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玄錄解四分律删繁補阙行事鈔錄卷第一(并序從初盡第六門)
關燈
小
中
大
二發豈者。
如金剛般若雲。
時長老須菩提。
問護付二善等是。
律二序者。
初勸信。
謂昙無德律主。
于佛滅後。
大毗尼藏中。
分出四分。
恐人不信。
故勸時生信。
則稽首禮諸佛等是。
二發起者。
謂身子托靜生念。
觀其先佛法住久近。
請佛制。
廣令法久住。
故名發起也。
鈔二序者。
初序。
戒學是佛法壽命。
住持功強。
佛及四依。
弘持不替。
但為像季時轉澆薄。
遵奉者希。
前修依行。
多迷教指。
古人制作。
繁略不濟時。
須以此發起情懷。
撰行事鈔。
故雲。
斐然作命直筆具舒。
此為發起因源。
故是發起序也。
二列鈔中所取諸教。
事法行用。
物類相從。
作其名首。
統三藏之大綱。
攬束經律論等大诠。
科成十意。
明其随機設教。
開制實被未來。
處判先處本宗。
無文許取他部。
當律示聽不具說。
文句毋論。
令直引要言妙詞。
則使時人見鈔删補。
知是佛聽。
今鈔引來證誠可信。
辄分此序。
類于證勸二信。
故知經律鈔等二序。
并同證勸發起。
前後布置。
少有異也。
正宗。
近意三種。
對機理事不同三處。
遠意。
離過修成。
亦不異也。
問。
經律。
證勸居前。
發起皆居其後。
何故撰鈔。
發起在前。
證信居後者。
答。
然經本說發起居前。
佛臨涅槃。
遺囑令安證信。
律中。
身子發起。
本亦在前。
五部分時。
方安勸信。
今鈔不爾。
鈔主自撰無上經律。
遺囑分部兩緣。
同佛初說律經。
發起元來第一。
後恐時人學寡。
不知撮略删補皆是佛聽。
故次引誠文。
證之令信。
則居後也。
上來諸義不同。
序判教文竟。
今當第二依文解釋。
于中分二。
初四分律已下盡十門。
為序分。
二四分律删繁補阙行事鈔卷上盡三十篇。
為正宗。
兩段今初分二。
初釋攝序之通顯。
二夫戒德下依兩序而别解。
初二。
初釋所撰之法稱。
二京兆下辨能制之人名。
前二。
初釋新撰鈔之通名。
二注文下簡異古之别作。
問。
自古批科。
皆先釋題。
然始科于序正。
今??何教。
先科序正。
然後序中方始出題。
可則此題便屬于序耶。
答。
極有意也。
此之通題。
攝于通序。
通序一部鈔意。
至于正宗三卷之首。
皆亦亦則于通名。
卷則約别。
上中下而不同。
題則約通。
無非删繁補阙行事。
若不舉于通号。
序是誰家之序。
上中下卷。
依何名以立文。
故知。
非通無以收别。
上皆列于通題。
非别無以成。
通故于通下而列序及卷上中下别。
此則依文生見。
不随記語亂心。
問。
依古人。
先釋通題。
後分序正。
有何過耶。
答。
約其分判不便。
若先釋鈔之通名。
次序之一字。
别标序分之目。
即合從此分成兩科。
初明序分。
二辨正宗。
若作此科。
簡異注文及與名位。
猶是其題在分門後。
故不便也。
又約古人。
先總釋題及與名位。
然後分出序正者。
更不便也。
序題先已釋竟。
更分序分一科。
解判理不合。
然制造必無斯義。
有上諸妨。
故作此科。
問。
此題屬序。
注文可則簡異序題。
答。
簡異注文。
三卷之首皆有。
而言詞似别。
上卷雲作者。
非無标名題别。
中雲著述者。
多立名簡異。
下卷雲注撰。
非少立名标題。
此則三卷之首。
通途簡别。
則無論序正。
皆異古人。
據上所分。
細無不委。
至于講竟。
牒科收攝。
但收序正。
不牒題名。
狀似無題。
更須分判。
于中分二。
約釋鈔之通名。
二序之一字。
标章别釋。
則簡異注文及與名位。
不勞科之。
但臨時略述。
此不細碎。
通其大家思之。
今古釋題。
皆有廣略二判。
言略者。
福雲。
四分律者。
舉本宗之都目。
删繁等者。
旌述作之殊名。
梵雲折埵理。
此番為四分。
四者數也。
分者支也。
總绾四支。
合成一部。
故雲四分。
梵曰毗尼。
此譯為律。
律者法也。
七支赅淨。
負青松之歲寒。
六禁貞明。
無白圭之點缺。
嚴肅可觀。
故稱為法。
四分離中之别稱。
律者總内之通名。
總别雙标。
名四分律。
删者削也。
繁者多也。
芟(所鹹反)夷紊詞。
剿(子小反)截骈柯。
去濫留真。
義豐言約。
補者益也。
阙者少也。
博采貞實。
捃拾琉珠。
暈發虧光。
鴻裨未足行。
言顯作事雲簡理。
理寂虛通圓融屬意。
此防身口故。
言行事鈔者略也。
華文疊彩。
妙義攸明。
為述作之标題。
貫群篇之衆首。
故雲四分律乃至鈔。
二明廣解分二。
初之十字舉能貫一部之通稱。
二序之一字。
攝兩序之别标。
此是前科。
于上略釋。
須着序之一字。
若準後科雲。
第二廣解分二。
初四分律三字。
舉所學之宗本。
二删繁下七字。
标今作之通名。
古今釋其宗本。
皆有簡異。
靈山問雲。
此四分與律。
何者先後。
答。
律合居先。
是佛自說。
又五師相傳。
同一律藏。
四分之名後起。
是末。
若爾。
律合居前。
何在四分之後耶。
答。
古今鹹雲。
為簡異故。
戒心?雲。
四分者。
顯宗目也。
簡異餘部。
律者。
為簡餘藏。
乃是毗尼都号。
非别無以顯總。
故言四分。
非總無以收别。
故稱為律。
即四分。
亦别亦總。
别者對于餘部。
總者合攝四分。
律義亦爾。
總收五部。
别簡餘藏也。
前二。
先釋四分二言。
次解律之一字。
前三。
初明正解。
二辨非釋。
三顯人法差别。
言四分者。
付法藏傳雲。
百年之後。
優波鞠多有五弟子。
各執一見。
以為揩準。
遂分大藏。
以為五典。
四分别号。
從此而興。
古師雲。
昙無德律主。
于大藏八十誦律中四度傳文。
盡所诠相。
故雲四分。
即大僧戒本二十卷。
為初分。
尼律已下十五卷。
為第二分。
安居已下十四卷。
為第三分。
房舍已下十一卷。
為第四分。
靈山雲。
此約誦為名。
十誦等律并同。
故智論雲。
摩偷羅國。
毗尼本有八十部。
論自釋雲。
八十部者。
約誦為名。
即八十誦律也。
次辨非釋者。
義淨三藏雲。
蓋是當時三藏。
将梵本來。
有其四筴。
此依四筴番出。
故稱四分。
十誦等律亦同此判。
彼立理雲。
波離結集。
尚八十度升座。
誦乃方畢。
豈得律主。
四度誦終一部。
無此理也。
依筴得名者。
發正破雲。
且如覺明西來。
誦得梵本。
至此便譯。
豈得有四筴。
