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搜玄錄

關燈


    證非異事。

    二若本下。

    結歸正義一唱。

     言四至故者。

    已用三日。

    更有法事。

    便通餘用者。

    牒古義也。

    羯磨疏雲。

    有人言。

    既有受法。

    但是事如互用無損。

    所以知之。

    十誦雲。

    有殘夜在。

    白已餘用。

    故知得互。

    鈔直破雲。

    故不得也。

    羯磨疏雲。

    雖為僧事竟殘日。

    于佛無法。

    何得妄用。

    遂立正義。

    必有本緣。

    何爽通用。

    靈山雲。

    爽由失也。

    謂初受通三寶。

    三寶既是本緣。

    今通用何失。

    羯磨疏中。

    假立難雲。

    若爾。

    要是本緣。

    得通用者何。

    因十誦得白殘夜。

    鈔引十誦答雲。

    白殘夜等。

    彼十誦雲。

    諸比丘。

    受日到聚落中。

    七夜未盡。

    作事未竟。

    來還白佛。

    因聽受餘殘夜去。

    雲我受七夜。

    二夜已餘有若幹夜。

    往出界。

    律文如此。

    南山雲。

    既雲所作未竟。

    明知。

    本事未謝。

    白殘用也。

    非謂異事者。

    鈔重破也。

    羯磨疏雲。

    非謂異事。

    本無心受。

    何得白行。

    若本因等者。

    羯磨疏雲。

    若本三寶俱。

    須經營作法之時。

    文中合攝。

    是俱有心。

    法複通用也。

     第二文二。

    初辨三寶别緣。

    後生不得通用。

    二乃至下。

    俗情别緣。

    後生通用應不。

    一唱。

     言若三至應得者。

    初為東院三寶事。

    受用五日了。

    後西院三寶事生。

    不是前緣三寶。

    雜緣等者。

    謂布施忏悔生善滅惡等也。

    由前事有心。

    後事無心故。

    若一家通緣者。

    立雲。

    此明受日。

    元知張家有多緣事。

    設供戒忏說法受施等。

    受日來故。

    得通共用也。

     問答料簡中三。

    初此界僧為别界三寶。

    受日成不。

    二明僧次請受日成不。

    三明舍請受日成不。

    三段一唱。

     言問至心故者。

    謂替僧次。

    施主無簡别心故得。

    若替别請者。

    由後人非是本請人。

    施主于此後人。

    無請心。

    故不得也。

     第五重受文二。

    初叙昔解。

    二今雲下。

    次明今釋。

     言五至成者。

    羯磨疏雲。

    有人言。

    安居立行修道為宗。

    緣急開三。

    以濟時要。

    何得重受無此理也。

    故十誦中。

    為破僧故。

    聽受一七夜。

    不得二七夜乃至聽受卅九夜。

    盡應破安居去。

    此明文也。

     第二今釋文二。

    初以義通。

    二故律下。

    并以文證。

     言今至不合者。

    如疏述者。

    首疏也。

    羯磨疏雲。

    如前檀越召。

    受七日。

    後有三寶要須經營。

    何得不開。

    又如官事。

    須二三日。

    曾受七日。

    何能不去。

    夏制本意。

    無事遊行。

    今有緣來。

    依法受往。

    非專擅去。

    何得獨制。

    但事緣如法故。

    一切通開也。

     第二文證中二。

    初當宗。

    二五分下。

    他部。

     言故律至限局者。

    四分卅六。

    廣列廿三緣。

    并是七日緣。

    由事未現。

    佛未聽去。

    不言不得重去也。

    信樂父母四重者。

    爾時有不信樂父母。

    請比丘言。

    大德來。

    我欲相見。

    佛未聽。

    我有如是事。

    白佛。

    佛言。

    聽。

    有如是事去等。

    二有信樂父母。

    遣信請。

    亦如上。

    三爾時有母。

    請比丘亦如上。

    四爾時有父。

    請比丘亦如上。

    則是四重也。

    父母四重。

    佛皆言聽去。

    況餘雜請。

    不得重也。

     第二他部文二。

    初約二律。

    二五百下。

    引其兩論。

    前二初引二律正文。

    二謂一時下。

    釋上律文。

    破古非解一唱。

     言五至通明者。

    有請者。

    五分雲。

    時有長者。

    名優陀退。

    信樂佛法。

    于安居中。

    為僧作房。

