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疏卷第九

關燈
有異。

    上法上事。

    必竟不為。

    名止持。

    止作二持。

    名體各别。

    以首解。

    七日手口受竟。

    防無非時名作持。

    今廢不成。

    然七日藥未作口法。

    體合非時食。

    本無日限。

    由作口法。

    過七日。

    名非時。

    此乃由口法生。

    何得道防。

    名為作持。

    □覆藏昔解。

    亦言作持。

    此亦不然。

    頗有順聖教。

    作法覆藏。

    得無罪也。

    我非時入村。

    順教作法。

    猶是非時入村。

    而無罪。

    得名作持。

    故知舊非。

    今存十二。

    餘無作法順教義。

    不名作持。

    問教人掘地聖開知淨得防教人無罪。

    豈非作持。

    答此之十二。

    順教作法。

    自身得作。

    而無罪過得。

    名作持。

    知淨語中。

    但開教人。

    猶不開自作。

    故不名作持。

    次有二戒。

    作便是持。

    止便成犯。

    謂覆藏不攝耳聽戒。

    餘七十六戒。

    止持作犯。

    作持作犯。

    初二篇已解。

    今明止犯。

    止持有。

    九句分三品。

    上品一句。

    識法識犯。

    不犯根本。

    設無愚癡。

    不學無知。

    清淨皎照。

    名上品。

    中品四句。

    初識法疑犯。

    二識法不識犯。

    三疑法識犯。

    四不識法識犯。

    此四不犯根本。

    制為上持。

    有四無知不及上。

    名中。

    下品四句。

    初疑法疑犯。

    二疑法不識犯。

    三不識法疑犯。

    四不識法不識犯。

    此四皆不犯根本。

    名止持。

    有八小罪。

    少力前二。

    名為下。

    次解止犯。

    九句有立。

    八句無識。

    法識犯。

    此番進趣修學。

    以□明止犯由不學生。

    何有識法識犯。

    是以但八。

    今解若番解以明上唯八。

    不得九。

    若番修明止。

    即有九句。

    如不受三衣說淨等。

    解而不作。

    雲何不得。

    有識法識犯。

    望根本不作法。

    名止犯。

    不犯愚癡。

    名下品。

    中品四句各得一罪。

    上品四句各得二罪。

    名為上以犯門解義。

    罪多為上。

    番前時中。

    無罪為上。

    句法回複。

    上下可知。

     次解第五。

    僧尼差别。

    此九十中。

    六十九戒。

    僧尼同犯。

    下尼律有文。

    不煩更數。

    有二十一戒。

    與尼不同。

    有三種别。

    一有無不同。

    謂辄教尼說法。

    至日暮譏。

    呵教授師。

    此三尼無次第相生。

    無意可知。

    有十三戒。

    輕重不同。

    偈言。

    作衣持屏坐。

    三期受贊食。

    勸足美平角。

    過量覆三衣。

    此之十三作事。

    同罪有階降。

    故曰輕重不同之美。

    下文自釋。

    次有五戒。

    犯同緣異。

    偈言。

    背請足外道。

    與年雨浴衣。

    此之五戒得罪處齊。

    名為犯同。

    緣異故落在不同戒中。

    不同之義不自料簡。

    上雖律制。

    今更義立。

    故應有三。

    一牽他出春。

    冬房僧尼。

    同犯夏房。

    尼提僧吉。

    二毀此言尼通二衆僧輕重别。

    三覆藏一戒二篇同尼初篇。

    若覆尼重僧輕。

     次明第六諸部不同。

    十雲。

    九十中無此不受谏别。

    有不恭敬說法教誡人。

    戒在說戒。

    坐下輕僧。

    須語問難僧。

    作自四羯磨記識。

    若未羯磨。

    随語吉罪。

