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疏卷第九
關燈
小
中
大
。
覆尚不聽。
豈況自覆耶。
婆雲。
此房戒。
猶是十三中後房戒。
闡陀作房。
即日成崩倒。
作大房。
用三十萬錢。
用功甚大。
諸比丘為作房。
檀越說法。
房雖崩倒。
功德已成。
房未壞時。
佛已到此。
房中即是受用。
佛是無上福田。
功德深廣。
不可測量。
又房成時。
有一新受戒。
清淨比丘。
入此房中。
若起數億種種房閣。
莊嚴下至金剛際。
高嚴飾。
猶若須彌。
設有持戒比丘。
暫時受用。
已畢施恩。
何以故。
佛于無量劫中。
修菩薩行。
今成佛道。
始體解波羅提木叉。
以授衆生戒。
非世間法。
是背世俗法。
向泥洹門。
房舍四事。
是世間法。
是故持戒比丘暫時受用。
以畢施恩。
戒本四句。
一人。
二明作房法。
三指授下明開三節在邊指授過。
四三節結罪。
下解前二可知。
從覆者下至不聞處解第三句。
若比丘下解第四句。
多雲。
凡作房法有三品。
上中下覆法各自有限。
若中下房用上法。
覆珍重故。
若用草。
草草提。
若随上中下覆法者。
以頓成故。
房成已一提。
不頓黑牆成無犯。
母雲。
以着長泥故崩。
五雲。
若至四重草。
凡凡闆覆。
一一草凡闆覆。
一一草凡闆覆提。
此戒無尼家三衆罪。
以尼無大房故。
十伽雲。
用草覆闆覆。
鳥翅覆過。
三節不犯。
然三節者。
亦自難識。
諸律及論。
此戒因緣。
皆三重為三節。
草覆可爾。
凡覆則難。
任情消息。
僧不差教戒尼第二十一 開制意有五。
一尼來請意愛道等。
為順敬法。
故奉行立要。
欣禀請法。
欲如說行。
然尼是女弱之人。
阙于遊方。
涅禀未聞。
未于理行。
二教冥若夜遊。
故須半月。
求師請法。
二佛敕比丘。
聽往教意。
如來大慈。
簡遣有德。
慈心訓誨。
開曉其壞。
令生解行。
長以道益。
所請别人。
前為者衆。
若開聽往。
彼此寂靜。
無多勞動。
受戒反前。
故不開僧往也。
三制具德意。
自非明解戒律行用水玉。
辭清理詣。
修德無物者。
孰能行化。
迬衆益物。
有人專直淺識。
不困進否。
自迷發足。
豈能遵物。
或雖小知。
行不衣理。
進止施言。
動乖法式。
自溺長津。
安能濟物。
由有此義。
須具德行。
四制僧差意。
雖有德行。
屏去有濫任僧簡遣。
修德方進。
藉衆威德。
宣通化行。
受者愍重。
終獲道益。
五制戒意專任自由。
不蒙僧命。
辄往教授。
濫行風教。
乖于軌導之方。
夫于風靡之化。
輕法自尊。
不成宣犯。
損懷非輕。
故所以制。
論犯五緣成。
一佛已開說法八敬制已。
二已制白二差法。
三不蒙僧差。
往集尼衆。
故下律文。
說戒日來請教授。
為二三尼說。
若寺中别房為說。
雖過日暮。
以損小故。
船濟行路。
為白衣說。
尼因得聞。
此三不犯。
故知第三集尼大衆。
行教授意。
威勢集衆。
怖敬情多。
損壞佛法。
四說法八敬。
五随說言章。
了了結罪。
就初緣起。
大文分二。
初明起過呵責。
二吉比丘下制具十德。
就前過更複有二。
初明次第乃至諸佛之常恒。
但僧次有濫故。
次第二告比丘下羯磨差遣。
就二中各自有三。
初差法說法。
二時六群下正明起過。
三時大愛道下發舉呵責。
羯磨差中亦自有三。
初告諸比丘自今已去衆僧中差正明制差。
二時六群言不差我等下明異外相差起過。
三大愛道下發覺呵責。
就初僧次差中就初有三。
從初至禮足而去明尼衆詣佛。
請教授師。
教誡說法。
除疑卻滞。
令生解行。
尼既來請。
甯不遂心故。
次第二佛告阿難下明僧次。
差往既被差意。
須往說法故。
次第三時般陀下正明進詣王園。
為尼說法。
前請分二。
一從初至夏安居來明于尼衆依僧安居。
二時愛道下明往請教授師。
就前依中初列大僧正。
是尼家依馮之主。
故宜先明。
後列尼衆能依之者。
若夏不依僧安居。
修道有疑無決。
第二請中有三。
一諸保師。
二遂請聽許。
三蒙佛言許緻緻還歸。
問所以但請比丘。
不請佛者。
答若請佛者。
教授有二種過。
一違八敬教。
二違本要期。
自誓受心。
若請大僧。
番前二失。
若爾佛已遣尼半月。
往僧制請教授愛道。
何故不往請僧。
而更求佛者。
蓋尼雖蒙佛制。
大僧未制半月教尼。
愛道懸知。
請亦不得。
故來求佛請敕。
比丘往識教。
尼久言。
教識說法者。
請理行二法。
說其理相。
因果邪正。
聞曉心壞。
令失信解。
于法雖信。
答無其行。
何能前刀除生死。
克成出道故。
次說行法。
行法有二。
一說其罪相。
離惡是止善。
二教授是行善。
是其作持。
二行善成。
必克出道。
婆雲。
時佛告比丘。
我化四衆疲極。
問佛得那羅延身無疲。
極得十力四無畏。
有大慈悲。
何以言疲極者何。
答佛無疲極。
随世俗法。
如文。
長者子堪理家事。
雖自有力。
以事委兒。
雲我氣力老耄。
家事汝知。
佛亦如是。
欲以教法授弟子故。
故說言疲極欲令弟子教誡尼故。
有四種蓋。
一現佛無悕法故。
二師與弟子知見同故。
三為顯般陀有大功德智慧故。
四為顯比丘于尼從緣受化故。
