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搜玄錄

關燈
聞精進。

    居制多焉。

    彼部僧。

    重詳五事。

    因茲乖争。

    分為三部。

    一制多山部。

    二西山住部。

    三北山住部。

    如是大衆中。

    合成九部。

    一大衆。

    二一說。

    三出世。

    四雞胤。

    五多聞。

    六說假。

    七制多。

    八西山住。

    九北山住。

    其上座部。

    經爾許時。

    一味和合。

    三百年初有小乖争。

    分為兩部。

    一說一切有部。

    二上座部。

    轉名雪山部。

    次三百年。

    從說一切有部。

    流出一部。

    名犢子部。

    次三百年。

    犢子中流出四部。

    一法上部。

    有法可上。

    二賢胄部。

    賢者。

    部主之名。

    胄者。

    苗??之義。

    三正量部。

    謂權衡刊定。

    名為正量。

    四密林部。

    謂近山林青翠蓊郁繁密。

    部主居此。

    從所居為名。

    次三百年。

    從一切有部。

    複出一部。

    名化地部。

    次三百年。

    從化地流出一部。

    名法藏部。

    或名法密。

    此羅漢。

    是目連弟子。

    習師所說。

    以為五藏。

    一經。

    二律。

    三論。

    四咒藏。

    五菩薩藏。

    為法所護。

    次三百年末。

    從一切有。

    流出一部。

    名飲光部。

    梵雲迦葉波。

    此人身光極盛。

    飲蔽餘光。

    令不複現。

    此之部主。

    是彼苗??。

    故名飲光。

    至第四百年。

    從一切有部。

    複出一部。

    名經量部。

    此師準依經。

    為正量。

    不依律論。

    此經部師。

    從主為名。

    如是上座部出十一部。

    一說一切有。

    二雪山。

    三犢子。

    四法上。

    五賢胄。

    六正量。

    七密林。

    八化地。

    九法藏。

    十飲光。

    十一經量。

    并前大衆九部。

    合二十部也。

    諸解不同。

    不能繁述。

    且一家爾。

     第二通舉所取論經文二。

    初通舉經論。

    二與律下。

    釋所取經論之名。

    一唱。

     言并至律者。

    并大小乘經者。

    涅槃花嚴等大。

    阿含遺教等小。

    及以二論。

    大小乘二論也。

    智論地持等大。

    成實毗婆沙等小。

    問。

    此大小乘論。

    與前釋律之論。

    何别耶。

    答。

    前釋律論。

    一一皆解律文。

    後小乘。

    宗途執計。

    所明定慧等法。

    即是小乘。

    非是正解律文。

    故不同上。

    與律相應者。

    此上大小乘論。

    與律相應也。

    名随經律者。

    随經中有解律文處。

    名随經律。

    戒疏之中。

    有随經律及随律經。

    疏雲一部律文。

    知何不說制局。

    篇聚。

    出僧道所行。

    傍兼心視。

    通彼四部。

    時明餘戒。

    惟俗二衆。

    以義判文。

    初是當宗。

    餘二随律也。

    随經律者。

    如涅槃中。

    八穢七篇二戒。

    如阿含中。

    七滅六聚犯聚等相。

    豈是俗行。

    故名斯文。

    為随經律。

    上所列者。

    是經中有解律處。

    即顯下三十篇中所引。

    皆是随經律也。

     言并至中者。

    通結旨歸也。

    并者。

    總從正本乃至二論來。

    故雲并也。

    一一盡具。

    書在彼錄。

    故雲具入也。

    非其僞本。

    故名正錄。

    錄者。

    記經目錄也。

    費長房者。

    姓費。

    名長房。

    是随文帝楊堅時人。

    其人廣識多聞。

    深解佛法。

    當時改後周大蒙二年。

    為開皇元年。

    開皇得二十年後。

    改為仁壽元年。

    其人于開皇年中。

    撰三寶錄。

    都十五卷。

    案京目錄内題雲。

    曆代三寶記。

    凡三百八紙。

     第二明異執分三。

    初标。

    次别列。

