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玄錄解四分律删繁補阙行事鈔錄卷第一(并序從初盡第六門)
關燈
小
中
大
道理。
故雲并皆窮核。
同中長見必錄。
以輔博知。
如諸經律雲打擊擿等。
同中濫述必翦。
用成行事。
通暢佛意。
謂濫用知鐘等。
異中長見必錄。
謂諸部别行所引。
以輔弼鈔文。
精識其異。
異中濫述必翦。
四分許重受白。
若準十誦和僧。
似一事上。
不許重受。
翦雲。
然彼有不請之文。
寬于四分重受不開。
文非明了。
取長則是補阙。
翦濫則是删繁。
如是删補用成。
通其佛意。
故前通辨搜取之能。
後立删補名。
今當第二。
辨交映布置文之勢分二。
初别舉文中繁略。
義連徴問。
辨異古人之作。
二如是下。
通結交映布置文之體勢。
前有四句不同。
勒為兩對。
初繁文略指對。
二義連徴問對。
兩對一唱。
言或至問者。
鈔主用文之勢。
雖繁及略。
文斷義連。
兼有問答。
不同古人繁略義隐止論問答也。
今每到科。
前先簡異古人。
後釋正義。
深雲。
此由對上多列遊詞。
有人依光律師羯磨綴疏。
于一一事前。
廣引緣據。
且如受戒。
善來本緣。
為某人上法。
三皈八敬羯磨。
又于羯磨問難前緣。
初難緣起。
某人度某弟子。
某人呵制等。
皆引緣據。
自佛滅後。
準羯磨一受。
餘者并無。
何須廣引諸受。
及問難本緣。
即是遊詞。
今抄繁文。
為顯事用故。
繁不同古人也。
且如受戒。
問遮難中。
将欲問其遮難。
先須解釋。
令人取解。
然後更出問。
遮難之文。
前後兩重。
恐濫在繁之數。
前解繁者。
顯受戒事用。
若問不解。
終為非問。
故繁文解釋。
令能問之人取解。
所問之者。
知其事由。
答對無失。
後更出問。
難法者。
恐正問詞句繁略難知。
故避就傍突。
裁量準的。
出其法則。
又戒。
是萬善之基。
下為六道福田。
上則三乘因種。
若受不得身則成難。
為此事故。
須得繁也。
或者。
不定之詞。
巧用文勢極多。
故雲或也。
或略至從者。
此文是相從故。
略異于曹魏滿律師單題之略。
鈔則具解。
如非滿等不宣成相。
故簡異也。
且如鈔中羯磨一篇。
初統羯磨由。
漸且分十門羯磨。
豎則有三。
心念對首衆法。
橫則有八。
但心念。
對首心念。
衆法心念。
但對首衆法。
對首。
單白。
白二。
白四。
八法之中。
就緣約相。
總有一百八十四番羯磨。
此鈔始從但心念。
終至白四。
複各出一番。
如非自餘一百七十六番。
略卻其名。
不釋其義。
類上八種。
取解得也。
類者。
類例也。
相從者。
易曰雲從龍風虎。
即各随其類也。
今但心念。
唯釋一法。
餘但心念。
類前但心念取解。
乃至白四。
各有其類。
其類自同。
是相從也。
全異古人單題之略。
文勢極多。
故雲或也。
或文至連者。
對光律師。
行事當律無文。
不取他部。
而以義集羯磨行之。
羯磨疏雲。
準理無爽。
藏迹可嫌。
鈔則不爾。
若當律無文。
即取他部。
及經論傳疏。
若諸處總無其文。
即是文斷。
其事實要不可不行。
故以義連。
令行事足。
雖以義連。
皆有??據。
若文義俱阙。
舉例決通等四句。
至第五門中。
廣辨不同。
光律師不取諸部之例。
則以義集。
故簡異也。
或徴詞而假來問者。
對古人要抄止論問答也。
問。
鈔既斥古疏止論問答。
今行事文。
何故複有數百徴問。
與古人何殊。
答。
或論一事。
托前義生。
故須問起。
前義成立。
然後續徴後事。
故先問後徴。
有數百問答。
顯其行事。
不同古人一向心論問答。
問答之事。
前後複不相蹑。
将此問答。
以為要抄。
故簡異也。
或者不定。
或有事義假其問答。
或有行事直釋。
不須問起也。
再問曰徴。
初啟為問。
詞。
詞句也。
假藉也。
來往來也。
謂欲再徴釋其行事之詞句。
要假藉于問來也。
夫言徴問。
約論有六。
一問。
二答。
三徴。
四釋。
五難。
六通。
故徴下有釋。
問下有答。
問即居初。
徴乃居次。
凡欲徴起一義。
要假于先問來也。
如持犯篇中。
古人皆約境想迷妄事上開。
無不學無知。
犯上法上。
從來不開。
犯上結十二罪。
法上無不可學九。
南山約事上開義。
罪上法上。
不合不開。
先托事上起問。
如煞盜等。
人非人想。
有主無主想。
律結無罪。
亦有制犯者何。
答。
或緣罪境。
人非人故。
便結心犯。
或緣非罪境。
無主物故。
然彼迷心不結正罪。
所以開也。
即蹑事上開義徴起。
犯上法上。
亦合得開所以。
徴雲。
若爾。
後緣法中。
亦有想轉。
如不處分處分想及疑。
亦不結犯。
何為制罪者。
徴此犯法得開。
實由乘前事上無罪道理。
方始徴成後義。
故此徴詞。
要假于前問來也。
言如至出者。
靈山雲。
為結前文故雲如是。
如是之義。
或将始映終。
或将終映始。
故雲交映。
或前隐而後顯。
或後隐而前顯。
故雲互出。
即前四句。
四句之中。
皆有始終亦映隐顯互出也。
且繁文以顯事用。
以解交互也。
映照也。
謂将初末。
交互相映照也。
如受戒篇問遮難中。
前廣釋十三難相為始。
後更出問法為終。
如非人畜生二難解中雲。
此上二趣。
若依本形。
是人通識。
恐變而來。
故須問之。
脫有高達俗士受戒語。
非畜生不若聞。
此言一何可怪。
應方便轉問。
如下所陳。
此則将始以映終也。
至下問中。
即出問法雲。
汝非諸龍畜等能變化者。
變為人來受。
不要由前釋方解後問。
此将終以映始也。
隐顯者。
結牒前語。
亦不異前。
若欲釋者。
不無少異。
前則顯其釋文。
而隐其問法。
後則顯其問法。
而隐其釋文。
更互隐顯不同。
則是互出之義也。
次略指以類相從者。
羯磨篇為始。
諸篇為終。
羯磨但出八番如非。
照下諸篇羯磨如非之相。
即将始以映終也。
下諸篇中。
有羯磨處。
更不重出如非之相。
映前羯磨篇中。
足明性終以映始也。
隐顯者。
羯磨篇中。
總顯如非之相。
隐卻其餘。
羯磨文下諸篇中。
随事顯羯磨之文。
隐卻如非之相。
是互立也。
次文斷而以義連者。
羯磨篇為始。
說戒篇為終。
羯磨篇中。
問白讀羯磨作法成不。
鈔雖有其成不之問。
諸律則無成不之文可錄。
此則是鈔撰述。
文斷之事。
鈔答雲。
不成是定雖無明決。
可以義求。