而得四名。
又十誦弗若三藏。
亦誦得本文。
無梵葉十筴。
何得稱十誦耶。
故知非也。
三顯人法差别者。
問。
此四分是人名。
法名耶。
答。
四分是其法名。
若從能秉人。
應雲昙無德。
今廢人從法。
故言四分。
若人法雙标。
即如羯磨題雲。
四分律昙無德羯磨者是。
昙無德者。
是梵語。
準費長房錄。
魏雲法藏。
十八部中名法護。
二十部中名法密。
戒心?中名法尚。
羯磨疏中名法鏡。
或雲法正等。
第二釋律分三。
初翻名。
二解律義。
三攝歸六釋。
初翻名者。
戒本疏雲。
統叙衆名。
具有三種。
初梵曰毗尼。
此翻為律。
二梵言屍羅。
此番為戒。
三梵言波羅提木叉。
此雲别别解脫。
問。
既有三名。
偏立于律。
有何意耶。
答。
律者教也。
能生解行。
大聖垂教。
具列行途。
五衆依資奉持圓德。
故名戒也。
依戒克翦葉斯亡。
名解脫也。
是則因果兩行。
皆由教生。
故舉律教。
用攝斯二也。
次釋義者。
戒疏雲。
戒者何義。
義訓警也。
由警策三業。
遠離緣非。
明其因也。
言解脫者。
如論所引。
道戒名解脫。
事戒名别脫也。
戒障有二。
一者業非。
二者煩惑。
戒淨障業。
或待智亡。
望分所除。
雲别解脫。
後智除惑。
乃稱究竟。
名解脫也。
言毗尼者。
戒疏雲。
古譯毗尼。
皆番為滅。
以七毗尼用彌四争。
今以何義番為律。
律者法也。
從教為名。
斷割重輕。
開遮持犯。
非法不定。
故正翻之。
俗有九流。
法是其一。
故世付法皆在刑科。
道與俗違。
刑名乃異。
至于據斷。
必依恒法。
故使律字傍兼聿者。
為取筆也。
處刻(胡德反)決正。
非筆不定。
筆則法家之象。
緻惟律番如增一中七種律也。
四分九法。
亦有其證。
古同為滅。
謂功能也。
滅争能非律不靜。
如水滅火。
不名滅。
故律文言。
科約篇聚。
皆有軌轍。
同收法義。
餘何可論。
問。
律以法訓。
施造有儀。
與餘兩藏。
複有何别。
答。
不同也。
餘藏明理。
理在虛通。
随達一門。
皆符道觀。
意在去滞。
何局文言。
律則不爾。
輕重開遮。
揩摸永定。
亂常敗續。
必據科治。
由此而言法義彌顯。
所以三藏此土本無。
不可番度。
律雖義約。
刑斷全乖。
科據有方。
言涉相似。
故且當譯見意便止。
何以知耶。
律者法也。
終始有儀。
于佛教中。
可成此義。
故篇聚之設。
三世同遵。
适化乃殊。
性戒常定。
俗律不爾。
代有?革。
古用肉刑。
故律雲刑者成也。
一毀其肉。
終身永定。
不可複也。
今則苔杖徒流。
用代古法。
故不定也。
問。
佛教法。
定可用律番。
究其教相。
亦有不定。
即四重罪。
喻如斬首。
何故。
開忏得秉羯磨。
諸部見解。
輕重不倫。
如何訓法天常永定。
答。
重罪忏傧。
覆露兩殊。
法通開閉。
故有常準。
斷頭喻無聖分。
秉法據本戒儀。
适機見有重輕。
當部規模不失。
即斯量據。
非法何耶。
次辨六釋者。
四分與律。
具有幾釋。
?約能诠有二。
即持業帶數。
言持業者。
持謂任持。
業謂業用。
律能任持四分業用。
四分即律。
故雲持業。
言帶數者。
四分是數。
四分律者。
即帶數釋。
發正約所诠。
有依主釋。
四分之戒。
依主釋也。
諸記廣列六釋章門。
非鈔要而不錄。
第二辨今作之通名。
七字分四。
初删繁。
二補阙。
三行事。
四鈔。
言删繁者。
靈山雲。
删削也(所奸反)。
三蒼雲。
删除也。
聲類雲。
删定也。
故孔子删詩書定禮樂。
即其事也。
發正雲。
冊從刀者。
冊謂竹簡闆。
謂之牍。
即以古人無紙。
遂書簡牍。
後蔡倫造紙。
替彼冊牍。
古人筆之。
吏書脫錯者。
以刀削之。
是除改之意也。
然删繁大旨。
不過二種。
一則删取。
二曰删除。
繁故也。
若聖教。
删其繁長。
文雲時所不行。
義同于廢。
章疏。
删其濫述。
故雲濫述必翦。
用成通意也。
靈山三義。
以解删繁。
發正四義而釋。
理由未盡。
今約鈔文所引。
佛教并盡。
總而言之。
有甚九種。
一則先删當律。
二諸部。
三小乘經。
四小乘論。
五大乘律。
六大乘經。
七大乘論。
八賢聖集。
九古人章疏。
一部鈔文。
不過此九。
第一删當部律文者。
如僧尼二部戒本。
二十揵度。
每明一事。
皆有緣起。
佛在某處。
某甲犯某罪等。
若約戒本而言。
六百餘段。
并非急務。
又受戒法聚。
明其遮難。
皆有緣起。
初其受法。
則有善來上法三歸八戒敬。
及與滅争諸揵度等。
自佛滅後。
除羯磨外。
諸法并無。
故總删略。
文雲誰能竅其條結等。
二删諸部律者。
且知四分。
但有集僧之文。
而不論六相來處遠近。
今删取諸部集僧遠近之文。
如可分别。
則取十誦。
文雲随聚落界。
即僧坊界。
不可分别。
聚落取僧祗之文。
水界取五分等。
此并删取。
自外不盡之文。
并非鈔者之意。
故删卻也。
三删小乘經者。
四分集僧雲。
當敷座打揵捶。
諸律但言令舊住淨人沙彌打。
亦有得比丘打處。
文非明了。
即取增一阿含。
證成比丘得打。
增一雲。
阿難升講堂擊揵捶。
此是如來信鼓。
以阿難自打。
證知比丘得為。
自外繁長。
删而不取。
第四删取小乘論者。
如自恣差五德中。
四分但言具二五德。
不言二人。
十誦僧祇。
并差二人為法。
五分中。
二人已上。
乃至多人。
為息作故。
十誦等律。
雖顯差人之數。
及息作之言。
意由未了。
即删取三千威儀論。
論雲。
要差二人者。
為僧自恣竟。
自相向出罪。
不得求餘人自恣。
以餘人僧不差故。
自外不盡之文。
悉删不取。
五删取大乘律者。
如釋盜賊戒三寶互用中。
僧祇等律。
廣明三寶不得互用。
而不出不得互用所以。
故删取大乘律。
鈔言寶梁雲。
佛法二物。
不得互用。
謂無人為佛法作主故。
複無可咨白。
不同僧物。
所以常住招提互有。
所謂營事比丘。
和僧索欲行籌。
和合得用。
自外不盡之文。
删而不取。
故曰删繁。
六删取大乘經者。
諸部律等。
并言受施不如法。
信施難消。
甯以?葉葉身。
不受信心人衣服等。
而無厭治方法。
即删取大集經。
彼雲。
比丘着脫衣時。
作血塗爛臭可惡想。
執缽。
作血塗髑髅想。
得乳酪時。
作膿血想。
得菜茹時。
如頭發想。
乃至入房舍時。
作獄想。
是人即得如實法也。
略取此文。
以為興厭方便。
自外不盡之文。
删而不取。
七删取大乘論者。
然諸部等。