    三已外下。

    結略未盡之名指歸别顯。

    一唱。

     言次至抄者。

    情見不同。

    名為異執。

    法聰者。

    ?雲。

    魏朝人。

    未詳氏族。

    本是僧祇律師。

    自考戒法原興。

    便依四分羯磨。

    律本流行。

    随方不同。

    關内僧祇。

    江左十誦。

    四分一律。

    由在藏中。

    未曾行用。

    聰雲。

    既依四分受戒。

    何得餘部随行。

    則于藏中撿四分律。

    講說流行。

    雖未出疏文。

    口以傳授。

    即此雲四分之首。

    故最初列。

    覆律師者。

    聰之弟子。

    随講說錄。

    出疏六卷。

    即疏之始。

    光律師者。

    齊朝定州人。

    姓楊氏。

    前覆律師疏雖六卷。

    光乃再綴所聞。

    兼意參釋。

    後便改疏。

    四卷成文。

    百二十紙。

    故雲二度出疏。

    理隐樂。

    謂洪理。

    昙隐。

    道樂。

    并北齊人。

    洪理着鈔兩卷。

    昙隐造抄四卷。

    道樂造抄一卷。

    遵統者。

    名洪遵。

    北齊僧統。

    缵疏八卷。

    洪淵律師學承遵。

    後有疏。

    未詳卷軸。

    雲晖願三師。

    并光之門人。

    道雲造疏九卷并抄一卷。

    道晖造疏七卷。

    法願随朝西河人。

    制四部律疏是非抄兩卷。

    道洪法勝二律師。

    并随朝人。

    各出抄。

    未詳卷軸。

    智首律師。

    姓皇甫氏。

    造疏二十卷。

    五部區分抄二十一卷。

    法勵律師。

    趙人。

    姓李氏。

    造疏十卷。

    基律師。

    有疏。

    未詳根緒。

    已外下。

    結略未盡名也。

    昙瑗律師。

    陳朝金陵人。

    僧祐律師。

    梁朝人。

    鈔主前身。

    靈祐律師。

    随朝相州演空寺。

    俗姓趙氏。

    定州人。

    七歲欲出家。

    父母不聽。

    自歎。

    七歲不得出家。

    一生壞矣。

    至二十二受具。

    大興佛法。

    諸師以下。

    總述其人不一明也。

    及江表下。

    指處。

    江是京江。

    表是江外。

    同州等。

    并是從關西北。

    并名關内。

    同州雍州等也。

    黃河之南。

    号州也。

    蜀部神錦。

    部類數州。

    諸餘已下總述其處不一明也。

    義抄者。

    濟雲。

    鈔主集義鈔亦三卷。

    海東有師将去。

    此無本也。

     第二明世中僞說分三。

    初标。

    次列。

    三如是下。

    結釋上文。

    兼餘存略一唱。

     言次至略者。

    僞經已上。

    标也。

    發正。

    引邁法師撰譯經圖記雲。

    夫言翻譯者。

    皆以記某時某甲三藏同譯人。

    徒衆。

    執筆回文。

    及置大使。

    并判官翻譯使等。

    具注日月。

    譯記奏聞。

    然後依此人錄。

    即有流傳之益。

    今大小乘經論。

    涅槃經唯識論等。

    并是入正目錄數。

    費長房錄皆以廣論記傳。

    辨其佛法真僞。

    因茲撿古來。

    大有造僞經。

    及以諸論。

    如文所序。

    将辨真僞。

    大分有四。

    一者僞經論。

    金棺經。

    獨覺論等。

    一向是僞。

    此後代愚人。

    妄自造作。

    非佛所說。

    故稱為僞。

    二者失譯。

    準費長房錄。

    第十三十四。

    條疏大小乘經失譯。

    如提謂寶印毗羅三昧經。

    像法決疑經等。

    并是大乘失譯中列。

    當時譯出此經。

    屬以國土喪亂。

    無有目錄記得三藏名字。

    及以譯時年月。

    雖是正經。

    入失譯之目。

    三者疑僞。

    如諸佛下生經。

    淨行優婆塞經等。

    此經。

    文理參餘正譯之經。

    以濫其真經。

    故雲疑僞。

    又名字。

    與入藏目中少同。

    參涉真經。

    無有目錄記傳所載可??。

    故雲疑僞。

    又解。

    如上失譯。

    無傳記可??。

    亦令人疑僞也。

    四者正譯。

    即如摩騰所譯四十二章經。

    涅槃等經論。