    設人舍食以房施。

    比丘不受。

    長者便嫌言。

    我用财為食。

    比丘不受。

    白佛。

    佛言。

    聽受請等。

    無請者。

    比丘有疑故。

    問須出界外。

    佛言。

    一切聽受七日往。

    羯磨疏雲。

    豈前須問。

    後不須問也。

    謂一時前後重用者。

    破古人據此不得重受義。

    古人見十誦不聽二七夜。

    謂言不得重也。

    羯磨疏雲。

    或一事上。

    不得二七。

    豈制異事不許受耶。

    又言不許二七夜者。

    彼受日法。

    但有二位故。

    對首七夜。

    何得重加。

    故雲不得二七夜也。

    不妨前後去者。

    亦得。

    若準和僧似一事上不許重受者。

    十誦卅五雲。

    時有異界僧。

    争起。

    請僧來斷事。

    若先安居竟。

    應受七夜去。

    若七夜盡。

    應受卅九夜。

    盡應破安居去。

    古人。

    亦據此不得重也。

    若得重者。

    更受去得。

    何須破夏。

    鈔文言似一事上不許重受。

    既言其似。

    未必全不得重受。

    但為和滅難期。

    開破夏去。

    若可期者。

    重受無妨。

    故羯磨疏雲。

    和僧用二法已。

    破安去者。

    受法依限前二者期。

    故開随受。

    既用法盡。

    和滅難期。

    知用何法往彼和也。

    理須破夏。

    是所開故。

    還同僧祇事訖之文也。

    若不為和。

    破夏獲罪。

    若定可期。

    如前必聽也。

    然彼有不請之文等者。

    十誦為七衆興福設供受戒問疑。

    但使前見生善滅惡。

    若不遣使亦得受日。

    如此之文。

    寬于四分。

    四分一一皆言。

    遣信别請。

    方得受日。

    不請尚乃得去。

    若重受不開。

    隻是番譯之家。

    回文有失。

    文非明了。

    非謂不開重受也。

    理須通明者。

    不請之文既寬。

    重受之文。

    則不合急。

    二處之文相通。

    重受之義。

    自然明矣。

     第二文二。

    初二論兼疏。

    證得重受。

    二此論下。

    引彼親承己聞。

    破古人之壅執。

     言五至宿者。

    羯磨疏雲。

    此五百問。

    卑靡羅叉口決也。

    其人翻十誦者。

    既有此通。

    義無疑矣。

    即證十誦文非明了故。

    上準不請之寬。

    下引卑靡之語。

    重受之理。

    即通明也。

    明了至宿者。

    發正雲。

    今引此論疏。

    真谛三藏自翻。

    自解前請七日事了還。

    至第八日出界。

    此是異緣得重受。

    前事已了。

    更有别緣。

    亦得更受。

    因此便明今人行事。

    此論既雲。

    前請七日事了。

    還至界内。

    第八日。

    更請七日出界。

    出界者。

    今人行事。

    至七日滿歸界。

    即請七日出界不宿者。

    不知成不。

    有人約義通言。

    謂受日法。

    身在界内。

    法在不失。

    如受七日。

    用三五日。

    其餘之日未用。

    身歸本界。

    更作前事。

    本法由在。

    不須更請。

    法在不失。

    今縱七日滿。

    歸于本界。

    至明出時。

    雖然經宿。

    殘法亦在。

    論許重請。

    亦帶前法。

    故知七日才滿。

    歸界請之。

    理無失也。

    雖立此理。

    除由未除。

    謂律有明制及七日還。

    論令經宿。

    并準聖言。

    如前但用三五許。

    其法在得用無疑。

    以此未滿。

    例于已滿。

    事不可也。

    标心為滿故歸。

    其法經明自謝。

    不同未滿。

    不為滿歸。

    法在不失。

    古人猶執。

    但一夏三受。

    其數太急。

    入界不宿。

    行事大緩。

    太急不體律文。

    太緩無文可據。

    故不可也。

     言此至鈔者。

    華嚴雲。

    真谛。

    是優禅尼國人。

    陳梁二代。

    至此方。

    譯經論卅四部。

    合一百卅一卷。

    然真谛。

    或鎮坐具。

    跏趺水上。

    若乘舡而濟。

    神異甚多。

    中國之中三藏親承。

    用重受日事。

    三千者。

    花嚴雲。

    謂佛化周三千世界也。

    論雲。

    一四天下。

    有一須彌山。

    一四大海水一鐵圍山繞。

    一日一月。

    名一世界。