皆有嘿傧治人。
五分雲。
梵壇法者。
一切七衆。
不往來交言。
雖有此文。
而不知不言所以。
即删取智論。
文雲。
若心強橫。
如梵天法治之。
以欲界語。
地亦通色。
有不語為惱違情故。
不語治之。
自外不盡之文。
悉删不取。
八删諸賢聖集。
五分諸律。
打四相者并打三通。
即三下也。
而不言長打故。
付法藏傳中。
罽膩吒王。
以大煞害。
死入千頭魚中。
釰輪繞身而轉。
随斫随生。
若聞鐘聲。
釰輪在空。
如是因緣白令長打。
今取長打。
充此行事。
自外不盡之文。
删而不取。
九删古人章疏者。
大約而言。
且舉四種。
若總而言。
則甚多矣。
一若論寺诰等。
删其繁長。
二删繁濫。
濫用。
知鐘寺是俗造。
雲他物淨。
道俗通濫。
三删迷教。
自然界方一夏之中。
但得三度受日。
及用七十三步半。
集僧通藍結淨。
不留僧住。
惡事不可學作等。
四删繁惡。
非法僧制。
妄引五百福罰。
如此等文。
悉皆删除。
故鈔雲。
濫述必翦。
又雲。
今欲删其繁惡也。
問。
如上九種。
收文雖盡。
如删本律古人濫說。
許是删繁。
及諸部律論。
大小乘經。
而取彼文來成鈔體。
皆是補阙。
何得說為删繁。
如斯釋義。
豈非雜亂耶。
答。
為欲補阙。
先删取文。
且論取要除繁。
豈非删也。
然引用彼文。
不可全寫。
望删除處。
則是删繁。
鈔雲。
自外來不盡之文。
必欲尋其始末。
則非鈔者之意。
又雲。
今并删略止存文證據。
鈔自說以為删繁。
斯即證也。
第二補阙者。
當陽雲。
補謂填補。
令貌全義。
阙者缺也。
即是少義。
靈山四義釋發正雲。
義三解。
于其鈔文。
理由未盡。
問。
為古人行事不周。
為是當律不了。
須補阙耶。
答。
古人行事。
蓋不足論。
如序所破。
百無一本。
為五師異執。
捃拾遺文來。
至此方番譯多失。
随其行事。
不足被時。
律本既無。
須取經論。
使機教兩具。
故須補也。
上有九種删繁。
補阙亦有其九。
若四分律文不了。
即取他部補之。
餘部若無。
取小乘經補。
小乘經無。
取小乘論補。
小乘論無。
取大乘律補。
大乘律無。
取大乘經補。
大乘經無。
取大乘論補。
大乘論無。
取賢聖集補。
賢聖集無。
取古人章疏補。
古人章疏無。
鈔主約義就理。
舉例四種決通補。
即序中。
第五文義決通意文。
是也。
遂使一部鈔義。
文事無阙。
故文雲。
三卷攝文。
無文不委。
庶令臨機有用。
無待訪于他人也。
第一取諸部補當律者。
其事蓋多。
且舉一釋。
如自恣雜行中。
問。
安居竟。
謂離本處不。
答。
律雲。
安居竟不去犯罪。
律中但言不去犯罪。
即無請處不作限。
及不請處之文。
今取五分以補之。
五分雲。
安居已不去一宿者随。
若不作限請。
若非受請處得住。
将其五分。
以補四分之文。
令行事周足。
第二取小乘經者。
且如舍戒中。
四分律雲。
若不樂梵行。
聽舍戒還家。
若複欲于佛法修清淨行者。
還聽出家受大戒。
律文如此。
而不知得幾度舍戒。
諸律并無其文。
即取小乘經增一阿含補之。
經雲。
開七返舍。
過此非法也。
第三小乘論者。
明淨生種中。
四分雲。
比丘不應自作淨。
應置地使淨人作洗手受。
鈔雲。
此對有人。
若無人者。
諸部無文。
取小乘論補。
明了論雲。
自加行作。
疏解雲。
非言自得作淨。
然自作有益。
如一聚果子。
若未淨者。
但食皮肉。
一一吉羅。
若食核者。
一一波逸提。
今以火一觸。
隻得一吉。
合一聚果子。
俱得成淨。
免于多罪。
豈非利益。
故取彼文。
補此行事。
第四取大乘律者。
如盜十方現前亡五衆輕物。
四部律論。
并無明文。
即取善生補此行事。
善生者。
佛為善生長者。
說護戒相。
譯經圖中。
排為大乘律。
律雲。
盜亡比丘輕物。
若未羯磨。
從十方僧得罪輕。
南山雲。
謂計人不滿五故。
若已羯磨。
望現前僧得罪重。
南山雲。
謂人數有限。
可滿五故。
若臨終時。
随亡人囑授物。
盜者。
約所與人邊。
結罪也。
第五取大乘經者。
魚肉。
諸律并是五正食。
此是廢前之教。
今廢此教。
取大乘經。
補此行事。
涅槃雲。
從今日後。
不聽弟子食肉。
夫食肉者。
斷大慈種。
水陸空行。
有命者怨。
故不令食。
廣如彼說。
又雲。
前令食肉者。
謂非四生之肉。
但現身耳。
為度衆生故。
第六取大乘論者。
如結大界明量中。
經律無量大小之文。
律中但雲。
十四日說戒。
十三日先往。
不得受欲。
為經明相故。
南山雲。
雖有其文。
未明裡數。
僧祇五分。
并雲三由旬為量。
并不言由旬大小。
即取智論明文補之。
論雲。
由旬有三種。
下者四十裡。
即知量極大者。
百二十裡。
準律由一日行故。
第七取賢聖集者。
如問遮中癞病。
律無明決。
引善見莫問赤白黑。
屏處增長。
不增長者。
得露處返前。
而不知如此惡病。
既辱佛法。
許受何益。
故引育王集雲。
有疥癞須陀洹。
瘡痍阿羅漢。
有得果之益。
故屏處許受。
取此文來。
證許受有益。
第八取古人章疏。
且安居中間。
因事出界。
水陸道斷等難。
不得返界。
失夏不。
答。
律部無文。
即取古人章疏補之。
南山雲。
昔高齊十統諸師。
共平并雲得夏。
此是難緣。
非情過故。
第九義決者。
有其多種。
一律有其事。
約行用時。
文義俱阙。
舉例決通。
二律文中無。
道理合有。
文義俱阙。
就理決通。
三者有義無文決通。
四有文無義決通。
今且取律文中無。
道理合有。
文義俱無。
就理決通。
以釋如此。
律諸部。
但有狂痛惱等神亂不足數文。
秉法彼并不知。
如非是不足數義。
謂此律諸部。
并無醉人不足數文。
及與其義故。
鈔足數篇雲。
義加醉人。
此人神亂。
與上痛惱不殊。
将彼文來而決。
令有衆僧秉法。
醉人不足之義。
與前不殊。
将彼義來。
決成此義。
如此之事。
律雖無文。
道理合有。
如後解也。
問。
當部律文。
有阙補即理然。
他部及經論等阙文。
何煩補也。
答。
為當部行事有阙。
即取諸部以補之。
諸部有阙。
引經及論補之。
令一部周圓。
約事無阙。
非謂将文補彼處經論。
問。
古人章疏。
既雲通非囑意。
則合不取。
何亦取之。
補此行事者。
答。
俱懷優劣。
取優中之優。
除劣中之劣。
故鈔雲。
長見必錄。
以輔博知。
濫述必翦。
用成通意也。
三行事者。
古今多釋。