标其義連。
則映下說戒篇中。
戒本須誦。
以例羯磨。
亦須得誦。
故四分僧祇。
半月無人誦戒。
應差向餘處。
誦竟還本處說之。
不得重說。
乃至一人說一篇竟。
更一人說。
若不能誦者。
但說法誦經而已。
準而言之。
若得讀者。
執文即得。
何須如此止不讀之。
此則将始以映終。
至後說戒篇中。
難明戒本須誦。
不知誦有何義。
律論并無其義可錄。
亦成文斷。
即須映前篇中羯磨須誦之義。
即是将終以映始也。
須誦義者。
但以法貴專審。
今背文誦持。
心口等專正。
加事便易。
必臨文數字。
出口越散等。
隐顯者。
羯磨篇中。
即合隐其說戒。
須得差人誦文。
此中卻顯。
說戒篇中。
即合顯其戒本須誦之義。
文中卻隐。
如是隐顯。
名互出也。
次徴詞而假來問者。
如心持門中。
徴起法上得立不可學九。
即雲此且就止持。
約事為言。
必如所引。
對法有二九句。
後作持中。
更為辨也。
此即将始以映終。
至後作持門中。
立不可學九。
即雲。
不可學迷。
亦有九句。
如前段後九句說之。
更不别立九句。
此即将終以映始。
隐顯者。
法上不可學九句。
止持門中即隐。
作持門中即顯。
法上徴立。
止持門中即顯。
作持門中即隐。
有無不同。
名互出也。
當陽雲。
如是數篇為始。
受欲篇為終。
足數。
但答僧知不足之文。
不答自言不足之語。
今将始以映終。
如其自言欲法既失。
若自言亦不足數。
此将始映終也。
将終映始者。
與欲。
但有自言失法之文。
而無僧知失法之語。
今将終映始。
前答僧知既不足數。
若僧知亦失欲法也。
隐顯者。
如僧知之語。
與欲中隐。
足數中顯。
如自言之語。
足數中隐。
與欲中顯。
更互隐顯。
即是互出。
然此段雖繁。
為顯句句有也。
第三番前繁少百無一本之非。
明今顯于現行。
濟費功之新學。
就中二。
初番前繁略百無一本之非。
二并皆下。
濟新學之費功。
結歸鈔興之意。
前二。
初辨現行是非兩意不繁。
番前百無一本之失。
二立導俗出家二篇。
離略番前逗機未足之非一唱。
言并至法者。
此段意謂。
羯磨篇。
已相從明一百八十四番羯磨竟。
今受說安恣衣藥諸篇。
随事别出羯磨之文。
豈非繁耶。
初羯磨一篇。
總明如非之相。
由未别出諸羯磨文。
後諸篇中。
直寫現行羯磨之文。
更不明羯磨是非之相。
前總門故離繁。
後别出文離略。
此繁略取中。
為濟新學費功夫也。
兼簡異古人不顯行于世也。
此意同富陽解。
諸務是非者。
鈔言随事即行。
想合明其是。
義不合辦非。
非不可行。
複何繁錄。
錄非之義。
豈非繁耶。
答。
欲明其是。
先須識非。
若不顯非。
于何識是。
是則須行廣釋。
非則須識略明。
諸篇之中。
類甚多矣。
且舉集僧。
如自然界量。
古人定方。
南山欲明圓義。
及不定義。
即雲昔解定方。
即顯非義。
今不同之下。
即明是義。
若有别界。
即尖邪不定。
若無界。
其量定圓。
又鈔中。
引其部類相當。
其文則是。
或言次相及辨異。
引不相當者。
其文則非。
此即諸部由途相攝是非。
又如明大僧事引文。
望僧則是。
或便明大尼及下三衆之文。
望僧不行成非。
此即别類由途相攝是非。
故下第二十七篇首。
結上諸篇雲。
若由途相攝。
具上諸門亦是。
諸務是非。
至下對文更為辨也。
若爾。
此由途相攝。
豈非繁耶。
答。
若望諸部異者。
博學以濟貧。
又臨機緩急取舍。
無非聖意。
若大尼及下三衆文中。
便明複與律文不異。
又臨機有要。
依篇撿之不難。
此非橫評之繁也。
若爾。
此既已明下。
何須别立三篇者。
答此約由途。
下約别類。
故不同也。
鈔又多有斯處。
恐類于繁。
故分雪也。
發正雲。
南山生來所作羯磨及疏。
是非雙明。
故雲諸務是非。
花嚴雲。
現行羯磨者。
即是通辦羯磨篇。
辨事是非也。
上發正所解。
鈔外論文費功之言虛設。
花嚴釋義。
指羯磨篇。
複失并行之語。
學者細披。
會文意耳。
導俗正儀者。
導引也。
謂帶理曰真。
純事曰俗。
此為六塵所染。
與理全乖。
謂之俗也。
凡俗人入寺。
以其正法引導。
除其是非之心。
不求僧過。
不污僧地。
又勸舍施禮敬問訊。
為受五八戒等。
如是引導之法。
皆是佛之真教。
故曰正儀也。
出家雜法者。
心離貪等煩惱之宅。
故曰出家。
雜法者。
謂沙彌篇。
引度人經。
廣辨出家法式。
夫出家者。
先立壇場。
懸幡焚香。
置和上坐位。
弟子坐位。
剃發師。
贊呗人。
拜辭父母。
軌則甚多。
故名雜法。
立此二篇意者。
說記皆雲。
二十八篇。
并是大僧尼等所行。
鈔中理合具有。
導俗沙彌。
既非大僧行事正宗。
今鈔立者。
豈非繁長。
故南山雲。
今伽藍緻設。
訓導道俗。
凡所施為。
無非戒律也。
然俗為所化之境。
僧為能化之人。
凡有信出家大僧。
須知儀則。
外有逗機之益。
内無失法之??。
若無此二篇者。
俗無回向之因有出家者。
僧阙度人軌則。
又一期行化。
佛教未周。
又十門中。
有道俗通塞。
複有下三衆随行。
此并統彼佛教大綱。
一期行事并足。
故立此二篇也。
古德于内。
遊詞拯多。
無此二門。
故逗機未足。
今二十八篇行事。
并無遊詞。
即離繁文。
更立導俗出家二篇。
又離逗機未足之略。
離斯繁略。
故簡異焉。
輔篇諸記。
将諸雜要行。
以為出家雜法。
此乃僧尼正宗。
本分須學。
何得更用分疏。
前解可依。
後判無理也。
言并至焉者。
現行雜法四段。
故曰并皆。
收束具列鈔文。
故曰攬。
為此宗之一見。
一處見文具足。
不假多處尋求。
為師若度弟子。
雜法一篇可??。
士女入寺。
正儀足以化導。
受恣諸餘法事。
具列二十八篇。
羯發現行。
随諸篇中。
皆有識非明是。
随事用而不或。
豈須上下求文。
言事悉周。
故濟學費功夫也。
第二布置繁略。
指成文之所為。
中三。
初先遮異斥之繁約事未已。
顯不樂繁之意。
二何者下。
徴釋事不獲已不樂繁之所由。
三今圖度下。
辨取中約結所為。
而成三卷。
言然至已者。
此一段文。
釋前取文繁略意也。
恐人斥雲。
鈔稱删繁。
又雲。
或繁文以顯事用。
豈非相違。
故先遮此異斥也。
然是也。
易曰。
同聲相應。
是同我者。
謂見其機微。
乃擊大節也。
擊揚也。
節解也。
即唱和詞也。
大者。
簡小之稱。
謂同者。
知其鈔又從始至末。
