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搜玄錄

關燈
篇□□□内衆今論取别□意也。

     釋中□□□明二教通局意。

    二文廣下。

    指經廣明辨。

    此更分□以是鈔統之大意。

    初三。

    初标顯理多途情求分二。

    二一謂下。

    雙釋二教體相差别。

    三然犯下。

    雙明二教得罪重單。

     言顯至二者。

    總标諸教以情求。

    為分二之由。

    顯理之教者。

    謂顯明菩提涅槃五乘之理。

    逗機緣而不一教。

    乃有其多途也。

    故論雲。

    牟尼說法蘊。

    數有八十千等。

    而者。

    蹑上連下之詞。

    教雖多種不同。

    而南山以情求之。

    可得分為化行二别。

    故戒疏雲。

    化通道俗。

    必□無乖。

    行但出家。

    局唯戒律。

    如上情求。

    故依化行。

    大分為二。

    七衆通者。

    取佛出現化儀。

    名化教也。

    局内衆者。

    偏約所行。

    三行目為行教。

    若約化行二判。

    五篇七聚是行教。

    收十□定慧□□□攝。

    今且約十善。

    □其七□五□□不無相濫。

    約其所宗。

    條然自别。

    化則内心會理。

    行則外事護防身口。

    以情求之。

    取分二也。

     釋二。

    初别釋二教不同之相。

    二然則下。

    總料簡二教宗體相濫使異之相。

    初二。

    初化教。

    二行教。

     言一至述者。

    有四意。

    初标所被機通。

    二約教辯。

    三明行業。

    四顯來報。

    謂小乘經論等。

    雖有随律之處。

    通俗人者。

    故曰也。

    泛者。

    論語侃疏雲。

    廣也。

    彼雲。

    泛愛衆。

    君子運廣愛之心也。

    但者。

    偏詞也。

    但廣明因果邪正。

    而行業不可知之。

    經論廣明善惡二因。

    苦樂兩果。

    善因者八萬四千波羅蜜門。

    一切善法。

    皆是善因。

    獲得三乘菩提人天等位。

    皆是善果。

    如惡因者。

    八萬四千諸塵勞門。

    一切惡法。

    皆是惡因。

    獲得三塗等趣。

    是惡果也。

    有雲。

    泛者。

    不克定論。

    但通途說苦樂兩因果也。

    識達邪正者。

    三乘四谛為正。

    二十五谛為邪。

    三寶為正。

    六十二見為邪。

    無求而求為正。

    有所得邪。

    科其行業者。

    花嚴雲。

    化行但論煞生。

    而不分煞生有其輕重。

    今欲料輕重之業。

    故難知也。

    立雲。

    此教論心外相難識。

    故難知也今解。

    料分也。

    分别所行之行。

    所作之業。

    泛深秘密而難知也。

    且如淨名。

    身居俗位。

    入淫舍酒肆博易興販。

    而内懷四等。

    利物為先。

    若以行分别。

    泛深秘密。

    不可知也。

    業者。

    無厭足王。

    治國大業。

    多以煞戮。

    善才聖者籌伫生疑。

    況今凡夫而能知也。

    遂執善才手。

    示以宮殿百千光明。

    語善才言。

    我得如幻法門。

    上于蟲蟻。

    不起煞心。

    況人是福德者。

    而興加害。

    乃至波須蜜多女等。

    示色為業。

    語善才言。

    坐我床者。

    即得解脫。

    接我唇吻。

    得三昧門。

    其業泛密而難知也。

    顯其來報。

    如善報者。

    法花中。

    授舍利弗當得作佛。

    号曰花光。

    國劫正像住世。

    皎如目見。

    故雲明了易述也。

    惡報者。

    花嚴經雲。

    煞害之罪。

    能令衆生堕于地獄。

    若生人中。

    得二種果報。

    一者多病。

    二者短命。

    乃至口業之罪。

    能令衆生堕于地獄。

    若在畜生。

    則受鸲鹆鳥形。

    聞其聲者。

    無不憎惡。

    若生人中。

    有所言說。

    人不信受。

    斯事皎如目對。

    故雲明了易述。

     言二至??者。

    二行教也。

    文有四意。

    初局所被之機。

    二約行業取舍。

    三辨教文委回。

    四顯結罪再科。

    富陽雲。

