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搜玄錄

關燈
羯磨□□□□不得結作法者。

    以水虛浮相□難識故也。

    今則約岸分标。

    義亦可得。

    如僧祗有洲五處。

    據标結兩邊。

    水内取三由旬。

    恣持欲度漂出界故。

    如四分。

    合河而結。

    即為明證。

    故五百問雲。

    水中住舡得結。

     第二總論二界文二。

    初标。

    二若三下。

    解釋。

     言今至體者。

    上則三種作法。

    四種自然。

    個個别釋。

    今即作法總聚。

    論體方圓。

    是一。

    自然四種亦爾。

    是二。

    故曰也。

     釋中二。

    初作法定相。

    二若論下。

    辨自然不定之相。

     言若至隅者。

    三作法者。

    謂有戒場大界。

    無戒場大界。

    三小界也。

    謂随處結之不定。

    體之方圓。

     二自然中二。

    初總舉。

    二若聚落下。

    别釋。

     言若至定。

    總舉不定也。

    若可分别。

    依聚落相。

    為自然體。

    所以不定方圓。

    不可□□□□謂四面四維。

    若有别界。

    則尖□既爾。

    餘鹹類然。

    廣說無量。

    次約趣辨。

    即□□漫相對。

    謂克簡餘趣。

    漫通人境。

    以克簡餘。

    得作境差想疑。

    此境差等。

    狹于前位。

    人趣既爾。

    餘鹹類然。

    次對非情。

    準同前說。

    但境差等。

    更狹于前。

    不對五中寬狹準說。

     言二漫俱四者。

    謂無境差想疑。

    以心寬該。

    情無限局。

    随境優劣。

    皆是本期。

    假使臨事?緣。

    非境差等。

    次錯誤門。

    凡言錯設。

    皆是舛謬之心。

    随事總釋。

    相則難分。

    以名克定。

    事則有異。

    謂若二境曆然。

    無心害彼。

    事成有舛。

    名之為錯。

    若其一境。

    易脫緣彼。

    謂此有心成犯。

    稱之為誤。

    既知錯誤差别。

    對七辨者。

    然七方便。

    并無有錯。

    對境成事。

    錯猶無??。

    況方便位而得有錯。

    或可錯者。

    異雖無??。

    而于本境。

    即是境差。

    是故□□□四。

    一十二種也。

    約處通二界。

    作法自然。

    一處有十二。

    二處二十四。

    約人通五衆。

    比丘乃至沙彌尼。

    一衆有二十四。

    五衆即成一百二十種安居。

    此據相承且爾。

    若準羯磨疏解。

    二百一十種也。

    疏雲。

    對首心念忘成及界。

    又分為七。

    前三不分。

    就界為四。

    以園界兩所。

    足有雙隻故也。

    用此七法下約三時。

    則二十一。

    二界乘之。

    即四十二。

    五衆乘之。

    即成二百一十種安居也。

    此兩段文。

    并鈔主意。

    十誦佛制五衆等者。

    勵問。

    佛制五衆安居。

    有戒沙彌可爾。

    二衆沙彌無戒。

    合安已不。

    答。

    出家位同。

    招譏義等。

    感廢修道。

    随安無罪。

    故律三時遊行。

    不安居戒。

    制五衆罪也。

    問。

    五衆安居具戒數歲。

    三衆不數歲者何。

    答。

    以大戒有師徒位别。

    依止分齊。

    教誡尼等。

    下三衆無。

    故不數歲。

    故房舍揵度中。

    下三衆等。

    以生年為次第。

    不取受十戒為大小也。

     第二文二。

    初總顯二法今古前後意同。

    二忘成下。

    别辨二法古人開制前後有異。

     言約至日者。

    始從四月十六日。

    終至五月十六日。

    有閏易知。

    此二法。

    今古皆同。

     第二文二。

    初别明二師不同。

    二并非下。

    總斥俱非聖制。

    前二。

    初約通其前後不及于中。

    二又雲下。

    不及前中。

    唯局于後。

     言忘至也者。

    羯磨疏雲。

    有人言。

    前之二法。

    既有聖教。

    可通三時忘成及界。

    此之五法。

    開成本無三說。

    故中安居所不開也。

    恐不及前。

    故損五利。

    恐不及後。

    一夏虛坐。

    有斯兩意。

    開于二日。

    中間不開。