若廣若略。
皆為顯行世事。
事易故略指。
事難故廣釋。
則明一部鈔文。
總無繁略之處。
如是唱和者。
名擊大節。
大即簡不取擊一兩段之好為小。
今取大也。
如左大沖賦雲。
巴姬彈弦。
漢女擊節。
是其音者也。
又如劉遺民與肇公書雲。
須已頒諸學徒。
屢有擊其節者也。
情解不同。
名為異說。
富陽雲。
今若斥文繁者。
謂曲高而和寡。
如有善琴者。
鼓琴于都市。
陽春白雪之曲。
和者一二。
為巴人下俚之曲。
和者數萬。
所謂曲彌高。
和彌寡。
今有非斥者。
謂不知顯事用。
故須得委曲示之。
即斥其繁也。
示不樂繁之意者。
文繁誰所樂之。
即由事不獲而已即多也。
事者。
所行之事也。
獲者得也。
已者止也。
謂無人樂其文繁多。
由說事未了。
不獲得心住也。
言何者至諱者。
徴釋事不獲已不樂繁之所由也。
先徴。
次釋。
何者是事不獲已。
不樂繁道理。
雙徴也。
若略取下。
雙釋所由也。
上兩句。
釋事不獲已。
不得略所由。
下兩句。
釋不樂其繁。
須略所以。
謂若略減取梗概。
即事義未盡。
行事不得。
不獲須繁。
若不爾者。
即類單題之略。
必若是分外之文。
于我鈔中。
成其所諱。
不樂此也。
若不爾者。
即類多列遊詞之繁。
略者。
說文。
簡也。
去繁取要。
故謂之簡。
謂三藏廣文。
鈔取簡要行事。
謂略也。
減者(古斬反)。
損也。
又(下斬反)秏也。
并轉訓少。
于此簡要略文之上。
更減少取。
雲略減。
綱骨而談。
謂之梗概。
事義未圓。
用之恒有不足。
事不獲已。
故須其繁。
指事釋者。
如遮難中随難解釋。
是也。
若梗概而說。
列遮難名字問之。
若問不解。
終為非問。
受戒不得。
事不獲已。
須随難解之。
雖繁。
顯事要故。
必者。
說文雲。
終也。
傍求曰橫。
論量曰評。
如受戒法。
必欲終其緣本。
橫論五受等文。
除羯磨一受。
餘四佛滅皆無。
并是不急之言。
于行事鈔中。
便成忌諱。
既曰删繁。
今有閑詞。
豈不須忌。
不樂此繁。
須得略也。
上則顯事用。
故須繁。
下則不急之言。
須略也。
古人諸記皆雲。
通其伏難。
今不叙也。
言今至卷者。
由上不樂其繁。
事不獲已。
複不得略。
即圖度而取文也。
今于當宗。
他部經論傳疏。
圖謀比度。
取同文同義之中。
非謂不繁不略為中也。
務在??少兼其約限也。
凡欲取一事。
事或有多處出文。
但取一兩處文。
餘者不取。
務兼??也。
兼稱當宗。
約限而取。
如可分别聚落集僧。
當宗雖無其文。
而有院相。
限約彼十誦中。
更有勢分。
今但取十誦随聚落界。
即僧坊界。
不取勢分。
務兼約也。
取當部文。
亦??約也。
約其時所要事。
??少取文也。
救急至三卷者。
結所為而成三卷也。
有二意。
勒成三卷。
一為救新學急知。
二為備拟碩德卒要。
新學覽其三卷即知。
上卷明受說安恣之衆法。
中卷明篇聚持犯之别法。
下卷明随機要行之共法。
随其新學欲知何法。
直取覽之必明。
救急知也。
備拟碩德卒要者。
碩德先已學知。
臨機事須教印。
若是衆法事起。
直撿上卷依行。
備卒要也。
為斯兩緣故。
勒成三也。
此則明其欲勒成所為意。
未則分卷成三。
并是呈述作先謀也。
次大門第二。
由恐新學未瞻先謀。
更别撰文。
言若至于後者。
由前述鈔先謀。
務兼??約。
救急備卒。
故有阙诠。
阙處在此略标舉。
後時更為别撰述也。
若如也。
如此新舊二人。
依下三十篇行事。
神思未赒贍。
時事處向下。
當未贍處。
略标意趣。
更為造文也。
思。
神思也。
贍赒贍也。
時事者。
随時判其輕重之事。
固者實也。
鈔中實有關于所行之行。
能诠教文也。
故輕重儀序雲。
遂删補舊章。
撰述事鈔。
猶恐意用未周。
準此。
即是若思不贍。
于時事。
固有阙于行诠也。
下二衣篇中。
略标指趣。
彼雲。
今且依鈔者一意。
位分三别。
一者性重。
一切銅?等物。
入重。
二者性輕。
百一衆具可随身者。
入輕。
三者或事重用輕。
或事輕用重。
但以教網具周。
必須文顯。
則略标。
如上輕重。
必須文顯意指乃趣。
向後續與撰輕重物儀。
依律具列十三章門。
一一解釋彼文廣鈔。
故雲。
以廣于後。
即二衣篇末雲。
餘有不盡之文。
事不具委。
具如别判輕重物中。
亦須類知而通解也。
問。
何以得知作此釋是。
答。
準輕重儀序末雲。
餘所撰删補行事鈔三卷。
篇分上中下也。
門有三十不同。
言有二十餘萬。
若僧法軌模。
住持綱要者。
則上篇上卷。
首領存矣。
若戒受種相。
持犯忏儀。
則中篇中卷。
名體具矣。
若衣藥受淨。
諸行務機。
則下篇下卷。
毛目顯矣。
故辄略總引。
粗知梗概。
今于下卷衣法之中。
禅解亡物。
略分十門。
即其義也。
禅。
續也。
與也。
續前鈔後。
更與撰輕重物儀。
故雲禅解。
準羯磨篇。
亦是此意。
文雲。
但鈔意為始學人。
本令文顯而易見故。
不事義章一一分對進不。
必欲通明。
須看義鈔。
此則略标指趣也。
以廣于後者。
羯磨序雲。
昔在諸關輔。
撰行事鈔。
具羅種類。
雜相畢敶。
但為機務相酬。
卒難尋了。
故略舉羯磨一卷。
别标铨題。
若科擇出納。
興廢是非者。
彼鈔明之。
但約法被事。
援引證據者。
在卷行用。
然律藏殘缺。
義有遺補。
故統開諸部。
撮略正文。
必彼此俱無。
則理通決例。
并至篇具顯廣作十篇解也。
鈔諸篇中。
有指羯磨本疏等文。
并是斯義。
謂此文未即急要。
故指後廣明也。
若爾。
鈔主先謀。
更為撰文。
理當前釋。
下文引文。
及首疏義。
指廣如彼。
今此序中。
何故不論耶。
答。
凡所引文。
義意皆足。
鈔指廣如彼者。
意令博學濟貧。
若約行事。
不看彼之廣文。
足得明矣。
此是便指不是的要。
序中故不明也。
若爾。
前文亦非急要。
何故先謀為撰。
答。
若不看首疏及諸律論廣文。
行事意足知。
若無輕重儀羯磨戒疏。
則判輕重。
及其餘羯磨持犯等義。
則未通解。
行事有礙。
故須得也。
古人科雲南山自謙者。
意不然也。
第十鈔興意中雲。
餘智同螢等。
是謙詞也。
此正分雪??約用文。
恐後學神思未能赒贍輕重事類等。
此鈔略标更别為撰文。
非自謙也。
亦有記中。
取大綱篇中嘿傧來。
釋南山雲。
亦有經中出其羯磨。
尋本未得。
未得即是阙诠。
