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搜玄錄

關燈
一篇。

    明所托之處。

    四僧網下六篇。

    明所為之事。

    前二。

    初标戒宗。

    以辨僧體。

    二下之三篇。

    約集是非。

    以明僧用。

    前二。

    初明來意。

    二牒篇解釋。

    初來意者。

    問。

    此篇何故居初者。

    答。

    佛法創興。

    戒最先說。

    三學相因。

    以戒為本。

    斷惑次第。

    戒捉定縛慧煞。

    五分法身。

    戒分居首。

    今撰事鈔。

    統收三行。

    以戒為宗。

    又羯磨疏雲。

    衆行元綱。

    勿高于戒。

    戒能生萬行也。

    又為比丘所依。

    又行至涅槃。

    皆由戒足。

    準其行事。

    以戒為宗。

    故下引多論。

    明在初也。

    一戒。

    是佛法平地萬善由之生長。

    二一切佛弟子。

    皆依戒住。

    若無戒者。

    則無所依。

    三趣涅槃之初門。

    若無此戒。

    無由得入涅洹城也。

    鈔下文雲。

    并出道者之本依。

    成果者之宗極。

    故标于鈔表。

    問。

    初科此文标戒宗以辨僧缽。

    今何以但論戒耶。

    答。

    唯标戒者。

    令僧尼等。

    寄心有在。

    知自身心懷佩聖法。

    即辨體也。

    直而言之。

    以戒為宗。

    領納心相。

    為其體也。

     第二文二。

    初牒篇名。

    二初出下。

    注文科判。

     言标宗顯德篇第一者。

    濟雲。

    标舉也。

    謂總舉一部鈔之所尊。

    宗者主也。

    ?雲。

    戒者。

    是諸行之主。

    故下文雲。

    發趣萬行。

    戒為宗。

    主。

    崇義。

    尊義。

    繁而不叙。

    因明其宗。

    古今多别。

    第一師。

    止作為宗。

    二部戒本是止持。

    揵度已下是作持。

    由止故自行成。

    由作故衆法就。

    第二師。

    受随為宗。

    受是總發。

    随是别修。

    由總發故萬行從生。

    第三師。

    立止惡為宗。

    凡欲修善。

    必須離惡。

    惡既離已。

    修善方成。

    第四首願二人。

    教行為宗。

    夫教不孤起。

    必有所诠之行。

    行不自顯。

    籍教以明。

    第五師。

    立因果為宗。

    謂二部戒本。

    及以揵度止作二行。

    總是其因。

    大小持戒揵度已去。

    即是其果。

    第六雲律師。

    言。

    制在一代人時處事。

    人。

    謂須提那。

    時謂五年已去。

    處。

    謂毗舍離。

    事。

    謂淫盜等。

    前後不同。

    一戒一經。

    合有六百餘段别釋。

    不可論宗。

    此德不立宗也。

    第七相州所立。

    戒學為宗。

    疏雲。

    今以宗求其唯戒學。

    第八素律師。

    立戒行為宗。

    今南山所立。

    以戒為宗。

    故立此篇标于鈔。

    鈔表律文四科建首。

    以戒本為初。

    二十法聚之中。

    戒居其第一初。

    顯是衆行之本。

    既知其本。

    宗義即成。

    又羯磨雲。

    戒是定惠初基。

    衆行元本。

    本既不立。

    餘何可??。

    又釋戒體初雲。

    準知己身得戒成不。

    然後持犯方可修離。

    故約受明宗。

    起行明離也。

    言顯德者。

    花嚴雲。

    既标其宗。

    則須顯德。

    非宗無以顯德。

    非德無以立宗。

    德者。

    從果彰名。

    謂功曰德。

    以能持戒。

    萬德從生。

    若非此宗。

    無以顯斯德也。

    德者得也。

    明佛。

    三僧祇劫所修萬行。

    以持戒故。

    功圓果滿。

    萬德斯備。

    由持戒得。

    今比丘等。

    是佛弟子。

    若能持戒。

    現世名譽。

    當招勝果。

    亦名為德。

    篇者。

    戒疏雲。

    字。

    從竹作。

    乃是簡名。

    自漢已前。

    本無其紙。

    例用竹木。

    兼之纨素。

    而用圖錄。

    後漢蔡倫。

    創造于紙。

    用易簡素。

    古書簡??。

    可有一章。

    以韋編(??連反也)之。

    号為一篇。

    故尼宣讀書。

    韋編三絕也。

    第者居也。