    如此約教一百六十種。

    以前二法。

    曆三時兩處及以五衆。

    則六十種。

    以五法。

    依前後二時兩處五衆。

    則一百也。

    諸記相承。

    對此唯作一百安居。

    對首心念三時乘之。

    輔篇雲。

    對首心念。

    可通三時成六。

    忘成及界。

    通前後二時即四。

    并六成十。

    二界乘之。

    即有二十。

    五衆乘之。

    即一百也。

     言又至預者。

    第二古師雲。

    忘成及界。

    唯在後夏一日。

    以佛開成有益。

    不結一夏便失也。

    謂對首心念二法。

    通三時成六。

    忘成及界等五。

    局後夏成五。

    并六成十一。

    二界乘之。

    即二十二。

    五衆乘之。

    即一百一十種也。

    諸記相承。

    有八十種。

    二法通三時。

    成六。

    忘成及界。

    局後。

    成二。

    并六成八。

    二界乘之。

    成十六。

    五衆即八十也。

     言并至也者。

    鈔斥二家。

    故雲并非聖言。

    以意用也。

    此消文意。

    古今諸解。

    更有多種。

    不能繁叙。

     第四夏遇緣中二。

    初科判章門。

    二初中下。

    依科解釋。

     言夏至難者。

    如文。

     釋中依科分二。

    初有難移夏。

    二明得法下。

    受日逢難。

    初二。

    初廣明有難移夏法。

    二破僧下。

    略辨破僧和僧移夏法。

    前二。

    初明有難移夏法。

    二四分下。

    有難移去自聽法。

    初二。

    初明有難移夏成不相。

    二問答下。

    遇緣出界成不相。

    前二。

    初列難緣。

    佛聽移去。

    二準此下。

    釋其移夏成不之相。

    前三。

    初總标二難。

    二梵行下。

    别列二難。

    三佛言下。

    總結聽去一唱。

     言初至去者。

    清淨是梵行。

    今恐壞梵行。

    名梵行難。

    本時婦等者。

    羯磨疏雲。

    斯梵難也。

    凡心染愛。

    無始纏壞。

    今暫割削。

    遇緣還起。

    故有境來。

    知非是淨。

    或因斯緣。

    容有犯重。

    說為難也。

    此是因中彰果也。

    皆因人來者。

    總釋上意也。

    誘調比丘者。

    誘引調哢也。

    律雲。

    爾時。

    大臣衆健能鬥。

    舍家為道時。

    優阇王言。

    汝何不休道。

    當與汝婦田宅資生等。

    次有童女淫女來雲。

    汝休道。

    我當為汝婦。

    黃門數來。

    喚行不淨。

    伏藏者。

    長人貪心恐盜取。

    即壞梵行。

    即五分二十三雲。

    有一比丘安居。

    見其伏藏作念。

    此藏。

    足我一生用也。

    佛言。

    恐為梵行作留難。

    聽去。

    二者鬼神等者。

    五蕰假者。

    命根連持。

    鬼等惡獸能斷。

    名命難也。

    有鬼神惡賊毒蟲惡獸等。

    皆嗔欲伺斷比丘命。

    白佛。

    佛言。

    應去。

    不得如意飲食者。

    有待之命。

    依飲食存。

    既不如意。

    命将不久。

    故為難也。

    上二種諸難。

    一一白佛。

    今總結之。

    佛言聽去也。

     第二釋其移夏成不相中二。

    初義立移安居之方。

    二五分下。

    證得夏之相。

     言準此至也者。

    三意。

    初明未得住處成不之相。

    二若得下。

    明得住處出界應不。

    三結成下。

    釋本界無難得返。

    以不準此結成者。

    羯磨疏雲。

    二難移夏。

    既是制限。

    從初去日。

    外覓安穩。

    未得已還。

    雖經宿者。

    不名懈怠。

    不破安居。

    及前成破。

    若得住處。

    夏法随身。

    不須加法。

    即前成後不得辄出也。

    準此二難緣移夏。

    依本結成。

    須有緣及法者。

    華嚴雲。

    既不得返來。

    今若有生善滅惡之緣。

    即作受日法。

    故曰及法也。

     第二文二。

    初引三律二論。

    證其得去。

    不言得夏。

    二摩夷下。

    引三律一論。

    驗許受衣。

    理通得夏。

     言五分至得去者。

    五分雲。

    比丘粗食不足。

    作念言。

    我此中安居。