發正約字釋雲。
左彳右亍(敕玉反)。
故謂之行。
以左右足。
遞進之?也。
今此行者。
謂取行用之行。
當陽雲。
對事即行。
故雲行事。
文雲。
即事即行。
豈複疑于罪福也。
事有三種。
一者法。
謂說戒自恣等。
二人事。
受戒忏罪是。
三事事。
如地衣是。
對上三事即行。
故雲行事也。
言鈔者。
古今多釋。
初有二義。
一利用義。
即割削繁文。
二九固義。
如功臣賜?篆。
亦得名鈔。
令家久固不破。
鈔者。
被及于後時。
流行久固。
則類經之常典。
故下文雲。
繁略取衷。
理何晦沒。
即其義也。
?雲。
鈔者略也。
于其當宗及以諸部。
略取要義。
不盡于文。
名為鈔也。
有人雲。
鈔字金邊作少。
三藏聖教。
古人妙解。
并如其金剛。
引要言妙詞。
直顯其義。
為少故。
文雲。
固令撮略正文。
包括諸意也。
第二攝兩序之别标者。
言序者。
上題一部通号。
正攝此序也。
由是前科。
若準後科。
至于應雲第二标章。
别釋分三。
初盡十門。
序一部鈔之總意為序分。
二四分下二十七而。
辨遊途相攝。
為行事之正宗。
三從沙彌下三而。
明别類統收。
廣後流通之益。
三段今初。
于中分二。
初标序顯。
二夫下。
依序科釋。
言序者。
标序題也。
輔篇雲。
引禮雲。
東庠西序。
虞學曰庠。
夏學為序。
郭璞注雲。
序别内外也。
謂以此序。
居外别知内。
顯行世事周足也。
?雲。
??工記。
訓舒也。
謂舒展一部鈔文之大意也。
又毛詩雲。
序述也。
謂序述作鈔之由。
及三藏大綱。
以為??據也。
第二簡異古之别作。
亦是前科。
若準後判。
至此不科。
但略述之。
則分兩序。
今亦存在。
令鑒者知。
言作至别者。
今古多釋。
衆許慈和。
且引解也。
慈和雲。
作者非無。
此句屬其古人之作鈔。
人多鈔多。
此則雙牒。
标名顯别。
此句屬今南山。
人鈔并異。
異此則雙簡義成。
故知。
簡人必簡着鈔。
簡鈔必帶于人。
若爾。
簡名注文。
令居名下。
何故居中耶。
答。
注居中者。
為欲上收于鈔。
下收于人。
為此今盡。
亦無失也。
今意不然。
鈔主依于所學。
撰四分鈔。
但雲四分律鈔即得。
更标删繁補阙行事者。
用之何為。
鈔注釋雲。
作者非無。
謂于所學宗中。
作鈔者不無。
即甚多矣。
從理隐雲晖願洪勝首等。
并依所學宗中作鈔。
今标删繁等名。
為簡别于餘抄。
故雲标名顯别。
未即簡異于人。
至于題名。
方始約人異也。
又鈔中卷注雲。
著述者多。
立名簡異。
抄下卷雲。
注撰非少。
立名标題。
三卷之首。
注語皆殊。
簡異古鈔。
前後之意不别。
如将注文解上。
亦須古風。
但簡異鈔文。
義不迂曲任情思擇也。
第二弁能制之人名者。
亦是前科。
章疏講人。
多慊講鈔者細碎。
若依後判。
但略釋。
知亦是一意。
故兩存焉。
今亦有廣略二解。
初略者。
弁常雲。
京兆。
舉天子所都之處。
崇義寺者。
是精舍之别名。
沙門。
出家之通稱。
釋。
則能仁之苗??。
某甲。
鈔主之法号。
次比聖賢之所遺。
故雲撰述。
第二廣解分六。
初弁京兆。
二釋寺名。
三解沙門。
四彰釋氏。
五叙名諱。
六明撰述。
言京兆者。
爾雅雲。
大也。
謂天子所都。
大衆趍歸之處也。
發正雲。
京兆者。
謂積數多。
即十億為兆。
十兆為京。
京兆即衆義。
亦雲京師。
師衆也。
故知師兆俱是衆義。
白虎通雲。
京師者。
千裡之邑号也。
王制曰。
天子之國。
四方千裡。
如是衆名。
不出天子所都大衆所聚。
故雲京兆。
二崇義寺者。
案兩京塔寺記雲。
西京長壽坊内。
本是随朝延壽公于诠宅。
唐武德二年。
桂楊公主。
為附馬趙慈景之所置也。
妻為夫置。
故為崇義。
寺者聚也。
司也。
随類聚在一處。
如太常司等農寺。
即淨行出家。
伴侶共居。
故稱為寺也。
仍别敕與西明與上座。
将欲撰鈔。
遂入終南豐德寺。
今取本住處之寺名也。
言沙門者。
折衷雲。
乃缁衣之通号。
亦淨行之共名。
靈山雲。
具足梵本雲沙門那。
此雲息心。
故瑞應經雲。
息心達本源。
号為沙門也。
又雲桑門。
梵音訛也。
若準俱舍婆沙。
沙門者。
是其果名。
謂四沙門果。
故彼論雲。
聖果名沙門。
亦名婆羅門。
亦名為梵輪。
真梵所轉故。
言釋者。
能仁之苗??也。
問。
上雲沙門。
今複稱釋。
豈非犯重耶。
答。
為簡異故。
上言沙門者。
是出家者之通名。
外道出家。
亦号沙門。
故下别衆食戒雲。
沙門施食時。
将知在釋子外出家者。
亦号為沙門也。
故今着釋名。
以簡之。
靈山雲。
口稱姓釋。
不委來由。
一何可笑。
故俗書雲。
乃有人孫。
不識祖名。
子不知父諱。
故略序之。
若具梵語。
應雲釋迦。
此土好略。
存釋除迦也。
然晉魏之僧。
皆從師姓。
種種不同。
安法師雲。
大師本元尊釋迦。
皆以釋氏命焉。
後增一阿含來。
果稱四河歸海。
無複本名。
四姓出家。
皆稱釋子。
然僧尼既承此姓。
不可不知。
準十二遊經雲。
釋迦賢劫初。
姓瞿昙氏。
昔無量世時。
有一菩薩。
作大國王。
父母早喪。
讓國與弟。
出家學道。
遊履深山。
求覓師友。
見一婆羅門。
姓瞿昙氏。
因從學道。
師語之言。
可舍王服從吾法戒。
當授汝道。
即從其語。
受服法戒。
即姓瞿昙。
學道既久。
形體改常。
後歸本國。
人無識者。
于本城外。
甘蔗園中。
立一精舍。
坐禅行道。
時有群賊。
為王所讨。
經由邊過。
王使追逐。
不得賊身。
便言菩薩藏隐。
即捉系縛。
以木貫之。
血流于地。
瞿昙大師。
在于深山。
天眼見之。
乘空而至。
斂取地血。
以成泥團。
持至住處。
以咒咒之。
後十月滿。
左成男子。
右成女人亦因師姓。
姓瞿昙氏。
從此已後。
經八萬四千二百七十世。
為飛行皇帝。
壽八千七十年。
皆嫡嫡相承。
作轉輪聖王。
唯二世作閻浮提王。
最後王名鼓摩王。
亦名郁摩王。
梵音輕重不同。
故五分雲。
佛告諸比丘。
過去有王。
名郁摩王。
第二夫人有四子。
一名照目。
二名聰因。
三名調伏象。
四名尼樓。
聰明神武。
有大威德。
彼第一夫人有一子。
名曰長生。
頑薄醜陋。
衆人所賤。
夫人念言。
我子雖長。
才不及物。
而彼四子。
并有威德。
當設何方固子基業。
即便白王。
王之四子。
并有威德。
我子雖長。
才不及物。
承系大業。
必為陵奪。