    如王侯之宅曰第。

    此篇。

    居三十之首。

    故言第一。

     第二注文科判中二。

    初舉注科。

    二夫律下。

    依科别解。

     言初至德者。

    舉注科也。

     第二依科别釋中二。

    初夫至言論能盡。

    來出其宗體。

    二直引聖說下。

    引文成德。

    初二。

    初至再轉乎泛明。

    是明顯宗由緻。

    二今略下。

    正出宗體。

    前二。

    初至過限。

    歎教理橫深。

    類世海之八德。

    二故凡下。

    約人違順。

    彰其損益。

    前三。

    初歎教理深廣。

    喻海無涯。

    二雖包含下。

    有犯必黜。

    喻不宿死屍。

    三騰嶽下。

    于戒敢違。

    喻潮不過限一唱。

     言夫至限者。

    輔篇雲。

    法喻雙舉。

    盡貫三科。

    即法喻合三也。

    夫律二字。

    如前廣辨。

    此言律者。

    法也。

    謂诠量輕重犯不犯法。

    利國無方。

    故喻如海。

    且世海。

    傍通無際日沖。

    豎難究底曰深。

    津潤通達。

    物類俱沾。

    其數既多。

    故曰萬像。

    萬者。

    且舉一數之極。

    故花嚴十定品雲。

    四大海水。

    悉能潛潤四天下中山林萬象。

    而今春生夏長。

    吐花結實。

    而不失時。

    律海亦爾。

    橫遍法界。

    故謂之沖。

    豎等虛空。

    謂之深。

    有解脫味。

    謂之津。

    遍十法界。

    謂之通。

    能令五分法身。

    初生次長。

    吐五乘之花。

    結五乘之果。

    皆不失時。

    問。

    五乘善道。

    由戒故潤。

    理不在疑。

    如三惡道。

    何能潤也。

    答。

    因破戒故。

    則堕三途。

    後有出期。

    而得果證。

    如蓮花色尼緣也。

    又舉喻況。

    如人有病。

    與之吐藥。

    雖暫加困。

    後必得差。

    雖暫堕三塗。

    後終得果故。

    慈和問雲。

    既言津通萬象。

    即是包含無外。

    亦應宿死屍耶。

    鈔答雲。

    雖至屍者。

    答也。

    發正雲。

    世海雖複包含無外。

    而不宿死屍。

    律海亦爾。

    雖複至廣至深。

    而不容其犯重禁者。

    故雲不宿死屍也。

    故律序雲。

    譬如有死屍。

    大海不容受。

    為疾風所飄。

    棄之于岸上。

    釋雲。

    初句自行絕。

    次句衆法絕。

    次句作法除棄。

    次句穢不在淨。

    次合。

    偈雲。

    諸作惡行者。

    由如彼死屍。

    衆所不容受。

    以是當持戒。

    上兩句合初句。

    第三句合下三句。

    第四句勸持。

    騰嶽等者。

    山嶽也。

    騰。

    奔起也。

    高低之浪。

    小者如山。

    大者如嶽。

    浪激白氣。

    紛飛若雲。

    故曰彼雲。

    晝夜二時之潮。

    而不過限。

    律海亦爾。

    制戒緣起為騰。

    五篇七聚岩峻高位。

    小者招吉如山。

    大者夷殘若嶽。

    故雲騰嶽。

    五篇七聚之上。

    要起止作二持白業。

    喻若波雲。

    若諸弟子。

    于制有違依二。

    犯治不敢違越。

    喻晝夜二時潮不過限。

    潮不過限者。

    輔篇雲。

    鈔引五分律。

    彼說戒法中。

    有八不思議法。

    鈔取彼意。

    問。

    何不依當部。

    答。

    諸律及經。

    八數是同。

    就中五分名義。

    世人易知。

    與四分似同。

    故取五分。

    雲潮不過限。

    四分雲。

    不失潮法。

    若準十誦。

    不失常限。

    與四分異。

    故不取也。

    若爾。

    花嚴經等。

    亦雲。

    潮不過限。

    何不取耶。

    答。

    既雲律海意不在經。

    輔篇雲。

    欲将此文六句。

    收彼八者。

    先旦橫列鈔文六句。

    次列喻八句。

    次列法八句。

    一一合之。

    即易明也。

    初鈔六句者夫律海沖深(此句收第一德)津通萬象(此句收第七德)雖包含無外(此句收第四五六八德)不宿死屍(此句收第三句)騰嶽波雲(後兩白收第二德)而潮不過限次喻八句者一海漸漸轉深二潮不過限三不宿死屍四百川來會無複異名五萬流悉歸而無增減六出真珠等寶七大身衆生皆住其中八同一鹹味次法合者一如來漸漸制漸漸教學之二我諸弟子于所制戒不敢違越三有犯必黜不宿容之四雜類出家(皆舍本姓。