    以此為數。

    數至千。

    是小千。

    以千為一。

    數之至千。

    是中千世界。

    又數此為一。

    數至于千。

    是名大千世界。

    一佛出世。

    道王其中也。

    餘至鈔者。

    羯磨疏中。

    引了論解疏中。

    有其九句。

    皆是重受。

    疏引論偈雲。

    七日有難随意行。

    善解三種九品類。

    疏釋雲。

    于安居中。

    三緣得出界。

    一七日緣。

    二有難緣。

    三随意緣。

    此三各三。

    故成九品。

    文亦非要。

    不能叙也。

     第六約事長短中二。

    初約處遠。

    以明長短。

    二若路下。

    約處近。

    以辨長短一唱。

     言六至日者。

    羯磨疏雲。

    止須一夕并作七日。

    以法收緣如文。

    不及即日。

    義開七日也。

    夏中可爾。

    夏末五日。

    如何成受。

    餘日非夏限故。

    解雲。

    乃至七月十五日。

    亦作七日法。

    餘日雖非夏。

    以法成故。

    若路近得還等者。

    由緣經宿。

    不及即日還。

    此約緣也。

    如文。

    羯磨疏問雲。

    今有七月九日受七日法出界不還。

    夏成以不。

    答。

    破也。

    何以知然。

    夏有後開。

    無前開也。

    以七月十五日。

    須及夜分還反本界。

    如律所制。

    及七日還。

    今限明相。

    及在界外。

    絕此分齊。

    故說破也。

    若爾。

    何以律文。

    最後自恣七日在。

    受七日不還。

    不犯者。

    答。

    謂七月十六日。

    是最後自恣日也。

    如急施中說之。

    今此人。

    以七月十日。

    受七日故。

    彼第七日。

    自是夏滿。

    不來無犯。

    又問。

    七月十五日。

    明相未出。

    随行不犯。

    相出是開。

    何有夏破。

    答止為明相未出。

    須返界中。

    名為及法。

    相出界外。

    故違本制。

    又問。

    制及七日。

    是有法緣。

    至明夏滿。

    法随事失。

    有何犯故。

    令我破夏。

    答。

    日夜分齊。

    約明相分。

    第七夜分。

    明相未出。

    自屬前夜。

    明相若出。

    即屬八日。

    制七日夜。

    須及界中。

    今不在界。

    故當破夏。

    至十六日。

    自是後開。

    由違前制。

    故說破也。

    若約此解。

    十誦七夜。

    亦及七日返。

    還同四分。

    何有異耶。

    明相若出。

    不及夜也。

    此義甚要。

    故繁叙也。

     第七文三。

    初引文正解不同之相。

    二比下。

    叙破昔非。

    三所以下。

    釋不同所以一唱。

     言七至緣者。

    羯磨疏雲。

    如三時遊行戒中。

    唯有口受。

    不雲多日。

    可準斯也。

    又準祇廿七雲。

    比丘尼安居中。

    無有求聽羯磨法。

    為僧塔事而遊行者。

    聽受七日也。

    比有等者。

    羯磨疏雲。

    昔人解雲。

    尼随僧受三法遍緣。

    上下同受。

    不說假為異。

    故無妨也。

    鈔斥雲。

    四分至不勞别解也。

    所以不同易解。

     第八文二。

    初立義。

    二明了下。

    引證。

    一唱。

     言八至之者。

    羯磨疏雲。

    有人言。

    事訖不來。

    亦不破夏。

    以法在故。

    如七日藥與欲類同。

    犯病得法病差不失等例。

    今解。

    不同事訖法謝。

    不同欲法。

    羯磨不牒。

    今受日法。

    牒事加之。

    緣謝法失。

    之如藥法病止無用。

    又同犯解須乞法也。

    十誦明文者。

    ?雲。

    前引十誦中。

    有尼病請為說法。

    中路聞死返戒等。

    皆不應去。

    僧祇意同者。

    前引祇雲。

    和僧不得迂回至彼。

    中前和了。

    中後即還。

    若停失夏。

    是不許住也。

     第三正加分三。

    初心念。

    二對首。

    三衆法。

    前二。

    初明大僧。

    二其沙彌下。

    辨沙彌。

    前三。

    初定人是非。

    二具儀下。

    出法。

    三此謂下。

    雜相分别一唱。

     言三至告者。

    十誦五種人者。