    行教者。

    毗尼事相。

    非行不成。

    教能論之。

    故雲行教。

    大毗尼藏匠。

    禦出家五衆。

    發足興行。

    終登道益也。

    取舍者。

    輔篇雲。

    二持依行名取。

    兩犯須辨為舍。

    又犯重求辨名舍。

    犯殘可救名取。

    故律序雲。

    可救有十三也。

    又七法治令改過名取。

    惡馬滅殡無再收義名舍。

    有人雲。

    十三難沙彌定舍。

    輕遮已。

    出家者。

    不應驅出。

    定取。

    立綱緻者。

    緻。

    舉也。

    如網有綱舉目正也。

    今立五篇七聚之綱。

    舉二百五十戒目也。

    又立衆行。

    為住持之綱。

    非法舉治。

    自共二行網目。

    然正也。

    顯于持犯。

    戒戒釋相。

    是謂為犯顯犯。

    不犯者下顯持。

    又僧尼戒本。

    廣顯止持。

    略顯作犯。

    廿揵度。

    廣顯作持。

    略顯止犯也。

    決于凝滞于言教。

    不了曰疑。

    于事罪不通曰滞。

    謂調部增一。

    波離。

    于一一教罪疑滞。

    問佛世尊。

    一一解釋。

    決疑滞也。

    又戒戒境想。

    後四句中。

    兩句疑。

    兩句想。

    而于事罪。

    本迷始終無罪。

    轉想有前心蘭。

    是名決疑也。

    乃至諸揵度文。

    皆有決疑滞也。

    指事曲宣者。

    有人雲。

    指淫事委曲宣說。

    約境三趣人男女。

    非人男女。

    畜生男女。

    于上三趣男女。

    有覺睡眠。

    新死未壞。

    少分壞。

    委曲而宣。

    有三千六百句。

    律文一披即解。

    不在再看。

    故雲又無重攬之義。

    一戒既爾。

    餘戒句法不定。

    委曲亦然。

    結罪明斷。

    初戒結罪。

    初動身口吉。

    進趣輕蘭。

    執捉重蘭。

    入如毛頭得夷。

    因中随住随結。

    至果攬因成果。

    但有果罪。

    是明斷也。

    事有再科。

    于此淫事上。

    學而識知。

    故作其罪有二。

    一則違制。

    二是業道。

    不學而犯。

    有不學吉。

    于事疑吉。

    不識提。

    總是再科之??也。

     第二總料簡二教宗體相濫使異相。

    中二。

    初雙标二教相濫宗判自分。

    二謂内下。

    正對辨宗自分之相。

     言然至矣者。

    化制二教也。

    修。

    說又雲。

    行也。

    環圓也。

    謂化行二教。

    皆有淫盜煞妄。

    教文環圓。

    次第攝護。

    修行不别。

    非無相濫也。

    由上相濫。

    今舉宗以判。

    理自明矣。

    即下文。

    化教。

    約理為宗。

    行教。

    制防身口。

    以事為宗也。

    謂制教所防處淺。

    化教所防處深。

    深淺既自差殊。

    事理條然自别。

    故雲理自彰矣也。

     言謂至教者。

    辨常雲。

    如以内心所發善惡。

    未動身口。

    早結其犯。

    須準化教所斷。

    以理為宗。

    外用施為等者。

    如律有所運為。

    若持若犯。

    要動身口已。

    方準行教判。

    以事為宗。

    内心違順者。

    違則嗔。

    順則貪。

    貪順嗔才發。

    則有所違。

    且化教約心。

    理是心本。

    理既寂滅。

    有動則乖。

    若違順俱無。

    則順于理體。

    又釋。

    違理起惡。

    順理修善成持。

    若托理者。

    則準化教。

    約外施為。

    防護身三口四。

    發言身作事。

    始表彰約外。

    事離七非。

    即依行教也。

     三雙明二教得罪重單文二。

    初辨罪重單。

    二引經成證。

     言然至罪者。

    如違化教則輕。

    謂煞盜等。

    但受業道一報也。

    違行教者則重。

    非但業道。

    兼有違制。

    故曰重增聖制之罪也。

     言故至罪輕者。

    善生經也。

    經。

    明二人同作一罪。

    不受戒者罪輕。

    受戒者罪重。

    違理故。

    豈非業道。

    及違佛制。

    故得二罪也。

    問。