    同稱釋子沙門也)五諸善男女出家(入無餘涅槃。

    而無增減)六有種種法寶(謂四念處。

    乃至八聖道分。

    諸助道法)七有諸大人(阿羅漢向。

    乃至須陀洹等。

    住此法中)八若有入者同一解脫味(是為八。

    此法八句。

    一一合上喻八句) 第二文三。

    初明持有益。

    二而澆末下。

    不持之損。

    三故知下。

    雙結替興。

    歎持得益。

    前三。

    初勸護持。

    二故能下。

    明得益。

    三良由下。

    釋得益所以。

     言故凡至世者。

    有六答。

    三句為一段。

    初三句。

    約戒以明。

    次三句。

    就定惠說。

    初上句标人。

    次句勸人持。

    次句顯離過。

    第二者。

    上句标人。

    次句勸修觀行。

    次句明修觀離染。

    辨常雲。

    此明三德也。

    故者。

    蹑上起下之詞。

    謂上津通萬象。

    不宿死屍。

    而潮不過限。

    故凡廁玄門者。

    或須清禁也。

    凡諸也。

    廁居也。

    預在也。

    玄妙也。

    戒為諸行之所歸。

    故喻于門者。

    則牒在玄門之人也。

    下句勸持。

    克剪緣非。

    清禁身口。

    清身身無惡作。

    禁口口無惡說。

    身口既淨。

    無容更得過非生焉。

    沐心等者。

    謂由戒淨故。

    三昧現前。

    故雲沐心道水也。

    花嚴雲。

    洗身曰浴。

    洗手曰??。

    洗足曰濯。

    洗頭曰沐。

    身最上者謂之頭。

    心既主身之尊。

    喻如頭也。

    故曰沐心。

    水能滌垢。

    由戒淨故。

    無生智起。

    妄垢皆除。

    喻智如水者。

    則牒上沐心道水人也。

    心能離念。

    即為出要。

    自然不染世六塵也。

     言故至網者。

    明現世益。

    花嚴雲。

    淨持禁戒。

    嘉聲外逸。

    能生物善。

    秉法被時。

    千載不墜。

    此時上身口益。

    智所照處為迹。

    以無生智起。

    普照萬境。

    五欲不能拘。

    六塵不能染。

    此迹自然超出也。

    此句明上心益。

     言良至德者。

    良善也。

    如何得益。

    善由戒法。

    清禁身口。

    四儀自然冰潔。

    非此戒法。

    不能光益。

    住時千載之儀。

    非無生智。

    道不能顯其迹超塵網之德。

    故知此德由戒淨生也。

     第二不持有損文三。

    初人違教。

    二是以下。

    能損之心。

    三緻令下。

    所損之境。

    前三。

    初至之流。

    标淺識之人。

    二雖名參下。

    列其非相。

    三研習下。

    釋成非之所以。

     言而至流者。

    靈山雲。

    澆薄末下也。

    謂是薄下淺識之徒。

    膚者。

    人釋不同。

    鈔亦不定。

    或膚。

    或膚。

    輔篇取膚。

    膚常也。

    靈山發正取膚。

    玉篇訓皮上為膚。

    膚裡為皮。

    經雲膚色死潔。

    既是淺見之流。

     第二列非相中。

    三業分三分。

    初雖名參下。

    身業非相。

    二情既下。

    口業非相。

    三意雖下。

    意業非相。

     言雖至有者。

    上兩句。

    學非。

    下兩句。

    行非。

    缁黑色之衣。

    謂上淺識之人。

    雖名字參雜缁衣中。

    習不積年。

    名學非。

    經遠行者。

    靈山。

    然戒律為萬善因基。

    既于戒律。

    學行俱阙。

    善從何生。

    故雲。

    何善之有。

     言精至詣者。

    既學不深。

    行不依律。

    心情。

    于教則疏。

    于行則野。

    不能精究律藏之真要。

    覆牒上文。

    靈山。

    引溫室經耆□自傷雲。

    雖得也。

    為人疏野。

    義法師解雲。

    心遊理外曰疏。

    形落俗中為野。

    心遊理外。

    覆上學非經遠。

    形落俗中。

    覆上行不依律。

    封懷等者。

    靈山雲。

    封閉也。

    守株喻也。

    韓子雲。

    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