    一獨住。

    二蘭若。

    三遠行。

    四長病。

    五饑時依親裡住等。

    開心念受。

    準此。

    當衆相共作之者。

    準前律文。

    作念已告以事緣。

    汝知之。

    即知五衆當衆相共而作也。

     言其沙彌等者。

    謂下沙彌别行篇明也。

     第二對首中二。

    初出法。

    二然心念下。

    通釋二法是非。

     言二至三說者。

    如文。

     第二文三。

    初明二法文之來處。

    二若受下。

    未用應不。

    三問此請下。

    得兼夜不。

     言然至失者。

    義準無失者。

    羯磨牒緣。

    對僧請日。

    今對首心念。

    準日文牒之。

    請日理通。

    有何失也。

     第二未用中二。

    初辨未用應不。

    二不同下。

    釋通疑妨。

     言若至謝者。

    本緣若無。

    受法便謝也。

     言不至消者。

    不同失者。

    靈山雲。

    藥滿七日。

    七日滿已。

    縱病未差。

    法亦失也。

    病轉者。

    謂病已差。

    縱日未滿亦失。

    故雙牒也。

    若爾言病轉法失者。

    病住法應在也。

    由佛制七日。

    定論雲。

    堅病消者。

    是也。

    論多成二論。

    各有文也。

     第三文二。

    初明應不。

    二不同下。

    簡異諸部。

    一唱。

     言問至中者。

    不同十誦者。

    約其鈔文。

    似盡七夜至八日還。

    據羯磨疏。

    須及七夜還。

    與四分無别。

    故疏雲。

    十誦七夜及七日返還。

    同四分明相若出不及夜也。

    僧祇事訖者。

    彼律二十七雲。

    但随前事長短。

    了日即還。

    名事訖。

    論其事法。

    具在諸部别行篇也。

    對此欲知。

    且依羯磨疏。

    錄十誦廣七夜緣。

    下文和僧聽卅九夜。

    祇有事訖之文。

    五分三品。

    與四分同也。

     第三文三。

    初通明長緣。

    便斥古失。

    二今加下。

    正出受法。

    三料簡雜相。

     言三至釋者。

    所為緣者。

    如前五緣。

    一三寶境界緣。

    乃至第五和僧護法緣。

    心念對首。

    同用此緣。

    故雲通用。

    但令緣事時長。

    用半月一月法也。

    不同存單之人等者。

    一夏之中。

    但得三度。

    初單七日。

    次單半月。

    後單一月也。

    遂引七日今長者。

    花嚴雲。

    非謂引緣令長。

    但用長法也。

    羯磨疏雲。

    今夏末一二日在。

    不重受家。

    既曾受日。

    若用月法。

    又是破夏。

    由緣不合。

    即教明罰破夏。

    是也。

    餘同前釋者。

    ?雲。

    指上第五重受門。

    是也。

     第二文三。

    初略明二師文相少見。

    二第三下。

    别辨先師所撰。

    加其乞詞。

    三第四下。

    明願律師依律出本。

     言今至見者。

    諸記鹹言。

    第一。

    曹魏時。

    昙谛所出羯磨。

    是也。

    羯磨疏雲。

    初人加乞羯磨不牒。

    恐成增法。

    謂請日者。

    從僧乞請日法而至。

    羯磨文中。

    則不牒乞詞。

    恐增法也。

    第二。

    即是姚秦時。

    覺明所出羯磨。

    羯磨疏雲。

    但準六夜乞法。

    牒緣牒事并盡。

    慈雲。

    鈔主說曾一度見本希更不見。

    故雲少見也。

     第二文三初述彼增加。

    二今下。

    斥彼非教。

    三問下。

    料簡成不一唱。

     言第三至無失者。

    北齊光律師出本。

    增加乞詞。

    羯磨疏雲。

    雖着乞詞。

    準乞?藏兩遍牒事。

    時到已前增加乞詞。

    忍聽已後略事而作。

    此光律師世盛行也。

    彼羯磨雲。

    大德僧聽。

    比丘某甲。

    此處夏安居。

    受過七日法十五日出界外。

    為某事故。

    還此中安居。

    今從僧乞受過七日法十五日羯磨。

    若僧時到僧忍聽。

    今與比丘某甲。

    受過七日法十五日羯磨。

    白如是。

    此且舉白。

    羯磨可知。

    世同行也。

    止可随其綱網者。

    止可随律文受日四句成白。

    緣骨之綱教網也。

    雖增加乞詞。

    羯磨大宗無失者。

    牒緣牒乞詞等。

    但是第二第四句。

    于羯磨宗骨無失也。

    羯磨疏雲。