    佛既知衆生應犯。

    何須制戒。

    重增其罪。

    若其不知。

    非一切智。

    答。

    佛何不知。

    所以制者。

    有能持者。

    則功成聖果。

    若不制則失斯益。

    縱有破者。

    遠有出期。

    以善業孰得解脫故。

    若其不受。

    長淪生死。

    無有出期。

    譬如病人服于寫藥。

    雖知加困。

    即有差期也。

     第二文三。

    初指經廣明。

    作徴立之由漸。

    二所以下。

    正嶽更立所由。

    三恐迷下。

    正釋更分之意。

    顯鈔統斯大綱。

    一唱。

     言文至别者。

    慈濟等雲。

    謂指上證文。

    善生經中自廣明也。

    古人将此文結上。

    今将向下生下徴起之因。

    謂經文中。

    自廣明二教差别。

    此中更約化行。

    分三者何也。

    故言所以更分者。

    恐迷已下。

    正釋更分所以也。

    恐迷二教之宗體。

    所以更分。

    化教。

    以理為宗。

    用心為體。

    行教。

    以事為宗。

    用身口七交為體。

    今于經律廣教之内。

    分其分齊。

    故更明也。

    恐妄述業行之是非。

    化教。

    以内心無相為行。

    行教。

    外事防非止惡為行。

    化教犯者。

    有業道。

    無違制業。

    但依理事二忏皆除。

    行教犯者。

    有違制業。

    及業道業。

    事須篇聚。

    依律明忏及與理忏方滅。

    恐行教犯者。

    不依律忏。

    妄述依于事理是之與非。

    故更分也。

    又恐行教自對外事。

    防護身口七支為是。

    妄述化教約心無相為非。

    又恐依化教者。

    約心無相為是。

    妄述防護身口七支者為非也。

    故立此第七一門。

    永用蠲簡。

    除不達二教之迷也。

    故下諸篇。

    不通俗者。

    是行教收。

    忏篇及道俗化方。

    通道俗者。

    是化教攝。

    并依此大綱也。

     第八門二。

    初标次釋。

    言第至意者标也。

    上對道俗七部。

    明化制二教宗體。

    行業不同。

    足無疑濫。

    而于道中。

    更簡僧尼二衆同異之相。

    故明也。

    僧存略梵。

    尼約女聲。

    男女類殊。

    故稱二部。

    通塞者。

    如初篇四戒。

    二部同制。

    說名為通。

    如僧有教誡日暮。

    尼有紡續。

    二部?不相通名塞。

    下三十篇中。

    有僧尼通塞意。

    皆準此大綱。

    釋文二。

    初明二部通意。

    二餘有下。

    辨二部塞意。

    前二。

    初明事法相同。

    統鈔諸門詳用。

    二若辨成下。

    重述犯相難易。

    指鈔及戒本自分。

     言然二至用者。

    淫盜煞妄。

    壞生畜寶。

    非時不受食等。

    僧尼戒同。

    名同戒。

    如集僧明足。

    與欲結界持衣加藥等。

    同是佛制。

    故名同制。

    事法相同。

    事則情事非情事。

    情非情合事。

    法則羯磨白四白二單白。

    對首心念并同。

    謂與大僧相似。

    故曰相同。

    靈山問雲。

    何不言共戒耶。

    答。

    受法别故。

    故不言共戒也。

    對事進趣施為。

    謂之行用。

    人法如非。

    謂之儀式。

    類例??準僧法。

    具在二十九篇之中。

    除尼衆别行一篇。

    随意詳用。

    發正雲。

    除三篇。

    尼衆沙彌諸部等三。

    意謂不然。

    如沙彌篇。

    尼沙彌法式不異。

    若知諸部行事。

    曉識宗途。

    極為要也。

     言若至相者。

    如尼家弁成犯相。

    尼以僧俗男為犯相。

    僧以尼俗女為犯相。

    僧尼戒本。

    從來自别。

    若隐而難知。

    具在随相者。

    如淫即有衆多難相。

    且如尼淫處有三。

    七毒曆之。

    得二十一句。

    如此難相。

    具在鈔僧随戒釋相中也。

    諸戒總有。

    不能繁序。

    有人釋雲。

    取律本随相者不然。

    此之十門鈔意。

    皆統易知。

    指在尼家戒本。

    男女互為犯相。

    彼處易知。

    若隐指在鈔随相。