    兔走觸株。

    折頭而死。

    因而獲之。

    後乃釋耕守株。

    為宋國笑。

    時諺雲。

    守株待兔。

    愚之甚也。

    合雲。

    身無學解。

    如樹無枝。

    喻如株杌。

    既不究真要。

    乃封閉情懷。

    束身而坐。

    合守株也。

    更不求學解者。

    絕通其行解得益之望。

    如待兔釋耕也。

    靈山雲。

    詣至也。

    局執也。

    所執局事。

    皆是師心。

    日局之心首。

    凡所出言。

    皆無聖教可至向也。

     言意至趣者。

    情意。

    雖論三乘之道。

    不異于俗。

    俗則在朝争名。

    在市争利。

    今名利心說法。

    故不異俗同流者。

    凡所出制約。

    與鄙俗同其條。

    流枷禁杖罰。

    非法僧制。

    則乖如來法律之真趣也。

    佛意謂。

    斷惑出纏。

    今行枷禁。

    苦惱心形。

    與其大慈真趣。

    故是乖也。

     言研至之者。

    如上淺識之人。

    若能精研習學。

    積于歲年。

    猶迷事相。

    如闇中托物。

    或着不着。

    況情疏野。

    常談世間言論。

    如是之人流。

    誰能體得律行教也。

     言是至存者。

    容受也。

    緻舉也。

    若容受緻舉上來膚見。

    濫委付以為衆首。

    則亂法司。

    司主也。

    聚也。

    謂修三法行人。

    聚在一處。

    以此淺識之人。

    主當則令亂也。

    肆者。

    當陽雲。

    放也。

    縱情同者為惡。

    奪情違者之善。

    謂故縱情懷任非而作。

    專行暴克者。

    書雲。

    不教而煞。

    謂之暴。

    論語雲。

    克伐怨欲不行焉。

    可謂人矣。

    克。

    好勝人也。

    專行暴事。

    欲勝于人。

    尚非等者。

    富陽雲。

    舉俗以斥非。

    書雲。

    罪疑惟輕。

    功疑惟重。

    尚書雲。

    不以親而不誅。

    誅其有過。

    不以疏而不賞。

    賞彼有功。

    俗節既然。

    上之暴克。

    何得許也。

    道儀得存者。

    道。

    則無生智道。

    四等為懷。

    儀。

    則三千威儀。

    利物為本。

    身心既行縱奪暴克。

    道之與儀。

    何可安附而得存也。

     言緻至耶者。

    此句人虧正學。

    明所損境也。

    慈雲。

    困弊也。

    盤石大石也。

    周易有其困卦。

    深雲。

    進則踐于蒺藜。

    退則困于盤石。

    陰陽閉塞不通。

    困也。

    謂上縱肆之人。

    新學遇之。

    則進退俱失。

    如于困卦。

    輔篇發正雲。

    謂坎下兌上六友辭雲。

    困于石。

    石不受物也。

    亦是止遏不通之義。

    非法衆主。

    疾其後生。

    令正教不得施行。

    故雲困于盤石也。

    羁?者。

    此句。

    明斷法功能也。

    慈雲。

    在身曰羁。

    羁絆也。

    在口為?。

    此?(皮必反)無辔音。

    久相承未知何也。

    律要者。

    二持是律之要。

    诠教之文雖博。

    止明持犯。

    故知。

    二持是律之要。

    又羁者。

    說文雲。

    馬絡。

    ?者。

    車束也。

    止持如羁。

    結比丘身口七支。

    不至作犯。

    作持如?。

    收束比丘三行。

    不至止犯也。

    令此非法衆主。

    不遵崇于二持。

    即是律要絕羁?也。

    于時者。

    于非法衆主。

    令後學正教不行之時。

    甯。

    何也玄妙之鋼。

    當于此時。

    何不覆墜也。

     第三雙結替興。

    歎持得益。

    文二。

    初兩結興替由上違順之人。

    二深崇下。

    再歎深崇得益一唱。

     言故至乎者。

    佛智如日。

    昔時已曜。

    今僧尼。

    護持屍羅。

    發生淨惠。

    豈非再曜。

    法輪不再轉乎者。

    諸佛之法。

    三十七品輻網具足。

    喻如其輪。

    佛在已轉此輪。

    今僧尼等。

    戒淨有智惠。

    便得第一道。

    此輪豈非再轉耶。