    有人。

    定判依受夏破。

    今解不然。

    俱順教故。

    增乞減乞。

    各有所??。

    羯磨大途規猷在故。

    依受不失也。

     第三文二。

    初明受十五日法。

    二其一下。

    辨受一月日法。

    一唱。

     言第四至日者者。

    願律師。

    依律出文。

    更不增加。

    今多準用也。

    準前着之者。

    準着十五日處。

    着一月日也。

    不得雙誦十五日者。

    靈山雲。

    今準此言。

    恐人不了律文。

    依文而誦。

    律本雲。

    受過七日法。

    若十五日。

    若一月日。

    出界外。

    今若受一月日者。

    即須除十五日。

    但雲受過七日法。

    一月出界外。

    不得雙牒前二誦也。

     第三料簡文四。

    初明受人離合。

    二若依下。

    辨依大界安居。

    小界受日不得。

    三若先無下。

    明初在自然安居。

    後作法界中受日。

    四若本結下。

    解有界依藍。

    安居不成。

    受日不得。

    自古諸記。

    皆責此門來處。

    何孤然生。

    即長料雲。

    一明安居。

    二明受日。

    三料簡雜相。

    今不同之。

    此一段文。

    從衆法中出。

    初通明長緣。

    斥古失。

    二今加下。

    正出受法。

    三料簡羯磨受人離合處之是非。

    故謂之雜相。

    不同古人長斷也。

     言三至開之者。

    如文。

    言若至故者。

    立雲。

    餘山界者。

    還是攝僧之界。

    如圍輪别住也。

    以本依圍輪大界。

    不依此小。

    故不得于中受日也。

    言若至衣者。

    後結二界者。

    即大界戒場也。

    縱入戒場。

    不破夏。

    而離衣者。

    謂戒場。

    是本要心處所。

    故不破夏。

    由中隔自然。

    故離衣也。

    此據依大界結攝衣界為言。

    若無攝衣界。

    依藍護衣。

    亦不失也。

     言若至之者。

    淋雲。

    謂本有大界。

    不許依藍。

    佛制依界。

    有安居者。

    安居不成。

    藍中自然之地。

    羯磨受日。

    固然不得。

    止得縮取戒安居也。

    餘廣如疏者。

    首疏雲。

    有人言。

    依界安居。

    不依藍相。

    佛制依界。

    不得依藍故。

    又雲。

    雙單及界也。

    有一師雲。

    藍大界小。

    依藍不依界。

    以文雲依某伽藍某聚落也。

    鈔家。

    且引急義故。

    勸縮取界相。

    後造。

    羯磨疏雲。

    安居。

    依處依藍得成。

    何必依界。

    二文相兼。

    被機方足。

    且界小藍大。

    依藍安居。

    羯磨受日依界得不。

    解雲。

    藍内之界。

    入不破夏。

    并是本要之處。

    依界請法。

    何得不成。

    如前本依伽藍。

    後結二界。

    随界受日。

    尚判得成。

    今藍内大界。

    總是本要。

    何受不得。

    差爾。

    藍内戒場。

    亦應得受。

    答。

    戒場雖在藍内。

    即非本要。

    入中破夏。

    離衣即不類。

    後結也。

    上是義決等者。

    非律文有之。

    是古人之義決也。

    慈和問雲。

    異界僧。

    得足此界僧羯磨受日不。

    答。

    得。

    不同處分義局當界僧也。

     上來不同。

    當第三約界對人辨事竟。

     今當第四有一篇。

    約法對人。

    辨事将解分二。

    初明篇來意。

    二牒篇解釋。

     初來意者。

    花嚴雲。

    上篇一夏安居。

    九旬同住。

    恐有??過不自見知。

    故須自陳三業。

    恣僧糾舉。

    故安居後。

    有自恣篇來也。

    律緣起中。

    比丘共住。

    妄設啞法。

    緻令佛呵。

    汝曹癡人。

    共住如似怨家。

    猶如白羊。

    何以故。

    我無數方便。

    教諸比丘。

    彼此相教。

    共相受語。

    展轉覺悟。

    汝曹癡人。

    同于外道。

    共受啞法。

    不應如是犯突吉羅。

    羯磨疏雲。

    又表一歲之勤情本據道。

    中含非法。

    正缺道标。

    義須清蕩無瑕受歲。

    今若相嘿。

    豈抱過生年。

    故須相檢。

    應僧淨法。

    迦絺那衣來意。

    如後也。

