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玄錄解四分律删繁補阙行事鈔錄卷第一(并序從初盡第六門)

關燈
吳郡雙林寺沙門釋 志鴻 撰述 開合随于機宜。

    異同生于情見。

    故西天證□。

    □□大藏。

    而為五宗。

    東土行人。

    體會四部。

    還成一律。

    昔分各分其所異。

    今會并會其異同。

    序九代所聞。

    為發起之由緻。

    撮三藏玄旨。

    證述作之有??。

    人說七衆。

    教通一化。

    先以當宗為本。

    順受體而明随。

    諸部取同見之文。

    經論采随律之說。

    或事有而文未足。

    例決言而使周。

    攝由途而暢前。

    統别類而居後。

    事難知而始終不略。

    類易解而交映不繁。

    文約行分。

    篇随類聚。

    當時傳授機利洞明。

    自爾學之情昏莫曉。

    雖廣尋批記。

    而疑阻由多。

    須覽羯磨戒心。

    理相符契。

    今搜彼玄義。

    通會此文。

    或事未明。

    覆尋所引。

    古人文句。

    節義當而具書。

    先得釋文。

    顯理圓而必錄。

    搜玄之目因此辄題。

    十卷成文。

    解其三軸。

    庶體會宗伯。

    鑒餘行藏之意焉。

    然文中所引。

    皆顯其名。

    解義不虛。

    事成馮據。

    智首律師鈔主取受。

    羯磨戒心輕重儀鐘樣戒壇經。

    并鈔主自撰。

    西明寺慈律師有記。

    文中雲慈及西雲者。

    并是。

    蒲州融濟律師。

    泉州道深律師。

    南泉寺景律師。

    荊州昙勝律師。

    文雲當陽者。

    是。

    湖州琳律師。

    大善寺海律師。

    崇聖寺靈?律師。

    光嚴寺崇福律師。

    越州法花寺俨律師。

    文雲輔篇者。

    是。

    抗州花嚴寺大覺律師。

    杭州靈隐寺弁常律師。

    常州興甯寺義宣律師。

    文雲折中者。

    是。

    抗州天竺寺義威律師。

    引雲靈山及天竺者。

    是。

    蘇州報恩寺法興律師。

    引雲支硎者。

    是。

    越州開元寺昙一律師。

    引雲發心者。

    是。

    又立律師。

    潤州三昧王寺懹倩律師。

    引雲集正及三昧王者。

    是。

    抗州雙林寺清岩律師。

    引雲富陽者。

    是。

    潤州慈和寺朗然律師。

    引雲慈和者。

    是。

    蘇州開元寺道恒律師。

    自餘。

    或此文載下引義中。

    便出名位。

    或有見義而不得名。

    但錄其義而阙其名。

    上據有鈔記。

    流行于世。

    自餘耳目未瞻者。

    莫知其數。

    依名引義。

    則表戒律相承耳。

     将欲釋文。

    大分五别。

    初明能說教主。

    二明所說教藏。

    三明結集住持。

    四明翻譯時代。

    第五随文解釋。

     今第一者分六。

    初釋佛義。

    二辨身多少。

    三明身之體相。

    四居土不同。

    五辨說者何身。

    六會三一不異。

     所言佛者。

    梵雲佛陀。

    或雲浮陀。

    佛?。

    步他。

    浮頭。

    浮圖。

    蓋是傳音之訛耳。

    此無其人。

    以義翻之。

    名為覺者。

    具二義故。

    言覺察者。

    對煩惱障。

    四住如賊。

    聖覺獨知。

    言覺悟者。

    對于智障。

    無明如睡。

    惟聖獨悟。

    無明有二。

    迷事無明。

    善覺三趣。

    迷理無明。

    覺法實性。

    通而獨悟。

    并名為覺。

    複有三覺。

    一者自覺。

    異凡夫。

    二者覺他。

    異二乘。

    三者覺滿。

    異菩薩。

    更有十種。

    不能叙也。

    問。

    如佛覺者。

    為是有心。

    為無心耶。

    若有心者。

    即是癡貪。

    若也無心。

    以誰名覺。

    覺尚無體。

    誰覺自他。

    今言覺者。

    所謂空也。

    以空心離念。

    了達法界。

    證真實相。

    随順假名。

    說雲覺也。

    故起信雲。

    所言覺者。

    謂心體離念。

    離念相者。

    等虛空界。

    無處不遍。

    法界一相。

    即是如來平等法身。

    依此法身。