    是也。

    今詳長房錄。

    更無疑僞之科。

    此失譯無可依??。

    即疑僞也。

    焚除者。

    靈山雲。

    随朝集得僞經。

    于尚書省前焚訖。

    藂者。

    聚也。

    謂愚者多聚頭為藂。

    猶自濫用者。

    商略猶濫。

    引用此僞經論。

    于章疏中。

    證成行事。

    即愚用者。

    非一謂為叢也。

    且述與律相應。

    如前所列者。

    謂僞經等。

    與律相應即列。

    與律不相應者。

    蓋不錄來鈔列。

    故雲餘文存略也。

     第三鈔興本意中分二。

    初标。

    次釋。

     言後至意者。

    标也。

    問。

    鈔依何興耶。

    答。

    固令撮略正文。

    包括諸意。

    是鈔興本意也。

    靈山問雲。

    前已序作鈔意竟。

    今何更明興意耶。

    答。

    上文見其古人章疏。

    如非行事之文。

    繁略不堪濟于新學。

    是作鈔興由。

    便明述作鈔文體勢。

    而未知鈔依何教迹而興。

    裁略聖教。

    今明本興之意也。

     釋文二。

    初正辨鈔興本意。

    二猶恐下。

    便明恐增不急之意。

    前二。

    初明鈔興本意。

    二庶令下。

    辨鈔興所為意。

    前二。

    初總而略明。

    二餘智下。

    别而廣釋。

     言夫至也者。

    總略明鈔興本意也。

    謂佛許撮略。

    是鈔興本也。

    律雲。

    諸比丘。

    欲不具說文句。

    佛言聽之。

    論雲。

    佛令引要言妙詞。

    直顯其義。

    固者實也。

    鈔主。

    實依佛。

    令删繁補阙式。

    固者執也。

    謂鈔主執其佛教。

    及與論文。

    令删繁補阙也。

    乃曰固令。

    謂以筆采取三藏之中要當之言。

    逗機得益微妙詞句。

    為三十篇中行事之文。

    謂之撮略正文。

    包舉也。

    該羅也。

    謂包舉該羅律論之中事法大意。

    作三十篇中。

    行事文前之意。

    謂包括諸意也。

     第二文二。

    初自述謙詞。

    奪歸知本。

    二每所下。

    既識其本。

    廣明鈔興之意。

    前二。

    初謙智淺人微。

    敢裁聖法。

    二雖然下。

    奪歸知本。

    顯引用有??。

     言餘至論者。

    上句。

    自謙智短。

    如螢耀之最微也。

    輔篇雲。

    以我智望佛智。

    如螢比于日月也。

    博雅雲。

    腐草為螢。

    亦名熠耀。

    待之熠耀之羽。

    光盛之貌也。

    熠(為立反)耀(以灼反)又釋。

    佛智如日。

    無幽不朗。

    菩薩如月。

    比佛不如。

    聲聞如星。

    光更劣也。

    我智如螢。

    自不能照。

    豈兼于他。

    下句。

    謙其識淺。

    故比之疏膚。

    疏者。

    準溫室經。

    心遊理外曰疏。

    膚常小人之稱。

    謂自謙我識量淺近。

    不能深達至理。

    如彼膚常之人。

    何敢已下。

    正謙撮略意也。

    侮謂慢也。

    猷法也。

    豈敢輕慢三藏聖法之真言。

    謂撮略正文。

    包括諸意。

    有其去取。

    似于輕慢也。

    何故不敢為。

    動成戲論故。

    不敢輕侮而撮略也。

    戲論者。

    準智論四謗義。

    夫一切法不可定執。

    言有增益謗。

    言無損減謗。

    亦有亦無相違謗。

    非有非無戲論謗。

    我智短識淺。

    所略聖教。

    恐動則成四謗。

    故略舉末後一謗。

    安國法師釋雲。

    第一離增益謗者。

    然佛說有。

    而非增益。

    不說一切實有。

    但說圓成萬德為有故。

    二離損減謗者。

    然佛說無。

    不成損減。

    不說一切皆無。

    但說遍計為無故。

    三離相違謗者。

    佛說亦有亦無。

    而非相違。

    如乳中酪性不應定答。

    但言亦有亦無。

    遇緣成酪。

    可說當有。

    不遇當壞。

    可說現無。

    四離戲論者。

    亦雲愚癡謗。

    佛說非有非無。

    而非戲論。

    衆生有煩惱。

    即得言非無。

    如來斷故無。

    即說言非有。