關诠即阙能治之行。
以廣于後者。
付将來碩學者。
亦不然也。
文中。
但雲亦有經中出其羯磨。
尋本未得。
何曾有付後學之語。
約南山後制造中。
亦更不述此羯磨意也。
若據以廣于後之言。
隻是羯磨之文。
複何能廣。
思之。
上來正明作鈔先謀勒成三卷所為竟。
次當第二。
釋成三卷旨歸生起篇目十門之意。
于中分三。
初釋成三卷旨歸。
二但境下。
生起三十篇目意。
三至于下。
生起十門意。
前三。
初标。
次釋。
後結。
言然至位者。
謂上述作先謀中。
勒成三卷。
救新學之急知。
濟耆德之卒要。
然未顯卷中所明分齊。
今次釋成三位也。
夫教所诠義。
有衆别共三。
約此三種之教不同。
随教義成一卷。
故義張三位也。
言上至起者。
謂上卷。
明于衆務之儀則也。
所以先明衆法者。
發正雲。
夫欲秉法行事。
先須治罰惡人等。
望雲。
此太局一篇也。
今言衆法在先者。
夫僧居止。
要須托處。
故先明秉法僧體。
即約受者。
以戒為宗。
若集此僧。
則論足不有緣不來。
送心是非。
明僧體用竟。
須辨羯磨法之如非。
則須結界界法成就。
得行僧法。
治罰惡人。
惡人即無情衆。
無難則為人受戒說戒安姿等。
然後。
方自護持戒身清淨。
上則衆别各明。
若離斯二。
衆别之法。
不得成立。
或有要行衆别兩須。
故雲共法。
則居後也。
約如此意故。
衆法居先。
遵于戒體者。
謂出家之人。
護本所受。
是遵戒體。
知持識犯。
持則持相。
犯則犯相。
是其所解。
有違洗忏。
遵戒體故。
随機者。
随上中下根機。
要行亦上中下三别。
如是要行。
皆托事而起。
且如對衣食者。
上行之人。
但三衣一食。
托此衣法受持食。
則口口興治方便。
中根之流。
則對百一之事。
加法受持随食。
興其觀法。
下根之類。
聽畜一切諸長。
托此。
有說淨要行。
約食一時。
作興治觀法。
且約衣食以明。
自餘約行。
則有十二頭陀要行。
對病。
則有兩種五德要行。
乃至諸部别行。
宗途要識博學濟貧。
并是要行也。
言并至亂者。
結不亂也。
尚書雲。
紊者(無運反)。
亂也。
絲亂曰紊。
蠶口初出之絲。
由未條理為紊也。
謂三卷分教。
各有條理分明想。
後學見之。
無其如紊之亂也。
言但至道者。
解者多途。
當陽析中皆雲。
生起三十篇名。
近古發正諸德并雲。
釋成三卷。
初生起者。
且教有衆自共等。
依教勒文為三。
三法不可雜明。
理須立其篇目。
篇中所引教法。
并是三藏真诠。
恐時人寡學。
不知删補皆是佛聽。
故生起十門。
包舉佛教大綱取證信。
依聖教生起次第。
寔曰有??。
若準釋成。
謂教有三種不同故。
文分三别。
三卷各收境事。
境事寔繁。
今取物類相從。
用标三卷。
之首。
上卷物類。
并是衆法相從。
将其衆務成用有儀。
以标上卷一十二篇名首。
中卷自法。
戒體物類。
鹹明護戒相從。
約遵于戒體。
持犯立忏。
标其中卷四篇名首。
下卷并是随機物類。
要行相從。
故以随機要行。
标下卷一十四篇名首。
故雲物類相從标名首也。
且上來總未立其篇目。
那得即判标一十二篇乃至十四篇名首。
故不可也。
且依古意。
就中有二。
初兩句略述意難。
二今取下。
正科分意。
境者。
從所對得名。
事者。
情事非情事。
及一合事。
其類甚多。
故曰寔繁。
今欲科分以為章段。
比拟極難也。
述難意竟。
雖難理須科判。
則不可細分。
但取物類相從。
以标名首。
謂之得也。
物者。
一切事法。
有其分段。
皆為物也。
物必有類。
以同類故。
可使相從聚一處也。
易曰。
水流濕。
火就燥。
雲從龍。
風從虎。
聖人作而萬物睹。
本乎天者親上。
本乎地者親下。
則各随其類也。
今立篇名。
亦取物類相從。
天然合爾。
問。
鈔主自創物類。
而立篇名。
亦古人有斯意也。
答。
要覽十篇。
亦以物類相從。
以為篇也。
彼雲。
吾聞。
同聲相侶。
同氣相求。
物有群分。
方以類聚。
幸立篇命旨。
應聚類從篇。
故知。
上準易文。
複??要覽也。
且如标宗顯德篇者。
夫言行門。
則宗于戒。
然戒有多種。
不可盡頒。
但以宗名往收。
□無不盡。
欲顯戒之德相。
但以顯德名收。
何戒德而不顯。
三藏教中總明。
故搜一化之文。
顯德之類相從。
以标戒之名首。
第二集僧通局者。
約所集之界作法。
自然作法。
有三類不同。
自然約相。
即六種差别。
雖則多種相從。
皆是集僧事用。
次約能集之人。
則七種差别。
始從一人。
終至二十人。
界各有通局。
界皆約集僧事用。
但以集僧通局标名。
乃至諸部别行。
亦爾。
然諸部别行。
其類甚多。
行既不同。
并相從辨異。
總标諸部别行。
何别行而不收。
故用此相從。
标其名首也。
言至于至遠诠者。
生起十門意也。
文有兩意。
初兩句生起意。
二更以下。
正立意。
至于者。
指此及彼之詞也。
自呈述作先謀。
至物類相從名首為至。
指後十門為于。
謂此雖呈述作先謀。
至物類相從□首。
于佛教大綱之意。
殊所未明。
今生信十門。
于名首下。
更括出也。
上雖約物類相從生起立篇目竟。
然相從物類。
皆是三藏遠诠中來。
恐但見此三十條流。
于彼遠诠之意未能委也。
統。
通也。
大者。
包含也。
綱者。
綱領也。
條流者。
古解不同。
花嚴等。
以三十篇為條流。
發正。
以十門為條流。
今取花嚴三十篇也。
謂上三卷三十篇文。
皆通包含佛教遠诠綱領之意。
恐人但見三十條流事法。
而未能委知此用彼意也。
更者重也。
以用也。
前已呈先謀。
直筆具舒。
三藏聖教。
所取行事之文。
勒成三卷。
生起三十篇意竟。
然彼三藏中。
有多種教興意。
多種輕重意。
約教判意。
毗尼四法教取文意。
合決通意。
律教所诠意。
道俗七衆通局意。
僧尼二部通塞□。
下三衆異同意。
許不具說文句。
直引要言妙□□□□鈔則準此用文。
然未曾稱述。
今更重用十門。
往三藏中。
搜取衆多大意。
此之大意。
教能诠之被于未來。
依行得果。
名遠诠也。
今此序之方則。
如鏡之明。
曉了得知佛遠诠意。
則顯三卷鈔文。
統其十門之意。
即知。
此鈔與佛意不殊。
不唯現在獲益。
亦望被于未來。
乃至令得涅槃。
明知鈔興非師心耳。
上來生起十門竟。
上來有三。
初釋成三卷旨歸。
二生起三十篇目意。
三生起十門意。