    說名為覺。

    如是覺者。

    為佛義也。

     第二辨佛身多少者。

    問。

    佛有幾身。

    答。

    佛有三種。

    法報化也。

    法身之體。

    本來無生。

    妙出諸相。

    不可為有。

    圓具衆德。

    不可言無。

    住心即乖。

    離念方契。

    迷之則輪轉生死。

    悟之則寂滅涅槃。

    大功德所依。

    故名法身也。

    報身者。

    萬行所成。

    相好無邊。

    感果酬因。

    故名報身也。

    三化身者。

    法報身中之所流出。

    應凡小根器。

    故經雲。

    佛真法身。

    猶若虛空。

    應物現形。

    如水中月。

    是故有感則王宮現生。

    感謝則雙林示滅。

    神變不恻。

    應現無方。

    論迹似有去來。

    語體湛然常住。

    法身名毗盧遮那。

    報身名盧舍那。

    化身名釋迦牟尼。

     三辨體者。

    法身。

    謂法性之理。

    無為無漏。

    常住無變。

    報身。

    謂修行所感。

    有為無漏。

    相續為常。

    化身。

    謂随機應迹。

    有為有漏。

    其性無常。

    是三身體别也。

     四居土不同者。

    法身居常寂光。

    報身處蓮花藏世界。

    化身處娑婆世界。

    是謂土别。

     五能說是佛何身者。

    問。

    佛既有三身。

    此毗尼教。

    何身說耶。

    答。

    化身說也。

    所以知者。

    王宮化迹。

    道樹旋真。

    鹿苑頒宣。

    故金光明經雲。

    言化身者。

    恒轉法輪。

     六會其三一身土不異。

    問。

    上判三身有異。

    何故涅槃經雲。

    吾今此身。

    即是法身。

    維摩經雲。

    佛身者。

    即法身也。

    若也身必不殊。

    則知居士無别。

    故普賢經雲。

    釋迦牟尼。

    亦名毗盧遮那遍一切處。

    其佛住處。

    名常寂光。

    故知即三而常一。

    即一而常三。

    有一即有三。

    非三即非一。

    故王宮生而不生。

    雙林滅而非滅也第二明所說教藏分二。

    初列數。

    二釋名。

     初列數者。

    約人有二。

    菩薩聲聞。

    約法有三。

    謂經律論。

     二釋名者。

    初釋藏之總名。

    二釋人法别稱。

     言藏者。

    莊嚴論雲。

    此三及二。

    雲何名藏。

    答雲。

    由能攝故稱藏。

    謂攝一切所應知義。

    是故名藏。

    三即是藏。

    持業釋也。

     二釋别名分二。

    初人法别釋。

    二将法三藏。

    對人二藏。

    辨其相攝。

    初二。

    先人後法。

     言菩薩者。

    是略梵音也。

    具足應言菩提薩埵。

    此無其人對番。

    故存梵語。

    秦言好略。

    菩下除提。

    薩下除埵。

    故雲菩薩。

    菩提者。

    此番為道。

    薩埵者。

    此曰有情。

    蓋是求道之有情。

    故攝論雲。

    菩提。

    是所緣境。

    即所求果。

    薩埵者。

    謂能求人。

    發大誓願。

    求大菩提。

    是求菩提之薩埵。

    依主釋也。

    又雲。

    菩提。

    是所求境。

    薩埵。

    是所度有情。

    以智上求菩提。

    以悲下救衆生。

    從境立名。

    請菩提薩埵也。

    言聲聞者。

    謂佛說法。

    所謂音聲。

    聞聲悟道。

    故曰聲聞。

    即法花雲。

    若有衆生。

    内有智性。

    從佛世尊。

    聞法信受。

    殷勤精進。

    欲速出三界。

    自求涅槃。

    是名聲聞乘。

    問。

    菩薩聲聞。

    各别立藏。

    如何緣覺不立藏耶。

    答。

    準普耀經說。

    有三種藏。

    一菩薩。

    二獨覺。

    三聲聞。

    若依攝論第一。

    不立緣覺藏。

    猶彼獨覺教理。

    少于聲聞。

    從多為藏。

    俱名聲聞藏也。

    又獨覺者。

    唯證生空。

    斷其人執。

    契證與聲聞是同。

    攝入聲聞藏也。

    問。

    經立論不立者。

    豈非相違。

    答。

