室者若上盡覆盡鄣。
或無一邊二邊壁皆犯提。
無三壁不犯。
若有四壁。
若覆少分半分多少皆犯提。
複言少多覆不犯。
若比丘先至下解第四句。
知同室宿犯。
不知無犯。
祇雲。
比丘在内。
未受具人。
半身出入。
未受具人在内。
比丘半身出入。
一切卧者越。
第四宿時。
若黑房。
若覆地。
天大風雨。
乃入屋。
老病無堪坐者。
當用[金*緻]物作鄣。
缦下至地。
上齊須腋。
不得容貓子過。
乃至行道無别處。
張缦如上。
乃至語未受人。
言互坐卧等。
汝無福德等。
十戒本雲。
過二夜提。
不犯者。
若通夜坐。
若病得與沙彌。
過二夜宿。
病人卧者不犯。
餘不病比丘。
不應卧。
母雲。
從今已後。
沙彌得共。
大僧二宿至三宿。
若無去處。
比丘不應卧。
結跏趺坐。
至明相現。
若第四日後無知處。
明相欲現時。
遣沙彌出。
恐畏不能出者。
大比丘自出。
婆雲。
是中有四句。
或人一室異。
或室一人異。
或人室俱一。
或室人俱異。
四句皆提。
非正文。
準義作。
若脅着地下解第五結罪。
與未受具人同誦戒第六 凡理藉言宣。
教為表旨。
言辨理通。
辭亂隐曀。
通蓋智明。
曀增情惑。
故婆論有四種義故制。
一為異外道故。
二為師與弟子位差别故。
三為分别言章了了故。
四為依實義不依音聲故。
以斯四益。
是以制論。
犯五緣成。
一是佛所說法。
二字句味。
三未受具人。
四齊聲同句誦。
五言說了了犯。
戒本五句。
一人。
二未受具。
三共誦。
四經法略無。
五結罪辨相中。
具解此五可知。
從句義已下解第三。
同誦句義者。
二人齊聲同誦表。
三行理同名為句義犯提。
婆雲。
若同句齊聲者提。
齊聲句異犯吉。
若師随聲高下。
誦長句授弟子。
弟子及師齊聲。
誦長句者提。
若誦短句聲齊亦提。
若師誦長句。
弟子誦短句。
或師誦短。
弟子誦長聲齊者吉。
若師誦已弟子後誦。
不令聲合。
不問句與不同。
一切無犯。
非句義者。
前人誦諸惡莫作未竟。
後人抄集前言。
便前言教表上行不圓。
故非句義。
以句同聲。
相接故提。
齊聲同句。
一表無常理。
周有資神之益。
名曰句味。
抄奪前言。
表理不周。
無資神用。
故非句味。
齊聲同誦。
表體理圓。
名曰定義。
抄奪前言。
召體不周。
故非字義。
佛所說者。
解第四所誦之法。
是佛所說。
祇雲。
法者佛所說。
佛所印可者。
聲聞弟子。
及餘人說佛印者。
見雲。
一切律藏。
毗昙多羅。
是佛所說。
羅漢結集。
同誦得提。
若自己撰集文字。
一切外道。
梵志魔王。
梵王帝釋等語。
此非佛說。
同誦無罪。
若比丘與未受人。
共誦下解第五句。
文言。
一說者舉前句義非句義。
二說者。
舉前句味非句味。
三說者。
舉前字義非字義。
同誦此。
三言章了了随字句一小。
一一結羅。
祇雲。
除比丘比丘尼。
尼雖受具。
亦不得共誦。
若二人共誦。
經上坐誦。
時下坐心中默遂。
乃至婆夷亦如是。
下坐誦時。
上坐心中默遂。
不得同誦。
若僧中唱說偈時。
不得同說一偈。
得同時各各别說餘偈。
婆雲。
若二人俱經利。
并誦無犯。
若比丘無處受法。
乃至得從沙彌尼受法。
但求好持戒。
重德人作伴。
證明亦得。
從白衣受法。
但不得稱阿阇梨。
如是展展。
轉皆得受。
但消息令不失威儀。
伽雲。
出家五衆同誦亦吉。
向未受具人說他粗罪戒第七 三然出家僧衆。
理宜清顯。
美名外彰。
生人信敬。
以此比丘粗惡之事。
向俗人說。
前人聞知。
于彼僧衆。
情生薄琰。
失其敬信崇重之意。
損壞不輕。
是以制也。
婆雲。
與比丘結戒者。
為天護佛法故。
若向白衣說比丘罪。
則令前人于佛法中。
無信敬心。
甯破塔憎像。
不向未受具人。
說比丘惡。
若說過惡。
則破法身。
論犯七緣成。
一是大比丘及尼。
祇雲。
說尼二篇蘭。