若王傧斥。
我情乃安。
王言。
四子孝友。
如金剛般若雲。
時長老須菩提。
問護付二善等是。
律二序者。
初勸信。
謂昙無德律主。
于佛滅後。
大毗尼藏中。
分出四分。
恐人不信。
故勸時生信。
則稽首禮諸佛等是。
二發起者。
謂身子托靜生念。
觀其先佛法住久近。
請佛制。
廣令法久住。
故名發起也。
鈔二序者。
初序。
戒學是佛法壽命。
住持功強。
佛及四依。
弘持不替。
但為像季時轉澆薄。
遵奉者希。
前修依行。
多迷教指。
古人制作。
繁略不濟時。
須以此發起情懷。
撰行事鈔。
故雲。
斐然作命直筆具舒。
此為發起因源。
故是發起序也。
二列鈔中所取諸教。
事法行用。
物類相從。
作其名首。
統三藏之大綱。
攬束經律論等大诠。
科成十意。
明其随機設教。
開制實被未來。
處判先處本宗。
無文許取他部。
當律示聽不具說。
文句毋論。
令直引要言妙詞。
則使時人見鈔删補。
知是佛聽。
今鈔引來證誠可信。
辄分此序。
類于證勸二信。
故知經律鈔等二序。
并同證勸發起。
前後布置。
少有異也。
正宗。
近意三種。
對機理事不同三處。
遠意。
離過修成。
亦不異也。
問。
經律。
證勸居前。
發起皆居其後。
何故撰鈔。
發起在前。
證信居後者。
答。
然經本說發起居前。
佛臨涅槃。
遺囑令安證信。
律中。
身子發起。
本亦在前。
五部分時。
方安勸信。
今鈔不爾。
鈔主自撰無上經律。
遺囑分部兩緣。
同佛初說律經。
發起元來第一。
後恐時人學寡。
不知撮略删補皆是佛聽。
故次引誠文。
證之令信。
則居後也。
上來諸義不同。
序判教文竟。
今當第二依文解釋。
于中分二。
初四分律已下盡十門。
為序分。
二四分律删繁補阙行事鈔卷上盡三十篇。
為正宗。
兩段今初分二。
初釋攝序之通顯。
二夫戒德下依兩序而别解。
初二。
初釋所撰之法稱。
二京兆下辨能制之人名。
前二。
初釋新撰鈔之通名。
二注文下簡異古之别作。
問。
自古批科。
皆先釋題。
然始科于序正。
今??何教。
先科序正。
然後序中方始出題。
可則此題便屬于序耶。
答。
極有意也。
此之通題。
攝于通序。
通序一部鈔意。
至于正宗三卷之首。
皆亦亦則于通名。
卷則約别。
上中下而不同。
題則約通。
無非删繁補阙行事。
若不舉于通号。
序是誰家之序。
上中下卷。
依何名以立文。
故知。
非通無以收别。
上皆列于通題。
非别無以成。
通故于通下而列序及卷上中下别。
此則依文生見。
不随記語亂心。
問。
依古人。
先釋通題。
後分序正。
有何過耶。
答。
約其分判不便。
若先釋鈔之通名。
次序之一字。
别标序分之目。
即合從此分成兩科。
初明序分。
二辨正宗。
若作此科。
簡異注文及與名位。
猶是其題在分門後。
故不便也。
又約古人。
先總釋題及與名位。
然後分出序正者。
更不便也。
序題先已釋竟。
更分序分一科。
解判理不合。
然制造必無斯義。
有上諸妨。
故作此科。
問。
此題屬序。
注文可則簡異序題。
答。
簡異注文。
三卷之首皆有。
而言詞似别。
上卷雲作者。
非無标名題别。
中雲著述者。
多立名簡異。
下卷雲注撰。
非少立名标題。
此則三卷之首。
通途簡别。
則無論序正。
皆異古人。
據上所分。
細無不委。
至于講竟。
牒科收攝。
但收序正。
不牒題名。
狀似無題。
更須分判。
于中分二。
約釋鈔之通名。
二序之一字。
标章别釋。
則簡異注文及與名位。
不勞科之。
但臨時略述。
此不細碎。
通其大家思之。
今古釋題。
皆有廣略二判。
言略者。
福雲。
四分律者。
舉本宗之都目。
删繁等者。
旌述作之殊名。
梵雲折埵理。
此番為四分。
四者數也。
分者支也。
總绾四支。
合成一部。
故雲四分。
梵曰毗尼。
此譯為律。
律者法也。
七支赅淨。
負青松之歲寒。
六禁貞明。
無白圭之點缺。
嚴肅可觀。
故稱為法。
四分離中之别稱。
律者總内之通名。
總别雙标。
名四分律。
删者削也。
繁者多也。
芟(所鹹反)夷紊詞。
剿(子小反)截骈柯。
去濫留真。
義豐言約。
補者益也。
阙者少也。
博采貞實。
捃拾琉珠。
暈發虧光。
鴻裨未足行。
言顯作事雲簡理。
理寂虛通圓融屬意。
此防身口故。
言行事鈔者略也。
華文疊彩。
妙義攸明。
為述作之标題。
貫群篇之衆首。
故雲四分律乃至鈔。
二明廣解分二。
初之十字舉能貫一部之通稱。
二序之一字。
攝兩序之别标。
此是前科。
于上略釋。
須着序之一字。
若準後科雲。
第二廣解分二。
初四分律三字。
舉所學之宗本。
二删繁下七字。
标今作之通名。
古今釋其宗本。
皆有簡異。
靈山問雲。
此四分與律。
何者先後。
答。
律合居先。
是佛自說。
又五師相傳。
同一律藏。
四分之名後起。
是末。
若爾。
律合居前。
何在四分之後耶。
答。
古今鹹雲。
為簡異故。
戒心?雲。
四分者。
顯宗目也。
簡異餘部。
律者。
為簡餘藏。
乃是毗尼都号。
非别無以顯總。
故言四分。
非總無以收别。
故稱為律。
即四分。
亦别亦總。
别者對于餘部。
總者合攝四分。
律義亦爾。
總收五部。
别簡餘藏也。
前二。
先釋四分二言。
次解律之一字。
前三。
初明正解。
二辨非釋。
三顯人法差别。
言四分者。
付法藏傳雲。
百年之後。
優波鞠多有五弟子。
各執一見。
以為揩準。
遂分大藏。
以為五典。
四分别号。
從此而興。
古師雲。
昙無德律主。
于大藏八十誦律中四度傳文。
盡所诠相。
故雲四分。
即大僧戒本二十卷。
為初分。
尼律已下十五卷。
為第二分。
安居已下十四卷。
為第三分。
房舍已下十一卷。
為第四分。
靈山雲。
此約誦為名。
十誦等律并同。
故智論雲。
摩偷羅國。
毗尼本有八十部。
論自釋雲。
八十部者。
約誦為名。
即八十誦律也。
次辨非釋者。
義淨三藏雲。
蓋是當時三藏。
将梵本來。
有其四筴。
此依四筴番出。
故稱四分。
十誦等律亦同此判。
彼立理雲。
波離結集。
尚八十度升座。
誦乃方畢。
豈得律主。
四度誦終一部。
無此理也。
依筴得名者。
發正破雲。
且如覺明西來。
誦得梵本。
至此便譯。
豈得有四筴。
而得四名。
又十誦弗若三藏。
亦誦得本文。
無梵葉十筴。
何得稱十誦耶。
故知非也。
三顯人法差别者。
問。
此四分是人名。
法名耶。
答。