    論不立者。

    約其契證理同。

    攝入聲聞。

    經中立者。

    由機不同。

    根有利鈍。

    少分依教。

    教名乃别。

    但說十二因緣。

    故别立也。

    言緣覺者。

    緣謂所觀。

    覺者能觀智。

    此人體緣而悟道。

    故名緣覺。

    此有二種。

    一者獨覺辟支。

    出無佛世。

    故瑜伽雲。

    常樂寂靜。

    不欲雜居。

    修加行滿。

    無師自悟。

    永出三界。

    故名獨覺。

    此人以多生種解脫分善根猶利。

    但見世間草木。

    春生夏長。

    秋衰冬落。

    便悟無常。

    自然契證。

    故不假教。

    二部行辟支。

    出有佛世。

    聞佛說法。

    方得覺悟。

    故經雲。

    為求緣覺者。

    說應十二因緣法也。

     第二約法三者。

    一素怛纜。

    亦名修多羅。

    修睹路。

    并梵語輕重。

    此方言經。

    經者常也。

    唐三藏番為契經。

    契。

    謂契合。

    謂能诠教。

    契所诠理。

    合有情機。

    故名契經。

    又經者。

    貫攝義。

    故佛地論第一雲。

    能貫能攝。

    故名為經。

    以佛聖教。

    貫穿攝持所應知義故。

    正番為線。

    線能貫花。

    風吹不散。

    契經亦爾。

    攝所說義。

    令不分散。

    如線貫花。

    如經持緯。

    經即藏。

    持業釋也。

    準雜心論。

    有其五義。

    一曰湧泉。

    義味無盡。

    二顯示義。

    謂顯示真理。

    三曰出生。

    謂出生妙善。

    四曰繩墨。

    謂揩定耶正。

    五曰結鬘。

    謂貫穿法相。

    二毗柰耶者。

    亦名毗那。

    亦名毗尼。

    此番為律。

    律者。

    法也。

    從教為名。

    釋題具解。

    三阿毗達磨。

    亦名阿毗昙。

    此番為論。

    論理耶正。

    問答辨相。

    稱之為論。

    亦名無比法。

    阿之言無。

    毗之言比。

    達磨稱法。

    故名無比法。

    謂無漏之法。

    慧中勝故。

    更無有法勝此法。

    故言無比法。

    唐三藏雲。

    阿毗達磨。

    此雲對法。

    言對法者。

    謂無漏慧。

    為能對智。

    涅槃四谛理。

    為所對法。

    所對之法。

    名為對法。

    故俱舍雲。

    淨慧随行名對法。

    及能得此諸慧論。

    此兩句。

    上句約勝義谛對法。

    下句約世俗谛對法。

    言勝義者。

    謂無漏名勝義。

    有漏名世俗。

     二人法相攝者。

    将法三藏。

    對人二藏。

    辨相攝義也。

    問。

    三藏之中。

    毗尼藏者。

    何乘人攝。

    答。

    毗尼藏者。

    聲聞藏收。

    餘之二藏。

    菩薩藏攝。

    亦可三藏各含大小。

    大乘三藏。

    菩薩藏收。

    小乘三藏。

    聲聞藏攝。

     第三結集任持。

    略分部别文三。

    初結集時節。

    二五師任持。

    三離分部别。

     初結集者。

    撰佛遺言。

    稱之為結。

    結謂撰結。

    随其事類。

    各聚一處。

    書于貝葉。

    故名為集。

    就中分二。

    初明結集緣起。

    二明時處。

    初二。

    初明緣起。

    二明結集。

     初緣起者。

    如來出世。

    随機施化。

    利同塵沙。

    感盡應遷。

    将歸泥曰。

    受持正法。

    委囑迦葉。

    波離。

    欲使采佛誠言。

    載傳貝葉。

    故付法藏傳雲。

    佛告迦葉。

    汝今當知。

    我于無量阿僧祇劫。

    為衆生故。

    勤修苦行。

    一心專求無上勝法。

    如我昔願。

    今已滿足。

    今将涅槃。

    以此深法。

    用囑累汝。

    汝當于後敬順我意。

    廣宣流布。

    令不斷絕。

    迦葉言。

    善哉受教。

    奉持正法。

    于時迦葉。

    即辭如來。

    往耆阇崛山賓缽羅窟。

    經行禅寂。

    宣暢妙法。

    度諸衆生。

    至後。

    世尊垂入涅槃。

    放勝光明。