見雲。
周羅般陀漢雲。
小路生。
長者女共奴私逃走。
後欲向家。
路邊而産。
兩度欲還。
生此二兒。
大路生前出家。
先得羅漢。
小路生後出家。
鬼教一偈。
四月不得。
遣令還俗。
佛知非聲聞□。
後佛為說入寂喜偈遙聞。
即得羅漢。
問佛何不自教授者。
答佛作有三過。
不可三天下殊。
複是少正。
一人不通。
末代複是短。
比丘若作。
番成三番。
所以出六群。
尼遙譏呵者。
答為明教師。
要是修德。
方生他信。
即彰般陀。
有寮聞之。
夫又為尼教授。
機根有二。
若生信者。
為說法教化。
不生信者。
神足教化。
令逆譏呵。
生下神足教化。
所為人也。
第三說法中二。
一從初至說法已來明進詣尼寺說法由序。
二時般陀下正明說法教化。
今言請法者。
前舉法取人。
今次舉人取法。
言同意異。
說法有二。
初明說法。
後明神足。
就初有二。
初上半偈正明定慧。
是其能治。
有為解脫下一偈半所治三毒無處滅。
是無為解脫。
略不明戒。
義亦通有。
心鑒于法名。
入與理□相應絕知緣動日寂。
既得理治心。
内生踴悅。
名為歡喜。
此是定法心既證靜。
能發于智。
次明理證。
理觀在心。
昭顯現境。
智雙舉故。
曰見法理。
解治心泯。
然取适名曰安樂下。
明所治三毒無處解。
與或喪瞋結斯盡。
名曰無恚。
不不為煩惱。
勞亂于心。
名之最樂。
瞋結既除。
慈行成就。
悲愍群生。
永不加害。
故曰也。
解除貪結。
名無欲。
以法自娛。
稱之為樂。
内貪既盡。
随緣塵境。
永不生染。
故曰也。
剪除無明癡心八使。
故曰調伏。
我慢癡慢。
既無離勞亂苦。
名第一樂。
自一類類重。
情前偈者。
明渴仰情重。
樂法無厭故。
亦可二偈明三學行。
初半定慧下一偈半是戒。
但以方便修忍。
須離财色。
折休我慢。
三善根成。
□戒行也。
但是說時。
非行次第。
又雲人寂。
定身見法。
慧身無恚等。
戒身無欲樂。
解脫身出離。
知見身調伏我。
十二因緣。
破于斷常。
第一樂八大人覺以下不說舉過。
文證可知。
此俱說法略不列教誡。
教誡在辨。
相祇五中皆先說八敬。
後則說法。
并受誦經義。
彼問此答。
以後戒文證。
五分。
般他教誡常說。
第五佛偈。
欲得好心。
莫放逸等。
十雲。
般陀教尼時。
或得初果乃至四果。
有種聲聞道因緣者。
有種辟支佛道因緣者。
有發阿耨多羅三提心者。
鼻奈雲。
難陀為尼衆說法。
時五百尼得羅漢。
見始變化時。
二百五十尼得羅漢。
本迦葉佛時曾問故次釋。
第二時尊者般陀下為不信人。
作神足教化。
令生悔恨。
改過從善。
即乘空而逝焉。
第二六群說法起過中不說之言義說。
上下不說。
五分。
法身次第。
番前可知。
小欲等番前。
第一樂一小欲。
二知足。
三出要是智慧。
四進業是精進。
五舍離是遠離。
趣善者是。
六七正念。
正定八用。
不處愦雨。
是不戲論。
十二因緣番我慢。
但說世間。
無蓋番前說法。
或戲笑下番前神足。
乃至嘿然無言。
第三大愛道下正明呵責。
就第二羯磨差中。
分文有三。
已如上判。
今明第二制具十德。
别有五句分别。
一須制德意。
此如上說。
二自他不問。
初之一德。
是其自行。
所以明者。
若自行不成。
焉能外化。
故先第一明戒律具足。
自行善成。
不宜獨善。
必須修彼利他之行。
故次下九明利他行德。
三明列必解釋。
一具持二百五十戒。
專精不犯。
或犯即悔。
忏犯成持。
曒然無缺。
皆名戒律具足二見雲。
善解多羅。
阿含理教。
有□見之長。
字曰多聞。
三誦比丘及尼二部戒利。
字句分明。
音聲流澤。
言辭辨可。
令人樂聞。
故二部戒利。
見雲。
但女人樂聞。
多着音聲。
然後聽法。
故以聲為德。
四非直能誦。
亦善解其義。
犯相輕重。
僧尼有無。
開曉人心。
豁然大悟。
故曰波斷無疑。
見雲。
問何不言。
知阿毗昙。
答若知最善。
若下根者知律。
多羅亦得。
是故不明。
五為尼說法。
初中後善。
皆稱法相。
名曰善能說法。
六生處高門。
人甄聖美。
故曰族姓出家。
七顔貌端正者有二。
一諸根豐美。
離于醜陋。
二威類肅物。
不生人深。
睹者發敬。
此二皆名端正。
又雲。
醜陋增瞋。
輕人慢法。
端類悅懷。
歡憘受悟。
故龍樹雲。
穢器盛美食。
敢者情不欣。
陋人說妙法。
聽者心不殷。
吾為和是故。
相好莊嚴。
四報得修成分别。
第三六七。
此之三德。
皆是報法。
體雖無記。
然生物善。
故說為德。
八前第五德雖能說稱。
理無颠倒。
過及至說。
授未必稱機。
令彼歡喜。
是以第八明随順人情。
當機受法。
契快人情。
故曰堪任。
與尼說法。
勸令歡喜。
九。
見雲。
各污尼三。
衆摩觸二粗語。
犯此重法。
雖忏悔。
淨人不得教授此尼。
見者不生敬重心故。
次第九終不為佛出家竟。
被三法衣。
而犯重法。
以不犯故。
堪任授尼。
五此第九德。
與前初德。
有何差别。
答曾污尼三衆。
忏悔清淨具自行。
問無外不具第九。
犯餘罪未忏。
不具于初。
次明第九。
不犯重法。
餘戒不犯。
或有犯已忏。
望于自行。
即是初德。
望于利他。