三段不同。
總當第二。
釋成三卷旨歸生起篇目十門意竟。
上來有二。
初正謀作鈔分成三卷所為之
故雲并皆窮核。
同中長見必錄。
以輔博知。
如諸經律雲打擊擿等。
同中濫述必翦。
用成行事。
通暢佛意。
謂濫用知鐘等。
異中長見必錄。
謂諸部别行所引。
以輔弼鈔文。
精識其異。
異中濫述必翦。
四分許重受白。
若準十誦和僧。
似一事上。
不許重受。
翦雲。
然彼有不請之文。
寬于四分重受不開。
文非明了。
取長則是補阙。
翦濫則是删繁。
如是删補用成。
通其佛意。
故前通辨搜取之能。
後立删補名。
今當第二。
辨交映布置文之勢分二。
初别舉文中繁略。
義連徴問。
辨異古人之作。
二如是下。
通結交映布置文之體勢。
前有四句不同。
勒為兩對。
初繁文略指對。
二義連徴問對。
兩對一唱。
言或至問者。
鈔主用文之勢。
雖繁及略。
文斷義連。
兼有問答。
不同古人繁略義隐止論問答也。
今每到科。
前先簡異古人。
後釋正義。
深雲。
此由對上多列遊詞。
有人依光律師羯磨綴疏。
于一一事前。
廣引緣據。
且如受戒。
善來本緣。
為某人上法。
三皈八敬羯磨。
又于羯磨問難前緣。
初難緣起。
某人度某弟子。
某人呵制等。
皆引緣據。
自佛滅後。
準羯磨一受。
餘者并無。
何須廣引諸受。
及問難本緣。
即是遊詞。
今抄繁文。
為顯事用故。
繁不同古人也。
且如受戒。
問遮難中。
将欲問其遮難。
先須解釋。
令人取解。
然後更出問。
遮難之文。
前後兩重。
恐濫在繁之數。
前解繁者。
顯受戒事用。
若問不解。
終為非問。
故繁文解釋。
令能問之人取解。
所問之者。
知其事由。
答對無失。
後更出問。
難法者。
恐正問詞句繁略難知。
故避就傍突。
裁量準的。
出其法則。
又戒。
是萬善之基。
下為六道福田。
上則三乘因種。
若受不得身則成難。
為此事故。
須得繁也。
或者。
不定之詞。
巧用文勢極多。
故雲或也。
或略至從者。
此文是相從故。
略異于曹魏滿律師單題之略。
鈔則具解。
如非滿等不宣成相。
故簡異也。
且如鈔中羯磨一篇。
初統羯磨由。
漸且分十門羯磨。
豎則有三。
心念對首衆法。
橫則有八。
但心念。
對首心念。
衆法心念。
但對首衆法。
對首。
單白。
白二。
白四。
八法之中。
就緣約相。
總有一百八十四番羯磨。
此鈔始從但心念。
終至白四。
複各出一番。
如非自餘一百七十六番。
略卻其名。
不釋其義。
類上八種。
取解得也。
類者。
類例也。
相從者。
易曰雲從龍風虎。
即各随其類也。
今但心念。
唯釋一法。
餘但心念。
類前但心念取解。
乃至白四。
各有其類。
其類自同。
是相從也。
全異古人單題之略。
文勢極多。
故雲或也。
或文至連者。
對光律師。
行事當律無文。
不取他部。
而以義集羯磨行之。
羯磨疏雲。
準理無爽。
藏迹可嫌。
鈔則不爾。
若當律無文。
即取他部。
及經論傳疏。
若諸處總無其文。
即是文斷。
其事實要不可不行。
故以義連。
令行事足。
雖以義連。
皆有??據。
若文義俱阙。
舉例決通等四句。
至第五門中。
廣辨不同。
光律師不取諸部之例。
則以義集。
故簡異也。
或徴詞而假來問者。
對古人要抄止論問答也。
問。
鈔既斥古疏止論問答。
今行事文。
何故複有數百徴問。
與古人何殊。
答。
或論一事。
托前義生。
故須問起。
前義成立。
然後續徴後事。
故先問後徴。
有數百問答。
顯其行事。
不同古人一向心論問答。
問答之事。
前後複不相蹑。
将此問答。
以為要抄。
故簡異也。
或者不定。
或有事義假其問答。
或有行事直釋。
不須問起也。
再問曰徴。
初啟為問。
詞。
詞句也。
假藉也。
來往來也。
謂欲再徴釋其行事之詞句。
要假藉于問來也。
夫言徴問。
約論有六。
一問。
二答。
三徴。
四釋。
五難。
六通。
故徴下有釋。
問下有答。
問即居初。
徴乃居次。
凡欲徴起一義。
要假于先問來也。
如持犯篇中。
古人皆約境想迷妄事上開。
無不學無知。
犯上法上。
從來不開。
犯上結十二罪。
法上無不可學九。
南山約事上開義。
罪上法上。
不合不開。
先托事上起問。
如煞盜等。
人非人想。
有主無主想。
律結無罪。
亦有制犯者何。
答。
或緣罪境。
人非人故。
便結心犯。
或緣非罪境。
無主物故。
然彼迷心不結正罪。
所以開也。
即蹑事上開義徴起。
犯上法上。
亦合得開所以。
徴雲。
若爾。
後緣法中。
亦有想轉。
如不處分處分想及疑。
亦不結犯。
何為制罪者。
徴此犯法得開。
實由乘前事上無罪道理。
方始徴成後義。
故此徴詞。
要假于前問來也。
言如至出者。
靈山雲。
為結前文故雲如是。
如是之義。
或将始映終。
或将終映始。
故雲交映。
或前隐而後顯。
或後隐而前顯。
故雲互出。
即前四句。
四句之中。
皆有始終亦映隐顯互出也。
且繁文以顯事用。
以解交互也。
映照也。
謂将初末。
交互相映照也。
如受戒篇問遮難中。
前廣釋十三難相為始。
後更出問法為終。
如非人畜生二難解中雲。
此上二趣。
若依本形。
是人通識。
恐變而來。
故須問之。
脫有高達俗士受戒語。
非畜生不若聞。
此言一何可怪。
應方便轉問。
如下所陳。
此則将始以映終也。
至下問中。
即出問法雲。
汝非諸龍畜等能變化者。
變為人來受。
不要由前釋方解後問。
此将終以映始也。
隐顯者。
結牒前語。
亦不異前。
若欲釋者。
不無少異。
前則顯其釋文。
而隐其問法。
後則顯其問法。
而隐其釋文。
更互隐顯不同。
則是互出之義也。
次略指以類相從者。
羯磨篇為始。
諸篇為終。
羯磨但出八番如非。
照下諸篇羯磨如非之相。
即将始以映終也。
下諸篇中。
有羯磨處。
更不重出如非之相。
映前羯磨篇中。
足明性終以映始也。
隐顯者。
羯磨篇中。
總顯如非之相。
隐卻其餘。
羯磨文下諸篇中。
随事顯羯磨之文。
隐卻如非之相。
是互立也。
次文斷而以義連者。
羯磨篇為始。
說戒篇為終。
羯磨篇中。
問白讀羯磨作法成不。
鈔雖有其成不之問。
諸律則無成不之文可錄。
此則是鈔撰述。
文斷之事。
鈔答雲。
不成是定雖無明決。
可以義求。
标其義連。
則映下說戒篇中。
戒本須誦。
以例羯磨。
亦須得誦。
故四分僧祇。
半月無人誦戒。