     第二解文二。

    初牒釋篇名。

    二然九句下。

    依文正解。

     言自至附者。

    福雲。

    自陳三法之詞。

    恣舉七聚之犯。

    摧累業之宗主。

    成白法之樞鍊。

    欲使知過必改。

    省己增修。

    皎潔屍羅。

    凝清律海也。

    迦絺那衣法附。

    如後。

     第二依文解二。

    初辨自恣宗要。

    二明迦絺那衣法附。

    前二。

    初釋篇序總意。

    二就中下。

    開章别釋。

    前三。

    初明須自恣意。

    二所以下。

    辨夏末自恣意。

    三此是下。

    簡異非法自恣。

    前三。

    初結上安居生下須自恣意。

    二縱宣下。

    辨自恣名相。

    三故靡得下。

    證自恣義。

     言然至示者。

    靈山雲。

    上兩句。

    明夏中修道精進。

    安居之德也。

    次兩句。

    明三業有失。

    下兩句。

    辨須自恣竟九旬者。

    旬曆也支神有十二。

    子醜寅卯辰巳壬未申酉戌亥。

    幹神有十。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以支十二。

    曆幹神十盡名一旬也。

    一夏。

    九度曆其幹神。

    名九旬也。

    法律三昧經雲。

    世人但見他過。

    多迷己非。

    故藉[糸*凡]治。

    方得清淨。

    故雲。

    理宜仰??清淨。

    故雲理宜仰憑清衆示也。

     言縱至恣者。

    輔篇雲。

    自說三根。

    恣他陳舉。

    内彰無私隐等者。

    我既縱宣。

    即彰内無隐。

    願哀愍語我。

    則顯外有瑕玼。

    身三口四。

    委托五德舉之。

    名自恣也。

    靈山問雲。

    不言心者。

    毗尼不制單心故。

    但言身口也。

     言故至也者。

    不孤獨者。

    發正雲。

    若犯罪不除。

    不應僧法。

    棄于衆外。

    故稱孤獨。

    令其自恣悔除。

    堪入說戒羯磨二種僧中共住。

    即不孤獨也。

    依篇聚治乃至呵責。

    名苦言調伏。

    喜悅等者。

    輔篇雲。

    謂先有犯迷己不知。

    因舉悔除。

    服本清淨。

    既無罪也。

    故自意培悅。

     第二文三。

    初徴所以。

    二若論下。

    釋。

    三故律下。

    證。

    初如文。

     言若至焉者。

    将同期款者。

    款說文雲。

    情欲也。

    期者。

    克定也。

    夏初創集。

    情欲克定。

    同住安居。

    詣往也。

    鄣道。

    過深者。

    屍羅不清淨。

    三昧不現前。

    是障道。

    犯突吉羅。

    則九百千歲。

    堕泥黎中。

    過則深也。

     第三文二。

    初直證自恣之時。

    二毗尼下。

    顯精修行成。

    恣舉無失之時。

    一唱。

     言故至恣者。

    如文。

     言此至行者。

    此恣舉罪之相雖顯。

    有無智者。

    濫行非法。

    自恣破昔非也。

     第二開章别釋文二。

    初舉數列名。

    二依名别解。

     言就至行者。

    如文。

     三段不同。

    今當第一。

    于中分二。

    初舉數。

    二前明下。

    列釋。

    初如文。

     釋文二。

    初明時節差别。

    二辨應人是非。

    前二。

    初約事别明三種時節。

    二然律下。

    據教取義。

    克定一時。

    前三。

    初有閏依不依自恣。

    二因争增減自恣。

    三修道延日自恣。

    前二。

    初約依閏不依閏自恣。

    二若閏七月下。

    前後安居。

    逢閏不逢閏自恣。

     言前至恣者。

    若依閏者。

    閏四五六月。

    前安之人。

    定百二十日。

    律取七月十五日自恣。

    中後二安。

    則不定也。

     不依閏至九十日自恣者。

    但數滿也。

     言若閏至恣者。

    非前安居等者。

    發正雲。

    是中後人也。

    若五月一日已前安居者。

    至閏七月一日得去。

    若五月二日已後至後夏結者。

    皆越閏月過。

    至八月二日等。

    已後數滿九十日。

    自恣也。

     言二至中者。

    當陽雲。

    如前說戒篇。

    引四分外界閏争比丘來。

    佛令增減說戒。

    若知十四日來。

    十三日說。

    若十五日來。

    十四日說。

    已入界。

    當令入浴。