    涅槃。

    佛已證故。

    說言非無。

    衆生既未證。

    故得言非有。

    凡聖兩種。

    各有一種。

    非有非無。

    不成戲論。

     言雖至本者。

    雖然者。

    前縱後奪之詞也。

    雖然智短識淺。

    不敢論其有無。

    我學有所承。

    承必知本也。

    謂鈔主。

    親承首律師所學。

    故戒心疏末雲。

    承首律師講律。

    凡得二十遍。

    靈山雲。

    初聽首講。

    得十五遍。

    欲住出家。

    師頵(居筠反大)更勸聽得五遍。

    中間。

    僧事頵自為知。

    故雲學有所承也。

    人疑雲。

    律教事淺。

    何須多遍。

    見僧傳中。

    休法師。

    聽洪律師四分律三十遍。

    唇諸學徒曰。

    餘聽涉名矣。

    至于經論。

    一遍入神。

    今聽律部。

    逾增逾闇。

    豈非理可虛求。

    事難通乎。

    承必知本者。

    發正雲。

    即昙無德四分律。

    即是所承之宗。

    尋其本者。

    四分律主。

    依大律藏。

    分出此文。

    由于迦葉結集。

    尋其迦葉說。

    自如來。

    今四部律文。

    及諸經論。

    無非佛說。

    佛令欲不具說文句聽之。

    今依此制之本。

    以作斯鈔。

    故前列。

    正本雲昙無德部四分律也。

    鈔。

    者所宗。

    若欲取他部者。

    從本至未先觀與四分文義緩急輕重相開即取不等者。

    不取上不違于佛。

    本中與迦葉相當。

    下複順我所承撮略。

    皆是佛聽。

    望無戲論。

     第二文二。

    初明删略廣上。

    撮略正文。

    包括諸意。

    二而抄略下。

    蹑前撮略廣上固令。

    前二。

    初正明删略包羅行事之文與意。

    二及教通下。

    兼陳文意之下。

    餘論難義。

    指别所明一唱。

     言每至顯者。

    覆檢者。

    先解之事。

    今日作鈔。

    親更披檢。

    覆之虛實。

    雖自曾聞。

    或兼學解。

    恐與本文有違。

    更覆其言。

    撿之取實也。

    靈山雲。

    鈔主讀藏經得六遍。

    及諸文疏。

    如上下說也。

    于事之下廢立意多者。

    自古諸德。

    制造章疏。

    皆存廢立。

    諸意如是。

    所存情見。

    實繁廣也。

    今删其不當之文。

    略除廢立之意。

    雲并删略也。

    故知。

    上釋删繁他部經論不取。

    并得稱删也。

    止存文證者。

    謂。

    心存其要行事文。

    及文前所立之意。

    取證以為鈔中行事也。

    指事釋者。

    古今鹹引羯磨竟文釋也。

    今依羯磨疏。

    引于羯磨言下何時得戒。

    此一事下。

    廢立意多。

    羯磨疏雲。

    具戒發時。

    在何言下。

    答。

    如智論雲。

    羯磨竟時得。

    有律師雲。

    與汝受具足戒竟得。

    又有師雲。

    是事如是持者。

    是竟時也。

    又有雲。

    心論。

    第三羯磨一刹那項。

    作及無作。

    是根本業。

    律師已為第三說字。

    是得戒也。

    自古諸德制造章疏。

    總存上解。

    是情見繁廣。

    鈔主今并删略。

    雲解者多途也。

    心存文證者。

    謂心存要當之文。

    取證鈔中行事。

    鈔雲。

    今立一法以定。

    謂三說已。

    雲僧已忍與某事竟。

    此時羯磨竟。

    也故羯磨疏雲。

    理同智論受戒竟也。

    及教通餘論等者。

    謂持犯篇末雜料簡中。

    有六律相。

    一克漫。

    二錯誤。

    三自他。

    四分身口。

    五教人自成。

    兩業各分六。

    多人通使緣别業同。

    如是教文。

    通多論解。

    故雲及教通餘論。

    如是理相難知。

    自非通解律論之人。

    新學焉能究盡。

    指義鈔所顯也。

    鈔主自雲。

    鈔者。

    意在易識即行。

    前論難知。

    故且删略也。

    又鈔。

    戒體合通多成。

    二論廣辨是非。

    唯依成論本宗。

    而解多宗則是餘論。

    彼論。

    别有大種造。

    等流色。

    約七十五法。