    粗食不足。

    白佛。

    佛言。

    聽此緣破無罪。

    次後數行來有文言。

    若見國王尊貴。

    乃至父母親戚苦樂等。

    恐失道意。

    亦如是也。

    聽破安居。

    即是移夏。

    苦樂者。

    立雲。

    謂眷屬聚會。

    追送吉慶。

    受官等。

    名親戚樂。

    若忽然被賊難言訴。

    是親戚苦。

    聞聽破安居。

    無罪。

    疏解八難者。

    若王奪住處。

    或言驅役出家人。

    名王難。

    賊者。

    失奪衣缽。

    人者。

    親戚及知識。

    相誘引令罷道。

    或相誘引令作惡。

    名人難。

    鬼神。

    及天魔鬼龍衆等。

    悉能為鄣礙。

    名非人難。

    地中有伏藏。

    知有此物。

    必起貪心。

    若取成重罪。

    或邊側住處。

    多有博易往還。

    或見此生貪。

    緻犯大罪。

    名梵行難。

     言摩至得夏者。

    應師雲。

    摩怛理迦摩夷等。

    此雲母。

    以能生智也。

    立雲。

    本母理為教本。

    謂一切諸論。

    能生法相。

    論是義本。

    故曰也。

    二處随半受衣者。

    四分文雲。

    有一外道弟子。

    于佛法中出家。

    諸外道親族言。

    雲何舍阿羅漢道。

    于沙門釋子中出家。

    當還取之。

    複作是言。

    彼若聞者。

    或能逃避。

    沙門釋子。

    不破安居。

    至夏時往取。

    必得無疑。

    彼聞。

    不知雲何。

    白佛。

    佛聽破安居。

    彼比丘。

    使便從一住處。

    至一住處。

    不知應何處受安居施分。

    白佛。

    佛言。

    若住日多處。

    應于彼受分也。

    忽若二處住日等者。

    各取半衣分也。

    破安居人下。

    鈔主。

    立理證上移夏聽二處受衣。

    乃至自恣處取衣。

    以十律中破安居人不得衣分。

    今既聽取分明。

    明知成夏也。

     第二弁遇緣成不中二。

    初問答通疑。

    二若依下。

    約界雜弁失之不相。

    前三。

    初出界忘受日成不。

    二出界逢難不還失不。

    三身在外宿歸會得不。

     言問至應返也者。

    三悔者。

    ?雲。

    謂一夏之中。

    不得過三。

    故雲三悔。

    故彼論問。

    夏中忘不受七日法。

    一宿出行得坐不。

    齊憶即悔得。

    一坐中。

    不得過三悔。

    不得歲也。

    案此文。

    詺一夏安居。

    為一坐也。

     言問至得夏者。

    此問不同上緣。

    上緣本拟受日遂忘不受。

    今此因事出界。

    本拟即日還值□□道斷經宿。

    得夏不耶。

    答。

    高齊十統者。

    靈山雲高。

    謂高洋之姓帝也。

    齊。

    即北齊國号也。

    以齊号多。

    故标姓簡異也。

    崇敬三寶。

    别立十德。

    号為僧統。

    統天下僧尼。

    刊定佛法。

    鹹集明德共評斷理。

    并懷慈濟。

    判不失夏也。

    靈山雲。

    準受日逢難過限既得。

    此理應開。

    非情過也。

     言問至不得者。

    此問意。

    暫爾出界。

    及即日還回。

    來至門邊。

    明相欲出。

    得會夏不。

    答意。

    準祇護衣。

    謂将衣類夏故也。

    以隔于牆故。

    須入頭手等于界内。

    方得也。

     第二約界雜弁中二。

    初正雜弁得失之相。

    二皆謂下結釋得失之意。

    初四。

    初局依大界。

    入餘破安。

    二若依大下。

    依界外藍。

    通往不破。

    三若依下。

    依界内藍。

    出藍入界便失。

    四根本通依□界随行不破。

     言若依大界至破夏者。

    發正雲。

    謂□要心依大界安居。

    若入戒場者。

    為中隔。

    自然及餘小界者。

    慈雲。

    猶是攝僧之大界。

    以在圍輪大界之内。

    望圍輪故。

    名小耳。

    此即從外向内失也。

     言若依至後者者。

    此謂藍寬界狹。

    元本依藍安居竟。

    後時乃結法界。

    小于伽藍。

    猶稱本要地。

    所以通往此藍彼界。

    不破夏也。

    注謂。

    結夏在前。

    結界在後者。

    琳雲。

    鈔主意。

    若有藍界。

    要須依界。

    依藍不成。