    若作法已。

    随作犯提。

    似此觸惱。

    而非彼中。

    自有不随問答戒。

    五雲。

    九十一無此不受谏。

    用蟲水飲。

    蟲水。

    二戒合一。

    别有入尼寺。

    為無病尼教說法。

    及輕三師。

    回僧物與别人。

    祇雲。

    九十二中。

    無此不受谏。

    恐怖比丘加為無病尼。

    說法回僧。

    物與别人。

    不舍淨作三衣。

    輕僧戒離。

    此中餘語。

    别立惱觸戒乞缽戒之。

    故破缽提。

    此猶不在九十二數。

    解脫戒雲。

    九十中無此餘語與尼屏坐。

    共羯磨後悔。

    别有入尼寺。

    為無病尼。

    說法回僧物與别人。

    及不恭敬戒。

    鼻索??雲。

    九十中中有五不同。

    因六群與十七群共争。

    故結戒本。

    瞋恚者提。

    因六群托擾激動。

    故結戒本。

    若激動使。

    他瞋恚者提。

    因饑儉請一二人故。

    多人往惱亂施主。

    結戒本。

    不請強往者提。

    下開雲。

    或病僧事作衣。

    若比丘先至清家坐卧弄小兒者提。

    若比丘不得高聲大喚。

    擾亂人者提。

     次明第七沙彌時作方便進受戒說。

    有二十二戒。

    任運犯義。

    自餘諸戒。

    無教人同犯。

    故無任運。

    何者是。

    即前第二番教人。

    同犯者是。

    不煩更數。

    雖然猶小有差别。

    露處令非任運。

    屏處容有半是。

    若孔去者令非。

    若暫知二宿在界外。

    即得任運。

    受戒竟犯。

     就九十中有九種修相。

    一始從故妄語至懷鬼神村有十一戒。

    守口攝意。

    身莫犯善。

    調三業行。

    第二從異語惱僧已下盡覆屋過。

    三節有九戒。

    明善将人。

    心随護衆意。

    不相娆惱行。

    第三從辄教誡尼已下至與俗女同行已來有十戒。

    明遠嫌避疑。

    離染清淨行。

    第四從施一食已下盡過受四月清已來有十七戒。

    明内資節量少欲知口足行。

    第五從觀軍下至不作三染色來十三戒。

    明系意住緣。

    離諸放逸。

    修習出道無著行。

    第六從故斷畜生命已下至與賊同行有七戒。

    明常行遠離慈愍物行。

    第七從說欲不鄣道已下至不攝耳聽戒有六戒。

    明除心信解敬順諸佛教法行。

    第八從同羯磨後悔下至無根謗有七戒。

    明同住安樂不相娆總詳和無二共相遵奉行。

    第九從突入王宮已下。

    說訖篇未有十戒。

    明衣服外儀節量謹攝。

    無違行故。

     妄語戒第一 制意。

    出家之士。

    理宜言則稱實。

    甯喪身命。

    許無虛謬。

    今違心背想。

    調诳于人。

    令他虛解。

    自失聖利。

    過患之除。

    是以制也。

    釋名者。

    言不稱實為忘。

    彰之在口為語。

    非心不犯稱故。

    問故诳為重戲即犯輕。

    何故藏他衣缽二俱犯提。

    答妄語非惱境。

    故有情過犯。

    戲即無情過。

    論藏惱境。

    雖能藏者。

    心有輕重。

    前人受惱不殊。

    是故俱犯。

    論犯六緣成。

    一是人。

    二作人想。

    三違想說。

    四自知違相。

    五言章了了。

    六前人知解。

    第一人者。

    十衆皆犯。

    問毀呰兩舌。

    損惱為義。

    同類比丘受惱情重。

    複能礙于布薩。

    故重得提。

    六衆下類設令毀破。

    受惱情微。

    非有诤訟。

    不能障僧。

    是故輕。

    婆雲。

    妄語兩舌惡口相曆作四句。

    一是妄語非兩舌非惡口。

    傳他此語。

    向彼說以不實故。

    是妄語不以分離心故非兩舌。

    軟語說故非惡口。

    二是妄語是兩舌非惡口。

    三是妄語是惡舌非兩舌。

    四是妄語是惡口。

    是兩舌類前可知。