    六門分别。

    如是理相難知。

    自非通律論之人。

    焉能究盡。

    故鈔但标二論不同。

    是此義也。

    文中甚多。

    旦舉一兩。

    消鈔文耳。

    富陽。

    引律中有三寶四谛法相之教義。

    與經論相通涉。

    者此之道理。

    體相難知。

    靈山。

    約律用成實論為宗。

    明其戒體。

    名教通餘論。

    發正。

    約律文同義異四句。

    而興争論。

    名通餘論。

    就此三中。

    富陽發正應好。

    靈山論體。

    鈔中現用。

    思之。

     第二文二。

    初依論立。

    理覆前撮略意取佛聽。

    二故文雲下。

    引教證成固令之旨。

     言而至意者。

    有二意。

    初引要詞。

    二自外下。

    明取不盡。

    釋前證文不盡取意也。

    富陽雲。

    謂此鈔中。

    鈔略律及經論先德文。

    紀為其誠證之文。

    多不具足委悉盡取。

    皆須與此部文義等者取。

    故雲。

    但取文義堪來入宗。

    自此已外餘有不盡之文。

    若必欲于此所引文外。

    尋讨事之始末。

    則非我行事鈔者之意也。

    且如标宗引文成德中。

    但是贊戒之文。

    即抄略将來證其戒德。

    而不具足委悉取其始末。

    如引地持雲。

    三十二相無差别因。

    皆由持戒得。

    若不持戒。

    上不得下賤人身。

    況複大人相報。

    今引此文來證戒德。

    如是贊戒德文義。

    堪來入宗。

    雖引此文。

    不知彼地持中。

    為何人說此。

    對治何事。

    即是自外不盡。

    必欲尋其始末。

    非鈔意也。

    證中二。

    初四分。

    二毋論。

     言故至聽之者。

    問。

    删略諸文。

    皆是聖說。

    豈非損減。

    依何理教。

    而有取不取耶。

    答。

    有教可??。

    故今引此。

    律說戒揵度因節會日。

    不知聽說何法。

    當說義時。

    不具說文句。

    諸比丘生疑白佛。

    佛言聽之。

    準此文意。

    我今作鈔。

    若不具說。

    即無過也。

    言毗尼至義者。

    謂非但當部有文許删。

    母論亦許。

    花嚴雲。

    彼論。

    諸比丘問佛。

    佛言。

    若說法時。

    從修多羅。

    乃至優波提舍。

    随意所說十二部經。

    欲示現此義。

    複有疑心。

    若顯次第說文。

    衆大時。

    文多生疲厭。

    若略撰集妙詞。

    直顯其義。

    不知雲何佛聽諸比丘。

    引經中要言妙詞。

    直顯其義證成。

    堪來入宗者。

    取無過也。

    故知。

    撮略包括。

    皆是佛令。

    鈔主固依佛令。

    即上固令之旨顯矣。

     言庶至福者。

    上兩句。

    明鈔臨機有用。

    不假問人。

    下兩句。

    彰教理。

    明無疑罪福庶望也。

    上來如是删略證文。

    望使新舊二學。

    臨前機宜有用。

    不待更訪問他人求學即。

    事即因。

    所對前事。

    撿文依之。

    即行教文既明。

    可複更疑被事得成不成之罪福也。

    故輕重儀雲。

    即以此律為本。

    搜括諸部成之。

    則何事而不詳。

    何義而非決。

    即斯義也。

    且如受戒一事。

    即有一篇。

    廣明八法調理九法往來。

    望令此篇。

    臨受戒機有用。

    無待訪問他人。

    遇受戒事。

    依文即行。

    教文既明。

    豈複疑得戒不得戒之罪福也。

     言猶至矣者。

    輔篇?雲。

    鈔主自意所作。

    繁處須繁。

    略處須略。

    特為折衷。

    濟其新舊二學。

    但恐後代之人。

    加不急之言。

    增益鈔文也。

    真宗無穢。

    荒草曰蕪。

    不急之務。

    時所不行。

    喻若荒草。

    恐穢鈔之真宗也。

    學行教者。

    見有不急之務。

    乃緻迷惑。

    若言行事鈔。

    複有不急之言。

    若言是疏。

    複不牒解。

    律本兩不成之故。

    緻此迷也。

    鳥鼠之喻。

    即存于加不急之務日矣。

    鳥鼠者。

    案佛藏經文。

    彼喻破戒比丘。