    故下文雲。

    以佛制依界故。

    若羯磨疏中。

    許随取藍界。

    但随要心也。

     言若依至亦爾者。

    折中雲。

    謂法界大。

    伽藍小。

    若本依藍安居者。

    出藍門即破夏也。

    小界亦爾者。

    華嚴雲。

    此句是反上句也。

    謂上既界大藍小。

    依藍結夏。

    出藍則破。

    今是界小藍大。

    依界結夏。

    出界即破。

    故雲小藍亦爾也。

     言若根本至不失者。

    ?雲。

    謂依大界安居。

    不知内有諸界。

    但随本要期所行之處。

    皆不失。

    此據迷心故。

    開不失也。

    靈山雲。

    若爾。

    何故上言依大界安居。

    戒場小界入中破夏耶。

    答上據本知非本要。

    所以是破也。

     言皆至分齊者。

    有二意。

    初結上二失。

    二并緩下。

    别等緩急分齊。

    皆謂與本心相違者。

    本心依大界。

    今入戒場及諸小界。

    即與本心相違也。

    初依大界内藍。

    今出與本心違也。

    義張兩失者。

    前四句中。

    第一句入戒場等。

    一失。

    第二句依大界内藍。

    今出門破夏。

    即二失也。

    并緩者。

    結前四句。

    初依大界。

    二藍内大界。

    三藍外大界。

    四根本通依大界。

    并從緩論依前四種大界。

    若爾。

    第三句中。

    依大界外藍。

    何曾依界。

    答。

    鈔意。

    若藍界俱有制。

    依界也。

    故注雲。

    結夏在前意在此也。

    明先無界也。

    發正破雲。

    藍外大界。

    緩義許成。

    藍内大界。

    即是急義。

    如何稱緩。

    此破不然。

    今緩急者。

    不從藍得。

    急約于房。

    緩從于界。

    房界相望。

    得緩急名。

    非謂約藍約界。

    而稱緩急也。

     言四至去者。

    當白檀越者。

    以律緣中。

    有檀越請前安居後安居。

    見有難欲去。

    須白檀越求移。

    若去聽去善。

    若不聽。

    應自去也。

     言破僧至出也者。

    準律中衆僧因我故鬥。

    令僧破者。

    聽去外界。

    僧因我能呵得和滅者。

    皆聽直去也。

    今少見行。

    故雲事希不出也。

     第二得法有緣中二。

    初依律正明。

    二準此下。

    義決。

     言二至得成者。

    至意留者。

    立雲。

    或父母病患。

    生善滅惡等緣。

    若此相邀聖開。

    且住不名破夏。

    若泛爾留住。

    住則破安。

    入難不還過限。

    亦同留耳。

     義決文二。

    初義立。

    二□我下證成一唱。

     言準此至夏者。

    祇雲。

    若受拜□□□人晨起受晡時去。

    晡時受晨起去。

    不得從檀越迂回。

    應從直道。

    有難者。

    回道無罪。

    至彼斷處經時。

    斷了欲還經時。

    亦如去時。

    準此違時。

    即破夏也。

    因迂回違時亦破夏。

    迂回不違時。

    雖不破夏。

    亦結不應罪也。

     第五迦提文二。

    初牒标。

    二初中下。

    依标解釋。

     言五至法者。

    如文。

     釋文二。

    初明迦提五利。

    二次明下。

    弁夏中解界。

     言初至後法者。

    五利賞勞。

    如後自恣篇明也。

     第二文二。

    初弁昔非。

    二若夏内下。

    顯今正解。

    前三。

    初叙昔解。

    二此妄下。

    引教證解成非。

    三古人下。

    鈔立理破。

     言次至也者。

    此律迦絺那衣法雲。

    安居竟。

    解界。

    結界。

    自恣。

    受功德衣。

    古人雲。

    既言竟。

    未竟而解。

    故破也。

    羯磨疏雲。

    有人言。

    本依界故。

    成安□若解本界。

    便失夏也。

    以失所依。

    即日雖結。

    □成就故。

    又雲。

    安居竟。

    應解界。

    今未竟而解。

    故知非也。

     第二文四。

    初直斥妄引。

    二律雲下。

    證成妄引。

    三略題十誦證。

    四取彼首疏證一唱。

     言此至進不者。

    妄引聖言者。

    羯磨疏雲。

    文列應解。

    須知本緣。

    此原不為安居。