    善生雲。

    有人于十業道。

    一時作二。

    妄語兩舌。

    或一時作三妄語。

    兩舌惡口。

    如是說者。

    是無義語。

    即名為四。

    瞋之與貪。

    不得一時。

    其餘八事。

    可得一時。

    六處遣使。

    自作二事。

    一淫他妻。

    二謂無業果。

    成雲。

    餘三口業皆離。

    绮語不得相離。

    自餘三業或離或合。

    一如婆說。

    諸律緣起。

    不同此言。

    前後相違故。

    五雲。

    因法師比丘。

    常好論議。

    以是為非。

    以非為是。

    餘人問汝。

    何故爾。

    答我實知非。

    恥堕負處。

    鼻柰耶因羅雲戲笑妄語故。

    佛即呵責結戒。

    若比丘戲笑妄語者提。

    戒本三句。

    下辨相中。

    合解第二第三句。

    成犯相中。

    分文有三。

    從初至皆是妄語廣解。

    知而妄語成犯差别。

    二于大衆中。

    下辨輕重相。

    就初分二。

    一從初至波逸提。

    對六識得事。

    違境轉心。

    廣解犯義。

    二所見異下對想受行識所得之事。

    違境轉想。

    解妄語義。

    就初分三。

    一從初至五識是來。

    解八種不淨境差别離分相。

    二從不見不聞下至此。

    應廣說昡。

    舉前八種不淨語境妄語诳人成犯之相。

    三本作是念下解妄語前後方便多少。

    亦可前明犯法。

    次明犯行。

    下明前後方便具不具義。

    就初分二。

    一先明八種不淨語境二。

    一先明八種不淨語境。

    二從見者下解八種不淨語境界離合。

    前列名中。

    先列不見聞觸知四。

    後列見聞觸知四。

    今第二釋中先解後四見聞觸知。

    卻解前四不見聞觸知。

    言見者。

    眼識能見解複初句不淨境。

    眼根具五因緣。

    能通生識。

    可别前色。

    稱之為見。

    此依成實明義。

    有人雲。

    成實依律明義。

    何有本依于枝。

    成實是末故。

    毗昙難曰。

    若言眼識見者。

    識相非見相。

    無眼者亦應見。

    又複識即見者不然。

    四種不壞故。

    世尊說見聞覺識。

    若識即見者。

    唯聞覺識。

    見即識故。

    毗昙自立義。

    自分眼見色。

    非彼眼識見。

    長行釋雲。

    自分眼見色者。

    是故餘識俱時即不見。

    以識俱空。

    眼見在前。

    非自分故。

    識住根故名自分。

    即自難曰。

    若眼離識不見色者。

    是即識見。

    非眼見何用。

    答曰。

    識成彼即成彼非分。

    即因非分故。

    如受不離想。

    想不離受。

    彼亦如是。

    又複難曰。

    若言眼見。

    彼應稱限量論答曰。

    作是說者。

    彼自生過。

    識無限量故。

    識無限量。

    世尊所說。

    又複世尊說。

    眼有見而謂識見者。

    不然。

    如言意識法複有餘。

    于中識耶。

    若言即意識法者。

    當知眼亦如是。

    是故眼即見。

    眼既如是。

    乃至自分意識法也。

    眼具五緣見者。

    一眼根清淨。

    二有色塵。

    三假空明。

    四識住根。

    五作發識意。

    貓狸等夜見物。

    何必具。

    五如是妨者。

    至時付口。

    耳具四緣。

    不假空明。

    三識能觸。

    具三緣。

    一三根不壞。

    二塵到根。

    三作發識意。

    意根對法。

    以其強故。

    到以不到。

    俱能可知。

    婆雲。

    三根性利。

    力用偏多。

    故各分三。

    三根性鈍。

    力用處少。

    故合為覺。

    律名為觸。

    其義一也。

    又三根能遠取境界故。

    各分為三。