亦具第九。
自他兩别。
故分為二。
若污此寺。
尼亦不得餘寺教授。
同是内衆。
故污尼下二衆亦爾。
十雖具上九德。
年小輕躁。
若夏未滿。
易可退敗。
不生人善。
故須二十夏。
若過持法。
堅固多無退敗。
威儀嚴素。
肅重生善。
故須第十。
下增五言。
具持木叉。
多聞善語。
慈心辨說。
了了令人聽者得解。
不犯。
重法二十歲下增。
十雲。
大姓者除首陀。
十雲。
唯具五得能持戒多聞。
能正語說法。
滿二十歲。
十三事中不污尼三衆式叉沙彌沙彌尼犯。
雖忏悔亦不得教尼。
若一德不具說差不成。
祇雲。
具十二法。
一持戒清淨。
二多聞略昙。
三多聞略尼。
四學戒。
五學定。
六學慧。
七能為人除□邪。
八能門毗尼能毗尼他。
九有辭辨。
十不污梵行。
十一不污比丘尼重禁。
十二二十臘若過。
若羯磨不成。
前德不具。
皆不不成差。
戒本五句。
一人。
二僧。
三不差。
四教授。
五結罪。
此雲不差。
上雲除僧羯磨。
如文雲迦絺那衣。
亦雲衣時等。
此皆年舉。
下辨相中。
前三可知。
教授者解第四句。
祇雲。
無舉比丘敬有不先受。
尼不先比丘前受食房舍床褥。
若人請尼如上諸事。
尼言先請上尊衆。
若言我于彼無敬心。
正欲請尼。
尼言。
我亦不受。
若言我已先請比丘。
前食後食未曾請尼。
答爾應受。
下至先與僧一開食者。
尼後受種種好食無犯。
若房舍一一答對已與僧作今。
次請尼爾者得受。
下至先與僧一蚊廚尼受大房無犯。
床褥問答。
乃至令次尼者得受。
下至先與僧一小床尼。
後受好床褥無犯。
先受者□敬□。
尼起敬法犯。
十九僧殘。
應二部僧中。
□摩摩那埵。
祇疏雲。
此言例。
若正應雲已犯。
十九僧殘。
不二部僧中半月行摩那埵者。
起敬法中。
本起雲。
尼不得與比丘同止。
以為一敬。
更有經雲。
尼辄向大僧義。
以為一敬。
了論雲。
四若尼犯。
随一尊法。
于二部僧中。
應行摩捺多法。
法疏雲。
八尊法中随犯一。
各随偏藂提等。
别依輕重。
悔之而言。
應行摩捺多者。
此是忏謝衆僧耳。
非是僧殘家行法。
以名通故。
料簡八敬。
略作四門。
一解敬意。
并釋其名。
第二位分為三。
置八所由。
三人法及請相對次第。
四敬之得戒處。
齊違之得罪輕重。
一初敬意者。
凡體無貴賤。
有道則尊法。
或軌要出于大僧。
敬法重人。
事須緻敬。
敬而言之。
觸事皆宜但此八法。
尼之偏要。
須别明釋名者。
□儀雖衆。
以境分心。
離成有八。
于此八法。
專心□奉。
稱之□敬。
又雲。
不可違者。
不可違越。
不可過者。
不可超過。
次釋第二就中有二。
略分為三。
後置八所由三遵奉。
大僧敬之僧戒。
次二所遵之法。
後三禀求請誨。
離成八者。
就前初位。
初之一敬。
身業緻虔。
次有二敬。
口業緻虔。
初一不得違法。
罵謗後一。
不得順法。
舉罪稱實。
譏毀名罵。
虛而橫加。
名謗罵。
通虛實謗者。
是虛舉唯是實。
所遵法中。
初明受戒根本。
次明枝條滅惡。
亦可初受後随。
後位之中。
初二禀承。
後一請誨。
就初二中。
初明禀承請法。
次明。
禀承決疑。
亦可初請法求解下。
二依解起行行中初明安居。
防未起非。
即精專不犯。
次明自恣。
殄已起罪。
即犯已能悔。
敬人明三。
敬法立二。
禀悔有三。
彼此差分。
便成于八。
次明第三八敬次第。
夫法不自顯。
弘之由人是故初作遵奉。
大僧人尊由法故。
次明所遵之法。
法由請而得。
故下明禀承請悔。
就初位中。
身業慢粗。
是以先明口業慢微故。
後說口中二者。
所以有兩。
一輕重者。
違謗總除舉罪。
義微故别。
前後言稀。
數者無法。
罵謗人足。
妄為義中。
是數修德。
舉罪稀故。
後說就過既爾。
辨欲可知。
所遵法中。
初明根本。
次顯枝條。
泛明識法。
由啟請而得故。
初明請法得解起行。
初明安居。
後明自恣。
義之次第不勞更釋。
具依一部次第。
次解第四敬之義齊得戒宜均違布褥數得罪輕重。
就中第二第三第五違得罪輕重不定。
第二不定者。
言破戒威儀。
作毀此意說犯提。
若作诽謗。
或犯殘提吉。
第三不定者。
若說過者犯提。
自餘遮舉犯吉。
說過義數舉罪□希。
第五或犯不犯。
犯者謂吉。
不犯者以文無故。
既自見罪。
恐招惡報。
不忏義希。
何勞重制。
餘五提罪義顯自明。
僧說戒時下解第五句。
分文有二。
一從初至吉羅已來将結不差之罪。
先反解僧。
差方法。
二若僧不差下明違法慈罪之輕重。
先解初段僧差方法。
若據此律。
唯有廣教授法。
無略教誡。
廣教授者。
要僧尼二衆滿五已上方得羯磨。
差人來請使知法者。
來詣大僧寺。
請求囑授。
舊住解法。
比丘不得囑客及遠行者。
病人說欲。
皆不得請。
受尼囑者。
一切如常。
則不煩解釋。
依如餘律。
有略教授法。
十伽雲。
授他教滅者。
尼未來時。
先戶外敷一獨坐床。
待尼來者。
坐上說教誡比丘。
餘處亦得教誡。
不須更作羯磨。
佛言先已作意。
但應教誡。
義言不同說他罪。
向王衆有二。
蓋得脫緣。
不幹佛僧。
庶民反前。
五雲。
佛言應唱。
不來諸比丘。
欲清淨時從坐起。