    因明僧戒相尼戒難相。

    便為出也。

    若指在律中。

    如何論鈔中行事。

    故尼别行中雲。

    尼八重中。

    前四大同僧中。

    故末出也。

    故知。

    即指鈔随相中。

     第二辨二部塞意分三。

    初标次列。

    三此下。

    結略指歸。

     言餘至戒者。

    标也。

    男女形報既别。

    防過亦殊。

    故雲約位之戒。

    故尼别行雲。

    今簡取唯别者。

    共為此科。

    使臨事即披。

    不事浮缦。

    第二列中分二。

    初列不同之相。

    二而是下。

    簡取盛行難知。

    統下别立篇顯。

     言謂至異者。

    輕重不同。

    如摩觸。

    尼得夷則重。

    僧得殘即輕。

    又漏失。

    僧得殘則重。

    尼得提則輕。

    尼造房得提則輕。

    僧得殘故即重。

    一事上。

    僧尼輕重不同。

    有無互缺者。

    僧。

    有辄教不差教誡日暮等戒。

    尼衆即無。

    尼。

    有不作本法六法言人紡續四獨等戒。

    僧則無也。

    故雲互缺。

    犯同緣異。

    畜缽不說淨。

    僧尼二衆。

    俱得提罪。

    即是犯同。

    僧開十日。

    尼須當日說淨。

    即是緣異。

    又與外道食戒。

    同犯提罪。

    即是犯同。

    僧與外道。

    男女皆犯。

    尼與外道。

    男犯女不犯。

    是緣異也。

     言而至中者。

    不同戒中。

    簡取種相難知。

    當世盛行。

    指在尼衆别行篇明也。

    後四重中觸八?。

    三十七殘中言人四獨。

    單提中紡續。

    并是當世盛行。

    及種相難知。

    故釋。

    如摩觸是淫種。

    腋下膝上腕後。

    此相難知。

    八?已下例然。

    則顯世不盛行。

    種相易知。

    不釋。

    如本法六法不作。

    即犯易也。

    自餘諸戒。

    世不盛行。

    故總略也。

    故鈔雲。

    餘上下戒。

    非無種相。

    行希寡用。

    且略而已。

    别行即自行。

    七法相攝。

    及八敬等。

    是衆行。

    即受說安恣等是。

    皆指在尼衆别行篇中明也。

     言此至大疏者。

    結略指歸。

    謂結略鈔本末。

    明尼戒來诠。

    指歸不同之意。

    在首疏也。

    有無互缺。

    即是分宗。

    宗途自别。

    辄教日暮不差。

    即是僧宗。

    紡續四獨。

    即是尼宗。

    輕重不同。

    犯同緣異。

    衆行即是分類。

    約摩觸缽說淨及别衆行。

    僧尼同制同依。

    而男女之類不同。

    輕重約緣有異。

    故雲分類。

    猶未顯其來诠者。

    如其篇中。

    但直明宗類不同。

    觸八四獨等戒。

    猶未明本犯緣起人。

    誰見誰可誰舉自。

    佛世尊在何處制。

    如是制戒來由。

    能诠教顯。

    故曰來诠。

    此但分其宗類。

    未辨如是來诠。

    諸有不同之意。

    具如大疏。

    上但明其不同。

    未明不同之意。

    不同之意故。

    指首大疏中。

    彼疏雲。

    如畜缽。

    大僧何故開十日。

    釋雲。

    具二義。

    一僧寔多利用。

    于十日。

    欲使籌量布施人故。

    二大僧不制有伴。

    喜獨遊行無伴可對。

    故開十日。

    使覓伴對說。

    尼師反前。

    故不開一夜。

    此即是不同意。

    又摩觸尼重僧輕者。

    尼則煩惱厚重。

    既受摩觸。

    必為陵逼。

    成大過故。

    方便之内。

    制與重名。

    故得夷罪。

    丈夫摩觸。

    必無陵逼。

    不須深防。

    限分中制。

    故犯輕也。

    又女人貪觸情重。

    得有背夫從他之義。

    此則輕重不同之意。

    問。

    尼有伴故。

    缽制當日。

    經宿結犯者。

    如長衣戒。

    尼亦有伴。

    何故由開十日耶。

    答。

    二尼同伴。

    有同活之義。

    既總是财主說淨不成。

    須求别人。

    故由開十日。

    衣有分義。

    同活故開。

    缽不可分。

    決屬處定。

    随有即說。

    故不開也。

     第九文二。