    三根能近取境界。

    故合為一。

    毗昙複有五。

    複次釋。

    偈言。

    二境不近受。

    遠近境界一。

    餘一向近受。

    依及境界等。

    長行釋曰。

    二境不近受者。

    眼識耳識不近受境界。

    如逼眼色。

    不見涅槃。

    亦雲近故不見。

    如人眼睫。

    耳亦如是。

    逼則不聞。

    雖在内而遠聞外聲。

    若言達亦不聞。

    此則不論遠近境界。

    一者意識遠近境界悉受。

    除自己及根應共。

    有餘一切法悉受。

    餘一向近受者。

    鼻舌身識近境界。

    依緣無聞故。

    依及境界等者。

    謂鼻舌身識。

    此三識依取境界。

    鼻根者微細而生識。

    舌身根微亦如是。

    問曰鼻舌身依及境界等。

    餘眼耳意複雲何。

    答曰偈言。

    二界說不定。

    一境界亦然。

    長行釋曰。

    二界說不定者。

    眼識依緣俱不定。

    眼識界或依大而緣小。

    如見毛端。

    或依小緣。

    大如見大山。

    或依緣等。

    如見蒲桃果等。

    耳識亦如是。

    一境界亦然。

    意識境界。

    不定境界。

    或大或小。

    一切法境界故。

    依無形故。

    大小不可說。

    又解三根神通性。

    是故離餘非神通性。

    是故合餘。

    同龍樹釋成論雲。

    眼一向離耳。

    亦合離鼻舌身。

    一向合。

    意非離合。

    意緣過未法塵不說合。

    亦緣現在法塵不說離。

    若爾何故。

    論文于現在法。

    都無所緣者。

    答曰。

    謂不取五塵故。

    若依智論往生品解。

    六根離合相。

    眼耳意此三根。

    所以分者有四釋。

    一三根助道力強。

    二三根知世出世法。

    三三根知善惡無記。

    四三根遠開三乘種子。

    眼能見佛。

    弟子耳聽佛法。

    意能緣諸法故。

    離鼻舌身等。

    一助道力弱。

    二唯知世間法。

    三唯是無記法。

    四不能開導三乘種子。

    故合不見已下料簡。

    前四文言不見者。

    除眼識餘五識。

    是謂無眼識。

    名為不見。

    後時言見。

    即是妄語。

    餘五識是者。

    亦是不見境。

    以五識所得事诳他言見。

    即成妄語。

    亦是不見言見。

    下三句可以類知。

    不煩更解。

    次解第二。

    舉前人境诳他成犯。

    就中有二。

    初就不見問觸知。

    四境诳诳他成犯。

    有二十四句。

    第二此應廣說。

    不就複四境見聞觸知。

    诳他成犯。

    亦有二十四句。

    文言。

    不見不聞不觸不知者。

    依如起妄語法。

    應就不見境诳。

    他有六句。

    本實不見诳他言見。

    此心境俱違。

    第二實不見謂見。

    诳他言不見。

    此境順心違。

    第三句實不見。

    内生疑心。

    不知為見為不見。

    乃至诳他言見無疑。

    此心境俱違。

    第四疑心同前。

    乃至诳他。

    言不見無疑。

    此境順心違。

    第五實不見。

    無橫疑。

    乃至诳他。

    言我疑見。

    此心境俱違。

    第六無疑同前。

    乃至诳他。

    言我疑不見。

    此就不見。

    上作六句。

    妄語竟下問觸知三境。

    各作六句可知。

    故有二十四。

    今律文好略。

    并舉不見聞觸知四境。

    一心上并作四句。

    曆于六心。

    故有四六二十四。

    尋文可知。

    問謗戒第二心雲妄想。

    何故此妄語第二心。

    不雲妄想。

    答彼舉見。

    問法謗若不雲妄想。

    似成說實。

    故次着妄成謗無濫。

    此戒第二。

    心本實不見。

    橫生見想。

    若着妄此見想。

    诳他不見。

    則是實語。

    不成虛謗。