    形相似僧。

    業行如俗。

    不似一物。

    無所名目。

    猶如蝙蝠。

    聞人覓鼠。

    即飛升空雲。

    我有翅而是其鳥。

    聞人捕鳥。

    即入穴中雲。

    我有齒而是其鼠。

    不似一物。

    今鈔引意。

    與經少異。

    恐将不不急之教。

    穢我真宗。

    非鈔非疏。

    如似蝙蝠。

    非鳥非鼠。

    不似一物故。

    辨正論雲。

    蒼蠅招黑白之論。

    蝙蝠有鳥鼠之譏也上來十門不同。

    當第一别釋十門竟。

     第二總結十門。

     言此至論者。

    此有二意。

    初結上十門。

    并束三藏大綱之意。

    二若攬下。

    生起三十篇首對事興之别意。

    靈山輔篇折中富陽并雲。

    此之十條。

    即是十門。

    并總束諸門者。

    下三十篇為諸門也。

    發正。

    将此十條為總牒。

    以十門為諸門。

    然兩舍之取其令釋。

    有人雲。

    如來三藏一切教意。

    有衆多門。

    以此十條。

    并收來諸門大意。

    如如來教興意。

    迦葉結集教興意。

    乃至第十去濫傳真料酌意。

    皆是三藏教中諸門之大意。

    故日也。

    例類例也。

    随其類例。

    一一科分辨折。

    如輕重。

    即有七種類例。

    科段分析。

    條條并有。

    不能繁叙。

    寄在臨時。

    若十條中。

    攬收如來三藏一切教中别意不盡者。

    下三十篇首。

    對其篇中所明之事。

    一一别論興意也。

    如結界篇。

    對結界事。

    明來意雲。

    但為剡浮洲境等是也。

     第三舉三行。

    以判鈔結文行而盡收。

    中二。

    初已約三行判文。

    二然則下。

    釋成三行判文所以。

    初分三。

    初标起三行之意。

    二若遵下。

    正依三行判文。

    三此三下。

    結三行以收文無文。

    行而不委。

    言夫至位者。

    标起三行意也。

    折中問雲。

    前序中。

    已分三卷竟。

    今何更分者。

    答。

    前序中。

    約能诠教分。

    則衆法居首。

    先集僧結界受說安恣。

    然後方顯護持。

    今約所诠行辨。

    要自行居初。

    自行冰潔。

    方堪秉其衆行。

    為衆自别。

    前後兩異。

    複顯能所诠殊。

    謂前約能诠文。

    次第。

    要衆法居初。

    今約所诠行之次第。

    要自行居首。

    故重分也。

    宅。

    居也。

    佛者。

    覺也。

    覺道深廣。

    喻如海也。

    經雲。

    法喜禅悅。

    食解脫味為漿。

    非但居身于覺道海中。

    複須資餐法食。

    得解脫味。

    故曰餐味法流也。

    形廁僧伍。

    ?雲。

    廁。

    次也。

    僧。

    衆也。

    伍。

    行伍也。

    謂依受戒次第。

    在于僧衆行伍之中。

    發正雲。

    教行雖廣。

    且約所修諸行。

    行乃衆多。

    要唯三位。

    攝無不盡也。

    謂身居佛海。

    所餐法味。

    形居僧伍。

    即佛法僧寶。

    所依有三。

    所行之行。

    亦有三種。

    故雲行唯三位。

    即自行衆行共行。

     第二正依三行判文。

    文有三段。

    一唱。

     言遵至矣者。

    發正雲。

    中卷四篇。

    明其自行。

    以修道之本。

    先項自行清潔。

    然後方堪秉法住持。

    謂識達持犯。

    故先明自行也。

    富陽雲。

    遵仰正戒者。

    即篇聚忏六聚。

    是即戒身清淨。

    識達持犯。

    即釋相及持犯。

    是明其所解。

    體者表體。

    牒上遵仰正戒。

    正明自行。

    相者。

    犯相不犯相。

    牒上來識達持犯相狀。

    正明所解。

    解行具彰于四篇。

    名為具矣。

    自行至矣。

    發正雲。

    自行既成。

    結前外德彰用。

    生後衆行。

    謂上戒身清淨。

    複能識達。

    即自行成。

    德相外彰。

    堪秉持佛法之用。

    即有一十二篇。

    廣明衆行。

    以其衆行為綱領。

    如網之要者在綱。

    衣之要者在領。