應差向餘處。
誦竟還本處說之。
不得重說。
乃至一人說一篇竟。
更一人說。
若不能誦者。
但說法誦經而已。
準而言之。
若得讀者。
執文即得。
何須如此止不讀之。
此則将始以映終。
至後說戒篇中。
難明戒本須誦。
不知誦有何義。
律論并無其義可錄。
亦成文斷。
即須映前篇中羯磨須誦之義。
即是将終以映始也。
須誦義者。
但以法貴專審。
今背文誦持。
心口等專正。
加事便易。
必臨文數字。
出口越散等。
隐顯者。
羯磨篇中。
即合隐其說戒。
須得差人誦文。
此中卻顯。
說戒篇中。
即合顯其戒本須誦之義。
文中卻隐。
如是隐顯。
名互出也。
次徴詞而假來問者。
如心持門中。
徴起法上得立不可學九。
即雲此且就止持。
約事為言。
必如所引。
對法有二九句。
後作持中。
更為辨也。
此即将始以映終。
至後作持門中。
立不可學九。
即雲。
不可學迷。
亦有九句。
如前段後九句說之。
更不别立九句。
此即将終以映始。
隐顯者。
法上不可學九句。
止持門中即隐。
作持門中即顯。
法上徴立。
止持門中即顯。
作持門中即隐。
有無不同。
名互出也。
當陽雲。
如是數篇為始。
受欲篇為終。
足數。
但答僧知不足之文。
不答自言不足之語。
今将始以映終。
如其自言欲法既失。
若自言亦不足數。
此将始映終也。
将終映始者。
與欲。
但有自言失法之文。
而無僧知失法之語。
今将終映始。
前答僧知既不足數。
若僧知亦失欲法也。
隐顯者。
如僧知之語。
與欲中隐。
足數中顯。
如自言之語。
足數中隐。
與欲中顯。
更互隐顯。
即是互出。
然此段雖繁。
為顯句句有也。
第三番前繁少百無一本之非。
明今顯于現行。
濟費功之新學。
就中二。
初番前繁略百無一本之非。
二并皆下。
濟新學之費功。
結歸鈔興之意。
前二。
初辨現行是非兩意不繁。
番前百無一本之失。
二立導俗出家二篇。
離略番前逗機未足之非一唱。
言并至法者。
此段意謂。
羯磨篇。
已相從明一百八十四番羯磨竟。
今受說安恣衣藥諸篇。
随事别出羯磨之文。
豈非繁耶。
初羯磨一篇。
總明如非之相。
由未别出諸羯磨文。
後諸篇中。
直寫現行羯磨之文。
更不明羯磨是非之相。
前總門故離繁。
後别出文離略。
此繁略取中。
為濟新學費功夫也。
兼簡異古人不顯行于世也。
此意同富陽解。
諸務是非者。
鈔言随事即行。
想合明其是。
義不合辦非。
非不可行。
複何繁錄。
錄非之義。
豈非繁耶。
答。
欲明其是。
先須識非。
若不顯非。
于何識是。
是則須行廣釋。
非則須識略明。
諸篇之中。
類甚多矣。
且舉集僧。
如自然界量。
古人定方。
南山欲明圓義。
及不定義。
即雲昔解定方。
即顯非義。
今不同之下。
即明是義。
若有别界。
即尖邪不定。
若無界。
其量定圓。
又鈔中。
引其部類相當。
其文則是。
或言次相及辨異。
引不相當者。
其文則非。
此即諸部由途相攝是非。
又如明大僧事引文。
望僧則是。
或便明大尼及下三衆之文。
望僧不行成非。
此即别類由途相攝是非。
故下第二十七篇首。
結上諸篇雲。
若由途相攝。
具上諸門亦是。
諸務是非。
至下對文更為辨也。
若爾。
此由途相攝。
豈非繁耶。
答。
若望諸部異者。
博學以濟貧。
又臨機緩急取舍。
無非聖意。
若大尼及下三衆文中。
便明複與律文不異。
又臨機有要。
依篇撿之不難。
此非橫評之繁也。
若爾。
此既已明下。
何須别立三篇者。
答此約由途。
下約别類。
故不同也。
鈔又多有斯處。
恐類于繁。
故分雪也。
發正雲。
南山生來所作羯磨及疏。
是非雙明。
故雲諸務是非。
花嚴雲。
現行羯磨者。
即是通辦羯磨篇。
辨事是非也。
上發正所解。
鈔外論文費功之言虛設。
花嚴釋義。
指羯磨篇。
複失并行之語。
學者細披。
會文意耳。
導俗正儀者。
導引也。
謂帶理曰真。
純事曰俗。
此為六塵所染。
與理全乖。
謂之俗也。
凡俗人入寺。
以其正法引導。
除其是非之心。
不求僧過。
不污僧地。
又勸舍施禮敬問訊。
為受五八戒等。
如是引導之法。
皆是佛之真教。
故曰正儀也。
出家雜法者。
心離貪等煩惱之宅。
故曰出家。
雜法者。
謂沙彌篇。
引度人經。
廣辨出家法式。
夫出家者。
先立壇場。
懸幡焚香。
置和上坐位。
弟子坐位。
剃發師。
贊呗人。
拜辭父母。
軌則甚多。
故名雜法。
立此二篇意者。
說記皆雲。
二十八篇。
并是大僧尼等所行。
鈔中理合具有。
導俗沙彌。
既非大僧行事正宗。
今鈔立者。
豈非繁長。
故南山雲。
今伽藍緻設。
訓導道俗。
凡所施為。
無非戒律也。
然俗為所化之境。
僧為能化之人。
凡有信出家大僧。
須知儀則。
外有逗機之益。
内無失法之??。
若無此二篇者。
俗無回向之因有出家者。
僧阙度人軌則。
又一期行化。
佛教未周。
又十門中。
有道俗通塞。
複有下三衆随行。
此并統彼佛教大綱。
一期行事并足。
故立此二篇也。
古德于内。
遊詞拯多。
無此二門。
故逗機未足。
今二十八篇行事。
并無遊詞。
即離繁文。
更立導俗出家二篇。
又離逗機未足之略。
離斯繁略。
故簡異焉。
輔篇諸記。
将諸雜要行。
以為出家雜法。
此乃僧尼正宗。
本分須學。
何得更用分疏。
前解可依。
後判無理也。
言并至焉者。
現行雜法四段。
故曰并皆。
收束具列鈔文。
故曰攬。
為此宗之一見。
一處見文具足。
不假多處尋求。
為師若度弟子。
雜法一篇可??。
士女入寺。
正儀足以化導。
受恣諸餘法事。
具列二十八篇。
羯發現行。
随諸篇中。
皆有識非明是。
随事用而不或。
豈須上下求文。
言事悉周。
故濟學費功夫也。
第二布置繁略。
指成文之所為。
中三。
初先遮異斥之繁約事未已。
顯不樂繁之意。
二何者下。
徴釋事不獲已不樂繁之所由。
三今圖度下。
辨取中約結所為。
而成三卷。
言然至已者。
此一段文。
釋前取文繁略意也。
恐人斥雲。
鈔稱删繁。
又雲。
或繁文以顯事用。
豈非相違。
故先遮此異斥也。
然是也。
易曰。
同聲相應。
是同我者。
謂見其機微。
乃擊大節也。
擊揚也。
節解也。
即唱和詞也。
大者。
簡小之稱。
謂同者。
知其鈔又從始至末。
若廣若略。
皆為顯行世事。
事易故略指。
事難故廣釋。
則明一部鈔文。
總無繁略之處。