    故不雲妄。

    問何以不着妄。

    此見想诳他言。

    見則成妄語。

    所以不置者何。

    答若着妄。

    此見想诳他言見。

    實成妄語。

    即心境俱違。

    與初句無異。

    又生人疑惡。

    謂心境俱虛。

    便成妄語。

    是以不着妄想。

     第二此應廣說對後四。

    見聞觸知。

    妄語诳他。

    比前可知。

    此章門毗若廣者。

    應兩個十六。

    初十六者。

    如文言。

    不見言見。

    不見言聞。

    不見言觸。

    不見言知。

    是初四句。

    問觸知各作四句如上。

    次十六者。

    如文言見言不見。

    不見言不聞。

    見言不觸。

    見言不知。

    是初四句。

    下三各作頭亦如上。

    令且依文。

    八種不淨語非聖語。

    若順說八是聖語。

    □五言八種聖語。

    八非聖語。

    次說十六。

    種非聖語。

    見聞覺知。

    不見聞知。

    不實說名。

    八見覺知。

    疑言不疑。

    見聞覺知。

    不疑言疑。

    是名八。

    二八十六。

    聖語十六。

    反前可知。

    義言若從根說。

    應列十二。

    對塵亦爾。

    今以根塵合明。

    故不别列兩個十二。

    然根塵合明。

    應有六。

    何以但明四者。

    已如上錄。

    又類謗戒離此不見聞等。

    作十五章門。

    初四總作一門。

    二法相參作六句。

    三法相著作四句。

    一見聞觸。

    二見聞知。

    三聞知。

    四見觸知。

    單一法作四句。

    都合十五句。

    曆六心作百八十句。

    提謗戒既爾。

    得作多句。

    此亦應然。

    又解不然。

    謗本三根。

    共證一心犯。

    若爾我亦四法。

    共證一妄。

    答不類妄語。

    六根取塵别。

    我見聞疑亦取塵别。

    問上謗中但立疑根。

    此中立觸何耶。

    答此妄語對六根。

    離合相故。

    違立觸根。

    謗中不得。

    已如上錄。

    問想疑俱是心。

    何故謗中明疑。

    明不明想。

    此二俱不論。

    而明知者何。

    答疑緣實事生。

    故得立疑根。

    想本無實。

    但自假生。

    故不明想。

    此辨六根。

    想此疑離。

    俱是心。

    但以想疑。

    本非對法。

    塵之名是。

    故不明疑想。

    二作知名無是對法塵之名。

    故立知名。

    又此名觸知。

    祇中名知。

    此雲知。

    祇名識。

    如是一一各有六心。

    若對上不見等兩個十六句。

    俱耳廣說則無量。

    又亦應言。

    見馬言牛。

    聞惡言善。

    知東言西。

    如是等平說無量可知。

    如五分見界言。

    女等。

     大段第三。

    前後具緣者。

    正是八業差别。

    但為明提不說餘三。

    初三時有心。

    次二句二時有心。

    第四句。

    根本有心。

    二時無心。

    小三句者。

    前一有後二無。

    後一有前二無。

    前後有根本無。

    此三吉羅。

    故略不說。

    三時無心不犯。

    故下文言。

    欲說此借說彼。

    無犯。

    次解。

    第二以相一受行心中所得之事。

    诳他犯義。

    文雲。

    所見異者。

    行心之中。

    見虎狼師子。

    言見佛像。

    答他異本所見。

    故曰所見異。

    領納違境。

    安心苦受。

    名之為忍。

    答他言樂受。

    亦可作羯磨時。

    内心不忍。

    而言我忍。

    答他異本。

    故曰所忍異。

    緣于财色。

    情所怖須。

    名之為欲。

    答言欲得聞法。

    故曰所欲異。

    坐禅行心中實得冷觸。