    但欲同法合界。

    故須雲解。

    今言破者。

    是妄引也。

    律雲下。

    證妄引也。

    廣文十誦者。

    彼律五十三問雲。

    諸比丘安居竟。

    衆多僧坊。

    共結一界。

    受迦絺那衣。

    受已舍是大界。

    是諸比丘。

    皆名受迦絺那衣不。

    答。

    一切比丘。

    皆得受之。

    又疏者。

    首疏中亦雲。

    夏中解界。

    不破夏也。

     言古至通者。

    謂将自恣難解界也。

    文兼二會者。

    解界自恣。

    律中二文兼明。

    文雲。

    安居竟。

    應解界。

    應自恣。

    今須二會其文。

    夏未竟自恣□□破安居。

    夏未竟解界。

    應破夏。

    夏未竟自恣□不破安居。

    夏未竟解界。

    那得破夏。

    須得自恣解界。

    兩文相通也。

     第二顯正解文二。

    初申正解。

    二但結下。

    料簡夏中解結是非。

     言若夏至妨者。

    羯磨疏雲。

    然安居不專作法。

    界中随處并得作。

    不離本要之處。

    解界結界。

    并無妨也。

     料簡文二。

    初标。

    二若依下正料簡。

     言但至别者。

    為情限在于法界。

    夏中解結大小不同。

    故須分别。

    或情限在于自然夏中。

    或結作法。

    或寬狹于情限之處。

    故須分别料簡。

     文二。

    初明作法。

    二若本下。

    自然一唱。

     言若本至二緣者。

    初情限所依大界則小。

    後解更結大者。

    故須分别。

    無難依本情限之處。

    有難準僧祇開之者。

    羯磨疏雲。

    彼祇第八雲。

    前安居已。

    忽有難起。

    王賊破戒蟲漉□得欲至餘處。

    三由旬内。

    若彼坊寺有比丘□□□來。

    若出界去已。

    白二結之。

    後欲就餘處者。

    當舍已更結。

    如是舍後結前。

    求适意處。

    故知。

    有難得三由旬開近新處也。

    若後作法。

    狹于本自然者。

    即令依本自然寬狹後結。

    若寬本自然者。

    無難依本。

    是一緣。

    有難開近新處。

    是二緣也。

    羯磨疏雲。

    自然狹作法。

    還依自然本。

    作法狹自然。

    還依自然。

    本。

    謂是本要心處也。

    此不約有難說也。

     上來兩段。

    并是同夏中。

    故知夏中解界結界無妨也。

     第二受日法中二。

    初明來意。

    二牒名解釋。

     初來意者。

    弁常雲。

    然三月靜處九夏時長。

    或有生善滅惡等緣。

    理宜極救。

    佛既聽許。

    理合附此安居中明。

     第二釋文二。

    初牒名。

    二夏中下。

    依久解。

     言二明受日法者。

    牒彼請緣咨吉僧别納法□□稱之為受。

    對首衆法許往有期。

    約明相□□稱為日。

    各有軌則。

    号為法也。

     第二依文釋中二。

    初明受日揔意。

    二就中下。

    開章别釋。

     言夏中至焉者。

    妄自诳心者。

    立雲。

    非緣稱是。

    即自心也。

    虛損信施者。

    如有施主。

    數夏施物。

    受日不成。

    其夏已破。

    妄數為歲。

    冒受利養。

    名虛損。

    故善見雲。

    自長己夏。

    受施犯重。

    即其義也。

     釋文二。

    初舉數列名。

    二初中三種下。

    依名解釋。

    初如文。

     釋中。

    依名解釋分三。

    一通料簡。

    二緣是非。

    三依位解。

    前二。

    初揔标。

    二一對人下。

    依标别釋。

     言初至不同者。

    三種者。

    心念對首衆法。

    此三之中。

    有四不同也。

     釋文四。

    一對人。

    二對界。

    三先後。

    四相攝。

     言一至受者。

    初正明。

    二十誦下證。

    立雲。

    佛制五衆安居。

    各自相對受日。

    非謂比丘對下四衆□。

    羯磨疏雲。

    互不相足數。

    何得從受。

    此立法通□如五衆安居。

    例此各從所位也。

     言二對界。

    可知。

     第三文二。

    初叙正斥非。

    二問答下。

    通妨。

     言三至磨者。

    昔人雲。

    先受七日。

    後便十五日。

    後一月。

    如此次第。