四分是其法名。
若從能秉人。
應雲昙無德。
今廢人從法。
故言四分。
若人法雙标。
即如羯磨題雲。
四分律昙無德羯磨者是。
昙無德者。
是梵語。
準費長房錄。
魏雲法藏。
十八部中名法護。
二十部中名法密。
戒心?中名法尚。
羯磨疏中名法鏡。
或雲法正等。
第二釋律分三。
初翻名。
二解律義。
三攝歸六釋。
初翻名者。
戒本疏雲。
統叙衆名。
具有三種。
初梵曰毗尼。
此翻為律。
二梵言屍羅。
此番為戒。
三梵言波羅提木叉。
此雲别别解脫。
問。
既有三名。
偏立于律。
有何意耶。
答。
律者教也。
能生解行。
大聖垂教。
具列行途。
五衆依資奉持圓德。
故名戒也。
依戒克翦葉斯亡。
名解脫也。
是則因果兩行。
皆由教生。
故舉律教。
用攝斯二也。
次釋義者。
戒疏雲。
戒者何義。
義訓警也。
由警策三業。
遠離緣非。
明其因也。
言解脫者。
如論所引。
道戒名解脫。
事戒名别脫也。
戒障有二。
一者業非。
二者煩惑。
戒淨障業。
或待智亡。
望分所除。
雲别解脫。
後智除惑。
乃稱究竟。
名解脫也。
言毗尼者。
戒疏雲。
古譯毗尼。
皆番為滅。
以七毗尼用彌四争。
今以何義番為律。
律者法也。
從教為名。
斷割重輕。
開遮持犯。
非法不定。
故正翻之。
俗有九流。
法是其一。
故世付法皆在刑科。
道與俗違。
刑名乃異。
至于據斷。
必依恒法。
故使律字傍兼聿者。
為取筆也。
處刻(胡德反)決正。
非筆不定。
筆則法家之象。
緻惟律番如增一中七種律也。
四分九法。
亦有其證。
古同為滅。
謂功能也。
滅争能非律不靜。
如水滅火。
不名滅。
故律文言。
科約篇聚。
皆有軌轍。
同收法義。
餘何可論。
問。
律以法訓。
施造有儀。
與餘兩藏。
複有何别。
答。
不同也。
餘藏明理。
理在虛通。
随達一門。
皆符道觀。
意在去滞。
何局文言。
律則不爾。
輕重開遮。
揩摸永定。
亂常敗續。
必據科治。
由此而言法義彌顯。
所以三藏此土本無。
不可番度。
律雖義約。
刑斷全乖。
科據有方。
言涉相似。
故且當譯見意便止。
何以知耶。
律者法也。
終始有儀。
于佛教中。
可成此義。
故篇聚之設。
三世同遵。
适化乃殊。
性戒常定。
俗律不爾。
代有?革。
古用肉刑。
故律雲刑者成也。
一毀其肉。
終身永定。
不可複也。
今則苔杖徒流。
用代古法。
故不定也。
問。
佛教法。
定可用律番。
究其教相。
亦有不定。
即四重罪。
喻如斬首。
何故。
開忏得秉羯磨。
諸部見解。
輕重不倫。
如何訓法天常永定。
答。
重罪忏傧。
覆露兩殊。
法通開閉。
故有常準。
斷頭喻無聖分。
秉法據本戒儀。
适機見有重輕。
當部規模不失。
即斯量據。
非法何耶。
次辨六釋者。
四分與律。
具有幾釋。
?約能诠有二。
即持業帶數。
言持業者。
持謂任持。
業謂業用。
律能任持四分業用。
四分即律。
故雲持業。
言帶數者。
四分是數。
四分律者。
即帶數釋。
發正約所诠。
有依主釋。
四分之戒。
依主釋也。
諸記廣列六釋章門。
非鈔要而不錄。
第二辨今作之通名。
七字分四。
初删繁。
二補阙。
三行事。
四鈔。
言删繁者。
靈山雲。
删削也(所奸反)。
三蒼雲。
删除也。
聲類雲。
删定也。
故孔子删詩書定禮樂。
即其事也。
發正雲。
冊從刀者。
冊謂竹簡闆。
謂之牍。
即以古人無紙。
遂書簡牍。
後蔡倫造紙。
替彼冊牍。
古人筆之。
吏書脫錯者。
以刀削之。
是除改之意也。
然删繁大旨。
不過二種。
一則删取。
二曰删除。
繁故也。
若聖教。
删其繁長。
文雲時所不行。
義同于廢。
章疏。
删其濫述。
故雲濫述必翦。
用成通意也。
靈山三義。
以解删繁。
發正四義而釋。
理由未盡。
今約鈔文所引。
佛教并盡。
總而言之。
有甚九種。
一則先删當律。
二諸部。
三小乘經。
四小乘論。
五大乘律。
六大乘經。
七大乘論。
八賢聖集。
九古人章疏。
一部鈔文。
不過此九。
第一删當部律文者。
如僧尼二部戒本。
二十揵度。
每明一事。
皆有緣起。
佛在某處。
某甲犯某罪等。
若約戒本而言。
六百餘段。
并非急務。
又受戒法聚。
明其遮難。
皆有緣起。
初其受法。
則有善來上法三歸八戒敬。
及與滅争諸揵度等。
自佛滅後。
除羯磨外。
諸法并無。
故總删略。
文雲誰能竅其條結等。
二删諸部律者。
且知四分。
但有集僧之文。
而不論六相來處遠近。
今删取諸部集僧遠近之文。
如可分别。
則取十誦。
文雲随聚落界。
即僧坊界。
不可分别。
聚落取僧祗之文。
水界取五分等。
此并删取。
自外不盡之文。
并非鈔者之意。
故删卻也。
三删小乘經者。
四分集僧雲。
當敷座打揵捶。
諸律但言令舊住淨人沙彌打。
亦有得比丘打處。
文非明了。
即取增一阿含。
證成比丘得打。
增一雲。
阿難升講堂擊揵捶。
此是如來信鼓。
以阿難自打。
證知比丘得為。
自外繁長。
删而不取。
第四删取小乘論者。
如自恣差五德中。
四分但言具二五德。
不言二人。
十誦僧祇。
并差二人為法。
五分中。
二人已上。
乃至多人。
為息作故。
十誦等律。
雖顯差人之數。
及息作之言。
意由未了。
即删取三千威儀論。
論雲。
要差二人者。
為僧自恣竟。
自相向出罪。
不得求餘人自恣。
以餘人僧不差故。
自外不盡之文。
悉删不取。
五删取大乘律者。
如釋盜賊戒三寶互用中。
僧祇等律。
廣明三寶不得互用。
而不出不得互用所以。
故删取大乘律。
鈔言寶梁雲。
佛法二物。
不得互用。
謂無人為佛法作主故。
複無可咨白。
不同僧物。
所以常住招提互有。
所謂營事比丘。
和僧索欲行籌。
和合得用。
自外不盡之文。
删而不取。
故曰删繁。
六删取大乘經者。
諸部律等。
并言受施不如法。
信施難消。
甯以?葉葉身。
不受信心人衣服等。
而無厭治方法。
即删取大集經。
彼雲。
比丘着脫衣時。
作血塗爛臭可惡想。
執缽。
作血塗髑髅想。
得乳酪時。
作膿血想。
得菜茹時。
如頭發想。
乃至入房舍時。
作獄想。
是人即得如實法也。
略取此文。
以為興厭方便。
自外不盡之文。
删而不取。
七删取大乘論者。
然諸部等。
皆有嘿傧治人。
五分雲。
梵壇法者。
一切七衆。
不往來交言。
雖有此文。
而不知不言所以。
即删取智論。
文雲。
若心強橫。
如梵天法治之。