如是唱和者。
名擊大節。
大即簡不取擊一兩段之好為小。
今取大也。
如左大沖賦雲。
巴姬彈弦。
漢女擊節。
是其音者也。
又如劉遺民與肇公書雲。
須已頒諸學徒。
屢有擊其節者也。
情解不同。
名為異說。
富陽雲。
今若斥文繁者。
謂曲高而和寡。
如有善琴者。
鼓琴于都市。
陽春白雪之曲。
和者一二。
為巴人下俚之曲。
和者數萬。
所謂曲彌高。
和彌寡。
今有非斥者。
謂不知顯事用。
故須得委曲示之。
即斥其繁也。
示不樂繁之意者。
文繁誰所樂之。
即由事不獲而已即多也。
事者。
所行之事也。
獲者得也。
已者止也。
謂無人樂其文繁多。
由說事未了。
不獲得心住也。
言何者至諱者。
徴釋事不獲已不樂繁之所由也。
先徴。
次釋。
何者是事不獲已。
不樂繁道理。
雙徴也。
若略取下。
雙釋所由也。
上兩句。
釋事不獲已。
不得略所由。
下兩句。
釋不樂其繁。
須略所以。
謂若略減取梗概。
即事義未盡。
行事不得。
不獲須繁。
若不爾者。
即類單題之略。
必若是分外之文。
于我鈔中。
成其所諱。
不樂此也。
若不爾者。
即類多列遊詞之繁。
略者。
說文。
簡也。
去繁取要。
故謂之簡。
謂三藏廣文。
鈔取簡要行事。
謂略也。
減者(古斬反)。
損也。
又(下斬反)秏也。
并轉訓少。
于此簡要略文之上。
更減少取。
雲略減。
綱骨而談。
謂之梗概。
事義未圓。
用之恒有不足。
事不獲已。
故須其繁。
指事釋者。
如遮難中随難解釋。
是也。
若梗概而說。
列遮難名字問之。
若問不解。
終為非問。
受戒不得。
事不獲已。
須随難解之。
雖繁。
顯事要故。
必者。
說文雲。
終也。
傍求曰橫。
論量曰評。
如受戒法。
必欲終其緣本。
橫論五受等文。
除羯磨一受。
餘四佛滅皆無。
并是不急之言。
于行事鈔中。
便成忌諱。
既曰删繁。
今有閑詞。
豈不須忌。
不樂此繁。
須得略也。
上則顯事用。
故須繁。
下則不急之言。
須略也。
古人諸記皆雲。
通其伏難。
今不叙也。
言今至卷者。
由上不樂其繁。
事不獲已。
複不得略。
即圖度而取文也。
今于當宗。
他部經論傳疏。
圖謀比度。
取同文同義之中。
非謂不繁不略為中也。
務在??少兼其約限也。
凡欲取一事。
事或有多處出文。
但取一兩處文。
餘者不取。
務兼??也。
兼稱當宗。
約限而取。
如可分别聚落集僧。
當宗雖無其文。
而有院相。
限約彼十誦中。
更有勢分。
今但取十誦随聚落界。
即僧坊界。
不取勢分。
務兼約也。
取當部文。
亦??約也。
約其時所要事。
??少取文也。
救急至三卷者。
結所為而成三卷也。
有二意。
勒成三卷。
一為救新學急知。
二為備拟碩德卒要。
新學覽其三卷即知。
上卷明受說安恣之衆法。
中卷明篇聚持犯之别法。
下卷明随機要行之共法。
随其新學欲知何法。
直取覽之必明。
救急知也。
備拟碩德卒要者。
碩德先已學知。
臨機事須教印。
若是衆法事起。
直撿上卷依行。
備卒要也。
為斯兩緣故。
勒成三也。
此則明其欲勒成所為意。
未則分卷成三。
并是呈述作先謀也。
次大門第二。
由恐新學未瞻先謀。
更别撰文。
言若至于後者。
由前述鈔先謀。
務兼??約。
救急備卒。
故有阙诠。
阙處在此略标舉。
後時更為别撰述也。
若如也。
如此新舊二人。
依下三十篇行事。
神思未赒贍。
時事處向下。
當未贍處。
略标意趣。
更為造文也。
思。
神思也。
贍赒贍也。
時事者。
随時判其輕重之事。
固者實也。
鈔中實有關于所行之行。
能诠教文也。
故輕重儀序雲。
遂删補舊章。
撰述事鈔。
猶恐意用未周。
準此。
即是若思不贍。
于時事。
固有阙于行诠也。
下二衣篇中。
略标指趣。
彼雲。
今且依鈔者一意。
位分三别。
一者性重。
一切銅?等物。
入重。
二者性輕。
百一衆具可随身者。
入輕。
三者或事重用輕。
或事輕用重。
但以教網具周。
必須文顯。
則略标。
如上輕重。
必須文顯意指乃趣。
向後續與撰輕重物儀。
依律具列十三章門。
一一解釋彼文廣鈔。
故雲。
以廣于後。
即二衣篇末雲。
餘有不盡之文。
事不具委。
具如别判輕重物中。
亦須類知而通解也。
問。
何以得知作此釋是。
答。
準輕重儀序末雲。
餘所撰删補行事鈔三卷。
篇分上中下也。
門有三十不同。
言有二十餘萬。
若僧法軌模。
住持綱要者。
則上篇上卷。
首領存矣。
若戒受種相。
持犯忏儀。
則中篇中卷。
名體具矣。
若衣藥受淨。
諸行務機。
則下篇下卷。
毛目顯矣。
故辄略總引。
粗知梗概。
今于下卷衣法之中。
禅解亡物。
略分十門。
即其義也。
禅。
續也。
與也。
續前鈔後。
更與撰輕重物儀。
故雲禅解。
準羯磨篇。
亦是此意。
文雲。
但鈔意為始學人。
本令文顯而易見故。
不事義章一一分對進不。
必欲通明。
須看義鈔。
此則略标指趣也。
以廣于後者。
羯磨序雲。
昔在諸關輔。
撰行事鈔。
具羅種類。
雜相畢敶。
但為機務相酬。
卒難尋了。
故略舉羯磨一卷。
别标铨題。
若科擇出納。
興廢是非者。
彼鈔明之。
但約法被事。
援引證據者。
在卷行用。
然律藏殘缺。
義有遺補。
故統開諸部。
撮略正文。
必彼此俱無。
則理通決例。
并至篇具顯廣作十篇解也。
鈔諸篇中。
有指羯磨本疏等文。
并是斯義。
謂此文未即急要。
故指後廣明也。
若爾。
鈔主先謀。
更為撰文。
理當前釋。
下文引文。
及首疏義。
指廣如彼。
今此序中。
何故不論耶。
答。
凡所引文。
義意皆足。
鈔指廣如彼者。
意令博學濟貧。
若約行事。
不看彼之廣文。
足得明矣。
此是便指不是的要。
序中故不明也。
若爾。
前文亦非急要。
何故先謀為撰。
答。
若不看首疏及諸律論廣文。
行事意足知。
若無輕重儀羯磨戒疏。
則判輕重。
及其餘羯磨持犯等義。
則未通解。
行事有礙。
故須得也。
古人科雲南山自謙者。
意不然也。
第十鈔興意中雲。
餘智同螢等。
是謙詞也。
此正分雪??約用文。
恐後學神思未能赒贍輕重事類等。
此鈔略标更别為撰文。
非自謙也。
亦有記中。
取大綱篇中嘿傧來。
釋南山雲。
亦有經中出其羯磨。
尋本未得。
未得即是阙诠。
關诠即阙能治之行。
以廣于後者。
付将來碩學者。
亦不然也。
文中。
但雲亦有經中出其羯磨。