    比丘出界說若不去者。

    白僧言今不得說。

    待後十五日當說。

    不得過三度。

    應和合說。

    今時自恣。

    唯改說戒。

    為異。

    餘文并同。

    故指也。

    向前為減。

    白待後月為增。

    自恣白僧文雲。

    大德僧聽。

    若僧時到僧忍聽。

    今日僧不自恣。

    至黑月十五日自恣。

    白如是。

    客猶不去者。

    再白亦爾。

    不得至三。

    舊比丘應強和合自恣。

    為入冬分故也。

     言三至日者。

    準律自恣中雲。

    時有住處。

    衆多比丘結安居。

    精勤行道。

    得增上果。

    諸比丘作念。

    我曹今自恣者。

    便移住餘處。

    恐不得如是樂。

    白佛。

    佛言。

    若有住處。

    有如上事者。

    應作白增益自恣。

    作白雲。

    大德僧聽。

    若僧時到僧忍聽。

    今不自恣。

    四月滿當自恣。

    白如是。

    謂初安居人。

    至八月半。

    是四月滿也。

     第二文二。

    初準律諸文三日不同。

    今須克定。

    二若有難下。

    據論開文。

    一月自恣。

    前二。

    初總引諸文。

    據教克定。

    二律文下。

    通疑。

     言然至定者。

    自恣揵度文中。

    但言十四十五兩日自恣。

    急施衣中。

    有十六日。

    次第增中亦明十六日。

    案律緣中。

    有王大臣。

    為僧作安居。

    中賞勞衣。

    夏竟拟施。

    有急緣遠行。

    欲預将施僧。

    諸比丘。

    夏未竟。

    不敢受。

    白佛。

    佛言。

    夏有幾日在。

    答言十日在。

    佛開有此緣者。

    自今已去。

    聽前十日受。

    名急施衣。

    即是七月六日。

    得者開受。

    過前受者犯提。

    鈔意既言。

    去自恣十日在。

    明知十六日是自恣日也。

    次第增者。

    若七月六日得衣。

    至十六日已滿。

    十日即合犯長。

    由入迦提故不犯。

    至八月十五日。

    即須說淨。

    若七月七日得衣。

    越迦提。

    因增得一日。

    即十六日須說。

    若八日乃至十五日得衣。

    越迦提月。

    增得九日。

    名為次第增也。

    謂将後非時日。

    足前得衣。

    滿十日也。

    若有迦絺那衣。

    過五月後增。

    亦如是。

    鈔引意者。

    次第有十重增文。

    皆至十六日。

    雲越迦提。

    數滿十日說淨。

    明知十六日是自恣日也。

    律增三文中。

    亦有三日。

    則十四五六三日也。

    上廣引律諸文。

    有三不同何是自恣日耶。

    鈔雲。

    律安居竟自恣。

    三日中取十六日。

    是安居竟日也。

    羯磨疏雲。

    今行事者。

    多用十四日後夜作者。

    古法所傳。

    不可辄用。

    然德衣法雲。

    安竟自恣。

    及急施衣中。

    皆十六日為竟也。

     言律至定者。

    先應難雲。

    既取十六日安竟自恣者。

    何故。

    律雲僧十四日自恣。

    尼十五日恣者。

    鈔牒上難。

    調律文言。

    僧乃至自恣。

    此謂相依問罪。

    故制異日也。

    立雲。

    尼要先來僧中自恣。

    後還尼中自恣。

    若先尼中自恣。

    後入僧者非法。

    及論。

    尼作相依問罪之法。

    三日通用并得。

    不要須十五日也。

    又釋及論。

    作自恣法三日通得。

    約其減論取十四日。

    故雲通用。

    今克取十六日自恣。

    為定。

    為律雲。

    夏竟應自恣。

    及雲夏竟受功德衣。

    若十五日受者不成。

    但名非時衣。

    故取十六日也。

    若尼來自恣。

    但向僧自恣時。

    暫停作之即得。

    何論要須十五日也。

    下作法中明也。

    向。

    僧自恣時。

    尼來自恣。

    但用僧和法。

    更須新和耶。

    答。

    律藏無文。

    準文義意。

    新和方得。

    前和為僧。

    今為尼衆所為。

    雖皆自恣。

    而僧尼二部不同。

    準文尼依僧住。

    普令舉罪。

    若一人不知。

    不成自恣。

    則令問谇禮拜等。

    今時多有。

    思之。

     言若至恣者。

    如文。

     言二明至足者。

    文有二意。

    初約義總明并須一時自恣。

    二四分下。