下諸篇罪皆越。
下三衆并五戒。
俗人一切越。
十雲。
說尼粗罪。
乃至沙彌尼别界。
比丘一切吉羅。
五雲。
比丘尼說比丘及尼罪提。
比丘說尼者吉。
四分文中說尼。
亦提。
二犯粗惡罪。
除下篇。
婆雲。
說他初二篇罪名提。
說罪事吉。
出佛身血。
壞僧輪。
犯對手蘭。
若說餘蘭者吉。
三知犯粗罪。
四無因緣。
五向未受具人說。
六言章了了。
七前人知解。
祇雲。
犯如是事者。
出家已經久修。
習于梵行。
童子戲不止。
雲何受人施。
戒本五句。
一犯人。
二知犯粗罪。
三向未受具人。
四除僧羯磨。
五結罪。
辨相中義者如上。
未受具者。
先解第三。
此律說二衆同犯。
粗惡者。
卻解第二。
若犯下三說者。
過輕人不壞衆故。
但犯輕初之二篇。
同是粗罪。
壞衆故提。
破僧出血。
二蘭名輕。
其業深重。
說亦壞衆。
同犯于堕。
若爾。
何以此中但除二篇。
不列偷蘭者。
解言以名。
含輕重。
若列蘭名。
人情意謂。
餘蘭亦提。
避濫不列。
是以但雲除僧羯磨。
即顯不得羯磨。
說他出血破僧。
明知是犯。
是故不同多論。
問說初二篇。
同犯于堕者。
謗他初二罪輕重者何。
答謗他初二。
有治罰義。
損有淺深。
故有輕重說地。
初二無治罰義。
就壞衆處齊。
故結一品。
僧者。
以下解第四。
除僧羯磨。
祇雲。
若未羯磨。
有人問言。
某甲比丘犯淫飲酒者。
答言彼自當知。
若已作法。
若人問雲。
某甲犯淫飲酒。
倒問彼言。
何處聞。
答言某處聞。
比丘雲。
我亦某處聞。
不得順巷唱說。
五雲。
若差向某人說某罪。
而向異人說異罪提。
十雲。
若差此比丘。
說餘人說者吉。
若差向此人。
向此處。
此宗此聚落。
乃向餘人及向異處。
說者吉。
祇雲。
若僧差羯磨說已。
更勒惱僧。
僧應更作。
白四随時。
随處說者無犯。
作羯磨已。
餘不差。
若說吉羅。
若比丘解第五結罪。
婆雲。
說罪名種。
不問前比丘有罪無罪。
粗惡者犯提。
伽雲。
若向比丘尼乃至沙彌尼。
前說者吉。
午印遣相亦如是。
五雲。
尼向白衣說。
比丘泛小。
泛小過皆提。
此律不有五事得提。
若說名字。
若種姓。
若相若衣。
若房舍。
自說己粗罪輕者。
量由說他義數。
故須重制。
自說義希。
何須重制。
又說他過多。
一者自壞。
二者壞他。
三壞俗人心。
是故重自說過少。
??無惱他之義。
是故輕也。
境想輕無罪者。
雖法是可學。
如覆藏者。
不知無情過故。
實得道向未受具人說戒第八 婆有二義故制。
一為大人法故。
理宜功德覆藏。
諸惡發露。
今自稱德行。
隐匿罪過。
非大人之法。
二者自顯聖德。
則賢愚各異。
前人聞之。
偏心專敬。
失本平等。
淨善之心。
故所以制。
論犯五緣成。
一内有實德。
甄卻增上慢人。
境虛故不犯。
二自言己有。
三向未受具人說。
四言章了了。
五前人聞知。
問大妄語身現相。
與口同重者。
我得道現通。
亦應得提。
何故賓頭現通得吉。
答妄語身現相表口。
是故重。
若爾王舍城人。
言阿羅漢者。
取缽即身表口。
亦應得重。
又解。
口言得道。
凡聖俱能說有濫。
故說重。
通唯聖現。
凡夫不能無濫。
故輕。
若爾凡夫亦有向五通者。
即俱濫。
答凡說即易得道者。
小即是難也。
問此戒凡夫。
一向無犯。
聖人一制已後。
更無重犯。
此教便成無用。
答今制此戒。
正為凡夫。
問凡夫無實。
何能得犯。
答今制聖以遮凡。
聖已彼制。
更無說理。
後若說者。
即知是凡。
祇疏制意亦爾。
問此戒本何不除增上慢。
與妄語别。
答妄語緣起有。
故得牒入戒本。
此無緣起。
故在開通。
戒本五句。
一犯人。
二未受具。
三所說過人法。
四我知我見言自證得。
五結罪。
下辨相。
次第解義者。
第一未受戒者。
解第二。
此除比丘及尼。
伽雲。