    大地震動。

    便作是念。

    将非如來欲入涅槃。

    現斯相耶。

    即入三昧。

    以天眼觀見于如來。

    在熙連河側娑羅林間。

    全身舍壽。

    作是觀已。

    慘然不悅。

    如來涅槃。

    何期駃哉世間眼滅不善增長。

    即與徒衆。

    向拘屍城。

    若準部執疏雲。

    佛涅槃七日。

    迦葉不知。

    與諸徒衆。

    往拘屍城。

    于路逢一外道梵志。

    名優婆抲。

    迦葉問言。

    汝從何來。

    答言。

    我從拘屍城來。

    複問。

    識我世尊不。

    答識。

    複問。

    今在不。

    答言。

    不在世耶。

    自涅槃來。

    已經七日。

    一切天人。

    大設供養。

    我從彼處。

    得此曼陀羅花來。

    迦葉聞之不悅。

    時比丘。

    聞是語已。

    皆大悲惱。

    舉身投地。

    号哭哽咽。

    淚下如雨。

    律雲。

    時有?難陀釋子。

    在于衆中而語衆言。

    長老且止。

    莫大憂愁。

    我等于彼摩诃羅邊。

    便得解脫。

    彼在世時。

    數教我等如是應作。

    是不應作等。

    今者便得自任。

    欲作便作。

    欲止。

    又有外道。

    譏慊沙門瞿昙法律若煙等。

    迦葉聞之不悅。

    四分律雲。

    迦葉阇維佛舍利已。

    集比丘僧告言。

    我先在道行時。

    聞外道。

    及?難陀惡比丘語。

    我等今可共論法毗尼。

    勿令外道以緻餘言。

    西域記雲。

    迦葉即往須彌山頂。

    撾銅揵捶。

    說此偈言。

    佛諸弟子。

    若念于佛。

    當報佛恩。

    莫入涅槃。

    若有入者。

    當得吉羅。

    是揵捶聲。

    傳迦葉語遍三千界。

    皆悉得知。

    佛諸弟子。

    得神足者。

    皆悉集會。

    諸來大衆。

    皆随教住。

    不入涅槃。

    徒衆爾時有其五百。

    顯揚論雲。

    是時。

    如來将涅槃時。

    即以無上教。

    付囑迦葉波等。

    而作是言。

    汝等比丘。

    當順我語。

    先當集于佛教法。

    勿取滅度。

     二明結集。

    将結集時。

    先罰阿難五事。

    得五吉羅。

    一請度女人。

    二足蹑佛僧伽梨。

    三不請佛住。

    四不與世尊水。

    五不問雜碎戒。

    阿難言。

    非我故作。

    信大德語。

    今應忏悔。

    諸部所明有其七吉。

    剩有世尊三請。

    汝不肯作供養人。

    及不遮女人。

    令污佛足。

    準智論雲。

    迦葉入定。

    觀見大衆誰未盡漏。

    唯見阿難猶居學地。

    從定起牽出。

    汝未盡結。

    不應住此。

    語阿難言。

    汝得漏盡。

    然後入來。

    阿難恥愧。

    自念言。

    我二十五年。

    侍佛左右供養。

    未曾受如是苦。

    非我懈怠不得果證。

    我侍世尊。

    不取無學。

    遂乃精進不懈。

    少惓欲以亞卧。

    頭未至枕。

    便得漏盡。

    準付法傳雲。

    阿難既得道已。

    即飛騰虛空。

    往賓缽羅窟。

    住門外立。

    于是。

    阿難即以神力。

    從石壁入。

    禮衆僧足。

    随次而坐。

    準唐三藏記雲。

    阿難從戶鑰孔中入也。

    準四分律。

    五百羅漢次第而坐。

    陀醯羅迦葉為上坐長老。

    婆婆那。

    為第二上座。

    大迦葉。

    為第三上座。

    大周那為第四上座等。

    善見論雲。

    時大迦葉。

    問諸大衆。

    今當應先結集何藏。

    時諸羅漢。

    鹹皆答言。

    先結毗尼藏。

    何以故。

    毗尼藏者。

    佛法壽命。

    毗尼藏住。

    佛法即住。

    故須先結此律下文。

    大迦葉秉其單白羯磨和僧。

    然後方結。

    以三藏教。

    同用此一番羯磨。

    故文雲。

    大德僧聽乃至集法毗尼白如是。

    迦葉白竟。

    即便問波離言。

    第一戒何處制等。

    如是乃至調部增一毗尼。

    總為毗尼藏。

    次問阿難。

    乃至法花等經何處說耶。

    都集為修多羅藏。

    次問。

    諸論等為毗昙藏。

    先令波離結集毗尼。