在僧前立。
白言。
大德僧聽。
某精舍和合。
比丘尼僧頂禮和合比丘僧足。
乞教誡人。
三說。
若無教誡人者。
上坐應答。
此無教誡人。
又無能說法者。
汝等莫放逸。
此比丘明日。
尼僧來時。
應如是傳。
上坐語語之。
祇雲。
半月求教誡。
若一切尼僧住。
若遣使至比丘寺禮塔已。
至知識比丘所。
與清淨欲。
乃至和合。
禮足乞教。
授人等三說。
大愛道尼來與欲。
比丘不受。
佛言。
從今已去。
聽取欲。
除上坐。
若教誡尼人誦戒人。
應各自說。
受因緣。
守□病人。
應言我不至僧中。
餘人不得言。
我是異掃衣乞食。
阿陳若大德人不取者越。
誦戒阿戒序中間。
誰取尼清淨。
欲取尼。
欲人偏袒。
右肩合掌。
至上坐前。
如前三說。
誦戒□問。
誰教誡尼。
若先有□。
後人應問言。
尼何日來。
何處教誡。
先人應語言。
某日來在其處。
若無教誡人者。
先取尼欲。
比丘尼應語言。
姊妹無有教誡人。
當謹慎。
莫放逸。
成就十二法者。
應白四羯磨。
差教授者。
須知八法。
一非時從日暮至明相未出。
非時者提。
二非處。
不得除猥處。
不得露現處。
不除露不處。
若溝當樹下。
在非處者越。
三過時旦就黑月二十九日三十日。
白月十四十五。
名時已過。
四時未至。
月一二三日。
無問黑白。
中間十日。
随克何日。
非日生者越。
五不和合尼僧不和合。
不應教授。
教師至尼寺已。
問僧和合未。
若和合者。
速使喚來。
聽教誡也。
若尼老病服藥作缽事。
不得來者。
聽與欲言。
我某甲與教誡欲。
三說。
不和合教誡者起(義言尼□□說略□誡。
及尼來自恣。
無羯磨。
而說欲者。
應類此)。
六眷屬者不得偏教誡。
應一切尼僧和合已。
然後教誡。
七長語說者。
如難陀長語教誡。
尼應作是說。
一切惡莫作。
諸善奉行。
自淨其意。
是諸佛教。
姊妹此是教誡。
至說法時。
欲聽便聽。
去者随意。
長語教誡者越。
八迎教誡人。
苦尼在聚落。
住聞教師。
其日來無供給人者。
應倩年小比丘。
賣持華香幡蓋往迎。
無者陀意多小。
下至合掌設敬。
代擔衣缽。
若一由旬。
半由旬。
一拘盧舍。
若半下至出滅。
外迎不迎者越。
來已勸化。
作食餅果粥漿。
乃至眷屬七日。
無令有之。
若無者出已。
衣缽中餘持用供養。
若複無者。
下至合掌恭敬。
教誡法者。
若毗昙。
若毗尼。
九部修多羅名毗昙。
木叉廣略等名毗尼。
教誡尼人。
尼來時不得低頭。
□住應相威儀。
若見油澤塗頭。
裝□着上色衣。
搗令光澤。
白帶系要。
如是者應語。
乃至如前。
親裡比丘教誡語。
若有俗人。
在前不得語。
彼起不善心。
如我教敕。
婦若不得語。
便後時彼師僧比丘。
起女想。
尼于師如佛想。
五雲。
若就尼住處教誡。
應語汝等敷床座。
我當往。
若得往。
應在所住處。
掃灑如前。
次解第二。
不差結罪中三句料簡。
一教授日是非。
如祇已說。
二得罪多小者有四句。
不差作二句。
一僧不差曰非。
往有二罪。
以同一業。
一日所為得結。
二日非如似。
造房俱過。
唯一罪。
以同緣生。
故說法八敬。
同得一提。
二是日往除日非一提。
如上僧差二句。
初非日往單有日非一吉。
無提。
二是日差往。
二罪俱無。
第三消文者。
解雲。
僧不差說八敬吉者。
以敬文定過微。
故得吉。
說法漫。
邪正難分。
容說邪法。
壞尼心行。
過除故提。
日非說法及八敬。
同皆得吉。
以同日非不聽教誡。
非日得。
四罪。
三吉。
一提。
是日往者同。
二罪。
一提。
一吉。
今舉不差日非八敬。
合制吉羅。
以名同故。
合下說法中。
但舉不差。
不牒日非者。
以說法罪重。
日非便輕故。
不牒日非。
但結不差。
今解說法八敬。
無别輕重。
二名平鄣故。
五分僧祇皆雲。
不白善比丘。
入尼寺。
為無病尼。
教誡說法者。
提。
下文皆開。
病尼不犯。
又祗雲。
二比丘在蘭。
若處住一人。
欲入尼寺。
教誡白第二人。
十伽雲。
僧不差教誡尼者。
若為一尼二三四尼。
随所聽者。
得爾數提。
若有一比丘處。
尼應往求教誡。
二三亦如是。
令解日非說法八敬。
正得二罪。
前文已辨。
文雲。
或非教授日說八敬吉羅者。
此結日非。
所以不結不差罪者。
我戒本中已結竟。
亦可绮文互彰。
舉八敬結。
□□日非。
舉說法結。
兩家不差。
若單說法不說八敬。
或有直直說八敬。
皆得一提。
若二俱說。
共得一罪。
同一業故。
故戒本雲。
不差教誡提。
今此下之不差。
說法提。
問此戒差與不差日非教授俱犯吉者。
後戒亦應差與不差。
說至日暮。
亦應俱提。
答僧差說法。
至日暮者。
衆法攝。
尼不敢去。
故犯波提。
不差說者。
無于衆法。
攝受于尼。
尼去無罪。
過專由我。
故微但提。
不含輕重故。
作于異名。
日非之中亦僧差者。
重不差罪。
輕但吉羅。
通于輕重。
故同結一名。
理有階降。
彼此相似。
竟有何妨。
比丘尼吉羅者。
此非輕教授大僧罪。
蓋是不被尼差。
辄請教授師罪。
尼下二衆不蒙大尼差遣。
往大僧□。
禮拜同□。
沙彌例同。
四分律疏卷第九(從雨浴衣戒至辄教誡尼戒竟)