    又如來成道。

    度人廣大。

    比丘今日戒淨秉法。

    度人亦得廣大。

    即再轉也。

    上來凡明是非。

    顯宗由緻竟。

     第二大段正出宗體文三。

    初略指宗與受随。

    為後進興建之本。

    二夫戒下。

    正立于戒。

    為行事宗。

    三何者下。

    徴釋受随顯宗。

    于戒興建德相。

     言今至記者。

    顯略指也。

    謂約能诠教下。

    所诠之戒。

    以為宗也。

    夫出家五衆。

    就其行教。

    以戒為宗。

    故戒本疏雲。

    律中列戒為行。

    正宗欲釋宗義。

    宗。

    是主尊等義。

    法體行相。

    顯宗家之受随。

    非受随無以顯戒。

    故下别舉法體行相。

    以顯之。

    非戒無以收于受随。

    故法體行相之前。

    皆标戒字。

    故知。

    戒者為行事之正宗。

    若于受前。

    名為戒法。

    領納在心。

    名之為戒體。

    依體起行。

    名為戒行。

    行成德彰名。

    為戒相。

    今于立宗之首故。

    略指宗體行相也。

    令後進者興建有托者。

    謂後學僧尼知戒為行事正宗。

    驗往日自受戒時。

    實若納法成體。

    受後依體起行。

    修持離犯。

    美德外彰。

    即堪建立佛法。

    興。

    謂興隆三寶。

    建。

    謂建立法幢。

    要須有戒以為宗根。

    萬行依生。

    名為有托。

     第二正立宗文二。

    初正辨戒從緣得。

    二故經雲下。

    證有戒可持。

    初三。

    初随器稱方獲。

    二情無下。

    差毫徴而則無。

    三是以下。

    勸專志而契入。

    初二。

    初兩勺。

    總明宗趣。

    下三句。

    稱别解稱緣一唱。

     言夫戒至道者。

    問。

    諸家立宗。

    未聞單以戒為者。

    今據何文。

    将戒為宗耶。

    答。

    鈔于篇題之下。

    自科出宗體。

    則知于此明宗。

    文雲。

    夫戒者随器為功。

    領納為趣。

    即受者之心。

    趣向于戒。

    宗趣義成。

    故知。

    以戒為鈔宗也。

    又顯德中雲。

    發趣萬行。

    戒為宗主。

    又釋相戒有大用中雲。

    夫三寶所以隆安。

    九道所以師訓。

    諸行之歸??。

    賢聖之依止者。

    必宗于戒。

    主宗之義。

    故得稱焉。

    戒者牒舉宗也。

    以由也。

    随器者。

    慈濟?并雲。

    随前人根器。

    上中下不等。

    上品根器。

    容受如來菩薩之戒。

    中品根器。

    容受聲聞緣覺之戒。

    下品根器。

    容受人天之戒。

    如水入器。

    随其大小方圓淺深。

    戒亦如是。

    随上中下三器差别。

    故多論雲。

    随心上中下。

    得三品律儀為功者。

    德也。

    謂戒無三品之别。

    随器受之不同。

    器有上中下殊。

    戒德自然優劣。

    故曰随器為功也。

    行者。

    牒能受行人。

    以者。

    用也。

    想像在壞。

    名為領納。

    願謂領解。

    納謂受也。

    謂能受之人。

    用領納心。

    趣向于戒。

    而能善身淨身。

    善心淨心。

    善身者。

    ?跪合掌。

    口陳乞詞。

    即表不合掌不乞戒。

    為不善身。

    淨身者。

    身無遮難。

    善心者。

    緣法界境。

    擔斷惡修善也。

    淨心者。

    專志攝慮。

    要期護持。

    此是正因。

    稱緣而受者。

    人僧界法成就。

    衣缽具足。

    此增上緣。

    一緣不具。

    即非稱緣。

    方則也。

    克獲也。

    因緣雅合。

    則獲相應。

    上來所列。

    并是相應。

    戒與器相應。

    領納與戒相應。

    心善身善。

    與戒相應。

    身淨心淨。

    與戒相應。

    衣缽人界。

    與教相應。

    當此之時。

    則獲淨戒也。

     言情至在者。

    有三意。

    初兩句。

    總顯情乖事差。

    次兩句。

    徒受非器。

    三為世下。

    非世福田情。

    是受者心情不能生。

    領納戒之趣向也。