    言得熱觸。

    名所觸異。

    實生熱想。

    言生親想故。

    謂所想異。

    行心緣此。

    答言緣彼。

    故雲所心異也。

    善生雲。

    若有疑心無疑心。

    若見聞覺知。

    若問不問異本說者。

    是名妄語。

    若言不見聞覺知。

    亦是妄語。

    若破相說。

    無覆藏說。

    是非妄語。

    若異音說。

    前人不解。

    若颠倒語。

    若發大聲。

    不了了語。

    若有所說。

    前人不解。

    如是等皆是妄語。

    祇雲。

    有賊言僧物何處。

    比丘爾時不得示寶處。

    複不得妄語。

    應示房舍床坐等佛等物。

    何處指示塔邊。

    供具諸器等。

    屠兒畜生。

    土走之問言見。

    不不得妄語。

    不得示處。

    應言者指押。

    胡音與見。

    同十雲。

    若人問比丘雲。

    汝見人用蓋。

    行不比丘。

    不見為因佛故。

    言我不見。

    得吉羅。

    扇革屣車亦如是。

    若語高姓人雲。

    汝是剃毛下姓人。

    故妄語提。

    若雲汝作剃毛人。

    未得吉。

    若比丘語。

    兩眼人雲。

    汝所得妄語提。

    即是輕惱比丘故提。

    語一眼人雲。

    汝瞎是眼人得輕惱他提。

    婆雲。

    一句語亦妄語。

    亦兩舌。

    亦惡口等。

    若遣使書信。

    手而作相妄語者。

    一切皆吉。

    開通雲不見雲不見等。

    開前不見聞等。

    四六二十四句見言等。

    開前見聞等。

    此應廣說。

    中二十四。

    意有見想。

    便說者開前所見異等。

    六句亦應。

    開前二十四中二四六三句。

    境順心違。

    句亦應更雲。

    意有不見想。

    便說此廣說中。

    二四六境順心違句。

    若如後錄。

    不見等。

    開前一三五。

    心境俱違者。

    見等亦爾。

     毀呰語戒第二 夫人之法。

    宜出善言。

    疊相贊歎。

    令彼歡喜。

    勇進修道反以下賤之言。

    形呰前人。

    令彼慚恥。

    廢修正業。

    傷切人心。

    甚于劍割。

    惱處不輕。

    故所以制。

    論犯六緣成。

    一是大比丘。

    十五雲。

    毀呰比丘。

    提下四衆吉。

    二自毀呰語。

    伽雲。

    傳他毀呰。

    為他罵皆吉羅。

    三知是毀呰語。

    四作折辱彼意。

    五言章了了。

    六前人聞知。

    多雲。

    若以八事。

    不現前屏處輕毀。

    若前人不聞。

    若前人無是事。

    但為惱故。

    一切吉羅。

    毀呰惡口。

    亦有四句。

    類前可知。

    古時畜生能語者。

    謂劫初時先有人天。

    未有三惡道。

    盡從天人中。

    以宿習故語。

    今多從惡趣來。

    是以不語。

    戒本三句。

    下辨相中。

    從種類下乃至亞聾人。

    解第二句。

    以七種惡法。

    行罵方法。

    若比丘如上種類下解。

    第三句。

    言章了了。

    結罪輕重。

    解第二句。

    中略二離六略二者。

    初明七種惡罵法。

    第二行罵方法。

    離六者。

    初中有三。

    初牒來。

    次列七門。

    三解釋。

    五百結者。

    傳雲。

    九十八使分為五品。

    五九四十五。

    即四百五十。

    五八四十。

    即四百九十。

    并根本十使。

    是為五百。

    亦雲如十纏者。

    第二若餘比丘罵餘比丘下行罵方法亦有三。

    初總牒上惡法。

    次列三門。

    後正明行罵方法。

    問謗戒中七聚謗。

    罪有階降。

    何故毀呰一品提。

    答謗就損惱。

    有增微。

    故結罪。

    階降毀呰。