    若已受十五日。

    不得更受七日。

    以長攝短。

    如功德衣五月。

    即攝迦提。

    又月望衣。

    開收十日等。

    今解不爾。

    如功德衣。

    就時定故。

    又俱五利。

    一月衣者。

    取為限。

    準俱開一長。

    更無緣故。

    是以。

    此二即為定開。

    以長收短。

    今此受日約緣事。

    别緣既長短。

    先後不定。

    甯得定。

    令先短後長故。

    今正解受日三品。

    逐緣長短。

    若有長緣。

    先羯磨受日。

    或先短緣。

    先受七日。

    三品緣事。

    各先各後也。

     言問至也者。

    羯磨疏雲。

    文列過七日者。

    立法限約。

    此羯磨法。

    是過七日緣耳。

    非謂受□□用竟。

    名過七日。

    忽若不受七日即受□□都□受七日。

    文言過者。

    可是用竟。

    必不然也。

    羯磨疏問雲。

    今受一月日。

    何不言過十五。

    但言過七日耶。

    解雲。

    七日别人。

    餘皆衆法。

    但雲過七日。

    明知。

    餘二俱白二也。

    同是衆故。

    不說分也。

    疏又問雲。

    今受半月一月法者。

    若值小月。

    如何數之。

    依律文也。

    半月加法。

    依十五日。

    則不問大小。

    但數日滿。

    還返如十誦三十九夜也。

    若受一月。

    依大小月。

    不可數日。

    如律雲住三月等。

    小月攝在其内也。

     第四相攝文二。

    初先七日後羯磨得不。

    二若前下。

    先羯磨後七日應不。

    前三。

    初明用竟方得。

    二若七日未用下。

    弁未用不得。

    三律雲下。

    引文證成一唱。

     言四至也者。

    此一門義。

    并是古師所執。

    羯磨疏中。

    半許半破也。

    羯磨疏雲。

    四相攝者。

    謂先受七日。

    更受一月。

    攝而通用。

    名相攝也。

    有人言。

    前受七日用竟不論。

    若受未用。

    或用未盡。

    更羯磨受日。

    前七日法則謝。

    以法強故。

    若前羯磨受日用盡。

    方得更受七日法也。

    以一身中無二法現故。

    文雲。

    不及即日還。

    受七日也。

    又不及七日還。

    聽受十五日。

    去今七日未盡。

    何得已羯磨受。

    明知。

    相攝前七日法壞也。

    此古人義。

    南山解雲。

    不無此理也。

    但本是一緣。

    不得有長短二法。

    可如前判半許也。

    今前後别緣。

    各依受日。

    前法被事。

    事未是息。

    何得失法。

    如為患事須服蘇油。

    兩緣未差。

    口法随在。

    律列受法三品不同。

    并約衆緣可不随受。

    故不及即日。

    例用七收。

    明知。

    以法收緣。

    依緣法則随有也。

    故半破也。

    華嚴雲。

    若準羯磨疏意。

    若是同緣。

    不得一時□二法異緣即得也。

    無問長短。

    前法不壞。

     第二文二。

    初明用盡方得。

    二比多下。

    弁未盡不得一唱。

     言若至也者。

    羯磨受日。

    要須用盡方得。

    受七日者。

    此猶是上。

    古師義也。

    受一月不足。

    更請七日。

    良不可也者。

    鈔主通古師義也。

    謂于一緣上。

    不得二法相帖。

    三十七日用。

    必是異緣。

    何為不得也。

    今鈔文。

    依前古師所立。

    恐教成太急。

    接機不周。

    故于羯磨疏中。

    立于異緣。

    不問二三。

    重重受得。

    即機教兩濟也。

     第二對緣進不文二。

    初總舉數。

    二初定緣下。

    别釋。

     言二至八者。

    靈山雲。

    謂緣如受法得成。

    名之為進。

    若緣非受法不成。

    為不也。

     釋文八。

    一定緣是非。

    二對事離合。

    三懸受。

    四樂用。

    五重受。

    六長短。

    七僧尼不同。

    八事訖還。

    初不門三。

    初總弁緣之是非。

    二就緣下。

    别定緣之是非。

    三上五緣下。

    通更料簡上之是非。

    初門二。

    初明他請如非。

    二若為私下。

    弁自求是非。

    前二。

    初明如法請喚聽往。