    舉領毛端。

    提綱自整。

    衆行亦爾。

    結界秉法治罰惡之匡濟衆務。

    勿過此也。

    自他兩德者。

    輔篇雲。

    下諸篇中。

    為成兩德。

    自能成他。

    他能成自。

    故曰自他兩德。

    如二衣中。

    對首持衣。

    自欲持衣。

    假他對首。

    若堪對首成他有德。

    他來對我。

    證我衣持。

    自他相成。

    為兩德也。

    若準此解。

    衣藥二篇可爾。

    頭陀諸篇。

    有何相對。

    得成自他。

    思之。

    今解。

    自他兩德。

    則是牒前成相多途。

    生後共行。

    衆别相望。

    總曰自他。

    皆有功成。

    名為兩德。

    牒前引下共行意也。

    成相多途者。

    謂上自他不唯兩德能辨。

    更有多種随機要行。

    途道成就相收。

    則下十四篇。

    事務不少。

    一事之下。

    随機有法。

    如頭陀。

    要行随機。

    有十二不同。

    如攝食。

    随機有其四種之法。

    其事不一。

    故曰成相多途。

    毛目顯者。

    謂毛是裘衣。

    目者網目。

    舉領則毛端。

    提綱目整。

    謂上之衆行。

    綱領既存。

    下之随機共行在文。

    端直如毛。

    方整如目。

    要者覽之。

    自顯然矣。

     言此至委者。

    折中雲。

    三千威儀。

    八萬細行。

    教行則雖衆。

    三行收之無餘。

    故雲此三。

    明行。

    無行不收。

    名随事顯。

    對事而備斯文。

    教法雖多。

    三卷之文攝盡。

    故雲三卷攝文。

    無文不委也。

     第二釋成三行判文所以。

    文三。

    初總述三行判文不易。

    二若長途下。

    别顯二種分之成非。

    三今随宜下。

    結上所分之意。

    言然至拟者。

    問。

    前雲但境事寔繁。

    良難料拟。

    今複雲。

    事類相投。

    更難量拟。

    二處之文。

    雲何取别。

    答。

    前境事寔繁。

    良難料拟。

    今取物類相從。

    以标名首。

    作三十篇名首難。

    今約三行。

    分名首難。

    與前異也。

    言事類相投。

    即有衆自共别。

    乃至三十篇内。

    各有三行事類相投。

    今但通将三行分篇。

    篇内由來三行交雜。

    故稱量比拟。

    更難前也。

    事類相投者。

    則三十篇。

    各有事類三行。

    相投聚一處也。

    且如羯磨。

    則有心念自行之事。

    各有其類。

    對首共行之事。

    各有其類。

    單白等衆行之事。

    各有其類。

    如是三行事類相投。

    總标羯磨。

    以為名首。

    今将三行。

    分三十篇。

    謂諸篇中。

    各有三行。

    以此望前之難。

    此更難前。

    故雲更難量拟也。

     言若至碎者。

    有二意。

    初明不取篇目。

    但随行釋。

    恐讨論難。

    二必随相下。

    若以三行。

    就一一篇内。

    曲分鈔文。

    繁碎過。

    若不約行通分其篇。

    有此二過。

    謂今以三行之位。

    總分三十篇。

    中三行随行。

    各聚一處。

    不取篇目。

    随行長途散釋。

    若要心念持衣行事。

    卒不可尋。

    為無篇目管之。

    散在自行中釋。

    文相難尋。

    寡于讨論。

    即同古人言。

    章疏缭亂。

    不可披拾也。

    随相曲分者。

    若存篇目。

    但以三行随三十篇中。

    委回細分。

    則繁碎也。

    如一篇中。

    有衆行事處。

    将衆行科。

    有共行處。

    以共行科。

    有自行處。

    以自行科。

    則使三十篇中三行交牙。

    即同古人言章璅碎不可披撿也。

     言今至依者。

    有二意。

    初結上三行分篇。

    指歸随宜約略。

    二使舉下。

    意令提綱目整舒。

    覽事而随依所。

    言今者。

    簡非長途散釋。

    及随相曲分。

    準上約行分篇目也。

    随宜者。

    随前事宜。

    故曰随宜。

    三十篇内。

    前一十二篇。