    次令阿難結餘二藏也。

    上來有二。

    初明其緣。

    次明結集。

    兩段不同。

    總當第一明結集緣起。

    竟。

     次當第二明其時處者。

    四分律雲。

    于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畢缽羅窟。

    于其一夏盡三月。

    結集三藏。

    方得究竟。

    若準宗輪論疏雲。

    王舍城七葉岩中。

    夏四月日。

    在此安居。

    撰集三藏。

    阿阇世王為檀越。

    其年十二月。

    結集流通方畢。

    上引諸教。

    時處不同。

    各有??據。

    今且依律。

     第二五師任持。

    五師者。

    謂迦葉。

    阿難。

    末田地。

    商那和修。

    優波鞠多。

    付法藏傳雲。

    大聖法王。

    将歸寂滅。

    以三藏法。

    付囑迦葉。

    汝當于後廣宣流。

    布梵雲迦葉波。

    此為飲光。

    以身金色赫奕。

    照一由旬。

    映蔽諸光。

    悉不複現。

    準傳雲。

    過毗婆屍佛時。

    迦葉為鍛金師。

    有一貧女。

    乞丐。

    得一金珠。

    見佛塔中像面缺。

    舍珠修補。

    迦葉遂為治補像面。

    因共願言。

    我二人當為夫妻。

    身真金色。

    以是因緣。

    九十一劫。

    身真金色。

    複生梵。

    梵天壽盡。

    生于人中。

    為尼俱律陀婆羅門子。

    深厭諸有。

    投佛出家。

    頭陀少欲。

    迦葉。

    于時護持正法。

    廣利群生。

    大作佛事。

    化緣将畢。

    語阿難言。

    長老當知。

    昔婆伽婆。

    以法付我。

    我今老朽。

    将欲涅槃。

    世間勝眼。

    今将相付。

    汝可精勤守護斯法。

    王舍城中。

    有長者子。

    字商那和修。

    汝可度之。

    法其法藏。

    阿難曰。

    諾。

    迦葉。

    即便禮如來舍利。

    及以四塔。

    生處。

    得道。

    轉法輪。

    入涅槃塔。

    乃至入雞足山。

    山有三峰。

    如仰雞足。

    尊者入中。

    結跏趺坐。

    作誠誓言。

    願我此身。

    并納衣缽。

    久住不壞。

    乃至慈氏如來出世之時。

    施作佛事。

    發此願已。

    尋般涅槃。

    彼山三峰。

    合成為一。

    掩蔽尊者俨然而住。

    準育王經。

    入滅盡定。

    非入涅槃。

    第二阿難。

    此雲慶喜。

    然此阿難。

    多聞第一。

    強識總持。

    每受佛言。

    如水傳器。

    誦持八萬四千法門。

    及諸羅漢所說。

    悉能受持。

    所以爾者。

    乃往古世阿僧祇劫。

    定光如來時。

    為比丘畜一沙彌。

    常令讀誦。

    日夜誡來。

    若經少阙。

    即便呵責。

    時此沙彌。

    為師乞食。

    若少稽留。

    經不充限。

    為師所辱。

    沙彌愁惱。

    行乞誦經。

    時有長者。

    怪而問之。

    沙彌答言。

    我師嚴峻。

    令誦經。

    乞食稽留。

    即不充限。

    以是事故。

    每行誦經。

    長者答言。

    勿生憂苦。

    自今已後。

    當相供給。

    宜當精勤誦習經典。

    時沙彌者。

    是佛世尊。

    施食長者。

    今阿難是。

    以斯福緣。

    智慧深妙。

    受佛法藏。

    如海納流。

    付法藏傳雲。

    阿難受迦葉囑已。

    宣揚妙法。

    化諸衆生。

    後至一竹林中。

    聞有比丘誦法句偈。

    若人生百歲。

    不見水澇涸。

    不如生一日。

    而得睹見之。

     阿難聞已。

    慘然而歎。

    即語之言。

    此非佛語。

    汝今當聽。

    我演佛偈。

    若人生百歲。

    不解生滅法。

    不如生一日。

    而得解了之。

    爾時。

    比丘向本師說。

    師告之曰。

    阿難老朽。

    至念無力。

    智慧衰劣。

    言多錯謬。

    複說偈言。

    若人老至。

    矣其念力。

    智念身力。

    一切皆老。

    汝依前誦。