    初标。

    次釋。

     言第至意者。

    标也。

    靈山雲。

    雖下三衆戒法未具。

    然俱是内衆。

    為制教所局。

    戒戒之末皆結其罪。

    而未知随行之相。

    與大僧同異如何。

    故有此門次之明也。

    五衆之中。

    三是下位。

    雲下三也。

    發正雲。

    一。

    梵雲戒叉摩耶。

    此翻為學法女。

    學法之義。

    如下所解。

    二。

    梵雲沙彌。

    舊為息慈。

    謂息惡行慈。

    唐三藏翻為勤?。

    謂為大僧勤人所驅?也。

    三。

    梵雲沙彌尼。

    此翻為勤?女。

    謂為大尼勤人驅?也。

    随中之行。

    異之與同。

    于此門中。

    辨其意也。

    下三十篇中。

    皆統斯大綱之意耳。

     釋中二。

    初明二種沙彌。

    與大僧尼。

    同異之相。

    二式叉下。

    辨六法女與大僧尼。

    同異之相。

    前二。

    初對僧辨其同異。

    意統諸篇。

    二自外下。

    别顯行法全殊。

    統下二篇之意。

    前二。

    初便明體一數異。

    二就餘下。

    正辨行同位别。

     言二至于十等者。

    有二意。

    上則體一。

    下辨數異。

    此謂沙彌能令心相。

    與大僧同所發業體。

    故不異也。

    故雲同大僧無作。

    ?雲。

    準律大小揵度中。

    沙彌得戒。

    具列七支。

    則總發故。

    善生經雲。

    十戒無無義語兩舌惡口。

    是義不然。

    我今受持淨口業。

    故俱得七支。

    智論亦同。

    彼雲。

    佛法貴實語故。

    以不妄為先。

    自餘通攝。

    不待言及。

    則許沙彌于情非情。

    皆發得戒。

    與大僧不異。

    故雲同大僧無作。

    故鈔下文雲。

    十戒三衆。

    情及非情。

    同大僧發也。

    又相疏雲。

    十戒者。

    案心論及多論。

    并須普緣情非情發。

    如戒體引。

    乃可有漏不滿。

    具不具别。

    若爾。

    何故但列十戒耶。

    答。

    以非具位。

    且就力分。

    故唯說十。

    複以惡作義通故。

    戒戒結罪不得。

    以但說十。

    即不令分學。

    其猶大僧。

    豈可盡說五篇戒耶。

    位雖未滿。

    然戒分學。

    故普緣也。

    又複此十。

    即為具戒體。

    故報恩注雲。

    沙彌十戒。

    比丘具戒。

    始終恒一。

    随時立名。

    譬如樹葉春夏青。

    秋時則黃。

    冬時則白。

    随時異故。

    樹葉則異。

    而其始終故是一葉。

    戒亦如是。

    常亦一戒。

    随時有異也。

    問。

    體與大僧既同。

    所發境不異。

    何須更受具足戒耶。

    答。

    約其所防。

    有五篇輕重。

    先但得一。

    今如其四為滿足。

    故佛制受也。

    非謂後受戒體更新得也。

     言就至末者。

    此釋行同位别也。

    随行類等塵沙。

    對諸惡境。

    皆能防護無作之體。

    若異何故能治。

    是同即行同也。

    結罪居第五篇者。

    靈山雲。

    沙彌。

    但有所犯。

    無論輕重。

    皆結吉羅。

    吉羅居第五篇。

    非謂第五篇中别有沙彌吉也。

    就位在諸戒末者。

    律結成犯相雲。

    比丘比丘尼。

    波羅夷。

    式叉靡那沙彌沙彌尼。

    突吉羅。

    沙彌在其戒末位也。

    此位别也。

     言自至明者。

    行法不同者。

    行其五德。

    是行。

    說十種法。

    破于外道。

    是法。

    大僧都無。

    即不同也。

    取舍有異者。

    ?雲。

    有供養三寶故。

    得自摘花果。

    開壞生為取也。

    不為供養三寶。

    即制名舍。

    大僧尼等。

    無有此義。

    名為有異。

    此等諸文。

    在下沙彌别行篇中具明也。

    各者。

    謂二種沙彌。

    同者。

    同在沙彌别行篇明。

    尼沙彌與僧沙彌别者。

    在尼衆别行篇中明之。

    故雲各也。

     第二式叉中二。

    初辨宗異體不異。

    别生一位之文。