尋本未得。
何曾有付後學之語。
約南山後制造中。
亦更不述此羯磨意也。
若據以廣于後之言。
隻是羯磨之文。
複何能廣。
思之。
上來正明作鈔先謀勒成三卷所為竟。
次當第二。
釋成三卷旨歸生起篇目十門之意。
于中分三。
初釋成三卷旨歸。
二但境下。
生起三十篇目意。
三至于下。
生起十門意。
前三。
初标。
次釋。
後結。
言然至位者。
謂上述作先謀中。
勒成三卷。
救新學之急知。
濟耆德之卒要。
然未顯卷中所明分齊。
今次釋成三位也。
夫教所诠義。
有衆别共三。
約此三種之教不同。
随教義成一卷。
故義張三位也。
言上至起者。
謂上卷。
明于衆務之儀則也。
所以先明衆法者。
發正雲。
夫欲秉法行事。
先須治罰惡人等。
望雲。
此太局一篇也。
今言衆法在先者。
夫僧居止。
要須托處。
故先明秉法僧體。
即約受者。
以戒為宗。
若集此僧。
則論足不有緣不來。
送心是非。
明僧體用竟。
須辨羯磨法之如非。
則須結界界法成就。
得行僧法。
治罰惡人。
惡人即無情衆。
無難則為人受戒說戒安姿等。
然後。
方自護持戒身清淨。
上則衆别各明。
若離斯二。
衆别之法。
不得成立。
或有要行衆别兩須。
故雲共法。
則居後也。
約如此意故。
衆法居先。
遵于戒體者。
謂出家之人。
護本所受。
是遵戒體。
知持識犯。
持則持相。
犯則犯相。
是其所解。
有違洗忏。
遵戒體故。
随機者。
随上中下根機。
要行亦上中下三别。
如是要行。
皆托事而起。
且如對衣食者。
上行之人。
但三衣一食。
托此衣法受持食。
則口口興治方便。
中根之流。
則對百一之事。
加法受持随食。
興其觀法。
下根之類。
聽畜一切諸長。
托此。
有說淨要行。
約食一時。
作興治觀法。
且約衣食以明。
自餘約行。
則有十二頭陀要行。
對病。
則有兩種五德要行。
乃至諸部别行。
宗途要識博學濟貧。
并是要行也。
言并至亂者。
結不亂也。
尚書雲。
紊者(無運反)。
亂也。
絲亂曰紊。
蠶口初出之絲。
由未條理為紊也。
謂三卷分教。
各有條理分明想。
後學見之。
無其如紊之亂也。
言但至道者。
解者多途。
當陽析中皆雲。
生起三十篇名。
近古發正諸德并雲。
釋成三卷。
初生起者。
且教有衆自共等。
依教勒文為三。
三法不可雜明。
理須立其篇目。
篇中所引教法。
并是三藏真诠。
恐時人寡學。
不知删補皆是佛聽。
故生起十門。
包舉佛教大綱取證信。
依聖教生起次第。
寔曰有??。
若準釋成。
謂教有三種不同故。
文分三别。
三卷各收境事。
境事寔繁。
今取物類相從。
用标三卷。
之首。
上卷物類。
并是衆法相從。
将其衆務成用有儀。
以标上卷一十二篇名首。
中卷自法。
戒體物類。
鹹明護戒相從。
約遵于戒體。
持犯立忏。
标其中卷四篇名首。
下卷并是随機物類。
要行相從。
故以随機要行。
标下卷一十四篇名首。
故雲物類相從标名首也。
且上來總未立其篇目。
那得即判标一十二篇乃至十四篇名首。
故不可也。
且依古意。
就中有二。
初兩句略述意難。
二今取下。
正科分意。
境者。
從所對得名。
事者。
情事非情事。
及一合事。
其類甚多。
故曰寔繁。
今欲科分以為章段。
比拟極難也。
述難意竟。
雖難理須科判。
則不可細分。
但取物類相從。
以标名首。
謂之得也。
物者。
一切事法。
有其分段。
皆為物也。
物必有類。
以同類故。
可使相從聚一處也。
易曰。
水流濕。
火就燥。
雲從龍。
風從虎。
聖人作而萬物睹。
本乎天者親上。
本乎地者親下。
則各随其類也。
今立篇名。
亦取物類相從。
天然合爾。
問。
鈔主自創物類。
而立篇名。
亦古人有斯意也。
答。
要覽十篇。
亦以物類相從。
以為篇也。
彼雲。
吾聞。
同聲相侶。
同氣相求。
物有群分。
方以類聚。
幸立篇命旨。
應聚類從篇。
故知。
上準易文。
複??要覽也。
且如标宗顯德篇者。
夫言行門。
則宗于戒。
然戒有多種。
不可盡頒。
但以宗名往收。
□無不盡。
欲顯戒之德相。
但以顯德名收。
何戒德而不顯。
三藏教中總明。
故搜一化之文。
顯德之類相從。
以标戒之名首。
第二集僧通局者。
約所集之界作法。
自然作法。
有三類不同。
自然約相。
即六種差别。
雖則多種相從。
皆是集僧事用。
次約能集之人。
則七種差别。
始從一人。
終至二十人。
界各有通局。
界皆約集僧事用。
但以集僧通局标名。
乃至諸部别行。
亦爾。
然諸部别行。
其類甚多。
行既不同。
并相從辨異。
總标諸部别行。
何别行而不收。
故用此相從。
标其名首也。
言至于至遠诠者。
生起十門意也。
文有兩意。
初兩句生起意。
二更以下。
正立意。
至于者。
指此及彼之詞也。
自呈述作先謀。
至物類相從名首為至。
指後十門為于。
謂此雖呈述作先謀。
至物類相從□首。
于佛教大綱之意。
殊所未明。
今生信十門。
于名首下。
更括出也。
上雖約物類相從生起立篇目竟。
然相從物類。
皆是三藏遠诠中來。
恐但見此三十條流。
于彼遠诠之意未能委也。
統。
通也。
大者。
包含也。
綱者。
綱領也。
條流者。
古解不同。
花嚴等。
以三十篇為條流。
發正。
以十門為條流。
今取花嚴三十篇也。
謂上三卷三十篇文。
皆通包含佛教遠诠綱領之意。
恐人但見三十條流事法。
而未能委知此用彼意也。
更者重也。
以用也。
前已呈先謀。
直筆具舒。
三藏聖教。
所取行事之文。
勒成三卷。
生起三十篇意竟。
然彼三藏中。
有多種教興意。
多種輕重意。
約教判意。
毗尼四法教取文意。
合決通意。
律教所诠意。
道俗七衆通局意。
僧尼二部通塞□。
下三衆異同意。
許不具說文句。
直引要言妙□□□□鈔則準此用文。
然未曾稱述。
今更重用十門。
往三藏中。
搜取衆多大意。
此之大意。
教能诠之被于未來。
依行得果。
名遠诠也。
今此序之方則。
如鏡之明。
曉了得知佛遠诠意。
則顯三卷鈔文。
統其十門之意。
即知。
此鈔與佛意不殊。
不唯現在獲益。
亦望被于未來。
乃至令得涅槃。
明知鈔興非師心耳。
上來生起十門竟。
上來有三。
初釋成三卷旨歸。
二生起三十篇目意。
三生起十門意。
三段不同。
總當第二。
釋成三卷旨歸生起篇目十門意竟。
上來有二。
初正謀作鈔分成三卷所為之