    二若請喚下。

    非法不應往。

     言初定至往者。

    如文。

     第二文三。

    初明非法請喚不成。

    二妄數下。

    弁破夏得罪。

    三善見下。

    證前妄數為歲一唱。

     言若請至犯重者。

    自長己夏者。

    立雲。

    有人将物施僧。

    問覓十夏人。

    此比丘。

    實有九夏。

    而言十夏得物犯重。

     第二弁自求如非文三。

    初明如法得成。

    二若為下。

    弁非法不成得罪。

    三五百多論兩證罪深。

    一唱。

     言若為私至後文者。

    廣如後文者。

    販賣戒雲。

    此販賣物作塔像。

    不得向禮。

    乃至作卧具随轉轉堕等。

     第二别釋文二。

    初總舉數。

    二一三寶下。

    依數列釋。

     初如文。

     釋文五。

    一三寶境界緣。

    二道俗病等緣。

    三父母請喚緣。

    四為求衣缽緣。

    五和僧護法緣。

    前二。

    初依律出緣。

    二準此下。

    約義料簡。

     言一至爾者。

    四分中。

    波斯匿王往征。

    有不信樂大臣。

    嫉妒惡心。

    欲??祇桓門通渠。

    比丘欲往白王。

    自念路遠不及即日還。

    佛聽受七日去。

    即是佛法僧事也。

    五分亦爾者。

    彼緣大同。

    為俗人通水也。

     第二文二。

    初義準如法開之。

    二若自下。

    非法不成得罪一唱。

    言準此至得罪者。

    準此為寺家一切如法事。

    并得。

    問。

    今時為寺家言訴。

    得受日不。

    答。

    如律波斯匿王。

    邊國人民及叛。

    王自領軍往征讨。

    王。

    先所有供養佛及僧衣被飲食所須之物。

    有不信樂大臣。

    便奪不與。

    諸比丘。

    欲往白王。

    自念遠路不及即日還。

    佛言。

    有如是事。

    聽受日去。

    今驗此文。

    為佛法僧相訴亦得受日。

    若受他雇不成。

    若自經營。

    為俗人為僧家佛事等帶其非法。

    并不成。

    得罪也。

     第二道俗緣中二。

    初約義總明。

    二四分十誦引文。

    指事證釋一唱。

     言二至去者。

    十誦問為誰受等者。

    華嚴雲。

    彼律中。

    波離問也。

    佛答為七衆興福者。

    謂七衆為請主。

    下文列二百四十二緣。

    并是此緣皆七日緣也。

    遣使不遣使者。

    謂前人遣使不遣使來。

    俱得去。

    十律如此。

    四分要遣使也。

    若中路聞死反戒者。

    十律五十三雲。

    比丘尼請比丘來。

    與憶念不癡毗尼。

    佛言。

    應去。

    若是比丘。

    中道聞是比丘尼命終。

    若反戒入外道。

    八難中。

    一一難起。

    應去。

    不答不應去。

    去得吉也。

    反戒者。

    舍戒罷道也。

     第三文二。

    初準文。

    二餘泛下義立。

    一唱。

     言三至往者。

    華嚴雲。

    謂父母恩重。

    生育陰身。

    大臣力勢。

    能□損益。

    雖無信樂。

    往化使信。

    若先信樂故。

    宜須往也。

    其餘俗人。

    必有力。

    化之生信。

    準前臣義。

    亦應往也。

     第四文二。

    初明如法。

    二今時下。

    料簡是非。

     言四至說者。

    當陽雲。

    謂上移居中。

    必為我命作留難。

    佛言聽去。

    羯磨疏雲。

    若自病重。

    不堪受日。

    即是命難。

    直去亦得。

     第二文二。

    初舉非。

    二必長下。

    彰是。

    一唱。

     言今時至不成者。

    失三受三等者。

    謂三十中失三衣戒。

    南山解雲。

    失三受二未過。

    若受三即犯。

    舍制取聽者。

    謂畜長是聽。

    三衣是制。

    今??三衣。

    而多畜長者。

    是未随佛化也。

    準奪衣戒者。

    ?雲。

    即第七失奪三衣戒。

    謂随??随乞。

    不得剩(以證反)也。

    住處及即日往反處。

    無者。

    聽去。

    即日往反處。

    求不可得故。

    聽請日往也。

     第五文二。

    初準文直雲不受。

    二然和下。

    約義須受一唱。

     言五至故者。

    靈山雲。

    古德皆雲。

    和僧大事。

    律聽直去。