    二自餘下。

    明通行同不同。

    統尼别篇所顯。

     言式至發者。

    發正雲。

    為對古師立義。

    于受六法言下。

    更發得無作戒體。

    為破此義。

    以受沙彌戒時。

    此六法戒體已發竟。

    故雲。

    或體更不重發。

    首願同破也。

    式叉摩那。

    此雲學法女。

    今為女人煩惱垢重。

    将欲受其大戒。

    先以調伏身心。

    則以六法調心。

    為受大戒緣。

    二年調身。

    知有胎無胎身心清淨。

    堪受大戒。

    以律中度任身女人起過故。

    制二年學之。

    六法者。

    一不受染心男子摩觸。

    防初戒故。

    二不盜四錢。

    防大盜故。

    三不煞蟻子。

    防煞人故。

    四不得小妄語。

    防大妄語故。

    此四為護初篇根本四性戒故。

    五非時食。

    六飲酒。

    此二是遮戒。

    此六種法。

    女人喜為。

    偏制令學也。

    若犯四根本即滅傧。

    若犯四戒方便。

    随缺皆得一一重與。

    不限多少。

    如至二歲垂滿。

    于此六中。

    随犯一法。

    皆須更與六法也。

    此六法女。

    受沙彌戒時。

    體已發竟。

    今但遙作羯磨後。

    喚來語六法令三歲修學。

    故雲是其學宗。

    此體更不重發也。

     言自至顯者。

    上明其同。

    二必有下。

    辨異。

    謂除六法之外。

    名自餘也。

    随行者。

    随戒起行。

    名随行也。

    同諸三衆者。

    諸釋不同。

    當陽折中雲。

    僧尼為一。

    沙彌為二。

    沙彌尼為三。

    輔篇兩解。

    初解同前。

    次解雲。

    一大僧。

    二大尼。

    三二衆沙彌。

    進退無在學之者。

    問。

    位既未滿。

    聞戒成難。

    雲何令學。

    答。

    于其戒律雖未合聞。

    準母論。

    若于随行和上須教。

    而不得說罪名種相。

    但行護離過也。

    必有不同者。

    得與大僧尼授食。

    自從沙彌俗人等食。

    又不得與沙彌尼過三夜。

    自不得與大尼過三夜。

    是不同之相。

    如下尼衆别行篇中明也。

     第十文二。

    初标。

    次釋。

     言第至意者。

    标也。

    來意者。

    前叙教門意圓。

    所被之機意足。

    則顯鈔所引用正文之意。

    去濫傳真。

    ??何删略。

    聖言所未明故。

    次門辨其諸意也。

    鈔者。

    撮略為義。

    引用真正文意。

    去濫意。

    傳真科酌意。

    文勢離繁。

    故舉之乃雲。

    引用正文。

    去濫傳真。

    科酌意也。

    引用正文者。

    初标根本僧祇。

    明是本一之教。

    次列五師分部。

    即使有無不同。

    今取四分為所宗。

    當律無文。

    即辨引用餘部。

    餘部若無。

    次取釋律之論。

    論無。

    取釋律之集。

    自餘諸部。

    無教可用。

    略不言之。

    釋律集無。

    取大小乘經論古人章疏。

    從本列至未顯。

    是鈔引用文意。

    欲望鈔文還如本一之教。

    此是引用正又意。

    去濫意者。

    文義淺局。

    多附世情。

    久已焚除。

    愚藂猶用。

    今列名使識。

    隔彼愚心。

    是其意也。

    傳真不可盡取。

    事須随科要者。

    斟酌意取。

    堪來入宗。

    佛令直引要言。

    是科酌意也。

     釋中二。

    初開章。

    二解釋。

     言初至意者。

    開章也。

     釋中。

    三段不同。

    則分三别。

    初明引用正經。

    次明世中僞說。

    後明鈔興本意。

    前二。

    初引正經。

    後明異執。

    前三。

    初标。

    次僧祇下列釋。

    三并具入下。

    通結指歸。

     言初至本者。

    标也。

    是佛所說。

    即是真正。

    兼明羅漢釋律本。

    亦名正本。

     列釋文二。

    初别列數本。

    二自餘下。

    通舉餘文。

    前二。

    初列佛所說律藏。

    二毗尼下。

    明小聖釋律論集。

    言僧祇至分别者。