    無遠者。

    遍法界境。

    悉是戒境。

    于此境上。

    不作斷惡修善之心。

    求菩提涅槃之趣。

    又隻拟受。

    複無持心。

    無此遠趣。

    故不得戒。

    問。

    為從初受。

    至羯磨終。

    無其遠趣。

    即不得戒。

    為哉時耶。

    鈔雲。

    羌之毫徴。

    即不得戒。

    毫者。

    毛中最細。

    微者塵中極小。

    但如微塵之差。

    如毫毛之眴息。

    即不得戒。

    又釋遮難。

    人僧界法。

    差毫徴者。

    即不得戒。

    靈山雲。

    毫微者。

    語其細也。

    得内心小。

    尚不得戒。

    況乖違之大也。

    徒染者。

    輔篇雲。

    徒空也。

    受既不得。

    趣道莫因。

    空在法流。

    故非道器。

    道是三乘菩提。

    以戒能盛功德萬行故。

    喻如器。

    婆沙雲。

    功德所依為器。

    為世等者。

    謂身心不佩戒德。

    則不堪為世良田。

    故下文雲。

    所以為世良田者。

    寔由于戒。

    今即無戒。

    為田之義安在乎。

     言是以至滞者。

    清身行徒者。

    折中雲。

    謂凡欲入三寶數者。

    要具戒清淨。

    名曰清身。

    方得入三行人之徒侶。

    遠悕等者。

    輔篇雲。

    要必須求三德。

    涅槃圓常之果。

    是所祈也。

    不宜妄起散心。

    妄造(草盜也反)諸境。

    如微塵之許。

    如毫眴之頃。

    即不得戒。

    結上兩句。

    亦是遮诠。

    必須下。

    表示勸令契入。

    念念不息。

    領納戒心。

    名專志。

    無毫微之散心。

    稱為攝慮。

    求戒善心。

    契會于戒法。

    戒法納入于求戒心中。

    名為契入。

    由上專志攝慮。

    無其簡隔。

    戒法納心。

    則無滞也。

    又釋。

    或非塵大色。

    非緣慮心。

    而無有礙。

    名契入無滞。

     言故至矣者。

    引涅槃經第十六。

    無作非色非心。

    是無形色。

    而能遍在色心之中。

    十二入中。

    法入所攝。

    六識之中。

    意識所得。

    故可護持也。

    證有戒可得。

    故曰文明矣。

     第三徴釋受随。

    顯宗于戒興建德相文二。

    初徴。

    二但或下釋。

     言何者。

    徴釋之所由也。

    由上略指宗之受随。

    為後進興建之本。

    及明戒從緣得。

    以戒為宗。

    而未知所受名何能領相?。

    既無形色。

    如何護持。

    為興建之本也。

    将欲釋之。

    乃先徴起。

    故雲何者。

     第二文二。

    初标欲釋所以。

    二且處下。

    正釋受随體之行相。

    前有三意。

    初标戒相多種。

    二約受者心取上中下戒不同。

    三任境下。

    就而論境。

    乃無量為上。

    三處彌漫。

    不可曆别而論。

    故出欲釋所以文。

    近一唱。

     言但至量者。

    戒相多途者。

    即成論有七。

    善律儀且有漏木叉。

    即五戒相。

    八戒相。

    十戒相。

    二百五十。

    五百。

    乃八萬四千。

    今就内衆以明。

    二百。

    五百。

    八萬。

    是多途也。

    轶者(田結反)。

    謂迹義也。

    萬車同轍。

    是一義也。

    今戒不然。

    有多種也。

    又複随受心之所取差别。

    故雲。

    心有分限。

    取之不同。

    或上中下等。

    三品之心。

    取不同也。

    若境者。

    情境上至如來。

    下至蝼蟻。

    非情者。

    大如須彌。

    小至極微。

    其數非一。

    故言無量。

    向此境上取說成難任從也。

    若從境彰其戒名。

    故不可說。

    即顯今不就此三界說也。

     第二文三。

    初總标。

    列四種顯是樞要。

    二言戒法下。

    牒釋戒之體相。

    三此之下。

    總結旨歸。

     言且至相者。

    樞要者。

    謂上多種戒相。

    四種取釋俱盡。

    又上心有分限。

    取雖不同。

    四種顯之。

    理無不盡。