    直就受惱邊制。

    若爾我以四重。

    毀受總重吉羅。

    毀亦應輕。

    答毀呰有二種。

    一惡法。

    二善法。

    惡法皆提。

    善法皆吉。

    論其謗中。

    正得有惡法謗。

    不得有善法謗。

    故有階降。

    若爾我毀呰惡法中。

    何故不得有階降。

    又雲。

    謗本一為損惱。

    二為治罰。

    三惡對前人。

    論其毀呰。

    唯有損惱。

    ??無治罰。

    故有階降。

    祇雲。

    毀呰有七事。

    種姓。

    業。

    有貌。

    病。

    罪。

    罵。

    結使。

    種姓業相貌三。

    此有上中下。

    下種姓者。

    汝是旃陀羅種。

    乃至皮隔。

    下業者。

    屠獵乃至魁脍人。

    下相貌者。

    汝是瞎眼。

    乃至鋸齒。

    以三下法。

    毀比丘及父母是提。

    言和上阇梨是蘭。

    言汝同友知識是越。

    中姓者。

    言汝是中間種姓。

    中業者。

    賣香坐店。

    田作中相貌太赤黑白黃等。

    汝身父母是蘭。

    汝和上阇梨是越。

    汝同友知識。

    是越心悔。

    以三上法。

    汝刹利婆羅門種。

    汝居金銀銅器店肆人。

    汝有三十二相金色光等。

    言汝身父母師僧。

    是皆越。

    汝同友知識是越。

    心悔病者。

    汝等癬疹乃至癫狂罪者同此犯。

    罵者作世間罵。

    淫逸穢污。

    一切惡罵。

    結使者。

    汝癡闇無知。

    猶如泥團羊角鸱等。

    此四無上中下。

    言汝身父母是提。

    師僧是蘭。

    同友知識是越。

    面比外更加一句。

    是中有如是人。

    解第三結罪中。

    初就不善法。

    罵大比丘。

    結罪輕重。

    次就善法。

    行罵有三。

    初總明善法。

    簡異惡法。

    二别列三門。

    三行罵方法。

    此僧尼犯。

    同緣異。

    尼毀比丘。

    及尼别人提。

    僧局同類。

    若爾何故相謗通二衆。

    答謗據狂治。

    毀呰有尊卑上下。

    違敬之咎。

    故有輕重。

    尼罵大僧衆吉。

    為之義希罵尼衆者提。

    若爾謗大僧希。

    亦應輕。

    以别人相惱故。

    大僧知法罵衆義希故。

    二衆俱吉。

    祇雲。

    以七法毀尼蘭下之三衆越。

    俗人越。

    心悔。

    此不論輕重。

    開通雲。

    相利故說者。

    總舉為利。

    不為損為法故。

    說者為說理教。

    今生信解。

    為律故說者。

    總舉行教。

    為教授故者。

    别舉行教。

    指示曲授。

    即說即行。

    為親友故者。

    情親故不犯。

     兩舌語戒第三 夫同住和合。

    無心乖别。

    專構私屏。

    傳于彼此。

    今僧未有诤事。

    而生诤已。

    有诤事。

    不可除滅。

    鬥亂僧徒。

    惱壞不輕。

    故所以制。

    論犯六緣成。

    一是大比丘。

    二說鄙惡事。

    三傳于彼此。

    四作離别之意。

    五言章了了。

    六前人聞知。

    十婆雲。

    唯鬥亂同界大比丘者提。

    餘衆别界輕。

    即無破僧鄣礙說戒等事故。

    是中兩舌亦有四句。

    比前可知。

    五雲。

    野幹生念。

    今此二獸。

    甚相受重。

    我當鬥亂。

    使各求食。

    所殘必我當得之。

    戒本三句。

    下辨相中。

    具解此三。

    從兩舌者下。

    乃至啞聾。

    解第二句。

    鬥亂方法。

    從有比丘破下解第三結罪輕重。

    就前分二。

    初明十衆。

    鬥亂境界。

    在家出家。

    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