若向式叉沙彌沙彌尼說者吉。
若向見谛人正見人說不犯。
五分戒本雲。
自說提。
大比丘不問自說者吉。
不犯者。
泥洹時說。
受具戒人。
問而後說。
人法者下合解三四二句。
十雲。
若言我得不淨觀安那念提。
天龍鬼神來至我所。
亦如是自言。
好持戒立鬼來一切吉。
禅秘要雲。
比丘及尼得不淨觀。
??法向他人說者。
境界即滅。
當容修行。
唯除智者。
教授師說為利養。
故向他說。
應時即犯。
十三僧殘過時不悔。
心無慚愧。
亦犯重罪。
祇雲。
若言我法智耶越毗尼。
心悔。
若言我法智越毗尼。
若言我得法智作證波逸提乃至十無學智亦如是。
若言某處安居。
比丘盡非凡夫越心悔。
問言尊者亦在中耶。
答言亦在中越毗尼。
複言尊者亦得此法不。
答言得提。
自餘類然。
若彼真實下解第五結罪。
婆雲。
若遇賊難畏失命。
故語言。
汝若煞我。
得大重罪。
若無人者。
病得語前人者。
我者得大福德。
以是因緣說。
則無犯。
以人身難得故。
與女人說法過五六語戒第九 凡說法生善。
事須應時。
不請而說。
理無強本。
無信敬情。
懷奢慢脫。
因斯次緻有過非。
不免譏謗。
又女人形礙福緣難過。
若一向不說。
無由生善。
于法長隔。
死沉苦海。
故複聽說五六語。
過則便犯。
論犯六緣成。
一是人女。
二知是人女。
三不請。
五雲。
從今聽因。
為比丘說法方便。
令女人得聞。
若為女人說五六語竟。
語言姊妹法。
正齊此坐。
起知有緣。
更來為說。
無犯。
若說五六語竟。
更為後女說。
如是相因。
為無量女人說五犯。
若自誦經。
女人來聽。
即問要義。
為解得解。
過者無犯。
祇雲。
若入聚落。
教化衆多女人。
來欲聽法。
各為說五六語。
應語第一女言。
為汝說六句已。
複語第二女言。
為汝說六句。
如是衆多諸女送比丘出。
禮足與列。
比丘咒願言。
使汝速盡苦提。
若言使汝安樂住無罪。
比丘複向餘處說法。
先女複逐來在外。
遙聽比丘言。
汝複來耶。
女言爾。
比丘言。
汝深樂法可聽得提。
若見此女不共語。
直為餘女。
先女雖聞無罪。
十婆雲。
與後女說時。
或移坐說。
前女複來。
立得聞者。
若偈說。
偈偈提。
若句說。
句句提。
若說經。
事事提。
四無有智俗人男子。
婆雲。
有智男子者。
解人情語意趣。
可作證明。
要相解語。
若方類不同。
一切不聽。
必是白衣出家人。
不得以事同。
正使衆僧集。
若多女人無白衣者。
不得為說。
得為尼說法。
一切尼衆以教誡故無過。
女人者。
能受淫者。
若石女小女未任作淫者。
若說世事。
一切吉。
祗雲。
若盲若聾亦名無人。
一盲一聾。
此二當一。
若眼亦名無人。
若母姊妹等亦犯。
若滅七歲若過七歲。
不解好惡義味。
亦名無知男子。
若此家向道。
比丘在内。
得為說法。
路上行人。
不斷得見聞者。
若女來禮拜。
問比丘言。
此是何等塔。
因教塔名。
随所問事為。
答無犯。
淨人見聞互離越。
見聞俱離提。
俱不離無犯。
有作人行。
來向内外。
閣上閣下。
遙相見聞。
無犯。
五言章了了。
六過五六。
語便犯。
若女人不請。
聽齊五六語。
若請說随多小。
見雲。
女人若聞。
長阿含中事随問而答。
乃至盡阿含。
若聲相連不斷。
一提。
若斷。
句句提。
若一句經文。
五句義疏。
合成六句。
不犯。
戒本五句。
一人。
二女人甄異趣輕。
三過五六語。
四有知男子。
五結罪。
辨相具解尋文可知。
問何故唯雲。
除男子請亦不犯。
何不除請。
答已言除。
男子何須更除請。
若言除請人情意謂。
雖有男子。
猶須請一言蔽請義。
五戒者授體。
五戒法者彰相。
八戒亦爾。
八關齋者。
八戒也。
關閉六情。
若不五戒亦應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