    上雖任境彰名乃有無量。

    以此四法釋之。

    理亦俱盡。

    故言樞要。

    樞。

    謂戶樞。

    門之要義。

    即門臼也。

    即顯門之廣大。

    開合自在。

    要假于樞。

    戒則無形。

    而廊周空際。

    欲令受者。

    識驗自身往曰受戒得不。

    受後随行如非。

    舉此四種。

    足使知之。

    如彼戶樞。

    此四是戒宗之要。

    若無此四。

    不可得知自身初受戒之有無。

    受後随行持不之相也。

    列數可知。

     牒釋分四。

    謂法體行相。

    前二是受。

    後兩是随也。

    前三。

    初舉法令信。

    二雖下。

    雖通凡聖。

    獨立聖名。

    三但令下。

    正明軌成出離相狀。

     言戒至此者。

    但談于法不局。

    在于凡夫聖人也。

    問。

    所言法者。

    莫不是法界。

    塵沙二谛等法耶。

    答。

    南山戒壇經雲。

    法即戒也。

    羯磨疏雲。

    體者。

    正是戒法所依本也。

    故知。

    此法即是戒也。

    若法界二谛等法。

    乃是戒境。

    非戒法也。

    三乘聖人。

    要佩戒印。

    不局在凡。

    佛為五洋衆生。

    制于禁戒。

    不局在聖。

    但雲。

    如來大慈心中。

    流出此法。

    凡聖受者通有。

    故不局也。

    直明等者。

    簡要說也。

    此之戒法。

    約受戒緣集中八法調理九法往來。

    就釋相。

    初戒法一門。

    七段分拆。

    文義廣博。

    不可具舒。

    今此直明戒法功用。

    必能軌成出離道也。

    軌。

    謂軌生物解。

    出。

    謂出離二障。

    成。

    謂成三菩提。

    謂此戒法。

    必定能軌則行人善心。

    出離二障。

    成三菩提。

    下文雲。

    高栖累外。

    又戒經雲。

    戒淨有智惠。

    便得第一道。

    即用也。

    要令等者。

    辨常雲。

    要令受者。

    發深信心。

    信知有此玄妙戒法。

    乘之則能出離三有。

    必具五分法身也。

    慈和雲。

    将欲釋立名。

    應先問雲。

    凡聖通有。

    為約已成者說。

    未成者立名。

    鈔答舉看。

     言雖至法者。

    答也。

    就已成而言者。

    謂沓婆等三乘聖人。

    受得此法。

    名為聖法。

    不取今日凡夫受者。

    為名但取已成聖者。

    而言名聖法也。

    初但言法。

    不論凡聖。

    今立名中。

    除凡着聖也。

     言但至也。

    者問。

    常聞生死為此。

    涅槃為彼。

    此何言返彼生死。

    答。

    心體離念。

    本無生死。

    但由對境纏附。

    生死過興。

    今善淨身心于彼境上。

    作斷惡意。

    故返往日生死過心。

    雲返彼也。

    靈山雲。

    真心本有。

    妄從真生。

    以本望末。

    名為彼也。

    作羨也。

    廁次也。

    興心修善。

    即建志也。

    誓受佛戒。

    自度度他。

    即是要期栖心也。

    輔篇雲。

    超三界之上。

    日高栖。

    出三障之表。

    名累外。

    必豫長養者。

    辨常雲。

    則須師為早爾。

    令發廣大心。

    濟度衆生。

    至無上道。

    不得臨時名為豫長養也。

    使随人成就者。

    慈雲。

    随前人所期何乘之戒。

    三品之心。

    皆須克獲而成就也。

    乃可等者。

    輔篇雲。

    堪可被緣也。

    随法行者。

    随要期戒法之心。

    而起其行。

    名随法行。

    問。

    此中明戒法。

    而言秉聖法在懷。

    即是戒體。

    習聖行居體。

    即從體起行。

    即是戒行。

    豈非雜亂耶。

    解雲。

    上令信此戒法。

    必能軌成出離之道。

    意欲返彼生死。

    乃高栖累外。

    此心長養成就。

    乃可堪加聖法。

    末即己秉身。

    若有戒趣聖可期。

    所修習行。

    皆名聖行。

    比行堕戒法而有。

    名堕法之行也。

    輔篇問。

    此标宗中。

    戒法等四。