覆尚不聽。
豈況自覆耶。
婆雲。
此房戒。
猶是十三中後房戒。
闡陀作房。
即日成崩倒。
作大房。
用三十萬錢。
用功甚大。
諸比丘為作房。
檀越說法。
房雖崩倒。
功德已成。
房未壞時。
佛已到此。
房中即是受用。
佛是無上福田。
功德深廣。
不可測量。
又房成時。
有一新受戒。
清淨比丘。
入此房中。
若起數億種種房閣。
莊嚴下至金剛際。
高嚴飾。
猶若須彌。
設有持戒比丘。
暫時受用。
已畢施恩。
何以故。
佛于無量劫中。
修菩薩行。
今成佛道。
始體解波羅提木叉。
以授衆生戒。
非世間法。
是背世俗法。
向泥洹門。
房舍四事。
是世間法。
是故持戒比丘暫時受用。
以畢施恩。
戒本四句。
一人。
二明作房法。
三指授下明開三節在邊指授過。
四三節結罪。
下解前二可知。
從覆者下至不聞處解第三句。
若比丘下解第四句。
多雲。
凡作房法有三品。
上中下覆法各自有限。
若中下房用上法。
覆珍重故。
若用草。
草草提。
若随上中下覆法者。
以頓成故。
房成已一提。
不頓黑牆成無犯。
母雲。
以着長泥故崩。
五雲。
若至四重草。
凡凡闆覆。
一一草凡闆覆。
一一草凡闆覆提。
此戒無尼家三衆罪。
以尼無大房故。
十伽雲。
用草覆闆覆。
鳥翅覆過。
三節不犯。
然三節者。
亦自難識。
諸律及論。
此戒因緣。
皆三重為三節。
草覆可爾。
凡覆則難。
任情消息。
僧不差教戒尼第二十一 開制意有五。
一尼來請意愛道等。
為順敬法。
故奉行立要。
欣禀請法。
欲如說行。
然尼是女弱之人。
阙于遊方。
涅禀未聞。
未于理行。
二教冥若夜遊。
故須半月。
求師請法。
二佛敕比丘。
聽往教意。
如來大慈。
簡遣有德。
慈心訓誨。
開曉其壞。
令生解行。
長以道益。
所請别人。
前為者衆。
若開聽往。
彼此寂靜。
無多勞動。
受戒反前。
故不開僧往也。
三制具德意。
自非明解戒律行用水玉。
辭清理詣。
修德無物者。
孰能行化。
迬衆益物。
有人專直淺識。
不困進否。
自迷發足。
豈能遵物。
或雖小知。
行不衣理。
進止施言。
動乖法式。
自溺長津。
安能濟物。
由有此義。
須具德行。
四制僧差意。
雖有德行。
屏去有濫任僧簡遣。
修德方進。
藉衆威德。
宣通化行。
受者愍重。
終獲道益。
五制戒意專任自由。
不蒙僧命。
辄往教授。
濫行風教。
乖于軌導之方。
夫于風靡之化。
輕法自尊。
不成宣犯。
損懷非輕。
故所以制。
論犯五緣成。
一佛已開說法八敬制已。
二已制白二差法。
三不蒙僧差。
往集尼衆。
故下律文。
說戒日來請教授。
為二三尼說。
若寺中别房為說。
雖過日暮。
以損小故。
船濟行路。
為白衣說。
尼因得聞。
此三不犯。
故知第三集尼大衆。
行教授意。
威勢集衆。
怖敬情多。
損壞佛法。
四說法八敬。
五随說言章。
了了結罪。
就初緣起。
大文分二。
初明起過呵責。
二吉比丘下制具十德。
就前過更複有二。
初明次第乃至諸佛之常恒。
但僧次有濫故。
次第二告比丘下羯磨差遣。
就二中各自有三。
初差法說法。
二時六群下正明起過。
三時大愛道下發舉呵責。
羯磨差中亦自有三。
初告諸比丘自今已去衆僧中差正明制差。
二時六群言不差我等下明異外相差起過。
三大愛道下發覺呵責。
就初僧次差中就初有三。
從初至禮足而去明尼衆詣佛。
請教授師。
教誡說法。
除疑卻滞。
令生解行。
尼既來請。
甯不遂心故。
次第二佛告阿難下明僧次。
差往既被差意。
須往說法故。
次第三時般陀下正明進詣王園。
為尼說法。
前請分二。
一從初至夏安居來明于尼衆依僧安居。
二時愛道下明往請教授師。
就前依中初列大僧正。
是尼家依馮之主。
故宜先明。
後列尼衆能依之者。
若夏不依僧安居。
修道有疑無決。
第二請中有三。
一諸保師。
二遂請聽許。
三蒙佛言許緻緻還歸。
問所以但請比丘。
不請佛者。
答若請佛者。
教授有二種過。
一違八敬教。
二違本要期。
自誓受心。
若請大僧。
番前二失。
若爾佛已遣尼半月。
往僧制請教授愛道。
何故不往請僧。
而更求佛者。
蓋尼雖蒙佛制。
大僧未制半月教尼。
愛道懸知。
請亦不得。
故來求佛請敕。
比丘往識教。
尼久言。
教識說法者。
請理行二法。
說其理相。
因果邪正。
聞曉心壞。
令失信解。
于法雖信。
答無其行。
何能前刀除生死。
克成出道故。
次說行法。
行法有二。
一說其罪相。
離惡是止善。
二教授是行善。
是其作持。
二行善成。
必克出道。
婆雲。
時佛告比丘。
我化四衆疲極。
問佛得那羅延身無疲。
極得十力四無畏。
有大慈悲。
何以言疲極者何。
答佛無疲極。
随世俗法。
如文。
長者子堪理家事。
雖自有力。
以事委兒。
雲我氣力老耄。
家事汝知。
佛亦如是。
欲以教法授弟子故。
故說言疲極欲令弟子教誡尼故。
有四種蓋。
一現佛無悕法故。
二師與弟子知見同故。
三為顯般陀有大功德智慧故。
四為顯比丘于尼從緣受化故。
見雲。
周羅般陀漢雲。
小路生。
長者女共奴私逃走。
後欲向家。
路邊而産。
兩度欲還。
生此二兒。