    依經列也。

    鈔主大集經第二十七。

    彼經。

    古人兼以注解經文。

    所引僧祇。

    最居其後。

    今鈔。

    将祇是根本部。

    此是本一之文。

    餘是五部。

    所以向前或本疏雲。

    大集雲。

    夢?一段。

    後分為五也。

    經雲。

    廣博遍攬五部經書。

    是故名為摩诃僧祇。

    鈔依首疏。

    故注雲。

    是根本部。

    餘是五部。

    故首疏雲。

    總别有六。

    僧祇是總。

    以此部衆僧。

    行解虛通不偏執。

    遍順五見。

    以通行故。

    故雲廣博遍攬五部經書。

    故知。

    是總是根本部。

    餘是五部者。

    故經雲。

    如是五部。

    雖各别異。

    故知。

    餘是五部也。

    今僧祇者。

    不是根本僧祇。

    八十誦律也。

    準集正雲。

    根本僧祇。

    合有多卷。

    今有四十一。

    故知非也。

    今此僧祇。

    謂是二十部中大天部也。

    又如二十部中法藏部。

    既許是昙無德。

    何得不許二十部中大衆部。

    是僧祇律耶。

    此律。

    是釋法顯至中天竺天王寺得來。

    晉義熙十四。

    譯四十卷。

    案京目錄。

    凡九百十七紙。

    昙無德至所宗者。

    經雲。

    我涅槃後。

    我諸弟子。

    受持如來十二部經。

    書寫讀誦。

    ?倒解義。

    ?倒宣說。

    以倒說故。

    覆隐法藏。

    以覆法故。

    名昙摩鞠多(此雲法密部。

    經雲覆隐法藏即密義。

    或雲法。

    藏亦密義。

    即四分律也)。

    觀音雲。

    言倒說者。

    凡明行法。

    先因後果。

    今此律主。

    就化宣說。

    先果後因。

    以倒說故。

    故言颠倒解義也。

    鈔者所宗。

    鈔主師承。

    元依四分作鈔。

    故曰所宗。

    昙無德律者。

    前後兩譯。

    初覺明。

    弘始十二年。

    譯四十五卷。

    後法領。

    至弘始十五年。

    譯六十卷。

    凡一千三百一十五紙。

    薩婆多部十誦律。

    經雲。

    而複讀誦書寫外典。

    受有三世。

    及以内外。

    破壞外道。

    善能論說一切性悉得受戒。

    凡所問難。

    悉能答對。

    是故名為薩婆帝婆(受者執也。

    此部三世有實體。

    一切性者。

    三性之中。

    悉得受戒。

    即十誦律也)。

    薩婆多部者。

    晉弗若多羅。

    弘始六年。

    譯五十八卷。

    卑摩羅叉。

    譯善誦為三卷。

    都六十一卷。

    凡一千四百三十紙。

    彌沙部(五分律)。

    經雲。

    不作地相。

    水火風相。

    虛空識相。

    是故名彌沙塞(此之六界并說為空。

    雲不作相也。

    彌沙塞者。

    此雲不著有無觀。

    即五分律也)。

    彌沙塞部者。

    釋法顯。

    至師子國得來。

    至宋景平元年。

    佛陀什。

    譯三十四卷。

    凡五百九十七紙。

    迦葉遺部(解脫律。

    此有戒本)。

    經雲。

    說無有我及以受者。

    轉諸煩惱。

    猶如死屍。

    是故名為迦葉毗(外道執有實義。

    受用塵境為受者。

    轉諸煩惱者。

    轉猶舍也。

    故以舉喻猶如死屍。

    此名重空觀。

    則解脫律)。

    迦葉遺者。

    此雲解脫律。

    此有梵本未譯。

    唯有戒本一卷。

    後魏興和二年。

    般若流支譯也。

    婆粗富羅部(此律本未至。

    此依大集分别也)。

    經雲。

    皆說有我。

    不說空相。

    猶如不兒。

    是故名為婆蹉富羅(解雲。

    婆蹉者。

    此翻為犢。

    富羅此雲子。

    正是犢子部也。

    此部計我。

    非是即蘊。

    亦不離蘊而有實我。

    梵雲婆羅畢栗吒托那。

    新譯雲愚異生。

    舊譯為小兒。

    準此經中。

    應言猶如愚異生。

    以其異生。

    計有實我。

    指此為喻。

    經雲小兒。

    即愚義)經雲。

    善男子。

    如是五部。

    雖各有異。

    而皆不妨諸佛法界。

    及大涅槃。

    問。

    此依大集分别。