    與随相中四法。

    何别。

    答。

    大同小異。

    此雲。

    直明此法必能軌成出離之道。

    彼雲。

    即此體通出離之道。

    二體者。

    此明能領之心。

    不論所發業體。

    三行者。

    受已護持。

    上下大同四相。

    此約總說。

    威儀論下。

    約二百五十戒别明。

    約持犯說。

     第二戒體文三。

    初簡非所發之業體。

    二今下。

    顯是能領心之相。

    三正明納法在心。

    釋成體義。

     言二至體者。

    慈雲。

    通論者。

    通律之論。

    即成實等。

    所發業體者。

    約作無作以辨。

    業體以發身口業故。

    故戒疏雲。

    或就業辨。

    則作無作。

    此則約其身口。

    業為能發。

    體為所發。

    第三羯磨竟時。

    發得此無作業體也。

     言今至法者。

    今就正領法心。

    顯其戒體。

    能領心相是戒體也。

    心相者。

    謂塵沙真俗二谛等法。

    于彼法上。

    作斷惡修善。

    誓成佛心。

    此法與心。

    正是心家所期。

    所取之相。

    當受之時。

    心中不領此相。

    即知無戒非其體也。

    問。

    此何不約所發無作辨體。

    而就能領心相明體耶。

    答。

    就戒定宗。

    明行事體。

    要有所得。

    方則能辨故。

    受者。

    有心領得此法。

    以法在心。

    即知有得。

    故就能領心相。

    以辨體也。

    若論所發。

    無作由從此生。

    約其發不冥。

    然從何辨堪行事。

    故不論也。

    故下文雲。

    知自身心。

    懷佩聖法。

    即能紹隆佛種。

    興建法幢。

    是斯意。

     言以己至體者。

    華嚴雲。

    斷惡修善。

    求戒之心。

    名曰要期。

    壇場禮乞。

    即是施造方便。

    恻思者。

    恻度塵沙二谛境上。

    本無善惡。

    良由心有惡念。

    思惟空。

    惡從何起。

    良由妄起。

    當此之時。

    知境無惡。

    妄念無生。

    如是思惟。

    發生明慧。

    境既無惡。

    惡心不生。

    心與其法。

    冥然契會。

    故雲冥會前法也。

    以此要期者。

    牒上斷惡求戒善心。

    是要期心。

    與彼妙法者。

    牒上塵沙二谛等法。

    謂體無善惡。

    心能法彼。

    無善惡體。

    能法善心。

    隔凡成聖。

    名為妙法。

    如前冥會。

    故曰相應。

    此一段文。

    牒前語也。

    于法上者。

    富陽?雲。

    明此戒是依他起性。

    因緣生法。

    且如羯磨。

    受者祈心立誓等。

    是因緣。

    僧界羯磨等。

    是增上緣。

    二緣和合。

    至第三羯磨。

    引發生起名緣起。

    領納在心者。

    輔篇。

    将受戒人能領納心相。

    名戒體也。

    不是弁體狀業體也。

    問。

    今此戒體。

    與前戒法。

    如何取别。

    答。

    先信此戒法。

    乃立志要期。

    高栖累外。

    此心成就三羯磨竟。

    攝彼前心所發善法。

    納在身心。

    名為戒體。

    故羯磨疏雲。

    法者。

    是所納之體也。

     第三戒行文二。

    初正明。

    二引證。

    前二。

    初釋行相?。

    明對治之心。

    二持心下。

    結歸行名。

    辨順受成行。

     言三至聖者。

    既受志心。

    牒上體也。

    修不淨慈悲少欲等觀。

    是廣修方便。

    防護七支。

    名撿寮身口也。

    威儀之行。

    謂身口粗相既撿。

    微細難持須行。

    故雲威儀行也。

    高慕前聖者。

    書雲。

    見賢思齊。

    諸佛羅漢。

    并持此戒。

    能得出離。

    經雲。

    彼既丈夫。

    我亦爾。

    故雲高慕前聖也。

     言持至行者。

    持是受後防護之心。

    故雲後起。

    今此持心。

    正順初受。

    斷惡修善。

    故曰義順于前也。

     言故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