大路生前出家。
先得羅漢。
小路生後出家。
鬼教一偈。
四月不得。
遣令還俗。
佛知非聲聞□。
後佛為說入寂喜偈遙聞。
即得羅漢。
問佛何不自教授者。
答佛作有三過。
不可三天下殊。
複是少正。
一人不通。
末代複是短。
比丘若作。
番成三番。
所以出六群。
尼遙譏呵者。
答為明教師。
要是修德。
方生他信。
即彰般陀。
有寮聞之。
夫又為尼教授。
機根有二。
若生信者。
為說法教化。
不生信者。
神足教化。
令逆譏呵。
生下神足教化。
所為人也。
第三說法中二。
一從初至說法已來明進詣尼寺說法由序。
二時般陀下正明說法教化。
今言請法者。
前舉法取人。
今次舉人取法。
言同意異。
說法有二。
初明說法。
後明神足。
就初有二。
初上半偈正明定慧。
是其能治。
有為解脫下一偈半所治三毒無處滅。
是無為解脫。
略不明戒。
義亦通有。
心鑒于法名。
入與理□相應絕知緣動日寂。
既得理治心。
内生踴悅。
名為歡喜。
此是定法心既證靜。
能發于智。
次明理證。
理觀在心。
昭顯現境。
智雙舉故。
曰見法理。
解治心泯。
然取适名曰安樂下。
明所治三毒無處解。
與或喪瞋結斯盡。
名曰無恚。
不不為煩惱。
勞亂于心。
名之最樂。
瞋結既除。
慈行成就。
悲愍群生。
永不加害。
故曰也。
解除貪結。
名無欲。
以法自娛。
稱之為樂。
内貪既盡。
随緣塵境。
永不生染。
故曰也。
剪除無明癡心八使。
故曰調伏。
我慢癡慢。
既無離勞亂苦。
名第一樂。
自一類類重。
情前偈者。
明渴仰情重。
樂法無厭故。
亦可二偈明三學行。
初半定慧下一偈半是戒。
但以方便修忍。
須離财色。
折休我慢。
三善根成。
□戒行也。
但是說時。
非行次第。
又雲人寂。
定身見法。
慧身無恚等。
戒身無欲樂。
解脫身出離。
知見身調伏我。
十二因緣。
破于斷常。
第一樂八大人覺以下不說舉過。
文證可知。
此俱說法略不列教誡。
教誡在辨。
相祇五中皆先說八敬。
後則說法。
并受誦經義。
彼問此答。
以後戒文證。
五分。
般他教誡常說。
第五佛偈。
欲得好心。
莫放逸等。
十雲。
般陀教尼時。
或得初果乃至四果。
有種聲聞道因緣者。
有種辟支佛道因緣者。
有發阿耨多羅三提心者。
鼻奈雲。
難陀為尼衆說法。
時五百尼得羅漢。
見始變化時。
二百五十尼得羅漢。
本迦葉佛時曾問故次釋。
第二時尊者般陀下為不信人。
作神足教化。
令生悔恨。
改過從善。
即乘空而逝焉。
第二六群說法起過中不說之言義說。
上下不說。
五分。
法身次第。
番前可知。
小欲等番前。
第一樂一小欲。
二知足。
三出要是智慧。
四進業是精進。
五舍離是遠離。
趣善者是。
六七正念。
正定八用。
不處愦雨。
是不戲論。
十二因緣番我慢。
但說世間。
無蓋番前說法。
或戲笑下番前神足。
乃至嘿然無言。
第三大愛道下正明呵責。
就第二羯磨差中。
分文有三。
已如上判。
今明第二制具十德。
别有五句分别。
一須制德意。
此如上說。
二自他不問。
初之一德。
是其自行。
所以明者。
若自行不成。
焉能外化。
故先第一明戒律具足。
自行善成。
不宜獨善。
必須修彼利他之行。
故次下九明利他行德。
三明列必解釋。
一具持二百五十戒。
專精不犯。
或犯即悔。
忏犯成持。
曒然無缺。
皆名戒律具足二見雲。
善解多羅。
阿含理教。
有□見之長。
字曰多聞。
三誦比丘及尼二部戒利。
字句分明。
音聲流澤。
言辭辨可。
令人樂聞。
故二部戒利。
見雲。
但女人樂聞。
多着音聲。
然後聽法。
故以聲為德。
四非直能誦。
亦善解其義。
犯相輕重。
僧尼有無。
開曉人心。
豁然大悟。
故曰波斷無疑。
見雲。
問何不言。
知阿毗昙。
答若知最善。
若下根者知律。
多羅亦得。
是故不明。
五為尼說法。
初中後善。
皆稱法相。
名曰善能說法。
六生處高門。
人甄聖美。
故曰族姓出家。
七顔貌端正者有二。
一諸根豐美。
離于醜陋。
二威類肅物。
不生人深。
睹者發敬。
此二皆名端正。
又雲。
醜陋增瞋。
輕人慢法。
端類悅懷。
歡憘受悟。
故龍樹雲。
穢器盛美食。
敢者情不欣。
陋人說妙法。
聽者心不殷。
吾為和是故。
相好莊嚴。
四報得修成分别。
第三六七。
此之三德。
皆是報法。
體雖無記。
然生物善。
故說為德。
八前第五德雖能說稱。
理無颠倒。
過及至說。
授未必稱機。
令彼歡喜。
是以第八明随順人情。
當機受法。
契快人情。
故曰堪任。
與尼說法。
勸令歡喜。
九。
見雲。
各污尼三。
衆摩觸二粗語。
犯此重法。
雖忏悔。
淨人不得教授此尼。
見者不生敬重心故。
次第九終不為佛出家竟。
被三法衣。
而犯重法。
以不犯故。
堪任授尼。
五此第九德。
與前初德。
有何差别。
答曾污尼三衆。
忏悔清淨具自行。
問無外不具第九。
犯餘罪未忏。
不具于初。
次明第九。
不犯重法。
餘戒不犯。
或有犯已忏。
望于自行。
即是初德。
望于利他。
亦具第九。
自他兩别。
故分為二。
若污此寺。
尼亦不得餘寺教授。
同是内衆。
故污尼下二衆亦爾。
十雖具上九德。