以欲界語。
地亦通色。
有不語為惱違情故。
不語治之。
自外不盡之文。
悉删不取。
八删諸賢聖集。
五分諸律。
打四相者并打三通。
即三下也。
而不言長打故。
付法藏傳中。
罽膩吒王。
以大煞害。
死入千頭魚中。
釰輪繞身而轉。
随斫随生。
若聞鐘聲。
釰輪在空。
如是因緣白令長打。
今取長打。
充此行事。
自外不盡之文。
删而不取。
九删古人章疏者。
大約而言。
且舉四種。
若總而言。
則甚多矣。
一若論寺诰等。
删其繁長。
二删繁濫。
濫用。
知鐘寺是俗造。
雲他物淨。
道俗通濫。
三删迷教。
自然界方一夏之中。
但得三度受日。
及用七十三步半。
集僧通藍結淨。
不留僧住。
惡事不可學作等。
四删繁惡。
非法僧制。
妄引五百福罰。
如此等文。
悉皆删除。
故鈔雲。
濫述必翦。
又雲。
今欲删其繁惡也。
問。
如上九種。
收文雖盡。
如删本律古人濫說。
許是删繁。
及諸部律論。
大小乘經。
而取彼文來成鈔體。
皆是補阙。
何得說為删繁。
如斯釋義。
豈非雜亂耶。
答。
為欲補阙。
先删取文。
且論取要除繁。
豈非删也。
然引用彼文。
不可全寫。
望删除處。
則是删繁。
鈔雲。
自外來不盡之文。
必欲尋其始末。
則非鈔者之意。
又雲。
今并删略止存文證據。
鈔自說以為删繁。
斯即證也。
第二補阙者。
當陽雲。
補謂填補。
令貌全義。
阙者缺也。
即是少義。
靈山四義釋發正雲。
義三解。
于其鈔文。
理由未盡。
問。
為古人行事不周。
為是當律不了。
須補阙耶。
答。
古人行事。
蓋不足論。
如序所破。
百無一本。
為五師異執。
捃拾遺文來。
至此方番譯多失。
随其行事。
不足被時。
律本既無。
須取經論。
使機教兩具。
故須補也。
上有九種删繁。
補阙亦有其九。
若四分律文不了。
即取他部補之。
餘部若無。
取小乘經補。
小乘經無。
取小乘論補。
小乘論無。
取大乘律補。
大乘律無。
取大乘經補。
大乘經無。
取大乘論補。
大乘論無。
取賢聖集補。
賢聖集無。
取古人章疏補。
古人章疏無。
鈔主約義就理。
舉例四種決通補。
即序中。
第五文義決通意文。
是也。
遂使一部鈔義。
文事無阙。
故文雲。
三卷攝文。
無文不委。
庶令臨機有用。
無待訪于他人也。
第一取諸部補當律者。
其事蓋多。
且舉一釋。
如自恣雜行中。
問。
安居竟。
謂離本處不。
答。
律雲。
安居竟不去犯罪。
律中但言不去犯罪。
即無請處不作限。
及不請處之文。
今取五分以補之。
五分雲。
安居已不去一宿者随。
若不作限請。
若非受請處得住。
将其五分。
以補四分之文。
令行事周足。
第二取小乘經者。
且如舍戒中。
四分律雲。
若不樂梵行。
聽舍戒還家。
若複欲于佛法修清淨行者。
還聽出家受大戒。
律文如此。
而不知得幾度舍戒。
諸律并無其文。
即取小乘經增一阿含補之。
經雲。
開七返舍。
過此非法也。
第三小乘論者。
明淨生種中。
四分雲。
比丘不應自作淨。
應置地使淨人作洗手受。
鈔雲。
此對有人。
若無人者。
諸部無文。
取小乘論補。
明了論雲。
自加行作。
疏解雲。
非言自得作淨。
然自作有益。
如一聚果子。
若未淨者。
但食皮肉。
一一吉羅。
若食核者。
一一波逸提。
今以火一觸。
隻得一吉。
合一聚果子。
俱得成淨。
免于多罪。
豈非利益。
故取彼文。
補此行事。
第四取大乘律者。
如盜十方現前亡五衆輕物。
四部律論。
并無明文。
即取善生補此行事。
善生者。
佛為善生長者。
說護戒相。
譯經圖中。
排為大乘律。
律雲。
盜亡比丘輕物。
若未羯磨。
從十方僧得罪輕。
南山雲。
謂計人不滿五故。
若已羯磨。
望現前僧得罪重。
南山雲。
謂人數有限。
可滿五故。
若臨終時。
随亡人囑授物。
盜者。
約所與人邊。
結罪也。
第五取大乘經者。
魚肉。
諸律并是五正食。
此是廢前之教。
今廢此教。
取大乘經。
補此行事。
涅槃雲。
從今日後。
不聽弟子食肉。
夫食肉者。
斷大慈種。
水陸空行。
有命者怨。
故不令食。
廣如彼說。
又雲。
前令食肉者。
謂非四生之肉。
但現身耳。
為度衆生故。
第六取大乘論者。
如結大界明量中。
經律無量大小之文。
律中但雲。
十四日說戒。
十三日先往。
不得受欲。
為經明相故。
南山雲。
雖有其文。
未明裡數。
僧祇五分。
并雲三由旬為量。
并不言由旬大小。
即取智論明文補之。
論雲。
由旬有三種。
下者四十裡。
即知量極大者。
百二十裡。
準律由一日行故。
第七取賢聖集者。
如問遮中癞病。
律無明決。
引善見莫問赤白黑。
屏處增長。
不增長者。
得露處返前。
而不知如此惡病。
既辱佛法。
許受何益。
故引育王集雲。
有疥癞須陀洹。
瘡痍阿羅漢。
有得果之益。
故屏處許受。
取此文來。
證許受有益。
第八取古人章疏。
且安居中間。
因事出界。
水陸道斷等難。
不得返界。
失夏不。
答。
律部無文。
即取古人章疏補之。
南山雲。
昔高齊十統諸師。
共平并雲得夏。
此是難緣。
非情過故。
第九義決者。
有其多種。
一律有其事。
約行用時。
文義俱阙。
舉例決通。
二律文中無。
道理合有。
文義俱阙。
就理決通。
三者有義無文決通。
四有文無義決通。
今且取律文中無。
道理合有。
文義俱無。
就理決通。
以釋如此。
律諸部。
但有狂痛惱等神亂不足數文。
秉法彼并不知。
如非是不足數義。
謂此律諸部。
并無醉人不足數文。
及與其義故。
鈔足數篇雲。
義加醉人。
此人神亂。
與上痛惱不殊。
将彼文來而決。
令有衆僧秉法。
醉人不足之義。
與前不殊。
将彼義來。
決成此義。
如此之事。
律雖無文。
道理合有。
如後解也。
問。
當部律文。
有阙補即理然。
他部及經論等阙文。
何煩補也。
答。
為當部行事有阙。
即取諸部以補之。
諸部有阙。
引經及論補之。
令一部周圓。
約事無阙。
非謂将文補彼處經論。
問。
古人章疏。
既雲通非囑意。
則合不取。
何亦取之。
補此行事者。
答。
俱懷優劣。
取優中之優。
除劣中之劣。
故鈔雲。
長見必錄。
以輔博知。
濫述必翦。
用成通意也。
三行事者。
古今多釋。
發正約字釋雲。
左彳右亍(敕玉反)。
故謂之行。
以左右足。
遞進之?也。
今此行者。
謂取行用之行。
當陽雲。
對事即行。
故雲行事。
文雲。