    莫随彼語。

    後時。

    由聞誦其本偈。

    即問其意。

    答言。

    尊者。

    吾師告我。

     阿難老朽。

    不可信受。

    但依前誦。

    阿難思惟。

    彼輕我言。

    即入三昧觀之。

    不見有人。

    能回彼意。

    便作是言。

    世間衆苦。

    甚難久住。

    吾當涅槃。

    當時。

    阿難向恒河上。

    欲入涅槃。

    地六震動。

    時雪山中有五百仙人。

    睹斯相已。

    即便飛空。

    至阿難所。

    求哀出家。

    即化恒河。

    變成金地。

    為諸仙人。

    如應說法。

    須??自落。

    成阿羅漢。

    悉入涅槃。

    最後弟子。

    于恒河中出家。

    名末田地。

    時末田地。

    作是說言。

    如來最後。

    與須?陀羅出家。

    須?前涅槃。

    我不樂見和上涅槃。

    亦當聽我前入涅槃。

    阿難語末田地言。

    汝勿涅槃。

    世尊已說。

    我涅槃後。

    當有比丘。

    名末田地。

    是其應持法藏。

    入罽賓國流通。

    答言。

    爾。

    付竟。

    踴身虛空。

    作十八變。

    入風奮迅三昧。

    分身為四分。

    一分向忉利天與帝釋。

    一分與大海娑伽羅龍王。

    一分與毗舍離。

    一分與阿阇世王。

    如是四處。

    各起塔供養。

    第三末田地。

    此雲舍地。

    準育王經說。

    受阿難付囑。

    如前所引。

    在罽賓國。

    流通律藏。

    時人号為罽賓律師。

    問。

    末田地是最後度。

    何故在商那前列耶。

    答。

    準育王經。

    即阿難先付法藏。

    與商那和修。

    後付末田地。

    以臨涅槃時。

    度末田地。

    即入涅槃。

    故更不别付和修處也。

    今諸家。

    取末田地先入涅槃。

    所以前列。

    和修又有付鞠多處故。

    所以後陳。

    若論行化。

    二人同時也。

    第四商那和修。

    此雲胎衣。

    準育王經。

    乃往過去。

    波羅柰國。

    有一商主。

    共五百商人。

    入海采寶。

    于其前路。

    見辟支佛身嬰重病。

    與諸商人。

    即便停止。

    而共療治。

    病遂得差。

    商主取商那衣。

    浴辟支佛。

    以衣施之。

    辟支佛納受。

    準付法藏傳雲。

    以上妙衣。

    而用奉上。

    乃至發願。

    願我來世。

    值遇聖師。

    由斯願力。

    于母胎中。

    着商那衣。

    生已與身俱共增長。

    出家受戒。

    得道涅槃。

    是商那衣。

    未曾離體。

    因即号為商那和修。

    阿難在恒河上涅槃時。

    商那和修。

    在摩伽陀國。

    曼陀山中。

    降二毒龍。

    建立住處。

    此人于後流布佛法。

    療煩惱病。

    阿難在日。

    告商那言。

    世尊者遊摩突羅國。

    記彼國中有長者子。

    名優婆鞠多。

    于禅法中。

    最為第一。

    雖無相好。

    化度如我。

    汝當于後度令出家。

    若涅槃時。

    付其法藏。

    商那。

    度彼鞠多出家。

    第四羯磨。

    得羅漢果。

    臨涅槃時。

    以此法藏。

    當将付之。

    鞠多答言。

    唯然受教。

    商那和修。

    于諸衆生。

    所應作已。

    飛騰虛空。

    作十八變。

    還就本座。

    而入涅槃。

    一萬八千羅漢弟子。

    起塔供養。

    第五優婆鞠多。

    此雲近護。

    育王經。

    于是。

    鞠多演暢妙法。

    降魔波旬。

    度人無量。

    大醍醐山。

    有一石窟。

    長十八肘。

    廣十二肘。

    高亦如是。

    所度弟子。

    得羅漢者。

    人取一籌。

    置石窟中。

    籌長四寸。

    乃至一日之中。

    有一萬八千羅漢取籌。

    自立願言。

    若所度人。

    籌滿石窟。

    當入涅槃。

    于是名稱滿閻浮提。

    世皆号為無相好佛。

    鞠多度人既多。

    即起慢心。

    問蓮花色尼。

    尼聞欲來。

    将缽盛油置戶扇後。

    鞠多推門傾油數渧。