    準大集經中。

    列有六部。

    雲何亦有五部者。

    答。

    諸家不同。

    相部東塔。

    通其僧祇。

    總有五部。

    鈔準首疏。

    總别有六。

    今依師承。

    不勞廣叙。

    僧祇是總。

    故雲遍攬。

    後五是别。

    故雲不妨諸佛法界。

    及大涅槃。

    故經雲。

    摩诃僧祇。

    其味淳正餘。

    部如彼添甘露也。

    問。

    經中僧祇在後。

    鈔列先者。

    戒本疏雲。

    僧祇實先。

    滅後方有。

    以廣博故。

    通合五意。

    故是總也。

    所以初列。

     第二明釋律論。

    前是論。

    後五百問下。

    是集。

    一唱。

     言毗尼至集者。

    問。

    此之論集。

    雲何在律本中列者。

    答。

    準南山目錄。

    并是律部所收也。

    ?雲。

    毗尼母論八卷。

    苻蘭譯。

    毗尼之義。

    從此論顯。

    顯現是生。

    既從此論。

    而得顯現。

    故名此論。

    号毗尼母。

    如母生子。

    故得名焉。

    善見論八卷。

    五百羅漢。

    善能解釋。

    名為善見。

    外國僧伽?陀羅譯。

    摩得勒伽十卷。

    天竺僧?摩譯。

    薩婆多論九卷。

    失譯。

    即是律主名。

    依主得名。

    并傳者。

    僧祐撰薩婆多關西江東師資傳五卷。

    鼻奈耶律十卷。

    或雲毗奈耶。

    但梵音輕重不同。

    是大乘律。

    後秦竺佛念譯。

    毗奈耶是梵。

    律是漢音。

    漢梵雙彰。

    名毗奈耶律。

    明了論一卷陳時真谛譯。

    兼出疏四卷。

    一一條牒律師事法。

    而釋其理分明。

    故雲明了。

    五百問法二卷。

    後秦卑摩羅叉。

    答惠觀法師五百問。

    因以立名也。

    時談曰。

    卑摩軌語。

    惠觀才錄。

    都人繕寫。

    紙貴如玉。

    出要律儀者。

    梁武帝出二十卷。

    以律教開。

    王得聞遣疑。

    令王心淨故。

    所以梁帝準律集也。

    出其律中行用要之儀。

    則名出要律儀。

     第二通舉餘文中二。

    初别标略諸部之意。

    二并大小下。

    通舉所取論經。

     言自至列者。

    自前律論已外者。

    名曰自餘。

    二部。

    十八。

    二十部。

    别名衆部也。

    分部既多。

    名為文廣。

    無??引用。

    故不列也。

    鈔雖不列。

    講解略明。

    準唐三藏傳。

    一百年後分五部。

    如上所列。

    二百年後。

    分為十二部。

    四百年後。

    分十八部。

    部執論。

    宗輪論。

    或十八。

    十九。

    文殊問經有二十部。

    舍利弗問經有二十二部。

    今總會之為二。

    初明二部。

    次辨二十部。

    初者準舍利弗問經。

    分二者。

    一大衆。

    二上座部。

    上座部内耆年雖多。

    而僧數少。

    大天朋内耆年雖少。

    而衆數多。

    準婆沙部執。

    鹹有緣起。

    不能錄也。

    第二明二十部者。

    宗輪論雲。

    如是傳聞。

    佛薄伽梵。

    般涅槃後。

    百有餘年。

    去聖時淹。

    如日久沒。

    摩竭陀國。

    俱蘇摩城王。

    号無優。

    統攝瞻部。

    感一白蓋。

    化治人臣。

    是時佛法大衆初破。

    所以爾者。

    大衆部中。

    凡多聖少。

    上座部内。

    凡少聖多。

    是故二中大衆先破。

    至二百年。

    流出三部。

    一一說部。

    二說出世部。

    三雞胤部。

    次二百年。

    大衆中複出一部。

    名多聞部。

    次第二百年。

    大衆部中。

    複出一部。

    名說假部。

    說世出世法。

    有假有實。

    不同一說。

    一向說假。

    又不同出世。

    一切皆實有也。

    次二百年滿。

    有一出家外道。

    舍耶歸正。

    亦名大天。

    非是前緣造逆大天。

    于大衆中出家受戒。

    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