    引後同前顯一時之義。

    如文。

     第二自恣方法文二。

    初牒标舉數。

    二就五下。

    依标别釋。

     言二至也者。

    如文。

     釋文三。

    初五人已上僧法。

    二明四人已下法。

    三明一人心念法。

    前二。

    初明六人法。

    二次明下。

    明五人法。

    前二。

    初标列章門。

    二初中下。

    牒章解釋。

     言就至事者。

    如文。

     四段。

    今初。

    初中文二。

    初明集大僧緣起。

    二乃至下。

    集沙彌緣起。

    前二。

    初據教方法。

    二故律下。

    引文證釋。

     言初至不絕者。

    當鳴鐘者。

    律雲。

    應打揵捶作煙。

    唱自恣時到等。

    處床慢相不絕者。

    羯磨疏雲。

    離床舍憍慢故。

    謂在上五德。

    來取自恣。

    故成慢也。

     第二證中二。

    初當律兩證離地離座。

    二五分下。

    釋上離地座相。

    兼辨緣起方便。

    一唱。

     言故至詞者。

    離座等者。

    下五德行事中雲。

    四分。

    但言離座。

    不言草座。

    五分。

    布草而坐。

    明文依用也。

    并偏袒等者。

    表恭敬。

    右順吉祥。

    着地示其卑下。

    合掌。

    表一心無二。

     言乃至至明者。

    待唱等者。

    飾宗雲。

    鈔與義淨三藏不同。

    鈔約出别處自恣。

    三藏雲。

    過午已去。

    衆鹹共集。

    大德先自恣。

    後方尼衆。

    次即下三衆。

    各來對僧自恣。

    鈔雲。

    乃至則越中間尼等。

    約别處者。

    據有别處為言。

    若必無别處。

    待竟還來僧中。

    未曾别也。

    如别法者。

    沙彌篇中自恣詞句。

    同大僧也。

     第二五德進不文二。

    初。

    牒列章門。

    二。

    初中四分下。

    依章解釋。

     言二至儀式者。

    标列也。

    然此一科。

    皆言鈔錯。

    鈔有深意。

    人難得知。

    為前大科約人分三。

    一五人已上僧去。

    二四人已下對首。

    三一人心念。

    據科明五人已上。

    然五人亦是衆法。

    已上故。

    然故。

    鈔前牒标雲。

    就五人已上。

    意明五人之法。

    與六人已上。

    前一後二。

    其義不殊。

    唯就第二五德行事一門。

    五人異六。

    故科出簡異令知。

    故至五人後雲。

    餘同前法故。

    唯五德行事一門别耳。

    所以就此科分者。

    意同後。

    前唯簡此一門為異。

    故作此科。

    是深意也。

    若但向六人。

    五德行事門後。

    便明五人法者。

    恐新學緻迷。

    謂。

    前牒标雲就五已上。

    今于其内。

    複出五人。

    恐有斯雜。

    故不便出。

    若爾。

    何不合下。

    就僧法分二。

    初明六人已上法。

    次明五人法。

    可不便也。

    答。

    若合下分。

    又恐有繁略二過。

    故不可也。

    若但出五人差法。

    及五德行事二法。

    略無前後諸門。

    恐新學不委。

    若更分門。

    廣釋文相。

    成繁。

    今但向五德行事門中。

    略标簡異。

    釋五人已上法竟。

    然後。

    略出五人異六人處。

    自餘即指同前。

    一則相歎易識。

    二則不違前科。

    三則離其繁略。

    意如此也。

    今講解相承。

    恐文難知。

    合下科出。

    比代記中。

    且将五人已下舉罪。

    為五人法。

    複言已上無此理也。

    至後鈔主自結雲。

    上明六人僧法分明。

    下始辨五人衆法簡異。

    今知此意。

    且準前科也。

     四段不同。

    今當第一。

    分三。

    初正簡德不同。

    二所以下辨差二人所以。

    三今行事下。

    科簡是非。

     言初至故者。

    文中取具二五德者。

    謂一人具兩種五德也。

    發正雲。

    謂對他說詞雲。

    我某甲亦自恣。

    即須具自恣五德也。

    若見聞疑罪。

    大德語我等。

    又須具舉罪五德也。

    律文前後列者。

    前為自恣。

    後為舉罪。

    故前後也。

    今須兩具故。

    鈔一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