年小輕躁。
若夏未滿。
易可退敗。
不生人善。
故須二十夏。
若過持法。
堅固多無退敗。
威儀嚴素。
肅重生善。
故須第十。
下增五言。
具持木叉。
多聞善語。
慈心辨說。
了了令人聽者得解。
不犯。
重法二十歲下增。
十雲。
大姓者除首陀。
十雲。
唯具五得能持戒多聞。
能正語說法。
滿二十歲。
十三事中不污尼三衆式叉沙彌沙彌尼犯。
雖忏悔亦不得教尼。
若一德不具說差不成。
祇雲。
具十二法。
一持戒清淨。
二多聞略昙。
三多聞略尼。
四學戒。
五學定。
六學慧。
七能為人除□邪。
八能門毗尼能毗尼他。
九有辭辨。
十不污梵行。
十一不污比丘尼重禁。
十二二十臘若過。
若羯磨不成。
前德不具。
皆不不成差。
戒本五句。
一人。
二僧。
三不差。
四教授。
五結罪。
此雲不差。
上雲除僧羯磨。
如文雲迦絺那衣。
亦雲衣時等。
此皆年舉。
下辨相中。
前三可知。
教授者解第四句。
祇雲。
無舉比丘敬有不先受。
尼不先比丘前受食房舍床褥。
若人請尼如上諸事。
尼言先請上尊衆。
若言我于彼無敬心。
正欲請尼。
尼言。
我亦不受。
若言我已先請比丘。
前食後食未曾請尼。
答爾應受。
下至先與僧一開食者。
尼後受種種好食無犯。
若房舍一一答對已與僧作今。
次請尼爾者得受。
下至先與僧一蚊廚尼受大房無犯。
床褥問答。
乃至令次尼者得受。
下至先與僧一小床尼。
後受好床褥無犯。
先受者□敬□。
尼起敬法犯。
十九僧殘。
應二部僧中。
□摩摩那埵。
祇疏雲。
此言例。
若正應雲已犯。
十九僧殘。
不二部僧中半月行摩那埵者。
起敬法中。
本起雲。
尼不得與比丘同止。
以為一敬。
更有經雲。
尼辄向大僧義。
以為一敬。
了論雲。
四若尼犯。
随一尊法。
于二部僧中。
應行摩捺多法。
法疏雲。
八尊法中随犯一。
各随偏藂提等。
别依輕重。
悔之而言。
應行摩捺多者。
此是忏謝衆僧耳。
非是僧殘家行法。
以名通故。
料簡八敬。
略作四門。
一解敬意。
并釋其名。
第二位分為三。
置八所由。
三人法及請相對次第。
四敬之得戒處。
齊違之得罪輕重。
一初敬意者。
凡體無貴賤。
有道則尊法。
或軌要出于大僧。
敬法重人。
事須緻敬。
敬而言之。
觸事皆宜但此八法。
尼之偏要。
須别明釋名者。
□儀雖衆。
以境分心。
離成有八。
于此八法。
專心□奉。
稱之□敬。
又雲。
不可違者。
不可違越。
不可過者。
不可超過。
次釋第二就中有二。
略分為三。
後置八所由三遵奉。
大僧敬之僧戒。
次二所遵之法。
後三禀求請誨。
離成八者。
就前初位。
初之一敬。
身業緻虔。
次有二敬。
口業緻虔。
初一不得違法。
罵謗後一。
不得順法。
舉罪稱實。
譏毀名罵。
虛而橫加。
名謗罵。
通虛實謗者。
是虛舉唯是實。
所遵法中。
初明受戒根本。
次明枝條滅惡。
亦可初受後随。
後位之中。
初二禀承。
後一請誨。
就初二中。
初明禀承請法。
次明。
禀承決疑。
亦可初請法求解下。
二依解起行行中初明安居。
防未起非。
即精專不犯。
次明自恣。
殄已起罪。
即犯已能悔。
敬人明三。
敬法立二。
禀悔有三。
彼此差分。
便成于八。
次明第三八敬次第。
夫法不自顯。
弘之由人是故初作遵奉。
大僧人尊由法故。
次明所遵之法。
法由請而得。
故下明禀承請悔。
就初位中。
身業慢粗。
是以先明口業慢微故。
後說口中二者。
所以有兩。
一輕重者。
違謗總除舉罪。
義微故别。
前後言稀。
數者無法。
罵謗人足。
妄為義中。
是數修德。
舉罪稀故。
後說就過既爾。
辨欲可知。
所遵法中。
初明根本。
次顯枝條。
泛明識法。
由啟請而得故。
初明請法得解起行。
初明安居。
後明自恣。
義之次第不勞更釋。
具依一部次第。
次解第四敬之義齊得戒宜均違布褥數得罪輕重。
就中第二第三第五違得罪輕重不定。
第二不定者。
言破戒威儀。
作毀此意說犯提。
若作诽謗。
或犯殘提吉。
第三不定者。
若說過者犯提。
自餘遮舉犯吉。
說過義數舉罪□希。
第五或犯不犯。
犯者謂吉。
不犯者以文無故。
既自見罪。
恐招惡報。
不忏義希。
何勞重制。
餘五提罪義顯自明。
僧說戒時下解第五句。
分文有二。
一從初至吉羅已來将結不差之罪。
先反解僧。
差方法。
二若僧不差下明違法慈罪之輕重。
先解初段僧差方法。
若據此律。
唯有廣教授法。
無略教誡。
廣教授者。
要僧尼二衆滿五已上方得羯磨。
差人來請使知法者。
來詣大僧寺。
請求囑授。
舊住解法。
比丘不得囑客及遠行者。
病人說欲。
皆不得請。
受尼囑者。
一切如常。
則不煩解釋。
依如餘律。
有略教授法。
十伽雲。
授他教滅者。
尼未來時。
先戶外敷一獨坐床。
待尼來者。
坐上說教誡比丘。
餘處亦得教誡。
不須更作羯磨。
佛言先已作意。
但應教誡。
義言不同說他罪。
向王衆有二。
蓋得脫緣。
不幹佛僧。
庶民反前。
五雲。
佛言應唱。
不來諸比丘。
欲清淨時從坐起。
在僧前立。
白言。
大德僧聽。
某精舍和合。
比丘尼僧頂禮和合比丘僧足。
乞教誡人。
三說。
若無教誡人者。