    尼請坐訖。

    即問尼言。

    師佛在日。

    度人得果。

    何如于今。

    尼反問言。

    大德聞有六群比丘。

    是何等人。

    鞠多雲。

    六群比丘。

    甚為粗暴。

    尼言。

    大德。

    佛在六群。

    昔來我房。

    未曾傾此油缽。

    大德今來。

    傾之數渧。

    鞠多傷感。

    淚流滿目。

    尼言。

    大德不須傷感。

    去聖日遠。

    衆生福薄。

    諸惡熾盛。

    故使然也。

    尼言。

    世尊中夜滅度。

    至明相時。

    一切微妙法門。

    及以百千恒河沙諸三昧門。

    皆悉滅沒。

    況複今日。

    鞠多護持法藏。

    化導人天。

    石窟籌盈。

    将欲滅度。

    便即飛身虛空。

    作十八變。

    使諸四衆。

    生大信心。

    于無餘涅槃。

    而般涅槃。

    用石窟籌。

    而以阇維。

    十方羅漢。

    亦入涅槃。

    上來五師。

    并三明内朗。

    四辯外隆。

    全一部大毗尼藏八十誦律。

     第三離部者。

    輔篇雲。

    但鞠多未滅。

    所化弟子。

    各懷異見。

    悟解不同。

    遂分一典。

    以為五部。

    然諸經論所說不同。

    或二或五。

    十八二十二十二等。

    若準唐三藏傳雲。

    百年分為五部。

    二百年後。

    分十八部。

    部執。

    宗輪語等。

    或十八。

    或十九部。

    文殊問經有二十部。

    舍利弗問經有二十二部。

    然分部者。

    鈔第十門中廣明。

    不能此中叙之。

    上來有三。

    初結集。

    二五師任持。

    三明分部。

    總當第三結集任持羅竟。

     第四翻譯時代。

    文二。

    初明律本番譯時代。

    二弁鈔興撰之時處。

     初者。

    案靜邁法師譯經圖記。

    前後合兩譯。

    前覺明。

    後支法領。

    但以諸說年月不同。

    譯經圖記中即雲。

    覺明弘始五年譯。

    法領再譯。

    即雲弘始十一年。

    準前高僧傳。

    弘始十二年譯。

    至十五年方畢。

    謂時前後不同。

    不可通會。

    準僧傳雲。

    佛陀耶舍。

    此雲覺明。

    是罽賓人。

    婆羅門種。

    來至長安逍遙園。

    四事供養。

    悉不受之。

    分衛一食。

    耶舍。

    髭赤。

    善毗婆沙。

    時人号為赤髭論主。

    即以弘始十二年。

    譯出四分律。

    至十五年畢座。

    後法領譯者。

    飾宗雲。

    晉國支法領。

    乃西越流沙。

    路經于阗。

    遇昙無德部。

    體解大乘。

    三藏沙門佛陀耶舍。

    耶舍先來。

    法領即于其國。

    廣集異經。

    以歲在戊申。

    始達秦國。

    即以其年。

    重請出律藏。

    時集持沙門三百餘人。

    于長安中寺出之。

    準傳及圖。

    并雲。

    覺明譯本有四十五卷。

    并四分戒本一卷。

    法領後譯。

    開為六十卷也。

     次明鈔興撰之時處者。

    分二。

    初明鈔興之由。

    二辨撰之時處。

     問。

    自聰律師已後。

    覆光願首章疏大興。

    因何于所學宗。

    更撰事鈔。

    為慊古人行事不足。

    為欲功乎異端也。

    答。

    所撰之意。

    如序具明。

    今辨鈔興。

    略引綱格。

    顯其四種。

    一明古人全不依律弘持。

    但以智術行事。

    二為先德雖依律藏。

    能诠之教不明。

    使所诠行事有失。

    三恨古師章?。

    不顯行于世事。

    何足軌于來蒙。

    四述今古羯磨。

    雖顯論世事。

    繁略不堪濟于新學。

    略引四意。

    要須撰鈔。

    非是功乎異端。

    至下發起序中廣明。

    恐繁此不述也。

     第二辨撰鈔之時處中二。

    初辨撰之時處。

    二明重修時處。

     南山雲。

    餘于唐武德九年六月内。

    此是時也。

    于京師終南山豐德寺撰集。

    此是處也。

     爾時。

    屬搜楊僧伍。

    無傷俗譽。

    且閉戶。

    依所學撰次。

    但意在行用。

    直筆書通。

    不事虬文。

    故言多塞陋。