即事即行。
豈複疑于罪福也。
事有三種。
一者法。
謂說戒自恣等。
二人事。
受戒忏罪是。
三事事。
如地衣是。
對上三事即行。
故雲行事也。
言鈔者。
古今多釋。
初有二義。
一利用義。
即割削繁文。
二九固義。
如功臣賜?篆。
亦得名鈔。
令家久固不破。
鈔者。
被及于後時。
流行久固。
則類經之常典。
故下文雲。
繁略取衷。
理何晦沒。
即其義也。
?雲。
鈔者略也。
于其當宗及以諸部。
略取要義。
不盡于文。
名為鈔也。
有人雲。
鈔字金邊作少。
三藏聖教。
古人妙解。
并如其金剛。
引要言妙詞。
直顯其義。
為少故。
文雲。
固令撮略正文。
包括諸意也。
第二攝兩序之别标者。
言序者。
上題一部通号。
正攝此序也。
由是前科。
若準後科。
至于應雲第二标章。
别釋分三。
初盡十門。
序一部鈔之總意為序分。
二四分下二十七而。
辨遊途相攝。
為行事之正宗。
三從沙彌下三而。
明别類統收。
廣後流通之益。
三段今初。
于中分二。
初标序顯。
二夫下。
依序科釋。
言序者。
标序題也。
輔篇雲。
引禮雲。
東庠西序。
虞學曰庠。
夏學為序。
郭璞注雲。
序别内外也。
謂以此序。
居外别知内。
顯行世事周足也。
?雲。
??工記。
訓舒也。
謂舒展一部鈔文之大意也。
又毛詩雲。
序述也。
謂序述作鈔之由。
及三藏大綱。
以為??據也。
第二簡異古之别作。
亦是前科。
若準後判。
至此不科。
但略述之。
則分兩序。
今亦存在。
令鑒者知。
言作至别者。
今古多釋。
衆許慈和。
且引解也。
慈和雲。
作者非無。
此句屬其古人之作鈔。
人多鈔多。
此則雙牒。
标名顯别。
此句屬今南山。
人鈔并異。
異此則雙簡義成。
故知。
簡人必簡着鈔。
簡鈔必帶于人。
若爾。
簡名注文。
令居名下。
何故居中耶。
答。
注居中者。
為欲上收于鈔。
下收于人。
為此今盡。
亦無失也。
今意不然。
鈔主依于所學。
撰四分鈔。
但雲四分律鈔即得。
更标删繁補阙行事者。
用之何為。
鈔注釋雲。
作者非無。
謂于所學宗中。
作鈔者不無。
即甚多矣。
從理隐雲晖願洪勝首等。
并依所學宗中作鈔。
今标删繁等名。
為簡别于餘抄。
故雲标名顯别。
未即簡異于人。
至于題名。
方始約人異也。
又鈔中卷注雲。
著述者多。
立名簡異。
抄下卷雲。
注撰非少。
立名标題。
三卷之首。
注語皆殊。
簡異古鈔。
前後之意不别。
如将注文解上。
亦須古風。
但簡異鈔文。
義不迂曲任情思擇也。
第二弁能制之人名者。
亦是前科。
章疏講人。
多慊講鈔者細碎。
若依後判。
但略釋。
知亦是一意。
故兩存焉。
今亦有廣略二解。
初略者。
弁常雲。
京兆。
舉天子所都之處。
崇義寺者。
是精舍之别名。
沙門。
出家之通稱。
釋。
則能仁之苗??。
某甲。
鈔主之法号。
次比聖賢之所遺。
故雲撰述。
第二廣解分六。
初弁京兆。
二釋寺名。
三解沙門。
四彰釋氏。
五叙名諱。
六明撰述。
言京兆者。
爾雅雲。
大也。
謂天子所都。
大衆趍歸之處也。
發正雲。
京兆者。
謂積數多。
即十億為兆。
十兆為京。
京兆即衆義。
亦雲京師。
師衆也。
故知師兆俱是衆義。
白虎通雲。
京師者。
千裡之邑号也。
王制曰。
天子之國。
四方千裡。
如是衆名。
不出天子所都大衆所聚。
故雲京兆。
二崇義寺者。
案兩京塔寺記雲。
西京長壽坊内。
本是随朝延壽公于诠宅。
唐武德二年。
桂楊公主。
為附馬趙慈景之所置也。
妻為夫置。
故為崇義。
寺者聚也。
司也。
随類聚在一處。
如太常司等農寺。
即淨行出家。
伴侶共居。
故稱為寺也。
仍别敕與西明與上座。
将欲撰鈔。
遂入終南豐德寺。
今取本住處之寺名也。
言沙門者。
折衷雲。
乃缁衣之通号。
亦淨行之共名。
靈山雲。
具足梵本雲沙門那。
此雲息心。
故瑞應經雲。
息心達本源。
号為沙門也。
又雲桑門。
梵音訛也。
若準俱舍婆沙。
沙門者。
是其果名。
謂四沙門果。
故彼論雲。
聖果名沙門。
亦名婆羅門。
亦名為梵輪。
真梵所轉故。
言釋者。
能仁之苗??也。
問。
上雲沙門。
今複稱釋。
豈非犯重耶。
答。
為簡異故。
上言沙門者。
是出家者之通名。
外道出家。
亦号沙門。
故下别衆食戒雲。
沙門施食時。
将知在釋子外出家者。
亦号為沙門也。
故今着釋名。
以簡之。
靈山雲。
口稱姓釋。
不委來由。
一何可笑。
故俗書雲。
乃有人孫。
不識祖名。
子不知父諱。
故略序之。
若具梵語。
應雲釋迦。
此土好略。
存釋除迦也。
然晉魏之僧。
皆從師姓。
種種不同。
安法師雲。
大師本元尊釋迦。
皆以釋氏命焉。
後增一阿含來。
果稱四河歸海。
無複本名。
四姓出家。
皆稱釋子。
然僧尼既承此姓。
不可不知。
準十二遊經雲。
釋迦賢劫初。
姓瞿昙氏。
昔無量世時。
有一菩薩。
作大國王。
父母早喪。
讓國與弟。
出家學道。
遊履深山。
求覓師友。
見一婆羅門。
姓瞿昙氏。
因從學道。
師語之言。
可舍王服從吾法戒。
當授汝道。
即從其語。
受服法戒。
即姓瞿昙。
學道既久。
形體改常。
後歸本國。
人無識者。
于本城外。
甘蔗園中。
立一精舍。
坐禅行道。
時有群賊。
為王所讨。
經由邊過。
王使追逐。
不得賊身。
便言菩薩藏隐。
即捉系縛。
以木貫之。
血流于地。
瞿昙大師。
在于深山。
天眼見之。
乘空而至。
斂取地血。
以成泥團。
持至住處。
以咒咒之。
後十月滿。
左成男子。
右成女人亦因師姓。
姓瞿昙氏。
從此已後。
經八萬四千二百七十世。
為飛行皇帝。
壽八千七十年。
皆嫡嫡相承。
作轉輪聖王。
唯二世作閻浮提王。
最後王名鼓摩王。
亦名郁摩王。
梵音輕重不同。
故五分雲。
佛告諸比丘。
過去有王。
名郁摩王。
第二夫人有四子。
一名照目。
二名聰因。
三名調伏象。
四名尼樓。
聰明神武。
有大威德。
彼第一夫人有一子。
名曰長生。
頑薄醜陋。
衆人所賤。
夫人念言。
我子雖長。
才不及物。
而彼四子。
并有威德。
當設何方固子基業。
即便白王。
王之四子。
并有威德。
我子雖長。
才不及物。
承系大業。
必為陵奪。
若王傧斥。
我情乃安。
王言。
四子孝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