上坐應答。
此無教誡人。
又無能說法者。
汝等莫放逸。
此比丘明日。
尼僧來時。
應如是傳。
上坐語語之。
祇雲。
半月求教誡。
若一切尼僧住。
若遣使至比丘寺禮塔已。
至知識比丘所。
與清淨欲。
乃至和合。
禮足乞教。
授人等三說。
大愛道尼來與欲。
比丘不受。
佛言。
從今已去。
聽取欲。
除上坐。
若教誡尼人誦戒人。
應各自說。
受因緣。
守□病人。
應言我不至僧中。
餘人不得言。
我是異掃衣乞食。
阿陳若大德人不取者越。
誦戒阿戒序中間。
誰取尼清淨。
欲取尼。
欲人偏袒。
右肩合掌。
至上坐前。
如前三說。
誦戒□問。
誰教誡尼。
若先有□。
後人應問言。
尼何日來。
何處教誡。
先人應語言。
某日來在其處。
若無教誡人者。
先取尼欲。
比丘尼應語言。
姊妹無有教誡人。
當謹慎。
莫放逸。
成就十二法者。
應白四羯磨。
差教授者。
須知八法。
一非時從日暮至明相未出。
非時者提。
二非處。
不得除猥處。
不得露現處。
不除露不處。
若溝當樹下。
在非處者越。
三過時旦就黑月二十九日三十日。
白月十四十五。
名時已過。
四時未至。
月一二三日。
無問黑白。
中間十日。
随克何日。
非日生者越。
五不和合尼僧不和合。
不應教授。
教師至尼寺已。
問僧和合未。
若和合者。
速使喚來。
聽教誡也。
若尼老病服藥作缽事。
不得來者。
聽與欲言。
我某甲與教誡欲。
三說。
不和合教誡者起(義言尼□□說略□誡。
及尼來自恣。
無羯磨。
而說欲者。
應類此)。
六眷屬者不得偏教誡。
應一切尼僧和合已。
然後教誡。
七長語說者。
如難陀長語教誡。
尼應作是說。
一切惡莫作。
諸善奉行。
自淨其意。
是諸佛教。
姊妹此是教誡。
至說法時。
欲聽便聽。
去者随意。
長語教誡者越。
八迎教誡人。
苦尼在聚落。
住聞教師。
其日來無供給人者。
應倩年小比丘。
賣持華香幡蓋往迎。
無者陀意多小。
下至合掌設敬。
代擔衣缽。
若一由旬。
半由旬。
一拘盧舍。
若半下至出滅。
外迎不迎者越。
來已勸化。
作食餅果粥漿。
乃至眷屬七日。
無令有之。
若無者出已。
衣缽中餘持用供養。
若複無者。
下至合掌恭敬。
教誡法者。
若毗昙。
若毗尼。
九部修多羅名毗昙。
木叉廣略等名毗尼。
教誡尼人。
尼來時不得低頭。
□住應相威儀。
若見油澤塗頭。
裝□着上色衣。
搗令光澤。
白帶系要。
如是者應語。
乃至如前。
親裡比丘教誡語。
若有俗人。
在前不得語。
彼起不善心。
如我教敕。
婦若不得語。
便後時彼師僧比丘。
起女想。
尼于師如佛想。
五雲。
若就尼住處教誡。
應語汝等敷床座。
我當往。
若得往。
應在所住處。
掃灑如前。
次解第二。
不差結罪中三句料簡。
一教授日是非。
如祇已說。
二得罪多小者有四句。
不差作二句。
一僧不差曰非。
往有二罪。
以同一業。
一日所為得結。
二日非如似。
造房俱過。
唯一罪。
以同緣生。
故說法八敬。
同得一提。
二是日往除日非一提。
如上僧差二句。
初非日往單有日非一吉。
無提。
二是日差往。
二罪俱無。
第三消文者。
解雲。
僧不差說八敬吉者。
以敬文定過微。
故得吉。
說法漫。
邪正難分。
容說邪法。
壞尼心行。
過除故提。
日非說法及八敬。
同皆得吉。
以同日非不聽教誡。
非日得。
四罪。
三吉。
一提。
是日往者同。
二罪。
一提。
一吉。
今舉不差日非八敬。
合制吉羅。
以名同故。
合下說法中。
但舉不差。
不牒日非者。
以說法罪重。
日非便輕故。
不牒日非。
但結不差。
今解說法八敬。
無别輕重。
二名平鄣故。
五分僧祇皆雲。
不白善比丘。
入尼寺。
為無病尼。
教誡說法者。
提。
下文皆開。
病尼不犯。
又祗雲。
二比丘在蘭。
若處住一人。
欲入尼寺。
教誡白第二人。
十伽雲。
僧不差教誡尼者。
若為一尼二三四尼。
随所聽者。
得爾數提。
若有一比丘處。
尼應往求教誡。
二三亦如是。
令解日非說法八敬。
正得二罪。
前文已辨。
文雲。
或非教授日說八敬吉羅者。
此結日非。
所以不結不差罪者。
我戒本中已結竟。
亦可绮文互彰。
舉八敬結。
□□日非。
舉說法結。
兩家不差。
若單說法不說八敬。
或有直直說八敬。
皆得一提。
若二俱說。
共得一罪。
同一業故。
故戒本雲。
不差教誡提。
今此下之不差。
說法提。
問此戒差與不差日非教授俱犯吉者。
後戒亦應差與不差。
說至日暮。
亦應俱提。
答僧差說法。
至日暮者。
衆法攝。
尼不敢去。
故犯波提。
不差說者。
無于衆法。
攝受于尼。
尼去無罪。
過專由我。
故微但提。
不含輕重故。
作于異名。
日非之中亦僧差者。
重不差罪。
輕但吉羅。
通于輕重。
故同結一名。
理有階降。
彼此相似。
竟有何妨。
比丘尼吉羅者。
此非輕教授大僧罪。
蓋是不被尼差。
辄請教授師罪。
尼下二衆不蒙大尼差遣。
往大僧□。
禮拜同□。
沙彌例同。
四分律疏卷第九(從雨浴衣戒至辄教誡尼戒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