    想有識通士。

    知餘托志焉。

     第二重修時處者。

    準南山别傳。

    于貞觀八年。

    遊訪名山。

    至濕州益詞谷。

    因重修行事鈔。

    及注戒本。

    羯磨?等。

    随勘随講。

    五衆歎異也。

     第五随文解中二。

    初序判教文。

    二四分下依文解釋。

    前三。

    初明科判所因。

    二辨有無差别。

    三總會諸德判鈔不同。

     初所因者。

    問。

    佛教西傳。

    此土誰科三别。

    答。

    道安開士。

    智朗不群。

    奧義窮源。

    未萌先達。

    分判教本。

    總作三科。

    後佛地論至。

    乃東語西文。

    果然兩契。

    夫教不孤起。

    必有所因。

    論雲教起因緣分。

    此土号之為序。

    緣起既彰。

    必酬所為。

    論雲聖教所說分。

    此土号為正宗。

    豈惟現在獲益。

    亦望被于将來。

    論雲依教奉行分。

    此曰流通。

    自爾後來。

    鹹依此判也。

     二辨有無者。

    然諸聖教。

    或具不具。

    且如花嚴涅槃。

    唯明序正。

    觀音有其中末。

    心經初後全無。

    勝鬘諸經。

    三科多具。

    故今判教不得雷同。

     第三文二。

    初序古。

    次立今。

     序古者。

    總會諸德科鈔不同。

    遠古近古。

    先賢後賢。

    科判鈔文。

    不離兩意。

    或分三段。

    取别教為??。

    或但二科。

    據其鈔本。

    且三段者。

    發正等雲。

    依佛地論。

    初盡十門。

    是其序分。

    二标宗已下。

    合二十九篇。

    是其正宗。

    三諸部别行一篇。

    是流通分。

    何以得知。

    鈔合分三者。

    準羯磨?。

    ?有十篇。

    鈔主自科。

    以為三段。

    第一集法緣成為序分。

    二諸界結解下八篇。

    為正宗。

    三雜法住持一篇。

    為流通分。

    彼既雜法為流通。

    此諸部别行。

    為勸學流通者。

    謂得文意耳。

    次立二者。

    富陽等雲。

    但分二門。

    序正如前。

    無流通也。

    立無所以雲。

    如佛說經。

    有三義故。

    立流通也。

    一正對機說故。

    二說竟時。

    有機囑累故。

    三說竟時。

    四衆依命奉行故。

    鈔不具之。

    故不立也。

    古人所立。

    勸學令知。

    是流通者。

    佛制諸弟子。

    所是三藏聖教并令學知。

    不學制罪何獨此一篇。

    無此理也。

    若爾。

    不立流通。

    應不傳後學。

    答。

    夫流通有二。

    一者勸學。

    二者付囑。

    勸學流通。

    随義皆有。

    今此鈔文。

    始從序分。

    終盡正宗。

    随文顯義。

    以濟新舊二學。

    勸令行之。

    是勸學流通也。

     次立今者。

    分二。

    初正明。

    二對辨經律鈔等二序。

    正宗同異。

     初今所立者。

    據鈔本文。

    自有科分。

    何須别立。

    題言鈔序。

    二衣指十門為序。

    有序理明。

    上卷篇立标宗注科。

    複雲。

    初出宗體。

    即正宗之文。

    可據。

    無立流通之處。

    未敢科分。

    又鈔自約三行分篇。

    不出流通之位。

    又據諸雜要行篇首。

    結上生下文雲。

    若遊途相攝。

    具上諸門。

    别類統收。

    羅下三部。

    三部之内。

    不可分出一篇。

    為流通分。

    上準羯磨立者。

    羯磨?。

    别不可類也。

    鈔本雲。

    乎那得辄判佛經。

    尚有不具。

    制造豈得一同。

    必請上下。

    求文不立。

    理當最勝。

    亦有欲立三者。

    亦準鈔文求之。

    上二依前。

    三據諸雜要行篇首分。

    别類統收。

    為流通分。

    亦是一家眉目。

    異上獨取一篇。

    任情兩存也。

     二對辨經律二序。

    鈔亦如之。

    經二序者。

    初曰證信。

    謂如是我聞六成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