    随明綱領之事。

    宜以衆行科之。

    中之四篇。

    随明戒體持犯之相。

    宜以自行科之。

    下一十四篇。

    随明機要之務。

    宜以共行科之。

    離其長途散釋讨論難。

    約略者。

    事不委明。

    故雲約略。

    約前一十二篇。

    多明衆行之事。

    或有自共二行之事。

    隐略不科。

    約中四篇。

    多明自行之事。

    或有衆共二行之事。

    隐略不科。

    約後一十四篇。

    多是共行之事。

    或明衆自二行之事。

    隐略不科。

    離繁碎過。

    鈔主雲。

    此三明行無行不收也。

    通結指歸者。

    通途結略。

    前一十二篇指歸。

    上卷綱領存矣。

    其中亦有非綱領事。

    通途結略。

    中之四篇指歸。

    中卷體相具矣。

    其中亦有非體相事。

    通途結略。

    下一十四篇指歸。

    下卷毛目顯矣。

    其中亦有非毛目事。

    故鈔雲。

    三卷攝文無不委也。

    使舉等者。

    古人。

    以毛為裘。

    毛附于領。

    舉領則毛端。

    今将衆行為領。

    一切自共二行。

    因之而立。

    則使舉衆行之領。

    自共二行。

    如裘之毛。

    自然端直也。

    古人以綱持網。

    提綱則目整。

    今将上卷一十二篇為綱。

    攝持中下二卷教網。

    上卷一十二篇之綱若舉。

    中下二卷自共二行。

    一十八篇網目。

    自然周整。

    問。

    前分中卷四篇。

    不為毛目。

    今釋成中。

    何故總攬一十八篇。

    為毛目者。

    答。

    上約細行所分。

    體相實非毛目。

    今約綱領。

    總攝體相。

    因受始有。

    俱得毛目之名。

    思之。

    載者。

    玉篇。

    及毛詩。

    皆訓則也。

    則舒列一十二篇名首。

    在上卷之前。

    開卷則覽見一十二篇之名。

    随前機要。

    何事随篇撿。

    而依用下之二卷。

    唯說古人不無雖判。

    詞理不通。

    略而不錄。

     上來諸義不同。

    釋成三行判文所以竟。

     上來有二。

    初正約三行判文。

    二釋成三行判文所以。

    兩段不同。

    當其第三舉三行判鈔結文行而盡收竟。

     上來有三。

    初列三十篇目。

    顯是鈔中所取諸教。

    事法行用物類相從之門名。

    二述三藏大綱。

    證信鈔依聖意。

    三舉三行以判鈔結文行而盡收。

    三段不同。

    當其第二述三藏大綱。

    為作鈔所??。

    取證信依聖教文竟。

     上來有二。

    初序戒學之興替。

    發起撰述之因源。

    二列篇已下。

    述三藏大綱。

    為作鈔所??。

    取信依聖教。

    兩段不同。

    當其第二依序科釋文竟。

     上來有二。

    初标序題。

    二依序别釋。

    兩段不同。

    當其第一序分文竟。

    若準前科。

    尋之可知。

     自下大門第二正宗。

    約三行以分篇。

    卷則有其三别。

    初約衆行。

    上卷有一十二篇。

    二約自行。

    中卷有其四篇。

    三約共行。

    下卷有一十四篇。

    前三。

    初标攝上卷之通題。

    二列卷首約行所分之篇目。

    三牒篇解釋。

    前二。

    初解能貫一部之通稱。

    二卷上兩字。

    攝衆行之别标。

    一唱。

     言四分至卷上者。

    通号如前。

    卷上者。

    謂衆行之法。

    住持綱領故。

    須先明三行居初。

    此卷。

    約其行分。

    故稱上也。

     言标至附者。

    列一十二篇名目也。

    前序通列。

    顯是所取事法名首。

    将統後之大綱。

    故于十門前。

    總列三十篇目。

    今别列十二篇者。

    約衆行所分也。

    列在卷前者。

    是前則舒張一十二篇。

    在上卷之前。

    開卷則覽一十二篇名首。

    随機要于何事随檢依而行之。

    此約僧衆所行。

    名衆行也。

     第三牒篇解釋中。

    分四。

    初有四篇。

    明能秉之僧。

    二羯磨一篇。

    明所秉之法。

    三結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