    文不言受日去。

    良以和滅分齊難知。

    知依何法受日。

    故聽直去。

    然和僧之相。

    雖則難知分齊。

    且約和僧之緣。

    道路遠争事大。

    必然可依僧祇事訖受去。

    律文既令直去。

    今依僧祗事訖作法而往。

    準其律藏未分。

    通得行用。

    今雖分竟。

    事不可知。

    用此事訖之文。

    大家道理未為傷也。

    故羯磨疏雲。

    必有和限。

    依受日聽去。

    事無限。

    可準僧祇事訖文也。

    律無明斷故者。

    律中數段破僧之文。

    皆言即應以此事去。

    而不言不須受日。

    故雲律無明斷。

    故羯磨疏雲。

    律中顯緣。

    未明受日也。

     第三料簡文二。

    初通更料簡緣之是非。

    二或曲下。

    通更料簡請召得失一唱。

     言上至也者。

    此二文中。

    各有二意。

    初緣衣藥為是。

    二今有下。

    乞麥即非。

    第二曲命别情請召為失。

    二律中已下。

    顯得。

    立雲。

    謂不得倚傍。

    上五緣。

    專為飲食。

    不成受日。

    若别有病。

    重乞藥草。

    得也。

    今有乞麥等者。

    靈山雲。

    此尼律中。

    制六群尼。

    乞生谷麻米豆麥。

    為世譏故制。

    尼提僧吉。

    是結正罪也。

    或曲命别情者。

    華嚴雲。

    謂囑俗人。

    令[替-日+蟲]熟請。

    貧道來乞綿等。

    是也。

    此則能所俱非。

    乞綿尚犯舍随。

    囑請。

    理在不成也。

    律諸請有。

    或比丘尼。

    沙彌。

    檀越等。

    一一遣信别請。

    雲大德來。

    與我受戒忏罪。

    受布施等。

    要遣使來顯令他請召。

    非也。

    若父母餘人同十誦中者。

    律雲。

    若父母信樂不信樂聽往。

    餘人者。

    前第三中。

    餘泛俗人。

    生福信樂聽去。

    不信不聽。

    四分如此。

    今鈔意。

    若父母及餘人。

    即同十誦中。

    為七衆。

    興福。

    問疑。

    請法。

    乃至遣使。

    不遣使等。

    但不為利己。

    俱得去也。

    即顯曲命别情為利不得。

     第二離合。

    有三意。

    初立合義。

    二如鈔忏下。

    引其合例。

    三則文中下。

    出其合法一唱。

    言二至也者。

    随緣别受。

    為離。

    或有多緣。

    一時牒入而受。

    為合。

    羯磨疏雲。

    或張王兩緣。

    各是七日。

    不可合為半月受也。

    以兩今七日緣事。

    各是别人所行。

    止得前後受七日也。

    如是例之。

    若俱三日。

    或是互減。

    不同七日。

    彼此兼用。

    衆法離合可以例之。

    或張是别緣。

    王是衆法。

    随依受之。

    得合用也。

    如忏殘。

    若犯十罪。

    同時行?等六夜多罪同法。

    名為合也。

     第三懸受文二。

    初緣現聽受。

    二必無下。

    弁未現不聽。

    一唱。

     言三至故者。

    虛構成緣者。

    立雲。

    謂事既未實懸構。

    或為七日半月一月之緣。

    或倚傍昔言仿像。

    未實者。

    如有檀越。

    春時泛言。

    我村中有王家。

    每至夏中。

    常施僧物。

    阇梨至夏能來不。

    今夏倚傍春時之言。

    倚傍昔言。

    未知今年為施不施。

    仿像其事。

    未得的實。

    辄受日去也。

    前事既虛。

    今複隐約作限取法。

    更成濫也。

    日數妄置者。

    折中雲。

    由前事虛限濫。

    其緣未可以論長短。

    今或受七日半月一月。

    如是日數。

    皆虛妄置也。

    故羯磨疏雲。

    既無實緣。

    不可虛牒。

    一則不可倚傍。

    二則本無實緣。

    三則不知期限。

    四則妄受僥幸。

    一向不合也。

    如律無事及減年等。

    皆非法緣。

    加羯磨不得。

     第四明互用文二。

    初正明互用。

    二問下。

    問答料簡。

    前二。

    初明本緣互用。

    二若三寶下。

    辨後緣續生互用。

    前三。

    初正明互用得不之相。

    二十誦下。

    引日殘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